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面对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在提升教学理念的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随着改变。例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安排有“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等内容(八年级起编排为“思考”、“交流”、“尝试”、“探索”等栏目),这些内容都让师生耳目为之一新。我觉得,充分运用和把握好“读、想、试、议、做”等教学环节,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较好地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都很喜欢“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这些栏目内容,每当教学过程中涉及这些内容,学生都十分兴奋,思维都活跃了起来,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主动参与到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合作,并自觉地发挥着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索的主导作用。每当这时,我真切地感觉到,学生真正被从“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了,这时,他们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反对注入式,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教学氛围下,已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
一、“读一读”:引导阅读,感受“读”中求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大纲指出:“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局部的。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看清局部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局部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某种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才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及时进行复习和总结,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由此可知,“读一读”不仅是落实课堂教学环节所必须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重视对“读一读”教学环节的落实,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如今,不少学生家长都抱怨孩子们不愿看书、不会看书,尤其是不喜欢看数理化等理科类书本,甚至我们很多教师也指责学生存在着这一不足。因此,重视“读一读”的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都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读一读”,通常是介绍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内容,它所体现的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而且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准备有关的阅读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如,我在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出示以下阅读题让学生阅读: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设计安排这样的阅读内容给学生阅读,我并不是站在“教”的角度,希望通过“阅读”环节急于去“灌输”新知,而是让学生的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交流阅读体会、提问、评估等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把培养阅读能力和兴趣渗透于其中,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通过自己的认真阅读,获取知识的乐趣。
有时,我还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我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比如,在学习对顶角时,我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集体研读“读一读”材料“小孔成像”,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对顶角的数学概念,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既体现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此外,课本配合本章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还安排了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这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阅读”材料,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不无帮助。
二、“想一想”: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新教材编排的“想一想”毫无疑问地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
“想”,即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想一想”的教学,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想一想”的好习惯,通过“想”的过程,发展思维能力,体会和感悟数学道理。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鼓励他们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多想一想,不要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想一想”,无形中给课堂营造了一种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这也正是教材的精髓所在。
三、“议一议”:引导讨论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开展讨论、交流,达到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是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议一议”,体现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呼唤教学民主,强调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教学中通过留意观察学生对“议一议”活动的参与情况,发现每当教学步骤进行到“议一议”时,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经常为了争论某个问题的是与非、对与错而出现“找老师评理”的现象。如,七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7.5节),教材编排了三个“议一议”,其中的第三个“议一议”:“五边形剪去一个角,将得到几边形?此时,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有什么变化?”按理,学生已经知道“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和“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结论,为什么教材还要在此处再安排“议一议”?很明显,教材设置这个活动的意图,是为了使学生巩固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多边形内角和随多边形的边数的增加而增大;而改变多边形的边数,多边形的外角和始终等于360°。我将学生3、4人分组(自己也加入到一个组参加学生的讨论),对问题展开讨论。可是,活动刚开始不久,就发现有几个小组报告说讨论结束了(答案都不完整),而有几个小组却组与组之间为问题的答案不同发生了争论。讨论结束,我有目的地指定几个小组在全班交流。交流中,我发现不但发言的学生讲得认真,而且听的同学也都十分专注。尽管有的学生的发言还不太连贯、到位,但是,我觉得,通过这个“议一议”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活动中渗透的“分类讨论”思想,把枯燥的知识数学知识学活了。
