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队列队形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1 22:18: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队列队形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队列队形教案

篇(1)

1.1队列队形调动能力

队列队形是基本体操里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队列练习和队形练习两部分。队列练习是按照一定的队形,做协同一致的动作;队形练习是在队列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任务和要求,进行各种队形和图形变化。[1]队列队形调动是各种复杂图案图形变化的基础,通过队列队形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并能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队列队形调动能力是学校体育常规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提高教学效率,严密教学组织的重要方面。

1.2基本体操创编能力

体操创编能力是在掌握基本创编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教授对象的特点,依据特定场地条件,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体操基本动作的创新组合的能力。基本体操的创编是学生掌握体操基本知识、运用基本知识的直观体现,创编的结果直接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点水平。创编的结果最终体现为教案,具体表现为格式规范、组织教法的设计,术语的准确运用。基本体操的创编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在创编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基本术语和创编原理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1.3直观展示能力

直观展示能力是指教师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表象、结构、要领和动作方法,让学生直接感知产生动作表象的能力。直观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到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动作的表象、顺序、技术要点和特征。其次,直观示范要考虑示范面的选择,还要考虑示范点速度、学生人数和视线的干扰。教师通过正确标准的动作直观展示,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1.4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的教师,语言表达是传授知识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之一。讲解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体育教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形象的描绘,启发设疑,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手法。教师运用语言得当不仅能说明事理,还能将传授知识、道德教育、智力发展有机结合,最终升华为教学的艺术。幽默的谈吐、准确的术语、标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5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对体育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工作。[1]课堂组织管理内容纷繁复杂,大致包括教学形式的组织管理、场地器材的布置、课堂的控制、违纪行为的预防及处理几个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影响体育教学的许多因素都会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得到呈现。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也是体育教师基本功的重要体现。

2基本体操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是形成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基础

知识的储备过程是以学生的智力水平为依托,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储备越丰富越扎实,在下一个实践操作阶段时才能厚积薄发。基本体操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是形成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过程,也是践行“知行合一”的过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必备环节。

2.1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基本体操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努力的方向,当人的行为在目标指引下进行时,目标则形成指引人不断前进的动机和不竭的动力源泉。首先,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其次,学生了解各个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评估目前的水平状况,找出与目标存在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下一步所要努力提高的方面。

2.2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通过比赛和竞争性的游戏营造良好而热烈的学习氛围,学习兴趣一旦产生,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对教学活动无疑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执行者是否妥善地选择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和教学方法的关系就是人与工具的关系。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会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锻炼水平来科学地选择、组合、使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体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进行基本体操教学时,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例如基本术语的教学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产生初步印象,再通过身体练习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动作印象;教师还可针对相近或类似的动作适时进行提问,使学生明确动作概念。最后教师可通过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将几个简单的动作串成连接动作,借此既掌握基本动作,又增强学习兴趣。

3实践锻炼是形成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途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一阶段所学习的基本体操理论和实践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做到知行合一。在学生实践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实践,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能力。

3.1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是指学生掌握的基本体操相关知识,行是指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识掌握来代替具体实践,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用具体实践来替代知识掌握,认为行便是知。知行合一强调二者的有机结合。实践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必须步骤,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基本体操理论和实践知识才是自己正在掌握的知识,而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正是教学技能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很多领域,例如:队列队形的调动、体操术语与示范、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等。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把自己学到的体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3.2在实践过程中知识的运用要正确规范

基本体操作为检验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求学生在基本体操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专业知识,示范领做规范正确,教学步骤简洁清晰。体操动作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直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动作控制准确,对术语的运用正确,队列队形的调动、指挥合理。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实践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队列队形的调动路线设计好,口令清晰、洪亮;示范动作要反复练习,达到标准熟练;讲解动作的术语要事先看书,要求讲解示范相互配合,达到示范标准,讲解正确。实践过程中正确规范地运用相关知识,重在把功夫放在课前,课前认真备课,根据基本体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3.3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善于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是技能向能力迈进的重要一步。在体操实践课中,让学生在课前分小组集体备课,准备教案,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总结经验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首先是教师对实践学生的评价: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详细记录整个过程,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以及整节课的闪光点,教师在提出建议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其次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课后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找出存在的不足,提高自省能力;再次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进行互评,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集体互评过程中找出别人的缺点和优点,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才能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对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在基本体操教学中的闪光点要给予表扬,让实践学生对大家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教案,之后重复进行基本体操教学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过程。

