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天上的街市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6 02:46: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天上的街市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天上的街市教案

篇(1)

因此,有人认为,多媒体教学的程式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调动,不利于课文内容的涵咏、品味,而且,教师为了实现多媒体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计算机操作和课件制作,而忽略了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补充、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却是基本一致,这不免有些得不偿失。

其实,任何事物,总具有两面性,只要我们消除以上的一些弊端,完全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开创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意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既有色香味又有营养价值的美味佳肴。

1.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时空中,让学生领悟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例如诗歌的教学就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多媒体那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可以派上用场。例如:《天上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联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既可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可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就能生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就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在富有动感的画面中,让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倡导“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对于一些较为凝练的课文语言,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例如《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在这里,本来是静止的山,竟具有了动感,这就把雪景写得很有立体感和亲切感。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远山在镜头里不停地运动,结合飘洒的雪花,很好地营造了至美的意蕴,从而领悟“舞”、“驰”的丰富内涵。

篇(2)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情感导入营造恰当气氛

初中生处于成人与儿童的分离期,此时自我意识强烈、叛逆心理严重,在情感和理性上亟需正确引导。强迫性的灌输不能吸引初中生的学习注意力,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导入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解能力,以情感为切入点,以情感人,才能震撼学生心灵,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自觉的沿着教师的情感预设,走入课堂。例如,教学《卧看牵牛织女星》时,教师可以自己或者让学生朗诵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教师启发:在浩瀚的天际,还有哪些奥秘呢?真的存在牛郎织女星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相关的天文知识———《卧看牵牛织女星》。学生都熟悉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诗朗诵加深了浪漫主义色彩,加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情感。

(二)巧借教学手段,创设最佳情境

现代先进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因为语文教学素材十分宽泛,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生动的描绘人物、书写历史、展现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画面将教学内容立体、形象的呈现出来,创造出与作品相符合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意境,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例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配上优雅的古筝曲,让学生配乐朗诵,学生在婉转清雅的乐曲中,观赏着田园优美宁静的画面,聆听着陶渊明脱俗高超的诗句,自然体会到了恬淡祥和的意境,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高尚的向往,实现了课堂情感的升华。

(三)以情动人,进行情感熏陶

初中语文教师的情感教学,要以教材的特定要求为基础,以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为学生创设出教材作品的特定情境中,一切教学手段和设计,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主导因素发挥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会,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互动,实现精神上的陶冶。例如在《背影》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动作细节,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谈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故事,使学生陷入自我感受、自我反思、自我感动的课堂氛围中,由学生再谈自己的真情实感,领悟父母恩情的伟大,引领学生学会珍惜。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灵魂净化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四)通过实践加强情感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出情感教育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而其主要学习内容除了包括口语表达、阅读、写作、语言理解等方面之外,还包括情感培养。语文知识的积累,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更多的是要靠生活中的实践与体验。教师主要起到的就是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我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语文知识,不仅包含内容众多,而且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吸收,从而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才是检验学生情感教育效果的最主要方式。

篇(3)

一、 网络环境为教师拓展课堂空间,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互联网上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库存,为广大教师从查阅教学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从网上选取名师课件和教案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联网上的资源共享。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故宫博物院》时,我从网络上搜索了其课件,该课件直观地展示了故宫的全貌。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免费旅游,岂不是双倍丰收吗?

二、 网络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索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更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利用网络教学既能开拓师生的视野,又利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索;利用网络教学,使语文课中那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师生尽情地驰骋在网络世界里,大胆尝试、合作探索、共同求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苏州园林》时,对于从未见过苏州园林的同学来讲,不管怎样去欣赏阅读,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基于此,师生分组进行网上搜索,通过查找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视频、文字介绍等内容,自主查询,对比阅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师生的视野,为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构建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网络提供“情景交融,多感官感知”的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内容于一体,网络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地避免了阅读教学的单调性、枯燥性。如“中学语文资源站(ht88.com)”教学资源网(ruiwen.com)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增强了语文教师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从网络上搜索了《星空》这一乐曲做背景音乐,这种恬静、美好、惬意的氛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配乐朗诵,再现语言文字的本色。又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时,因其介绍的对象学生极为不熟悉,我们借助网络资源了解云南的当地风俗以及云南风光,通过视频欣赏云南歌会的盛大场面,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语之准确、生动。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对作品的领悟和再创造。又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播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学生听着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语句,通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转贴于

