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临床医生医院实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实习过去了三个月了,感触最深的就是,临床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基地。临床的实地见闻,实地操练,让我重现在校学习哪些枯燥又顽固的知识时提出的种种问题。例如:嘛要读药理病理?背了对我有什么用?好像知道了以后还是一点儿意义也没有,知识是统揽了,但学过了总的感觉是一直只为考试而学习,没有几分属于我自己。在学校里,没有人问我这些药吃了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即使我知道这些不良反应,也没有真正见到过,我不知道一种药用错后有多么严重。没有人问我这种病有什么临床表现,我也没有真正见到过这些临床表现,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到底和书本上是一样的吗?等等……几个月的实习生活也对我以后工作大有帮助。医生和护士的职责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给病人解决心理和生理的痛苦。只有当医护做到密切配合,才能给病人带来最大的利益。而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和对方的工作。作为将来的一名护士,必须要了解护士的工作,所以我觉得这次实习既起到了早期接触临床的桥梁作用,又增进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了动手能力,增强了信心。
第一,几个月的实习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护士这个职业的崇高。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护士就是细心和耐心的代名词。我一直以为她们的工作很轻松,很简单,只需要执行医生的医嘱,“照方抓药”就行了,其他的工作也只是些琐碎的小事情。这一次我通过护理实习,第一次深入到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护士的工作就是一个字“累”,我每天跟着她们跑都累得不行,而且她们不但要在病房间不停的走动,还要给病人输液发药,实际上比医生累多了,但他们一句怨言也没有。一名护士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她就充满了力量,她们全身心的投入在一场战斗中:把自己的活力完全展现在病房的内外,把自己的能量连同微笑毫不保留地奉献给病人。
第二,几个月的实习使我开拓了眼界。
增加了见识习期间,我跟随带教老师,细心听取讲解与指导,了解了许多医疗设备的基本操作,观摩并实践了许多种医疗操作,比如生命体征测定(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体重)、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器械消毒等等。有许多专业仪器我都是第一次见到。有许多看似简单的护理操作,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并非如此在医院的这段时间,种种新鲜事接踵而来,时时给我带来兴奋的冲击。我充满好奇,留心观察,积极提问,护士们耐心地给我讲解,使我了解到了一些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了护理操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她们生动地分析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并且在规章制度允许的前提下,给我很多实践的机会,让我有机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设备,实践护理操作。这些都使我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三几个月的实习使我对医护配合的整体护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一点对我将来的工作极其重要,也是本次实习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通过了解我认识到,医生和护士的职责是高度统一的,目标都是为了给病人减轻或解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和对方的工作。
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也是我这次护理实习的最大收获。具体地,我了解到:
1、整体护理要求医生与护士高度协作,其中科室主任与护士长的密切配合是关键。在病区开展整体护理前,护理部主任下科室首先与科主任取得联系,将其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介绍给科主任,取得科主任的支持。护士长在制定实施整体护理工作计划、制度、职责、人员分工、排班方式等方面都需要争得科主任的同意。科主任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交班会上强调医护配合整体护理的意义、具体工作计划,并要求医生积极支持与配合。科室组织护士整体护理知识培训时,科主任和医生也需参加学习。
2、医护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共同管理。病区每个病人床头都需挂有相应的床头卡,上面写有病人的基本资料,主管医生的姓名。新病人入院时要向他们介绍科室主任和自己的主管医生,主管护士,使医护明确自己的职责,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使医护配合密切。
3、医护共同查房。这样有利于解决病人的医疗,护理问题。并做好记录,护理部不定期检查查房记录情况。护士参加医生查房,能进一步了解所管病人的情况,提高服务质量。
4、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医护的共同职责。病人的情绪及心理状况对病情的转归有很大的影响。病人在生病的时候会产生种种不良的负性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主管护士发现上述不良情绪时,可告知主管医生,共同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其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5、健康教育是医护的共同职责。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也是一种治疗手段,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贯穿于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同时健康教育也被定为护士应该掌握的一项护理技能。并在制订护理常规、诊疗常规中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医护必须共同遵循。
6、及时交流信息,为病人解决各种问题。护士整天围绕病人转,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多,将病人的病情变化、药物反应、治疗上的问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医生及时处理。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与病人交流,病人乐于向护士讲述自己的想法,顾虑等。护士将这些转告给医生,医生查房时一一向病人解释,及时消除病人的顾虑。
7、护理病历随医疗病历归档案。护理病历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反应了护理质量,具有与医疗病历同等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c)-169-02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是金州区的医疗中心,是大连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是金州区的高校毕业就业见习基地。医院每年承担大连医科大学一个班的临床毕业实习任务。临床实习的教学是医学大学学习的继续,是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必须经过的实践过程,此阶段是医学生的医学教育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的能力。对于从学院课堂走向临床实习的学生,尽管心理上有准备,但对医院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医疗流程,各项规章制度还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熟悉医院的流程和了解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他们实习期间乃至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至关重要。现将医院的具体做法小结如下:
