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听思政课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9 08:30: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听思政课体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听思政课体会

篇(1)

  果然,这次的思政课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因为我们都是在家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听课。这次的思政课,主办方邀请了四名专家老师来给我们上课,这次的思政课都是根据我们当前实际情况来给我们讲课的,分别从整体的工作规划、具体的预防措施、历史讲解和我们所有青少年应当具备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来给我们上课的'。这样精彩的讲课,这样精彩的内容,用网络上的方式来说就是“讲的都是干活”,所以四位专家老师给我们线上讲课的时候,我还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来做笔记。这样大的讲课是我以前从没有经历过的,看网上网友的反馈跟我差不多,弹幕一直都没有听过,据说还因为来听课的同学太多都给服务器给挤崩溃了。

  这一次的思政课真的是非常的精彩,让我有很多的感触。通过四位老师的讲课,让我对于当前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还让我掌握了很多的防范措施,这些都是能够给予我很多帮助的方法。当然,这次的思政课让我体会到的远不止如此,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让我知道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我们也越应该要有一定的担当,这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青年的责任。越是面对这样的困难,我们就越要坚强,要向那些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前辈们学习,要有他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要有一定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才能够不惊慌失措到不知所措。我们要有一定的担当,这是我们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我们要更加的爱护自然,我们要为绿色环境做出贡献,我们还要更加的尊重自然,我们每一个生物都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份子,所以我们应该要做到的是和谐共处,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动植物、不滥砍滥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轻易就能够做到的,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在今后,我也将努力做好这些工作。

  虽然现在这堂全国大学生一起上的思政课已经结束了,可是带给我们深刻体会确实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真的的震耳发聩。这堂课让我知道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有强的使命感,要有强的国家认同感,要具备定的责任意识,要积极向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学习。

关于热门思政课心得体会范文   我心中的思政课,也是我所期望的就是让我们的思政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之一。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树,在于建筑可造之材,让才有所用;育人,在于塑造可用之人,让学生有所长,能所用,而这也是我对我们的思政课给予的要求。

  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定义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我认为打造精品课程不一定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教材,反而应该打破这种界限才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打造不是一流教师照样教出一流课程的概念。

  作为大一新生,思政课学习生涯的起点,我很荣幸能够受教于黄老师,她上课呢有种特别的魅力,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情绪,营造一种你问我答、积极发言的热烈气氛,富有明显的`节奏感。她在上课前,有时会先给我们讲一些生活中刚发生的事情,并让我们各抒己见,有的时候甚至会引起同学们的激烈辩论,有时会播放一段音乐或者有教育意义的短视频,有时讲个笑话等等。

  总之用不同的形式吸引我们,给我们时时刻刻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进入课堂。此外,在黄老师的课中,热烈而又轻松的气氛,师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畅所欲言,我认为这才是每一个学生所期待的课堂。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大一上学期我参加了一个演讲比赛,要用到翻页笔,但我没有,想到黄老师有,就给她打了个电话,电话接通后,和老师说明来意,但老师说她那个已经借给其他老师了,就在我失望之际,黄老师说她可以替我借借其他老师的,但那时已经是午睡时间了,黄老师也回家了,就在我说不用麻烦的时候,老师说她立即来学校帮我借,让我等她消息,说完就挂了电话。二十几分钟后,老师打电话跟我说已经帮我借到了,让我去办公室拿。当我来到办公室时,老师正在梳妆,我才知道,老师为了我的事情脸啥的都顾不得洗就来了,当时真的特别感动,只有不住地说谢谢。我想,黄老师不仅是我学习上的老师,更是我生活里的导师,在这里再次向黄老师说声谢谢您,老师,学生让您操心了。

  同时,我觉得,这才是一流课程的真正含义,共勉共进,师生情厚。

  二、不拘泥于教材,打破课本限制。

  我在大一的下学期思政课老师是张新刚张老师,他这个人呢一上课就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打扮青春干练,上课时那时时刻刻风趣俏皮的格调,无不在调动着学生们的兴趣,还有那略显撇腔的普通话给人一种亲切温和的错觉,没错,就是错觉,因为他在学术上是很严格的哦,对我们要求很严。

  还有就是他那别具特色的讲课内容,很容易让作为学生的我们记忆深刻,很长时间之后还能想起他说的话。每次他都会找一些重点题作业,让我们制作PPT并上台讲课,这样每一次上台讲课之前我都会精心筹划,自己规划重难点,有时为仅仅上台的十几分钟会在台下准备一星期,更是深刻体会到了老师备课的辛苦。而且,张老师每星期的固定时间都会让学生去办公室,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备课,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这样学生全身心投入这门课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约束自身,当好导演和听众,并在听课后积极回答老师提问。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我上台讲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的影响时,为此我准备了一星期,期间查阅各种论文,甚至在要上台讲课的前一天晚上熬夜到两点,但最让我兴奋的是我备的课和老师所讲的重合相似率相当高,后面老师讲课时被多次引用,有时还会抢老师的要说的话,导致那堂课老师只能退而其次讲详细内容(本应是老师讲大纲,学生就某一事件详讲),虽然很尴尬,但我想这正是对我努力之后的肯定。这节课给我最大的亮点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参与竞争、共同合作和刻苦钻研的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但是,一个事物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

  而在现阶段,对于思政课不是专业课的一类学生的我们,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对我们的作用无非就是在某一方面对自身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进行指导。至于所说的思政课开展的目的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成绩,没有效果,只是效果较微,没有达到预期。其主要原因与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有关。

  主要就是学校重视不足,甚至说不给予重视。

  思政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学校重视不足,自然无法调动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抱有听听就可以了的不良心态。甚至一些高校为节省经费,采取思政课大课教学模式,更有甚者可以一个老师教几十个班级,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批改作业,没有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没有时间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能一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高度水平的教育方式,这样老师又怎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学生在久而久之地学习这一老师上的课之后会不会感到厌倦呢?就像夫妻之间,丈夫面对一个毫无性冲动的妻子时,第一次还会有新鲜感,但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之后呢,还会有兴趣吗?久而久之,就会有小三的介入了,而我们学生在课上的小三就是开小差了玩手机,说悄悄话,睡觉等等,各种花样百出,总之是无心听讲了。而经费的缩减也使得教师始终处于一种教学压抑的状态和精力高度负荷运转的状态,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导致现在许多高校年轻教师任教不久就跳槽其他行业等等。

  高校思政课要成为精品课程,要的不仅是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提高,更要的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思政课的引导,挖掘自身潜力解决问题,进一步认清问题实质,进而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我想,这才是高校思政课精品课程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我心中的我们的思政课所要达到的境界。

  关于热门思政课心得体会范文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16-01

1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现状

总的来看,经过不断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普遍存在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不爱学,一些教师不认真教。其具体表现在:(1)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思政课没用,学好专业课才是硬道理。(2)绝大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体现在日常行为上,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是常态,课上睡觉、玩手机、吃东西屡见不鲜。(3)从政治课教师角度看,由于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政治课教师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和认可,使教师产生懈怠心理,上课积极性不高,甚至敷衍了事。

2 影响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2.1 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落后

许多高职院校重专业课轻思政课,导致一些思政课教师缺乏压力感和动力源,对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较少关注和研究,许多教师仍固守传统教育观念,如“以教师、教材、学科为中心”的观念、重知识轻能力和素质的观念、重教师主体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的观念大量存在,观念决定着教育教学,进而决定人才的培养模式,最终导致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培养出的人才是:考试能力强,创造能力弱;眼高手低,素质差。对此,学校和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2 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些思政教师将思政课混同于其它人文学科,教师习惯于逻辑推理和演绎,从概念入手,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基本理论观点。并强调学生对概念、原理、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就知识而知识,就理论而理论,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使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3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在思政课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大量存在,绝大多数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老师转,学生就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容器,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讲授占用的时间过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太少;二是教师控制课堂过多,学生参与的太少,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了课堂上的“木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受挫,对学习索然无味。

