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村主任工作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小学教导主任述职报告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20____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在辞旧迎新的交叉口,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已逝韶华进行反思、总结,当然我也不例外。身为____小学的教导主任已有多个年头,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受,特别是近两年,在辛勤忙碌的同时,更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是多么重大而光荣。下面我就对上学年的第一学期的教导工作做一报告:
一、工作回顾
1、积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各科课程标准,认真学习,认真做笔记。
领悟新课改精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各教研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搜集有关教学理论,组织教师学习,用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理论水平,使广大教师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1)积极组织参加校内外研讨课。
本学期开展了许多教学教研活动:教研组的校级公开课;组内教师的研讨课等。每次活动都有讨论,有记载,有评价,有总结。这些教学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舞台。教师们学有所得,研有所乐。
(2)努力开展全校性公开课活动能力。教导处每期组织了一次有针对性的公开课活动,由教导处主持,就教学中遇
到的某些教学难点的突破展开学习讨论,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鼓励教师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各位老师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师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教师互相听课。教导处及各教研组长以身作则,在全校掀起了听课热潮。大家实实在在地研究课堂教学微观领域经常面临的问题,发表见解,交流困惑,提高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和科研能力。
3、理论指导实践。
学校对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教师的听课作了具体要求,对教师的上课、备课、听课、教学随笔或反思也作了具体的要求,让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
4、抓常规,促进管理更加规范。
(1)抓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我们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学期教导处对各教师的教案检查了三次。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都认真总结,如实反馈,促使教师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2)抓上课。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采用随堂听课制度,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
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3)抓作业批改。本学期学校对教师的作业批改进行了新的考评办法,提高作业批改的要求,加大了激励措施。我们针对情况,对每一位老师提出了不同的整改要求,并用书面的形式通知老师,下次检查时重点看改正的情况。
(4)抓教后反思。《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后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教后反思的重要性。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反思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我校要求教师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并对反思进行具体要求,以书面、小组等形式进行教学反思,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目的。
5、加强教研组建设,实行组长负责制,各位组长订好计划,组织学习各学科教育丛书和新教材调整意见,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开展各项活动,使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到提高。
6、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做好新上岗教师的考核工作,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多给他们开课的机会,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7、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给他们定任务、压担子,在科组活动上,要求他们上一堂示范课,供其他老师学习,使他们迅速成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取得成绩
(一)教学改革走进教师的心中,进入课堂教师们都在积极的参与尝试,从迷糊到开始运用,到不知不觉间已经走进人们的心中,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师们都费了不少的经历和时间,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本学期我们结合各种培训的契机,动员老师采用“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每人一份总校印发的重点文件,努力学习,大胆尝试,休息时间争得面红耳赤,课上、课下都在努力着。
(三)以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三、存在的问题
1、在教师的业务培训方面还是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模范教师的引领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部分教师的基本素养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2、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在学校工作方面做得不够细尽。
平时只顾忙着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不太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对与自己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事还不够热心、不够主动,也没能更热情更主动地关心群众,与其他老师交流不够,没能热心地帮助周围的同志有针对性地去想办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在工作协调性方面较差。
平时总认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不必劳驾他人。相反,自己关心、帮助他人也不够,与他人谈心、交流、沟通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做了很多自以为是不错的事情,却得不到教职工的理解或认同。
三、今后打算
1、抓常规:检查情况与教师工作量化考评挂钩。
2、抓教师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3、组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际评比,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做好培优工作。
总之,下学期面临的学年质量考核,教导处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改进,在完善中发展,相信今后的教导处,工作目标会更加明确,工作作风会更加硬朗,工作思路会更加清晰,为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工作。
农村小学教导主任述职报告2根据学校会议安排,现将本人任职以来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述职如下:
一、政治思想表现:
政治思想表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认真学习和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坚持“德育为首”,狠抓德育工作,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工作表现:
二年来,本人以镇委镇政府政府关于“教育强镇”的指示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学校及教导部门的工作计划,在学校领导及全体老师的关心支持和配合下,
认真做好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教学常规管理、教研教改等各方面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上级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工作中认真执行和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能与广大教师密切配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承担的教学工作能与同组、同年段的老师加强交流和沟通,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承担的公开观摩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好评。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能根据《安徽省教育常规管理实施方案》对教学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能向其他行政领导虚心求教,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三、工作实绩:
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大型教研活动,本人撰写的论文《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在广安市语文教学教研论文评比中获得市级论文二等奖,在广安市第五届青少年书信大赛中获得优秀辅导奖,撰写的日志《如何改变孩子的坏习惯》荣登“三人行网络班级”的首页。
四、廉洁自律:
廉洁自律: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了自觉执行党风廉政规定的自觉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配合主要领导做好工作。切实履行好自己工作职责,能够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规定,没有违反廉政规定和制度的行为。廉洁自律,保持__员本色。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没有奢侈浪费和到过高档娱乐场地消费活动。
五、存在问题
1、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个别教师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师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激发,需要从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2、教研组教研活动实用性不强,部分学科教研活动欠规范,在新的学期里将采取有效措施弥补。
3。没能登高望远,在具体事务中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在部门工作中总体上缺乏开拓性工作的开展。
六、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方法、途径、措施和活动等都要适应新时期学校教学工作的特点;二是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管理和工作水平,发挥敢于争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学校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三是想方设法着力研究解决学校存在的突出的留守学生厌学问题。
在新的一年里,在校领导班子的英明领导下,再加上有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我对学校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我校的教学工作一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村小学教导主任述职报告3本学期,我校在乡中心学校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区教育局20____年工作要点精神,紧紧围绕教育“科学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协调发展”六大主题,以“聚焦课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方式,全力提升教研品味”为要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努力改进教师教学教研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特色办学,优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效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教导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常规管理,督促工作规范
1、树立规范意识
我们强调规范学科课程,强化教育法规意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规定开齐、上足、教好所有规定的课程,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坚决做到教师、教室、教导处的课表一致。以标准化建设和均衡化发展为契机,学校成立课程检查落实小组,每天对全校教师落实课程情况进行抽查,实行推门听课,取得一定成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
2、严督教学常规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认真上课是教师的基本要求,必须加强各级管理,做到层层把关,处处落实、环环相扣,即“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分管的谁负责”,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严格规定:抓好“备、讲、批、辅、考、思”六个环节,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对6个方面的要求,强化学校的常规管理,明确教师的常规工作。教师能认真备课、上课、按时批阅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做好每节课有反思。
二、加强业务学习与研究,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教学理论能指导教育实践,能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加强业务学习与教育教学研究,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1、本学期,我校认真组织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品德高尚、无私奉献、公正廉明的教师队伍。
2、积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法》,认真学习,认真做笔记。
领悟新课改精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各教研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搜集有关教学理论,组织教师学习,用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理论水平,使广大教师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学习、熟练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促进课堂教学。
3、“请进来,走出去”。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片、乡、区、市级各类教学和教研活动,如乡“1234”教研、“七助一”办学共同体活动、全区城乡百名教师成长结对活动、中心片级教研、区“图书漂流”活动以及区“三定备课”;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网上培训: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4、给老师搭建发展展示的平台。
本学期,学校教导处积极配合组织教师参加乡中心学校“电子白板使用环境下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展示活动、第五届教育博客评比、班主任教育案例评比、评课论教等,让教师们展示风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进学校教研水平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本学期,我校继续组织力量,参加迎江区基础教育科研小课题研究项目《预防和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有效策略研究》,与兄弟学校一起,分工合作,现已完成第二阶段的研究,并获专家组的肯定。我们将积极参与研究,争取早日结题。
三、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探讨研究“三环五步”教学法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武装自己。
2、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本学期教导处进行了“一人献一课”校本教研公开课,上课的老师都能课前认真备课、为上好公开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听课的教师都能认真做好笔记;课后在教研组长的主持下对每一节公开课进行评课。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构建高效课堂”的大讨论,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办学水平
教育应以人为本,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抓好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的同时,我校也没有放松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学生“体育、艺术2+1”活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安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小学科学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写字比赛等。众多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优化了育人环境。同时也检验了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成果。
五、探索发展创特色
特色学校的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是学校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学期,我校加快以书法为特色的特色学校建设步伐,切实做好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努力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健康成长的乐园。
六、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师配备不齐,虽然体育课有走教教师,但是科学、艺术等专职教师不足,从而使该方面教学不能取得良好成绩;
2、教研还只停留于本校、本乡,影响面较小。
七、下学期工作思路
1、继续抓好常规工作,保证教学质量;
2、加强校际教学交流,发挥辐射作用,鼓励与兄弟学校开展各种校际间的教研、教学交流活动,搭建互助平台;
3、继续抓好课题研究;
4、完善教师学习制度,加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5、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各类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教导主任述职报告4时光飞逝,一转眼一个学年又要结束了。回顾自己本学年的工作,最深的体会就是自己的辛勤付出有一点收获。本人在这一学年里继续担任教导主任一职,分管学生学籍管理、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学生成长记录袋、文明学校网管理及科学、思品等的教学研究工作,并担任六(2)班语文教学。一年来,本人恪尽职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做述职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爱岗敬业的思想,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的行为规范。平时能关心时政,认真学习和领悟____________同志提出的荣辱观,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思想。真诚、热情、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平时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平时从不迟到、早退、不中途离校。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能深刻认识到中层干部应做身正为范、自觉遵守学校制度的表率。严于律己,尽心尽责,以较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二、教育教学工作
本人能牢固树立以上课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同年级组的教师一起研究,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平时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探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减轻学生负担,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这一年的任教中,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我坚持经常协助班主任,与其父母多沟通。在学校里多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作业经常不做的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每次的素质检测中,所任班级的同学均能取得较好成绩。多名同学在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自己撰写的教学论文也在省、区级获奖。
三、管理工作
作为学校的一名中层干部,能做到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工作认真负责,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办事公平公正,敢于承担责任,不计报酬,不计名利。
(一)学籍管理工作:
1、学年初认真组织一年级各班主任搞好新生基本信息的采集,搞好新生学籍审批。
2、每学期开学初,为转走学生办理转学手续,并为转入学生及时办理学籍增补。
3、对我镇小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管理,组织班主任老师搜集、录入学生学籍资料、数据,把学籍数据上传入库,实现了小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
(二)教务工作
教务工作是一项经常性、持久性的烦杂工作,需要的耐心和细心。
1、平时能把各种教研活动、会议的通知、车辆安排等都能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各办公室及有关人员手中。
2、本学年各种会议和教师病事假较多,我能细心做好平时调课、代课工作,为了落实到人,做到调、代课、会议通知不带信,宁可跑上奔下,走东窜西。
虽然人劳累一点,但只要能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能正常开展我就心满意足了。
(三)业务学习工作
1、积极组织教师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深入学习课程改革教育丛书,领悟新课改精神,新课程理念,逐步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思想,本学年,教导处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如何说课”、《探索课堂的真谛》等的理论学习。
还组织了五年级的老师参加区举行的新教材教法培训,弄清新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修改的内容。活动后组织教师开展研讨,撰写教学反思。同时认真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本学年,仍坚持把校本培训融入学校教研,安排好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和培训活动,以次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各学科组开展的教研课,交流课,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教师们学有所得,行有所感。
(四)其他工作
1、根据上级的精神,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做好文明学校电子台帐管理的信息录入、上传工作。
2、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管理工作。
督促班主任老师及时收集、增添资料,把工作做实做细。
3、协助教导主任组织并落实各类调研、竞赛活动。
本学年,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组织了一年级拼音过关测试、三年级语文、四年级《品德与生活》调研,出好试卷,及时作好分析与反馈工作,使教师们心中有数,以便采用相应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科质量。做好毕业班的阅卷、试卷质量分析等工作。
五、存在的不足
1、组织教师业务学习工作深入创新力度不够。
2、深入课堂、深入班级不够。
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想这些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也是自己锤炼的方向,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能不断地加以克服,本人也将一如既往地尽自己的力量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得到了领导和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你们表示万分的感谢,谢谢大家!
