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05
1 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构成
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着比较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美国国内存在种族矛盾,也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问题,部分贫困大学生无法完成自身的学业,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发展。因此美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希望为贫困生建立更好的资助政策,让他们安心学习。美国大学生自主政策构成比较多样化,主要由联邦助学金、贷学金组成,其中联邦助学金主要包括“联邦佩尔助学金”和“联邦补助教育机会助学金”,贷学金则包括“联邦帕金斯贷学金”、“联邦家庭教育贷学金项目”、“联邦直接学生贷学金”。这些自主政策有着不同的针对性,可以让贫困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申请资助项目。
以“联邦家庭教育贷学金项目”中的“联邦斯坦福贷学金”为例,它主要是针对有申请需求的学生,该资助项目涉及面比较广泛,并不是只要求“特困生”或者“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进行申请。但是改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所以其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宽限的时间比较短,对学生还款有着较多的要求。而“联邦佩尔助学金”则是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制定的资助项目,帮助他们缓解家庭经济负担,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该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部分资金来源与非联邦政府机构捐助,每位学生一年只能在一所学校接受一次佩尔助学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自主对象,它需要与其他资助项目配合,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资助水平。
2 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构成
我国对大学生的自主政策主要包括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社会助学等,减轻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让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奖学金主要是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的资助政策,比如国家助学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研究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设立的奖学金等。通过该项奖学金的设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上学问题,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助学贷款也是针对当前贫困大学生的一项资助政策,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人数的增多,贫困学生人数也在逐渐上升,如果单纯依靠奖学金无法满足贫困学生的上学需求。国家助学贷款则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缓解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以国家补贴利息的形式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贷款金,并与银行签订相应协议,工作后在一定期限内完成还款。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资助政策,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贫困大学生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
3 中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比较分析
3.1 中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相似点
当前我国与美国大学生资助工作有着较多的相似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在自主政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美国大学生资助资金组成来看,大部分来自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一小部分来自州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此外在贫困学生贷款中,美国联邦政府也是贷款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并且为了减轻学生的还款负担,他们也针对学生贷款给与担保和贴息,让更多贫困大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中国与美国的资助政策相似,政府也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来引导各种资助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二,大学生资助政策类似。中美两国制定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相似。比如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中主要有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以及工读计划等,中国则是奖学金、助学金、贷款、贫困补助、减免、绿色通道等。两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都属于混合类型,包含的种类都比较多,与本国的实际国情相符。
3.2 中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不同点
中美两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其不同主要体现为:一是大学生资助目标不一样。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目标比较广泛,它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家庭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资助方式和资助层次,即使是一般经济水平家庭的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资助。但是如“联邦帕金斯贷学金”和“联邦佩尔助学金”只有家庭非常贫困的学生才能够享有。中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主要针对贫困学生和成绩优秀学生,比如国家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二是资助申请上的差异。美国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要进行资助申请,填写相关申请表,通过教育部门的审核后才能够接收资助。该种方法可以让相关部门从学生家庭状况出发来提供资助项目,能够提升资助金的利用率。我国则是学生进入学校报到后,可以通过“绿色通道”政策先入学,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申请贫困助学金,但是该种方法导致资助部门不知道学生会选择哪种项目,可能会降低资金的利用率。
4 美国大学生资助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4.1 完善我国资助法律体系
我国在今后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应该要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让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受到法律保护,维护贫困大学生的权益。与美国相比,当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与大学生资助政策有关的法律体系,其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资助工作质量,不利于今后我国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通过对美国大学生资助工作经验的学习,我们要积极推进《大学生资助法》立法工作,明确国家在高等教育资助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对一些社会团体、个人的自主行为做出明确规定,激发他们参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保护大学生和资助团体、个人的利益,帮助更多贫困生完成大学教育。
4.2 丰富大学生资助形式
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大学生资助体系,但是该体系还不够健全,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我国需要继续丰富大学生资助形式,了解当代贫困大学生的需求,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资助方案,既能减轻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自主体系,鼓励社会参与大学生资助工作,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财政资金压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诚信观念,继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延长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还款期限。比如我国当前的助学贷款还款期限为毕业后6年,但是却没有顾及到家庭特别困难学生的状况,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生活压力,不利于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项目的实施。
4.3 制定合理的贫困认定标准
贫困生认定标准非常重要,但现实中我国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资助执行力度不强,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申请到资助,从而不利于大学生资助项目的顺利实施,容易出现“贫困生不贫困”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贫困认定标准,需要从学生生源地、学校、父母单位、学生表现等方面出发,不仅要让相关单位提供证明,还要综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在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才进行最后的认定,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资助资金的作用,帮助贫困大学生继续完成高等教育。
4.4 建立资助信息共享机制
在开展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时,我国相关部门还要建立相应的资助信息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减少避免资助现象。比如各高校可以按照国家要求在相关网站为学生建立资助账户,录入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员、家庭经济情况和接受资助状况,如果学生一年内获得的资助达到一定的标准,则不可以接受其他形式的自主,这样能够有效提升资助资金利用率。但是在建立该共享信息时,应该要做好学生信息保密工作,维护好学生的基本权利,以达到资助工作目标。
4.5 鼓励社会资助体系的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贫困生数量也在上升,如果单纯依靠国家财政和贷款进行资助,则无法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量。因此我国应该要鼓励社会资助体系的发展,比如可以建立教育基金会,规范其内部操作程序,将社会捐助资金运行透明化,提高社会群众对社会资助体系的信任度,让学生能够达到资助金接受高等教育。此外也可以鼓励社会企业以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比如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实习机会等,以减轻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5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与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上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两国的资助政策体系比较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进行选择。但是现实中我国大学生资助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美国资助工作相比还存在差距。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应该要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继续丰富大学生资助形式,制定合理的贫困认定标准,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此外,我国也要提升社会资助体系的发展水平,建立多渠道社会资助帮扶工作,让更多社会团体与贫困生联结在一起,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大学梦。
参考文献
[1] 许蕴文.中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比较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10:143-144.
[2] 曹艳春.中美两国大学生资助理念比较及其启示[J].学理论,2013.21:312-314.