2.4 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脱节

许多思政课教师把认知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全部,不仅教师投入的情感活动少,而且对学生的情感也采取漠视的态度,只研究教材内容、重点难点,而不去研究学生的认知兴趣、情绪、态度以及精神世界,教学活动中只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及独特的情感体验,无形中丧失了教学活动的动力和资源。

2.5 重课堂讲授,轻实践教学

思政课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其教学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实践教学活动牵涉更多的精力,同时涉及资金、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只局限于课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教学搞得较少或流于形式,这也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 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就是强调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根本。它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做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丰富个性的人,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的不当言行,要耐心引导,不要全盘否定,要多用“拇指”教育,少用“食指”教育。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领域真正实现教学是为了学生、教学必须依靠学生,让学生从中体会作为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3.2 教学内容紧贴社会和学生实际

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相比具有相对滞后性,思政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联系当前的实际;另一方面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认知方式感性化;意识个性化;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多样化。

3.3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参与率低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将参与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讨、发现、体验、深化和运用知识的全过程,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4 强化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及对社会的认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应根据自身特点,将课内实践与校内实践有机结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学生寒暑假的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到工矿企业、乡村学校、社区街道参观考察、调查,让他们接触鲜活的事和人,有效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空洞抽象的不足,最终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育人目的。

3.5 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要达到互融共鸣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作为认识活动的两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入,认知的积极性、主动性越高,因此,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的融合对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教师情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教与学是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积极情感活动,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和爱戴,对其所授的观点、理论及表达的教育目的认同、接纳,课堂气氛愉快、学生思维活跃;若教师情感消极,学生对教师不认可,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紧张,死板,学生会感觉如坐针毡,就想逃避,因此,教师在给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体验,情真理切,情理结合、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味注重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品德和自律等方面的要求不高。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什么用处,缺乏学习积极性。加之高职大学沿用的思政课教材和本科院校一模一样,缺乏针对性。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僵化、枯燥,说教意味浓。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很形式,心理抵触大。这就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创造增添高职学生学习乐趣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激发学习兴趣,归根到底是在教学中如何吸引他们注意力的问题。

作为高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交流,通过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研究高职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加以利用

高职院校招收的多半都是高考“填鸭式”教育中的“边界”学生,他们连个三本大学也没考上,心里难免自卑失落;但至少有个大学可上,多少还是有点成就感。这样的复杂心理导致了高职大学生成为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学习行为习惯时好时坏,自律性差,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虽然一再要求思政课要小班教学,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实行的是一百多人的大班教学。课堂自律性不强的一群学生在一起上大课相互影响,整个课堂可谓是无忌惮,玩手机、看小说、开小会、睡觉……一堂课下来老师讲授了什么内容完全不知。加之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学习功利性心理的影响,思政理论课成了他们心目中可学可不学的课程。作为高职学院的思政教师必须针对学生进行教学调整。首先,必须从思政课教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给学生讲述学习此课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开设这门课的重要性,从心理打破认识偏见;其次,必须让学生树立起遵守课堂组织纪律的意识,在教学中不断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为课堂教学提供最起码的纪律保证;第三,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过程的感化学生,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中吸引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一支粉笔,一本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正被先进的现代教学模式所代替,但在很多思政教师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这只能导致一个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干脆就不学思政课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加大创新力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文章,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更贴近高职生此阶段思维跳跃性大、感性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把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了教学实效性。(二)充分利用课前十分钟。每次授课前可以由学生来就国际国内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讲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其次,辅以课堂讲演、讨论、辩论、视频播放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有的高职院校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和本校实际进行模块化教学和分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和课堂注意力。

三、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面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离不开精深的专业知识。吃透教材,弄清本次课的内容在整体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内容的关系,知识点之间有效衔接,分清重难点,并列举贴切的例子,这样学生就能思路清晰,生动形象地掌握学习内容。尤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知识点多,教学任务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知识整合、梳理、理解,并结合高职学生不喜欢接受太理论化的知识这个特点,以一种生动、形象、浅显的方式把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高职教师应该注意积累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你给学生知识越丰富越生动形象,学生就越容易感兴趣,注意力也就越集中。

四、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思政课是公共课基础课一个思政课老师往往会担任很多个班的教学,经常是上完课就急急忙忙的走了,课后缺乏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多年的教学中,我感觉学生都喜欢和大家亲近多交流多的老师,都喜欢上这些老师的课。

随着社会发展,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效果可能立竿见影。但基于思政教师具体的教学任务而言这样的沟通方式不可能是主要方式。于是借助电话、网上邮件、QQ、微信等现代信息沟通方式更适应思政教师与同学沟通。教师应告诉学生电话、电子邮箱、QQ号等联系方式,希望他们有问题、有困惑时与老师交流。老师应当至少有一种学生的联系方式,可以主动与学生联系。学生只要采取任何一种方式与老师联系,都可以得到热心的帮助,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更加信任这位老师,更加尊重这位老师。一个老师如果平时注意加强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你关心他们,那么在学生心目中你就具有亲和力,师生关系融洽,上课时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你,更积极参与堂课教学。

总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清楚了解高职学生的生活思想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注意力,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把思政课变成学生真心喜爱,受益一生,触及学生思想和心灵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72-2

学生的思政工作对于塑造一个健全、道德的社会很重要,这样来看,高等学校在对学生的思政工作方面就很关键了。平时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关于思想政治方面的这些教育方式都属于显性教育,即类似于数学课物理课等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这种显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对学生思政的提高起到太大作用,往往是老师费尽心思的安排课程、精力充沛的上课引导,而学生则是半学半玩的上课,效率不高。隐形教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式教育,不用占用教室和教师,在学生的实践中就完成了学生的思政觉悟的提高。

一、隐性教育的含义

隐性教育这个名词不是由中国发现发明创造的,它的“故乡”在漂洋过海的另一边――美国。从“隐性教育”这个词语的字面上来看,它是与显性教育相互补充的,相对来说的。大家都熟悉“显性教育”,平时学校开展的各项课程就属于这个范畴。学生们平时对于思政教育的显性教育的体会,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述关于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大条目,进行专业词汇的学习。与这种情况不同,隐性教育是专门为学生的思政工作设定的,它的教育形式不唯一,不受教室和课表的约束。将隐性教育的教育方式较为多样化和自由化,以学生作为行动的主体,通过某些行为,使学生自觉地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掌握一项生活规则,并潜移默化的将这项规则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信条中,慢慢的在生活中履行这一规则。与显性教育不同,隐性教育没有主客体,所有教育“环节”的实现都由学生自己独自完成,主要包括参与、享受、思考、总结和实践,再也没有学校课堂上那种老师讲、学生不一定听的死板低效的学习模式,学生在隐性教育中不由自主的变成了教育者,同时他自身又是受教育者。实验已经验证了,通过教授获得的知识远远高于被教授所学到的。因此,在关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比较高效的教育方式,是应该在各大高等学校中推广普及的。

二、隐性教育的特性

(一)隐性教育的教育内容取材广泛。隐性教育是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这里的时间活动包含的内容很多,没有明显的排他性。它包括一切能以提高学生思政觉悟为意图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学校平时上课用到的教书题材,它们虽然是为学生显性思政教学设计的,但也起到了隐性教育的目的。其他的如社会开展的各项文化交流和学校开展的各项学生活动、学生个人的好人好事的榜样力量、学生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社会实践和学生实习等等,都能是隐性教育的良好题材,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贡献。

(二)隐性教育的教育环节不明显。显性教育的主要“基地“是高校,主要过程是一天规律制的学习。这种教育占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教育过程被称为“填鸭式”,教育效率能达到预期的一半就很值得高兴了。时间不限,没有约束是隐性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都能进行思政方面的学习。学生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的主动性,接受的方式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学生不知不觉的将自己置身于教育环节中,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来,在与外界接触、与其它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过程中反省、完善自己。

(三)隐性教育教育的教育方式天马行空。隐性教育在进行学生的思政方面没有专门的套路,也不用像显性教育那样拟定一个学习计划以期望达到某种学习效果。它的教育目的和意义很明确,即促进学生思政方面的觉悟的提高,不需要用笔将这些一一列出来。它的教育的来临没有预兆,与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关,学生在进行活动实践中慢慢体验、自我调节和反思,就促成了一个完整的隐性教育的教育过程。它的教育方式不中规中矩,以各种形式展开,只要这种教育形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即可。

