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前端开发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线学习和培训系统是在学习活动中为学习型组织提供一套完整的全流程管理软件,涵盖了学习资源的规划,知识管理,传统的培训管理,在线学习管理,考试管理,积分和激励管理等应用领域。
传统的培训方式存在成本高,缺乏连续性,资源利用不足,覆盖面小,间断工作安排,无法跟踪学习,培训管理缺乏等弊端,而在线学习系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自由调整进度,节约培训成本,更新内容,减少规划时间,跟踪学习,快速培养人才等传统培训方式不容易实现的效果。
在线学习培训系统可以为员工提供渠道来了解更多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学习。
还可以使培训管理者可以减轻工作负担、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丰富教学和考核手段、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新培训和考核内容、实现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分类分级考核。
企业本身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公司知识的管理、传播、沉淀和创新,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降低培训成本,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增强企业凝聚力。
1 在线学习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主要包括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学习为主,其他交流互动方式为辅,并配以在线的练习与考核,以提高在线学习的实效和质量。
(2)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计划,来安排学习进度和流程,及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3)集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和交流互动为一体。
(4)方便和实用的后台管理,以提高讲师和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2 功能模块
2.1 在线学习
(1)流媒体视频点播服务器[支持:宽带/高清/音频]。
(2)学员自动开通课程。
(3)讲义和视频同步播放。
(4)学习进度记录管理[时间累计/次数累计/时间段限制]。
(5)讲义权限下载、视频课程加密。
(6)添加课程及目录灵活的设置和组合。
2.2 网络考试
(1)支持单选、多选、判断题、主观题型。
(2)学员根据设定日期进行试卷考试。
(3)学员考试成绩及记录管理/考试成绩排名。
(4)随机选题组合出卷。
(5)考试时间设置和无刷新倒计时。
(6)后台阅卷及成绩管理。
2.3 知识管理、资源共享
(1)管理员通过后台进行知识类别管理。
(2)管理员对上传的文件进行审批。
(3)学员通过前台登陆后进行知识按分类上传。
(4)学员按权限可以对不同类别的知识文档进行下载或在线查阅。
2.4 在线交流
(1)学员在前台页面能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
(2)学习课程同时能够在线做笔记心,可以共享心得。
(3)讲师可以进行在线答疑。
3 主要实现技术
系统实现界面主要使用JQuery UI插件,使用JQuery UI的组件进行页面开发界面更美观统一,界面友好性更强,同时可以减少对界面开发的时间,为了减少网络数据传输流程,使用异步通讯技术进行局部数据传输.
页面布局用DIV+CSS,数据列表后台采用ECSIDE插件,能自动分页,通过配置能够对数据进行导出,极大方便了数据的显示功能。
各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后台数据。开发使用J2EE平台,java语言有很好的移植性。系统采用MVC(视图层、模型层、控制层)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从逻辑上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前端的客户端软件、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和后端的数据存储。所有分析数据都存储在后端的数据库服务器上,计算密集型的任务集中在中间层的应用服务上完成,客户端展现数据及分析后的结果。这种结构减少了代码的耦合性,增强了模块复用性。采用Struts2+Springle3+Hibernate3框架,使用Struts2和JQuery UI对用户界面进行开发,使用Spring3对系统的逻辑进行控制,使用Hibernate3通过配置XML文件对系统事务进行管理,使用框架能够极大的减少代码量,能够很好的保障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后期维护也很方便。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5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库进行自动备份。
4 系统设计原则和目标
4.1 部署简单
上传至WEB服务器,配置好配置文件即可。
4.2 性能易于优化
本系统架构采用3层架构,由于模块化开发使得代码的质量得以保证,可以用负载平衡Apache+Tomcat实现动静分离,优化Tomcat自身性能,Apache+3Tomcat集群等方法提升性能。
4.3 移植性强
由于JAVA得平台无关性,使得他的移植性很方便,根据不同的系统安装相应的JDK即可方便移植。
4.4 扩展性好
由于JAVAEE的接口技术使得模块之间的依赖性降低,及控制反转,依赖注入等技术使得功能扩展性加强。
4.5 大幅度降低开发和维护时间,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
本系统架构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并广泛地使用了多种设计模式如MVC、Command、Dao等,这些模式的使用大幅度重用代码,降低各模块间的耦合性,使得开发和维护的时间得到很大程度的缓减,从而降低本项目的开发和维护成本。
5 系统详细设计
5.1 在线学习
如表1所示。
5.2 考试管理
如表2。
5.3 知识库管理
如表3所示。
5.4 共享管理
如表4。
5.5 课程管理
如表5所示。
6 总结
本课题的开发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在线学习、培训、考试等功能,基本满足了企业内部和跨区域的在线培训需求,对各个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系统的架构和应用技术进行了阐述,本系统应用的架构和技术都是比较新的,对系统的后期维护和扩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系统的移植性很强,能够部署在Windows和Linux中。同时对系统的负载能力进行了分析,采用负载均衡技术,保障多用户的同时并发时系统的稳定性。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对培训要求的提升,后续必然对系统要进行升级,由于本系统的开放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这些后期维护成本很低。
参考文献
[1]Art Taylor.JDBC数据库编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JAVA SE 6.0编程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孙卫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 Web设计与开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08).
作者简介
王蕊(1981-),女,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河北九华勘查测绘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工作。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5-0982-03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DA-based Equipment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YU Sheng, YANG Ming-jun,WANG Yang
(Bengbu Naval Petty Officer Academy, Bengbu 233012,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usage of teaching equipments, the lack of effici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ans and inefficient information usage have caused many problems. In this paper, we adopted multiple database techniques and mobile devices development techniques and soft-hardware based encrypt techniques to develop a PDA-bas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e achieved the goal of dynamical systematic visual management of teaching equipment information. This PDA-based IMS provided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efficient increase of teaching equipment supporting capac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equipments.
Key words: teaching equipments; mobile platfor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目前院校教学设备技术保障管理模式中,缺乏针对院校教学设备管理特点的保管、保养、维修、使用、教学保障等过程中资料的全系统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严重制约了院校教学设备管理体制的科学构建。该系统的研制能够很好的完成院校教学设备各项信息的管理和更新,为院校教学设备建设管理和保障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系统的设备管理体制构建。
1 系统分析与设计
1.1 系统开发环境
本系统开发工作采用.NET平台,前端采用Silverlight,数据库则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移动平台采用PDA。Silverlight是一个跨浏览器、跨平台的插件,为网络带来下一代基于.NET媒体体验,和丰富的交互式应用程序。
1.2 系统功能
“教学设备管理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对院校教学设备科学有效的使用管理,该系统具备设备建设信息管理、设备训练信息管理、技术力量信息管理、数据库管理维护、设备法规查询及业务理论学习、设备维修及经费管理、设备日常管理信息及数据统计和扩展升级等功能。
为了实现以上功能,该系统总体建设内容包括有支持软件、各专用软件功能模块、专用PDA硬件模块以及接口模块。其中专用软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设备建设信息管理软件模块、设备训练信息管理软件模块、技术力量信息管理软件模块、数据库管理维护软件模块、设备法规查询及理论学习软件模块、设备维修及经费管理软件模块、设备日常管理信息及数据统计模块、界面显示软件模块、图形图像管理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等;硬件模块主要包括CPU等微处理部分、电源部分、专用通信接口部分、专用数据转接卡部分、连接线以及外壳等附属部分。其总体结构见图1所示。
1.3 数据库设计
l设备训练信息:实作项目(名称、学时、实作目的、要求、步骤),配套设施(实作所需场地、工具、设备、器材),设备情况,教学施训建议(分组、实验室开放等施训建议),学校设备情况(现有设备数量、替代品)。
l设备建设信息管理:设备新增信息(文件名称、文件号、时间、来源、业务机关及负责人),设备基本信息(设备名称、型号、类别、所属单位、生产厂家、安装位置、责任人、出厂编号、生产日期、设备属性、状况、随装工具及资料、到校时间、设备图片、是否有实力),校内设备报废及调拨。
l设备技术力量信息管理:维修保障(维修厂家名称、联系方式、保障方式,维修器材购置渠道、校内维修保养人员信息),胜任教学任务教员情况,学校自购维修设备及维修工具。
l设备法规查询及学习:设备法规汇编,设备业务知识学习计划及资料。
l设备维修及经费管理:学校经费预算及调整预算,开支登记明细(发票号、项目、日期、报账人等),固定资产挂帐,设备维修情况,设备保养计划。
l设备日常管理信息及数据统计:各单位上报材料(管装爱装教育材料、议装材料、设备管理总结、保障需求审批),设备检查管理情况(机关检查情况登记、设备管理人员业务考评等),常用报表管理(设备申请表、设备报废申请表、历年设备调拨表、校内设备(器材)调拨),机关设备信息统计及上报文件存档。
2 相关技术
2.1 模型技术
微软的WPF/Silverlight技术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功能丰富的“智能”UI控件。所谓“智能”控件指的是,开发人员只需指出UI控件与应用数据之间的绑定关系,UI控件就可以自动实现动态刷新等功能。本项目利用一个名为Caliburn Micro的MVVM(Model-View-ViewModel)框架进一步将视图控件与视图模型分离,由框架完成数据绑定等底层细节,而应用代码负责业务逻辑等较高层的实现,从而进一步提升开发效率。
为了提高项目代码复用程度,特别是数据持久化、日志等功能的模块化,引进了Windsor Castle框架来完成模块依赖注入(IoC)。这个框架不仅用于UI前端,还用于服务端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管理,极大地促进了整个项目的模块化和复用度。
2.2 目录的动态生成
作为一套设备信息管理软件,设备目录(本质上属于树形结构)的展示是一项必备功能。本项目的目录树非常庞大,仅仅叶节点数目就超过6000,如何使用标准Silverlight控件快速展示这个目录树是一个难点。Silverlight的树形控件TreeView是我们的首选,但是该控件仅适于展示小型的静态树。如果让其一次性加载整棵目录树,就会导致网络通信超时,从而无法正确显示树形结构。
针对树形结构的使用特点,本项目相应地进行了优化。由于绝大部分的节点都不会展示出来,因此我们只把需要展示的节点动态地添加到TreeView控件中。当用户展开相应节点时,前端代码进行判断,如果该节点属于叶节点,那么不再展开。如果该节点存在子节点,那么将其子节点从服务端加载到TreeView控件中。注意,此时并没有递归加载子节点所在树结构,而仅仅加载了子节点本身,而后根据该子节点是否为叶节点来决定是否添加子节点占位符数组。
2.3 PDA设备支持
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由个人计算机和PDA构成,其设备关系如图2所示。个人计算机用于信息的采集,PDA用于机关现场检查,便于及时掌握设备性能、设备的数量、设备的使用情况。考虑到保密问题,本系统采用的硬件设备型号选定为Honeywell,该款PDA不具备无线传输功能。
Honeywell运行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CE,性能有限,显示界面较小,因此对程序运行的效率、界面的布局要求较高。
软件系统是基于SQL Server CE,SQL Server CE是一款功能全面、性能稳定的移动数据库,所占空间很小,但包含查询处理器和一些合并复制功能,适合那些专门用来与基于企业的SQL Server数据库交互的应用程序。SQL Server CE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扩展名为sdf数据库文件,数据库连接字符串:Data Source=\My Documents\MIS.sdf;由于WinCE不包含盘符,所以通过文件夹“My Documents”能够直接定位数据库,记录的增、删、查、改与SQL Server数据库完全相同。
系统运行时,使用Honeywell扫描条形码,根据扫描结果查询数据库,并将相关信息显示给用户。Honeywell扫描功能的初始化步骤为:启用扫描枪,定义扫描事件,设置非自动扫描,启用扫描提示音。将系统可执行程序的快捷方式添加到StartUp目录下,PDA启动后,将自动运行设备信息管理系统。
3 小结
该系统已能满足设备管理部门的一般使用需求,今后,也可以继续扩展系统的功能,例如统计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设备实际使用信息的动态更新等,进一步完善本系统。
参考文献:
[1] Abraham Silberschatz.数据库系统概念[M].扬冬青,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一、当前BYOD的发展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这些设备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现在更多的情况指手机或平板这样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BYOD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趋势之一,并且已经影响或即将影响每一个IT 组织。此术语定义了IT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大趋势,该趋势需要彻底改变在工作、学习场所使用设备的方式。BYOD意味着任意设备,任意所有权,在任意地点使用。
在教学环境中常用的设备主要是桌面型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但是随着消费型电子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及其他设备)的爆炸式增长,学生通常在个人生活中使用一些最先进的电子设备。为什么不能在工作学习中(实验室环境中)使用这些强大的电子设备呢?据统计2011年全球桌面型计算机销售1.5亿台、笔记本销售2亿台、上网本4千万台、平板电脑5千万台、智能手机3.75亿台。2012年全球桌面型计算机、笔记本、上网本共销售3.487亿台,而平板电脑销售了9.5千万台、智能手机更是达到了7.86亿部的销售水平。
从2011年、2012年对全球消费型电子设备的销量可以看出传统个人电脑销售已经进入停滞甚至倒退,而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型电子设备爆发式增长。
