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前教育见习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评估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在宏观方面进行的监控与评价,有力地推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内部也应该相应地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够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1];而“监控”是以某种技术手段为工具对实体施以外部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政策性行政技术为手段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效果实施外部作用的活动过程 [2] ;“保障”则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校外(社会)办学环境和条件 [3]。
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因素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实施监控、评价和及时调控的活动过程。
二、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加快,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质量监控指标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科学、完整、运行有效,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有得力的监控设施。可见,在中国现有发展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提高办学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内容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对高校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主要由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等组成。
1.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高效,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制定《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等制度,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如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制定《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转贴于
2.教学过程监控体系。高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评课、期中教学检查、座谈、学生评教等各种形式,加大监控力度,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并在对监控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广大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管理。
3.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教学质量评估是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学校应该有适合本校的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大众化的特征,适应国家化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重在建设,通过评估为教学主客体的自我反馈调控提供直接的依据,为决策咨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是整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有多种渠道,如通过随堂听课直接获取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组建学生信息网等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毕业生就业率也是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很重要,就业率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检验。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和校友组成的毕业生信息网,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估、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对高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使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人员,包括大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教育厅行政部门等的行政官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内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扩大教师培养规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努力形成鼓励广大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要适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主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校、院、系齐抓共管,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努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新建一批学生公寓、食堂、教学楼、实验室等,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使用优秀新版教材。建立科学的高等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内容更新和改革,还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即课程体系优化和系列课程的整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划分过细,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把当前国际通用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同时增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充实高等学校教材的内容,大力推广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大力推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与“精英高等教育”学生的差距,教师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让课堂重新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的作用,推广网络教学。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参加前沿课题的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教学管理部门是校内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直接执行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科学、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79-02
2016年4月18-29日,笔者带领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2014级大专实验班3班和4班的学生到天津市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这是该院2014级大专班学生的第二次教学实习。之所以组织这次实习,首先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未来的幼儿教学工作中如何组织教学,找出自己在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要通过学生的幼儿园实习,检验教师在学前声乐教学上的成果。
一、问卷调查
为了摸清学生们对这次幼儿园实习的亲身感受,笔者于实习结束后的第10天(即2016年5月9日),对包括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在内的所有参加此次到不同幼儿园实习的136名大专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了解学生们实习时的亲身感受,找出我们在声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使声乐教学改革更有的放失。
(一)请列出您在音乐教学中的最大困惑(2-3个)
图1数据统计表明,实习学生中,感到节奏感差的占19%,音准差和跑调不敢唱的占16%,弹唱技能掌握不够娴熟、儿歌表演能力差的占11%。以上三方面统计数据相加表明,46%的实习学生基本功还很薄弱。
其实,学生们在幼儿园实习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脱离实际,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没有切实研究教学对象。本来学前教育专业应特别着重对3-6岁的学前幼儿进行教学研究,但教师们没有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经验,更没有切切实实地研究过学前儿童的特点,有些教师虽因调研工作的需要,临时到幼儿园体验过对幼儿的音乐教学工作,但这也只是“走马观花”。从如今学前声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看,基本上是沿着培养专业歌唱演员的模式进行教学,因而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或毕业后到幼儿园工作会有诸多不适应。若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下定决心,对学前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二)您认为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图2数据统计说明,即将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儿童歌曲表演唱、律印⒁衾钟蜗贰⒁衾只疃设计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其中深感音乐活动设计能力不足的学生高达29%。这也更真实地反映出学前声乐教学工作与幼儿园教学实际严重脱离的问题。
上述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并不只是培养学生会唱若干首歌曲,而是要让他们在毕业后,成为一个具备较高乐曲欣赏、儿童歌曲表演等能力的幼儿教师。声乐课学习不只是单一教学生唱歌的技能,还包括音乐欣赏技能、用身体动作感受音乐律动的技能、分角色扮演歌曲人物的表演技能、用打击乐器体验音乐的综合技能,只有很好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自如地完成幼教音乐教学工作。鉴于此,作为学前声乐教育的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明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要求,为培养幼教专业的音乐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三)您迫切需要提升的专业能力有哪些?
如图3所示,学生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有组织教学能力(占37%)、设计能力(占18%)、自主发展能力(占10%),合计为65%,其他占19%。图3统计数据表明,我们在声乐课堂上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够充分,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教学实践机会。简言之,由于现今声乐教学理念较陈旧,方法较落后,不能满足目前学前幼儿音乐教学所需,因此,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毕业生反馈
5月23日-6月3日,笔者带领另一批实习生再次来到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进行实习,并进一步深入了解本园特点。借此机会,笔者同从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毕业数年、如今在该幼儿园任教的三位教师进行了交谈。王老师告诉笔者:“上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乐理知识,导致钢琴不敢弹,歌曲演唱跑调,节奏节拍搞不懂,音乐课程不敢上,更甭说打击乐教学了,碰都不敢碰。”韩老师和张老师也向笔者谈起,“声乐课没有学明白,不知道怎么发声,自己一唱就跑音,真的挺影响教学的,真想找个好的声乐老师再好好上上课,整明白这些问题。”通过这三位已工作五六年的老毕业生的反馈,说明了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在过去的声乐教学中确实存在较多问题。
除了因教师们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缺失,使得一些学生在毕业后工作能力显得不足之外,也与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未能以较高标准要求自己有关。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唱歌技能时,只注意记歌词而忽视对歌曲旋律与节奏的理解和把握,在学唱中“偷工减料”,对歌曲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特点并不在意,以为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可是,当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马上感到对工作难以胜任,并为此后悔不已。毕业生的反馈也提醒我们,对声乐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把音乐形式要素贯穿于音乐教育活动中
