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课程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市教育局教研室在高一级开设“高中物理新大纲新教材培训”课程,共30学时。其主要内容有:
主要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包括:教育部颁发的大纲,部领导、专家的讲话;省教育厅领导的讲话,省教育厅的文件,市教育局的文件和材料。
介绍教育部培训计划的内容,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内容,以及各地的经验。
组织教师交流实施新教程的体会、听课和观摩。
教师继续教育,着重解决几个问题:
(1)教育观念的转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的社会从精英教育向义务教育转变,正在普及高中教育,我们的社会将要进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传统的教育难以适应这个变化,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才会接受和自觉地投入这场教育的改革中去。
在培训中,我们强调一个全新的教育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介绍学习最优化的几种理念,即:动脑、动手、动口的“三动式”创新学习;全脑学习(即左脑与右脑协调、大脑与小脑协调);全面发展素质的学习;课内与课外学习的结合;校内与校外学习的结合;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我们着重指出,这些理念是分别站在不同的层面的专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分别适应不同对象。我们学习之后可以找到与自己相近的一点来尝试,体验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的关系。
(2)切实执行课程计划。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都有相应的计划,指导各地、各校执行新的课程。我们强调教学计划是行政机构对教育进行宏观控制的手段,各校、各科教师必须坚持执行。我们发现,凡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都会理解新的教学计划,忠实执行这个计划。这恰好说明为什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首要问题。
(3)对教师的支持。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学校、教师都认为需要取得上级的支持,广州市除了介绍各地的经验,还邀请一些教师介绍他们的成果;分层召开教师座谈会,交流实施新课程的心得;组织教师到二中、七中、十六中参观和听课;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开展创意活动与外出交流。
2.教研活动 。由物理教研会高一中心组牵头,制订高一级的教研活动计划,将开展新课程作为中心任务。主要活动包括:学习新课程的心得,教材分析,教学体会,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座谈交流,小组研究,青年教师与新教师培训,公开课、实验课介绍,研究性学习实施与成果汇报,到外地参观与听课。
教研活动与继续教育从不同的层面为教师理解新课程提供了支持。
通过师资培训,为支持新课程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有了这支队伍,我们的教学就会不断取得成绩,不断进步。
二、教学控制是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教学控制,一是教学计划对教学的宏观控制,二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1.对市教育局的教学计划要坚决执行。在教师培训中,帮助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宏观的控制。
2.有些教师教学的难度会超过教材的难度,不是因为他们对教材把握不好,而是他们担心教学的难度不够,会影响质量。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我们指出教材的要求适应多数学生,教学应从多数的学生出发,同时兼顾少数资优生、后进生,要求教师上课前先了解学生,“上课时面对多数、课外兼顾少数”,一定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受益,都得到各自的发展。难度控制不应片面的降低难度,也不应片面的加大难度,而是体现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控制难度是一门教学的艺术。
邀请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各校相互交换资料,探索教学控制的变量与学习方法,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控制。例如:变量包括学生投入的时间;教学的难度;学习兴趣。方法包括自学法;研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调查法。一些教师说:拿别人成功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可以说是“投入少、收效快”。
三、在教师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高中数学具有综合性强、知识复杂、概念抽象等特点,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都是比较大的,仅仅采用“你听我说”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对改善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使学生做到对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1 新课程理念含义及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通过设置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经历,做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数学原有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型,自身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无法实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提出,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实践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使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2 当前高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使数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按照教材大纲的固定步骤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失去了学习兴趣。
2.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知识繁多,系统性较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从简到难的逐步完成学习,才能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更加全面的数学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是按照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走,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课堂笔记,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也没有进行拓展性的训练,学习范围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所接触、掌握的数学知识面较窄,数学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2.3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
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简化学习过程,减少无用、繁琐的学习环节,既能帮助学生节约大量学习时间,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部分学生虽然在学习中比较认真,但是却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分类,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分不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主次逻辑关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对解题技巧掌握不足,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能通过大量演算找出问题答案,花费的时间较差。
3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3.1课前自主预习
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能够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并针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做上标记,在学习时思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学习目标也会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蚨懒⒆灾鞯耐瓿裳习,通过布置下节课程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使学生在正式教学之前进行提前阅读,并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结果发表自身观点,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3.2课堂交流合作
