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线上期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66名在校就读本科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项目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能达到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学生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3.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相结合的认可度均较高。课程建设以后改进的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将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进行修订,并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第二学期高二班主任工作计划1一、学情分析
高二(8)班现有学生54人,作为理科重点班之一,尖子生少,学生行为习惯较差。整体成绩较弱,但只要本学年我们高二(8)班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认真挖掘,潜能无限,前途光明。
通过高一下学期,我高二(8)班师生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较好的班风和学风,有一批得力的班团干部,形成了班集体的核心,带领全班同学比学赶帮,学生学习自觉性普遍提高,学习认真、刻苦、有拼搏精神,全班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主要班干部对班上的工作很关心、热心,积极配合我开展班上的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
进入高二,师生就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家长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他们对来年的高考都同样寄予期待,这无形中对高二师生构成强大的心理压力。高二(8)班参差不齐的学生素质、思想行为、知识基础落后面巨大的班级现状不但给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困难,更是给我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现实,作为班主任的我,深知班风、学风对班级备考的影响,所以必须下大力气狠抓班风建设,营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环境。
三、工作目标
1、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出现率为零。
2、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班级体
3、班风、学风力争成为学校各班级效仿的'榜样班级。
4、班级文体活动形式多样,学生精神风貌力争成为学校各班级学习的榜样。
5、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力争做到“缝活动必参加,参加能拿奖”。
6、继续确保“好行为、好习惯,共创好班风、好成绩”的实现。
7、确保教育和培养到学生个个人品好、思想佳、学习强、身体棒、劳动勤、行为正、语言雅、衣着洁、与人善、习惯好。
8、严重违纪违规现象发生率控制在2%以内,常规违纪违规现象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
9、呵护每一个学生,流失率为零。
10、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为实现自己目标努力。
四、工作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水准。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应对高二学习,本学期我对高二(8)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理想教育——确定学习的具体目标,人生的大目标。
②态度教育——敢于吃苦,敢于拼搏(通过学习往届高三毕业生的优秀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③典型教育——向好学生学习,向第一看齐。
④信心教育——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为自己的人生做最后的拼搏。
2、加强规范训练,即学生的养成教育:
①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每页书都要认认真真地读,每节课都要认认真真地听,每道题都要认认真真地做,每个错题要认认真真地改。
②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互帮互学,凡是学过的知识都应该会,凡是做过的题都应该对,凡是要求记住的都应该牢记在心。不留疑点,不留死角,切实打好基础。
③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严格的学风,不仅应坚持一周、一月、一学期,而且应该坚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的学风应始终如一。
3、加强学法指导。
根据“新教材、新大纲、新教法”的特点,依据高考形势的变化,要在总结学习以前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高考最新形式,认真研究教学管理的新对策,我在本学期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教育学生在突出语数外的同时,综合科目要在应用和学科渗透上下功夫,特长科顺其自然。
②加强学法指导并对学生进行分类,实行分层推进。
③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学法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努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主动认知的能力。
④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养成一种互帮互学、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
⑤当好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搞好师生配合,建设一个师生和—谐的班集体,为教学、为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加强完善班干部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具体做到:
①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大力开展经验交流和思想教育活动,培养班干部的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和奉献精神,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水平,促使其更好的发挥班级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当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②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对班内的各项事务明确到位、分配到人。班干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很好的行使职权,每一位学生必须及时、认真、全面、彻底地完成应完成的任务,若出现问题,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5、强化日常管理,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建章立制,制定宿舍公约、学生一日常规、课堂公约等措施规范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6、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高三的学习是紧张忙碌的,为使学生乐学、爱学,让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营造轻松学习气氛。
