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学教学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化学教学目标,通常指与学生智力发展有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以及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首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学生在本单元、本课时中必须达成什么目标;怎样去努力达成这些目标?其次必须考虑对目标教学效率的评测和调控等等。
1.就认知目标而言,在教学时必须注重以下策略:(1)因教学时间和知识体系所限,期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所有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选出那些对促进学生形成教育水平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知识点(也称重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对那些只求“常识性了解”的知识点到即可。(2)从理论上讲,学生要达到较高水平的认知,必须从较低水平开始。但所有重点知识的较高认知水平(如综合水平)无一例外地由低到高逐级推进,机械而费时,并不是最优的教学路线。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作系统设计,除纵向深入外(如从“摩尔”概念到有关摩尔的综合计算),必须注意横向迁移(如从化学平衡计算到电离平衡计算),简缩学生的思维历程,力求提高教学效益。(3)因学生接受能力所限,有时同一知识点往往分阶段重复出现(如“氧化-还原反应”等),其难度、深度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区分同一知识点的单元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把握分寸,适度地加深和提高。(4)认知目标是否达到,必须配以针对性的测验。测验的编制应以目标为依据,教什么,考什么。
2.就情感目标而言,涉及到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情感态度、动机兴趣、意志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需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方可“潜移默化”。因此,情感教学必须重视以下策略:(1)充分挖掘化学教材本身蕴藏的大量情感因素,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激发学生情感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逐渐从被动地接受、作出反应到主动追求,形成价值观念,直至“内化”成品质。(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促发他们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个性品德。
3.就技能目标而言,化学教学中侧重表现为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应的心智技能。在技能教学中必须考虑以下策略:(1)教师要在“怎样做”的指导上下功夫,以规范动作引导学生模仿,掌握操作要领,并不断强化,使之趋于熟练。(2)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协调身体的肌肉活动和大脑的思维活动,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积极进行科学思维。(3)设计实验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练习机会。
二、根据教学原则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常见的教学原则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均有指导意义,如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原则、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原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化学教学设计时都应考虑到。将一般原则与化学学科特征、化学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等等。
1.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实验引导”,指的是在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挂图以及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实验引导”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同时,抓住实验中出现的典型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当少量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为什么不下沉,反而浮在水面上激烈反应并熔成小球?”“硝酸铅固体加热分解得到的混合气体中氧气仅占20%,但为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即可立即复燃?”等等。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进行科学思维,有助于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
2.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意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化学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元素周期律正是在归纳氢、氧、碳、氯、硫、钠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研究典型、归纳共性,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但是,隐藏在共性背后的特性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常见的知识障碍,因而切不可忽视。例如,硫酸除酸的通性外,必须研究浓硫酸的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三大特性;卤素的一些通性不能兼顾氟,必须强调氟单质及化合物的特性;讲解羧酸的共性时,不能忽略甲酸具有醛基的特性;元素的氧化性一般随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强,但氯的含氧酸却反之。处理好共性与特性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3.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重视解题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基础阶段,“定套路、讲例题、做习题”的形式化训练必不可少,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题基本功。例如,化学计算种类繁多,但“列已知、设未知、找关系、解方程”这一基本格式有广泛的适用性,经常性的规范化训练,能完整而清晰地反映学生解题的操作程序。又如,对一些复杂的化学问题,借助“差量法”,“守恒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等技巧予以简化,能提高解题的速度。但是,平时教学如一味追求“技巧”或某些“万能公式”,不免使学生的思维因定势而“钝化”。偏重形式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发展难以适应变化中的化学问题。“情境思维”是针对形式训练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所谓“情境”实质上是问题的背景信息。当问题情境涉及的知识或方法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落点”,有的甚至是最新的化学发现或实验现象的原始记载,隐含的化学规律往往需要学生通过“现场自学”的方式去提炼,无法从平时的形式化训练所积累的经验中找到解题的“支撑点”。因此,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学会情境思维,即较少地依赖熟悉的解题模式而通过阅读、组合、类比、联想等方式加工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
4.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运用化学语言体现化学思想。化学语言系统的形成,是化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特征,它既是交流化学信息的载体,又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方式逐步引入化学语言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阶段,多用生动、具体、浅显的自然语言和比喻、列举等形式说明化学概念;先学会用文字表述化学反应,再逐渐过渡到符号组合。到高年级,化学概念、原理和反应的叙述趋于简约、概括,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采用化学语言概括化学过程,描述物质结构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三、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构思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方面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也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从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使一定的难度和高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和达到的潜在能力上,使他们经常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视学生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速度和习题训练强度。在具体操作上要各有侧重:
