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质量整改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7 16:15: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质量整改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质量整改报告

篇(1)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年教师队伍中,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少,他们知识底蕴不足,反映在备课上抓不住重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不能应对,知识外延有限,难以拓展,更有甚者偶见知识性错误。

3、教研氛围不浓,原因之一是对研究缺少足够的认识;之二是年组平行班少(如一至三年每个年组只有两个班级,其中一个实验班,一个普通班)教材不一致,不利于研讨。

4、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取得优异成绩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缺少物资奖励和精神方面的鼓励,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5、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生活贫困,父母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他们的孩子有的自卑、慵懒,有的暴躁、刁蛮,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不热爱学习,绝大多数家长受经济条件制约,很少给学生买课外读物,更谈不上网上学习,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受到限制,即使教师加倍努力,教学成绩也很难有大幅度提高。 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二、整改措施

篇(2)

[作者简介]孙金玉,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93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206-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如何继续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协调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

一、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

(一)质量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我国国家标准GB/T6583中,将“质量”界定为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总和[1]。这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定义基本一致。

而不同IS08402质量术语标准把“质量”定义为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总和[2]。该定义中的“实体”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可以是活动、过程、产品或组织、体系、人,也可以是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从以上对“质量”的考察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对“质量”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共识:(1)质量作为实体的内在规定性,具体表现为实体的一组特性,是实体的客观属性,是价值中立的,人们可以用客观的方法来了解和认识它;(2)实体的这组特性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与主体的需要相结合后形成的,即实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特性。价值主体的不同必然导致需要的不同,而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条件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同一实体不同的质量特性。

(二)教育质量及高等教育质量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设施、设备、共同体服务和学术环境等。”[5]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研究方法的不同,几乎每个机构甚至个人都有各自对教育质量的界定。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育质量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看法。

1.内适性质量

所谓内适性质量,即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进行一个阶段学习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阶段的学习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表现为知识的学术价值。教师和教师团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这种质量观,长期以来固化成为了教育机构的学术标准。这是一种在素质教育时代受到质疑和批判但却仍然广泛存在的质量观。

2.外适性质量

所谓外适性质量,源自于工商业界,强调教育必须适应并满足国家、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其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外部满足的程度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它以外部需求界定质量,并据此规划教育系统和教育活动,评价教育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质量观往往导致人们只考虑教育的短期效应,因而,它与教育的迟效性、长效性的特点是相违背的[4](P216-224)。

3.个适性质量

所谓个适性质量,即是指教育满足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方面的发展程度。这种质量观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主与独立性、完整性、自我指导性,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与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学生作为自主的人在教育的培养下,完成一定阶段的自我实现。

(三)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不仅包括质量评估,还包括其他所有用来改善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英国国家学位委员会认为“质量保证”指成功地实施一整套多种多样的程序来帮助确定一门课程的标准是否达到或已经超过了国家所要求的最低水平。它表明为全体在校生保持和提高学术标准以及培育合适的学术环境确立必要的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性。

二、加强质量保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问题关注的原因

1.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即要求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相比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成本最为昂贵,其生均成本一般为初等教育的5~40倍。因此,政府和纳税人(包括雇主)投资于高等教育,其密切关注高等教育中日益增加的成本,期待看到这种预期的投资会带来可观的“受益”。这也是一种公众质量责任的需要。

2.效能(effectiveness)

对效能问题,为什么雇主们常抱怨毕业生“眼高手低”、学非所用、能力较差,原因乃是就业者的实际资质低于职位任职资质的要求,这反映了教育不足或资质不足的问题。为什么在一些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反而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待业问题?这反映了高等教育过度或资质过度引起的教育回报率的降低、资质利用不足或就业不足的负面效应;还有一些硕士生做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做高中生的工作,反映了教育过度引起的挤占低技术工作岗位、知识浪费的负面效应。上述种种教育无效或低效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对质量保证的强烈关注。

3.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要真正有效地开展国家之间人员与项目的合作与交流,相互间必须以一定的质量为先决条件,“必须确定国际公认的可资比较的质量标准”[5]。人员流动的前提是相互间以质量为前提条件的学历与资格的判定与确认。此外,在国际化的教育“市场”背景下存在着国家对教育资源和学生生源的激烈竞争,而质量是胜出的根本保证。

(二)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高等教育保证体系

1.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

自中世纪以来,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一种是法国模式――代表了国家严格控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法国巴黎的大主教代表了国家的权威,他凌驾于大学之上并控制了大学的自治权。政府控制着学校的财政预算以及教师的任命、薪酬,通过入学考试控制学生的输入,以及决定课程内容等等。另一种是英国模式――代表了完全独立于外部权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这种自我控制的英国模式起源于中世纪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高校可以自主地聘请符合标准的教师和辞退不合格的教师,选择自己的学生、课程,以及授予学位。高校通过同行评议进行质量评估,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此外,还有人提出了一种美国模式:这是一种

对公立高校实行相当严格的预算控制和对私立高校实行政府监督的模式,允许高校在课程、考试、学生人学和教职工任命方面实行高度的自治。外部的质量控制主要通过高校和项目(专业)的质量鉴定来实现。质量鉴定由地区的质量鉴定机构、特殊职业的资格鉴定机构和全国性的政府机构负责[6]。

