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数学质量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2 19:37: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学质量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学质量分析

篇(1)

学生学习习惯差。

学生审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计算能力差。

各个年级都有因为计算不过关造成丢分的情况,而且比较严重。

观察能力不强,应变能力差。

学生对图文题、表格题及综合运用的题型(这些题大多把解题条件放在图、表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来解决的)解题能力较薄弱,原因是学生观察能力不强,而导致找不到解题条件。部分题目较灵活,平常教学中没有接触到类似题型,有些学生就无从下手。从卷面上看,不论是在计算还是解决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学生对某些概念产生混淆。尽管学生对常见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晰,但是如将题目置身于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二、改进措施

加强校本研究,提倡同伴互助,强化备课工作。

新课改以来倡导校本教研,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为教师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提升创造条件。因为新课程改革使们们每个人都面临冲击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个人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各学校有浓郁的教研氛围,有问题大家一起研究,有经验大家一起分享。校本研修活动中要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总体把握教材要求,挖掘理解每节内容。结合每学期教学计划交流,学习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教学总目的要求,熟悉每单元教学要求,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学关键,个人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教学策略。

继续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效率。广大一线教师运用新的理念,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灵活的教学方法,切实抓好“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教学方法要有启发性,激励性,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要改变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实效性不强的现状,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能力培养,进行思维训练,使新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特别是教导处应多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们一起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特别是对部分教学上还存在困难,业务素质不太高的教师,更应加强指导。让我们的老师清晰地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平时教学要坚持做到堂堂清、节节清。

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针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在平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己辨析、掌握,所用的方法可采取题组对比方式。计算是基础中的基础。

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课堂教学中,作业批改中,练习设计中,课后辅导中,对两种类型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优生侧重挖掘潜力,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后进生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这些学生的辅导工作,对这部分学生要有所偏爱,及时给予补缺补漏。因此,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一帮一”或“二帮一”学生互助方式,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能力的培养----适当地进行专项训练

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能通过死记硬背、记忆题型、套用公式来换取高分,那样只会让学生越学越死,不会变通。要加强练习课、复习课教学,不能只用做题来取代这样的课堂,要对练习题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变换。

(1)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方法,如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加强计算题的有效练习;在学生中开展计算正确率的比赛;每节课抽一定时间让每位学生进行题目思考过程外现——分析。

(2)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不要怕多浪费时间,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而不是一味的题海战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严重的透支。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讨论的要点:

如何发挥教研组和集备组的力量,提高学校常规教研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和审题习惯)

如何提高各年级学生的数感和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何因材施教,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关注后进生?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二)

一、试题解析

1指导思想:本次命题虽然都是以单选的形式出现,但坚持以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为指导,以数学课程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渗透新理念。坚持人文数学、生活数学、学校数学相互结合,把“双基”的考查与数学思想及综合运用的考查有机融汇,使师生从中体验到数学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和真谛,努力让测试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2命题原则:

(1)基础性原则。注重基础,把握知识点。测试卷中,基础题依然占据70%的分值,综合性试题不偏离知识点,能够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及应用情况。

(2)大众化原则。试题面向全体,贴近大众“口味”不是精英选拔式的,没有偏题怪题,力求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答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得到相对比较满意的成绩。

(3)创新性的原则。这些题是我全力打造的一道丰盛的数学大餐,在竭诚调剂众口的同时,那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试题更是盛宴中的亮点,能够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广开思路,着力体现测试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回顾和检验,更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拓展延伸和创新生成的过程。

(4)人文性原则。为了消除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感和紧张心理,临场发挥自如,在试卷中,选项中加入了一些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答案,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顺利作答。

(5)应用性原则。试题努力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6)导向性原则。因为试卷所蕴涵的思想理念,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导向作用,试题中点点的变化都会在师生的心中掀起涟漪,甚至引起他们的感叹;原来数学知识这样富于千变万化而又万变不离其中,从而对他们日后的教与学更有兴趣、有信心,特别是更具有灵活性做很好的引领。因此本次试题昭示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与学不能模式化,更不只是简单的选则而已,它是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情感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

3命题说明:

二、质量诊析

1主要成绩

(1)“双基”这一传统强项优势明显,地位比较稳固。主要表现在①概念理解准确到位。试卷中关于利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题,学生理解和答题情况都比较好,正确率88%以上。②学生对于各种计量单位之间进率及其换算掌握和运用比较准确,有关单位换算一题的正确率很高。③题中设有带多余条件的问题,学生能认真分析找出有用条件,正确解决问题。④解题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发散性有所增强,学生对解决一些开放性题目的能力有很大提高,正确率比上学期明显上扬,特别是一些书中题稍微变形后,难度有所增加,思维要求也相应的高了,可喜的是,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是90以上。

(2)常规应用题的解答能力较强,对应用题的解答的共同点是与教材提供的题目基本一致的正确率明显高于经过一定加工变动的,可见学生对传统意义的“类型题”掌握较好。

(3)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增强。对于这一问题是课改新加的内容,教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认真,所以正确率较高。

(4)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所增强,我们必须承认在数学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极容易形成比较悬殊的差距,即所说的两极分化,而从今年的试卷来看,这个差距在趋于缩小。更让人欣喜的是我看到分数较低的学生试卷中,即使是不会的题,他也会按自己的思路把结果写出来,没有空白,这种不言放弃的精神让我感动,这份执着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在逐渐增强。

(5)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有所拓宽,促进了数学学习和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如23题:要求粉刷教室用去大白粉多少千克,要先(),多数学生解答的都很好,说明数学教学已逐渐与生活有机结合。

问题剖析

试卷反馈的信息也暴露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理念、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缺乏严谨的态度和责任心。

从试卷中我看到粗心大意仍是数学学习的一大杀手,学生因计算马虎,运算顺序颠倒,符号看错,导致数据随之而错,看了这样的失误,让人不解,不为这些孩子们感到惋惜,如果他们能在答题时更细心一些,如果他们能在交卷前仔细检查一遍,如果他们能对每一个结果的责任感更强些……哪怕有一个如果成立,他们的分数将会被改写,他们的未来或许也会被改写,当然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很多,不排除考场紧张,一时成笔下误,但每所学校每个班级的孩子身上都是这样的失误,就不能不令人深思,这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是否这样马虎大意,是否与我们平时练习中常用的题山题海战术有关?是否由于所做练习乏味,无新鲜感、挑战性有关?也许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我(他、她)是会的,偶尔失手无所谓,然而长此姑息将形成顽疾。

(3)解题计算技能、技巧和估算能力有待提高

试卷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明确要求简算的题目正确率很高,而在其他计算和应用题解答过程中,即使很明显可以简算的数据,学生也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演算,缺乏应有的数感和技能技巧的灵活运用意识。

(4)知识上仍存有盲点或误区

(5)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运用仍有较大差距。

试卷中统计图绘制,图形平移,图形的构成等问题暴露出目前我们的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学数学,体验、理解、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淡薄,对学好数学的理解比较狭碍,重计算,轻操作、体验,机械学习、记忆的痕迹太重,不仅人为地为师生增添了很多负担、很大压力,而且长此以往会将无数的学生拒之于数学王国之外,再也领略不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奇妙和乐趣。

(6)教与学的双边都存在保守观念和应试心理

教与学基本停留在运用知识能解决教材提供的问题这一层面,而关于这些问题可解有那些变异,滋生什么样的新问题以及它还能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等等,我们考虑的太少,甚至认为这种必要的拓展是“越位”,觉得只要教材内容轻车熟路考试便胜券在握,从而导致数学的学习缺少思考、缺少方法,一直徘徊在记忆,模仿或凭经验炮制的阶段。面对以上问题,我想我们每位教师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应该做的是:

加强知识和理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

这一提法听似老生常谈,但在今天重新强调仍十分必要。新教材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并且与时代同发展。它不仅在知识的呈现形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等方面作了调整,在知识面上也有所拓展,新增了有关概率、视图、平移、旋转等知识,教者不加强学习,今后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不仅是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甚至会有教不准确的现象。诚然,自课改启动以来,我们每学期都组织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确实有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的理解、落实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通过深入透彻的学习来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否则教学中就会表现出忽左忽右的倾向,有的是穿新鞋走老路死教教材,有的虽把课堂弄的热热闹闹,但活中缺实,龙画的不错但缺少点睛之笔,这样的龙还是难以腾飞。