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思维特点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学生在自主预习之后,针对同一个问题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此时便需要通过课堂交流,交换学生之间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在相互讨论、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预习完新课程之后,将自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及困惑提出来,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和看法,并通过讨论进行总结,老师在班内进行巡视指导,最后每个小组派选一名代表,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内进行共享,最后由老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总结。
3.3课后总结反思
通过课后总结反思,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对于深刻、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同时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生在总结反思之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拓展性训练,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数学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4 结束语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背景下,高中数学要想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做到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交流合作、课后总结反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三一年的英语教学就这样在静悄悄中结束了,每次教高三都有不同的感受,都会遇到新的挑战,也会学到很多新的东西,也在高三教学中摸索着,探寻着更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努力去找到一个更准确的方向,一条更好的路。经过和学生共同奋斗的这一年,确实有些方面值得总结,也有很多方面值得反思。
2004年开始广东高中全面实施“新课标”, 从2007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一、通过比较近几年考题,看高考脉络体系
1.词块和词汇
“词块”这两个字是高考命题解析中出现的新的信息词,意味着高考命题的趋势。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每个老师分工对每单元的重要词汇、短语进行总结,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要求记忆和默写;并指导学生按照字母顺序背?高考词汇表?中的单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单词的用法,教师每天对其进行测试,检测他们对这些词汇的掌握程度并督促他们认真去背.还要注意常见词的一词多义等进行辨析,并掌握常见的构词法,这样就可有效地扩大词汇量,为对付高考中的各种题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语法
语法知识也是做好各类高考题型的基础,我们在会考复习开始就对各个语法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如名词冠词,代词,时态、语态、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倒装等,我们尽量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再配以专项练习,达到扎实语法功底的目的,为第二轮的“强化能力”的训练做好充分准备。同时,由于在高考中语法知识是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考查,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归纳,分析了各类单项选择的解题技巧,尽可能创设各种语言情景来复习这些语法,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3.语篇
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是高考中的重头戏,在总分150分中占了60分,所以语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考复习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我们非常重视语篇的阅读和理解中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在高三的第二学期,我们隔天让学生做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完形和阅读。并有选择地进行错题分析.在阅读方面,我们在第二学期加强了限时阅读,在限时阅读后,教师及时讲评,帮助学生分析长句、难句,指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归纳、分析,从而选出最佳答案。
4.写作
写作(I)和写作 (II)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全面.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让学生练了高考书面表达中的各种体裁和题材篇,然后进行认真批改讲评,有几次甚至大部分同学都面批。并且指导学生注重平时积累,归纳运用并背诵一些书面表达常用连接词、句型、写作模板等,还背诵一些优秀范文,进行模仿写作。
二、需要改进和调整地地方
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们老师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给他们汇总试卷中经常出现的单词。但是,我觉得对于词汇的积累,我们应该更加系统化,语境化,不能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记住单词,如果这样,在很短的时间之后,学生就很容易忘记。所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对于单词,尤其是考试说明上的单词,我们老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讲解它们使用的语境,否则,光靠背单词表,左边英文右边中文背来背去,这样结果是一个个孤立的单词,不能变成灵活的语言。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英语高考当中各项能力都重要,但完形填空20分,综合语法填空15分,阅读理解40分,说明阅读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在高三教学中,我们也通过做大量的阅读和完形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也通过作四级阅读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但是,如果能够在选择阅读和完形方面再做的精细一点就更好了。我们应该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话题更新的阅读材料。我们应该更多的选择那种文章——通过做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的文章。在写作方面,如何避免中文式的英语始终是我们所探讨的问题,而大量的背诵模仿是关键,这一点,我想我们还做得不够。
三、经验与案例
在高三的英语学习中,写作似乎永远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情,不愿写,没什么可写,不知怎么去写。所以对于每次的作文,我必然会做到全批全改,也尽可能做到给更多的学生面批,然后汇总所有的问题,分类讲解,之后,带着学生一起总结,写这种类型的文章,需要有哪些套路,让学生明白以后写这种文章,应该从哪切入,使用哪些结构会得高分。除了这些日常的讲解和练习之外,我更多的建议学生能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每次作文练习之后,我会挑选好的句子和文章展示给大家,这就是一种交流,此外,我还会鼓励他们课下的交流,在面批作文的时候,我会把几个人的作文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对比,看看别人的哪个句式用得好,哪个词语更准确,自己哪方面描述得更好,这样相互学习交流,有助于大家的提高。而且,学生之间相互的讲解,有些时候,要比老师讲解的角度更好,更容易接受。所以学生们已经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别人的好句子好段落,哪怕是一个很好的单词,都会拿笔记录下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好句子本”,用来积累好句子。这样一年下来,有时候,不需要刻意的背诵,不少好的句式,他们都能铭记在心。在高考前,每个人都会总结出自己比较擅长使用的句子,它们会很夸张的把那些句子叫作“无敌英语15句”“高考写作无敌12句”……,不管怎样,在不断的交流中,学生可以看到,好的句子每个人都可以写出来,这样他们都很愿意去主动写作文,去多背单词背句子,更希望自己写的句子能够成为别人“无敌句式”中的一个,有了动力去练习,作文自然就能提高。
四、新课程理念在考卷中的体现
首先,《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词汇量达到3500左右,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可以看出,词汇确实在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不断地积累词汇。其次,《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
由此可见,新课标已经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素质和技能,所以对于学生英语的考查就不是单纯的语法,而是使用的能力。要求学生知道并掌握在什么样的语境,说什么样的话,使用什么样的语气,选用哪些单词。现在的高考题,哪怕是一道单选,都会创设一种语境,更不用说完形和阅读了。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言情景下,准确自如使用英语的能力。
综上所述, 高三这一年, 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向其他老师学习,依据新课标的理念,积极的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帮他们将语言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我会为此而不断努力的!
