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学生德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3-06 16:30: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生德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学生德育论文

篇(1)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

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2.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素质,与实习单位或联办单位签订协议,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在实习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的职业道教育和熏陶。我校在制订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时,都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实习中,班主任深入到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中期评价。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上交“职业道德”的作业。从学生的实习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开始把职业道德的理论内化为自身行动要求。

篇(2)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22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语文教学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完善学生人格以及个性,促进学生内在文化修养即德、智、美和谐发展的使命。如何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一,汉字方面,认字写字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新课标的要求是能够熟练地使用字典,包括通过字典识字和掌握多种检字方法。识字数量达到3500,会写的要达到3000左右。而就目前的学情而言,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阅读代替纸质文本阅读,越来越多的键盘输入代替手工书写,网络间的无声交流代替实际生活中的有声沟通,导致现阶段初中生在语文字词的认知能力上出现缺失。表现为对一些常用字词无法正确朗读,甚至于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声调的判断与标注都成为了难点。而书写方面突出的体现是错别字频繁出现,书写潦草糟糕难于辨认。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提高学生在汉字识记方面的能力,解决的方法应该是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重视纸质经典文本的阅读,采取朗读的方式以训练学生的正确发声。在学习环境中要求学生运用标准普通话交流,从听、说方面加强对常用字的读音识记。此外,在课堂的教学当中不应忽视基础知识的版块,仍然可以采取听默写的传统方式加强学生对常用字字形的识记。可以采用课前查词典预习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课堂朗读训练、课后听默写考察、片段及写作训练等方式强化学生识字写字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书写规范的要求,提高书写的速度,使用规范的行楷,可采用练字、临摹名家书法的方式,先让学生感受书法的美妙,培养书写的兴趣,用兴趣引领学习。

其二,阅读能力。

首先,朗读能力,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带有情感地朗读全文。其次,是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跳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默读文章。再次,在通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感受重点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能通过阅读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可以就文章内容作品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或提出质疑。还要能够在阅读中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能区分文体。就古文而言,阅读能力要体现在诵读古诗词,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培养语感,培养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鉴赏能力。浅显的古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基本的内容、文中关键的句子,并背诵名篇名句。除了课内的阅读,课外阅读量也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教师应站在学习活动引领者、组织者的角度,为学生设置阅读情境,点拨阅读技巧,补充背景知识,组织好学生在阅读后的阅读体验交流。尽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并在集体的交流当中发现阅读体验的差异,帮助学生发现自己阅读能力的缺失点,指引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不能将老师个人的解读强加于学生,导致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

其三,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

在写作方面,对初中生的能力要求是可以用流畅清晰具体的文字明确表述自己的意思。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能在文中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合理安排文章的内容及结构,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情感,书写规范工整。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制约和影响写作能力的因素较多。写作可以说是语文知识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取决于学生的生活经历、阅读数量以及阅读的质量,还需要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老师只有从平时学习的方方面面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才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也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不能正确得体地与他人进行口语交际,也关系着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素质。交际首先是能够专注倾听,理解对方的意图,在交流中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楚连贯,要点突出。注意交流的对象及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其四,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初中语文新课标里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个寻找美,感受美,从中获取人之所以为人的力量和准则。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不断关注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通过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同时,突出学生在掌握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与感染,强化“做人”的教育。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中学生在经历过学校教育后终将走进社会,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极大的。《语文素养与完美人格》中谈到,语文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以教材为载体,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全民素质的力量将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北大学生眼中的中学语文[J].语文学习,2009,(1).

篇(4)

一、认识什么是语感

什么是语感?语感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归纳起来不难发现: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一个人语感能力的强弱,往往反映了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微,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

夏D尊最早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他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涣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味。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由此可以看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

二、在实践中如何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

其次,语文课文教学中有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

4.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

5.句式练习

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如在教学《春的消息》一文时,重点是感受春天来临时的特征及美丽景色。文中主要是通过简短的诗句加以色彩描写突出春的特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通过反复的朗读,增强了学生对句式的感悟,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春天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句式的积累。

朱作仁先生曾说:“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能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当然,语感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创设条件,讲究方法,加强训练,就一定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夏丐尊 刘董宁 《文章作法》.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朱作仁 祝新华 编著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争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3]叶圣陶 《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篇(5)

在信息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与问题学生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一些学校会采取分班的措施,将问题学生隔开,也有专门开办学校来“整治”问题学生的。事实上,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教育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时候,总是会采取消极的放任态度,而这样也就缺乏了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沟通与尊重。

