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技特派员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2009年3月15日,《关于2009年衡山县科技特派员工作方案的通知》,就在全镇广泛宣传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意义、指导思想及具体工作进行动员及部署。
2、接县卫生局通知,确定我院接下特派科技员人数为1人。
二、工作情况
我院接收科技特派员 同志后,向 同志介绍我镇农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和分布情况以及我院的现状。根据实际情况,共同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并按工作计划踏踏实实地开展了工作。
1、加强我院规范建设
针对我院的实际,为我们医院妇产科的建设查漏补缺,在细节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抢救制度和医务人员职责等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来规范医院产科诊疗行为,强化医疗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医疗工作正常开展。
2、加强对医卫人员的培训
人才缺乏是我院发展的最大障碍。针对我院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在特派员的建议下,我院通过积极选派年轻优秀的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通过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等一系列措施,从而加快了我院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基本队伍建设。
3、大力开展妇幼保健知识宣传
为了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看病风险防范意识知识,特派员积极与我镇的相关乡村医生及妇女主任主动联系,积极引导他们向农民宣传看病上医院,分娩要住院等安全意识,将健康知识一点点地灌输给农民。同时,大力宣传妇幼保健科普知识,发放宣传资料达200余份,群众受益800人次,使卫生健康知识扎根于农民群众的心中。
组成人员:
本工作站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科学栽培技术与品种提纯复壮提高王家坪一带七星椒产量,最终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满足企业有足够的原材料加工:
主要依托单位:张家界王家坪砂子垭七星椒专业合作社,张家界灵洁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盖章)
工作站工作制度
一、工作站实行考勤制度,考勤由工作站专人负责,请销假须由站长批准,驻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及下乡补贴经站长审批后由工作站支付。
二、每月第二个星期二召开一次例会,听取驻站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开展情况,相互沟通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站长可根据具体生产情况安排部署科技特派员工作。
三、科技特派员每月驻村服务不少于5天,遇到农忙季节,应合理安排服务时间。
四、科技特派员在服务期间,每年培育指导科技示范户不少于3户。
五、科技特派员工作接受区科特办、派出单位以及服务单位不定期进行抽查。
六、科技特派员在下派服务期间,不得私自停止服务,特殊情况下,由区科特办、派出单位和工作站协调解决。
七、驻站科技特派员年初要做出工作计划,每半年向工作站书面汇报本人工作情况、承担项目的进展情况,年终要书面总结一年的工作,由工作站审阅后统一上报旗科特办。
八、科技特派员要记好工作记录,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九、科技特派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尽职尽责,为生产一线的农民服务,不得与服务对象发生纠纷。
十、科技特派员工作年终由区科特办、工作站和派出单位及服务对象共同考核。
工作站管理制度
一、 员工作站接受市科技特派办公室的领导,具体负责本站科技特派员的组织安排、协
调管理、检查督促、考核等事宜。
二、 负责本站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定、工作总结、信息等材料的汇总上报及工作。
三、 协助有关单位为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四、 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及时为各级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服务需要、市场等信息。
五、 定期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学习、交流、研讨,培训活动。
六、 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及时将本站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情况以书面材料上报科技特派办
公室。
工作站考勤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队伍管理,严明组织纪律,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制定以下制度:
一、考勤登记
工作站工作人员实行考勤登记制度,考勤人员由工作站站长指定专人负责,考勤表经站长签字盖章后存档,年终凭考勤考勤情况发放奖金和凭优挂提供参考。
二、批假权限
工作站工作人员请假,由工作站站长批准;服务乡镇确有农业需求时原则上不得请假。
三、请假制度
1、病假:凡因病请假,须出示书面请假条,并按请销假程序办理手续。
2、事假:因事请假,须事先写出请假条,办理请销假手续。
3、工作站工作人员在职期间的婚假、丧假、产假、工伤假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4、上班时间外出办事不履行请假手续,视为脱岗。
四、考勤考核标准
1、例会迟到、早退、脱岗一次扣10元。
2、不参加一次例会扣50元,连续缺席5次例会,或连续两次基地农业生产急时问题仍然不能及时解决且不上报,解除劳动合同。
4、普通病假一天扣10元。全年累计病假60天以上,视为不再适本站工作,解除劳动合同。(以净工作日计算)
5、重大疾病需离岗病休的,另行规定。
五、检查、监督、公示
1、工作站人员每次例会与服务企业共同对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出勤情况进行核实。
二、主要任务
(一)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对企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申请上级科技计划立项、争取上级在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同时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评审的组织推荐工作,逐步提高我区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做好科技服务“三农”工作。重点抓好以科普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创新农村科普方法和手段,推进农村科普工作。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以此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
(三)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落实,抓好科普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纲要〉〉落实的实施方案,抓好组织协调和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纲要〉〉的贯彻实施中来,努力在社会形成一种重学习、提素质、促和谐的氛围。
三、重点工作
按照围绕中心,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年的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加强科技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继续组织实施好“科技特派员”活动。
(1)重点抓好正在由科技特派员实施的“林地食用菌栽培”、“生姜新品种引进种植”、“有机奶生产加工”等科技示范项目。同时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及时掌握科技特派员工作动态,对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做好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2)创新运作方式,提高科技特派员服务的有效性。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为当地农户,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机制,走市场化道路,实行效益共享,风险共担。(3)加大对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特派员的业务技能,拓宽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思路,推进服务上水平,使“科技特派员”活动取得更好实效。