五、反思和建议: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老师总在抱怨自己辛辛苦苦讲了一节课,学生却没掌握多少。我们老师也知道“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以老师讲为主,没有体现所谓的“精讲精练”。尤其像我们学校的学生,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没有当堂实践练习的话,讲得再多也是徒劳。
2.强化课堂训练,加强限时阅读的训练。我们这一届高三在一模后才开始阅读的限时训练,起步太迟了。我个人认为高中每个年级应该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限时训练阅读。这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
发明该技术的珍妮莉娅法姆研究学院的菲利普・凯勒说,要理解一个单细胞怎样变成了复杂的组织,真实看到这一过程非常重要。传统光学显微镜速度太慢,无法跟踪细胞在生命初期的迅速变化,也容易破坏一个活胚胎,只能通过把多阶段、多组织的照片拼在一起,才能推测发生的变化,但“细胞分裂重组每次都不一样,这种观察方法可能会产生误导”。
新技术基于一种高速非侵入式光学显微镜,称为SiMView光层显微镜,能从4个角度同时拍摄图像,不仅能跟踪细胞运动,还能对发展过程进行数量分析。该显微镜由凯勒小组和德国的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合作开发,攻克了传统光学显微镜的两个难题:一是光源对样本造成的伤害,二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大部分光源都会伤害细胞,使其中的荧光标记消失。研究小组设计的照明技术是一种激光扫描层,一次照射样本极薄的一层以减少伤害,由探测仪记录下被照亮的部分。光层来自两个相反方向,并用两个探测仪来探测荧光,照明与探测相结合,提供了4个不同的观察角度。不仅能避免由于光散射而造成的模糊,还将图像采集速度提高了50倍。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2―0027―01
先进的理念不仅运用于学校发展、教师培训、学生发展的计划与方案之中,更要将具体的操作运用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当中,使之不仅有益于学校师生,更有益于全社会各个家庭,提升本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指数。 “萤光支教上海行”校长培训,以其先进的理念,管理的策略,厚重的文化,给参与培训的校长以强烈的震撼。现笔者谈谈培训学习过程中的启示。
一、顶层设计,智慧管理
1. 整合课程设计,关注发展需求。将传统礼仪课程《开笔礼》《成童礼》《励志状元礼》与《过我们自己的节日》等系列课程相整合,使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在课程的开发和运行中,更加重视学生观、听、说、写、画、做等实践性过程所得,凸显学科整合特点,引导学生依据各自特长进行自主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成就、感受成功。
2. 强化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效。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学校管理层面在课程运行中应提升课程落实的执行力。也就是根据办学理念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管理,培养和提升中层管理者在课程执行中对细节的关注,强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过程督导的条理性,并切实关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与衔接,以确保课程智慧管理的目标达成。
二、队伍建设,细致入微
1. 以“微课程”制作为着力点,感受研修成长的幸福。微课程制作是目前教师培训和发展的最前沿的培训方式。引导老师们在微课程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以自身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应用广泛性以及对其他教师发展的引领性,激励教师在感受研究过程、获取幸福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将研究变为教师自主成长的自觉行为和主动意识。同时,学校也从制度层面进行规划和完善,确保教师培训步入良性发展的轨迹,从而实现教师教科研的“大智慧、大发展、大跨越”。
2. 以教学竞赛为切入点,体味学习发展的幸福。将教学竞赛与日常的阅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将微学习、微评论、微研究、微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比赛贯之于全年各个时期和全校各项学习、研究、活动、成果之中,将竞赛拓展延伸到各个层面,使教师在各个层面均能感受到学习发展的幸福与成就,形成全员参与,全员分享,全员受益的良好态势,营造学习型氛围,建构学习型教师团队,打造学习型校园。
三、学生发展,系统规划
1. 共性养成,吸纳创新。共性养成方面,可吸纳、创新、拓展、提升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一是吸纳,锻炼学生公众演讲和表达能力的小学生大讲堂,不仅从每周一次的学校层面的大讲堂步入班级小讲堂,还设置了家长讲堂,将社区资源有机引入学校课程,汲取各行业最先进的元素为学生成长助力。二是创新,良好习惯养成的晨读、午练、暮省中,将其中的“暮省”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念放松、冥想放松有机整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放松和回顾的习惯。三是拓展提升,将趣味寒、暑假作业以及“书包传递”的绘本阅读与“亲子阅读”等活动有机结合,使活动拓展提升为家庭融洽的切入点和家长孩子共同学习、进步的载体,达成家校共同教育的目标。
2. 关注个体,心语使者。学校成立“心语使者”志愿者联盟,联合校内外的心理专家和优秀的教师资源,与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和常态跟进,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全体师生开展的基础上,在有效保障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强对个体的心理抚慰和引导,帮助心理孩子化解内心矛盾,释放内心压力,形成健康阳光的心理,拥有幸福的童年。
医学心理学内容繁杂,仅仅依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可以尝试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具体方法探索如下。
(1)大班上课:教师可根据每年的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结合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对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里没涉及的内容或容易理解的部分让学生小班讨论个人自学,如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等部分的学习,可以让他们以寻找分析典型案例的方式在课后完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挖掘学科深度,在难点部分充分利用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变态心理学部分的典型个案理解和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
(2)分组讨论:根据课堂学生人数,15~20人为一组,各组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寻找典型心身疾病案例、心理障碍或疾病案例、心理咨询个案等,要紧扣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对完成目标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或者对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可以整合临床医学课程,对某种疾病进行延展,如心血管疾病中深入探讨心理社会病因,并澄清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生理反应的病理机制。还可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见习等机会接触病人,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答案,然后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以PPT的形式汇报研究内容和成果,并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及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
(3)个人独立研究:可以是知识点研究的小论文或实践经验的总结报告,如自己的心理应激的应对模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咨询实践报告等。个人在此环节遇到问题,可向小组成员或教师求助,教师及时予以鼓励和指导,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此部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随机点名,有效考评
医学心理学课程因其公共课的性质,一般都为大班教学,3~4个班级为一个合班,一般为150人,且班级专业不一定相同。课堂纪律比较松散,师生之间互不相识。虽说大学生不必要像高中生那样对课堂考勤有严格的要求,但鉴于部分学生自我管理和督促的能力不足,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认识不深,不够重视。课堂的随机点名是很有必要的。据作者随堂匿名调查,大约80%的同学倾向认同课堂点名以帮助督促自己。
考核评价要去掉期末考试一考定音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考评结合,①传统期末闭卷考试占总评分的50%。②分组讨论的考核成绩占总评分的20%,具体以小组的总结发言加小组学习的资料(组内学习讨论的记录,使用的文章、资料、图片等)的形式,给予该组成员分值。③个人作业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30%,根据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小组交流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学生个人作业或个人研究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予分值。
三、利用好网络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web的现代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有研究者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安排学生观看视频课程后,根据每一集课程内容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巩固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有着较好的效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建立了医学心理学的网络课程中心,在课程中心的网络平台上,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各章节知识点和我校各位医学心理学教师不同章节的授课视频,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自己任务需求,选择网络视频进行重点学习或反复学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在课堂授课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方面。