1.对优等生居多、整体学习水平较高的班级而言,由于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形成“思维链”的能力,因而可考虑采用明(直接了当引出课题)、快(教学节奏强)、多(问题呈系列)、变(习题变式丰富)等方式进行教学,立足基础,重在引伸,启迪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测评的重点放在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解决问题的质量上。
2.对学习基础和发展水平中等的班级,教师必须重视课本,按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有序地组织教学,力求通过多种方式理清知识线索,挖掘知识内涵,形成知识网络;注意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整体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重在三方面考虑教学策略: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二是对教学内容作精加工,采用“小步子”方式循序渐进,经常“回头观望”,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三是发现学生因新旧知识“衔接”不良难以迁移时,教师应即时制定针对性的复习对策,如讲解“中介性”知识帮助学生“过渡”,要求学生自学指定材料,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和补充实验等,以弥补不足。对降低要求情况下仍然困难较大的学生,教师应予个别辅导。力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替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此外,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因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制定教学策略时也应分别对待: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经验型抽象思维占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图表、实物、模型、参观等直观手段的作用,尽量做到从实验现象和实物展示中揭示化学概念,解释化学反应导出化学原理,也可结合化学游戏、自编卡片、口头竞赛等形式将相对集中、抽象和枯燥的化学用语变得分散、具体和充满乐趣。对高中学生而言,理论型抽象思维逐渐占优势,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我评价能力有所加强,因而教学设计可考虑增加理论分析和专题讨论的比重。到高中阶段后期,学生的思维水平已接近成年人,教师要多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他们独立进取、积极创新。
转贴于 四、根据知识内容构思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化学知识各有特点,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予考虑。
1.对化学基本概念而言,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重点放在分析定义的关键字词,揭示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列举概念的外延,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关物质性质、变化、实验等方面的概念,宜突出直观,注重实验引导;有关物质微观结构方面的概念,宜采用形象比喻、模型展示、挂图分析等方式讲解;有关化学量、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方面的概念,可通过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等途径,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对化学基本原理而言,因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教学时必须分两步走:一是讲清原理,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或通过演绎的方式进行联系,以引出新的化学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严格的推导帮助学生掌握原理。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各种化学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原理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对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言,根据其比重大、分布广、内容杂等特点,可采用多种策略进行教学:对能通过实验验证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对难以用实验证明或理论解释的反应,教师必须用肯定的语言介绍;可以通过同族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相似类推的知识,在讲清共性的同时必须指出差异;对可以通过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去解释的反应,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对相互联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尽可能按章或单元作及时的小结,串成“系列”或连成“网络”;对那些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对有机化学知识而言,根据其按官能团编排的特点,教师首先必须将重点放在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上,运用实验或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典型物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引伸出同类官能团构成的有机物的共性;其次,同中求异,解析某些有机物的特性;再次,了解同类有机物的通式、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通式进行计算和推理,写出规定条件下某分子式所代表的各种可能的同分异构体。
5.对化学实验而言,总的要求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心理品质。实验类型不同,教学策略也有差异:课堂演示实验要求教师结合实验现象设置一系列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边讲边实验,要求教师配合教学适时下达实验指令、巡视学生实验、控制教学进度;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指导,课前检查提问,课中巡回指导,课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现象,揭示实验本质。
6.对化学计算而言,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下策略:一是引导学生明确化学计算的化学依据,如化学反应、化学定律和化学公式等,以此获得化学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合理推断的前提条件,以区别于单纯的数学计算;二是训练学生运用教学工具的能力,包括建立等量关系、方程变换、数字运算、估计简化、过程表达、答案检验等,使学生熟练化学计算的规范格式;三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使学生通过计算了解更多的化学思想;四是改变化学计算相对分块集中的编排,分散难度,逐步提高,在定性为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逐课落实计算,以计算带知识,以知识促技能。
五、根据学习反馈信息构思教学策略
来自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及各类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形成能力水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1.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表情、踊跃程度和抽查结果,可粗略地估计出全班同学对问题的理解。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一筹莫展时,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要求是否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此时可作适当提示以缩小范围,或设计系列问题逐级推进,消除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障碍。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充满信心并能轻易作出正确解答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问题进行转换或进一步延伸,将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向深入。例如,对问题“在碳阳板和铁阴板构成的电解池中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什么产物?”而言,因教材中有详细叙述,学生容易把握,如教师继而再问“当将电源接反继续电解较长时间,可得什么产物?”,则转换成难度较大的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值得指出的是,课堂提问容易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尤其是伴随焦虑、紧张引起的思维与语言障碍,因而要对反馈所得信息的可信度作出正确的估价后再决定采用何种策略进行教学。