2、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成果的引进推广示范
(1)继续抓好集发“农业科技传播站”试点项目建设。按照省科技厅建设要求,加强传播站软硬件环境建设,使之达到先进传播站建设标准;(2)引进推广农、林、菜、畜禽、观赏植物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3)引进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等技术,同时积极发展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加强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对企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申请上级科技计划立项、争取上级在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重点扶持通联路桥机械有限公司的TLJ900吨架桥机和运梁车重大装备新产品开发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2、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评审的组织推荐工作,逐步提高我区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落实上级科技奖励政策,组织申报年度科技进步奖和*年度获得专利权的专利权人申请省、市专利局的专利奖励,同时研究制定我区专利申请奖励政策,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促进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水平。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1、抓好“林地食用菌栽培”示范项目推广。依托集发农业专业技术协会重点搞好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与廊坊农林科学院的技术合作,推进食用菌菌棒生产企业的建设,引进菌棒生产技术和设备,同时考虑引进食用菌烘干深加工设备,解决好食用菌生产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系列服务,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化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扶持集发公司和戴河村进行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支持和帮助基地引进花卉苗木新品种,为我区绿化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科协科普工作,促进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
1、积极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的落实。在建立区《纲要》落实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确定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省科协“七大”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研究制订*年度落实《纲要》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抓好落实。
2、抓好以科普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一是搞好“科普影院进万家”活动,定期往各村发放科普光盘;二是与区文化宫合作,探索建立区科普放映队,定期在农村各村放映科普教育宣传片。三是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科普基地、科技示范户的辅射带动作用,调动广大农户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四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行业特别是农口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专家服务团,送科技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同时,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农村科普大集,宣传科技政策法规,发放科技信息资料和科技书刊,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3、培养科普旅游典型,促进科普旅游工作。以市科协和市旅游局下发的科普旅游实施方案为指导,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主要环节,与区旅游局合作共同选择集发农业观光园等条件较为成熟的景点、宾馆、商店等进行试点,探索科普旅游的新路子。
4、进一步加强科普设施建设。一是在适当位置建设一座长20米的科普画廊;二是维护更新现有社区科普宣传栏,发挥好科普宣传主阵地作用;三是继续推进农村文明生态示范村科普宣传栏建设。
5、强化科技宣传和科普活动。集中精力搞好“科技兴农宣传月”、“城市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宣传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努力在全区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气氛,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保障措施
创新对接方式,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
一是开辟产学研科技合作专线。2008年,东莞市科技局组织了近百家企业到浙江、南昌、西安、上海等高校进行产学研考察,达成合作意向119项。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已有70多批、1000多位企业家参与了这项活动,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1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达成合作项目800多项,其中40%以上项目已实现产业化。二是举办产学研科技专题展会。以科技专题展会的形式,围绕重点领域,把各高校院所请进来进行“上门对接”。2008年10月又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期间有高校院所科技项目推介与合作洽谈会和产学研签约仪式等产学研活动,10家高校进行了项目,22家高校参与了项目洽谈,40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组建科技平台,加快集聚优质科技资源
针对东莞人才源、项目源、技术源不足等问题,东莞市全面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院所的深层次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平台作用开始显现。
目前,东莞市已批准组建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10家,按照边筹建边开展业务的方式进行建设,进展较快,已建成开业6家,分别是:(1)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2)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3)东莞市清洁生产中心;(4)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5)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6)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
松山湖产品质量检测基地、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中瑞精密制造技术中心,正在积极筹建当中。
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建设方案已上报市政府。
中国科学院东莞IGCC试验与示范基地建设方案、电子五所(赛宝实验室)东莞分部、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东莞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方案正在论证和申报中。
为推动创新平台能尽快融入东莞经济、社会和文化中,联合松山湖组织创新平台与各镇(街)开展了广泛的对接和调研活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到目前,组织专场对接二十余次,组团回访大学本部十余次,参与企业近400家,各平台累计调研企业2000家,为1000余家企业提供了研发和检测服务:创新平台与企业合作组建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0余家、联合实验室两家,组建镇(街)创新服务中心6家,组建技术联盟1个,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向六个镇街派驻科技助理,向企业派驻技术调研人员,受到镇街和企业的欢迎,效果良好;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成为东莞市三家产学研试点中的两家试点企业技术依托单位,目前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成效明显。
