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幼儿园课程改革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3 08:53: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幼儿园课程改革

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42-01

1 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1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

农村幼儿园的课程仍存在明显的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的倾向。其表现有三:一是集中教育活动仍为农村幼儿园的主要教学形式,游戏及其它活动在农村幼儿园未得到足够重视;二是教师组织教学以集中讲授为主,适宜幼儿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在农村幼儿园得不到运用。

1.2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

在农村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上课”成了农村幼儿园课程的代名词,在教学活动中,她们更多的关注幼儿是否获得知识、学会技能,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及玩具材料对幼儿的影响不大重视。在其它活动环节,教师则更多的是关注幼儿有否打架、是否安全,而对抓住时机及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则不大重视,更不要说充分挖掘资源,创设有利于引发幼儿探究的丰富环境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1.3重知识、技能(上课),轻兴趣、习惯等(一日活动)的培养

目前,在农村,以老人带孩子现象居多。由于大部分老年人各方面素质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还是以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并希望教师也是如此,很多农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在幼儿园实施小学化的教育,严重违背了课程改革中的要点,即利用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发展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2 农村幼儿园课程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幼儿园课程问题凸现,课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师资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内部的原因。

2.1教师结构混乱,专业素质低

由于幼儿入园率低,教师工资待遇低、地处偏远等原因,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农村师资素质的恶性循环。公办专业教师较少,自聘教师较多。就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而言,无疑增添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增大了课程改革的难度。

2.2教师课程观落后

由于学历、专业素质存在差距,很多农村代课教师不明白农村幼儿园为什么要课改,认为农村设备条件不足,无法开展活动区活动和游戏活动,家长素质低,课改无法实施。许多代课教师普遍缺乏对新课程的基本认识,只知道按教材内容上课,不明确教学目标,从不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难点,认为只有按照教材上课,才能完成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

2.3政府重视不够

幼儿园发展好坏,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幼儿园的软件、硬件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3 解决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问题的建议

3.1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素质

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键。农村幼儿园的课程问题,与农村幼儿园代课教师多,师资队伍不稳定有极大的关系,教育部门可通过多种方式,稳定代课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如建立农村奖教机制,给予工作时间长的优秀代课教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建立培训机制,要求每位代课教师必须接受一定课时的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参加一定课时的各种教研活动等,以提高农村代课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归属感,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形成公办教师“爱”学,自聘教师“肯”学的风气。

3.2转变角色观念,体现幼儿主体性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的农村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仍太多地强调自身的指导作用,如:“谁听话谁就乖”、“这些玩具只能看不能玩,知道吗?”、“上课不能讲话”、“老师没问你就不能说”。要实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3.3调整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加强园本资源、地方资源开发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纲要》也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

(1)充分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布置环境。

(2)充分利用农村乡土资源自制活动器械,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3)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开展教学活动。

3.4园本培训是机制

(1)重视全员培训。

(2)改变教研方式。

(3)重视教师的反思教学。

3.5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姜勇,徐刚编.幼儿园“生存“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

[2]彭俊英.美国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述评[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12.

[3]张博.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

幼儿园课程改革不是一场游戏,而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因为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并会影响其一生。我们认为,课程改革并不只是简单的课程更替,它实际上还是与课程关系密切的人们的知识观、教育观以及儿童观的变革。因此,对课程改革的反思首先意味着对这三者的反思。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了“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如今,关于教师“要不要教?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样最基本的教育学问题,还在令不少老师左右为难,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审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初衷。

反思二:课改改什么

我们的幼儿园一直没有停止过课程改革的脚步。从早前的综合课程改革,到今天的主题网络、项目教学、适应性发展课程,还有国外引进的建构主义、蒙式教育等,种类繁多。大家都力图将先进理念运用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事实上,课程更讲究在实践中行得通,而且有效。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托宾(Tobin)在他的《 从民族志研究视角看学前教育的质量 》一文中提出:许多美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很高兴在中国的幼儿园中推广建构主义、活动区角、自我表达、方案教学。但作为一个教育人类学者,我担心这些教学法将如何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之中,以及在贯彻这些方法时,如何考虑中国社会本土的实际情况。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在实践中行不通,再好的理论也没用。因此,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尊重本土文化为前提来展开变革。

反思三:如何建立幼儿园园本课程

如今,不少幼儿园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建立园本课程。从园长到老师,上下一致地要创编与别人“不一样”的课程、设计“原创”的教育活动。但要建立园本课程并非易事。华东师大的博士生导师朱家雄教授认为,从南到北,他几乎没见过成功的例子,而且越来越看不懂幼儿园在做什么。我们要学会用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法去做好一件事,当然我们还需要一双善于识别的“慧眼”。我们是否真的明白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应如何设计和编制课程?自己是否具备相当的资质?是否具备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能力与勇气?