农村小学教导主任述职报告5本学年我继续担任____小学教导主任工作,教导主任的工作任务很多,事情琐碎繁杂,但我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恪尽职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我的原则就是“抬头做人,低头做事”。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向领导和各位老师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的行为规范。牢固树立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意识,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真诚、热情、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能深刻认识到自己应做身正为范、做自觉遵守学校制度的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校长吩咐的事,尽自己的努力去办好;教师需要解决问题,尽自己的所能去解决。工作从不推诿懈怠,我热爱教育工作,热爱自己的学校,心系教育。
二、教学工作
本人能牢固树立以教学为本的思想,时刻不忘我是一名教师,严谨教学是我的风格,追求教学优质、高效是我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我都精心谋划,精心准备,经常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中能与其它年级的教师一起研究,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平时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探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减轻学生负担,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严格要求,加强训练。我所任教的班级人数多,有许多学生是中途转来的,学困生也多,作业批改、补差任务重,但我都能坚持按时认真批改,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细致地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
三、管理工作
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我能做到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工作认真负责,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办事公平公正,敢于承担责任,不计报酬,不计名利。
日常工作
1.及时认真做好相关资料的上报工作,如学籍的整理、统计和上报,建立学生流动台帐,学籍管理规范。
2.学期初重新编排了课表。
3.安排好教师外出参加听课学习、参加教研和培训。
4.认真完成中心校要求必须完成的各项电子表格档案上报工作。
教学常规管理
1.精心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工作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楚,工作要求具体,对教学具有指导性。
2.对教师教学常规性的工作进行了检查,检查包括:备课、听课、作业、教后反思、班务工作等。
3.课堂教学是质量的关键,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本学期平时工作重点抓课堂教学,组织了听课,通过看备课是否与上课一致,查备课的有效性。
组织了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动。
4.提高教学质量仍然是教育的根本,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期中前,对各年级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抽测,并进行质量分析。
期末组织全校统一考试,组织教师进行质量分析,为下学年调整教学思路作准备。考试工作是件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每个环节都不能疏忽,我总精心谋划、细致安排,。
其它工作
1.值班做到按时到岗,全身心投入管理,多事之秋,麻痹不得。
2.配合校长完成多项校园工作。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岭门驻村工作队员、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陈尚儒,2020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镇委镇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本职,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圆满完成了岭门村的帮扶任务。现在就我一年来的工作和廉洁自律等情况,向大家报告如下:
一.年度主要工作
岭门村全村户籍人口411户1427人,其中常住人口312户1221人。下辖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户138人,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就业帮扶,全部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一)疫情防控。按镇里要求,在今年初疫情期间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结合岭门村实际,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协助入户大案村排查30户100人次。此外,通过散发资料、粘贴横幅、制作黑板报等渠道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教育引导村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疫情期间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00份、悬挂横幅及海报10份、发放矿泉水和方便面约30箱。并组织村安装了铁架严控来往人员及车辆。有效组织因疫情影响未能外出务工的村民到扶贫辣椒。
(二)推动农户增收增养。一是引导农户入股光伏发电产业项目、食用菌项目和福猪专业养殖合作社,获得分红增加贫困户收入。二是协助辣椒基地流转农户土地500亩,带动岭门村附近村民参与务工600人次,引导贫困户柯海英在疫情期间参与辣椒采摘劳作,累计收入约3000元。三是对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林成学和陈圣仙,通过“三方共筹” 的模式(即自筹、小额贷款与省农信社资助)共资助2万元,办理小额贷款2.3万元,自筹资金4万元,各养牛3头,共6头。
(三)引导贫困户务工就业。一是引导贫困户林成学申请道路安全管理员岗位,每月获得劳务补贴900元。二是帮助贫困户陈圣仙、林小情、陈伟、王世花等人申请疫情期间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和外出务工奖补。三是引导贫困户参加镇里组织的技能培训和专场招聘会,引导贫困户陈伟到深圳比亚迪汽车零配件生产有限公司务工,平均每月工资约4000元,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截至目前,岭门村贫困户外出务工人数72人,比2019年增加19人,增幅35.8%。
(四)助力消费扶贫。一是入户摸底统计村民的农副产品,帮助牵线对接单位食堂的线上线下认购“订单”,协助农户出售牛肉、羊肉与鸡蛋等特色农产品。二是积极组织参与琼中县政府“爱心扶贫大集市”现场活动。活动上王绍文副书记代表农信社与岭门村黄启林书记签订了45万元的采购协议,截至目前,已在岭门村完成购买农产品56.33万元。新增消费扶贫金额41.67万元,累计消费金额174.02万元。三是6月底积极协助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推进小组办公室在乌石农村举办“爱心消费扶贫夜校特别活动”,海口农商银行与琼中联社近100名员工到场参与活动,现场助销全镇农户农副产品约6万元。
(五)开好家庭会。一是入户对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普查表》进行全面清查,对贫困户的家庭收入、饮水安全、住房安全、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综合保障性等8个方面内容扎实开好贫困户“家庭会”,并存有相片、小结等佐证材料。帮助贫困户回顾脱贫户脱贫攻坚以来,其所享受的各项帮扶措施、取得的帮扶成效,梳理脱贫户家庭发生的变化,并对贫困户宣讲饮水安全、“两不愁三保障”“两项制度衔接”、小额信贷等相关政策和其享受过的帮扶项目,引导贫困群众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提升贫困户的获得感,提高满意度。二是教育脱贫户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户致富的内生动力,引导脱贫户进一步明晰脱贫后的发展思路,勤劳致富奔小康。三是了解掌握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逐项逐条核对脱贫户的饮水安全和“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和是否存在因大病、因灾、因残、因突发事件、因失业等导致返贫的情况。四是参与购买贫困户滞销农产品活动等。
(六)整改清零。根据湾岭镇大队的要求,开展为期15天的整改清零专项工作,目前已完成全部问题整改。2020年岭门督查、自查共有三次问题整改清单,第一次为5月份,关于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脱贫攻坚“回头看”本村自查发现问题清单。第二次为8月份,关于国家脱贫攻坚督查反馈问题及普查发现问题清单。第三次为10月份的村级大比武问题清单。
(七)积极策划、参与扶贫活动。今年来,为丰富村民的眼界和业余生活,多形式开展各项活动。一是在今年4月和6月份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县里和镇里举办的“春风大行动”,9月份举办消费扶贫活动月,帮助促销农产品,增加农户收入。二是9月底举办庆祝党建99周年暨“我为自贸港作贡献”文化下乡活动,加强了村民爱祖国、感党恩教育。三是7月份组织党员代表、村干部及致富带头共48人,外出儋州、临高、澄迈等先进示范点学习,开阔村民眼界;四是携手高培乳业有限公司开展“为孩子健康加杯奶”爱心奶粉捐赠活动。此次活动高培乳业有限公司将赠送儿童奶粉2000多瓶,价值50多万,大大增加了群众满意度。
二.廉洁自律情况
今年以来我加强学习,按照要求经常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端正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认真履行好职责,始终以保障村民的利益为目标,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三.存在问题
一年来,虽在帮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跟镇委镇政府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没有很好的将扶贫理论知识与扶贫工作很好结合,在新的一年里,我将扎实工作,努力为乡村振兴努力奋斗!