2.几种质量保证机制

(1)“英联邦标准”(BS 5750):它是英国标准局为检验、控制工业产品质量而定的,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被一些学者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工商业界与高等教育界的背景大相径庭,然而,其基本原理是完全适用于教育界的。这一质量保证机制的基本宗旨是“满足用户需要”、“用户利益至上”,它之所以被引入了高等教育领域,显然是基于我们上文的“外适性质量观”。一些大学里与工商业界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质量评估采用了BS5750机制。

(2)“全面质量管理”(TQM):其主要做法是以质量为中心,以组织成员的全面参与为基础。TQM主要运用于企业,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IS09000族国际标准的贯彻和实施。TQM的成功是高层管理者的责任,教育领导者必须致力于一致的、可见的、持续的努力使得TQM的原理和实践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教育领导者必须集中于创造一个通过师生共同的持续的改进能够最充分地发掘他们潜力的环境[7]。

(3)同行评议:同行评议的专家来源于政策分析人员、学院、大学、专家以及工商业界,对高等教育评估标准进行判断并对标准的监督、保持、提高的过程进行评估。同时,他们与同事分享经验和好的教育实践。评估专家所作出的判断建立在这样一些例证上:师生的辩论、描述性的文件、对课程或要评估对象的关键的评论、外部的研究报告以及对工作、资源和设备的核查等[8]。

(4)教育审查:这是一种系统外部的专家对教育体系运作及产出的各个方面的核查。专家的判断建立在对教学、学术环境的书面的或可观察的测量以及对成果的各种各样的测量之上。目前在英国,教育审查是协助政府实施质量监督的女王巡视团(Her Majesty Inspectorate HMI)的作用。

(5)鉴定:高等教育领域“鉴定”这一术语来源于美国,大约一个世纪以来,鉴定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过程联系在一起。这些评估主要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专业鉴定组织和地方鉴定联合会进行的自我评估。尽管各个鉴定组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但通常的鉴定规则主要有四个方面:组织的和经营管理的事务;组织目前可以得到的物质资源(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场地以及设备);课程;表明毕业生绩效的统计资料或其他产出。亚洲的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以及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鉴定机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3.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在质量保证目的上,应关注实质性目的还是工具性目的,或者是二者的结合?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具有诸如保持与改进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外界问责的需要、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质量信息和决策资讯等多种目的和功能,但其最为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质量的保持与改进,其他的目的都是外在的、工具性的。美国教育评估专家克龙巴赫在《通过评价改进教程》中指出:“如果评价只是把认可的印章盖在某些教程上,同时把另一些教程投入到不合格的一类,那么它也不会有什么贡献。”“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方向。”[6](P164)教育质量保证,作为“现代教育评价的深化、结构化与体系化”[4](P16-224),其实质性目的在于对完美的教育质量的不断追求。

(2)在质量保证内容上,重输入、输出,还是实现输入、过程和输出的多个环节并重?国外有学者认为质量保证不仅仅局限于输出的控制,过程和输入因素也应该被包括在内。输入因素通常指教育机构实现其基本职能所必需的资源。过程因素显示了教育机构达到目标的方式。一些国家的政府对物质资源和教育质量二者是否存在联系提出疑问。它们认为质量不仅仅只是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利用资源的问题,表明了过程因素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只强调输入指标而不重视过程指标,就难以有效地监督和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形成过程,就难以发现教育活动中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而对输出质量的忽略,又会导致院校只重视投入而不重视产出,难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中的质量控制与工商业界的质量控制是相同的,都包括对输入因素的详细规格说明、过程的监督以及输出的审查等三个环节。因此,一个全面而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应该是涵盖输入、过程和输出各个质量环节,才能达到质量保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慧罗.质量管理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2]龚益鸣.质量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2000.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纪宣言[J].教育参考资料,1999,(3).

[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社,1999.

[5]黄建如,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一历史与概念的考察[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0,(2).

[6]蒋立文,经贵宝.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质量保证[J].江苏高教,2006,(5).

篇(3)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05-02

中国有史以来在世界上都是大国,尤其是现在的中国慢慢地富强起来了。这样的国家,需要有影响力的,正确引导大众的新闻工作者们。新闻报道的质量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背负着重大的使命。因此,笔者就如何改进正面宣传,才能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加以浅论。

1关于正面宣传

新闻要坚持正面宣传,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正面宣传”也叫做“正面报道”,这是对新闻报道在质的层面上的定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要符合正确的舆论导向。每一件事都有正反两面,而新闻报道中的正面宣传也并非是要报道事情的正面,所以新闻工作者只要是正确的面对分析事情的反面,而达到报道上符合正确的舆论,便是正面宣传。

在新闻报道中,很多新闻工作者不能正视正面宣传的问题,纠结于取材方面。不能从事件的本身找到正面宣传的素材。在选材上一定是真实的,但是一件事往往有很多点,哪个是正面宣传要正视。能够激起受众们激烈讨论的,不一定都是负面宣传,同一个新闻,不同角度报道,差别很大。所以正面宣传不一定只报道正面的事情或者人物,不能片面对待新闻。

2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意义

2.1引领受众正确的精神世界

当今社会是个媒体新闻满天飞的时候,各种鱼龙混杂的新闻充斥着受众的精神世界。很多新闻报道并无实际的意义,让受众对新闻更是没有了期待和信任。久而久之,受众宁愿相信那些空穴来风的小道消息也不愿相信新闻报道。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这个使命,要引领受众有一个健康而又正确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我们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最重大的意义,在我党的领导下,是不可遗忘的。

