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医药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77-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其中冠心病即为临床上的常见的一种慢性病[1]。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的传统治疗方法还是停留在西药治疗方法,即使用硝酸甘油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可以取的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西药的不良反应多,久服易耐受等缺点会影响对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鉴于此,笔者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药对慢性病的治疗优势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来我院接受冠心病治疗的患者47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出现阵发性心绞痛和闷痛、呼吸急促、心悸、头晕、恶心等症状,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将47名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其中中医组患者24名,西医组患者23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西医组:患者在病情急性发作时给予硝酸甘油进行舌下含服治疗[2],在患者病情的缓和时期,给予心元胶囊进行治疗,每日服药3次,每次3-4粒。中医组:中医组以本院自拟“丹参葛根汤”进行治疗。处方:丹参15g、葛根12g、延胡索10g,甘草8g,以上诸药,用水煎服,每日服用2次,每次1剂。两组患者均连续给药20天,20天后,对每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
1.2.2 临床评价指标。分别以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评价指标。临床疗效评价:治愈:患者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消失,心电图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好转:患者的临床表现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冠心病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每次发作时患者的疼痛状况也有所减轻、发作持续的时间有所减短;患者的心电图检测基本正常。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没有明显的好转,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1.2.3 统计方法。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仪器及技术运用于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为许多的疑难杂症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是回顾近些年来现代医学发展,很难找到一种完全治愈或控制病情发展、演变的治疗手段,更不用说对于癌症、AIDS等疾病的治疗[3]。分析其原因可知,目前临床对于疾病的诊疗模式往往还是采用“对症治疗”的模式,虽能对疾病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难以完全治愈疾病。中医治疗理念为“整体治疗”,即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全面的调养[4],一方面使用药物对患者证候进行“对证治疗”,另一方面通过对患者的机体进行全面的调养,从而达到疾病完全治愈的效果。本人采用自拟的“丹参葛根汤”进行冠心病治疗。方中以丹参为君药,行活血、祛瘀、止痛之功;葛根、延胡索为臣药,共同发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甘草作为使药,用以调和药性。全方各药合理配伍,对冠心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医组和西医组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而说明了中医药对于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性;其次,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可知,中医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西医组,从而进一步显示出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少、患者不易耐受等优点。中医治疗法方法可以对冠心病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
总之,中医药对于慢性病治疗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中医整体治疗的理念对于目前的医学诊疗模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立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05):92~93
1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联系
中医药学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科学,在历代医家不懈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所谓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中医药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的每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具有整个生命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这种观念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之中。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科研上的焦点问题,学者们力图用现代科学方法论来衡量和改造中医药学,却出现了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面前无法证明其科学性的尴尬局面[2]。这都是由于现代医学的方法论与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中医药学研究用的是整体思辨的网状思维模式,它注重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事物本身,因而其知识结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同时,中医药学善于把人与环境因素综合地加以考虑,其思维呈网状结构。而现代医学研究是还原分析的链式思维模式,它是建立在实验分析基础上的,注重研究事物本身的特性,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其知识结构是分析性的、局部的。然而,人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人体的复杂性及疾病的联系性,与中医的整体网状思维模式接近现代医学,也正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由单一性向系统型转变。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后基因时代”,而系统生物学研究是后基因时代的最主要研究任务。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都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mRNA、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然而,代谢物是生命活动的最终产物,代谢物的水平可以被看作是基因或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作出的最终的应答,正如Oliver Fiehn所认为的“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3],“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可能发生什么,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已经发生了什么”[4]。因此,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终点。总之,代谢组学属于全局系统生物学(Global systems biology)研究方法,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相对应;且代谢组学研究的目标是代谢物,而“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其研究更接近表现型,由此,代谢组学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 代谢组学与“证”的现代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所谓“证”,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应,是反映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因此,“证”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学者们对“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证候的标准化、客观化、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等方面。其中证的标准化、规范化是进行“证”的其它方面研究的基础,如果对证候没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加以评价,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每一个证候都有其外象(外候)与内涵,证的标准化研究中,对其外候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征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但外候是用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而得,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专家经验打分,最多亦只是半定量。这种诊治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诊疗经验,无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从证的内涵方面去制定“证”的诊断标准十分有意义。近年来,学者们致力于探索证候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的指标,试图建立证候实验诊断单个金指标,然而,由于证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异病同证、同病异证等特征,不可能用单一指标作定性、定量、定位的说明。据此,证候客观化研究采用综合指标,精选非特异指标进行特异组合,建立能反映证本质并能区别它证的定性、定量、定位综合实验指标,辅助四诊,确定证候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谢组学正具备反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组”、“群”、“谱”集成的分析功能。它能够通过检测不同时间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对这些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的证所对应的代谢组,使“证”可以得到客观化的表述。另外,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通过研究代谢物图谱随时间的变化,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过程中“证”的变化与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状况的关系,还有助于疾病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辅助诊断,使诊断、治疗达到个体化。其准确性依赖于仪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诊治的科学化、定量化,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诊。
3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疗效的整体评价