2.书面作业,是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教师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当批改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共同的错误时,应及时制定整体补救措施,如新课之前先作针对性的复习、作业讲评并作举一反三的练习等。对个别成绩突出和学习困难较大的两类学生,集体辅导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此时在作业评语上对优等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补充一些能力型题,对差生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因人而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3.教学测验,当学生在某些试题上普遍得分较低时,意味着这些试题所对应的目标并未达到,因而教师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是有关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还是自己在教学中没有讲清关键,再以此确定是降低目标要求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还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予以“补偿”。当测验告知多数学生确实存在学习“症结”时,可根据测验提供的问题序列进行“定位”并查找原因,继而有指向性地实施矫正训练策略。当测验所反映的是思路或方法方面的不足时,教师必须结合问题,引导学生从几种可供选择的解题方案中找出最优的思维路径,在求异、求简、求新和思维变通性上下功夫,使他们形成明确的观念:许多比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不是唯一的,粗读题目即将思路“固化”在文字表述上,往往“欲速则不达”,只有仔细审辨、上下连贯,灵活运用化学原理,方可找到最优思路。
六、根据教师的优势能力构思教学策略
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巴班斯基著,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 15页)。这里所指的“长处”,就是教师的“优势能力”。任何教学策略最终要靠教师去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因而在充分考虑诸多因素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仍应“扬长”发挥。例如,善于表达的教师,可通过生动起伏的讲解,扣人心弦,设疑解疑,突破教学难点;善于动手实验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困惑时推出一些新奇的小实验,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中导出教学的重点;善于绘画的教师,则可利用鲜明、形象逼真的板画,勾画出所要认识的化学现象的外在形态和微观特征;善于分析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维坡度较大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数据和现象中逐步理清头绪,激起探索的欲望,将思维推向。
以上六方面探讨了如何构思化学教学策略,从中概括几点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1)化学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既要考虑教学的基本模式,又要根据教学实际中诸多的动态因素去不断地调整模式,将已有经验、理论预测、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融于其中,从而形成更具操作性、指导性的教学策略,同时也为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知识、方法、思想、态度等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中学化学中有机化学课时少,内容多,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强,因此,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中学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是按照有机化学学科体系:由烃到烃的衍生物、由单官能团化合物到多官能团化合物,循序渐进地介绍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的知识,确保主干知识的基础性。
二、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和空间能力现状调查
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实际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情况,并提出和分析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的具体教学策略。1.调查的对象通过访谈老师,听课以及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高三学生在身体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都已经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关键期,能较强地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2.调查的问卷内容为了能更详细地了解新课程下中学有机化学学习与教学的现状,依据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编制了针对中学有机化学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调查问卷—《探究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问卷调查》。3.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第一题统计与分析表1学生学习有机化学非智力因素的调查状况由以上表中数据显示,非智力因素对各班学生学习有机知识的影响是有层次的,在2、4、5、7、8这几个题目中从兴趣、意志、动机及个性方面整体看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知识非常重要的前提,所以加强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分析与对策: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它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个性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驱力。它可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第二题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的统计:从上表的各班空间题目平均分来看(总分28分),学生的空间能力基本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根据标准偏差也反映出各个班内部学生的空间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性,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并需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发展。原因分析与对策:通过问卷题目的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空间能力与化学学习成绩有高度的相关性,学生基础题目的成绩差异不大,准确率都比较高,三个班级总的平均分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构建空间模型的立体观念。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模型操作和电脑模拟模型表征分子的三维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与展望
当前,对教学策略的探索还需要我们继续用心探索出更多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对已提出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对实施策略后的效果评价找到一条令人满意的途径。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刘蕾.中学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硕士毕业论文,2005.5.
[2]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3]王凤兰.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J].化学教育,2008(7).14-17.