1 领导重视,保障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和实施
院领导对教学工作高度重视,分管领导明确,组织机构健全。院内成立由院长、主管副院长、科教科、护理部、医务科和各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专家组成教学领导小组及教学委员会,负责对全院教学工作的领导、管理和质量监控。教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科教科),具体负责医院教学日常事物性工作;执行医院教学委员会的决议和工作任务;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安排院内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检查评教工作,促进教学工作任务的落实。
医院从主管领导到各带教老师,都有明确的责任,各负其责。学生上岗前,主管部门科教科,组织各有关科室,分工对学生集中进行岗前培训,使学生尽快适应医院的规章制度。科教科定期向主管院长汇报教学工作进展情况,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管院长有针对性地做出部署,以保证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和实施。
2 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1-3]
2.1 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生专业实践的启蒙者,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当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影响十分重要。鉴于此,医院对带教老师的挑选严格把关,高标准要求,要求带教老师以严谨的作风带教,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影响学生,同时以父母般的温暖关心学生,使学生在即将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时受到好的感染。因此,医院在带教老师的选择上,按照要求,经过多年考核、考查,着重选择工作能力强,有丰富临床经验,医德医风好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教学任务,科教科组织他们认真领会教学大纲的要求带教。
2.2 建立监控机制,竞争上岗
老师的挑选不是一成不变的,带教过程中,科教科根据教学管理办法实施动态监控管理考核,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听取学生对带教老师的反应及评价,对带教老师进行监督,择优选拔优秀临床医生带教,以保证教学质量。
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讲座与教学查房。在教学讲座方面,医院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教学查房方面,科教科定期组织教学查房竞赛,请大医知名教授来作点评,规范了医院的临床教学,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对医院临床教学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临床教学骨干,保证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为学生灌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全面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的观点,抓住主要矛盾分清现象与本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随着医疗制度的各种改革,医疗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患者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医院和临床医生必须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合理处理这些不利因素,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与教育的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007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出版了《实习医师临床技能与操作指导》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使医院在规范实习医师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方面有了理论指导,为医院深入开展临床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适应临床实践教学的要求,医院在教学硬件方面购买了教学模具: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模型、胸腔穿刺引流模型、骨穿刺及股静脉模型、心肺复苏术模型,建立了临床技能实验室。
在临床技能实验室里,医院主讲教师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逐渐深入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各教研室还根据学生轮转病房的专业,组织多形式讲座,强化学生“三基”训练,着重做好各种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医院还定期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更好更有效地做好教学工作[4-6]。
3 严格教学管理
医院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加以保障制度的执行,实行人性化教育,从医德医风教育、人品人格教育、规章制度的学习等,都设有专人来管理与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点点滴滴开始做起,逐渐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在实习期间,让学生主动树立学习目标,按照学习计划实施,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除此之外,医院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安排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心情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医院经过实践,在实习阶段,严格临床实习生的教学与管理,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医院曾连续在2004~2006年度及2006~2008年度被大连医科大学评为先进教学基地。今后,医院应不断研究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争取让学生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找到乐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努力培养新一代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张秀巧,马广信,王玉乾.把握3个“结合”做好实习生带教管理工作[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4):189.
[2]王永英,董洪美.抓好实习生管理带教质量[J].中国实用医药,2007,68(29):87-88.
[3]孙梯业,殷育松,陈自强,等.临床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2):177-179.
[4]黄少英.浅谈加强医学影像专业临床实习教学与管理[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2):125-126.