如何将声乐演唱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幼儿音乐教育中,关键是要把握好音乐形式要素。音乐形式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力度、速度、曲式、织体、音色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音乐形式要素上的关注点是其样式,而非每一要素的概念,只有多关注形式的样式,才能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或音乐趣味的发展特征。
对学前儿童来说,音乐学习首先是一件有趣的事,如果学习环境与内容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就不能触动他们的感受系统,学习也就陷入被动。
从音乐本体特性角度来说,再现性的音乐是幼儿的最爱。所以,歌曲比器乐曲更能吸引幼儿,在所有歌曲中,具有故事情节的歌曲又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边歌唱边表演和角色扮演是幼儿莫大的享受。河西区第二十六幼儿园张老师的《小小理发师》唱歌课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照片1 小朋友边唱边表演《小小理发师》
音乐课刚开始的时候,张老师要求小朋友们复习歌曲《小小理发师》。在孩子们熟悉了歌曲以后,张老师提问:“这首歌曲中有几个人物啊?”小朋友们积极抢答“理发师和剪头发的叔叔。”张老师又问:“我们一起玩《小小理发师》这个游戏,谁来扮演其中的角色?”小朋友们积极举手,表示愿意参与角色扮演。张老师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专门准备了梳子、安全剪刀、衣服等道具。照片1是两位小朋友边唱边表演的画面,孩子们表演得多好啊!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龄前儿童在德、体、智、美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我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声乐教学工作者,对促进学前教育中“美”的教育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因为声乐教学就是通过词曲和音色对孩子们进行情感美和道德美教育。然而,在当今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将声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展现得更充分。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20-001
一、中国对日软件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软件外包起步于上世纪末,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经过十几年间的发展,诸多大企业已于2000年前后进入中国,并开始摸索如何扩大规模,将外包效果最大化。根据NRI(野村总研)的统计,中国对日软件外包的出口总量占日本发包总量的70%左右,未来几年仍将继续扩大。
软件外包业属于服务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初级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日语文书的读写能力,大致需要达到N3水平,而对于中高级人才来说,无论是读写能力,还是听说能力,至少需要达到N2水平,同时也需要了解更多的日企文化。至于软件外包过程中为中日双方架起沟通桥梁的工程师,必须能自如地使用日语,同时还需要熟知日本企业和日本社会文化。
苏州作为国务院批复的20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其服务外包业起步早,发展势头迅猛。我院作为全国首个以服务外包命名的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对日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为苏州乃至全国培养优秀的软件服务外包初级人才。
二、高职软件专业学生日语学习现状
1.入门简单,学生爱学
日语入门简单,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应对五十音图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所以学生都对日语学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且根据目前的就业和招聘情况,学生也都发现“软件+日语”专业的学生在招聘市场上很抢手,所以大家都干劲十足,希望把日语学好。
2.学习能力差,学得好的少
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等都相对较差,所以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少有学生能持之以恒坚持下来。
鉴于以上情况,对于软件外包的日语教学,应该从教学目标的设立到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定,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等,都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积极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日语教学模式。
三、软件外包初级人才培养中的日语教学
1.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要精简,不求填鸭式的面面俱到
我校高职日语教学历时两年4学期,基础+听说的周课时采用10+10+8+8的模式,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当于日语能力考试N3级别的基础语法和日文文档常用句型,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但四学期总课时量不到580,很明显课时量的不足与教学目标存在明显冲突。所以建议老师要合理用好教材,不要片面地追求教学内容多而全,而要选取精华部分,挑重点讲。在举例时多举一些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尽量让学生对日语学习保持新鲜劲。此外,还应考虑有针对性地自编软件日语教材或者选取一些培训机构所使用的比较成熟的对日软件外包人才的培训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在有限的课时里提高教学效率。
2.适度增加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口语及听力能力
高职日语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由学生自主研究、探索各知识点的规律。入门单元的语音教学我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通过讲解、模仿、练习等多种形式反复交替进行;对于基础句型等语法知识的讲解,我通过举一反三先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会话表演,来培养学生开口表达的能力;此外,作为课堂气氛的调节,我还适时播放音频、视频来引导学生提高听的能力。
2.1关于背书。在新学期初,我就给班上的同学来了个下马威,告诉他们每篇课文都有背诵内容。对于能力差的学生我只要求他们背书上的例句,实在不行的只要熟练读出来就可,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背我提供的小短文,以此来增加语感和扩充词汇量。
2.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经常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理论。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超纲题”。比如给他们十分钟时间学一首日文歌的部分,然后请同学表演,或者给他们观看一小段视频,然后即兴复述等,学生参与度非常高,这些视频或歌曲都是我们教研组老师精挑细选出来的,只要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他们发现原来他们所学到的内容已经能应付很多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
3.语言要与文化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想学好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日语是典型的暧昧语,所以日本人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常常只说一半,点到为止,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不懂得日本人的言外之意,就会经常莫名其妙地得罪人。日本人在和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非常注重礼貌,绝对不会说出拒绝或不满的话,也不会流露出不满的表情。此外日本人“以和为贵”,“内外有别”的思想也经常在语言上有所体现,但很多学生都无法意识到。所以作为课堂枯燥的语法学习的一种调剂,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讲讲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帮助学生在工作中避免这类的尴尬发生。总之,在基础日语教学中除了重视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还应该注重把日本文化融入教学当中。通过异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不仅仅只会说日语,还懂得一些异国文化,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以上是我个人在软件外包日语教学中的一些感悟,软件外包行业在苏州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正在以蓬勃的态势发展,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我们应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既掌握软件知识,又懂日语的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整合性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整合,需要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建立新的认识。我们应该明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掌握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地将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能够更好地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整体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形成一个整体,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无论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整合,还是对实践教学本身的深入探讨。每一次的实践教学,应该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例如,在大学一年,实践教学的见习基地,可以选择在幼儿园。带领学生参观幼儿园,通过观察幼儿园装修的特点、班级命名的特点、活动区域的特点等,对幼儿园的周围环境和基本情况会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于职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第二次的见习目的,就可以结合第一次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可以结合卫生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亲自进行幼儿园相关活动区域的布置、安排和教学等。还可以对幼儿园的规模进行拓展,例如,亲子教育机构,让孩子和家长通过游戏进行活动,使幼儿在家长的见证下健康成长。使学生的实践能够建立在第一次实践的基础上,这样的实践教育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多样性
在实践中,学生应该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全面进行实践探究。实践教学除了见习、实习,还应该建立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除了阶段性的见习,学生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实践。学生还可以和指导老师一起进行探讨性研究,或者参加一些大型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很多领域都有相关的综合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现状,所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能够及早地明确择业的方向。
(四)指导性
实践课程都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大纲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明确教学的目的,了解教学的步骤。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会反思,见习后要写参观的心得体会,最后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教师需要在学生进行实践前,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各层面所遇到的问题
1.观念层面。传统的学前教育实践教学没有得到重视,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如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对教师资格的培养需要更加专业化,并且注重实践教学。从观念上改变对实践教学的看法,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结构层面。实践课程在学前教育教学的比重仅占1/4,而且存在教学形式单一乏味的问题。相比较其他国家而言,我们国家实践教学的实践非常有限,而且见习基地非常单一。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首先是到见习单位进行参观,然后写见习报告,在课堂上进行虚拟教学,最后通过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只是对见习报告评分、对课堂表现评分、对实结评分。这样的评价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3.行为层面。实践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导致学生在见习中,根本不知道注意什么,了解什么,对于见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在短暂的见习后,又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延长实习时间,才能使学生有更深的感悟。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实际性的问题。然而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在需要深入研究理论和实践时,摆在眼前的任务却是写毕业论文。