在局部这种趋势也是相当明显,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大二(2011级)学生为例,笔记本的拥有者为85%以上,使用智能手机的拥有者更是高达92%(其中以Android系统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携带个人设备的愈来愈多。BYOD的优点也显现出来,学习与生活可以重叠,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它还使学习时间与个人时间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学生可以可自行设定学习计划,从而获得以希望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的灵活性,这经常会使学习任务和个人任务混杂在一起。这种灵活性的一个副作用是,用户可能不想同时携带个人和学校的设备,并在两种设备之间切换。大多数人可能更希望能使用一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同时处理学习任务和个人任务。随时随地移动性更是个人便携设备的优点,依靠随时随地的移动性,学生可以在任意地方学习,而学校的公共设备无法提供这样的环境。
如何在BYOD下利用了云计算平台的按需服务、资源池及高可扩展性等特点,构建了具有资源集中、共享、动态配置等特点的虚拟化实验室,有效地解决了实验室建设中高成本、利用率低下、管理困难等问题,让虚拟化实验资源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一)云的来源模式。云计算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底层构建的云计算平台基础设施,是用来构造上层应用程序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是构建在这个基础平台之上的云计算应用程序。云的来源模式决定了云服务的架构、控制,以及供应方式的决定权掌握在谁的手里。云计算主要有下列三种来源模式:公共云,企业客户通过池化的云服务,借助互联网获得自己所需的服务。私有云,客户对云有着完整控制权,可在客户的数据中心内自行托管私有云,或交由合作伙伴托管。混合云,客户混合使用私有与公共云,以满足自己独特的业务需求。
(二)高职院校建设云计算平台的问题:(1)使用公有云的潜在法律问题,公有云一般都掌握在大型跨国企业。对于云计算在中国的落地,作为一个跨国企业,首先面临的是牌照的问题,目前的现状是在中国公有云领域尚不对外商发放牌照。云计算本身是运算、存储密集型的业务,很难想象,微软、谷歌这样的大公司为了中国而单独设立数据中心。因此使用公有云虽然是最简单的方案,但又是最不确定的方案。(2)公有云退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不能盈利谷歌关闭了Google Reader的服务。Reader的关闭也体现了云计算的缺陷,公有云服务一旦关闭,必然造成巨大损失,之前以此服务所做的开发必将付之东流。(3)隐私问题,也是公有云的潜在风险,用户的重要数据交付给云服务运营商,如何保护用户隐私也是要考虑的问题,如学生的成绩、档案等资料如何在公有云技术下进行保护也是一个难题。(4)完全使用私有云,巨大的软、硬件投入也是高职院校的软肋。
三、基于云计算与BYOD下高职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重前端(桌面端)投入的做法,利用BYOD发展的契机,逐渐将建设投入转向云端,开发适合BYOD的后端平台。这样教师、学生都可以使用智能便携设备,使用信息资源。(2)由于云计算的特点,为了使私有云为最大利用现有计算资源,高职院校应该考虑改变现行的信息中心和信息类实验室分别管理的模式,建立统一的部门,以期资源调动最大化。(3)应考虑使用混合云技术,对现有工作模式进行分解,将一部分任务交付公有云,设计隐私和敏感信息的使用私有云。(4)调整教学模式,更好的利用BYOD和云计算平台实现开放式教育,可利用云计算对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继续进行课程教育。(5)在开发私有云工程中,要考虑到资源的整合与接口的开放问题。这样未来可实现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整合。
四、结束语
总之,BYOD和云计算必将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通过以上方案利用好BYOD和云计算平台也会对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Neil Anderson.思科自带设备在不损害IT网路情况下自由选择设备,2012,5.
[2]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5.
[3]Sims K.IBM introduces ready-to-use cloud computing collaboration services get clients started with cloud computing.http:///press/us/en/pressrelease/22613.wss,2007.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如今,国内数字出版发展迅速。教育出版作为出版重要的支柱之一,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少有识之士指出,就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而言,当下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教育内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务提供商转变。那么,如何从教育内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务提供商转变呢?
我们看到,很多国外教育出版商,如圣智学习出版集团、培生教育集团、励德・艾思唯尔集团等也都在进行这种定位的调整。比如培生,它所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教学数据管理、在线测评系统等,都不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和出版,而是以数字化的方式与手段去解决教育的全方位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数字教育出版中,要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
与传统教育出版相比,数字教育出版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快速的交互能力。网络学习者作为数字教育出版的主要服务对象,其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是千差万别的。数字教育出版服务者要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必须构建一套有效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这种系统应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偏好、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而进行动态组织的智能系统,是针对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让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来适应每个人不同特点,为学习者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系统。
一、用全媒体的出版模式满足对学习环境的个性化需求
数字教育出版面对的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时代,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使用全新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教育出版单位作为主要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者对其有了更高的个性化要求,那就是:随时、随地、在任何情况下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出版活动必须将纸质媒体、互联网电脑、E-book、掌上电脑、移动电话等出版形式全部考虑进来,实现多媒体、多终端。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数字出版的流程再造问题。内容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多产品形态的生成、跨介质的产品问题,即要实现一次生产、多次的目标。对习惯传统流程的出版单位而言,必须按全媒体出版的要求进行流程再造。比如,内容在出版过程中要尽早地组织成电子文档,甚至从一开始就将电子文档纳入生产体系,把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由“串行”改为“并行”。
2.内容与形式的标准化问题。内容上,应当构建标准化教育资源库,以便于检索和使用,可参考执行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规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等标准。在数字技术层面,要求考虑现今数字终端的特性(如E-book的不同格式问题、iOS与Android系统的适用性问题等),尽量使教育出版物呈现形式更加简洁,对各类移动终端的适应性更强。
二、用定制出版模式满足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需求
定制出版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至今日,定制出版已经成为一种将企业的营销目的与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结合起来的出版形态。面对即将到来的移动学习时代,教育出版者的观念要从前端转向后端。以前,我们只关注如何把最好的资源、最有价值的内容做成产品,这种传统的出版思维是基于前端的,是“有什么做什么”;而数字出版时代是“要什么做什么”。我们应以后端需求为出发点,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按这些要求来满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建立起新式的数字定制出版模式。首先要有一个开放性的类似“云”功能的出版平台,协调教育资源,建立起强大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这样才可以保证基础的资源供给。然后要建立一个智能化的定制出版系统进行响应服务。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前人讨论已多,以下只对智能化的定制出版系统进行描述。智能化的定制出版系统至少应包含需求响应、数字资源管理和数字内容生产三个单元。
1.需求响应单元
作为主要定制客户的学习者,通过网络门户访问出版机构的需求响应单元,提出对定制出版物的具体需求。客户完成登录注册和网上签约后,系统自动进行需求分析,确定选题,将相关信息传递到数字资源管理单元。
2.数字资源管理单元
数字资源管理单元的核心是学习资源库和相关搜索软件,系统可以根据需求响应单元提出的定制选题搜索资源库。如果资源库存贮的内容资源符合定制要求,系统可直接提取并确认内容后发往数字内容生产单元;如果资源库无定制内容或内容部分缺失,则需要通过网上组稿的方式调集相应内容资源,提取确认后再发往数字内容生产单元。
3.数字内容生产单元
接收数字资源系统发来的内容资源信息,通过内容组合和编校加工完成定制出版物的生产,再经审批发行环节确认后,给定制客户,完成定制内容的出版活动。
三、用先进的交互和协作模式满足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的学习是以教师带领学生展开的,而网络学习是以自主性为主的方式进行的。我们要成为教育服务商,要适应这种变化,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更要用先进的交互和协作模式满足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
1.交互性
交互性按照对象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二是学习者与服务者、教师以及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是指学习资源能够引起该资源与学习者相互作用。这类学习资源允许学习者对资源呈现的内容进行选择,甚至能够根据学习者利用资源的学习情况,呈现适合学习者个性化的内容。例如:有的学习资源借助一定的技术,能够支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对学习进行调整。数字教育出版者在组织学习资源时要运用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具备即时快速反应、自动调节信息、自由选择、自动反馈、自定步调等特性,做好交互性研发。比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微观、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和无法形象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电脑多媒体来进行全新的教学。在操作技能训练、实习等许多方面它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也很突出。
学习者与服务者、教师交互的主要活动有:学习计划、问题解答、内容分析、练习与呈现、鼓励与建议等。学习者与学习者交互的主要活动有:讨论、协作学习等。在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与服务者、教师以及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需求,除了引导其使用比较成熟的电子邮件、BBS、聊天室、即时通讯软件、博客等工具外,更为实用的是开发基于视频会议的教学系统平台。
基于视频会议的教学系统平台是同步、即时信息交互平台,不仅可以传递语音、数据,还可以实时传递动态图像。它既支持点对点的交互模式,也支持一点对多点的交互模式。在点对点的交互模式中,向交互双方都开放。在一点对多点的交互模式中,同一时刻由一点作为主点,可以召集多点参加同一个会议。多点视频时,多点控制单元一般放置在主会场,主会场经常是教师或主席所在的会场。在实际使用中,经常由教师或主席控制由谁发言。因为,这种教学系统平台支持教师和学生间实时的交流,所以很像教师与学生在传统学校的教室或者教育社区的教学活动。
2.协作性
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相互合作,以达到对学习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更多,而且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学习者可以先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经对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可以互相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互相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
前面提到的比较成熟的通讯工具和基于视频会议的教学系统平台都可以用来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学习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把这种基于视频会议的教学系统平台很好地融入网络平台的服务体系之中,因为它不仅能够方便地传递学习者之间的信息,允许不同地方的学习者针对同一个作业同时进行操作,实现协作学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一个虚拟的空间,使得协作对象可以在同一个社区内开展交流和讨论,给学习者一种社区归属感。
四、用科学的学习评价模式满足效果检测的个性化需求
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很强,不像传统课堂有老师时时引领、检测、督促。所以,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期间的行为活动迫切需要被跟踪记录分析,并最终在反馈策略的指导下根据分析结果来改变学习流程和学习方式。曾有专家指出:评价问题是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
网络学习评价以学习者的学习全过程和效果为评价对象,利用网络手段记录、跟踪其学习的全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学习智能评价系统的模式展开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首先,要设计一个电子学档系统,其内容包括:学习者个人信息,学业信息(学习任务、学习计划、学习进度、学习绩效),学习活动记录(可从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或服务者、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三个方面进行记录),作品集和评价信息(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档案的反思及自我评价、学习同伴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三方面的评价信息)。电子学档中的信息,一方面包括像测试结果库、答疑库中记录的相对静态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用户在网上进行学习时,其行为信息隐含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特征及整个学习系统是否有效运行的信息,因此,对这部分信息也应该进行记录。
其次,为了覆盖网络学习过程的所有阶段,网络课程除应包含传统的课程学习、作业与测试、答疑与讨论三个基本模块外,还应增加电子学档制作模块和评价问卷填写模块。对于每个子模块,应定制一个信息收集器,以跟踪收集有关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提交到各子模块对应的数据库中。在提交之前,这些收集器能够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对各子系统数据库中记录的信息,首先经过数据分类模块分门别类地存储至电子学档相应类目下,然后,根据制定的指标体系,经过智能评价的数据分析,就可以得到学习者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形式)。
最后,综合评价的结果信息反馈要分两方面:一是直接交给学习者,让其了解该阶段的学习状况;二是与课程表示的相关属性结合,利用评价反馈机制自动生成下一阶段学习的导航信息。
综上所述,数字出版时代,面对数字教育中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如果我们能针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合理调整数字出版流程,把定制出版模式、数字教育出版服务理念以及技术手段很好地结合起来,构建起真正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数字教育出版新模式,就一定能在出版的数字化浪潮中掌握主动、挺立向前。
参考文献:
[1]张剑平,陈仕品,张家华.网络学习及其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耿晓君.成人的网络学习策略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6,(8).