(四)隐性教育的教育程度更加长久牢靠。隐性教育在学生的思政方面的教育时间可终其一生,如果按隐形教育的教育开始和结束来给“学生”这个名词划概念的话,那么人们从一出生到终老都被称为学生。而且,隐性教育是学生的自身警觉,由学生的内心念生出来的关于思政方面的感悟,属于自己的一个亲身体会,印象更加深刻,也更加牢靠。

三、隐性教育对学生思政工作的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4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18 [本刊网址]http:∥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说教洗脑的工具,是禁锢人们思想的武器;甚至一些教学工作者,他们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是中国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在国外都不存在,抛出了该专业无用论的言论;还有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还有一种声音:关于该课程的“非学术性”的问题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课程”而不是“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借其他学科的码头才能出海。

正是长期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误解,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特殊性,才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排斥。在教学中出现学生不愿听,课堂出勤率底,教师上课索然无味等现象。接下来,我们将对思政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以下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困惑与问题

(一)大学生受到社会环境、网络文化的影响,忽视思政课的理论学习

时代造就了“95后”大学生的个性,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赋予他们新观念、新知识。同时,也给他们在思想上带来一些弱点和不足。他们人生阅历单薄,经验不足,缺乏生活锻炼和环境磨炼,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重物质轻精神。他们追求自由,反对束缚。追求个性,反对共性。随着网络快速发展,网络语言网络文化逐渐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之中,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甚至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与此同时,西方价值观也在不断渗透到高校。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当代的大学生。网络迅猛普及也致使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些因素都增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了大学生逃课的必选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专业课,这个观念一直是根深在大学生思想认识中,对待思政课心态表现为不学、不听、不问、不思、逃课、上课睡觉等。一些学生表示,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为别的,只因为怕点名,“缺课被抓会影响期末成绩。”学生来上课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足够的学分,并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科目,认真对待。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方式存在争议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在教学讲授过程中存在两难境地,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课程里面涉及到的敏感问题老师不敢过多的去阐述。学生要求知道的内容,在老师那里得不到答案,反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老师重复去讲。这样的讲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厌学感。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出发,对事物本质把握和分析易存在偏颇和片面性,他们渴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正确的认识。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去化解这种矛盾,通过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知识理论引导大学生。在涉及到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时,需要老师从理论出发,找出问题的根源,客观公正地向学生解惑。老师把学生关心的问题讲透,是有利于正常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另一种现象:个别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过于激进,在分析社会问题或教材理论知识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缺少客观理性的思考。又或任意歪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误导学生。还有老师俨然充当了“愤青”角色,在对国家发展举措、政治制度、党的建设和社会事件问题上,不断地发牢骚,处处是抱怨之声。他们在教学中传播消极观点、散发负能量,在学生中间产生了极坏地影响。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公民,树立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

(三)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然而理论和实践之间并非完全一致,大学生是有着自己思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样,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他们会有很多疑问,比如常见问题就是理论和实际不相符合,当这种情况出现,学生们会过多地去关注实际,去研究实际生活的中的问题,忽视书本理论知识。他们认为书上的理论不真实,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信心。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挑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必须与现实进行充分衔接,依靠书本的知识已经不能打动学生求知欲的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同时并重。当然重理论轻实践的在学生学习中也较为常见,如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不少学生为了考取研究生,开始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但是这里只是临时的去学习,机械的背诵,并没有真正的研究问题,没有参加具体的实践。理论和现实的冲突,成了一个很难越过的门槛。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差不齐,队伍结构不合理

就目前来看,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仍存在师资配置问题,非理论与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缘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偏少,老中青三代出现断层现象。从教师素质来看,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政治纪律。他们并不热爱理论教育事业,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数量不足。2015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要求:“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严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各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实际合理确定选聘条件,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用人需求。”目前,能达到上述要求的高校屈指可数。

二、高校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出路

2013年11月6日教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在当前形势下,要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关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要强、教学科研机构要强、教师队伍要强、理论学科的支撑要强。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标准化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培养为重点,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她希望各高校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掀起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以教学需要促进方法改革,以方法改革促进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门课是否吸引人,老师的因素占到了50%以上。把课程讲的精彩的老师,大家还是爱听愿意听;而水平一般的老师,自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自于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应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对的信仰问题,使教师切实做到‘笃信之,诚教之,躬行之’,自觉坚持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影响和引领大学生。”。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要鼓励思政课教师进修或深造,定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来扎实教师的理论功底,提高讲课水平。思政课教师应在实践中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时代脉搏,理论知识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同时不断研习教材,用新思维新方法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理论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其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也已正式确立。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植于高校这块土壤,势必要依靠高校。高校要全面支持鼓励和引导老师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应加大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人才的力度,聘请外地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大力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同时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强化理论专业的建设成果,塑造新型学科带头人,推出系列出教学研究成果,带动思想政治本科教育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与社会实际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使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如果仅仅是教育部门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投入,增加思政课课时,而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这些理论知识,就会对其有抵触情绪,那么即便上再多的课也是白费。因此,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真心喜爱思政课的问题。

思政课规划纲要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次,思政课要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并太好,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条式语言太多,教材体系过于理论,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太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必须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用富有生活化的语言阐述理论。凡是理论课教学必然要与社会现实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用学生看的见的社会想象,来贯穿课本的理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课堂,只有把社会热点和社会实际融入到教学中去,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去,用理论文字结合现实画面,以生动的现实带动枯燥的理论,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的让学生接受和喜爱。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的考核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教学,填鸭式教学已经让位于启发式教学。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灵活地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武器。二者的合理结合也可为课程教学增添动力。

第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演讲、讨论、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可以在活跃的气氛中,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尝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专业结合起来,利用专业知识,做一些社会实践。第二、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结合,借助富有感性的文字图片、视频材料,从鲜活具体的事件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班级活动,利用特定的纪念意义的活动,如纪念,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活动,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群众路线活动,以此为契机,借助视频、文字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展示。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基层、革命圣地实地参观调查,亲眼目睹具体人物事件,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得到提高。平时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阅读经典书籍,总之,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

引言

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其中思政课程更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改进现阶段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有针对性和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让思政教育实现实践教学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1.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就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各院校也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改变,但离要求的目标还是有大差距,主要因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从而导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教师普遍存在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

虽然高等院校在不断提出思政教育对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这一观点也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或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仍然是重视理论部分,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更有甚者只是为了敷衍课时,采用照本宣科的态度教学。除此之外,高职院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对思政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也是较少的,一是表现在课程安排上,通常情况下思政教育课程都是采用上大课的形式,学生较多,教师要想顾忌到每个学生基本是不可能的;二是表现在财力投入上,一般思政教育是很少会有经费支持的,导致教师只能局限在课内的实践教学,这样对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产生了很大限制性;三是表现在人力投入上,在多数高职院校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师待遇相比于专业课教师低,而且学校对思政教育教师的任职要求也把控不严,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所以通过这些现象可以说明以往改革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只是口号,最终还是流于形式。

1.2思政教学的内容缺乏实践针对性

虽然思政教育的内容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律等几大方面,知识体系也比较丰富,但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其中有些知识学生在初高中都有所涉及,而且加上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也能获取到部分思政教学内容,所以教师仍然采用以课本为蓝本,过多强调理论性,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特点,只会让学生对思政教学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效率越来越低。

1.3思政教师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正是由于思政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致很多教师都采用自己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根据调查显示,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被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认为教师理论知识灌输多,相比较而言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思考的时间,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以及学生从实践中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应用就少。

1.4思政教育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合理性

高职院校各学科的考核方式都是按照学生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表现、考勤和平时作业)加上考试卷面成绩,虽然这一考核方式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在平时尽量不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和重视理论知识的目的,但对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是不够,也不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程度,这也是由于多数高等院校长久以来重视成绩忽视应用,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造成的。