(二)学生对实践教学工作的认识不够
教师在实践教育中,侧重技能的训练,没有与将学前教育相关的课程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在实践中,学生始终是个“旁观者”,根本没有融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实践是毫无效果的。
(三)教师的指导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监督不到位,导致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变成了一种形式,而不是学生真正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对于需要上交的材料,只是找相关的实习单位,随便写个证明,敷衍了事。专业的教师需要面对很多学生,没办法每个都进行全面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没办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缺乏有效的评价体制
实践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进行自我的反思,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中缺乏评价的标准,使得评价缺乏客观性。
三、实现“实践教学”变革的对策
(一)树立新的实践教学观念
实践教学需要具备实用性,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将所见所闻所感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实践教学还应该具备开放性,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中,很难掌握见习的实际目的,需要在开放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在实践过程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向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还应该具备职业性,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对见习单位,产生职业认可。为以后更好地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在教学中同等重要,他们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职业岗位工作的得心应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验课程。完善实验课程标准,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基础的理论知识,为更好的进行实践打下基础。加强学校校内的实验设施的建立,确保学生在校内进行实验课程的训练。
2.实训课程。结合实验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训课程,将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习课程。在实训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短期的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变成一种能力,运用到工作中。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教学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和调整教师队伍。我们可以采用“精进简出”的原则,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专职老师,培养本校的教师到校外进行专业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使教师在教师团队中具有相对的优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壮大师资队伍。由于学前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专业性,因此教师的学历都相对较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少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教师缺乏对学前教育的深入了解,想象和实际情况往往会有差距。学校为了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针对每一位教师的情况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学校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现时,需要对校内的实训设施进行完善。例如,幼儿园虚拟教学室、舞蹈训练室、绘画艺术室、音乐实训室等。加强与校外幼儿园的相互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五)健全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
现如今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生无法通过评价真实地了解自己的从业水平。学校为了避免学生盲目的进行学习、教师随意的进行教学等现象,需要建立健全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同等的重视校内外的实训考核。明确每位同学的指导教师,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知道找哪位教师进行指导,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实践教育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只有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效果。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理论知识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出一名优秀的教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摘 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建本科。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及课程设置方向,将学前教育实训教学分为艺术技能实训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两大模块,在总结分析实训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以开展运用性强、整合度高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谋求与实训基地幼儿园合作共赢的两个实训教学发展方向。
关键词 学前教育;实训教学;本科教育
作者简介:罗璇(1988—),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论。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明确提出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我校制定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本研究把学前教育实训教学分为艺术技能实训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两大模块。在现有的实训教学内容中,艺术技能包含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四项基本艺术技能,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划分维度,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含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七个方面。而在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中,部分能力是教师入职后逐渐磨练养成的,而在大学学习期间,笔者认为可以养成的学前师范生专业能力主要包含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儿童游戏的组织与引导、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为例,试分析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内容,并结合办学中已做出的有益尝试探索实训教学的途径。
1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开展的实践
1.1 艺术技能实训以舞台表演、作品展示为平台,丰富提升学生艺术表现能力。
在我校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基础艺术技能均开设两学年。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每个教学模块后都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如:幼儿韵律舞蹈创编模块学习后要求学生完成简单儿歌的韵律编排并表演。其次,在校内组织开展与开设课程相对应的艺术活动。除了倡导学生参加学院集体艺术活动,教师还充分利用我院承担幼儿园转岗教师等国培项目的契机,建立国培学员与学前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组织导演学前教育学生专场演出,汇报学前学生艺术技能学习成果。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利用崇左市周边幼儿园六一晚会的舞台,教师领导学生组织、策划、导演、排练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并送剧目到幼儿园。
1.2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为主线,采取“校内实训、大赛锻炼、社会实践”的实训方式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方面,教师采取了“校内实训、大赛锻炼、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在校内实训中,教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中侧重该领域教学法的实践,常用观摩幼儿园优质教学活动、试讲与说课等方法直接塑造学生教学能力。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本专业内的学前教育学科竞赛,如教学活动的组织、环境创设方案设计、学前教育调查报告写作、幼儿园教玩具制作等,比赛赛制与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保持一致,也起到全区大赛选拔选手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竞赛中成长。另外,由于崇左地区幼儿园师资缺乏,学前教育学生有较多到周边幼儿园开展实际工作的机会,在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教师也根据学院要求在每一学年中安排两个星期的示范幼儿园或实训基地幼儿园见习活动。教师在见习前根据教学课程需要布置相应见习作业,使学生在见习中有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幼儿园见习。
2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发展探索
2.1 以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为方向,开展运用性强、整合度高的艺术实践活动
在已有的教学经验中,研究者发现大半学前教育学生因大学前未经过艺术学习,在大学中训练艺术技能常吃力不讨好,但在幼儿园运用性强的艺术活动中表现出色也乐在其中。未来的艺术技能实训中,除了保持每年六一儿童节到幼儿园协助并登台的传统,在校内实训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实训:一是教师至少实际参与一次学生的艺术创作、排练,从创作和表演方法的根本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不是在艺术作品呈现后批评指导;二是整合艺术课程资源,举办学前教育专场演出、作品展,单一项目的演出往往略为单调,整合程度高的活动更容易全面展示学生艺术学习成果;三是艺术学习的方向明确指向幼儿园,让学生明确学前教育与艺术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区别,教学强调艺术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途径、方法。
2.2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幼儿园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
实训基地是高校学生巩固专业理论、训练专业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平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中,与专业相关的单位机构共建学生实训基地是此类高校办学的一个方向。目前我们与幼儿园的合作还处于幼儿园提供见习机会、学生在幼儿园业务繁忙时期帮忙的阶段,如何使双方合作常态化、深入化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除了继续保持现有的联系与合作外,研究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可有所作为:一是教师与幼儿园深入沟通,了解幼儿园办园需求及难处,与幼儿园共同探讨对策,提出分阶段的实施解决方案;二是将学生划分小组,按照阶段性的解决方案,统筹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前往幼儿园开展环境创设、儿童游戏的观察与组织等活动;三是学前教育专业与基地幼儿园谋求共建,高校教师以培训项目、送交下乡活动为平台,提供基地幼儿园师资培训的社会服务,选取学生竞赛中的优秀选手到幼儿园承担部分实际工作。另外,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应让学生在幼儿园的见习与工作与同一个班级绑定,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以绑定班级为研究样本,结合理论学习的课程任务,开展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8.html,2011-12-12.