[3]李淼.传统教育出版商要做“中药铺子”.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9-29.
[4]李瑞华.数字化视野下大众出版商业模式浅议.出版发行研究,2009(11).
[文章编号]1671-5918 (2017) 14-0187-03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7. 14. 070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一、引言
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学习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混合学习通过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网络化学习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保证了教师所起的引导、启发、监控主导作用,还充分调动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主动、积极、创造性参与学习的动力”。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和职业要求特点,混合网络学习平台与传统课程学习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最优学习效果,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目前传统学习存在以下问题:教学课时与岗位素质要求不相符、学生人数与教师队伍数量不匹配、师生课内外互动交流缺乏、专业技能培养缺乏有效手段等,微信公众平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和社会媒体属性,探索该平台在教育领域辅助教学的应用价值,已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关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理论层面,主要通过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优势,探究了该平台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价值,如白浩等( 2013)指出该平台用户数量巨大、具有操作便捷、互动性强、内容丰富可定制、消息推送精准等优势,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将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教学实践层面,利用该平台实施教学活动的案例越来越多,主要依托某门具体课程,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功能,进行此类课程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探索。如,邹小青( 2015)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微信平台,发展出了一种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然而,目前还缺乏利用该平台,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学生状况,构设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鉴于此,本文结合学校实际,探讨了基于该平台的基础英语课堂混合学习新模式。
二、学习平台的搭建
微信公众平台是深圳腾讯公式推出的可以一对多推送图文、视频、文字等信息的平台,具有互动性强、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广大学生中受到了广泛欢迎。其包括的基本功能单元有:组群管理单元、信息推送单元、素材库及编辑单元、语音群聊单元、个人信息和评论单元等。构建混合学习平台,先需要开通微信和申请注册微信公众平台,分企业号和订阅号,一般个人只能申请“订阅号”。
账号注册完成后,要根据教学安排和实际需要构建学习平台。本课题紧贴英语教学特点设置功能模块,分别设立通知公告、课程学习和学习资源三大模块。围绕综合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规划平台建构的模式,开发微课程、微测试、微资源的即能服务于传统课堂又能服务与学生课下自主的专业资源库。微测试设置在通知公告模块之下,需要学生通过学号与密码登录,完成后可根据需要和水平,选择对应学习章节,进行自我测试,完成后可立即得到考核结果,以及错题情况汇总,并可将其加入“我的笔记本”,以供日后巩固复习。在微课程模块将上传教学内容的讲稿。微资源模块,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搜集丰富的对应单元学习的文章、图片、视频或音频,上传平台,构成教学的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库。
三、混合学习模式构建
(一)需求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生源中普通高中生和职业中学生占大头,但因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入学条件、招考方式、教育基础方面存在差异,导致高职学生的学习起点差异明显。于是,在课堂频频出现差生听不懂,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此外,还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方法手段单一的问题,而且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分析发现,其实很多高职生并不是不喜欢学习,但就是缺乏行动,没有切实可行适合他们特点的学习方法,且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搁置和放弃既定学习计划。综合英语课程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制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将可便利获取大量结合图像、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格式学习资料,为英语学习者营造一种互动性强、自主性很强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模式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来建立《综合英语》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在构建时,利用了黄荣怀教授( 2009)提出的“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设计框架”,把基于该平台的《综合英语》混合学习课程设计工作分为:前端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阶段。
1.前端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始分析,掌握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起点及其分布情况,进而依据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目标,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学习环境,并对学生是否具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等。最终得而?_定,适合课堂教学和适合在线教学的不同科目,还有同一课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例,以求最佳形式学习活动。
笔者对拟开展混合学习的43个学生的微信实用情况、学习环境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100%的学生拥有智能机且装有微信客户端,并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交友、娱乐的方方面面。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出现了大量优质的英语学习类公众号,得到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喜爱,如早安英文( hotabc666)、英语听说读写背(englishfive)、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EFLWriting)、小芳老师(ToReadEnglishNovels)等。另外这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通过团队协作、课下英语小说的阅读及读书笔记的写作,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还有待监督检查。 2.活动设计和资源设计。在对课程活动和资源进行设计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搜集能实现学习目标的素材和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然后对搜集的素材和活动进行安排,根据学习目标、学生的特点和素材内容等,认真思考哪些活动和资源是适合学生自学的,哪些适合于传统的教室情境,然后写出详细的设计报告和规划。然后有步骤地实施。
3.教学评价设计。我们主要基于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如课堂讨论、线上讨论及线上学习痕迹记录等)、课程知识的考试(如在平台测试)和学习活动的组织情况评定等。
四、混合学习设计案例
我们以Unit l Culture为例来说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课堂混合学习设计。
(一)课前活动
在课程准备环节教师搜集关于文化的文字资料,比如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body language means differentlv in different cultures等、图片、音频素材、幽默的短视频,比如因为不同国家的不同握手礼而闹出的笑话等资料,通过信息推送功能逐渐的推送给同学们。另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参与感,也让同学们参与搜集能体现文化不同的素材,选出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在公共平台上推送。除此之外我们会推送课程词汇188及文章语言学习,并建立试题库。因为学生的自我时间管理意识薄弱,因此我们根据学习进度,逐天推送内容,并提醒学习进度。
(二)课中活动
课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主要扮演着监督、检查、指导、引导的角色。在课上主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文结构的分析和课文的赏析、通过提问和活动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重难点和学生们共同的问题进行面对面、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讨论和学习。另外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讲解。
例如在课文学习之前,基于推送的素材,提出以下问题供同学们讨论:
1. What is the general meaning of the word¨culture”?
2. What does the w()rd“culture”mean to those who studv humankind?3. How do we learn the wavs of our culture?4. What leads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5. Do you agree with the idea that what is beautiful differs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7 If yes, can you glve some exam-ples?
在课文的学习阶段,对于课文的词汇及文章的理解主要是线上学习,课上主要是口头的回答问题、讨论及情景表演等,以及书面的测试和书面的写作与讨论和反馈。
(三)课后活动
在这个单元学习过程中或者之后,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浏览复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并随时可以就发现的问题与同学和老师通过平台进行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119-03
Research on Micro-course 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and its Learning Mode
JIANG Jian-hua, XU Hong-bo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 Zhuhai 519090, China)
Abstract: Micro-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ness, concision and focuses on topic. It is the best choice for mobile learning. As to explore micro-course based refor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cultivate learner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promot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method of micro-course was researched. A micro-course 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was designed.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mode of micro-course 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was researched.