篇(4)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中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而且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教材,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开拓智力、发展能力。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对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不仅要实现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还要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改变后,广大教师不但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还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其自主学习,改变老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育学的效率,充分实现教学目的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1.引导入门,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如何激发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和所教内容有关的资料,包括一些视频、图片、好的课件、动画等,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整理,制作成一个精美的多媒体课向学生展示。由于课件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于一体,能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形象感人,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动情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有语文老师通过网络搜索出一些优美的图片,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课文内容:把人间的万家灯火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牛郎织女骑牛跨过天河自由来往、提灯闲游等课文内容化为四幅生动的图画:灯星辉映图、繁华街市图、骑牛来往图和提灯闲游图,再加上纷呈的色彩、生动的动画、配乐的朗诵,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对课文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诱发了。这样,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知识面得到了拓展。通过这一堂多媒体课,让学生意识到:课本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未被他们有效利用,那就是网络资源。

2.提出目标,引导自学,完成教学目标,并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网络以其强大的资源储存向人们快捷地传递着各种信息,内容多,容量大,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且让学生在利用过程中,经过查找、筛选、比较、综合、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自觉学习提供有效途径。但网络对农村中学生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对于“新手上路”,教师在引导自学时必须根据学习任务设置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提出的问题为学习目标,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在网络上去搜索相关资料来完成相关目标。学生通过展示各自的成果相互学习,最后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让学生有成就感,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习产生兴趣。

3.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独立学习的成果得到共享和砥砺,学习的遗留问题会得到学习伙伴的充分关注和帮助,棘手问题会通过协作学习而迎刃而解。合作学习促使同学之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会形成班级群体互动局面。课堂教学的这种网络式、辐射型的结构,很能体现学习综合性的特点,我们可根据学习的“主题”,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智力发展和思维情操陶冶熔为一炉。新的教学形式,师生积极性双边调动,课堂教学变得立体化,空间充实,时间紧凑,发挥出多功能的作用,教学效率会得到大大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在通过有关的视频、图片 、新闻等加强学生的社会意识环境保护理念等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师生观认为,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现代师生观认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高科技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而是抱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应该是高科技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应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上的三维目标最佳结合,努力创造高效课堂。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我们可以在不影响讲授知识难度和广度的前提下,利用网络资源改变知识的传授方式。我们通过分析学科内容,确定学习“主题”: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新教材编排意图,对学科内容进行分解,对整个训练序列和教学单元进行目标分析,再根据学习内容/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创设展示情境,便于意义建构:传统的教学往往将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定障碍。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现实情境,有助于学习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学时要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提供信息资源,供其学习探究: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为学生学习本主题提供所需的各类信息资源,提示各类信息资源在本主题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提示还可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告知如何获取、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方法。设计学习方法,确保主体地位:学习方法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的三个要素,即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把一些从网络上搜索的资料,合理的安排到自己教学设计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这样就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进一步提高老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效率。

2.通过对收集的网络资源加以整理,结合老师的教学经验,对所教知识的呈现方式加以改变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学校培养的应是知识型、模仿型的人才。所以老师对知识的讲解时往往是直接呈现,老师加以分析学生记笔记,课下学生做一些练习对所学知识点加以理解和掌握。而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构建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也即将知识“外化”;还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也即自我反馈。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应该是高科技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应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上的两个重心转移和两个最佳结合,也就应该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当前教学亟待要改革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事实上也证明:基于网络的教育环境,为现代教育理论所创设的教育情境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播和确立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教育理当责无旁贷,因此,教育也必须改革旧的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为塑造未来社会人才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三、对网络资源要精挑细选,合理利用

有权威人士指出,计算机网络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为他们提供了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确实如此,计算机网络化教室,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时空自由度,它不仅可支持个别化教学,还可用于班级集体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发挥网络的积极一面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网络教学中,能使教学容量增大,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接入,使教学内容的容量又几何级的增多,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教师要要有信息资料搜索和处理能力。

