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英语教师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学习风格概述
从学科角度来看,学习风格理论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通过对研究对象学习风格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将有效地提升教育活动的现实效用,进而确保教育活动信度与效度的实现。学术界对学习风格给出了不同的内涵解读。如研究者谭顶良认为,所谓的学习风格是指主体借由其在以往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同时,此种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能够在主体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导向性效用。此外,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学习风格方面亦会体现出明显的差别。对于主体学习风格形成的影响性因素包括主体所处的学习环境、周边人群对其的影响、主体从事学习的内在动因以及主体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等。
二、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风格特征分析
1.感知偏好
先前的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属于动手操作型,大部分教师的教具是黑板及练习讲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听讲、记笔记和做讲义。而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多数情况下,学生是通过视觉、听觉或视听混合的渠道获取信息。与纸质教材和传统的课堂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生动的图画,清晰的表格,视频、音频、影像等形式的输入。
2.人格特质
当今大学生反应迅速,喜好从交流中获取信息,并通过团队合作与竞争习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家人甚至陌生人保持联系。他们更能包容差异并善于分享。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限可能。
3.思维方式
科技加速了生活节奏,信息瞬息万变。因此,与前辈相比,大学生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多数采用直觉型信息加工方式以及综合型的思维方式,喜欢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多数学生采用闭合型信息接收方式,这虽然说明他们“勤奋、好学”,但是这一特点是我国应试教育传统的结果,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这种严格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基于学习风格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1.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微n或者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慕课开展英语教学,这些教学条件为视觉型学习风格、听觉型学习风格和动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创新信息加工的方式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良好学习风格的养成同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动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讲解投入度不高,而当教师赋予其实践操作的学习契机时,其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这部分学生习惯于通过反复演练习题帮助自身实现知识的巩固;而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则希望在课上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学生表现出的学习风格,是源自其外部信息感知和内在信息加工,因此,英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便使学生感知到教师所传递的正向信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
3.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
在信息时代,教师有了更多、更全面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水平。例如,对于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可以更多地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这部分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或倾听来实现知识的内化。现在大学生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等设备,教师可以将英语资料通过网络传送给学生,让学生保存下来反复听,从而使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能够加深印象,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结语
时代已变迁,一场信息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在校大学生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的学习风格必将会呈现特点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师应尊重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情况,为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以迅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76-02
我们都知道,各国文化之间,有共同的一面,但也存在个性的不同。例如,汉英语言之间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犹如“从中国到秘鲁”(from China to Peru)之遥远。但是,在通信、因特网等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使得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一、中、西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成为一种必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朝代的更替,时间的推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含。而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随着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的融合,也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由此可见,历史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差异,如某种文化或许更关注合同的某些方面(如法律、财务),而不是其它方面(如个人关系)。当日本人为个人关系而谈判时,美国人也许为合同本身谈判。中国人趋向于接受环境而不是改变它,努力适应环境并与之和谐相处,而西方人则试图控制他们的环境。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必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改革开放以前,有一对中国夫妇到美国访问。在机场主人与客人见面以后,大家彼此问好寒喧一阵,气氛友好轻松起来。其中一个老外自然地称赞起客人的夫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你太太很漂亮)",而男客人当然满心欢喜,连连说:"哪里,哪里!"。老外一听这话,竟然不知如何作答,这个人怎么这么有意思,要问我他夫人哪里漂亮?"ahh..., Everywhere!"
