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设计艺术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Key words: design art;teaching reform;curriculum arrange;practic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26-01
1设计艺术教育现状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引入“设计概念”,设计艺术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快速的发展着,现今全国各类高校有近二千三百多少所,其中有一千多所院校设立了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然而,从表面上看设计艺术为市场、设计艺术教育培养人是一片繁荣。但从实质上去研究它,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在尊重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去决解设计教育问题,是教育者的使命,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2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含混,课程内容相近雷同的问题。纵观全国各类高校的设计艺术课程内容没有本质的区别,多是类似、相近或是相同的,即使专业的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设计艺术专业也没有什么区别。二是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践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质量保证,也是该学科的特点。所以,没离开了实践性,也就脱离了它的专业性。我国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普遍存在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课本理论为主导,进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三是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①知识更新快于教材的更新;②缺少对学科特点的认识与研究。
3改革的途径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按学科特点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决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决定教学的目标,因而也决定着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培养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总体的发展及教学的整体的水平和质量。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在各类院校中多是含混的。艺术院校、文科院校、理工科院校及高职高专等,相互之间没有实质的区别,近似或相同是普遍的现象,从长远角度看对设计艺术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与经济发展也是不协调的。所以各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与计划时,即不能盲从沿袭西方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又不能照搬照抄其它老牌院校的目标和计划。一定要客观、科学、理性的根据实际的情况、地域的特点,要制定行之有效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终极目标。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要建立科学完整课程体系,为课程内容的科学合理设置明确清晰的方向,从学科和专业特点出发。笔者认为,从学科总的特点进行课程结构设置:基础教学必修,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加设材料、结构、力学、工艺、管理、经营等课程,以扩大知识结构,适应专业的应用需求。专业课实行开放式、选修学分制的教学方式,避免专业方向的专一化、狭窄化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课程选修,让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使得各类知识是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
第二,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柳冠中(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界著名的学者,也是现阶段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导师、政府津贴学者。)说:“全世界唯独咱们大陆是上课来学设计。国外讲课很少,就是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你提出解决方案来,你不是划标记,你给他做出来。而我们把绘图当作基本功,我们画得很好,但是很多做不了。”从柳先生的体现和国外情况看。我们的设计艺术教育上是纸上谈兵的,缺少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艺术作品
设计、工艺领域的教学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阐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和创造性地应用一些最前沿的技术,并且能够在实操、练习、制作中培养热爱科技、勤于动手的好习惯。通过练习制作各种设计作品,学生观察、反思生活现象,然后将自己的作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验设计的美和巧妙。1989年,丹麦设计师魏格纳设计了一把弓形椅子,这把融入了先进技术的椅子符合力学和人体工程学,材质运用巧妙,制作精良,搬运轻便,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这些在设计艺术方面具有特质的作品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大量引用,从多个侧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体验,让学生体会设计的结构美、功能美、科技美等。
将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些新的形式和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青年学生的艺术思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崭新手法,数码多媒体组合的快速发展,为视觉传达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可能性。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的图像合成、添加滤镜等多种处理方式,使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创造出一种新颖的、前所未有的设计形式。将这些内容补充到教学中能够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好地理解现代平面作品。
三、设计教学的多元化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知特性
设计作品涵盖的内容很广,形态各异,因其融于日常生活,其在情感性、艺术性、娱乐性等方面更为接近学生的情感特征和智力水平,学生乐于接受,易于学习和理解。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是对“艺术”“现代设计”“工艺”等方面知识的思维整合,即从创新思维、价值观、工作方式到各种材料的体验、技术观念、情感表白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是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启发智力的有效手段。设计工艺教学是熟悉材料和工具的活动,要获得设计综合能力就需要多样的心智和技巧,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层次,加强其对综合技巧的掌握,锻炼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耐心、严谨、坚强,以及乐于探索、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青少年时期是积累知识、感知人生、掌握各种技能、养成良好习惯和塑造高尚人格的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喜欢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以获得认可。设计类教学内容为他们提供了发展兴趣和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探索未知,通过实际活动发现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并尝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进行材料实验和动手制作,为寻求、探索以收获自己的成果而奋斗。设计类教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其学会积极参与,与他人协作和处理人际关系,对于理解传统道德观念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教育意义。罗恩菲德教授在其《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通过研究论证,为青少年开出了青春期艺术教育方略,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课程方案是设计或与设计有关的课程,包括插花、园艺、珠宝、摄影、招贴等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这充分说明了设计教育课程对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它是未来基础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
四、国外中小学的设计艺术教育现状