经过前期的开会准备,结合学校的要求,我支部制定了学习黄船钉、许鑫的先进事迹,开研讨会,在班级开展辩论赛,对我校和我学院的奖学金评定进行培训,请班级内部的学习优秀典型传授学习经验小型讲座等活动的计划,并于四月陆续开展了这些活动。
活动过程: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日程的提出,我国高等院校助学体制的问题日渐引发社会关注,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进程当中,大学门槛的降低,以及人民大众多余大学教育的渴求,使大学生群体急剧增加,由此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得以进入高职院校求学深造,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随着高校扩招而迅速增加,这种人数的增长实际上是个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势必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内容比较完善、方式比较灵活的资助体系,包括以学校奖励为主的奖学金,以财政支持为主的助学金,以社会支持为主的助学贷款等等。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资助体系日益出现弊端,并引发社会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质疑。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关系到能否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也关系到保障社会稳定,维系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力图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提高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水平。
二、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资助体系的类别
1、奖学金。
我国传统的奖学金包括,国家提供的优秀大学生国家奖学、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提供的以专业成绩的优秀为考核依据的专业奖学金,以及一些大型企业专门为特定学校的特定专业所提供的专业奖学金,但是奖学金考核鉴定标准往往以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对象,真正的贫困生能获得该类奖学金的人数并不多。贫困大学生一般来自己比较偏远贫困、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进入大学之前,所获得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况且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勤工俭学,导致贫困大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要少于平均水平。因此,奖学金虽然对贫困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很多贫困大学生成绩却并不乐观,所以,奖学金并不能形成有针对性的资助方式。
2、助学金
助学金分为国家助学金和企业助学金。国家助学金是以国家财政为基础,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设置的一项助学基金。企业助学金是一些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助学基金。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进一步提高了国家助学金的扶持力度。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来,但覆盖的学校及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依然十分有限。
3、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是指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是贫困的大学生维持生计的一种方式。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勤工俭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一方面在获得报酬的同时还能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早点适应社会环境,相对于助学金的输血方式而言,更是一种造血。勤工俭学作用扶持贫困大学生的一种方式,目前已经普遍的受到社会的认可及支持。
4、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各级金融机构相应党和政府号召,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活力的情况下,利用金融扶持的方式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助学贷款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政府、银行、学校共同协作,专门扶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银行有条件免息贷款。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借款学生无须担保,只要承诺按期还款,就可以向银行申请到贷款。现行的助学贷款分为两种:高校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湖南高校助学贷款由高校经办,金融机构发放;生源地信用贷款则由县(市、区)资助机构经办,由国家开发银行发放。
(二)现行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助学评选机制僵化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助学体系,但此种助学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在资助过程中需要大多经过班级民主评议,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将助学金的分发。这种形式的评选导致平时人际关系不太好以及成绩较差的贫困大学生少有机会获得助学金的机会;其二,有的高职院校的在助学金评比过程中,完全忽视了评选的作用,助学金分发决定权在班级辅导员或者某些领导的手中,这样,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不能将国家的政策根本的落实下来,甚至有的辅导员收受学生贿赂,但助学金名额留给行贿的学生,助长了歪风邪气;其三,在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需要贫困大学生上台陈述自己的家庭困难,有的贫困大学生受到自尊心的驱使,宁愿放弃评选的机会。
2、难以形成科学的贫困生鉴定标准
贫困大学生的鉴定十分困难。目前通用的做法就是让贫困大学生回原籍开村级、乡(镇)级、县级的三级贫困生证明,学校依据贫困生证明作为自主贫困大学生的依据。这种方式确实节省了校方地鉴定成本,但是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县级以下民政部门在开出贫困生证明时,很少会细究该生的家庭确切情况,导致大量的非贫困生取得贫困生证明,并在班级民主评选过程中占用了贫困生的名额,而真正的贫困生并不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3、助学力量有限
大众化的大学教育导致大学人数急剧膨胀,贫困大学生的基数也急剧增加。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相对增多,但是在人数增多的情况下,国家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力度方面并不乐观,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助学金额的相对匮乏。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占据了奖学金的大部分江山,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在奖学金的竞争上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而助学金的覆盖面及力度相对较小。
4、部分贫苦大学生依赖资助的思想严重
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缺乏生活的自主性,过度依赖资助,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由于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不用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会分担家庭的负担,因此,将国家对其的扶持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自身的造血,这样的结果就是虽然他们最终完成了大学学业,也因为缺乏自力更生以及社会的适应性,而不能在进入社会后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这会社会的稳定买下了隐患。
三、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资助机制
为提高助学工作的成效,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
首先,完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评选的透明度,让真正的贫困生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一方面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让不诚信的大学生无法获得评选资格,使在助学金评选过程中的腐败得以消除。 一方面,进行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某些大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其次,造血胜于输血,在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过程中,还要加大工作力度,提供更多优质的勤工俭学的岗位,使一部分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资助,而不是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
(二)形成科学完备的贫困生鉴定标准
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鉴定其实并不困难。第一,各个地区要建立统一的贫困生鉴定标准,根据标准确定该生是否属于贫困生的范畴。但也不能仅仅依据该标准,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确定,但灵活的范围不能太大,灵活范围或者空间不应该掌握在某一个人的手中。第二,高职院校和县级以下民政不分要相互协调、分工合作、相互制约,不能互相推诿鉴定贫困大学生的任务。例如,民政部门不能随便开具贫困生证明,必须会同其他部门,调查该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另外,高校也不能仅仅依据贫困生证明而分发助学金,而应该实际调查该生在学校的消费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三)拓展助学渠道
有必要通过拓展助学渠道的方式,增加贫困助学的力度,从而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面进一步扩大,帮助到更多地贫困大学生。首先,国家财政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毕竟目前在这一方面投入略显不足;其次,提高企业助学的比例。有责任感的企业众多,之所以企业在助学上的投入较少,一是因为我国目前缺乏相关法律,规范企业助学行为,企业助学资金缺乏规范的财务审计,这让企业担心助学基金无法流入到贫困大学生手中。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与企业脱节比较严重,有的企业担心自己的投入并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四、结论
我国在面向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着力解决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在资助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助学体系和机制,才能最终建立起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资助制度,使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这对于稳定大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完善贫困高职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SZ1122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卢若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和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摘要:随着国家不断加大高校教育投入,相应的奖励资助资金投入也不断加大,作为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重要项目的国家励志奖学金不断受到重视。此外,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维权意识和公平思想较为强烈,对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促使高校资助工作者要不断优化评定流程,做到精准奖励和资助。本文将从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流程的角度,梳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 :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5) 08- 0253- 03