既然疾病具有系统化、动态化、整体化的特征,所以,在治疗时应随疾病的进程不同相应地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因为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药物组分发挥调节作用,而以单一成分作用到单靶点的西药对此束手无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药没有无效成分。所谓无效成分只是相对疾病的不同阶段而言。因此,未来的若干年,复方药或多组分药将在疾病治疗中担当重要角色。中药及复方具有多种组分,其多效性、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等特点又为其临床疗效评价带来了很多难题。近年来,对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自觉不自觉地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和标准,从单侧面、单生物学因素着手,缺少系统地反映中医个体诊疗特色和复合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指标[5],这一点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质量和水平及其可信度。另一方面,又无法有效地将可能存在的临床疗效优势客观的表现出来。因此,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必须用系统方法学加以评价,寻找客观、系统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是中医药现代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代谢组学的出现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工具,中药(尤其是复方)的整体性作用机制和疗效在系统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下将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挖掘。疾病状态可以引起机体内代谢物的整体发生变化,成功的治疗必须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的代谢途径的调控[6]。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通过监测分析尿液、血液、唾液及细胞和组织的提取液等一系列样品的谱图在用药前后的整体变化,再结合模式识别方法,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对人体功能活动、生存质量和影响健康等的重大事件加以评价。中药及复方的临床疗效评价得以客观化后,对于中医药学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疗效评价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在中医药研究中要高度重视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现代研究发现,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平衡关系,此种平衡不仅为肠道正常菌群的生存所需要,而且对其宿主的多种生理功能(尤其是代谢)乃至生命活动亦至关重要,即肠道微生物群落实际上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药理(毒理)过程,形成了人类代谢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从整体出发研究人体的平衡与失调问题,并通过中药使其恢复平衡,与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平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中药大多数给药途径是通过口服,经过消化道在局部起作用或通过吸收在全身起作用。中医药的整体观虽然与西医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但与现代微生态学具有一致性,因此,肠道菌群研究很可能会成为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的突破口。正如代谢组学鼻祖Nicholson教授所提出,“在Global systems biology的框架下,将人看作一个Superorganism来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的思想,把人与环境(地理的、社会的)、人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以综合考虑,使我们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人体疾病与代谢变化的关系,从而达到个性化医疗(personalized healthcare)的理想目标”[7]。这种思想与传统中医药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四时和饮食对人的影响、辨证施治等思想是一致的。
4 代谢组学与中药新药研究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中药及复方在治疗疾病时,主要是由于药效组分在多靶点或多器官上发挥整体综合调节作用,具有多因微效的特点。正由于中药及复方的多组分和作用具有多效性、多靶点性、多途径性等特点,为其新药开发带来了诸多的障碍,如中药的质量控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安全性研究等都是中药新药研究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8]。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最终影响其临床疗效。中药材的质量好坏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直接相关。因此,对中药组成成分的控制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着眼点。中药的多种组分,其实质就是其多种代谢产物的集合,其组成、含量和存在状态等受到产地、气候、采集季节及后处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代谢组学可以用于分析中药中各种组分的类型、含量和状态随各种因素的变化,可以定量地对其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所以,代谢组学用于中药栽培、采集、加工阶段,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质量控制以及药物监督部门针对药物质量的控制,无疑是最佳方法。这种方法准确、重复性好,而且不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9]。对于中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代谢组学也具有绝对的优势。成功的疾病治疗必须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代谢途径的调控。药物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就是研究药物在这种调控作用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如何起作用。通过认识体液“代谢指纹图谱”变化的原因,联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可以寻找药物作用的靶点或受体,从而发现药物作用的机制。正如Nicholson教授提出的proteo-metabonomics的概念,即将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相结合,以便更全面、有效和准确地寻找药物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在中药及复方的安全性评价方面,代谢组学通过分析与毒性作用的靶位和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的生物体液中的代谢产物谱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确定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毒性作用的过程和生物标志物[10-11]。因此,代谢组学可以反映出毒性效应的终点状况,并且可以与生化和病理指标联系起来。所有的代谢物都有其特征NMR 谱峰,故代谢变化的指纹图谱可以作为毒物检测的定性依据,以便从功能和安全性两方面使药物筛选更有效,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因此,代谢组学在毒物药物学的研究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代谢组学是处于科学研究顶端的前沿性科学,近些年中,其发展非常迅速。虽然由于技术和设备等的局限,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起步,但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初步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将其用于中医药学的研究,必将对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开展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慧梅.代谢组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5,14(1):59-64.
[2] 路玉滨.中医理论、科学方法、科学事实[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5):4-6.
[3] Oliver Fiehn. Metabolomics-the link between genotypes and phenotype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2,48:155-171.
[4] German JB,Bauman DE,Burrin DG,et al.Metabolomics in the opening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building the roads to inpidualized health[J].J Nutr,2004,134(10):2729.
[5] 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医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12-14.
[6] 刘昌孝.代谢物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意义[J].中草药,2004,35(6):601-605.
[7] Jeremy K Nicholson,Ian D Wilson.Understanding “global” systems biology:metabonomics and the continuum of metabolism[J].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03,2(8):668-676.
[8] 梁鑫淼,徐 青,章飞芳.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3):218-220.
[9] 沈一丁,费贵强,张 宇.代谢组学促进中医药现代化[J].精细化工, 2005,22(6):444-446.
1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联系
中医药学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科学,在历代医家不懈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所谓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中医药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的每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具有整个生命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这种观念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之中。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科研上的焦点问题,学者们力图用现代科学方法论来衡量和改造中医药学,却出现了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面前无法证明其科学性的尴尬局面[2]。这都是由于现代医学的方法论与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中医药学研究用的是整体思辨的网状思维模式,它注重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事物本身,因而其知识结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同时,中医药学善于把人与环境因素综合地加以考虑,其思维呈网状结构。而现代医学研究是还原分析的链式思维模式,它是建立在实验分析基础上的,注重研究事物本身的特性,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其知识结构是分析性的、局部的。然而,人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人体的复杂性及疾病的联系性,与中医的整体网状思维模式接近现代医学,也正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由单一性向系统型转变。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后基因时代”,而系统生物学研究是后基因时代的最主要研究任务。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都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mrna、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然而,代谢物是生命活动的最终产物,代谢物的水平可以被看作是基因或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作出的最终的应答,正如oliver fiehn所认为的“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3],“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可能发生什么,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已经发生了什么”[4]。因此,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终点。总之,代谢组学属于全局系统生物学(global systems biology)研究方法,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相对应;且代谢组学研究的目标是代谢物,而“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其研究更接近表现型,由此,代谢组学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 代谢组学与“证”的现代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所谓“证”,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应,是反映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因此,“证”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学者们对“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证候的标准化、客观化、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等方面。其中证的标准化、规范化是进行“证”的其它方面研究的基础,如果对证候没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加以评价,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每一个证候都有其外象(外候)与内涵,证的标准化研究中,对其外候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征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但外候是用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而得,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专家经验打分,最多亦只是半定量。这种诊治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诊疗经验,无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从证的内涵方面去制定“证”的诊断标准十分有意义。近年来,学者们致力于探索证候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的指标,试图建立证候实验诊断单个金指标,然而,由于证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异病同证、同病异证等特征,不可能用单一指标作定性、定量、定位的说明。据此,证候客观化研究采用综合指标,精选非特异指标进行特异组合,建立能反映证本质并能区别它证的定性、定量、定位综合实验指标,辅助四诊,确定证候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谢组学正具备反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组”、“群”、“谱”集成的分析功能。它能够通过检测不同时间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对这些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的证所对应的代谢组,使“证”可以得到客观化的表述。另外,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通过研究代谢物图谱随时间的变化,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过程中“证”的变化与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状况的关系,还有助于疾病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辅助诊断,使诊断、治疗达到个体化。其准确性依赖于仪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诊治的科学化、定量化,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诊。