四.下步工作计划
我是县环保局驻**村第一书记**,自2015年7月任职以来,我严格按照《巴中市扶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要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与村两委齐心协力,认真履行职责,开展了系列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近2年来驻村帮扶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摸清村情民意,科学规划引领。驻村任职后,通过走村入户,与村里的困难户、种养能手、老党员、老干部座谈交流,我初步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孙家坪村是两座大山夹一条沟,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滞后,集体无任何经济收入来源,村民生活条件艰苦,通行困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村民生产和出行。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靠务工、种植和养殖,村上留下来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劳动力极度缺泛。孙家坪村离永安镇所在地10公里,全村现有土地2000多亩,下辖4个组,有村民213户839人,其中党员23人,精准扶贫户50户170人,大部分农户缺资金少技术,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结合孙家坪村实际,制定了《孙家坪村脱贫攻坚发展规划》,为驻村工作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二)抓好基层党建,发挥组织能力。一是充分利用村支部“”,指导、帮助、引领村“两委”成员提升境界、提升标准、提升素质、提升致富能力和水平,当好致富“带头人”。二是加强村委会阵地建设,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积极协调帮扶部门资金支持,新配置了会议桌、办公桌、椅子、电脑及打印设备,进一步提升了为民服务能力,目前已顺利通过市委、县委组织部验收。三是健全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用制度约束党员干部的行政行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改善党群关系,在群众中真正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四是利用“村村通”工程加强党的惠民、惠农、扶贫政策及普法宣传教育。
(三)明确工作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加大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贫困村最终致富的道路。根据孙家坪村的水源充足、适宜药材种植的气候等特点,确定了以发展鱼藕、药材种植、林下经济大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指导制定了《2015-2018发展规划》。目前鱼藕产业扩展到30余亩;与宣汉县润洋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流转300余亩进行中药材(桔梗)种植,解决本村30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全村规模养羊100多只,养牛50多头,养鸡600多只;种植核桃1000余亩。
(四)搞好组织协调,争取部门支持。通过向环保局党组汇报,争取领导高度重视,充分利用部门帮扶优势。一是为空巢老人张必胜购买安装调试电视接收设备;二是为村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进行了采样监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为村委会安装了电脑、打印办公设备;四是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为孙家坪村五保户、空巢老人、特困户家庭争取救济物品,棉被30余床,食用油100多桶,化肥300多袋,帮扶资金53余万元。
(五)政策帮扶引领,力争逐年脱贫。孙家坪精准识别贫困户50户170人。目前,通过自力更生、政策帮扶等措施,2015年脱贫6户23人,2016年脱贫8户26人,计划2017年36户121人全部脱贫。
二、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一)群众文化及认识能力层次的基础不同,造成工作推行力度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可。
(二)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
(三)部分贫困户自力更生的信心不足,“等、靠、要”的惰性心理严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在认真总结今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致富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长期规划,多渠道积极争取资金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二是协调县级相关部门在项目上给予支持,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步伐,并有针对性地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促进增收上想办法,添措施,力争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农民的生活好起来
“人民生活一变再变,变得多、变得快。”上姜家山村村主任阮同志代表讲述了村里的一个故事:姜家山村有位90多岁的老人,过去几年里一直住在城里的儿子家中,去年回到村里,他感触深刻:山间小路变成了高速路;肩挑手提变成了货车来往。阮同志代表说,经济发展不仅让城市大改变,农村的受益更明显。道路修好了,城乡距离拉小了,从关到村里不到半小时车程;建立新农合、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农村出现了新变化,农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了,老百姓笑在脸上,甜在心里。
注重科技跨越发展
“去年,企业销售额增长80%,这得益于我省制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好政策、好举措。”东亚南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同志表说。他说,企业要实现跨越发展,就要注重引进高科技,生产出高端产品。轻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代表则说,自年创业以来,轻纺从一家传统的服装生产企业发展成为创新型高科技企业,与重视引进高科技分不开。公司一直注重提高面料的技术含量,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去年,在纺织业整体反弹的趋势中,企业业绩不俗,销售额增长超过30%。王代表说,技术改造和提升管理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年至今,海天仅在设备技改方面就投入了1.1亿元。“十二五”开局之年,企业将紧抓机遇,开拓国内外市场,并力争通过上市增强实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从“小”到“大海西”
村级主办,群众自愿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北宋年间,因境内矿藏丰富而得名。现在,享有“曲艺之乡、魔术之乡、美酒之乡”美誉的宝丰,更是名扬全国。宝丰县面积不大,7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大约50万人。虽然这里物阜民丰、文化荟萃,但占总人口14.06%的60岁以上老人,也让宝丰和全国一起步入老龄化时代。
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宝丰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更多的农民提供了外出务工和经商的机会,但大量农民外出,也使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老人的生活自然受到影响,比如万一出现突发疾病,身边连个施救的人都没有。”宝丰县民政局副局长范小欣说:“今年宝丰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为老年人搭建平台,计划一年内先建30个新农村互助家园试点,让他们有吃、有玩、有住,生活开心快乐,让外出务工子女无后顾之忧。”
农村养老,在宝丰历来被视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河南范围来看,宝丰县农村养老工作一直走在前列。“从2010年开始,我们县百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200元高龄补贴,9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100元高龄补贴。” 范小欣自豪地介绍说:“这样的标准,在平顶山可以说是第一家。此外,在‘五保’老人供养标准上,我们也走在前列,几乎所有的敬老院都实现了冬暖夏凉。”
建设新农村互助家园,是宝丰县在无数次考察和思考之后,量体裁衣探索出的养老模式。“最初听到全国其他地方有类似的做法,但并不适合我们,互助家园是在别人做法的基础上,我们经过了反复总结和论证的结果。”
宝丰县新农村互助家园按照“村级主办、群众自愿、互助服务、政府支持”的原则,建设地点一般选在村里闲置的学校、村部、厂房或者私人的房子等,每个村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建设;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村民捐助、个人投资、村集体出资等,此外,每个互助家园政府拿出3万到5万元作为扶持资金,对水、电、暖等日常开支,政府也予以适当补贴;根据条件的不同,每个互助家园的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入住的老人,每月有收200元的,也有收300元的,还有按天收费的。
“新农村互助家园的原则一定要是非盈利性的,目标就是群众和政府一起,给老年人搭建一个生活平台,让他们抱团养老。这其实也是一个奉献爱心的平台。”范小欣说,“谁家都有老人,谁都会变老,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养老事业作贡献”。
众人拾柴
万事开头难,范小欣坦言,能不能成功建设起新农村互助家园,最初她自己心里也没底。农村养老,毕竟是一个全社会都在寻求破解的民生难题。“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当时我天天下乡”。
“一开始我担心这个事能不能做成,会不会中途夭折。”范小欣说,“即便和民政所的同志谈起这件事时,他们也是这个摇摇头,那个说不可行”。
但让范小欣欣慰的是,实际工作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所做的是一件深受群众欢迎、很有意义的事情。”范小欣说,“农村真的很需要这样的养老机构,爱护老人,让老年人有个好的归宿,是大多数村民的心愿”。
最初,范小欣把目光瞄向经济状况相对好的商酒务镇商酒务村和赵庄乡大黄村,反响好得出乎意料。商酒务村为镇政府所在地,大黄村位于魔术之乡,这两个村不但经济相对发达,外出务工人员也很多。听说要建新农村互助家园,许多空巢老人都喜出望外。
为了建设新农村互助家园,商酒务村党支部书记郭建新特意将村里100亩耕地的收入全部划拨出来,专门用于新农村互助家园的开支。此外,他还一边多方筹备资金,一边将村主任和一位村委委员的日常工作转移到新农村互助家园上来。“对建设新农村互助家园,村民们都很支持,他们有的从家里拿来米面,有的出钱,村里的企业也资助了不少。”郭建新高兴地说,“现在,新农村互助家园里住有一二十位老人,他们每月只需交200元钱。这些钱显然不够他们的开支,多出的部分村里垫付。以后,如果外来的资金多了,还要降低收费标准”。
范小欣告诉记者,商酒务村有5000多人,空巢老人很多,新农村互助家园里现在之所以才有一二十位老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农民养老的思想观念不统一,有的觉得住进新农村互助家园很好,有的说啥也不来。”范小欣说,“现在,许多空巢老人正在被新农村互助家园里温馨舒适、开心快乐的生活所吸引,今后,住进来的老人会越来越多”。
作为闻名全国的魔术专业村,大黄村村民思想意识开放得多。大黄庄村新农村互助家园建在闲置的学校,这个昔日孩子们的学习之地成了老年人的幸福乐园。每天,都有三四十位老人聚集在这里谈古论今,吹拉弹唱。村党支部书记马豹子曾经多次带着魔术队外出表演,从21岁起,逢年过节他都要为村里的老年人发放节日礼物。“我们村里1500多口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很富裕,光小轿车就有一二百辆。”马豹子说:“由于村民经常外出表演魔术,空巢老人的比例很高,建设新农村互助家园,对我们村来说真是太及时了。”为了让老年人拥有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马豹子自己拿出约20万元用于床、空调、冰箱等物品的购置。
打通城乡界线 力求原汁原味
不搞“一刀切”,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分别研究工作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全省人均GDP便超过3000美元。但富起来的浙江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并没有相应提高。人们形容当时的农村环境:“房屋乱搭,污水乱倒,电线乱拉,垃圾乱洒。”
2003年6月5日,浙江省首次召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会议,时任省委书记的提出,用5年时间,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由此,“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启动。五年里,浙江紧紧抓住农村人居条件改善的主线,整治村庄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农村面貌,促进经济发展。
城乡打通了。绍兴县建设农村新社区,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城乡区域共享。于是,最远的山村也通了公交,在村口的连锁放心店,村民买到的货品跟城里超市一模一样。
规划有序了。乐清市黄塘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村里特地请市规划设计院设计规划,定下了村北的“生态农业区”、西北的“文物保护区”、东北的“温泉旅游服务区”、淡溪水库下游的荒杂地和原居住区综合形成居住区等划分。
经济发展了。置身义乌市百姓农庄,碧水环绕,花香怡人,游客接踵而来,悠闲垂钓,品尝新鲜的水果蔬菜。义乌引进20家农业企业,建成一批百姓农庄这样的现代休闲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绿色农业齐头并进,老百姓在家门口轻松致富。
“千万工程”不搞“一刀切”。提出,浙江的新农村建设差异性很大,根据各地区所处的不同阶段分类指导,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分别研究工作抓手。于是,杭州、宁波等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起了标准厂房、农民公寓;偏远的山区海岛,兴起了“农家乐”、“渔家乐”,建设的同时,保存了本乡本土的原汁原味。
2007年,浙江提前半年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农村变得宜居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推进生活宜居 完善公共服务
重点放在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2008年开始,浙江又推出新一轮“千万工程”。时任省委书记赵洪祝指出“再接再厉,再用一个5年,将全省3万多个行政村全部整治一遍。”一张蓝图绘到底,是浙江历届党委、政府施政的特色。
此次整治的重点放在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目标:“村容村貌最洁净、人居环境最优美、基础设施最配套、公共服务最完备。”
在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能看到,所有溪沟清水淙淙,路面干干净净。这归功于县里的“清水治污”工程:就近的三五户村民,合建一个污水池,家家排出的污水通过管道流入池中,然后通过简易厌氧池、湿地处理池、沉砂池层层过滤净化排出清水。这个“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模式,主要污染指标去除率可以达到60%以上,最后排出的水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桐庐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2008年起,浙江每年新建100个镇、乡级污水集中处理厂,到2012年年底基本实现了全省镇乡污水集中处理厂全覆盖。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完成2.6万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89%,93%的行政村实行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62.5%的行政村实行了生活污水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现在穿行浙江任何一个村落,环境面貌均犹如城市一般。
建设精神家园“面子”“里子”兼顾
今年将建千个农村文化礼堂,乡约村规上墙,好人好事上榜。
2013年,浙江将“千万工程”进一步推进——既要“面子”也要“里子”。
根据浙江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浙江今年将建设一千个农村文化礼堂。这是浙江建设经济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的又一件大实事。
通过对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缺乏一套完善成熟的农村财务管理体体制。现行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局限性与农村实际发展情况不符合,农村管理机制缺乏合理的资金收入和资金管理机制,对资金使用去向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群众监督更是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中的短板,许多村民参与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村干部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掌握的权利多于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权利,容易造成村干部贪污或者挪用公款等腐败现象或者违法乱纪情况,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1]。第二,在农村财务管理中没有科学合理的记账档案。村会计在进行账务的记录时缺少一致规范的手段使得账务与实际数目不符出现数据误差,或者对记账的科目记录较为随意,资金的收入支出情况没有一一落实和核对,这种不完整的财务记录和财务管理档案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农村财务管理活动状态,对农村财务管理监督起到了负面影响和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对收支情况的管理不严格,多数村会计由村干部兼任,这样缺少了一个对农村账务管理有效监督的程序,对财务管理和记账管理不够重视,为腐败和违法行为营造了一个能在农村中快速发展的温床。第三,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缺少标准规范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程序。对资金进行支出使用时不能开出财务原始凭证,或者是缺少专门的审批人员签字,对支出项目和使用金额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账务记录之中,仅凭工作人员的人工记忆或者印象记录,在对资金进行盘查和清点时往往会多出现金或者缺少现金。第四,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对账务收支没有一个标准的管理程序和规范。凭证审核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在现存的农村财务管理中开支凭证既可以由村支书签字,也可以由其他村干部签字批准,并且审批手续较为简单、审批较为宽松,村干部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知晓批准项目违规的情况下依旧会批准,这种错误的财务管理意识滋长了农村财务管理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腐败行为,没有一套对财务管理监督的体系就无法对农村财务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村级监督小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第五,农村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缺少有效的财务预算规划。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对资金的预算规划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分为年度预算、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避免在年终结算时由于预算规划不当造成收支不平衡,减少资金乱投入的现象。第六,在农村财务管理中没有一个严格规范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许多农村还不具备建立村级档案室的条件,对财务管理的资料更无法进行记录和整理,许多财务支出和收入情况就在会计家中或者根本没有原始凭证,会计人员的自由性很大,缺少严格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会计人员将发票乱扔乱放,年终结算时找不到账本和单据的情况时有发生,长期储存在村中的凭证和资料,也由于管理不当造成损失,经过长时间的腐蚀、虫蛀、发霉等情况,这些原始凭证和发票在相当长的时间后无法反映出完整真实的财务数据[2]。第七,农村财务管理中缺少一个稳定、高素质的会计团队。对农村财务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会计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没有接受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学习,不具备对村账的专业管理和综合分析核算素质,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比较混乱。村会计多数由村干部兼任,受换届影响,更换较为频繁,且文化水平与总体素质参差不齐。