为了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学问题,优化当前教育资源分配,维护教育公平,国家于2007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从而建立了国家层面的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多渠道奖励资助体系。此政策对国家层面的奖助学金也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规定高校奖助学金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奖助资金,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奖助资金由中央负担,地方高校的奖助资金根据各地财力及生源状况由中央和地方根据情况按比例分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要求覆盖面达到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大学生。
一、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往往涉及以下流程:申请条件的确定及细化、政策宣传与学生申请、评审及公示、奖金发放及监督、宣传教育等,以上各项流程在高校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因为申请条件的宽泛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认定等因素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整个评定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奖励资助能否真正发给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一)基本申请条件过于宽泛,难以合理量化
2007年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为以下五条(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2)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4)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5)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从以上申请条件可以看出,表述的比较笼统,难以合理量化后用于实际操作。各高校往往也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或者增加附加条件。高校各自的具体规定和附加条件往往不尽相同,其中不乏难以量化,甚至是不可量化的条件规定,这也就导致了各高校间的评定标准不统一
笔者所在高校在后两个基本申请条件上细化了规定:必须是当年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简称贫困生)并获得上一学年度校内二等奖学金以上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在评审时,学生未犯受到校纪校规处理的过错一般都不会一票否决。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就变成了贫困生之间的“博弈”。而实际情况是,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更是困难重重,难以科学合理地实施,难以精准认定,从而难以确保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有效评审。
(二)国家励志奖学金评比下的贫困生认定,充满“博弈”
国家励志奖学金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基本条件的第五条: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针对这个条件高校一般为了明确化,就直接规定申请的学生是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促使高校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国家的资助资源。教育部、财政部在2007年联合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阐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一定要实事求是,确定合理标准,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并详细规定了从学校、院系)到年级专业)的三级认定程序和组织。学校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院系)成立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成立认定评议小组。但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认定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收入标准无法统一:学生相关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失真严重:年级专业)层级的认定评议小组成员对众多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学生日常消费支出情况无从知晓和了解等问题,从而导致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困难,每年都会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暗中较劲,私下拉票等现象。
由于高校规定只有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才能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时导致了各个班级之间的博弈”。各班级之间为了争夺年级内仅有的平均到各班还不到两个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往往有意将班上成绩优秀但实际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同学认定为贫困生,导致了班级贫困生认定的失真,这也是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按专业排名分配的弊端。又如,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和不困难的界定难度大,有些班级甚至用抓阉来决定资助人选,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三)国家励志奖学金的使用缺乏监督,激励效果甚微
国家对励志奖学金的发放、管理与监督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要求对励志奖学金在财务制度上实行分账核算,做到专款专用,各级单位、各高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或挪用。同时要求各高校必须于每年的11月30日之前将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并记入该学生的在校学籍档案。高校对国家励志奖学金一般都会及时发放,不截留、挤占或挪用,但对获奖学生奖学金的使用缺乏监督和反馈。
当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流行着大学生之间请客吃饭的风气,而且是学生之间轮流坐庄。这就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一旦拿了奖学金,在当前风气之下,很难拒绝班级同学请客吃饭的要求。难以拒绝的关键还在于大学里很多评奖评优都需要班级民主评议或投票,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将会很吃亏。国家励志奖学金本应是用来奖励和资助那些学习成绩优秀且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的,若奖学金被用来请客吃饭就削弱了其激励和资助作用。励志奖学金的不当用途还表现在诸如:用奖学金购买高档电子产品,购买昂贵服饰,外出旅游等。
此外,高校对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的宣传、报导不够,正面宣传引导不足,导致国家励志奖学金对获奖者本人以及其他学生的激励、引导作用发挥不足。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对获奖学生的宣传、报导,既是对他们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肯定和鼓舞,更是对其他同学的激励和引导,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学风,以及班级积极向上班风的形成。
二、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工作涉及的问题往往与其评定流程密切相关,本文针对以上阐述的高校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带来一些思考。
(一)构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认定指标体系
高校对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不能仅仅依靠暂行办法中宽泛的基本申请条件的规定,而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所拥有的名额、学生家庭总体经济状况等因素统一设置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统一的科学指标体系。通常所讲的定性指标,是指无法直接量化而需要对评价目标或对象进行客观描述或分析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定量指标是指可以用数字准确定义、精确衡量并能设定相应目标的考核指标。
高校要建立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认定指标体系,并根据每年的认定情况的反馈和调查,不断改善指标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系统化。定量指标的构建相对容易,但对申请学生个人诚信、道德品质、遵守校纪校规情况等设定定性指标时,调研不足、操作不好往往会引发很多的矛盾和冲突。有些高校针对这些情况,往往设置一票否决制的定性指标,从而导致学生间的打小报告、告密等情况的发生,恶化了班风、宿舍风气,影响了学生间的基本信任关系。因而,高校在设定一票否决制的定性指标时应当慎重,同时应当建立相应的申诉机制,不能一次判定就不允许学生申辩。
(二)夯实贫困生认定基础,提高认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夯实贫困生认定的基础主要是加强与贫困生认定工作流程中各个环节密切相关部分的基础工作。一是要从新生入校以后,系统性地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以及自立自强教育。同时,辅导员要加强班级管理,培训好、管理好、使用好班级学生干部,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二是要加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库的建设,建立信息化的贫困生档案,并保证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的及时更新,例如:学生家庭收入情况,子女上学情况,家庭成员生病、意外伤害事故等情况:三是要加强班级评议认定小组的选拔和使用。辅导员、班主任应当积极参加班级贫困生认定会议,积极引导学生公开、公平、公正地认定出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推行回避制度: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学生不得参与班级民主评议投票:以宿舍为单位选拔班级民主评议认定小组成员,成员的选拔由全班学生投票选出,从而保证小组成员来源的广泛性、代表性,确保公平、公正。