4创新是形成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关键

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让学生都能获得自主创新的能力,创新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知识技能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就之前基本体操实践过程中的优点进行整合,并借鉴他人的经验重新设计编排基本体操教学内容,力争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能力,通过实践来进行评价,不断总结,最终实现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基本体操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队列队形变化顺序的创新,基本体操创编的新颖和教法组织的创新等方面。队列队形的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人员位置的调整,变化出不同形状和规则的图案,这个过程要求除了扎实掌握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根据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发挥想像力,进行大胆实践。基本体操创编的新颖主要体现在动作组合和方向的变化上,如双臂对称类动作比不对称类的动作简单,单个方向动作比复合方向类动作简单。体育课堂组织教法的创新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合理正确大胆地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92-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教育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生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针对目前体操教学与当代体育教育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契合度不足的现状,面对当前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本学院从更新教学理念入手,经过对近几年教学实验的梳理,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启发、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体操教学改革进行实证尝试和积累,为其他体育院校乃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实践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体操课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和平衡木成套动作等教学内容的创编和组织、课内教学实习创编和组织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查阅近10年相关论文47篇、书籍3部;查阅国家教育部近10年关于教育改革的相关公告,为研究收集理论依据和参考,并结合研究形成观点。②访谈法。对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研究有关专家进行访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动作细节的修缮进行探讨;对施教对象进行访谈,对学习的收获和满意度进行研讨。③实验法。以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9班19名女学生为研究实验对象,研究时间跨度两个学期,课堂实验时间共计32学时,占总学时的25%,时间分配方式为在每次课中抽取20分钟实施研究计划;研究实验时间还涉及课外的学生创新学习的更多时间,不包括在32学时之内。④观察法。对本研究的过程、结果等客观公正地观察,并进行记录,以便全面而深刻地把握研究全过程。

二、结果与分析

1.创新能力培养实验的策划。①更新教和学的理念。教学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唯技术论”为主导思想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传道”,重点在于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授业”是给学生提供最正确的知识;“解惑”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学生的学习应处理好“学”和“习”的关系。“学”是根据教学内容提供的资源获取专业知识,学习要改变从前单纯、被动地接受状态,而要积极自主参与活动,改“要我学”为“我要学”;“习”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平台,进行习得,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灵活机动地运用知识,改“我学会”为“我会学”。②确定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目标。在教学初期,通过更新学生的学习意识、创新性地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成功范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段,通过课内、外研讨和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后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创造性地设计和体验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③选定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根据研究目的,结合教学的进度,考虑各个教学阶段的衔接,确定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平衡木动作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队列队形的教学主要考虑学校的需求,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各级各类单位团体的运动会、庆典表演等活动中,队列队形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徒手体操的教学主要面对学校体育、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健身等需求,根据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风格、难度的徒手体操,成为大众健身体操的表现形式;轻器械体操的教学注重开发适应社会潮流的时尚轻器械,教学中根据学校体育的需求、社区活动、广场健身、趣味体育游艺活动等设计动作;技巧动作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单个动作创编成套路;平衡木将单个动作创编成套路,同时为其从事专项的继续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2.创新能力培养实验的实施。①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提供知识点和成果范例,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操课程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根据课程提供的知识积累创新的素材;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究性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然后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巩固课堂知识,为自己的创编收集材料,在积累和灵活运用素材时锻炼创新学习能力,带着问题和阶段性成果回到课堂,再进行更具体的探讨和研究。使教学走出框架的束缚,走向更广阔的创新空间。②启发学生创新。首先,教师引导体操专修学生带领普修学生共同学习,建立承接式、互助式的教学模式。专修生深入普修课堂,成为普修生的学习顾问,成为教师的助手和骨干,配合教师带领普修生开展创新性学习;然后,给学生设定创新主题,引导学生根据前期的知识积累,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创编,在操作过程中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在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中锻炼创新想象能力;最后,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开展比赛、表演等活动,或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深入到中小学校、社区等社会活动中,学以致用,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检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对深入学习起到促进作用。③科学考核和评价。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验收,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实践操作、文字处理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技巧和平衡木的考试办法为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考试规定,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其动作的质量及成套编排的合理性、新颖性、连贯性,动作的熟练性、规范性进行评分;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这三方面内容以课内教学实习为表现形式,采用微格教学法,学生独立设计20分钟的教学,内容包括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中的任意两项,学生自编成套动作,书写教案,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分。