通过课程中心师生互动栏、留言板、微信群和教研室课程微信公众号,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与教师探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因平时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的问题,做到个性化辅导,也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四、讨论
(1)分组教学介入时机。分组教学不宜太早进行,可以选择在基本理论和重难知识点学习后进行,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对专业教师的信任和认可后进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在分组学习时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且能避免学生因为太早关注小组成绩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根据教学目标将讨论主题以讨论提纲或要点的形式在讨论前下发给学生,也就是说,在分组讨论分派不同的学习任务过程中,要进行具体化的学习任务布置,只有问题落到具体实处,让学生明白此问题的解决是有实际效用的,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避免讨论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
(2)小组数量及人数应适中。如果课堂人数过多,可以适当增加小组数量,控制在20人以内为宜,以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及案例搜集分析中有发挥和表达的机会,增加参与感和组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培养合作精神,充分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总之,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渠道资源的整合,适当的考核压力,团队思想的交流碰撞,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对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学深、学透、学活。
参考文献:
[1]张旺信,刘欣.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1):45-48.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 高等教育 课程教学
[论文摘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文章根据心理研究理论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分析了进行教育心理研究的必要性,并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多种教学方式。
一、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客观上对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教育心理研究,探求并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共性需求,克服不同年代群体交流的障碍,研究适用的教学方法,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实施。
教育心理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具体而言,既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有效教学的条件,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探讨教学设计,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而广义的心理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等形式外,更多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教学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学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进而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应该做好的几个方面
1.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讲课的激情,用真诚去感染学生。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融洽的情感共鸣中去接受知识,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精心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开场白、新知识的导入、生动的事例、课堂总结。良好的课程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也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同时,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还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折服心理,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得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衣着和行为、板书和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室环境和周围环境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课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对重点知识在音调、音量上给予突出和强调,并适当重复;善于应用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增加提问、教学演示等方式,等。
2.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中,参与者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相对特别的角色,因而得到教师的激励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个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学生人数众多,因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难以有效地一对一进行。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有所作为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检查批改学生作业,就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与学生沟通并实施激励的环节。笔者在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作业批改,并做过如下尝试:在学期初批改学生作业时,只在学生作业上简单注明“阅”及批改日期,不做其他注明,学生作业质量一般且与教师课堂沟通较少;一段时间后,笔者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评语,点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作业上标明成绩,如A-,同时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批改作业记录展示给学生看,在此之后学生上交的作业,大部分作业质量从态度、书写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很多学生将这种认真的态度一直维持到课程教学结束。在教学过程还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并进行以肯定为主导的重点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人为地隔离教与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为实施有效激励提供最直接的机会。
3.按照记忆规律引导学生复习、练习。德国心理学家H.Ebbinghalls研究得出了“遗忘曲线”:即记忆初期遗忘较快,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具有“先快后慢”的趋势。关于记忆的研究还表明,克服遗忘最有效的途径是复习。因而,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知规律,在课程教学后短时间内组织进行有效的复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举出与实际相关的生动的事例或者演习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与学生课代表及时沟通,通过课代表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并一定做到及时批改、反馈,形成有效的复习监督环节。这种方式可以同激励的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又可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课程教学每个环节的良好掌握,最终会积累成课程教学总体的良好效果。
4.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拥有非常鲜明的共性特点:他们渴求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但却非常敏感、排外;他们冲劲十足,思想解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做,但心理状态不成熟,情绪变化强烈;他们要求独立,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少,缺少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能力。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教育,要给予充分关注,做好心理层面的研究,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这种“肯定”要及时、准确,真正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其次,实际教学要重视“南风效应”,以情感人,尊重和欣赏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超限效应”,根据学生实际状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防止知识过多或过难,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而使学生放弃学习。