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及省内多家企业,组建了广东省RFID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广东省RFID产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实施的广东省RFID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已通过立项评审;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牵头组建了广东省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实施广东省数字化制造装备产业共性技术重大专项。以上两大专项获得省科技经费支持3000万元。东莞五星太阳能技术研究院申报的“太阳电池与光伏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和东莞勤上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院申报的LED半导体照明技术产业化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东莞市柏百顺阻燃技术研究院申报的产业共性技术项目获得省科技经费支持2000余万元。
各合作高校院所高度重视,派出了精英团队、专家教授担任平台领导,各平台充分发挥高校院所优势,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已超过200人,其中有不少是博士教授和行业专家。
同时,为更好地整合资源,努力做到共享、互补,形成强强联合,东莞市将各创新平台有机地汇合在一起,组建了东莞产业支援联盟,努力加强与业界联系沟通,争取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的技术依托和创新作用。
东莞市还积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从项目层面向战略合作发展,鼓励联合建立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研发机构,已批准组建的行业创新平台有东莞五星太阳能技术研究院、东莞勤上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院、东莞市柏百顺阻燃技术研究院。
此外,东莞银禧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公示。正在积极组建永强专用汽车研究院、东莞领亚光电信息传输研究院、志成冠军光伏发电产业技术研究院、科威心血管疾病医疗器械研究院、广东力优环境技术研究院、万科建筑技术研究中心、洛贝电子养生电器技术研究院、泽龙漆包线技术研究院等。
加强项目策划和管理,争取承接上级科技资源
1 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项目进展顺利
2006、2007年东莞市承接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项目40项,经费2670万元。为保证项目进展顺利,东莞市加强管理、跟踪服务、检查落实,目前,大部分项目进展顺利,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推动了一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有两个项目通过省部产学研办的验收。
2 加强项目组织策划,争取承接上级科技资源
根据东莞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强项目组织策划工作,争取承接上级科技资源。2008年,东莞市承接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项目30项,经费4670万元。其中,广东省RFID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广东省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实施的广东省RFID产业核心技术产品及示范应用和数字化制造装备产业共性技术两大专项获得省科技
经费支持3000万元。同时,广东省RFID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在虎门港建立了应用示范基地,全面推广RFID应用技术。
3 认真做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
东莞市认真做好企业的需求调研摸底工作,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对接,接受了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20名,并及时召开科技特派员和企业座谈会,确保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努力促进企业和科技特派员的结合,为科技特派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4 组建了信息传输线缆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随着电子信息和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作为重要配套产业的信息传输线缆被誉为这些行业的“血管”和“神经”,在电线电缆行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产值约占电线电缆行业生产总值的15%。全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及渤海湾地区的信息传输线缆产业集群区,其中以珠三角地区实力最为雄厚。2006年广东省信息传输线缆的销售额约占全国信息线缆行业总体销售额的50.22%,2007年信息传输线缆行业排名前十二名的企业,珠三角的企业占据了80%。虽然信息传输线缆行业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竞争白热化、同质化的挑战。由于国家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环保化、节能化的要求等,必将对信息传输线缆的品种和水平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国内线缆市场发展趋势看,生产厂家数量规模急剧扩大,市场集中度低;低端产品重复投资,盲目跟风,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持续走低,造成行业间恶性竞争;而高端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进口;铜、铝等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导致原材料成本的急剧上升;另外,由于我国线缆行业技术标准专利化的缺失,统一的认证体系的不确定性。给了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优势设立技术贸易壁垒垄断整个市场的机会,导致国内制造企业陷入套用并受制于美国UL标准等的国际标准的尴尬境遇。目前,我国仅有30%的线缆品种达到国际市场能接受和可参与竞争的水平,还有70%的线缆品种急需提高产品水平和档次。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电线电缆市场已形成了耐克森、比瑞利和住友电工等实力超强、并能长时间保持优势地位的品牌,而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具有突出优势的企业及品牌。随着国际大型企业介入中国市场,更加突出了我国线缆产品结构性的不合理性,线缆企业的竞争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局面,因此,线缆行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和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成为十分迫切的需要。
为促进线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在省部产学研办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东莞市整合资源,组织由市质计所牵头,联合15家知名的高校、研究所以及线缆行业的龙头企业组建了信息传输线缆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联盟内的企事业单位、检测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专家等的资源共享与整合,导入有机结合的政府管理机制与市场机制。以项目带动研发、研发促进应用、应用推动产业,从而使联盟成为国内最完整的信息传输线缆产业链及产业配套基地(原材料、产品研发、检测单位等),并努力促进全国信息传输线缆市场的健康运作,形成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信息传输线缆品牌。
5 承办了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全国部分高校座谈会
2008年。协助省部产学研办在东莞召开了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全国部分高校座谈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0所全国重点建设高校和部分省属高校的科技处处长,广东省教育厅、省部产学研办全体同志,广东省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等领导共近100人参加了座谈会,大会的成功召开对东莞市产学研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加强了与部分高校沟通联系。加强宣传培训,逐步形成支持产学研合作的社会氛围
