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村党支部发展党员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8 06:49: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村党支部发展党员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村党支部发展党员计划

篇(1)

突出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古永村试点,以抓好农业“3+3”工程为主线,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进一步抓好水果业的发展,重点搞好50里优质梨水果长廊的建设和治理,预计今年水果总产量2260吨,比往年增长0.5%;通过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优*台、西郊、青龙、古永的蔬菜种植结构,强化时令蔬菜和精细蔬菜的种植。今年全镇蔬菜标准化示范面积9000亩,全镇蔬菜总面积达13500亩,其中古永村“蜜本”南瓜种植达2000亩;进一步扩大以*、*、*为中心的环型养殖带的辐射能力,强化小家禽和生猪的养殖能力,把家禽养殖作为增加农民收进的一项重要举措。巩固*、*、*、*、*的栽桑养蚕业,在白合村发展桑园1000亩,半年来全镇蚕桑产值达40余万元。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着

按照“项目立镇、项目强镇”的工作思路,全面发挥招商处的窗口和排头兵作用,继续营造“活商、亲商”的招商引资环境;以扩大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进,积极打造招商平台;深进开展人情招商、以商招商,丰富创新招商形式,增强了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1—6月份,天成酒业、徽记豆制品有限公司、国砫豆腐干、宜宾*液酒业等几个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截止6月底,我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已达到6021万元。

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天蓝、污水处理厂的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征地129.196亩,拆迁29户,拆迁房屋面积4558.83㎡。*液酒业项目完成征地105亩,拆迁17户,拆迁面积达2802㎡。两个征地项目已全部搬迁完毕,现正进行两个安置小区建设的预备工作。红光—天蓝氢气管道建设7.5公里地上附着物补偿全面完成。110KV*线搬迁项目届时历时半年,5月底圆满峻工投进使用;西拓安置小区正加紧建设,该小区占地32亩,总建筑面积62万余平方米,预计总投资3800余万元,已投资3159万元,现已完成主体工程。西拓二期工程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启动,该项目拟征地300余亩,拆迁房屋近5万㎡,目前,正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政策宣传和引导,争取在短期内实现突破。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计划生养工作切实开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领导机制和基层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包片责任制和各项优待政策,圆满完成了与上级签订的人口责任目标。上半年,全镇上报出生人口391人,出生婴儿性别比为97.5:100。全镇符合政策生养率86.19%,落实五种手术480例,征收社会抚养费征收31.7万元。全面落实“创优”工作,并严格督查督办。

2、民政工作顺利推进。上半年,农村低保标准年人均进步了120元,低保金实行季度发放;救灾救济方面,解决雪灾款8000元。解决城镇医疗救助257户,93250元,农村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56户,14300元,均全部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

3、劳动保障进一步完善。半年来,全镇实现新增就业2516人,其中下岗失业职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2250人,就业困难对象266人。全镇实现劳务输出94人,培训农村进城务工技能培训178人。

4、卫生工作全面进步。上半年,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工作领导,加大执行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圆满完成了上半年的工作任务。献血任务完成35名,占全年任务的55%,麻诊强化免疫达98%以上,其它预防达到95%。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完成了县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五、齐心协力保稳定

镇党委、政府把维稳工作列进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和全年目标考核,建立健全领导机构,落实责任,与村、社区层层签订了维稳工作责任书,并将其工作经费纳进镇级财政预算。我镇已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117件,已化解106件。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抓好安全生产,专人专抓境内客渡船、采石厂、化工厂等高危行业的安全工作,全年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

六、固本强基抓基层组织建设

1、加强领导,完善和健全党建工作机制。镇党委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最首要位置,强化领导,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做到目标责任明确,职员经费到位,措施制度落实。一是制定了《镇党委班子成员抓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强化党建工作的领导。党委书记负总责亲身抓,党务副书记具体抓,党务干部专职抓,各部分分管领导相互配合共同抓,形成强有力的党建工作领导协力。同时,为23个行政村配备了有责任心、工作能力较强的党建指导员23名,负责协调指导各支部的日常党建工作。二是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党委于年初工作会议上给各支部下达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支部,落实到镇村干部,同时为了切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目标,坚持做到每月有督查,季度有通报,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评,赏罚有兑现,真正形成了镇、村两级联动,齐抓共管,共创党建先进镇的工作格式。