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上面的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同一个词或者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能使听者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能会使对方不快或者气愤。美国人对别人善意的称赞,一般说"Thank you",表示接收对方的称赞,也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称赞是诚心诚意的。而对中国人来说,听到别人的赞扬,通常要谦虚。这是受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的结果。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对此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就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职校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作为职教工作者,大家都很清楚,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职校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就业,他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比大学生短,自身具有的经验又比一般的工作人员少,如果说在校期间没有很好地重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那么,当他们应付一些涉外事宜时,必定会受到一定阻碍。结果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就会白白浪费掉,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就业和发展。
曾经有一个在涉外企业工作的学生说,有一次一个美国客人到他们单位来参观访问,他为了表示友好,举起手来向这位客人问候,这位客人却不予理睬,弄得他是一头雾水。殊不知,和外国人打招呼,不能用中国人习惯的方法,这也包括“body language”(身势语或体态语)。中外文化不同,“body language”也完全不同,有些地方甚至有相反的意思。在国内,我们遇到熟人,有时会举一下手表示问好。可你用这种手势与英美人打招呼,他们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会以为你在和他开玩笑。中国人和外国人用手势表达的方法不同,还有可能引起误会。中国人在用手势招呼别人“过来”时,常常是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弯曲手指数次;而英美人则把它作为招呼动物的手势。他们要人“过来”时,是将手掌向上伸开,弯曲手指数次。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英美人都不用举手来打招呼,如学校里的学生,有时也会用这种方式打招呼,这要依具体情形而定。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对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还是对已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而言,都值得深思和注意。因为不管你是一个受教育者还是一个工人,如果你想很好的跟外籍人士接触和交流,想更多的了解和体会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就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三、英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政治的角度,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传授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诚然,外语教学离不开教语音、词汇、语法这三大要素。但是,我们应该主张不但教语言,还要教语言的社会用法。这是因为:以上这三大要素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传统从而达到成功的交际,这是语言教学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认识到:文化背景的介绍必须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的层次也越高。外语教学越往中高层次发展,接触的文化就会越来越高,而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为交际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克服文化障碍的意识,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学习文化语境,掌握文化能力,学习交际方式,两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际成功。要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及非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不应站在矛盾与冲突的任何一方去否定另一方,而在学习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学习目的。因为学外语是为了用外语,用外语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胡文仲教授说:“歧视甚至厌恶对方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错误。”英语专家L.G.Alexander说:“我们为之奋斗的是有效的交际。”对于外语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营造真实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参与形式多样的语言交际活动,扩充文化课内容。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实际(下转178页)(上接176页)上是听、说、读、写基础上的跨文化交流,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不同语言反映不同文化的差异,语言学习要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学习语言不可能不了解文化,文化意识及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语言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既置于英语语言之中,也置于英美文化之中,反复进行练习,争取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为了提高文化因素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借鉴词汇教学中分别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的做法,按照积极和消极两种文化模式,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积极的文化模式要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认真掌握,力争做到一讲英语就自然而然地既用英语,也用英语文化模式进行思维。这样跨文化交际成功了,外语教学的目的也最终得到了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 1995,(5).
一、优化教学设计,保证词汇教学的最佳值
新课改后的英语课程词汇量大、词新,而且词汇的呈现不再像以往按课次一一出现。这些特点要求教师要结合词汇的系统性、规律性,优化教学设计,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1.词汇教学应分别呈现
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对单词的学习就像一张白纸,教给什么便呈现什么,而且学得快,忘得也快。教师要提供规范、清晰、准确的读音,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读音形象。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词汇的呈现不宜太多,不必要求教的输出量与学的输入量对等。如当教师输出十个单词时,学生能够输入五至六个就足够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注意学生的原始积累,同样能保证单词的学习效果。
2.词汇教学应分清主次
英语词汇中有一些常用词、基本词和根词,它们在英语总词汇比例虽然不大,但在构词、组词方面却起着主导作用。比如我们熟悉的合成词“classroom,blackboard”及派生词“quickly,retell”等,就是由一些根词依照相应规律构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生词时将重点放在它们身上,通过理解记忆、实际应用及扩大阅读量,不断增大这些词的库存,增加其重现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3.词汇教学应触类旁通
英语词汇中,大多数单词无论是音形,还是意义,都与其他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就像整个英语词汇链中的一个个小扣环,紧密相连。因此,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不能只是孤立地讲解,孤立地传授知识,更不能像词典搬家。教师要抓住词在形音、意义、结构、用法等方面的联系,通过听、读、说、写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形成词与词之间的连环使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学习不定代词everybody时,可以总结其构成的规律为:every-、some-、no-、any-与后缀为-thing构成的是指物,与后缀为-body或-one构成的是指人。
二、优化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言熏陶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突出了感性化的特点:图画、照片、表格以及彩体字等,使抽象的、枯燥的词汇变得有生命、有活力。而且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富于时代感。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善于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
1.巧用直观教具或设置情境教学单词
在教学中,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将会是积极的。对于一些形象、直观的单词,采用直观教学,如图片、实物,以及手势、动作、表情等,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例如,教师教学水果类、颜色类单词时,手拿相应的水果,apple,pear,orange,banana等词就会形象地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利用情景教单词,是初中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它是学生可以真正参与的活动,也是他们所熟悉的。比如,学习电话用语时可以拿两部电话模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样,在学习购物、借物、问路和看病等时,也可以模拟真实的情景,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这些活动可以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情景思维,使他们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巧用英语释义
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多听、多读,向大脑输入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从而融会贯通形成语言规则。英语教学大纲也要求教师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教学。因此,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来解释单词、句子等,其做法是用简单的学生已熟悉的词汇来解释新单词,使学生掌握新的单词。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而且对于旧词也能得到反复重现。学生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又知道生词的意思,会增添他们学习的信心。如可以这样解释下列单词:(1) holiday:time off from work;(2) invite:ask someone to dinner or a party;(3) housework:work done around the home,当然在实施前,教师要事先做足收集工作,去查找最简单的词汇。
三、优化词汇记忆,形成词汇量的“滚雪球”效应
和遗忘作斗争是词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教会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充分分析记忆的特点并结合词汇学习的规律,多层次、多样化地进行记忆,优化记忆流程,使单词记忆在不断巩固的同时,更像滚雪球一样,增加越来越多的原始积累。
首先,要注重音、形、义结合,综合记忆单词。记忆单词时,要同时记住单词的读音、拼写和词义,使三者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才能记得牢固,避免遗忘。如,教单词“park”可采用以下步骤:
(1)教师出示公园彩色图画,用英语介绍:What's this? It's a park―park―park―park. Yes, it is a park.