宏扬敬业精神,增强责任与忧患意识

学生的责任意识来源于教师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着意的培养,所以教师自身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作好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我们从事了这份育人的工作,就应该对自己所上的每一节课负责、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家长那份厚重的信任与期望负责、对我们肩负的沉甸甸的使命负责,归根结底都是对自己负责。近几年中考高考移民、小学幼儿园折校折班等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正面临着学生、家长、社会的选择,一旦无钟可撞岂不是连和尚也做不成了。

提倡同伴互助,开展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使们们每个人都面临冲击和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有限的外出学习无异于杯水车薪,况且有很大一部老师根本无缘参加,这就需要教师个人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牢固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学生为本的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审视我们的课堂,你给了学生多大的发展空间?有的老师为了给听课者看学生自主学习的场面,刻意安排了小组讨论,讨论后还是由老师把知识讲解一遍,殊不知这样学生会扫兴,即使你讲的津津有味,学生恐怕也是心不在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不放心、不放手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甚至视学习为苦役。要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一要转变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能数学;三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的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去锻炼,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由的飞翔。教育的结果是要培育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快乐树,而不是一株株被修剪捆绑得伤痕累累的盆景。

(2)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①教材内容生活化

对于小学来说,他们对生活事例最感亲切,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生动、真实,也容易激发兴趣。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旧教材没有生活情境,依然是例题加练习的形式呈现,需要教者根据新课程理念作适当调整,通过加工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新教材虽以情境为依托,但教材是面向整个发行地区的,有些情境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有的缺乏新意和吸引力,教师要勇于拓宽情境资源渠道,能灵活使用并敢于突破重组教材更好的服务与教学。

②静态知识动态化。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方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要领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一定不要只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要知道知识能力是不能简单复制粘贴的,没有体验的数学学习是不完整的更是不科学的。

③教材处理科学化

(3)动态生成意识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即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可能,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那些不可预知的生成,有的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设计压制或不去理会学生随机产生的想法(例公开课),实际是对很好的教学资源或教学契机的浪费,教师不能过于迷信遵循教案,要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生成并因势利导,完美体现你的教学机智。

(4)质量、效率意识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数学这一生活、学习、工作、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并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这里我说的质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答100分、90多分,这不现实,但学生终究要在数学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吧?我们不能也没有权力一味责怪学生如何笨,问问自己,是否有效利用了教学时间?是否关注了每个学生的数学发展?

习惯养成意识

“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它使人“行”不由衷,“动”不由己。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的在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同样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致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那么,我们的教学过程,就应该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并让这种良好的习惯服务于学业,服务于事业,服务于人生。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如何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如何主动地去与他人合作与分享;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如何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倾听、遵守纪律、认真做事、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收集信息、自我评价等良好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

自我反思意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照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效顺利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希望我们每位教师能在反思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全面提升!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三)

一、存在问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主要表现在低段的连续退位减法、中段的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中高段的单位之间的换算、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等等。

又如中高段判对错的题中,中差生的错误率偏高,原因就在于对定理、定义的理解不够清楚。

学生学习习惯差。

学生审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等,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观察能力不强应变能力差。

学生对图文题、表格题及综合运用的题型(这些题大多把解题条件放在图、表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来解决的)解题能力较薄弱,原因是学生观察能力不强,而导致找不到解题条件。部分测验题较灵活,平常教学中没有接触到类似题型,有些学生就无从下手。

计算能力差。

从本次检测的结果来看,各个年级都有因为计算不过关造成丢分的情况,而且比较严重。

二、改进措施

为此我们有以下几点打算:

狠抓双基。

针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在平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己辨析、掌握,所用的方法可采取题组对比方式。

抓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素质,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灵活使用教材。

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和编题等训练,让有的学生从“怕”解决问题到喜欢解决问题。

重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2)

二、试题分析:

(一)第一大题:填空题。

(二)第二大题:判断题。

此题包括6个小题,这6个小题出得较好,能考查学生的能力,如果学生不去认真观察,不去动脑想,就很容易出错。但大部分同学还是能得到4~6分,正确率还是较高。

(三)第三大题:选择题。

此题包括6个小题,考查了学生的思维灵活的能力,平时学生会计算,但题意稍微变化,就容易出错,这也为教师们敲了警钟,教学不能太死板,要灵活多样,在发展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总体来说此题大部分同学还是能得到4~6分。

(四)第四大题:计算。

(1)多数同学粗心大意,把小数点位置点错,或多点一位,或少点一位。

(2)大部分同学不能在小数中准确运用“四舍五入”法,或者不知道估算时要估算到整数。

(3)大多数同学忘记点小数点,多数同学不会验算,还有部分同学不知道取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要计算到千分位。

第4、5、6、7小题:

(1)第四小题解方程时,“解”字忘了写,不清楚解方程的方法。

(2)第五小题做简便计算时,不会运用运算定律,还有忘记写括号。

(3)第六小题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运算顺序比较模糊。

(4)第七小题大部分同学忘记写括号,虽然计算结果正确,但计算过程错误,仍然不得分,此题失分率较高。

(五)第五大题:图形的观察、分析、操作与计算。

(1)第一小题大多数同学没有带单位,还有同学没有作图,计算式子列对结果算错。

(2)第二小题正确率较高,不过,大多数同学画图时没有原三角形的底为底画三角形。

(3)第三小题错误率较高,学生分不清同样的三角形和面积相等的图形之间的区别。

(4)这种题学生分不清前后左右的方向怎样去看,正确率在50%左右。

(六)我会解决生活问题:

此题共有7个小题。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应用能力。此题总分21分,大部分同学得分在3~6分之间,大多数同学对于题目含义不能理解,解题思路不明确。

三、学生卷面分析:

1、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弱。表现在学生判断题、应用题,大部分同学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新知体验不深,头脑中建立的概念不清晰、不扎实。

2、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莲山课件]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漏小数点、漏做题等低级错误。

四、改进措施:

1、要充分利用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加强研读“课标”和“教材”,切实把握好课程标准,准确掌握新课标的理念、教学内容和知识的难度要求,使用好教材。

2、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谈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的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水平。

4、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五年级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今后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5、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质量分析(二)

一、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2、适当增加体量,试卷知识覆盖面广,难易适中。

3、注意对概念运用的综合考查,加强对统计中绘图和数据分析的考查。

4、试题的语言背景和数据收集来源于生活实际,注意渗透课改精神。

5、设计了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试题,注意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6、题型多样,形式新颖,注意人文关怀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卷面概况

(一)取得的成绩:

1、数的整除部分基本概念掌握较好,能正确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书写格式正确、规范。

2、能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大部分学生计算能力较强。

3、能正确规范地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和数据分析能力。

4、具有较强的图形识别能力和一般空间观念,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解决生活中有关表面积、体积的实际问题。

5、大部分学生的书写比较认真,教师批改也比较规范、严格。

(二)存在的不足:

2、对组合后的立体图形,很多学生缺乏足够的想象力,适当渗透新教材的内容在求表面积时,缺少解题策略。

3、有的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中的有关试题能否简便计算把握不准,将不能简便的题目也用了简便算法而造成错误。

4、解决实际问题部分依然存在审题不仔细,计算不细心,数量关系不清楚的老问题。如第2题不理解“截面”的含义、解题时没有统一单位名称就列式计算;第3题空间想象力差,不理解数量关系列式错误;第5题不知从何入手解题,仅靠凑数字,无法正确解题。

三、反思和建议

1、要加强概念教学的研究,重视概念综合运用的练习,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2、基本口算的训练要进一步加强,注重四则混合运算题的审题、计算方法的单项训练,尤其是简便计算试题的特征要使所有学生掌握,坚持不懈的抓好计算过关工作。

3、几何形体要加强感性材料的积累,要多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4、注意适当加强开放性题目的设计和练习,既要夯实“双基”,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从多角度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5、加强中下等学生的补差工作,适当补充拓宽知识点的深化题。

6、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和指导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审题、仔细做题、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五年级数学质量分析(三)