2.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目前思政教育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的来看,要想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再从教学方式方面改进。

2.1加强教师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对思政课进行实践教育改革,前提条件就是加强教师对思政课的重新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变为实际行为。

一是院校和教师要重新为思政课进行教学目标定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导向与学生的就业导向相融合。通过以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或是职业需求为切入点,会对知识的实践渗透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思政课不再是一纸空文,跟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是具有实用性的,从而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是坚持高职院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为本”体现在学校不仅要认同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同等重要的观点,而且从待遇或是福利上也要给予同等对待,除此之外还需及时向思政教师传达我国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落实开展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激励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道德修为和教学能力,为教师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以“学生为本”则是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多增加互动环节,并多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此外教师还应多增加对多媒体的应用,对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多媒体播放或是探讨交流,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2.2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顾名思义是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借助校园文化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1)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开展实践教学

由于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应在课前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再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以及焦点问题跟在课上学生开展讨论、演讲、辩论或是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学,比如最近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做进行课堂讨论或是对于党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组织时事知识竞赛等。

(2)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开展实践教学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让学生的思想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而且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是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积极参加思政活动的有效方式,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多开设论坛,礼仪知识培训或是征文和设计比赛等,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的佼佼者给学生们做职业规划等专题讲座,所以通过高等院校创办的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也能在活动中体会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

无论是课堂中的教学讨论还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是在在校园内展开,所以在依照思政课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社区服务或是义务卖报等活动,或是带领学生参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方,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促进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3.结语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率偏低,且并没有真正实现开展思政课的目的,因此本文认为通过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等途径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参考文献:

篇(7)

 

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心得1

   我心中的思政课,也是我所期望的就是让我们的思政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之一。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树,在于建筑可造之材,让才有所用;育人,在于塑造可用之人,让学生有所长,能所用,而这也是我对我们的思政课给予的要求。

   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定义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我认为打造精品课程不一定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教材,反而应该打破这种界限才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打造不是一流教师照样教出一流课程的概念。

   作为大一新生,思政课学习生涯的起点,我很荣幸能够受教于黄老师,她上课呢有种特别的魅力,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情绪,营造一种你问我答、积极发言的热烈气氛,富有明显的节奏感。她在上课前,有时会先给我们讲一些生活中刚发生的事情,并让我们各抒己见,有的时候甚至会引起同学们的激烈辩论,有时会播放一段音乐或者有教育意义的短视频,有时讲个笑话等等。

   总之用不同的形式吸引我们,给我们时时刻刻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进入课堂。此外,在黄老师的课中,热烈而又轻松的气氛,师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畅所欲言,我认为这才是每一个学生所期待的课堂。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大一上学期我参加了一个演讲比赛,要用到翻页笔,但我没有,想到黄老师有,就给她打了个电话,电话接通后,和老师说明来意,但老师说她那个已经借给其他老师了,就在我失望之际,黄老师说她可以替我借借其他老师的,但那时已经是午睡时间了,黄老师也回家了,就在我说不用麻烦的时候,老师说她立即来学校帮我借,让我等她消息,说完就挂了电话。二十几分钟后,老师打电话跟我说已经帮我借到了,让我去办公室拿。当我来到办公室时,老师正在梳妆,我才知道,老师为了我的事情脸啥的都顾不得洗就来了,当时真的特别感动,只有不住地说谢谢。我想,黄老师不仅是我学习上的老师,更是我生活里的导师,在这里再次向黄老师说声谢谢您,老师,学生让您操心了。

   同时,我觉得,这才是一流课程的真正含义,共勉共进,师生情厚。

   二、不拘泥于教材,打破课本限制。

   我在大一的下学期思政课老师是张新刚张老师,他这个人呢一上课就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打扮青春干练,上课时那时时刻刻风趣俏皮的格调,无不在调动着学生们的兴趣,还有那略显撇腔的普通话给人一种亲切温和的错觉,没错,就是错觉,因为他在学术上是很严格的哦,对我们要求很严。

   还有就是他那别具特色的讲课内容,很容易让作为学生的我们记忆深刻,很长时间之后还能想起他说的话。每次他都会找一些重点题作业,让我们制作PPT并上台讲课,这样每一次上台讲课之前我都会精心筹划,自己规划重难点,有时为仅仅上台的十几分钟会在台下准备一星期,更是深刻体会到了老师备课的辛苦。而且,张老师每星期的固定时间都会让学生去办公室,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备课,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这样学生全身心投入这门课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约束自身,当好导演和听众,并在听课后积极回答老师提问。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我上台讲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的影响时,为此我准备了一星期,期间查阅各种论文,甚至在要上台讲课的前一天晚上熬夜到两点,但最让我兴奋的是我备的课和老师所讲的重合相似率相当高,后面老师讲课时被多次引用,有时还会抢老师的要说的话,导致那堂课老师只能退而其次讲详细内容(本应是老师讲大纲,学生就某一事件详讲),虽然很尴尬,但我想这正是对我努力之后的肯定。这节课给我的亮点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参与竞争、共同合作和刻苦钻研的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但是,一个事物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

   而在现阶段,对于思政课不是专业课的一类学生的我们,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对我们的作用无非就是在某一方面对自身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进行指导。至于所说的思政课开展的目的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成绩,没有效果,只是效果较微,没有达到预期。其主要原因与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有关。

   主要就是学校重视不足,甚至说不给予重视。

   思政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学校重视不足,自然无法调动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抱有听听就可以了的不良心态。甚至一些高校为节省经费,采取思政课大课教学模式,更有甚者可以一个老师教几十个班级,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批改作业,没有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没有时间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能一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高度水平的教育方式,这样老师又怎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学生在久而久之地学习这一老师上的课之后会不会感到厌倦呢?就像夫妻之间,丈夫面对一个毫无性冲动的妻子时,第一次还会有新鲜感,但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之后呢,还会有兴趣吗?久而久之,就会有小三的介入了,而我们学生在课上的小三就是开小差了玩手机,说悄悄话,睡觉等等,各种花样百出,总之是无心听讲了。而经费的缩减也使得教师始终处于一种教学压抑的状态和精力高度负荷运转的状态,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导致现在许多高校年轻教师任教不久就跳槽其他行业等等。

   高校思政课要成为精品课程,要的不仅是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提高,更要的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思政课的引导,挖掘自身潜力解决问题,进一步认清问题实质,进而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我想,这才是高校思政课精品课程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我心中的我们的思政课所要达到的境界。

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心得2

   两年前,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旅院,我也光荣成为校园文明服务协会的一员,积极参加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过去的一年里,在基础部杨主任和思政课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带领下,在同学们的.积极努力下,我们校园文明服务协会的社会实践活动井然有序,收获颇丰。

   作为旅院的一名学子,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我深深懂得服务精神不仅是旅院精神的体现,也是社会责任精神的一种体现。为了更好培养我们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职业精神,基础部领导、老师组织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由小到大,有为我们亲爱的老师同学提供的校园服务,也有为社区、景区、老人、儿童提供的社会服务;有为特殊儿童的爱心捐助,也有校园、景区的环保服务。这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一种无私的关爱、奉献与责任。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对于社会来说,微不足道,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关爱他人,爱护环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的校园、社会不就会更加温暖、更加美丽吗?