2.2使中国成为新闻强国

在世界上,我国的新闻报道总是被那些西方国家批评。当然,他们给予的指导不完全是错误的,我们要正面对待批评。我国的新闻界一直都有些混乱,新闻报道的质量上不去,就总是被别国嘲讽。所以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势在必行的工作,我们只有从本质上改变,抓好质量,才能成为新闻强国,为我国在世界上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信任度。

3如何改进正面宣传

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工作上,改进正面宣传是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坚持正面宣传一直是我党的指导方针,可是真正切实的做到正面宣传的新闻却不是很多。或者是伪正面宣传,不但没有带来最初想要的结果,反而引起了受众的反感。改进正面宣传,真正的做到新闻的本质,是新闻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3.1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不放松

自从我党成立以来,关于新闻报道以及文化方面,一直都有明确地指导思想。虽然指导文件一再变化,但是中心没有更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坚持执行社会主义化的新闻工作。以坚持正面宣传为指导方针,始终贯穿在新闻报道工作当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的传统美德也流芳百世。把党的指导思想始终放在新闻报道工作的第一位,时刻不放松,不改变新闻所指导的思想,在思想上高度要求。

3.2把新闻点落实到“三贴近”

总书记在2002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新闻工作者们提出要求,新闻改革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虽然现在的新闻报道已经做了一些改进,大部分新闻报道能够做到“三贴近”的基本要求。但是我国的新闻报道想要提高质量,不仅仅是要做到基本要求,而是要做得更好更强。要做到“三贴近”,就一定要注意时效性,如果超越了一定的时间才有报道,那么也就失去了“三贴近”的本质了。能够把新闻点落实到“三贴近”,是能够改进正面宣传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3建设优秀的新闻工作团队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所以在新闻工作的大队伍里,也一定要有优秀的战士,才能有优秀的新闻。大力改进新闻报道中的正面宣传,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是在所难免的,这支队伍里的战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发散思维,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思想统一于我党。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创新,但是不偏离正道,能够在飞跃的同时又不出轨。新闻工作者代表的是整个国家,指引的是整个民族,所以要有这重大的使命感。培养这样一直优秀的新闻工作团队,能够大力改进正面宣传,从而有效地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长春人民广播电台始终高度重视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和成就宣传,把其作为宣传中的重中之重,在开展的项目建设、创城、构建和谐社会等主题策划,使主题宣传在电台常态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从服务大局出发,还是出于竞争的需要, 都要重视并认真解决好这个“既熟悉又陌生,既重要又现实”的问题,要通过努力,使正面报道不断向好、精、深、活、强等方向发展。这几个字虽然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和成就宣传共同的标准,但是,我们在操作时应该根据不同报道体例的特点差异而有所侧重。长春人民广播电台2007年初曾经策划了一组“十老看变化”成就报道,就是采访老工人、老农民、老商人、老教师等等在长春生活多年,见证长春发展历史的老人谈变化。通过这些长春老人道长春沧桑,内容真实,令人信服,而且摆脱了成就报道贪大求全的弊端,通过个人感受反映一个侧面的变化,以点带面,离群众生活最近,非常容易被人接受。

4结论

所有的新闻工作者,用心找新闻,用高素质写新闻,用灵魂去体会受众的内心世界。我国的新闻界,慢慢地走上了越来越富强的道路。改进正面宣传,提高新闻质量,抓住舆论导向,指导受众的思想,我国也会更加团结和强大。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联合概念框架

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美国。70年代中期,为了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率先开展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会计”等文件形式予以。随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也对财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初始,美国以“高质量”为借口,阻碍国际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的应用,然而,20世纪初,随着美国大规模财务舞弊事件的爆发,许多国家和组织对FASB的权威性以及在其规则导向下制定的准则体系产生了怀疑,于此同时,IASC成功改组为IASB,并对组织框架进行重新设计,改造成为有IASC基金会的受托人任命和管理的对立民间结构,并成功完成了“可比性项目”、“核心准则计划”,得到了许多国家和组织的支持,如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在此形势下,美国一反常态,积极参与了IASB的改组活动。美国不仅担当了提名委员会、受托人委员会主席等要职,还在IASB的14个新生席位中占据了5个席位,从而取得了“主发言人”的地位。至此,IASB和FASB之间的关系从对抗变成了协作,为二者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02年10月IASB与FASB正式签署了“诺沃克协议”,并致力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双方意识到消除各自概念框架差异的重要性,将建立“联合概念框架”项目列入其趋同计划中。2005年2月,联合委员会公布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的项目计划,说明了该项目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和质量特征”;第二阶段“要素和确认”;第三阶段:“计量”;第四阶段:“报告主题”;第五阶段:“列报和披露”;第六阶段:“目的和地位”;第七阶段:“对非营利主体的应用”;第八阶段:“剩余问题”。经过努力,在2010年9月,FASB同IASB一起促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八号公告》的,标志着联合概念框架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从以上资料可知,财务报告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接下来的工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财务报告目标

联合概念框架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义与FASB和IASB概念框架基本一致,在新的第8号公告中,通用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义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人、借款人和其他的信贷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是否)向报告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