本次参考人数39人,总分2748分,人平70.5分。

优秀人数17人,优秀率43.6﹪。

及格人数29人,及格率74.4﹪。

与平行班相比,优秀率和及格率还存在一定差距。

试卷分析

这份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全面、呈现方式新颖;试卷难易程度在确保学生基础知识检测的基础上,能够较好地检测出不同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水平,具体分析这份试卷,表现出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最后能合格是能够实现的。

2、加强了对数学思考的检测,检测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3、考查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试卷中对知识点的考查不是呆板的罗列,很多时候都是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体现对教师平时教学中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要求。

4、考查知识点原型大多都来源于教材。解决问题中的第1道到第5道应用题、操作题第1题、计算题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填空、选择、判断都有类似的题型。

失分与得分最多的题型分析

失分题型分析:

1、选择题的第(3)和(4)小题。(3)小题是甲与乙自己的关系,学生分析不清楚。(4)小题分数化小数是下学期教学内容。

2、计算题中解方程第2、3小题。2小题未知数出现在减数位,平时训练较少。3小题是小数除法计算。学生在移动小数位时出错。

3、操作题1小题。将看到的立体图形画在方格纸上。平时训练时说的较多,动手操作较少。

4、解决问题2和5小题。2小题梯形面积大部分学生把÷2掉了。5小题平时对路程之间关系训练较多,综合训练较少。

得分题型分析:

1、填空题是基础题,书上原句较多。学生都做的较好。

2、判断题学生掌握较好。

3、计算和常规解决问题学生做的较好,平时训练落实到位。

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知识拓展不够,知识的综合性拓展不够。

(2)、对于数学思考的教学不是很到位。

(3)、对于一些知识点的教学不是十分重视,往往只是略微带过,学生初步感知就可以了,导致此题型学生做的都不是很好

2.客观原因

改进措施与方法

1、要求教师在研读教材、使用教材上多下功夫。

篇(3)

  二年级三个班共144人参加考试,各班48人,二一班合格率为60.4%,平均分是63分,优秀率为14.6%。二二班合格率为69%,平均分为63.5,优秀率14.6%。二三班合格率98%,平均分为82.3,优秀率为52%,从卷面的得分来看,总体成绩还不错,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以下主要从几方面作质量分析:

一、试卷具体分析

   1、本次试卷考核知识面广,题型灵活多变,既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其中试卷有两道计算题超出考试范围。(一题是0的乘法的应用,属于第六册的范围。)

试卷共分六个大题:

(一)填一填。

共10小题。出错最多的是第5题。这道题是考查学生对“时间”这部分的知识的掌握,出错原因是部分学生不明白时间的计算。

(二)判断

此题出错较少,有个别同学出错是因为不细心造成的。

(三)选择题

通过考察发现还有及个别学生对方向与位置这个知识点没有掌握。

(四)画图

由于识字量的原因导致读不懂题意。因而画不出直角、钝角。

(五)计算题

这一部分出错较少。

(六)解决问题。

共5小题。特别是第3小题,此题本身有一定难度。通过考察还发现个别学生读题读到一半的情况,比如最后一个小题,要求写出两个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写了一种,这说明学生没把题读完,以后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这一点。

二、从答卷情况看教与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试卷各种不同题型的抽样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基本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学生书写大部分较为整洁,格式相对规范,学生学得相对较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但从答卷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做题细心方面,仍有欠缺,需要继续加强。

三、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

1、加强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读题的习惯和能力。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与能力发展并重。

篇(4)

测试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考虑了地区(城市、县镇、农村)、地域(苏中、苏南和苏北)、学校类型(公办、民办)三类分层特征。2008年从全省抽取了1521所小学的82745名四年级学生,2010年从全省抽取了1355所小学的93151名四年级学生参加三年级的数学测试,覆盖了全省的所有市、县(市、区),测试的学生数约为本年级的15%,因此,测试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反映了全省小学生的数学学业质量状况。

小学数学三年级的测试,不仅考查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而且还考查了时展所要求的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测试的三个维度是内容领域、能力维度和水平层次。

考查的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约占55%)、“空间与图形”(约占32-34%)、“统计与概率”(约占12-14%)三个领域,覆盖了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所学的重点内容。“数与代数”考查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四个方面,“空间与图形”考查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测量”四个方面,“统计与概率”考查了“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和“不确定现象”两个方面。

能力的考查,主要从“知识技能”(了解基本数学事实及使用基本技能)、“理解概念”(对数学对象及其联系的理解)、“运用规则”(利用已掌握的数学对象解决常规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选择或创造方法解决非常规问题)四个能力维度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质量水平。

数学测试的水平层次,则依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由高到低分为A(优秀)、B(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即合格)和C(未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即不合格)三个水平层次。

所有参加测试的学生和所任数学教师、学校校长都参加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学校环境、课程开设、睡眠时间、作业情况、学习压力、师生关系、学习动机、自信心和学习方式等,有关数学学科的问卷,还调查了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数学学习方式等。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的评价、教学观念和教师发展等。

江苏省小学生数学学业质量的总体情况,主要结果如下:

1.全省小学生的数学合格率、优秀率高

测试结果显示,江苏省2008年有99%的小学生、2010年有98%的小学生完成了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不仅合格率高,而且优秀率也高,2008年有53%的小学生、2010年有62%的小学生数学学业水平为优秀。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相比,江苏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达标率和优秀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同类地区的常模水平。与同时测试的其他学科相比,达标率和优秀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2.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小学生的数学优秀率高,但存在一定的差异

测试结果显示,苏南、苏中和苏北,2008年小学数学的合格率分别是99%、99%和98%,2010年的合格率分别是98%、99%和97%,2008年的优秀率分别是58%、65%和42%,2010年的优秀率分别是68%、71%和51%。城市、县镇和农村地区,2008年的合格率分别是99%、99%和98%,2010年的合格率分别是98%、97%和97%。公办、民办学校,2008年均有99%、2010年分别有98%和99%的小学生合格。具体情况如图1、图2所示。

测试结果还显示,苏中和苏南地区的小学生在数学学科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苏北达到优秀水平的人数相对少一些,且总体离散程度要大于苏南和苏中地区。城市小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优于县镇和农村,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离散程度相对大一些。民办学校小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略优于公办。即便如此,几乎所有县(市、区)农村的学生90%以上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达标率和优秀率都明显高于全国同类地区的常模水平。

3.学生在不同能力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水平

测试结果显示,江苏省的三年级学生在不同能力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维度上,由于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同时呈现出递减的态势,特别是“解决问题”的合格率相对低一些。即便如此,2008年、2010年也有88%、92%的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维度上达到要求,优秀率分别为42%和46%。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4.问卷结果折射出学业质量与相关背景的良性互动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全省有89%以上的学生对数学(包括对数学的信心、应用、主动、爱好和兴趣)持积极的态度,86%以上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顺应了课改所倡导学习方式,并与教师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得以相互印证。学生在每天运动时间、睡眠时间、做作业时间、补课时间、学习压力、外部动机等方面,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二、小学数学学业质量提升取得的主要成就

测试反映出江苏省小学数学学业质量稳步提升,城乡学校差距在缩小,不同内容领域的教学质量在提高,对不同能力维度的能力要求也有所突破。

1.小学数学学业质量在高位均衡的基础上稳步提升

小学生的数学学业质量反映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成果。江苏的小学生面广量大,数学有98%及以上的学生达到合格要求,优秀水平的学生人数比例高,提高快,而且在能力维度上,各个维度优秀水平的学生人数比例高且进步明显(参见图3),不合格水平的学生人数比例明显偏低。

从13个地级市的数学成绩看,优秀的人数比例高,比例最高的市达83%,2010年有5个市的小学生优秀率超过70%,地级市学生间差异的程度也较小;13个地级市,每个市的平均标准分都比较高,进步明显,达标率和优秀率更是明显高于全国同类地区的常模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各市的小学生数学平均标准分如表1所示。