雕塑在西方美术史上来看应该是很纯的,从古希腊的《维纳斯》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到罗丹的《思想者》等,均以纯正的、写实的雕塑语言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而在现代,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代表作品则以较抽象的、浑圆的造型,以及弦线在雕塑中的使用,创造出自古希腊写实性雕塑以来不同的风格,体现出象征和寓意的造型语言;美国雕塑家卡德尔的作品以其体形巨大、金属材料和敷以艳丽的色彩为特色,如《火烈鸟》等雕塑作品更成为环境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它的象征手法、后现代的语言同写实性雕塑的风格迥然不同。西方现代艺术家用自行车鞍座加车把,做成形似牛头的雕塑作品,甚至把陶瓷小便斗横置当雕塑作品,这更显示出他们的艺术表现方式与传统雕塑相比而不够纯正了。
工艺美术,人们也把其解释为实用美术。从原始社会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到奴隶社会的青铜器;从唐丝绸、宋瓷,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日用工艺品,都属于中国美术史上的“技”,即为技术和艺人之作。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均重纯艺术的“艺”,即为重意境的“阳春白雪”之作。历来社会的上层阶级重“艺”而不重“技”,那么工艺美术在美术领域中的不“纯”和地位不高就显而易见了。
在西方绘画史上,古希腊时期“摹仿论”就十分盛行了。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的量就是摹仿。柏拉图认为艺术家再现的感性的东西,只是思想的反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仍然是“再现”“摹仿”“写实”的天下。达·芬奇说道:“假如你在用自己的艺术摹仿自然界所产生的形式的全部特质时不是一个万能大师,那么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作品被限定为人物、山水、花鸟、大写意、小写意、工笔画等简单的门类,几千年来不论是工具材料,还是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都不是很大,士大夫把其视为正宗的绘画称为“艺”,而把一些别的美术门类和工艺美术、民间雕塑、民族美术等称之为“技”。他们重“艺”而不重“技”的审美观念,把纯绘画提到了艺术领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另外,我国建国初期的美术教育全盘引进前苏联的模式,这种模式对现代艺术和非纯绘画的排斥,使得我国在纯美术的学习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院校中最吸引人的专业。美术院校把优秀的学生安排学习纯绘画,这样更加人为地拔高了纯绘画在美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纯艺术的作品在美术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绘画是人类最早表达思想的方式之一。它用于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是一种最初级,但又是最重要的媒介形式。纯艺术作品在反映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中起到了形象真实、感人的作用,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作品和史料,是人类艺术的瑰宝。二十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和科学的巨大发展与变革,随着现代派画家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新的创作表现形式。写实性纯美术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919年,格罗佩斯等人创办了德国魏玛“鲍豪斯”学院。鲍豪斯的教学体系提倡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开创了现代工业设计教育方式,提出要打破艺术家和工匠之间的壁垒。鲍豪斯宣称:“建筑师、雕塑家、画家,我们都必须回到手工艺!所谓纯粹的艺术是不存在的,艺术家和工艺师没有本质的区别,艺术家是高超的手工艺师。”格罗佩斯指出:“艺术必须和民众形成统一,艺术不再是少数人赏心乐事,它会成为大众的喜悦和生命。”鲍豪斯所开始的新的视觉语言乃是建立一个作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视觉表现的新文化的统一体系,以实现文化的再度结合的目标。
鲍豪斯紧跟进代的发展,吸引了一批具有前卫思想的艺术家从事设计艺术教育,以至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三位现代艺术家,除毕加索外,康定斯基和克利都曾长期在鲍豪斯任教,实际上,在这一时期毕加索也摈弃了他以往纯艺术的创作手法,在进行绘画与时空、绘画与雕塑、绘画与材料之间的艰苦探索,成功地创立了立体画派。鲍豪斯创立的现代设计把艺术从高高的画架上拿下来,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有的人可以终生不进美术馆,可以终生拒绝欣赏绘画和雕塑作品,但人们不可能拒绝使用现代艺术设计产品。原因是艺术放弃了“纯粹”,同技术、科学相结合,科学的理论,艺术的符号将由技术为媒介转为人类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之物,同时为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服务。
在中国美术馆曾举办美国著名艺术家劳申佰的“波普”(POP)艺术展。英文的(POP)是大众(Popular)的意思,亦有流行的意思。当时的波普艺术展在中国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它同我们以往见到的艺术展的区别实在太大了,以致有人弄不清波普艺术作品究竟是艺术还是垃圾。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生活和艺术是界限分明的,科学与艺术结合也是非常少的。现代派艺术家无论怎样激烈地反传统,但仍把艺术和生活分开,在艺术的象牙塔中苦心经营,绘画与其他姊妹艺术也很少发生联系,艺术家追求的是纯而又纯的绘画。波普艺术、现代艺术、现代设计艺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格局。
近百年来,纷至沓来的重大发明令人目不暇接。照像术、数码摄影、以芯片技术支持的先进的艺术形式已大量涌现。一种新的绘画形式——电脑绘画在信息和网络时代出现。这种绘画形式同以往的个体的低效的纯艺术创作方式相比,很明显地占有群体性创作、高效和覆盖力高、影响大的优势。
转贴于
历来艺术被包裹在一层圣洁的光圈中,高高凌驾于普通生活之上,以往的文艺理论所罗列出来的种种艺术准则,如距离感、陌生化、典型化、理想化等,也无非在加深艺术与生活的鸿沟。目前,高雅的“阳春白雪”被和者众多的、通俗的“下里巴人”所融合。现代工业设计使艺术和商品融为一体,使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能够享受它。波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产生,现代设计对今天我们生活的无时无刻的“入侵”,使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起来,从而使艺术不再只是艺术家们面对少数人欣赏的创作行为。
我国书法艺术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却随着现代的激光和数码印刷技术而极具规范化、多样化、信息快速传递化。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已较少见到高雅但却晦涩难辨的篆书、草书。而在街头,超级市场到处可以见到用麦克笔(marker)书写的,所谓硬笔书法的标签、广告。我国书法家舒同右手骨折后,用左手书写的舒体,同王羲之、怀素等大师的纯正的草书、行书相比可能欠潇洒,但正因为它方正、规格、饱满、易于辨认而成为目前印刷字体中,几乎唯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行书字体。
时装艺术、环境艺术、橱窗装潢、包装装潢、霓虹艺术、光雕塑、水体雕塑、广告艺术、多媒体艺术都很难用“艺术”或“非艺术”来确切界定。一些画家在架上油画作品上贴照片、贴布头,做成肌理效果等新方法的尝试,这样的作品也很难判定为“准纯艺术”或“亚纯艺术”。
我们正处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正处在IT时代。一台电脑数天的绘画可能比一个职业画家一生所作的绘画还多。当一个室内效果图喷绘高手还在审视自己完成的作品时,那边的电脑打印机可能已把数张准确、细腻动人的效果图打印出来了……
在时代高速发展的态势面前,美术院校是培养画几十年素描、几十年油画、一年甚至几年才完成一张作品的纯艺术家,还是较多地培养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艺术家,显然,后者更为迫切和需要。实际上,我们从中央美术学院大量增加设计系科,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没有增设纯美术学科而察觉到,纯艺术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价值正在动摇。
美术院校当然要施以美术的基础教育,学生要进行大量的速写、素描、色彩写生和练习,掌握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基本功。因此,以往的纯美术在设计艺术专业或院校里,作为造型的基础课程而存在。在今天的设计艺术院校里,传统的绘画和作图工具正在逐步减少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电脑、网络和高效快捷的IT设备。我们只需要少数人在纯艺术的领域里,探索纯而又纯的艺术语言以及创作技巧,而大多数的人只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艺术造型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提高艺术修养,汲取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并最终成为设计艺术师或设计艺术家。
社会对于那些画了画或束之高阁、或待价而沽的纯艺术家的需求会减少,而对有崭新的艺术设计思维、富有创新理念,又具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新颖的科学技术设计思想的通才的需求会增多。市场需要人才的价值即为当前此类人才教育的价值。这样,“纯艺术”和“不纯的艺术”没有贵贱之分,开始了一个艺术领域中的纯艺术、艺术设计多元共生的时代进程,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艺术和设计艺术教育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一著《走向何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中国社会出版社。