反思四:教师的专业成长重点放在哪里

国内外教改的经验告诉我们,教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恰恰是当前幼儿园课改的瓶颈。教师应当将主要的精力、时间用在与幼儿的互动之中,使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相得益彰。而现在,很多幼儿园的教师在忙于创造自己的园本课程,忙于搞科研,忙于做文案工作……这些是否有价值,是我们必须权衡的。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因为做这些事,减少了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思考,将会得不偿失。

篇(3)

在实践过程中,受教师的教学水平、地区的环境支持、幼儿的能力差异等影响,课程整合也暴露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课程有大拼盘现象,或课程的年龄段定位不够精确,或课程有一部分是内容上无意义的雷同等。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让我们的新课程努力朝创新、实用、适合幼儿发展的方向迈进呢?我们幼儿园采取了集体研课的方法,共同寻找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套适合我园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二、点击集体研课

新课程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优秀教师的智慧,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真实的思考与反馈。所以,我们的课程改革主要依赖于幼儿园的集体研课,每周三中午、双周一下午我们将教师集中起来,或大组(幼儿园全体教师组)或中组(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组)或小组(自由结对的师徒组),让教师说说课后感,比较进行案例分析,让集体研课真正成为我们的园本教研。在一次次的集体研课中,我们觉得集体研课不仅能让教师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在思考推敲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修改我们的课程,更能在集体研课中改变一部分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否定一部分教师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教育方法,带动一部分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通过集体研课,也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清楚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继而确立一个努力的方向。

我们幼儿园主要参考的教材是南师大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和华师大的《建构式课程》,这两套教材以一个个主题为中心,在每一个主题中整合了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内容。教师认领一个较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电子备课,完成后进行资源共享,再请各年龄段的教研组长订出每一个学期的主题安排进度,即主题实施的先后顺序。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拥有所有主题的原始活动设计,大大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

当然,幼儿园的课程有它自己的特点,不能像小学一样材,统一实施,最后就是统一考核。必须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水平、幼儿的实际兴趣需要,选择教育教学最适合的理论。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活动实施前都要对原始的主题活动设计进行个性化的修改。

(一)问题贴

1.贴一:大拼盘现象

在修改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都有自己一定的想法,都

能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内容,或增加,或删除,

或环节置换,或精简语言。但是,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前半部分还是语言教学,到了后半部分就成了艺术教学。如,故事《发明家奇奇》,教师应该在语言、思维上对幼儿进行提炼,而不是简单讲完故事后让幼儿将自己的想象发明画下来;明明是早期阅读,如,《鸡的一家》,教师却将认识汉字“小鸡、公鸡、母鸡”,点数鸡的数量、了解鸡的生活属性,甚至给鸡涂色等内容综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拼盘,是将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组合,没有重点,也没有主线,幼儿的学习是“蜻蜓点水式”的。整合课程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或堆砌,而是一种融汇教师智慧和经验的一种有机组合。它是以一个领域为重点,以挖一口井为主线,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升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的过程。

2.贴二:内容重复、雷同现象

在我们的整合教材中,还有一个现象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内容的重复和雷同。由于我们的每一个主题都是由不同教师进行主备,所以,主题与主题之间就缺少关联,甚至是脱节的。而另一个现象就是主题和主题之间的内容有一部分雷同或是重叠。如,大班的《旋转乐园》和《动感世界》中,会转的、省力的“轮子”的内容就有了重复。中班的《小鬼显身手》和《商店》的内容也有很多重叠。除了横向的重叠之外,在纵向的学习中,我们也发现了主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问题。如,关于“昆虫”的题材,小班的《动物世界》,中班的《有趣的昆虫》,大班的《虫虫、虫虫飞》都是围绕这一内容生成的。仔细推敲教师的活动设计,由于每一位教师对课程把握得不同,中班的教学难度和大班不相上下,而大班的设计并没有将中班的经验进行迁移,所以,同一个题材的活动,在纵向上没有一个很好的坡度,在难度上也没有逐步提高。

(二)修复贴

1.贴一:集体研课(一)――修改备课

既然种种问题出现了,那么修改就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怎样对我们的活动设计进行及时有效的修改呢?集体教研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我们将教师进行分组,将平行班平行课程的教师分成一组,

如,将都是教大班的,都是教单周的老师集中在一组,然后将每位教师对每一节课的个性修改组合在一起,那么同样的一个活动就有了n种不同的修改,再将这n种修改进行综合,提炼出比较有效的一节活动课。如果n种修改产生了多于一种的良好效果,那么我们的活动就可以有活动设计(一)、活动设计(二)或更多的方案供参考和选择;如果n种修改效果都不尽如人意,那么就可以请教师将这样的活动拿出来,成为我们大组集体研课的题材,通

过我们大组的集体智慧再来研出一个较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

教研组长再将各学科、各领域重复、雷同的内容进行把关和修复。

最后,由骨干教师抽查部分完善的活动,看看是否还有大拼盘现象,是否还有内容上的重复,逐步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融合教师集体智慧的园本参考教材。

2.贴二:集体研课(二)――充实教材

除了现有的课程结构以外,幼儿园的教材还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可以汲取,为我所用。但不是所有的教材都可以拿来,很多教材不一定适合本地区、本年龄段、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有些教材又和时代的发展脱节,还有一部分教材,好东西有一点点,看你怎样把握和截取。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材的研析,以选择好的教材充实新

课程。

(1)对具体的教材进行修改

有些教材已经有了自己的框架,如,语言活动中的故事教材。但是,教材的长短、教材中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教材可挖掘的教育因素等,都是我们进行研讨的方向。如,故事《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就对故事进行了大胆的修改,保留了小老鼠要和大象做朋友这件事,而小老鼠救大象的过程,则进行了实际改编,利用多媒体让一系列声音贯穿“救”的过程,而声音的不同组合就有了不同的“救”的方式和结果,故事也就变得更加符合幼儿的口味。