深入钻研、理解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把握教学要求,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从1991年开始,江苏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建设了两套教材,他们研究不同类型教材的教学过程,研究江苏广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较充分地体现在教材中,并巧妙地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继承中发展,使教材注意导学引教,使用教材(包括数学补充习题)的过程又规范、约束着数学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指引教师教学行径的大致流程与方向等,不仅保障着全省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而且规范、引领着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促进了全省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向更高水平发展。20年来省教研室组织的每学期一次的教材培训活动,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大规模的教师全员培训、各级骨干教师培训以及立足本土的校本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对区域教学活动的整体导向与规范,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宗旨的各级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校本教研、联合校本教研、跨地区联合教研活动与网络教研在内的教学研究活动;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组织的各类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工程;优秀教师的教学研究、示范与辐射,优秀学校、课题组等研究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等等,都十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有效地推动了江苏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质量的迅速提高,实现了江苏不同地区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整体水平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

2.县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学质量的均衡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图2可以看出,2008年县镇小学生的数学优秀率为49%,合格率为99%;农村的优秀率为51%,合格率为98%。2010年县镇小学生的数学优秀率为59%,合格率为97%;农村小学生的优秀率为57%,合格率为97%。这充分说明,虽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离散程度相对大些,但在同一区域内,县镇、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已经均衡,全省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已经从初级均衡阶段开始迈入高级均衡阶段。近20年来,江苏全省把加强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优先位置,紧紧抓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下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科学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布局,撤销合并一些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差的农村小学,不仅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使农村小学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农村的数学教师们结束了在村小教学一个或两个年级数学,无人讨论和研究教材和教学的历史,在乡镇中心小学的数学教研组真正开始了校本教研活动,开始参与集体备课、研讨、培训活动,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得到了较快的成长和提升。他们同县镇、城市的数学教师一样,在“校校通”的网络背景下,在培训、学习的浪潮中,在空前繁荣的教学研究氛围中,在逐步发展和专业化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视野不断开阔,理念不断更新,素质不断提高,使得学生的学业质量不断提升。

3.“知识技能”、“理解概念”的教学效果显著

测试结果显示,江苏全省小学生在“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能力维度的合格率稳定在98%左右,反映了教师对于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理解数学概念的高度重视。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江苏出现的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充分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其具有的共同特点大致是:充分利用课堂前20分钟这一儿童学习的最佳时域,完成为学习数学新知识而进行的必要的情绪、知识及心理准备,抓住数学新知识的生长点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完成新知识的教学;课堂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信息交流,保证反馈信息的畅通;学生有独立、充分的自学、操作、思考、探索、交流、练习等学习时间;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效果。特别是近几年来,江苏的一些小学、一些区县在洋思、东庐经验的影响之下,坚持“以学定教”,以“活动单”、“教学案合一”为载体进行“先学(练)后教,教学合一”的导学尝试,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使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习数学的方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改善,学业水平随之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江苏小学数学学业水平测试及问卷调查结果充分反映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新世纪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和成效,令我们感受到教师教学观念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课堂结构的明显改变,感受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善和学习的进步等等。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质量能够得到较快的提高,是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努力促进区域均衡的结果,是全省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者智慧和创造的结晶。

三、小学数学学业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教学建议

通过对测试及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可归纳出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实际的不均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寻找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共同规律,总结经验,发现教学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花力气抓相对薄弱的地区(特别是苏北的农村小学)和相对薄弱的学校(包括城区的一些薄弱小学),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高位均衡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依据较为宏观、概括的数学课程标准,着力开发小学生数学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在每一年级应掌握的内容标准、应达到的学习要求,将现有的课程标准具体化、细致化,也更具有操作性,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清晰地把握标准,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进一步完善教研方式,高位推进联片教研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大力推进网络教研,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改进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职后学历提升过程中数学专业学历提升的比例,加强对数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数学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加强数学学科内容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统计知识、概率知识、估算知识等知识背景的学习,拓宽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同时帮助教师加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特点的了解,加强教学能力的学习。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1.进一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学和评价的依据。而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数学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载体。我们教学时,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与重点。例如,对于周长,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结合实例”认识,并要求“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这就改变了过去仅仅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含义的要求,而将认识的重点放到一般图形的周长上。苏教版教材在教学认识周长时,引导学生通过游泳池池口、树叶、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和三角形、一般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等认识它们的周长,就反映了周长教学要求的变化。三次学业水平测试中有关周长的试题,大多不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求一般图形的周长。如:

(1)左边图形的周长是___厘米。

(2)用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如下的图形,周长最小的是( )。

由于有些教师依旧习惯于关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对一般图形周长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仍然习惯于套用周长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至于求一般图形的周长时找不到周长计算的公式,不会正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教学时,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安排,重视和加强周长本质意义的教学,使周长计算扩展为一般图形的周长计算,服务于周长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测试结果说明,小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得较好,有些小学生对情境、内容呈现方式、叙述语言结构等的变化适应程度相对较弱,一部分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水平相对较弱,表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比较熟悉,而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研究不够,对小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不够。中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我们要坚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重视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感受、理解、表达、应用。特别是变式练习的过程,应能够认真审题,学会尝试、探索,并重视反思。这样,小学生对于问题情境的理解发生困难时,遇到变化或者改变了情境、呈现方式、叙述语言的结构影响到对所需要解答的问题、条件的正确判断时,遇到以前从没有见过的题目感到无从下手时,就会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

观察下面两个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图形1的两个特征。

②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图形1与图形2的一个相同特征。

③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图形1与图形2的两个不同特征。

这三小题,虽然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水平,但由于有不少学生读题后不理解什么叫数学的角度,什么叫特征,看到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题目与要求就束手无策,不再尝试,反映出这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三小题,全省学生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3.4%、48.5%和55.6%。小学生在平时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教师能够让他们描一描、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他们就容易从边的长度是否相等、角的大小是否相等、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角度去思考,从而获得本题的答案。

3.进一步重视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特别关注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运用

课程改革以来,人们通常把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统称为“结果”,而“过程”则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感受、体验,对学习经验的积累、升华,对情感态度的培养、深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不可分割、密切联系、互相交融的整体,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针对“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倾向,现在强调“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更加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过程”本身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实际上,测试中对单纯的概念、法则、公式、定律的再现性记忆考查得比较少,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考查的“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和“解决问题”四个能力维度出发,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难点内容的教学,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总体而言,小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很好,但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的难点内容掌握得相对差一些,特别是那些不是重点的难点内容。例如,在连续退位的多位数减法中,当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思维过程更加复杂,是笔算加减法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式题347+553的全省平均得分率为95.5%,而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的式题507-329的全省平均得分率为87.2%。再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生容易忽视哪一位不够商1要用0占位,以前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中的难点,课程改革以来不再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来看待。商中间有0的除法式题630÷6的全省平均得分率为72.1%,该除法式题的正确结果是105,而22.3%的学生表示得数是150或15。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测试中402÷6的全省平均得分率为92.8%,比630÷6的平均得分率高出20.7个百分点,这充分暴露出学生在有些知识技能难点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也暴露出我们有些教师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上还存在着认识的缺失,如何使用直观教学,化难为易为全体学生所掌握也还存在着策略的缺失。因此,我们要重视那些不是教学重点的难点内容的教学,有效地帮助学生真正突破难点,努力使全体小学生都能掌握。

(2)加强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较为深刻地理解概念。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不仅联系紧密,而且容易混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就是如此。下面这两道题目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程度。

①小明用同样长的两根铁丝围成了甲乙两个图形,比较它们的面积,那么( )。

A.甲比乙大 B.乙比甲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②下图中有甲、乙两个图形,比较它们的面积,那么( )。

A.乙比甲大 B.甲比乙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加之面积与周长概念的混淆,学生的错误率较高。第①题是2008年的测试题,全省学生的平均得分率只有66.8%,有26.3%的学生选择了“一样大”,混淆了面积与周长的概念。第②题是是2010年测试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有32.6%的学生选择了“一样大”,同样将面积与周长混淆。这可能与平时教学中对审题强调不够有关,也与面积概念的教学有关。在面积教学中,不应该弱化对于面积概念的本质理解,不应该过分强调记忆什么是面积,必须引领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看”、“比”、“想”、“摸”等一系列操作和思维活动,直接感知物体中面的客观存在,并感受这些面各自的大小,扩大概念外延,引导他们的认知迁移,从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从而全面理解面积的意义。在学生学习了面积的概念和面积的计算之后,还要引导他们比较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周长与面积的计算、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换算,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既弄清它们的不同点防止混淆,又理清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再如,下面这两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整数乘法算理算法的理解。