2、改进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效性。镇党委始终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积极拓展农村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努力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一是学习教育与载体活动相结合。镇党委始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贯串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制定了学习方案和计划,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等活动,并以此为切进点开展了“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讨论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党建知识竞赛、“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学习十大报告”专题讲座、“重温党的誓词,争当优秀公仆”活动等,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进步思想熟悉和自身素质,进步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从而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在带领人民群众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中充分发挥先锋表率作用。二是培训教育与思想工作相结合。我镇留意抓好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除重视加强镇领导班子自身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每月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外,充分发挥镇党校的作用,健全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认真制定了年度培训办班计划,强化对党员干部、后备干部和进党积极分子的培训。目前,全镇所有支部书记完成了县党校轮训。镇已举办培训班3期,受训职员达360多人次。通过培训教育,使党员干部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洗涤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为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进步农村工作服务质量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三是宣传阵地建设与群众性活动相结合。我镇党委重视加强农村宣传阵地建设,镇村两级普遍设置了宣传栏、政(村)务公然栏和科技信息栏,有针对性地适时宣传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的农村政策、公民道德知识、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等,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远程教育站点,推进了我镇新农村建设。

3、提升载体,进步机关效能,服务“三农”创特色。一是建立机关干部定期下基层制度。要求机关干部每周必须在村工作两天,查*、了民情,并把每位镇干部的进村工作情况,单独建档,行之有效地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二是进一步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完善了机关值班服务、接待室、法律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的有关制度,做到有人办事、有室理事、有章处事,方便了群众,进步了工作效率,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文明服务窗口。三是深进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和“联村帮户”活动。通过开展结对子帮扶,缔结“帮扶户”活动。镇领导每年缔结两户特困户,各支部党员干部结一个贫困户。同时积极开展便民服务“三下村”活动,先后组织开展农村妇女病义诊、百千万普法宣传和大棚菜技术培训等,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七一”,镇党委还组织镇、村干部下村进户开展送热和活动,对老党员、老干部、五保户、特困户、病灾户、特困生等进行慰问和救济,送往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热和。四是抓实聚民心工程。通过开展“重温党的誓词,争当优秀公仆”、“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深进农村、服务农民”等项活动,实现了改革成果全民共享。通过创新载体,开展“三帮”活动,有效的提升了党的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机关效能明显进步,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得到加强。

4、以创建“三级联创”综合示范县活动为契机,抓两头带中间,抓典型促后进。一继续开展创建“五个好”支部活动。培养先进典型,以先进带后进,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全面发展。二是在重点抓好党建示范村建设的同时,加大后进支部的整改力度,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建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下派素质高、能力强的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优化了后进村党支部的班子结构,加强了班子建设,落实了整改措施,促进了后进班子转化,提升了全镇农村班子的战斗力。

5、今年以来,我镇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廉勤承诺活动,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全镇23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和镇党委签定了廉勤承诺书。为把此项活动落到实处,一方面完善了承诺内容,要求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除自身廉洁自律外,还要承担村班子廉政建设责任,负责监视班子及其他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另一方面严格了承诺程序,要求承诺目标的制定必须体现群众意愿,在包片领导、驻村干部指导下,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会确定后经党委严格审查把关,在公然栏内公然。同时加强了监管力度,进行动态治理,不定期走访群众,了解干部承诺的落实情况,征求群众意见。对廉勤承诺落实不力的干部由镇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6、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党员献爱心活动,全镇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1462名党员共上交特殊党费6.63万元,组织社会募捐资金达16万余元。

篇(2)

(一)“村为主”建设发展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发生了新变化,农民负担由重变轻,农村村组干部由多变少,村组干部待遇由低变稳,村级组织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得到加强,“村为主”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呈星火燎原之势。到目前止,共有620个村、54个居委会(其中城区居委会28个,乡镇居委会26个),除去城区28个经济势力雄厚的居委会外,乡镇646个村(居委会)中,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村为主”程度较高的村17个,占总村数2.64%;集体收入情况较好、能为群众办些实事、能够运行“村为主”的村109个,占总数的16.87%;收支大体平衡、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村为主”运转不畅的村340个,占总数的52.63%;村级集体收入不高、难以开展“村为主”的村180个,占总数的27.86%。总观我市“村为主”建设发展现状,尚处于自发的初始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自发性。从我市发动“村为主”的领导层面看,具有明显的自发性。我市大多数“村为主”运行模式,不是自上而下安排部署的,而是从基层自发产生的,是农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过去,村干部在一段时期内仅仅扮演着“三要干部”(要钱、要人、要物)的急先锋,与村民距离越拉越远,村干部难当、干部没人想当的思想曾一度在广大农村占有较大比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负担不断减轻,计划生育工作不断规范,村级以“村为主”治理村的愿望日益强烈,于是,一些乡镇因势利导对村级实行“村为主”管理,如导子乡2002年就探索“村为主”管理模式,2003年正式启动,2004年“村为主”各项管理制度已基本完善。可以说,“村为主”是对过去一段时期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弱化的大反思、大纠正。

