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养生哲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怎样才能完成好这一任务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应注重探索精神的培养
坚持对知识探索式的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知识系统,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奋斗不断探索的结晶,以此弘扬科学人文精神;要鼓励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怀疑和问题是我们学习、观察、实践和发展知识的源泉。
学习探索还是对知识整体及知识间联系的把握。我们的传统教学很少教会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征,而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重新发现”的关键所在。
二、应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的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从学科知识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的社会,国家创新能力的获得是快速的知识共享与持续的新的组合应用的结果。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后一个比前一个要求更高。课堂教学可以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新组合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把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课外获得的大量的新知识的重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三、应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发明。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
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因为创新素质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明创造,而且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逐渐培养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则可从创新层面的重新发现尤其是重新组合着手。无论用“无中生有”说明创造,还是用“有中生新”描述创新,都没有阐明“有”是如何从“无”、“新”是如何从“有”里产生的。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有原有事物的再次发现的重新组合,产生质变后才表现为“前所未有”,是“有中生有”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凭空设想,即使是科幻作品所创造的外星人,也不过是作家思想表象里原有“部件”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而已。例如,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黑色火药,无非是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重新组合,才具有了新功能和新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继承和扬弃,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部分重新组合,从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因此,注意培养中小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在13日上午的大会报告阶段,先后做主题报告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叶平教授、吉林大学的刘福森教授、北京大学的郇庆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曹孟勤教授、东北大学的秦书生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的王鲁娜教授。14日上午的大会交流阶段,清华大学的蒋劲松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的曹顺仙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的唐代兴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解保军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杨志华副教授、东北大学的于春玲副教授等做了主题发言。专家学者们就生态文明的研究范式、理论体系构建、实践路径选择等相关主题做了报告。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7]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8]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9]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0],《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
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
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l4]其次,要注意节制。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必须有节。若恣情,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
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
注释:
[1]《四库提要·易类小序》。
[2][9][明]张景岳《医易义》。
[3][5][6][7]《素问·四气调神论》。
[4]《灵枢·本神》。
[8][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
[10][宋]窦材《扁鹊心书》。
[11][宋]张杲《医说》。
[12][13][15][19]《素问·上古天真论》。
[14]《庄子·在宥》。
[16]《素问,举痛论》。
[17]《灵枢·九针论》。
[18][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20]徐以经《中华医易荟萃》黄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页。
[21][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传统道教与中医养生
作为民间道教太平道的经典著作《太平经》,就存有大量的养生和医药内容。《太平经》中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及精气神学说,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并将此学说贯穿于养生与治疗之中。在养生方面,《太平经》注重内养功,认为:“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人无忧,故自寿也。”这种内养功强调守“神”,提出:“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悬象而思守,行顺四时气,和合阴阳。”就预先给五脏各画一副神像,炼功开始时,按季节、日、时挂出相应的画像,以此作为信号和提示,卧下人静后使意念集中到那一脏器上。通过这种意守脏器的练意功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道教理论和炼养方术之集大成之作。葛洪认为,万物皆源于“道”或“一”,谁能得道守一,谁就可长生。书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的理论和方法。如《极言》篇说:“是以善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堰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其中就包括了静养、导引、吐纳、食养、服丹等修炼方法。葛洪特别强调内保精气。他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至理》)他把行气的方法归纳为吐纳、导引、胎息三种。吐纳是用呼吸行气,导引是用形体行气,而胎息是用呼吸和意气相结合而行气。并具体介绍了其炼养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炼养方法大都被后人吸收,并在气功中发展,沿用至今。转贴于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道教徒们创造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法,在历代道家的著作中,留下了诸如存思、守一、外丹、内丹、导引、呼吸、服饵、咽津、服气、符篆、房中等养生修炼的大量资料。
“存思”“守一”属于精神修炼。外丹是指炼服长生不老的金丹,内丹则是熔心、息锻炼于一炉的综合修炼方法,相当于气功。早期金丹派以炼外丹为主,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则修炼内丹,称为晚期金丹派。内丹理论以黄老“道法自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认为人身即为一个炼丹的“鼎炉”,人身内的精、气、神则是炼丹的原料,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结丹长生。从道教的初建到兴盛,留下了大量关于内丹修炼的著作。随着内丹派的兴起,内丹理论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传统的内丹又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道禅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统理论和稳妥有效的功法。虽然不能成仙,但能帮助人们健身祛病,延年益寿。这对中医养生学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道教形体方面的修炼主要包括导引、按摩及武术等内容。导引通过肢体的屈伸俯仰,达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历来为道家所重,修道者无不从导引做起。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资料中就有一幅彩绘的《导引图》。葛洪《抱朴子》中有龙导、龟咽、燕飞、蛇屈、兔惊等各种模仿动物动作的运动方法。隋唐之后逐渐由导引衍化出诸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有效的运动方法。可以说葛洪的道教导引和华佗的医家导引是这些方法的前身。