①31×36的结果比30×36多一个( )。

A.30 B.31 C.36 D.1

②如左图,在43×12的竖式中,箭头所指的这一步表示的是( )。

A.10个43的和

B.12个43的和

C.1个43的和

D.2个43的和

这两道题分别考查学生根据乘法运算的意义判断运算结果、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全省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8.9%和64.8%,远远低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的正确率,反映出学生对计算的算理算法不够清晰,特别是对乘法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理解不够。尽管有些学生能够依靠“程序化”的计算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计算的正确率比较高,但不能理解其算理和算法,计算能力仍然不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有些教师教学中对算理算法的相对忽视。算理不清楚,算法难以巩固;算法不明晰,计算技能难以形成。我们在计算教学时,必须加强算理算法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运用数学方法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学生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支撑,是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概念都是非常基本和重要的,而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地多次反复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概念的教学,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较为深入的理解,真正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依赖死记硬背,而以理解为基础。

(3)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提高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对象分析和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选择应用已学的数学概念与规则和方法等解决常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例如,下面计算经过时间的测试题,就是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常规的实际问题。

下图是某校学生参观科技馆结束的时间和回到学校的时间,他们途中经过了( )分钟。

A.15 B.60 C.45 D.30、

计算经过时间,教材在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单元出例进行教学,例题教学时通过画图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又提出了“还可以怎样算”的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还在实践与综合应用“周末一天的安排”中作为重点来帮助学生巩固。考查的结果,全省学生的平均得分率仅为80.7%,成绩比前两次测试还略有下降,说明我们有些教师仍然对要求学生应用规则和方法正确计算经过时间重视不够,有的可能在教学时就没有揭示其规则,总结其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联系学生的经验和实际,目前的学生对于将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还有较大的困难。下面的题目要求在付钱的实际情境中解决与元、角、分有关的问题,全省平均得分率为86.1%,与计算经过时间一样反映出小学生对于将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还比较困难。

一个毛绒玩具售价9.60元,若小强买1个毛绒玩具,则下面选项( )的付钱方式是正确的。

A.5角+4角+6分 B.5元+4角+6角

C.5元+4元+6角 D.5元+4元+6分

这就需要我们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实践,在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情境,发现实际情境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情境学习、理解新知识,并在应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测试结果还显示,类似于过去的应用题,包括一步的提条件、补问题,成绩也不够理想,在具体情境中估算结果的范围就差一些。例如:

一位自行车运动员每天训练要骑48千米,他一个月(30天)要骑的总千米数在( )内。(注意:请把你本题的思考过程写在答题卡指定的空白处。)

A.120千米―150千米

B.1000千米―1200千米

C.1200千米―1500千米

D.1500千米―1800千米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估算结果的范围,知道可以把48看作整十数来估算。把48千米看作40千米,30天至少要骑1200千米,把48千米看作50千米,30天至多能骑1500千米。实际上,这种“区间套”的估算方法,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这一题,全省学生的平均得分率为84.4%,而下面一题的平均得分率仅为68.2%,说明不少学生还不清楚什么叫估算,不清楚估算与精确计算有什么不同,在具体情境中也不能判断什么时候使用估算更合理。

有18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老师带了400元为同学们购买午餐,每份午餐19元。解决下面哪个问题可以使用估算,请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

①为18名同学买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

②为18名同学买午餐400元够不够

中年级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是目前教学中较难把握的教学要求之一,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理清一步计算的问题与两步计算问题的衔接要求与具体步骤,理清两步计算问题的教学要求,扎扎实实地安排在计算教学中。

(4)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小学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非常规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方法等解决非常规问题时,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使得全省2008年有12%、2010年有9%的学生没有达到要求。不少学生特别是苏北农村的学生,遇到一些从来没有见过的题型、情境、开放性题目,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运用画图等多种方式去尝试,使得个别县与城区、其他区县的差距明显增大,使得一些农村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差距明显增大。例如:四年级一班有16名同学参加队列表演,这16名同学排成4行,每行4人,最外圈同学穿黄色运动服,其余同学穿红色运动服,那么需准备多少套黄色运动服?有的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自觉地运用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有的学生列式4+3+3+2=12,有的学生列式4×2=8、8+2+2=12,有的学生列式4×4=16、16-4=12,也有的学生列式4×3=12解答。有的学生借助画图的策略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见右上图。

而有的学生对于这样平时没有见过的难题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在解决这一具体问题时灵活性不够,不能自主有效地选择并运用有效方法加以分析和解决。

篇(5)

二、试题分析:

一年级数学期中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七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尽管平时教学中讲、练比较全面,但通过这次检测仍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不会读题或读不懂题意,理解题意能力方面差,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失分原因最多的一项的,这些现象应该提醒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常规训练。例如课堂上多给学生们说的机会,充分考虑每一层次的学生需求和学习能力,渗透数学语言并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是我们今后的一个教学思想。

2、由于粗心造成的丢分。像加看成减,丢、漏题等。本来学生会做,但由于粗心而丢分,比如今后计算题我们可以这样要求学生:第一,抄一个数、一个符号就要养成回头看一眼的习惯,这样为后面结果的正确提供了保障,第二,要求学生每计算一步要进行简单的验算。第三,做完后要看一下最终的结果是否写在了符号的后面。这样的要求在习惯形成的开始比较费时间,但学生的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三、典型错题分析:

1、第一题:看图写数,无人丢分。

2、第二题:比一比。(1)比高矮,无人丢分。(2)比轻重。多部分学生失分,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间接地比较不理解或粗心造成错误。从卷面上看学生看图的能力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

3、第三题:填空题。共5小题。其中第(1)看图比多少(2)填> < = 号(3)填写序数(5)考核数的组成和分解。只有个别学生丢分。主要原因是由于平时练习时不够灵活,学生没有有效地学习方法,或因为粗心,导致个别学生丢分。第(4)小题,看图填空,考核基数、序数和方位,此题丢分较多。有凤英等5位学生掌握知识不好;学逸、陈蕾两位学生不会读题;紫仪等8位学生不注意辨别方位(前后、左右);两位学生漏题不做;14位学生弄错三只和第三只(这是我上课时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但因考试前一天刚自行测试了同图形的题,并进行了讲评,导致这十几位学生因粗心而丢分。

4、第四题:统计图形个数。考查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大部分同学掌握不错,能够准确认出图形,填出数字,并进行合计。但也有不少同学出现了错误,其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图形的认识不清或是粗心丢漏,而数错个数。

5、第五题:分类。丢分的学生不少。原因同第三大题的第(4)小题。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不透或根本不理解。

6、第六题:计算。个别学生因粗心丢分(算错或漏题)。

7、第七题:看图列式计算。这道题考查出学生灵活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事物的能力。4位学生错了一道题,出现错误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图意,分析、推理能力比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从而导致错误。还有两位学生计算的结果出错。在课堂上,缺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今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得还不够。

2、课堂教学不够扎实,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3、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的思维有待于提高。

4、对学的知识缺乏广度的关注,同时忽略质量,导致有的同学,学一道忘一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5、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多。

五、自我反思与改进措施:

1、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备好课,,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注重双基。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学的扎实。

4、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如:听课认真、审题细心、答题仔细、书写规范、勤于思考、乐学善问等等。

篇(6)

二、班级情况

1.学生情况

共有40人,中途转出3名学生,现在在读人数37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27人。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2岁左右,年龄结构比较正常,但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其中男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但学习上缺少耐心与细心,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学习更加认真,但分析能力却不及男生。

2.学生成绩

其中大部分学生活泼开朗,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课后能按时完成课内和课外作业。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上课小动作较多,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更有一小部分学生从低年级起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存在懒惰心理,厌学、怯学,学习习惯较差,有待于在本学期对这些学生加强培养。

3.学习习惯

有近二十位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教师赞赏。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教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如,诺明塔娜、哈里亚、许古拉、迪娜、奥登、巴音其米克、李、蒙克苏利近20人等)。但仍有大部分学生(如,努尔加克斯、巴金、星光、毕娜扎、沙塔娜提近10人等)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教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还有近十人无学习概念,语数总分才六七十分。