(2)拓展教材范畴,寻求不同领域的发展

同样一个教材,我们还可以进行不同领域的整合,也可以将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延伸到其他领域,继而形成一个新的教材。如,在故事《一只鸟和三个孩子》的教学中,如何将故事教学的单一题材进行拓展,我们在研课活动中发现,早期阅读、社会《爱鸟的孩子》、音乐《小鸟》等活动都是可操作的,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大胆尝试,让老教材有了新的生命,可谓老课新上。

(3)根据幼儿的需要生成教材

教师在和幼儿每天的生活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实际教育意义、可操作性强或者幼儿非常需要、非常感兴趣的教育因素,教师如果能够敏感地把握住幼儿的需要,就可以及时地生成一些教材,这种生成教育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当这些教育因素提取之后,教师就可以共同来设计教材,继而完成一个教学方案。如,大班科学活动《我是小侦探》,就是根据幼儿爱看智力画报、爱走迷宫等因素设计的,我会在后面的实例分析环节详细阐述。本次活动可以说效果是比较好的,对幼儿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4)搜集优秀的活动案例

刚才已经说到,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拿来,但如果发现了一个好的案例,我们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勇于挑战,敢于实践。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这么优秀的活动我能上吗?学生能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吗?如果失败,问题会在哪儿?经过我的修改是不是能够让活动更加精彩?等等。相信教师经过这样的努力,一定会有出色的案例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幼儿园也会参加这样那样的公开活动、评课活动,这样的活动已经经过了实践的考验,适合本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那么,活动结束后一定不要束之高阁,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活动整理在我们的新课程中,形成我们园本课程的样板和核心。

3.贴三:集体研课(三)――实例分析

我以科学活动《我是小侦探》为例,详细阐述我园集体研课的形式、过程及成效。

(1)研教学内容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已经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仅仅局限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做出一些简单的判断与推理。具体表现在:大班幼儿喜欢下棋、走迷宫、玩一些智力游戏。结合这些特点,我们大班教研组一致认为,应该及时生成一个科学活动,赋予幼儿“小侦探”的角色,创设一个破案的情境,让幼儿在比对中发现少了东西,并且通过“寻找线索――脚印”“留下的黄色格子布”“目击者”等解决一个个独立的问题,最后将这些问题在侦探卡中汇总,让幼儿自己推理出答案,找到犯罪嫌疑人。

(2)研教学过程

教师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虽然对幼儿的实际水平有了一个预设,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预设与实际的情况多多少少有一些偏差。所以,我们对这些生成的教材,或者说是一些新课都要进行试教。

试教也分几种,一种是由一位教师执教,其他教师通过大组听课、评课,对本次活动进行逐步改进完善,这是我们的“手拉手活动”;还有一种是一个活动设计分别由两至三位教师执教,我们称之为“同题上课”,教师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缺点,汲取别人先进的经验,再来进行试教,试教的总次数视实际教学有效性而定,我们称之为“一课三研”。一课三研,可以一课三上,也就是说,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来上第一课,青年教师进行听课,吸取老教师的经验,和老教师一起对所进行的活动进行研课,再由青年教师完成二、三次课,这是我们的“师徒结对”。

在《我是小侦探》活动中,我们是采用“手拉手”“一课三研”的形式让本次教学活动逐步成熟、完善的,适合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3)确立教材

篇(4)

一、在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上看教师角色转变

3000年前的一位哲学家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去激发幼儿的潜能,点燃幼儿的智慧火把!

二、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中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意义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是知识传授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需要是不受重视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启动和渐趋深化,势必会引发一场作为具体实践者的教师与最大受益者的幼儿之间权利再分配的革命。教师应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和行为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师道尊严”的阴影,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新课程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落实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正视现代教育弊端,迎接由教育全球化、终身化及教育技术现代化等诸多因素带来的挑战,起到调解社会,沟通人类的重要作用。

三、从教师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纲要》在第一部分“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课改革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家长视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尊重家长在课程建设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来,积极争取家庭、社区的共同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四、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执行者”是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园本课程开发时,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中的核心人物,作为课程建设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有责任研究自己的教育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积极应对教育新思想,课程新理念、新方法。

新课程综合、统整的发展趋势对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更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教育能力,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走进新课程。

幼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师思想中还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观念更新的过程是新旧教育理念不断斗争和转化的过程,教师思想上的矛盾可能使教师处于两难的境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则又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观念的更新是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和基础,这有赖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思考。教育管理者、其他教师、幼儿及其家长、社区等都是幼儿教师学习的资源。一方面,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外界也应该为教师学习提供学习的环境与机会,如幼儿园应该多给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课程专家应该与幼儿园教师密切合作,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等等。所以,作为角色转变的内部主体的教师应在自身基础争取与外部因素的积极互动,从而推进角色转变的进程。

篇(5)

脱节,关乎文化的适宜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全面实施改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国家行政主导和推行的教育改革,包括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学前教育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产生,人们也开始审视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有人认为,课程改革“以西方各种先进理论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缺乏自己的理论基础,致使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现象”(李敏谊,2006);有人认为,“虽然从客观上已经确立了……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主流教育思想,但在教学实践上还未能做得到,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Liu &Feng, 2005)。

笔者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其实只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表面问题,其根本性的问题关乎课程的文化、社会和政治适宜性以及价值取向等。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在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为解决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幼儿园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发动的,对解决当时的问题起到过重要作用。在这三十多年中,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内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政策都在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和修正,而作为与这些领域改革密切关联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如若不顾及宏观生态环境的变迁,不作适当的改变,那么就有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与欧美浪漫主义教育思潮紧密关联的。持浪漫主义思想的人推崇人性的自由舒展,自我情感的尽情抒发,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实现。