非典型性。从实行“村为主”的具体工作内容看,我市“村为主”具有明显的非典型性,即“村为主”仅仅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的被动局面,仅仅停留在税费上缴、计划生育等几个有硬性指标的主要工作上,计划生育工作“村为主”达到85%以上,税费上缴工作“村为主”达到70%以上,而发展公益事业和村级经济则明显滞后,公益事业实行“村为主”的还不到15%,发展村级经济实行“村为主”的不足30%,甚至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开展公益事业,没有发展村级经济,村级组织在引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不平衡性。从“村为主”建设发展布局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村为主”建设发展情况与乡镇富裕程度、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离城区远近、交通便利情况等有密切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性。离城区较近、交通较为方便、集镇较为发达的乡镇,“村为主”发展相对好些,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集镇相对落后的乡镇,“村为主”发展相对差些。比较富裕的乡镇,特别是产煤强镇,“村为主”发展相对较好。贫困乡镇“村为主”发展困难较多,难度很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较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村为主”发展得相对较好。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较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慢的乡镇,“村为主”发展得较差些。

(二)“村为主”管理后的新变化

尽管我市“村为主”运行模式是自发的,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村为主”运行后的成效十分明显,变化相当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变“要你当”为“我要当”。推行“村为主”管理以前,因干部待遇难以保障,普遍存在不愿当村干部的现象,村干部的上任往往要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即使上任了,多数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不安心,有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不辞而别,到外地务工经商,进了村级班子能够留下来的,多数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素质不高的,农村中有本事、有能力的年轻人,特别是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等各类优秀分子难以吸引到村干部工作岗位上来。试行“村为主”后,村干部经济待遇提高了,不少人原来不愿当村干部,现在是争着当村干部,乡镇也因势利导,对村级干部进行了精简优化,一些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也被吸引到村干部中来。如南阳镇实行“村为主”前,30个村共有干部196个,实行“村为主”后,根据各村人口数量定职定编,小的村为3人,中村一般为4—5人,最大的村也不过7人,通过精简,全镇现有村干部116个,精简村干部80个,同时,该镇的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所占村干部比例明显提高,由原来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9%。

变“被动抓”为“主动抓”。过去,村干部普遍存在工作热情不高、责任感事业心不强、工作被动的问题,严重的甚至根本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村干部成了“维持会长”。实行“村为主”后,乡镇对“村为主”的村干部定工资,并建立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和诱人的奖励激励制,原先工资没保障、工作没有动力的状况明显改观,村干部焕发出一种争先恐后、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如导子乡今年粮税入库,8月5日召开粮税入库动员大会,开会当天,7个“村为主”的村干部与乡财税所结好帐,还有3个不是“村为主”的村在他们的带领下,第二天即与财税所结好帐。

变“家为主”为“村为主”。过去,村干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以“家”为主,主营自家的“自留地”,兼营村里的“责任田”,有的对村里的事务,如果不是上级硬性指派或群众找上门,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村为主”实行后,村干部将60%以上的时间用于抓村级工作。尤其可喜的是,“村级发展我发展”已成为村干部的共识,抓农业结构调整成了村干部的“主菜单”,抓经济谋发展成了村干部的主要目标。如哲桥镇的石仙村,村干部带头种植烤烟,并坚持为烤烟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优质服务,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还当销售员。在“村为主”管理模式的推动下,各乡镇形成了抓调整、促经济的新,有的乡镇形成了一村一品,甚至一乡一品的新格局。同时,村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意识进一步强化,水、电、路等公益事业过去无人问津的现象明显改观。如大义乡东坪村过去一直未通公路,村民饱尝交通闭塞之苦,今年村干部抢抓国家实施通村公路的机遇,充分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率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靠炸药炸,靠锄子镢头挖,靠肩挑手提,经过近6个月的艰苦拼搏,最终开出了一条5米宽的公路,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我市无论是在制种、种烤烟等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村级经济中,还是在修马路、修渠道等村公益事业中,到处可见村干部的身影,村干部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感情更加深厚,群众基础更加厚实。

二、影响和制约“村为主”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空壳村问题

当前XX农村存在两大空壳现象,制约着“村为主”的实施。一是人员空壳现象。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外出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人员高达30多万人,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有的甚至举家外迁,长年不回,一部分农民洗脚上岸,虽然保留农村户口,但已移居、暂住城市。许多村组人去楼空,留守人员大多是“386061”部队。如三都镇早禾田村6组,户籍人口有100多人,但常年居住村中仅30余人,其中青壮年劳力不足1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应予大力鼓励和支持,但青壮年劳动力的单向外流,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导致了土地抛荒现象的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给农村税收征收、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二是集体经济空壳现象。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和收入途径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没有同步发展,反而逐渐萎缩和减弱,这种发展的不对称性和不协调性,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据初步统计,646个村(居委会)有集体经济收入的511个,其中,集体经济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14个,占2.17%;20-50万元47个,占7.28%;10-20万元的84个,占13%;5-10万元的212个,占32.82%;5万元以下的154个,占23.84%,而集体经济呈“空壳”的村则高达135个,占20.9%。这些集体经济呈空壳的村,由于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普遍存在办公经费紧张,村组干部报酬较低,工作积极性受挫,村级组织作用难以有效地发挥的现象。