2推动农村财务管理完善的方案
第一,在农村财务管理中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需要提高自身对财务方面的领导能力,强化自身法制意识,推动农村财务管理朝着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重中之重是提高管理层的法治理念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要把村级财务管理作为农村领导层重要的事项之一,营造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工作外部环境,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形成一整套完善、合理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从资金来源入手一直到资金的使用去向和对资金的监督情况,形成一套农村民主资金管理机制和报表机制向有关部门时常进行汇报工作,将村中的账务公开化、透明化,尤其是资金的使用去向和收入支出账目。第二,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会计水平,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的会计团队建设,选取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觉悟、较高专业技术能力、认真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来担任农村村级会计,把素质较差能力较低的原有会计清除出去,所有会计人员必须遵循凭证上岗制度并且接受定期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学习培训,培训合格的会给予证书,若考核不合格或者没有接受培训的不具备证书就不能担任村级会计职位,不断提高会计职称考试的优惠政策,例如村集体来承担村会计的考试费用来减少农村人才流失;还要建立一个会计团队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取得较好工作成绩的人员可以进行表彰给予奖金,工作效率低下或者在账务管理工作上出现误差的会计要给予一定的批评和相应惩罚,例如扣除奖金、写检讨等,通过这种对会计的培训、凭证上岗机制和奖励惩罚机制,确切地提高了农村财务管理会计对工作的负责任程度,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有效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整个会计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第三,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对形成的规范制度要严格遵守,村级会计管理账务,资金和账务管理任务需要分配给两个不同的人,出纳管理资金的支出和收入,每一笔项目支出或者资金收入都需要有事由、验收人、经手人和审批人签字批准作为原始凭证,确保原始凭证的手续符合规章制度和内容真实可靠,农村财务管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推动村级账务的账款与原始凭证一致,在每一日都能够清算出当日的资金收入和支出情况并且在月底的时候结算清楚不拖延到下一个月;创新原来的农村财务管理方式,将村委会集体审批方式与支出一人决定机制相互融合共同作用,避免个人资金支出容易的现象产生,推动农村资金使用收益审批和资金收入支出预算规划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所负责分析和测算村级经济发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做出一份农村财务收支管理计划报告发送给政府、人大和党委,农村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一定要符合中央的重要指示与群众融为一体,将账务和收支项目、收支预算规划公布给民众从而接受村民的公开监督,杜绝擅自建立收费项目的情况发生,保证村中资金的审批都是专款专用而不是私自使用,当村干部换届时一定要进行资产审核,村民如果有问题要举报或者反映要积极听取并展开充分地调查,对村中干部、会计触犯了法律的必须要严格审理和追究[3]。第四,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加强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成立农民理财小组来监督财务的收支和预算情况,对预算规划方案有没有贯彻落实,在年度、季度和月度都做出一份财务管理报告并将收支账目进行审核,向村委会和全体村民汇报财务工作情况和收支账目,认真听取村民对财务管理的问题和建议,并根据这些建议进行积极答复和调整,在年底时需要撰写一份理财工作报告和村委会财务状况调研报告,认真审查账目、现金、存款是否一致并进行公布,公布的数据信息必须由村干部签字批准,确保农村民众对民主理财权利的贯彻和落实,避免村委会在公开账务上的作假行为,此外,需要认真审核和监督账务内容是否真实,符合规定要求的才能贴到宣传栏中。
【参考文献】
【1】柴晓杰,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优化研究[J].时代金融,2015(21):209-21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也是国家惠农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国家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七年增产,2010年达到1.09万亿斤。粮食主产区的任务自然是多产粮,产好粮,那么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现状是怎样的?又有怎样的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试图用一个村庄个案资料分析农业生产的现状及面临的若干问题。个案研究的局限性自然难以避免,因此笔者并不企图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只希望就调查发现的现象和思考供学界探讨。
一、村庄概况
L村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西北部,距离县城大约25公里,全村共18个村民小组,520户,共约2450人,耕地面积3500亩。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庄,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亩左右,以种植粮食为主,没有任何工业企业。本地地处南阳盆地西部,地势平坦,耕作便利。
村民外出务工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以广东、山东、浙江、北京等地为主,工种较为多样。在村男劳动力也在附近做工,以建筑行业居多,砖厂、建筑队、装修队等。
第13小组是重点考察的自然村,也是全村整体情况的缩影。该组是单姓自然村,共194人,耕地264.84亩,人均1.37亩。在本村18个村民小组中,该组并无特殊之处,无任何企业,外出务工84人,占劳动力总数129人的65%。农民主要收入来自于外出或本地务工收入,农业收入在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中比例达70%以上。
二、土地经营现状
本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之后每五年根据人口变化调整一次。尽管中央在1998年提出农村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2007年又提出长期不变,但本村保持了每五年一调整的惯例。因为土地是当地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村民普遍认可定期调整的土地政策。
就第13组来说,全组264.84亩耕地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围村地19.02亩,树林地12.74亩,一等地233.1亩,二等地150.5亩。围村地即村前村后的少量耕地,属于村民自留地,以前主要种菜,2004年后按照政策要求改种杨树。树林地原是耕地,因土质较差,和自留地一样在2004年改种杨树。一等地和二等地都属于基本农田,土壤肥力较好,作物产量较高。
本村村民外出务工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土地流转也开始较早。13组的土地流转开始于上世纪末,目前流转比例高,全组耕地264.84亩,流转111亩,流转比例到达42%。全组共44户,实际种地农户24户。从流转对象看,主要是组内流转,村外流转只有19亩,占流转面积的17%,且均系亲戚。目前,尚无企业等在本村或本组流转土地。为了应对物价上涨,土地流转价格采用实物地租形式,300斤小麦,约合270元。近十年来,土地流转价格一直没有变化。因为国家各项惠农补贴都是以户口为依据发给名义上的土地承包者,实际耕种者无法直接获益,反而要应对因农资价格上涨等导致种地成本上涨,租金上涨空间不大。
就土地经营规模看,本村目前的经营规模不大,全村最大经营规模不到50亩。13组最大的种植大户家经营面积达到30亩,最少的只有1亩。
三、农业生产概况
本村有2家养猪场,3家养鸡场,规模不大,产品多供应本地,经济效益有限,最大经营产值12万元。本地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还是传统种植业,本文将重点分析种植业生产现状。
1、种植结构
本村当前种植作物是冬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芝麻,并种植少量的甘薯、油菜等。地理气候决定,本地可以一年两熟,一般秋季种植冬小麦,收获后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秋粮作物。这一种植结构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也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邓州市是国家产粮大县并建有国家级粮食储备库。
本地的种植结构曾经也发生过变化。上世纪末,政府号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当年都曾大面积种植。政府甚至不顾实际条件要求村民种苹果树,结果没有一棵成才挂果,不久都恢复为大田作物。2000年后,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对种植结构也产生重要影响,村民纷纷放弃烟叶、辣椒等劳动投入较高的作物,改种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作物。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以种粮为主的种植结构更加稳固。
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在种植结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大户更倾向于种植便于机械化操作的“懒庄稼”,如小麦、大豆,以获得规模效益。玉米和花生在收获时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而农忙时节,各家都忙于自家生产,大户不能以较低价格获得雇工,无法及时收获。
2、投入情况
具体见表1。
各家的具体投入情况略有差异,这是根据多家农户调查所得平均水平。各家在选取化肥、农药、种子时常根据自己经验或者亲友推荐购买,电视广告也逐渐成为村民选择的重要参考。近两年,农户通过村委会购买小麦种子,质量较高,发生旱灾,购买的种子普遍比农户自留种子更加耐寒,长势良好。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大多数农活可以由机器实现,机械成本在总投入成本中占有较高比重,小麦和玉米分别达到30%和24%。目前耗费劳力较多的是花生和玉米的收获、喷施农药等少数生产环节。
3、作物产量及收益
表2所列产量和价格是根据农户平均水平得出。农户在选取秋粮作物种植结构时除要考虑收入外,还需考虑家庭劳动力状况。从经济收益看,种植花生要比玉米和黄豆效益高,但是花生收获仍需手工进行,每亩需要单个劳动力投入10天,因此各家种植面积大多在1亩到3亩之间,再多无法及时收获,种植大户也不例外。
照此计算,第13组一个四口之家,耕地(除去自留地和树林地)4.8亩,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全年务农收入约可达4218.7元。加上农业补贴每亩92元(粮食补贴14元,农资综合直补78元),农业收入共计4660元。
4、化肥使用
L村从农家肥到现代化肥过渡较早,九十年代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农家肥。各种作物化肥使用情况略有差异,详见表3。
各家因为选购化肥的品牌并不完全一样,因此上述化肥单价为均价。从使用量上看,小麦的化肥使用量最高,玉米次之,其他作物较少;从使用化肥的种类上看,主要是氮肥和复合肥,缺少微量元素,长期使用必然导致土壤板结。调查发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农民对此也有些担忧。
5、灌溉设施
村里共有机井45眼,2009年大旱,政府拨专款又打了10眼,村主任称仍无法满足需要。以13组为例,264亩耕地,只有5口井,平均每口井灌溉面积53亩,遇到旱灾时无法满足需要。九十年代,村里曾经兴修水利,在地下铺设灌溉管道,但因设计不够合理和管理不善,使用效果不好,被村民弃用。
L村目前的灌溉方式是村民自购灌溉设备抽水。灌溉设备也不断更新,经历了带式水泵,轴式水泵,电机水泵几个阶段。目前以电机泵为主,农户需要购买水泵、电线、塑料水管,花费千元左右。灌溉时,农户从家里接电线到水井边,用塑料卷管将水送到自己田地。灌溉成本,每亩大约需要10元左右。
由于这种电机水泵价格相对便宜,使用方便,购买者较多。13组实际种地的24户中有9户购买有水泵,自给率达到37.5%,另还有几户有购买意愿。
四、农业革命
黄宗智认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劳动力产出或产值的提高。这是真正的发展,摆脱“过密化”的发展。在近三十年中,农业劳均产值达到年均5%的增长率,总共上升了不止5倍,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农业革命”,因其不同于西方模式,可称之为“隐性农业革命”。
在所调查的村庄,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黄宗智所称的“隐性农业革命”。得益于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工机会的增多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大幅下降。以13组为例,全组共194人,劳动力129人,外出务工84人,实际务农人数43人,人均耕作面积5.6亩。在村务农人员平时也多在村庄附近从事建筑等行业。可以看出,当地农业生产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密化”生产状况,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农业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然而土地生产率变化不大,小麦单产从九十年代的600斤左右增长到当前的800斤左右,近几年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波动较大。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者是化肥和农药,小麦和玉米的化肥使用成本占到生产成本的42%和54%。如果没有新的科技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粮食生产将马上面临增长极限。
五、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又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新近的两位农业部长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显然,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机械化,需要科技支撑,同时也需要公共服务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不断创新,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并不能直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机械化、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变量,应当予以重视。
1、机械化
几十年来,农业生产最大的变化就是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主产区的主要生产环节都可以由机器完成。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可以节约劳动力,将更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生产价值更高的工商业,也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产值;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可以克服传统手工劳作监督成本高的弊端,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目前,应当继续坚持农机下乡等政策,推动农业机械的更新;加强农业机械研发,使农业机械更加适合农民需求。若能实现花生、玉米收获方式的机械化,将进一步节省农业劳动力,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2、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正在逐年提高,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介绍,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就L村的调查结果看,农业科技的作用目前只体现在种子选购和化肥、农药使用方面,而且依然带有很大盲目性,提高科技作用的空间非常广阔。比如,可以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尝试和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建立病虫害防治体系等。如果没有科技力量的投入,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当前水平,难以有更大提高,甚至会因为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3、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往往难以由单独农户或者村民合作提供,需要政府承担主要责任。涉农生产性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技、信息、保险等服务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农业旱涝保收。良好的水利建设也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条件,否则,经营大户限于灌溉不便无法进行大规模经营。另外,要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依靠合作组织、经营大户等进行示范。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保险方面,政策要更加优惠和便捷,为农户生产解决后顾之忧。L村的公共服务建设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经营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成本高,风险高。在科技、信息化、农业保险等服务方面,更是一片空白,需要尽快完善。
4、机制创新
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营方式。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要发展规模经营必须要进行土地流转。因此要为土地流转提供制度平台和政策规范。土地规模经营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合作组织、企业、经营大户等。但是规模经营并不能显著改善农业经营状况,需要前面三个因素的支持。没有公共服务的完善和科技力量的投入,大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和普通农户不会有本质区别,而且在田间管理等方面小户更胜一筹,更加精细,单产可能高于经营大户。当发生旱灾时,小户可以迅速将自己农田灌溉一遍到多遍,而大户因为农业生产剩余的有限性不能雇佣工人进行灌溉,因此只能灌溉很少的一部分。因此经营机制的创新需要其他因素的配合才能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状况。
正如黄宗智所指出的,中国农业正面临着新的三大历史性变迁: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快速增长的城镇化、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他主张在小家庭农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值,使农业本身能够为务农人员提供充分就业就会和小康的生活水平,缓解三农问题。显然,黄的分析是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有意义的结论,小家庭农场将是今后长时期的基本经营方式。同时,仍然需要国家在推动机械化、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方面给予扶持,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质进展。