食饵方面的修炼主要有服食金丹(矿物类)、五芝(菌类植物)、咽津、服气等。如前所述,道教认为服食用矿物药炼制的金丹和仙药五芝,可以成仙,显然是荒诞的,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则不可埋没。咽津法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动作,这是道教徒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关于咽津,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葛洪曾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介绍了叩齿之法,称此为“坚齿之道”。此法在唐宋时极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发展。明代高镰所撰的《遵生八笺》曾详细记载此法。事实证明,这种口腔保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服气,又称辟谷食气。修炼时主要以饮水食气为主,同时服用一些辅助食品,如山药、黄精、花生、大枣、核桃等中草药。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就有关于却谷、食气的记载。晋至唐时期曾盛行此法,宋元以后就少见了。
符篆咒禁,即为祝由。唐代太医署首次设立咒禁科,还设有“祝禁博士”职,正是当时道、佛两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产物。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此科,统称祝由科。可见其影响之深。对于祝由,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所谓“移精变气”,就是调整病人的精神活动,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精神内守状态,以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这实际是一种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成当今的精神疗法、暗示疗法的先导。这种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确实能起到心理治疗和精神安慰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围之中,对那些虔诚的教徒更为灵验。这就是“心诚则灵”。但是它以祈祷、咒语、符篆、神水等手段为主,毕竟是迷信的东西。这是人类处于生产和认识水平低下的蒙昧时期的产物,也是人类医学不发达时期的共同现象。
至于房中术,其中的性卫生知识可资借鉴,但对其糟粕必须剔除。
引言: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的拳种之一,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自太极拳诞生自今,已经普及到了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太极拳运动起来其动作柔缓,圆活,能够协调各器官系统运动,而且运动强度适宜,不受场地、器材、年龄及自身条件的限制,适应各类人群。要想到达到太极拳对自身的影响,就必须要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发挥它健身的功效,它能使人精神愉悦,减少疾病,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这就是太极拳能够长久不衰,并且发展到世界各地的真正奥妙所在。
1.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土壤,它是集中国古典哲学、中医学为一体,同时将武术、气功融于一体,是中华传统健身体育的精华,练习太极拳可以使之健身、修身、防身之功效,通过分析总结其健身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练习太极拳能锻炼人的神经系统,提高人的反应速度
练习太极拳需要意识配合,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身心不存在杂念。练习者始终要将思想集中在所练习的动作上,从而排除了其他外界的干扰,这样能更好的指挥全身各个器官的变化和配合动作的协调,进而使大脑神经系统受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练习太极拳是采用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使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保持相对集中的状态,久而久之联系者的反应速度就会超过平常人。
1.2促进气血流通,保持心血管系统健康
太极拳在练习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腹式呼吸”,在呼吸的时候胸腔内的膈肌和腹肌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如果腹压增高,则腹腔静脉受到的压力作用后会把血液输入右心房,这样促进了血液循环,进而增加血管壁的弹性,对延缓心血管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中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长期锻炼太极拳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2.太极拳健身功能
2.1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的运行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动作舒展大方,其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必须保持一定的弧度或弧形,这样才能便于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放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利于经络和气血更好的运行,不容易造成运动性局部受挤压而导致的组织器官缺氧,因此,太极拳运动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有氧健身内容之一。
2.2太极拳运动有利于神经系统的保健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体的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也跟着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的紧张状态,这样很容易导致神经的过度紧张和兴奋,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太极拳在运动过程中有松、静、自然的状态,有利于阴阳、虚实、的转换,对中枢神经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进行练习太极拳可有效的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善,使人动作协调、灵敏,心情更加愉悦舒畅,增强了人体自身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健康水平。
2.3太极拳运动具有调息和调心之功效
太极拳从发展至今,其阴阳变化、动静兼容的运动机理一直在不断完善。在健身养生过程中体验外动内养,内动外静,不断改变人体结构、促进人体健康。在练习太极拳“静”中体会健身的快乐,从拳中品味它的文化神韵和艺术美。太极拳练习时讲究运动如抽丝,体会拳劲连续不断地缠丝劲,在运动中体会运动如抽丝,行云如流水般的感觉,从而达到对人体调息之功效。太极拳还有“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气运身”,所谓气就是气遍全身不停滞,这些要求需要长时间认真去练习才能达到,在不知觉中就能起到丰富生活调节心理的作用。
3.对现阶段太极拳传承的研究
3.1太极拳文化的渊源
太极拳动作可以说是刚柔并济,是既可以积极防身又可以增强人们体质、防止疾病的优秀拳种之一。太极拳文化的历史悠久,其流派也相对比较多。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其说法也很多,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据查询相关史料:其实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造,而是前人不断发掘、整理、创新而来的。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人考证得出两大分支:一支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中流传而来的太极拳流派,而另一支是传承则是武当派,武当派武术密不外传,这一支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是赵堡太极拳。
太极拳在我国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一支绵延不断,从未间断,太极拳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近几十年来太极拳健身运动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开展的相当好。
3.2太极拳健身文化的内涵
数百年来,在太极拳的传承过程中不仅结合了古代健身养生术,而且还吸收了中医经络学、阴阳学说等理论精华。太极拳不但充满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是一个充满哲学的拳种。
它的文化内涵和最终目的是解释人类的生存意义,为人们的生存创造赋予轻松、自由的精神境界。
3.3太极拳健身文化的传承
太极拳最早的健身是以《周易》为基础理论做铺垫,在此其理论基础上太极拳又加以演变,后来又发展出太极刀、太极拳剑、太极棍等。最早的太极哲理也是始于《周易》,太极原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种形式。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太极拳也在动作上不断改革与创新,现在也形成了如陈、杨、孙、吴等流派,但其太极健身的核心始终没有改变,它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太极文化就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结论:综上所述,太极拳是集中国哲学、道教学、医学、养生学于一体的拳种,它运动符合人体的生理变化,太极拳练习强身健体,确实有效。它不但包含大自然的阴阳学说,还强调整体的观念,要求身心合一。长期练习太极拳能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增强人的记忆力,增强人的判断力,传承太极文化我们责无旁贷。(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李莹.太极拳健身作用及原理[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3):82-83.
[2] 安静,李金龙.论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能[J].搏击.武术科学,2008(5):28-30.
[3] 郭志禹.太极拳养生文化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50-53.