2008年,东莞市组织了18家企业参加了省部产学研结合成果展览,共展出30多块展板。2008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期问,以展板形式展示了40多家典型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成果,还在多家报刊上对东莞市产学研结合工作比较突出的10多家企业作了典型报道。同时,东莞市认真做好科技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培训工作,帮助各镇街、各科技企业了解好、掌握好、利用好配套政策内容,全年培训人数近2000人,通过培训。各镇(街)科技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科技业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更好地落实各项产学研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广开渠道,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产学研结合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东莞市将继续以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为契机,以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示范基地、重大项目、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产学研结合综合示范企业为切入点,以更加解放的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以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集聚省内外乃至海内外创新资源,为产学研合作开辟多种渠道,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动力、推动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东莞。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探索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新模式和新做法,建立政府、高校院所、科技平台、中介机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形成稳定、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切实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真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学研合作纵深发展
要突破原来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点对点项目合作模式,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包括技术战略规划、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企业管理等;要针对东莞的产业特色,加快将高校技术力量和科技成果有效引入到产业中来,加快普及和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以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产学研结合综合示范企业为突破口,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机制探索,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壮大
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培养高级人才:推进科技平台运作市场化,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东莞产业支援联盟的运作、发展,形成开放、共享、流动、竞争、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政策,优化环境,加强与机关、园区相关部门协调,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壮大。
积极承接上级科技资源,加强项目管理
进一步加强与省部产学研办的沟通。强化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力度,帮助企业争取承接省部产学研结合重大科技项目、重点项目、引导项目和示范基地等项目,吸引全国范围内的优质科技资源集聚东莞;同时,要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实现项目目标。要落实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计划,确实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培育产学研结合综合示范企业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形式主要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培训、合作技术服务等,通过合作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主体,高职院校是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企业则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校企合作的效益日趋显现。但是,由于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导致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的不同。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发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作用,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1.1 组建职教集团
2012年7月17日,黄石日报登载“从年初到年底,招工永不落幕”―― 关注黄石中小企业发展系列报道之四,文中指出,目前有75%的企业存在用工缺口,全市中小企业缺工在3万人以上,工人难招,技术工人更是宝贝疙瘩。为加快黄石市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速度,促进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推动教育强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9月,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向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申请牵头组建“黄石职业教育集团”,2013年5月,“黄石职业教育集团”在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集团理事会机构设置为,顾问:黄石市副市长苏梅林;名誉理事长:市经信委主任曹和家、市教育局局长方晓阳、市人社局局长许卫和市国资委主任姜笑山;理事长:市教育局副局长汪志锋;执行理事长:黄石职院院长胡明钦;理事单位由黄石市54家企业和23所职业学校组成。集团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搭建黄石产业信息平台,沟通职业技术人才供求和教育改革信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开展师资和企业职工培训,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活动,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共享,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2011年昆山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落户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12年到2015年间,预计用工7500人,开发区就业局通过职教集团间的协作,每年按公司要求将学生输送到位,为开发区的跨越式发展提前锁定了人力资源。
1.2 积极发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有效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确保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应引起高职院校高度重视。2011年10月,在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策划下,黄石市重点企业用工订单式培养“校企对接”洽谈会在黄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中华及黄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到会讲话,36家企业和23所院校及培训机构参加洽谈会,7家企业现场与学院成功签约。2012年1月,由黄石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主办,科威公司赞助的“科威杯”PLC电子设计创新竞赛,旨在通过“政府组织、企业出题、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的方式,达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012年3月,学院产学研工作处与黄石市科技局联系,在学院挑选5名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业课教师,作为黄石市科技特派员,由市科技局资助、派驻企业,帮助企业摸清关键技术需求,制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改造,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到目前为止,担任湖北加恒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的康立武老师,已在企业申报“含铁酸洗废液中回收盐酸的研究”项目;担任黄石万顺转向器制造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的胡江平老师,已与企业签订“全液压转向器”技术开发服务合同。
