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四风问题解决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0 02:25: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四风问题解决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四风问题解决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72-01

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项在问题解决之中组建知识的教学形式,长期以来受到大部分教学工作人员的关注。而国内外对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世界上每个国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豆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当成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小学教育一定要积极与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吸收知识与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现阶段,对于我国小学中数学学科相关问题解决教学来讲,依然存在很多亟须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

(一)学生本身因素

学生本身因素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其也是主导因素。数学问题解决作为一项探索至发现的过程,主要由问题的确定至计划的建立,再到实施与检验,其中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进行反思,比较依赖学生的认知能力[1]。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控制的主观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元认知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存在正比例关系。因为每个学生知识基础与问题解决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存在差异,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一样的问题时,体现出的思维水平与解决策略存在明显差异。此种差异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快慢与多少等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其不仅扮演着组织者与合作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还是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制定各种各样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做出相应的评价[2]。虽然教师已经不是相关信息的唯一来源与拥有者,可是教师具有的专业素养与其它相关方面依然可以在学生身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优秀教师的语言行为与教学风格以及思维习惯等诸多方面全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解决问题相应的基本措施,同时还要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措施的多样性。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学意义就是让学生经过解决问题体会相应的方法从而形成策略,不可以将目光单单定格在答案方面。

1、动手做

比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运算方法时,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相应的梯形纸片,将实际操作战略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同时学生要把这个问题转变成一个已知问题再进行推导研究。另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索,从而使实际操作相关策略可以拥有多样性[3]。其中有些学生把梯形拆成两个三角形;有些学生经过割和补把梯形转变成了长方形;还有些学生另外做了一个全等梯形,将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进行拼接组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样比较开放的教学策略,不但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2、画图教学

例如这样一个问题,“一只小蜗牛在5米深的井底中向井口方向爬,小蜗牛在白天爬了3米。而在夜晚又向下滑了2米,请问小蜗牛需要几天才可以爬出井口呢?”大部分学生都人为小蜗牛白天向井口爬了3米,而晚上又滑落了2米,也就是小蜗牛一天仅仅爬了1米,而井深是5米,小蜗牛应该需要五天才可以爬出井口。教师经过引导小学生在笔记本上进行画图,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帮助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重点。小蜗牛第一天向井口爬3米而向下滑落了2米。第一天就向上爬了1米,第二天小蜗牛也爬了1米,这样相加起来蜗牛已经爬了2米,而第三天小蜗牛白天爬三米就已经爬出井口,不会再往下滑落,因此小蜗牛只需要三天就可以爬出井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小物品取代小蜗牛,进行模拟试验,让学生可以清晰的看到蜗牛爬出井口的全部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此种方法,将抽象问题转变成具体化,并且更为直观,从而使学生可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灵活利用数学教材

从苏教版教材具备的特点来看,教师在进行小学生教学时,不可以在缺少独立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单元之中不对小学生进行相关方面能力的培养[4]。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为以后解决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灵活应用教材,经过学生合作和探究从而拓展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学生依次排成纵队练习广播体操,小黄前面一共有六个人,而后面总共有八个人,请问这一个纵队总共有多少人?一些学生看到信息之后及时进行列式计算得出为14人。而陈老师虽然知道同学们算错了,但是没有马上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利用简单的符号取代相关人物,在画完示意图之后,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自己没有将小黄算进去,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15人。经过利用画图的方法,小学生解决了问题。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因此一定要让其在纸上进行涂涂画画,不仅能够拓展思路与启迪思维,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65

一、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缘于我们对教育方法的思考。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

其次,缘于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思考。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一般方法、思维过程应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缘于我们对问题教学模式的反思。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运用问题来整合我们的教学设计,但发现设计的问题缺乏指向性和系统性时,就会导致教师自问自答。

基于以上认识,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二、对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认识

1. 问题的内涵

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问题就是认知冲突,也就是当人们想要达到某个确定的目标,却不明白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时,问题就产生了。”因此,只有当学生辨别出他的目标与他所处情境的差异时,才真正形成问题。

2. 问题解决的内涵

美国的纽威尔和西蒙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这意味着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征:目的性;操作序列;认知操作。

3.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内涵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 构建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系统,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

提问的逻辑结构表明了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组织体系,更揭示了学科知识建构的历程与思路。课堂提问只有顺应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才能呈现一系列形式相互独立、逻辑关系相连、思路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建构学科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在设计地理课堂问题链时,可以选择基本的、常用的逻辑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几种:

(1)横向推导式结构

当我们引导学生探究某一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向时,常常根据事物间的因果联系,顺向或逆向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展开由因推果或执果索因的思维训练,把看似孤立的知识点串成逻辑关系相连的知识链。这样的问题结构就是横向推导式问题结构,这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问结构。

例如,“为什么人类活动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是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但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必须经过细致的逻辑推断,设置更详细的问题序列:“为什么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什么气体能导致温室效应?”“从吸收和释放两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不断上升?”“是什么人类活动导致了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量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纵向递进式结构

人们认识事物大体遵循从表象到本质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路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遵照这一逻辑顺序,即先提出想到直观、浅显、容易的问题,然后逐步推出抽象、复杂、深奥的问题,先后提出的问题之间形成递进式依赖关系,这种问题结构就是纵向递进式结构。这既缘于问题的逻辑关系,又为学生的思维找寻阶梯。

例如,在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中,如果直接提问“全球性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限定条件,问题将简单化。“假如只考虑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地球自转,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地形的高低起伏,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季风气候又有何影响?”

(3)中心辐射式结构

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综合性,许多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加以剖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完整的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为全面认识、理解或解决某个中心问题,通常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向四周散射若干小问题,理解、解决了这些小问题,也就理解、解决了中心问题。这些小问题之间是并列展开的,它们都直接指向中心问题,仿佛车轮的轴与辐的关系一样,构成中心辐射式结构。

例如,在理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哪些?”问题时,可以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地势、洋流等方面设计并列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不分先后,学生可以沿着任意一种视角深入分析,且均可获得新颖独特的认识和感受。

2. 搭建问题解决支架,促进问题解决途径的生成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可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先行组织者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障碍,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搭建问题解决支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完善知识基础

由于问题解决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所以,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问题解决相关联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若发现学生缺少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则还需要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技能。

例如,以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来说,为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给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呢?这就需要给学生补充: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淘汰的产业怎么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这些产业有什么有利条件?

(2)呈现辅助信息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些相关信息,当这些信息不能从学生头脑中准确提取时,问题解决就会受到阻碍,这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帮助学生克服问题解决中的信息障碍。

例如,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来说,为什么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美国的中部大平原?美国农业有什么特点?除了教材提供的美国交通图和水系图外,还需要提供美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美国地形图和美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才能让学生按图索骥。此外,还需要呈现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相关资料,才能促进学生较为全面地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3)提供一般性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调控和监督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认知策略,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①正向推理和逆向推理法。若问题解决所涉及的知识具有因果关系,可采用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结果到原因的推论方式。例如,塔里木盆地为何形成向心状水系?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水往低处流;盆地地形会形成何种水系结构?向心状。

②假设与验证法。例如,晨昏线的判读,到底哪段弧是晨线,哪段弧是昏线呢?可以在圆弧上任取一点,通过模拟其昼夜变化情况而得到验证。

③图形转换法。既可以是图与文转换,也可以是图与图转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例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俯视图就可以转变为侧视图来解答。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进行着思维的“同化”,而有的是思维上的“顺应”。这必然会引起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不同反应,而导致新问题的生成,并且有可能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问题的生成性;课后还需要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和遗留问题进行跟踪,及时形成反馈,以利于教学活动的改进。

