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厨房发言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缺失的原因分析
文言文的重要性远远不止以上所述,所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任务。但是目前,在高中生当中普遍存在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的现象。在当下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大多数学生只疲于应付文章中的文言现象和文章背诵。刻板僵硬,缺乏灵活性。根据很多教师的课堂观察和学生反映,高中生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的原因大致如下:首先,由于文言文当中的字义、语法等与现代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学生从字面上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难以入门;其次,由于古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风气等的不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即使读懂了字面意思,在理解文章的逻辑和内涵上也有相当的难度,不知其所以然;再次,一般的情况下,对文言文答题的惰性或者恐惧,都会减弱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三、立足《史记》,探寻方法
1.结合《史记》指导写作,学以致用。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往往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史记》中的很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史记》在叙事方面,艺术精妙。首先,《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其次,《史记》的叙事有详略之分,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详写,对于事件发展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最后,司马迁善于写错综复杂的重大场面,写得条理清晰、游刃有余。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气氛,司马迁采用不同的手法,如,白描、铺陈、渲染等,让人深刻体会到当时的宏大场面和气氛。总之,其深厚的叙事技巧,值得高中生去学习借鉴。
《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非常精彩。《史记》所写的人物不但量多而且面广,他们中大多是独具人格魅力的英雄人物。无不鲜活生动,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对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有很大帮助。
《史记》在风格上,雄浑悲壮。《史记》内容气象万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其磅礴大气的风格,也会帮助学生增加自己的文章气势。
学生发现《史记》不仅仅能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还能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自然会激发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2.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古为今用。
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在这个纷繁复杂而竞争又十分激烈的过程中,高中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人格缺失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妨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关系。可以充分挖掘《史记》的人文性,重视利用《史记》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的品格,对高中生的人格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往往乐于接受。
3.多媒体教学,活学活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多媒体教学能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打破教室四五十分钟的时空限制,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从而引发学生大量的联想与想象,使学生对作品主人公人格的审美有一个崭新的时空。
4.体验型教学,乐学乐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C语言是一门基础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它既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又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运用它既能开发各种系统软件,又可以开发各个领域的应用软件。而且C语言还具备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正因为这些原因使它成为了编程的首选语言。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C语言学习枯燥、难懂,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对C语言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下就是我在C语言教学中的一些看法,愿和各位同行探讨学习。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入门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那种来势汹汹的开端有多少学生能做到应付自如?作为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始要定位好角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对课程、对教材、对学习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好好“吹捧吹捧”C语言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功效,让学生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性,否则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其次,在介绍C语言课程时,可以演示使用C开发的项目,例如“泡泡堂”、“黑白棋游戏”等,这些案例运行产生的动画效果和图形界面能引起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削弱学生对书本上程序和文字的厌烦感。当然,演示案例的多行代码也有可能让学生产生畏惧,所以我们教师可以现场马上编制几个简单的带有输入及输出的案例,像打印一句话和简单的图形等,甚至可以指导学生一起互动参与,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在学习方法上可以跟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经验,告诉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听课,如何动手编程。比如在课程刚开始阶段,因为学生刚接触C语言,马上叫他们编程比较不现实,而且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认为C语言难学,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读程序”,读程序是学习C语言入门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不放过老师上课所讲和书中章节涉及到的所有程序,然后仔细研读程序,直到每一行都理解了,然后找几个编程题目,最好是和例程类似的,比如你读了连加的程序,觉得了解了,那你可以试图写出连成的程序,不要以为例程你已经读懂了,你就可以写出和它一样的程序,绝对不一定,不相信你就试一试吧,如果写不出来,也不要着急,回过头来再继续研究例程,想想自己为什么写不出来,然后再去写,反反复复,直到你手到擒来,能够举一反三为止。多看多练,这样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二、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知道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C语言教学中的启发式则是通过实验教学、演示和讲授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索,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在C语言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贯穿在整个的课程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让学生做到人人主动学习,都能动手实践,在亲身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得到启发,进而使学生操作技巧得到加强。例如C语言中例题输出2/1,3/2,5/3,8/5,13/8,…前50项,对于初学者来说编写这个程序会感觉比较困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看一下各项有什么特点,就会发现第二项的分母是第一项的分子,第二项的分子为第一项的分子和分母之和,第三项的分母是第二项的分子,第三项的分子为第二项的分子和分母之和,以此类推,第N项的分母是N-1项的分子,第N项的分子就为第N-1项的分子加分母,分析到这,我们就知道求前50项用个循环就可以了,假设用a,b分别表示分子、分母,第一项为2/1,所以a=2;b=1;循环体语句就是求第二项到第50项,第N项的分母是N-1项的分子,那么就是b=a;第N项的分子就为第N-1项的分子加分母,可以问学生是不是就是a=a+b;学生很快发现b已经不是N-1项的b了,b的值已经被覆盖了,那我们就可以用到之前两个数交换例题所讲到的知识,用个变量把b先存起来,那循环体语句就改为temp=b;b=a;a=a+temp;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而在这全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每一步都采取和学生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启发下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并且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三、采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据此,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的实践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在解决这些任务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知识的合理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最后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学习体系。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的是实践,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进行了实践活动。这正好符合高职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在C语言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上课所教的内容,尽可能地设计出具有趣味性、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其中,使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达到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标。接着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组员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完成任务,这样加强了同学间的沟通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以个人的经验引导思考,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知识要点,并适当的加以讲评。学生完成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讨论并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反馈和评价。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一般来说.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求知欲的强弱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个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再设任务、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在设计完成“对输入的一个正整数n,判断其是否为素数”任务后,可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功能相近的“求100以内所有的素数”,供学生在课后拓展完成。