5.执行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首先,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严明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完成每节课的授课任务。其次,教师是课程知识传授的引导者、辅助者,是课程教学的规划者。教师需要对课程按照知识体系、学时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者删减,保证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掌控课程学习进度并按阶段及时明确课程学习的要求。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如何评定教学效果及总结教学方法。目前评价教育效果更多的是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这样的评定依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教学方法的总结很难做到准确、全面。素质教育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不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分析,很难总结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方式。其二,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专业研究领域,而不是师范专业,专业、术业有所区别,在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时很难达到专业水平,同时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生师比过高的现状,教育资源缺乏,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研究的工作量过大,因而推行教育心理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需要耗费任课教师的很多时间、精力,尽管如此,将教育心理研究应用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仍然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9-0012-03
随着网络学习、网络教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实践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网络学习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面授教学,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不但与受训者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关,同时也与教师的指导作用、人格魅力、思维方法以及问题解决方法等因素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开始受到关注。所谓混合式学习(或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把传统课堂学习(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以实现学习(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混合式培训是基于混合式学习(教学)的概念而提出的。笔者认为,所谓混合式培训是指在整合不同学习理论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培训课程的设计使传统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有机融合,从而使两者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由于培训过程主要包含受训者的学习过程和培训者的教学过程,因此,本文中的“混合式培训”与“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有时将等同使用。
本文将首先分析混合式培训的实质和结构要素;然后,以“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项目”为例来具体阐述混合式培训的构建与实施,并对该项目运用混合式培训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总结混合式培训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旨在为其他培训项目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混合式培训的实质与结构要素
从形式上看,混合式培训是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的混合,但从实质上分析,它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而更好地在培训课程中整合多种学习理论或教学理论,从而给受训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给培训者提供多样化的指导环境和教学方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混合式培训为多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综合运用以及学习文化、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的重建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从课程设计及实施的角度来分析,在培训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混合式培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结构要素:课程内容的混合,既有网络学习内容,也有面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活动的混合,既有网络教学、网络研讨与交流、网络辅导等,也有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学习环境的混合,既有课堂学习环境,也有网络学习环境;课程资源的混合,既有传统的学习资源,也有网络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评价方式的混合,既有传统的作业评估、考核等,也有在线测试、电子作业、论坛交流状态等。
基于对混合式培训结构要素的分析,下面结合一个案例项目来具体阐述混合式培训的构建与实施。
二、混合式培训的应用案例分析――“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项目
(一)案例项目简介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 项目的培训对象是北京市中小学目前从事或即将担任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该项目于2006至2008年分三期进行,旨在为北京市每所中、小学校较为系统地培训一名能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
由于培训任务较重、培训资源比较短缺,考虑到基础知识和理论比较适合网络培训、项目单位有较丰富的网络培训经验等原因,该项目采用了混合式培训方式。
(二)混合式培训的构建
1.混合式培训课程设计
主要包括四个课程模块:网络课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面授学习,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校本实习,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总结与反思,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自我成长方面的全面提升。
2.支持混合式培训的网络平台建设
支持混合式培训的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系统:
(1)首页:主要包括学员登录入口、指导教师及培训管理者入口、主要功能系统入口等。
(2)学员登录系统。
(3)网络课程:包括学习导航和16个专题模块。
(4)学习论坛:辟有专题分论坛和班级分论坛等。
(5)学习资源:通过两种方式建设学习资源库,一种是由培训者提供相关资源,另一种是由受训者上传资源(须经过审核)。学习资源分为重要文献、心理健康活动课录像、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专家讲座演示文稿等类型。
(6)在线测试系统: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主要部分,每个专题设考核题库。
(7)电子档案袋系统: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系统,包含网络课程测试结果、网络学结、面授课程反思日志、校本实习反思日志、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心理健康工作计划、自我成长报告、培训总结等。其中,培训者开发了若干作业模板,对受训者完成学习起到支架作用;受训者可以查看教师的作业指导,还可以进一步查阅同学的作业作为同伴交流。
(8)学习状态系统:受训者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学习状况,如网络课程状态、指导教师对作业的批复情况等。
(9)课程管理与作业指导系统:指导教师可以在线编辑班级信息、课程安排、查看学生学习状况和作业状况,并可以在线批阅学员作业。
(10)培训管理系统:项目管理者可以查看班级管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管理,包括终结性管理(网络学习成绩、各项作业成绩等)和过程性管理(作业提交情况、作业回复情况、论坛交流情况);分层次统计管理,包括各培训点、各班情况统计;可以进行学习资源库管理。
(三)混合式培训的实施
1.混合式培训的实施过程
首先,以面授形式向受训者讲解整体培训方案,同时启动网络课程学习,分发“网络平台使用手册”,现场培训受训者如何使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和面授阶段的在线学习与研讨。还要对培训者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网络平台的各种功能从而能够顺利开展混合式培训工作。
网络课程主要以在线形式实施,同时以面授辅导作为补充。在此过程中,强调教师在线指导和面授辅导作用的发挥,要求各班指导教师每日在线论坛值班,及时回复学员的各种问题,动态管理班级分论坛,并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适时组织面授辅导和答疑。对网络课程的学习考核是:通过16个专题的在线测试,并在线提交网络课程学结(须经指导教师的审核通过)。
面授课程和校本实习两个模块以面对面的课堂讲授和校本实习研讨为主,同时要求指导教师组织在线专题研讨和交流来促进受训者的深度理解。对这两部分的学习考核是在线提交以下作业:每次培训的反思日志,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和课堂实录,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培训总结和反思主要以现场汇报和交流的形式进行,受训者需在线提交个人成长报告和培训总结并接受指导教师的在线指导,也可在论坛上进行互动和分享。