三、数据统计

四、查找不足

1.学生作业时精力不能完全投入,审题不认真,经常有抄错题现象,应付作业的现象严重,作业做完后不能认真检查,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质量不高,几乎每天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

2.学生没有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不积极动脑,思维滞后,不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思维不够开阔,限制于固定题型。遇到难题,常常持观望态度,等着教师把答案告

诉他。

3.计算问题:(针对六年级)做数学计算题时较可,但缺少自检和验算环节,为此在以后辅导中针对性设计题型加以训练,让学生养成自检好习惯。

4.思考问题深度不够。在做灵活拓展题时,缺少多角度分析解答问题。

5.应用题方面也要加强。如,工程问题、相遇问题等,让学生分析解答以归纳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改进措施

1.抓好常规的练习,数学课就是“方法加实践”,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低,每个学生都要严格训练,特别是最基本的计算和学习的概念,一定得加强。教师可以从每天的作业中安排一定量的计算,让学生天天练,每天的练习一定要精挑细选,从类型到数字的特点,练习的搭配都要仔细认真。

2.严抓两项作业,对于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我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布置书中最基本的练习题,每天及时批阅,并抽时间讲评作业,加以鼓励性的评语。为了确保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数量少

而精。

3.抓好单元过关,争取每单元进行一次过关测试,让学生人人过关。在测试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4.加强弱势群体的辅导工作。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这些弱势群体的辅导工作,对这部分学生要有所偏爱,及时给予补缺补漏。因此,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做好以下工作: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采取“一帮一”或“二帮一”学生互助方式。

5.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明确告诉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十分艰辛,就好像完成每一项任务一样,你想收获希望你就得付出汗水。告诉他们每一次的坚持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都是在一点一点地战胜自己,走向成功。为学生树立榜样。对班级中做得好的学生,多表扬、多宣讲,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班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和榜样之间的差距以及应该努力的方向,不断鼓励和表扬个人取得的点滴进步。这里的榜样可以是学生中的榜样,也可以是来自教师的榜样,还可以是来自生活中的榜样。

六、教学中的困惑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50-07

200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成立的“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与江苏省教育厅共同启动江苏省中小W生学业质量分析测试工作,本测试每两年举行一次。小学的测试对象为被抽取的四年级学生,内容主要包括三年级的学科知识测试和师生问卷调查,现将某行政区某年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业质量测试及师生问卷调查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小学数学学业质量测试的命题维度

数学学科的三个主要命题维度是:内容领域、能力维度和水平层次。

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内容领域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方面。“数与代数”考查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四个方面。“空间与图形”考查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测量”四个方面。“统计与概率”考查了“数据统计活动初步”“不确定现象”两个方面。

能力维度则依据《标准》的目标体系、国际同类测试的惯例和国内课程实施现状,分为以下四个维度: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解决问题。

水平层次则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由高到低分为A、B、C三个层次。

二、小学数学学业质量的总体情况

从本区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分数分布(图1)以及与所在市、所在地域及全省学生在数学学科各水平上的人数比例(图2)和得分分布(图3)这三个统计图可以看出,本区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分数与学业水平的分布情况是: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中等偏下的学生偏多,优秀学生与中上等学生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布不均匀。图2显示:本区C的百分比比所在市和苏北地区均高出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4个百分点;而A的百分比又比所在市低10个百分点、比苏北地区低8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9个百分点。再看图3,本区的盒子图整体偏下,而且5%的点在最低点,95%的点也处在最低点。这些数据说明本区两头学生数呈现倒挂现象,即偏下等生多、优等生偏少、而大部分学生处于中间水平。下一阶段的工作应重点放在提优补差上,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后进生与中等偏上的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避免两极分化的继续加剧。

三、小学数学学业质量的数据分析

数学测试主要是从“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和“解决问题”四个能力维度考查学生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内容领域上的数学学业质量水平,下面针对本区学生在这四个能力维度与三个内容领域上平均得分率与所在市、所在区域以及全省的对比中作具体分析。

(一)“知识技能”维度

主要考查了解基本数学事实及使用基本技能的情况,具体体现在对事实性知识的回忆和辨识、根据法则进行计算和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作图等。下页表1是本区学生在“知识技能”维度上得分率与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的具体情况。

由表1可见,在“知识与技能”方面,A、B两套试卷共涉及12道题。其中只有M3BS181题的得分率高于全省。这道题为:347+553=?(要求把计算过程或思考过程写在答题卡上,列竖式计算),考查的是学生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掌握情况。这道题本区学生得分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说明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总体来看,11道题的平均得分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6道题的平均得分率低于所在区域;7道题的平均得分率低于全市。其别引起我们重视的是M3BS182题,即:630÷6=?(要求把计算过程或思考过程写在答题卡上,列竖式计算),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知识掌握情况,结果是本区的平均得分率低于全省23.2个百分点、低于所在区域1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15.8个百分点。其中,只有47.0%的学生做对了;有40.8%的学生计算的结果是150或15;9.0%的学生回答错误或不作答;2.12%的学生结果正确但没有具体的过程,说明这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0.90%的学生过程是正确的,但在横式上结果抄错了;还有0.30%的学生结果正确,但没有用竖式计算。

上述数据说明,本区学生的除法提升空间很大,这就提醒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法计算方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说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学理念的渗透、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对“弱化计算”的理解。“弱化计算”是针对课改前我们对计算的高强度机械化训练而言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过于弱化计算教学,有的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与表内乘除法都形成不了技能,做此类题时还要思考,教师也不做更高的要求;当学生在学习更高层次的计算时,正确率大大下降,导致计算水平不高,连最基本的计算技能都没有掌握。

(二)“理解概念”维度

主要考查对数学对象及其联系的理解,具体体现在:利用物体、自然语言、图表、数等表示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对数学概念进行解释,利用数学概念对具体情境中的现象进行解释;能根据概念的特征判断对象的属性,以及与其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据标准将物体、图形与数据等进行分类,能正确地将某一对象进行归类;等等。下页表2是本区学生在“理解概念”维度上得分率与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的具体情况。

表2显示,在“理解概念”方面,A、B两套试卷共涉及19道题。其中,17道题的平均得分率低于省平均水平,13道题的平均得分率低于所在区域,13道题的平均得分率低于全市,有10道题的平均得分率同时低于全市、所在区域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得分较好的题目有:M3BS201(描述两个图形之间的相同或不同的特征),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高于苏北地区4.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2.7个百分点;M3AO051(判断简单的图形进行了什么变换),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高于苏北地区1.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说明本区在“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变换”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很扎实到位,学生掌握很好。但在“数的运算”、“测量”以及“数据统计活动的初步”上应多做努力。如题M3AO111(能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平均得分率低于全省6个百分点、低于苏北地区4.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6.5个百分点;题M3BO091(能根据乘法运算的意义判断运算的结果),平均得分率低于全省12.6个百分点、低于苏北地区8.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10.5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说明学生在算理的理解上还存在盲点,或者说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对于算理的教学还不够扎实。题M3BO081(理解周长、面积的概念),平均得分率低于全省12.3个百分点、低于苏北地区4.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9.0个百分点,说明学生对于长度与面积的概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或者将二者混淆;题M3AO06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得分率低于全省13.4个百分点、低于苏北地区8.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8.9个百分点,说明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足,落实到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认知容易产生障碍。

(三)“运用规则”维度

主要考查利用已掌握的数学对象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具w体现在:选择应用概念、规则和方法等解决常规问题;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解释与验证。表3是本区学生在“运用规则”维度上得分与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的具体情况。

表3数据显示,在“运用规则”方面,A、B两套试卷共涉及10道题。这10道题的平均得分率均低于全省、苏北地区和全市的平均水平,说明本区学生在运用规则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上亟待提高。其中题M3BS211(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平均得分率低于全省9.4个百分点、低于苏北地区4.4个百分点、低于全市3.4个百分点,说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取与应用知识欠缺,原因有可能是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应用起来产生障碍;还有可能是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缺乏应有的有效策略,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再有可能是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这方面提供练习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的练习程度不够。

(四)“解决问题”维度

主要考查分析、选择或创造方法解决问题(主要指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读懂情境中的信息,分析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数学关系;运用知识、方法等解决非常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对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或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表4是本区学生在“解决问题”维度上得分率与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的具体情况。