(二)遗留债务问题

遗留债务问题由于时间长,矛盾多,一般很难解决,成了制约“村为主”实施的重要因素。一是工资债务久悬未决。拖欠村干部工资一方面是由于乡镇运转困难,没有发给村干部,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另一方面是村干部为完成农业税费而垫交工资形成的,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具有普遍性,少的村几千元,多的村近10万元。历年村干部垫交农业税费难以偿还,拖欠村干部的工资无法兑现,不仅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而且也使一些村干部担心工资没着落,不愿放弃村干部职务,造成了村干部职数难以精简,由此带来了新的潜在债务隐患。二是政府性债务难以化解。如我市某乡镇一个村煤矿上世纪90年代被乡政府卖给私人,30多万元的拍卖款至今尚未返还村集体,村干部的工资大量拖欠,几任村干部不愿离职,导致该村干部职数偏多,1000人左右的村干部达到8人之多,严重影响“村为主”工作的推行。由于村级历年遗留债务难以消化,村级欠账太多,大多数的村级组织仍陷于“无钱办事”的困难境地。即使有的村干部有心办事,但无力办事,作出的办实事、谋实惠的承诺往往成了“空头支票”。村级组织“经济无实力,发展无财力,服务无能力”,“说话无人听,办事没人跟”,农村全面工作“村为主”成了一句空话。

(三)干部待遇问题

干部待遇问题是“村为主”建设成败与否的根本所在。一是政治待遇不高。目前,由于公务员体制改革,推行逢进必考,村干部选拔机制没有形成,提拔通道不畅,即使再优秀的村干部也难以进乡镇任职,一直对村干部实行身份锁定——农民,使干部普遍感到政治上没奔头,村干部的职位对农民缺少吸引力。加之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一些地方宗族势力横行、歪风邪气盛行,有的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而村干部生长在农村,与村民同乡本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开展工作有后顾之忧,不敢触及矛盾。二是经济待遇难保障。不少村干部感到经济上没甜头,全市村干部经济待遇差距悬殊,苦乐不均,一些富裕乡镇、富裕村的村干部收入有保证,有的年收入甚至达到4000元以上,而一些贫困村的村干部工资不仅不能正常发放,甚至还要村干部自己垫付农业税,村干部需要发展“副业”来养家糊口,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影响了村组织的战斗力。此外,村干部养老保障没着落,辛辛苦苦在农村工作几十年,离任后即刻出现“断电”效应,即政治上解除权力、经济上取消工资、生活上无人过问。总之,村干部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待遇难保障,尽管许多村干部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但由于农村工作的复杂性,成绩得不到上级肯定、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辛苦得不到家庭的理解,村干部三头受气,让村干部感到寒心,制约了“村为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实行“村为主”,干部是关键。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实际上是上述三个问题的衍生,由于空壳村大量存在,遗留债务难消化,干部待遇难保障,又影响了我市村干部队伍建设。从调查看,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和年龄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导子乡23个村,村干部总数89人,其中30岁以下10人,占11.2%,30-40岁18人,占20%,40-50岁58人,占65%,50岁以上3人,占0.3%;高中、中专生28人,占31%,初中60人,占67%,小学1人,占0.1%。老龄化和低文化导致缺乏创新农村工作的动力和活力。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长期处于分散、流动状态,更导致农村基层党员难发展,村官难选,村务难管,一些村几乎找不着合适的村干部人选,甚至一部分村干部也外出务工,导致村级班子不稳定。有的村支书唯恐别人夺权,故意长期不发展党员,或者“近亲繁殖”,大量培养自己的亲属进村领导班子。这些因素的存在,一方面造成干部队伍青黄不接,选拔村干部范围受限,另一方面致使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弱化。从目前我市村干部现状看,有的村干部思想落后,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淡化,宗派思想严重,办事不公,为政不廉,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甚至在一些村出现了村民“有田有粮不找你,不偷不抢不怕你,外出赚钱不理你,出了问题就找你,不给解决就骂你,解决不好就告你”的现象。有的村干部工作能力难以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相当一部分村级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能力不强,文化水平偏低,工作思路窄、办法少,“等靠要”思想太浓,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主动性不高,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现有村干部素质偏低,后备干部缺乏,导致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削弱了村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农民群众对村组织的依赖程度、信任度下降,影响了“村为主”建设。