2.混合式培训的结构要素体现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03-02
高职院校办学最根本的标准是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的人才,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方式很多,经过调查统计,大学生认为有效途径依次为:心理素质训练(23.2%),心理咨询(18.8%),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8.3%),自助心理调试(14.6%),学生活动(13.3%),心理救助热线或网站(7.4%),心理危机干预(4.6%),其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被认为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1]笔者通过发放268份(收回231份)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和自身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课堂教学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课程单一、课时少、班级人数多、内容抽象。大部分院校只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时从16至36课时不等。据我们调查,82.5%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少,希望增加课时,甚至全学程开设。有62.8%的学生表示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有的教师把心理健康课上成知识传授课。学生希望教师深入浅出,多讲案例,增加心理测试、求职技能和对将来参加工作有指导的内容等。学生对大班教学反应强烈,认为这影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机会。
(二)教学方式不切合学生需要
我们设计了“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调查问卷,问卷罗列了10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没罗列到的学生可以补充。尽管10种方法中有些教学形式是交融的,但我们建议学生主要从方法的侧重点来考虑。我们用5分制评价,对每种方法的喜欢程度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有68.5%的学生比较不喜欢“整堂课讨论、辩论”,原因是“虽然可以增加同学之间交流,活跃课题气氛,但是人员较多,不利于课堂管理,显得课堂非常吵”。还有54.7%的学生比较不喜欢“部分章节学生讲,教师总结”,理由是“教师与学生的视野完全不同,而同学之间可以在课后交流,不需要占用上课的时间。上课就是需要教师带着同学,对同学的思想起着一个引导作用”。比较不受欢迎的还有“讲授法”,“演讲法”,“作业法”。有79.5%的学生非常喜欢“互动式教学,讲课与提问相结合”,因为“可以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性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影响”。有76.3%的学生非常喜欢“多媒体教学,播放影音课件”,理由是“此方法方便、快捷、高效,节省了教师的授课时间,使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真实性”等。有67.5%的学生非常或比较喜欢“案例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原因是“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等。学生还比较喜欢“情境式教学”、 “团体游戏教学”、 “心理测试”。
(三)课程评价一元化
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心理健康课的效果,有的甚至采用全校统一内容的试卷,布置作业、课程考核也与一般课程相似。通过考试分数来给出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最终成绩。这使学生只是强记那些仅仅用来考试的知识,认为上不上课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塑造健全人格而学习;为拿学分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心理素质的提高而学习。因此,卷面统一、整齐划一的检测方法从根本上不符合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初衷,反映不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的。
二、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系列性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列课程,贯穿在三年学业中,主要由一系列的课程和讲座组成。
课程有第一学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学期的选修课《团体心理训练》,第三学期的选修课《职业生涯辅导》,第四、五学期的选修课《心理学与生活》、《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等。如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校必选课,可以合班上,人数不超过90人,人太多不便于教学管理。针对新生的入学适应开展的,有“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人格发展”、“恋爱与性”、“常见的心理问题”等专题,每周一个专题,每个专题两个课时,共16个课时,4个学分。每个专题都提供相关的网上资源,在信息化、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在课余自主学习,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网络。第二学期的团体心理训练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拓展,学生自愿报名,一个班人数不超过40人,便于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团体心理训练被称为团体体验式训练,强调“体验”和“先知后行”,根据团体活动的目标设计内容,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内容报名,有“人际关系训练”、“自信心训练”、“释放压力”、“管理情绪”、“人格魅力提升”、“面试心理准备”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学习、讨论分享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增进相互间的人际交往,是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课时,共8次16课时,4个学分。第1次是热身活动,建立小组,签订协议,开展建立相互信任和彼此接纳的活动,第2次至第6次是活动的展开,最后1次是巩固成效、总结。
系列讲座面向全校高职生,根据学生的需要,不定期展开,一学期至少三次,要求每学生一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每学期1个学分。讲座的主题有“心理电影赏析”、“健康的恋爱与性心理的培养”、“女性身心健康”、“儒家文化与心理”、“考试焦虑调节”、“求职心理调试”等。讲座前预先出海报、做宣传,讲座后学生评价反馈。主讲人可以是本校的教师、毕业后的学生及校外专业人士。
(二)教学形式切实性
通过对学生教学需求的总结,我们教师要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减少或不采用不喜欢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学生不喜欢的“作业法”,教学中必须要采用到的,也要变换方式,如采用案例分析、合作作业、自我剖析、心得体会、心理调研等。案例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具有共情性、趣味性、实效性,可以弥补理论教学深奥费解、推论抽象、呆板单调的弱点。心理教育的案例很多,要筛选贴近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典型案例,通过实施案例陈述、分析、讨论、总结等完整、规范、有序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践的结合。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投入课程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让高职生在“听”、“看”、“思”、“议”、“做”的过程中,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体验自我成长,提高心理素质。[2]
(三)考核形式多样化
改革考核形式,考察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是教改的指挥棒,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通过课程考核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观念和良好的行为。
高职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系列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仅以一般的理论考试形式或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和能力是欠妥的。我们正探讨科学地评价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效果的模式,既要体现学习评价的一般特点,又要突出其特殊性,即重体验、重全员参与、重过程、重应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评价。我们试图建立短期评定与长期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按其操作模式,在每门课教学结束前,便进行短期评价。在原有期末开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平时作业、参与活动、日常考勤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其中上述内容占60%,期末开卷考试占40%。这样将期末考试与平时的课堂考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动态的、全过程的考核,这样的设计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应高职生的学习情况。当课程结束后,甚至在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还要进行追踪评价,也就是长期评价。向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发放问卷,如建立“环境适应性”、“对工作的态度”、“同事关系”、“工作的业绩”等评价指标。综合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结果,就可较全面地反映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高职心理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渐渐达成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改革的深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海燕,宁素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导导刊,2010(9):99.