[2]左雪.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整合,需要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建立新的认识。我们应该明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掌握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地将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能够更好地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整体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形成一个整体,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无论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整合,还是对实践教学本身的深入探讨。每一次的实践教学,应该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例如,在大学一年,实践教学的见习基地,可以选择在幼儿园。带领学生参观幼儿园,通过观察幼儿园装修的特点、班级命名的特点、活动区域的特点等,对幼儿园的周围环境和基本情况会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于职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第二次的见习目的,就可以结合第一次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可以结合卫生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亲自进行幼儿园相关活动区域的布置、安排和教学等。还可以对幼儿园的规模进行拓展,例如,亲子教育机构,让孩子和家长通过游戏进行活动,使幼儿在家长的见证下健康成长。使学生的实践能够建立在第一次实践的基础上,这样的实践教育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多样性
在实践中,学生应该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全面进行实践探究。实践教学除了见习、实习,还应该建立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除了阶段性的见习,学生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实践。学生还可以和指导老师一起进行探讨性研究,或者参加一些大型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很多领域都有相关的综合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现状,所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能够及早地明确择业的方向。
(四)指导性
实践课程都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大纲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明确教学的目的,了解教学的步骤。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会反思,见习后要写参观的心得体会,最后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教师需要在学生进行实践前,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各层面所遇到的问题
1.观念层面。传统的学前教育实践教学没有得到重视,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如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对教师资格的培养需要更加专业化,并且注重实践教学。从观念上改变对实践教学的看法,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结构层面。实践课程在学前教育教学的比重仅占1/4,而且存在教学形式单一乏味的问题。相比较其他国家而言,我们国家实践教学的实践非常有限,而且见习基地非常单一。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首先是到见习单位进行参观,然后写见习报告,在课堂上进行虚拟教学,最后通过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只是对见习报告评分、对课堂表现评分、对实结评分。这样的评价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3.行为层面。实践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导致学生在见习中,根本不知道注意什么,了解什么,对于见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在短暂的见习后,又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延长实习时间,才能使学生有更深的感悟。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实际性的问题。然而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在需要深入研究理论和实践时,摆在眼前的任务却是写毕业论文。
(二)学生对实践教学工作的认识不够
教师在实践教育中,侧重技能的训练,没有与将学前教育相关的课程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在实践中,学生始终是个“旁观者”,根本没有融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实践是毫无效果的。
(三)教师的指导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监督不到位,导致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变成了一种形式,而不是学生真正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对于需要上交的材料,只是找相关的实习单位,随便写个证明,敷衍了事。专业的教师需要面对很多学生,没办法每个都进行全面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没办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缺乏有效的评价体制
实践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进行自我的反思,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中缺乏评价的标准,使得评价缺乏客观性。
三、实现“实践教学”变革的对策
(一)树立新的实践教学观念
实践教学需要具备实用性,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将所见所闻所感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实践教学还应该具备开放性,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中,很难掌握见习的实际目的,需要在开放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在实践过程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向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还应该具备职业性,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对见习单位,产生职业认可。为以后更好地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在教学中同等重要,他们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职业岗位工作的得心应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验课程。完善实验课程标准,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基础的理论知识,为更好的进行实践打下基础。加强学校校内的实验设施的建立,确保学生在校内进行实验课程的训练。
2.实训课程。结合实验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训课程,将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习课程。在实训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短期的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变成一种能力,运用到工作中。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教学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和调整教师队伍。我们可以采用“精进简出”的原则,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专职老师,培养本校的教师到校外进行专业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使教师在教师团队中具有相对的优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壮大师资队伍。由于学前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专业性,因此教师的学历都相对较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少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教师缺乏对学前教育的深入了解,想象和实际情况往往会有差距。学校为了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针对每一位教师的情况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学校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现时,需要对校内的实训设施进行完善。例如,幼儿园虚拟教学室、舞蹈训练室、绘画艺术室、音乐实训室等。加强与校外幼儿园的相互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五)健全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
现如今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生无法通过评价真实地了解自己的从业水平。学校为了避免学生盲目的进行学习、教师随意的进行教学等现象,需要建立健全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同等的重视校内外的实训考核。明确每位同学的指导教师,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知道找哪位教师进行指导,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张雪门对实习意义的论述从当时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师资存在的问题着手,指出当时幼儿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了解幼儿,二是不了解社会。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只增设与幼儿和社会相关的课程是无济于事的。他认为:“一种真实知识的获得,是应该以直接经验做基础,再来扩充间接的经验(就是书本的知识),才会融会贯通。”这不仅可以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而且可以从各种社会活动中获得不同的社会经验。在实习过程中能切实注意到儿童教育的实际问题并求其解决办法,体验到学理的意义,不但可以印证学理,有时还可以发现新的学理。实习对于师范生早日形成专业意识、专业情感和专业能力十分必要。
二、实习的原理
在《实习三年》中,张雪门指出:“会骑马的人是从马背上学会的,离开了马背,尽管念一辈子的骑马术,如果跨上马去,还是会从马背上翻下来。那末,专从书本讨经验的人,无论对教材或教法的研究下过多深的功夫,一旦实际与儿童对面,那几十双小眼睛,就可以使你‘丧魂落魄’‘手足无措’了。”他认为实习应该根据正确的原理去安排组织,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坚持“生活教育的观点”。最有效的生活法就是“教学做合一”。
三、论实习的阶段、内容及指导
张雪门对幼师三年的实习计划从内容到方法都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他将实习分成四个阶段:参观、见习、试教和辅导,这四个阶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观摩到参与、由参与到负责,层层递进的安排完全符合幼师生的学习规律,而其中的设计非常好地体现了张雪门认为的实习应当是有系统、有组织以及有步骤的思想。
张雪门认为参观是实习的开端,时间为一个学期。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幼稚园的基本观念。参观的对象为建筑、教具、工具、材料等设备;师生的仪表、态度与兴趣;对幼稚生习惯、积极、消极的处置;工作、游戏、文学等教学过程以及整个的设计。这种参观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并发现理论学习中与之相符或者相矛盾的地方,并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解决。参观后还应组织讨论和报告,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因此,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的为学生提供参观的条件,并且在参观前为学生进行指导,指出在参观中应注意的地方,知道参观的重点,并在参观后形成总结。
见习比参观更深入了一步,时间也是一个学期。从准备材料开始,一直到整个设计活动中的参与。张雪门认为:“见习是把师范生从参观中所得的经验,再经过一次行为的表演,使得他们的认识更清楚,观念更坚定,而且提醒他们对于教育的看法,不应当仅仅以为是一种知识,并应有相当的热忱和技能”。见习活动包括参与各种教学材料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对各种教学行为的学习和参与等,见习结束后要进行讨论和报告。可以看出,张雪门所说的见习实际上是一个边看边做的过程。学校也应该给予学生们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使学生建立起对幼儿的喜爱、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找到职业的归属感。
幼稚师范生从参观、见习中获得了若干经验后便应该给他们一个较长时间、独立负责的机会。试教便是最好的形式,时间是一个学年。张雪门提倡师范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一些闲置的资源,办不收费的平民幼稚园,作为试教的场所。园内一切工作由师范生担任,这是一个非常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阶段。但就目前现实的情况看,当今的社会条件很难解决为期一年的试教工作,但其中的内容仍可以让我们借鉴,尤其是学生独自处理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
师范生经历了参观、见习、试教三个阶段,可以说对教育工作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这种基础是非常脆弱,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情感不高,教育的态度不够积极,因此需要经历辅导这一阶段,使其从实践中了解教育的真正的价值。辅导的时间也是一个学年。辅导的范围,在纵的方面是由儿童的队伍出发,向儿童家庭推进,向学校单位前后延伸至托儿所和小学低年级;横的方面,是向广大的社会联系这些工作。在这一阶段,师范生不仅要了解儿童,更要了解社会,从事整体的社会活动。对于当前学前教育师范学校,辅导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情感上建立起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才能真正发自内心的进行工作,才能体验和享受到工作的乐趣。而且对于学前教育外延领域的涉猎,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自身的视野,更能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随着学生们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学前教育事业。