Key words: Micro-course; mobil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system; formal learning; informal Learning
微课[1]资源主题突出、内容短小、目的明确,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展现,支持利用碎片时间开展移动学习,是实现翻转学习[2-3]和混合学习的重要手段,是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已成为当前最有前景的教育技术之一。
移动学习是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微课是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采取移动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有效途径[4]。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必将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新的契机,满足学习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大大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微课资源的制作技术,建设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平台,探索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模式,期望为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转变高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者学习效率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提供有益的建议。
1 微课制作
1.1 微课概述
微课是以视频为核心,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学习资源包[5],微课资源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按照不同的用途和制作技术,微课的类型如表1所示。
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视频时长最好控制在5~8分钟之内,视频内容要求主题突出、内容得当,同时还要从知识完整性和关联性的角度,将学科知识制作为系列化的微视频。微视频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通过专业摄像机、智能手机、DV等工具对教学过程进行现场拍摄;采用录屏软件对ppt课件和演示操作进行屏幕录制;通过设计微课脚本,然后借助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生成微课。
1.2 微课制作流程
微课设计与开发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分为分析、设计和制作三个阶段。
1)分析阶段。首先选定微课的主题,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点。明确微课主题后,需要结合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条件和微课的学习目标,有针对地选取和组织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中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的方法,然后确定微课的类型与内容。
2)设计阶段。根据分析阶段确定的微课内容,对微课中涉及的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微点评和微反馈等要素进行详细设计,以微型化为原则,做到知识点微小、内容短小精悍、内容精炼简洁且相对完整,讲授与互动学习相结合。
3)制作阶段。包括开发工具的选择、脚本编写和素材收集与处理、微课制作等环节,制作完毕后结合分析和设计阶段的要求,对微课进行测试、修改和完善,最后根据微课的承载平台对微课的输出格式进行设置后输出。
1.3 微课制作的注意事项
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以微视频为核心,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学习资源包,内容系统而完整,视频时长限制严格。因此,制作微课时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精选主题。并非所有专业、任何内容都适合制作微课,作为微课的主题既要有针对性、主题鲜明,又要保证微课的独立性和系统完整性,力争一个微课解决一个问题。
2)合理组织。一个完整的微课应包括教学目标、知识点、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等环节[6],要充分考虑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互动交流途径等,做到微课内容精炼、清晰完整,教学过程设计要合理,重难点要突出,既要考虑与前导知识的衔接,又要考虑后续知识的延续性,真正有利于学习者通过微课学习获取所需知识和技能。
3)精心制作。移动学习对微课存储容量的大小、网络传输、视频格式和视频质量等限制严格。因此,制作微课时要抓住重点,严格控制微课时长,片头简洁美观,有吸引力;现场拍摄时灯光均匀、画面清晰稳定,配套讲解语言要清晰、条理清楚;后期制作时对重难点添加字幕和背景音乐,采用高压缩率和高质量的压缩编码格式[7]。
4)知识集成。开发微课的意义在于借助微课应用平台或系统实现微课资源的集成,形成微课群,聚合成微课云,通过单个的微课资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设计微课时就从系统完整的角度考虑微课资源间的关联关系,构建不同微课资源间的序列化和系列化关系。
2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
2.1 设计目标
本文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存储与分析、全网流媒体分发与管理等核心技术,建设基于微课移动学习系统,搭建一个移动学习与交流平台,为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环境。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包括:
1)营造一个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按需所取的移动自主学习环境,优化学习者学习习惯,学习者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者、伙伴、教师之间可以线上/线下进行交流互动,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的需求。
2)支持多种学习模式。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多媒体互动等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自主探索式学习、协作交流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模式。
2.2 系统总体架构
微课移动学习系统以学生、老师和社会公众作为服务对象,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通信等技术,构建人人通的网络学习环境。系统后台借助云端服务器,实现微课资源的云存储;前端的微课资源管理系统基于Web方式开发,实现微课资源快速查询与资源主动推送,基于知识点构建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知识体系,通过微课资源的分类组织、语义描述、知识点间的语义关联与重组等方法,实现微课资源的动态性和生成性管理;移动学习APP系统提供微课资源点播、资源推送、学习计划定制、师生互动交流、资源分享与反馈交流等功能,满足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开展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2.3 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系统主要包括后端的微课资源管理和前端的移动学习APP两大部分,系统用例图如图3所示。
1)微课资源管理系统运行于PC端,采用Web方式实现资源提供者注册与管理、微课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微课资源的维护、微课资源的检索、师生互动交流、微课资源的统计与管理等功能。
2)移动学习APP系统基于移动终端设备开发,运行于Android和iOS两大平台,实现学习者的注册与登录、微课资源的播放、检索、推荐、推送、分享和师生互动等功能。
3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模式
3.1 移动学习的主要模式
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借助学习媒体(移动终端设备、移动通讯及无线通信网络)访问互联网上学习内容的一种有指导或无指导新型学习形式。从不同的角度,移动学习的模式不同,主要有:①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和离线脱机学习;②以课堂、讲座等方式系统化的正式学习和利用业务时间自主、碎片化的非正式学习;③基于短信、网络课程、视频点播与直播、电子书等学习平台的移动学习;④以个人为主的自主学习和以小组协作为核心的集体学习;⑤在老师指导下的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模式多种多样,学习者实际学习中不会仅仅采用某种特定的学习模式,为提高学习体验和效率,往往会综合采用多种学习模式。
3.2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模式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教学时间短、主题明确、内容精炼和占用空间小等特征使得它成为了当前移动学习的最佳选择。结合目前流行的主要移动学习模式,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模式按学习目标与内容是否明确、学习时间与场所是否固定等可分为系基于翻转课堂的系统化正式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碎片化非正式学习两类主要学习模式。
1)基于翻转课堂的系统化正式学习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正式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前自学、课堂知识内化和课后反思三个阶段。
课前自学。微课是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后复习的核心资源,教师首先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作涵盖基础、进阶到精通三个层次、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和微测验等多样化的微课资源并提交到移动学习系统中。学生登录移动学习系统后,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与任务,借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自主学习教师事先精心制作的微课资源。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移动学习系统组建虚拟课堂、讨论组,或通过QQ、微信等工具与同学或老师相互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移动学习系统实时掌握学生自学过程中碰到的难题,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课堂知识内化。微课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有力支撑,翻转课堂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可以高效地完成课堂知识的内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而是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布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督促学生学习微课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等。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和思考,独立或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最后,通过学生成果交流和教师点评方式结束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学生课后主通过移动学习系统中的在线测试评估学习效果,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结反思学习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并构建出学习内容的知识树。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针对基础差的学生,以赏识为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习中等的学生,充分挖掘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针对优秀的学生,帮助他们设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增强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的碎片化非正式学习模式
碎片化学习是利用闲散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是移动学习的有效形式,移动学习支持的非正式学习模式除了作为正式学习的有力补充外,更强调学习的泛化特性,学习者可以通过任何方式、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与人交流和讨论以获取信息和知识,扩展了非正式学习的范畴。从学习的流程看,基于微课的非正式化学习模式包括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自主探究学习和总结评价三个环节。
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非正式学习目标与内容的驱动力一般来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个人的兴趣爱好或通过移动学习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等。
自主探究学习。根据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后,学习者借助移动设备登录移动学习系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者围绕特定的任务主题,以学习微课资源为主要形式,通过搜索引擎自行收集学习资料,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针对有难度的学习任务,由学习者借助移动学习平台建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团队的优势,或寻求老师的帮助,在共享和交流中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总结评价。学习者通过个人总结和自我评价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分享学习心得,归纳整理和推荐优质学习资源。
4 结束语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有效克服了移动设备存储资源短缺、网络传输和流量限制等不足,发挥了移动设备便携性优势,是实现随时随地开展非正式化学习的最佳选择,既可作为传统课堂正式学习的有力补充,又可作为促进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手段。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教育系统及相关行业对微课资源库建设投入的加大,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必将给学习者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化学习的主流形式。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 ”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61-65.
[2] 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13(1):58-64.
[3] 谢永朋, 徐岩. 微课支持下的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 现代教育技术, 2015, 25(7): 63-67.
[4] 詹庆龙, 张静然. 移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3):1-7.
云计算的网络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平台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细致的阐述可以从平台整体结构、核心思想及技术内容、平台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四个方面展开:
1)平台整体结构
网络教育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提供SaaS模式的一套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库,主要提供信息技术人才的技术学习、实践训练和知识资源库以及人才简历资源库。系统基于云计算,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本平台基于SaaS商业模式原理设计研发。在互联网上提供给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使用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库。用户不需要投入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只需要按照服务的内容支付使用的服务费用即可。平台的客户对象分为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单位客户可以对网络教育平台的以下功能进行管理和定制:学习技术方向、学习阶段、学习项目、学习内容、在线答疑安排、测试题和资源库等;个人客户可以选择技术学习方向,行业方向,技术的级别,训练项目等,单位用户可以对个人实训进行管理评价打分。
2)核心思想及技术内容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提供强大和平行扩充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并借助SaaS、PaaS、IaaS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用户终端。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网络教育平台服务的客户人员数量众多,资源库的数据量信息庞大,需要的服务器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巨大,同时又需要保证平台的负载均衡,满足客户的高性能需求。所以本平台的建设从基础设施上使用云服务器技术,多个客户共用IT基础设施资源;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上采用SaaS模式的设计。