(2)要求学生跟读生词park,将升调和降调、齐读与个别读结合起来,交错进行,确保学生发音正确。
(3)在句子中继续领读:park―a park. This is a park.Is this a park?Yes, it is .It's a park.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4)利用读音规则引出park的拼写形式: [a:] ar;[a:k] ark;[pa:k],park;要求学生闭眼想一下拼读规则并书写巩固。
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 第二语言习得
一、引言
中介语理论是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课题。成年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与本族语使用者使用的语言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这些差异体现在语音模式、句法结构、词汇选择、言语风格等各个方面。以英语为例,人们会联想到我国很多成年英语学习者与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人或美国人很难达到无障碍的交流效果。这说明我们在一个以英语为目的语的国家里所学习的语言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中介性质的语言。这种中介语同目的语非常接近,但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方式、心理因素、语言水平以及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中介语同目的语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中介语的研究将会给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带来一系列启示。
二、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Selinker)在1969年最早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后又在1972年发表的论文Interlanguage中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他提出“中介语”是指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即: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目的语知识系统的连续体。简单地说,中介语(interlanguage, IL)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它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 NL)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TL)之间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它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并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不完全等于目的语。
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稳定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方面指的是中介语在总体上总也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达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是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也指某些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这就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石化现象体现在学习者的各个语言层次上,尤其在语音和某些语法项目上,石化现象更为突出。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对于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研究是近年来语言学家颇为重视的一个课题,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观点。从内因、外因和内外因的交互作用等三个方面(陈慧媛,1999/吴丁娥,2001)对石化现象的起因所做的探讨和论述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石化现象内因说的主要观点是把中介语的石化现象看作由人内在的生物和生理因素所造成的现象。这种理论从生物成长的角度来看待或解释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所以也称“生物论”。石化现象外因说主要强调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这方面的代表理论是Schumann的文化迁移(acculturation models), 其主要观点是如果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所学语言的文化环境差异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或拒绝接受目的语文化。这样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第二语言的输入就会受到一些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只能依靠其母语和已知的并不完善的中介语来习得第二语言,也就很容易导致中介语的石化。石化现象内外因交互作用说主要是探讨学习者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怎样影响或作用于学习者。这一理论认为中介语的石化不仅仅指不正确的语言形式,也应该包括正确的语言形式,而石化现象的产生就是语言交流中外在因素对内在语言体系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四、结语
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以及外语教学与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如何把握外语学习的最佳时期,如何在最佳时期最大限度地输入目的语知识,在最佳时期结束以后如何保持中介语的较高水平,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止石化现象的发生或将石化减弱到最低的程度,都是摆在成年外语学习者面前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地研究、认真地对待、科学地发展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必然会将成年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推向成功。
参考文献: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J]. Language Teaching, 1972, (10).