[4] 赵玉洁.太极养生文化的传承[J].科技信息.2008
中国传统教育一贯是重人文社科而轻自然学科,重学术研究而轻实际运用。进入二十一世纪,这种教育却几乎是被颠覆了。在这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则是科技进步给社会科学带来负效应,社会大环境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渗透到人才的培养链中,日浸月染,“文科无用论”的毒瘤日益漫延,使大学文科教育处境极为尴尬。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即使不逃,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如庄子所说的?坐驰”,只管应付拿到学分,而没有真正用心去感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对此,教师苦不堪言,痛苦之余,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们又深刻反思原因,想了种种改进之策,诸如“课程重新定位”,实施“创新性教学”、“研究性教学”、“个性化教学”,以及“打通学科壁垒”等等。.反思当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许多教育教学思想其实早就蕴藏在两千多年前庄子“三言”的说理体系中,并且,庄子“三言”趣味说理的深邃和影响的深远,足可供今天的教育者借鉴。挖掘庄子“三言”说理的艺术魅力,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
一、“三言”说理的艺术魅力
“三言”说理在《庄子》一书有两次直接表述,即: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三言”说理即以寓言、重言和卮言为言说方式来说理。历代学者都在探究这“三言”的具体内涵。深刻地领悟庄子思想,我得出了这样的解释:“寓言”即寓托之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怪诞离奇的故事,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或现实诸子百家高人的言论,只要是用来说理的,都属此类。“重言”即借重之言,庄子常常借助于一些虚构的人物故事,请古代或者当时的尊者来说话,包括老子、孔子和他们的弟子。“卮言”最耐人寻味,成玄英疏:…卮’,酒器也。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自然之分也。”林希逸亦注:“卮,酒卮也,人皆可饮,饮之而有味,故日卮言。”庄子以卮代酒,以酒喻言,创造性地运用卮言来说理,摆脱言意困境,可谓智者。所以,“卮言”就是“中虚之言”,是指人在“中虚”状态下的言语,是“吾忘我”、“心斋”、“坐忘”情况下的得道之言,也即如酒一般淡而有味,让人品味、神往的载道之言。如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养生主中的“缘督以为经”、“薪尽火灭”;《山木》中的“山木,自寇”语皆属无心而有味的卮言。
深入地研究《庄子》内篇,便可发现“三言”说理艺术魅力之所在:
一是“寓言”、“重言”均可统领于“卮言”。“三言”浑然一体,“寓言”、“重言”服务于“卮言”。“卮言”看似无心,实则是庄子精心设置的,我们在品味一个个“寓言”、“重言”故事之时,便会不知不觉地认同其中的道理。
二是以虚传虚,用极为荒诞的形式来传达玄而又玄的深邃思想。比如蜗角之争、骷髅见梦、庄周梦蝶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情节离奇,虽表面上荒诞不经,却蕴涵庄子深刻的哲学思想,能使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吸引,并轻松地领略到“言”外之“意”。
三是语言含蓄而有味。“三言”无论是“寓言”、“重言”还是“卮言”都在言意解读方面耐人寻味,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庄子》的魅力所在,同时也使此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含蓄美的典型。
二、“三言”说理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教学中思索,便可发现:庄子“三言”说理对大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思想还是内容、方法乃至教学语言和考核方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
(一)在教学思想上,大学语文要以虚务虚
庄子内七篇,依次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大宗师、德充符、应帝王,传达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万物平等的社会观、养生全性的人生哲学、无奈的处世之道、宇宙本体论和内圣外王等虚无的哲学观念。可见,庄子用“三言”说理,是以虚传虚。大学语文之务虚与务实亦可辨:如从文理工科的比较来看,理工科务实,功利性强,文科务虚,实用性似乎不大,所以才有“文科无用论”的误解,教育部把大学语文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这就把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在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这一务虚的层面上,其用心正如老子所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学语文要解决的人文素质修养问题,正是当代人类精神层面最珍贵的瑰宝。物质丰富不代表富有,精神富有才是真正的富裕。正如《屠格涅夫的礼物》这则故事所说:“‘你管我叫兄弟,’老人脸上是满足的笑容,‘这是最高贵的礼物。”’。庄子以虚幻的形式来言玄而又玄之道,以虚务虚,大学语文教学则可采庄子“三言”形式之虚,弃庄子之“道”,而代之以人文层面的人本、和谐、人格修养等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看大学语文要务实
庄子用来说理的“三言”,无论是寓言,还是卮言,主要是以虚传虚,即使是重言,也常常借重一些传说中的所谓高人,如尧、舜,或将当世人物变形,如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摇身一变而为道家的代言人,来讲庄子自己的道理。但不可否认,许多寓言和重言也有传说或现实的影子,由于古人对传说的迷信,或者主要人物的实有其名,“三言”说理在以虚传虚的同时也有“实”的一面,这也是庄子哲理让世人认同的重要原因。在“文科无用论”泛滥的当今,伴随着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出现人才培养的“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现象,让人不由得不担心,80后、90后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建议本科院校把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来开设,固然有从上至下纠正不良思潮的良苦用心,但重担还由大学语文课程来完成。大学语文教学在内容上若过虚,课堂教学就收不到效果。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采庄子“三言”虚中之实,以蕴涵丰富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加以充实。基于这一点,徐中玉等人主编的教材,分主题列单元,把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等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视的人文内涵作为主题鲜明地列出来,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和人文素质,可视为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精品。但这套教材也有让人遗憾的一面,如配套教参就与教材脱节,单从篇目列资料,不利于教师备课。作品的选择以传统文学为主,而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太少。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既要对已有的作品中精选精讲,又要考虑时代特征和学生的主体性,围绕主题,重新选择一些教材所没有中外精品文学来实施教学。如此,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紧扣时代脉搏,就能“有效地改变文科教学‘假、大、空’的现状,真正实现文科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大学语文宜实施专题式教学
《庄子》处于从语录体向专题论文过渡的阶段,尤其是内篇七篇,在卮言的统率下,用寓言、重言来讲透一个个深奥的哲学道理,可视为庄子在以“三言”为说理方式向人们实施专题式的讲学。庄子之所以选择这种言说方式,必定是其最适合于说理,即为最佳说理方式,能在他那个时代与其他诸子百家抗衡甚至征服他们。从后世庄学的影响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庄子以“三言”为主专题式说理的魅力。如果教师把这种以“三言”为主的专题说理迁移到当今大学语文教学中来,便成为专题式教学。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我们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基于大学语文教学本身的受众与施教目的才选择的最佳教学方法。“大学”一词中国古代教育有“小学”、“大学”之分:八岁入“小学”,主要解决文字训诂之类问题;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身立言、治国安邦之道。当代“小学”与“大学”虽在内涵上与古代不尽相同,但很显然,无论是受众的年龄,还是教学内容与施教方法,二者都应有很大的区别。就语文课而言,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开设到大学,当然也包括一些职业学校,有些篇目甚至会同时出现在不同阶段的语文教材上。中小学语文的工具性极强,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写作水平。大学语文更注重人文修养,人文素质修养培养与提高之艰难,可与庄子哲学之深邃相较,故而,专题式教学对大学语文来说可谓最佳教学方法。以徐中玉等人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可从十二个单元中精选八至十个单元来讲授,每次授课以单元主题为讲课中心,按照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要求,纵贯古今、横穿中西,精选教学内容,并以教材中的一两篇为重点,整合内容,组织教学。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还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传统文学的人文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大学语文》也就不再是“高四语文”。自然,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庄子一般,“其学无所不窥”,如果教师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与人文修养,以及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就能有效地实施专题化教学。