高二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是整个高中的冲刺年,是班级能否可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关键时期。相信在学校的大环境下,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我们班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
总之,班主任要始终以关爱的态度培养学生,以细心的言行善待学生,以勤奋的工作带动学生,以严格的要求管理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如既往地抓紧班级常规管理和学生德育工作,向学校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二学期高二班主任工作计划2本学期我担任理科高二(11)班班主任,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重大,怎么充分的调动每位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我这个班主任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本学期高二(11)班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班上基本情况
全班共52人。31个男生,21个女生,32人住宿20人外宿,2名体育特长生。班上男学生比较多,要面对学习自觉性差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检查督促。女生尽管少,然而要关注思想情绪问题。全班总平均成绩不是很理想,尖子生也不突出。
二、认清形势,做好班级稳定工作
从思想上给学生讲清我们面临的高考的严峻形势。高二就像是一个跳板,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高二是高中生活的关键,高二可以说是高中三年中最难把握的一年,针对这种情况一要抓好立志教育,立志立大志,立坚韧不拔之志;二要培养学生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三要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明白只要有信心,再加上刻苦努力的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奋力拼搏不尽就一定能够成功。
三、本学期工作重点
指导学生干部工作,依靠干部及班集体的力量,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强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用“激励教育”、“成功教育”等方法引导、转化后进生。
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法制、理想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广泛开展爱校、爱班等活动;组织好每次主题班会团会;学习“校规”、“校纪”,切实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加强毕业前心理辅导。
三、采取的措施:
1.重视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受益非浅。
因此,在班级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学期,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常规训练。重点落实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2、加强后进生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关心学生。
多与学生和家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情况。
3、及时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材施教,在重点难点上下工夫,以促进全班成绩的平稳、扎实地上升。
4、家教结合:经常保持与否学生家长联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不厌其烦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抓两头,促中间,使全班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第二学期高二班主任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南,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校政教处的领导下,全面贯彻执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特长,为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班上基本情况
本学期全班共有学生72人,其中男生46人,女生26人,通过高一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纪律、卫生上都有不少的进步,班级凝聚力增强。不过也有部分学生相对比较调皮、较缺上进心,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
三、主要工作
(一)建立班委会
学期初要尽快组织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组建一支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足的新一届班委会,并明确班委会成员的具体分工,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锤炼,实行班干部负责制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设岗位,定人员,定工作,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岗位,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工作得到落实。这样,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为本学期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思想教育
本学期对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用身边事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利用班会将行为规范训练落到实处.教育学生不赌博,远离。在学期初段,结合学校的安排,整顿班风学风,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期中段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感和进取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美好心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
(三)安全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在危险的环境中的应变能力。
(四)培优转差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现阶段就开始动起来,把一些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减少到最少,笨鸟先飞。对每一次考试成绩做好跟踪,把临界生的名单和人数把握好,及时找学生谈心,了解其思想学习情况。鼓励勤奋好学,树立学习榜样,协同科任老师做好优生的培养工作,争取有较多的同学进入优秀行列,同时做好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采用正面教育安排班干部一帮一的方法进行转化。
(五)做好常规管理工作
经常性地做好校纪校规的检查督促工作,特别是迟到、追逐打闹、晚自习讲话等违纪现象,要及时教育,杜绝打架的现象。做好仪表的规范化教育,督促男生不留长头发,女生不化妆。配合政教处加强学生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依靠班干部管好班级的室内卫生及区域卫生。
(六)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班级的各项教育活动必须有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这个准备过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功能,让学生们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班风的形成必然要经历“导向”,“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因此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经常化。力求使班级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团结向上,心理健康,学习勤奋,全面发展”的班集体。