当前,在师范生职前培养中增加实践类的课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对于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仅仅在后期增加实践类课程并不够,根本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只有借鉴张雪门关于“全程实习”的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类课程对师范生的全方位培养功能。另外张雪门也明确提出:对儿童、对职业的爱,只有在实习的行动中去培养和体会;职业的素质也只有在实习中去锻炼和提升。因此,在当前的师范教育中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师范生更了解幼教事业的价值,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1.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Z].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3.张雪门.实习三年[M].台湾:台湾书店出版,1961.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专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落实在课程上,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1]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的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在幼教改革中,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才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幼儿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1关于实践性课程体系
1.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本文中,实践主要指的是在高师教育中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建构实践知识,增强实践智慧,从而更快地适应教师职业这一角色并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据此,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提出,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2]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质和量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3]
1.3“实践性课程”是指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教育实践,旨在增长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形成实践能力,促进高师学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的综合。教育实践性课程是体现高师师范特色的课程之一,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实践性课程包括各门学科的课程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观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课外教学技能训练、各种社会活动等等,它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
2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一线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体,然而学前教育专科发展时间短,课程设置处于转型阶段和探索时期,课程设置经常在幼师和高师本科的之间摇摆,缺乏统整性和独特性,没有形成符合该培养层次的特有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存在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而且至今未形成适合该培养层次需要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不系统、不深入,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内容上都在调整和不断完善之中[4]。
为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应对整个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围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必需,技能求实”[5],在专业理论素质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指导原则下,应重新诠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根据学前教育这一行业人才的需求,建构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创新体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实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课程建构设计过程中,既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逻辑严密性,又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如何通过实践课程的改革培养合格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幼儿师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体现高职“全程实践”和“全方位实践”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学前教育实践性课程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改革。
2.1课程实践:结合具体课程,有不定期的教育见习。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通过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积累职业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2见习实习:在我们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每个学期组织1周集中见习,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第一学年是保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主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第二学年有两周的教育见习;上下学期各一次,一二年级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幼儿园的调查和实践,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2.3课外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中校内实践主要有:a.统一组织舞蹈基本功晨练; b.专题晚自习(练——书写、手工、绘画等;讲——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唱——视唱、歌唱;舞——舞蹈基本功练习、节目排演等)。c.课外练琴,包括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器乐练习。d.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团小组活动。包括舞蹈队、器乐队、礼仪队、声乐队等。e.专业技能竞赛。包括 艺术竞赛(弹琴、唱歌、跳舞、形体服装、画画等)、讲故事竞赛、诗歌朗诵竞赛、游戏设计比赛、课件制作竞赛、幼儿玩教具制作竞赛、童装设计竞赛、宿舍环境创设竞赛等。f.专题演出活动。每学年上学期组织“庆国庆,迎新生”演出、“毕业班汇报”演出、 “辞旧迎新”演出;下学期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庆六·一”活动和“欢送毕业生”演出。
校内实践主要有:a.参与幼儿园各种活动。包括节庆日活动、环境创设活动、玩教具制作活动、科技活动、游戏活动、保育活动、小课题研究活动等;b.义务到孤儿院、养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和监区帮教演出; c.积极配合参与社区各项文艺活动。
2.4市场需求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首先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其次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实行“按需分流,方向选择”。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2.5技能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着眼点: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幼儿园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根据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为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学生专业技能突出“三能八会”
“三能”:
(1)“能设计组织幼儿活动”。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的办学实际组织幼儿的文艺、体育、游戏、科技、故事会等教育教学活动。
(2)“能创编幼儿舞蹈”。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舞蹈特点,结合不同民族的风格创编幼儿舞蹈。
(3)“能创设幼儿园环境”。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实际,结合地方文化和美学要求,对幼儿活动的环境进行局部或全面创设。
“八会”:
(1)“会朗诵儿歌”。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歌,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及恰当表情给予朗诵。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说普通话时地方音很重,为此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小皮球”“城门城门有多高”等儿歌让学生练习。
(2)“会讲儿童故事”。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故事,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恰当的表情、生动活泼地讲述故事。
(3)“会唱幼儿歌曲”。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歌曲,并能准确、优美地演唱幼儿歌曲。
(4)“会跳儿童舞蹈”。 即能选择并创编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童舞蹈,能进行示范并指导幼儿表演舞蹈。
(5)“会制作幼儿玩教具”。即根据幼儿教学和游戏的需要,制作相关的玩具和教具。
(6)“会弹一手好琴”。即会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伴奏和弹奏幼儿歌曲。
(7)“会画一手好画”。即会用颜料、油画棒等材料进行绘画、教学绘图和手工制品、环境的美化。
(8)“会写一笔好字”。即会用毛笔、硬笔、粉笔等书写工具规范地写好汉字。
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合编.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第2版88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第一版第207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83-03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立足现实而由过去向未来延伸的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它是弥合高校与幼儿园的鸿沟、弥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性知识建构的鸿沟的一种课程形态。研究证明,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那些日积月累形成的、融合了理论与实践、个体与公共、明言与缄默知识而形成的个人实践性知识。它具有个体性、实践性,情境性三大特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上述两种意义上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可以被认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起点。本文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与价值,旨在寻找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依据。
一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
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弄清楚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历史命运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历史命运几乎一样,都曾处于附属地位,从来没有取得过独立性,依附于学科理论课程,处于学科理论课程的控制之中,缺乏主体性,只能奴性地在理论之后“亦步亦趋”。长期以来,作为教育实践课程最重要内容的教育见习、实习,教师教育机构及其学者们大都把它视为职前教师培养的一个“环节”而已,是职前教师在学完理论课程后,到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对理论加以检验和应用的部分,它仅仅是在原有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后面,简单地设置一个以检验和应用理论为目标的“实践环节”。课时比例仅占全部课时总量的6%,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而且把实践教学课程简单地等同于教育实习,课程定位简单。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不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人们关于“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简单逻辑思维造成的。人们认为,应用是比较简单的,关键是要掌握理论,只要掌握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就自然而成。另外,理论性课程在设置、实施、评价等操作性上比较容易,在教师安排、课时量及经费的计算、督导与评估等方面较好操作。而实践性教学无论是指导教师选派、课时量及课时津贴的计算、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考核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安排等都很难处理妥当。这也是实践教学课程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另外,过去人们尚未认识到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成长的价值。由此形成了一个固化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这种模式使师范院校的教师和师范生远离中小学实践,封闭在大学的“象牙塔”中而不自知。这种模式是对师范生个体经验与主体性的排斥、对具体教育情境的轻视。随着研究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认识的深入,“回归实践”的国际教师教育运动,以及我国新课程改革而进行的教师教育体制的变革,认识到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各师范院校开始关注和改革实践教学,出现了一种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走向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时间特征:全程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在课时上仅占全部课时的6%,仅仅在第七学期安排2个月的教育实习,无法满足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而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时间上是持续4年,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持续不断地接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并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实践教学是教师教育过程中一项一以贯之的任务,它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课程,而是存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具有全程性特征。例如,入学时邀请高校所在地幼儿园园长、优秀教师进行有关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讲座;随着理论课程的开展,走进幼儿园观摩幼儿教学、教研活动、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等;参观幼儿园环境、感受幼儿园文化;与幼儿、教师开展访谈,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观摩研讨幼儿园教育实践案例,等等。