1.3 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办学条件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6年里,成功申报了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数控实训基地和汽车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助220万元,地方财政支助220万元配套经费;极大的改善了两个基地的实训设施。2012年,学院又积极申报两个重点专业―― 电气自动化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央财政支助400万。今年,学院与企业联合,向市科技局申报黄石市科技创新平台计划项目,与企业共享共建力学和金属材料实验室,争取40万元的经费支助。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产学研工作处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由湖北省教育厅支助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申报由市科技局支助的“黄石市科技特派员”活动项目。
2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1 健全制度建设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科研职能的延伸。学院为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人事处出台了《青年教师培养暂行办法》,《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暂行办法》,对青年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做出了硬性规定及激励措施;科研处出台了《教科研成果管理及奖励办法》,《教科研工作计算及考核办法》,《研究机构考核管理办法》等,对教师晋职、待遇和奖励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不断健全的制度建设,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院300多名教职工,从2012年5月―2013年5月,公开273篇,完成各类研究项目54项,成功申报新型实用专利17个,发明专利3个,软件著作权2个,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5份。学院教师还多次在企业进行专利申请时,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提炼和填报申请文件。
2.2 加强考核力度
学院对教师个人的年度考核,以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科研工作量考核为主要指标,并将教师企业实践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根据实际情况折算教学和教科研工作量。将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与就业质量等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学院各系实行年度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该系的办公经费划拨挂钩,并与该系全体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学院对各系成立的研究机构,也实行年度考核,考核合格的研究机构,学院对每个研究机构另行划拨2万元办公经费。通过严格考核,调动了各系主任有计划的制订校企合作工作计划,支持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和技术服务活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主动联系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一是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农委、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广电局、县畜牧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项目的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监管、组织培训、人员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二是成立专家组。县专家组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小麦、玉米和生猪生产技术方案),并督促指导技术指导员开展工作;另从项目参与单位县农技中心选聘高、中级农艺师18人,从县畜牧发展中心选聘高、中级畜牧师3人作为项目技术特派员。三是项目联络组,农委科教室具体办公。
(二)遴选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优选试验示范基地。一是遴选技术指导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采取全县统一考试、考核的办法,把服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有培训指导经验和较好业绩的同志选进项目技术指导员队伍。从农业综合服务站选聘种植技术指导员80人,从县畜牧发展中心和乡镇畜牧站选聘畜牧技术指导员20人。全县技术指导员按照工作职责,对示范户和工作区域内的农民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二是遴选示范户。围绕小麦、玉米、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遴选1000个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年龄在50岁以下、能长期在家从事种养产业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为保障所选示范户素质高,农民认可,在遴选程序上按照个人申请、村镇推荐、张榜公示、农委审核确定;在遴选要求上,在遴选时做到五不选两优先:即不以农业生产和经营为主的不选;做其他经营,经常不在家从事种养业的不选;外出打工的不选;自以为是,不积极接受技术指导员指导的不选;图虚名想补贴,不真心示范带动的不选。种养大户和村级植保员优先。三是优选示范基地。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代表类型、分布合理的原则,依托现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全县建设10个示范基地,分别是:丰硕种业有限公司、县农业科技示范场、县麦豆原种场、县水稻良种场、县红耕郎种植专业合作社、县富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吕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县金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县京徽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县春鑫养猪场。
(三)筛选确定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根据县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科技、生产需求,邀请了省级推广、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的专家,组织开展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并形成技术操作规范。我县小麦主导品种为:烟农19、烟农5158等半冬性品种;玉米主导品种为:郑单958、中科4号、鲁单951等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套种型、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主推技术:小麦主推秸秆还田技术、机械化作业、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技术、科学播种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主推免耕机械播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机械化收获、适时晚收等技术。生猪主导品种为: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外三元杂交品种;主推疫病防治、快速育肥、生态养殖、科学管理等技术。