“议一议”有利于培养学生讨论问题、交流学习体会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讨论习惯,特别是一些开放性问题、一些需要归纳出方法和规律,以及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感受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试一试”:引导主动探索,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试一试”内容的编排,给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挥了指导和引领作用。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去试、去探索,是新教材对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初涉代数的抽象性概念和几何的空间想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引导他们从“试一试”的活动中逐步养成主动探索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七年级3.1字母表示数中的“试一试”第5题,从“观察下面月历涂色方框中的4个数有怎样的关系”拓展到“用字母a表示涂色方框中的1个数,试求其余3个数”的问题。已知4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当用字母a表示一个数后,其他3个数与a的关系怎样?这时,学生们的兴致都很高,认真地对其他3个数进行了推测,写出了用a表示其他3个数的代数式。在此基础上,师生互动,分析课本中卡通人所说的“这种表示对月历中类似的方框都适用”的意义,揭示出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意义。
学生对于“试一试”都兴趣盎然,在不断的尝试中思维得到了拓展,并在乐趣中发现数学,掌握规律。对于“试一试”的教学,首先要鼓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敢于去试,不怕失败;同时,教师在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要注意指导学生“合情”、“合理”地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试、去探索;要灵活使用新教材,主动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不断进取。
五、“做一做”:指导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做”数学,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大纲指出,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本身就是集“生活化”与“数学化”于一体的学习材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开放的、多维的教育理念,创设的情境更多的应关注学生所关心的内容以及在生活中经验与感受,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生活,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由此实现“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完美统一。
二、动手操作,学练结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要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练,在“练”中学,如在教学统计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做一做、摸一摸、比一比,引导学生动口、动手,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为直观,并在练习与展示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评价多元,掌握方法
【关键词】自主; 合作; 互动; 实践; 反思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reflection on the practice of voluntary cooperation interaction
Meng Huiling
【Abstract】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I combine your previous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to preview before class, formed its own classroom teaching steps: preparation, in preview report——groups of students’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preview results——the class interaction, reach a consensus, feedback evaluation and standard tes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 will prepare as the first step in four steps. My preview, decorate is my homework. My principle: without a preview of the class, I can’t do it. Layout preview, sometimes show preview outline, or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tent without preview outline. But anyway, must take the student through the preview clear: “I see..., I learned what knowledge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the knowledge content “do it”, at the same time of preparation. 【Key words】Independent; Cooperation; Interaction; Practice; reflection 曾经无数次的思考,面对大班额中五年级学生面对老师课堂上精彩的讲解无动于衷的状态,我们该怎么办?自主合作互动策略的出现让我知道,还是有人了解教育,在关心着教育,能够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适时地调整学习方法。我从心理上非常接受。心理上接受,行动上难受。从开始系统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至今,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进行了很多尝试,经历了一些反复。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想法很好,习惯难改。不信任学生的成分本能存在,多年讲课的习惯,不多讲几句不过瘾。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路走来收获多多。
1我的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自己以前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课前预习,形成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步骤:预习,学生自主组织预习报告——组内交流预习成果——全班互动,达成共识——反馈评价与达标检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预习作为四个步骤中的第一步骤。我的预习,就是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我的原则:不经过预习的课,我坚决不上。布置预习时,有时出示预习提纲,有时根据具体内容不设预习提纲。但不管怎样,必须使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我知道了……,我学会了什么知识技能。”同时,将基础知识内容“做一做”,在预习的同时解决掉。根据预习量的大小,有时也布置将练习题中相关知识的练习题目自己解决掉。这样的目的:使学生不得不预习自学,否则,你就不会做练习题,同时如果你不认真预习自学,那么课堂上的第二个环节:组内交流预习成果,你就会无话可说,仅是一个听众与看客,更是一个孤独者。这样,一个“逼”,做到了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第一步。
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就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与认识大胆地说出来,我本学期定的课堂主题就是“大胆地说”,以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参与性。第二个步骤: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是学生参与课堂“说”的第一步,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学习小组里,把自己的预习情况互相交流,记录员可简洁地作好交流记录,为后面的讲评提供书面材料。在组内交流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引出第三步骤:全班互动,形成共识,这是课堂教学的。展示的时候,学生将小组内集体合作讨论的成果展现给大家,不分次序,不叫姓名,你想到了什么,你就说什么,你有疑问,你就置疑,你想到了解决方案,你就起来解答,百花争艳!第四步骤:在学生认知基础上,进行反馈评价与达标检测,这是一个必然的环节,通过反馈注意要发现问题,再作重点强调,进一步强化知识。
2反思与体会