1、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新公告中指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其他信贷人等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为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群体。散户、员工、客户、政府及其他机构不属于财务信息主要使用者的范围。这样决定的原因,一方面是消除IASB框架(1989)和FASB第1号概念公告间的逻辑不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需要决定是否向某一企业提供经济资源,他们对财务报告信息有着最为重要和急切的需求。

2、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关于财务报告或财务报表的目标,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的争论,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对此也作出了不同的取舍。FASB之前的概念框架将目标定位为“决策有用性”,而IASB的定位是“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观”。新公告显然受美国的影响,继承了“决策有用性”,即为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FASB也注意到,使用者也关注管理当局履行经管责任的信息和资源配置信息。因此,委员会认为决策有用性包括受托责任观,这样就没有必要专门将受托责任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

三、财务信息质量特征

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是联系报告目标和实现目标手段之间的“桥梁”,是确定构成信息有用的成分。在FASB概念框架第2号概念公告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成本效益原则5个,其中及时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作为从属质量特征包含于相关性之中,而可验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作为可靠性的从属质量特征。新公告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基本的质量特征和增强的质量特征,认为成本对于报告主体而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约束条件。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增强的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通过结构层次的变化,界定了质量特征之间的逻辑顺序。财务信息首先必须具备基本的质量特征,如果信息不相关或者不能如实呈报要反应的经济现象,即使信息符合增强的质量特征,信息也是决策无用的。相反,如果信息具备基本的质量特征,即使没有满足增强的质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信息也是决策有用的。所以,基本的质量特征是基础、是根本,增强的质量特征是辅助。

1、基本的质量特征。(1)相关性。相关性是“在决策中产生差异的能力”,具有预见价值和确定价值,即它是能够影响资本提供者决策的。不相关的信息是无用的,所以在确定信息是否进入报告项目时,我们首先要判断其是否与报告使用者决策相关。(2)如实反映。如实反映指决策有用财务信息如实反映它声称要反映的经济现象。FASB以“如实反映”代替了原概念公告中的“可靠性”。如果财务信息对经济现象的描述是完整、中立及不存在重大错误的,我们就说信息具备了如实反映的特性。可靠性的使用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见,所以理事会认为惟一的避免误用和错误交流的方法是在概念框架中用另外一个词代替它,如实反映也许不是最理想的,但确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

2、增强的质量特征。双方委员会同意四个增加的财务信息特征,即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增强的质量特征能够提高和放大具有基本质量特征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可比性是指不同主体之间的财务信息可比,以及同一主体不同会计期间的信息可比。可验证性意味着不同知识水平和独立的观测者对如实呈报的经济现象的看法能达成共识。及时性意味着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得能影响决策的信息。清晰、简洁地分类、描述和列报信息,会使得信息具有可理解性。总之,增强的质量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质量特征应有的注释。

四、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思考

1、由FASB与IASB制定联合概念框架值得探讨。目前,从所公布的资料来看,联合概念框架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以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会计组织联合制定的概念框架能否很好的照顾到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需要,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所以,在肯定FASB和IASB的联合概念框架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建议,联合概念框架应该立足于全球,应该更多的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和会计水平,力求制定适应于全球的联合概念框架。

2、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从内容到实质上都发挥着概念框架的作用,但是在财务报告的目标、信息使用者、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和层次上都与联合框架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必须在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情况下开展趋同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广东商学院会计系2011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八号公告[S].2010-9.

[2]时军,薄桂秋.FASB与I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评价与启示[J].财会通讯2011(5).

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4月12日至13日州安全生产“四不两直”暗访指导组,对我县近期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暗访指导,暗访发现了一些问题隐患。为认真做好自治州安全生产“四不两直”暗访指导组反馈问题隐患整改工作,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治事故隐患,我局立刻召开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州、县两级安全生产会议精神,开展了安全生产拉网式、地毯式大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检查范围:

农业农村局组织人员对本单位办公楼内用电、消防、房屋安全及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屠宰厂、兽药店、饲料店、农资店、农机销售制造企业、农机作业机械、农机道路安全、大型沼气企业等,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检查,做到不漏一个盲区、不放过一个环节。

1、县委常委陈**带队,农业农村局联合应急局重点检查了两家榨油企业,实地检查**油脂和**油脂两家正在生产的企业。对大型沼气企业、农机制造企业,生产、用电、消防等安全隐患进行逐一检查。

2、对全县70家农资经营门店、农机销售网点、兽药店、饲料店进行了拉网式排查,重点检查了定点销售硝基类肥料2家、限制使用农药5家经营店铺是否落实实名购买登记制度,硝基类肥料库房紫外线报警器是否正常,用电、消防等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3、结合春耕备耕好农机化春耕生产工作,重点检查春季作业机械、检验、检修、拖拉机非法载人、道路行驶等安全隐患。

4、对大型养殖场、两家屠宰厂进行了排查,对防疫、防控、消毒、无害化处理、用电、消防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二、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