篇(3)

“四民”活动第二阶段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以解决问题、办好实事为主线,针对各自向社会公开承诺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抓住关键,集中力量,狠抓落实,认真解决一批涉及民生、、稳定和干部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对此,李书记在第三阶段转段工作会议上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公开承诺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中还有一些矛盾和问题没有解决好、解决到位;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刚刚破题,还没有实质性进展,人民群众仍不满意。从近期对11个重点问题和16家重点单位进行民意调查的结果看,有40.2%的市民反映校园周边网吧较多,对网吧治理不够满意;有34%的市民反映我市无证饮食摊点太多,对夜市大排档的管理不满意率为33%;反映利益伤害最大的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达14.2%。同时,反映部分小街小巷脏乱差、占道经营现象仍然存在。从督查组督查反馈的情况看,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班时有聊天、打牌、上网现象,服务态度不好,一站式服务不到位,有些事在大厅办不了;火车站买票难、环境脏、管理乱、服务差的现象没有明显改善。从民生热线系统平台接到的民生诉求情况显示看,自来水水质差、服务人员服务不到位以及有线电视信号差、数字电视收费高等仍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从市直27家重点单位和18家窗口行业单位上报的自查总结比较看,单位与单位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仍有差距,有的解决问题的力度还不够大。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市“四民”活动领导小组决定把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等8个突出问题作为第三阶段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把涉及到的12个部门和单位作为第三阶段整改的重点单位。由于市民反映的有线电视信号差、数字电视收费高问题属安广网络分公司负责解决,为此,市“四民”活动领导小组决定把安广网络分公司纳入窗口行业树形象活动单位,进行考核评比。希望确定整改的重点责任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针对当前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全力以赴抓推进、抓落实,切实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做到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

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四民”活动能否取得实效,能否让群众满意,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检验“四民”活动成效的核心指标。这次会议确定的亟需解决的八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可以说是当前老百姓最关注、最现实、最直接、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广大群众寄予厚望,迫切期盼党委政府能够拿出切实的办法,付诸切实的行动,尽快加以解决。如果承诺的事项不能兑现,群众多次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解决不到位,群众就会认为党委政府力度不够、措施不硬,“四民”活动是在走过场、搞形式,就会严重损害党委政府的形象,影响群众支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四民”活动已经取得的成效大打折扣。解决群众的困难,满足群众的需求,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位领导干部应尽的义务,更是开展“四民”活动的初衷。各责任单位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解决好这8个突出问题放在第三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重要载体,把能否解决好问题作为检验部门领导班子是否坚强有力的试金石,坚决克服畏难厌战情绪,树立坚定信心,坚决打好这场硬仗,啃下这块硬骨头,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以实际行动促进“四民”活动的深入推进。

篇(4)

2014年,提出了“要更加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论断,为我们创建基于“问题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企业――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实践,梳理汇总公司自2014年以来,从搭建问题管理平台入手,逐步形成“问题管理”的三级处理响应机制,到最后实现“问题管理”数据积累等的建设成果,清晰回顾我们企业实施“问题管理”的实践足迹,探索我们广大干部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以“问题管理”为突破口、创新实施“可量化管理平台”的方式方法,坚定明确我们用“问题管理”文化来持续丰富和提升卡车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新内涵”的创新方向。

在中国重汽集团公司“2014品牌质量效益年”活动中,我们卡车公司创造性的提出了“持续创造价值、叫响卡车制造”的理念,其核心内涵是“更高品质、更多价值、更人才”,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助力企业运营质量的升级、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人才队伍的成长。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贯彻提出的“问题导向”原则,扎扎实实做好“问题管理”的机制创新。下面,笔者从管理学角度,探讨一下“问题管理”文化对企业文化创建的重要推动作用:

深刻探讨“问题”含义、坚定实施

“问题管理”

据查,“问题”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4种含义: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②需要研究讨论并解决的疑难或矛盾;

③关键或重要之点;④事故或意外。

卡车公司经过多年的管理积淀,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是:问题是现状与理想或标准的差距,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就是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发生的意外或事故。

我们说,问题有别于错误,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个实现管理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目的是达到理想的境界;错误是一个管理改正、纠正的过程,目的是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科学归拢“问题对象”、重点分析

“问题影响”

在实施“问题管理”中,我们主要把握了“三类问题”。

可能演变为危机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所以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主张“解决问题要在损失最小的时候和最容易控制的地方”。要尽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那些“小问题”,以防止问题的日积月累而演变成不可控制的危机。通过消除“蚁穴”,保住“长堤”。

影响当前组织或流程整体功能发挥的问题。按照木桶原理,企业要想实现更好地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经历一个补齐短板的过程。短板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阻碍组织流程功能更好发挥的薄弱环节。解决这类问题,保证生产经营运作的良好秩序。

制约组织未来发展的问题。组织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实现未来目标而对现行状态进行改善和变革。这些问题,就是与未来的差距。解决这类问题,才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消除障碍。

问题管理的关键:正确对待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

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兹・戴明告诉我们:“最愚蠢的提问也胜于不提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正确地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

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讳疾忌医、避重就轻、粉饰太平、明哲保身等现象都是制约问题管理文化形成的最大障碍。

我们必须看到,“问题”是我们对标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也是我们管理进步的切入点,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是宝藏,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改进的方向,只有挖掘好这些“潜力”,我们才能实现管理的螺旋式上升。从现实通向完美之路一定是用问题铺就的。

因此,我们要珍视每一个问题,这是企业再进步的潜力,是企业和员工成长的机遇,也是管理提升的目标和方向。在企业发展中,我们要通过制度和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发现问题、暴露问题,共同为企业的进步提供方向和支持。

细化分析“问题类别”、系统提高

“问题解决”

为了更明确问题责任,分系统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企业传统的“问题分类”一般按照:生产、质量、成本、安全、现场管理等模式。

卡车公司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问题的管理和解决,我们将问题重新进行了分类:“发生型问题”和“发现型问题”。

其中发生型问题,主要指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发生的异常,属于被动型问题,按照组织建制逐级进行问题解决(卡车公司是按照三级管理模式);发现型问题,主要指各部门生产经营过程中主动提出的管理提升的需求和改进建议,可根据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在公司各个系统进行问题立项、实施、解决。

科学应用“问题解决”方法,有效

解决“问题”

为确保问题的有效解决,卡车公司借鉴VDA6.3管理思路,建立了问题的“三级管理模式”,即:运用部门资源能解决的问题为第一级管理模式;运用系统资源解决的问题为第二级管理模式;二级管理模式不能解决的问题,由问题管理部门进行汇总、整理,报公司管理层,运用公司资源对问题进行研究解决的为第三级管理模式。通过引入更高层级、更多的资源对问题进行升级是落实解决。

在实际管理中,我们明确了问题解决流程,并对复杂程度较高、系统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制定过程的流程建议。

1. 明确问题。明确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组建成立相应小组,小组成员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分解问题。对于“要着手解决的问题”,现地现物进行考察,用架构图进行问题分解、层别,将大而模糊的问题逐步分层化、具体化,转化成能够着手处理的问题,从重要度、紧急度、扩大倾向对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决定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

3. 设定目标。使用SMART方法,确定“定量”“具有挑战性的”的目标,即:到“何时”到“什么程度”的要素具体、定量、具有挑战性的把握目标。

4. 挖掘问题真因。小组成员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原因,可以利用5WHY、鱼骨图等工具,对可能成为原因的事实进行推定,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确定问题的真正原因。

5. 制定解决方案。针对问题分析的要因,将考虑到的对策进行具体化,并从效果、成本、时间、风险等多角度对比,筛选最优对策,制定明确的实施计划。工作计划要包括工作任务、时间要求、责任人、输出等内容。