通过完成任务,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重视上机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训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传统的上机课一般都是让学生复习调试书本上的例题或者布置编程作业,但是这样一方面会让编不出程序的学生产生挫败感,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上机调试完书本上的例题就以为完事了,但事实上他对很多知识点都没理解,以致在之后学习中不能正确和灵活地运用。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够灵活的运用语言编程。既然编写整个程序会让学生觉得太难,那教师可以把上机任务简单化,把一个完整的程序空出几个空让学生填空,或者把程序修改后让学生改错,这样学生上机调试,既可避免编不出程序而使学生产生挫折,又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和程序改错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待到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基础后,教师便可以布置一些较难的任务,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问题求解和编程能力。
另外一个普遍出现的情况就是学生的上机作业存在抄袭现象,有的程序错误百出,根本就没上机调试过。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不要完全一样,比如说程序中有用到的一些数据可以要求用学生各自的学号,那么谁抄袭就一目了然了,又像上机任务为打印图形时,可以有的组打印上三角的星号,有的组打印下三角星号,或者打印数据构成的三角形等等。学生上机课结束后一定要整理好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要认真批改和检查实验报告,发现有抄袭的同学一定要提醒和警告,还有对于学生上机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错误,进行集中提示、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还有就是C语言的编译软件,现在高职的学生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他们接触的基本都是图形化界面,比如中文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对于TruboC2.0这样的只能运用键盘且全英文界面感到非常不适应,特别高职学生普遍英文程度较差,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为了改进C语言的编译环境,我们可以选用WINDOWS下的编译软件,比如WIN―TC,WIN―TC的内核实质上和TC是完全一样的,WIN―TC的优势主要就是纯中文菜单,支持鼠标操作,相较于turboC,操作更为简单、方便,较容易让学生接受。
五、结束语
C语言的教学中,我们要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讲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更甚者,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为学生将来工作打好基础。以上仅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点帮助。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元惠,高占国,杨静.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3
现如今,社会的需求不仅仅要要我们的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良好的知识水平,还要求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据统计,现在在校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不高,这与初中阶段就忽视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学校应该加强学生体育锻炼、重视体育课程。下面我就谈谈对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初中体育教学所面对的问题
如今的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对课程的改革。原来的课程内容单调,就是让学生做做操,跑跑步,学生和教师都不能进入状态。甚至有的时候就是自由活动课,这需要我们更加认真的对待。
在心理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初中生要面临“中考”战场的洗礼,知道分数的重要性与残酷性,所以在心里上,都会更加看重文化课而可以忽略体育课。加上现在各个学校之间以升学率做为比较学校强弱的砝码,所以占用体育课的情况十分严重。
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理方面着手。初中学生存在很多不安和脆弱心理,而且忽视体育课的重要性,觉得体育课上不上都行,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变:
(1)要围绕教材对学生提出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施教。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能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多安排一些有乐趣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对于一些不好动的女生,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
(2)让学生“看到”体育锻炼的好处。在现阶段,学生身强体壮,青春就是资本,如果我们跟学生说体育锻炼好处,学生肯定听不进去。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让学生“看”到体育锻炼的好处。以自己为实例,让学生看到体育教师健美的一面,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体育锻炼也是一种时尚。
(3)我们应该大力进行体育研究性学习,尽最大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采用提问的方式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对于这种形式我们可以对要点进行逐个启发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深入了解,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在提问过程中还应该积极肯定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继而可以合理的完成动作,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教学质量不自觉的就提高上去了。在提问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严重的负担,因而,选择一些比较新颖有趣,较强诱导作用教学手段进行诱导从而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提高教学的效果。再次,教师们要正确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心理因素,具体做法在于,课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犯的错误选用一些简单的,学生能够做到的动作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会动作的信心和迫切感,在上课期间,教师应该尽量用轻松,优美,准确的动作为学生进行示范,这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避免许多因为心理因素而照成的错误动作,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增强学生的安全感,继而避免因为恐惧心理而照成的错误动作,把伤害事故的发生降到最低。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动作时也要循循善诱讲清楚道理,学生一旦练习失败也要对学生进行热情的鼓励和耐心的帮助,这样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再次进行尝试的勇气以及改正错误的信心。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如各种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教师应鼓励、诱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方法对问题反复地进行研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自我超越,实现自我创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教师应让每个中学生都明白学习的目的,以及老师和家长的希望。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那么就可以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如此。只有学生有了日积月累的自我超越的意识和行为,就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自我超越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课堂上学生对体育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对体育兴趣的不断增深,求知欲会越来越强,想象力也会越来越丰富。这时教师就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要不遗余力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甚至学会在课外的学习,进一步使学生实现更大的超越。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是方向,改变教育观念是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未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长期以来,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存在轻过程、重结论的问题。故验证性实验居多,费时费力的探究性实验少,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严重。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化学实验教学,从而创造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等策略和方法呢?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以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创设实验时,要适当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趣味实验。如:我在讲完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后,有同学想到在圣诞节表演魔术,即用酚酞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再在上面喷上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出现红色的字,来烘托节日气氛。又如:在讲到金属和酸的反应时,有的同学想到从铝制的易拉罐上剪下一小块,向老师要了一点稀盐酸回家自己做起实验来。后来有同学问我:铝反应后变成了黑色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用家里的醋酸来代替稀盐酸?我不失时机地进行阐释,并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处处存在化学,化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的手段