3.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成效。①创编形成技巧和平衡木成套动作。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从所掌握的若干技巧和平衡木动作中自行选择符合考试规则规定的动作,将单个的动作串联成套路,创编的过程中自行安排连接动作,最终形成了灵活多样、展现个性的成套动作。在创编过程中锻炼了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在考试中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争取好成绩。②创编成套徒手操和轻器械体操。学生在课内根据教师的教授掌握了徒手操和轻器械体操的基本动作方法,学习了部分成套动作,在课余的大量时间里,学生自动形成学习小组,探讨创编,最终形成了互不重复的、风格各异的成套徒手操和轻器械体操。学生在创编动作、安排各节顺序、绘制动作图、书写动作图示的创作过程中,锻炼了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③创编形成主题队列队形表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参与和实践创编和组织的全过程,将队列的基本动作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本研究形成了配乐主题队列队形表演――《走向复兴》。在确定表演主题、选择动作和队形、选择编辑音乐、进行文字和绘图记载、设计表演服饰、演练成套动作的每个环节中各有侧重地对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锻炼和提高的作用。④课内教学实习个性化。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设计和策划20分钟的微格教学,将创编形成的徒手操、轻器械体操和队列队形表演整合成教学内容,策划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步骤。构思和演练之后书写教案。最后,将设计和创编计划以课内教学实习的形式展现出来,每位学生的教学都有自己的亮点,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努力做到新颖和个性化。⑤学生提高认识和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本研究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从被动地、不情愿地跟从到愉悦地参与思考和行动。对体操课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理解,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主动,收获越来越大,消除了畏难情绪,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提升了满意度。

三、结论

1.研究采用启发式、研究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实践,对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了较全面的锻炼和培养。

2.本研究进行了授课教师、体育专业体操专修学生和普修学生阶梯式承接学习的模式探索,具有重复操作性,研究的成果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可为体育院校术科课提供行动研究范例,可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共性借鉴。

3.本研究在先前发表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在行动研究领域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侧重实效性,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篇(3)

幼师的素质,对处于幼儿成长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格外重要。因此,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加大教育力度,提升学生整体教学能力及个人能力素质,以保证步入教育教学岗位后能够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学前教育的教师素质包括多方面,有专业的艺术素质以及课堂的教学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组织与指挥能力必不可少。组织能力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进行综合协调,把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使之相互配合,依次或同步进行,为共同目标进行高效率工作的一种心理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组织指挥能力呢?下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一番探索。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课中的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组织与指挥能力的培养。但是,就现状来说,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阻碍着这一素质培养教育的发展进程。

1.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课程认识不足。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对组织与指挥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对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课程的开设,实施未能科学统筹。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不认真,不重视。就我校前几年来说,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体育课程涉及的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的指导少,能够提升学生的专项内容教学的更少,造成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课程欠缺等情况。

2.教学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气氛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中职生大多都是未经严格招考就选择这个专业的。他们在初中学习期间对各科课程存在着不重视和厌烦情绪,导致体育课教学效果不明显,造成教师不够专注于教,学生走神于学,这就使得学前教育在开展体育能力培养课程时困难重重。需要教师们在如何提高课堂气氛、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多下工夫。

3.学生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学前教育专业在中职学校开设,由于招生、升学等原因,学生个人能力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的是初中学校的学困生。因此,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生源质量较差是目前困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大问题,由于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理解能力有所不足,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师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加大,从而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也不例外。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的实施建议

(一)完善教学内容的计划性,科学统筹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入学后,在体育教学计划中,增加口令训练、队列队形操练、集队整队、调动队伍的教材,并纳入堂课教学内容,每个学生都必须会做动作,同时还要掌握组织与指挥,操练队伍。

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先是口令的说法和分组模仿练习。然后进行小组的队列、队形的口令操练。第二学期,学生进行整体的队列队形等口令操练,轮流指挥,教师指导。经过一个学年的操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口令和指挥队伍的技能。并将队列、队形的口令组织指挥能力等纳入期中和期末体育考试内容。以队列、队形的口令组织指挥技能过关,带动全面技能发展。

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由学生轮流在任课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做好体育课中进行队列队形操练和领做准备活动等实践教学,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分、总结。第二学期,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详细的教案,到幼儿园进行运用教材内容的教学实习,以培养他们体育活动教学的组织指挥能力。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化训练基本功

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效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又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等能力水平,组织与指挥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中应该注重学生的队列队形调动、语言的表达、临场的指挥等能力的培养。