一、霸道且强硬的“工读学校”

老师喜欢优等生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因为这些孩子好管理,不会惹麻烦。而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多数是指学习成绩差、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当问题学生现象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社会各界就开始从各个方面来讨论他们,各种影响因素被大家乐此不疲地挖掘着。于是专门“改造”问题学生的工读学校出现在了众人眼前。我们确实从中看到了不少成功案例。但是,这样的一些报道却将我们对工读学校的幻想默默粉碎,例如,2010年湖南长沙倍腾学校打死学生事件。又例如2013年11月,四川的10岁小学生因不守课堂纪律被罚写1000字检查时,却留下“老师我真的做不到”这样的遗言后,最终跳楼结束生命的悲剧。

面对这样的报道,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究竟把问题学生至于何地?不是说,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吗?不是说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吗?不是说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其价值不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的更有意义吗?不是说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尊重的问题吗?为什么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这样的尊重却成为了被学生、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们所忽略?为什么问题学生的梦想就那么不受重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好好听听问题学生们的心声呢?为什么人们就不能与问题学生良好沟通呢?

二、最温暖的策略:沟通与尊重

工读学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对问题学生的误解,而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有效的沟通则是误解形成的根源。

(一)理解与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日本一部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极道鲜师》,里面所讲述的问题学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爱打架的、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困难的……一群十六七岁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整天不务正业,被学校视为污点,并单独划分成一个班级,任其自由发展。

我想,这也会是现今大多数学校分划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原因之一。在台湾,这种问题学生集结的班级,也被称为――放牛班。

由于刻板印象,我们会直观地认为问题学生便是一无是处,他们只会到处惹事,只会为学校带来麻烦,他们所说的任何话都不值得被相信,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错的。而且,在一件公认的错误事情上,当事人是一个优生和一个问题学生,作为老师,通常情况下都会首先将问题学生列为嫌疑对象。

影片里的山口久美子老师坚持相信自己的学生,在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自己班上的学生,甚至连学生自己都放弃了自我辩护的权利而说出“算了吧,反正就算我说不是我做的,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你们老师都是一个样!”这样的言语时,山口久美子老师依然真心地相信这自己的学生。

当看着对问题学生恶言恶语的老师们,她说:“不要轻视别人,将人用‘垃圾’来形容,这样的语言暴力又是许可的吗?就是因为有你们这种老师,他们才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

当看着一位父亲拒绝相信自己那典型的问题学生的儿子时,她说:“为何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你这样也算为人父母吗?难怪孩子会变成这样。从不曾正视过他,也不愿倾听孩子的话,到最后只会渐行渐远。你只是因为他违背你,而对他有成见。你到底怎么看孩子的?成绩优秀,运动全能,对父母惟命是从就好吗?”

其实,问题学生很希望被人理解,很希望有人能够倾听自己,然而成人却用“异样”的眼光将他们拒之门外,才使他们逐渐变得不相信老师,不相信学校,不相信社会,甚至不敢相信自己。

(二)尊重是沟通的核心

在一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被视为笨孩子、问题学生的孩子们曾经这样说,“全世界的大人都是一样的。凡是我们喜欢的,他们都不喜欢。所以有时候的日子过得很不快乐。”“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讲话多了,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其中一个老师也这样对家长们说,“他们的门已经关了,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就是这把钥匙了。有了钥匙,就容易沟通了。”“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烂的,你把它切掉,它还是个好苹果。你把它丢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面,我想,我们还是做得不够,至少,在现在看来,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人们,还没有用一种平等的尊重态度来对待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家长也是一样。家长、老师以及优等生们,更愿意注重精英教育。试问,那个孩子不想成为优秀的人,那个孩子愿意被抛弃被怀疑?