2 空间特征:全方位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在理论课学完后,仅仅在“幼儿园”进行为期6~8周的教育实习,在空间上不能拓宽幼儿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路径。因此,需要拓展未来幼儿教师实践的空间,从以幼儿园为基础拓展到课堂、活动室、实训室等空间。
3 内容特征:全面整合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仅仅是在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而现在除了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习外还有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实践、研究实践,具体体现为幼儿教师艺体技能、教学技能,如说课、讲故事、手工制作、亲子活动、教学活动设计、教研活动、课件制作,等等。
4 目标特征:维层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幼儿教育理论之运用,巩固检验理论知识。是一种单维、单层的目标要求。而教师知识的研究表明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理论的巩固与运用,不仅仅是强化知识技能,还要获得实践知识、形成反思习惯、建构教育观念、生成实践智慧。具有不同纬度与不同层次性,是多维、多层的。
5 指导主体:多元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指导主体主要是幼儿园的指导教师,辅以高校的带队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指导主体的单一性,限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不同教师那里获取实践综合素养的可能性。而随着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室实践、教育实践、研究实践的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可以从不同学科、专业、实践的教师那里学习不同层次、维度的实践核心素养。这样,实践教学的指导主体具有了多元性特征。
6 体系特征:融合性与独立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虽然只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环节”,是在理论课程学完之后独立安排的一次性教育实习课程,具有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依赖于理论教学的实施。而当下的实践教学除了独立的教育实习外,还有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室实践等,显然现在的实践教学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与理论课程有机融合的体系。这是表现为内容的融合性,另外还表现为实施主体的融合性,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实施实践教学,实施场所的融合性,高校与幼儿园合作进行实践教学。
二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
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建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其价值,并弄清楚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职前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有着如下价值。
(一)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参与者生命意义的彰显
生命的发展变化可以简单地区分为连续性和阶段性两种方式。连续性方式主要是量的集聚,阶段性方式主要是质的跃进。在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阶段性方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之阶段性形态。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对于其主要参与者而言就是一种典型的阶段性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就是主要参与者的阶段性生命发展的过程,为主要参与者提供了生命l展的时空体系,提升参与者的生命意义。就职前幼儿教师来说,实践教学课程意味着他们熟悉的高中及大学课堂学习方式的中断,从大学入学开始就进入到生动的直观实践场域,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的学习场并开始扮演幼儿教育审视角色,这是一个从高中生到未来教师角色的巨变。并随着实践教学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职前幼儿教师将进行多重角色的转换。就大学指导教师来说,反思性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将对其常态的教学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教学课程意味着他们由单一承担学前教育者向同时承担学前教育者与学前教师教育者身份的过渡,意味着他们有机会从更高的视角审视与表达自己的实践。
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职前幼儿教师不是孤立于教学外,而是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教学的创造者、是教学的主体。这正是职前幼儿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显过程。实践教学课程为职前幼儿教师提供了在践行与反思中提升专业生命的平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正是遵循了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而使得不同参与者生命意义的不断彰显。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与职业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也是职前幼儿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显。实践教学是以活动过程的反省与经验的反思(实践性认知)诸原理为基础的实践的样式。实践教学是基于复杂语脉而展开的文化性、社会性实践。从此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也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彰显。
(二)是职前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的重要载体
在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中,大致有两种取向。一是学问知识取向,注重学术逻辑体系知识的学习,相应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学科理论课程;强调理论知识内部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主要以阅读和讲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技术取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相应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技术类课程,遵循一种刺激与反应式的学习方式。这两种取向我们可以把它简约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经历了二元对立与对等到融合的关系沿革。而我们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所体现的是学问知识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当然这种对立主要是由我国长期以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制使然:新世纪以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师学校的理论课教师,而幼儿园教师主要由幼师学校培养。这就导致前者主要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知识,后者注重实用职业技能。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根源: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视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智慧的获得与生成,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的二元对立的线性思维。因为,职前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依存于复杂实践语脉的经验性知识,是未来幼儿教师在特定的课堂,以特定的教学资源、特定的幼儿为对象形成的知识,来自于职前教师的直接经验,是在长期与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它不是脱离具体实践情境的“理论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加以累积、传承与建构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未来幼儿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载体。
(三)是职前幼儿教师获得专业认同与就业期望体认的重要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不仅仅是职前幼儿教师彰显生命意义与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平台,还是他们获得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与形成就业期望的重要途径。有学者对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通过幼儿园见习,师范生普遍比较接纳学前教育专业,还帮助一部分不确定自己对学前教育专业持何种态度的学生明确了方向,坚定了意志;通过幼儿园见习,要去幼儿园工作的师范生人数由见习前的28.6%上升为见习后的54.8%。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帮助职前幼儿教师认同自己所选择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帮助职前幼儿教师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树立起正确的幼儿教师专业情意。
(四)是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的生成、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行动与反思,这是未来幼儿教师专业的重要路径。因为幼儿教师专业是实践的专业,其专业发展必须落实到幼儿教师“育儿实践”上。故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必须彰显对实践的关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帮助未来幼儿教师建构专业知识,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掌握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而是在实践中改善和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与价值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为什么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为我们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认识论前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徐国庆.基于知识论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3]洪松舟,卢正芝.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效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4]檀传宝.中国教师教育的新境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欧璐莎,吕立杰.实习教师社会化进程中教育实践课程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2(12).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出,要“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随后,在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大力推动下,初中毕业起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教育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相比高中毕业起点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初中毕业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由于具有起点低、学生可塑性强、五年一贯、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等独特优势,现已成为我国培养幼教师资的重要形式。优秀幼教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职前教育,职前教育的关键是课程。为了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五年一贯制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须予以厘清,以利于培养高素质幼教师资。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将五年一贯制课程设置人为分割为两个阶段