1.队列队形的调动能力。队列队形的调动培养在组织与指挥能力课程教学过程中占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师要讲解队列队形的站位、调动的目的、动作要领、用途。然后更重要的是运用“口令”调动队伍,指挥者要做到口令清晰宏亮、准确。正确运用队列队形的口令,能使队列调动更严密,更有效地完成。

2.语言的表达能力。体育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包括:语言表述、专业术语和形体语言(手势、表情、动作)。在体育课堂上不管教师的技术有多精良,示范有多上乘;如果语言表达欠佳,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大为逊色。因此,语言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既起到基础作用,又起到桥梁作用。教师在课的组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诱导和组织。课堂的语言表达要做到:讲解要直观、声势变化、语言速度变化、态势语变化等。教师在课的组织教学中善于了解课堂语言的特性、作用以及学生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课堂语言。

3.临场的指挥能力。一般来说,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群体性的集会、课堂,就有一种胆怯与害怕迎面而来。不知如何站立,才能自然得体;不知如何表达语言与想法,不知如何下达命令……要克服它,就要多参与,在参与前充分准备工作,做到有备而战。临场指挥就会镇定自如,表达正确,条理分明,临危不惧。

4.组织与指挥能力的强化训练法。

(1)基本口令练习。①集体练习法。传授队列队形的口令的指挥,教师示范,讲解口令的喊口令的方法。学生跟着老师一句接一句地模仿练习。要求掌握发音方法、声音的大小、语调语速、预令与动令的区分与连接、口令节奏的把握等等的技巧。运用集体齐读和个别纠正教法,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②一对一训练法。把学生分成2人一组,一人口令练习,一人做动作,并指出练习者的错误,两个相互间轮换练习。③检查考核训练法。教师让学生练习口令几节课后,进行一次考核,未能达到要求的重新投入练习。

(2)组织指挥的操练。①组织指挥小组训练法。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5~6人,一人指挥,其他学生按口令做动作练习。完成集队、队列队形操练、领做徒手操等口令指挥练习。课程可安排多节课进行。每6人轮值一节课,每节课的准备部分由他们分组完成。教师全程巡视指导,点评。②轮换担任体育委员训练法。全班每人担任一节体育委员,让每个学生都组织指挥全班的体育课,课后教师点评。这一内容可安排在二年级进行。

(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改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开展体育活动中设计“组织与指挥的比赛”等的游戏;在“广播体操比赛”中设立“优秀指挥奖、最佳指挥奖”等。并且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各种活动中多给机会学生,由优秀的学生组织、主持。如由学生组织早操、集会的各班队伍等。活动结束,教师专项总结组织指挥的表现情况,表扬优秀,指出存在问题。以优秀的人物,先进的事例来影响全校学生,激发学生对活动的热爱,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四)提高学生实操性,搞好课外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有效手段。学校与附近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场所。定期安排学生前往幼儿园进行见习与实习的实践,让学生去亲身感受这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具体做法是:幼儿园实习时,让学生先写好计划、教案。亲自制定每节课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以及场地器材的分配、组织指挥活动练习的方法等。课前教师提供技术指导。课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得与失。以实践来提高他们的组织、观察、应变和领导能力。

篇(4)

1.研究对象

我校2008级体育大专生,共79人。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79份,收回79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达98.7%。

2.2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大专生教学基本功的研究文献。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编写教案基本功

体育教案是实施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行动计划或教学方案。从表中可看出,学生编写教案较好以上者不到一半(42.3%),而较差和差却分别占了19.2%和9.0%。其主要存在组织练习方法不具体、忽视练习要求和课后反思等问题。

3.2队列队形、口令指挥基本功

队列队形、口令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好体育课、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调查显示,有19.2%的学生队列队形、口令基本功较差或差,主要存在队列变换、行进间转法等问题。

3.3讲解与示范基本功

准确、重点突出、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动作名称、要领的理解。而准确优美、利落大方的示范动作,能给学生以完美精确的印象,建立正确的视觉表象,便于学生模仿,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表中看出,讲解与示范基本功一般的人数占28.2%,较差的占9.0%,不少学生在讲解与示范结合运用时,专业术语不熟练,且不能很好地表达动作。

3.4预防与纠正错误基本功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选择有效的手段,预防或及时纠正错误的一种方法。调查显示,39.8%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一般(24.4%)或较差(15.4%),主要是动作感知和自我预防与纠错能力较差。