结果:经过强化训练93.6%医学生考核成绩优秀。
结论:强化训练能系统提升专业技能,有效缩短医学生在医疗机构中的适应期。
关键词:医学生 技能强化训练 调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52-01
根据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必然途径,是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而进入实习状态[1]。为此,我院对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前30天集中进行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要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对10级和09级共378名学生,采取技能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以及实习医院带教老师进行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对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10级113名正在实习的学生和曾经参加过培训的09级265名学生在实习结束返校后作回顾性调查。10级回收问卷108份。回收率95.6%,09级回收问卷254份,回收率95.8%。同时将45份调查表发放到12所教学医院,回收38份,回收率84.4%。
1.2 调查方法。
1.2.1 教学方法。各教研室制定出各项技能操作流程及考核评分标准,学生人手一册。具体方法如下:
1.2.1.1 建立训练小组。向学生介绍强化训练的目的、意义、目标和要求。为便于训练和管理,8-10人一大组(示教时),2-5人一小组(练习时)。
1.2.1.2 实施方案。训练项目由各教研室上报,实验中心具体负责,包括实验室和课表的安排、实验用品的准备。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再由学生分组训练和讨论,教师现场检查、指导、答疑。整个训练结束后,采取抽签的方法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操作考试,并将成绩记录在案。
1.2.2 评价方法。每项技能操作的标准分为100分,60分及格,80分达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取匿名调查,内容包括强化训练的评价和临床带教老师对医学生临床实习情况的评价[2]。
1.2.3 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采用百分率计算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3]。
2 调查结果
通过强化训练后,92.5%的医学生基本技能考核成绩优秀,合格率100%。对实习单位问卷调查的分析表明,实习前经过强化训练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临床操作合格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实施强化训练考核前的基本情况。师范学院医学生对临床技能实验课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验课前预习不够,上实验课时由于资源限制不能自主动手训练或操作不认真,实验报告敷衍了事。学生处于应付的被动状态。
3.2 实施强化训练考核后的效果。由于临床专业课程主要安排在实习前3学期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在理论考试的同时就要进入医院实习,而且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许多操作程序不熟悉。实习前强化训练可使医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基本技能操作,迅速适应临床实习。在强化训练中,教师根据临床实习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普遍常见病案实际情景再现的模式训练,对常见病案各环节各种技能作出具体详细说明,使医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强化训练后86.5%的学生对常见病案各环节各种技能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利于医学生的角色适应。另外,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并且提高了换位思考,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使医学生获得了作为患者的内心体验,使医学生能理解和满足患者的需要,培养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师范院校医学专业技能强化训练,有利于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快了医学生的角色适应,能降低临床实习期间的误操作,为快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滞后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民的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民族地区尤为严重。目前我国民族高校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课程相对独立,重复交叉内容过多;实验教学多以验证实验为主,对民族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存在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思维判断能力不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教育模式观念陈旧等诸多问题。为此,教育部卫生部正式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系统布置和整体设计,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民族大学医学院2012年成为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入选民族地区高校,为了保障此计划在民族地区顺利有效实施,我们拟开展“民族院校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专题研究。
一、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承担着对社会变化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任,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医疗卫生体制变革势在必行,民族高校医学人才培养也不能例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我国医学类院校招生规模过大,在校人数超过了办学条件的承载,各种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给学校各项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因此,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目前面临着如下许多困境。
(一)严重匮乏的病人资源
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医院,病人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他们可以选择医院、医生,尤其是日益强烈的维权意识,他们有权拒绝实习和见习医生。病人的“不配合”与“拒绝”增加了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难度并制约着临床实践技能教学。
(二)相关医疗法规的颁布对学生实习带来的冲击
近年来,国家各种相关法规不断出台。如《执业医师法》《规培政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些相关法规的落实对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不仅提出更高层面的要求,使得医疗机构为了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制定了相关限制临床实习生的一些规定。加之,近年来的医疗环境差,医患纠风多,使得临床带教老师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实际动手训练的机会。
我院2012年成为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入选民族高校。为了保障此计划在民族地区顺利有效实施,我们拟进行“民族院校卓越医生人才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找出规律,为民族地区卓越医生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探求一种能适应于民族院校的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构建民族院校的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便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非直属的附属医院,拓展社区医院实习点
现阶段临床教学和实习是我校医学教育最棘手的问题。承担着我校临床教学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任务的仅有一所二级附属医院。虽然学院和附属医院正在努力进行医教协同,但短期内仍无法解决这个十分突出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积极争取,已将我市一些实力强、条件好的三级以上医院,如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纳入为非直属性附属医院,弥补我们医学生临床教学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不足。借鉴民族兄弟院校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大力推进医教协同,保证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卓越医生肩负着社区医疗服务的使命,为此,我校在全市范围内联系了4个社区医疗站为我们卓越医生见习和实习基地。
(二)强化临床实践技能教学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临床技能操作不断更新。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对我们的卓越医生人才培养,重新修订了卓越医生临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制定了配套的卓越医生人才培养临床实习手册、临床技能操作大纲。同时,制作完成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示范光盘,以规范临床实践技能训练。
(三)加强临床技能操作考核