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应该是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而且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人生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生;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教育更不是一种健全的教育。不健全的社会、人生和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上威胁到个体的幸福和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学校教育也应意识到,遏制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恶性循环”,在社会、个体与教育三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最根本的就是就是站在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与孩子们平等沟通。

教育之道,留给教师的只有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育与问题学生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但请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带着平等与尊重的态度,用善意的、信任的、鼓励的眼光来对待这些问题学生们吧,因为他们也希望能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

参考文献:

[1]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红,周怡译.文化与承诺.[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2]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1

[3] 刘晓东.论成人也应向儿童学习――从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理论看成人与儿童的关系.[J].教育导刊.2005.10

篇(6)

(一)生活是作文的唯一信息来源

“美是生活,美存在于现实生活本身之中,只有现实生活才是人的美感的源泉,除了现实生活,不存在产生美的任何其他源泉。”生活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存在于生活之中,但美是需要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的。

学生不管写什么文体的文章,总是离不开写自己的生活中的人、事、物、情。只有以生活为源头活水,学生作文才能常写常新。

造成学生作文题材陈旧,语言空洞,无病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历练少,缺少积累。只有从作文的内容――生活入手,才能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是让学生写作文时“肚里有货”、有话要说,有话想说的必由之路。

(二)平凡的生活正是作文最好的素材

许多中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范围狭窄,不够丰富,所以无事可记;生活平凡,甚至单调枯燥,所以无情可抒;生活不够宽广,不够波澜起伏、不够轰轰烈烈,不值得写,激不起写作的兴趣。总之,觉得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值得写的。语文老师要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其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平凡小事、包括自己的真情实感,甚至自己的优点、缺点才应该是自己文字的主体,作文的内容。文章应出自天然,只有“真”,才能“善”和“美”。唯有“真”,才能感人。

(三)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把握它们的特征,发现它们蕴含的灵性以及人性的善和美,让学生受到启迪,并在日常平凡小事中体会亲情、友情的可贵。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感人的场面,并及时用简练的笔墨记录下来,点点滴滴,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素材库。学生有了这些来自生活的真实素材,写作时就可以游刃有余,水到渠成。

(四)布置作文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了解,为作好准备

在进行写人的记叙文的作文训练之前一个月,我要求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生活中的人物:父母、科任教师、同学等比较熟悉的人物,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和目标:一是用心去观察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神态的特点、工作态度、生活细节;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或别人的介绍)收集一二件能表现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的事情。三是,通过以上两点加深自己对人物的认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到写作文时,基本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而且空话少,感情真实。

二、重视另一种特殊的生活积累的方式――阅读

篇(7)

贝鲁泰斯说:“想象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不过是一堆骸骨。”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想象是多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重要任务。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要求。要达到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从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从广阔的课外天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在此本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树立正确语文观,做一个创新型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育必须创新,则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有创造性思维,要把培养想象力放在首要地位。中外许多教育专家已经用实验证明,林崇德认为思维加想象加构思,才能解别人未解的问题。美心理学家赫奇森认为创造性思维应包括解决和想象两过程。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也就没有发明创造。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破除陈旧模式,改变以往“我讲你听”的观念,要与新课标,新教材同行,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多帮助,多引导,多激励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

2.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2.1 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唤起想象。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联想和想象,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要营造好这些气氛,首先语文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关系融洽,把引导激励当作信任的手段,引入竞争意识,激发创新因子,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其次发扬民主,互相尊重,许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民主是创造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实行民主化教学,教师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使学生能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发言错误,允许学生挑老师的毛病,让学生敢问敢想,敢展示,“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消除了隔阂,互相沟通,互相切磋,才能点燃想象的火花,才能绽放出创造的花朵。

2.2 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英国诗人涅尔顿说过:“好的朗读体现了对作品的真正理解,是对作品的绝好解释。”朗读是多姿多彩的,是极有趣味的艺术,学生可从中受到感染、熏陶,从而唤起对作品的想象,精读课文要重朗读。想象是一个对语言进行加工再造的过程,通过想象来体会语言形象,可把枯燥的文字化为优美的形象,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美文教学贵在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特别是诗歌朗读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要素,读出诗意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边读边让学生想象:一幅悲秋图的景象,一种游子思乡之绪油然而生。因此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的大门金钥匙,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3.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刘勰的《文心雕龙》里这样描写构思时的想象:“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帮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写作时,用上想象和联想,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笼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艺术形象。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3.1 以教材为例,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方法,发展学生想象力。教师重视教材,要求学生对所学文章进行扩写、续写、改写,要求学生要有描绘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想象力。读过的故事,学生会被主人公的命运所牵动,写出他们的故事。

3.2 精心设计一些想象性题型进行训练。

(1)创设想象情境,要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使其具有吸引力,能引起习作冲动的情境。如:你外出打工的父亲已三年不回家了,现已临近春节,许多打工人已回来了,这时,你想到什么,请表述出来。