三、对全面推行“村为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全面实施“村为主”工作机制,对于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工作全面发展,引导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我市农村工作实践与经济发展实际看,我市已基本具备在农村全面实施“村为主”工作机制的条件。一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有强烈要求。村级组织职能弱化,农村公用事业、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几近瘫痪,农民急盼有一个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坚强组织和领导;广大农村干部也期盼能从政治、经济上改善待遇,提高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有比较现实的、可供支撑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迅速,GDP年均递增率达12%,2004年财政总收入有望突破3亿元。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为全面实施“村为主”奠定了经济基础。三是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1994年我市在全市乡镇办事处实行计生工作“村为主”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责权明确、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工作机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2002年,我市在部分乡镇率先推行“村为主”工作,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市实施“村为主”工作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实施“村为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精心准备,稳步推进,在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全面推进,在基础条件薄弱的乡镇选择典型试点,逐步推进。“村为主”是一项工作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建议按照实事求是、积极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对“村为主”的村干部实行公职化管理。即比照国家公职人员有关管理办法,规定村干部的岗位设置、选拨任用、报酬保障、考勤考核、教育培训等事项,对村级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对村级干部实行公职化管理。从操作层面上讲,实施“村为主”工作机制应做到“六定”:

1、定类型——科学划分行政村类别。我市行政村设置没有统一标准,经济状况各异,村级干部配置大而全,小而全,人员繁冗,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迫切需要科学划分全市各乡镇行政村的类别,因类施策,因类设置职务、配置干部。南阳等已推行“村为主”的乡镇,根据人口和面积把全乡行政村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别,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建议在实施“村为主”中,参照南阳镇做法,全市统一分类标准,科学划分行政村类别,按照人口数量占60%,国土面积占20%,村级总收入占20%的比例测算行政村所得分值,根据测算分值,将行政村划分为特大村、一类村、二类村、三类村和特小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行政村的类别每三年核定一次。对特小村、特大村可制定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对于人口小、面积小、村级政权组织不稳固的村定为特小村,由包片包村的乡镇党员干部暂时兼任村支部书记和村干部,创新村级政权组织领导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村难题,引导特小村向三类村过渡。除特小村外,其它类别村原则上乡镇干部不得兼任村支书或村主任,以避免乡镇过多干预村级事务,增加一层隐性领导体系和“影子领导”,真正实现“村为主”目的。人口数量达2500人以上,村级集体纯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定为特大村,给予一些优惠政策,配大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扶持其发展成为“村为主”的样板村。

2、定编制——合理确定村干部编制。对村干部定编,一是简化干部职数,提高村干部待遇,增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实现减员增效、竞争上岗。二是对村干部实行公职化管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对村干部实行身份锁定的缺陷,为村干部正名,使村干部能够放心大胆工作。综合各试点乡镇的经验,建议在“村为主”工作机制中,要定死村级干部编制,不允许超编。专职村干部编制的确定,以行政村的分类为依据。一类村专职村干部编制5名;二类村专职村干部编制4名;三类村专职村干部编制3名;特大村专职村干部编制5-7名。特小村干部编制2名,乡镇干部兼职不占编制。编制要体现不同类别行政村工作量的大小和精简高效、有利工作的原则。

3、定职位——科学设置村干部职位。目前,我市农村干部职位设置中,过于精细、繁琐,不仅有党支部、村委会,还有青年、妇联等群团组织,纪检、治安、民调组织,各种协会、中心等经济服务组织,这种叠床架屋、臃肿庞杂的机构设置,不仅导致人浮于事、遇事扯皮现象不断发生,人为地增加了摩擦系数,而且增加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党群关系,同时也不符合农村基层工作实际,如民兵营长一职,平时基本闲置在家,仅在征兵时才发挥作用,完全可以兼任。因此,实施“村为主”工作,要科学设置村干部职数,并尽可能多实行交叉任职。村干部职位设置以村干部编制为依据。一类村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秘书、支委和村委委员(分管计生)、支委或村委委员等共5个职位;二类村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秘书、支委或村委委员(分管计生)等共4个职位;三类村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秘书)、支委或村委委员(分管计生)等共3个职位。特大村、特小村分别比照一类村、三类村标准,根据“村为主”工作需要确定,但必须坚持精简高效原则。纳入公职化管理的专职村干部中原则上要有一名女同志。

篇(3)

(一)“村为主”建设发展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发生了新变化,农民负担由重变轻,农村村组干部由多变少,村组干部待遇由低变稳,村级组织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得到加强,“村为主”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呈星火燎原之势。到目前止,共有620个村、54个居委会(其中城区居委会28个,乡镇居委会26个),除去城区28个经济势力雄厚的居委会外,乡镇646个村(居委会)中,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村为主”程度较高的村17个,占总村数2.64%;集体收入情况较好、能为群众办些实事、能够运行“村为主”的村109个,占总数的16.87%;收支大体平衡、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村为主”运转不畅的村340个,占总数的52.63%;村级集体收入不高、难以开展“村为主”的村180个,占总数的27.86%。总观我市“村为主”建设发展现状,尚处于自发的初始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自发性。从我市发动“村为主”的领导层面看,具有明显的自发性。我市大多数“村为主”运行模式,不是自上而下安排部署的,而是从基层自发产生的,是农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过去,村干部在一段时期内仅仅扮演着“三要干部”(要钱、要人、要物)的急先锋,与村民距离越拉越远,村干部难当、干部没人想当的思想曾一度在广大农村占有较大比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负担不断减轻,计划生育工作不断规范,村级以“村为主”治理村的愿望日益强烈,于是,一些乡镇因势利导对村级实行“村为主”管理,如导子乡2002年就探索“村为主”管理模式,2003年正式启动,2004年“村为主”各项管理制度已基本完善。可以说,“村为主”是对过去一段时期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弱化的大反思、大纠正。