执行分专业多站测试,由学院的专家组成巡考小组,对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教师进行考前培训和监督指导,采取随机抽签形式,统一考核操作打分尺度,提高考核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此外,加大其在毕业考试中分值比例,即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占50%,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考试占50% ,并规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有一票否决权,不合格者不能毕业,考核合格后方能毕业。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把好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关;为医学生毕业后的执业医师考试和规陪进行预适应。
(四)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不惜高薪引进15名全市范围内的学科带头人,以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对在职的临床课教师加大学习进修力度,一个是送出去,在现有临床医生不足的情况下,每年派出多名临床课教师赴国内一流临床教学医院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临床带教水平;另一个是请进来,把相关专家请来定期举办院内临床教师培训。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把临床带教工作与个人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提高带教老师的积极性。组织临床教师进行观摩教学,开展院校两级临床教师教学竞赛。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热情和教学质量。
(五)积极参加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不断总结经验
国家卫计委、教育部为了加强医学生的“三基”培养,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全国范围开展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已举办了六届。我们从第二届开始参加,我们将抓住这个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向兄弟院校学习,总结我们在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和培训中的经验教训,程序化、细化我们的培训流程,不断提高我院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水平。
(六)学习借鉴在教学改革中走在前列学校的先进经验
本人是xx医科大学临床外科专业xx级的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我来到xx人民医院外科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充实而紧张的实习转眼间就结束了,这次经历可谓收获颇丰,使自己对医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在进入icu前带教师向我讲解icu内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并介绍icu环境,使我对监护室有所了解,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特别安排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即对胸心外科常见病的介绍,使我对胸心外科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术后监护。使我了解中心静脉测压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是直接反应左心功能和衡量血容量的客观标准,指导补液速度和评估血容量。
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我往往把学习重心放在了操作上,而对理论学习和临床思维的训练有所放松,在胸心外科尤其如此。胸心外科病种多、手术多,我极易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手术操作上。所以我把多上手术、多练手作为实习的主要目的,手术后的病理生理会发生很大改变,我必须全面准确的综合病史、体征、病情程度、手术方式等多方面考虑,方能准确掌握要害所在,看清本质,理解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制定正确的处理措施。
通过一个月的实习,使我对胸心外科术后监护有所了解,基本掌握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微量泵等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并能独立完成中心静脉压的检测,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出入量的总结等监护技能。
这次宝贵的实习对临床经验上十分欠缺的我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在实习过程中我保持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从医者整体素质也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为我以后的学习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95-02
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近三届(06届、07届、0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1 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
1.2 中西医结合性的就业岗位较少,而学生毕业人数却逐年增多。
1.3 国家和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
1.4 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
2 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近三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
2.1 对目前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对自己工作比较满意的占52.9%,不满意的占41.2%,极不满意占5.9%,但满意的却没有。根据当时毕业率和现在对工作的满意度测评,可以推测得知,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现在基本找到了工作,但满意度却不尽人意。
2.2 对目前影响就业的因素的看法。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目前的社会现实,其次是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学校的知名度,最后才是专业需求和英语等证书。由此可见,要促进学生就业,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锤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2.3 对就业能力因素的调查。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反映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首先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为专业理论成绩和面试技巧等。这就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课时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要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锻炼面试的技巧,相关部门要相应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4 目前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好多单位重视学历,轻视学生的能力;②社会就业风气不太好,好多单位接收毕业生都靠关系,走后门;③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太强,就业面狭窄;④目前就业岗位少,而毕业的学生人数又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⑤多数学生反映目前就业机会不平等;⑥多数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2.5 调查目前促进就业的途径和措施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适度控制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本硕连读,实施精英教育;②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相应调整招生专业的方向;③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④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了解社会,也能增长见识和才能;⑤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⑥鼓励学生降低择业标准,到基层就业;⑦希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转变观念,自主创业。
2.6 在求职中最困扰学生的问题。从上表得知,困扰学生就业的问题中,首先是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合,其次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再次是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和用人单位用人选拔不公平。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实习的力度和质量,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体制机制。
2.7 求职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从下表得知,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深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专业能力不够稳固是主要问题,外语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是次要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学生管理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加强。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此前提下也要加强外语、计算机的学习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2.8 认为就业市场对自己在学院所学专业的需求如何。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市场需求很少,这与当前的就业实际相符,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的认同感较低,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再次就是与甘肃省当前的医学就业状况有关。