3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疗效的整体评价
既然疾病具有系统化、动态化、整体化的特征,所以,在治疗时应随疾病的进程不同相应地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因为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药物组分发挥调节作用,而以单一成分作用到单靶点的西药对此束手无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药没有无效成分。所谓无效成分只是相对疾病的不同阶段而言。因此,未来的若干年,复方药或多组分药将在疾病治疗中担当重要角色。中药及复方具有多种组分,其多效性、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等特点又为其临床疗效评价带来了很多难题。近年来,对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自觉不自觉地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和标准,从单侧面、单生物学因素着手,缺少系统地反映中医个体诊疗特色和复合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指标[5],这一点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质量和水平及其可信度。另一方面,又无法有效地将可能存在的临床疗效优势客观的表现出来。因此,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必须用系统方法学加以评价,寻找客观、系统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是中医药现代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代谢组学的出现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工具,中药(尤其是复方)的整体性作用机制和疗效在系统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下将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挖掘。疾病状态可以引起机体内代谢物的整体发生变化,成功的治疗必须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的代谢途径的调控[6]。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通过监测分析尿液、血液、唾液及细胞和组织的提取液等一系列样品的谱图在用药前后的整体变化,再结合模式识别方法,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对人体功能活动、生存质量和影响健康等的重大事件加以评价。中药及复方的临床疗效评价得以客观化后,对于中医药学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疗效评价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在中医药研究中要高度重视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现代研究发现,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平衡关系,此种平衡不仅为肠道正常菌群的生存所需要,而且对其宿主的多种生理功能(尤其是代谢)乃至生命活动亦至关重要,即肠道微生物群落实际上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药理(毒理)过程,形成了人类代谢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从整体出发研究人体的平衡与失调问题,并通过中药使其恢复平衡,与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平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中药大多数给药途径是通过口服,经过消化道在局部起作用或通过吸收在全身起作用。中医药的整体观虽然与西医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但与现代微生态学具有一致性,因此,肠道菌群研究很可能会成为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的突破口。正如代谢组学鼻祖nicholson教授所提出,“在global systems biology的框架下,将人看作一个superorganism来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的思想,把人与环境(地理的、社会的)、人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以综合考虑,使我们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人体疾病与代谢变化的关系,从而达到个性化医疗(personalized healthcare)的理想目标”[7]。这种思想与传统中医药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四时和饮食对人的影响、辨证施治等思想是一致的。
4 代谢组学与中药新药研究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中药及复方在治疗疾病时,主要是由于药效组分在多靶点或多器官上发挥整体综合调节作用,具有多因微效的特点。正由于中药及复方的多组分和作用具有多效性、多靶点性、多途径性等特点,为其新药开发带来了诸多的障碍,如中药的质量控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安全性研究等都是中药新药研究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8]。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最终影响其临床疗效。中药材的质量好坏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直接相关。因此,对中药组成成分的控制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着眼点。中药的多种组分,其实质就是其多种代谢产物的集合,其组成、含量和存在状态等受到产地、气候、采集季节及后处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代谢组学可以用于分析中药中各种组分的类型、含量和状态随各种因素的变化,可以定量地对其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所以,代谢组学用于中药栽培、采集、加工阶段,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质量控制以及药物监督部门针对药物质量的控制,无疑是最佳方法。这种方法准确、重复性好,而且不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9]。对于中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代谢组学也具有绝对的优势。成功的疾病治疗必须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代谢途径的调控。药物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就是研究药物在这种调控作用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如何起作用。通过认识体液“代谢指纹图谱”变化的原因,联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可以寻找药物作用的靶点或受体,从而发现药物作用的机制。正如nicholson教授提出的proteo-metabonomics的概念,即将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相结合,以便更全面、有效和准确地寻找药物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在中药及复方的安全性评价方面,代谢组学通过分析与毒性作用的靶位和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的生物体液中的代谢产物谱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确定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毒性作用的过程和生物标志物[10-11]。因此,代谢组学可以反映出毒性效应的终点状况,并且可以与生化和病理指标联系起来。所有的代谢物都有其特征nmr 谱峰,故代谢变化的指纹图谱可以作为毒物检测的定性依据,以便从功能和安全性两方面使药物筛选更有效,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因此,代谢组学在毒物药物学的研究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代谢组学是处于科学研究顶端的前沿性科学,近些年中,其发展非常迅速。虽然由于技术和设备等的局限,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起步,但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初步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将其用于中医药学的研究,必将对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开展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慧梅.代谢组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5,14(1):59-64.
[2] 路玉滨.中医理论、科学方法、科学事实[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5):4-6.
[3] oliver fiehn. metabolomics-the link between genotypes and phenotype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2,48:155-171.
[4] german jb,bauman de,burrin dg,et al.metabolomics in the opening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building the roads to individualized health[j].j nutr,2004,134(10):2729.
[5] 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医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12-14.
[6] 刘昌孝.代谢物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意义[j].中草药,2004,35(6):601-605.
[7] jeremy k nicholson,ian d wilson.understanding “global” systems biology:metabonomics and the continuum of metabolism[j].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03,2(8):668-676.
[8] 梁鑫淼,徐 青,章飞芳.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3):218-220.
【关毽词】医院药学 临床药学 观念转变 服务模式
Hospital pharmacy how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a modern hospital development
MA Yanli(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College, Jinzhou, Liaoning 121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way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pharmacy and measure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hospital pharmacy,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hospital pharmacy department is still the drug supply and management type, presence management system that is not, based personnel irrational structure,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modern development, clinical pharmacy a lack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Conclusion hospital pharmac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ospitals, hospital administrators and pharmacy workers must change their concepts and service models, and actively seek and promote the next clinical pharmacists. To better serve the accumulating clinical experience.