(注: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院“2011年寒假百村观察”项目。)
静海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创新发展举措,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了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
1.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静海县委、县政府切实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来抓,始终每年坚持做好四件大事:一是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实行程序化、制度化领导,每年年初召开各乡镇、村街主要领导参加的教育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部署工作,县四大机关主要领导出席,县委书记、县长讲话,主管县长作工作报告,这项工作坚持了25年;二是县人大、县政协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一次教育.监督指导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实施素质教育等工作,保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三是县委、县政府把教育纳入县、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教育工作列为对乡镇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内容,权蘑占到6%;四是县财政年初安排财政预算时积极与教育部门沟通,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划拨经费时优先为教育拨付,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
2.建立内外结合的教育管理制度,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静海县从1996年开始建立学校董事会制度,目前全县各中小学都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一般由学校主办村的党支部书记或是当地党、政、企知名人士担任,相关村街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及社会部门、企业负责人为董事。学校董事会建立章程,明确职责,定期召开董事会议,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决策学校重大事件。重点解决学校发展规划、办学经费、校舍建设、行政执法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育内部实施了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四制”改革,即校长选任制、教师聘任制、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其中,校长选任制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民主选举、党委审定的程序进行。自1994年以来,先后组织了五届校长选任,共有1137人次参加选举。全县学校形成了董事会决策、校长负责、内外驱动、和谐共进的管理机制,为教育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3.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升教育综合实力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天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静海县不断健全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连续多年保持了“三个增长”。此外,“三保一扶助”和“两免一补”④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静海县还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和校园经济,进一步丰富了经费来源渠道,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静海县在改善办学条件上重点加大了经费投入,实施了四项工程:一是校舍楼房化建没工程。新建了静海一中、模范学校、模范幼儿园等59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改扩建了实验中学、第二中学等7所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校舍楼房化面积达到61.8万平方米,占全县学校建筑面积的95.8%;二是学校安全加固和功能提升工程。经过严格鉴定,对47所学校进行重建和加固维修,总投资达1.1亿元;三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作。o静海县按照“先农村后县城,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推进,整体达标”的工作思路,对达标创建工作进行了整体谋划,农村与县城同步推进,校舍加固维修和现代化达标建设捆绑推进,薄弱学校和基础较好学校整体推进;四是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按照“传承、建设、积淀”的原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10月,承办了全国校园文化建设高级论坛,6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全县各学校建起了较为规范的校史室和档案室,实现了绿化美化,教育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建立了教育局网络和网上办公系统,营造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相融合的教育氛围。静海县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使全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均衡、优质的配置,教育综合实力得到了整体提升。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障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基本条件。静海县通过多种方式,抓干部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并使其量化和制度化。比如,要求每人每年读政治业务书籍,记读书笔记2万字以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2篇;每年定期开展“十百千”@教研、听课、查教案活动;每年举办领导干部读书班和青年干部、妇女干部、后备干部培训班;每年组织一批干部参加全市、全国举办的培训学习活动;每年选派3—5名校长到国外学习进修;每年从县城学校选拔一部分优秀干部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每年在农村学校选拔一批青年干部到县城学校挂职培训。总理曾讲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静海县着重从师德、业务和管理等几个方面抓教师队伍建设。每年坚持开展“做人民满意教师”的主题教育活动,制订出台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和《静海县教师行为要求》,引导广大教师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实施教师专业化、青年教师培训和学历提高工程,提高各级各类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了优秀教师的不断涌现。近年来,先后有4名教师成为国家级学科骨干,11名教师成为特级教师,27名教师被评为县级名师,428名教师成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深入开展了“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密切了家校关系,促进了师生和谐、家校和谐,形成了育人合力。《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等媒体刊发了该县“大家访”活动,并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赞扬。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严格控制教师逆向流动,出台了《县城教师去农村支教的规定》和《关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规定》,每年选派部分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每年表彰一批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并为边远地区教师浮动一级工资,激励广大教师扎根农村、献身教育。
5.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静海县坚持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是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各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二是构建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法。全县形成了“以教研室为中心,协作区为辐射,乡镇校教科室为主体,校本教研为基础”的教研、科研网络,初步构建起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要求。近五年来,有50名中小学教师在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有40人次在全市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三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为了给中小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教育场所,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静海县注重加强县、乡镇、校三级实践基地建没,形成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实践基地260个。从1993年起,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起占地600亩、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可容纳700人食宿、拥有4区10馆、年接待3万名学生学农、学军实践的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四是重视学生特长培养。连续举办22届学生艺术节,连续10年荣获艺术节活动市级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连续5年在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荣获农村区县团体总分前两名,连续4年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比赛,均获得前六名的好成绩,2009年在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和中小学长跑比赛中荣获两个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全国初中学生女子足球比赛中荣获冠军;五是探索多元评价机制。全面推行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初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考核体系,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实践静海特色,打造教育品牌,始终是静海县发展教育的方向和目标。静海县经过不懈的努力发展,使各级各类教育踏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学前一、二年人园率连续五年保持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居全市农村区县前列。市级示范园、一级园和中心园建设达标数位列农村区县第一位。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合格率、完成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到98.5%以上,毕业合格率达到98%。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7.5%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并与本县学生享受同样待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3.5%,高考总体成绩连续八年稳步提高。职业教育贴近静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向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瞄准企业急需人才,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办学形式丰富多样,每年培养毕业生、培训生四干多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
成人教育逐步做实、做优。通过几年建设,17所乡镇化技术学校达到市级一类建设标准,l所学校达到市级示范校标准,成人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参加“35l”工程培训@和技术短训达48万人次,推广农业新品种38个,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静海县在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静海县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
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教育经费实现了财政统一拨付,比例逐年提高,但与经费体制改革前相比,学校经费来源渠道更加单一,投入相对减少,再加上学校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建设和日常维修费用明显加大,设施、设备标准不断提高,水、电、暖日常办公经费逐年增加等因素,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此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协调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教师缺编、缺科、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农村学校班级普遍规模较小,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增多,教师需求总量加大,现有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教育需求。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缺乏专业专职教师,多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一定的年龄梯度,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青年和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历史等原因,造成县城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而且,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静海县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应对措施
新的历史时期必然赋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新的内容和新的使命。静海县牢牢把握教育优先发展这条主线,围绕教育发展总体目标,针对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不断开拓思路,盘活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县教育的科学发展。
1.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发展的理念,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逐步构建起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建立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机制,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科、教的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农村的人才开发和技术进步。
2.完善投入体制。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健全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各级各类教育的经费投入。县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依法落实“三个增长”,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稳定和增长。通过实施重点工程项目的方式,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建设改造、教育教学设旌装备升级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和村民委员会的成立,农村基层社区公共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新型的农村社会秩序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村民委员会这一新型农村社区组织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发生巨大的转变,促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村社会的这种结构性变迁也正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问题的角度来研究新制度对于村民自治研究或许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实行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在实际运作中的职能偏离,即其实际行为对于其职能实施本旨的偏离问题。这种偏离有多方面的表现,比如:并非行政机构的村民委员会过多执行行政任务,社区公益职能实施不力;村委会越权代行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村委会及村干部僭越村民会议的决策权,变村民自治为村委会自治或村干部自治;对国家政策法规歪曲执行等。村委会职能实施中的这种偏离不仅对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对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的现实危害,有必要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结构性原因,从而通过对这种现象的分析发现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中的某些结构瓶颈,并基于此探讨村民自治的配套制度和其他相关改革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目前,村民自治问题已经引起了包括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在内的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视,对于村委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国家与社会”视角和“村干部角色”视角。
“国家与社会”视角的研究仅仅用国家与社会二分的框架来解释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行为差异或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冲突是不够的,至少是失之简单的,忽视了现实中各方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不足以解释村委会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村委会的行为并不是完全受到村民控制的,那么它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村民的利益?村委会的职能中并不完全排斥政府的行政任务,那么它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相对于乡镇的独立性?村委会在完成各项组织目标时存在着很大的选择性,那么它在实践中的行动依据是什么?在大多数时候和大多数地方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并未表现出立场上的对立和利益上的分离,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更多地也表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势而不是截然的分立,那么村委会与二者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其权力合法性来源来解释?