第二学期高二班主任工作计划4为搞好新学期的班级管理工作,现将这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大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真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和班级考核制度,
使学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把学校要求内化为本班学生自觉的行动。
上学期我班已经建立了班级规章制度,经过一学期学生反应是不错的,本学期我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班级规章制度的完善问题,总结上学期的经验和不足,力争进一步提高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力和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规章制度的习惯。
二、继续做好促优转差工作
对于优秀生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既包括学习也包括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成绩和在年纪的竞争力;对于差生多找他们他们谈话,认真了解他们内心思想的变化,寻找思想上的闪光点和开展思想工作的突破口,鼓励他们赶上去;特别是对贫困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努力思想人生价值,不为眼前暂时的困难压倒。
三、继续树立和培养学生的集体注意观念和主人翁意识,
心胸开阔,顾全大局,让学生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树立我班的良好形象,
四、指导班干部开展工作,做好日常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要发挥班干部、小组长、课代表的带头作用,百分之百杜绝恶性事情的发生,坚决抵制社会上的一切歪风邪气向班级进攻,使我班保持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
五、注意调动各个方面的教育因素
班主任力争做到:不间断与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和差生及的家长的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把握这些学生的思想动向;注意和各科任教教师交流和协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明确把握班级的动向。
六、大力抓好学生的学习
认真总结学习中的问题,组织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力争优化所有同学的学习方法。每次月考结束以后,及时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自我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第二学期高二班主任工作计划5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新学期,作为高二(六)班的班主任,客观、科学地制定本学期的班级工作计划非常必要。结合六班具体实际和学校工作计划,以及有关部门对德育工作的要求,特制订本学期班级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生思想建设
首先,认真贯彻落实《德育纲要》,加强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勤奋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高二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种种原因,学生极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成绩分化情形大面积产生,作为班主任,要想方设法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成长。第三,要引导学生充分做好从高二到高三的准备,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班主任要善于用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善于用一切方法来激励先进,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团结互助以及感恩教育。本学期本班将践行区委书记关于“向文绍英同志学习”的指示,搞一次向朱沱镇港口社区“爱心之家”献爱心活动。
二、班级组织建设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建立一支班干部工作团队,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是带好整个班级的关键。结合上期班级组织工作情况,本学期将不进行大规模的调整,针对个别班干部的具体问题,进行小范围的批评教育和工作指导。具体工作中实行班长负责制,班主任加强宏观的管理,指导好班委会、团支部工作,树立正气,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要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及时研究解决班内存在的学习问题、纪律问题、卫生问题及时向我反映情况,营造良好的班风,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三、班级制度建设
根据北山中学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每一位学生的行为。根据高二(六)班学生实际情况,落实班级制定的班级“三字公约”,做到奖惩分明;要知道,在狠抓学习的同时,行为规范是否做得好直接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风气。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本学期我将紧抓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打造出全方位优秀的学生。对班内的各项工作做好分工,例如:卫生值日责任到人,谁出了问题谁负责,对问题严重的同学进行适当地惩罚。继续推进值日生报告制度,每天由学生总结工作,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不定期了解班干部工作情况,每学月定期召开班干部会,全面掌握班级发展状况,加强对班干部工作的指导。
四、班级学习方面
虽然在上学期的每次考试中,六班都取得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但名优学生,重点线上的学生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因此本学期更应该加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进入高三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配合任课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提高整体水平,使我班班风正,学风浓。每个学生都有考上重点大学的理想,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实践和兑现自己的承诺,力争在本学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作为班主任,我想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首先,加强责任、感恩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
其次,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做好从高二到高三的过度。
第三,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各科的学习时间,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指导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制订学习计划。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充分利用周围学生的学科优势,发挥团队作用。