3.5保护与帮助基本功

体育大专生应基本掌握自我保护、为他人保护、利用器械的保护与帮助等要领和手法,同时还要学会选择适当的位置,把握准确的时机。调查显示,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较差(一般及以下占46.2%),如:站位不太合理,时机掌握不当。

3.6组织体育游戏基本功

体育游戏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竞赛因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大专生要面向小学体育实践,了解小学体育游戏和教材和教学方法。调查显示,学生组织体育游戏的能力整体较强,这与我校开设体育游戏课并重视其教学有直接关系。

3.7组织教学基本功

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各种教学基本功在课堂上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标志。调查中发现,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一般(39.7%),不能较好的胜任体育教学工作。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体育教学实践机会较少以及教学中教师对其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3.8体育实践基本功

体育大专生要在会教学的基础上,学会课余活动、小型运动会的组织、竞赛与裁判等实践方法。从表中可看出,学生体育实践能力较差和差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9.5%和11.5%。

4.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体育大专生教学基本功与小学体育的教学要求仍有些差距,特别是在组织教学、体育实践等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其基本功的训练。

5.建议

5.1调整体育教学计划

    应将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体育教学大纲之中,确保基本功训练的授课时数,并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在各门专业课教学中逐步贯彻实施,不断提高。

5.2完善体育课程考核制度

在体育实践课考核中,应增加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考核,可采用:技术动作占30%、理论占30%、教学基本功占30%、平时成绩占10%的综合评分方法。在考试中可采用示范动作与讲解其要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以调动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锻炼其能力。

5.3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教学基本功训练

在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学科中,可充分利用教学开始和准备部分的时间,在教师严格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具体要求地安排学生轮流实习环节的锻炼,并对其实习情况作出评价和指导,使学生逐步熟悉课堂常规和准备活动的组织过程。

5.4抓好教育实习环节,提高学生体育教学能力

教育实习必须引起学校和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加强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改革和完善教育实习的形式、内容、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和标准,使教育实习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

5.5加强体育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结合学校体育竞赛计划,以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制定比赛规程、编排秩序册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如校运会,组织学生参与裁判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5.6定期对学生进行教学基本功过关考核

联系小学体育实际,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在一、二、三年级可分别进行队列队形、口令、少儿广播操、韵律操,体育游戏和创编徒手操,编写教案、组织教学等的过关考核。

6参考文献

篇(5)

体育与健康,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技能和体能,也能有助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如大部分球类比赛中的技战术配合,田径里面的长跑也涉及到战术配合等等。体育运动中还有很多的集体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陶冶情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做任何事情,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肯定是不行的。接下来就简单谈谈品德教育怎样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一、品德教育要有耐心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是体育课的最显著特点。而在学生群体里面,他们各自具备的技能素|、体能水平和意志力的强弱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畏难的情绪常常在学生中有所体现,具体表现如怕累怕苦、怕摔怕伤、胆小胆怯等,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有一定难度的技巧、单双杠、跳高、山羊、横箱等这些项目,练习难度就更加突出了。我看到学生出现此类情况后,面对学生种种负面的心理,也想了一些办法,进行了相关的教育,尝试了很多次,并觉得效果较好。首先,在练习的开始阶段尤其是新动作的尝试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降低动作的难度,并且在语言和神态上要热情、关心学生,科学合理的帮助学生完成技术动作,使学生改善畏怕的心理情绪,初步建立练习的自信心。然后通过循序渐进、不断重复、纠错的练习,使学生能慢慢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通过自己想办法或者与同伴的合作,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而后增加动作难度,改良、优化动作,并在练习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发展学生勇于挑战、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最终使学生能体会到:“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意义。

二、课堂常规――队列队形练习

提到队列队形练习,别说学生了,就是老师,也有顾虑。学生固然是觉得枯燥无味,没有意思,老师呢?当然是担心学生没有端正的学练态度,从而影响练习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明确告诉自己,队列队形必须抓,而且要抓牢,抓好,严格执行。一个学校,看学生的队列水平就能从侧面反映出该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进一步反映出该学校的各方面成绩和档次。因此我们都要清楚,而且要让学生明白:队列队形是全体学生在统一的口令指挥下共同协调完成的,仅仅个人做得好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就引导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必然上升到新的高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自我调控约束的能力和集体主义意识和荣辱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练动作的准确无误与协调合理的应变能力。