6. 实施工作计划。计划制定后,各项工作责任人按照时间进度的要求,严格贯彻工作计划,并通过及时地报告、沟通,对出现的异常进行事态升级;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不可预知的困难时,在经过上级领导批准后,可以对工作计划(进度及工作内容等)进行必要的更改。

7、评价结果及过程。问题解决后,分别站在顾客、公司和本部门的角度,对目标的达成情况和过程作出评价。

8. 巩固成果。问题解决后,要认真进行总结和固化,通过流程的调整、文件或标准的修订等措施,将成果标准化,确保问题不再重复发生;我们已经建立了优秀成果的和表彰机制,将成功的案例在公司内部横向展开,推广到相同、相似的工序和工作场所。这是问题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环,是确保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的必要保证。

把“问题解决方案”创新建成

“企业知识宝库”

纵观目前的重卡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我们的产品很容易被模仿、我们的技术很容易被学习、我们的服务很容易被效仿,但唯有我们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企业独具的DNA,这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创建卡车公司的问题管理文化,就要把这些解决方案通过信息系统在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级进行资源解决方案的共享,以此搭建卡车公司的企业知识库,以实现企业更好地管理积淀。这些财富可以更好地指导员工作业。通过知识库的创建,可以有效避免企业知识断层,不断降低对高素质、高技能员工的依赖程度,并进一步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这不仅解决了企业“从哪里来”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为企业今后“要到哪里去”指明方向。

问题管理文化与企业文化四个层面

的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创新实践,我们也在深刻思考问题管理文化与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关系:

问题管理文化与企业物质文化的关系。通过问题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我们可以改进产品实物和用户服务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好地产品和用户体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现场问题的解决,不断优化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作业环境,提高T工的满意度,让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推动企业物质文化的蓬勃发展。

问题管理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关系。以问题为契机,不断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通过问题解决过程的团队协同,培育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让相互协同、相互尊重成为一种习惯,构建组织内部员工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氛围,助力企业行为文化的创新升级。

问题管理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关系。我们的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的“硬件”,不仅要员工遵守,更要依赖于员工的认可,长久地坚持一定源于认同。

问题管理文化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实现企业流程制度的优化升级,这才是企业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现场发现、解决问题,不断地固化和推进企业制度的完善,让员工在制度流程改善中看到自己的贡献,以提高制度的有效性、适宜性、可操作性和认同性。通过制度流程的优化,引导员工更深层次地发现、解决问题,实现问题管理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深度融合。

问题管理与企业精神文化的关系。企业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只有将组织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责任担当根植于每一名员工的内心,大家才会将责任与智慧凝聚于企业目标,不断地去克服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同时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激发员工改变组织现状的热情,点燃员工为了组织的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形成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精神文化。

总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源自于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员工长久的坚持,一定是源于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通过问题管理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凝聚员工的归属感、提升员工的责任感、赋予员工的荣誉感、带来了员工的成就感,“以人为本”不仅是企业管理的本质,同样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问题管理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实践,通过问题管理还可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

篇(5)

在目前的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有了新的要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本专业上面,在有一定深度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广度,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在网络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更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要求银行会计人员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好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流程银行的普及,清算系统和清算手段层出不穷,清算渠道多种多样,各种系统的应用,对于设计流程和系统建设的银行会计人员来讲,具有很高的知识要求,不仅懂得整个的运营流程、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还要有相当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有创新的思维方式,通过系统实现流程再造、风险控制、账务的自动处理;对于使用人员,要熟悉和了解系统原理,才能熟练操作,完成日常的工作。所以,他们的知识结构,就好像是金字塔,在最上端,应该存储着专业学科知识,而中间部分,则是专业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在下端,则是对专业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运用的其他知识。换句话来讲,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银行会计人员必须要更多、更丰富的掌握常规知识,计算机操作知识、数据库知识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当然。同时,还应该熟知专业知识以及一系列金融知识。

(二)良好的业务操作技能

伴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要求银行会计人员也朝着新的高度迈进,传统的纸笔账簿,传统的算盘早已与目前的形势不相适应。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应用的日益广泛,在经历了“会计电算化”、“银行电子化”后,现已进入“银行信息化”时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早已成为了各大银行会计业务处理的工具。熟练掌握和操作各支付系统、管理系统、行内核心系统、业务系统等,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业务的正常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银行IT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实现数据大集中,IT正在向与业务深度融和的方向发展,各项业务与管理依赖IT技术的支持,从系统的建设、运行、处理都需要与技术人员有良好的沟通,达成共识,才能有效地合作和解决问题。不管从业人员再怎么有经验,他们也总会有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他们也不可能对所有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一个熟练的解决思路。因此,对于每一个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来讲,经验确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要求会计人员要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在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更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能过正确地把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来,并能够有针对性且及时的把问题解决好。而这一问题解决的能力,不应该局限在银行高层会计人员,更应该普及到所有的银行业务人员。

(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1、业务需求的提炼和分析

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战略、市场机遇、效率改进、风险控制等要求,向IT部门提出业务需求,该需求要经过全面的分析、论证形成,编制符合计算机软件系统需求,可以将业务目标和要求转换为技术人员需要的规格说明书,起到业务和技术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翻译的作用。

2、系统处理和风险的分析

系统完成后,对系统的每一个编码、步骤、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大量的、全面的、细致的测试,业务人员除了具备精悍的专业知识、银行各岗位工作积累的经验,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手段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才能保质保量完成新系统的功能测试,有了高质量的测试,新系统上线运行才能确保功能正常、风险得到控制。

(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

对于银行从业会计人员来讲,职业道德是他们开展会计工作所需要遵循的第一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可以分为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工作作风以及工作态度等等,期所体现出来的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也是会计职业的一个基本责任要求。在这一标准中,详细对银行会计人员在具体的从业过程中需要做好的职责做出了规定。我们知道,只有思想正确了,会计人员的行为才能够正确,而职业道德标准,正是银行会计人员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标准,所以,这是目前银行会计人员所需要遵循的一项最基本素质要求。

(六)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能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银行会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抉择能力等等,都有了更加高的要求。而伴随着银行日常会计工作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伴随着银行业务处理的日趋多样化,伴随着业务处理难度的日益增加。每一个银行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好相关的管理学原理,熟知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能及计算机、互联网知识外,还要具备长远的见识、创新的思维、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方法,来把会计工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从容的应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篇(6)

根据多年物料控制的实际工作经验及心得体会,特提出物料控制的“四大关键能力”建设,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

图1

1 关键能力一:供应商产能建设

供应商产能即为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供应商产能建设处于物料控制及供应的首要位置。因此,如何控制好“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只有供应商能力充足时才能更好满足需求,反之当供应商产能小于需求时,则制约着整车厂的生产,进而影响市场供应。当供应商存在产能瓶颈时,则需提前进行产能提升。进行供应商产能调查和评估,能够准确地发现瓶颈物料和瓶颈供应商,提前并有侧重地做好物料监控和防范,避免造成生产停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阶段性对供应商产能进行摸底调查,特别是新车型爬坡生产时、现有车型市场需求量突增时等情况。

要进行产能提升,如何才能识别出产能不足零

件呢?