篇(5)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黑板+粉笔”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学生仅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且又迎合了信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摒弃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可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于是,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泼的界面,以及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比抽象为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青睐。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的课文距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遥远,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困难。虽然常规教学也利用语文学科、教师本身的条件因素来或多或少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回响在学生的耳边、荡漾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激起他们无与伦比的兴趣。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为“苦”之者大大多于“乐”之者。致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可以在课前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美丽旋律、动人画面的同时,寻找春天的足迹,春天的画面,春天到来的气息,为我们学习《春》打下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并用powerpoint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图片。再自定义动画使诗句字幕式的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学生的整个精神力量都受到了激发。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在这种人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其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多媒体教学人机交互的特点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多媒体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案上注明难点,并寻找材料,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维,攻克难点重点,加快课堂进度。同时多媒体的容量非常大,制作好的课件里标明了需要注意的地方,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在这有效的时间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其他环节的讲述,也可以化作有效提问。这样一来,就把以往时间不够用的课堂变成绰绰有余的课堂,而且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容量大等特点,还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预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状态,设计出问题写在课件中,这样就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强调和板书的时间。一些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课件中采取闪烁、特殊颜色等方式来提醒学生注意,也避免了学生容易忽视的现象。同时将一些意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富含哲理的话语标示在课件中,无需学生在课本上特殊标记,也节省了书写在黑板上的麻烦。这样一来,将不必要的时间转换为学生思考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在无形中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综上所述,将现代电教媒体引进中学语文课堂,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让电教手段更好地为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服务,这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6)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内容丰富,动态逼真的特点。传统理念教学时就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为什么大城市的学生课堂纪律比我们乡村学校的学生要好得很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难道是学生本来就如此?还是另有其因?怎样才能促进课堂气氛活跃?我努力寻找问题的根源,通过查阅资料,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查看相关的知识,观看专家研讨的教学课,与自己的教学作对比,联系学生实际,终于领悟到了一些相关的整改措施。总结出了提高本班语文课堂气氛的方法,尝试应用在教学中:①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演示、学生练习、语言交谈等功能,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交流和沟通,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②创设氛围,使学生“敢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语言表达就会成为学生格外的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创设氛围放在首位,远程教育的直观性就很好的阐释了以上的观点。课堂上还要让学生有话要说,当然学生的话都要围绕课题内容,主要是课前先让学生对于新内容先自行做个全面的预习,做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新内容产生质疑,以便课上进行交流。③利用鼓励代替指责、提高学生质疑的兴趣。不要对学生的表扬过于吝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增强是有极大好处的。学生回答,只要是有一点可取的,我们就要给予表扬,就要给予会心的鼓励,不要轻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否定。课堂中还要寻找学生的亮点,发现闪光点,予以肯定,及时表扬。从而使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有了百倍的信心,回答问题就会比较的主动和积极,学生就会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能够根据质疑的问题,积极的阅读,认真的思考,探索答案渠道。这样还可以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满整个课堂的教学,课堂的气氛自然就会活跃,学生就会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所以,学生课堂纪律的好与坏,课堂气氛的活跃与不活跃,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是如何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006年,我校开通了班班通。面对如此充足、精美的远程教育资源,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激动,尝试把有关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渲染了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数字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知识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讨论、质疑、互动的各环节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素质,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由于学生没有条件目睹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有关人类首次登月的文字解说,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把以文字方式呈现的课文内容活化为形象可感的具体的形象,使声、光、电等多种效果相结合,大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又如教学《绿色蝈蝈》一文,由于学生对蝈蝈这种生物了解甚少,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相关资源予以形象地说明,教学效果十分理想;教郭沫若诗《天上的街市》与《静夜》时,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里的想像世界,然后出示多媒体画面:星空街市图、天河流星图、淡月疏星图等,让学生观察,将画面与想象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强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更活跃了。

二、探索与改造,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却感到不再满足了,怎样创造性地使用这些优质的资源,使这些优质的资源达到最佳的使用效益,便成了我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便开始了大胆地对原有资源的重新整理、编辑、改造、提取、升华,从而选择更有效的资源,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加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的多媒体课件。使之用于课堂,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也使教师个人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如我在讲《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感知了安塞腰鼓的精彩场面,明白了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领悟了安塞腰鼓的博大精深,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开始热烈研讨和学习,整堂课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这一点,我还认为,如果大家都能调用、修改网上资源在网上进行备课,网上撰写教案,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将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实施因材施教,这何尝不是一种好教法呢?