(四)从教学语言来看大学语文的授课语言宜含蓄有味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01-02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儒、释、道三家主流思想的研究是极不平衡的,儒学研究已形成热潮,而且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佛教研究早有基础,相比之下,道家及道教文化的研究就显得相形见绌。自20世纪以来,“儒热道冷”的局面有所改变,在民族文化寻根倾向的影响下,由寻根意识引发的“国学热”为各类传统文化经典开启了“众妙之门”,而不再仅仅是儒家的“独弦而歌”,道家的思想精髓开始对现代社会、经济、科学和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道家哲学对社会的影响
道家深刻的哲学意义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依然能从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一些解决之道。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
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针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誉为最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②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将自然规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转化成为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推动了我们继续研究自然规律的热情,这一点,在道家思想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道家的热爱自然,比如现在的生命科学也都是在到家的气功、养生、医药等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人也追求科学的养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所提倡的形神兼养,正好符合现代医学上对于健康的定义,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具有科学性,有利于启示科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延续至今,当代人们对它的研究,有利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三)道家思想对现代经济的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道德经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论述,这里就体现出一种“无为”的哲学思想,“自然无为”即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要强制去干涉、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这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为政者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为政者不能过度的去干涉一些正常的经济活动,能够让经济体在市场中合理的竞争,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从而避免扰乱经济活动的规律,促进经济的繁荣。有人指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一部管理书,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很多企业家都把它奉为管理学经典,对于企业来说,“无为”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软性管理”,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道家提倡“为而不争”、“少私寡利”等思想,对这些思想的领会,有利于在市场经济下各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弊病的防治。这对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有借鉴意义。
二、道家哲学对生命健康的启迪
追求生命健康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够为生命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二是身体健康,强健的体魄能够真正体验生命的过程。道家思想的深刻之处体现它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启示
道家将体悟大道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而道的特性是“朴”,“道常无名,朴”(《老子》第三十二章),故抱朴守真乃成为道家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真”、“朴”即未经雕凿的自然状态,也即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和规定性。从这一价值目标出发,道家强调人各有性,因性而为,各尽其宜:“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淮南子主术训》),“性之所能,不得不为也;性所不能,不得强为”(郭象:《庄子外物注》)。在道家看来,世俗的尊卑贵贱并不足介怀,每一个人只要认识并发挥了自己的“真性”,根据自己的本性和才能来做事,尽自己之职分,也就获得了人生的意义。这乃是人性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是“自己与自己的融合”(黑格尔)。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在社会普遍的“熙熙皆为利来,攘攘都为利往”的激烈的竞争中,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寻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这无疑为当今社会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也给人们物质之外的心灵满足,为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指明了方向。道家思想的不争、不有、贵柔、守静等价值追求是对生命最深邃的洞察,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充满欲望的社会里,能够保持一份独有的心绪宁静,保持一份自信、乐观,最终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超越境界。另外,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批判,不仅有助于人们开阔胸怀,拓宽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消融苦闷,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从而形成逆境中的稳定心态的途径。庄子对逍遥境界的热烈执著追求,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给人们一种物质以外的精神安慰。这无疑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开阔胸襟,拓展视野,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态,从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坦荡的胸怀,就能在任何情况下从容自如,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就不会为荣辱所困扰,被祸福所左右。这样,人们就能潇洒一生,成为独立不移、品格高洁的现代人。
(二)道家的养生观和休闲观对当代人们身体健康的启示
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问题面前,中国古代的休闲观和养生观,对健康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道家拥有一整套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它为中华养生学更为医养奠定了理论基础。道家所崇尚的养生一是通过精神修炼,通过摒去利欲,收心习静等,做到处物而心不染。二是通过呼吸修炼。三是形体修炼,包括按摩、导引、拳术等内容,强调吐纳在前,屈伸在后,使呼吸运动和躯干运动密切联系起来。四是内丹,修内丹能将人体内的精、气、神凝聚起来,使人耳目清明,手脚轻捷,益寿延年。③老子提出“清净无为”、“反朴归真”以静养生的理念;庄子提出“恬淡虚无”、“任其自然”,并编制了“熊经孚申”的导引、吐纳等方法。其流传的导引术,可谓五花八门,现在流传的八段锦、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都与道家的导引之术密切相关。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正如陶渊明“置身于田园”,这种走入自然的行为恰恰是最理想的休闲。道家所提出的亲近自然、贴近山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向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是人们从人性的角度对自然的体悟和认同,借助“自然”对“自我”的医治和拯救,成为人们养生休闲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休闲理论,道家思想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以养气守神等健身方法为辅的良好的生理状态三者共同构成的人生哲学,既是一种长生方法又是一种人生境界”④。这种人生哲学实则早已成为中国人休闲观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事实上,现代“休闲”讲求的也是这样一种情趣和心境,或称之为生存理想境界。应该说,中国人所拥有的休闲思想资源和超然脱俗的休闲境界,与道家的养生理论和对休闲姿态的追求是分不开的。道家的休闲哲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调。
三、总结
道家的思想哲学观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个人的思想、文化和健康素质,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作为一种理论哲学,道家思想也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无法冲破唯心主义体系的束缚,其人生观有凌空蹈虚的一面。尤其是庄子所描绘的逍遥境界不过是幻化之境;他所追求的绝对自由不是现实中人的自由,而是纯粹精神上的抽象自由;他所设定的理想人格也只是停留在人的主观精神领域,玄妙神秘,遥不可及。离开现实的客观条件和社会实践,主张对身外世界的无所作为,这种理论只能使人们在虚幻的世界获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自我满足,无助于人们积极进取。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古人的智慧不可能真正拯救现代人生。因此,我们应该从道家的人生哲学中吸取精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现实的人生,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创造更新更高的人生境界。
注释:
①何家霖,张建设.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②史向前.道家思想文化的现代意义研究概述.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6年第1期.