有些化学反应实验,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按常规演示难以完成或实现,但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模拟演示,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试验,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试验时易造成一氧化碳泄露而发生中毒,为保证实验现象逼真和安全,利用可见模拟演示也能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2)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例如,水通电电解水试验,从分子和原子角度上去分析这一化学变化的实质,与其让老师大讲特讲,还不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给学生演示水通电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直观地通过直观感觉得知:水分子先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结合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结合构成一个氢分子。学生通过观看不仅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也懂得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一定变而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仍是从属地位,所以不能用多媒体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三、以验证实验为基础,开展探究实验
教师要研究和挖掘教材,尽可能地在验证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升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探究,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实验的兴趣和能力,也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时,先让学生按照课本的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实验,进行实验。在此基础上我开展了对学生探究实验:①设置问题情境: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守恒?②学生提出猜想: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或不守恒;③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④按照本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⑤各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与评价。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实验成功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们参与的实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f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把我们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亲自实践。基于这种思考,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教学中:①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提示学生:可咨询老师和同学、上网查阅资料等):哪些化学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要求组内各同学明确分工,相互帮助,各负其责;②上课时,学生按本组的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来做实验:实验过程中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③各小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由全班同学评价设计装置的优缺点,选择最佳实验装置进行全班展示操作过程。由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同学们心里由衷感到自豪,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培养正确的科学实验态度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实验中的困难,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获得成功,所有实验现象都会明显。因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实验本身更重要。这样会使实验教学效果最大化。如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测定”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和温度差等问题使红磷燃烧停止后需较长的时间冷却,或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极少量的水进入集气瓶,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情况,造成实验现象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实验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
总之,作为化学老师,我们要把课堂知识和化学实验结合起来,把实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全面认识事物,学会科学探究,提升化学素养,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供电量一直是供大于求,但也有部分地区常年缺电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电网输送能力不行,这样高压输电工程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高压试验研究、高压设备研制、高压设备试运行的考核等阶段要不断加强,从而有效的排除高压设备内部的安全隐患,保证电力高压设备的有效运行。高压试验是一项试验设备多、工作量大、程序复杂的工作,因此在试验中要清楚认识到可能出现的危险点,采取合理的效的措施,以阻止和防患任何故障或事故的发生,保证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1 电力设备高压试验的意义
在电力系统中,高压试验做了检测电力设备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试验中检测到的信息进行实际工作中的技术参数评估和电力设备运行情况的诊断。此试验是作为保证电力系统设备运行维护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其非凡性和确定性,因此要确保高压试验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故障的发生,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生,对电力设备长期稳定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高压试验的中的绝缘特性和耐压特性
在绝缘故障检测中高压试验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不可缺的一个试验。大致在些检测过程中根据试验的目的性有别可分:型式试验、出厂试验、系统中进行的交接试验和预防性试验四种。下面就绝缘故障检测中的绝缘特性试验和绝缘耐压试验两大类进行逐一分析:
2.1 绝缘特性试验
绝缘特性试验是检测电气系统运行和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诊断检测电气设备绝缘缺陷或故障的重要手段。现在电力设备朝着高电压化,结构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这就需要绝缘测量指标的多样化、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测量过程的简单性和迅速性。绝缘特性试验是通过一系列的测量方法,及早发现缺陷,及时进行维护与检修,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2.2 绝缘耐压试验
为了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设备的绝缘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绝缘结构任一局部范围内的破坏都会使整个设备丧失绝缘性能。绝缘耐压试验可表明设备能耐受的电压水平,更表明对该设备的绝缘水平要求。但绝缘耐压试验是一种破坏性的试验,因此,对一些缺少条件的、不具备的关键设备,要慎重选择进行绝缘耐压试验,以避免不应有损坏和经济损失。
3 电力设备高压试验分析
在电力系统的高电压测试中,通常是采用高压试验变压品来完成的;对于一些电容量较大的测试品来说,可以采用串联谐振设备来产生工频高电压。但是高电压试验设备如果电力变压器对试验来说并不经济。因此,通常交流高电压试验设备只包括高压试验变压器以及串联谐振设备。高压试验电源设备应包括电力变压器。一方面,高压对试验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试验变压器和串联谐振设备这两种常规方案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应考虑电力变压器方案。另一方面,在试验室,作为电力变压器的一种结构型式,升压变压器实际上常用来作为中间变压器匹配电源电压和试验所需的电压,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高压输电技术的试验研究以及高压设备绝缘考核对交流试验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试验变压器、串联谐振设备以及电力变压器等三种可供选择的交流试验电源各自的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试验变压器适用于相对较小容量试品的短时高电压试验;串联谐振设备适用于容性试品的单相高电压试验,并能满足相对较大容量要求:电力变压器作为高电压试验设备,在结构和容量上并不经济,但作为交流试验电源,却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当试验变压器和串联谐振设备这两种常规方案不能满足特高压交流试验电源的基本要求时,应考虑电力变压器方案。