[2]Selinker,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NP: Longman, 199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204―03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教育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渗入更新了传统的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为教学系统的教学结构,形成了教师、教学媒体、学生和教材四个要素为教学系统的新的教学结构。由于这一要素的渗入,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也给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研究这些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将有助于高校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构建师生关系,以期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
信息化是源于科学技术范畴的概念,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技术内容迅速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渗透,显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是影响高等教育多媒体化的技术基础。它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声像技术为一体的信息集成技术,它能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进行输入、识别、存贮、处理、管理和输出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制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内容,如多媒体软件、教材及电子图书馆等,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育影响。 2.迅捷性。宽带化信息网络传输平台为迅速传递各类数字化高等教育内容提供了迅捷传递通道。这样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利用网络,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无须中间媒介把全人类最新的各种教育资源调到自己的网点上,从中及时吸收世界各地的最新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交互性。交互性的高等教育环境集各项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于一体,力图形成各种良好界面,实现各类系统间的协同工作。它利用了现代计算技术,用数据库、超文本或超媒体的形式存储和传输信息,可提供方便灵活的信息检索,并能及时接受教育者的质疑、问答等信息反馈,形成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4.全球化。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通信技术是高等教育体系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具有高等教育功能(包括培训功能)的机构,显然是网上各自独立的“信息点”,其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方法不同,甚至分属不同国家或地区。
5.集约化。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的网络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网络世界,更是一个自组织的实体。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不仅可以依托网络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还可以依托网络进行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展开对教育的科学评估等,从而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人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效益。
二、教育信息化给高校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几乎是零自由度的教与学模式的缺点是不言而喻的。计算机及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特点,革命性地改造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建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的共享,高等教育呈全球化趋势。教育信息化将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局限性,通过在校教育的领域已经扩展到校园之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习惯通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知识,共享世界各国的知识资源,学校没有了知识的围墙,没有了天涯海角的距离感。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教师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突破教师和教材,使学生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打破地域的界限,用各区域、各领域的相关资源来丰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充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知识来源的多渠道化、全球化和多样化,学生将构建更富有个性的知识框架。
2.教与学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集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为一体,而学生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强弱差别,进度一致地进行教学。可以说,一个教师就完全决定了某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如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范围、程度和可靠性等。教育信息化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学将由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辅,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获取各种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为了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会学生从种种信息资源中获取、加工、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并转化为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向着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转变,传授知识的形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取代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是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多种开放性教与学模式并存,教学手段也从投影仪、幻灯机走进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再到电影、录像机和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讲授形象生动直观,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结构,也能见到宇宙、海洋、高山等宏观场面。动态的、静态的、已经发生的、可能发生的、历史的变迁、自然的进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等都可以一一展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由此提高。
4.教与学的个性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更加突出。一方面计算机软件部分代替了教师职能,如教学辅导、出试卷、评分等。实现了教学的非群体化即个别式辅导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的,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包括以对话、游戏、模拟、测试、答题等多种方式进行新内容的学习、练习、巩固、复习等。学生可以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深度和难度。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在学校、家中、电子图书馆等任何地方,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教材、视听媒体、电子阅览室、互联网络等近程或远程全方位地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可以
利用计算机网络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法。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只是通过编制各种教材、个别给学生批改作业、解答疑问、评价学生情况等,间接地指导学生。实施网上教学,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教学的个性化,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步骤,营造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创新空间,挖掘了创新潜能,符合当代教育思想。因此,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素质,满足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
三、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介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使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已荡然无存,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观念,适应这种变化。对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师,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他们面对的计算机网络是没有人性化的,是不能给他道德上的教诲的。因此,学生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全方位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从权威型到民主型,教师的权威被削弱。在传统教育中,作为高校教师,从年龄、学识、经验等方面综合起来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贤和权威,学生只能“洗耳恭听”。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由教师来塑造学生,历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师道尊严不能动摇,师生界限不可逾越。教育信息化给传统教育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冲击,造成了原有体系的失衡,教师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后,知识的学习不分彼此先后,对知识的获取既可能是教师在先、学生在后;也可能是学生在先、教师在后;或者是师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学习。学生可以不再迷信所在地周围教师的专业权威,他们可以跨越学校、城市、国度,可以在世界范围任意一个数字图书馆检索资源,和任何一个专业权威对话。因此,教师这一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的地位在逐渐丧失,拥有知识所赋有的权力也在不断弱化。教师的权威不只是教师的“专利”,教育信息化将对教育的权威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2.从分立走向合作,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用记忆的方式传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主要载体、以教室为主要场所,按照教师选定的教材和设计的进程,由教师口授填鸭式地进行教学。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教育信息化后,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师生双方不受书本的局限,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物理时空。目前,许多大学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网络功能,在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阅览室中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演示、电子邮件、建立各种专业特色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条件,把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由于网络等的出现,师生之间在知识占有量、前瞻性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掌握上,有的教师还不如学生。网络的无限性使师生都可以最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师生之间的交往日趋平等和开放。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地讨论,双向地学习;既是学习上的朋友,也是科研课题的合作伙伴。
3.从依赖走向平等,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组织;其次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和学习。指导就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和对学生的引导。组织就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在网络教育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的范围、项目的确定、学习的步骤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自行掌握。教师的重点将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调动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上。教师在整个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由于和学生处在一种互相交往、互相学习的状态,各种发散思维不断碰撞,师生融汇在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当中,因此,在对前沿科技动态的掌握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知上等都比教师自己学习要快得多。高校的网络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的教学模式及师生关系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压力,并将这些压力变为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适应新形势,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生产力,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两个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学生的学习情绪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依然具有儿童的得到承认和认可的心理。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肯定和夸奖,所以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师生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呢?