【Key words】 hospital pharmacy; Clinical Pharmacy: conceptual change; service model
医院药学是在药剂科的药品供应、调剂、制剂,检验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2002年初,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颁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提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服务,这为医院药学定位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工作范围和模式。然而,受种种条件制约,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医院的药学工作者并未完全实践这一理论,以至于不能适应当前现代医院的发展。
1 医院药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所开展的医院药学事业都还处在起步阶段,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发展还没有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观念上没有突出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而是病人(或医护人员)上门取药的被动服务,因此,工作范围仍限于药品的收发、配制[1],除卫生部确定的15家全国临床药学试点医院外,药学工作者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的医院极少,药剂师下临床还是一个新鲜事,即使偶尔下临床其具体工作内容也仍以单纯供应服务为主,很少开展科技服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管理体制不顺,医院行政部门的支持、重视不够,各临床科室领导及医师和护理人员缺少理解和支持的外部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医院药学工作者观念陈旧、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低,临床经验不足等内在原因。因此,目前的医院药学就学科实践活动而言,很少将新理论新技术用于其中,实际上仍是以药剂学为主,兼有部分药理学,没有将治疗学应用其中,更没有形成一门医、药、生物等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2 现代医院发展医院药学提出的要求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现代医院必须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以追求疾病治疗的效力性、安全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等综合效益为目标,这就要求医院药学要强化一下适应性工作:
2.1 参与临床医师查房 药师参与临床查房的重点在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包括药品的种类、规格、剂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医药学理论与技术,提出用药方案,监控用药过程,通过病例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协助医师合理选用药物,同时对危重患者用药进行监护,对临床的联合用药提出评价,对个体化给药的患者进行监测,以全面追踪用药结果,作出用药评价,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2 为临床医师提供药品信息 药剂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对药品名称与商品名、同类药药理作用之问的差别、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药品的疗效与价格高低、药品新剂型的作用特点更熟悉的特长,提供相关药品信息,要正确推荐新药,及时反馈临床用药信息,以方便、快捷地解决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的实际问题。
2.3 为住院患者提供正确用药建议 对住院患者口服药物,医院药学工作者可以给患者及家属直接提供很多用药指导,可使其更加合理、科学地使用药物,从而提高用药依从性,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很多专业性的用药指导是其它医护人员都不一定很熟知的,如哮喘患者在夜间服用氨茶碱会比早晨服用更能改善夜间气流低下的状态;高脂血症患者夜间服用辛伐他汀比白天服用,更能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原因是胆固醇主要是在夜间合成;大多数抗高血压药物在早晨服用降压效果更好[2]。这些非常需要医院药学工作者能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增强医院的良好信誉。
2.4 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医院用药品种繁多且较复杂,不良反应常有发生。医院药学工作者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入病房了解情况,要全面协助医师分析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向患者作出合理解释.可以减轻药品不良反应带给患者的痛苦[5]。
2.5 合理控制药品费用 过去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一半左右,随着国家对药品的专项治理,药品营销行为的规范,理顺价格体系,尤其是医疗保险实行药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措施和全社会降低医药费用呼声的高涨,医院药学面必须面临这方面的新挑战。由于临床药师能发挥对药品熟悉的优势,对不同厂家生厂的同类药品的价格高低、新药的价格优势、药品是否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等给临床医师一个较好的参考,使他们能够做到经济合理地用药,使药品费用控制在-个比较理想的水平。
3 发展医院药学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管理,改善环境:医院对药师集中的药剂科的要求过去一直为药品的供应和调剂,医院药学工作内容要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首先医院领导重视、行政部门大力支持。这需要把临床药学、合理用药工作作为医院药事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管理上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如将药剂科改为药学部,与医务部、护理部平行,直属院长领导。药学部既是技术职能部门,又是药学业务领导部门,可根据各医院的功能、规模下设属中西药调剂室、中西药制剂室、中西药库、药检室、临床药学室等工作科室。此外,还需要临床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对下临床的药师,要在指导药剂师去阅读各种化验单,检查报告单,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反应方面,要以良好的带教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帮助和指导。
3.2 转变观念和服务模式,全面倡导药剂师下临床 只有以药学服务患者,才能够充分体现医院药学的价值,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为医院作贡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药学工作者自身必须从传统的药品供应型、经营型格局,向知识信息型、医药结合型转变,除了进一步增强药房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更主要的还要主动深入病房,直接面向病人,接受用药咨询,参加查房,进行药学监护,全面提供药物运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等新技术服务,另外,临床药师还可以定期举行临床药历分析,它可以借鉴临床医师会诊形式.对所在科室的典型药历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对临床用药合理性进行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3]。
3.2 加强业务培训和队伍充实:现有的药师队伍因知识结构的问题,缺乏临床知识,为此药学人员不仅要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观念,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在医疗、预防、保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但需要不断地掌握药学方面的最新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坚持业务学习,补充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方面新的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还要注意积累临床经验,面了解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药物选择与用药特点,熟悉医师用药习惯和院内的药品,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和交流[4]。一是要对现有药师进行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二是引进临床药学专业的毕业生,从而快速加强药剂科下临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实药剂科下临床的力量。
医院药学作为医院的三大骨干学科之一,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医院药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增加强烈使命感,不断加强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现代医药院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张石革,马国辉.论药师职责转型的时代使命与其必然性[J].中国药房,2006,17(2):84.