一、职业教育化学教学的现状
职业教育与普通的高中教育有所区别。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基础,不仅要学习基本的理论文化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化学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这就要求化学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忽视了对化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技能性培养,化学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片面的强调了化学教学的专业服务理念,导致了职业教学中没有更好的重视化学教育。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过分的强调了各学科的完整性,对于教学内容相对较难、较深的知识,学生们都是一知半解,无法对内容提及兴趣。传统教育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没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生的化学基础各不相同,所以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据教学现状来看,老师的教学大多是以折中的办法,即:采取中等生能够接受的进度和需求,对教学内容解释的尽可能的详细,这就基础较好或较弱的学生都无法跟进教学的进度,达不到教学预期的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神话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强调: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无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无法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多样化需求。这一点在职业教育化学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高职教学中化学学习现状
由于现阶段我国普及高中教育政策的影响,各个高职教育机构不断降低了学生入学门槛,使得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就化学基础来讲,学生的基础普遍较低,大部分的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少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受其影响,降低了主观能动性,导致恶性循环。据了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存在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化学基础差。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偏低,化学知识就更加薄弱,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学科没有什么概念,更不可能掌握应用。学生在初中的初步化学学习中没有更好的掌握,到了起点更高的职业教育阶段,就更加无法理解,当然就不会主动的去学习,失去主观能动性。
其次,没有养成学习习惯,缺乏毅力。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之一。中职学生化学成绩的普遍较差,大多数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没有及时的预习,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理解知识的结构,课后也没有对薄弱环节进行复习,对于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没有认真思考,甚至抄袭他人。化学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大多学生没有坚强的毅力,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态度不端正,思想松懈等都影响了化学学习的效果。
再次,对化学学习不够重视。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相比,没有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化学学科在职业教育中有属于一门公共课,所以中职生大多不重视化学的学习。很多学生也认为化学没有用处,就更加不会很好的去学习。学生无法提高自己的独立能力,丧失了创新实践能力,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三、优化职业教育化学教学策略
文献[1]中笔者提到了采用有效教学法,来提高职业教育化学教学的质量。有效教学法理念来自于20世纪西方的教育理念,从本义上讲有效教学就是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评价过程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一种新模式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一下几点来优化职业教育化学教学策略:
1.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
职业教育中化学老师的专业素质包括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化学的专业能力。化学的专业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能力方面,如何有效的提高教学中的教学效率是衡量化学老师能力高低的重要方面。作为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化学知识,更要具有相应的教育理念。不但要了解学生,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断的探求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更好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了解和掌握每个环节的过程与办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职业教育的化学老师,就必须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形成新的课程、知识和学生观。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要主动的学习,不断的参与,勤于思考;在教学策略上,要注重学生发展,不断向“学”方面转变。只有老师重视了自身能力和专业素质上的提高,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质量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高品质学习。可通过以下两点来实现:(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化学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不断的发现并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长久的保持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2)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化学实验,吸引同学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不断的参与的实验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化学实验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一个完美的化学实验不但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也体现了化学本身的学科魅力。文献[2]中笔者也对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做了具体的阐述,可见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对化学课加强重视
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安排来看,存在了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化学课的内容相对较多,但是课程的安排却比较少,这就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所以,职业教育学校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加强对化学学科的重视,合理安排课程。高职教育机构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教材,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只有学校和同学两个方面都重视了职业教育化学学科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总结
在实际的职业教育化学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和归纳好的教育理念,找出更适应学生学习的教育模式,通过教学中的具体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动手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也才能去主动的、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02-01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是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的知识讲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在这个时间段的学习是没有收获的,那么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再辛苦也是无用的,再或者学生在课堂上非常用心,非常认真的学习,但是所得到的收获却不大,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无效或者低效的。那么教师应从那些方面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呢?
1.主题型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主题是"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整合,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主题都是能体现出来的。例如"糖类、蛋白质、油脂"可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主题;氮族元素结合生物圈中氮的循环可用固氮为主题……主题型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2.用途联系型教学策略
高中生已经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他们讨厌古板的教师,特别是像化学这门逻辑性、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如果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每节课都呆板不变,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学生反抗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不听这个教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师还何谈效率?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一些现实生活中关于化学知识的生活常识或者医学方面对于化学知识用途引进课堂教学之中。这样不仅能很好的调节课堂氛围,还能适当的转移学生那疲惫的大脑,让他们有短暂的休息,而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
3.情境渗透型教学策略
由于化学的逻辑性非常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化学教师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灵活的课堂情况处理能力,那么课堂无疑是枯燥、无趣的,因此教师针对一些与中学基础知识相关的新的应用性成果可以采用情境渗透型教学策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加固,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以及学生自己对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联网,清楚每一章节知识的重难点,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4.实验探索式教学策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实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教师这个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个环节呢?