三、体育游戏设计恰到好处

我们平时在设计教案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技能达成目标来有针对性地设定体育游戏。比如在耐久跑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设计“图案追逐跑”比赛,因耐久跑内容本身就很枯燥无味,学生只要知道本课内容是耐久跑,马上就表现出畏难的情绪,但是通过比赛,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在练习中表现得比较出色。这样设计,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体能,完成课堂目标,还能提高学生的躲避能力、摆脱能力、意志力,更能发展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做到:团结协作,共同承担。再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设计“双人夹球跑比赛”的游戏,这个比赛就是比两个人的配合能力,不可心急,不可单干。这样设计,把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和技能练习中,既达成了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精神。

四、督促学生收拾器材

篇(6)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上课的课堂常规程序(如: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内容、检查着装、安排见习生活动)、队列队形练习、集中注意力练习及一些有针对性的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练习,一般性准备活动有利于学生全面锻炼,专门性练习是根据需要直接为基本部分服务的。这部分时间一般为8~10分钟。

注意:1.根据专门性练习的情况,有时准备部分时间也可适当延长。2.有时体育课根据教学内容,准备部分时间又可以缩短,如:健美操等教学内容,可与复习相结合新课程准备活动的特点提高准备活动的有效性。

(1)准备活动要具有科学性

(2)准备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

(3)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活动的结合

(4)注重队列队形的应用

二、基本部分任务及内容

基本部分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运动技能、锻炼身体(和课课练)、传授体育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等。基本部分是全课的主要部分,也是达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各项目标的重要部分。这部分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1.新课程注重

(1)注重技术教学和技能提高

(2)注重身体锻炼(体能提高,健身)

2.课课练的原则

(1)有利于适应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在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及时优先地发展该部分的素质,如12~15岁左右速度力量效果最好、10~13岁速度的提高最快、13~14灵敏素质提高最显著)

(2)有利于学生薄弱环节的发展(如:有的学生上肢力量差、有的耐力较差)

(3)有利于补充主教材内容的不足(比如,掷实心球是上肢力量,可安排下肢的练习)

(4)有利于单元教学的学习

三、结束部分的任务及内容

结束部分主要是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放松肌肉和紧张的情绪,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其他课程的学习。

主要内容包括:进行放松整理活动,小结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课堂表现,预告下次课的内容,布置作业,归还器材等。本部分时间一般为3~5分钟。

放松活动一定要结合课的内容,即学生的练习程度来进行,形式不是主要的,真正使学生该得到放松的身体部位得到放松才是目的,特别是大肌肉的放松。

四、教学设计中的四个呼应

准备部分与基本部分呼应(为什么准备、为谁准备);教法、学法与教学目标和教材重难点呼应(对路、有突破);身体素质课课练与基本部分及学生发展敏感期呼应(课课练练什么、怎么练、为什么这样练);结束部分与基本部分呼应(为谁整理放松、为什么这样做及课后学生的状态)。

五、教学设计中的五个结合

技能与体能发展相结合;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创新与规律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案结构与形式规范建议相结合。

1.教案书写格式要求采用表格形式

2.教案结构建议采用传统的“三段式”

3.教案内容应体现完整性

教案的基本要素一般包含教学内容(教材名称、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教学目标、课的结构、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组织与要求(包括安全提示)、时间安排与练习次数]、运动负荷、场地器材、课后记载等。

特别强调:教学负荷不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不能做出科学具体的安排的课不是好课。

篇(7)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往返接力跑的练习方法,90%的学生能够展示此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教学、分组练习,学练结合的过程,发展速度、力量、灵敏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和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右错肩、立式传接棒,合理的折返方法。

【难点】

传接棒的时机和配合。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同学们,大家在平时都见过快递员叔叔、外卖小叔叔吧?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他们不辞辛苦帮我们搬运快递、快餐,这种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呀?嗯,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精神,也做一名“小小搬运工”,通过接力棒的交接,传递友谊!