一、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
教师的工作犹如一个花园的园丁,每一个学生犹如一朵花,园丁精心的培育和呵护,才是花朵健康成长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表现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用真心和温暖的话语,架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善于鼓励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博爱和大爱是教师爱心的写照,这种爱不是针对一个人的,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是几十分之一,但在一个家庭里就是百分之百,所以不可以忽视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堂交流的机会,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的出色表现应及时肯定,学生得到肯定的同时,他们的学习情绪立即会高涨,起到了延长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的作用。
二、教师要讲究教学的语言艺术
如果教师的语言生动风趣,必然能够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必然能活跃教学的气氛,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其更加亲密和融洽。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工具,也是实现知识迁移的载体。教学语言的艺术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把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件事。教师在语言表达中首先要考虑把知识准确地表述清楚,其次是要使语言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能够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还表现在英语讲述得准确,发音、语调、节奏等方面也准确和清楚,注意和汉语表达的区别。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记忆的难点,如:初中范围内i-a变化的单词:开始(begin)、游泳(swim)、下沉(sink)、喝(drink)、响(ring)、唱(sing)。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相同且结尾是ought或aught:“想(think)、买(buy)、战斗(fight)、教(teach)、抓住(catch)、带来(bring)”等等。可以将知识编成顺口溜,以方便学生的记忆,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Thomas)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比较能够容忍彼此的语音错误和语法错误,而违反说话原则(往往由于不同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则被看作是不礼貌的。”由此可知,跨文化交际指任何来自两个不同社会文化语言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它不仅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以及属于同一文化背景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交际双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常常导致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必然反映在语言这个文化载体上,从而产生语用失误,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不应只从本国文化的角度去考察语言差异,而应兼顾文化差异,从而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跨文化交际下的语用失误的定义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1983)在其论文“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他把交际中听话人因不能理解说话人的语用意义而没有做出恰当的反应称作语用失误。Thomas(1983)认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出现语法或用词错误,只能被认为是说得不好,若违反语用原则,出现语用失误,则被认为是表现不好。
我国语用学专家何自然在调查研究后指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语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错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归纳起来,语用失误就是语言使用的不恰当、不得体。
三、 跨文化交际下语用失误的分类及原因
1. 跨文化交际下语用失误的分类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语用失误;另一类是社交方面的语用失误。
(1) 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不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或简单的将母语与英语的字面意义等同起来,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或者将母语的语义或结构硬套英语。
例如:A:Is that a train?
B:Of course.
此例中虽然“Of course”在形式上符合英语的语法关系,但它与汉语中的“当然”并不完全等同。B的本意是想给A肯定的回答,但却用了“of course”,意义就变成了:这都不知道,带有藐视对方的感觉,最终可能会导致冲突。
(2) 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因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何自然、冉永平,2006)例如,中国人在告别时经常会说:“Remember to give me a call.”外国人会觉得难以接受,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强迫,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这种表达被他们视为是不礼貌的。
又如:中国人在向他的朋友借东西时一般会说:“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lend......to me?”此句中中国人希望把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来表达对朋友的尊敬,但他这种过分礼貌的方式可能会让对方感觉很不舒服,从而产生社交语用失误。
2. 跨文化交际下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缺乏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认识
我国外语教学在强调语言系统教学的同时,有时却忽视了文化的导入。一位英国教师A赞扬中国学生B的帽子漂亮,学生因不知这仅仅是为了友好而导致了社交的语用失误。
A:Hi, B, you have a beautiful hat.
B:Oh, this cheap thing? Its not worth much.
此例中,学生的回答正是由于中国人比西方人更看中谦虚的原则导致的。实际上,西方人更强调自我价值,得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 you.”