4.1 教师示范,高中化学课本展示最多的便是实验,但是教师如果将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都在课堂上讲解给学生,那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无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选取课本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在课堂上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给学生听,其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无形中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式实验,探索实验中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单独面对实验时的科学态度。
4.2 学生动手,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再多,再清楚,都不如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证明、去验证。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七八个学生围在一起去完成实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大家在一起实验做起来也就轻松容易多了。最后教师从中随便找几个学生,让他们单独完成另一个新的实验。这样的实验课堂无疑是做到了有松有弛,让学生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动手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其中,然后再让他们单独完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以及面对实验善于观察、思考的能力。
4.3 多媒体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多媒体渐渐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而且很好的解决了高中化学实验多,时间少,实验变化不明显等等难题,况且多媒体本身就具有快捷、方便、形象等特点。高中化学教科书上面有很多实验,其每个实验都有其特别的涵义,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把每一个实验都演示或者讲解给学生,而且一些实验其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借助多媒体可以将实验的过程准确、形象、生动、安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新颖的,同时其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教育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鹦鹉学舌的模仿者,学生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变成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造者,变得更加的聪明,这一切,都要求学生改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而强调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那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呢?本人在经过一年的课改实验后,有如下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例如:在对物质燃烧条件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几个实验(棉花分别沾水、酒精进行燃烧;给燃烧着的蜡烛罩上烧杯;木炭、煤球的分别点燃)的探究已总结出了燃烧的几个条件。这时,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同学们,根据你们已学过的知识,水火能相容吗?(学生回答:能相容。)
2.根据燃烧的条件,往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可以在水中燃烧起来吗?(全班只有两个学生回答:可以。)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一会儿,教室里发出一片惊奇的叫声:“哇,真的燃烧了!”教师从而引出:“化学真奇妙,能使水火相容!”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参与
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的学科,若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当做“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时,一方面用“棉花、蜡烛、木炭”等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代替大家较不熟悉的“白磷”的燃烧,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本来学生对“棉花、蜡烛、木炭”等平时已很熟悉的物质的燃烧不感兴趣,但当教师告诉他们这里蕴涵着重要科学知识时,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的意识也会大大增强。
三、创造参与氛围,提供参与的途径
要让那些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的学生向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转变,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营造参与气氛,提供参与途径。
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这样,可把善于与不善于主动探究的学生进行分组,把辩论赛搬到课堂中来,并根据回答进行个人量化,这样,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验与个人量化评比结果进行对照,会发现不主动探究学习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变差,从而让学生明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任何行动策略都是以明确无误的目标为前提的.课堂教学是吸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教育活动,鉴于化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容易流向周边问题的散射性,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就更应该以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
化学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课标”理念、教材体系(包括教学要求)和学生基础三个方面作为依据.深入专研教材是非常必要的.某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肤浅导致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握不准而显得空虚;而有的教师则会因为过分依赖过往经验而难以将章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挂上钩来……如此等等.所以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宗旨,以教材提供的资源为依凭,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力求提出一个全面、具体、适度,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如乙醇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为:
1.通过在学习乙醇性质时的合作、交流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2.通过对学习乙醇在生产、生活中规律的总结,体会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多彩,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教育.
这一目标安排不但照顾到当堂课的推进需要(第1条),也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第2条).因而就实现了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连接.
二、以引人思考或具有挑战性的
问题情境切入
在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如质疑式、悬念式、矛盾式、递进式等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先正确分析学情,为落实教学目标的需要而设计.探究、讨论不要过于机械,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和具体的行动.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符合新的、学生待知的化学事物(概念、原理)的某些特点,切合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进程.
例如,在复习“乙炔的制取”时,设计以下问题情境:(1)向烧瓶内滴加饱和食盐水的速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一滴一滴加?(2)怎样连接装置?(3)检验气密性(4)除去反应生成的杂质(5)能否用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乙炔?(6)怎样验证产物中的氢氧化钙?这些问题在教学进程中顺次提出,能够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又如,在讲“有机化学消去反应实验”时,可以设置紧扣教学课题的系列性问题,将学生逐步引入乙烯生成过程的广阔的探究空间,使其积极主动探究乙醇的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物不同(1700C时生成乙烯,在1400C时生成乙醚),指导和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加入化学试剂?(2)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现象以及褪色的原因?(3)实验的注意事项怎样?(4)反应生成物变黑的原因?这样,通过设计多途径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使多种观点碰撞,让学生体验消去反应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
三、以有效的师生互动推进教学
目标的落实
课堂不应该是一潭湖水,而应当是一条河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教师表演的教学犹如一潭死水,“鱼翔浅底”的景观才是教学充满活力的表现.化学教学就是要追求这样的景观.