③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 体育与科学第31卷第1期(总第182期).2010年1月.
④赵永红.论道家休闲观的当代启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孙慧,倪脓克.传统养生文化与坝代休闲理意的契合.
[2]梁艳丽.道家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文化论苑,2006年.
[3]陈延庆.“困境”与“逍遥”――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总第55期).
[4]邓元珍.庄子的逍遥境界及其现实意义.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 5期,2001年9 月出版.
[5]老子.道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刘绍瑾,石了英.道家美学的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9 月,第27卷第5 期.
一 墨子文化概述
在奴隶社会渐渐瓦解,帝制社会逐渐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的状态,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思想文化基石,弘扬了中国在思想创新基础上的自由精神。墨子的文化思想是先秦百家中“显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学说包括经济、政治、伦理、哲学、科学、教育、军事、修身多方面的思想。他的哲学观点有节葬节用、尚贤尚同、平等爱人、尊天非命、别开生面,述而上作、以教行义,全面发展、扶弱抑强,备御救守等。墨子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全面性、理论上所达到的水平,还是在同生产实际与战争实际联系的紧密性上,均走在当时世界的前沿。
二 在旅游产品设计中融入墨子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化大国。文化元素在设计方面已经快速的蓬勃发展开来,大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小到平面宣传产品创意,文化元素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推崇、迷恋。设计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让现在很多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设计作品倍受青睐。同时,只有文化元素的渗入,才能让设计作品拥有自身精神层面的价值,设计只有扎根在民族文化这片沃土中才能真正的孕育成长发展。
文化元素对产品的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如果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不仅能够反映地区丰富的文化特色达到迅速有效地宣传效果,还能够给旅游产品设计带来一丝清新气息。
墨子学说虽然在先秦时期得到了鼎盛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汉晋至清朝中叶时期渐渐衰微乃至淹没,直至清朝中叶至今的百年时间内才渐渐的为人所知,并不像其他学说所熟知,其影响力也有局限性。这也给墨子故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得影响,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该怎样让墨学重塑辉煌”。因此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我们要加大力度,让其产品充分的融入墨子文化元素,凸显出墨子故居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从而迅速有效地向游客传达个性化的信息。
三 融入墨子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创意设计探讨
墨子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是以挖掘墨子文化为主线,以规划墨子故居旅游文化产业为载体,是集公益性与盈利性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在景区的旅游项目上主要打造文化体验游、休闲饮食游、生态游三种旅游产品。
(一)墨子文化元素在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文化差异,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追求其文化的差异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墨子文化表现在精神层面,它是体现在政治、哲学、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地区,曲阜的孔庙、邹城孟子都是较为完善的。文化体验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针对墨子文化体验类产品,要建立起一系列整体的运营模式。
首先,墨子故居作为墨子文化元素之一,以墨子故居建筑为主体,提炼墨子文化设计元素装饰符号,烘托出墨子的文化思想内涵,通过带领游客参观墨子故居可以直观地感受墨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墨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上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游客会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墨子故居的深厚文化底蕴。故居的内部展示空间要根据不同功能空间视觉需求,将艺术复原的墨子形象、历史场景、物品、哲学经典名言等,通过装饰形态和设计语言,表现于各室内展示空间中,使游客在文化体验游中,能够体会到墨子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思想。
其次,运用墨子理论学说和墨子科技成就以及墨子故事等文化内容元素为主题,举办各类墨子文化展览,以各种直观展示形象表现墨子文化;举行地方特色戏曲表演、墨子讲堂等附属宣传活动,并将“墨子救宋”、“快马寓人”等墨子故事用地方特色戏曲表演的方式加以演绎,在宣传墨子文化的同时烘托出景区浓重的文化氛围;定期举行“国际墨子文化节”和“祭墨大典”等大型综合性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技术探讨、文化旅游推介、特色产品展示,旨在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墨子文化,实现打造墨子文化品牌的重大突破,让墨子走向世界,走向大众。
再次,深入挖掘墨子文化,提炼墨子文化精髓,将其文化元素运用到墨子故居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旅游纪念品是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旅游行业的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墨子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墨子的文化气息,而且有利于墨子文化的对外宣传。记录墨子著作的竹简、手抄卷线装书籍、带有墨子文化气息的各种摆件挂饰都是景区必不可少的旅游产品。例如:墨子通过研究声音传导规律发现,埋置在地下的罂(口小肚大的瓮)有放大声音的作用。于是触发灵感,采用“置罂法”侦听地方“穴攻”(通过挖地道进攻)动态,并采用大型风箱“烟熏火攻”退敌的防御战术。采用“置罂法”设计的木鱼石茶具,让墨子军事思想方面的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得以运用,浓缩了墨子军事防御理论的精华,从而表达了深刻的墨子文化特点和气息。