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还应将贫困生认定结果公示作为一项重要程序认真执行.发挥公示的民主监督及反馈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避免公示对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产生刺激和消极影响,公示应当在班级内进行。因为,当前高校通常使用的四级贫困生认定层次中,班级民主评议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级,其他各级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审核和监督。另外,也只有班级同学之间才会对申请贫困生认定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状况、日常消费等情况有直接观察和较深入的了解。此外,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的分配必须避免班级之间为了争取名额而刻意制造假贫困生”的现象,名额应当下放到班级,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三)监督国家励志奖学金的使用,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当前,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防止和惩罚那些拿奖学金购买高档电子产品、外出旅游、购买昂贵服装等奢侈浪费行为,公开相应的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针对举报的问题及时审查并及时反馈给举报者,并注意对举报者个人情况的保密,避免引起同学间关系的恶化,甚至冲突。此外,还应当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不应当要求班上贫困学生将自己日常维持温饱的生活费用于请客吃饭。同时切实加强班级民主评议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避免民主投票的绑架行为”,倒逼有机会获奖的学生不得不、不敢不请客吃饭。
一、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的特点及学习现状
必须要承认的是,在目前的高考招生体制下,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往往是较为不理想的,甚至可以用糟糕来形容,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通过对济光职业技术学院10、11级学生的全面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以及来自任课老师、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反馈、评价,我们基本达成一个共识:民办高职的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自觉学习态度、基础文明礼仪、公共道德意识、纪律秩序观念、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感受、学习期望等均不容乐观。他们中的67%对于大学、专业期望值偏低,甚至不报希望(9.4%),有个别存在混大学的心理(3.8%)。
作为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对自己前途感到茫然,学习动力不足。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没有学习兴趣,学校整体的学习氛围不强,个别班级甚至根本没有学习氛围,大家普遍存在厌学的心理。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和改观的现实。
二、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扣除学生生源质量的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以及学校在软硬件上还不能完全吸引学生意外,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学校在这方面的重视和投入远远不够。在上海民办高职目前还不能解决招生生源质量的现有条件下,我们比较容易做到的、从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恐怕还是要回归到学习动力激励机制上来。通过优化完善激励机制来改善这一现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对于其学习的效果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采取一些激励策略,更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正如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加里. 斯但纳博士在《人类行为:科学发现成果》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得到相应满足的过程。
三、民办高职大学生学习动力激励机制的方法、途径
基于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实际特点,笔者总结了几点适合学校实情的学习动力激励机制的途径、方法,以供民办高职院校参考。
(一)完善奖学金制度,通过奖励激励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知道,公办高校的奖学金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和国家生均拨款,而对于民办院校而言,国家生均拨款严重不足,学费则是最主要的收入,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正常运转,也可以说是综合成本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增加奖学金开支无疑意味着民办高校要增加运营成本,这个应该不是每所民办高校愿意做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民办高职中,很多奖学金评定仅仅是个形式,只有非常有限的奖励。我们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民办高职的一二三等奖学金的金额分别只有600、400、200,基本上对于激励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任何吸引力,又如何调动大家学习的热情呢。因此,高校应加大奖学金制度的改革力度,增大奖励面,提高奖金额和加大等级差别,拉开学生奖学金份额的差距。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习激励的合力作用。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校风、班风,尤其是班级的学习氛围,应该来讲,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双重性的作用。同学之间免不了情绪上和认知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班级的整体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型班集体的打造,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另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渗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适应性。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开设有关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指导课,定期举办系列学习讲座、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报告会、学习俱乐部、学习沙龙等活动,引发大学生对所学课程及自身专业的兴趣和关注度,自觉完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学习动力。
(三)加强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起着一定的正相关作用,因此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个人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和职业价值观,在充分肯定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现自己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不足,从而调动大学生自我完善的愿望,引导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目标,促使大学生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使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为此,学校应努力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大学教育的各个学科,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赵经.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励机制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1999(S1).
姓名: 尼娜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 信管1201
民族: 蒙古族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爱好: 舞蹈、阅读
人生格言: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尼娜
所获荣誉
2011-2012学年:
十佳主持
2012-2013学年:
乒乓球新生杯女子组第二名
2013-2014学年:
人民三等奖学金
优秀志愿者
交谊舞大赛拉丁两项甲组新人第三名
人民二等奖学金
北京大体协第四届摩登两项第三名、女子集体舞多项第一名
英语口语大赛优秀奖
"12·9"演讲比赛第三名
2014-2015学年:
人民二等奖学金
北京市大体协第五届拉丁四项第二名等多项荣誉
入围首都大学生创新与专利"金奖"选拔
昌平三校杯乒乓球赛女子双打第一名
北京化工大学优秀团员
新疆少数民族综合优异奖
国家励志奖学金
个人经历
大一、大二期间,她主动申请成为乒乓球协会人力资源部部长,为协会争取外部宣传资源,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她积极参与各项乒乓球比赛,在比赛中磨练自己,提升技艺;此外,她还是校国标舞团的成员,在保证正常学习时间及课堂出勤的前提下,坚持每周参加舞团训练,并代表学校和个人参与了多场文艺汇演及比赛。广泛的爱好并没有影响到她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对于课余时间的合理安排,使她能够不断充实自己,受益良多。
在班级,她担任宣传委员,积极组织班级同学参与各项校内、校外活动,并且协助班委总结材料,在班级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在校学生会,她担任办公室副部长,不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一起努力实现目标,共同成长。同时,她积极参与多项学科竞赛及公益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长达三百小时,曾去往信心小学支教、担任坦克博物馆解说员、参与关爱孤独症儿童活动等。在志愿服务中主动帮助他人,以自己的热情感染他人,在奉献中得到快乐。
一、引言
21世纪,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人们意识到全球化竞争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力资源的独特性已成为组织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比,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本,不但是企业产生高绩效的重要源泉,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来源。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Luthans教授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不是财力,不是技术,而是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同样显示:成功、成就85%归于情绪智力,而仅有l5%是由于专门技术。Luthans等通过对422位中国员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心理资本与他们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合并而成的心理资本与他们的工作绩效正相关,与员工的绩效工资也是正相关。另外,Luthans等的分组实验与效用分析证明了心理资本的增加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优势。比如,心理资本增加2%,每年就可能给公司带来1000多万美元的收益。所有这些都说明,心理资本能帮助企业培育竞争优势。因此,如何获取、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本,全面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投资收益,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水平来看,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知识水平层次人才越来越多,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下新高,据统计2010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超过680万。面对如此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知识储备、工作技能等这些传统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市场选拔人才的有限标准。据调查,目前企业传统的人才挑选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与传统企业重视员工的学历与经验相比,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考查员工的心理资本与情绪智力,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以上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不仅应该重视人力资本(智力、技能)的培养与开发,还应该开始关注心理资本的研究、开发和培育。我国高校作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预备劳动者的重要阵地,顺应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需求,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积极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是关系到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问题。