上世纪80年代初起始的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儿童自我发展,强调幼儿自主、主动的活动,强调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注重幼儿园课程的自主和多元。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和改革导向是与早年欧美教育改革浪潮的思路一致的,是与西方浪漫主义早期教育的思潮,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密切相关的。许多年以来,这样的课程理念和改革导向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文化不适宜性,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被异化。

当今,对浪漫主义取向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指导思想进行反思,是改革过程中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在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出现了重引入、轻传承,重权利、轻责任,重质量、轻公平等倾向,在当今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这些引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指导思想存在着一些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的问题。

在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反思时涉及的基本问题

笔者认为,在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反思时应思考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1.价值无涉vs.价值有涉

幼儿园课程改革不可对社会和文化缺乏敏感性,因为任何变革都是与变革者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

迄今为止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其主旨是从强调教育结果转化为强调教育过程,从强调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在课程管理上,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和自主性等。“以儿童发展为本”成了这场改革的纲领和行动指南。

事实上,在国际上,以儿童发展理论为主要依据的课程已经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一些学者认为,课程应该超越儿童发展,因为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才是儿童应该知道的和教师应该教的;也有不少学者则指出,过分强调儿童发展,而对社会和文化缺乏敏感性,会鼓励人们去发展一种以标准化为基础、充斥着评价的、价值无涉的幼儿教育实践。

而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这是人们对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普适性的、价值无涉的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的结果。

2.宏大理论vs.地域性知识

在西方学前教育思潮影响下,我国的一些理论工作者持续地接受着现代欧美话语系统的影响。不过,在引进这些理论时,大多没有关注来自不同文化、种族和语言背景的儿童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其实,这并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幼儿园课程而产生的问题。将这些主要来源于以西方白人中产阶层儿童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加之于不同背景的儿童身上,一定会产生与教育实践不相适合的问题。

从构建宏大理论到地域性知识,为的是在实现教育理想的同时,也能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实际状况;为的是在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同时,也能保持文化和知识的多元性和地域性。

3.教育质量vs.教育公平

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教育质量还是教育公平,往往会成为顾此失彼的两难选择。

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主流话语,其讨论的常常是如何评估学前教育质量以及如何保证质量等问题。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思考和做法,在西方学术界常常占有统治地位,往往会采用高度实证性的、去背景化的以及普遍性的方式为质量研究提供成果。

借鉴西方国家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想法和做法,有可能使我们丢失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使我们不顾国情,盲目追求高标准等。例如,为了推行高质量学前教育,有限的教育资源会被投入“优质”教育机构和课程中,并希冀通过这些机构向全社会推广,以此带动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这样做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而产生的问题。

4.学术研究vs.实践研究

学术研究关注的是理论,学术研究者会有自己相信和偏好的理论,并加以传播和倡导,这无可非议。但是,如若认定这些东西就是先进的,在实践中是必须去遵循和实施的,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结 语

基于以上的一些反思,笔者的结论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应更多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换言之,占主流的应是中华优秀文化以及能反映其根本价值的东西。这是因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上的定位,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不仅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也决定教养人的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课程以及构成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在每个社会中都是由社会文化衍生而来的。教育必须完成把儿童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使其继承所在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基本目标。

篇(6)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说明幼儿园教育中首先要让幼儿学会保护身体、学会生活。结合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观点。我园提出“比家庭照顾更细致”的品牌口号。实施中教师认识到进餐工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日常工作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记录分析,收获了可以借鉴的方法。

索浩阳小朋友会悄悄把青菜装进了自己的裤子口袋。巧巧每次看到饭菜都是先皱眉头,然后说:“咋又是xxxx菜?”冯瑜蓉小朋友每吨饭只吃几口,而且总会把最后一口饭在嘴巴咀嚼好久难以下咽。郭家实小朋友每餐都是磨磨唧唧吃几口,然后等老师喂饭再津津有味的进食。

以上是幼儿不良进餐情况的通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幼儿身体生长发展迟缓、动作发展缓慢、身体抵抗能力差、不爱参与体育活动等。是教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难题。通过分析和实验,证明教师在改变幼儿进餐的教学活动中是重要的引导者、指导者。并肩负做好家长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观察及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幼儿不良就餐习惯的形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家中成员对孩子偏爱,喜欢给孩子买零食。很少做不同花样的饭菜给孩子吃,导致孩子已知经验缺乏看见饭菜就害怕。2.家长自身挑食,极少做家长不爱吃的饭菜给孩子。3.家长自认为牛奶营养最好,辅食添加较晚错过咀嚼敏感期的最佳时期,导致幼儿咀嚼、吞咽能力缺乏。4.家中进食方式以喂饭为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总结采取以下有效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家园共育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通过观察结合与家长的沟通改变幼儿的进餐现状需要认真、深入做家长工作。使5+2=100的算式落在实处。(5代表幼儿在幼儿园的5天,2代表幼儿在周末幼儿在家中的两天。100代表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受用终生)

1.开展有效的家长培训

为家长提供科学的保健类营养分析的讲座,用现代科学为根据来改变家长思想。邀请本班在医院儿科上班的家长做客班级,为家长解读有关幼儿营养知识以及科学的喂养方式。让家长用科学的眼光,正确看待在他们眼中认为正常的、而实际有不科学的就餐习惯。