表4数据显示,在“解决问题”方面,A、B两套试卷共涉及11道题。其中只有一道题(题M3AS192)的平均得分率略高于苏北地区和本市的平均水平,其余10道题的平均得分率均低于全省、苏北地区和本市的平均水平。说明本区学生分析、选择或创造方法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能力欠佳,缺乏对知识进行联系的能力。题M3BS212(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平均得分低于全省12.8个百分点、低于苏北地区7.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8.2个百分点。题M3BS212的内容是:丽丽从甲超市买了2瓶相同的饮料,共花了12元钱。如果买6瓶相同的饮料要花多少钱?一周后,甲超市举行促销活动,这种饮料买5瓶送1瓶。如果丽丽还需要买6瓶饮料,那她现在要花多少钱?她每瓶比原来便宜多少钱?第一问学生解答起来应该没什么障碍,但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因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对于“买5瓶送1瓶”的理解稍显困难,导致无法下手。

四、小学数学学业质量测试师生问卷情况分析

(一)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学生问卷涉及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以及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情况等方面的内容。从统计的结果看,学生在“我愿意在课外多学习一些数学”“我经常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如到商店买东西,帮助家长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等题目上选“完全不像我”的选项还占一定的比重,这也与上文得出的学生对于“运用规则”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掌握不太理想的结论相吻合。

(二)教师问卷情况分析

教师问卷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背景知识、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内容。从统计的结果看,主要存在的问题体现在:

1.教学策略方面。被调查教师中,有14%的教师觉得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有一些缺乏”,特别是应用题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关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有8%的教师认为“有一些缺乏”,这与上文分析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相吻合;有13%的教师觉得对于“数与代数”的内容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有一些缺乏”,特别是在计算教学策略上,有14%的教师对于“有效地了解学生困难的原因”上选择“有一些缺乏”,这也与上文分析中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不到位紧密相关。

2.教学知识背景方面,被调查教师中,有14%的教师觉得对于“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在背景知识的理解上“有一些缺乏”,这也与学生“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应用能力不高成正相关。

3.在教师专业成长活动的相关问题的回答上,反映出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期望很高。

五、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学业质量的建议

基于以上对数据与问卷情况的分析,结合本区域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为了尽快提高区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发挥教师集体力量进行备课,可以弥补教师个体教材钻研能力的不足,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认真备课,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案例分析、同课异构、教学沙龙、反思交流等系列校本活动形式,培养教师团队合作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整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对于概念教学,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更要让学生对概念的外延作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立体地认识概念、理解概念,提高用概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在概念教学中加强判断题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加强教师对“解决问题”这一板块教学内容的解读力度,能正确理解“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教学重点的不同,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提供联系实际的具体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建议学校利用阶段性学业测试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知识的过关性测试,以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努力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要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都要力争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让他们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提高学生对统计图的识图能力,这是统计与概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达到这一要求,才能体现新教材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编排的目的。教材偏重于在统计中寻求规律,对概率教学的要求更高些,特别注重学生在经历统计学习的过程后,上升到对概率的认识,并能做出决策性的决定。

(三)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师一方面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认真检查的习惯等。在教学中切实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从低年级的最基础的计算入手,尽快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四)切实缩小城乡间的教育差距

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纲要》精神和《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引领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名、特、优专家团队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坚持“实际、科学、有效”的培训工作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与送培上门、传统培训与网络培训、区内培训和区外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实施学历提升、通识培训、专题学习、高层研修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以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重点,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位培训。坚持城乡教师的交流和帮扶,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提供有力保障。

篇(8)

从卷面试题来看,七、八、九年级试题较为简单,但由统计情况看,成绩不尽如人意,后面大题失分较多,失利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基础薄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牢固。如:七年级试卷中有理数的运算、合并同类项,九年级解方程等,学生的失分率度较高。 

(2)、数学思想方法掌握不够,特别是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不能自觉运用适当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如:七年级试卷中的数轴,八年级的解三角形,九年级的二次函数等。 

(3)、答题技巧和答题策略欠科学,题意理解不到位,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真正的知识水平。如试卷中涉及到的应用题、解答题,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把握题目当中所考察的数学知识,感觉无从下手。 

(4)、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对解题规范性训练不足,造成有些学生做题时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特别是七年级新生,还未从小学阶段转变过来,做题格式存在较多问题。 

二、教学建议: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近年来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多数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回到教材,认真研究教材,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

2、强化训练,提高运算能力。虽然运算能力也属于基本技能,但我们要把这一条单独拿出来,重点强调,就是因为运算问题是考试的大问题,成败在于运算。要解决这个问题,平时必须扎扎实实地下功夫,对学生的平时训练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答题规范、表述准确、推断合理。

3、研究学情,寻找得分点。平时除了注意学生的学力发展之外,不能不关注一些应试技巧,一些得分点,有以下几个我们不可忽视的方面:

(1)学生书写和表达的规范性。

(2)解题速度和解题时间分配的合理性。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规范解题过程。

(3)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使学生保证会的做对,不会的能根据步骤尽量拿到分数。

篇(9)

本次期中考试的基本情况:一年级(1)班共有50人,参加考试人数为50人。最高83分,最低0分,平均分是35.73分。及格人数7人,及格率14% 。

二、试题解答情况

试卷反应学生掌握较好的内容为:

1.看图写数

2.加减计算

3.比较大小

试卷反应学生存在的问题有:

1.我会填中文字较多,学生识字量少不能很好的理解题目,1、2、3、4、5学生正着会填,反着不会填。

2.我会比、我会解答这些题目中反应出了学生做题时不会读题目,不知道要做什么,只会简单的数数。

3.我会看图列算式中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列加法算式,什么时候列减法算式。解决问题中很多学生看不懂图,这题丢分人数最多。

三、教学反思

1.本次考试是对学生基础知识、计算以及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全面的检测,基本能反应学生学习的情况。

2.以后的教学中做题时多带学生读题目,带学生审题。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识字量。

3.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进一步加强,课堂讲授新课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题,多做多练。学生做的题多见到新的题也能变通。

4.加强学生书写的指导,在学习态度和书写规范上提高标准。

篇(10)

一、引言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科教学活动中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并多次强调与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相关的内容[1]。显然,在当前教育制度下,各种笔试仍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质量定量评价方式。试卷质量自然影响对教育质量的正确评价,因此,针对笔试试卷的质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试卷质量的分析一般是利用经典教育测量理论(CTT: Classical Test Theory)和项目反应理论(IRT:Item Response Theory)进行分析。

经典测量理论又称为真分数理论,假定观察分数X与真分数T线性相关,即CTT的数学模型为X=T+E,其中,随机误差E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该理论最重要的四个指标正是反应试卷是否真实可靠、准确有效、难易适中、鉴别力强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测验质量指标[2]。当然,由于其比较依赖样本、信度估计精度不高、难度和被试水平没有定义在同一参照系上,同时,无法回答总分相同的考生的真实能力有无差异等问题,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项目反应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非常严格,主要包括单维性假设和局部独立性假设[4]。主要方法是在利用参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项目特征曲线、试题信息函数进行探讨,同时利用EM算法,用边际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寻找项目参数的一致估计[5]。

本文主要利用南宁市某中学2013年秋季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在经典测量理论(CTT)范畴下探讨该次期末考试数学试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和成绩分布情况。通过试卷“四度一分布”了解试卷质量,并反馈教学效果情况。

二、基于CTT的试卷质量情况分析

1.成绩分布情况

一般而言,一份好的试卷考试的成绩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因此,考试成绩的正态性是考察试卷质量的一个首要指标。检验正态性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是利用直方图和卡方检验、K-S检验。从参加本次考试的872人中随机抽取387人的成绩进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成绩的直方图

正态分布的K-S统计量显著性概率P值为0.095>0.05,因此,这次考试学生成绩服从正态分布。

2.信度

中学试卷中,选择题分数可简化为0,1得分情况来解释,解答题和填空题可以看成非0,1记分的项目。因此,选择题信度主要采用折半信度[斯皮尔曼-布朗(Spearman-Brown)公式、卢隆(Rulon)公式、弗拉纳根(Flanagan)公式]和库德-理查逊(Kuder-Richardson)信度(K-R20、K-R21公式)进行分析[7]。填空题和解答题为非0、1记分的项目,采用克龙巴赫系数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试卷信度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每种方法计算的选择题信度都接近0.7,信度系数处于尚可使用范围之内。研究表明,对于标准化的大型测试题目信度要求一般要在0.9以上,而学校期末考试的信度在0.6以上即可接受[1]。选择题、解答题的克龙巴赫系数为0.905,可以认为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信度非常好,综合考虑,试卷整体信度是可信的。