二、心理资本概述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西方,出现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文献里。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纵观相关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对心理资本这一概念界定,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类特征论、类状态论和综合论。类特征论代表人物有经济学家Goldsmith,Veum和Darity,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影响个人工作效率的个性人格特征。类状态论把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获得的具有耐久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或影响个体行为的人格特征。这一观点强调,心理资本的典型特征是稳定性与持久性,如同其他人格特质一样对个体行为影响是深刻的。类似理论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去考虑,强调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积极心理状态可以影响个体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这一观点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Luthans F,他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发展状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自我效能水平较高(即充满自信)。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第二,乐观。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第三,希望。对目标锲而不舍,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第四,韧性。当遇到问题和身处困境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采取迂回途径以取得成功。目前在国内比较赞同这一观点,李超平翻译Luthans F等的著作,促使了这一观点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沿用。Luthans等人还强调了心理资本具有可以测量、无限开发和能够管理等特性,所以相对于资金、技术等有形资本,隐性的心理资本具有无限的升值空间。综合论的观点认为应该将前两种观点加以综合进行分析,认为心理资本既有人格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并非难以改变的,它是可以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品质,从而达到提高工作能力的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其构成部分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是通常意义上作为积极性、主动性、自律意识、自我超越等优秀品质的一个核心心理因素;它是人行为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对外界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以及反应的结果,影响到人的工作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虽然心理资本的概念源于西方,但国内大部分学者在Luthans F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积极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摆脱了西方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束缚,正在积极探讨这一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三、实证研究
本研究主要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分析和问卷验证中,主要采用描述性数据统计、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
1.数据收集
研究对象为上海、四川和重庆三地的几所重点高校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和实地发放问卷等形势进行调研。问卷的设计是围绕了解大学生心理资本一般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后,设计出包含两个主体的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为被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是否获奖学金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第二部分为心理资本水平测量,共设34个问题,采用李克特的5分制量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问卷描述内容一致程度打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
目前关于心理资本的结构维度没有统一的定论,因此在参考了大量文献后,再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将大学生心理资本定义为:能够导致大学生个体积极行为的具备可开发性、可测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积极心理因素。采用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四大因子为主结构,同时引入了感恩这个维度来编制问卷(此处对感恩做个解释:感恩即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的意识和态度)。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来检验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的信度,结果如表1所示。问卷的总体和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值都大于0.80,内部一致性好。
(2)效度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效度主要以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来检验。
在问卷编制上,各维度的项目都是参照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成果而选取的,其中借鉴了不少较为成熟的测量工具。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对本研究的34个项目进行KMO检验,得出KMO=0.952,说明其非常适合因子分析。本研究的34个项目,经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因素,并进行正交旋转,得到五个因素。结果发现,大部分变量都分别在某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值,说明问卷效度较高。
3.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一般现状研究
此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25份,回收率93.75%,其中有效问卷206份,有效率为91.56%。样本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学生所在年级从大一到大四都有一定的样本数量,利于我们后期数据分析;在专业方面,工科学生占一半以上。有一半的同学在大学期间获得过奖学金,超60%的同学担任过学生干部。
4.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基本特点
从图1可以看出,参与此次调研的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均分的平均分为3.5,高于一般水平(3.0分)。其中,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均分在3.0(一般水平)以上,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均分在3.0-4.0(中偏上水平)之间,但仍有少数同学心理资本水平偏低(总均分在1.0-2.0之间),总体趋势比较理想。
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与各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如表3所示,总体与各维度的均分都在一般水平(3.0分)以上,其中感恩得分最高(3.8754),希望得分最低(3.1393),其余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自我效能、乐观和韧性。
5.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研究
(1)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性别差异
对问卷总体及各维度在性别变量上进行均值比较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因为只有感恩维度的双尾概率P(分别为0.034和0.027)都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故在性别变量上,只有感恩一个维度达到显著性差异。且女生的感恩均值为4.040,男生的感恩均值为3.766,因而女生的感恩意识强于男生。这一结果表明,女生一般比男生更懂得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更知道知恩图报。
(2)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奖学金、担任学干变量上的差异
对问卷总体及各维度在奖学金和担任学干变量上进行均值比较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在奖学金变量上,因为总体和希望的双尾概率P都小于显著水平0.05,故在总体和希望维度上达到显著性差异,且从表6可以看出,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以及在希望维度上获得奖学金的水平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在学生干部变量上,因为总体和各维度的双尾概率P都小于显著水平0.05,故在总体和各维度上都达到显著差异,且从表7可以发现,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总体心理资本水平和各维度水平均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
在奖学金变量上,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在希望维度上强于未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这个结论也得到了国外的相关研究结论的支持——希望与学业成就呈正相关。在学生干部变量上,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在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和感恩维度上都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说明这些维度与大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呈正相关,心理资本水平高的学生有着较好的组织领导能力。
(3)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年级差异
对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的心理资本总体与各维度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结果显示,因为心理资本总体和各维度的概率P均大于显著水平0.05,故心理资本总体和各维度在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不会随着年级的变化而改变。