2.1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养成了好的倾听习惯。 课堂中,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中,尤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听出别人的主要观点,听听别人哪些地方有道理,哪些地方和自己想的有不同。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1~2年级)对阅读兴趣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的第一条,可见“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在活泼有趣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文字的美,应创设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自由化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进文本,与文本直接进行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并产生情感的、心灵的共鸣,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上好一节阅读课的关键所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在阅读教学中,我尽可能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语文实践中主动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同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一、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刚入学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根据年龄特点,知道他们思维具体、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所以我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激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配了一些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学生喜爱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教学《北京》这篇课文时,我利用教材上的插图,先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学生通过观察,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其中一位同学说:“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上有许许多多的鲜花,有红的、黄的、蓝的、白的,还有紫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说:“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高挂着的像,两边各有四盏大灯笼和四面红旗”。学生观察得多么仔细,说得又那么精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训练,既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积累了语言,学生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在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据此,我让学生在学习中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这样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实践,引导其参与活动,努力提高学习效率,感受阅读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是怎样喝水的过程,我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瓶口较小的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且瓶子里的水有多有少,当课堂中读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这个句子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着乌鸦做一做,顿时课堂沸腾起来了,你放一颗,我放一颗,水果然慢慢升高了,这时学生真正理解了“一颗一颗”和“慢慢”两个词,学生脸上洋溢着笑容,突然,一个同学通过动手观察后说:“乌鸦真能喝到水了吗?水在瓶子的下面了,瓶口全是石子了。”我借这个机会,启发思维:“在怎样的情况下,能用这个办法让乌鸦喝到水?”这时有的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随后有学生感悟到了,马上又倒上一点水试起来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实践、思考明白了:瓶子里的水不能够太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但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还活跃了思维,同时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小小的船》这首诗韵味很强,学生在诵读时就已经理解了诗歌的情境,那么怎么让学生的这种激情,再一次升华呢?我认为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想到的都用自己的笔画下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飞机、火箭、宇宙飞船载着许多好奇的小朋友,都升上了天空……学生每幅画都代表着他们的心愿,体现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体现出了他们渴望到大自然中,到宇宙中去探索、去创新的愿望,在画一画中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官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一)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心理理论”是指幼儿能够意识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有可能不一样,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做出的理解和推测。无论是同伴之间发起的角色扮演,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表演游戏,都可以让幼儿体验角色的思想和感情,丰富孩子的交往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心理理论发展的水平。
(二)促进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每天的集体教学平均到每位幼儿发言的次数有限,因此有一部分幼儿失去了表达交流的机会。但是班级角色区域的创设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足这一遗憾,角色的交流正是大家用语言表达的时机。在角色游戏中,还需要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分配与担任,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去认识社会角色、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义务与责任,通过尝试不同类别的角色区域游戏,增加幼儿今后对社会的适应性。
二、开展角色区域的策略
(一)大社里“场所”多,巧妙设置兴趣浓
1.设置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区域设置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言语简单,以直觉行动为主,因此小班角色区域应贴近生活环境,如“娃娃家”“小医院”。而中班的幼儿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更频繁,区域的设置可以以他们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为依据,如“理发店”“小吃店”,能提高并满足同伴间交往的技能与需求。那么认知能力相对较高的大班幼儿在这方面的需求会更突出,由于对数字的理解更深透,语言交往更通畅,因此可以设置以“价格计算”“物品归类”为主的“超市”“银行”等。
2.区域布局要做到兼顾互动
兼顾互动指的是角色区域与其他区域的整合与互动,提高区域间的兼容性。以中班“烧烤吧”为例,在区域中我们投放了用海绵纸做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烤串,孩子们都爱不释手。但由于人数的限制,导致很多想参与的孩子无法参与。因此我们在旁边的美工区增加了串烤串,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来做一做,孩子们每次串的时候会问“老板需要串多少”等话语,这样的交流主动而自然,为幼儿创设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二)大社会里“角色”多,培养幼儿意识浓
1.扩展丰富幼儿的生活视野
要想在角色游戏中把各种行业真正地被“玩”起来,幼儿自身需要有相应的角色意识。我们常常呼吁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去公共场所看看、玩玩,让幼儿在参观的过程中能最直观地了解这些行业中的设施、工作内容、方法和使用语言。当幼儿对这些行业以及角色们有了了解,那么在游戏的过程中意识性也会逐渐增强,更愿意主动参与。
2. 教师加强适时的角色引导
除了自身的生活体验外,教师适时的介入指导能帮助幼儿理解角色的实际意义。比如在游戏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谈话,帮助幼儿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每个角色的职能,有助于幼儿间的互动更轻松。而教师的角色引导可以出现在游戏中的适时介入,也可以出现在游戏后的恰当评价,这些引导都是帮助幼儿理解角色的含义。
(三)大社会里“物品”多,适时提供效果浓
1. 层次性“物品”的投放
幼儿间的经验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提供“物品”的不同层次性。如有的自理能力较强的小班幼儿会叠被子,有的还只会简单的交流,因此在小班的娃娃家区域中就可以投放布娃娃、奶瓶、被子、小床、衣服等不同层次的材料,有的幼儿可以扮演爸爸用奶瓶给宝宝喂奶,有的可以扮演妈妈整理床铺,不同层次的材料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2. 针对性“物品”的投放