三、活学活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

远程教育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我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它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从而使学生能够遨游浩翰的知识海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科学的发展,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全面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学生自习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有计划的播放一些语文课外知识,在课外知识节目的学习中同学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扩大了知识的视野,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素养,深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激发了学生们的幻想和创新的智慧,使同学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明白了语文学习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也是积极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通过这些内容充实,手段新颖,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每周展示学生最佳作品,从而激励其他做得不够好的学生的进取心。现在班里的学生已经形成一个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学习干劲十足的风尚,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篇(7)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在中小学和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中观摩语文公开课。那些“成功”的语文课,听课者不得不为一些学生(往往不是大多数)超乎想象的接受能力所惊叹,一经打听,则是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而那些不甚“成功”的语文课,授课教师常常归因于学生未曾好好预习。据笔者所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花在面面俱到的预习上的时间绝对不少于一课时。试想,每堂课一个课时的预习,再一个课时的复习,在如今每日语文课都要上到两节左右的情况下,如此重负,学生如何承受?如果常态授课也如此操作,现实吗?教师、学生能不累吗?

我们提倡当堂预习。据笔者调查,由于学业负担沉重加上天生的惰性,一般情况下,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预习作业者不超过五分之一。另有五分之一学生以“抄”的形式敷衍了事,而超过60%的学生无动于衷。如果有重大的公开教学任务,三种学生各占三分之一。总之,课前预习所起的作用颇为有限,常态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笔者当年在中学任教时,基本不布置课前预习;如今,因工作需要偶尔也到中学借班上课,总是上课铃响后挤出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做当堂预习。可以这么说,授课之前,学生基本不知道教学内容。当然,预习要求必须简明扼要,只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可,千万不能面面俱到。如此,一来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二来学生在教师的眼皮下预习,难以偷工减料,基本都能达到要求;另外,也顾及了心理学上的“遗忘曲线”,当场预习当场巩固,效果特别好。

二、教学环节――力求达到返璞归真

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范本,基本都有硬性的规定,尤其是教学环节,硬性地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境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纷繁复杂的刻板规定,新教师望而生畏,无法适从;同时,也完全限制了成熟教师的个性展示和才智发挥。

之所以如此,与部分学者的片面言论有关。这些学者,有了设想,搞了科研,当然必须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作实践的检验。但是,很少有专家学者能到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亲自授课诠释自己的理论。交由一线教师实践,这是最基本的途径。由于理解上的差距,他人的操作与最初的设想往往有一定的距离,以讹传讹,很可能失之千里,却仍被视为金科玉律。

其次,还是理解上的差距,不同的专家学者的科研基本都从“本位”出发,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是必然;但推广者却搞起了“拉郎配”,将之强扭在一起,美其名曰“优质资源整合”。岂不知,如此“多角色化”的举措却害苦了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他们疲于应付,语文教学的效率低下就成了必然。

我们认为必须简化课堂教学的环节,达到返璞归真。最简单的做法是,将每个课时中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境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目标必须清楚。实际上,这些小目标就是达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阶段目标。

如在高一年级用一个课时教授鲁迅的《药》,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以及“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脱离群众”。其教学环节可安排如下:第一环节的目标是分析文章的主线,即针对“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当然,其间也可有情境创设,之前可以设置导入语。第二环节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副线,即针对“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其间可对比分析主、副两条线索之间的不同。第三环节的目标是分析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针对“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进行分析,其间细读文本,也可找来其他双线并行的文本作拓展延伸;也可复习旧课,或对比,或类比。第四环节的目标为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针对“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进行分析,也可拓展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章以作类比。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如果把课堂教学过程比作为“织布”,这四个环节就是预先确定的“经线”。在“经线”的指领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文本个性和课堂实际,灵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具体的“生成”,从而产生了“纬线”:或复习旧课,或创设情境,甚至拓展延伸。如此经纬交错,最终成“网”。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这四条“经线”的限制,这就是宏观上的“课堂生成”了。