1、在**油脂厂检查过程中陈**常委认真听取企业法人的安全生产汇报,在生产车间现场提问两名带班班长的岗位职责及安全常识,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1)预处理车间临时用电电线绝缘层破损;(2)预处理车间控制柜绝缘胶垫积尘严重;(3)预处理车间氧气瓶、煤气瓶倒放,氧气、煤气气瓶无防倾倒措施、无减震胶圈,氧气瓶无气瓶帽,氧气瓶与煤气瓶间距不足,动火点与气瓶距离不足;(4)清除车间切割机电线绝缘层破损;(5)清除车间临时用电管理混乱,时用电电线与地面油污接触;(6)清除车间氧气瓶倒放,氧气瓶与煤气瓶间距不足,动火点与气瓶距离不足,气瓶与胶管连接处用铁丝简易固定;(7)清除车间配电箱未固定悬挂在装置上;(8)未设立独立的氢氧化钠存储库房;(9)后厂绞笼撞损未及时修复;(10)榨油车间门口废水箱防护栏未固定,防护不到位;(11)浸出车间防爆控制柜面板损坏未修复;(12)浸出车间二层平台电动葫芦未设置限位开关;(13)浸出车间法兰跨接用普通电线跨接;(14)浸出车间二、三层平台未安装踢脚板,防护栏防护不到位。

2、农资经销店销售的棉花种子未在我县农业农村局备案1家;农资经销店出售的棉种标签标识不规范4家;兽药店没有填写兽药销售记录1家;兽药店未贴兽药标签1家。

3、路检路查时发现部分拖拉机反光标志不全、未及时参加年检年审、证照未携带,部分作业机械灭火器已过期。

三、具体工作作法及措施

篇(6)

近年来,中央、省和市县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加大对“三农”工作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一)涉农资金投入增长快、占比高。据统计,2010―201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涉农专项资金1645.2亿元(中央1395.3亿元,省级249.9亿元)。涉农资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2.7%,高于同期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11个百分点。2010年,涉农资金投入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17.2%,2012年已提升到20.7%。

(二)支持范围广泛。近年来,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理念和制度机制不断创新完善,逐步由过去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以2012年涉农资金为例,中央和省共投入135项专项资金,在农业生产、政策补贴、财力补偿、流通加工、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建设等7个方面对“三农”工作予以支持。

(三)使用管理情况。按资金支持方式分类,主要有直接补贴、专项转移支付、政策支持三种方式。直接补贴方式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以及汽车(家电)下乡等补贴类资金;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生态、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专项资金;政策支持方式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等专项资金。按资金管理模式分类,主要有两种模式: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分配的资金,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专项资金;相关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分配的资金。按资金投入方式分类。主要包括直接补助、“以奖代补”、“以奖”、“先建后补”、“民办公助”、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投入方式。

二、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总量仍然不足。黑龙江省是转移支付大省,自身财力有限。近年来,尽管该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把各种资源要素重点向“三农”领域配置,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力度,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中央财政近年来加大了对黑龙江省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总量仍然不足,与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还不相匹配。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达到1152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11791亿斤的9.8%。中央财政当年用于涉农方面的投入达到12287亿元,其中安排黑龙江省565.9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涉农投入总量的4.6%。同时,由于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县市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各市县对“三农”的投入十分有限。全省除哈尔滨、大庆和十强县等少数市县外,其他市县基本无力投入。

(二)资金投入尚未形成合力。按照分类统计,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共有7大类135项,分属近20个政府部门管理,资金投入呈现点多面广、交叉重复和分配零散的特征。表面看照顾了各个方面的需求,实际上由于没有形成合力,很多涉农项目都投入不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对各项涉农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落实和资金使用要求存在差异甚至抵触,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衔接,导致各涉农项目之间难以有机融合,制约了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作用的发挥。

(三)项目安排过于分散。按照现行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由于各项涉农项目缺少统一的总体规划,资金管理部门只能根据自身职能和建设需求,确定本级分管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市县难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去选择合适项目,其结果导致各涉农项目各自为战,缺乏关联机制,不能与各项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加之部分单位还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现象,造成涉农项目重复申报、多头管理、交叉安排、分散实施,导致涉农项目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四)政策支持存在缺位。虽然国家现行的涉农政策已经覆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但由于黑龙江省各地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不同,特别是按照“两大平原”总体方案确定的10个方面38项建设任务要求相比,国家的现行政策还不能满足全面推进落实“两大平原”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的需求。比如在黑土保护和治理、创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深松整地、农业产业化、良种研发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存在政策“空白”。

三、整合涉农资金的初步思路

鉴于黑龙江省涉农资金使用管理现状,迫切需要以整合资金为抓手,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进一步突破部门条框、专项规划以及资金管理办法限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资金整合工作开展的组织机构、总体规划、工作机制以及政策支撑体系,从而保障“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

(一)总体思路。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创新机制、集中投入。着力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机制,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完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系。搞好整合资金与各类专项建设规划有效衔接,实现涉农资金“投入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目标,保障“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为在全国率先实现涉农资金有效整合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整合原则。一是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建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组织领导,结合部门职能分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调、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二是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对现有的各类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清理统计,并结合资金性质和特点,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不能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仍按原政策规定和渠道下达;对能够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整合统筹下达,并允许在同类别资金之间适当调剂。三是突出重点、统筹使用。以“两大平原”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分别制订详细具体的专项实施方案,并与现有的各类专项建设规划进行衔接,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完善机制、封闭运行。对于纳入整合范围的涉农资金,进一步完善整合后的资金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确保整合后的各项资金封闭运行和集中规范使用。