2.9 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否相符。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较不相符,完全相符的比例最低,这就提示我们以后要根据社会需求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
3 调查结果呈现出的几个现象
3.1 多数学生对就业有了新的认识,就业期望值趋向现实。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趋于现实。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一选项占27.84%,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优越的岗位和职业需要更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人生的一次历练而且通过求职使得自己更为成熟、使得自自己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这是非常好的心理素质。
也有的大学生是为了减轻对自己的就业压力,回避及时就业。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优劣何在?其优在于能够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其劣是反映出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就业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3.2 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3.2.1 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 “解决户口问题”、“工作稳定”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45%、40%,考虑工资福利待遇等因素次之 , 这与当前社会现状和学生就业实际基本一致,即考虑找到一份工作,并希望能够长期稳定。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对稳定因素首选考虑外,在人生价值观中突出个人因素。考虑个人因素较多,考虑社会需要较少,在实现自我价值时,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只求稳定不求开拓创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3.2.2 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则各占10.48%、10.34%。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3.2.3 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比较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劣势状态,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的调查中, “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两项的的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学习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这样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的教育引导比较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在临近就业时就普遍感到有压力和存在诸多不适应,对自己所学习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第三方面就是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
4 建议及措施
4.1单独成立就业指导机构,专门组织一套班子和人马进行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
4.2 从低年级开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比例,或单独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4.3 树立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就业不仅是管理工作者的事,也是广大教师的事。建议学院出台相关措施和办法,明确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也要授技与人,指导就业。在授课计划中要有适当的就业指导的内容。
当今社会强调终身学习,而医学专业尤甚。随着对疾病认知的不断深入,医学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充沛的学习能力和活力,以掌握医学前沿,在相关领域取得成就。因此,注重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广大医学院校从教者的重要任务。人的活动受动机调节和支配,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促使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1]。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动机指引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学习是由动机引起的有目的活动,动机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因。因此,本研究的研究主旨为学习动机。
笔者作为医学院校辅导员,接触到为数不少的非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例如基础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等,这些学生多为专业调剂,且未来不能从事医生职业,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本研究以这类学生为研究主体,对学生、导师、家长和辅导员等相关人群进行焦点访谈。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动机可分为不同类别,本研究采取来源分类法,从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进行研究。其中内在动机的访谈关键词为求知进取、专业兴趣、挑战性和学习动力;外在动机的访谈关键词为他人评价、同伴压力、追求回报、社会导向。通过访谈,本研究归纳如下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一、医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1.归因与自我效能感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原意指分析人的社会行为的原因,在动机理论中指人们对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理解和所作的因果判断。这种理解和判断反过来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成为人的行为动机,所以归因论是从研究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的认知(理解、判断)探究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论[2],由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完善。影响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的冲动和激情中归因和自我效能感成为重要因素,它们决定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自我能力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完善了归因理论,从认知(特别是从思维和情感两方面)阐述。归因意味着寻求原因,对自身所做活动的预知性及对自身或者他人所做事或产生的结果被察觉的原因进行解释或推论的过程,分为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学生经常会因为不同的归因产生对学习不同的态度,在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别人的反应这六个因素上,每三个因素构成不同的维度,产生不同效果的学习动机。如当学生把失败归结于自身方面的能力时,由于能力是不易改变的,容易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低的成功期望,导致产生失败综合征,韦纳的归因模型见下表[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由班杜拉提出,定义为“对产生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效能感对形成习惯性低成就感的人来说影响颇深,甚至形成或者感觉到习得性无助,或者通过自身努力而由于受运气和任务难度的影响造成的失败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评定成为影响因素之一,效能感对已经习惯失败的低成就者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帮助学生设定切实的目标,正确认识到自己如果适当努力就有能力(效能)去实现这些目标[7]。
医学专业学习学制长、课业负担重,以某校2015级基础医学专业为例,学制五年,总学分223分,其中专业必修课36门143学分,而同为理科专业的2015级物理学专业,学制四年,总学分140分,其中专业必修课13门43学分。并且医学学习以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居多,加之医学学习对严谨的要求很高,各门课程给分极其严格。对于医学专业成绩相对不好的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学业的不理想,正确认识自己,寻找稳定的归因和树立自我意识自我效能感,是提升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在与成绩不理想学生的谈心中,经常能听到诸如“我没有学医的天赋”、“这次题目出的太偏了,完全不是我的复习范围”等抱怨。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客观地认识和利用自我效能,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