电力设备的高压试验过程是: 首先根据试验设备的不同选取电源,并进行软件的系统配置,对测量的参数进行初始化,根据在线监测数据(如色谱分析数据、局部放电数据、红外测温数据等)、设备定期预试数据以及运行工况记录、缺陷记录、维修记录、出厂数据等,诊断电力设备可能出现的潜伏性故障,并做出故障的趋势预报,由此对电力设备的实际健康状态进行评估;根据电力设备故障性质预报高压电力设备健康状态,拟订出初步的试验测试结果,确定影响高压电力设备的主要指标属性或目标,采用某种决策方法进行分析。
4 高压试验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高压试验通常在高压下进行,由于其针对的目标的非凡性,因此安全问题非常重要。操作人员应将所有的试验设备电源断开后,按相关规程进行操作,在高压试验中,由于场地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大部分情况下现场情况都及为复杂。因此高压试验的安全措施就显得非常生果。因为在高电压下不可能出现一点疏忽,一丝的违章行为,就会重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因些要发动每位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对现场测试过程中的各种危险点进行讨论研究,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从程序和技术上防患事故的隐患,提高高压试验的安全性和有益性。
⑴ 在高压试验前,充分作好预备工作。拟定好试验方案,必须严格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中的相关内容,由固定部门进行归口管理,调集相应的岗位和专职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试验。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在工作地点提高警示。
⑵ 在正式进行高压试验时,由于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既然在应急的情况下,此测试工作也必须有二个以上专职人员共同配合来开展工作,并明确相对的分工,相应的责任,保证试验的安全性。
⑶ 在高压试验前,负责此次试验的负责人应根据参加测试人员的职业技术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讲明安全事项。
⑷ 试验进行前,要让参加试验的工作人员明确此次任务的必要性,对试验设备地点或四周环境进行熟悉,清楚试验的项目和标准,有任何不明确的地方,都不能开展试验。
⑸ 进行试验的设备必须在试验前进行相关检测,考虑是否合适,各项进行试验的仪器仪表的容量、量程、转换开关、插头及调压器和滑杆等情况是否正常,能否符合此次试验的要求,都必须准备的新发明。
⑹ 在试验过程中,在任何线路拆缺前要做好相应的标记,以便恢复时能正确衔接,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影响进度。
⑺ 试验设备和被试验设备的金属外壳均应接地, 高压试验引线应尽量缩短,截面应足够大;高压回路对安全网,设备外壳墙壁等地位物体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防发生放电。
⑻ 高压试验一般由较低一级的试验人员负责接线, 之后由试验负责人负责检查。检查接线是否有误,安全用具(如安全网、标示牌、绝缘手套、绝缘垫、放电棒、接地线)是否齐全,安全措施是否妥当。
高压试验在电力设备中是一项高科技、复杂的工程,要依靠此试验来不断的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因些高压试验涉及的范围广,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规范来来保证些试验的实施,试验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并根据相关规程来操作,形成良好的习惯保证高压试验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目前,因为社会对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的高需求,使得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热工实验课程作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与就业,而传统的热工实验课程得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实验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要求[1],因此,探讨对传统热工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并创新思维,提高热工实验教学质量就势在必行。笔者在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以及在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总结经验、分析改进,得到了在热工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四个主要方法。
2 现有教学实验课存在的弊端
(1)教与学过程脱节,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均形成了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这一教学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另一方面则因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业因此扼杀了其主体作用和创新思维[2-3]。
(2)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的实验课上,学生只是照着书本上所罗列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进行操作,生搬硬套,并将其作为经典来处理,因怕出错而亦步亦趋,依次而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4]。
(3)教学过程分散,不成系统,逻辑性差。热工实验课程的原有安排较分散,课程的进度相关性差,讲课时总是碰到什么讲什么,没有一个良好的逻辑体系和一个讲解的逻辑路线。
(4)缺乏足够的实践性。先进的模块化实验教学设备提高了实验效率,减小了实验误差、缩短了实验时间,但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无法观察到实验器件,导致实践性缺乏[5]。
因此,针对现有热工实验课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必须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变传统以实验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方式,而充分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验教学中达到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 教学过程一体化
在热工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模式,达到“教”和“学”的一体化。在热工实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要注重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参与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主要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在实验课程的前期准备阶段,针对所有将要提出的问题先形成一个问题系统[6], 教师要把对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课程基础知识进行综合的学习、分析,并最终将所有的知识系统转化表现为一个问题系统。问题系统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主要知识点,针对这个知识点设计出多个大问题,并在大问题下面分解出一系列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大问题展开,将大问题的各个细节部分全面细致的展现开来。问题的设计以与实验课相关的课程内容为主,并结合实际实验内容,围绕主干,同时结合学生课程课堂上的表现不断的进行调整,从而从实验课程预习阶段就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而教学一体化的实现,也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指导实验过程,学生只是在指导下机械的完成实验操作,而对实验课内容以及实验课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糊里糊涂,不明不白的现状,让学生在上实验课程之前就对实验课与课堂内容的关联了如指掌,为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打下铺垫。而在实验课程的完成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在以“指导”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指导方向、指导操作的精准度,教师往往会因为担心自己讲得不到位、不全面、不细致而滔滔不绝。而使用“教学一体化”方案,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自作、自我设计、自我解决,注意力指向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时的给与一定的指导,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性正确即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讲得少了,指导的少了,学生自己琢磨的时间多了,自行尝试的机会多了,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多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实验课堂上学生的行为方式可概括为以听为主,以操作为辅;而“教学一体化”方案则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具有以分析、思考为主,以听、操作为辅的行为方式。“教学一体化”方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4 教学形式多样化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开始进入大学课堂,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大学课堂授课的方式,从传统的教师以粉笔加黑板的讲授形式,向利用投影仪、语音、网络等多种媒体综合应用的教学形式开始发展。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但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值得教师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7]。热工实验课程结合实验课程本身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虚拟网络实验系统与实物系统相结合,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实验过程的教学形式中,教师所讲解的实验过程往往循序渐进,学生可清楚地看到教师对实验过程的分步介绍,明白实验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教师讲解的速度也比较适中,能使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与讲解路线,有充分的记录,从而易于保证实验的安全、准确进行。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往往注重实验操作的教学,不注重学生自我思考与分析,无法完成启发想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和稳定性较弱[8],传统实验教学课程只是针对现有的实验设备开设、讲解,信息量不够大,很多设备的内部结构以及内部原理等知识很难形象地表示出来,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较差。