(2)根据词语编故事,可以写成童话、寓言故事,如猪八戒、考试、不高兴,让学生编一则故事。

(3)预测未来,让学生推测故事人物的发展变化,如写《XX二十年后》,《假如我会飞》,《假如我是XX》。

(4)借助图画、音乐,想象作文,不仅要再观实在的事物,还尽可能想象蕴含的意境,奏出“弦外之音”,如看维纳斯的塑像,听《义勇军进行曲》,你想到了什么?想象犹如船上的风帆,教师责任就是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培养和发展他们这种能力,让他们在知识海洋里乘风破浪地进行。

4.丰富课外生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是最开放的学科,应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想象是以生活为源泉,以记忆中的表象为起点,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需要关注生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增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积累想象素材。当学生展开想象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新形象就不断生成,合理的想象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的,如“100周年的国庆大典”,这一想象它是在对“中国60华诞”的了解,对在北京举行的国庆大典的了解的基础上产生合理想象,表达对美好景象的憧憬。因此,丰富课外生活,可更好地培养学生想象力。

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贪乏,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想象开阔、深刻,因此从生活中积累表象,为想象打下坚实基础,为创新积蓄强大力量。想象是清泉,滋养我们的心灵。

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抛弃束缚学生思维的“合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空翱翔,让神话传说在今复活,教师成为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灯。

参考文献

[1]苏培成.《语文教学要关注社会语文生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1期.

篇(8)

近年来,中职生因生命意识淡薄而酿成不幸的悲剧经常上演。可见,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中职教育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首次写入国家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教会学生感受生命的气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

1.唤醒生命意识。文学即人学。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面对与“生命”主题相关的名篇佳作,应通过感悟、品读、探究等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如,对《敬畏自然》、《耐力》、《千万别挤》等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及社会中的一切生命,让学生学会主动欣赏一切生命的美;通过《我为何而生》等课文引导学生找到自身价值,感悟生命的神奇、伟大与顽强,鼓励他们建立自尊、自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尽可能触动学生灵魂深处,一点点唤起学生生命意识的觉醒。

2.提升生命质量。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和生成,更要关注他们生命的成长及价值的提升,而语文就可以用来提升生命的质量。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高尚情操,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开展“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的主题演讲比赛,“怎样活着更有意义”的大讨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会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风貌,从而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甚至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作为教育者,要积极采取相应策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青春飞扬。

1.转变教师观念。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自己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重视学,而不是教,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为课堂教学作充分准备。比如,在赏析《千万别挤》诗文时,如果及时追问诗人为什么劝告人们“千万别挤”就能引发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深入思考。同时,在教学设计时也要注意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耐心解答,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长期的“去问题”教育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和批判精神的缺失。中职生的思维惰性表现比较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以诗歌《登高》为例,首先介绍写作背景,再通过幻灯片展示天高、猿猴、渚清、沙白、飞鸟等景物,围绕“首联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学生通过自己的“看”,远比教师单纯讲解的效果要好很多;其次,问题的设置应考虑难度和密度,只有适宜的难度和密度才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三、职业意识的培养

在当前职业教育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求中职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对其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中职语文虽是文化课,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同等重要。因此,语文学科不仅要注重中职生智力的培养,更应为专业课程服务,肩负起渗透职业意识教育的责任。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展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学阶段正是训练创造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理想,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1、提供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

有关研究表明,创造力受阻既有来自自身障碍的原因,也有来自外部障碍的原因,而学生障碍又大多因外部环境、教育长期影响而,为了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形成创新观点必须给其适合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

2.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哪怕是因为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不正确的,课堂上也可以讨论、辩论。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老师应大度、有涵养,不能对不同意见横加指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专家认为“创意的出现看似突兀,缺不乏过去的基础。”这里强调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提倡创新,并不否认知识的传承与积累。没有深厚广博的知识,学生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更何谈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平时,我引导学生学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句、好片断、学读后感,养成不动笼墨不看书的好习惯。交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勤写日记,自觉养成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鼓励学生剪贴,自己把所写的作文装订成集,并设计个漂亮的封面,给自己的作品集起个好听的名字,以此激发学生乐于积累知识。

4.科学地启发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由于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的练习、盲目的抄写以及偏莺死记硬背的考试.往往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科学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因而,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1.善于质疑解难.激励创新