例如,在讲“气体摩尔的体积”时,教师设计安排了一系列的师生探究活动.以下是其中的第一个活动(物质摩尔体积).
A.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体积与密度、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计算探究1mol固体、液体物质在0 ℃ 101kPa下的体积(略).
(2)学生探究发现:相同条件下,1mol的固体、液体的体积一般是不同的.
(3)学生观察模型,体验1mol的固体、液体的实际体积的大小.
B.教师活动
(1)对学生的探究结果,作出评价.
(2)教师展示:表示1mol的固体、液体的实际体积的模型.
关键词:
初中生;学习特点;化学教学策略
面对新时期素质教学的改革,在化学教学中沿用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不符合新时期下对化学教学的要求,而且还抑制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另外针对于当前化学课程的教学,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教学出发点,并采取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适应的化学教学策略。
一、当前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一)好奇心旺盛但较为短暂。
旺盛的好奇心是当下众多初中生的共同特点。一般而言,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课程,对化学课程充满了旺盛的好奇心,化学教师可借助于学生的好奇心开展化学课程的教学。然而,学生对好奇心虽然旺盛但是碍于自身性格因素或是其它因素的影响,其注意力往往比较短暂,而且一旦发现原本好奇的事物十分枯燥后,也就失去了对其的专注力。对于当下的化学教学而言,最初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往往是对化学的好奇,但是一旦在化学的学习中受到阻碍便会丧失对化学学习的热情,这时候教师的教学也会进入吃力阶段,而且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二)学生学习态度散漫自制力不强。
虽然初中是小学和高中的承接点。但是对当下初中生的化学学习而言,课堂上的注意力十分有限,而且很难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化学作业。针对化学学习一直抱着散漫的学习态度,因而在化学知识的落实上比较缓慢,常常会出现化学根基不稳的现象。而且这样的学习状态,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讲课步伐,久而久之,学生会更加的厌烦化学学习,教师的化学教学也会更显吃力。
二、化学学习策略的转换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化学的有效性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于初中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主观上认可化学学习,并且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从而在初中生的脑海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并且将化学学习当做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去完成。这样既可以提升初中生化学学习的学习效率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软件设备和课堂气氛的营造给予学生创作一个新奇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于生活元素,实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化学环境,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参与者,利用自己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完成教师的化学任务,在生活游戏中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二)利用化学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化学教学课程相比于其它的学科而言,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习学科。因此,化学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于化学实验课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例如在Mg元素的实验课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点燃镁条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镁条燃烧的化学反应,并且让同学自身的尝试镁条燃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告知学生的化学方程式:2Mg+O2==2MgO.
(三)合理的利用每一个化学教学环节注重有效性学习。
根据当下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习特点,教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之前化学教学的说教模式。结合素质教学下对初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开展与学生学习行为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而且,根据当下化学教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化学学习当中注意力的有限性,开展有效性教学。例如,讲述钠元素、氢氧化钠的过程中,尽量的简化其中的概念教学,多给学生做一些实验,让学生透过实验了,了解教师教学的本质目的。最后,化学教师应该留有学生一些创造力的发挥时间,并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观性学习精神,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性的化学研究和学习,自己掌握化学知识,并且借助于化学研究带给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对化学无穷的探索欲望。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这对时下的化学教学而言,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才能与新时期下对化学教学的要求。基于此,化学教师应该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观察。借助于化学教学中的器材或是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另外针对于当前化学课程的教学,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教学出发点,并采取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适应的化学教学策略。例如合理地利用每一个化学教学环节注重有效性学习、利用化学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方式策略。
作者:陈明富 单位:贵州省长顺县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少华.培养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0):195-195.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如果创设一种有效问题情境,就能使同学们感到新奇、神秘,同时又能点燃起他们思维火花,激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探究,从而产生急不可待想要解决问题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进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建立师生融洽的交流氛围,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进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多元小组参与交流,让课堂充满活力。通过组内讨论与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间,能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互相启迪,缩小了他们之间的差异。从而有利于促进同学们的自主参与学习化学。例如:在探索原电池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教学,笔者设计这样实验问题情境:笔者首先组织同学们进行演示实验:在稀硫酸中,分别放入一根铁丝、一根铜丝,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组学生交流,同学们探索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在聚精会神的观察,因为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不同,所以,同学们观察现象也有所不同,有的小组同学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的小组学生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由于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从观察到铁丝和铜比上都有气泡产生的现象中,他们在思考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这一现象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同时,在笔者引导下,同学们有效的解决出问题。