(四)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县政府办下发了县2011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县农委下发了技术指导方案和小麦、玉米、生猪品种试验示范方案,各试验示范基地制定了具体的试验示范方案,各位技术指导员制定了分户技术指导方案。同时,县农委与技术依托单位和技术指导员签订了责任合同,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签订了服务协议,明确了各自工作目标、责任、任务,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有序。
(五)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增强服务意识。
主动与农业部有关司处站、安农大、省农科院、华东农业大学、省农技推广总站、省植保总站、省畜牧局等单位联系对接,寻求技术支持,聘请专家培训指导,组织协作进行试验示范项目等。如2011年3月3日—3月7日,邀请农科院研究员陈洪俭、安农大博士生导师李金才、厦门大学教授陈猛等专家及县农业专家对全县近300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党校采取封闭教学,集中春训。重点学习了2011年中央1号文件、国家十二五规划、农技推广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农机农艺结合与政策法规、生猪生产与政策法规、植物保护、小麦、玉米栽培技术;每月18号例会根据农时季节和当前生产情况对站长和特派员进行培训。另外,在农时关键季节、关键环节,由21名县级科技特派员(种植18名、畜牧3名)对所包乡镇技术指导员再培训。以全省2011年春季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为契机,县18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奔赴所包乡镇,指导农业综合服务站开办田间学校,落实抗旱促春管技术措施,今年以来,对1000户示范户平均进村培训7天,现场指导12次;对400名辐射户平均进村培训5天,现场指导9次;印发技术明白纸30万份,发放种植示范户每户小麦拌种剂10支、化肥50公斤,小麦叶面肥每人50袋;生猪示范户每户冷藏箱1只、畜牧报刊1份;制作发放项目专家、技术指导员胸牌110个、示范户门牌1000个、技术员手册100本、示范户手册1000本、技术书籍1500本、科技入户宣传挂历2000幅、定做示范户、辐射户资料包1500个、竖立试验示范基地标示牌10块;开展广播电视技术讲座7场,电视滚动字幕宣传12次,天天报道抗旱保苗情况,及时提醒农民抓住有利时机,落实抗旱、除草、治虫、分类施肥等措施;利用电话、移动办公平台,向科技示范户、部分辐射户、种养大户、镇、村干部等开展电话咨询和科技短信免费服务,累计发送农业科技信息9次,18000余人次。2万多农户被辐射带动。同时,要求各参与单位和个人及时总结报送项目工作材料和先进典型;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简报、影像、参观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好做法、好成果、好经验,带动全县农业发展。
(六)注重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规范扎实做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我们做到了八个统一:1、统一方案设计。根据基地建设要求,我县在优选试验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分类(小麦、生猪)制定了试验示范方案。2、统一技术指导。各基地都聘请了技术指导员,县农技中心和畜牧发展中心对10家基地派驻了技术专家。3、统一示范基地标示牌。4、统一试验示范品种。小麦品种10个:轮选988、淮麦29、洛麦23、烟农19(ck)、山东20、济麦22、郑育9987、良星66、皖麦68、烟农5158;玉米品种10个:隆平206、益丰29、郑单958(ck1)、安囤8号、鲁宁202、弘大8号、鲁单981(ck2)、登海662、蠡玉16、中科4号;生猪品种4个,如外三元杂交品种等。5、统一栽培、管理措施。6、统一调查记载项目,建立田间档案。7、统一组织考评。在关键生产时期,县农委都组织专家、基地负责人、技术指导员相互观摩、交流、考评,同时组织农民观摩。今年以来,共组织专家督查考评3次。8、统一观摩交流。组织农技人员、示范户、周边农民现场观摩培训总计20次,参观人员4000余人,自发观摩人员6000多人次。各基地小麦新品种试验田按照方案要求,规范操作,插标立牌,布局合理,田间调查、记载及时、准确,规范种植和管理措施普遍好于去年;技术示范田总体播种质量较高,生长整齐度较好,病虫草害较少。
(七)强化资金管理,确保使用实效。按照项目实施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具体使用如下: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补贴计20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综合服务站和县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所发生的交通等费用补助;科技示范户的物化补贴20万元,主要用于全县1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肥料、农药、猪用疫苗和抗旱等物化技术补助;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费用30万元,主要用于10个试验示范基地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过程中的设施设备建设补助以及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补助;聘请专家费用3万元,主要用于聘请技术指导专家的差旅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等;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10万元,主要用于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参加集中培训所需的教材费、场地费、差旅费、食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资料印刷及工作督查等费用7万元。
(八)加大督查检查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县农委采取电话抽查、入户检查、行政检查、专家组督查指导的办法,确保技术指导员年到户工作时间和技术到位率。目前,已现场实地督查6次18个乡镇,入户调查5次90人,电话调查5次1000人次。县专家组成员对18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和10个试验示范基地实地督查指导4次。如2011年4月15日、2011年5月20日和2011年11月16日示范县项目县专家组成员一行9人,深入到县农业科技示范场等8家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进行查苗情、看记录、量化打分、综合评价,查找问题,拿出措施。
(九)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度。建立了岗位目标制度。明确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是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职能;根据工作需要设岗定责,使每位农技推广人员都能在自己从事的岗位上依责开展技术推广和服务;在乡镇农技人员中全面推行“包村联户”农技服务制,每个技术人员都是农技推广责任人,技术包保2个行政村,联系20个科技示范户,在所包保村建立一个不少于500亩的高产示范田。建立了工作制度。农技人员认真做好每天的主要业务活动记录,每月进行一次工作小结,年终全面总结;由县农委牵头每月18日召开一次农技推广指导员、乡镇农业综合站长工作例会,协调全县各单位当月工作,布置当前农业生产任务,提供信息资料、回顾小结一月的工作完成情况,制定下月工作计划和目标;每个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为信息报送员,将本服务区农业生产中各类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并每十天上报一次;每个农业综合服务站也都对资料进行分类建档,规范管理。建立了人事管理制度。在农技推广体系中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目前全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已全面推行农业职业资格制度,切实提高了在职农技推广人员整体技能素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采用考试加考核的办法,择优录用,三年一聘;实施新型农民科技示范培训工程,每个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抓住关键农事季节,每年在所包村对示范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社员培训。二是建立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制度。在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如专业技能集中培训,每年开展春季及农闲季节集中培训,依托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师资优势,集中全县基层农技人员封闭式培训,每年对基层农技人员集中培训不少于5—7天。