非典型性。从实行“村为主”的具体工作内容看,我市“村为主”具有明显的非典型性,即“村为主”仅仅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的被动局面,仅仅停留在税费上缴、计划生育等几个有硬性指标的主要工作上,计划生育工作“村为主”达到85%以上,税费上缴工作“村为主”达到70%以上,而发展公益事业和村级经济则明显滞后,公益事业实行“村为主”的还不到15%,发展村级经济实行“村为主”的不足30%,甚至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开展公益事业,没有发展村级经济,村级组织在引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不平衡性。从“村为主”建设发展布局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村为主”建设发展情况与乡镇富裕程度、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离城区远近、交通便利情况等有密切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性。离城区较近、交通较为方便、集镇较为发达的乡镇,“村为主”发展相对好些,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集镇相对落后的乡镇,“村为主”发展相对差些。比较富裕的乡镇,特别是产煤强镇,“村为主”发展相对较好。贫困乡镇“村为主”发展困难较多,难度很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较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村为主”发展得相对较好。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较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慢的乡镇,“村为主”发展得较差些。

(二)“村为主”管理后的新变化

尽管我市“村为主”运行模式是自发的,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村为主”运行后的成效十分明显,变化相当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变“要你当”为“我要当”。推行“村为主”管理以前,因干部待遇难以保障,普遍存在不愿当村干部的现象,村干部的上任往往要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即使上任了,多数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不安心,有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不辞而别,到外地务工经商,进了村级班子能够留下来的,多数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素质不高的,农村中有本事、有能力的年轻人,特别是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等各类优秀分子难以吸引到村干部工作岗位上来。试行“村为主”后,村干部经济待遇提高了,不少人原来不愿当村干部,现在是争着当村干部,乡镇也因势利导,对村级干部进行了精简优化,一些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也被吸引到村干部中来。如南阳镇实行“村为主”前,30个村共有干部196个,实行“村为主”后,根据各村人口数量定职定编,小的村为3人,中村一般为4—5人,最大的村也不过7人,通过精简,全镇现有村干部116个,精简村干部80个,同时,该镇的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所占村干部比例明显提高,由原来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9%。

变“被动抓”为“主动抓”。过去,村干部普遍存在工作热情不高、责任感事业心不强、工作被动的问题,严重的甚至根本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村干部成了“维持会长”。实行“村为主”后,乡镇对“村为主”的村干部定工资,并建立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和诱人的奖励激励制,原先工资没保障、工作没有动力的状况明显改观,村干部焕发出一种争先恐后、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如导子乡今年粮税入库,8月5日召开粮税入库动员大会,开会当天,7个“村为主”的村干部与乡财税所结好帐,还有3个不是“村为主”的村在他们的带领下,第二天即与财税所结好帐。

变“家为主”为“村为主”。过去,村干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以“家”为主,主营自家的“自留地”,兼营村里的“责任田”,有的对村里的事务,如果不是上级硬性指派或群众找上门,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村为主”实行后,村干部将60%以上的时间用于抓村级工作。尤其可喜的是,“村级发展我发展”已成为村干部的共识,抓农业结构调整成了村干部的“主菜单”,抓经济谋发展成了村干部的主要目标。如哲桥镇的石仙村,村干部带头种植烤烟,并坚持为烤烟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优质服务,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还当销售员。在“村为主”管理模式的推动下,各乡镇形成了抓调整、促经济的新,有的乡镇形成了一村一品,甚至一乡一品的新格局。同时,村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意识进一步强化,水、电、路等公益事业过去无人问津的现象明显改观。如大义乡东坪村过去一直未通公路,村民饱尝交通闭塞之苦,今年村干部抢抓国家实施通村公路的机遇,充分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率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靠炸药炸,靠锄子镢头挖,靠肩挑手提,经过近6个月的艰苦拼搏,最终开出了一条5米宽的公路,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我市无论是在制种、种烤烟等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村级经济中,还是在修马路、修渠道等村公益事业中,到处可见村干部的身影,村干部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感情更加深厚,群众基础更加厚实。