(2) 缺乏语言交际的环境
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是学生简单、机械地背诵音标、单词、词组、语法等,在学习中缺乏言语交际训练,即使对一些固定的表达形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在实际运用中也会出错。如接电话时的“Who are you?”,此时学生并非不知如何作答,但由于缺乏言语交际的环境,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往往会出错。
(3) 套用母语中的语言形式
学习者尽管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但在日常交际中,由于母语的干扰,还是会习惯性地套用母语的表达形式,造成交际失败。例如:You should drink plenty of water.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与文化,在看望病人时通常用建议的方法来表示自己对病人的关心,但按照外国人的习惯,除非病人有需要,否则他们通常不提这种建议。此种情况下,用“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等表达方式就准确了。
四、 跨文化交际下的语用失误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地与英语使用者进行交流。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他们减少跨文化交际下的语用失误。
(1) 在教材以及平时练习时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和行为习惯等内容。可以先从简单的问候、称呼、以及握手、告别等开始练习。随着学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再不断导入文化课程。
(2) 有效地利用英语视频和电影等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在观看视频和电影的同时,学生和教师都应该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如:打电话时的用语,街上相遇时的谈话等等。观看之后进行讨论,互相交换意见,通过讨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 积极地鼓励学生与母语是英语的外教等进行交流,开办英语角、演讲比赛等活动,运用这些轻松的个人间的交流使学生有效地练习口语,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可见,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扩大知识面,不断地增加对西方文化习俗的理解,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地与外国人交流,营造一个较有效的英语口语学习的跨文化交际氛围。
前言
跨文化交际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必要的。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述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跨文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的地方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甚至可以说,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就是人类本身的历史。近年来,它更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外语教学中需要导入相关文化学习的主张也日渐受到支持,“跨文化“越来越多地成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词。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开放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意识,并形成有效地跨文化交往、理解、传播等能力。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从20世纪90年代初,“文化教育”观念逐步渗到大学英语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教材和编者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则明确规定了英语教学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文化意识的重视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设对人才的外语素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
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文化教学内容,跨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内容中所不应和不能脱离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所以,大学文化教学的根本原则是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所谓的交际文化或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跨文化意识是对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的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所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是必要的。
第一方面:国家间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本世纪,我国已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国际接轨的喜讯使国人振奋。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交际必然会出现障碍。及时有效地克服这些交际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注意加强我国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促进对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重视,应当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第二方面:生活交流需要。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乎在每个大城市都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要语言的人。人们生活在一起就需要相互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基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即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种文化背景,就容易产生不解和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面就可以看出,受话者很容易看出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对方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得到谅解。语言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那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不同的语境因素,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际中,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说话习惯和方式去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误解或障碍。就这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使者,与以往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放在课程任务或教学目的的首位不同,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应把介绍外国的文化渗透到每一节外语课堂的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相应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下面几个具体方面着手进行:
①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独立个体,而是赋予了很多文化因素。从教材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培养外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意识。
②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除了使用内容比较丰富的教材外,课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模拟舞台。通过这个模拟舞台,学生可以带着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直接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
③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英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如举行一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某一个文化现象、文化内容进行英语演讲、辩论,举办戏剧表演活动,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动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还可以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专题讲座和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状况。从而能真正感受西方文化,进入跨文化的欣赏和交际中。
[参考文献]
[1]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崔春 跨文化交际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3]陈申 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二、“跨文化交际”概述
(一)定义解析
从宽泛层面讲,“跨文化交际”囊括了多种不同文化间的跨越式交流,这种交际不仅涉及民族内部和外来文化间的实际交流,还涉及不同语种体系间的相互交流。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包含了多种交流要素,是一个系统化的文化概念,集中体现出各民族面对“异质文化”时的欣赏、兼容态度[1]。跨文化交流技能可分作四大类别:一是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技能;二是社交能力,即按照具体情境转变语言交流策略的技能;三是语篇能力,即搜集、组织语言素材的技能;四是策略能力,即使用各种手段消除交际障碍,同时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外,判定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的要素标准是:有效、适度。“有效”指人经过了奋斗、努力后获得相应的成果回报,在语言交际中体现为交流顺畅、完成交际任务。“适度”指展开交流的双方都遵循一定语言原则,彼此维护对方的权益不受到侵犯[2]。在大学英语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作为重点目标,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交流视野,促进其全面化、综合化成长和发展。