(4)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专业差异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和各维度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结果显示,只有感恩维度的概率值P=0.016小于显著水平0.05,故感恩维度在专业上显著差异,总体和其他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样本中各专业的人数差异较大,故采用适合不等组样本的Scheffe多重比较法,结果显示感恩维度在专业上有显著差异。如表10所示,文商科的学生的感恩得分偏高,可能是由于文商科学生的情商比理工科学生高,所以更加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四、研究结论
通过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本次研究所编制和采用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一般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使用。
第二,总体来说,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一般水平,总体趋势良好。其中感恩得分最高(3.8754),希望得分最低(3.1393)。得到这个结果可能有以下原因:本问卷的测试题目全部是测量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因此不排除被试者在作答时朝着社会的期望来作答。此外,本次调研的被试基本上来自重点大学,他们的整体素质可能高于平均水平。
第三,大学生心理资本差异研究表明:在性别变量上,女生的感恩意识高于男生;在奖学金变量上,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在心理资本总体和希望维度上的水平高于没有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在担任学生干部变量上,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在心理资本总体和各维度上的水平均高于未担任过的学生;在年级变量上,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和各维度均与年级无显著差异;在专业变量上,文商科学生的感恩意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在学习成绩变量上,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心理资本总体和各维度上的水平均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五、大学生心理资本干预路径
对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干预,首先就要了解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一般状况。从本次研究中不难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各维度中,感恩得分相对较高,因此下面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其余四个维度,即希望、自我效能、韧性和乐观提出心理资本的干预路径。
1.希望
由于希望可以受到目标、路径和动因的影响,所以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明确方向,提升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首先,使大学生练习制定对学习或社团工作有明确个人意义、合理的挑战性和清晰的时间起点与终点的相关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多条达成路径;最后,确定有哪些需要克服的障碍,制定相应的计划来克服这些障碍,并去努力实现计划,将计划变成现实。在他们完成计划以后,接受来自群体的反馈,告诉他们还有哪些可供选择的路径以及在完成计划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其它障碍。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增强他们制定路径、鉴别障碍、制定计划克服障碍的能力,削弱障碍对动因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实现目标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强化,从而为其它三个维度的训练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认为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种活动以及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的积极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如果能够将个体以前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在群体的帮助下完成,能够有效改变个体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因而,体验成功是开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例如,可以通过以学生设定的个人短期发展目标为基础,引导学生分解目标,再使其对各个子目标及其实现方法进行描述,接受群体的提问和质疑,最终得出最佳实施方案,并在群体的帮助下完成目标,以强化其成功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鼓励他们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分享成功的经验。并运用唤醒和说服的技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每个大学生相信只要目标明确、计划得当、充分调动资源、行动积极,就一定能够出现情绪觉醒,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建立和提高他们制定并实施合理计划以达成预定目标的信心。
3.乐观
研究表明,归因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对未来事件乐观或悲观理解的重要因子,个体的归因方式越乐观,越倾向于将消极事件产生的原因归为他人的、暂时性、局部性原因。因此,从归因方式上训练大学生的乐观精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路径。培育乐观归因的路径是学会重新解释和接受曾经的错误、挫折甚至是失败。首先,让他们列举错误、挫折和失败的种种事件,并尽可能完整列举其归因。然后让群体帮助个体将消极的持久性、整体性的归因转换为积极的暂时性、局部性的归因,从而提升他们的自尊,增加其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例如,对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的归因,如果其认为主要原因是自己性格使然或者是无能的表现,群体则可以帮助其将归因转换为缺乏一定的社交经验及技巧,缺少锻炼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进入解决问题程序,明确可以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成功,提升他们对积极结果的预期,而不是陷入无助和无力的悲观中,从而提升乐观水平。
4.韧性
韧性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锻炼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坚韧品质的学生更能接受挑战,勇于独自面对逆境,能够坚定不移地为目标的实现而奋斗。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识别、预测自己学习、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识别哪些是影响自己成功的障碍。其次,帮助他们分析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启发大学生思考可以利用自己的哪些优势资源来避免障碍或阻止障碍严重化,并将这些优势资源列出来,如天赋、技能和社会网络。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面对逆境时的想法与感受(比如自信或绝望等),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在评估克服障碍的资源和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更有效的办法。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过程,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最终达到目标。
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四个维度的干预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大学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为积极预期奠定基础,当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自信能够识别障碍并通过制定计划、以坚韧的意志来克服它时,他们实现目标的希望就会增强。特别是明确了可以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成功,以及了解了应该如何克服障碍,就能提升他们对积极结果的预期,从而提升乐观水平。
只有懂得感恩,同时又具备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品质的人,未来才能成为组织需要的人才,才能懂得如何因地制宜地将知识和技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最终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美)Fred Luthans,Caroiyn,Youssef,BruceJ,Avolio著,李超平译.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Luthans F B,Avolio B J,Walumbwa F O,Li Weixing.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
[3]田喜洲.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到心理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取向[J].商业研究,2009,1
[4]孙宏.让员工心理资本增值[J].人力资源,2009,11
[5]田喜洲.我国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2009,1
[6]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5)
1.高校评优评奖工作应起到的作用
1.1评优评奖工作应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从评优评奖目的来看,评优评奖是为表彰和鼓励优秀学生的一种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因此,其设应该起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如果制度不健全,操作不当,便会对学生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挫伤落选同学的自尊心,使一些未评选上的学生产生低期望效应,自暴自弃,认为反正自己与奖项无缘,而丧失对参与评选活动或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从激励心理来看,各奖项的设立和评选对经济上尚未独立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这不仅使对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生活上的负担。根据大学生的这一心理,我们应该多思考如何增强该项工作的教育激励效应,让其真正达到激励大学生的作用。
1.2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
根据评优评奖的规则标准以及最终是否能评到奖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自身不断反省,不断进步。在评选过程中,学生认真对照评选标准,进行自我总结,通过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努力完善自己。这样,评优评奖便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并促进良好学风校风形成的作用。
1.3引导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整个评选过程全员参与,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评选,让学生从中学习公正客观的态度,不拉选票、不弄虚作假,让他们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荣誉,从而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通过评选,让学生明确学校激励什么,抑制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看重什么,忽略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社会需要和认可的优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从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去完善自己。