另一些从微观角度进行的研究弥补了以上宏观视角研究的不足,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从村干部或农村社区精英的角色角度做的分析。比如:有人提出“弱监护人”的概念概括市场化改革后的村干部的角色,认为村干部在主观上也无暇做好村民的监护人,他们的干部身份并未被纳入国家行政系统,就其本质而言,和普通农民一样。这使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同样面临着出路问题。因此村干部在利用所控制的集体资源时,首先考虑的只能是如何为自己谋求到更多的好处,而非是全体村民的利益[1]。从村干部角色角度进行的研究弥补了国家与社会二分法的不足,用更加具体生动的解释框架分析了村干部的行为,但是,这些研究忽视了村委会作为一个组织的存在,只关注村干部的行为。村委会作为一个正式组织具有独立的行动能力和独立的组织目标、组织原则。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认识,应该关注村委会的集体行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的行动原则是什么?村干部的行为是如何影响村委会的行动的?本文正是从回答这些问题入手,将村委会看成一个独立的行动者来分析村委会的行动逻辑,以期展现出村干部的个人行动与村委会的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村委会的职能偏离现象提出一个探索性的解释框架。
二村委会职能实施中的偏离
在村委会实际工作中,制度规定的职能并不一定能够得到贯彻执行。欧博文(O’Brien)在研究村委会组织法时谈到了许多中央的政策得不到充分实施的情况,其他一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常常被扭曲了或只得到部分的实施[2]。这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是村委会职能实施的偏离,这种偏离并不是对制度规定的公然违抗和反对,而是对其策略性执行。在表面看来,各项职能都得到了实施,但实施的实际效果却是职能内容未能有效贯彻,职能实施的目标未能实现,并且由此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在制度上,村委会的法律性质为其规定了一组特有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构成了村委会职能的核心。村委会职能实施中的偏离主要是其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在履行中的偏离。
2.1村委会的权利偏离
就村委会的权利行使来看,其偏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利的缺失,即制度规定的权利在职能实施中被侵犯而得不到行使;二是权利的僭越,即在职能实施中超出制度规定范围行使权利。以下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村委会职能实施中权利的偏离。
2.1.1权利的缺失
村委会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其自治权利受到来自乡镇政府的侵犯,使其权利发生缺失。一些乡镇政府仍然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命令指挥式的管理方式,对村委会工作和村民自治进行行政干预,这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乡镇政府对村委会事务权、财务权、人事权等属于村委会的自利的非法干预上:
第一,事务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乡镇政府不尊重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决策权利,用行政命令代替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属于村庄自身的事务,如乡统筹的收缴方法、村提留的收缴及使用,村集体经济收益及使用、分配,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以及宅基地的使用等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本该由村民会议决定,但在不少地方,村提留、乡统筹都是由乡镇政府决定征缴,统一管理和使用的。二是乡镇政府干涉农民生产经营自,即以下达生产任务指标、签订经济发展计划责任书甚或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村委会和农民如何生产、生产什么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指标要求。例如,时常见诸媒体的“逼农致富”事件就反映出乡镇政府干涉村民和村集体的经济自,在一些地方,甚至因此造成干群严重冲突,乃至酿成人员伤亡事件。乡镇对村委会的控制在方式上还表现为,乡镇党委(乡镇长一般任乡党委副书记)通过对村党支部的有效领导,来间接地“领导”而不仅仅是“指导”村委会。
第二,财务权。乡镇政府越权干涉村级财务管理。支配村委会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控制村级公共财政。目前在许多地方实行的“村财乡管”或“村帐乡理”办法就是颇受争议的现象。一些地方的乡镇政府以清理、整顿村级财务,加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为名,实行“村财乡管”或“村账乡理”干涉乃至控制村级财务管理,最终达到间接支配村委会的目的。从各地的情况来看,乡镇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和控制:一是乡镇对村干部的报酬和奖励标准提出指导性意见,进行间接监控;二是由乡镇统一收取乡村税费后,向村干部发放工资或奖金,进行直接监控;三是实行“村财乡管”制度,对村委会财务收支进行全面监控。
第三,人事权。乡镇政府越权干涉村级人事安排。为了达到支配或控制村委会的目的,一些地方乡镇政府在村委会候选人的提名、竞选和投票的各个选举环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操纵村民选举,想方设法使自己看中的候选人当选。如果还不能达到目的,他们就以各种理由否定村民选举的结果,甚至取消村民直接选举,直接指定或委派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其他干部。从笔者实地调研的两个村的情况来看,在村委会选举中也都存在着乡镇政府的影响和作用。除了影响和控制村委会选举之外,乡镇政府干涉村委会人事权的另一个做法是对于自己不满意的民选‘村官’直接非法罢免。
2.1.2权利的僭越
村委会权利行使中的偏离还表现为权利的僭越,即村委会在职能实施中超出制度规定范围行使权利,也就是越权行事,其中主要是僭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利以及僭越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
1.村委会僭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村民会议每年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这就是说,村民会议是村民实行自治的权利机构,村委会是村民实行自治的执行机构和工作机构。二者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一是村委会执行村民会议的决定。重要问题由村民会议决定,而不是由村委会决定。对于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事项,村委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3]。关于需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具体事项,村组法也做了规定。另外,村组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推选产生村民代表,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由此可见,村民代表会议是特殊情况下村民会议的补充形式,其行使的权利来自村民会议的授权。所以,总地来说,关系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利在村民会议,至少应该在由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会议,而不在村民委员会。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村委会时常僭越村民会议的决策权,形成虚置村民会议的局面,
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村委会自治”[4],有的实际上就是少数村干部的自治,其实质是侵犯了村民的自治权利。
2.村委会僭越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
依照制度规定,村委会具有一定的经济职能,但作为农村社区公共权力执行机构,村委会并不具有直接参与和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村级组织中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这种权利,而村委会依法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对此有明确规定。但在当前的村民自治实践中,村委会常常僭越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权,直接参与和从事经济活动。
在农村改革前,既是基层政权组织又是基层经济组织,成为“政社合一”的组织,而体制下的生产大队也同时具有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双重身份,因而是农村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此不同,农村改革后“政社合一”的体制被打破,乡镇政府只作为基层政权组织,而村委会也只是农村社区组织,并不具有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格,农村的基本经济主体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农民个人以及其他经济实体。但有一点是村委会与生产大队的相同之处,即掌握村庄公共资源的控制权。与生产大队相比,虽然由于农户自利的增加,村委会所控制的资源范围有所缩小,但作为农村社区公共权力执行机构,村委会仍然有管理村庄公共资源的合法身份,从而对这些资源享有实际控制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在改革后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村委会的这种村庄公共资源控制权为其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提供了便利,而社会主体的逐利化倾向又使得村委会及其干部具有了从事牟利活动的冲动,两方面情况结合的后果是村委会自觉地作为直接参与者加入到市场活动中。虽然,在基层组织体系中几乎各村都有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合作社,但人事上几乎都与村委会和村党支部高度重合,并没有引起“利益涉嫌”的担忧。这种组织结构的后果是实际工作中集体经济组织被虚置,经济活动由村两委越俎代庖。村经济合作社实际上没有独立的机构和活动,需要由经济合作社从事的活动均由村两委相关人员直接从事。村委会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得到上下各方认同的。对于上级而言,只要地方经济能得到发展,村委会的经济活动主体资格问题并不重要,实际上像韩村河、华西村、等所谓“超级村庄”那种将村庄社区组织当作经济组织运做的模式已经被作为先进典型。对于村民而言,只要经济活动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福利,也不会追究村委会的行为是否越权,只有当经营受挫,公共资源缩水,自己利益受损时才会表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村委会运用村庄公共资源进行经营的经济活动是受到鼓励的。