培训工作为之后的与个别家长沟通交流做了很好铺垫。冯瑜蓉的爸爸在培训后感动的对老师说:“老师你们组织的这次活动太有必要了。我女儿从出生到现在快四岁了,一直都是以喝奶为主。现在周末每天还喝三顿奶。看来是我们把他的咀嚼敏感期耽误了。幸亏你们组织了这样的培训,要不然我们准备给她喝到六岁呢。”从家长的言谈中反应出培训工作的必要性,同时也更加表明到改变幼儿不良进餐习惯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2.与家长个别谈话并真诚指导

家长工作不是一次培训工作就能改变的,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然后把孩子的变化及时反馈给家长。如果孩子有进步一定现表扬家长,再谈还需改善的建议。如果孩子仍没有变化,需从侧面与家长沟通交流,进一步做家长思想工作。用较长时间关注幼儿,最终改善进餐习惯。

二、教师在做好家长工作的同时,需要有计划的进行系列操作法,落实幼儿在幼儿园里的5天工作。

1.交给幼儿咀嚼事物的方法

先认识牙齿及其功能再交给幼儿咀嚼事物的方法。然后让幼儿在餐点时间进行练习实验,教师检查并点评。对个别幼儿需要做认真细致的个体辅导。通过观察把班级幼儿分类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工作。

2.有目的开展主题活动

在班级中开展主题活动,可以开展参观厨房的活动,让幼儿了解事物的制作过程,并把蔬菜编成故事讲解营养让幼儿易懂。也可通过幼儿最喜欢的视频和图片方式观看有关进餐礼仪教育内容。还可以开展扮演“小厨师”活动让幼儿在扮演中感受乐趣。让主题活动深入幼儿内心。同时,在班级中开展相关的评比活动,如“我是健康宝贝”每天让幼儿统计自己吃过的营养食物,评出每天的“最美之星”调动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使主题活动有效开展为改变幼儿进餐习惯服务。

3.分阶段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进餐

第一阶段:餐前诱导,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幼儿主动进餐。

幼儿年龄小,有的孩子对餐桌上膳食中的一些食物不认识,有的甚至没尝过,这就要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介绍,使孩子懂得一些粗浅的营养知识,如:有一天的蔬菜是“胡萝卜炒豆芽”(以前,孩子对胡萝卜不大爱吃),开饭前,我故意用鼻子闻一闻,并绘声绘色地介绍:“哇,今天的菜真香,真漂亮,瞧!巧巧也闻到了是吗?”因为巧巧平时挑食班内幼儿皆知,所以先引她有食欲,其他幼儿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过了一段时间巧巧竟然被平为“美食专家”,对我训练良好饮食习惯的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进餐环境的布置,改变食欲。

进餐时是否有食欲与进餐时的情绪好坏密切相关,进餐环境整洁舒适、心情愉快,可促使消化腺分泌增多。从而增进食欲,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为了让孩子能愉快地进餐老师力求做到: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准备适合当时食物的餐具,如:小盘子、小杯子、小碗等。餐前控制幼儿的活动量,做适合的小幅度运动并进行正确进餐礼仪教育、行为教育。让幼儿学会照顾环境的方法,调动幼儿积极性;进餐时教师小声指导幼儿为营造安静的进餐环境做好模范,播放些悦耳的轻音乐,以增加胃液的分泌;;分工明确既保证及时为幼儿添饭又能维护桌面卫生,创造舒适的干净的环境确保进餐活动高质量进行。

第三阶段:餐中细心观察确保进食量。

爱表扬、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在孩子进餐时要随时掌握其心理特点,了解其饭量,注意观察孩子的需要。因为有的孩子若给他盛上一大碗饭,他一看就发愁、厌恶,从而降低食欲。如果给他盛一小碗,吃完后再给他添一点,他就认为自己了不起,吃了两碗饭。对进餐慢的幼儿,则在座位旁边安排一个正面的榜样去感染他,模仿他人吃饭的样子。当看她吃饭进步了,我还带她到我们教工食堂去用餐,以此作为奖励,她也感到无比的光荣。现在,她吃饭的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三、因势利导,纠正孩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对挑食的孩子除了榜样示范外,我们还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行“三部曲”:

第一步:讲解食物营养,允许幼儿吃不喜欢的食物。

第一次如果老师强迫孩子吃,只会增加幼儿的排斥心理,严重的会发生呕吐等现象,对健康极其不利。开始虽然允许他不吃,但需要让幼儿明白今天自己没有吃的食物是很有营养的,老师希望他下次能吃一点。教师可以采取“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让幼儿了解有关食物营养的知识,用外力的作用改变幼儿内心态度,让幼儿对进食先有正确的认识。

第二步:劝说幼儿吃一点点不喜欢的食物。

由于第一步的宽松教育实施有效,幼儿的排斥心理会逐渐减弱。此时,我们就用儿童化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劝说吃一点点孩子不喜欢的食物。当孩子吃了一点点后,我们便及时地用微笑肯定、亲亲小手、翘翘大拇指、贴画奖励等方式去肯定和鼓励他。请幼儿园保健医生配合,假扮对幼儿进行体检,对挑食幼儿的身体状况做肯定让幼儿在进餐的同时感受到自信、成就。为他下一步能多吃一点打好基础。

第三步:根据幼儿进食不爱吃的食物情况做好进一步计划和实施方案,最终让幼儿有良好的进餐习惯。

篇(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ubject Activity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Subjects Integration