而多媒体教学包含的信息量大,视觉感强,能够把复杂的实验设备的内部结构、内部原理及内部形式等形象地表示出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而针对现实存在的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课程,开发出相应的虚拟实验系统,则是用多媒体手段对真实的实验进行再现和模拟,由学生进行观看或参与操作[9-10],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实验环境。借助虚拟实验的交互性,学生可以对实验仪器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大大的发挥,突破实验场地与时间限制的实验方式,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进一步的创新。
在学生完成虚拟实验之后,让其及时进入真实的实验室来完成现实实验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经过虚拟实验得出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数据,对其进行真实验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可对实验结果与实验问题进行记录与对比,开展集中讨论,进一步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最终得到优秀的实验方案与实验验证,这样可以使学生系统的完成实验的基础理论分析与具体的过程实践。
5 教学推进逻辑化
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课程内容服务,为了更好的组织、传输课程教学信息,加深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理解、记忆以及分析归纳总结。而要使传输有效,除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系统性外,还需使教学内容在操作上具有逻辑性。为使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落到实处,则需要在实验课堂教学的环境中有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操作,用以激发和调控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与行为。实验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讲概念、原理、方程、公式等基础理念落到实处,以具体实物运动的方式展示出来,实验内容所展示的知识是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使所展示的概念、原理、方程、公式等在课程本身就具有的系统结构,因此未来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在实验课程的进行中要结合课程逻辑确定实验内容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条理的用实际设备进一步具体说明、体现各概念的内涵、外延,原理和方程、公式的结构、用途、运用条件。因此,在实验课程内容讲解时,要首先给学生讲解实验课程的内容分布,实验内容对应的基础知识的整理,实验过程对应的逻辑步骤,然后把具体的课程概念、原理、方程、公式分别一一对应的在每个实验中提出,让学生具体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最后在综合实验台上,将各种基础知识综合体现,由学生自行分析实验台操作所涉及的各种概念、原理、方程、公式,通过自行设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分析推理、数据处理、综合论证,优化设计等过程,把涉及的课程基础知识整理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最后把各种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应用上。通过将教学内容按照逻辑性有计划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6 教学过程实践化
第一,对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例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对实验教学加强探索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探索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规律。
例如:课本安排有一个验证“玻马定律”的分组实验,我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讲到“气体的等温变化――玻马定律”时,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用实验来探索出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从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三个状态参量出发,思考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先研究温度不变(即等温)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然后列出提供的实验仪器,要学生考虑怎样利用这些仪器来探索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实验方案,以及在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是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和体积成反比的关系”。将教材安排的两个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里完成,既提高了效率,也利用探索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第三,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
教材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换句话说,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例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由于想象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第四,要重视实验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基本功是指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的基本理论是:(1)认识实验的作用,通过实验是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实验的原理;(2)能分析实验误差。实验的基本方法是:(1)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步骤,能设计表格、整理实验数据、画出图线,得出结论;(2)会利用实验方法(例如:替代法、比较法、半偏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准确的测量。实验的基本技能是:(1)能正确、熟练按操作规程使用的物理仪器;(2)能仔细观察,认真读数、记数、整理数据,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3)能排除在实验出现简单故障;(4)能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
实验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在高一阶段,认真做好课本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及课外实验来培养和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课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内容和难度与竞赛实验相差太大,认为它们对竞赛帮助不大。但我觉得这些实验对于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安装简单的收音机”和“利用双缝干涉测定光波的波长”这两个分组实验,据实验室老师反映这两个实验在普通班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做了。我安排了学生做这两个实验,实验效果十分良好。
而在高中的物理问题解答的时候,比较关键的有两点:一是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以及其所处的一个状态,然后将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比较适当的物理模型;二是要在分析物理的过程中,找出在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因为在现在,有很多学生对物理规律与物理公式背的很熟,但是却不会把那些实际的问题给抽象为正确的模型,难以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需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和领会正确的方法,并运用在解题过程中。
一、将研究对象与过程看成是理想的模型
现在在高中物理中,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或者是物理过程都可以看成是理想模型,比如在研究对象中有:质点、轻杆、轻绳、理想气体、单摆、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点光源、原子模型等,而在研究物理的过程中又有像: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因此我们在解答这些物理问题的时候最重要最关键的有两点,也就是上述的两点,一是把研究对象看成是恰当的物理模型,二是分析物理过程,并找出物理规律。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其实也就是在保证其中的某一方面的效果相同的前提之下,将一些实际的、陌生的且复杂的一些物理对象、物理过程以及物理现象都用比较理想的、熟悉的并且简单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以及物理现象来代替这样的一种思想方法。例如合力和分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以及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等等均是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运用替代法的,也是等效替代法在教学中的实际的运用。除了这些,等效替代法在物理的解题中也有着比较广泛的运用,比较典型的有:物理模型的等效替代、物理过程的等效替代以及作用小幅哦的等效替代等。在实际的运用等效替代法解决难题的时候,应该明确任何两个事物的等效都不是全方位的,仅仅只是局部的,只是在特定的、其中某一方面的等效。所以这也就要求在具体的问题中必须先明确到底是哪一方面等效,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住等效的条件与范围。
三微元法
微元法实际上是一种微分的思想,在高中物理问题的处理中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也就是把研究的对象或者是过程给分割成小块的(微元)来进行研究。而这种处理方法在人教版的《物理》(新教材)中最为突出。例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如下图中,将整个运动的过程给分割成非常细,那么折磨多想小矩形的面积的综合也就可以比较准确的代表物体的位移,而这个时候,这些“细小”的小矩形的顶端的“锯齿形”就很看难看出来了,也就可以忽略了,这些小矩形也就是合在了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梯形,这个梯形的面积也就是位移,这样就可以推导出位移的时间公式了。
四、近似处理法
近似处理法在高中物理问题的研究中,也是在实际操作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也经常忽略一些次要的因素,或者是忽略相对较小的量,这也算是近似处理。再比如,对与打击碰撞问题,经常有学生问到:重力到底应不应该考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
例如:一个质量m是5千克的物体从地面20米处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该物体落地的时候和地面相互作用的时间是0.01秒,也就是在地面上停止了,试着求出该物体对地面的平均作用力是多少(g取10m/s2)?若果相互作用是时间是1秒,那么平均作用力是多少?