关键词:
医药高等学校;药品经营与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基础
一顺应医药行业的发展需要,开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
当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药品的现代物流配送也发展较快,为促进我国药品现代物流的发展,规范第三方药品物流或药品委托储存、运输、配送等行为,根据《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国食药监市〔2005〕160号)等要求,国家鼓励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配送。支持具备现代物流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促进规范化、规模化、多元化的集约发展,使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允许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条件且管理规范的药品批发企业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开展药品委托储存、配送业务。为此,作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现代物流管理基础》,对学生进行必需的课程教学要求也是势在必行[1]。
(一)科学分配教学学时和安排课程内容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满足实际就业岗位和药品现代物流配送的需求为出发点或不断调整,本课程总学时数38学时。课程学时可以作如下分配:理论课时为26学时,实训实践为12学时,实训实践课时占课程总学时数的31.6﹪。该课程共十章内容,包括:物流和物流管理概述,物流基本业务管理,物流系统与物流技术设备管理,物流配送与配送中心,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物流组织与服务、成本和质量管理,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各章的教学学时在实际教学中,也还需科学合理的分配或依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以树立和培养学生为药品现代物流服务的思想和能力。
(二)把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轻重点
医药物流,是现代物流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国家对该领域制定有相应的药事法律法规以加强规范管理,这就使得医药物流在管理和操作的层面上具有其特殊性。而高校中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能掌握医药专业知识又具有一些药品现代物流配送能力,能够在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该门课程的开设,应与普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区分开来,但又要显现出“医药物流”与“现代物流”相互交融的部分,即学生在系统学习并牢固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课程学时数的分配而科学适度的把握好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轻重点,使学生把所学的医药专业知识和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的知识相互联系在一起,相互交融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2]。
(三)为药品经营与管理而服务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而服务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知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各类医药商品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的基本功能方面都有其特殊不同的要求。因此,就要求教师在知识讲授、举例说明、幻灯片的演示方面应加强和药品经营与管理活动相关联的内容,让学生对药品现代物流有一个初步正确的印象。此外,现代物流管理的教学中也可以使用“系统观念”等医药学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物流管理在医药物流中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立足于医药商品特色和现代物流发展特色,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能力突出的实用型人才[3]。
二探索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方面就会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不同之处,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又不能脱离其他专业课程而独立存在。同时,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地理区域或经济区域发展水平不一,发展规模差异较大,对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技能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如何在现代物流管理教学中探索出新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的有助于学生对于本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是我们面临探讨的新课题。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学校大多已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授课之前需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激发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讲授与PPT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微视频、插图、实作演示、岗位操作流程影像等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变传统枯燥的教学为生动有趣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要注意,避免太过依赖多媒体,避免整个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课件演示、视频播放而带来的过多信息量,使学生无法消化理解课堂内容[4]。
(二)理论与实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互交叉进行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强化。高校中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开设有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实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巩固和深化,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创新思维以及行业规范操作的重要手段。依照现代物流的主要环节采购、运输、存储、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与销售、货代和船代、报关与报检、信息处理等内容来设置实训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开动脑筋,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将知识转化成为实践技能的目的。
(三)计虚拟的实训实践教学
在教师的布置引导下,由学生分组成立虚拟物流公司,或购置第三方物流核心流程和物流沙盘的仿真软件,安装在实训室的电脑上,构建一个仿真环境。在物流仿真实训室用动态的、可视的,多媒体方式来推演整个物流的运行,产生信息流、资金流的流程,运输库存管理的流程,以及配送的流程。学生通过自行分配角色进行实训实践的演练,边学边做,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模拟物流业务可涵盖如下行业:医药、食品、耗材、连锁、供应链等,依据各行业业务运作模式的特点进行组合,形成可定制的业务流程。流程中还可包括现代物流技术设备或信息技术的应用。如自动化分拣设备、装卸设备等;在信息技术中,如EDI、条形码(商品条形码与物流条形码)、EO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药品电子监管码、POS(销售时点系统)、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功能。在实训中教师可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监控、评价或组织学生对实训过程进行分析评判。当然仅仅单凭学校的虚拟实训显然是不够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要借助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支持进行课外直观的、形象的实训实践教学以帮助学生的理解[5]。
(四)尝试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教学手段
医药高等学校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实际配置情况及就业前景,探讨将学生培养成医药物流专业型人才。当然这还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现代物流与医药物流相结合。由于现代物流行业发展较快,物流学科本身又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有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因此,要更好地将这些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简单的堆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贴近学生,可尝试将学生培养为医药物流专业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三结论
物流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引入物流概念一词,但物流及药品现代物流的发展却十分迅速。而现代物流管理基础又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运用新观念采用新方法。需要加强任课教师自身在医药与现代物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扩展提高,从而为教学服务,同时对教师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劲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外资,2009,3:44-45.
[2]韦克俭.现代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68.
[3]董铁.物流与电子商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77-78.