村委会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虽然出于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极大地损害了其职能的有效实施。村委会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如同企业家角色一样,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例如增加工作机会和收入);另一方面,则与其他经济行动者形成利益竞争乃至冲突关系(例如资源、资金、机会和市场控制权的竞争)”[5]。
第一个方面的后果只有经济活动不断成功才会实现,但经济活动是具有极大风险的,一旦失败,不但这种经济上的好处不能实现,还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双重不利后果,即村庄公共资源受到损失和村委会作为社区公共权威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因为,村委会从事经济活动时与其他经济行动者的身份有所不同,村委会作为社区公共权威的代表,可以无偿或象征性地有偿使用村庄公共资源,比如土地、资金,而这些都不是村委会运用市场信誉和偿还能力获得的,而是凭借其特殊身份获得的。这种情况下村委会的经济活动的责任转嫁给了村民大众,使得公共资源容易损失,而一旦公共资源受到损失,村委会作为社区公共权威的正当性将受到村民的质疑。第二个方面的后果总是存在的,即使村委会的经营活动很成功,而且越是这样,这种与其他经济行动者的冲突越深。这还是因为村委会与一般经济行动者所不同的身份造成的。由于其公共权威身份使得其可以无偿或象征性有偿使用公共资源,可以在政策支持、信息获取、社会关系等方面享有比其他经济行动者更有利的条件,从而在经济竞争中造成了不平等的竞争关系。并且,作为公共权威的身份与作为市场竞争者的身份是内在矛盾的,前者的性质是非赢利的,而后者则是最大限度地牟利。基于这样的原因,村委会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将会有损其公共性。现实中,这种损害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村庄公共职位的功利化,这种功利化一方面是村级治理方式的公司化,另一方面是村干部的逐利化。村级治理的公司化倾向在经济发达的村庄表现得由为突出,这时往往村支书或村主任出任村集体最大经济实体的法人代表,而村庄公共事务也成为了企业内部的行政事务,其管理方式也相应地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方式。村干部的逐利化主要表现为,干部职位的吸引力不在其升迁机会或地位声望,而在于利用公共职位获得经济利益的便利。很多地方,特别是村集体经济资源较丰富的村,村干部竞选者所看中的正是干部职位可以控制村庄公共资源,从而可以为自己和家人谋取更多的物质利益。
2.2村委会的义务偏离
村委会职能一方面通过其各项权利体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其作为村民公共利益人的义务体现出来。村委会的义务,用徐勇教授的分法大致包括村务和政务两部分。村务涉及本村村民利益的村庄公共事务;政务是上级政府下派给乡镇政府的任务延伸到村一级的事务[6]。从村委会的性质来看,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的义务应该首先体现自治性,因此其主要义务应该是与村民公共利益紧密相关的村务。这一点已经体现在相关法律规定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属于村务范畴的事务,而对于乡镇政府的政务,村委会的义务只是协助开展工作。但是,从村民自治实践情况来看,村委会日常工作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其自治性,其作为自治组织所应履行的义务没有得到有效履行。这种情况表现在相反相承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村委会过度代行政务,另一个方面是村委会对村务的忽略。
2.2.1村委会过度代行政务
实行村民自治后,在很多地方,乡镇政府仍然将村委会当作自己的“腿”,村委会更像是乡镇政府的下派机构而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日常的主要任务成了完成乡镇政府下派的政务,用老百姓总结的话来说是“催粮派款,刮宫引产”;相反,本来属于其主要任务的村务却被忽略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荒废了[7]。有的研究者将这种现象总结为村委会的“附属行政化”[8],正反映了目前很多地方村委会实际工作中过度代行政务的问题。
对于乡镇政府下派的任务,村干部也很为难,一方面不能违背上面的意思,另一方面过多的任务也成了村干部的负担,特别是一些完成起来有困难的任务,而往往越是困难的任务乡镇越是需要村级组织的协助,因此对村干部的压力越大。这种情况下,乡镇为了增加对村干部的控制,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完成乡镇下达的任务以及更自觉地按照乡镇的意志办事,乡镇政府往往通过控制村委会的财务权并将村干部的报酬与其完成任务情况挂钩的办法。由乡镇决定发放报酬的数量与结构,乡镇的事情就好办了。当乡镇有求于村一级的事情不是很多的时候,乡镇的结构报酬制度可以做得平均一些。若乡镇有很多事情要求村干部完成且完成一些事情有难度时,乡镇便将村干部应得报酬与其完成工作情况挂钩,有些村干部某项任务完成得不好,就得不到这项工作的结构报酬。村与村之间干部报酬的差距就拉开了[9]。
2.2.2村委会对村务的忽略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委会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以及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与本村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但是,村委会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完成乡镇下派的各项任务,过度代行政务,其结果便是,在另一个方面,村委会对于本该是其工作重心的村务的忽略甚至是荒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问题:村庄公益事业办理不力;对村民利益表达缺乏关心。以下分别对这两个问题加以说明。
1关于村庄公益事业
关于村庄公益事业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多是从经济的视角考虑问题,其基本思路是将村庄公益的困境归于经济上的匮乏,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认为,只要有了资金充分投入,万事大吉。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为什么拥有大量投入的“形象工程”并没有给村庄带来公益?为什么(相对于从前)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而集体的公益事业却荒废了?这就及到涉另一个“钱”以外的与钱多钱少同样重要甚至某些时候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村庄公共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关心程度以及对现有公益资源的动员能力的问题。这显然已经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政治社会问题。从这一视角来看村庄公益事业的问题不难看出这样两类现象:一是村干部对于村庄公益事业缺乏应有的关心,二是村委会对于现有的村庄公益资源缺乏足够的动员能力。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很多时候是互为因果的。由于村干部对于村庄公益事业缺乏关心,必然导致其在村民中的威信的损失,削弱村民对于村干部和村委会的信任,这又必然会削弱村委会对于村庄资源的动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村委会缺乏对村庄资源的动员能力,对于村干部而言,公益事业成为一项十分费力的工作,在当前村干部任务繁重(主要是乡镇下派的任务)的情况下,这又会降低村干部对于村庄公益事业的热情。
这种情况下,没有外来的压力或帮助,村委会很难自觉地提供公益事业供给,所谓的外来压力主要是乡镇下达的关于公益事业达标的任务,而外来帮助包括政府部门或村庄以外的其他组织提供的资金、技术、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扶持。因此,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目前很多地方的村庄公益事业是靠外力启动的,村庄内部的资源动员能力并未得到增强,村干部也并未培养起承担公益事业组织任务的自觉,而一旦外力撤除,村庄公益事业又将面临困境。在这种外力启动的村庄公益事业中,村委会并没有成功扮演其应有的角色,也没有通过组织公益事业提高其资源动员能力和组织公益事业的热情,村民与村干部的信任关系也没能通过这样的机会得到增强。很多学者也对这种“输血式”的村庄公益供给方法和“外援式”发展模式的弊端给予重视[10],并认为这是造成目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效果差和形象工程多的重要原因。
2关于村民利益表达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委会有义务调解民间纠纷,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委会是村民公共利益的代表,村民的利益要求理应通过村委会得到表达和实现,是否为村民利益着想,能否为村民利益说话、出力也是村干部是否得到村民认可的主要标准。然而,在村民自治实践中,村委会对村民利益缺乏关心的现象仍然很多,被设计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并没有起到维护村民权益的作用,有的时候,它的现实作用甚至与其制度设计构想相反。当然,在本村与其他村发生山岭、土地所有权以及其他资源利用和分配等方面的摩擦与冲突的时候,村委会一般还是会与村民同心协力地一起维护本村的利益,但一旦国家的利益与村民的利益发生矛盾,如遇到县、乡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征地等情况,村委会往往站在国家、政府一边,反过来压制村民的不满,劝说甚或帮助政府强制他们服从,而对于村民的利益诉求村委会并不十分关心。当然,有的时候、有的地方的村委会也会为村民说几句好话,争取一点利益,个别村委会甚至会做得更好。
三对村委会职能偏离现象的解释
3.1村干部的行动与村委会职能的实施
要对村委会职能实施中的偏离现象做出解释首先有必要考察村委会职能得以实施的基本过程,即村委会作为一个组织的集体行动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关注村委会的集体行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的行动原则是什么?村干部的行为是如何影响村委会的行动的?