[2] 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职业时空,2010(10):103.
1994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等人提出“情商智力”的概念,与智商相对应,认为一个人的成功20%靠智商,80%靠情商。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教授出版《情感智力》一书,他用通俗的语言总结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情商进行了系统论述,并附有大量实验报告。此后,情商在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备受重视。
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情商的培养。大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最后一步,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过去的“应试教育”重视智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动机等情商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成才,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后面对残酷的竞争。
所以我院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在经济与管理系率先开设了情商实训课程。情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认识自身的情绪;(2)妥善管理自身的情绪;(3)自我激励;(4)认识他人的情绪;(5)人际关系的管理。实质上情商就是指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根据情商的概念我们把情商实训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心理测试,主要由手动实验和上机操作两个内容组成。手动实验主要有六种,分别是:感觉类、知觉类、动作类、记忆类、注意类、反应类,每一类都由几个实验组成。上机操作主要有普通心理学演示实验,基本心理能力实验测定,经典心理实验和认知心理学实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2.人才测评,主要通过软件来完成。包括个性品质、职业适应性、组织行为特征、人际特征、管理技能等方面的测评。这部分内容包括的面就相对来说广些,主要是认识自我情绪,人际交往能力和管理技能的训练。
3.管理技能培训,是通过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方式来教授学生。沙盘实训是模拟企业经营的一种实战演练。在实训中每个学生充当一个角色,分析企业的市场状况,了解市场动态,预算企业财务,把握企业经营绩效。通过整个实训,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一个企业的管理过程,包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市场预测、人力资源管理等。
4.全国创业大赛的组织与训练,情商实训课程可以通过全国创业大赛进行成效检验,这部分内容的组织都包含了情商的所有部分内容,在实际的竞赛中能够真正的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认识他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管理能力。
根据上述课程内容在具体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实训课程顺利进行。实训课程不同于传统理论课程教学,沿用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势必行不通,在多次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种学生比较能够接受、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即学生预习――老师简单讲解――学生模拟练习――老师重点讲解学生练习中的问题――学生继续练习――老师总结――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老师批改后讲解。这个教学方法就避免了上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问题,而且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效果良好,在学生提前预习后老师稍加讲解,学生就有了一些印象,再通过自己动手练习就会更深刻的理解和发现一些问题,在学生没有了解之前老师讲再多再详细学生也没办法完成理解而且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学习在练习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大细节问题,这时候老师可以记下学生的问题,但先不做解答,等到老师总结的环节时再一次性把所有的问题连同理论知识和实训重点知识一起讲解,这样学生就比较感兴趣,也能很好的吸收知识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学生还要通过完成报告的方式对所上的实训课程做一个总结和回顾,老师必改报告后会给学生练习做一个反馈,这样学生就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过程中老师会使用很多的教学手段,比如说利用电子教案讲解,它能够让枯燥的文字生动有趣,便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还有提前给学生发放实训指导书、实训大纲、实训教材,学生利用这些资料做好预习工作,不至于老师讲解时不知所云。
通过对情商实训课程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和一定的教学成绩。
目前经管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远不及工科类学生,通过情商实训实验课程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能让学生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情商实训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经济管理的理论课程,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理解他人的人格。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自从实践教学成为各高校除理论教学外的一项重要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就很好的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得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且能够理解,并且为今后实际生活和工作提供一定经验。情商实训目前已有部分内容的课程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学生对心理测试和沙盘实战演练部分的内容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课程外我们还组织了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比赛,目前我们已经参加了两届金蝶软件有限公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大赛贯彻了教育部毕业生就业的精神,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动了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为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在今后我们将会参加更多的全国性的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除此之外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广大学生管理的实践经验,并能为今后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创的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它是指运用一定的教学案例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代许多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我国最早可在《史记》《春秋》等著作中发现,作者会借助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我国《教育大辞典》中认为案例教学法是:“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大中小学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课程教学计划,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全。贵州大学也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应该提倡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中的优势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案例教学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优势,它弥补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不足。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案例的呈现能够为大学生创建一种寓教于乐的真实情景,案例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案例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一些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知,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对提高大学生探究自省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达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二)促进大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由于具有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的角色特点,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解惑的情境,从多个角度引导大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大学生阐述某些心理学观点时,应尽可能留些思考问题的空间,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如果发现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研究。由于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更有助于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融洽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允许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与交流。这种对话讨论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弱点,从大学生那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也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精选与慎选心理学案例