(二)墨子文化元素在休闲饮食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墨子文化元素在休闲饮食类旅游产品中的创意体现主要表现为把墨子地域文化和提炼的墨子文化元素符号合理运用到休闲饮食空间中去。在素有“烹饪王国”之称的中国,美食旅游可以大大的提高旅游地区的经济效益。“食”作为旅游活动六大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仅仅是能够消除饥饿感,而逐步上升到高品质,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为了更深入的将墨子文化元素运用到休闲饮食空间中,在其空间的创新设计中要重点突出墨子文化元素符号。在休闲美食类旅游产品中主要以墨子文化一条街为主,结合当地特色小吃,完善墨子文化旅游体系,提升墨子文化旅游价值。例如:可以在景区周边设有高中低档酒店、农家乐等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场所。建立以墨子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客栈,其设计理念以墨子文化为基础,从客栈的建筑风格、餐饮居住空间的设计,到服务人员的衣着装饰、就餐所用的器皿用具都采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风古色,展现“墨子文化”餐饮住宿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让游客们在休闲饮食中深刻品味到浓厚的墨子文化气息,将墨子文化在空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3)墨子文化元素在生态体验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墨子故居坐落于滕州市墨子国家级森林公园内,这里风景优美,森林植被丰富,有仙人海、石海等地貌景观资源,是天然的深林氧吧,还有独特的卡斯特地形群,在这里发展生态体验游能够让游客欣赏到自然景观的美态,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墨子文化元素在生态体验类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为将墨子的养生观念贯穿到修身养生的服务领域之中。墨子不仅仅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个养生专家。在《墨攻》中,墨子提到:“居处之不安、食饮之不时,百姓蹈疾而死,不可胜数,”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人体健康的好坏与其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修身养生是行事处世的根本,倡导“尊五行而生,逆五行而损”的观点。针对墨子所提出的这个修身养生的观点,提炼其中的养生要素,将其养生思想转化为系统的养生体系。在景区周边设置养生堂,养生堂建筑内外的设计都融入墨子文化设计元素符号,在此还有相关人员为游客讲解墨子养生观的知识,并提供针灸、拔罐、熏蒸、足浴等一系列的养生服务及墨子养生产品。
最佳疗效的保证杨晓帆,宫剑滨,江时森,陈锐华
应用Markov模型进行临床决策分析的思考孙晓花,刘爱忠
2型糖尿病医疗后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论杨土保,孙振球
妇科内分泌疾病诊疗的从优选择王林,辛晓燕,郭照江
关于肿瘤专科诊疗最优化与过度医疗李刚,梁红娟,郭照江,闵婕,张,苏勤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研究伦理”培训班现在开始报名
食管癌内镜技术最优化原则的思考李健,易会兴,王立东
“向癌症宣战”计划的经验教训李吉学,李燕杰,王立东
结核病的再燃和控制新策略王爽,郭晓明,邱淑文,刘凤芝
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赵美娟
论护理学是医学中人文精神的主要承载者马翠云
医院门诊计算机就医流程中的人文思考谷颖成
现代医学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与临床医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李宏宇,梁斌,李荣祝
心、脑科学与医学人道主义价值观兰礼吉
循证医学对医学不确定性的影响曹晓曼,刘秦
循证医学发展对临床医学科研人员的启示谢峻,陈大军,王琳
关于一稿两投问题的声明
正确理解和应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段登志,段呈玉,滕毅山,张琼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学适宜技术的推广罗海彦,胡长林
“零缺陷”与医疗纠纷的防范朱少铭,周娟
纳米细菌与冠心病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尹倪,陈胜喜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考王新华,刘恒,龚晓会
慢性心力衰竭与β受体阻滞剂任延平,吕卓人
视网膜手术的发展与思考杨咏梅,吴欣怡
近视眼治疗史的回顾与思考王华,刘双珍
胰肾联合移植的伦理透视陈新华,郑树森,施卫星
生殖细胞基因增强技术的伦理争议与对策姜力骏
肤纹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张海国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哲学思考肖毅,张东华,刘文励
现代移植医学与再生医学的差异和互补高昱,高铭仁
法制环境下的现代医学——一个必须面对的新问题王琼书,李灵杰,宋华
新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对医疗行业的影响及医疗行业的对策温宇英,丁乾
社会实践在卫生法教学中的应用翁开源
中医要有自己的金标准彭坚,吴兴旺
中医药研究的“复杂性”辨析——兼谈证候研究的思路程伟
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与现展的思考丁建中,张六通
试析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贾林祥
从对人性的关注看心理疗法的整合趋势杨文辉,姚树桥,贺达仁
新形势下的危机干预:2001年“9.11”事件后的新泽西MaureenM.Underwood,JohnKalafat,辛晶
也谈手术速度刘泉开
模棱两可的“准生命”——一把并不好使的剃刀樊嘉禄,刘燕
数字化医院下的科研管理刘树雷;
提高医药伦理审查质量、促进生物医药科技发展许嘉齐;
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伦理委员会SOP解读沈铭贤;胡庆澧;丘祥兴;
临床研究中的受试者权益保障面临的挑战茅益民;
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伦理问题金丕焕;
北京地区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现状的调查分析吴晓瑞;李义庭;赵学志;罗艳侠;
伦理委员会继续培训项目和质量管理伍蓉;刘海涛;邹和建;
农村地区PLWHA心理支持项目研究江启成;方桂霞;李佳;李珅;
农村艾滋病人心理支持典型案例分析方桂霞;江启成;杨善发;
HIV母婴传播防治中的现存问题和对策高艳纳;王红红;
河南省农村地区艾滋病卫生服务系统反应性分析魏俊涛;朱伟;吴昊;赵晓媛;张传排;
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认识根源李振良;李肖峰;
论医疗行为中的职业冷漠与人文关怀许小凤;惠礽华;
论新戒毒模式的人文内涵罗涛;郝伟;邓奇坚;
我国公立医院治理机制改革模式及效果研究赵明;马进;
我国公立医院产权改革探析王小丽;
我国医院公益性淡化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孔祥金;李贞玉;
各国医疗鉴定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邱实;邓世雄;
论对患者自主决策权的限制蔡昱;
略论禅与心理治疗相关的几个主题朱浩;朱蕾;
禅宗牧牛图对现代心理治疗技术的启示程志立;张其成;
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述评余青云;张海钟;
中药药性理论的哲学诠析王磊;彭劲松;杨云松;
关于耳穴的认识过程边慧;周文琪;
浅淡《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象数思维高立珍;孟彪;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析何颖;
创新、奉献精神与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黄正接;罗琪;张亚强;胡咏晖;
现代医学发展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影响王炜;张艳萍;朱虹;
临床医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范式研究王彬;郭启勇;周文颖;
助产士与中国近代的分娩卫生赵婧;
论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崛起杨晶鑫;
人是目的——《医学与哲学》杂志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学人文的合作与实践兰礼吉;李琰;
《医学与哲学》引领我们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王洪奇;
追寻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评《社会角色与心理健康》胡志海;
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运作——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刘闵;
第九次亚洲生命伦理学大会论文摘要选译(Ⅲ)王延光;冯超;
医学整合:增进国民健康的必由之路——在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尹力;