二、影响和制约“村为主”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空壳村问题

当前XX农村存在两大空壳现象,制约着“村为主”的实施。一是人员空壳现象。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外出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人员高达30多万人,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有的甚至举家外迁,长年不回,一部分农民洗脚上岸,虽然保留农村户口,但已移居、暂住城市。许多村组人去楼空,留守人员大多是“386061”部队。如三都镇早禾田村6组,户籍人口有100多人,但常年居住村中仅30余人,其中青壮年劳力不足1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应予大力鼓励和支持,但青壮年劳动力的单向外流,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导致了土地抛荒现象的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给农村税收征收、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二是集体经济空壳现象。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和收入途径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没有同步发展,反而逐渐萎缩和减弱,这种发展的不对称性和不协调性,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据初步统计,646个村(居委会)有集体经济收入的511个,其中,集体经济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14个,占2.17%;20-50万元47个,占7.28%;10-20万元的84个,占13%;5-10万元的212个,占32.82%;5万元以下的154个,占23.84%,而集体经济呈“空壳”的村则高达135个,占20.9%。这些集体经济呈空壳的村,由于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普遍存在办公经费紧张,村组干部报酬较低,工作积极性受挫,村级组织作用难以有效地发挥的现象。

(二)遗留债务问题

遗留债务问题由于时间长,矛盾多,一般很难解决,成了制约“村为主”实施的重要因素。一是工资债务久悬未决。拖欠村干部工资一方面是由于乡镇运转困难,没有发给村干部,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另一方面是村干部为完成农业税费而垫交工资形成的,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具有普遍性,少的村几千元,多的村近10万元。历年村干部垫交农业税费难以偿还,拖欠村干部的工资无法兑现,不仅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而且也使一些村干部担心工资没着落,不愿放弃村干部职务,造成了村干部职数难以精简,由此带来了新的潜在债务隐患。二是政府性债务难以化解。如我市某乡镇一个村煤矿上世纪90年代被乡政府卖给私人,30多万元的拍卖款至今尚未返还村集体,村干部的工资大量拖欠,几任村干部不愿离职,导致该村干部职数偏多,1000人左右的村干部达到8人之多,严重影响“村为主”工作的推行。由于村级历年遗留债务难以消化,村级欠账太多,大多数的村级组织仍陷于“无钱办事”的困难境地。即使有的村干部有心办事,但无力办事,作出的办实事、谋实惠的承诺往往成了“空头支票”。村级组织“经济无实力,发展无财力,服务无能力”,“说话无人听,办事没人跟”,农村全面工作“村为主”成了一句空话。

(三)干部待遇问题

干部待遇问题是“村为主”建设成败与否的根本所在。一是政治待遇不高。目前,由于公务员体制改革,推行逢进必考,村干部选拔机制没有形成,提拔通道不畅,即使再优秀的村干部也难以进乡镇任职,一直对村干部实行身份锁定——农民,使干部普遍感到政治上没奔头,村干部的职位对农民缺少吸引力。加之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一些地方宗族势力横行、歪风邪气盛行,有的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而村干部生长在农村,与村民同乡本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开展工作有后顾之忧,不敢触及矛盾。二是经济待遇难保障。不少村干部感到经济上没甜头,全市村干部经济待遇差距悬殊,苦乐不均,一些富裕乡镇、富裕村的村干部收入有保证,有的年收入甚至达到4000元以上,而一些贫困村的村干部工资不仅不能正常发放,甚至还要村干部自己垫付农业税,村干部需要发展“副业”来养家糊口,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影响了村组织的战斗力。此外,村干部养老保障没着落,辛辛苦苦在农村工作几十年,离任后即刻出现“断电”效应,即政治上解除权力、经济上取消工资、生活上无人过问。总之,村干部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待遇难保障,尽管许多村干部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但由于农村工作的复杂性,成绩得不到上级肯定、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辛苦得不到家庭的理解,村干部三头受气,让村干部感到寒心,制约了“村为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实行“村为主”,干部是关键。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实际上是上述三个问题的衍生,由于空壳村大量存在,遗留债务难消化,干部待遇难保障,又影响了我市村干部队伍建设。从调查看,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和年龄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导子乡23个村,村干部总数89人,其中30岁以下10人,占11.2%,30-40岁18人,占20%,40-50岁58人,占65%,50岁以上3人,占0.3%;高中、中专生28人,占31%,初中60人,占67%,小学1人,占0.1%。老龄化和低文化导致缺乏创新农村工作的动力和活力。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长期处于分散、流动状态,更导致农村基层党员难发展,村官难选,村务难管,一些村几乎找不着合适的村干部人选,甚至一部分村干部也外出务工,导致村级班子不稳定。有的村支书唯恐别人夺权,故意长期不发展党员,或者“近亲繁殖”,大量培养自己的亲属进村领导班子。这些因素的存在,一方面造成干部队伍青黄不接,选拔村干部范围受限,另一方面致使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弱化。从目前我市村干部现状看,有的村干部思想落后,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淡化,宗派思想严重,办事不公,为政不廉,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甚至在一些村出现了村民“有田有粮不找你,不偷不抢不怕你,外出赚钱不理你,出了问题就找你,不给解决就骂你,解决不好就告你”的现象。有的村干部工作能力难以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相当一部分村级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能力不强,文化水平偏低,工作思路窄、办法少,“等靠要”思想太浓,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主动性不高,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现有村干部素质偏低,后备干部缺乏,导致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削弱了村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农民群众对村组织的依赖程度、信任度下降,影响了“村为主”建设。