2.队列队形练习:进行原地三面转法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队列整齐,步伐一致。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慢跑,绕操场一圈。

2.徒手操:头部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背弓拉伸、全身运动、跳跃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注意事项,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动作到位,舒展大方。

3.专项练习:高抬腿、后蹬跑。

组织教学:两路纵队20米折返高抬腿、后蹬跑。

要求:动作规范,活动关节,拉伸韧带。

(三)基本部分(25分钟)

1.教师示范技术动作,启发学生思考要点。

提问:老师在与下一位同学交接棒时,两人的手型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接棒人右手四指并拢,大拇指张开,虎口向前,手臂深处向前准备接迎面同伴传来的棒,传棒人右手持棒一端,棒立着将另一端传到接棒人右手中。

组织教学:采用双轨队形进行示范。

2.讲解

采用站立式起跑,右手持棒一端,教师发令后,向前跑出,跑至折返处绕过标志物跑回,采用立棒式传接棒技术,把棒传给同伴后站到本队对尾。依次进行,先跑完的队为胜队。(右手递右手,从他(接棒人)右边过)。

3.练习

(1)两人一组原地交接棒练习。

组织教学:两人一组,采用立棒式,一人传棒,一人接棒;五次一组,每组结束之后接棒人和传棒人互换位置。

纠错:立棒式交接手型不正确。

(2)10米慢跑迎面接力。

组织教学:将学生分为4组,进行10米慢跑往返接力,交接过程中体会交接时机。

纠错:交接棒时机不恰当,交接棒过早或过晚都会导致掉棒。

(3)20米快速跑迎面接力跑。

组织教学:将学生分为4组,进行10米慢跑往返接力。

要求:跑动迅速、交接顺畅、折返时转弯半径小(4)分组25米快速跑迎面接力比赛。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两组,进行25米快速跑往返接力比赛,用时时间少的队获胜。

要求:跑动迅速、交接顺畅、注意安全。

4.检验—优生展示

5.游戏“蚂蚁搬家”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四组,在25米内,搬运实心球接力游戏,发展上肢力量。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接力棒20个、实心球4个、竹竿4个、田径场。

篇(8)

二、主要目标

1、集体备课怎样开展:体育组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程序进行。首先,备课组长确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在后面的一周里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下次集体备课时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后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1)个人初备时,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写出备课提纲。(2)集体交流,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3)修正教案,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4)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5)课后交流,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2、开展好教研活动:

(1)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全面了解领悟课改精神,实行新课程标准,组织上好体育课。

(2)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都能动起来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处在有张有弛的学习与工作状态中。

(3)组织研讨学校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促进校运动队制度的完善与训练的高效性。

(4)继续加强小学校园舞的开展,抓好校广播操的训练质量。严抓进退场队列队形,加强全校师生对广播操的认识态度。

(5)继续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习惯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6)组织教师开展优质课达标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

(7)充分做好各项运动队工作,制定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作好比赛前的训练工作。

三、开展好业务学习和网上教研活动。

本学期体育组业务学习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在专业性学习、主题性学习、研讨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体育专业性学习由谭延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体育专业方面理论和最新专业信息。

主题性学习由徐世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二课堂活动效果。

研讨性学习由体育组教学能手谭延伟和邓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

开展好网上教研活动,成立网上教研小组,定期登陆教师论坛平台,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九月份完成训练队的选拔和组建工作(乒乓球队和速滑队),制定好各项体育计划。

篇(9)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个性特点和独立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德育在课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本人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浅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作用

德育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加之青少年具有好动爱表现自己等心理特征,而体育教学又是在不断的活动中进行的,这又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要以高度责任感,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中学体育教育的特点,挖掘各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要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这时教师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方法,把政治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体育教育的整体效益。

1、挖掘因素,有机结合

在渗透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紧紧抓住教材德育因素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渗透的方式要多种多样,程度要适合学段年龄特点,渗透的方法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时机要与学生实际恰到好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仪表、言行、教态、文化修养等方面都需要为人师表。

首先、教师应系统地学习体育教学大纲,明确体育学科总体德育内容,然后按教材逐步进行分析挖掘,找出德育要点,这样,不仅使教师明确了教材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联系,而且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任务融为一体。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本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枯燥乏味的队列练习,可采用“谁是最可爱的人?”诱导学生,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向学习,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锻炼毅力和耐力。

2、严格的管理强化纪律观念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就是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将学生组织起来,调动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活泼地开始一堂课的学习。准备活动包括整队、报数、清点人数、队列队形练习、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等等。队列队形和体操队列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此外,严格遵守课堂组织纪律,不做与课无关的其他活动等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观点,是极好的德育教育形式。

二、在体育游戏中培养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集体主义、同学友谊、自觉遵守纪律、勇敢、果断的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体育课教学则是寓思想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多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由于学生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做好教育工作。学生更易直接接受。

1、运用体育常规进行经常性教育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

如: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上课时学生队伍不整齐,注意力不集中,讲空话等现象。此时需教师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来改变现状。班级体育课中的队伍,也是一个班级风貌的窗口,在课堂中队伍整齐,做到快静齐,不但可以显出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而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班级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积极而有秩序地锻炼提供了一个先题条件。