五年制一贯制大专课程设置被分割为两个阶段,即中专阶段和大专阶段。五年一贯制课程被分割为两个阶段的做法可能基于如下考虑:五年制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前2-3年相当于高中阶段,重点是通过文化课程学习来弥补学生文化素养较低的不足,等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了,在后两年再开始专业课程学习。这种课程设置的思路和策略从理论上来看具有正确性和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制约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充分和协调发展。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的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从学生整体上看,五年制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使她们(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几乎为女生)对现有文化基础课程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和抵触情绪。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鲜活的、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她们从内心深处讨厌那些让她们失败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通过强化文化基础课程学习来弥补她们文化素养的不足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切实际,很多教学实践和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成绩差不全是学生的原因,如果教师优秀、教法得当的话,学生也能学好。这种观点看起来有道理,但放在具体现实环境中则是错误的,很不现实。这种观点的理论假设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意愿的基础之上的。现实是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不仅文化基础较差,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对有关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意愿。此外,是不是教师的教法不合适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意愿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为学生多年来文化课成绩都很差,难道是教师的教法都有问题吗?弥补文化课差距的目标无法实现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很多,但根本问题在于所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的内容。陈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在面对思维活跃的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时,很难引起她们的兴趣,更谈不上爱好,因而教学的失效也就成为必然,弥补学生文化素养不足的目标亦难以实现。后两年再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设置亦存在一定问题。五年制学生一般要在第五学年进行顶岗实习,因而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多放在第三、四学年。由于学生在第三、四学年要进行不少于四周的幼儿园见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很紧张,且本身自控能力和文化基础较差,因此学生的专业素养就难以保证。五年制学生专业基础差,专业课学习不扎实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前2-3年大量低效文化课程的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进行专业技能实训的时间自然就不充分,五年制学生整体专业素养亦难以提高。
(二)文化课程教学定位存在明显偏差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属于通识性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未来幼儿园工作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会成为幼儿园教师“教学内容”的基础。在设置文化课程科目时,多是参照高中课程科目设置的,如语文、数学、外语、经济常识、哲学常识、物理、化学、历史(社会)、地理等,意图在于通过系统的文化课程学习来提高学生薄弱的文化素养,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在文化课程的具体定位上的偏差之一就是脱离幼儿园工作实际,其主要表现是比照高中课程科目和内容来设置文化课程。从幼儿教育的职业特点来看,对教师的单一学科知识要求并不深,但对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成为具有广博文化底蕴的杂家。比照高中课程科目和内容设置文化课程的定位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了原有的学科本位,客观上脱离学生的实际并削弱教育类课程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五年一贯制优势的发挥,也背离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文化课教学定位偏差之二是脱离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实际。文化课部分课程如数学、物理、哲学等难度较大,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更谈不上知识的实际应用。这种定位安排严重脱离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实际。由于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她们对文化课学习没有兴趣,即使学习也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的目的,学习动机就是为了考试的通过。在当今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以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和学,都会导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异化。对学生而言,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自身兴趣和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单纯的成绩,课程教学失效亦成为必然。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自然科学知识而言,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当中的核心概念,探究和表达科学知识的方法和科学观。学生只有自身形成了正确的科学观,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在正确的科学观引领下,与幼儿一起探究和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猜想、推理等,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精神。自然科学知识从广度上来说,至少要包括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常见现象相关的科学知识;从深度上来说,不仅要了解单个事物、现象的表现,还要了解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前因后果。比照高中课程所开设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过于重视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的培养,无疑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幼儿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极具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事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的认同感,更加理解幼儿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有赖于学生通过自身多种途径和形式的努力学习。比照高中课程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从科目和内容上都不能适应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也存在较大距离。
(三)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需求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手工、书法、教师口语等课程。整体来看,专业技能课程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很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占课时比例高于其他类课程课时比例。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她们在入职后专业技能方面欠缺比较多。主要原因不在于课程设置课时数量的不足,而是专业技能课课程内容设置上的问题。以舞蹈课程为例,每周最低2课时,每学期均开设,延续8个学期。就课时数量而言,超过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3门教育理论课程的总和。课时数量的充足体现了学校对提高学生专业艺术素养的重视,在教学内容上则主要是对舞蹈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和学习教师事先编排好的各类型舞蹈动作,如民族舞中的新疆舞、藏族舞、傣族舞等,但缺乏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幼儿舞蹈及幼儿舞蹈创编技能技巧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进一步按照舞蹈专业的技能标准来要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生的舞蹈专业基础得到提升,但会进一步偏离幼儿园对幼儿师资的实际需求。不仅舞蹈课程,音乐和美术课程在内容和实践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正规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技能培养的要求,需要非正规的活动课程来弥补正规课程体系的不足。非正规课程主要指各种专业技能比赛、专业讲座、社团活动等。由于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非正规课程在培养学生多样化技能方面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如技能比赛在各年级之间的布局和衔接,缺乏技能比赛的整体统筹规划;外聘专家讲座缺乏计划,随意性较强;社团活动管理混乱,缺乏教师指导等问题。非正规课程体系难以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四)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实效性较差
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有校内实训、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实习等多种形式,贯穿学前教育专业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整体教学实效性较差,主要问题如下:第一,校内实训课程与现实需要脱节,效能低下。校内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在时间、内容、形式、指导、评价等诸多方面与现实需要脱节,存在比较严重的效能低下问题。在实训时间安排上,实训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在现实中,教师在理论先行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实训课程不被重视,甚至为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实训课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挤占,有限的实训课时难以得到保障。在实训指导上,任课教师有专业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但缺乏对幼儿园实践的长期、深入了解,缺乏幼儿园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学生在这样的教师指导下所形成的能力自然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距离。第二,幼儿园见习缺乏系统性,成效不彰。幼儿园见习,就是让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幼儿园保教工作,观察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岗位任务和要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每学年要经历1-2次幼儿园见习,每次见习时间为1-2周。由于幼儿园见习内容缺乏针对性,每次见习任务内容通常被笼统地表述为幼儿园保育见习、教育见习等。这种笼统任务往往不符合幼儿园实际工作需求,也会造成学生在见习时陷入迷茫,不明白自己具体该见习什么。学校专职指导教师数量上的不足以及知识技能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指导教师难以深入幼儿园对学生进行现场有效指导。学校对幼儿园方面缺乏明确的见习指导要求,以及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一线带班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幼儿园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见习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见习评价主体包括幼儿园的指导教师以及学校的指导教师。见习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对学生出勤、遵守纪律、综合表现以及所写见习报告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且不涉及对学生具体见习内容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很难发挥评价本身对学生见习的反馈指导作用,见习评价流于形式。第三,幼儿园实习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无法实现实习效益的最大化。学生去幼儿园实习是学生入职前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在真实幼儿园工作环境中接触到各种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中观察、实践、体验和反思,能够建立理论和实践之间更深入的联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修养和实践能力都可以迅速提高。出于促进学生就业的考虑,五年制学生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年进行。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学生只能自主选择幼儿园实习,实习地点非常分散,学校难以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这一阶段的实习为顶岗实习,幼儿园一般会将学生作为配班教师或保育员来使用,也会安排带班教师对其进行指导。由于缺乏学校专业指导教师的及时指导,大多数学生会在班级管理、保教技巧、人际关系、家园沟通、师幼互动等方面出现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往往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实习岗位单一化,也影响学生职业成长。学生在幼儿园顶岗实习,具有工作性质,相应地会有一定报酬,客观上会产生实习工作岗位单一化问题。实习岗位单一化使学生失去在多个工作岗位进行实习锻炼的机会,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亦无法得到全面锻炼,从而限制学生全面发展,损害学生未来职业成长潜力。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改革对策