2.高校评优评奖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学生重复获奖问题突出、获奖面受限
尽管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设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奖励,如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伍达观奖学金等,但这些名目繁多的奖学金都是在学生学习成绩良好的基础上评选,学习成绩似乎成为了评选的唯一重要的标准,尤其是一些奖励金额较高的奖项,严格设定学习成绩,而学生成绩在一定时间内是具有稳定性的,获奖名额受比例限制,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基本会保持不变,这使得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重复获得各种奖学金,而其他学生无缘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获奖面。另外,由于评奖评优工作中没有明确规定不得重复评选,有的学生就坚决要求兼得奖项,从而导致在同学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纠纷或矛盾。这使得评优评奖工作看似激励表彰了优秀的学生,却在本质上使得学生忽略了为人处世、集体利益、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也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利益心,这样的结果违背了评优评奖的初衷,而这些问题将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2评优评奖标准单一,导致学生单一价值观
在评选过程中,评优评奖的标准过于看重学生成绩,这就导致一些学生眼里只有学习成绩和奖学金,放弃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放弃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也放弃了培养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一心只读圣贤书,认为只有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成绩好了一切就好了,形成了一种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这与社会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和需要是不相符合的,如果学生没有认识清楚这些问题,那么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往往会很受挫。
2.3评优评奖机制不健全,影响评优结果不全面
评优评奖标准应全面考虑学生在学校里的各项表现,如参加活动情况、上课考勤情况、宿舍内务情况、综合学习以及各类事件记录情况等,而往往我们的学生系统只能反映学生的成绩情况,对于其他情况却无从得知,这必将导致在评选过程中评选标准单一的现象,虽然我们一再强调综合考虑,但因为没有监督机制,因此,无法实现真正的“综合”评判,主要还是看学习成绩,这使得该项工作的结果导向有失偏颇,无法达到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评优评奖工作中的教育激励策略与方法
3.1全员激励,限制重复获奖,扩大学生获奖面
评优评奖决不仅仅只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事,而是全体学生的大事。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自身的评价外,还应充分考虑同学老师的意见,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对学生做出评价,在评比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优秀学生,鼓励后进学生。
根据“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的原则,应该明确规定学生获奖的次数或者金额,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学生也得到相应奖项,进一步扩大获奖面,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不一味地盯着奖学金而忽视个人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为别人着想,为集体着想的优良品德。
3.2评优标准多元化,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学生群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或强项,因此,评优原则设定也应多元化,奖项类型应该丰富,让每个人都能获得评优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获得奖励,体会被认可的喜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如前面分析,评优标准如果只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分单一,会严重误导学生的价值导向,而就目前市场需要看,在校大学生是否能获奖、评优已经关系到能否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优秀程度和胜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评优规则将对学生自身价值评价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会将评优条件等同于市场认可条件,因此,学校评优应充分结合市场需要人才的标准进行标准设定,除了考虑学习成绩外,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品德,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为人处世态度等,并且以最终的综合情况评定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在大学期间也应注重自我修养与综合能力也的培养。
3.3完善学生系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全面记录学生信息
针对学生系统只能单一反映学生成绩情况这一问题,评选过程无从判定学生的参加活动情况和考勤情况等,这样评选出的结果就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了。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系统,全面记录学生日常在校情况,如考勤、各项活动参与、宿舍内务情况、获奖情况、专业证书获得情况以及一些事件反映等等,将这些情况都作为评优评奖时的考评条件,通过评优标准的全面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完善评奖评优制度,学院增设补充奖项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本学期取得成绩
1、培养发展入党积极分子80,其中16人党校结业;
2、班级整体建设取得的成绩较上学期有明显提升,包括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人员、带餐进教室现象明显减少;
3、班级每月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增强班级团组织的凝聚力,让当代大学生用这份精神去学习、生活,去不断进步;
4、关心关爱学生,每天深入班级,每周三次深入寝室,全面掌握学生状况,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忙;
5、让班级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会的开展中,以往的班会形式都是有辅导员在讲台上从头讲到尾,很多的道理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脑海中,所以本学期班会开展是由学生来讨论问题,辅导员走进学生中去,让学生在班会上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营造良好的班会氛围。
6、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组建有号召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力量,协助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管理日常工作;
7、公平公正的评定奖学金,本学期所带班级260人,共一等奖学金7人、二等奖学金15人、三等奖学金21人;
(二)、工作不足
1、工作中存在惰性思想,做事容易拖沓,主动性思维有待提高;
2、对待细致性工作不够深入,做事只看表面情况居多,应多角度看问题,多层次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3、对于辅导员工作专业理论学习不足,没有合理利用时间去学习工作相关专业知识,日后需要认真学习专业理论。
二、横向工作
(一)、寝室相关工作,每周三协调各教师与学生会同学共同深入寝室进行检查,并做相关记录工作;寝室安全及寝室基本检查工作;学院对接公寓管理中心各项工作包括:卫生安全月、寝室文化节、寝室自检自查等工作;下学期将持续做好寝室相关工作。
(二)学院分担区卫生工作,主要包括:校园分担区的落叶清扫、积雪清理、日常维护、运动场篮球场等清扫周的维护工作。
三、下学期工作重点
(一)下学期是大二学期的开始,也是树立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的重要学期,做到每天一个学生谈心谈话,了解每位学生通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及学习感触,了解每个人目前的职业发展想法、认真分类(考研、公务员、支援西部、创业),根据分类对学生再进行分批谈话,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现状分析
1、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基本情况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2013年度在校本专科生共有29973人,有很多一部分是来自农牧区。根据相关规定,严格按照由本人提出申请――>民主评议――>学院审批和学校审批的程序,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642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校总人数的39%,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2409人,困难学生3585人,一般困难学生5648人,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了国家平均水平,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
2、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致贫的原因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造成贫困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总结归纳出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受到地区发展的限制。许多同学来自内蒙古的偏远山区或牧区,这些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牧民或农民收入渠道单一,仅仅依靠放牧或种田的微薄收入来负担对于他们来说高昂的学费,实属不易。
(2)家庭的破裂或父母早亡。有一个大学生的情形我至今记忆犹新,她来自内蒙古的东部通辽市,在她高中的时候母亲因为突发疾病意外身亡,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致命的打击,留下了她和爸爸还有两个姐姐,种田也成了这个家唯一的收入来源,就在她勉强读到大三的时候,噩耗传来,父亲也因为意外离开了人世,让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再次陷入了困境。
(3)子女众多,劳动力缺乏。有的家庭子女众多,劳动力有限,导致家庭支出远远高于收入,这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
(4)其他原因。通过访谈调查得知,家庭中得突发事故、突发性自然灾害、城镇居民下岗等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奖助公平性欠佳
学生们认为目前学校之中奖助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蒙古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认定机制存着一定弊端。在与部分调查学生谈话交流时,他们提到一个突出问题即是目前我校贫困生资助之中认定机制存在着一定弊端,进而很难使贫困大学生受到切实的资助。
其次,是大学班主任、辅导员观察认定法,即通过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观察和了解来确定。这种方法由于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的学生较多,观察和了解难以足够细致,可能存在主观推断因素,从而使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难以保证。
其三,是通过大学生班委会评选产生。这种方法在班内较为公平,但各班间不易形成一致的评选标准,而且如果被讨论的同学本人在场,还可能使其产生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2、激励性有所欠缺