   一年的实践服务活动中,有收获有欢笑,也有汗水泪水与辛酸。为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同学们老师们常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开会研究、商讨,甚至是经常来不及吃中午饭,有时为了一项校外活动可能要多次请求别人,有寒风酷暑,有失败苦楚。但对我们来说,这些经验与教训比课堂讲授、书本知识更为深刻,更有意义。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去磨练自己,检验自己,在社会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丰富自己。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活动既让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也锻炼了我们自己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也表现出了我们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实践中我们明白了很多事情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想成功需要付出很多,正如歌中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实践中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这也使我们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历练了我们的意志,提高了我们的能力,还加深了我们与人民之间的感情,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也让我们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实践中展现当代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活动,将对我们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过渡作用,将是我们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一个重要步骤,对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每朵花都有独特的色彩,每颗星都有自己的灿烂,每屡清风都会送来清爽,每滴甘露都会滋润稻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应有自己的社会贡献。

   在此我祝愿我院的校园文明服务协会能做得更好,也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实践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为更好地服务旅院、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心得3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发现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形:一是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课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满足学生感官刺激为目标的教学倾向,还美其名曰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二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这些值得提醒广大一线教师。

   一、“吹气球式”课堂教学

   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大多数时候只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学生得到的是暂时性的知识扩充和解题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试过后大部分还给了教师。我们称之为“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即学生如同“气球”,在学习期间,教师不断地对着“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其冲出去,即参加各类考试;不论冲得远还是近——考上或考不上,冲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完了,学生脑中仍空空如也。这是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的。

   这些教师一般采用这样的讲解策略:首先检查学生过去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然后呈现新的内容,并使用大量的时间予以讲解;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新的学习内容;最后布置较多的作业来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课型下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既让教师自身得到成长,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以杜绝“东施效颦”的不良现象。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构想。

   二、“洋葱式”课堂教学

篇(8)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1.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定位及工作思路

是否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放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位置;是否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明确思路

2.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中,学校党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能否达到适度整合的关键。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是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助手;行政、后勤等工作系统是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教务系统是通过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这些力量都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整合各种组织资源,实现各组织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力量最优化、最大化。

(二)人员队伍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另外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通学生管理人员、图书馆、就业、后勤等跟学生接触较多的工作岗位的人员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

(三)课程资源

1.思想政治理论课

按照05方案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落实规定的学时和学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判断是非黑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它课程

人文社科课程、各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些课程的教师都有责任在自己的课上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四)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实践育人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因此,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社会、体察民情、磨练意志,感知时代的要求、了解世情国情、学习新观念及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高校管理无论是制度还是具体行为,都要体现育人的要求。育人是管理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就要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高校各种与学生有关的管理制度具有指引、评价、预测等育人作用,管理制度用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高校要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高校各系统中除管理职责外,更多的体现为服务职能。广大职工通过自己的服务,以良好职业道德影响学生,以优质服务感染学生,以无私奉献教育学生,以优雅的服务环境熏陶学生,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接受具体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中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熏陶。

3.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个性化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另外在学校实际工作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工作和就业创业等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五)经费资源

在一切教育资源中,教育经费可以看作是几乎所有其他资源必须依赖的基础性资源,这是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

(六)时间资源

高校学生在校时间为3到5年,时间分配一般为理论知识学习、学校各个组织安排的活动、私人休闲活动。作为一种不可逆的、稀缺资源,它在上述三方面分配时往往存在矛盾,各方都希望自己能分得更多的时间。

二、各项资源的联动措施

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个部门明确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这就有效避免了教育空白的存在。尤其一般情况下认为思政教育与己无关的专业课教师、管理、服务部门。没有教育空白后,还要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整合联动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经历。通过从事辅导员工作,一方面对学生在校几年中不同时期集中存在的思想方面的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二是建立与所在系部的辅导员的个人间的联系,便于了解学生新的动态。这样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才能更好的做到贴近学生。第二,对辅导员进行理论培训。辅导员、班主任由于忙于具体事务、又多数不是哲学或思政教育专业,所以在面对学生处理问题时,往往就事论事,不能做出理论解读,使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度。一是要重点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时事政策等内容。二是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等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学习优良的学风、班风、舍风的引导和建立。第三,共同搞科研。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因此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清楚。这就为思政理论课教师以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辅导员共同探究问题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层面的问题,为学生解开如人生目标确立、生活态度形成、知识才能丰富、工作实习岗位选择、如何交友、如何面对挫折等一系列问题的思想疙瘩。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整合联动

通过相互听课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通过相互听课的形式共同探讨有时实效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大部分思政课程安排在前两年,此时学生上的专业课程相对简单,思政教师基本都能听懂。通过听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师挖掘所听课程内容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思政课堂上把这些内容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的观点。专业课教师则在思政教师的课堂上体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自己的专业课内容中或是讲授方法中蕴含的的基本原理挖掘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对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相关联,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反复刺激强化学生记忆,甚至把这种记忆带人以后的工作中。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校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一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其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中,自然应该起到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中我们感觉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从高校思政课基本教学规律出发,结合我国民办高校及其大学生思想特点,开辟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之路,将是一项极具意思但却很漫长的过程。本文仅从教学艺术角度出发,谈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对于改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重大意义。

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

由于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管理运营机制上有许多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地方,同时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也有着一些自己的特点,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到了民办高校的教学,其中的一些因素造就了民办高校的教学优势。首先,灵活的用人机制,师资队伍多元化。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具有灵活的用人自。一方面,在教师的聘用方面,可以不拘泥于学历、工作年限、工作经历等条件,选聘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另一方面,可以适度使用兼职教师。民办高校往往利用社会闲散的优质教育资源,即公办院校或其他机构的离退休人员,聘任其中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骨干教师。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民办高校对任课教师严格的考核制度,使他们创新意识也比较强。其次,教学方式机动、灵活,努力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较之于公办高校而言,学生对民办高校的意义更为重要,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因此,在民办高校所有的工作,包括教学、学生管理及后勤管理,都是切切实实地围绕着学生来展开的。其中,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就可以少一些刻板的枯燥,多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这些都可以较好地满足80年代末乃至90年代初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再次,教学目标选择多样,内容设置自主性大。由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文化基础差异较大,许多民办高校分层次教学的做法,以便于更好地因材施教,这样做不但可以杜绝鱼龙混杂,教学效果不好的局面,同时也能够适应学生的学生特点以及以后的发展需求。如此看来,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民办高校的特殊体制所造就的教学优势,创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近些年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行情况看,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有:

1.大班型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民办高校思政课,目前大部分都采取大班型上课,即若干个专业或班级合到一起,临时构成一个思政课的授课班型,其规模大多在100――149人左右。合成大班上课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思政课课时多,教师少,实质上的原因是院校出于节省教学成本的考虑。大班上课管理困难,学生出勤率低,难以保证有效的师生沟通与交流,有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师生互动,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课堂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主体性地位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过多重视外部影响,即一味的理论讲述,单向灌输、强制注入等简单的做法,而忽视教育对象的内在接受和认同,导致学生“学而不思”,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师生关系上,缺乏民主平等、双向交流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营造的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身份。

3.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艺术水平低,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在很多民办高校,一方面学校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投入的比较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授课任务,没有精力和时间致力于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有效的高水平的教学艺术。最为重要的是,民办高校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在一些民办高校思政课主打的教学方式是“一张嘴、一个本、一支笔”的单一教学方式,毫无教学艺术可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笔记,单一的讲授方式仍然占据着主流。这种教学方式中信息输出是单向的而不是多元的、立体的,使思维异常活跃的大学生感到味同嚼蜡,很难产生共鸣,形成课堂的亲合力。

4.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目前民办高校由于大多将学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实践课时,专业课的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重达到1:1。然而在思政课教学中,由于教师授课量极大,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加之思政教师一般隶属于专门的部门,课堂之外与学生见面、交流的机会很少。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一般不会安排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这种种情况的限制,使得思政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

5.学习素质相对较低,自信心相对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应该说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智力因素相差无几,但由于政策因素,进入到民办高校学习的学生均比同层次公办院校降低1~2个批次,这在客观上造成民办高校学生的总体素质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素质上的差异,即:学习习惯、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精神等方面的差异。与此同时,学生高考分数一般较低,其自卑感很强。从客观上看,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公办高校一统天下的局面,民办高校发展才20多年的历史,加上民办高校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致使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就容易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矮人一头”、“脸上无光”。从主观上看,民办高校学生存在着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不仅加剧了自信心的不足,还将会对其今后的成才产生不良影响。其具体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混文凭现象不少、考试不及格率偏高、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绝等等,由此,导致了学生总体素质较低,整体学风较差。

上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从实际出发,努力思考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出一条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

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是是改善目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基本途径

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改善上述状况,应该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思考与实践过程,然而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从民办高校的教学实际出发,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艺术,即以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改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从而逐渐解决上述问题。