“针对性物品”是基于教师对幼儿游戏时的长时间的观察与了解所采取的下一步措施,在区域中及时投放幼儿所需要的材料,有助于幼儿能顺畅进行之后的角色扮演。如小班“小医院”角色区,起初投放了医生护士的服装,还有针筒、棉花等一些工具,在孩子们能熟练运用这些道具后,我们发现他们扮演医生时会先给病人听诊,量血压,于是我们针对孩子们的需要就行补充,而材料的补充也为孩子们再一次的创造做铺垫。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先考虑一下,此段内容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个好方法,但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的,所以尺寸要把握好。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呢?应该是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可以集合学生的力量,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来激发灵感,促成问题的解决,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还有就是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非常必要,如对某些事物的举例说明。再有是该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交流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而且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如开放性的问题。
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例如在教学"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时,学生几乎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完全不懂得它真正的意义,对公顷的形象感知十分模糊,但是公顷的概念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只要有实际的例子亲身感知就能理解掌握。因此我建议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书中提供的公顷的概念,"做一做"提到的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几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去进行实地的测量体验公顷的意义,学生们四、五个一组,来到了操场上进行实地的测量,很快集体合作画出了边长10米的正方形,其中还注意到了画正方形时要注意邻边互相垂直,几个人一起研究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1公顷具体有多大就引入眼帘了,很多学生都感叹到:原来一公顷这么大啊!还有的看着整个感怀到:学校的里面积大约是1公顷吧。更引发了大家要用脚步去量一量的想法,以及对周围大面积的事物诸如一块田地、一个厂区有多大的探索。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家七嘴八舌提出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并且特别乐于群策群力,携手合作去解决,真正做到了带着兴趣去研究合作、探索世界。
2.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建立一个真正能完美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组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个人认为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灵感的迸发,需要学习思维意愿的表达,需要足以充分表达的机会,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以至于会学爱学,这就需要一个民主、自由、并且启发性较强的学习环境。
2.1 一般来说学习好点的学生在小组中会处于主宰地位,而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会由于自信不足、知识匮乏、思维迟缓而丧失很多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那么小组的组建要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能力的不同,表现的积极与否来分组。组内要有一个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可以公平公正领导全组的组长,能够组织让学习好的同学发挥其聪明才智,带动学习差一点的同学,引导互帮互助,共同进退,关注消极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学习差一点的同学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内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看法解决问题,提升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主自愿加入到小组合作中来。
2.2 合作学习小组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但需要教师本身付出相当大的心血一字一句从一年级起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合作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善于同其他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想、疑惑。
要勇于发言,学会倾听分析,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真正做到认真思考,大胆发言,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组内交流。要有自信心敢于质疑,更正,更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的改进自己。而这些都需要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这些科学探究活动呢?我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时常有这样的困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其结果是探究活动无法收场;教师注重探究的指导,学生又缩手缩脚。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前的活动方案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活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几个方面。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
如教学《叶和花》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专门研究叶子,让同学们采摘了很多叶子带到课堂
上,然后让他们自行研究、分类,最后还做了许多漂亮的叶贴画;第二课时专门研究花,将同学们带到学校附近的花园,让他们先自行研究,最后老师总结。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事物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学生而言,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二、正确处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探究中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探究活动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常见材料”时,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课前,一方面教师积极准备了各类研究材料,另一方面布置学生收集了相关材料。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选择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组,让他们共同去探究。这样,学生拥有了大量的材料,又对材料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探究活动就比较顺利有效,既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
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放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科学》的教学与传统的《自然》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力在哪里》时,学生们通过弹棋子、扳手腕、打玻璃球等活动感觉到了力的存在。特别在扳手腕时,同学们兴趣高涨,老师顺势提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内容,同学们很快就学会了。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后的交流、讨论