解析:(1)首先物体对于地面的平均作用力和地面对物体的作用力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此可以将物体作为研究的对象。
(2)物体在自由下落的时候,要遵循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因此物体和地面作用之前的速度v就满足v2=2gh,v==20m/s,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物体和地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会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与地面给物体竖直向上的平均作用力的作用。那么物体和地面之间相互作用后速度就等于零了。
(3)根据动量定理0 ,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得出t=0.01s时,=mg+=5×10+=50+10000=10050N,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重力会比其它的力小,而在实际的问题中这个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也就是近似处理。当t=1s的时候,=mg+=5×10+=50+100=150N,重力是不可以忽略不计的。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一个量要不要被忽略不计不是看它的绝对的数值,而是看它与其它的量相对是不是可以小道能够被忽略不计。
结束语
除了上述的四种方法以外,还有像分析综合法、临界分析法、图像法、反证法等多种方法,这些都是在高中物理中比较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逐步的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更要恰当的去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些方法,并及时的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物理问题时可以真正的做到举一反三的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3]:潘兆雨;《浅议物理问题中常见的处理方法》,新课程学习(下),2011(06),28。
中图分类号: TU4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难度的不断提高,软土对公路的危害,引起我国公路方面各部门的重视,公路建设对软土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公路工程建设的需求,科研、设计、施工等单位全力以赴,协同作战,经过多年努力,引进、发展了多种软土处理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软土就是强度低、压缩性高的软弱土层。通常把淤泥、淤泥质土、软粘性土总称为软土。一般情况下,软土的含水量在34% ~72%之间,孔隙比在1.0~1.9之间,饱和度大于95%,液限一般为35% ~60%,塑性指数为13~30。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因要求全立交、桥涵通道多,路堤高度多超过软土填土极限高度;加之软土中含有大量亲水胶体微粒,土体多呈海绵状结构,因其孔隙比大、含水量多、透水性小、抗剪强度低、压缩性强,在路堤高填土的自重作用下,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趋地压密稳定。此外软土结构在大交通量、重载车辆的作用下,往往会发生路基失稳或不均匀沉降,导致公路路用性能的降低或丧失。为了增强压密稳定力度和较短时间达到最终沉降,确保路基及其外侧建筑物或其他设施的安全,因此必须对软土地基进行针对性的加固处理。
2处理方法
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法可大致归为两大类,即排水固结法和桩体挤密加固法。对正常固结的软土应优先选取排水固结方法,该方法最经济合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工期过紧、承载要求过高而又缺乏堆载的条件下才会考虑其它加固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并非加以单取一种方法,而是发挥几种方法的各自优势,加以综合运用。下面就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特点及使用条件作简要介绍。
2.1排水固结法
基本原理是根据固结理论,利用路堤自重荷载压密地基,同时通过人工加设土层的垂直和水平的排水通道,缩短排水的距离来加速地基的固结。主要方法有浅层处理中的砂垫层、砂沟法和土工织物法;深层处理中的砂井预压法、塑料排水板法、真空预压法和新出现的方法。
(1)砂垫层
主要原理是利用砂垫层良好的透水性特点,在软土地基顶面铺设排水砂层,以增加排水面,使软土地基在填土荷载的作用下,加速排水固结,从而提高地基强度,满足稳定的要求。砂垫层主要适用于路堤高度小于极限高度的2.0倍以内,软土层不厚或虽厚但有良好排水条件,且砂源丰富,工期要求不紧的情况。
(2)土工织物法
在软土、沼泽地区及地基湿软、地下水位较高情况下采用垫隔、覆盖土工布法加固地基,可使荷载均匀分布,提高路基刚度,利于排水。高填方路堤适当分层垫隔,效果更好。研究表明复合土工布与砂垫层相比,由于土工布的加筋作用,使土工织物一土复合体承受较大的拉力,总沉降量减少1/3,且复合体刚度提高,使差异沉降也减少1/3。在沪宁高速公路中,就将原50cm垫层改为30cm砂垫层加一层有纺土工布,取得了较好效果。
(3)砂桩法、袋装砂井法和塑料排水板法
砂桩、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都是排水预压法竖向排水通道材料,三者排水机理相同,固结理论和设计方法也基本相同,都是通过预压荷载,使被加固土体中的空隙水排出,有效应力增加,土中空隙体积减小,密度加大,土体强度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减少地基工后沉降和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1)砂桩处理法是在软土地基中先钻成一定直径的孔眼,然后灌以粗砂或中砂,利用上部荷载作用加速软土排水固结的方法。砂桩的成桩方法可采用冲击成桩法或振动成桩法。
2)袋装砂井法是事先把砂装人长条形且透水性好的编织袋内,然后用专门的机具设备打人软土地基内以代替普通大直径的砂井。袋装砂井的直径小、材料消耗小、工程造价低、施工速度快、设备轻型,适于在软弱地基上施工。一般情况,当泥沼或软土层厚度超过5m,且路堤高度的自重静压超过天然地基承载力很多,特别是地基土水平位移较大时,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3)塑料板排水法是一种利用塑料排水板作为竖向排水通道,通过排水预压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一种先进加固软土地基的方法。塑料排水板由于具有性能好、质量可靠、施工方便、工效高、工程费用低、对土的扰动小、可用轻型机械在软土上施工等优点,迅速在国内得到推广,大有代替砂桩和袋装砂井的趋势。塑料排水板排水预压固结法一般用于泥炭饱和淤泥地段或土基松软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其主要施工工艺流程为:清理整平场地弓铺设排水砂垫层、插设塑料排水板“加载预压”卸载。
(4)ISS法
ISS法实际上是一种化学处理方法,即是利用一种由多个强离子组合而成的水溶剂—电离子土壤强化剂用做土壤基质的补充,从根本上将土壤内毛细管水去掉,再经压实,提高土壤的密实度、防渗性和承载能力。具体施工类似于砂井法,只是用ISS溶液替换砂粒,最后将被交换出来的自由水抽出并用砾石回填即可。该方法具有经济、快速、耐久等优点。
2.2桩体挤密加固法
桩体挤密加固法的基本原理是:在软基中加入桩体,通过桩体对软土产生挤密作用并与天然地基构成复合地基,提高软基的整体强度,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1)粉体喷射搅拌桩法