2.专业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方式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的内在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需要的满足又会引起更浓厚的兴趣。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且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心理[9]。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因。对学习活动来说,兴趣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感兴趣的知识、课题,学生总是主动愉快地探究它,无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与兴趣有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拉扎勒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使学生努力学习[5]。
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多为调剂来到此专业,数据表明,某校2012级35名学生100%非第一专业志愿,部分学生是填报临床医学八年制未被录取的,此类学生家中多有医务工作者亲戚,对医学学习有一定兴趣,只是苦恼于此专业不能考取执业医师执照,不能从事临床医生工作。而大多数同学则是完全没有考虑过医学专业,而医学专业学习与大学之前专业知识相关度低,学习方法特殊――经常接触尸体、动物实验、大量陈述性知识需要记忆等都使这部分学生丧失对医学专业学习的兴趣,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电脑游戏等娱乐活动中,成绩进一步下降,更丧失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
3.家庭和社会背景
学生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家庭与社会背景则有可能造就不同学生对待成功的期望,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往往处于自身熟悉的价值观、语言、行为等环境,并具有较高父母关注度的学生表现出对成功或完成任务的学习动机较大,而处于与生活环境迥然不同的文化领域的学生,比较难以适应环境,父母由于离得太远,对面临暂时困难的学生缺乏家庭支持和鼓舞,因此在学校的舒适程度不够,或完成挑战的准备不够,或对获得成功的能力自信不够等而造成此类学生在当下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8]。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住院医师基地培训及青年科研工作者工作压力大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等现实因素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进而对医学丧失学习兴趣。
针对此三类影响因素,本研究从辅导员工作角度,进行如下思考。
二、激发与改善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内源性动机
内源性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或自信心等个人特征的动机,所以激活与维持学生动机的根本策略是教师长期坚持培养学生求知、求成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又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3]。
(1)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实现自我价值和力求成功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高级需要,必须以爱和自尊等较低级需要满足为前提。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论是选择将大量的时间投入网络游戏中还是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对于成绩差造成的压力都是很在意的,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关注。辅导员要多和这些学生交流沟通,多鼓励,对于年级较低的学生,可以通过回忆高中时的优异成绩等重新激发其学习成就感。此外,还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量表辅助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要增强学生对能力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必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通过归因训练,学生的不正确归因是可以改变的。心理学家已在归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专门程序,对成绩不良且自甘失败的儿童进行了训练。基本做法是:教师进行内部归因示范,对学生在内部归因方面的认识予以系统强化,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成绩不良是由于自己缺乏努力的结果,进而增强学习信心。一个训练程序一般持续约一个月,先在某一学科上取得进步,然后促进训练效果迁移到其他学科。F・福斯特林于1985年回顾了15个有关研究,他的结论是:“只要给普通教师提供一些训练或自学的机会,他们便能改变自己学生的归因模式和成就动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归因模式的发展和变化[4]。
(3)探讨设立阶段目标,监督施行。
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之后,针对于专业学习,可以协助学生量身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这些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多薄弱,对学习没有信心,可以将目标定的低些并拆分成阶段。比如开始时每周晚上出去自习三天、玩三天电脑,几周后过渡到自习五天等。学习成绩可以从不挂科,到达到C(GPA2.0),循序渐进,逐渐进步。在此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经常关心和督促,施以一定的外界压力协助学生逐步实现目标。
(4)利用学习动机迁移,挖掘间接兴趣。
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3]。本研究中的学习动机迁移,是将一门学科的兴趣迁移到其他学科,以及根据医学学科的特点,从现象中发掘知识点。考入复旦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良好的知识基础,而医学学习不同科目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一定会有其擅长的科目,可以与他交流成功学科的学习方法,从中发现其思维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
医学是研究人体本身的一门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打篮球受外伤了,可以在处理好伤口后与他聊一聊受伤后凝血的机制、免疫系统的防御和打破伤风针的目的等;女生热衷于减肥,可以鼓励她们研究左旋肉碱的分子结构和生物作用,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渐渐感到医学知识并非纸上谈兵,从而渐渐培养学习兴趣。
(5)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认可所学的专业,更有利于寻找学习的动力。可以通过搜集公布专业相关的正面信息,与学长学姐座谈,以及组织学生共同关注医学领域中的优秀人物的事迹来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
2.外源性学习动机
(1)与任课教师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状况。
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的进度,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完成学业任务[3]。
辅导员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定期进行小测验并及时反馈,一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二是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策略,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本学期《生物化学》课程实施每两周一次的网上小测验以来,期末考试中本届学生的不及格率明显低于之前几届学生。
(2)适当利用表扬和奖励,与家长联动。
根据赫洛克(E.B.Hunlock)的研究,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表扬和鼓励的作用大于批评和惩戒[6]。但Deci研究发现,金钱奖励可以削弱学生解题的内在动机,因为获奖的体验使人把活动的控制源从内部(因为问题有趣而解题)转向外部(因为可得奖而解题),所以学生认为是为获奖而从事活动,自决感降低,学习动机减弱。研究发现,奖励具有传递两种信息的功能,当奖励传递控制行为的信息时,人就感到为奖而工作,自决感降低。当奖励表达能力信息时,人就产生能力感,动机水平提高[5]。
在运用奖励和表扬时,应该注重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奖励是对其学习能力和学业进步的认可和促进,而并非学习的目的所在。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进行发掘,有利于促进形成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学生在入大学前,深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刚刚满20周岁,某种程度上尚未完全独立。因此学校可以与家长联动,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到学生的在校学业状况,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知晓学生的成长环境,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心和指导,从而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
(3)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
社会文化对于学习动机也有深厚的影响,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奖学金的颁发,经常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和创造学习型宿舍等活动都可能在营造班级学习氛围中起到作用。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决定新的学习速度快慢。通过同化过程,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生成新的认知结构。本研究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困难学生学习动机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希望在理论成熟后运用于辅导员工作实践,有效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渝川,王卫红,张庆林.中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62-72.