(一)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学艺术水平,陶冶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情操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需要教学艺术,高水平的教学艺术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教学意境中得到艺术和真理的陶冶,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亦是如此。由于学科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明显,那么在民办高校的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前提下,如果教师一味的以呆板的理性与抽象去面对学生,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通过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以艺术的审美性和非理性,就可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充斥着美和情感的气息,形成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民办高校大学生即便有一些心理上的困惑或学习上的问题,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就有可能放弃其它杂念,有兴趣接受教学内容,并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如果长期在美的教学情境中受到熏陶,自然而然就会走出阴暗的心境,开始认识美、认同美、接受美并主动追求美。毫无疑问,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美展露无遗,能使学生认识到真理的魅力,从而真正认同、接受教学内容,并内化为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以此来指导外在行为。这种间接的方式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二) 通过提高思政教学艺术水平,唤起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要使思政课真正进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头脑, 除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外,关键还要培养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而提高思政课教学艺术水平,就是能够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寓教于乐,激发其学习情趣,促进其乐学,丰富其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这也是思政课教学艺术发挥作用的最直接和最具体的体现。正如现代艺术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德国学者格罗塞所说:“我们所谓审美的或艺术的活动,在它的过程中或直接结果中,有着一种情感因素――艺术所具有的情感大半是愉快的。”一场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人主动掏钱不惜休息去观看,而一场空洞无物而又枯燥无味的大会却免不了有人打瞌睡。一堂高水平的思政课会使学生在轻松、悦人的氛围中感受教师的用心良苦,进而反省和提炼自己,而同样内容的一节课如果以板起面孔、以大道理生硬灌输方式进行的话,不但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目前民办高校教学中,为什么许多学生认为思政课的理论晦涩、抽象、枯燥乏味,离现实太遥远,因而在课堂上经常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甚至逃课?很明显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及其应用,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 三) 通过提高思政教学艺术水平,促使教师形成职业认同感,从而更加热爱高校思政课教育事业

增加教师工作乐趣,具有促使教师形成职业认同感的功能。教师探索和运用教学艺术的过程,既是一个促使自我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迸发激情和智慧的过程。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说到底是教师对自我的认同,是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这能有效树立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强化职业认同,从而更加热爱并坚定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真正体会到“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三、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社科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艺术水平,教师队伍如果不行,教材再好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艺术水平适应了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是解决目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改善其现状的重要途径。然而,真正掌握和运用较高的艺术水平,还需要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出很大的努力。一方面,一种行之多年教学模式要发生改变必定要有一段艰难探索的过程,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讲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队伍状况与公办高校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诸多方面还需要民办教师做更大的努力才能满足教学形势的发展需要。为此本文认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提高到可以有效改善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现状的程度,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还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一)必须改变教学理念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一般由公办院校退休教师和新毕业不久的本科或研究生所组成,其教学理念和方法基本上都是承袭了公办院校多年来一直沿用的传统。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根本,教学的中心工作就是以教师主体进行灌输知识的活动。认为当前学生的科学文化思想素质低、认识低,需要引导,需要灌输,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更是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以“培养……,塑造……” 等为主要教学范式而进行教学活动。在这里,突出了教师的中心作用,学生被当做客体,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要想做到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强调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极其重要性,就必须首先在教师思想中在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完成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面对学科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从学生角度(心理、思维习惯等)去思考教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出适应于学生并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二)必须提高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理论素养

篇(10)

关键词:MOOC;思想政治理论课;挑战

MOOC全称为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被译作“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文简称为“慕课”,是一种从2012年开始迅速在全球流行的网络教学形式。它将学校中的课堂,转化为更碎片化、更适合在线学习的形式,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服务,向全世界的人们提供免费学习。MOOC凭借名校光环、顶尖师资以及网络便捷,成功吸引了众多知名高校加入MOOC平台,奉献属于高等学府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且让成千上万的学习者跨越高校的围墙,摆脱传统学制的约束,突破时空的局限,轻松吸取了世界级学府的精华。MOOC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以传统教育体制为基石的学习方式,加速了高校教育扁平化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是一种来自网络教育革新的严峻挑战。只有深入了解MOOC的特征,分析传统与新兴教学方式的优劣之处,形成优势互补,才能深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一、MOOC的主要特征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MOOC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发展和突破,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从单纯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①而MOOC作为一种网络教育形式,之所以能突破以往依托互联网开设的开放课程、精品课程、广播电视课程等,颠覆传统教育思维,在国内外得到迅猛发展,除了具有网络教育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的独有特征。

(一)大规模

“大规模”是MOOC首字母Massive的第一个语义,也是MOOC的第一个主要特征。“大规模” 至少包含了三层涵义:一意味着这种课程学习在学习人数上没有限制,参与课程的学生可以多达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大的规模;二意味着参与MOOC平台的高校众多,截至2013 年 7 月,全球共有83所高校和机构加盟 Coursera 平台,共有 28 所顶级大学加盟 edX 平台,\+②我国高校也纷纷加入MOOC行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盟edX平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盟Coursera,有65所高校加盟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三意味着大量的网络课程面世,教育部宣布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将逐步开放1000门视频公开课、5000门资源共享课\+③。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MOOC的主要表现形式,开放即面向所有的学习者,让资源实现共享。资源共享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追求教育公平的一种重要体现。传统教育所设置的年龄、身份、国籍、语言、地域、收入等等门槛已不再是教育的障碍,开放性意味着所有的学习者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就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面向所有学习者,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按照自己的实际开展学习,并且与世界任何地方的人进行交流。此外,这些开放的资源大部分是免费的,其廉价的教育成本比传统课程更具竞争力。

(三)高质量

“高质量”是MOOC的主要内涵,是MOOC能够风靡全球的重要保证和内在因素。MOOC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集结全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旨在打造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其高质量体现在:其一,知名学府加盟。除了早期创办MOOC三大平台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外,目前100余所世界各地顶尖大学纷纷加入。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亚洲名校也宣布加入edX,而Coursera所选择合作对象是每年最新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上排名前5%的学校;其二,专业团队打造。要完成一门MOOC课程,需要一个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完成。如MITx的“电路与电子学”这门课程,其中参与的教师共有21位团队成员。这些老师们分别负责知识讲解、制作精美视频、及时回答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完成在线作业、组织学习社区的交流互动等,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务求给学习者提供高端的学习体验。

(四)交互性

“交互性”是MOOC比传统的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更为卓越的功能特性。传统网络课程包括国家精品课程等只是单向提供课程资源,缺乏在线的师生双向交互、生生交互以及论坛式讨论答疑等协同互动学习。MOOC的交互性堪比传统课堂的交流模式,学生的课堂作业通过系统实时测评,主观问题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社区、社交网络等方式得到来自老师的反馈或者其他学习者的帮助。一名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在起身倒杯咖啡短短1分钟后,发现原本打算回答Coursera上的学生提问已经有其他学习者帮忙回答。这种即时交互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向互动中增强学习效果。

(五)个性化

“个性化”是MOOC体现以学习者为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个性化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喜好兴趣和学习程度选择教学。由于每个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心理活动、认知能力等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针对个体差异的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MOOC作为网络教育,其共享性、开放性、重复性、交互性、可控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学习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同时,MOOC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促进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MOOC的兴起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履行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神圣使命的主阵地,是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属于大学的必修课。目前,以“灌输”理念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仍然十分普遍,学生在传统课堂中难以成为学习主体。MOOC的兴起将有限的课堂转移到无限的网络空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态环境,这势必对传统思政课形成不可忽视的冲击和挑战。

(一)目标价值更复杂,意识形态教育艰巨

意识形态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使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教学目标和价值观是立场鲜明的。而MOOC平台上,来自全世界的学习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传播,这是学习知识的新形式,同时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新领域。西方国家凭借主导互联网技术,形成有利的话语体系,通过MOOC免费课程不仅传递有形知识,更渗透无形价值认同,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宗教救世等西方思潮提供理论依据,其蕴含的思维认知与价值导向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大学的大量人文社科类课程通过MOOC平台进行传播学习,其主讲人拥有国外知名大学的光环,并且讲解新颖生动,深受中国大学生的喜爱,听edX和Coursera网络课程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意识形态教育任务将更加艰巨。