1医院药学学科发展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医院药学作为现代医院“三大业务”系统之一,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院的医治水平、提升患者就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医院药学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药物治疗学、药剂学为基础,临床药学为“载体”,以科学用药、合理用药为目的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宏观层面来看,医院药学学科先后经历了药品调配、临床用药(以医学服务为主)、药学监护(以改善用药为主)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医院药学学科主要负责药品采购、调剂、储备、医学服务、配置医院药剂以及临床用药监督等,属于现代医院技术性科室,逐渐地由传统的供应型学科向服务型学科转变。医院药学学科“服务职能”作用的发挥,有效地降低了药源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使得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更为安全、更为经济,达到改善、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的目的。然而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管理、发展模式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药学学科建设落后、临床药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药学学科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临床药物管理制度不健全、药学学科发展模式单一等等,这些已经成为我国医院药学学科发展的“障碍”,对医院“救死扶伤”职能作用的发挥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各大医院决策者、管理者必须要“对症下药”,提升药学学科现代化管理水平,避免出现药学学科“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实现医院发展、药学学科发展的“双赢”。
2医院临床药学模式的现状
2.1 社会对于药学的认知不足
在医院实际开展治疗工作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方法的制定,同时给于其对应的治疗药物,而忽略了药学方面对于药物的分析,和相对对患者疾病用药的建议,该方面情况的出现则主要是因为社会整体对于药学的认知比较缺乏。
2.2 药师的工作局限性明显
药师在实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是利用本身的知识对合理用药方案进行建议,同时便于提高用药治疗的效果,但是由于很多医院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药物的配备存在不足,患者不在院内进行药物的领取,也导致药师工作受到局限,不能对于药物的使用反馈情况做一及时了解,因而限制医院的整体发展。
3关于医院临床药学模式现状的建议
3.1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
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健全医院药学硬软件管理系统、药学服务系统、药物供需管理系统以及绩效考核体系,为药学学科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的医院药学学科采取的是“部门管理方式”,未能够按照目标任务来设计具体的工作岗位,药师更多的是根据“医生”的医嘱直接“供药”,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新的管理模式要突出“以患者为本”、定岗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服务临床、服务患者”的意识,以提升药师专业能力为“目标”,突出药学监管职能,推进药学管理与业务的有效衔接,促进各大医院药学学科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3.2加强药学信息服务
在传统门诊发药、摆药过程中,专业药剂工作者要对处方实施“三查八对”,找出问题的同时由患者找到主管医生对药品进行核实签字。实施医院药学信息服务,患者可以在POS机上刷卡,POS机提示药品名称及处方中药品总价格,患者可以在核对后决定是否取本处方药物。患者在取药结束后,药房可以显示已经上传的药品信息,药房工作者还可以刷新药品信息,清楚掌握该患者信息,随即点击“摆药”,然后打印药物清单,按照清单实施摆药,同时做到“三查八对”后下发药品。药房系统中的医药平台,上传到药房的处方信息不但包括药物名称、药物服用量,还包括患者临床资料、药品服用注意事项等,这样就方便药剂师核对药品使用方法,评定临床用药的合理程度,若发现疑问就可以及时利用平台和患者的主管医生取得联系,然后加以核实及修改,减少及防止出现用药错误。随着国内医院药剂室药学服务意识的逐渐增强,药学信息服务成为了医院医疗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不断受到人们重视。医院药学信息服务是临床药学实践的基础,能够推动药学实践的正常开展,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医药学进步与发展,因此,药师需要加强自身药学信息服务技能,促进我国医药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3.3积极开展医院药学“研究”
药学研究是现代医院药学学科的重要“职能”之一。实践中,各大医院药学学科应该以“软科学”研究为核心,重点加大药物流行病学、循证药学、药物利用、药物经济学、药物信息建设以及社会药学方面的研究,以达到充实医院药学“内涵”的目的。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全面推进药物综合评价研究,重点对临床用药的效果、安全、经济以及适应情况实施综合评价,确保用药“恰到好处”;医院药学研究要重点分析用药的“科学性”,着重解决不合理用药、不适当用药问题,其中,麻醉与精神用药、抗菌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重点药物、临床常用药物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实施药物流行病学评价研究,通^“电子医疗记录数据库”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资料、临床资料、住院资料等系统研究、分析,对用药风险、效益进行评估;加大药物经济学领域方法学、理论学方面的研究,不能仅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诸如抗感染药物等方面,加大医院药学的科研投入,提升医院药学学科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医院药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医院药学学科的发展事关医院“治病救人”职能作用的发挥。实践中各大医院应该要转变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突出药学学科在医院“各类业务”中的重要性,重点从完善医院药学学科服务、开展药学学科研究、完善临床药物管理制度、完善医院药学学科建设,以及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等方面采取措施,全面提升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水平,为促进医院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作为中医院校生物学专业的教师,笔者体会最深的就是现在的中医专业的学生,对现代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基础课程不感兴趣。他们常常提到以后利用中医药看病救人,用不到生物学,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生物学知识。中医药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必须要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一方面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一方面从事中医药临床和科研的人才需要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因此,提高综合素质是必要的。
2中药药材的生物资源保护及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产业化的大基础是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中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0发展已经写入我国5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6(简称5纲要6)。中药的产值大幅度的提高,在产值提高的同时中药材的销量也是成倍的增加。而中药材是一种有限的生物资源,过度的采集会使一些物种濒临灭绝,一旦灭绝遗传多样性就会消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进行中药药材的生物资源保护是必须执行。笔者认为,中药药材的生物资源保护需要:1)加强宣传力度和法律保护制度,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原等,可以保护一些野生资源。2)对于濒临灭绝的种类要进行保护,针对不同种类的药材进行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3)发展中药的科学种植和养殖产业,符合GAP标准。4)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进行中药药材的鉴定和分类,发现新的药材。5)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培育新植物的品种。6)减少药材的出口量,增加中成药的出口量。在进行中药药材的生物资源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做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张大方等[16]认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在科研管理方面,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科学界定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内涵。
3中药新药开发
中医药产业化要持续发展必须有自主创新能力,中药新药的开发是其主要的体现。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难治病、重大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精神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大多数治疗还停留在传统中药复方的水平上,所以中药复方的药效、剂型及临床药理学毒理学研究的现代化是走向国际的重要基础,也是新药开发的中药资源。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中药复方进行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疗效机制和药理作用机制[17]。就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药新药开发方面,笔者认为,中医学者应该注重进行临床病例的整理和收集,建立数据库。首先肿瘤的西医诊断已经有了明确的临床分型,中医学者根据收集的临床分型资料和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确定中医的证型和西医临床分型的关系,再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中药复方中各药物的剂量范围的设定,临床跟踪,临床效果记录在案,根据临床效果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如生物芯片和蛋白质组学等对其进行药理机制分析,最终开发出一种抗肿瘤的复方新药。这种新药既有中医证型的指导又有西医临床的分型,还有临床药理分析,所以一些不能来大城市看病的人,可以直接买药服用,利国利民。此外,中药新药的开发,现在国际上好多国家在做,香港大学的学者FengY等[18]就对抗肿瘤作用中草药的专利情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美国最近10年关于中草药的专利,其中包括一些潜在抗癌作用的提取物(包括复方成分)以及具有新抗肿瘤作用的单纯化合物。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一种文化体系,其同时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系统化融入和综合反映。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其中有着丰富的茶学审美内涵,如果能够将茶学审美内涵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其不仅能够创新整个现代艺术理论体系,同时也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有效融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不仅需要准确的设计定位,同时也要融入必要的艺术设计理念,从而实现整个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理想效果。