粉体喷射搅拌桩是高速公路中软基处理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用压缩空气将粉体送到地基深处与软土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和软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一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但是粉喷桩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深部成桩质量差且缺乏可靠的质检方法,价格又较高。当软土含水量大于65%后,其效果尚待进一步论证。刘松玉等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认为采用标准贯人试验法检验水泥土搅拌桩的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建立了标贯击数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
(2)碎石桩法
碎石桩是一种粗颗粒土桩,指使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法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再将碎石挤压人土孔中,形成大直径的由碎石所构成的密实桩体。对粘性土地基特别是饱和软土,由于土的粘粒含量多,粒间结合力强,渗透性低,在振动力或挤压力的作用下土中水不易排走,所以碎石桩的作用不是使地基挤密而是置换。
2.3其他方法
(1)换土法
置换填土法通常用于软土地基分布范围较小,软土厚度在2m以内,路堤高度较低的情况。具体办法可将软土层全部挖除,然后采用砂、碎石、块石、卵石、片石等渗水性较好的材料或强度较高的粘土进行填筑,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2)抛石挤淤法
抛石挤淤法通常用于淤泥厚度小于3m、呈流动状态、抖泳困难、料源充足的情况。抛石顺序宜沿道路中线向前抛填,然后逐渐向两侧扩展,以便将淤泥向两边挤出。当抛石抛出软土面后,应用较小的块(碎)石垫平,并用碾压设备反复碾压至设计压实度,然后在其上铺设反滤层,再填土至设计高程。
(3)轻质路堤技术
粉煤灰是一种轻质、具有一定水稳性的无粘性材料,其路用性能满足公路路堤的技术要求;在粉煤灰中加人约6%消石灰可改善其强度和稳定性。在同一路堤高度下,粉煤灰填筑与土质填筑相比,稳定安全系数提高约10%,总沉降量可减少15%一20%。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是另一种超轻质材料。我国近年来引进了该项技术,并在杭甫高速公路望童跨线桥桥头路堤及沪杭高速公路中应用,取得了较完善的资料。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快EPs材料轻质路堤技术的研究应用,除能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外,还能为环境保护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而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
3结束语
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主要需解决的是沉降问题,应结合实际条件选择具体处理方案。地基处理新方法如土工织物法、袋装砂井法、ISS法、塑料板排水法及轻质路堤技术等可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推广使用。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对电力变压器进行绝缘试验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一些细小的环节,这样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的重视细节;此外,对环境湿度、高压连线、剩余电荷等方面的影响,也要给予重视,掌握它们产生影响的机理;同时要熟悉掌握各类试验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精确的测量,保证设备的可靠运行。
1、变压器试验的简介
变压器的试验是为了在检修时确定变压器是否存在故障,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在检修之前首先要确定试验的环境时候适合,保证测试时的温度控制在25℃左右,正常的室温和合适的湿度才能保证机器正常的运转;其次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排查,由于电力具有传输性,一点存在着对绝缘体产生影响的杂质存在就会导致电力的泄露,会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健康。
目前的试验方法主要是对某部分线路进行闭合放电试验,这样可以精确定位到出现问题的区域,也可以不妨碍电力系统整体的正常运转,试验的主要目的就是确定电阻的使用情况,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测试电阻,对某方面进行增加电压就会看出电阻的电流反应,一旦发现指数出现异常就代表变压器的绝缘性受到了影响,同时工作人员根据测试的数据对电阻的绝缘线圈进行替换,保证电阻在最佳状态下对电力进行工作。
2、电力变压器高压试验的条件、方法
2.1、变压器高压试验的条件
为了有效的保证高压试验流程的堆满性和精确性,则需要在高压试验中,尽量对高压试验中的工行条件进行提取,所以在电力变压器进行高压试验时则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是保护试验室周围的环境符合试验的要求,同时对于环境温度则要控制在-20℃和40℃之间;二是试验室中空气温度为25~30℃时,应将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下;三是在地面电力变压器的试验室安装中,则需要对试验室的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有效的避免气体、污垢和化学性积尘等对绝缘性能的影响;四是进行电力变压器高压试验时,需要有足够的保护电阻来保护电压升高过程所需要的电阻,一旦在试验过程中超过规定的高压时,则变压器不能进行断合;五是进行变压器试验过程中,需要保护额定容量和电压在严格的控制水平内,同时还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散热。
2.2、变压器高压试验的方法
电力变压器高压试验的方法为:一是在进行引线的连接时要严格按照电力变压器接线的原理图进行,在与控制箱进行接地时,要对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予以保证;二是为了确保高压试验的稳定进行,需要在试验前对各接线的接触点进行检查,确保接触的良好性;四是在进行升压过程中,试验人员握住调压器的手柄进地顺时针的匀速旋转,使升压缓慢进行,同时对于仪表的指示变化及运转情况要密切观察;五是一旦高压试验完成,则迅速按下停止按钮,并切断所连接的电力变压器电源,同时去除连接的引线。
3、变压器试验中出现故障的原因
3.1、温度和湿度对变压器的影响
电力的输出对气温要求很高,而其中电阻作为变压器的核心元件对气温的要求就更为严格,电阻的绝缘性通常是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而降低,所以当进行试验时由于电流的运动使得电阻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如果这是的外界气温也非常高时电阻的绝缘性能就会大大折扣,而且在测试时如果电阻上附着很多的杂物也会时电阻温度升高,影响测试的结果。湿度也是影响试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大量的试验表明,空气中湿度越大,得到的测试结果也就也不准确。
3.2、电压极性与泄露电压的关系
泄露电压的变压器中一般存在着一定量的水分,由于水具有流通性使得电流通过测试体流向外部造成泄露现象,电阻线圈的缠绕方式决定着电极的正反,当电极为正极时,大量的负极电流分子就会流向电阻内,而流向外部的电流也就相应减少;反之也是如此。但是呆着水分的变压器不仅不安全而且测试的结果也不是很准确,这就要求在测试时应该减少水分的干扰因素,或者用全新的变压器去代替原有的,进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3.3、变压器测试中存在泄露现象