[2]张爱卿.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郭德俊,马庆霞.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任务中心教学模式[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63-67.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第3版).2004.
[5]薛贵,董奇,周龙飞,等.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6-11.
[6]刘瑞光.论动机与学习[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1-63.
医院感染是目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它贯穿于各项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将构成医院感染的诱发因素,为了防止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但要对全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还要从我们的实习护生抓起,让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能对院感知识有所了解。为此科教科针对在我院实习的部分护生进行分组,一组为先培训再进入临床实习,另一组为传统的带教模式直接进入临床实习,效果截然不同。现将对比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
从2012年6月进入我院实习的护生126人中抽取46名人员分为两组,其中郑州澍青实习护生23人为第一组;开封卫校实习护生23人为第二组,均从6月15日至6月23日止,为一个考核阶段。两组人员均为女性,中专,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2 方法
第一组作为实验组,对郑州澍青23名实习护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内容有医院规章制度、查对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手卫生的清洁、消毒隔离制度及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医疗垃圾的分类及处置、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针刺伤的处理原则。每天对上述内容培训一项或两项,当天下午进行相关内容考试,以检查掌握情况。
第二组作为对照组,根据实纲要求,对开封卫校23名实习护生进行一上午的入院岗前培训,内容有医院简介、医院规章制度、医德医风、相关法律、法规等。下午进入不同科室报到,熟悉科室环境,次日正式开始临床实习。
3 结果
一周后,在教学室对两组护生发放有关院感知识调查试卷,发放46份全部收回。通过试卷答题成绩可以看出两组护生对院感知识掌握情况如下表。
4 效果评价
实习是护生进入临床护理工作的第一站,是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养成行为规范的重要开始。由于在校期间院感知识的课程相对不足,护生缺少院感方面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临床实践。为此在进入实习后如不加强院感知识培训,就会给临床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通过对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系统的院感知识培训,使护生在思想上对院感知识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加强。为今后在临床实习工作中严格规范操作、认真履行诊疗行为、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减少院感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对护生实行先培训后进入临床实习、减少不规范操作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
《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西医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目标是使西医学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我国西医院校开展《中医学》教学已经20余年,但对其教学效果较少进行调查总结,尤其是有关学生对教学评估的研究更少。为此,笔者以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为今后《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1 评估内容
2011-2012年,笔者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120名,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学习《中医学》课程反馈调查。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您对《中医学》理论授课和见习授课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您对《中医学》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有何建议?”等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后如实回答。120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收回。
2 评估结果
2.1 学习《中医学》的收获
2.1.1 收获一般(大致了解) 55名(45.8%)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上的认识,大致了解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体系,《中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开放思维。
2.1.2 收获较大(深刻了解) 47名(39.2%)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较深的了解。认识到中医把人还原于自然中,是自然奥秘的体现;感受到中医学的文化精髓,学会了另一种医学思维;认为学习《中医学》对西医的学习有很多启发,并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中西医的共通之处。
2.1.3 收获很大(理论联系实际) 18名(15.0%)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联系到实际。
2.2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
2.2.1 很不满意 19名(15.9%)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认为理论课不够有趣,过于枯燥,缺少中药的见习。
2.2.2 不太满意 79名(65.8%)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认为理论课程太少,只学到了肤浅的知识,没能深入学习;见习时带教老师少,每组学生人数太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地观察患者,缺少与患者交流的机会;见习时的患者不够多,带教老师对学生讲解有限。
2.2.3 比较满意 22名(18.3%)的学生认为理论授课覆盖面广,理论课带教老师准备充分,讲解较为透彻。
2.3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改进的建议
基于目前《中医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①适当增加课时,将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描述的内容用更浅显的语言加以解释,以方便准确理解;②理论授课时在课件内增加和丰富图片内容,以帮助记忆;③增加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④多讲解具体实用的知识,并采用更易理解的方式;⑤理论授课时不用太泛,应结合具体情况重点讲解;⑥增加见习课带教老师,以便学生能多参与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⑦增加见习的形式,除门诊带教外,还可让学生参与中医会诊、病例讨论等;⑧增加中药见习次数,以真正掌握中药的性能;⑨中医与我国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讲课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
3 对教学模式调整的建议
从上述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学生满意度不太高。由于现行西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安排,《中医学》课时数很难增多,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今后《中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增加带教老师
中医学理论较为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既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见习一般为8~10名学生配1名带教老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因此,增加带教老师可以增加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生参与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会诊及参观中药房,以有效保证每个学生见习次数和学时,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3.2 改进教学模式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当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优势与缺陷,因此,应根据其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临床见习时,可根据科室带教师资情况,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合理分组见习,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3.3 加强网站建设
《中医学》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精品课程,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中医药在线学习内容,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在线教学内容,建设多个学习模块,如教学课程、教学参考及中医科普等,加入适当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及教学录像等资料。其中,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及重点讲解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教学参考模块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触类旁通;中医科普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预防保健、中医入门等内容,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另外,应开设讨论专区,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3.4 密切结合临床
尽量增加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如让学生参与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全过程,亲自与患者沟通交流,以锻炼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通过对相似病例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
3.5 充实中医文化教学