(二)教学权利更开放,学习资源优胜劣汰

MOOC的开放性表面上是显性资源的免费开放,而其真正的价值内涵在于教师教学权力和学生学习权力的开放。MOOC以社会化学习网络为平台,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自由。教师通过MOOC进行教学,将不受归属学校的制度约束,课程也不专属某位教师,学生也可以跨校学习,教师自由教学的权利和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通过开放转化为巨大的学习资源。思政课作为所有高校的公共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共通的。鉴于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如果学生通过MOOC平台可以获取其他高校更好的思政课学习资源也能达到学习目标,那么普通高校的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有可能沦为虚设,其教学效果将遭遇严重挑战。学生通过MOOC平台择优而学是遵循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这种优胜劣汰虽然会鼓励学习资源的创新争优,但不容忽视的是,普通高校传统思政课程所肩负的实践育人功能同时也会被削弱。

(三)学习方式更多样,自主学习成为主导

传统思政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依赖场地、纪律等组织课堂,无法真正体现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MOOC课程依靠网络技术推进学习,它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使学习从传统的获取知识为主到更加注重发现、处理、理解、应用和创造知识。因此,MOOC学习者以自主学习为主导,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第一,视频学习,自我构建知识系统。课程可以通过视觉效果突出的视频、动画、Flash等展开,学生经过自我思考建立知识联系,加深学习记忆。而传统课堂主要是学生按教师思维去掌握已构建的知识体系,这样被动而机械的记忆易遗忘。第二,同伴学习,海量学习者互帮互助。MOOC平台的学习者参与度高,如Coursera、edX、Udacity、国内的慕课网、学堂在线等都有在线讨论小组、Wiki协作、问答社区、广场讨论区等平台让学习者进行提问和讨论。“一人发问,大家来答”的同伴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第三,自由学习,教与学都不受时空限制。传统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地点等现实资源局限。MOOC课程教学不受时空局限,教师可以在轻松的环境录制课程,进行自我发挥。视频课程碎片化,一般5到15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边角时间”也可以被用来学习。第四,个性学习,根据喜好习惯选择交流平台。传统课堂的师生比例是一对多,教师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且师生交流相对短暂。MOOC课程提供了很多线上交流平台,如国外MOOC平台可以使用Wiki、blog、Moodle、Twitter、FaceBook,国内慕课平台有QQ、微信、微博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选择交流平台。

(四)交互形式更多元,从消费到建构课程

启发教育、个性教育等生本理念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受到高度关注,而生本理念的主要外显特征在于“以学定教”的多元交互。多元交互是MOOC课程的一大亮点,它引发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交互形式的“质变”。从语音交互到文字交互,从人人交互到人机交互,从单媒体交互到多媒体交互,从同场交互到跨域交互,从实时交互到异步交互,从有限空间交互到无限空间交互,从师生交互到教师、学生、媒体等多向融合交互。MOOC平台向学习者提供比传统课堂更立体多元的交互形式,为学习者进行自学互学创造了更便捷的途径,体现生本理念中“学习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MOOC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生成性、多极性等特性,使网络学习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走向多向互动交互,使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传播、构建、创造知识,从教学内容的纯粹消费者变成课程的重要建构者。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MOOC平台记录笔记、发表评论、交换课程资源以及分享心得体会等,这些学习行为同样为其他学习者提供新建构的资源。学习者通过多元交互,增强课程参与度,提高个体针对性,才能让思政教育理念“入心入脑”。

(五)评价机制更全面,评价内涵重新定位

学习评价是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传统思政课程学习一般有随堂提问测试、课后作业评分、期中期末考核等评价方式,这些学习评价基本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突出成绩结果,忽视育人过程,学生根据这些评价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提高。MOOC的评价机制既包括教师评价,也有学习者互评。除了授课过程中设有随堂提问、课后测试和期末考核外,还要求学习者必须对同伴作业进行评阅才能看到自己作业的被评意见,保证学习者互评方式的落实。由于思政课比其他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和经历,因此学习评价应该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成为学习者进行思维证实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数字判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MOOC平台能够有效跟踪学习数据,探索认知规律,调整学习行为,这种学习反馈赋予评价新的内涵,同时也推动思政课追求本真的教育价值。

[注释]

①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②陈肖庚,王顶明.MOOC 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第11期,P7.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6号.

[参考文献]

[1]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4月。

[2]刘震,曹泽熙. “慕课”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和机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11期。

[3]方静.MOOC 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教育的挑战[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5月。

篇(11)

目前,多数幼儿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注意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欣赏等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积累;二是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是掌握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四是具备讲、唱、跳、弹、画、组织课程和游戏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观摩、记录、评价幼儿和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五是有撰写工作计划、总结与报告的能力。这些要求当中,有许多都是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来实现的。那么,如何发挥语文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才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对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结合访谈、问卷等形式,分析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力求对教学能有所启迪,寻求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适应当前幼儿教育要求的合格毕业生。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一)语文知识与技能水平偏低

1.阅读面窄

笔者曾围绕部分中外名著阅读情况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此了解甚少,就算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他们绝大多数也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一二的,完整阅读的学生数为零;除了语文课本外,他们很少主动涉猎文学作品,至于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往往都是上网抄袭应付了事。总体呈现出阅读量小、涉及面窄,语文知识匮乏的特点。

2.技能薄弱

作为考量语文知识有效途径的写作和口语表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表现在写作时要么是无话可说,作文篇幅短,要么是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不会撰写应用文书、教案设计不合规范等问题。口语表达则体现在普通话语音不准,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方面。

(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好

1.学习态度消极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主体大多为义务教育过程中被边缘化的人群,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重技能轻基础”思想的存在,以致他们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舞蹈、声乐、手工等方面的训练,而对语文科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上热情不高,甚至是纯粹的被动性学习,认为语文科可有可无。对于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只有极少数会认真对待,更多的是互相抄袭。

2.缺少交流动力

语文课堂本应是思想碰撞、语言交流的舞台,但目前上课的状况却是积极发言的学生只有个别少数,大多数学生缺乏师生语言互动的热情。例如,我校语文课一直有安排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的良好传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越来越不尽人意。本应口齿伶俐的学前教育专业班级,在此项活动中也常常出现冷场现象,要么事先没有准备,言之无物;要么只言片语地应付了事;更有甚者紧张到手足无措。长此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识的缺陷,使得他们无法将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融会贯通,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三)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偏颇

1.情感体验缺乏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介绍的各种背景知识一无所知,缺乏兴致。在分析课文中情感较为丰富的段落时,很多学生很y进入情境,更谈不上感同身受,甚至认为这样的文章矫揉造作。如《边城》中摆渡人与过渡人在钱财方面的谦让,学生认为不切实际,迂腐可笑;对于文中所传递的祖孙情,学生也无法有深刻体会。至于《劝学》《师说》等文言文名篇,他们连读懂都难,更谈不上心领神会了。这样缺乏丰富情感体验的学生,很难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能教育出具备健康情感的儿童。

2.价值观有偏差

知识面窄使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审美能力发展都受到限制,经常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或因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表达出来的完全变味。例如在《项链》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同情玛蒂尔德的遭遇,但却很难总结出导致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有学生甚至认为玛蒂尔德用十年辛劳来还债是很愚蠢的做法,不如一走了之。这些都可见他们不成熟甚至有些偏差的价值观。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也不难发现这一点,如《记一次令我难忘的聚会》,学生大多选取了记叙自己的一次生日,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却流于俗套,不是去烧烤就是去歌厅唱歌,流水账似地记录过程,根本无法表达出“难忘”的原因,情感表达十分苍白。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生源素质较差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作为义务教育边缘化的一个群体,大多数中职生对学习从丧失信心进而到丧失兴趣。基础知识的不扎实,也使他们在想有所改变时力不从心,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上来。在连串打击之下,丧失了进取心和表现欲。