学生实验的结束决不是探究活动的终止,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认真的交流、讨论。当然,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对形成的结论资源共享。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就是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能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成功。我认为:“体验的过程”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的过程和情感体验的过程。行为体验的过程是一种活动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即学生通过参与特定的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获得一些经验。情感体验的过程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这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渗透体验式学习的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笔者认为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景,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乐于接受?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加工,巧妙设计“境”,使之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从而触“境” 生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性、自主性。
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情境之“展示”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等。这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合理安排,以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满腔的热情和丰富的情感去引导、感染和熏陶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可谓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 同学们,老师刚刚拿到了一套新房的钥匙。想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这堂课,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算一算该买多少装修材料。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师:看了这张平面图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大胆地把教材的例题改变成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把学生带入开放的情境,让他们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空间,在生动而活跃、紧张而和谐的求知氛围中感受体验,激起参与动机。
(二)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建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了数学思考,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历程,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问:“你会用包装纸把这些物体包装一下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指着其中一个长方体问:“我要知道用去了多少包装纸该怎么办?”(把包装纸的面积计算出来)“要求包装纸的用料要知道哪些条件?”(长和宽)再请同学用手头的测量工具测出有关内容,这样让学生借助“包装纸”这个模型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达到了探究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功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体验思维的形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仅以知识为中心,交往与合作的品质和能力本身应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教学目的。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他们见到的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学生们纷纷发言:自行车轮胎、汽车轮胎、下水道的井盖等等,紧接着我又让他们思考:上述的这些东西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做成方形或者其他形状可不可以?同学们积极发言,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圆柱体表面积时,我先给学生展示圆柱体的整体模型,然后再让他们观察各个部分,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做个圆柱体,让他们自己讨论圆柱体的表面积应该怎么求,学生们先自己做模型,通过反复的展开,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最后总结出圆柱体表面积的求法,通过讨论大家自己推导出了求解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能很好地锻炼思维能力。
一、落实专责,力促支部党建人人有责
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压实责任作为加强支部建设的“牛鼻子”来抓,推动形成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党建工作格局。
一是把党建责任明确到人头。
制定并严格落实支部书记、副书记、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党建责任清单,构建支部书记牵头抓、副书记具体抓、其他支委分头抓的党建责任体系。明确专人抓支部日常工作,着力在支部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见成效。
二是把党建任务细化为项目。
加强对支部工作的总体谋划,20XX年我们确定了X项富有特色的党建工作举措,被机关党委评为“A+”等次。实行党建任务项目化,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对党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办,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党建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把党建要求落实在日常。
坚持周一例行的室务会前支部会制度,坚持在月度、季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中强化党建工作,做到党建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推行支委述职述责和业绩登记制度,通过集中晾、晒、评、议,倒逼支委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支委委员的表率作用,形成支委委员带头抓党建的浓厚氛围。
二、发挥专长,力促支部党建、业务相得益彰
始终坚持发挥X职能优势,发挥党员专长,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实现党建、业务“两促进”“两提高”。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融合。
实行“三分三合”实战型文稿点评工作法,对重要文稿实行分头思考集中讨论、分头写作集中统稿、分头总结集中点评的工作模式,帮助党员尽快提升文字能力。去年以来,共开展文稿点评X次。制定《X干部应知应会手册》,并进行测试,促进入脑入心。创建《每周摘要》电子简报,明确专人对每周省内外主流媒体的新思想新观点等进行压缩提炼,供党员学习借鉴。开通支部微信学xxx台,推荐优秀文章,随时互动交流。
二是坚持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融合。
坚持每周例行学习制度,对中央的新精神第一时间学习,对省委、省纪委的重要会议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对新党规和重要文件第一时间研读。注重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增强集中学习效果。去年以来,支部集中学习X次。同时,督促支部党员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
三是坚持以学促用与以知促行相融合。
坚持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运用到领导讲话和决策服务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稿。去年以来,累计起草了各类重要文稿X多篇,在《X》《X》发表X署名文章X篇。
三、强化专注,力促支部党建从严从实
始终专注于支部内部管理,把从严从实管理贯穿于支部建设的全过程。
一是专注抓支部活动。
认真落实“”制度,突出讲好党课。去年以来,X委主要领导在支部内带头讲党课X次,支部书记对表看齐讲党课X次。去年X月,支部书记荣获省直机关支部书记讲微型党课竞赛一等奖。用好谈心谈话这个平台,去年以来支部党员相互交心谈心X人次。严肃认真开好组织生活会,确保辣味十足、解决问题。不断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和内容,去年以来已开展活动X次。
二是专注抓制度建设。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共同合作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x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身边的材料》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议论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