1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通过对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应用日益成熟,同时其与设计活动也实现了一定的融合,无论是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的品质,还是其中具体内涵都实现了实质性丰富与提升。但是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认知艺术设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为我们有效开展和应用艺术设计活动,提供有效帮助。而其一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多数艺术设计者在开展艺术设计活动时,存在一定盲目设计,同时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很多艺术设计者缺乏对艺术设计活动要求的理解和认知。更多情况下,只是借助设计元素和设计工具,未能实现其理想的设计的追求和效果,尤其是其未能将消费者对艺术设计活动的要求融入其中,更没有将必要的审美理念内涵融入其中。所以,盲目跟风的设计现象就使得整个艺术设计活动效率极低,效果极差。其次,从具体设计上看,目前艺术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未能寻找到合适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整个设计活动中,所以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内涵性较为不足,品质不够。在开展艺术设计活动时,传统文化要素是其中最应该融入的要素,传统文化要素不仅仅是一种设计理念,同时也是一种传播的载体,做好艺术设计活动的传播,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内涵的诠释和表达,而想要实现精神内涵的诠释与表达,不仅要融入设计者的理念认知,同时还要融入消费者的具体关注点。而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设计内涵和文化要素的系统化融合,就使得整个艺术设计活动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最后,在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整体应该是一项系统化的活动,比如在艺术设计活动具体开展时,不仅仅是单一的艺术设计活动,而是具体的设计理念,社会要求和消费者需要等一系列因素的全面融合,更是社会内涵的生活化表现,然而从目前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效果来看,整个设计活动开展时,缺乏应有的情感元素融入。所以,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不断成熟,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现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别,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探究适合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2当前现代艺术设计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从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发展的方向来看,融入文化要素实现自身体系化、内涵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具体趋势,所以,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提升艺术设计活动的品质的主要表现,更是当前艺术设计理念成熟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要注重融入传统文化理念内涵,在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设计效果的品质提升,必须注重融入文化内涵。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种基础元素,同时也是在细节上的具体把控。所以,将消费者所需要的价值理念融入设计活动中,才是满足人们的具体需要。因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且将其中所具备的理念,全面完善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就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具体要求。此外,当前在进行艺术设计活动时,必须做好艺术设计理念的全面融入,实际上,这一过程是系统化的过程,所以要为整个活动寻找到准确的设计定位,并将丰富的设计理念和生动的设计元素整体融入其中,只有实现了其时代特点和综合特点应用,才能够实现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最大价值。而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开展时,必须与时代特点相融合,这也是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在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做好思维创新和设计理念创新,通过创新理念的有效融入,从而使得整个设计过程极具创新性。从传统的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状况来看,其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以及机械的元素堆积,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其未能融入应有的艺术设计活动理念,因此,想要实现艺术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价值元素融入。通过理念丰富和实质性完善,从而实现最佳设计效果。
3茶学审美内涵的具体认知分析
通过对茶学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艺术、生活哲学等一系列理念,尤其是在茶学发展形成过程中,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审美内涵的实质性融入,更使得整个茶学专业发展不断完善。通过对茶学的审美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对人们行为的有效指导和具体影响。美学实际上是一种感官和认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美的概念和理解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视觉享受,而融化为一种精神上的快乐。通过对我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不仅仅是儒家思想,同时也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融合,而作为我国传统美学理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学审美也是基于这一期的内涵所形成的什么理念。因此,在茶学审美过程形成过程中,其饮茶为主要功能,通过融入形色香味等一系列具体的审美要素,从而对饮茶过程和茶文化内涵形成了有效理解。首先,其具有主体的欣赏和选择性,也就是其理念的传播与融入过程中,人们主观上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次,在茶学审美过程中,其需要具体感知茶及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尤其是要将茶的自然特征与自身的社会理解等内涵相融合,从而来实现对茶学具体内涵的有效感受。茶学的审美内涵,不仅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具体的品质内涵,同时其作为相应的审美方法,也使得整个茶文化传播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和条件,不仅如此,随着茶文化审美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在其传播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内涵,同时也大大实现了人们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通过对茶文化的品读,从而实现了茶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茶学审美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审美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在茶学审美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实现了文化要素与自然特征的系统化融合。所以在茶学审美活动中,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品读自然,认知自然,同时还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审美理念形成全面有效的融入。感觉茶学审美体系中所具备的自由,是整个茶学审美内涵实现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前提。
4茶学审美对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价值与意义
对于现有茶学审美活动开展来说,探究茶学审美的具体内涵,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将茶学审美内涵同当前艺术实践活动相融合,其确保了现在艺术设计活动在具有自身独立风格和内涵的基础上,整体设计更为成熟。同时也使得整个设计活动的层次内涵大大提升,传统茶学理念,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其根本是诠释和展现传统茶文化。而如果将其融入,实现其有效传播,当然其实际上也是寻找到了合适的艺术设计风格和内涵定位。其次,将茶学审美内涵的具有要素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实际上也是寻找到了具有代表性和传承价值的设计元素,因此,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最全面,最准确恰当的元素,所以在整个设计活动中,如果选择合适的元素理念,比如将插画艺术等理念内涵的融入到艺术设计活动中,能够在丰富和展现具体设计要求的同时,使得整个艺术实践活动更加独立,更具有自身特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其实际上也为茶学审美理念内涵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以及其发展空间。最后将茶学审美理念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其不仅仅提升该设计活动的品质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多元要素的融合推动。在多元文化发展成日益成熟的今天,整合多项资源已经成为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基础。茶文化要素作为融入多项内容的系统化要素,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整合,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创新与发展。结合各种技术设施的系统化应用,并将茶学审美内涵的具体内容融到艺术设计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创新发展,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茶学审美内涵中,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丰富的情感内涵。
5结语
我国是最传统的茶文化大国,无论是茶文化内涵,还是其中所具备的审美理念,都极其成熟,而这些实际上恰恰为当前开展艺术设计活动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载体,在多元文化发展过程中,现有艺术设计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从根本上来看,就必须选择合适的传播载体与通道,只有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理念全面完善的诠释展现,才能够实现茶学审美内涵的最佳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储一鸣.东西方审美对现代包装设计影响之比较[J].现代装饰(理论),2013(1):135-137.
[2]韩新东.文化审美情趣对现代社会中美术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4(13):111-113.
[3]由文光.现代视域下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审美[J];社科信息文荟,2015(3):130-135.