首先,制定使用标准的供应商产能调查表。针对供应商当前的生产节拍、班次情况、每班工作时间、整车厂对供应商的日需求及月需求、供应商当前的日产量及月产量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统一使用标准的供应商产能调查表进行实际情况调查。

表1 供应商产能调查表

其次,根据销售对市场需求的滚动预测,结合整车厂月计划分解、周计划分解及日计划,填写每种零件整车厂要求供应商达到的日/月需求产能,通过供应商产能调查表的形式向供应商传递。

再次,供应商根据自己当前生产经营情况,填报调查表,向整车厂计划员反馈调查结果。

最后,整车厂计划员根据需求及供应商产能调查数据,初步识别出存在产能不足的风险零件,再与供应商进一步沟通落实实际情况,最终确认产能不足的零件,并进行风险类别分级管理。

在物料供货管理中,完成产能调查评估后,需要有后续的解决措施,可按问题风险等级分类,对于风险等级高、需跨区域解决的问题,则要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同时跟踪相关区域问题解决的进度情况。

针对辨识出的产能不足的供应商,应对措施如下:(1)合理排产,规避高风险物料供应空档,加大对瓶颈物料厂家帮扶力度;(2)密切关注高风险物料的生产、发运及库存情况,同上下游部门做好信息共享;(3)制定高风险供应商走访计划,深入实地调查生产情况,寻求采购、SQ协助督促供应商物料产能提升;(4)协调供应商增加班次、设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员工熟练程度、消除瓶颈工序等方式提升产能,制定出具体的产能提升方案和实施计划;(5)如该零件为独家供货则考虑开发第二家供应商,若为多家供货可通过合理分配多家供应商配比解决;(6)利用生产淡季的有利时机,加强供应商产能提升。

2 关键能力二:库存管理能力建设

库存管理能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企业每天的生产运作,较高的库存管理水平不但可以实现精益生产,同时也可应对突发事件。在库存管理能力中,最大最小库存管理、定置管理、先进先出管理、目视化管理、料账管理及预警机制的程度决定着库存管理的水准。

通过支持帮扶供应商及物流公司提升库存管理能力,可有效地集成大家的力量识别出风险物料并重点进行监控。

图2

在库存管理能力中,最大最小库存设定尤其重要。在此,重点阐述如何设定最大最小库存。在设定最大最小库存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最大库存设定一般不超过存储场地的限制,也可按零件的种类及消耗频次及数量设定为不超过15天或20天的库存量。最小库存设定区分本地供应商与外地供应商,本地供应商一般要求1~2天的安全库存,外地供应商则要根据运输距离远近及物流运输方式建立起3~7天的安全库存。或许,多数企业在设定好最大最小库存后,便一劳永逸,不去变通。在此,需重点强调的最大最小库存的变通管理。所谓“变则通,通则达”,要根据不同情况对最大最小库存及时进行调整,以变应变。

库存管理要结合季节月份的特征做出相应调整。

例如:

春节期间,雨雪、冰冻天气影响物流运输,同时务工返乡人员多,企业人员流失情况严重,此时要适当调高库存量,以应对恶劣天气及人员流失对生产的影响。此时物料控制部门要要求供应商必须保证一周的安全库存,同时做好春节前后的供货预案(库存建立、运输路线预案);加强该阶段的库存调查、及时走访供应商以及物流公司;加强检点供应商生产与库存情况。对库存达不到要求的供应商及时寻求相关部门支持。

汛期阶段,需要提醒供应商关注生产和物流场地、运输路线和厂内仓库的地势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必要的防洪抢险预案避免供货风险,适当调高库存量。

用电高峰时期,部分范围内用电受限,可能造成供应商生产及供货紧张,物料控制部门要时时对供应商的库存及生产情况进行跟踪,每日对风险供应商及物料供货进行评估,筛选出当日高风险物料,与各区域协同供应商解决问题并及时通报。

销售旺季,热销车型市场需求量会迅速增加,因此要重点做好热销车型品种零件管理,适当调高库存,通过对规划部的T+3销售滚动预测的分析,提前通知供应商做好原材料的采购及生产保供、物流配送评估,调高最小库存量。

高温假期间,物料控制部门要要求高风险供应商盘点库存,对供应商库存不足的物料要求其高温假期间建立库存,生产启动前提前确认库存,同时共同做好厂内库存填充,对存在问题利用高温假的时间解决。

以上列举了五种需调高库存的情况,然而在遇到零件质量提升、物料断点、车型停产时,则要适当调低库存量。在外部与主机厂做好密切沟通,保持需求信息高度共享;在内部则要协调好采购、生产、物流配送,既能保证主机厂生产不受影响,又将切换损失降到最低,实现精益管理,从管理上降成本。

总而言之,计划员要密切关注供应商的库存,关注库存管理能力建设,通过要求供应商及物流公司建立及完善最大最小库存管理、定置管理、先进先出管理、目视化管理、料账管理及预警机制,提升库存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物料情况,减少断料发生。

3 关键能力三:物流配送能力建设

供应商产能与库存是物料供货的前提,物流配送能力是支持物料供货的保障。供应商及物流公司运输车辆类型及数量、人员配置、运输距离、响应时间等要素决定着物流配送能力。物流运作方式直接影响着物流配送能力的发挥。如何提高整车满载率,提高物流装卸效率,关系着物流成本的高低及响应时间的长短。例如加大采用托盘化供货的比例,减少人工搬运装卸物料的比例,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人机工程;采用飞翼车供货,可有效保护零件质量,缩短雨天铺盖雨布的时间;在物流配送环节,通过创新操作模式,取代、替换、缩短长周期操作环节,有利于物流配送能力提升。

在物料配送管理中,提高库存管理水平,减少及降低紧急拉动的发生频次,可有效控制配送进度。通过对人、机、料、法、环等各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配送能力的关键要素并进行提升,规避短板效应,进而达到系统运行最佳状态。

图3

物料控制部门要关注供应商与物流公司的物流配送能力,组织评估其运力瓶颈,针对频繁预警的物料要认真分析是库存不够没法发货,还是因为有料无车无司机发不了货或是物流管理不善造成的。通过分析影响物流供货的根本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及跟踪成效,不断引导供应商及物流公司提高物流配送能力,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抗拒风险能力。

4 关键能力四:过程控制及问题解决能力建设

供应商产能不足、零件库存过低、零件质量问题及物流配送中车辆故障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影响着物料正常供货,有效的过程控制可大幅降低损失。

例如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对已过时间窗口未到货物料要及时了解其供货情况,核实其到货时间,必要时盘点当前库存,分析库存可支持时间,以更好地衔接生产降低停线发生。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弄清楚每个环节的具体情况。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物料控制部门要关注供货环节的整体过程。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以下问题解决能力

建设:

4.1 落实高风险物料情况汇报及跟踪机制

根据供应商库存报表匹配生产排产,预测出会影响生产的高风险物料,及时进行情况了解及高风险汇报,密切关注问题进展,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将风险降低可把控程度。

表2 高风险物料预警表

4.2 健全供应商与整车厂的信息沟通机制

针对影响生产的严重因素,短时间内又很难解决,要及时告知相关区域,形成突发事件信息沟通交流

机制。

例如:当整车厂有重大生产调度通知时,物料计划员及时通知到关联供应商。同时当供应商生产出现问题时(如遭遇长时间停电、生产设备故障导致库存偏低时),也要及时告知计划员,以便大家提前采取预防

措施。

4.3 建立供应商月度例会与重点供应商高层例会机制

总结往月供货问题较多厂家,召开供应商月度例会沟通交流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持续改善供货表现。

针对难解决的问题,可组织供应商高层例会,共同研讨对策。

篇(7)