ZHANG Jin

(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Field" and" theme" is our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core concepts. And" theme" form completed the course content the connection,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 structured" tree of knowledge", therefore the course should focus on th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iscipline or field of knowledge logical rel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them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subjects; integration

现下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把过去的五大领域整合为主题教育,“主题”作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新理念与实践的反映,替代了“领域”。作为活动组织和课程整合的有效形式,“主题”打破了传统分科课程教学中的学科界限。有时一个“主题”可以横向关涉或辐射至各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或经验,并符合幼儿整体认知和感性体验的身心特点。如“枫叶红了”这一主题,就可以涉及到科学领域的天气变化常识、艺术领域的粘贴技能、健康领域的指导等等。然而,“主题”难以反映知识经验和学科逻辑上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同样的“主题”也就会有重复出现。如:“新年到”、“我长大了”。

形式丰富、内容涵盖面广、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在课改中曾一度赢得师生、家长的青睐,教师创造性得以发挥,幼儿主动性得以尊重,家长参与性得以调动……主题教学后对幼儿进行各项测查,发现幼儿在语言、艺术、健康、交往方面发展较优,而数学、科学严重滞后,幼儿掌握的数学、科学知识仅停留在粗浅的表面,能力也只限于观察、测量;教师在把握规律和深入发现上的引导远远不够……家长们纷纷不满主题教育,帮孩子报起各类兴趣班,甚至自己辅导;教师们也难以平衡主题活动中的各大领域,不能理解数的意义尤为凸显。改革是一个过程,在主题教育下幼儿敢于表达,语言、认知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但在逻辑性强的领域习中,知识结构是如此肤浅和单薄。问题出现后,家长们甚至呼吁教师重新采用原来的五大领域或者分科教学,让幼儿学得更多、更系统。

面对这样的呼声,我们不得不反思主题课程:为什么实施之初取得了好反响,现在却又有强烈重呼传统呢?家长的态度为什么从配合到质疑?如何深入课改,避免非左即右的极端做法?

科学和数学在传统的分科课程体系中皆为独立存在的学科。幼儿园课程模式的争论自课革以来一直在分科与综合的矛盾中徘徊。针对割裂幼儿发展与学习整体性的学科化课程,引发幼教界探索以某种整合方式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研究性学习”、“主题探索活动”等。学者们认识到科学教育整合研究,有助于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由于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实质上还是“前科学”的、混沌未分化的,融合成为科学教育的必然手段。《纲要》中将科学作为独立的课程领域,却要体现它与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显然是要解决学科的独立与融合的矛盾。传统学科课程的缺陷众所周知,但对学科独立性的忽略却是众所行之而不自知的,像科学教育或者数学教育这类逻辑性强的学科,其内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必须使学科保有其独立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才能使教育行之有效。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一方面要深人理解数学教育总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获取生活中量、数、形、空、时的粗浅经验,发展数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让幼儿体验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探索发现的方式,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数学。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课程实施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创设发现问题的游戏情境

游戏情境从情感与态度出发,有助于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如在学习“2~10的分合组成”时,为重视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进一步发现其数量如在学习“2~10的分合组成”时,为重视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进一步发现其数量递增、递减和互换互补规律。

2 注重讨论与表达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作为启发者应针对幼儿的实际能力,抓住关键问题,组织幼儿即时讨论,通过讨论收集各路信息,便于幼儿找出事物的共性和特性。比如在“找不同”、“找规律”活动中,单个幼儿的发现往往不全面,而讨论后幼儿通过比较、分析,更易于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和规律。对问题的讨论既可在集体数学活动,也可以在幼儿的反馈中随机开展。此时教师如果急于给出否定或肯定的结论,幼儿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被剥夺,幼儿会失去积极性。为避免“教师控”,教师要学会等待,耐心地倾听讨论中幼儿不同的看法,留出更多空间让他们展现自我。

“主题”联结着不同课程间的内容,仅仅完成了学科知识、领域经验间横向的联系,却难以让知识形成 “树”式的逻辑结构。现代课程编制中将“主题”与“领域”结合,既体现儿童心理与学科逻辑的要求,又是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的辩证与统一,它凝结幼儿园课程改革多年来探索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是今后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篇(8)

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就在于首先它是幼儿的课程,其次才是教师的,即幼儿自身及幼儿经历着的生活成为课程的内容,幼儿被推到了前台,教师的行动依幼儿的表现而定。其次,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的活动。幼儿园课程作为活动这一本质属性,是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的性质共同决定的。幼儿精力充沛,对陌生世界的求知与探索的欲望特别强烈,这些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力量,但同时只有活动才能发挥、发泄、发展幼儿的这些力量,使幼儿身心得到满足;幼儿的直接经验和形象的认知方式与冲动、直白的情感表达方式,一方面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通过幼儿的活动来与之相适应。至于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则更需要通过活动来充分发展幼儿自身,以满足儿童期的自我存在需要,通过发挥儿童期的独特价值来积蓄儿童将来学习与生活所需的能量。因此,必须重视对幼儿园课程的本质认识,并结合影响因素加以改革。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

1.缺乏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课程的开发和改革要求幼儿园必须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以改变以往幼儿园“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它需要幼儿园园长纵向、横向的协调,更需要教师、家长与社会的积极配合。我国现在的幼儿园大多数还是几乎园长说了算, 缺乏民主意识,教师之间更缺少正常的交流与沟通,这样会直接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忽视幼儿的兴趣、特长以及学校的特色,使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与幼儿的实际水平相脱节,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误导。这时开发出来的幼儿园课程既不能体现幼儿园的特色,又不能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失去或降低了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价值。