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医学整合——在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话吴启迪;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北京共识
“医学发展高峰论坛”新闻稿
中国人口健康转型与医学整合饶克勤;
中国医改进程中的慢性病预防控制杨功焕;
医学整合:我国医改目标实现的关键李立明;
医学整合的境界、胸怀和志气陆广莘;
论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凌锋;
论医学的人本体及其文化内核耿拔群;范群;
语义结构理论与临床推理邓云龙;袁道瑞;杨帆;潘辰;田勇泉;
抗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胡涛;刘希伟;付强;张海霞;
论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语言沟通技能谢保群;
基于语料库的医生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研究杨石乔;
社会学视角下的“医学迈向社会”周业勤;
和谐医患关系中医生的言语礼貌策略分析宋振芹;
一项创新性微创手术的伦理争议黄瑾;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的伦理学思考周晓军;李雪梅;
肺结核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杨健;刘颖;宋文质;
性病诊治中医疗告知的伦理学因素探讨蒋明华;
抑郁症:一种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刘歌;赵山明;
抑郁自我图式研究范式进展陈聪;
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概念及诊断陆晓花;张宁;
辩证行为疗法的回顾与前瞻舒姝;刘将;
临床医师成才规律的调查与分析袁蕙芸;李享;周莹;程华丰;范关荣;
判例教学法对我国卫生法教学改革的重塑与推进峗怡;贺加;
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以组织胚胎学为例胡军;宫琳琳;王效军;宋阳;杨佩满;
通向斯德哥尔摩的“七彩拼图”——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田文泽;
RNA酶的发现与启示翁屹;刘锐;
卫生法学论文状况研究报告——《医学与哲学》对卫生法学学科发展的独特贡献姜柏生;任元鹏;
《医学与哲学》载我学海泛舟三十年高也陶;
挚友师长同行事业命运与共——情寄《医学与哲学》30年庆徐维廉;
第九次亚洲生命伦理学大会论文摘要选译(Ⅰ)冯超;
众多媒体关注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高度评价会议丰硕成果杨阳;
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期盼更多的学术大师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冯长根;
聚焦医学理念关注现实为繁荣医学与人文贡献力量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杜治政;
在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中促进医学创新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彭瑞聪;
为病人提供适度和可及的技术服务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大一;
一定给予《医学与哲学》更多的支持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唐建武;
中国医学哲学30年刘虹;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医学整合与伦理重构——祝贺《医学与哲学》创刊三十周年范瑞平;
三十而立,走向成熟——一本杂志倡导着与医学有关的另一种生活程伟;
写在《医学与哲学》办刊30周年之际李中琳;
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中伦理问题的再调查:结果与建议丘祥兴;胡庆澧;沈铭贤;田一飞;王一飞;
2010年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及中美生命伦理学暑期研讨班通知
中国临床遗传学检测的伦理问题陈瑛;钱吉;李红;
论家系遗传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王利红;陈晓阳;杨同卫;
“柔性支架”——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危机曲玉波;
“关系就医”现象的调查与分析屈英和;田毅鹏;周同梅;
(一)尊重生命,关怀生命。
庄子于《内篇》所述:“夫大块载我以形,老我以生,失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他所阐述的,无非是陈述一个长于生活者,必也长于看待死亡,反之亦然。一个尊重生命,热恋生命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去享受生命,创造更有意义的生命,让生命充实而有活力。一个漠视生命,厌弃生命的人,断然不会去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只会日复一日地无聊打发生命,甚至去扼杀别的生命。对生命的敬重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是最为高级的价值关怀。一个懂得生命、尊重生命的人,他必然有自己的坚守,他不会暴殄天物,物丧其性,必然不会敝履红尘,自了其生。他会在自己精神的引航下向自己的航线坚定地走下去。这种情怀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时代尤为珍贵。庄子散文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肯定。
(二)独立自由,自尊自强。
自由,是人类永远追求的梦想,是人类的终极性价值和终极追求。独立为人类最为高贵的品质。只有不依不傍才可能走向自由,获得自尊和获得别人的尊重。这种独立自由精神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在《养生主》中,庄子表述其自由、自尊的思想,说道“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虽然在野外求食艰难,“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但它并不希望把自己束缚在笼子里,囚笼的生活虽然条件优越,饮食不愁,但失去了独立,失去自由,失掉了尊严,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幸福。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独立自尊,也是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庄子崇尚精神自由,把达到独立无待,绝对自由的“逍遥游”作为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所谓“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的活动,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即庄子散文中的真人,神人或圣人。这些理想人格的特征,庄子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顺应自然才能返朴归真,庄子的“返朴归真”的理想,意在矫正浇薄浮华,巧诈虚伪的颓风,呼吁保持人自然纯朴的本真天性。
(四)和谐冲淡、宽容豁达。
中国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和谐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庄子在《天道》里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也,谓之人乐;与天和者也,谓之天乐。” 然而,现实生活又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庄子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人不能正确地协调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将会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将有害于个体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相处时,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差异性,难免产生误解和矛盾,如果大家都豁达大度,宽容谅解,则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反之则矛盾加剧,人际关系恶化。一个人长期生活于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中,将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会使人格扭曲,甚至为了丁点小事也会使人的行为走极端,产生一些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