[摘要]在文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高素质的创意人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始终滞后于设计艺术本身的发展,未来的设计艺术教育必将朝着开放式的人才教育体系转化。文章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校企合作的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设计艺术实践教学的起源及内在规律出发,对当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校企合作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设计艺术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逐渐普及和范围的扩大,高质量设计人才的输出成为设计艺术教育探讨的新课题。新时期的设计师应该逐渐摆脱“高技巧、低审美”的尴尬境地,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设计的品质。而其中,设计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艺术教育的人文素养观培养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当前的设计发展趋势是,设计应该建构在伦理的高度上,设计不仅要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关注其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具体包括了在设计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宏大,但是正是这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预示出未来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达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双重平衡,社会责任意识应该先于设计意识存在,设计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人,然后才是造物活动的创造者。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决定了设计师对设计价值的把握和衡量。因此,在设计教育的具体环节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训练的出发点上都应该着重进行考虑。
2设计伦理反思培养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名词,这一设计理念一经提出已经受到无数人的拥护。一度成为了设计师的设计依据,但随着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和设计教育的深入,我们应该让学生以辩证式的眼光看待这一设计观,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1)精神层面的人性化。历史上的丰裕社会在物质上带来了富足,却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匮乏,当时的以满足人们过度的物质追求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错误的消费观念,因此,设计师应该看到自己在引导消费观念时的重要作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2)环境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不能单以满足人类的欲望为目的,因为在整个的人类社会中,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周围的环境、其他动植物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单纯以满足人的“一己私欲”作为“以人为本”设计的评价标准,这无疑是自私且片面的,以人为本设计的前提是不对人类以外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生物物种等形成破坏。(3)不同群体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应只考虑为健全人、生活达到温饱或富裕的人设计,还应考虑其他群体需求,例如母婴群体、老年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的需求,真正地做到根据不同人群进行设计,最大程度上为这些群体提供便利,减少他们的使用障碍,方便他们的生活,通过设计减少他们的紧张和不安的感受,真正做到关注不同层次的人群,促进社会真正的和谐。(4)历史发展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对象应该是当前的人类以及未来的人类,因此设计应该具有可持续性,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未来人类持续发展,那些名义上以满足当下人们需求而实际上通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损耗的设计理念是违背伦理的,最终会将人类陷于困境,因此只有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待设计的发展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跨学科多元融合
丹尼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已经预言: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产品生产经济逐渐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传统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用户体验取代了以往的产品体验。这种服务于体验并不仅仅来自于开发商的技术手段,更来源于对整个设计与消费流程的管理与设计,不难看出,这一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单凭设计方法和产品开发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以跨学科知识为设计支撑架构势必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师必须要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面对设计问题。同上设计师也必须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效地与设计相结合。
4对文化的关注
文化是一个民族及国家的烙印,文化规范了人们的思考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分工。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传播性,而设计师正好承担了文化传播的部分任务,设计师利用设计的表现形式将不同文化进行借鉴、融合和传播。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瓷制餐具“西湖韵”被选作西子国宾馆举办的欢迎晚宴用瓷。这次国宴瓷的图案创意灵感以南宋瓷器文化为底蕴,器型设计参照西湖十景中的“三潭映月”等著名景观,表达精妙绝伦的祥瑞寓意以及对世界各国共赢合作的美好愿景;画面设计参照西湖山水为主轴,以江南元素“园林石窗”、“楼阁”为切入点,使得本次国宴用瓷风韵十足、大气婉约,透出美好寓意以及和谐共生的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伟大魅力与自信。一个国家和地域的文化特色经常会用一些灵活生动的载体体现,如诗歌、民歌、舞蹈、美术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这些艺术形式中,从视觉上带给人们震撼的设计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视觉,给人以惊艳的感觉。从G20峰会的瓷器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将杭州地域特色与瓷器完美的结合,通瓷器的画面展示、器型外观的设计,让前来参会的各国领导,从视觉层面领会到中国文化中含蓄婉约的美感和意境,通过与地域性代表美食的搭配,将独特的中式文化传达出来。一直以来文化都是各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对象和重大课题,对于设计专业,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力以及设计文化的独特特色也成为了设计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当前设计师应从设计文化的含义和内容入手,研究设计方面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对于设计师以及受众产生的影响。因此,总结以上内容,我们发现设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注文化,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本民族的文化,更要让他们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文化提取精神,并融合进设计中,让文化成为设计的灵魂。
随着我国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逐渐普及和范围的扩大,高质量设计人才的输出成为设计艺术教育探讨的新课题。新时期的设计师应该逐渐摆脱“高技巧、低审美”的尴尬境地,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设计的品质。而其中,设计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艺术教育的人文素养观培养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当前的设计发展趋势是,设计应该建构在伦理的高度上,设计不仅要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关注其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具体包括了在设计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宏大,但是正是这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预示出未来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达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双重平衡,社会责任意识应该先于设计意识存在,设计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人,然后才是造物活动的创造者。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决定了设计师对设计价值的把握和衡量。因此,在设计教育的具体环节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训练的出发点上都应该着重进行考虑。