(一)坚持就业导向,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等方面的办学自;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学前教育专业,本质上也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要满足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的实际需求。学前教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改变原来的学科教学式的、普通教育式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再过分强调文化基础培养,转向要满足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实际需求,实现学校教育与幼儿园工作的无缝衔接与深度融合。简而言之就是在职前教育阶段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开设对学生未来工作有用的课程,逐步减少和停开用处不大和无用的课程,使课程结构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
(二)坚持实践取向,科学安排课程内容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了“实践取向”的理念,要“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必须符合这一理念要求。在具体课程内容教学安排上,要放弃具体课程的学科专业取向,正确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内涵。教师要了解未来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学会调整自己的专业,使自己更适合课程的要求,而不是使课程适合自己过去所学的专业。教师要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未来的职业要求着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上要提高理论的实际效果,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训练时间。
(三)务实设置课程和内容,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这是现实。基于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要采取务实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放弃现在的大量开设文化课的做法,整合和缩减文化课课时,增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时间。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多了,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反过来会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高。关于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仅见于基本内容专业知识栏的第7项通识性知识第31条,“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实际上,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只不过其程度较低而已。基于此,可适度适量开设部分综合文化课程,使学生文化素养在现有水平上能够有所提高。有人认为“不开设和少开设某些文化课程将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的观念是错误的。原因有四:第一,这种观念是仅从自己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考虑,没有顾及学生专业发展的大局,是一种狭隘和错误的观念。其次,这是一种传统的普通教育的思路,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要求。第三,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是在不断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的。第四,就学生部分文化课程的学习现状即有效性而言,不开设和少开设某些文化课程不可能也不会影响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
(四)统筹安排课程,发挥五年一贯制优势
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文化程度和修养要差于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但五年制学生年龄较小,在可塑性上要强于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五年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4年,要比三年制大专学生在校时间的2.5年长。学制长就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最大优势,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回旋时间和空间。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前三年中专、后两年大专的分段课程设置安排,在四年的在校时间内统筹安排课程,充分发挥五年制大专学生可塑性强和在校时间长的优势,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欧阳杰,陈朝晖.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3]袁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的教法课改革与实践[J].学园,2013(11).
国家对高校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视,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许多幼儿园在招聘、录用幼儿教师时,普遍喜欢那些既有技能又懂理论的教师。而高校往往注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传授,但在学生实践训练方面做得不够。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让学生扎实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成了当务之急。我结合工作中的思考,就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谈一些看法。
一、加强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
高师学生没有艺术教育的背景,进大学前也没有参加艺术专业考试,所以其艺术技能是很弱的,而目前大学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走向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幼儿园工作没有较强的艺术技能工作将难以展开。高等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的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今后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能够具有扎实的音乐、舞蹈、美术基本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于教育活动中,达到优化教育活动的效果,所以加强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
对于艺术技能的培养,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对于舞蹈、声乐、键盘、美术等专业技能课应贯穿于一年级到四年级共四学年八个学期之中,在一至三年级教师侧重结合幼儿艺术教育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基本功的训练,完成一定的量的练习,大四的两个学期则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定艺术训练的方向,或声乐、或舞蹈、或美术,同时指定教师进行指导。其次,在师资培养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类教师基本上都是聘请艺术类学院的教师担任,大都缺乏幼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知识。要让他们明确他们所培养的技能是适应幼儿艺术教育需要,而不是训练艺术专长。为此,要组织他们多深入幼儿园参观、考察,与幼儿教师展开座谈,及时了解幼儿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还应让他们参与学前教育系的教研活动,使他们了解幼儿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教育。同时也可以考虑学前教育系有自己的艺术类教师,这可以使这些教师能够从幼儿教育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再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各技能课的特点、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安排。例如对键盘课的教学内容可做出如下安排:第一学年先是让学生练就扎实的指法基本功;第二学年是练习弹奏曲子;第三学年是即兴伴奏,把那些教材中经典的儿歌、目前幼儿园较为流行的童谣等引入学生课堂,目的是让他们到幼儿园很快适应岗位需要。第四学年利用学生在校的短暂时间专门进行幼儿园音乐教材的使用训练,以便让学生熟悉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为学生即将进入幼儿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以上各年级的艺术技能训练均要达到一定的量的要求,以确保学生艺术技能的质与量。第四,应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考核制度,即学生在毕业前,要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等考核内容,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最后,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训练。每门艺术类课程结束时相应地组织汇报演出、作品展等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并且把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一方面。
二、加强“五大领域”课程的教学能力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儿教育的内容分为五个领域,即语言教育、科学教育(含数学教育)、艺术教育(含美术、音乐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与之对应,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牢固掌握幼儿园“五领域”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环节。这对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起奠基作用。在进行这些课程的教学时,一定要改变高校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要多让学生去实践、从做中学习。具体来说进行各领域的教学时,对于理论部分的内容教师可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幼儿园模拟教室等场地,运用邱作华先生的尝试教学理论,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前,教师指导在后。教师可先给定学生模拟教学训练的目标,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目标自主进行各种教学法操作层面的学习,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确定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程序,完成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随时给予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后,教师组织其进行模拟教学,实施教学方案,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再给予评价,最后学生根据教师、同学给出的改进意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同时,若条件允许,可让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在学校及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真实的幼儿园班级中实施他们的教学设计方案,这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最后的考核应既有理论知识的考核,又有学生教学设计、模拟教学等实践方面的评价。
三、加强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能力的锻炼
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到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应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重要的见习、实习及就业场所,学校应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其次,在时间与空间上要拓展教育实践环节。时间上,可从一年级开始,安排学生每周半天到幼儿园见习,一直持续到毕业。这可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另外,可从学生开始学习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游戏等课程时,让学生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围绕所学各领域的指导方法,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间,锻炼学生综合教育的能力。空间上,改变只是到固定的几个实践基地进行集中见习与实习的做法,增加教育实践基地,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多项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此外还要鼓励学生有效利用学校实训室、琴房、微格教室等场所锻炼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第二课堂的作用,重视寒暑假社会实践,等等。
最后,对学生的幼儿园教育见习、实习及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做必要的情况记录,要求学生完成一定质量的见习、实习报告,学校指导教师根据情况给予成绩评定,该成绩记入学生总成绩之中。
总之,由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较大,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幼儿教师既要能够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幼儿园实践能力的学生,为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涓.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舞蹈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