(三)整合范围。

按照“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为了统一政策、便于操作,除了对“两大平原”覆盖的51个县(市、区)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外,将全省其他县(市、区)也一并纳入整合范围。资金整合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第二阶段,从2016年至2020年。

整合工作要将目前中央、省和市县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进行梳理,对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类、农村社会事业类和扶贫开发类3方面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类。主要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保护、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节水增粮行动、重大水利工程、大型灌区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畜牧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森林生态培育与保护、农村环保等方面专项资金。二是农村社会事业类。主要包括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资金、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和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等方面专项资金。三是扶贫开发类。主要包括财政扶贫专项和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等专项资金。

四、有关建议

涉农资金项目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现状已经形成固化的部门利益,而整合资金势必触及部门利益。因此,在现行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制下推进资金整合,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各涉农部门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也相应成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组织领导。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议建立省级层面涉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资金整合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在资金整合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资金整合工作顺利实施。

(三)明确职责任务。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确定整合资金使用方向,下达年度具体工作方案编制指导性意见,审批各市县年度具体工作方案;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两大平原”改革试验资金整合总体方案以及整合后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加强涉农资金使用日常监管。其他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批复的市县具体工作方案,对本部门负责的实施项目进行检查指导,推进项目落实。

篇(7)

近年来,随着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实施,我国内部审计进入了新时代。商业银行内审在保障其经营合规性上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内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内部审计工作质效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在审计成果运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一、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概述

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审计整改的重大意义,审计署2018年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中新增设了“审计成果运用”一章,对加强审计整改,促进审计结果运用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明确了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被审计单位应当及时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书面告知内部审计机构。二是单位对内部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应当及时分析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措施。三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与内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等其他内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工作机制。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应当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四是单位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应当按照管辖权限依法依规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标包括:推动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有效落实;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并持续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架构;督促相关审计对象有效履职,共同实现本银行战略目标。指引明确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并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中央审计委员会、审计署、银保监会都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方面提出了要求,并指明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方向。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整改现状

(一)内审定位不准,认识不足。内部审计是日常的“体检”工作,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存在重视审计,轻视整改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内部审计部门把自己定位为“监督”、“评价”职能,未把“整改”工作作为内审部门的责任;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发现问题整改意义认识不足,未能从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方面思考整改的意义。内部审计部门主动争取领导对审计结果运用的支持力度不够,审计权威性不强,导致被审部门对整改工作不重视,审计建议采纳较少。(二)报告质量不高,针对性差。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报告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够引起领导层关注,对促进审计结果运用更是至关重要。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必须能够精准发现问题所在,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建议,达到合法、合规,提高效率的目的。深入分析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内审部门对全局中心工作认识不足,对审计目的不清晰,审计工作偏离审计目的,对全局工作支持力度不够,未能突出重点,未能全面覆盖高风险业务、重点人员;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未能严格落实审计程序,造成审计底稿有遗漏,难以清楚描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定性不准,被审计部门对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不认可;三是审计理念落后,大数据理念缺乏。对非现场审计重视不够,未落实能精准审计,现场审计缺乏审前分析,审计手段落后、效率较低,审计内容仍以查错纠弊为主,对风险性问题和资产质量关注不够;四是审计对策针对性差,可操作不强,对业务指导、堵塞内控漏洞意义不大。(三)整改标准不高,效果不佳。商业银行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往往限于操作层面整改,建章立制的少。存在屡查屡犯,前改后犯,审计成果运用程度不高。审计人员对发现的问题缺少原因分析,较少能从内部制度、业务流程、人员等深层次分析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普遍性”的问题不重视,习以为常,思想麻木,难以正视问题;二是对“典型性”的问题原因分析不全面,无法提出合理的建议;三是对“倾向性”的问题分析缺乏前瞻性,分析不足。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强,对被审计部门问题整改容忍度较高,随意性大,存在计中国乡镇企业部分问题未能从根本得到整改,而审计部门未能严格要求,致使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难以达到预期审计效果。(四)结果运用层次不高,影响力弱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利用率较低,多为就事论事的简单整改,对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作用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审计结果未能与相关职能部门交流,未及时综合地研究分析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对问题影响的深层次因素未进行充分挖掘,难以做到举一反三与从源头上对问题进行整改;二是审计结果难以在内部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等相关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导致审计结果难以被有效利用与转化;三是还未将审计结果及审计问题的整改状况作为对相关部门干部进行考核、任免及奖惩的重要信息依据,也未将其作为单位决策制定的依据;四是审计结果在形式上表现比较单一。