2设计伦理反思培养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名词,这一设计理念一经提出已经受到无数人的拥护。一度成为了设计师的设计依据,但随着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和设计教育的深入,我们应该让学生以辩证式的眼光看待这一设计观,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1)精神层面的人性化。历史上的丰裕社会在物质上带来了富足,却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匮乏,当时的以满足人们过度的物质追求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错误的消费观念,因此,设计师应该看到自己在引导消费观念时的重要作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环境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不能单以满足人类的欲望为目的,因为在整个的人类社会中,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周围的环境、其他动植物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单纯以满足人的“一己私欲”作为“以人为本”设计的评价标准,这无疑是自私且片面的,以人为本设计的前提是不对人类以外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生物物种等形成破坏。
(3)不同群体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应只考虑为健全人、生活达到温饱或富裕的人设计,还应考虑其他群体需求,例如母婴群体、老年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的需求,真正地做到根据不同人群进行设计,最大程度上为这些群体提供便利,减少他们的使用障碍,方便他们的生活,通过设计减少他们的紧张和不安的感受,真正做到关注不同层次的人群,促进社会真正的和谐。
(4)历史发展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对象应该是当前的人类以及未来的人类,因此设计应该具有可持续性,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未来人类持续发展,那些名义上以满足当下人们需求而实际上通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损耗的设计理念是违背伦理的,最终会将人类陷于困境,因此只有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待设计的发展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跨学科多元融合
丹尼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已经预言: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产品生产经济逐渐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传统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用户体验取代了以往的产品体验。这种服务于体验并不仅仅来自于开发商的技术手段,更来源于对整个设计与消费流程的管理与设计,不难看出,这一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单凭设计方法和产品开发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以跨学科知识为设计支撑架构势必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师必须要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面对设计问题。同上设计师也必须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效地与设计相结合。
4对文化的关注
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用来表现民俗文化、民俗生活的造型艺术,是民间艺术、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其使用对象的角度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相对于宫廷工艺美术而言的;从工艺美术发展历史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相对于现代工艺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世人关注,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也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逐渐进入了很多艺术院校的课堂,不仅丰富、完善了原有的美术教育体系,对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文化创作的主体看,传统文化通常涵盖三个方面,即宫廷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其中,宫廷文化和文人文化一直作为所谓的“正统文化”被历代官方重视,如,在古代艺术史、美术史上,我们常见到的就是这种现象。民间文化是社会普遍文化,孕育了宫廷文化、文人文化,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正是社会广大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实用性的造型艺术,是广大群众物质创造活动的结果、智慧的结晶。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一些民间传统的工艺美术正在迅速消失。而部分缺乏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滋润的年轻人,追逐时尚的潮流和物欲的满足,对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美术缺乏认知和认同,甚至排斥传统,其心灵状态和生存意义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鉴于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抢救、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民间文化,为民族的发展寻求文化根基。高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很多高校相继开展了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课程,而这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需要从专业建设方向上确立一个长远的保护机制,通过民间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专业的保护、传承人才。设计艺术学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无论是就学科建设的时间看,还是就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看,都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所以,为早日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学科,艺术设计学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加快改革发展。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发展规划的制订、专业方向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实践环节的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等一系列内容。而在调整专业方向上,从现有的资源和社会需要看,民间艺术设计可以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通常说设计为生活服务,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正是民间的匠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适合社会生活的工艺品,所以,实际上,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也是设计艺术的组成部分。而且设计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关注民风、民俗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只有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出发点、适合适用于民风民俗的设计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的青睐,也才会取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尝试培养一部分学生从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专业方向。这个方向的设立,不仅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也适应了设计服务市场需要的目的,还可以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培育专业的人才。所以,对于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民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而对于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建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值得探索。
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设计艺术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