牢固树立“把工作引导向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下访工作理念,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着力化解基层矛盾,凝聚民心民力民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围绕《开展党政干部“下基层、面对面,答疑惑、解难题”下访活动实施细则》,重点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掌握基层干部勤政廉政、党员发挥作用情况,真正了解基层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真心实意地帮助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扶持、引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创业致富、和谐发展。坚持“五下访一回访”工作法,定期下访。各级党政干部应定期下访,遇有特殊情况应随时下访;定点下访,根据工作分工和职责,确定下访地点,做到群众反映问题多的地方必去,工作推进有难度的地方必去,重大政策出台后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地方必去;预约下访,针对一些重点问题,主动约请当事人,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专题下访,带着群众反映的某一类问题,专题到实地调查处理解决;联合下访,对群众反映的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复杂疑难问题,规定由所在地的党委政府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实地会商解决问题;上门回访,对下访过程中已经处理并答复问题的落实情况进行回访,检查有关措施和处理意见是否全部落实到位,有无新的情况出现和新的矛盾产生。通过下访,使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

二、完善“五项机制”,突出“五个重点”,把党政干部下访作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篇(8)

一、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和严重,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全市一季度安全生产工作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安全生产事故频发

所谓频发,是指事故发生频率高。一季度全市共接报安全生产事故915起、死亡126人,其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4起,死亡40人;发生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524起,死亡82人;发生火灾事故367起,死亡4人。一季度按照90天计算,平均每天发生事故10起多,每两天死亡3人,事故频繁发生,呈现出明显的高发态势。

(二)安全生产事故多发

所谓多发,是指事故发生领域广。从行业分布来讲,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到建筑行业、采掘业、化工行业、特种设备行业都发生了安全生产事故,而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从地区分布来讲,安全生产事故覆盖了所有的县(市)区,特别是4月1日,石林县发生了10人死亡、12人受伤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一季度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

(三)安全生产事故影响大

所谓影响大,是指大事故多,负面影响大。一季度,发生的比较典型的事故有:1月3日,云南建工市政建设公司在××新机场引桥施工过程中,发生支架局部垮塌事故,造成7人死亡、8人重伤、26人轻伤;2月23日,嵩待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造成6人死亡、5人受伤;3月4日,中铁五局在寻甸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施工中,大公山4号支洞发生坍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3月17日,红河州泸西县村民到石林县境内非法盗采原煤发生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5人受伤;4月1日,石林县境内发生一起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0人死亡,12人受伤,其中4人伤势严重。高度概括:一天十事故,两天死三人,已有大伤亡,日日蒸人心。

这些事故虽然有的发生在省的重点工程,有的伤亡不属于事故,是非法盗采国家矿产资源行为,但所有伤亡发生地都是在我市境内,负面影响是××市、形象受损也是××市。事故发生后,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了重大损失,领导高度关注、媒体集中报道,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石林县“4.01”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纷纷作出批示、提出工作要求。4月2日,省委白恩培书记作出重要要求:“要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处理好死者的善后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市查清事故原因,做好事故处置工作。今年以来,我省相继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吸取教训,认真落>文秘站:

(四)安全生产工作问题多

所谓问题多,所谓问题大,所谓问题频,是指认真分析一季度的安全生产工作,我们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安全生产监管没有实现“市域全覆盖”,存在死角和漏洞、失管漏管、脱节断档等现象突出;二是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职责不清,体制不畅,检查不力,落实不好;三是预测预防机制不畅,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整的预测预防机制,想不到、看不见、说不清存在的问题、困难、矛盾,更谈不上预防。安全生产难抓难做,但也没有那么复杂,主要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人抓;二是说话算数的人没有抓。

一季度各种事故的发生,充分表明我市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是极其“严峻”和“严重”的,其形势的严峻性和严重性是多年没有出现的,也是十分罕见的,以“4.01”事故为例,就是××市15年来最大的一次交通事故,也充分说明年初我们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是准确的。这个准确判断的依据是多方面的,仅就气候异常这一点,人们的心情烦躁,就会做出很多不正常的事情,安全生产也是如此。当前安全生产形势逼人、令人担忧,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很多问题就会继续凸现出来,安全生产形势就会继续恶化,安全生产事故还会频频发生,各有关部门还会疲于奔命,穷于应付,难于应对。就是会出更多的事故,会造成更多的伤亡,会有更多的人被问责和处理,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清楚清晰的头脑。如果我们不超前谋划、提前预见、潜心研究安全生产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深入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创新机制、积极应对、采取超常规措施,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的形势也难以根本扭转。

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市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反复讨论,制定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市域全覆盖”的 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通知》。下一步,市政府办公厅还将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市域全覆盖”零申报方案。这次,就是要通过两个文件和配套措施的出台,真正把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贯彻到位,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市域全覆盖”,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具体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要解决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把问题管理的思想方法应用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

面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严峻”和“严重”形势,我们必须有新的思路思维思想,具体讲就是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实施问题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系统化的问题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问题管理的经典论断是:问题本身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对待问题的错误态度和做法。问题存在于整个发展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把这种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安全生产监管中,就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现代意义的问题管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十大定律。

第一定律:把问题作为切入点、从问题开始进行管理,比把理论和目标作为切入点,从理论和目标开始管理,会更加简单有效。问题管理是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矛盾、困难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管理,正因为存在问题才需要管理。管理就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我们就遇到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政府和部门的监管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仅仅从理论上研究就不可能解决问题,简单地机械地执行法律、执行政策、贯彻指示也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到实践中去,从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始着手。如果只是讲理论、提口号、说大话而不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讲教条、说政策而不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推责任、讲理由、找借口而不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定律: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来源:文秘站 )不是危机管理。矛盾显现时的管理叫问题管理,矛盾激化时的管理叫危机管理。矛盾可控的管理叫问题管理,矛盾不可控的管理叫危机管理。搞安全生产监管,不能在问题成堆、矛盾激化时才进行管理,而是在问题刚刚暴露,矛盾刚刚出现时就进行管理,努力做到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危机管理成本高,问题管理成本低;危机管理效果差,问题管理效果好;危机管理难度大,问题管理难度小;危机管理被动,问题管理主动。以预防安全生产事故为例,就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一个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发生前肯定是一定时期甚至是在很长时期内存在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后的处置,已经是危机管理,而不是问题管理。危机管理在解决问题时可供选择的机会和手段并不多,是被动应付,而问题管理则是主动应对。我们就是在问题刚刚暴露,在安全生产隐患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进行整改,不仅难度小、困难少,而且成本也比较低。如果发展到了危机管理,事故已经发生,人已经死了、经济损失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出去了,政府也就要付出更多的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经济成本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我们要善于把危机管理转为问题管理,而不是把问题管理转为危机管理;我们要善于把安全生产事故事后的处置转为安全生产隐患的整改,而不是让存在的隐患变为既成事实的事故。前者是高明之举,后者是愚蠢之为。我们要多做高明之举,少做愚蠢之事。高明之举就是采取问题管理,愚蠢之为就是实施危机管理。问题管理走向光明,危机管理走向黑暗;问题管理走向成功,危机管理走向失败。

第三定律:问题总在长大,解决需要动力。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问题、困难、矛盾并不会自动消失,一般情况下,问题、困难、矛盾的积累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需要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个武器不断加以解决。需要一种动力,才能把问题解决了,把困难克服了,把矛盾化解了。没有解决问题、困难、矛盾的动力、思想、思路、办法、措施,问题、困难、矛盾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每一个安全隐患的背后可能就是一起事故,每一起事故的背后可能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乃致家庭成员的生存。所以,干好安全生产工作,我们必须有一种为人民负责解决问题的动力;这种动力源于对人民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我们必须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不计报酬、不计名利,才能把问题解决好,不让问题一天天长大。让安全隐患存在、让问题长大,就是对人民不负责任。对人民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只要对人民负责,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就会有力量,就会有动力,就会有精神。