选择一个好案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案例时一定要精选和慎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学案例的典型与普遍性
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映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大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实际环境中。贵州大学地处西南,四季如春,但冬天阴冷潮湿,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的同学在生活方面很不能适应。其次,贫困生在贵大有一定的比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可小觑;最后,许多外省的高分同学调剂在贵州大学后心理落差很大,建议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前应该进行相关的心理案例调查,使课程中所列举的案例更接近贵州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案例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
(二)心理学案例的真实与时代性
案例应来自大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不同时代和地域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等都会发生改变。以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为例,虽然失恋、暗恋、如何表达爱、性与爱等是大学生困惑的问题,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其内涵有很大的改变,同性恋、网恋、裸婚、婚前、闪婚已是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案例不与时俱进,不能体现时代性与真实性,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
(三)心理学案例的丰富与多层次性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一定差异。据对贵州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明: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适应问题、人际交往与恋爱问题、学习问题、情绪调节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表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既有共同的问题也有个体差异。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分配不平衡所产生的贫富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中也较突出,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会大学生对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四)心理学案例的慎选性
大学生智力发达,思维敏捷,喜欢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变化,同时观察仔细、善于分析,但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加上阅历还浅,往往对心理学中的某个概念误解,喜欢往自己或某个同学身上贴标签。例如在讲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强迫症”或“抑郁症”时,许多同学会根据症状的描述往自己身上贴标签,班上一下子会涌出很多“抑郁症”和“强迫症”。所以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一定要讲清楚是“强迫症倾向”或“抑郁症倾向”,阐述清楚该症一定要通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要注意症状的程度、时间和对工作生活的影响程度等许多因素,否则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增加不必要的烦恼,没有心理问题上了心理学课以后反而有了心理问题。
三、多媒体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无法完成的要求多媒体却可以,许多视频、音频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需要电脑完成。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便于大学生思考和感悟。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媒体案例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有关视频时可以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10-20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10-15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约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例如,在“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应对”的案例教学时,首先
(二)课堂中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要先对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所了解,知道本次课的内容,也就是说不要马上呈现多媒体案例,而是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例如,在“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应对”的案例教学时,首先教师对挫折、升华、退化、幻想等概念做专业的讲解后才呈现多媒体案例,否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解读案例,起不到以新的思维来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在案例学习中提升迁移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传授人的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心理健康的维护等专业知识,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一定要注意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样才有助于将课堂中案例中的技能广泛迁移到现实环境。以“大学生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可以图片或故事的形式,列举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2-3个不同处理方式呈现,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大学生由于对人际矛盾的认知不同,处理方式也会不同,从而造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结果。为达到此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要多样,教师可以同时穿插讲授、提问、讨论等多方式进行,在呈现多媒体案例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学案例的讨论与反思
大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教师的总结是案例教学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进行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总结小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一)学生的分析讨论
看完相关的心理学案例之后,教师应就案例并结合教学目标,给出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脱节。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每位同学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集思广益,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
(二)教师的小结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案例联系起来,但由于学生的已有认知不同,导致学生会依据自身的主观经验来理解案例,如此每个学生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处理类似的问题等内容作为重心,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
(三)教师总结能力的培养
整个课堂教学总结许多教师不做是一个失败点,但总结能力驾驭不好更会影响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综合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可以用下表表示:
当然,案例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主要是选出的案例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个别不典型但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反映出来。其次是教师由于能力问题把握不住案例教学的时间。最后是在讨论阶段容易陷入个别同学参与而大多数同学无事可做的局面。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课,完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世纲,李枭鹰. 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 教学与管理,2004(16).
[2]解春苓,金永涛;创新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探析[J]. 教育探索,2005(08).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