3)平台基础设施服务
用户无需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但可以操作在基础设施之上的服务。本项目中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储存空间、操作系统、部署所需的应用服务等。依据IaaS的模式,本平台在基础设施云中让客户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以提供整体网络教育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同时减少用户在IT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费用,提高投资回报率。
4)软件系统
本平台的软件系统主要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知识资源库和人才简历资源库。软件系统主要子系统包括:网络教育平台门户、在线学习子系统、在线测试子系统、知识资源库、人才简历资源库、学习者评价考核系统、社区、网络教育平台管理子系统(针对单位客户和平台的维护)等。
2、软件系统设计的技术方案
平台设计采用的关键实现技术是云计算、多媒体及应用开发技术。软件系统的设计遵循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SaaS是一种软件布局模型,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是运行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软件系统,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企业购买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购买的服务内容多少和时间长短向运营企业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用户可以在各种设备上通过瘦客户端界面访问,如PC机、平板电脑等。软件系统的开发技术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育平台软件系统将以SaaS服务模式为设计指导理念,通过JavaEE平台的企业级开发技术(JSP+SERVLET+IBATIS+SSH),Web前端技术(HTML+CSS+JS+Flex+Ajax+JQuery)、Flash等的组合使用来设计实现,数据库使用的是Oracle。
二、网络教育平台的功能和服务设计
云计算的网络教育平台,是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人才网络教育平台,它的主要功能和服务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位用户的管理
此部分功能提供了对整个学习过程、内容模式设置、学习项目组等的全面管理,将真实环境中的教育管理工作交由系统来做。对于在此平台上注册并付费的单位用户提供管理定制功能,使其能对学校和企业内的参与学习的人员统一在此平台下进行管理与开展网络教育工作。此部分功能是根据购买的服务和给予开放的权限设置对于相应的系统平台管理人员开放的,在此部分中,可进行:学习技术方向的设置、学习阶段的设置、学习过程质量的管理、学习项目的管理、学习项目组的管理、多媒体学习教程和课件的设置与管理、在线答疑管理、在线测试、题库与知识库管理等等。
2、个人学习管理
当单位用户的学习者或者是个人用户的学习者通过前台展示门户注册之后,若要在此教育平台上进行学习或使用资源,则每次需要在提供的登录入口进行登录。登录后,系统会根据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及进度情况生成和本人相关的页面,页面上会展示一些跟个人学习相关的功能项与提示信息,比如查看与申请修改学习目标、查看与申请修改个人学习计划、查看与申请更改个人学习内容、查看个人学习进度、参加学习考核、相关资料的上传下载、申请加入项目组、去学习社区、查看个人学习通知等。
3、学习课件和题库管理
教学平台上的学习课件主要采用Flas、视频播放、音频播放(文字旁白)、图像展示等丰富的课件素材来解决理论学习枯燥、难点理解困难的问题。课件可有平台本身提供,或者是购买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上传。题库建设有基础题库和购买单位自己建设的题库。
4、实训资源库
学习的资源库分知识资源库和人才简历资源库。知识资源库中存放和管理着技术资料,这些技术资料可以授权单位用户或学习者或者是访问学习社区的客户上传更多的技术资料,包括文档、视频、学习课件等,学习者可以方便的下载或阅读用来辅助学习。人才简历资源库是学习者或是社区成员的简历信息库,企业可以方便的查询筛选到自己想要的人才。
5、网络教育平台对外展示的门户
对于这种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育平台,能否做到信息的及时与传递,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最大的便利与最优质的服务,让他们快速的掌握实训动态,了解行业信息,直接关系到单位用户和学习者的利益以及此平台的运营效果,一个宣传展示门户便尤为重要。此部分包括网络教育平台介绍、学习模式介绍、学习动态展示、学习社区登录及帮助中心。通过此门户,客户可在选择使用网络教育平台之前对平台的优势,学习模式、学习方式、就业出口等方面做详细的了解,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依据;对于已经选择的客户,可及时的查看到每月的活动及相关通知、并且还可以浏览相关新闻信息、进入社区等。
6、学习社区
社会化网络已经是在短时间内人们之间相互认识,迅速聚集资源,传播信息等最快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正是利用其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做到集中网络优势资源与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让知识变得更加开放,充分倡导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知识共享这两大理念。学习社区主要内容有:我的档案、群组、讨论专区、我的好友这四大块,功能简洁实用。可在网站首页登录入口进入社区或是在个人学习管理页面点击进入。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38-02
绪言
020的英文是Online to Offline,这个概念是在2010年由Alex Rampel提出的,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通过线下方便的服务,充分用线上招揽客人,消费者在线上筛选服务,成交时在线结算。020商业交易模式的出现,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移动智能终端应用产品的使用与兴起,使这一模式日渐成为市场的新宠。这一模式影响到诸多领域,也被大量运用到儿童交互产品设计中,与传统玩具最初单纯承载的娱乐性相比较,延伸出了更多以往所不曾关注的方面与价值:让孩子的礼物已不再仅仅是以往的去游乐场玩或是买玩具,各种不断涌现的儿童移动应用软件,已经逐渐成为家长与儿童的新宠;增加了儿童交互产品的种类,增强了儿童交互产品设计的延展性,为孩子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与学习方法。
1 儿童交互产品设计的现状
1.1 儿童交互产品设计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移动应用平台的结合,不但大人喜欢这种新媒体形式,孩子使用互联网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这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儿童互联网交互产品,与传统儿童产品设计的区别在于,趋于互联网的儿童交互产品,学习与游戏不只是局限于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用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进一步开发儿童的智力,在产品设计理念中,服务意识也是设计者关注的一个重点,提供最优质和全面的服务,具体就体现在产品上,与产品本身的娱乐功能相对比,现在的互联网儿童交互产品设计还更加注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特点,总之可以使产品设计更加人性化,如智能手表可以帮助儿童安排作息、学习计划,还可以实现通话、定位等多方面功能,在满足儿童需要的同时,对于成人,尤其是家长也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随着这类产品的增多,产品同质化现象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在国内,缺少创新,产品抄袭严重,移动应用的内容也大都大同小异,让消费者难以分辨,难以取舍,应用商之间为了竞争,许多应用都能免费下载,造成恶性循环,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创新上,这种产品现状没有真正理解儿童产品交互设计理念的真正需求。
1.2 020模式引入儿童交互产品设计的意义
传统意义下的儿童交互产品,由于不具备020商业发展模式及时反馈的特点,对于市场的反应就比较缓慢,这对于产品的发展是致命的损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难以跟上市场的节奏,也意味着被市场竞争淘汰。长此以往,对于儿童交互产品的开发、设计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这不仅造成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发展需求,在国际上也很难有竞争力。与传统的儿童交互产品具有的服务单一、交易面窄,不易拓展宣传的特质对比,020模式下的儿童交互产品,更加贴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用户的使用体验,注重产品的设计与服务,020模式推动下的儿童交互产品,除了实体店的在线消费外,通过手机移动客户端,开发出APP的服务新平台,不仅能与实体玩具互动,也有与虚拟界面的互动产品的创新,网罗众多资源,儿童在手机上即可体验到优质的学习、游戏等服务平台;第二个,可以开发这种硬件与软件结合的产品,不但能开发智力还能锻炼动手能力,然后通过儿童使用产品后的反馈来关注市场的需求,这样就能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对产品进行升级。它在无形中给儿童带来更多的选择,给家长带来很多的方便。
2 典型020模式下的儿童交互产品设计案例分析与启示
020模式下的儿童交互产品设计案例有许多,其中,典型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儿童交互产品案例“TOOLE涂了”,马里欧网络有限公司这款乘着“互联网+”风口很快被消费者接受的产品,它集教育与玩具于一身的儿童交互产品,它将早教从单一的教育,变成了游戏,娱乐,教育相结合的产品。运用020模式通过移动终端来实现线上线下、虚拟与实际结合的互动产品,该产品通过四个模块来实现这种结合,第一,线上宣传APP下载到移动终端如图1;第二,线下设置的不同角色,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不同的人物角色来涂鸦,儿童可独立完成画作也可与父母一起来完成,如图2。
第三,再通过移动终端上的APP转换成线上的,从平面的变成3D的,如图3,这样不仅充分提高了儿童的空间视觉感知力和创意想象色彩表现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动作计划能力,而且增加了亲子之间的互动与陪伴。线下可再根据不同的故事与人物设置衍生出新的产品,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喜好,能有更多的选择。第四,可以通过移动端拍下儿童自己完成的作品的照片或视频,记录下这有意义的一刻如图4。这类儿童益智类玩具的开发,游戏的设计,都趋于人性化和合理化,成为家长和孩子们喜爱的产品,以强大的服务理念容易让消费者接受,这类儿童交互产品也必将成为市场发展的赢家。020模式下的儿童交互产品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它以其优质的服务,贴合儿童身心发展,注重用户体验的特质,紧跟最新的销售平台与发展理念,既是产品自身的革新,发展与创新,也是应对时代与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积极创新,并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借用最新的发展平台,对产品进行创新,对我国的儿童交互产品发展而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服务功能的完善,儿童交互产品不仅要有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更要注重高品质的服务,要有走在市场发展前端的设计与产品,紧跟时展,不断地改变完善自己。
3 020模式下儿童交互产品设计的特征
3.1 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新需求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世界,并充满激情和活力,这是来自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时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家长尽量不要打扰儿童对事物的探索与研究,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中学,边玩边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新媒体的出现,已不能避免孩子们接触到互联网,但是其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而其中有些问题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比如,对儿童视力的影响,对认知的影响,还有产品的安全性等,我们的产品要满足这些需求。
3.1.1 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延展性
比如随着儿童互联网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有的产品除了本身没有什么特点之外,也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比较杂,比较乱,缺乏系统性的结构,没有从what、why、how、when、where,这几个方面入手,没有考虑到儿童使用产品时的环境,怎样使用产品,使用动机,产品属于哪一类,还有产品的哪一方面能够锻炼孩子。就是因为没有这些所以才导致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导致产品缺乏创新性、产品的“创新”没有延展性。所以为了使儿童交互产品更加贴合儿童自身的需要、家长的需求,还有市场的需要,就要考虑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延展性。
3.1.2 兴趣与动机水平的提升
动机就是为达到目的而行动,兴趣就是能开心地接受一件事物并主动去了解,儿童的个性在三岁以后才开始形成,所以存在不稳定的特点,在此期间的学习,就是玩和游戏,所以不急于开发智力,更应该关注的是其情绪与感受,慢慢培养他学习的兴趣。比如,拿一本实体书和在线下载的有动画的电子书给孩子阅读,更能接受的一定是后者,对于儿童来说,因为电子书的翻阅方式以及动画设置更有趣味性,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从而提升儿童的动机水平。
3.1.3 反馈与激励机制的作用
孩子就好比一粒种子,需要阳光,需要土壤,需要施肥。而阳光就好比其自身的这种能量,自身的那种学习能力;土壤施肥就好比你给他创造的环境、还有培养、引导与鼓励。孩子认知世界与认知自己同样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勇气的,而这个勇气就是家长与社会给予的。所以,我们在儿童交互产品设计中运用这一理念,就更能帮助孩子成长,让他们在愉快中成长,在成就感中成长,比如,在产品设计中加入奖励这一环节,儿童完成任务后,有相应的奖励,这样更能激发孩子自身主动学习娱乐的能力。所以,在儿童交互产品设计中要注重这一点。
3.1.4 手眼协调能力及认知水平的同步提高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更多的儿童交互产品转换成以这些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在线产品,这种通过屏幕来互动的产品,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家长会担心孩子的视力以及是否欠缺动手能力,还有是否会只关注屏幕里的虚拟事物,而减少了与外界的互动等一系列问题。对于第一个视力问题,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平板电脑已经达到了视网膜分辨率的极限,只要家长给予合理的控制和指导,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而,儿童从两岁左右,认知开始转换,从通过外界获得知识慢慢转向通过思维来感知这个世界,但大多都只是缺少逻辑性的、内在的、想象的活动,这时候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在一条线上,所以我们要在设计中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虚拟与实体的交互,既满足了他们的想象又满足了又让他们能感受到实体的事物,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好地认知世界。
3.2 迎合服务模式与商务运作的新需要
020商业模式代表最新的消费趋向,020模式下的儿童交互产品紧跟这一潮流,应时应势而变,强化服务意识,注重产品开发,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理念在市场中占据一席空间。020模式下的儿童交互产品,也因为贴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到家长与市场主体对于产品发展的需要,以良好的发展态势,赢得市场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也将成为市场商务运作发展的新宠。
3.3 创建儿童交互类产品设计水平提升的有利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276-02
The Study to Application of VOD System in Education
WANG Ying1,2, ZHOU Xiao-xin1,3, WANG Lin1
(1.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Tianjin 300387,China;2.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Tianjin 300204,China;3.Handan College,Handan 056005,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and character of the VOD video system,this article explained its application advantage in educational industry,meanwhile,it also gave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application.