第四定律:用平常心寻找问题是不积极的,要用“挖掘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才能准确到位地发现问题。在安全生产监管中,有些问题并不是显现的,并不是浮在面上的,而是被许多假象掩藏着,现象掩盖着,用“平常心”是想不到摸不着的,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用心挖掘”才能发现。在问题管理中,不怕存在问题,就怕不能发现问题;不怕不能解决问题,就怕不想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是问题管理的一个基本观点。发现问题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开始,连问题都不能发现,谈何研究和解决。能发现问题叫有水平,能解决问题叫有能力,或者说有水平才能发现问题,有能力才能解决问题。有知识才能发现问题,有眼光才能发现问题,有经验才能发现问题。知识水平的高低,眼光的好坏,经验的多少决定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思想对、态度好、方法巧、措施硬,才能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才能剥去假象抓住本质。我们在安全生产监管中,能不能发现安全隐患,是衡量一个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干部职工是否称职的一个标准。如果隐患存在,我们却视而不见,发现不了,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和耻辱。我们必须要有千方百计发现问题的想法,还要有能随时随地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

第五定律:表达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能够把存在的问题表达清楚,说明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对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表达问题已是理性认识,而不仅仅是感性认识,完成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能够发现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还必须要能够把问题表达清楚,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还要能够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让问题能上报、能及时、全面、准确反馈到存在问题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建立和落实告诫、告知、提示、公开、专报五项预防制度。提前、提醒、提示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机制和刚性的工作要求。

第六定律:“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呢?总纲是对症下药,细分则是对事下药、对人下药、对愿下药、对财下药等等。要“对症”,首先要“知症”。不“知症”,就谈不上“对症”,更谈不上下药,即便下药也是乱下。“知症”即表达问题,是“下药”即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在“知症”和“下药”之间,“下药”难,“知症”也难,因为“知症”才可能“下药”。只有“知症”才可能区分是对事、还是对人“下药”;是对愿、还是对财“下药”。因此“下药”对“知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症”,不仅要望、闻、问、切、听等,还要采用b超、ct、核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手段来确珍。我们不仅要善于用传统的知识把问题搞清楚,而且还要善于采用先进知识、先进思想、先进技术把问题搞清楚,才可能把问题解决好。掌握新思想,使用新技术,将使我们具有跟以往完全不同的能力,但我们一定要注重调查研究,不能一味求新求异而忘记最基本的方法。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先有效的方法不能丢,但创新机制必须要加强。

第七定律:监控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把问题有效监控住,说明有效地掌握住了问题的变化趋势,为解决问题不断创造着多种条件和前提。监控本身不仅仅是简单地掌握情况,也是不断创造多种条件和前提解决问题的过程。监控之所以重要,不在监控本身,而在监控实质上是不断研究问题的过程,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和前提。在监控中,一旦发现问题向坏的方向发展,就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一旦出现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时机,就紧紧抓住不放,加快解决。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 难以解决才成为问题;问题之所以难解决,是因为条件不成熟和前提不具备。监控本身不仅是消极地管住问题不向坏的方向发展,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和前提解决问题。是积极监控,而不是消极监控。积极监控包括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因而显得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监控问题,就是不断掌握问题在变化中解决问题的时机。所以,监控问题不如说是掌握问题发展变化的趋势,不如说是为解决问题寻找机遇。我们监控问题,不是为了监控而监控,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监控。在问题管理中,除了解决这个目的之外,监控没有第二个目的。

第八定律:治本比治标好,治标比不治好,不治总比捣乱好。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治本,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备治本的条件和前提。如果达不到治本的目的,能够治标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做法。治不了本,可能有条件不成熟的因素,但其中也包括人努力不够。没有条件和前提治本和治标,不治,维持现状也是积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治总比捣乱是积极的。同样一个问题,张三可以干好,李四干则一塌湖涂,这就是人的问题。人可以为干好创造条件。治本、治标是不同的层次,治标才谈得上治本,如果治标都没有做到,那么就无从谈起治本的问题。治标是有条件地解决问题,治本则是彻底解决问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无功就是有过,不作为就是有罪。

第九定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马上解决,要分轻重缓急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任何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条件下全部解决。解决问题在时间上有先后;在条件上有成熟和不成熟;地点上要选择有利和不利。客观上所有问题不可能全部解决,但主观上则要分轻重缓急。有条件的尽快处理,紧紧地盯住不放;不影响大局的待时机成熟时再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来都不会成功,相反,只会象麻团一样,越理越乱,要讲处理问题的艺术。在问题管理中要十分讲究方法。没有方法解决问题,就没有问题管理。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问题,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有人财物保障落实方面的,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方面的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能分清轻重缓急去研究解决。

第十定律: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问题的解决不会有终结,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会不断产生。只有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推动发展。比如安全隐患的整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旧的隐患整改完了,又会产生新的隐患;每天都是零开始、零起点,今年安全了,不代表明年能安全;这个月安全了,不代表下个月安全;今天安全了,不代表明天能安全,存在恒久的问题,没有一个终结的答案。

对这十大定律作高度概括,问题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就是设想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现实已经存在的问题,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管理认为,任何发展、任何进步都存在问题,不存在问题的发展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进步也是没有的。我们在完成一项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成功和胜利,而是问题与困难;不是顺利,而是挫折。在工作没有实际开展之前,是设想问题;在工作实际开展之后是发现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要把问题管理方法应用到安全生产监管中,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好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三个关键环节

在问题管理中,第一步是发现问题,第二步是研究问题,第三步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前提,研究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要形成“发现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追究责任—面对媒体—奖惩激励”的机制,我们的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调研,带着问题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期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研究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连问题都不能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

发现问题,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这个良好的氛围就是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形成以寻找问题和提出问题为荣的氛围。能够寻找和提出问题的人是优秀的,不能寻找和提出问题的安监干部是不合格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宁肯相信不断谈问题的干部,也不要相信夸夸其谈讲成绩的干部。问题管理赞赏那些有反省意识并勇于提出自身问题的干部,奖励那些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提高自我的干部。同时,我们鼓励别人指出问题,帮助政府改进工作。问题管理不能容忍那些看不到自身问题因而不能进步的人。简言之,我们宁肯相信把问题讲到底而年底不出事的人,也不相信把成绩讲到底而年底出事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问题呢?在一种鼓励发现问题的文化氛围下,采取纵横比较法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就是采取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办法,发现问题、发现差距、发现不足。纵向比较就是自己跟自己比,现在跟过去比。横向比较就是自己跟别人比,本地跟外地比,本县跟外县比,本市跟外市比,本省跟外省比,本国跟外国比。这样一比较,无论是纵比还是横比,必定会比较出很多成绩,也会比较出很多问题。

我们所有的部门、所有的县(市)区、管委会,安监系统的每一名干部都要采用纵横比较法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找安全生产的机制、做法存在什么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清醒不昏睡、聪明不糊涂、进取不落后、奋斗不消沉、自豪不骄傲,才能让安全生产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更需要用纵横比较的方法来发现不足、差距和问题。要用开放的、世界的眼光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安全生产“市域全覆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才能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二)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发现问题的延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要采取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研究问题。就是综合一个问题产生的上下原因,分析一个问题产生的上下原因;就是综合一个问题产生的内外原因,分析一个问题产生的内外原因;就是综合一个问题产生的远近原因,分析一个问题产生的远近原因。当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要看到这个问题产生的上下原因、内外原因、远近原因,进而研究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可以把问题解决。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要采用综合分析法把问题搞清搞透搞准。要充分调查研究,要充分占有材料,要用数字说话,要用事实说话。要把分散的互不相连的现象联系成有机整体,发现问题的本质;要把看似无意义的材料通过加工,变成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材料。分析安全生产问题,切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表面性就是不知道本质地看问题。我们研究问题不透、不深、不准,就是因为主观性、片面性、全面性造成的,尤其是片面性。看问题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综合分析问题,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经过反复、比较和交换,我们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搞安全生产监管,就是要采取这种综合分析的方法,客观地看、全面地看、本质地看,通过反复、比较、交换,得出正确的判断来。