2.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幼儿园教师早已习惯于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工作方式也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课程本身被理解为高于教师、主宰教师的权威,而教师的职责也只是不加质疑地执行课程,尽可能“准确无误”地按照课程设计的“蓝图”将幼儿“铸造”成理想中的完美“产品”。大多数教师将课程狭义地理解为教材,并认为课程是固定不变的,在课程观念和课程开发意识上极其淡薄,不懂得在与幼儿的互动活动中生成新的课程。

3.评价与改进机制不健全。评价在教育进程中具有杠杆的作用,是课程改革得以推进的重要环节。幼儿园课程开发是幼儿园自主进行的。它的实施效果不可能依赖于外部统一考试等评价手段来检测。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幼儿园较为规范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尚不健全, 很难保证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正常进行。

4.某些小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存在。入学考试制度的存在是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特别是幼儿园课程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入学考试制度的存在,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某些幼儿园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保证生源, 使自己培养出来的幼儿能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无疑会有意识地向幼儿“灌输”一些知识,使幼儿园的课程过早地小学化,这样做势必会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幼儿园课程开发和改革的对策

1.促进教师和园领导的交流和沟通。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仅发展了教师的能力,也在理解这课程中所包含的精神世界,而教师的理解不是平白通过外在力量就达到的,对话和沟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理解的程度。课程发展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包括国家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学校、教师、学生等,只有这些主体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和沟通,才有可能进行课程发展。现实中,教师平时和园领导在工作方面交流并不多,最多的交流方式是巡班、开会还有对教师工作计划的审查,平时,教师很少有机会和园领导讨论问题,园长对幼儿教师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其上缴的教学计划、自我评价以及在巡班时所见到的各种情景,几乎都是从表象上去理解教师和关注教师的情况,因此,和教师很难产生思想上的交流,在幼儿园中,应该加强幼儿园领导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使双方能比较敏锐地感受到对方的思想,在交流中加深教师的理解和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

2.注重建全评价与改进机制。幼儿园课程的开发更多地需要幼儿园自身的科学管理机制, 确切地说是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机制。幼儿园应不断地反思幼儿园课程开发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制、自我鼓励以保证幼儿园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3.应注意幼儿园课程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市场竞争是幼儿园课程不够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幼儿园走向市场的大趋势下,不能够不注意幼儿园在市场的占有,因此,幼儿园应该注意本园课程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不能盲目,更不能完全不顾市场需求。

4.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达到幼儿园教育的最优化。幼儿园课程资源指幼儿园立足自己幼儿园的实际,在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具体就是指有利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是幼儿园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前提与支撑。幼儿园课程资源整合利用就是指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需要,把各种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统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幼儿园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郑三元.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J].理论建设.2005.3

2.虞永平.在课程管理实践中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质量[J].课程改革探索.2005.10

3.程方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批判[J].江西教育科研.2006.5

篇(9)

注:本文系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级课题《幼儿园环境创设》课改课程系列成果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高校在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也在不断改革,跟随时代化的需要和企业需求密切结合。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并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在大胆表现创造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以便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结合目前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之前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立,之前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掌握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的知识和相关技能,并没有和幼儿园紧密集合,忽视了学生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结合具体实际,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校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改革内容

(一)校企合作确立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目标

基于从事学前教育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我院一直重视教学质量,重视教学改革,特别是这几年以来,我院先后与20多家幼儿园和其他学前教育机构合作,在深入了解学前教育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了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从之前的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现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渐转变。

(二)基于幼儿园工作过程重构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内容

我校教师对该门课程进行基于学前教育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内容重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应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针对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及时适应市场要求和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建立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岗位需求为主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实现教学目标。按照完成对应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并结合幼儿园实际设计了4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分别是幼儿园地面环境创设、幼儿园墙饰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幼儿园外观设计。教学活动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营造真实的学前教育岗位的教学环境,从幼儿园环境的分类、环境的创设要点等出发,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分析讲解,并具体把这些模块化为若干个实训项目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在传授的过程中偏重实践教学,主讲教师将紧紧围绕学前教育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针对幼儿园环境的具体情况,适时加入幼儿园真实场景的内容,以求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便于很好地利用在工作场景中。通过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教学做合一,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引入企业评价完善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衡量教学是否达目标,进而评价我们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之前该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考试、考查,大多数的书面试卷方式只能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是终结性评价,无法从中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与目标。结合之前的评价方式,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增加了企业评价和作品考核评价,在每一个情景项目下引入企业人员点评,每一次的情景还和幼儿园进行具体深度合作,考核方式有时就是为幼儿园进行局部的环境创设。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改变了之前结果评价的缺点,也可以通过具体实际知道学生了解的程度以及达到的能力,进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思路。

三、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以后,改革了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方法和进行手段有所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的,适合于《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获得了成长。

(一)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获得企业好评

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以后,我们培养出的幼儿老师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工作积极,充满活力,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园每隔一段时间会随着教育目标以及季节的变化等更换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布置,每一次进行更换的时候,基本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的环境掌控、操作都是由我们的学生完成,各园园长对此反映相当好。这也是和我们平时对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进行改革,符合幼儿园实际的教学成果。这些都得到了幼儿园园长以及社会人士的肯定,认可度较高。