笔者设计这样问题,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使同学们顺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引导自主合作,发掘学习潜能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很好的突破口,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培养同学们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同学们合作、交流、探讨旨在激发他们思维积极性,发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中,思维产生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同时,合作学习它能改善课堂内的学生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且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探索同分异构现象教学时,为了发掘同学们自主学习潜能,有效培养他们探索能力,笔者设计这样自主合作问题:正十一烷所有碳原子有可能在同一平面上吗?各位同学见到此问题意见不一,争论不一,此时,笔者改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首先,以小组单位,自由组合;其次,发给每组一套微型球棍模型,进行自主探究甲烷、乙烷、丙烷等(所有碳原子位置);第三,各组继续探索丁烷、戊烷的空间结构怎样连接?第四,由前面探索经验,你们能探究正戊烷经过怎样变化,能否可以看到所有的碳原子共面?第五,正十一烷所有碳原子能共面吗?笔者这样引导,同学们在小组里探究的积极性特别高,同学们分别进行一一探究,在讨论、争论、交流中逐步解决,并对正十一烷所有碳原子均有可能共面的锯齿型排列结构具有深刻地印象,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且又发掘同学们探究学习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设疑问难又是化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应精心设置一些“悬念”,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如在“空气”教学活动中,笔者既考虑了学生知识水平层次的不同,又考虑了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从学生最直观的实验现象进行设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药品用量、装置的设置上进一步设疑,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最后提出终极探究的目标。由浅入深、分层次地设疑问难,可以引领学生进入最佳的探究状态。
课堂设疑应科学、合理,恰到好处。如在氧气的制取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一个模拟场景的设疑,即“假设现在实验室急需一瓶纯度较高的氧气,要求你制取的话,首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的抛出一下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温故旧知并借助于学生的课外知识设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药品以制取氧气的原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课堂气氛尤为活跃。
课堂设疑提问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设疑问难应体现层次性,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教师应对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活跃程度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可以先从学生的直观感受(如实验现象)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温故设疑,然后逐步引向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若干分层次的子问题的设疑,经汇总即为最终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涉及一些化学原理的问题,如为什么化学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这样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对于这类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二是设疑问难要注意手法的多样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都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涉及过量运算的问题,可以故意将过量物质的质量全部代入计算,从而造成与实际不符的矛盾设疑,就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实验导入,点燃探究热情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借助实验情境可以激发求知欲,促进学生思考。如在“空气”教学活动中,笔者一改貌似探究、实则验证性实验的模式,以气体的种类提出问题,然后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合理的范畴内引导学生进行较完整的猜想。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接下来引导学生由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激活。而后续的实施实验、现象的观察、结论的得出等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导入了新课。
对于以探究物质结构、性质为主要内容的章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相应的实验导入。当然,在以探究实验导入新课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探究”不等于“动手操作”,切忌用验证性实验替代探究实验,不能把探究实验简单地理解为安排一个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其实很多时候,同样的实验内容经过一定的整合与安排,把握探究的精髓,完全可以实现从验证性向探究性的转变。二是合理把握导入的探究实验与新课之间的关系,控制好探究的难易程度。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既切合课堂教学内容,便于实验操作与观察,同时又能有效控制其时间的探究实验以导入新课。三是教师要拓宽自己的思维,有跳出书本的勇气。如教学中会涉及不少物质鉴别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在家庭中利用生活中的物质进行类似的鉴别探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四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尤其是学生在假设和现象分析这两个阶段,真正使探究的问题进入每位学生的大脑中进行加工、提炼,而不是停留在“蜻蜓点水”这一肤浅层面。
1. 提出问题的策略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由于教材的特殊地位,其中的问题多为陈述性的问题,一般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的作用恰好要在这里体现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
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像,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什么关系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变换角度提问,除了可以反过来问之外,还可以采取变换问题的方法。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要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创设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用“见怪不怪”的生活经验形成问题;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形成问题;以意料之外的计算结果形成问题;以真实可信的化学史实形成问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形成问题等等。
如,教师在讲“分子和原子”一课时,问学生我们生物课用到的显微镜 观察到分子吗?大家见识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吗”?它可以看到分子。这个问题是学生前所未闻,很容易一起他们的兴趣,自然学生也就很快进入教学要引导探究问题之中。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实施应具有使问题开放的引导语。如: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如,在“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一节课,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教师首先给出“铁树开花”画面。学生觉得很惊奇,就想知道铁树是如何开花的了?