实行关键农事季节培训,每年的秋种、夏种、田管期间,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县培训到乡、乡培训到村、农技人员培训到科技示范户和农户;组织现场观摩会议,通过农事季节的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加快展示新成果,推广新技术的工作步伐。通过学历提升培训,鼓励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学历提升学习,对自愿参加学历学位提升的基层农技人员在时间上提供便利条件,工作上给予照顾,上学期间工资保持不变。三是健立了考评激励机制。我们根据农技推广工作的特性,制定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的考核考评办法,从职业道德、工作效率、业务素质、岗位职责、目标任务、服务质量、科技入户等方面,科学设定考核指标,把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工资晋级、奖励工资挂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考勤,县农委与乡镇全面考核上下班、请假等方面情况,考勤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实行乡镇农技人员“百分”制考核办法,按照主管部门、当地乡镇党委和政府、服务对象“四三三”制比例考核,即主管部门占40%、乡镇党委和政府占30%、服务对象占30%。考核得分在95分以上的为优秀,得分在80—95分的为良好,得分在60—80分的为合格,低于60分者为不合格。年度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存入档案,并作为晋升奖惩的依据。当年考核为不合格的责令待岗限期整改,扣发绩效工资。连续两年为不合格的,实行解聘淘汰制。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的,给予一定的物质、晋升奖励。四是建立了延伸至村级的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县农技中心及农技指导员、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及农技员、村级植保员及示范户四位一体、相互促进、健康有序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完善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户”、“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农业综合服务站-村有技术推广员”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五是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逐步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经考试考核由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其行业执业资格。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的任用,需经过竞争上岗程序,经报名、述职、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最终由县农业主管部门征求镇政府意见后聘用,竞争上岗结果报县业务主管部门备案。实行全员合同聘用,被录用农技推广人员均须与用人单位签定聘用合同,聘用期限为3年。六是构建了县域统筹协调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月例会制度,由县农委牵头,县涉农部门、农技推广单位负责人、农技推广指导员、乡镇农业综合站长参加,协调全县各单位当月工作,布置当前农业生产任务,提供信息资料、培训资源和项目支持,建立科技项目互相参与机制。通过创建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的实施,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及农技人员互相协助,通力合作,建立工作联系,提高全县农技推广工作的统筹协调。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完善了制度,建立了网络。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构建了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了竞争上岗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基层农技人员管理机制;完善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了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
(二)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农技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组织集中培训、邀请专家讲座、到省级培训基地学习等活动,全面提升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农技推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三是服务意识显著增强。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技术员和农民零距离接触,他们不仅熟悉了农村情况,了解了农民所需、所想、所求,和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而且经验得以丰富,思想得以升华,才能得以发挥,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和成就感大大增强。
(三)提升了示范户能力,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围绕小麦、玉米、生猪等产业,通过全县遴选100名技术指导员(其中种植业80名,畜牧业20名)的宣传、指导与服务,特别是形式多样的培训与“手把手”、“面对面”的“零距离”指导,以及不定期组织示范户开展观摩交流学习活动,开办田间学校等,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特别是示范户和辐射户的科技素质、政策水平及接受能力、发展能力、带动能力。他们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显著增强,配合技术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愿望显著增强。使主导品种(如小麦烟农19、外三元杂交生猪等)和主推技术入户到位率达到98%以上;技术指导员每人指导10户,年进村入户工作180天以上,平均入户指导12次以上,总培育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其中种植业800户,畜牧业200户)。目前,示范户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已推广应用了7项小麦生产技术措施和5项生猪科学生产技术,示范户示范产业增产、节本增收逐年提高,生产效益较前三年全县平均提高16.3%。2011年,示范户小麦平均单产为539.6公斤,较全县小麦平均单产508.4公斤增产31.2公斤,亩节本增效31.5元,亩增收62.4元;示范户玉米平均单产为590公斤,亩增产100公斤,亩节本增效23元,亩增收115元;200个示范户现存栏生猪6.6万头,2010年6月份至今共出栏生猪16.8万头,在前阶段生猪价格低弥的形势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900万元,增收1245万元,户均增收6.8万元以上,头均增收70元以上。带动我县其他养猪场(户)健全疫病防控各项工作,取得间接经济效益8500万元以上。
2010年实现粮食总产124.9万吨,较上年的114.4万吨增产10.5万吨,增产率9.2%。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爬坡,创历史最好水平。2011年大旱之年,县实现了小麦亩产过千斤目标,全县小麦单产503公斤,比上年亩增产33.3公斤,增产率7%。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434.0元,比去年3995.0元增加439.0元,增长11%,项目区农民增收更为明显。粮食单产的逐年上升,与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密不可分,科技服务直接到户、到田成效显著,初步建立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
(四)展示了技术,筛选了品种。全县建设示范基地10个(其中种植业8个,畜牧业2个),展示小麦新品种10个,展示玉米新品种10个,展示生猪品种4个,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我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烟农19、烟农5158,玉米品种郑单958、鲁单981,外三元杂交猪等,为我县确定农业生产主导品种奠定理论基础,尤其是紧凑型玉米品种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对稳定和提高我县玉米产量,抵御自然灾害,作出巨大贡献。两个生猪试验示范基地加强了生物安全措施,健全了污水、污物的处理,通过组织观摩、培训指导,带动全县11个猪场实行了发酵床养殖,16个猪场建立了大型沼气池,增强了猪场实行生态养殖的意识。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节约饲料、兽药、人工、水电等生产成本160万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五)推动了其他农业项目的高效实施。如小麦、玉米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玉米振兴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百万亩吨粮田建设等都是以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为着力点,有些环节则捆绑实施,抓好落实,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连续三年获全省第一名;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课题组。2011年被评为全省小麦生产千斤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课题组。粮食生产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