第四,是在高二下学期紧张的学习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多看参考书,多作练习题,为高三打基础,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积极的帮助他度过难关。使每个学生将来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压力测试是银行日常管理中各类风险评级体系的重要补充。在金融风险管理中,VAR能较为准确地测量金融市场处于正常波动情形下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但不能处理极端价格变动情形,而压力测试的优势在于它能较好地分析极端不利市场情形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压力测试通过选择风险因子,设计压力情景,构建一些数量分析模型确定假设条件和测试程序,测试风险资产组合价值在最坏情境下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及对金融机构盈亏及资本状况的影响,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部门或监管当局的决策提供参考。压力测试现已成为金融机构主动风险管理的必要手段;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监管当局更加认识到压力测试的积极作用。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压力测试的发展及其理论研究,并对其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综合与述评。
一、国外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研究现状
1 国外压力测试理论演进的总体脉络框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压力测试以其估计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经济损失的优势被国际银行及金融机构广泛应用,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1995年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IOSCO)对“压力测试”作出了明确定义,即压力测试是“假设市场在最不利的情形(如利率突然急升或股市突然重挫)时,分析其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1996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中强调了压力测试的重要性。到20世纪90年代末,宏观压力测试引起了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的研究兴趣,并在实践中得到迅速推广。宏观压力测试是利用微观数据,将微观测试结果加总,重点考虑传染效应和银行间相互依赖关系。IMF和WoddBank1999年发起的金融部门评估项目(FSAP),首次将宏观压力测试方法作为衡量金融系统稳定性分析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IMF的Cihak(2003,2004,2006)、Swinbume(2007)等分析了微观压力测试与宏观压力测试的区别,并总结了IMF宏观压力测试系统演进历程。国际清算银行(BIs)于2000年又将压力测试定义为金融机构用于评估其面对“异常但可能”的冲击时的脆弱性的技术手段。于是从2000年开始,国际清算银行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便每年从全世界选择约70家大银行,对它们进行压力测试的情况进行调查并调查报告。随后,新巴塞尔协议(2004)明确指出银行必须建立良好的压力测试程序并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以反映各种经济环境改变的情景对信贷资产组合的不利影响,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必须单独进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自此压力测试体系形成,弥补了VAR的内在缺陷,成为世界各国金融机构重要的风险评估手段之一,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出版了相应的银行监管政策指南,要求所属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如英国央行的Drehmann(2004,2006)、Haldane(2007)剖析了英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的构建方法和评测结果;美国FDIC的Krimminger(2007)、欧洲央行的Lind(2007)、挪威央行的Moe(2007)、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Ryan(2007)、西班牙央行的SauHna(2007)分别总结了各国压力测试系统的构建经验。
2 国外压力测试方法的探讨
在压力测试方法研究上,各国银行家进行了很多种尝试,目前比较统一和公认的方法是依据风险类别选取的不同,将压力测试分为单一因子法、多因子法和极值法,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前两种方法。
单因子法又称敏感性分析法,是假设其他风险因子不变条件下,其中某个风险因子变动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新加坡货币监管局采用标准法构造了单因子压力测试,在2003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实践中常用的交易账户标准冲击有:(1)利率期限结构曲线上下平移100个基点;(2)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斜率变化(增加或减少)25个基点;(3)上述二种变化同时发生(4种情形);(4)股价指数水平变化20%;(5)股指的波动率变化20%;(6)对美元的汇率水平变动6%;(7)互换的利差变动20个基点。但是研究发现,风险在实际发生的极端事件中,会使采用这种标准法设定的风险因子的变化超过上述规定,所以采用主观法设定风险因子和冲击大小也是国际银行业内接受的惯例。
多因子法又称情景分析法,是指测算多个风险因子同时变动带来的冲击。2004年以后,压力测试中的情景分析法已逐渐成为金融机构在衡量宏观经济冲击时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情景分析中根据情景设定的不同分为历史情景法和假想情景法。Shaw(1997)提出了一种设定压力情景的方法:即找出过去若干年发生的最大损失,调查其原因,据此设定情景。使用历史情景法的关键在于计算风险因子变动程度时,所选择时期的起始和终止时点如何确定,但是往往终止时间是不明确的,这时就有必要构造假想情景以弥补历史情景的不足。Kupiee(1999)提出构造假想情景,并在构造假想情景时一定要考虑风险因子的相关性。他提出的方法是:首先根据历史数据测算出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在假定某些重要的风险因子发生变动时,根据相关性矩阵调整其他风险因子。Kim(2000)则认为在危机发生时,因子之间的日常关联性会遭到破坏,因此他建议采用危机时期的数据来计算“压力相关性”(stressedcorrelations),然后据此调整其他风险因子的变动。而蒙特卡洛模拟法与上述两种假想情景方法相反,上述方法都是先设定情景再计算压力损失,而随机模拟法先设定压力损失的门限,然后再研究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会导致损失超过这个门限。一旦发现损失超过了门限,相应情景就被挑选出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是怎样的风险因子变动造成极端损失,然后就可以采用相应的风险管理手段。随机模拟法还可以计算出损失的条件VaR。
极值法(extremevaluetheory)是基于统计意义上的“尾部”概率分布的行为而对在极值处度量风险损失的方法。单变量极值理论研究针对厚尾的建模,多变量极值理论关注不同金融工具回报率之间的联系,即风险集聚,可用于设定压力测试情景。对于极值法来说,如何通过风险因子推出潜在的回报率分布,同时关于极值事件与时间无关的假设也引起了质疑。虽然极值法存在一些缺点,但是凭借它对压力测试结果发生概率的估计还是受到了业界的重视。
3 压力测试在国外的实践