2.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我校语文学科考核方式的单一、僵化,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是同一张试卷,这样的方式缺乏专业针对性,也不利于对学生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更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这样的考核制度会导致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学习动力不足。

3.网络产生冲击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收集较以往更为便捷,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愿意直接求助于网络。例如,每次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经常是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来获得现成的答案,而非结合课文开动脑筋,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对于本就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中职生而言,与其手捧纸质图书,不如点开微信直接语音聊天,连最起码的文字输入都省略掉。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便捷作用我们不可否认,但对于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改善的中职生而言,他们却没有成为网络数据大时代的利用者,而只如搬运工一般,光凭听和看来接受外界信息,这种无须大脑积极参与的被动接受性认知活动,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深入的辨别和思考。

(二)语文课程设置的陈旧

1.语文教材的单一

目前,我校语文课程的设置仍未能很好地与专业相结合,多年来各专业都是统一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订的语文教材,内容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职教育的职业性,但是却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语文知识的具体需要。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的教材,肯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传递给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相关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差可想而知。

2.评价体系的老旧

我校语文课程评价现在仍缺乏过程性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仍以书面考试的形式来体现,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漠视了个体差异的存在,容易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不仅不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使学生因为考试的失利而丧失语文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内驱力的引导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后面对的工作对象主体是3~5岁幼童,在“蒙氏理论”中提出的九个儿童敏感期中,有八个是集中在这个年龄段,而且这些敏感期是需要幼儿教师加以启发引导的,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对幼儿未来发展的影响相当大,所以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具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专业,真正愿意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当中。

(二)加深情感的感化和引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女生,情感表达比较细腻。语文老师应抓住这一性别特点,在课堂教学上力求做到教学语言丰富,达到以言传情的效果。例如教授《荷塘月色》等文笔优美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诵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其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情感的渴望。在课外,语文老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推荐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或举办如读书鉴赏会等活动,与学生共享阅读体会,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与教师产生较好的感情共鸣,从而带领学生走入更为丰富的语文天地。

(三)加大教学策略改变力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不要将教学重点过多放在语法讲解等方面,而应尊重教学主体――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功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独立(二)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由于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就是“抄”“默”“背”“洗脑”。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思政课产生心理的拒绝,再加上部分教师上课过程中不讲究方法,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他们早已知之一二的“洗脑理论”,高职思政课堂实效性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若是能够将时政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中,用学生身边的、现时代的事实来讲道理,就能令课堂鲜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思政课堂实效性的效果。

(三)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基于教育对象思想特点的需要

大学时期的学生思想更为独立,好奇心强,想法多变,价值选择多样化,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尤其这个时期的高职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再加上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大部分学生对国内外大事不感兴趣,即使偶尔关注一下,也会因为自身学识不够,理解不透,辨别能力不强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W生在接触到网上不良信息时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在看到一些未经证实的负面新闻时,容易被消极的思想侵蚀,并可能在社交网络的朋友圈和班群中将这种负面情绪加以传播,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把时政热点融入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直面那些可能产生歧义和纠纷的新闻事件,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社会导向作用。

(四)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俗话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尤其是在国际人才素质竞争中,政治素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思想立场坚定、身怀赤子之心的人,绝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做出危害祖国、危害同胞的事情;相反,一个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即使满腹学识,也很有可能为他人所用。一个学生的政治素质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时政素养,将时政教学融入到思政课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大有裨益,进而也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笔者在将时政教学融入思政课时,让学生自己收集和组织材料,为其提供演讲和辩论的舞台,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信心,还可锻炼到信息检索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演讲辩论能力等。

(五)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教师的思想跟不上学生更新换代的速度,面对着新时代的新青年,仍然是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到课率低,听课率更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从自身入手,改变陈旧的观念,提升专业素养,把新鲜的知识和新鲜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在教学内容的改变上,融入新的时政内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也是更新教师知识库的一个方式;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采用与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时政教育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则是不二选择。

二、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时政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堂益处很多,因此,要积极探索其融入的现实路径。

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者的观念

首先,高职院校尤其是主管思政课教学的校领导,要重视从学校层面规划和开发时政资源。要引导全体思政教师在攻破教材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时政资源,把时政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另外,还可以从学校层面倡导学生成立政治类、时政类社团组织,支持和指导这些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在学生中营造关心国家大事、讨论国家大事的氛围。

其次,高职教师也要重视时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将时政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主体和最终实施者,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关乎整件事情的成败。教师要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摆脱照本宣科,片面强调教材知识和体系的做法,敢于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勇于挑战自己,积极探索思政课和时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为了时政而时政,时政与讲授内容结合不紧密,满堂讲新闻故事,这样就偏离了思政课的基本走向。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时政教育可以而且有必要融入思政课堂,奈何自身水平不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一方面,从时政资源的量上来说,时政资源数量极大,更新速度快,收集、整理、归类工作琐碎而繁重,让部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去整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克服心理上的难关,与同事分工合作,相互探讨收集和利用资源的新模式、新方法。再者,从时政资源的内容来说,时政资源涉及的知识很广,不仅有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国际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自己的受教育生涯中不可能全部都学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以解决所有的时政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修。教师既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又要不断关注时政热点,更要与同行不断切磋,相互观摩,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现代高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文化素养和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蚀,但又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意识,不喜欢被人控制,对学生口中的“洗脑”更是深恶痛绝,所以教师不能再一言堂。教师在讲一些较敏感的时政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在思政课堂中帮助学生得出全面、正确的观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能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

(三)探索具体实施方法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敢于创新,要勇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接触过的认为行之有效的一些具体方法,望与同仁们互相探讨、互相进步。

1.课前新闻评论

首先是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构成情况,如信息收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演讲能力等。其次,资料的检索、整理、编辑。每周由一个小组负责提前做好这些准备,教师注意做到引导工作。

再次是课堂评论环节。让学生在10分钟以内完成所准备的课堂汇报材料,形式不限,但必须要有自己小组对新闻事件独立的看法和评论,避免学生只进行简单的新闻播报,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汇报后,班级其他学生可以进行互动提问。

最后是教师点评。教师围绕学生所评论的新闻,内容是否积极健康、论据和论证是否客观充分、是否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等进行点评,同时结合学生关注的就业面试基本礼仪、形象要求等知识对评论员进行点评。点评以鼓励为主,同时恰当地指出不足的地方,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课前新闻评论难度较小,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较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较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但这一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即学生所讲的内容与教师接下来要讲的课程内容可能并无联系,容易给人一种脱节的感觉。

2.时政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时政热点每天都在更新,利用时政导入新课或是上课过程中利用时政创设情境,都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时政触觉。教师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用新近的新案例作为引子,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时,可以将“大学生捣鸟窝被判10年半”的新闻作为安全导入。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利用时政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讲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可以结合苹果7手机的开售以及乔布斯的个人经历,说明“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利用时政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使时政资源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克服时政与授课内容相脱节的弊端,还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时政研讨沙龙

时政研讨沙龙,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当前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邀请专家教授或者红色学生社团(学校中的政治类学生社团组织)成员来到班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沙龙主题的确定、嘉宾的邀请、沙龙活动的举办等细节,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只需做好相关指导工作。

这样的活动可以每学期开展2~3次。让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不仅可以避免教师授课的单调性,还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专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和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活动需要教师事先与专家教授和学生多做沟通,让专家教授事先了解所面对的学生的层次和水平,尽量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在活动现场,教师也需要眼观多方,尽量把现场气氛搞得轻松、活跃,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4.撰写政治小论文

教师结合时政热点和授课内容,给学生布置论文撰写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课本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对时政内容进行分析,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

5.重大事件默哀、祭拜、参观活动

重大事件或重大纪念日进行默哀、祭拜、参观活动,也是思政课与时政教育相融合的一个好方法。例如,在纪念日时,带领学生在班级进行默哀;在清明节时,带领学生祭拜烈士;在讲革命史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革命战争纪念馆。这些活动进行前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或详或略地给学生讲解背景知识,进行价值观教育。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接触过的一些方法,并不是全部都要运用到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行之有效即可。

参考文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