在综合分析中,无论是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的方法,反复、比较、变换的方法,还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等等,都是一种辩证的方法。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目标,我们的一切努力,无论是发现问题也好,研究问题也罢,归根到底是要解决问题,这是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唯一目标。

问题管理提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仅重视问题的解决,而且提倡问题解决方式的创新。创新意味着更好的结果和更高的效益,但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更大的失败,在问题管理中,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是受鼓励的,大胆尝试并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是受支持的,工作一次比一次做得好是受赞扬的。相反,四平八稳和毫无创意地重复过去的做法,必定成为被抛弃的蜗牛。

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采用深入具体法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是因为解决问题不深入、不具体。不深入就肤浅,不具体就抽象。肤浅就表面化,抽象就理论化。这样解决问题 ,就会停留在讲理论、讲道理、讲法律、讲政策上,而不能深入具体地落实。讲理论不错,讲道理不错,讲法律不错,讲政策也不错,但远远不够,还要看问题解决了没有,解决的效果如何。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针对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来解决。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敌人要一个一个地消灭,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我们不仅要具体问题具体发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一深入就具体,一具体就深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之所以不深入,是因为解决的问题不具体。只要解决的问题是具体的,就会深入地去研究这个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状,就会深入地研究问题发展的趋势,就会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同别的问题不同在何处,就会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具体是对深入提出的要求,深入才能使解决问题具体化。

四、要实现安全生产监管“市域全覆盖”,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九项零申报工作

今天的会议,正式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市域全覆盖”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通知》两个文件,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深刻理解“市域全覆盖”的内涵

我们提出了9项零申报制度,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监管的“市域全覆盖”,9项零申报是:“一岗双责”不落实零申报;目标责任状不落实零申报;人员、经费、装备不落实零申报;辖区内安全生产监管盲区零申报;重大隐患整改不落实零申报;重大危险源监控不落实零申报;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不落实零申报;“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不落实零申报;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建设不落实零申报。

安全生产监管要实现“全覆盖”,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杜绝盲点、不留死角”。这就首先从空间上规定安全生产监管在××市行政辖区内全涵盖,从主城区到郊县区,从县城到乡镇街道,从乡镇街道到社区村委会;从主管部门到每一个下级单位,到每一个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全方位纳入管理。必须将安全生产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使城市由内到外、由表到里都处在监管之中,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从时间上规定安全生产监管要做到全天候、不间断,涵盖所有时段。只有这样全方位、立体式、全天候的监管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市域全覆盖”,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安全生产管细、管透、管精、管到位。

篇(9)

全镇房屋征收百日大行动组织领导基本沿用原有镇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工作总指挥部构架,以镇内干部为主,组建征收队伍,在此基础上,对各工作组人员及任务进行微调。具体如下:

二、基本原则

“房屋征收百日大行动”以服务项目建设为中心,突出围绕项目抓征收,坚持依法征收、和谐征收的原则,严格执行征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利用法律手段,推动问题解决;坚持维护群众利益的原则,做到政策宣传到位,补偿安置到位,群众特殊困难和问题解决到位;坚持阳光操作的原则,做到政策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营造理解、支持征收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时间要求及目标任务

百日大行动从8月1日起到11月10日,通过营造浓厚的房屋征收氛围,围绕项目抓征收,强力推进全镇范围内重大重点项目的房屋征收工作,切实为项目的落户腾出空地。百日大行动中,全镇应确保完成约5万㎡的房屋征收任务,力争完成约6.5万㎡。在强力推进百日大行动的同时,各工作组必须严格按照镇党委、政府年初制定的房屋征收工作方案,加快征收速度,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四、工作举措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各工作组带队领导要切实将征收任务细化分解,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所有征收工作人员要严肃工作纪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禁态度粗暴、作风散漫,要沉下身子,上门入户,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影响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各工作组必须高度重视舆论导向对本次行动的保障作用,集中宣传本次百日大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利用舆论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拆迁和征收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度,在全镇营造一个理解征收、支持征收、参与征收的良好氛围。

(三)高频调度,狠抓落实

在实施百日大行动当中,责任区坚持每日交账、每日通报、每周一调度机制,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问题,及时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工作有序推进。

(四)加强协调,确保稳定

各工作组要认真分析遗留问题,拿出解决方案。一是组织以拆违推动拆迁活动。要深入拆迁现场调查摸底,对有违法建筑且又无理阻扰拆迁的户头要重点组织拆违,以促其依法签约。二是启动并组织依法强拆。争取实施1—2户影响重大重点项目推进的依法强拆典型案件。使等待观望和超政策诉求的被拆迁人尽快搬迁,以树立正气、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保障我镇范围内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不受影响。四是坚持依法治访。对人员提出的符合规定的有理要求,必须及时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也要限期解决,落实工作责任人。对人提出的不符合规定的无理要求,要解释清楚,按原则办事,不得做不符合规定的许愿或乱开“口子”,防止工作的反复。各工作组要积极配合部门和拆迁实施单位,加强对无理的缠访户和参与上访的人员的劝导教育。要认真做好工作预案,超前开展疏导工作,切实防止各类发生。对过程中违法行为,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依法严肃处理。

(五)依法依规,阳光操作

在实施房屋征收百日大行动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要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对被征收人房屋丈量、清点进行公示;公平、公正与被征收人签订征收补偿协议;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使被征收人全程参与、监督房屋征收工作,增加房屋征收工作的透明度、公正度、可信度,打消被征收人的种种顾虑。

五、奖惩办法

在房屋征收百日大行动结束后,总指挥部将对各工作组百日大行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兑现奖惩。具体奖励措施如下:

篇(10)

一、抓各类案件查破,保治安稳定

该大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平安行动”、“反扒”、“扫黄禁赌”、打击制售假烟违法犯罪、“治爆缉枪”等专项行动,查处各类赌博案件35起85人;查处案件15起28人;打掉赌博团伙5个。通过涉爆行业整顿,查处治安案件15起,破获刑事案件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3人;会同烟草专卖部门查处制售假烟和非法经营卷烟案件24起,刑事拘留2人,逮捕直诉2人;抓获扒手2人,叫响了“积小安为大安”的工作目标。

二、抓大型矛盾纠纷调处,保社会安宁

该大队在“大走访”活动中与辖区派出所、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一道,切实开展“五进”活动,千方百计排查调处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纠纷。元月份以来,该大队结合“大走访”活动,与有关派出所和部门调解征地拆迁纠纷14起,企业改制劳资纠纷4起,医患纠纷5起,环保纠纷2起,清明祭祖纠纷1起。较好地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调节器”和“减压阀”作用。

三、抓安全隐患整改,保公共安全

该大队紧紧围绕“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的为民理念,大力排查、整改行业、场所、单位治安隐患152处,真正做到有患必除、除患务尽,实现了“两节”、“两会”和元宵焰火晚会、绿化广场大型展览活动、“4.15”公捕公判大会等大型活动“五个不发生”的工作目标。

四、抓优质服务,保警民和谐

篇(11)