(二)加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积极参与本门课程改革,并结合本门课程进行论文撰写以及作品创作,到目前为止发表了和本门课程相关的论文6篇通过课程改革,教师的科研能力获得了较大提高,同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和学术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对外交流,为课程建设增加了后劲。

参考文献:

篇(10)

一、背景分析

2010年7月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而这“五大领域”的整合与灵活生成内容即《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相应教学也应适应现行学前教育体系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高技能人才。

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现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的选择陈旧

现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多以一本教材为蓝本,而教材多半为纯理论知识讲解,部分教材含有案例分析,但案例是相当老式没有创新性的案例,根本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且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一些基本的方法原理,而且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利用这些方法和原理组织实践活动。因此,现行教材难以让师生达到这门课程所需达到的学习目的。

2.教学方法手段老式

现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习惯整堂课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导致师生对幼儿园活动的组织只能进行高谈阔论的演讲,一旦进入幼儿园就力不从心,所学的设计与指导方法缺乏实践性、针对性,更缺乏有效性,导致“学”与“用”脱节。另外,多数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甚至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3.师资力量薄弱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几大模块:幼儿园健康、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美术、音乐、生活、区角游戏,可以看出这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多元化课程,但是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对本门课程所有的技能都完全精通是完全不可能的。据调查,现行本门课程教师的配备每班仅一名教师,而且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出来进入高校的,根本没有下园实践的经验,为本门课程的高标准开展造成不便。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据调查,某些高职院校对这门课程度的考核多为简单地进行卷面考核,根本无法考查学生对幼儿园活动进行设计和指导的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在考试前死记硬背,只是学会基本理论知识,对活动和方法一知半解,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埋下隐患。

三、对今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改革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教材改革

鼓励教师自编或与品牌幼儿园合作,编著《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材,这样才能以幼儿园一线资料为基础,引进更多有用的、学生今后会在工作岗位上经常遇到的最新案例与问题,并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适合幼儿成长与学习的新的游戏及特点,为其以后走上岗位设计与指导新的活动提供灵感,并提高其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传统老式教学手段,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使用教学课件,并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新式教学方法,构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采用播放一些有关视频和社会新闻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撰写总结报告,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更直观地演示教学内容,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将典型工作任务模拟实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操作,培养职业能力。

3.加强师资力量

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对教师综合技能和实践的要求较高,因此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增强师资力量,主要应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应对本门课程配备不只授课教师,应选择精通各个模块的多个教师,这样才能保障每一个模块的学习都有强硬的师资力量作保障;二是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应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请本地品牌幼儿园园长及业务骨干教师进入课堂;三是学院应提供教师下园实践的机会,让相关教师从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技能,并为课堂引进一些新的实际案例和问题供学生探讨。

4.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简单的考核方式并不能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模块、多元化的考核,并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讨论、角色模拟情况、活动组织情况与笔试结果等进行考核,旨在考核其综合技能与实际组织与设计活动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11)

“案例教学”是通过精选典型的幼儿园教案、幼儿园教学活动视屏作为基本的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之中,通过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幼儿园教案的结构和设计要求,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学与用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二、观摩学习

学校出面与有关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例如,建立见习与实习基地,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进度到幼儿园观摩相应的教学活动。当前幼儿园可用来观摩学习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通过观摩,了解幼涸耙蝗丈活各环节的安排,还可学习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幼儿园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技能大赛以及各个幼儿园的“教学能手范教”“老带新”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观摩的机会,争取到现场观摩[2]。

三、校内实训教学

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教学的任务,以配合运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方法进行教学。可设置三大典型任务:

一是设计任务,即要求学生学会设计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方案 (包含自选内容设计和教师指定内容设计及观摩活动录像后的还原教案),撰写说课稿等。每个领域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先由教师讲解设计要点,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设计的原则,再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教案。

二是批改方案任务,即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先由学生互相批改所设计和还原的教案及说课稿,并提出问题。学生修改之后再由教师统一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是说课试讲任务,即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和说课稿。例如:“教师提出学习任务或项目 (设计或还原活动方案,撰写说课稿,小组选优共同制作活动方案 PPT和教具) ――各组展示活动方案和说课稿的PPT(每组15分钟)――师生共同评析修改 PPT 展示的活动方案和说课稿――教师有效点拨、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理解活动方案和说课稿的结构和撰写要求)。”这一“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有个人任务项目和集体合作任务项目,在完成这一任务和项目的教学中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能直观形象、自觉主动地理解活动方案设计和说课稿的结构、思路和撰写要求,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撰写说课稿[3]。

四、校外实训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由教师、园长对学生的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和评析,最后学生进行反思提升。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深入到每个班级中,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方法,把握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熟悉幼儿教育的规律,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过渡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如何与幼儿平等互动、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学习和生活经验等。这些内容都是身为幼师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五、区域环境布置

将区域环境布置任务与美术教育课程相结合,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园区域环境布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活动室,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美术材料或废旧物品等进行区域环境的创设。通过实践,学生可设置不同类型的区域:超市、图书区、表演区、手工区、自然角等,并进行展示、互评及教师评价与总结,从中找出问题并改进提升,既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主题环境布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共同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并改进,最终形成定稿,再为学生提供活动室,以方案为基础,准备充足、丰富的材料进行环境的创设,包括墙面环境的创设和区域环境的创设。学生可利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来布置,完成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析。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多以理论为指导,突出实践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与课外学习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训结合,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紧密联系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强化学生幼儿园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说、教、评等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以后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