贫困生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解决其首要问题,即经济问题,但我们也要看到贫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压力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思想、心理、能力上与非贫困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容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卑、焦虑等不良心态,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个别贫困生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极端的看法,从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出现偏激行为。而这些非经济层面的困难对贫困生来说甚至比经济上的困难影响更长久、深刻、更难以克服,成为贫困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因此,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应该在注重物质解困的同时,更加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实现帮困助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3、勤工助学岗位设立合理性欠佳
在调查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学生由于“面子”等问题,更喜欢以勤工俭学的形式自立更生,而非单纯去接受贫困补助。单纯去为贫困学生颁发奖学金与助学金,往往会影响到贫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造成人为的不公平。
其中,免去学费以及提供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相比,学生往往更倾向于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但是,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僧多粥少”,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不足;校内勤工助学方式过于单一,劳务型、服务型岗位多;参加勤工助学的主流群体是家境困难的学生,有时受到歧视遭遇白眼,脆弱的心灵易受到伤害;校外岗位主要是一些诸如促销、导购、餐厅服务等较低层次岗位,缺少安全保障;有些勤工助学学生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工作态度不严肃,做事不认真,旷工不请假,不服从老师安排,影响了用工部门的工作等等。由此可见,勤工助学岗位设立有待科学。
4、“精神资助”力度欠缺
据调查,内蒙古师范大学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学生来自农牧经济和教育都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底蕴薄弱,同时在与人沟通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基于这些方面的因素,很容易导致性格内向自闭、心理压抑情绪推积等等,久而久之难免产生偏执和极端的个性,对未来的自身发展造成影响和障碍。
目前,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资助的重心在于如何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困难和如何能拓宽救助渠道,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建设比较欠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贫困生产生各种问题的源头虽然是经济物质的贫困,但是物质贫困往往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解决难度比物质贫困的难度更大。因此,学校在资助学生经济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及时进行感恩、诚信教育。
5、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主要指的是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和个人通过奖学金、赞助或者捐助等方式为在校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支持,除了直接的经济支持外,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完成学业,减少家庭的负担。
由于社会力量参与贫困生资助工作是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后了解到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大学的现状,社会力量的参与还非常有限。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也逐步构建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为高校贫困生切切实实缓解了经济压力,但是在学生资助运行和和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是有许多现实问题存在,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高校贫困生工资助工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现行学生资助体系所面临的问题,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提升资质的服务效能,努力创造和谐的资助环境,切实倾听贫困生的诉求和愿望。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一项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有着其独特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资助工作任务重并存在明显问题。
一、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困境
“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伴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内容包括“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五个组成部分,简称“奖、贷、助、补、减”,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业、健康成长。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看似配合无间的五位一体混合资助方式也有其各自的问题。
1、“奖”:一定程度上并不具备助困的特点。高校制定奖学金,用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这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是学业和经济的双丰收。从奖学金的评定标准来看,学习成绩好是一方面,课外实践等也同样重要。对于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来说,内向、户外扩展少,在综合素质方面定稍逊一筹。因高职院校特殊性,设定奖学金的资助数量、大小均有限。设想下:只有一个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的情况下,一个是学习第一、家庭比较困难,另一个是学习第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那是贫困优先还是品学优先,这就又存在一个评议导向的问题。
2、“贷”:助学贷款存在信用风险。银行对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是无担保、无质押、无抵押的“三无”贷款,即使学生违约,银行也很难有具体的方法来规避风险。高职院校受到社会一定偏见的影响,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大、收入不高,偿还贷款能力不够有保障,影响到银行对高职院校学子少发或不发,以规避不良贷款的比例。而学生对信用意识的淡薄,信用约束机制的缺失则更加加剧了学生违约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的风险。
3、“助”:勤工助学岗位少且面窄,对贫困生学业亦有一定影响。勤工助学不失为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好办法,但实际上:第一、岗位少,无法满足贫困生的需求。第二,校外岗位多为家教,未展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色,且大多贫困生出自山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家教这一岗位未必是好选择。第三,勤工助学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学生耗用较多时间去挣钱,勤工助学却事与愿违的变成了“勤工误学”。
4、“补”: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农科类专业学费相对较低,吸引了不少贫困学子的报考。在这些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农村学生家庭或者城镇一般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别较小或者近似,贫困程度甄别存在一定难度。由于时空的限制,评定小组有时很难判定学生举证的内容差别所在,就会出现:当个别贫困生由于现实表现、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各种原因落选,情绪波动反应激烈,对认定工作的合理性产生困惑,从而引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5、“减”:数额有限,容易让贫困生产生依赖心理。学费减免不宜作为高职高校的主要资助手段,一方面学费是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而高职院校的专业普遍收费不高,对于经费紧张的高职学校来说,贫困学子本就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持续活动。另一方面,靠减免学费来解决贫困生问题不是根本办法,也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
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资助工作的思考
1、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诚信道德教育,建立信用记录。高职院校贫困生较多,应从入学起就加强诚信教育、贷前做好信息采集和咨询工作、贷中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还贷后加强跟踪管理几方面来实施助学贷款管理。高校开展对贫困生的法律责任教育和诚信教育,让受助学生参加社会感恩回馈实践,使每一名受资助的学生都能在资助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诚信的价值和重要性,受助学生的还贷记录将成为用人单位评价学生诚信品格的参考指标之一,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还贷意识,鼓励学生上进。
2、关注资助体系对贫困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受助互动,能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再轰轰烈烈开展扶贫助困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也不排除有些贫困大学生对支持的感知和利用度并不高。因此资助重在社会支持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将社会支持很好的与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结合,很大程度上依靠学校对受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和指导,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抓住他们心理的可塑性,积极引导和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对待和接收社会支持。
3、建立资助绩效评估体系。学生作为受资助的最终受益者,按资助贫困生绩效评估“客观性与相关性结合”的原则,引入“学生评估”指标,由学生对资助效果进行直接的评价。一方面,学校可根据学生反馈的评价表进行自我修正,提高对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生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感知到学校体己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对国家政策、学校工作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当然,绩效评估体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岳磊. 大学生助学贷款现状及对策分析[J]. 科技资讯. 2011年第16期.
[2]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3]梁红. 激励管理体系问题研究――以农林院校贫困生为例[D]. 东北林业大学.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