三、对全面推行“村为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全面实施“村为主”工作机制,对于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工作全面发展,引导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我市农村工作实践与经济发展实际看,我市已基本具备在农村全面实施“村为主”工作机制的条件。一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有强烈要求。村级组织职能弱化,农村公用事业、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几近瘫痪,农民急盼有一个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坚强组织和领导;广大农村干部也期盼能从政治、经济上改善待遇,提高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有比较现实的、可供支撑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迅速,GDP年均递增率达12%,2004年财政总收入有望突破3亿元。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为全面实施“村为主”奠定了经济基础。三是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1994年我市在全市乡镇办事处实行计生工作“村为主”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责权明确、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工作机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2002年,我市在部分乡镇率先推行“村为主”工作,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市实施“村为主”工作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实施“村为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精心准备,稳步推进,在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全面推进,在基础条件薄弱的乡镇选择典型试点,逐步推进。“村为主”是一项工作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建议按照实事求是、积极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对“村为主”的村干部实行公职化管理。即比照国家公职人员有关管理办法,规定村干部的岗位设置、选拨任用、报酬保障、考勤考核、教育培训等事项,对村级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对村级干部实行公职化管理。从操作层面上讲,实施“村为主”工作机制应做到“六定”:

1、定类型——科学划分行政村类别。我市行政村设置没有统一标准,经济状况各异,村级干部配置大而全,小而全,人员繁冗,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迫切需要科学划分全市各乡镇行政村的类别,因类施策,因类设置职务、配置干部。南阳等已推行“村为主”的乡镇,根据人口和面积把全乡行政村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别,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建议在实施“村为主”中,参照南阳镇做法,全市统一分类标准,科学划分行政村类别,按照人口数量占60%,国土面积占20%,村级总收入占20%的比例测算行政村所得分值,根据测算分值,将行政村划分为特大村、一类村、二类村、三类村和特小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行政村的类别每三年核定一次。对特小村、特大村可制定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对于人口小、面积小、村级政权组织不稳固的村定为特小村,由包片包村的乡镇党员干部暂时兼任村支部书记和村干部,创新村级政权组织领导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村难题,引导特小村向三类村过渡。除特小村外,其它类别村原则上乡镇干部不得兼任村支书或村主任,以避免乡镇过多干预村级事务,增加一层隐性领导体系和“影子领导”,真正实现“村为主”目的。人口数量达2500人以上,村级集体纯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定为特大村,给予一些优惠政策,配大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扶持其发展成为“村为主”的样板村。

2、定编制——合理确定村干部编制。对村干部定编,一是简化干部职数,提高村干部待遇,增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实现减员增效、竞争上岗。二是对村干部实行公职化管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对村干部实行身份锁定的缺陷,为村干部正名,使村干部能够放心大胆工作。综合各试点乡镇的经验,建议在“村为主”工作机制中,要定死村级干部编制,不允许超编。专职村干部编制的确定,以行政村的分类为依据。一类村专职村干部编制5名;二类村专职村干部编制4名;三类村专职村干部编制3名;特大村专职村干部编制5-7名。特小村干部编制2名,乡镇干部兼职不占编制。编制要体现不同类别行政村工作量的大小和精简高效、有利工作的原则。

3、定职位——科学设置村干部职位。目前,我市农村干部职位设置中,过于精细、繁琐,不仅有党支部、村委会,还有青年、妇联等群团组织,纪检、治安、民调组织,各种协会、中心等经济服务组织,这种叠床架屋、臃肿庞杂的机构设置,不仅导致人浮于事、遇事扯皮现象不断发生,人为地增加了摩擦系数,而且增加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党群关系,同时也不符合农村基层工作实际,如民兵营长一职,平时基本闲置在家,仅在征兵时才发挥作用,完全可以兼任。因此,实施“村为主”工作,要科学设置村干部职数,并尽可能多实行交叉任职。村干部职位设置以村干部编制为依据。一类村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秘书、支委和村委委员(分管计生)、支委或村委委员等共5个职位;二类村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秘书、支委或村委委员(分管计生)等共4个职位;三类村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秘书)、支委或村委委员(分管计生)等共3个职位。特大村、特小村分别比照一类村、三类村标准,根据“村为主”工作需要确定,但必须坚持精简高效原则。纳入公职化管理的专职村干部中原则上要有一名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