在设计艺术学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可以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以补充和完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品类极为丰富,包括传统的陶瓷工艺、金属工艺、家具工艺、雕塑雕刻工艺、剪纸工艺、年画工艺、玩具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具有环保、节能的价值,其造型与装饰、色彩与材质、工艺技术、构造原理、设计与装饰原理、文化寓意与哲学理念等方面对艺术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在当代的许多著名设计案例中可以看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当代设计艺术的源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对于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它是对设计教育艺术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完善。首先,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的设计专业教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中国戏曲艺术中的脸谱文化与服饰文化的象征寓意,民间文化中的奇异造型所体现出的想象力,等等,这些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内涵,可以为当代设计提供源头活水。其次,这些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品为当代的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如各民族的服饰、民间雕刻、民间玩具等设计案例,其设计思路、设计元素都可以为设计者所借鉴。但从目前的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看,很多直接运用西方的文化元素或者照搬西方的产品设计概念,可见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反映出部分年轻人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缺乏认同和兴趣,与民族文化形成了心理隔膜,陷入了知彼而不知己的畸形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中的缺失日益显现出弊端。当然,西方的优秀设计作品应该受到肯定,但我们更应该关注本土文化、学习西方设计的方法和文化资源,西方的每一项成功设计也是艺术家在吸取本土文化资源和外来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创新发展。那么,对于置身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一方面,要积极、大胆地汲取国外设计的方法和经验,对其接纳、消化、吸收,从而实现洋为中用;同时,必须认知、认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才不会舍本逐末。因此,在设计学科中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设计专业教育才会更具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多元化、民族化设计观念的年轻设计师。也只有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纳入设计教育体系,挖掘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提升当代设计产品的内涵。因此,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的开设,将会为建设更具有时代性、特色性、科学性、民族性的设计艺术学课程体系提供有效补充,是当代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新趋向,这样才能逐渐消弭民族文化缺失的断层,建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其二,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据调查,在很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培养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有的说是人文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正是提高学生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学通常包含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史、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欣赏和民间工艺美术设计创作等内容,涉及美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人文学科,这些学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我国民间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学生在学习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认真了解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深刻认识本民族在历史和当代所创造的伟大艺术成就,了解民族文化常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和提高技艺的同时,自然地丰富了文化内涵,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实在。
三、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为设计艺术学科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在学科科研方面,可以开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建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基地,开创艺术设计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新局面。科学研究工作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开展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将成果引入教学,为学科与课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根基。近年来,很多高校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进而运用于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吉林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教师结合其所处地域的特点,分别开展了满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萨满剪纸工艺、高句丽壁画等科学研究项目,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于设计、美术教学,使学生逐渐体悟到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构想,并设计出了具有民族意蕴的作品。河南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民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获批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依托中心和基地的学术力量,分别开展了“以设计带动河南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研究”“河南泥玩具对现代吉祥物设计的启示研究”“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从设计艺术的角度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途径”等专项课题,并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子课题《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河南卷》的调研、编撰工作。2015年,郑州轻工业学院又被遴选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试点院校,并于2016年初至今,承担了四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普及培训工作,目前已进行了四期(木版年画工艺、剪纸工艺、陶瓷工艺、民间泥塑工艺)的培训。在培训中,依托设计艺术学科,根据培训主题,开设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并引导设计专业学生参与,逐步加深学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感悟、理解和热爱,最终达到引导学员、学生继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走民族化设计道路的目的。综上所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至少可以在课程建设、专业方向、学科科研三个方面为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所以,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建设民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加强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科学研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这既是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又是对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补充、完善,也是时代文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传统的教师中心“遗传”基因,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数学教师的教
学观念,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数学开放题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数学教育改革的亮点,已日益引起我国数学教育界的注意,逐渐形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1998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试题里“开放题”居然也堂皇入室。
一、何谓开放题?