三、提高审计结果运用改进路径

(一)积极争取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领导的重视是促进审计整改的重要推动力。领导重视内部审计,能提升审计权威性,便于内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沟通,问题整改、制度建设、结果共享会比较顺利。内部审计要明确审计的目的,服务大局,不断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及时向主要领导汇报审计发现的情况、整改措施、是否需要建章立制杜塞漏洞等情况,保障全局工作的意义,得到领导认同和支持。(二)强化对审计整改责任意识。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而审计整改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如果对审计整改不重视将会严重影响了审计目的的实现。审计人员要树立服务大局观念,把审计整改及审计结果运用作为自身的职责,从思想上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坚决杜绝整改不负责、虚假整改情形,确保整改不走过场,整改指导及时有效,树立“整改工作我有责”的责任意识。(三)切实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能力,也决定了审计整改的要求。审计报告应符合以下特征:一是准确性。主要指审深审透,对问题进行准确定性,避免模棱两可,避重就轻,切实充分揭示风险;二是实用性。主要是指审计报告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使得领导更加了解经营状况,风险现状;三是指导性。主要是指及时对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进行预警,使得相关职能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损失;四是针对性。主要是指确保审计人员对发现问题所提出整改建议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建议不对症,难落实。高质量审计报告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具有发现能力,还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归纳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更新审计理念,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坚持科技强审;鼓励审计人员按照自己实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尤其是审计、财务、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知识;通过“以审代训”方式,在审计现场,提高审计人员揣摩被审计人员心理及沟通技能,达到提高审计发现能力;集中培训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的能力。(四)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制度。为了避免出现审计结果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增值功能,创建内审结果应用办法十分必要。一是通过不同方式向不同层次人员展示审计结果。“向上”报告,“平行”建议,“向下”通报,并通过灵活多样审计简报、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传达审计成果,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使得全员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二是堵塞流程漏洞,完善内控制度。对于审计发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要深入分析发现的问题原因,是否存在新制度落实或新系统是启用,流程不合理造成的;是否存在均有明显趋势的问题,如同类问题发生的频率、金额变化。只有从流程、人员、制度等方面查找原因,完善制度才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三是及时揭示风险,避免损失。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充分预测存在的损失,及早做好预防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四是建立审计发现及问题整改共享制度。与纪检、人事共享审计成果,避免重复工作,并将审计发现及整改情况纳入考评范围,对不重视整改或不落实有效措施的相关人员给予问责。

四、总结

内部审计整改措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不可分割整体。将“治已病”,“防未病”审计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要求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并把审计整改作为审计人员的职责;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升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提升审计报告质量才能引起领导层的重视;领导层的重视是推动审计整改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向全员展示审计成果,并完善内控制度是领导层落实整改责任,提升商业银行价值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鲍国明.推动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促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20(1)4-11.

[2]谢臻.坚持审计与业务协同促管理问题深层次整改[J].中国内部审计审计,2020(1)73-75.

[3]肖伟.做好三大转型履行好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与使命[J].中国内部审计,2020(3)4-11.

篇(8)

(一)审计整改的概念和标准。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为活动。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的性质和审计处理的要求,审计整改应包括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的行为,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为,以及审计机关监督审计整改的行为等。审计整改的标准是审计揭示的问题得到纠正,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二)审计整改的现实意义。审计整改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对审计查出揭示问题的整改,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审计揭示问题向社会披露审计报告审计问题整改。如果只有审计查处阶段,而没有审计整改阶段,那么审计工作是不完整的,也就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作为政府审计,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查出的问题没有相应的跟踪整改,建制堵漏,加强管理,或者追究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行政过失,就不能很好地履行审计的职责。

审计整改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体现。审计工作质量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审计工作实施本身及审计问题查处的客观公正、无差错、无风险,也应包括审计揭示问题是否最终得到落实与纠正。只有这样才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科学地体现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因此,审计问题的整改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与体现。当然,审计整改是根据审计查出的问题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审计质量越高,审计揭示的问题越彻底,建议措施具有操作性,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就越到位,就能促进被审计单位更加切合实际地从体制、机制上去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去杜绝违纪违规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审计整改是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的共同责任。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监督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业务工作的程序之一。审计整改也是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监督,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的具体行为,是应尽之责。在审计整改工作中,被审计单位是主角,承担着主要任务,审计机关担负着监督、检查和评估的责任,不使审计整改流于形式。

二、审计整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普遍都十分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例如,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制度、审计回访制度等。审计机关通过向提交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和受政府所托向同级人大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都反映了审计整改的情况,各级政府也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整改问题。审计整改已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大部分被审计单位比较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包括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也能够积极配合,建立健全和完善单位内部相关管理制度,积极主动的纠正审计查出的问题,但有部分单位整改不及时、不到位、不彻底,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问题还经常发生。

一是一些被审计单位认识不到位,重视审计,轻视审计整改。有的认为只要把应缴未缴的财政资金、税金或罚没收入上缴后就算是落实了审计决定,就算是进行了审计整改。有的被审计单位、部门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应付审计监督和审计整改。

二是一些审计人员认为,审计整改是被审计单位的事情,与审计机关的关系不大。重视审计项目计划的完成和违纪资金的收缴,而未将审计整改与审计查出问题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因此,抓落实或督促审计整改的态度并不积极。有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中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建议的可行性较差,具体操作性不强,造成被审计单位难以落实。

三是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审计整改到位、成效如何?缺乏评判的标准和依据。对审计整改不到位或走过程的单位、部门,缺乏相应的处理手段,没有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审计整改往往是流于形式或走走过程。

四是审计整改后续跟踪不够。由于审计机关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专职人员,监督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的落实,评估审计整改的效果,使审计整改工作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五是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督促审计整改的机制尚未形成。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不仅仅是审计机关的责任,还应包括主管部门、监察、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参与及协调配合,以促使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使审计整改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强。

三、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措施

改变观念,提高审计整改的自觉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提高认识,自觉地把审计整改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违规问题纠正、管理问责与督促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要督促被审计单位转变观念,树立审计整改的理念,建立单位内部审计整改责任制,纠正审计整改仅仅是财务部门任务的片面认识和做法,建立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等参加的审计整改机制,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