3.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或准确性,即通过测验能够正确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的程度[5]。测量的效度的种类很多,其中基于专家和教师对试题与所涉及的范围进行符合性判断的逻辑判断法的内容效度使用较多。内容效度是指测验内容对所要测验的全部内容的代表性程度。但一次考试很难包含学生所学课程的所有内容,因此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题进行考核,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8]。

根据测量的目标与内容的双向细分表,经过该校7位一线数学教师(其中高级教师4位,中教一级2位,中教二级1位)不记名反馈信息来看,本次考试所设计的试题覆盖了所要测内容的主要方面,考查目标清晰明确,题型和分数结构合理恰当,总体符合考试大纲和教学要求。

4.难度

试题难度是反映考题难易程度的指标,一般而言是按照答对人数的百分比确定的,是衡量试卷质量的最主要的数量性指标,简单来说可以利用测验分数的分布情况和特征进行观测,例如考察测验分数的全距、零分、满分、众数、平均分数等相关指标进行定性的判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有关公示进行精确计算。

一般而言,难度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取值越大,难度越小。难度在0.7以上的为比较容易的题,在0.4-0.7为中等难度的题,在0.4以下的则为较难的题或是难题。在实际教学中试卷难度水平的选择,应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和试题的形式。如果测验是用于区分学生水平,那么应该将试题或试卷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5左右,各试题难度值在0.2-0.8,同时各题平均难度值在0.5左右是比较适宜的[5]。

对于采用0,1记分的选择题,用通过率P、平衡猜测的校正公式CP和极端分组法计算各个试题的难度。

表2 选择题的难度

对于非0,1记分的填空题、解答题和总分,用难度系数和极端分组法计算各个项目的难度。

表3 填空题、解答题的难度

结果显示,就选择题而言,三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的难度差异不大,整体趋势较一致,从三种公式的难度均值看,第1、2、5、6、7、8、9属于难度较小的题目,3、4、10、11、12属于难度中等偏上的题目,其中第4题难度最大,10,11,12三题难度也较大,选择题总体难度为0.767,属于比较容易,从试题编排上看,除个别题目外,整体趋势是容易的题型放在前面,中等难度试题放在题型中间,较难试题放在题型后面,较合理。

对填空题和解答题而言,题目难度显然大于选择题,填空题总体难度均值为0.499,难度中等,解答题总体难度均值为0,472,属于中等偏难程度,8道解答题的难易程度也和题目顺序基本一致,越难的题目越在后面,符合数学试卷的一般规律。

从考试成绩来看,难度系数为0.548,综合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类型的难度均值,整张试卷难度均值为0.579,和总分难度系数接近,因此,可以判定该份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5.区分度

区分度是反映试题效用的一个主要参数,同时也是试题对考生实际水平的鉴别能力,将不同层次的考生区分开来的统计量。若试题的测试结果是水平高的学生答对或者得高分,水平低的学生答错或者得低分,则认为试题的区分能力强。一般而言,区分度在0.4以上为最佳效果,在0.3~0.39为合格,修改会更好,在0.2~0.29为勉强,仍需耍修改,区分度在0.19以下为差,必须淘汰[6]。

对于0,1记分的选择题,利用极端分组法、点二列相关计算各个试题的区分度。

表4 选择题的区分度

对于连续记分的主观性试题填空题、解答题和总分,用极端分组法和相关法计算各个项目的区分度。

表5 填空题、解答题以及试卷的区分度

注:试卷区分度是将各题区分度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

结果显示,对于选择题而言,总体看来,整个选择题中大部分题目的区分度都在0.4以上。通过极端分组法和点二列相关系数计算的区分度在大部分题目中相差不大。极个别题目有明显差异,主要在于两种方法考虑的视角不一致,就第1题而言,极端分组法的区分度指标0.093,是利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差异进行计算的,两者差异很小,说明该题无论是高分组还是低分组都能完成,就区分能力而言属于应该淘汰的题目,但正是由于该题目在高低分组中完成率都较高,和总分的相关性自然就大,因此,点二列相关法计算出来该题的区分度较高。两种方法计算的试卷区分度均在0.6以上,说明该试卷区分能力强,区分效果佳。

三、有关结论

事实上,该次试卷为全市统一考试题目,从一定程度上说属于“较大的标准化”考试题目。从上述分析可知,本次考试成绩的分布直方图并未凸显畸形特征,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单峰,稍微右偏。就四度而言,填空题、解答题的信度很好,但选择题的信度适中。常见的提高测验信度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适当增加试题量;二是提高质量,试题难度要适中,区分度大;三是调整试题编排顺序,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测验的效度采用学科专家通过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的,根据测量的目标与内容的双向细分表,了解到试题覆盖了所要测内容的主要方面,考目标清晰明确,题型和分数结构合理恰当,总体符合考试大纲和教学要求。

试题的难度较合理,大部分选择题难度偏低,其中第4、10两题难度最大。而最后一道解答题的难度系数则过大。这和数学试卷利用最后一题作为压轴题有密切关系。

试题的区分度方面反应较好,但选择题第1、2题和解答题最后一道题在两种计算方法中差异很大。可能的原因在于第1、2题属于难度很低的送分题,因此区分度也不高,最后一道压轴题属于难度最大,很多学生放弃作答,因此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随着统计学及经济计量学边缘的不断扩张,对于教学结果的评价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评价技术方法中教育测量理论就是应用教育统计学方法实现的,成为测评学生能力、考核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利用SPSS测度考试的难易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指标,不仅可以直观、便捷分析考试结果,发现考试中的重要信息和规律,还可以为教学效果评估提供重要的考核指标和模式。目前在教育教学及科研领域,人们采用科学的测评方法测度试卷科学性的尝试并不多,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考试,这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亦不利于考试学研究者开启新的研究视域。应该加强对试卷科学化测度的研究及实践,使考试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日益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通过试卷质量分析,不仅可以了解试卷情况,更可以利用试卷科学性测评的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试题库、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等方式,提高试卷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注教育质量监测[N].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信息简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0,1.

[2]郭熙汉,何穗,赵东方.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杜洪飞.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6):15-17.

[4]Christine DeMars.Item Response Theor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5]何穗,吴慧萍.基于教育测量理论的中学数学试卷质量评价研究[J].考试与招生,2012(08):49-53.

篇(11)

数学学科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相应的逻辑思维方式,就会更加凸显数学学习的枯燥和困难。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极容易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厌倦感,导致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错过某一环节的理解,就会使分析环节断层,从而无法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更加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以至于学生数学成绩一再下滑,使其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放弃的心理。

(二)缺乏数学逻辑,不注重知识连接点

数学学习是一个通过已有认知结构加工新信息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新旧知识间找到连接点。通过分化后重新组合,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但在新知识学习中,由于缺乏积极的引导,学生不能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不能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这种无连接点的灌输方式,也无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通过对以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课堂质量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生动灵活地展示课本枯燥的理论,让学生处在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他们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学习成效。学生能否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创造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方向,让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数学课堂上,问题的提出比解决更有意义。解决问题只是数学知识的再运用,而提出新问题则是掌握知识基础上富有创造力的再造。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对于自己提出问题的积极思考,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探究。例如,在教学“圆的方程式”时,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提出自己关于圆的方程式的问题。例如,什么是圆的方程式?圆的方程式是怎么得来的?怎样使用圆的方程式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思考提出来的,也是学生迫切想探究的,通过这种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够使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加强思维能力培养,促成正确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它的知识系统是环环相扣的,如果解题时没有较强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思维,久而久之,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维的习惯,克服数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三)给予自由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需要借助原有知识接受新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系统。身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理解和加工新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究、去学习、去创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不仅仅为了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和进行猜测,及广泛地收集信息,通过自主分析和综合得出答案。此外,我们还应该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积极解决数学课堂中的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导者,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