(六)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运用农业新技术,对农田进行科学管理,降低了农药、化肥施用量,既节约了成本,又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力农村经济发展。
(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我县今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5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家,省级3家,市级3家。全县累计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4.2万人,其中农民成员4.0万人,带动5.9万户。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八)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指导、扶持面粉加工企业25家,年加工小麦180万吨;发展优质小麦基地10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8万亩,优质花生基地5万亩,双孢菇生产基地0.3万亩,优质大豆生产基地10万亩,农业产业化取得长足发展。
(九)主要体会。1.领导重视是关键。县委县政府对小麦生产发展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小麦生产,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县六套班子领导和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包乡镇,乡镇班子成员包村,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层层推进,强化组织协调、宣传发动,搞好服务,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2.科学技术是动力。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小麦连续6年丰收,得益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但最关键的还是科技。通过对现有关键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直接推广应用到户、到田中去,有效缓解了不利天气影响,提高了抗灾能力,释放了小麦增产潜力,促进了小麦单产迅速提升。生产实践充分证明,加快现有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作用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依靠科技的增产潜力最大、最持续。3.政策扶持是保障。为发展粮食生产,国家出台了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实施了小麦高产创建、小麦高产攻关、标准粮田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基金、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农业项目,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调动了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小麦生产发展。4.示范带动是手段。我县始终把建立高产示范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县抓万亩示范片,乡镇抓5000亩高产示范方,村建500亩高产示范点。在小麦不同生育的关键时期,召开田管现场会,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并让农民现身说法,请专家现场解答,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学得了。通过示范展示,辐射带动面上生产,使无形的技术变成直观的现场,使高产攻关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生产实践证明,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做好工作、服务生产的必要手段。6、制度建设是基础。一是建立了科技服务管理机制。二是建立了科技服务用人机制。三是建立了科技服务责任机制。四是建立了科技服务考核机制。五是建立了科技服务人本管理机制。六是建立了科技服务宣传学习机制。七是建立了科技服务财政投入机制。八是建立了畅通高效的信息机制。
四、经费执行情况。
按照项目实施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具体使用如下: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补贴计20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综合服务站和县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所发生的交通等费用补助;科技示范户的物化补贴20万元,主要用于全县1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肥料、农药、猪用疫苗和抗旱等物化技术补助;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费用30万元,主要用于10个试验示范基地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过程中的设施设备建设补助以及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补助;聘请专家费用3万元,主要用于聘请技术指导专家的差旅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等;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10万元,主要用于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参加集中培训所需的教材费、场地费、差旅费、食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资料印刷及工作督查等费用7万元。
五、问题和建议
财政资金投入量100万元较少,不能满足示范县建设需要。建议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从农田水利建设上突破。进几年,经历了不少不利天气的影响,暴露出小麦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今后小麦生产上,要突出这样一个基本点,就是一定要立足灌溉,改变靠天等雨的格局。靠天等雨的格局不改变,没有灌溉作保障,小麦生产就很难有持续、稳定的增长。要争取国家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按照“旱能灌,涝能排”目标,建设旱涝保收农田。一是充分利用地表水,沿主要河道建立大型翻水站和主干渠道,疏浚大中小沟,各大中沟建立节制闸,提高蓄水能力,做到站渠配套,沟沟相通,沟内常年有水,实现水网化;二是开发地下水,在远离地上水源的地方,利用机井灌溉。要改变灌水方式,变“小白龙”浇灌为移动式喷灌,以节省劳力,提高灌溉效果;三是平整土地,整地做畦,实现畦田化。
二是从农机装备水平上突破。原有的小型农机具已跟不上农业生产的步伐,农机要向大型、多功能方向发展。要加深耕层,旋耕播种时播后镇压。利用农机补贴资金,积极引进秸秆还田机械,禁止焚烧秸秆,全面推广小麦、玉米两茬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是从管理体制上突破。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改变乡镇技术人员的包村搞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的状况,把主要精力用在技术推广上。乡镇每个技术人员包两个村,每村实实在在抓一个500亩高产示范片,示范片抓好了,全村、全乡镇、全县生产就带动起来了。现在村村有广播,有示范户,每个乡镇综合站人员保证每年进村入户技术指导150天,每村每年开展技术培训6次,利用村村通宣传技术15次,现场观摩4次,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从激励机制上突破。一是提高技术人员待遇,保证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交通费和生活补贴(每人每天20元);二是搞好工作考核、评比、验收。制定考核办法,把各村示范片和面上产量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对完成产量指标,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在资金安排上,75%用于交通费和生活补贴,25%用于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