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善于发现并善于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有同学提出,例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作为“我”的同学杰利该怎么办?我认为这个问题问得有价值,让大家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该去向大人求救;有的则认为.应该自己爬上去把好朋友救下来;还有的提出了异议,应该指导鼓励好朋友自己走下来,把这次历险作为好朋友增长勇气和经验、磨炼意志的一次历练。通过讨论,大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

5.2.积极求异发展想像力

丰富的想像力是创新的翅膀,创造性的想像对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很重要。在教学《理想》这首诗歌时,我试着结合诗歌内容启发大家进行合理想像,你将怎样面对自己的理想?有的说自己要像居里夫人那样坦然面对成功、荣誉,不为丰厚的物欲所困,继续去研究自己的业务,为更高的理想而奋斗;还有的说自己要像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歌德巴赫猜想,为了这一伟大理想的实现而废寝忘食、甘于贫困、孤独与寂寞,廿于被人误解为疯子,因为拥有理想而拼搏的幸福感!这样,一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能展开丰富的想像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创新思维。

6、培养创新能力

6.1.课内活动,积极尝试

语文课上,选择典型课型,让大家动脑,设计出这篇课文、这个片断怎么上最好;把语文与其他课的内容结合起来。比如,一堂语文课,可以配乐诵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

创新能力。

6.2.课外活动,大胆创新

教师要带领大家接触外面世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比如组织大家走出去,参观工厂,组织活动,野炊,写出多姿多彩的习作来;组织各种比赛,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问答等;班级成立文学社、编班报,提供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园地。

7、创设交流情景,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是孤军作战,学会合作,是创新的必备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搭建互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7.1.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重要途径,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生中相互启发,思维会由集中到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这样发散式思维与集中式思维交替,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对主题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分析、比较、筛选,同学之间分组讨论,要相互说服对方,在交流学习中,发散最佳的思路与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篇(10)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是唇齿相依,语言的本质差异就是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从词汇、句子到表达无不呈现着异国文化的色彩。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正如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所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种语言。”[1]正是基于这一点,《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五大构件之一。其在基础英语教学五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对目的语语用规范及其文化内容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提出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基础英语教学的最高阶段八级目标描述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因此,提升学生文化意识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文化研究在不同层面上都得到了广泛展开,文化教学研究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与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问题,我国外语界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然而,教师忽视文化教学、学生文化意识缺乏的现象在当前还依然普遍存在。

2.学生文化意识缺乏的原因

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自建国以来发展很快,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不可否认,其中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虽然众多学生历经了几年甚至上十年的学习历程,“哑巴英语”、“高分低能”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而学生学习、教师教授中“费时多、收效微”等问题则一直是引人关注与探讨的热点。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况,是由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脱节所造成的,学生文化意识缺乏。为什么会学生文化意识缺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应试教育影响过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只看重小孩的成绩,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升学率。升学率越高,口碑越好。这就导致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无法形成良性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语言应试能力,而忽视了文化意识的提升,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有教师试着有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由于整体氛围的影响,也无法深入持久地进行。此外,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实践活动来强化。对一般学校而言,既缺乏实际交流环境,又缺乏外教资源,还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谈何容易,更何况师生对此关注度不高。

2.2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不够。达芬奇曾说:“正如不情愿的进食有害于健康,不情愿的学习会损害记忆,所记东西无法保持。”[2]对于任何教学来说,其首要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然而,在英语教学中,多数还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教师意识到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有意识地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也有意识地加强了文化意识的教学,但由于在教学中不能恰当地把握尺度,很多教学活动看似以学生为主,实际上体现的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思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3中国本土文化重视不够。目前,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逐步加强文化教学。然而,纵观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文化导向上却存在一种普遍的片面性追求,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因此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失败。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升学,很少有为今后使用英语而学的。个别高中毕业生,英语成绩相当棒,在向外国朋友介绍自己的文化时,却什么都表达不上来,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中国本土文化重视不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在《语言与文化》中认为:“在谙知母语文化、习德目的语和了解目的与文化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几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萨默瓦等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也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4]“因此在文化教学,在导入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应加强母语文化教学,尤其是加强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才能带来真正成功的跨文化交际”。[5]

3.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意义

在传统中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根本不太重视文化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如语音、词汇、短语、语法及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并且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学生就学好了英语,就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和交际了,其实这种认识相当片面。事实上,很多学生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由于文化意识薄弱经常出现障碍和困难,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3.1语言交际的需要。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合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某语言社团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与该社团的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有一次,我陪同外教参加了学生的英语角,有一高中生突然冒出一句:“How old are you?”外教回应道:“Sorry,it is a secret!”学生之所以问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对西方文化了解欠缺,从而导致了交际失败。