Key words: system of video on demand;educational industry;application;countermeasures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渗透和应用,网上教育将成为我国一种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形式,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一同构成多元的教育手段体系。作为现代教育的技术手段,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多媒体化自然有着异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流媒体点播系统(VOD系统)即视频点播系统(Video On Demand),也称为交互式视频点播系统,利用了网络和视频技术的优势,彻底改变了过去收看视频节目的被动方式,实现了视频节目的按需收看和任意播放,集动态影视图像、静态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为一体,为用户提供实时、变互、按需点播服务的系统。
1 VOD视频点播系统简介
1.1 视频点播的工作原理
交互式VOD系统由前端处理系统、宽带变换网络、用户接入网、用户终端设备(机顶盒加电视机或加计算机)等几个部分组成。VOD系统既可采用集中处理结构,也可采用集中管理、分布处理的方式;并可灵活地选用HFC、FTTB、FTTC、ADSL、VDSL等多种接入方式。用户机顶盒可根据需要采用与接入方式匹配的接口,通过电视机、PC机进行视频/音频/数据的显示和通信。
首先,用户通过自己的VOD终端,向就近的VOD业务接入点发起第一次通信呼叫,要求使用VOD业务,经VOD业务上行通路(如计算机网、电信同、有线电视网等)向视频服务器发出请求;系统迅速做出反应,在用户的电视屏幕上显示点播单,并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判定用户身份;用户根据点播单作出选择,要求播放某个节目,系统则根据审核结果,决定是否提供相应的服务。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向指定的设备播放所要求的节目,并随时准备响应新的请求。
1.2 VOD视频点播系统特点
VOD是近年来新兴的传媒方式,该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结合的产物。VOD技术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不用借助录像机、影碟机、有线电视而在电脑或电视上自由地点播节目库中的视频节目和信息,是可以对视频节目内容进行自由选择的交互式系统。
VOD的本质是信息的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获得多媒体信息,它区别于信息的最大不同:一是主动性、二是选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信息的接受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将越来越符合信息资源消费者的深层需要,可以说VOD是信息获取的未来主流方式在多媒体视音频方面的表现。
2 VOD点播系统在现代教育行业中的应用
2.1 VOD在现代教育行业中获得广泛应用[3]
中小学视频点播系统主要存储教育、教学片,供学生上课时点播,或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作为辅助手段给学生播放相关内容。比如教师讲《雨中登泰山》时播放一段泰山的风光片,即使学生没有去过,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上课注意力更加集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电视大学视频点播系统主要应用于电化教学和远程教学,并可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现在电视大学的主要视频资料都是以录像带为介质的,现在要以数字方式存储和传输,则必须解决视频格式的转换问题。VOD系统在这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法。
另外,VOD在多媒体教室和大学校园网中也有大量应用。它更丰富多彩,更直观、迅速,也给通信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带提供了发展的基础,VOD视频点播则在技术手段上使这一切得以实施。一般的做法是在传统视频点播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浏览器功能,实现了全功能点播,即可点播文字、图片、录音,录像、VCD、CAI光盘课件等等。在实验教学方面VOD能够大显身手,甚至可以在线转播超级实验项目,这在普通学院根本无法想象。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互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在伯克利的劳伦斯国家级实验室,研制了一个网上虚拟实验室软件,允许学生通过远程联网获取从专业天文望远镜收集的天文观测数据。
2.2 VOD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1]
1) VOD可以在网上学校的音、视频新闻,可以对活动、会议进行网上直播;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教学活动可以发生于网络连接的所有范围。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变得更加灵活,不像传统课堂教学只能是在安排好的教学时间内进行,而使个别化教学、协作学习等形式得以强化。
2) 可以直播教学过程,并自动生成多媒体课件资料;以多媒体形式表现的,集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资料具有很好的灵活性。
3) 提供完善的多媒体资料点播系统,方便有效的内容检索功能;使学习者的地位由接受者转变为教学的主体,使媒体作为学习者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认识工具而不再是单纯的演示工具发挥着作用。
4) 可以将音、视频教学资料转成流媒体的数字格式,上传到点播库;教师利用这一功能把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的组织者。
2.3 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2]
1) 流媒体综合管理系统能够支持大部分的主流数据库服务器,通用性强,使VOD视频系统的建立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中更加方便快捷。
2) 系统能够以Web的方式远程管理维护,支持节目和用户的分类分级别管理,实现远程监控与维护管理;节省了传统教学资料管理工作中的大量人力物力。
3) 支持多种视频格式,在宽带情况下,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图像效果(最高可达DVD质量);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轻松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4) 直播节目有灵活的定时录播、自动的功能,可设定直播频道的直播工作时间表和节目表,直播站可按此时间表自动启动或中止直播工作;可设定直播过程中的自动录制节目表,并生成文件,通过网络自动上传到点播服务器指定的分类目录中;节目直播表和节目录制表使用灵活、管理方便。
3 VOD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主要问题
1) 首先是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VOD系统的应用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目前我国计算机普及率偏低,网络传输速度太慢,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远程教学信息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也有待提高,且上网费用过于昂贵,尤其是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中的许多地方还不能建设宽带网,或暂时通不了网络,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
2) 其次是网络资源建设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网络教育公司开发的平台与课件,大多还是在手工作坊阶段,由教育和多媒体、网页制作人构成的项目小组,软件开发的体系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我国现有的有关网络教学的适用课件太少,特别是适应网络教学本质特点的自主学习型课件几乎还是空白,有些甚至是把传统的教学照搬上网络。
3) 再次是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网络教学要求网络技术与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教师能力相匹配。在网络技术与教育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越来越大。网络技术从业者很少能够从教育的角度去应用技术本身,而且,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使得教育专家感到力不从心。网络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教师队伍,并依靠这支队伍成功创造出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还不是很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有的甚至还是“网盲”、“机盲”,还不习惯运用网络这一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
3.2 建议及对策[4]
1) 教师、学生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能自由地进行网上各种操作,这是开展网络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还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去组织网络教学过程和制作(或指导制作)网络教材,学会在网络环境中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
2) 缺少高质量的网络教学教材。网络教材不是印刷教材简单的翻版,必须具有很好的多媒体特点和交互性,具体地说,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内容上要丰富详实、紧跟时代,结构上要层次清晰、循序渐进。这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学科教员和教育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度很高的开放式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控制,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实践活动来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具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目前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一直是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接受教育,自主学习观念一时难以形成,所以,开展网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主体意识,设计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培养自学习惯,克服依赖心理,掌握自学方法。
4 结束语
VOD视频点播系统以其良好的性能、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功能,为学校教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视频解决方案。通过VOD系统可组合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科技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一种实时、交互的学习环境,从而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数据压缩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可以利用校园网充分地为学校的教学实践服务,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木研究,1997(1).
大一入学后不久,江泽辉就加入了武汉大学最大的学生门户网站“自强学堂”。该网站每天服务来自武汉大学四大校区、超过4万次的访问请求,且访问人数不断递增。
加入自强学堂是因为招新时宣传单上写着的后台代码部让江泽辉好感倍增,他立马报名参加,待了一段时间后,江泽辉越来越喜欢,“这里没有那种上下级的关系,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做事情。最难得的是,刚刚加入团队的新人也能参与到一些项目的整个流程,得到比较大的锻炼。”
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立项时,自强学堂的成员们发现学校的选课系统多年没有改版,大家用起来不方便。每次到了公选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不知道该选什么,不清楚哪门课好选,哪门课不好选。只能通过彼此间的口口相传获取信息,于是他们就想做一个新产品服务同学,不但能对公选课进行评价,而且可以帮助大家选课,让选课更便捷。基于这样的想法,成员们马上立项,并给产品取名“淘课拉”,当时才读大一的江泽辉也加入到该项目的开发中。那个暑假,他和团队很多成员放弃了回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项目上。成员们每周要开两三次的小组讨论会,跟做一个正常产品的流程一样,先做线框图再做设计,之后是写代码,再进行前后端地交互。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因为统筹的人出了问题,虽然最终的线框图出来了,基本框架也搭好了,但没能赶在暑期结束之前成功上线。开学后因为团队成员们每个人的事情都比较多,这个项目被搁置了,只能放在代码仓库中,但这件事一直被江泽辉记在心里。
到了大三暑假,已经在自强学堂中担任技术总监的江泽辉看到网站上的BBS论坛近年来一直走弱,人气越来越低,决定抛弃这种过时的形式。当时自强学堂有一批人在做这个BBS的运营,于是,江泽辉决定和成员们一起重新梳理产品线。认真分析后发现,自强学堂的产品基本可以分成三块:“掌上武大”是跟移动端挂钩的,“毛线”是跟娱乐有关的栏目,还有一个学习的板块。在梳理学习相关的产品线时,江泽辉一下子就想起了淘课拉,既然有一个现成的做了一半的项目在那里,不如就以此为基础,把学习这条线打通。就这样淘课拉被重启。
因为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整个项目的代码重构由江泽辉独立完成。他当时正在实习,偏偏又遇到妈妈生病住院,只能利用每天照顾妈妈的间歇在医院旁边的咖啡厅写两三个小时的代码。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星期,终于写完了所有代码。江泽辉又马上找来前端同学进行调试,再找到负责运营的同学填充数据。因为要赶在大四开学之前上线,他们只将最核心的选课和淘课加了上去。2015年寒假前,团队其他成员将用户系统添加完成。据江泽辉介绍,目前淘课拉很受同学欢迎,全校大概有两万名用户在使用。整个系统的设计很漂亮且使用方便,同学们随便点开一个时间段,系统会自动弹出那个时段的所有课表,供同学选择。此外还会推送一些个性化的选课建议,比如有“男女比例最极端的课程表”“武大最值得上的十门课”等有趣的设计。“能赶在自己毕业之前完成这个项目,服务同学,我觉得很有意义,对我的专业水平也是一个大提升。”江泽辉说。
在阿里感受到的两个小细节
从大三开始,江泽辉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实习面试,为自己的求职增添砝码。让很多同学羡慕的是,他先后在百度、网易等几家大型互联网工作实习,但一开始的实习,江泽辉也遭遇过一些小挫折。
在一位学长的推荐之下,江泽辉曾参加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面试。面试前,江泽辉特意按照学长叮嘱的一些要点认真做了准备,谁知道一到考场,面试官就问:“你是XXX推荐过来的吧?”江泽辉点点头,对方又问:“那他是不是跟你讲了一些面试的经验?”江泽辉想都没想,诚恳地点点头,面试官接着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换一个套路吧,问点别的东西。”江泽辉一下就蒙了,很多知识回答得似是而非,加上当天又是第一个面试的人,不出意料,他被pass了。“我面试的是看似专业度相似的岗位,这些岗位的名字听起来特别花哨、高大上,比如系统工程师,结果岗位要求跟我做的东西不太一致,面试官一问技术性的问题,我就蒙了。”江泽辉坦言,自那之后,他变得比较务实,会有意识地避掉一些浮夸的岗位,踏踏实实选择自己可以胜任的岗位。
2014年4月开始,江泽辉一路参加了百度和网易的实习,并在10月顺利拿到了阿里的offer。谈起选择阿里的原因,江泽辉认为自己更喜欢阿里的企业文化。他说起了在阿里经历的两个小的细节。
在实习了好几家互联网公司后,江泽辉习惯了在代码写累时去公司的茶水间泡一杯咖啡提提神,但到了阿里之后,他惊讶地发现,阿里的茶水间并不像别的公司那样为员工备好咖啡机、咖啡豆,且只有“茶水伺候”。江泽辉跑去问HR,对方的回答是,阿里不会惯着员工,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
另一个小细节,却是完全不同的状况。刚进入阿里实习时,江泽辉被分到淘宝写Java,来阿里之前,他并没有写过Java,于是师兄(在阿里,带新人的被称为师兄)给他安排了两个月的实习期。这两个月里没有让他接触实质业务,都在补习Java基础,师兄还让江泽辉列一个学习计划,每周反馈一次学习成果。“他们没有很急功近利地让我立马做出一些价值出来,而是让我先把基础补足了。这点让我特别满意也很感动。这种对工程师的关怀,很难得。”
程序猿要有技术追求
程序猿给人的感觉总是戴着厚厚的眼镜,指尖翻飞地敲打键盘,每天跟机器打交道,工作极其枯燥。但在江泽辉看来,能坚持下来,关键还得有兴趣,“有技术追求很重要。”作为技术人员,他认为必须得给自己一个目标。“比如要想成为优秀的架构师,必须坚持每天或者一周拿出一定的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跟你的业务没什么关系,但是可以拓展你的专业深度,这是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过程。”在图书馆写毕业论文时,江泽辉曾遇到了一个技术问题,当时论文当中出现了两个他从没有见过的名词,他马上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虽然那天在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上跑偏了,但是花了一天时间弄明白两个冷僻的知识点,还是让他十分开心。
关于程序猿面试,江泽辉一再强调,因为是技术岗位的面试,面试官最看重的还是求职者的技术能力,最好能在大学期间参与一个有价值的项目,如果没有做项目的经历,也可以谈谈自己做过的某个作业,但无论是哪种都需要有深入、全面的研究,因为面试官一定不会只是蜻蜓点水地提问,他们会根据项目或作业提出各式各样详细的问题。此外面试时,简历也不能写得太夸张,一定要保证简历上所写的内容,面试官提问时都能一一回答,即便有回答不了的,也应该坦诚地告诉面试官,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Q&A:
问:有没有跟学长学姐讨教过面经?
答:面试之前会很忐忑,因此很自然地会去问问学长学姐他们当时是怎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自己镇定。不过我在拿到offer后,整理了一份很长的面经,这里面有我自己的,也有别人的求职经验。我打算毕业后把这些东西交给学弟、学妹,算是送给他们的一份礼物。
问:你觉得找工作难吗?