篇(10)

1能力渗透

能力渗透就是把能力培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成为老师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必须渗透到每节课和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实行各个击破逐个掌握和吸收。具体实施方法是:一年级以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为主,培养小组长能力,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学的能力。班上需有一个专职的体育委员,同时每节课还需安排一名值日的体育委员,履行体育委员职责。在二年一期可安排学生编排徒手操,放松舞蹈(包括幼儿韵律操、模仿操等),每一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由学生完成,教师在二年二期则可安排游戏创编教学和对学生进行队列队形指挥能力的培养。幼儿体育教学就是在学中玩,玩中学,以游戏为主,辅以简单的运动技能学习,游戏在幼儿的体育活动中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必须注重学生的游戏创编教学能力的培养,队列队形指挥能力也是幼儿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技能,老师要懂得幼儿队列队形的要求,在期末的时候,学生的队列队形指挥能力集中统一过关,由非任课体育老师组成评委、把过关成绩作为体育课成绩的组成部分。

积极开辟选修课,主要是健美操班和创编游戏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与团委会合作成立体育社团,并定期开展体育知识讲座,每一年都安排裁判员培训考级等工作,精心组织班级各类体育比赛和校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的制定、编排工作、裁判员工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和组织,由体育老师全程指导。每一学期举办一次学生体育手抄报比赛,进行班级评比和个人评比,成绩记载到体育课成绩中去。

2建立模拟课堂

模拟课堂就是在体育课中,上幼儿园体育课,由一名学生当“幼儿老师”,其他学生当“幼儿”。这一教学活动安排在三年一期。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在一、二年级已基本完成,初步具有当一名幼儿教师的能力。这项教育活动能进一步提高的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使学生知道当一名真正的幼儿教师还缺少什么,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具体做法:①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一周,体验幼儿园环境,感知幼儿;②充分运用二年级所学的教学法;理解幼儿教材写好教案。③精心组织,作出恰当评价,并把成绩记载到体育课中去。

3教育实践

三年二期学生下到幼儿园实习,通过一、二年级能力渗透培养和三年一期的模拟课堂教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能否成为真正的教师,实习是非常关键的,应对其实施学校与园方双重指导与管理模式,期间组织学生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上课必须有教案,且必须校园双方的指导老师签字即可上课,实习过程实行指导老师全程监控。实习结束前一周组织优质课展示,实习结束写出实结,评出优秀实习生。

三、关于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讨论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我国体育课程管理大致可分为“基本规定型”“统一互动型”“绝对灵活型”“统一指导型”,就目前来说,学前专业体育课属于“统一指导型”。这种管理体制下,可以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的协调周全,既有利于教师参与课程研究又有利于教法研究,又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我们开设了必修课、活动课、选修课。必修课开设了“幼师体育与健康”和“幼儿园体育理论与方法”两门课程。选修课开设了“健美操”和“幼儿园游戏创编和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尽量与幼儿园有关项目相结合,加大基本体操、健美操、形体训练、游戏、体育理论等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主要是体育社团和体育比赛等活动。

2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评价机制

篇(11)

二、主要目标

1、集体备课怎样开展:体育组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程序进行。首先,备课组长确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在后面的一周里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下次集体备课时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后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2、开展好教研活动:

(1)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全面了解领悟课改精神,实行新课程标准,组织上好体育课。

(2)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都能动起来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处在有张有弛的学习与工作状态中。

(3)组织研讨学校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促进校运动队制度的完善与训练的高效性。

(4)继续加强小学校园舞的开展,抓好校广播操的训练质量。严抓进退场队列队形,加强全校师生对广播操的认识态度。

(5)继续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习惯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6)组织教师开展优质课达标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

(7)充分做好各项运动队工作,制定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作好比赛前的训练工作。

三、开展好业务学习和网上教研活动。

本学期体育组业务学习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在专业性学习、主题性学习、研讨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体育专业性学习由谭延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体育专业方面理论和最新专业信息。

主题性学习由徐世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二课堂活动效果。

研讨性学习由体育组教学能手谭延伟和邓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

开展好网上教研活动,成立网上教研小组,定期登陆教师论坛平台,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九月份完成训练队的选拔和组建工作(乒乓球队和速滑队),制定好各项体育计划。

2、十月份协助政教处和大队部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