(1)开放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问题。 (2)开放题并不是普通的数学问题,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精心编制设计的数学问题。
一道数学题的开放性(开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道题采用何种设问方式。即使是一道传统的封闭性数学题,也可以通过改变其设问方式而将其改编为具有开放性的习题。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是一种“开放性的解题要求”,通常使用“试尽可能多地……”一类的词语来提出,它对学生具有“鼓励参与,激励优化,追 求卓越”的作用。
二、为何研究开放题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开放题教学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开放题给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题的教育作用:
① 发散性 学生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探讨,其思维方向和模式的发散性有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② 探索性 因为开放题易使学生形成原有认知结构和新认知结构的冲突,学生必须通过顺应来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③ 趣味性 开放题独特的叙述方式、宽松的解题环境和极富挑战性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进行数学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对数学探索产生浓厚兴趣。
④ 多样性 在开放题教学中,既要有学生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还需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开放题答案的多样性,使得其最终的解决只靠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群体的力量。
⑤ 主体性 开放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⑥ 竞争性 开放题解答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其有了优与劣、多与少、简与繁的区别。也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使竞争意识悄然地渗入学生的头脑,把竞争机制引入开放题的课堂教学。
⑦ 创造性 在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找不到问题的解答,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开展智力活动,用多种思维方法(如联想、猜测、直觉、类比,等等)进行思考和探索,因而开放题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工具,是培养创造人才的摇篮。
2、开放题的转化作用:
(1)开放题对教师观念的转变: 开放题的出现以及对其教育功能的肯定,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数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适应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的需要。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数学教学新模式的追求,是人们站在新时代历史的高度上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① 观念转变的原因:
a.当技术的发展已使社会数学化,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开放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时候,我们不应满足于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方法。
b.数学不能仅仅理解为一门演绎科学,数学还有其更重要的一面,即它是一门非逻辑的、生动的、有丰富创造力的科学。
c.数学教学是学生创新活动的过程,仅仅靠教师的传授,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
d.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认知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名副其实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他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
② 观念转变的内容:
a.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明确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范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教科书”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
b.开放题课堂教学中的数学观即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教师的数学观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观。如果教师能用动态的、全面的观点来理解数学,那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是启发式的,其教学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2)开放题对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开放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是“编剧”和“导演”;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示范者、组织者、调控者。
在开放题教学中,应特别强调的是教师除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那些专业素质外,还应具有创造能力(尤其是进行创造教学的能力)和自觉反省自身数学观、教育价值观和教学观的意识。
三、开放题的特点
① 问题的条件常常是不完备的;
② 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具有层次性。
③ 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④ 问题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发展性。
⑤ 问题的教学具有参与性和学生主体性。由于开放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就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解题活动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一些学生希望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分享这种成功的喜悦,任何一个好教师都不会压制学生的这种愿望,这就使课堂教学自然地走向了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式的教学。案例:设计花坛。
四、开放题的分类
(1)设计条件的开放 传统的答题模式多数是条件与结论——对应的定式训练,解题时不必考虑条件的由来。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得到的信息对于某个具体问题而言绝大多数是无用的,必须善于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因此有意设计一些条件过剩或不足的开放题会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若设计成求一个三角形面积(单位:分米),则效果不大一样。
(2)设计结论的开放 这类题的条件和问题都很明确,而结论却不惟一,具有发散性和多面性。例如:将“如一把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单位:厘米)”的常规题去掉图中虚线,则成结论开放题。
(3)设计策略的开放 这类题解题思路多种多样。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其开放功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分析思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五、开放题的功能
美国加里福尼亚教育部指出了开放性问题的五个功能:
1、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念来表达的机会,这和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是一致的。
2、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反映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
3、开放性问题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这在多项选择中是无法做到的。
4、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反过来要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概念。
5、开放性问题的模式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成份。
六、开放题的教育价值观
开放题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数学问题,与一般的数学问题一样,也具有知识教育价值。开放题最突出的、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也是开放题教育价值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体现。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开放题教学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 入点和突破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开放题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教育价值。
从结构形式上看,开放题具有组成要素的非完备性和解题答案的不确定性;从解答过程和解题策略看,开放题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性。开放题的特性决定了开放题教学的开放性,因而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是以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再是“装”数学,而是“搞”数学,这就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去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深切领会数学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掌握数学的灵魂——思想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以及成人后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做准备。
开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培养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机制,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可见开放题的人文教育价值也很大。
七、开放题的设计艺术: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需要开放和设计大量的开放性问题,与当前的数学教学实际密切相关且被广大数学教师认可的开放性问题。 开放题设计模型的优点和误区可由下面的框图描述:
开放题的优点 开放题认识误区
① 开放题顺应开放化的社会需要 ②开放题教学可以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③开放题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体会数学的美感④开放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⑤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⑥开放题追求卓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开放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实现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⑧学生解答开放题时不但要综合运用、重组已学的知识,而且时常需考虑问题解决的策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进行认识、评价和监控,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⑨教师在研究开放题的过程中,可以在教学观念、解题能力、扩大知识面等多方面得到提高,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①开放题在单一的技能训练、知识学习上费时费力,效率较低 ②开放题教学易受课时的制约,在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的思维在低层次上重复,不易进行深入的研究 ③开放题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易推广 ④对有些开放题很难制定出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故在用开放题作考试题时困难重重 ⑤现有的适合教学使用的开放题数量太少,开发和设计更多的数学开放题又面临较多困难 ⑥受考试文化的影响,要使更多的教师重视、认识、接受开放题,还有一段艰巨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开放题的编制、开发中,要十分重视开放题的设问方式。语言的暗示性要恰当,防止将思维导入歧途;要把握问题的开放度,不同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设问方式,提出不同的解题要求;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可发展性,给学生一个提问题的机会,也许比解题本身更重要。