(二)培养原则分析
1.相关原则
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涉及多方面知识,每一类交际知识的学习及掌握都会对与其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影响。跨国界交际方面的语言意识培养,是一个情境、文化、语言等交际因素相互交织联系的引导过程。为此,教师在看待学生培养问题时,应运用联系性眼光展开交际意识培养研究,以对学生技能学习形成良性影响。
2.适度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实施培养时,需要坚持适度、适量原则。即学生接受现有交际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应符合自身学习基础、语言认识能力,教师不可一味灌输新的语言交流内容,以免学生难以快速、有效地理解相关知识。这种原则对语言训练的总体进度、广度及深度有相应要求。
3.综合原则
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相关内容,对学生综合技能、整体素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当集中整合各类相关知识, 并运用适宜方式展开综合性课堂训练,以提升专业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总体整合技能。
4.实践原则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坚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实践性,即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应内容后,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交际当中,而非仅仅停留于书本学习的层面之上。此外,实践教学需达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并设置动态性、拟真性的交际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氛围。
5.系统原则
语言教学是一个相对连贯、持续进行的行为过程,教师在掌握了各个学生的总体学习状况之后,应在此基础之上拟定系统而科学的高效教学方案,剔除重复、无用的教学内容,实现“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具体方法
(一)借助多种方法启迪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向大学生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外,还要采取适宜方式拓展学生的课外交际能力,注意为学生打造英语交流舞台,尽量营造出接近真实的训练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把现代的前沿技术引入内容讲解中,借助幻灯设备、录像机、网络技术等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制作符合课程主题的幻灯片,并用“听说法”、“交流法”解说相关的英语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当讲解到特定的背景知识点时,教师要将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典故穿插到教学中,使英语课程呈现出立体化、系统化的特点,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所接触的英语知识,并形成深刻的思维印象,便于日后交际中熟练运用相关知识[3]。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流能力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单项教学,学生想要全面掌握英语交流技能,还要掌握非语言类的交流技能。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非语言方法开展教学,以提升全体学生的语言意会能力[4]。例如,在句子“He sat there, his hand over his mouth, his arms and legs crossed”的讲解中,教师首先要说明“arms and legs crossed”( 双手、双叉)、“his hand over his mouth”(用手将嘴捂住)这两个动作的实际含义,一些学生可能将这样的动作理解成“沉思”的姿势,然而,这两个动作传递的真实信息为“我现在不想交谈,请离我远点儿”。又比如,在英语交流中,交谈双方的关系十分和谐时常常对面而立,双肩为平行状态;如果双方的交流不愉快,则可能无意识地做出转身动作, 以避免面对对方。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如果不熟悉这些非语言交际信息,通常难以准确抓住交流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关注这方面的交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流技能。
(三)深入讲解英语交流词汇的内涵
英语交流词汇中常常蕴含着多重含义,如果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很可能错误理解语言交流的真实意思。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重点讲解隐含的文化意蕴,向学生细致讲解英语交流中出现的各种英语习语、典故及谚语。由于英语文化内涵和汉语有很大差异,一些词语的褒贬含义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困难。加之,英语交流的文化外延与汉语语言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结合特定场景、特定语境展开词汇讲解[5]。例如,“ambitious”在英语中取褒义, 翻译作 “有雄心、有抱负的” ,而在我国却将该词理解成贬义,取其“有野心的”之意。又如,“dog”在英语国家人眼中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而在中国却认为带有贬义。基于此,教师向学生授课时,要注意讲解清楚英语词汇的隐含意义,全面解析跨文化的不同内涵,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交流意识[6]。
(四)引导学生探索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
中、英文化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历史背景、文化根源、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中突出体现了外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英语文化中蕴含的宗教知识、风俗人情、价值意识等层面的相关内容,以系统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自主交际意识,实现有效、适度交际。例如,在运用探究法讲解英语知识时,教师提出“西方国家的人们相互见面时,为什么先谈论天气问题?”,学生可运用以往掌握的交际知识分析该问题,之后,教师可总结西方国家的见面问候方式,让学生自觉形成“见面先向对方询问天气情况”的习惯。由以上分析知,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依赖于背景文化的深入研究,学生只有掌握了跨国家、跨文化的具体背景知识,才可深入了解英语文化,也才能够培养起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识[7]。
(五)借助先进技术开展语言实践教学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好一门外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掌握好语言本身,这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了解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社会知识。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外语。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时刻追随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古德诺夫 (H.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中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为: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另一方面,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这种民族文化印记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文化与语言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必然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与学习能够起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D.H.Hymes)在他的《论交际能力》中指出,要使交际成功,需要做到:(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3)语言的得体性;(4)语言的可接受性。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但要讲究言语的正确性,而且要讲究得体性、可行性以及可接受性。语音、语法、词汇都正确的言语不一定得体,甚至可能不被接受。在交际中,应根据交际的目的、对象和场合结合其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对所用词汇、句式等做出正确的选择。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解相应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使语言知识成为帮助他们交流的工具,使他们学有所用,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四、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通过日常教学渗透,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很多都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教材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学习,而是通过学习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进一步引起他们的探讨与研究。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都能提供和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大学英语教材第六单元(外研社出版)谈到逛街,在学生学习文章的同时,就可以了解外国的消费形式和消费观念,教师还可以适时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现场消费”。