2001年IMF对已经完成的28个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成员国对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发展中国家)、其他风险(如GDP下降)等进行了压力测试。 2003年德意志联邦银行对德国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压力测试。采用单一因子法对分好的两组银行(国际活跃银行和其他银行)进行测试。风险因子确定为各信用级别的客户违约率提高30%和60%(相当于标准普尔评级下调1至2个级别)。用风险加权资产变动与银行资本的比率衡量冲击的影响,发现违约率30%的上升使得两组比率升高的均值分别为8.22%和7.22%,60%的上升导致15.31%和13.18%的结果。最坏的结果出现在其他银行组:当违约率上升60%后,组内最高比率上升了22%,但考虑到平均的资本充足率为11%,所以该比率的上升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到9%,仍然达到8%的最低要求。多因子压力测试的情景由德意志银行和IMF共同研究确定。考虑到伊拉克战争的预期,情景设定为1年内石油价格上涨45%,美国的军费开支增加1%,全球股市下跌10%,工业国的居民储蓄率上升0.5%,德意志在2003年初进行了多因子压力测试。根据德意志银行的宏观经济模型,以上冲击将导致德国2003年的实际GDP比基准情形下降0.6%。以下模型把GDP的冲击转化为风险因子的变动:λt=0.37λt-1+0.14λt-2-0.3Kλt-1-6.5GDPt+10.7rt+ελt。其中,λt表示当期的贷款损失准备与贷款余额之比,Kt-1。代表上一期的信贷增长,rt代表短期利率,AGDP。代表当期实际GDP与上期的差值。测试发现2003年的贷款损失准备率比基期增长了7%,达到3.5%的水平,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银行业监管当局9dP,到压力测试的积极作用,并以资本为导向,启动了新一轮的银行业压力测试实践,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维护了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2010年4月底,美国对19家资产规模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进行“压力测试”。按照基准情景和更坏情景分别对2010年和201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失业率和房价跌幅进行了不同的设定。压力测试报告显示,在美国经济出现更坏情景时,美国19家最大金融机构2010年和2010年的累计损失为5992亿美元。其中4550亿美元损失来自所持有的贷款组合,即在更坏情况下19家金融机构总贷款累计损失率高达9.1%,超过了上世纪大萧条时期创下的贷款损失率的最高纪录。接受测试的银行中10家银行需要筹募746亿美元的股权资本。压力测试资本补充要求公式大致如下:压力测试资本补充要求=风险加权资产×6%-现有股权资本余额+可能遭受损失-各项收益和资本补充。此次压力测试对大型银行的损失额和资本状况进行评估和信息披露,为美国银行业带来急需的透明度;同时通过对银行实力强弱进行区别,避免健康银行被问题银行所拖累,尽快恢复健康银行的房贷能力,并通过向市场公布问题银行的增资理想图提高市场对问题银行的信心。虽然测试结果好于预期,部分消除了针对银行业不确定性的担忧,但仍未解决美国银行业面临的根本问题,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巨额不良资产,清除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道路依然很漫长。
二、国内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研究现状
1 国内压力测试的兴起
伴随着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压力测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国内关于压力测试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在银监会的组织下工、农、中、建及广东发展银行对所在行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四个方面进行了第一次压力测试。测试总体表明各家行面临着程度不同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这两种风险对各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将形成较大冲击,但测试的技术和方法细节并未公开。2006年,中国银监会发出紧急文件《中国银监会关于开展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业务风险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家银行对其房地产贷款展开风险自查。各银行要对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房地产贷款情况和月度趋势变化进行压力测试。测试分为两个部分:房地产贷款综合压力测试和个人住房贷款专项压力测试。为做好房地产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工作,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健发展,2007年7月,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压力测试给出了政策指导。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对部分城市进行住房按揭贷款压力测试和场景分析,由此,中国银行业风险测试系统开启了制度化建设阶段。2010年8月中旬,银监会向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深圳和宁波等七省市银监局发出《关于开展重点地区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的通知》,随后开展了上述7个银监局辖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
2 国内压力测试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一些学者基于国外已有的理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对压力测试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周子元(2010)详细地阐述了压力测试的步骤及其方法。他明确地提出其步骤,主要包括:第一,确保数据的可靠性;第二,资产组合与环境分析;第三,确定银行面临的风险暴露,找到风险因子;第四,以可能发生的不利冲击为基础,构造相应的测试情景;第五,设定冲击发生时风险因子变化的大小;第六,运行压力测试模型;第七,报告结果并进行分析。同时系统地总结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主要技术方法,分为单一因子法、历史情景法、非系统假象情景以及系统假象情景等方法。他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国外银行压力测试的实践情况,为国内银行开展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提供参考。
郭春松则早在2005年就指出在众多压力测试步骤中设计压力测试假设指标是商业银行进行压力测试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据历史事件法和市场预期法,分别设计了宏观经济指标、信贷资产质量、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盈利能力等假设指标。他强调,商业银行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其本身的实际环境设定受压情况。
巴曙松、朱元倩(2010)分别从压力测试的定义、国际实践规范、执行流程等角度对已有的文献和监管部门的调查研究报告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了压力测试的优缺点,讨论了压力测试中实际操作细节及对于数据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实施压力测试。最后对宏观压力测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和诠释,提出了在压力测试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后续问题,为我国实施压力测试提供可行性建议。