[中图分类号]C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1-0073-07
一、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Fordism)是以亨利・福特的名字命名的术语,它是关于众多生产和社会经济学现象的社会学理论,但它又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应用其他领域。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美国,福特主义曾经被认为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标志,它以倡导大众生产和大众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繁荣而闻名于世。
根据《中国百科大辞典》的解释,福特主义是“通过加速传动装置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残酷剥削工人的管理制度和工资制度”。根据《大词典》的解释,福特主义是“是使用传动装置和流水作业线生产方法残酷剥削工人的一种制度”。根据“维基百科”英文版的解释,“福特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标准化,包括标准的零部件、标准的生产过程和标准的产品。为了实现标准化,福特主义推动生产工具和测量工具的革新,并对整个生产流水线进行细致的分割,每个工人完成一个单一重复的任务,这些工人不需要掌握生产技能和沟通交流”。从上述有关福特主义的解释我们可以总结出它的主要特点,即生产系统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倡导大规模生产消费,注重规模效益;生产过程的内部化、功能齐全化和封闭性;生产者掌握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产品类型单一,技术提升的速度缓慢,产品创新的速度滞后;工人技能水平低,缺乏协作交流。
伴随着20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低谷,这些国家的经济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知识经济转型。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也随之出现。根据“维基百科”英文版的解释,后福特主义是指“20世纪末流行于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有关生产消费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生产模式理论”,它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它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系统的诸多领域。
后福特主义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小批量生产;产品和工作的大规模定制;生产过程的外部化、专业化和开放性;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注重消费者的类型,消费者掌握主导权;服务和工人水平的提高;竞合型的市场结构,强调协作交流。目前,后福特主义主要包括弹性专业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新熊彼特主义(Neo―Schumpeterianism)和调节学派(Regulation Sch001)四种模式。
二、课程开发与网络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词源于课程编制(curriculum making)、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课程建设(curriculum building)和课程构建(curriculum construction)等相关概念,含义比较宽泛,在课程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有关课程开发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课程开发是“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序或模式”,“要根据社会对教育活动的需求和学习者的基本条件,对课程体系的不同学科、科目进行有效地组织、协调、配合,及学生、教师和各种学习资源之间关系的组织与配合”;“课程开发是指通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来改进课程功能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原有课程的改造与新的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等内容”;“所谓课程开发,是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课程开发是指决定课程的过程及其所依据的各种理论取向”。
一般来说,课程开发是指为了有效提高学生成绩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修正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编制。有关课程开发的框架结构种类繁多,不过得到最广泛认同的始终是拉尔夫・泰勒模式(RalphW,Tyler,1949),他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学校目标、与目标相关的教育经验、教育经验的组织和目标评价。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存储、传递和使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课程设计者或教师都面临着崭新而强大的挑战。科内尔(Cornell,R.,1999)认为,“教师应该对参与这种谈论的很多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在线教学格外关注,并有一种紧迫感”。课程设计者或教师可能在社会活动和有限的职业活动使用网络,但是要基于网络进行课程开发还需要重构自己的思维方式。哈里森和卑尔根(Harrison and Bergen,2000)也认为,“在设计在线课程之前要有充足的计划和准备工作,并且要随着知识不断丰富和技术的持续发展而更新课程开发”。
一般来说,网络课程开发(Web―based curriculumdevelopment)是对以网络教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适宜在线应用的、主要通过网络传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撑环境所进行的系统化编制。有关网络课程开发的模式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与传统课程开发相比,网络课程开发将具备更大的不确定性,面临更多的挑战,相对应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也会更加复杂和捉摸不透。实际上,在“泰勒原理”之后,泰勒的学生塔巴(Hilda Taba,1962)基于泰勒的有效课程开发理念,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模式,包括定义目标学生和他们的需要、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呈现方式和媒体、设计教学评价活动、课程质量评价与修正等七个步骤。在没有更加权威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尝试把“塔巴模式”作为讨论网络课程开发的主要框架结构。
三、网络课程开发的福特主义危机
网络课程开发作为网络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上世纪末开始试点并全面推进,到目前为止已经十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一大批网络教育办学机构,如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等推出了网络课程,为网络教育的迅速开展和逐步成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目前,网
络课程开发已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教育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然而,由于网络课程是一个新兴事物,课程开发者开发经验不足,无论是在技术手段、教学设计,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果依据“塔巴模式”的话,我们可以把问题归结以下七个方面。
(一)目标学生定义的“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
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决定了它所面对目标学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通常可以允许任何学校、任何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入,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任何网络课程必然有其适合的目标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参与到网络教学中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网络远程学习环境在复杂性方面,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对目标学生和他们的需求进行定义也要求更高。实际上,从目前网络课程开发的现状来看,许多网络课程开发者为了追求规模效益和短期利益,只是考虑网络课程的技术架构和内容呈现,同时“生产”多个网络课程,充分体现所谓的“生产效益”,给人一种虚假的欣欣向荣景象。
但是,网络课程教学所必须进行目标学生定义却没有充分考虑,甚至连传统课程开发所进行前端评价都没有开展,也缺乏完善有效的目标学生筛选机制,根本无法满足日常课程教学的要求,成了纯粹的“摆设品”和“展览品”,而非“实用品”和“使用品”。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只有47%的网络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对象给予了明确的说明,只有40%的网络课程对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给予了说明,至于建立专门诊断性评估机制的网络课程就更少了。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生产者”为中心
目前,网络课程开发一般都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这些“生产者”如同道格(Durgahee T.,1998)所描述的“讲坛上的圣人”(sage on the stage)一样掌握着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制定教学目标和提供绝大多数的学习材料都由他们来执行,而课程的“消费者”也就是学生只能选择接受,无法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去。根据上文同一项调查显示,67%的网络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学习目标陈述,但是只有13%的网络课程对目标做了细化,并清晰地告知学生各章的目标层次,学生的知情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尤其是学生的年龄已经突破了传统学校课程教学的要求,甚至许多学生教师都是在职的,并且可能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参与课程的目的也迥然不同,他们比教师更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基于这种情况,如果教学目标还是采用原先的“生产者”为中心,那么将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没有任何好处。当然,完全的以“消费者”为中心也缺乏适用性,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既要考虑学习者的需求,也要考虑学科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将造成课程教学目标的泛化和模糊化,学生无法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并最终导致网络课程特殊教学地位的缺失和网络教学无政府主义的生成。
(三)教学内容选择的“内部化”和“封闭性”
网络环境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了一种超文本组织结构和交互式文本传输系统,它具有传统课堂环境所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包括开放、非固定、无边际等特点,这些特点本可以使网络课程开发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然而,事实表明,传统课程开发所秉承的基于中心――边缘――层级――线性的文本结构并未被网络时代所推崇的基于节点――链接――网状――多线程文本结构代替,网络课程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还是以“内部化”的教材为主要依据,并没有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资料来源,课程内容的属性也是静态的和固定日期的,没有实时更新的设置,完全成了一个“封闭性”的网络学习环境。
要突破这种“内部化”和“封闭性”,课程开发者必须考虑如何有效地使用无限的网络超文本信息,必须考虑如何在前期大量浏览和阅读相关网站资源之后,为网络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链接,也必须考虑如何建立信息生命周期检测机制以淘汰过时信息,提供时效性更强的信息来源。当然,有时候丰富的网络资源未必一定是好事,目前也出现网络课程内容过多过杂所导致无序化,缺乏恰当的管理机制和导航机制,使一些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迷失自己,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久而久之学习者的信心将大受影响。因此,如何界定教学内容的范围以避免内容过多过杂影响学习进程,以及建立有效的内容分类筛选查询机制,也是我们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四)教学内容组织的“机械化”和“标准化”
与传统课程内容的线性结构完全不同,网络课程内容主要组成超文本信息,也就是除了文本内容之外还有大量的链接信息。超媒体的出现更是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类型,出现图像信息、音频信息、视频信息和动画信息等多种信息类型。超文本结构赋予学习者非线性浏览超空间(hyperspaee)的最大自由度,他们可以按照顺序或者循环模式选择、查询、浏览无限数量的信息。这种超文本和超空间在提供极大学习便利性的同时,也对课程开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顺序必须符合学生的预备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还要能满足为一些差异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弹性结构,甚至还要考虑为学生提供实时的教学内容学习向导。
但是,事实上目前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依然停留在传统阶段,一般都是“机械化”地严格按照教材中内容组织顺序来呈现,俨然是一种“教材上网”的形式,只关注内容的呈现,根本不关注内容呈现的系统化和组织性。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所谓的“美观”和“统一”,不少学校甚至通过第三方商业机构提供标准的网络课程模板,教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类型和排列顺序都要求“标准化”和模块化,完全失去了网络教学的所具有的天然属性,彻底沦为传统课程的附属品。因此,课程开发者必须要认真考虑如何摆脱“机械化”的内容组织形式,在遵循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方式,如何发挥超文本和超空间的优势,更加个性化地,而非“标准化’’地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如何通过恰当的预备知识与技能评价,来为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内容类型喜好的学生提供差异的“教学资源套餐”。
(五)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单一化”和“低水平”
网络是一种多媒体环境,它可以嵌入文本、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为课程开发者提供更多教学内容呈现方式选择。美国著名的网络教育专家格雷格-柯瑟林(Greg Kearsley,2000)认为,“网络课程中的图解说明、表格、图标和背景都会因使用一些更加直观的视觉材料而受益匪浅”。然而,还是根据上文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开发的网络课程高达96.1%没有交互式图像,97.7%没有声音,内容大多以单纯的文字出现,很少使用其他方式,表现出非常明
显的“单一化”和“低水平”倾向。使用文字在一定程度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但同时也导致了整个网络课程比较呆板和单调,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很多网络课程开发者都希望使用更多类型和更高水平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相关的多媒体技术背景知识和理解力。缺乏基本图像技术和音视频处理软件使用技能,因而无法将这些元素有效融入到课程中去。
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学习者对网络课程学习反馈的重视,网络课程中的部分内容需要随时发生相应变化,学生和教师也需要随时了解学习进展情况,从而要求网络课程具有实时更新功能。但是实际情况是:根据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给出的对500家教育网站的统计结果,高达98.9%的网络课程不能实现实时更新。“单一化”和“低水平”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交互方式上,目前在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方面主要实行分模块设计,以单个页面为主,页面中缺少具有交互功能的图表和图像,每个页面处于完全独立的地位,很难融为一体,根本无法发挥“超文本”和“超空间”的作用。“单一化”和“低水平”也必然导致了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不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规律,只是单纯按设计者的思维来呈现内容,学习者处于被动地位,很难激发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其注意力。
(六)教学评价活动的“标准化”、“封闭性”和“缺乏协作”
正如巴格比(Bugbee,Alan.C.1996)所说的,“既然学习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进行的,那么评价也应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这样的观点已经被普遍接受,基于网络的测试也在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有效。只是在目前,真正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活动还没有切实地开展起来,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评价标准过于死板,灵活性不强。目前,比较成熟的网络教学评价有“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E-LearningCertification Standards)、“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AFramework for Pedagogical Evaluation 0f Virtual LearningEnvironments)和“在线学习质量”(Quality On The Line)…。这些标准的出台和应用无疑是有利于网络教学评价活动的常态化和正规化。但是由于网络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每个学生所能发展和完善的知识、技能和情感都有所差异,单纯使用这些标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根本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开展形式多样而非“标准化’’评价活动,同时又以“标准”作为参考也许更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
另一方面,评价环境过于封闭。交互性不强。由于技术水平方面的原因,目前绝大部分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还很不完善,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留言”、“回复”,即使有一些小型测试的话试题类型也是非常单一,离真正完善的“网络实时评价系统”和“网络考试系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人机之间或者人人之间还没办法突破“封闭”的评价环境,“缺乏协作”,无法进行自由开放的沟通交流。因此,要全面开放地开展网络评价活动,必须不断提高网络课程开发者的技术水平,尝试把更多前沿技术,包括宽带技术、流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更多测试类型,包括语言测试、技能实验、情感交流等,在网络平台中实现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多对象、多类型、多方面的评价。
(七)课程评价与维护中的“技术提升缓慢”和“产品创新滞后”
格雷格・柯瑟林(2000)认为,“网络课程开发的最大问题不是前期的建设工作,还是后期的修正与更新工作,即使课程内容不需要多少变化,课程的一些微小的细节,如其他网站的链接也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的”。网络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地对课程实际运行中的反馈信息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以使之趋于完善。然而,当前网络课程后期维护工作的现状是:尽管不少部门在网络课程开发的前期实施力度大、投人多,但是一旦完成基本的开发工作,验收合格以后便万事大吉,根本没有在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优势,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后期的评价与维护工作的“技术提升缓慢”,而开发新型评价方式的“产品创新滞后”,致使网络课程开发无法达到预期的效益,成了纯粹的摆设品。