三、拓展深挖――尊重文本和学生实际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延伸”成了香饽饽,几乎所有的贴上“新课程”标签的语文课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实际也是,有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语文课往往就有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课的拓展延伸却过了头,更何况仅从“道”的角度展开。某教师教学《斑羚飞渡》,在挖掘文本资源时,为了探究面临危险境遇时刻的人类表现和道德层次,依次引入了日本和我国古代的“弃老”、克拉玛依大火等递增性质的几个故事,深入到人性的高度来探讨危难,研究真知,激发起了学生对于“规则、文明与野蛮”“个体生命尊严”“敬畏生命”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于是,该课被誉为“立足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体现出的是大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一种终极关怀,是将养成健康向上、符合社会道德主流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放到了阅读实践中。这就既避免了说教带来的肤浅,更激发了学生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做人良知,而这,正是语文学习的要旨所在”。[1]如果这种指向“终极关怀”的拓展延伸是语文学习的“要旨”所在,那么,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又应该放到什么地位呢?如此南辕北辙,可谓悲哉。

文本需要细读和深挖,这是语文教学的要点,也是专家学者们评价语文课的主要切入口。但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深挖也被烙上了违背规律的印记,其标志就是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深挖。某资深教师教授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要求学生通过几个关键的词语,探讨悲剧效果之何以体现,探讨悲剧出现的深层原因。由于当今的初二学生对“”根本不可能有深刻的了解,故一堂课下来,听课教师如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全班学生究竟得到些什么,实在不敢想象。

所以,我们提倡拓展延伸的返璞归真。这种返璞归真,一指拓展延伸必须是语文的拓展延伸,也就是说,拓展延伸尽量从“文”的教学目标(即“工具性”的角度)展开,就如上文所说的教授《药》,可拓展到其他“双线并行”的文本。二指借拓展延伸进行语文复习,此点下文将作专门阐述。

另外,我们认为文本深挖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它能激发和引起处于最近发展区中成熟阶段的一系列功能。”[2]如果教师不切实际,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学的成功就是一句空话。在八年级教授《幽径悲剧》这篇内涵深刻的文章,就“道”的内涵而言,一般初二的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深挖;学生只要能理解“美好的事物被破坏”即可。换一个角度思维,如果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该文的对比手法或写景的不同角度,从写作训练的角度化解阅读难度,学生定能有所得。当然,如果在高二年级教授这篇课文,就可以做进一步的深挖工作。

四、语文复习――何不借拓展延伸的机会

语文复习中最典型的是“炒冷饭”现象,即教师在语文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早已教授过的知识点,将语文知识以静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走进中学语文复习课堂,可以发现,教师在考试的指挥棒之下,为了寻求考试的“万无一失”,复习非常“细致”:全面涉及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从简单的汉语拼音到死记硬背的课文默写,从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到每篇课文的中心意思,内容非常丰富。

不幸的是,很多学生似乎并不愿意吃这样的“冷饭”,面对着那些似曾相识却不甚了了的东西,老师越是强调,学生越是听不进去,导致语文复习陷入了一个怪圈,师生配合出现漏洞,部分学生在复习期间语文成绩不升反降。就高中而言,由于第三年复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于是,三年的新课教授计划就被要求在前两年完成,不少内容只能草草了事,甚至煮成“夹生饭”。这样的教法显然违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提倡教学中的“语文”的拓展延伸,但拓展延伸有文本难寻的苦衷。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建构符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板块”,将课文资源重新优化组合,也就是说,将表达方式相同相近的文本组合成弹性的板块。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七颗钻石》《天上的街市》《蔚蓝的王国》《繁星》《幼时记趣》《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以及泰戈尔诗都有联想与想象的特点。教授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反复朗读,深入理解想象的表达方式”,授课中,借拓展延伸的机会复习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沈复的《幼学记趣》等等,由此,学生对想象有了深刻的难以忘怀的理解,岂不妙哉!

更为重要的是,组成弹性板块时必须考虑对本册课本的突破。也就是说,在初二教学时,可借拓展延伸的机会复习初一的旧课;在初三教学时,可借拓展延伸的机会复习初一、初二的旧课。高中亦然,甚至可以借拓展延伸复习初中的旧课。如此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就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语文。如,八年级(上)教授《背影》,可向七年级(上)的《安恩和奶牛》《往事依依》《伟人细胞》《二则》《皇帝的新装》《端午日》《社戏》等文本拓展延伸,组成“人物刻画板块”。同理,最后的总复习,也可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进行,最后一个学期边授新课边复习旧知,以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必须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