2.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当学生猜想与假设不够开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
交流探究结果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又极为重要的一环。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发现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观点,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也能加强实证资料与已有学科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表达能力,并加深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
如在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一节课时,教师提出了看看哪一组有更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这一句话调动了各组组员的的积极性。交流过程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交流合作机会的策略。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十分重要,许多工作不可能由单独的个人完成。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 听辨的技能: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分析,判断,同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 表达的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3) 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化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隐藏着很多化学知识。大部分高中生会很好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主动研究。但是却无法完全投入到化学课堂学习中来。这种现象就暗示了化学教师需要把生活中的化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用生活中化学实例来代替传统枯燥的实验现象,以此激发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化学的无处不在,促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1将生活现象巧妙引入高中化学教学中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中化学教师在授课时往往站在学科角度。而这种方式既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又降低了课堂授课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化学教师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发问,授课,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在成为学生之前,学生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了突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巧妙地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自己紧密相关,并不是课本上僵硬的化学公式所能代替的。教师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促使高中生有效地构建所学知识,并让其在真切感受化学知识的同时有选择、有规律的记忆与背诵,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抽象水平上。例如,在农村生活过的孩子肯定会知道农家肥在被塑料布覆盖,晒过一段时间再打开后会冒出热气,这就是化学课本上常提的缓慢氧化放热现象。而这种化学现象确实存在在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可以把该事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与课本知识相联系,不做“空谈者”。当然,教师还应该注重引入的方式,单纯地解说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与兴趣。教师需要借助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来放映一些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视频。以此抓住高中生眼球,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认真、仔细观察和学习化学知识。
2创设生活化的高中化学教学情境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至关重要,学生只有真正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感同身受。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历,已经在日常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对高中化学教师而言,教学活动并不单纯是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更重要的是延续学生在生活中的理解,纠正其错误的认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生活过渡到课堂上,保留学生在生活中对待事物积极的态度,让其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错误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需要为高中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借鉴课本上的内容,在营造生活化情境时认真分析教材,让学生学有情趣、学有所得。例如,教师在讲授《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之前,可以以发问的形式来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博物馆中存放的大多数是铜器而不是铁器?”“在生活中你们是否观察过略带浅绿色,并伴有酸味的井水,该如何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对生活的疑问步入新的课程。这种方式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情境,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感受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为接下来教师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让高中生由被动回答到主动发问,提高其学习效率与质量。
3促使高中化学实验生活化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实验课授课的形式,以及传统的讲解方式,多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在实践中感受实验课的乐趣,并从中感受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在进行化学实验选择素材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例如,蜡烛、酒精等。这些随处可见,如果采用这些既可以降低实验的神秘感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气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指导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了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也能成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活化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曾经做过的实验和经历过的化学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参加化学实验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以热情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化学学习过程中。
4布置生活化的高中化学课后作业
课堂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后作业则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助推器”。高中化学教师不单单需要重视课堂授课的作用,还应该重视课后作业的重要性,以布置课后作业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构建生活化高中化学教学课堂的要求下,化学教师需要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作业不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而是需要在贴合高中生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的前提下由传统的“封闭”到“开放”,由“独立完成”到“协同合作”。布置生活化的化学课后作业不应该局限在形式上,而应该侧重在内容上,不再是以书面呈现为主,而是侧重于学生的接受程度。例如,教师在讲授完糖类、油脂与蛋白质之后,就可以不以书面形式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的实物进行分类,并让学生拓宽途径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尽量减少课后学生独立做作业的时间,以小实验的方式促使学生协同合作。让学生围绕相关内容设计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尝试来找到实验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布置生活化的高中化学课后作业是构建生活化高中化学课堂的必要途径,教师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赋予学生主动实验,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高中化学教学,并主动接受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不再把课后作业当作自身的学习负担,而是当作一种乐趣,主动积极地完成。总而言之,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酸奶发酵、水果解酒等现象都与化学知识紧密相关。所以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化学教师需要将化学现象与日常教学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感受生活化的化学知识,从主观上理解和接受生活化教学方式,从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艳红.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高中化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4,(7).
[2]陈春芳.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