八、开放题的解题艺术:
1、传统教学法解题摸式
这种解题模式,学生在得出结论后没有自我反馈的过程,去发现总练习题的内在联系,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因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信息。
2、反馈教学法的解题模式
在反馈教学法解题模式别注重解题后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小结。引导学生去发现习题中潜在的知识信息,去联想、归纳、类比,以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巩固和发展教学思想方法和处理技巧,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师中心“遗传”基因,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数学教师的教
学观念,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数学开放题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数学教育改革的亮点,已日益引起我国数学教育界的注意,逐渐形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1998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试题里“开放题”居然也堂皇入室。
一、何谓开放题?
(1)开放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问题。 (2)开放题并不是普通的数学问题,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精心编制设计的数学问题。
一道数学题的开放性(开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道题采用何种设问方式。即使是一道传统的封闭性数学题,也可以通过改变其设问方式而将其改编为具有开放性的习题。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是一种“开放性的解题要求”,通常使用“试尽可能多地……”一类的词语来提出,它对学生具有“鼓励参与,激励优化,追 求卓越”的作用。
二、为何研究开放题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开放题教学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开放题给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题的教育作用:
① 发散性
学生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探讨,其思维方向和模式的发散性有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② 探索性
因为开放题易使学生形成原有认知结构和新认知结构的冲突,学生必须通过顺应来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③ 趣味性
开放题独特的叙述方式、宽松的解题环境和极富挑战性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进行数学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对数学探索产生浓厚兴趣。
④ 多样性
在开放题教学中,既要有学生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还需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开放题答案的多样性,使得其最终的解决只靠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群体的力量。
⑤ 主体性
开放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⑥ 竞争性
开放题解答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其有了优与劣、多与少、简与繁的区别。也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使竞争意识悄然地渗入学生的头脑,把竞争机制引入开放题的课堂教学。
⑦ 创造性
在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找不到问题的解答,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开展智力活动,用多种思维方法(如联想、猜测、直觉、类比,等等)进行思考和探索,因而开放题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工具,是培养创造人才的摇篮。
2、开放题的转化作用:
(1)开放题对教师观念的转变: 开放题的出现以及对其教育功能的肯定,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数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适应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的需要。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数学教学新模式的追求,是人们站在新时代历史的高度上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① 观念转变的原因:
a.当技术的发展已使社会数学化,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开放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时候,我们不应满足于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方法。
b.数学不能仅仅理解为一门演绎科学,数学还有其更重要的一面,即它是一门非逻辑的、生动的、有丰富创造力的科学。
c.数学教学是学生创新活动的过程,仅仅靠教师的传授,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
d.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认知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名副其实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他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
② 观念转变的内容:
a.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明确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范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教科书”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
b.开放题课堂教学中的数学观即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教师的数学观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观。如果教师能用动态的、全面的观点来理解数学,那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是启发式的,其教学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2)开放题对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开放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是“编剧”和“导演”;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示范者、组织者、调控者。
在开放题教学中,应特别强调的是教师除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那些专业素质外,还应具有创造能力(尤其是进行创造教学的能力)和自觉反省自身数学观、教育价值观和教学观的意识。
三、开放题的特点
① 问题的条件常常是不完备的;
② 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具有层次性。
③ 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④ 问题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发展性。
⑤ 问题的教学具有参与性和学生主体性。由于开放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就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解题活动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一些学生希望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分享这种成功的喜悦,任何一个好教师都不会压制学生的这种愿望,这就使课堂教学自然地走向了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式的教学。案例:设计花坛。
四、开放题的分类
(1)设计条件的开放 传统的答题模式多数是条件与结论——对应的定式训练,解题时不必考虑条件的由来。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得到的信息对于某个具体问题而言绝大多数是无用的,必须善于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因此有意设计一些条件过剩或不足的开放题会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若设计成求一个三角形面积(单位:分米),则效果不大一样。
(2)设计结论的开放 这类题的条件和问题都很明确,而结论却不惟一,具有发散性和多面性。例如:将“如一把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单位:厘米)”的常规题去掉图中虚线,则成结论开放题。
(3)设计策略的开放 这类题解题思路多种多样。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其开放功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分析思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五、开放题的功能
美国加里福尼亚教育部指出了开放性问题的五个功能:
1、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念来表达的机会,这和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是一致的。
2、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反映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
3、开放性问题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这在多项选择中是无法做到的。
4、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反过来要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概念。
5、开放性问题的模式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成份。
六、开放题的教育价值观
开放题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数学问题,与一般的数学问题一样,也具有知识教育价值。开放题最突出的、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也是开放题教育价值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体现。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开放题教学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 入点和突破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开放题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教育价值。