强化审计整改跟踪职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审计机关应当自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书送达之日起九十日内,了解审计意见的采纳情况,监督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如发现被审计单位超过规定时限未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报告人民政府或者提请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做出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的申请。《审计法》修订后也明确了政府报告审计整改情况的职责。因此,审计机关应强化整改跟踪职能,可考虑增加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审计整改成效的评估工作,探索评估工作的方法、内容,并不断深化,避免审计整改走过场。

篇(9)

为进一步提高整改工作质量,全面消除各类违规问题带来的风险,在整改工作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完善:

一、应进一步提高对整改工作的重视程度

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是保证我行合规经营,防范各类风险的重要手段。随着近年来,内外部审计、监管检查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机构和业务条线部门应切实提高认识,克服“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合理摆布好两者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组织机制,合理安排资源配置,细化责任分工,深入研究整改工作方法,确保整改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应进一步强化系统性整改措施,务必杜绝屡查屡犯

针对每项整改项目,建议条线部门和相关机构建立整改项目专题会议制度,认真对照上级行整改要求或审计检查部门的管理建议、整改建议等内容,针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注意对审计发现问题区分共性和个性,制定切实可行的举一反三整改措施,提高系统性整改效果,坚决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避免因“就问题改问题”而导致的整改建议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发生。同时,按照《工作人员违规失职处理办法》和《轻微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及时确认问题责任人,认真负责地做好认定和追究工作,充分发挥惩戒制度的警示作用。:

三、应进一步提高整改报告质量

篇(10)

(一)问题表述

1.有部分员工对质量体系文件缺乏理解;

2.实验室对服务商未进行资质评价;

3.检测标准未查新;

4.实验室尚未对开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能力进行评价确认;

5.实验室未制定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或(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

(二)整改措施

针对内审组在内审中发现的问题,相关的责任人都非常重视,由问题所在部门提出具体整改措施,由具体的责任人负责整改措施的实施。按照内审报告的安排落实具体整改措施如下:

1.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编制人员培训计划,年底前进行一次全员的质量体系文件的学习和考核。

2.由技术负责人负责对网络集成商xx大学交通学院和xx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评价,建立供方档案。

3.由办公室xx安排财务与xx省计量标准院联系办理标准查新。

4.由技术负责人与检测室主任负责进行开展机动车技术性能检验的能力评价。

5.由技术负责人与xx省计量院联系落实设备仪器的校准服务,制定实施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或(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

(三)整改完成情况

实验室按照制定的整改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对评审中发现的5个问题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监督验证并确认,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了整改。

1.质量体系学习培训计划已经制定,从即日起进行学习培训,年底前进行考核。

2.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对服务商的评价,建立了供方档案。

3.办公室与标准院联系完成了标准查新。

4.技术负责人与检测室完成了机动车检验的能力验证,编制了评价报告。

5.技术负责人制定了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或(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

内部审核提出的5项问题、与评审准则对照情况、整改措施及完成情况见附表和附件。 内部审核提出的问题、整改措施及完成情况

序号

问题叙述

准则 对照

整改措施

完成情况

1

有部分员工对质量体系文件缺乏理解4.2

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编制人员培训计划,年底前进行一次全员的质量体系文件的学习。质量体系学习培训计划已经制定,从即日起进行学习培训,年底前进行考核,见附件1。2

对服务商未进行资质评价4.5.5

技术负责人负责对吉林大学交通学院和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评价,建立供方档案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对服务商的评价,建立了供方档案,见附件2。3

检测标准未查新5.3.2

由郝静与省计量标准院联系办理标准查新。完成了标准查新,见附件5。4

尚未对开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能力进行评价确认5.3.2

篇(11)

一、两覆盖方面

(一)住房安全排查全覆盖

根据省住建厅《农村危房改造逐户排查实施方案》要求,开展了全县XX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已改造三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大排查,现已全部排查完毕,排查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二)住房安全鉴定、认定全覆盖

我县XX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已全部通过第三方鉴定,并出具了鉴定报告,对鉴定为C、D级的危房进行了修缮加固和改造建设,改造后经过县、乡、村三级验收并通过第三方鉴定机构安全认定,出具了认定报告。

根据县民政局、低保中心、残联提供的XXXX户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等三类重点对象已全部通过第三方鉴定,并出具了鉴定报告,对于鉴定出的C、D级危房在今年5月底前已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补助资金已全部发放。

二、两精准方面

(一)信息数据精准

根据省住建厅《关于对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要求,我县2019年287户危房改造农户档案信息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信息录入错误、信息录入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

(二)清除住房危险隐患精准

根据省住建厅《关于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质量排查专项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已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质量排查整改工作。确保改造后房屋符合基本质量安全要求,真正将“民心工程”改为“放心工程”。

三、两清零方面

(一)“动态保障”任务阶段清零

2020年我县向上级申请危房改造动态保障任务175户,目前已全部竣工并验收,补助资金已全部发放。为按时保质完成危房改造任务,我局采取了危房改造工作周报制,一周一报进度,每周进行排名通报。组织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建筑工匠培训,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质量安全巡查,对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及时督促进行整改,坚决杜绝“民心工程”变成“失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