二、庄子人文性思想的语文教学实践
(一)平等对话、合作互动。
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语文教师要转变职业角色,以新形象、新姿态来渲染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新的教学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者,即教师必须改变自身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真理的化身的传统偏见,还学生主体地位。所谓引导者,即教师要以思想经验和学术诸多方面的人生积淀来引导学生成长,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独揽真理的权威。
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建构的地方,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是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 转贴于 这样的课堂是一个允许,包容,甚至鼓励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因为探险是人的天性。学生需要在关心、安全、理解、支持和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探险活动。在这种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的人格受到良好的培育。
(二)激发兴趣,拓宽视野。
庄子散文蕴涵丰富的人文资源,但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篇章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教学中拓展学习其散文是十分必要的。但又不能是强迫式,而应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真正收到实效。那么老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第一,指导阅读范围。如学习《秋水》(节选)后指导学生读完整的《秋水》,使学生了解庄子的世界观,还有学完《庖丁解牛》后要求学习《养生主》等。针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适度拓展学习范围,扩大学生知识面。
第二,指导学生开展辩论、演讲,写小论文,办墙报等活动。如学习《逍遥游》后可开展以“从《逍遥游》看庄子人格境界”、“我眼中的庄子”、“《逍遥游》中的自由”为主题的论文评比或者辩论活动,使学生在搜集资料,观摩评比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宽容和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庄子散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道家文化代表之一的庄子,他以独特的视角来关注世界,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他对现实生活的冷静分析、高度概括,对一些传统观念的挑战和批判对后世影响极深。这些思想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为此,在教学实践中,以庄子散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文素养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庄子散文博奥精深,许多伦理概念十分抽象,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诠释往往见仁见智、各有侧重。我们在探究其散文中的人文思想时,一定要善于理解和区分哪些是正面的、精华的部分,哪些是负面的、糟粕的内容。其寓言中的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绝对自由等观点当然不足为训,有些还必须批判剔除,但其中还有许多寓言由于蕴涵着前人丰富的经验,或者是形象惊世骇俗,出人意表,往往带来更丰富的积极意义,具有极高的价值。如《逍遥游》开篇有关鲲鹏的描写带有神异色彩,大鹏形象原本是说明“有待”,但它又远远超出了说明“有待”,它更能表现人们向往自由,鄙弃礼俗,一往无前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这个形象客观上给古今无数读者带来了积极向上的艺术享受。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读后就写有《大鹏赋》,极力赞美大鹏“雄姿壮观”,以寄托自己的胸怀。所以,对庄子散文,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须清醒认识并力求避免其消极的影响,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拓宽视野,沙里淘金。
少睡多用脑,健脑抗衰老。长期以来,我每天只睡六七个小时。睡得太多,人的精力易于懒散。美国心脏病专家韩明发现,每晚睡10小时的人比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高1倍,因中风而死亡的比例则高出35倍。失眠时不要急躁,全身放松,听之任之,恍恍惚惚,也可起到一定的睡眠效果。我长期坚持“每日必有一得”的习惯,如果哪天没有什么新的见闻或心得体会,晚上就无法入睡。常常要翻阅书报、杂志,有了新的所得便能酣然入睡。我先后写了6部书、140多篇医学论文,绝大多数都是挤时间写的,我以此为乐,精神有所寄托。
男生说完后,流泪,但不敢哭出来。我递给他纸巾,他父亲又开始骂他,我示意爸爸停止说话。我起身拿来小黑板,叫男生写:“我要悟,无药物,我医我”。我说:“你的强烈愿望,我已经领悟,但是你也要领悟这九个字,因为只有你才可以解决你自己的事情,你来找到我,我只是给你一个引导。”(我并没有说他的症状是个心理问题,马老师曾经说过,我们引导来访者,要给予正向的能量刺激。)他有点惊奇地看着我,稍停顿片刻,我详细讲解九字三阶,结合他懂得的森田疗法的精髓: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为所不为。然后又叫他在黑板上写“重德为本,平衡做人”八个字。他又惊奇地看着我,然后快快地掏出他的笔记本,记上。我又与他讨论平衡做人的原理,先后从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论,个人与自己、与家庭、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怎么样保持平衡谈起,最后,让他听看视频《跪羊图》结束这次咨询。
这个案例只来咨询了1次,我也一直没打听他的情况,直到一个多月后的某日下午,他的父母高高兴兴地来找我说:他们的儿子和几个同学去一个外企见习,跟同学有讲有笑,和爸爸妈妈经常打电话聊天,聊他的工作情况,和他表妹表弟等都有联系了,最值得欣慰的是,他还劝爸爸妈妈不要那么辛苦工作,要注意身体。
案例点评:
来访者的父母与我是熟识的人,我知道他们先后在温州、福建一带做建筑工人,他父亲的脾气不好,经常打骂他们母子,最近他们又在县城买了房子,因此经济并不是很宽松。他从小就跟奶奶过,没有父母的陪伴,后来跟父母辗转过生活、上学,也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渴望得到父母的温暖和爱。但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工,没有文化,父亲工作累了会对他们母子俩发泄,母亲又是典型的主内的传统中国农村妇女,于是男孩就知道自己要将分内的事情做得很好,才不会被父亲骂,才不会被爸爸妈妈抛弃,才可以得到有爸爸妈妈陪伴的那种爱,那种温暖。
但是这个要做好自己的想法太偏执,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太深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强迫症状。他也努力想改变自己、突破自己去适应社会,但就是一直没有悟到怎么样去做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人。在整个咨询过程,我跟他的谈话,没有提及他的强迫症状,而是绕开他痛苦的事实,自然运用“九字三阶”引导他悟一自己的问题一定得自己去解决,而且自己一定能够解决。从人的基本需要来谈人体自身的平衡,从与父母的关系谈家庭的平衡,从与学校的同学、老师的关系谈与社会的平衡,最后听《跪羊图》――重德为本,平衡做人。我们敬爱的马老师曾经在工作坊说过:“千万不要盲目地苛求结果,要给来访者悟的空间和时间。”这就是成就了这个个案的自然变化和归顺。
马一友老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