3.2文化储备的需要。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学生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储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包括母语文化和外族文化。加强文化教学,提升文化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反过来,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储备。学会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语言,正确地使用语言。因此,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学生文化储备的需要。

3.3教学发展的需要。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而又丰富的语境,使语言学习与真实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刺激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因而有利于促进外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既满足了语言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从而充分发挥了外语教学的潜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即恰当的交流能力,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

4.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文化教学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文化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升文化意识,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吸取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4.1注重讲授文化背景知识。高中英语课本的文章有的选自名著,一般都涉及到一些历史背景,如果对课文的背景不加以解释或者介绍,就直接讲授课文,学生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与我国文化意识作比较,对于讲解清楚教材的内容、学生准确把握有关内容的思想内涵都有帮助。学生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也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4.2广泛收集相关文化素材。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要真正把课文讲解好、讲解透,让学生融会贯通,我们除了讲授教材所体现的文化素材外,还要想办法广泛地收集与之相关的文化素材。我们可以选用一些难易适中、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学会地道生动的语言。另外,我们还可以收集一些涉及西方风俗习惯的文化才料。如:在中国,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当有人称赞时,人们总难免要谦虚一番。如果有人赞美说:“你英语说得很流利!”我们则马上会说:“哪里,我的英语讲得不好。”而在西方,如果我们对外国朋友说:“Your Chinese is quite fluent.”外国朋友会高兴地说:“Thank you!”

4.3努力创造西方文化环境。中国学生之所以犯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错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未能注意到本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总是无意识地以自己的思维套用目的语。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西方文化环境之中,按照西方的文化习惯于外国人进行交往。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设计各种形式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其中,感受西方文化,适应西方文化,用西方人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要尽量运用图片、录像、录音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电教手段,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西方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心领神会。

5.结语

语言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语言的这种文化性质决定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不可分离的教学活动。[6]尽管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还依然存在,教师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的局面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着,但是人们对于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已越来越清醒,这将会引导人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文化教学观。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讲好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素材的讲授,必须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掌握一定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333.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5.

[3]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1.

篇(11)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生物德育教育方法

一、运用生理知识渗透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知识在塑造健康的心理,培养积极的人生,优化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力求运用生理知识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正所谓“因教成德”。为此,在讲解“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节课时,要抽出5至10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珍贵的教育。如果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不要退缩,生命来之不易,应该加倍地去珍惜。如果在需要付出努力的时候懈怠了,将来一定会后悔的。通过几分钟的举例,使学生深刻认知生命的来之不易,重新认知自己,感悟人生,从而懂得珍惜生命、珍惜青春,并化作不懈奋斗的动力。

二、围绕探究课题开展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生物教师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因此,教学中,应该从生物学的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的教育素材,寻找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如探究“对人体的危害”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危害个案的录像片,使他们目睹到:毒瘾发作的人,轻者头晕、耳鸣,重者呕吐、涕泪交流、大小便失禁、浑身打颤,难受得撞墙、自残,甚至自杀,更有甚者丧失理智和人性,为了获取,不惜倾家荡产,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原因,吸毒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老师适时指出,人脑中本来就有一种叫类吗啡肽的物质,用以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吸毒后,外来的吗啡肽进入人体,减少并抑制了类吗啡肽的分泌,最终使其完全停止分泌,只能靠摄入外界的吗啡肽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一旦停止吸毒,人的生理活动就会出现紊乱,产生剧烈的痛苦,只有继续吸毒,才能解除痛苦,这就是所谓的“上瘾”。不仅如此,吸毒会引起人的免疫力迅速下降,严重损伤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影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使人的体质衰弱,精神颓废,寿命缩短。19世纪,英国殖民主义者向我国大量输入鸦片,毒害麻痹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财富,从而达到侵略我国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加深认识。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主动地获取对人类危害的知识,进而增强终身远离、拒绝、珍爱生命的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又如抓住新教材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明确了调查中要特别关注我国生物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看看祖国的生物科技发展情况,想想自己的努力方向,以报告会的形式总结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果。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三、借助美学因素熏陶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对提高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塑造人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美育是通向人格完美的必要途径。学校的审美教育应贯穿于包括生物学在内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在达到认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美育目标。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美学因素,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美学因素不仅存在于研究对象生物之中,还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