1蒙医药论述
1.1蒙药与“五元”的关系:蒙药以古代朴素的五元—————土、水、火、气、空为理论基础,认为植物发育生长与“五元”的关系是:土是植物的基础,药物靠土生长成形,是吸养之源,生命之根本;水使其潮湿,是植物所需养料的溶媒,亦是植物体内的运化因子,有滋润营养植物、促进其生长的作用,其在植物内为生化因子,外界空气具有养育植物、促其生长的作用;火在植物内为能量、使其生出湿热的动力因子,外界的阳光、湿度,使植物生长成熟;空在植物内为间隙因子,是物质形成管腔孔道之因素,外界是使其发育长大的空间。因此,药物生长的情况大致相同,但药味各有区别,药味之源,除“空”之外,其他土、水、火、气四大元素,每两个元素合二为一,产生一味。即以两个元素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而生出“味”[1]。水、土———生甘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火、土———生酸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水、火———生咸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水、气———生苦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火、气———生辛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土、气———生涩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
1.2蒙药匝迪功效:味辛,性温、腻、重、软;有抑赫依、调胃火、消食、开胃之功效[2]。《无误蒙药鉴》“匝迪帕拉性腻、重,治以心赫依、吸收后性凉对肾脏疾病有害……”[3]。《四部医典》所述“……肉豆蔻抑赫依、治心病……”[4]。
1.3肉豆蔻蒙药处方配制中所占比例:蒙医处方为以原料为单位按处方要求剂量、剂型、服药量为依据配制,其后加工成各种剂型。肉豆蔻在蒙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就有记载在治疗心脏疾病时各种成方几乎都由它来组成,《四部医典》蒙药药物学分类为两个部分:即息剂和祛剂。息剂为常用施治方法,因此,对《四部医典》进行不完全的统计,收集有关治疗心脏疾病药物成方剂,共收载近378蒙药成方剂,其中肉豆蔻组方共19组,占5%,治疗心脏疾病组方9组,占47.37%。由此,可以看出治疗心脏疾病时肉豆蔻的使用率,已成为蒙药不可忽视的治疗心脏疾病单药原材料。
2现代医学概念
2.1药材化学成分分析:肉豆蔻(MyristicafragransHoutt)含有挥发油5~15%、脂肪油25~40%及淀粉等[7]。其中肉豆蔻醚分子式为C11H12O3,分子量192。bp276~277℃(760mmHg),157℃(21mmHg),d201.1437。黄樟醚分子式为C10H10O2,分子量162.18。无色或微黄色液体,具特殊臭味。bp232~234℃,d201.096。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5]。挥发油存在于外胚乳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莰烯约80%,肉豆蔻醚约4%,尚含少量丁香酚、异丁香酚、右旋蒎烯、右旋芳樟醇、右旋龙脑、松油醇、牻牛儿醇(约6%)、黄樟醚(约0.6%)。脂肪油的主要成分为固体的肉豆蔻酸甘油酯(40~73%)及液体的油酸甘油酯(约3%)[9]。
2.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王阳等的研究显示,肉豆蔻挥发油大、中、小剂量组可明显减慢心率,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同时降低心肌细胞损伤所释放的GOT、CK、LDH的含量、降低MDA和升高SOD的活性,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国外也曾报道,给麻醉小鼠和未麻醉小鼠静注甲基丁香酚可以引起低血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甲基丁香酚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而产生扩张血管的作用[6]。肉豆蔻能对心脏进行急、慢性治疗。急性治疗时能兴奋心脏,慢性治疗时导致进行性机能降低,研究者认为作用物为肉豆蔻醚和榄香素。我国藏、蒙族用肉豆蔻治疗心脏病。其对单胺氧化酶有中度抑制作用,可引起血管状态不稳定、心率变快等。蒙医药用肉豆蔻主治心赫依、心刺痛、谵语、晕厥、心慌[7]。
传统中医学是建立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有效性已经过数千年的临床验证。但从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其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往往缺乏科学客观的证据,显得缺乏说服力,这也是中医药难以进一步推广的主要障碍之一。循证医学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医学科学,它是以证据为临床基础,通过系统收集各领域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全面、定量的综合分析评价,强调利用最佳研究证据进行临床和医疗卫生决策。这大大提高了医学界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临床疗效,减少了治疗及用药的盲目性。
传统中药用现代循证医学的方法作重新研究与评价,为科学、规范地评价传统中药提供新的途径,有望帮助中医药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让传统中药插上腾飞的翅膀
中医药在疾病防治,尤其是慢性病防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麝香保心丸以其疗效确切、安全经济等特点成为目前冠心病最常用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近年来,被列入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或专项,在优化生产工艺研究、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研究以及临床疗效、人体安全性评估研究等方面获得初步成果,为推动中药现代化、科学化以及进一步的循证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正式展开的麝香保心丸循证医学研究是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持项目,该研究是由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华山医院施海明教授共同领衔,全国100多家三甲医院共同参与的大规模、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该研究按照国际惯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原则,对2 70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远期事件影响、疗效、安全性给予科学的评价,确保麝香保心丸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建立在强大的临床研究证据基础之上,将使传统中药麝香保心丸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
循证医学助推中药国际化
现代血液一般检验有以下3个特点:
1.1 在继承传统检验项目的基础上,扩展了相关的检测项目,如保留红细 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血红蛋白测定(hemoglobin,Hb或HGB)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 C),增加了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多项 检测参数。
1.2 手工检测和仪器自动检测互补。血液分析仪的高度自动化检测,为血 液一般检验提供近40项的血细胞参数,其快速、精确、直观和组合报告结果的方式,为临床 提供更为丰富筛检疾病的线索,克服了手工检测速度慢、重复性差的缺点,但手工检测,以 其综合判断能力强而见长,手工与仪器检测互为配合,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标本易得、用量小,适应临床初筛疾病的需要。血液一般检验是临床 多种疾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呼吸道疾病以及妇、儿、外科疾 病等,实验检查中选用频率最高的项目之一。
2 现代血液一般检验的必要性
现代血液一般检验旨在以血液学理论为基础,以最常用的实验方法为手段,紧密联系临床实 际,为临床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科学、客观的诊断依据。
现代血液一般检验的项目,主要是针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血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包 括:1)RBC、Hb、红细胞比容(Ht或HCT)、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红细胞平均值、红细胞形 态检查以及血液分析仪所能分析的红细胞相关的参数;2)WBC、DC及中性、嗜碱和嗜酸粒细 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计数,白细胞形态检查以及血液分析仪所能分析 的白细胞有关参数;3)血小板计数(BPC或PLT)、血小板形态检查及血液分析仪所能分析的 血小板相关参数,以及与出血止血相关的其他筛检试验:血块收缩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凝血时间、复钙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此外将反映血液中 红细胞与血浆成分相互作用的红细胞沉降率(ESR)也归入血液一般检验。至于血液中的血浆 成分,多由生物化学和免疫学进行研究和检测,血液学主要关注与临床止血和血栓有关的各 种血小板因子、凝血因子、血管因子等的检测,也不属于血液一般检验的范围。
血液循环于全身,无沦造血系统或非造血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这是临床 疾病-般都有必要作血液一般检查的理论根据;其次,由于血液一般检查取材容易,检测简 便快速,因而成为临床各科诊断疾病、遴选实验检查的正常程序,从选择和分析血液一般检 查人手,是正确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