从结构形式上看,开放题具有组成要素的非完备性和解题答案的不确定性;从解答过程和解题策略看,开放题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性。开放题的特性决定了开放题教学的开放性,因而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是以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再是“装”数学,而是“搞”数学,这就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去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深切领会数学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掌握数学的灵魂——思想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以及成人后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做准备。
开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培养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机制,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可见开放题的人文教育价值也很大。
七、开放题的设计艺术: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需要开放和设计大量的开放性问题,与当前的数学教学实际密切相关且被广大数学教师认可的开放性问题。 开放题设计模型的优点和误区可由下面的框图描述:
开放题的优点 开放题认识误区
① 开放题顺应开放化的社会需要 ②开放题教学可以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③开放题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体会数学的美感④开放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⑤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⑥开放题追求卓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开放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实现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⑧学生解答开放题时不但要综合运用、重组已学的知识,而且时常需考虑问题解决的策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进行认识、评价和监控,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⑨教师在研究开放题的过程中,可以在教学观念、解题能力、扩大知识面等多方面得到提高,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①开放题在单一的技能训练、知识学习上费时费力,效率较低 ②开放题教学易受课时的制约,在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的思维在低层次上重复,不易进行深入的研究 ③开放题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易推广 ④对有些开放题很难制定出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故在用开放题作考试题时困难重重 ⑤现有的适合教学使用的开放题数量太少,开发和设计更多的数学开放题又面临较多困难 ⑥受考试文化的影响,要使更多的教师重视、认识、接受开放题,还有一段艰巨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开放题的编制、开发中,要十分重视开放题的设问方式。语言的暗示性要恰当,防止将思维导入歧途;要把握问题的开放度,不同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设问方式,提出不同的解题要求;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可发展性,给学生一个提问题的机会,也许比解题本身更重要。
八、开放题的解题艺术:
1、传统教学法解题摸式
这种解题模式,学生在得出结论后没有自我反馈的过程,去发现总练习题的内在联系,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因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信息。
2、反馈教学法的解题模式
在反馈教学法解题模式别注重解题后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小结。引导学生去发现习题中潜在的知识信息,去联想、归纳、类比,以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巩固和发展教学思想方法和处理技巧,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
。
一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设计,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数码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电脑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脑数码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电脑数码图形与电脑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电脑数码技术在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脑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电脑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电脑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电脑数码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电脑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电脑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电脑数码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电脑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二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差异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电脑电脑数码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
三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在电脑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电脑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电脑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
一、 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一) 中国设计艺术市场、教育现状:回顾设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历史,我们的设计艺术,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商品化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化经济爆炸式的发展,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教育。诚然,新的设计形式的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造就了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总体来看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形式与语言一直是在跟着外国走,具体的陈述与表现上也失去了该有的民族人文精神,丢掉了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是令人深思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空间被改变之后,设计师的责任是重新营造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人文语境和存在空间,而不是打破重来或盲目模仿、移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物质虽然丰富了,但地方文化溃散、传统文化失根、民间技艺失传已成为现实。面对如此的文化缺失,作为传承文化与创新未来,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应从全民教育入手,从设计艺术教育做起,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融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于设计艺术教育中,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设计艺术理论和教育,是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传播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现实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中:
1.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拓进取、积极上进。
2.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与品质。
3.和谐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与人交往。
4.“以义导利”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5.爱国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精神。
二、 传统文化教育在设计艺术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
(一) 传统文化观念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即能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符合东方传播语境下的内在要求,因而在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中广泛运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的经验,我们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 传统文化的元素、形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传播中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还包括设计师的修养和对设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若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设计则更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修养积累,能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抓住精髓,而不是肤浅的搬用模式化得样式与元素。
三、 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 国际化背景下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的传播思考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只有从认识上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具有可供借鉴的实际意义,高起点上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设计后,再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在国际市场中建立有效的传播需要有世界语言的民族文化。
(二)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璀璨文化宝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珍视、继承、发扬,设计师作为不同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的创造者,就更应该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认同与归属,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文明之根,我们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自豪。这种观念和思想应该渗透到我们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活动中。
2. 设计呈现形式与元素的提炼要具有时代性:人类的审美是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的审美与需求呈现的趋向是不同的,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与元素的生搬硬套,应该传承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审美特征。
(三) 在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建立传统设计艺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