同时,国内学者对压力测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将压力测试应用在银行信用风险、宏观经济周期风险、房贷风险等风险管理中。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众多风险中较为传统和普遍的风险,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采取了较多方法来规避,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贷款内部评级分级模型以及z评分模型等。但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使得这些方法显得有些过时。国内学者孙连友(2007)在压力测试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详细介绍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全过程——搭积木的方法。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过程包括确保数据可靠、调查资产组合与环境、建立压力测试、确定冲击大小、执行压力测试和报告、压力测试结果等几个步骤。最后,他强调了压力测试结果的解释与应用问题,这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实施提供了有用的建议。任宇航等(2007)分析了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重要性和一般过程,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就是度量不利情景下信用风险因子变动对银行资本带来的影响,并判断银行资本能否覆盖相应损失。他选取了宏观经济衰退情景分析,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数据缺乏的现状,他提出了基于LOGIT回归的测试方法,并通过收集我国GDP、贷款利率和货币发行量等6个指标作为对宏观经济的描述和相应时间段的银行违约情况数据,利用该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为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结论部分他指出了该方法存在的不足。
宏观压力测试在各国银行业的宏观经济审慎分析中越来越受重视,其主要目的是识别金融机构体系内承受系统性风险时所暴露的结构性弱点和整体风险水平。徐光林(2010)则对我国银行进行了宏观压力测试。他通过样本数据建立了线性压力测试模型,重点测试了GDP增长速度和CPI同时发生不同程度恶化时,2010年和2010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增长速度的受影响程度。同时,参考历史场景基础上虚构各种压力测试情景,分析了各种测试情景发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各种测试情景下,资产规模继续保持正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在压力测试过程中,压力情景的设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情景设定的过程中考虑宏观经济周期性特征有助于防止情景的设置过度的主观。从银行过往的经营状况看,在经济上行的周期中,信贷资金的违约率和抵押资产的风险被经济的扩张所掩盖,在进入经济调整周期后,许多问题会浮现出来,因此在情景设定的过程中考虑经济的周期性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郜利明(2010)在压力测试的过程中引入了经济周期因素。他提出了在假设性情景的设定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经济的周期性,因为银行业的经营业绩和效益波动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有较大关联。同时,他提出各个行业本身的周期性的强弱程度并不相同,针对不同的行业应设定不同的数值,使其更符合客观规律。
近些年,由于优惠的利率、宽松的信贷政策使得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支柱产业,同时也催生了房地产业的泡沫,使为其提供主要资金的银行承担大量风险。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使我国深受影响,因房价下跌导致的银行坏账增加引起了国内业界的担忧与重视,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识别、预防并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房地产信贷业务风险压力测试成为商业银行主动风险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目前国内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及学者们进行压力测试的重点。刘萍、田春英(2010)最早对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压力测试研究,通过对我国房地产信贷市场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比较了各种风险管理方法,提出将压力测试引入房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个人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体系整体框架及技术需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房地产业务中,银行风险暴露取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贷款买房者是否能够按时偿还本息。随后王宏新、王吴(2010)应用压力测试方法针对房地产价格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了房地产开发商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两类指标进行压力测试。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发现,一旦房价出现全面下跌这种小概率事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可能成倍增加,这会对商业银行造成较大冲击,甚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应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他提出了政策建议:商业银行应通过积极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贷款项目评估力度、实施区域差别、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跟踪监测、建立健全房贷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增强房地产反周期协同能力等手段来应对金融风险。冯佳、朱华彬(2010)结合我国A股市场14家上市银行的具体情况,利用压力测试测算房价下跌10%、20%和30%时房地产贷款违约对银行业净利润的影响程度,根据测试的结果得出我国房地产贷款的资产是比较优质的,此类资产对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景气程度相关;同时,对压力测试在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上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宇文境泽、李诚(2010)利用LOGIT线性回归模型,将房地产业个人贷款违约风险与GDP增长率、CPI等宏观经济因子之间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在既定的压力测试情景下,商业银行个人房地产贷款的违约风险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GDP增长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并且随着CPI的增加,违约率也在迅速提高。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变量在银行个人房地产贷款违约风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研究的评述
通过以上综述和分析可以得出,压力测试实质上就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资本金和流动性等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风险抵御能力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针对测试结论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在实务应用上,仅仅使用日常风险度量工具(VAR)来衡量市场风险是不够的,因此引入压力测试,其目的就是弥补风险管理工具VAR的不足,是衡量风险的必要补充,使得风险管理更加完整。
1 国外压力测试研究的简要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