由于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而部分网络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和充实,基本功能模块也是一成不变,根本没有及时“提升技术”和“创新产品”,从而使网络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无法反映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满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再加上课程的管理维护的水平较低,使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的网络课程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在充分考虑来自远程学习者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媒体和课程管理等方面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网络课程评价机制迫在眉睫。课程开发者和学生还需要同心协力,基于这种评价机制构建一整套技术环境下课程学习的评价方法,设置合理的可持续性修正与更新工作时间表。
四、网络课程开发的后福特主义重构
(一)目标学生定义的重构
根据后福特主义的弹性专业化生产理论,规模性生产策略开始向个性化和差异化生产策略转变。网络课程开发所要面对的目标学生在学习经验、学习风格、生活环境、年龄特征和文化氛围等存在巨大的差异。格雷格・柯瑟林(2000)认为,网络课程设计应该首先对目标学生进行仔细的分析,不仅要如同传统课程设计一样评价学生预备技能,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方面的技能水平,还要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和环境状态进行评价。如果仍然采用传统集体教学中的“规模化”评价,网络教学将根本无法满足目标学生的需求。另外,对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如果没有进行有效地评价,那么网络教学连基本的维持都有困难,更谈不上取得任何进步。对于学习环境来说,网络教学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要正确评价和理解远程学生的生活方式,因为每个远程学生的经验领域、生活条件和文化氛围与教学者和其他参与者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还需要考虑的是,网络课程基本上是一种公开的分布式系统,任何网民都有可能无意识地成为某一课程内容的潜在学习者,因此,如果课程设计者建立相关的网络学习者筛选机制,大规模的非目标学生将无法进入课程,以至于影响正常的网络课程教学。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重构
网络所具有的天然属性决定了所有参与者对于教学目标制定都具有平等的参与权,并认同教师是学生的“身边的指导者”,并进而营造出所谓的“参与制民主”。网络课程教学是一种高度自主化和独立化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即网络课程的“消费者”。因而,网络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该更多地倾向于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以教师为代表的“生产者”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把个人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转化为具体的培养目标,真正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对接。网络课程教学目标还应该顺应生产“专业
化”和“细化”的潮流,建立更加具体详细的多级别目标。桑新民(2000)就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制定包括“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学习与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习目标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全方位、细致化和风格化的教学目标制定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有利于更加贴切和贴心地为“消费者”考虑,有效提高“生产者”的技术与服务水平,成为推动“消费者”学习进步的原动力。
当然,面对网络这样一个特殊环境,网络课程开发者还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尤其是那些类似传统学校中的成年学生,采用与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来,从而真正实现平衡学生与教师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权利和责任。考虑到网络课程所拥有的丰富通讯手段,网络课程开发者可以建立完善的教学目标制定协商机制,尝试采用论坛、公告牌、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多种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相关的学习小组以适应统一目标的学习。网络课程参与者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是确保教学目标制定协商机制顺利运行的基础性条件,因此,网络课程开发者必须为网络课程提供相配套的稳定通讯技术资源和环境作为保证。
(三)教学内容选择的重构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自身专业素质的主要媒介。根据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应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参照后福特主义的“生产外部化、专业化和开放性”原则。
教学内容选择的“外部化”主要体现在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原样复制,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加入一些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信息,以及与时展潮流紧密相联的前沿性信息,提高教学内容的友好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及时的掌握学科知识。
教学内容选择的“专业化”是指应该改变过去完全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来选择教学内容,而是应该顺应学习小型化、主题化和问题化的发展趋势,围绕某一个教学设计锚点选择教学内容,不限定参考资料和出处,通过运用大量超链接把一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网络资源以锚点为中心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教学内容选择的“开放性”是指突破纯文字信息对网络教学选择的束缚,追求教学内容类型的多样化,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的等,既可以是网络中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既可以直接获得的视觉信息,也可以是通过沟通交流或“动手做”才能获得的体验。另外,教学内容选择还需要注意时效性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信息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必须选择建立有效的筛选机制,对于已经选择和呈现的,还应该建立一定信息更新机制,尽量把最新、最权威信息呈现给学习者,满足学习者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内容组织的重构
后福特主义理论认为,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在战略上作出转变,通过将大规模生产的模块化构件组合并装配成可定制的产品或服务,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被有机地结合在大规模定制这一生产方式中,正好满足了企业同时提高效率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要求。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的主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高效率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样也是衡量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优劣的主要标准。为了实现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的模块化大规模定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学统一的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分类机制。网络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多元的,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具有差异性,自主选择必不可少,最直接的方式可以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种类型,再根据网络课程内容主要偏向认知类型的特点,按照不同的学习要求分为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种子类型,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学生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计划和步调来选择教学内容。
其次,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置。模块化设置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导向,以网络课程的专业标准、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为主要依据,符合学生个性选课和新知识引入的灵活性要求,达到易理解、易操作、易实施、易推广的要求。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学科前沿模块。
再次,充分运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强化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点是网络课程内容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包括理论、原理、概念、定义、案例和总结等多种类型,我们在组织网络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运用基于网络环境的超文本与超空间组织结构,根据知识点的基本属性和类型,以节点、链和网络作为基本元素,形成符合人类认知联想记忆习惯和充分反映知识结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知识组织方式,从而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最后,建立完善的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浏览导航机制。网络课程内容信息量巨大,内部信息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导航设计必须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导航策略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使用效率,如果缺乏良好的导航策略,学习者便有可能在浏览教学内容时迷失。因此,在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方便学习者访问为核心,根据学习需求和学习类型选择包括图式导航、演示导航、书签导航、回溯导航和检索导航等多种导航机制,构建完善的内容学习导航系统。
(五)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重构
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之一的新熊彼特主义提出了抵消福特主义规模效应的一系列“创新”理论,认为应该从两个方向――垂直方向(质量创新)和水平方向(类型创新)的创新活动来产生创新利润流。从网络课程发展历程来看,我们过多地把关注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即强调垂直方向的质量创新,而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即水平方向的类型创新则关注不够。我们可以把网络课程可以理解为以教学知识点表达为基础的,按照一定关系组织的信息资源库,表现形式包括文字、表格、公式、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表现形式在所有教学情景下都是最好的,每种表现形式都有其适合的特定范围,往往一种表现形式的局限性又可由其他表现形式的适应性来弥补。总的来说,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设计主要面对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很多教师根本不清楚自己所要教学的内容应该采用哪种或哪几种信息表达方式呈现;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绝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采用数字媒体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
因此,我们必须从上述两方面的挑战人手来优化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一方面,从事网络教学的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在充分研究和论证各种表现形式的基本性质和教学特性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
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选择和组合表现形式,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进行各门课程网络教学的教师必须与技术人员加强沟通交流,以求充分了解网络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性。格雷格・柯瑟林(2000)就认为,课程设计者如果他们自己没有具备必要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的话,那么就需要提供技术支持,这种支持要么来自计算机技术学科的同事,要么直接从商业机构获得,并且必须与这些技术人员进行紧密的合作。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课程设计者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了解技术,毕竟所有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不可能都成为计算机专家。我们认为,课程设计者对于技术的了解的程度必须达到能够知道计算机技术能实现什么,不能实现什么,并在掌握一定量的计算机术语后,能与技术人员进行比较顺畅的交流。
(六)教学评价活动的重构
后福特主义法国调节学派所倡导的调节模式理论认为,应该放松市场管制措施,采用更加自由化的手段调控市场,减少对企业和工会的约束,强化劳动力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根据目前网络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化”、“封闭性”和“缺乏协作”的现状。我们必须采用更加现实的态度来对待教学评价活动,创新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在充分研究网络教学的特点的情况下,开发出对象多元化、层次多维化、方式多样化和标准科学化教学评价活动。
首先,评价对象的多元化是实现更加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强大的集成化学习环境开展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反馈,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学习的参与性;另一方面,发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商、评价。其次,评价层次多维化充分运用的网络课程的多项测评功能,从认知、技能、情感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注重学生在性格、特长、情感和学习风格等各方面的差异,实现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众多各具特色的学习个体充分融于网络学习的环境中来。再次,评价方式多样化是指灵活运用网络课程的技术特点,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台起来,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来考察学生,从而获得教学工作总效果的真实证据。最后,评价标准科学化是指。一方面所制定的网络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具体化。强调定量研究,相关的评价数据应该是明确的、可测量的和可被观察到的,从而通过大量信息数据的分析,挖掘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情况;另一方面,质性研究同样重要,要基于网络教学系统平台灵活运用观察、访谈、档案分析、视听材料分析等四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整体性探究、并通过与学习者互动来实现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
当然,上述教学评价的创新活动必须依相关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我们可以开发出网络实时评价系统、网络测试系统(多媒体化)、网络答疑系统、网络作品提交系统,网络学习实时追踪系统等,这些技术系统的科学应用,将会促进网络教学活动更加客观、全面、自由和开放。
(七)课程评价与维护的重构
后福特主义精益生产理论认为,企业必须对生产活动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将监督活动、质量控制、维护工作和清理工作在劳动过程中结合在一起,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组织创新来详细地追踪消费者的行为并予以及时反应,从而具备持续改进的能力,提高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速度和应用性。网络课程的评价与维护是通过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综合和解释,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程序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并制定和应用解决方案以保证整个网络课程系统的良好运行。纵观目前国内外网络课程的评价与维护的标准,首先我们必须要符台一般传统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Wilkerson,L和Irby DM(1998)的观点,传统课程的评价与维护包括项目评价(课程目标审议、课程内容修正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过程评价(教学方法有效性、学习态度与技能的改善、教学反馈的执行、教材的质量、教学环境的创建、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测试的信度与效度)和参与评价(学生的满意度、学生的成绩表现、教师的自我认识、同行互评情况、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大众的反映)。
精益生产理论指导下网络课程的评价与维护与传统课程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全面的课程质量控制理念。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与维护时要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出发,全面考察课程各个部分,包括网络传输系统、教学系统、交互系统、支持系统、评价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关联情‘况和综合性能,并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重要程度设置合理的权重。其次,开放的课程质量评价参与机制。为了保证对网络课程的评价与维护更加客观和科学,必须引入开放的评价参与机制,确保三类用户(学生、教师、管理员)都能从各自不同角度对网络课程质量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认真考虑非用户人群(家长、官员、热心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成立评价小组综合上述人群的意见来做出相关的维护决策。最后,持续改进与创新评价方式。由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系统运行、平台构造和功能设置也随之不断更新,另外,教育教学思想的不断完善也使我们评价课程的态度和观念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紧跟时代进步的潮流,吸收和借鉴各国比较成熟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引入新思想,开阔新思路,通过融入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内容和先进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来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网络课程的评价方式,从而更适合我们自已的网络课程评价方式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