在《中医学》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医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中医与西医的联系与区别,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初步奠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4 结语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桥梁课程,其病原生物内容、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涉及各个医学临床课程。
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相继出版。《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根据职业教育“贴近临床”的培养目标,内容在编排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有较大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交叉融合为病原生物,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病原生物各论则结合临床传染病特点,以传播途径为纲串写。我们使用该教材迄今已经两年。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读了整个系列教材的临床课程(《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以调研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情况,对《病原生物与免疫》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和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看法,旨在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仔细阅读和系统调研卫生部规划教材《成人护理》(上、下册,第1版)、《儿童护理》、《母婴护理》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第1版)教材内容作分类比较,了解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各知识点分布的密度、深度及其重要性。同时,将临床课程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照,找出两者的差距。
结果和讨论
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的密度见表1。从表1来看,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知识点占72%,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性感染(占32.1%),其次是病毒性感染(占18.1%),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知识点占28%。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病原生物约占总学时的2/3,免疫学约占1/3,与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点密度基本吻合。《母婴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较少,主要分布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章节。《儿童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知识主要分布于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免疫学知识点更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免疫性疾病病儿的护理”系统地介绍,并着重介绍儿童常见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免疫学在临床学科中的重要性。《成人护理》(上、下册)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最多,各系统的疾病病因中均有(病原生物感染致病/免疫机制致病),各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也常用到免疫学方法和手段。在常用诊疗技术章节中还常用到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等。在所有上述临床课程中均未涉及细胞因子这部分内容。
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从表2来看,在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最多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占73%),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次应用到免疫学中自身抗体概念和组织损伤机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用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病原学检查)占18.3%、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占8.6%。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实验时数仅6学时(总学时54时),实验学时比例明显偏低。
章节顺序的比较临床课程章节顺序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章节顺序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临床课程《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按照传播途径来介绍病原生物时也有困惑,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使学生感到混乱。
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临床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见表4。补体在临床课程中虽有提起,但有的仅提一下名称,有的仅说一下实验室检测时含量增减的意义。《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中白血病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而我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尚无这方面的知识。
改进建议
(一)教学时间——《病原生物与免疫》大纲适当调整
实验课时少,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利于学生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现在免疫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如何保证在3次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对实验内容、时间进行重新考虑,并有序地安排。可考虑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选修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限的54学时与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使得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跟上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个别知识热点。免疫学知识更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将与临床疾病有关的临床免疫部分,如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作介绍。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病原、与传统观点有相悖之处的新观念等可安排2~3次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进行介绍。
(二)教学任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
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现《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对临床已不使用的免疫学方法要进行淘汰,如对流免疫电泳等。
减少临床上少用或未涉及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应确立临床上有用的就是重点的观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将一些培养目标非必需掌握的教学内容过滤掉。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分子水平上介绍的免疫应答知识也可适当减少,补体的难度也可适当下降。
增加新的内容《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在白血病章节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这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和教学中要考虑添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教材中应予补充。
重组各论内容临床课程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其中《成人护理》传染病中再分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给学生带来困惑,建议转变视角,按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来编写,既注重病原生物的系统性,又对应临床《成人护理》中传染病这一章的顺序,也可参照《儿童护理》,将免疫系统疾病专门列出。
(三)教学实施——注重将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疾病融会贯通
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重视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讲自身抗原时,就可以举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使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能作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如免疫分子hl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可多联系临床。
总之,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临床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对照和论证后,可以去除原有《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任务中繁杂的内容,且可以将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和新近发展的内容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的教学。应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加以完善,找到基础医学课程贴近临床,满足医学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途径,从而使两者更好地衔接,有效地克服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弊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裘遂.病原生物与免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蔡小红.成人护理(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蔡小红.成人护理(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程学军.儿童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