2.积极设置教学情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背景和它所适用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幻灯机、录像机等为学生设置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结合听说法、交际法等教学法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相关的背景文化联系起来,迅速准确的选择出适合语言环境的语言。 3.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导入
众所周知,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语学习理应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也应主动发现,逐步积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种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比如在讲解翻译时,遇到“像头蠢猪”这样的话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做,相信很多同学会翻译成“as stupid as a donkey”,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从字面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pig在中国人心中是好吃懒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猪脑子”等等说法表示对猪的蔑视。然而,事实上很多美国人对pig偏爱有加,甚至以pig做宠物,认为它们温顺、通人性,所以英语中往往用“as stupid as a donke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还有“He works like a dog”这样的英语句子,如果学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对狗钟爱有加,就会把这句话译成“他像狗一样工作”,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这句话是对一个人工作的极大肯定。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一门语言必须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4.促进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学习这些节日的时候,可以一方面了解节日的起源、人们的庆祝方式等有关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们和中国的一些节日作比较。圣诞节与春节、情人节与“七夕”,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同时也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特别是那些文化影响行为的地方。好比赠送礼物, 西方人习惯于当面拆封欣赏;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认为当面打开礼物是很不礼貌的。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化差异,转换角度思维,促进英语学习。
五、结束语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戚雨村.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J].外国语, 1993, (5).
[3]朱维芳.Sarah Trenholm文化诧异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着相关社会的文化,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语言对文化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仅仅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一定能完全同使用该语言的人进行交际。这就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要把西方文化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学生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才能够为今后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语言知识是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应用语言的保障。不管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此在学习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渗透有关文化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人际交往与思维观念上的中西文明的差异
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提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一种态度。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例如: “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如: “搭船”叫做take the sea或by sea。英国人常把大海同 “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如 “a sea of fish”, “a sea of troubles”等。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 而汉民族擅长形象思维,故汉语常偏重于使用动词。在英语句子中,主谓结构突出,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用得较多,句子之间粘连密切,并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We won’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连接词) “楼下有人要见你。There is a man downstairs who wants to see you. ”(关系词)
另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即在英语里,主题句开门见山,后接一个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但汉语语篇结构往往不是从主题句出发,而是在主题句外绕圈子,最后才点题。学汉语的西方人常为此困惑不解,总觉得汉语句子重点不突出,缺乏连贯性。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跨文化教学,教会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我们的学生要具有跨文化意识,加深对所学文化的理解,并怎样把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与西方人进行顺畅的交流。
三、利用现行的教材,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
现行的外语教材中有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课本中有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麦当劳” “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学多地方比较盛行, 教师可以讲一下 Fast Food, 如汉堡包( ham- burger) 是蘸芝麻的小圆面包对剖, 夹上一个压扁的牛肉饼, 当然有时还添上生菜叶子、 奶酪或其他调味品。同时,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 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另外还可以教学生使用西方餐具(刀、叉), 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等等。现行的中专英语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话题来编排各个单元的。一个单元一个中心话题,每个话题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东西方的文化。教师要有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知晓度。这样在学生即将遇到或已经遇到的差异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处理,有意识把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中,见逢插针地对文化知识进行导入,让学生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终目的,也相应地会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四、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一种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例如dog一词,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 “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a lucky dog ” 喻指“幸运的人”;“big dog”喻指“大哼、要人、保镖”,dog 是 best friend of a man, 所以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很多外国人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末了总忘不了加上宠物狗的名字。
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五、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让学生通过体验来领略异国文化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单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网络与课外活动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互联网上关于中西文化知识的资料相当丰富。在讲新课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图片、 幻灯片等直观教具,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汲取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看些如“走遍美国”“疯狂英语”或一些经典的奥斯卡英文影片等等,使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
英语习语说得好“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文化教学深不可测,它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个阶段,但是只要我们在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路永保热情,不断探索,相信成功离我们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