一、前言

汽车新车型的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开发周期长,风险较大,因此,产品开发必须要有一套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程序,并严格按标准程序一步步地走完全过程。然而随着客户群体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汽车开发思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在最短时间开发一款高性价比的汽车已经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共同研究的课题,在技术思路上由车型开发发展为平台开发,又由平台开发发展到架构开发。在管理上,也不断创新,PDCA(计划-实施-检查-纠正)、DFP(质量功能展开)、TQM(全面质量管理)和SE(同步工程)等理念等不断引入。

本文以同步工程的理念为指导,结合上海汽车某车型开发,从开发研究和方案实施两个维度,研究构建了一套汽车开发项目的同步工程管理机制。

二、同步工程

同步工程(SE,SimultaneousEngineering),又称并行工程。是指对整个产品开发过程实施同步、一体化设计,促使开发者始终考虑从概念形成直到用后处置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要求)的一种系统方法。它把目前大多按阶段进行的跨部门(包括供应商和协作单位)的工作尽可能进行同步作业。”

同步工程有如下特点:一是同步性。产品开发的各个子过程尽可能同步进行,下游可以介入上游工作,并根据上游状态启动可行的工作。二是约束性。将约束条件提前引入产品开发过程,尽可能满足各个方面要求。三是协调性。各个子过程间密切协调以获得质量(Q)、时间(T)、成本(C)等方面的最佳匹配。四是一致性。产品开发过程的重大决策建立在全组成员意见一致的基础上。

三、目前同步工程实施中的问题

同步工程随着在汽车企业应用的深入,实施的措施采取的办法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设立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

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的设置,旨在分别从技术和管理上明确协调责任。整车集成可以从技术上对系统间技术方案平衡,形成优化组合。项目管理则支持整车集成推进各系统按照整车集成的技术方案实施,并对预算和进度协调跟踪。在该体系中,各系统除了完成自我开发,也对相关系统开发状态适时了解掌握,保证开发协调同步。

(二)同步工程工作子单元

以总成或者零件为单位,构建同步工程工作单元,由产品工程、采购员、质量工程、制造工程、物流等组成,该小组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协作并共同对产品负责,这在上海通用、上海汽车广泛使用。

(三)及时,版本管理

及时可以让相关干系人对开发状态实时了解,版本的管理可以让干系人掌握每次变更的差异,并保证工作的可追溯性。

(四)干系人会签

干系人会签除了实现信息,更是在整个工作团队中形成统一认识的重要手段。

上述传统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同步性,从而为同步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但在汽车配置日渐复杂、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表现出一些弊端:

第一,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很难承担技术和管理协调任务。据统计,一辆整车开发中需要协调解决的技术问题基本在2000个以上,其中近2/3的问题都是跨零件或者跨系统的,且涵盖了布置、工艺、性能、安全、可靠性、外观质量、人机工程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如果全部由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跟踪,是无法完成的,而分散到各系统内部自我协调解决,总体状态确很难控制。

第二,缺乏对整个业务链信息一体化管理,难以跟踪。如一个问题导致设计更改,首先需要工程牵头、采购、制造等支持确认一套最佳性价比的解决方案,让后各自实施,但信息都由各功能组自己掌控,但跨系统的兼容性和对项目总体的评估很难实现。

第三,不便问题的管理和经验总结。由于问题很难一体化管理,大多离散在各子系统,这就可能会导致同一类问题在不同子系统中的解决方法不一致,进而无法比较,难以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

四、同步工程管理机制的改进

针对现有同步工程实施上存在的问题,从两个维度进行管理,一是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方案研究,二是问题解决过程实施跟踪。

在问题发现和方案研究上,根据开发管理条线构建跨系统开发管理组(CFT),由各专业人员分别对布置、工艺等进行开发跟踪,直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实施验证通过。

以上海汽车某一车型为例,建立一下功能组对问题发现并协调跟踪解决(见图1)。

VCIT(整车布置集成功能组):该小组由总布置工程师牵头,负责对开发过程的物理集成开发实施管理和跟踪,通过虚拟和实物开发验证,解决人机工程、布置间隙、工艺可行性。

VPIT(整车性能集成功能组):该小组由整车性能工程师牵头,小组有EMDQ、NVH、空气动力学、热管理、安全等子性能工程师分别负责,实现整车性能目标的展开、研究和验证工作。

EPIT(整车电器集成功能组):该小组由电器集成工程师牵头,由整车所有负责控制模块的工程师及线束工程师组成,负责电器网络架构和通讯问题。

POPS、DQ&V(整车产品感知、设计提升小组):该小组由造型工程师牵头,参与者多为设计外观的系统工程师,主要集中在车身、内外饰系统,负责通过不断的评估改进提高客户感知质量。

BIR/TIR(整车试制、试验问题研究组):该小组分别有试制工程师和试验工程师牵头,各系统参与判断问题、研究和责任认定,并跟踪实施效果。

LADV(整车试验认证小组):由整车试验工程师牵头,用PDCA的思路结合整车、零部件开发的一般流程,对整车、系统试验计划合理规划,使之和整车主进度计划匹配,并实时跟踪调整。

CPIT(现有产品改进小组):对前车问题进行跟踪解决,对在实施项目或者预研项目设计中预防。

PDT(产品开发小组):有负责零部件工程师负责,由采购、制造、质保、物流工程师参加,负责对零件设计、开发、定点、交样等全过程管理,是研发和制造两大体系最小的同步工程单位。

SMT(同步工程小组):由各负责零部件职能部门总监负责,采购、制造、质保、物流等经理参加,旨在协调解决PDT无法解决的问题。

VAPIR(整车和工艺集成审查组):VAPIR一个职能是完成技术方案平衡,由车型总工程师,工程、采购、质保、制造等参加,对项目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评估决策,讨论问题主要集中在SMT无法解决或者决策的问题;另一个目的就是项目运行状态的审查,由项目管理牵头,确认各阶段主要工作和上述功能组工作状态,协调处理各类流程、操作问题,并将问题评估上报。

上述一系列的CFT小组工作,为整车开发中问题的暴露和解决提供了系统性保障,通过该平台操作,也明确了各责任工程师在团队工作中的角色。

但问题解决不仅是找到工程方案就可以,而且要在整个业务链实施才算完成;同时,由于现有的PDT、SMT都是零件或者系统级的同步工程管理,缺乏一个宏观的管理和控制,为此,项目构建了零件俱乐部跟踪管理体系,旨在跟踪问题解决实施过程。问题解决措施通过CFT小组工作明确后,便进入零件俱乐部跟踪管理体系。从工程工作指令开始,工程支持更新的数据和图纸、采购启动供应商开发、制造完成生产线的调整或改造、物流确认实施断点,每个实施环节的进展实施跟踪管理。

通过上述管理实现了横向和纵向管理,使所有开发中暴露的问题按照流程解决关闭,整个项目运行状态显著改善:一是开发有效性提升,开发全过程方案更改次数减少30%以上,开发问题收敛很快;二是开发实施效率提高:EWO(工程工作指令)提出到实施时间比机制改进前缩短50%;三是杜绝了制造线因为设置和工程设计工艺路线不一致的现象;四是工程、采购、制造、质保、物流及供应商的协同开发和谐,增强了彼此信任。

五、结束语

汽车开发是一个高度的社会化的产业,开发一辆好车,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技术攻关,同时还需要一个有效的开发管理机制,使人尽其用、发挥协同效应,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好车。同步工程的管理正是为改善团队内和团队间协作而展开。其灵活应用也必将为汽车开发管理提供更多的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1、贾磊,余佳琳,崔卫国,周宗峰.汽车行业项目管理方法的探索[J].上海汽车,2008(5).

2、陈虹.上汽自主品牌产品开发的架构策略[J].汽车工程,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