泄露现象在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变压器损坏造成的,它是变压器工作时出现的一个正常的现象,平时泄露出来的电流很少,几乎不影响实验的结果,但是一旦出现大量异常的数据不稳定,就需要测试人员对变压器进行仔细的检查,寻找出变压器是否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还是电流瞬间过大造成变压器超负荷运行而造成的泄露,主要对数据进行细微的分析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变压器故障的处理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办法只能是更换仪表线圈。更换仪表线圈,在较洁净的房间内,将铁心硅钢片一一拆开,然后将原边线圈,高压输出线圈依次取下;测量好仪表线圈的原绕制成型的数据,然后将已烧毁的仪表线圈取下,选用截面积较大、载负荷能力较高的0.45mm的漆包线,按原来的仪表线圈匝数及装配外型尺寸重新绕制。绕制完成后浸漆、干燥。开始装配,将修好的仪器进行空载试验、带负荷试验,显示正常;与另外的一套仪器升压试验比较,结果良好,达到了工况要求。
5、强化高压试验的安全技术措施
5.1、准备工作是进行高压试验前必须做好的工作。需要根据相关的规程拟定好试验方案,同时,在试验的四周设备好安全网,并挂上标示牌,标明“止步,高压危险”等字样。同时派专人对安全网的地方进行看管,避免外人入内。
5.2、在进行高压试验时,需要至少二个人才能进行,同时还要设置有经验的人员为试验负责人,从而保证试验过程中的安全。
5.3、在进行高压试验前,需要试验负责人对参加试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分工,告知其在试验过程中所负责的工作应该注意的各事项。
5.4、对于高压试验的进行,则需要有明确的分工,熟悉试验周围的环境,对于试验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标准和制度都要十分清楚,只有各项工作都布置妥当才能进行试验。
5.5、试验设备的容量,仪表的量程必须在试验前考虑合适,仪表的转换开关、插头和调压器及滑杆的转动方向,必须判明且正确无误。
5.6、因试验需要而断开设备与外部的连线时,拆前应做好标记,以免恢复时接线错误。
5.7、试验设备和被试验设备的金属外壳均应接地,高压试验引线应尽量缩短,截面应足够大;高压回路对安全网,设备外壳墙壁等地电位物体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防发生放电。
5.8、高压试验一般由较低一级的试验人员负责接线,之后由试验负责人负责检查。经检查确认无误后,令全部试验工作人员撤到安全网之外后发出“各就各位”的命令,方可认为试验预备工作全部完成。
结束语
目前为了有效的保证变压器使用过程中的各项性能都能达到可靠、稳定性,对电力变压器进行高压试验的项目则越来越多,所以在试验过程中,要保证试验条件、方法和内容的合理性,并对试验过程中的安全设计加以重视,以保证高压试验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我于XX年4月调入房管处公房科,现将工作情况及心得向各位老师做一汇报:
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学科研的需求与房产资源稀缺的矛盾越来越深,在房产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挖潜,提高用房使用效率和做到房产资源的保值增值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我概括了工作中的几个特点:
第一,工作涉及面广。虽然房产资源是工作的主要对象,但是由房产资源调配辐射出利益和关系却不单一,公用房管理主要涉及院系单位的利益,也是他们教学科研与办公的基础。比如化学系与化工系相互腾退交接工物馆和老化学馆的事情中,在召开了多次协调会的基础上,从XX年12月末开始,一直到XX年7月初,双方按照之前的协议完成了主要的腾退交接。但是,化学系剩了工物馆一间没有交给化工系,化工系剩了老化学馆一间没有移交给化学系,双方僵持,谁也不肯让步。为此,我积极找相关领导和老师沟通,了解争议焦点,多次上门联系,终于在今年寒假前,化工系首先将化学馆的房子交给了化学系,化学系于六月初将工物馆的剩下一间房子交给化工系。
在液晶大楼四楼和五楼的腾退接收工作中,按照学校和清华控股的协议,清华控股将液晶大楼的一部分房产资源交还学校,在交房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四楼五楼的租户能顺利腾退房间。其中有一部分租户与原永生华清公司签订的租赁协议尚未到期或者到期了也不想搬出,为了能尽早收回这部分房子以解决校内科研办公用房压力,我一方面积极联系永生华清公司,沟通他们交房的压力焦点是什么,另一方面,亲自找各位租户劝解,做到细心耐心,顶住了他们的言语压力,甚至武力威胁。最后于XX年底,液晶大楼四楼五楼的租户全部腾退房间,移交给学校。按照学校要求,陆续将部分用房交给纳米中心,法学院和八家建设办公室,缓解了他们教学科研与办工压力。以上的两个例子很好地诠释了房产管理复杂性的特点。
第二,学校利益是出发点,服务是根本。物业管理是公房科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工作中,我经常联系在校的五家物业公司,了解他们在给师生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有哪些,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的服务工作,消除后顾之忧。积极创造条件,沟通人事处,可以让物业公司管理人员参加清华职员培训相关内容,激励物业公司能挖潜提高服务品质,另一方面,定期走访业主单位,了解他们的反馈意见,参加物业工作协调会,保证物业公司与业主单位形成良性互动。比如,为百年校庆工作服务,基建处将新校史馆于4月初交接给校史研究室,但是在交接后还有一些施工的收尾工作。为了保证百年校庆的活动安排,前期我们经过考察和招标等工作程序确认了网信物业公司为服务物业,为保证物业对新校史馆的前期接手、安全管理和开荒保洁工作,我积极联系基建处和施工单位,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施工单位与物业工作的交叉作业,保证给物业公司一个好的操作环境,同时联系电话科,为其配装了电话,联系保卫处,保证物业公司保洁车辆的安全进入校园。有了物业公司的安心劳动,保证了新校史馆能按照学校要求,以崭新干净的面貌迎接百年校庆。
第三个特点就是安全责任重大。房屋的安全和维护是广大师生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为此我多次组织在校的物业公司和房屋的使用单位接受安全教育,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同时制定安全检查计划,定期检查。今年3月份,我对在校的文物保护建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要求使用单位及时整改,为百年校庆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加强物防的投入,为静斋和12号楼加装了监控设备、为9、 10号楼和伟清楼加装了房门防盗板,做到最大限度地实现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有效结合,保证建筑的安全稳定。房屋的安全是基础,也是保证稳定的关键,只有及时检查和排查隐患,才能保证教学科研工作,以实际行动保障百年校庆。
在工作中,我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紧跟中央精神,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做到政治理论学习与时俱进,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跟得上形势变化。为克服专业知识不足,我积极参加学习,先后学习了建筑造价知识和建筑施工管理知识,先后取得了土建造价员资格证书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