3.1.1村委会“法人行动”的实现
本文解释村委会的行动的研究策略是将村委会看成一个独立的行动主体,并通过考察村干部个人行动与村委会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找出村委会集体行动的产生机制。对于这样的研究策略,科尔曼的“法人行动理论”是一个十分合适的理论工具,这一理论正是关于个体行动与由这些个体组成的集体的行动之间关系的理论。法人行动理论认为,法人是通过自然人将其权利转让给一个共同的权威机构而形成的,法人行动的目的是为这些自然人获取共同利益,现代法人行动者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它由职位所组成;它拥有独立的权利和义务,有自己的利益和资源,在法律上,它可以在功能上替代自然人,并对自己的整体行动负法律责任(科尔曼,1999)。根据法人行动理论,一个基本的法人行动系统是由一个委托人和一个人组成的统一的行动单位,其中作为委托人的行动者追求自身利益时有足够的资源而无适当的能力便要尽力寻找具有相当技术与能力的其他行动者作为人为自己服务并以支付报酬为交换手段。
实行村民自治后的村民委员会正是一个现代法人行动者,村民通过民主选举将一部分权利转让给村委会,村委会的宗旨是为维护和增加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村委会是依法并通过法定程序成立的正式组织,它由村委会主任等一系列职位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成法》,村委会拥有一组独立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村民自治组成有自己的利益和资源;在法律上,村委会可替代自然人的功能并对其组织行为负法律责任。实际上,村委会是另一个法人行动系统中的人,这个法人行动系统是村民会议,它由委托人--全体村民,人--村民委员会结合而成,而村委会又作为委托人其权利分配到其一系列职位上,由这些职位的担当者即村干部。
村委会的职能如何能够落实到村干部的行动中呢?这一点是由村干部作为村委会法人行动者人的身份作为法律保证的。这一特殊身份的意义在于作为人的村干部与其委托人之间具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实行村民自治后,从法律上看,村委会的权威关系通过村民选举行为自愿授予。实际中,村委会的建立有部分政府行为,如上级政府倡导、指导,甚至提各主要职位的候选人,但毕竟村民有了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罢免权,这样就在村民与村干部建立了一种共同的权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作为委托人的村民在没有附带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转让自己对行动的控制权,期望作为人的村干部给自己带来好处,作为人的村干部的行动目的即是维护和增进村民委托人的共同的利益,这是人的法定义务。基于村民与村干部的共同权威关系,村干部有其作为人的利益、规则与资源。利益首先是其的委托人的利益,其次是由于其行为而从委托人那得到的报酬;规则包括各种法律、法规中对村干部行为的规范以及存在于文化中的角色期望;而资源既包括作为委托人的村民转让给村干部的那部分权利资源,也包括由此带来的对村庄公共物质资源的控制权和支配权。所有这些要素,包括共同权威关系,人的利益,规则和资源共同构成了作为人的村干部行动的结构性要素,正是这些结构性要素规定了村干部行动的适当性。村干部的这种身份规定其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实施村委会的各项职能,并且为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资源。
3.1.2村干部个人行动在村委会“法人行动”中的特殊地位
法人行动者是一种无形实体,其行动意志需要通过其人的行动得以实现,为此必须把使用法人资源的权利置于人手中,即将其资源托付给法人职位占有者,集中的资源是法人行动者拥有权力与效率的基础。这样,在法人行动者内部,权力从资源所有者的手中转移并集中到法人资源使用者的手中。在村委会法人行动者内部,为全体村民共有的对村庄公共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处置权转移到村委会的各个管理职位中去,并最终由占据这些管理职位的村干部掌握。虽然村干部的这些权利在法律上是受到村民的制约的,但这里所说的能够制约村干部的村民是作为整体的村民或村民大多数,而对于作为个体的村民而言,村干部显然获得了更多的权利,也就是说,在村委会法人行动者中,村干部处于一种相对特殊的地位。
作为人的村干部在村委会法人行动者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得村干部的个人行动对于村委会“法人行动”的结果起到特殊重要的作用。虽然法人行动属于系统行动,其行动决策是集体意志的体现,应该代表着集体成员的公共利益,但是在村委会法人行动产生的集体决策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村干部可以起到的作用相对单个村民要大得多。因为,法人行动的决策基础是法人行动者内部交换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利益[11]。而在法人行动者内部交换活动中,利益格局的形成是与交换各方的谈判实力分不开的,这种谈判实力是由各自占有的资源及其相对价值决定的[12]。在村委会法人行动者内部交换活动中,村干部显然占有了更多的有价值的资源,因此具有相对于普通村民来说更强的谈判实力,所以其利益和意志更容易影响到村委会的集体决策。比如,村干部着村庄公共福利分配的权利以及其他物质资源处置的权利,便有条件以此来交换村民对其的支持与服从,这也正是现实中很多地方农村出现家长式领导的重要原因。即便是村庄公共事务的决策需要集体讨论或征求村民的意见,但由于村干部的公共权威身份使其可以以村庄公共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从而为其个人意志寻找正当性,并以组织或集体的名义对抗和压制反对者,比较容易使其主张在集体决策中体现。
3.2村委会职能实施中村干部的策略行为
鉴于村干部的个人行动对于村委会职能实施的特殊重要意义,村干部是否能够在其工作中自觉保证村委会职能得到有效实施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在村委会职能实施过程中村干部个人行动的策略是怎样的?村干部在工作中是完全自觉地执行相关制度规定还是相反?其行动依据是什么?
3.2.1村干部策略行为的基本原则
村干部作为一般理性行动者,其行动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利益,村干部的利益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构成,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和偏好,比如其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增加,物质条件的改善,其个人以及家人同乡亲们的友好关系,村民的支持与尊敬,该村在与其他村的比较中获得更高的评价和更好的声誉等都属于村干部的利益。但是,这些构成利益的各种需要和偏好在村干部的认知体系中具有一定的排序,排序的依据则是村干部对各种需要和偏好的判断。也就是说,只有被行动者所认识到的利益才会对其行动起作用,被其认为更重要的利益对其行动具有更大的作用。比如,对于一个更看重个人物质利益的村干部而言,其行动的基本原则将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物质利益;对于一个更看重村民支持与尊敬的村干部而言,其行动的基本原则将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村民的支持与尊敬;对于一个更看重上级领导认同的村干部而言,其行动的基本原则将是最大限度地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同。当然,个人对自己利益的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因具体情景的不同而不同。
村干部的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的考虑(或计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制度、文化、权利、情感等方面。但是判断理性与非理性不能以局外人的标准,而是要行动者的眼光来衡量。村干部的这种理性行动服从规则和资源等结构性要素的制约。但同时,村干部也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具有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可以对其行动情境做出判断并提出适当的行动策略;另一方面表现在行动者可以反思性地监管自己的行为,即可以通过对其行为后果的判断形成新的行动决策。这里所说的后果大概分为奖励和惩罚两种。村干部会根据后果来肯定、否定或是矫正其行动策略,而其判断的依据仍然是其自身利益。比如,如果村干部认为严格执行有关村委会职能实施的制度的行动会受到奖励,就会强化他的这种行动,相反则会对这种行动进行修正;如果村干部认为其违反规定的行为可以为自己带来利益而不会受到惩罚,或是其获得的利益大于付出的代价,就会鼓励他继续违反规定;如果村干部认为对制度变通执行会更有利于自己,则会寻求变通手段。因此,村干部具有采取策略行为的能力。
3.2.2村干部的策略行为与村委会的职能偏离
总地来看,作为理性行动者,村干部在村委会职能实施过程中采取的行动策略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从职能实施的内容来看,村委会的职能是被选择性实施;二是从职能实施的方式来看,村委会的职能是被变通性实施。
(一)从内容来看,村委会的职能被选择性实施。
实际上,在目前村委会职能实施中,村干部采取的策略既不是完全不执行相关制度,也不是完全实施各项制度,准确地说,村干部是对村委会职能选择性实施。为什么村干部有时是恪守职责的人,有时却又是藐视规则的投机者?实际上这种现象是村干部的策略行为造成的。其行为依据主要有两点:
第一,村干部对自身利益的判断。就是说对于那些对村干部实现自身利益有帮助的职能内容,村干部具有较高的积极性;相反对于那些对村干部实现自身利益会有阻碍的职能内容,村干部就不会太积极,甚至会千方百计阻碍这些职能的实施。当然,具体是对其利益有利还是有害不是以外人的标准来衡量,而是以村干部自己的判断来衡量。而且这还与彼时彼地的具体情境有关。比如:村干部之所以对乡镇下派的任务不敢怠慢,与乡镇政府掌握着村干部的工资分配权有关。村干部的报酬与其完成乡镇任务的情况相挂钩,完成情况好可以受到额外奖励,完成情况不好则会被扣发部分工资。这种情况在前面第三部分中已经详细说明过。正是通过这种办法,乡镇政府成功地将村干部的物质利益与其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村干部在村务与政务之间选择时会更加积极地完成政务而忽略村务。这里所举的只是一个事例,类似的利益激励任务还有不少。
第二,村干部对制度强硬程度和明确程度的判断。就是说对于那些具有严格监督机制的制度,以及那些具有明确考核办法的制度,村干部比较容易努力执行;相反,对于那些缺乏严格监督机制的制度,或是那些缺乏明确考核办法的制度,村干部则缺乏执行的积极性。比如,乡镇政府与村干部签订了责任书的内容更容易得到村干部的自觉完成。这种责任书每一条指标都有数字标准。这种明确的指标促进了村干部对上级任务的完成。相反,村干部与村民之间一般都没有类似于这样的责任书,乡镇的责任书一般也不会有村务内容,这也就难怪他们忙于乡镇下派的政务而疏忽村务了。
(二)从方式来看,村委会的职能被变通性实施。
这里所谓变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对抗,即村干部基本上不会明确反对执行有关村委会职能的制度,相反较为普遍的情况倒是会利用制度作为其行动合法性依据;二是转化,即村干部对于那些他们不愿意执行却又不得不执行的制度往往会运用一定转化技术,使制度在形式上得到实施,实际上却使制度变质。
先说第一个方面,村干部对待各项有关村委会职能的制度的方式往往不会是对抗性的,即便是对那些他们很不愿意执行的制度,他们知道制度具有正当性,如果反对则自己的行动将缺乏合法性,他们知道这样做是愚蠢的。因此,村干部往往利用这些制度作为其行动合法性的理由,特别是以国家法律或政策形式出现的制度。无论其行动在实质上是否符合制度的要求,村干部都会为其行动做出一定的合法性宣称,这样他们便可使自己在道义上处于有利位置。
再说第二个方面,这方面的事例也很多,其实一直以来基层干部对于那些不愿意执行却又不得不执行的上级政策都是采取阳奉阴违的对策。比如,关于农民负担问题,国家制定了严格制度,有明确的指标限制,但基层干部往往通过夸大虚报农民的收入来掩盖过多的收费,或是在上级来检查时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蒙骗检查者。再比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中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须召开村民会议决定,但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用村民代表会议替代村民会议,而在“村民代表”人数和人选上村干部又可以进行变通,以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和意志。
村干部这种变通策略的原则仍然是对自身利益的判断,他们总是倾向于使制度执行朝着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转化。假如对自己有利,他们会把一条有益的中央政策如经济增长,变成为一条危害性的“地方政策”,使浪费性的投资和压榨的加重合法化,还会想方设法在收取合理税收的时候搭便车加收许多不合理的费,并且这些不合理的费往往比合理税收多得多。
3.3村干部行动的“自由”政治空间
从上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村委会职能实施中的偏离是村干部出于自身利益的策略行为的结果。那么,村干部的策略行为是如何成为可能的,也就是说,村干部行动中所面临的环境为其策略行为提供了怎样的“自由”政治空间?这里所说的“自由”政治空间是借用了杨善华的概念[13],杨善华所说的“自由”政治空间是指村干部可以按照自己个人或社区的利益来安排村庄的实际事务和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度。在杨善华那里,“自由”政治空间的概念主要是针对认为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国家已经能够完全深入农村社会基层,国家意志可以在农村社会完全贯彻的观点提出的,这一概念表明村干部在面对来自上级的压力时仍然具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本文所说的“自由”政治空间与此稍有不同,这种不同的前提是,实行村民自治后村干部的权力合法性来源改变的情况下村干部面临来自村庄内部和国家的双重压力,特别是来自村民的压力增加。这种情况下,“自由”政治空间是指村干部面临来自村庄内部和国家的双重压力时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安排村庄的实际事务和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度。实际上,这里的“自由”政治空间是村委会职能偏离的重要结构性原因,它反映出在村庄政治结构中存在着的问题。联系村干部作为村委会法人行动者人所面临的内外关系来看,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村委会法人行动者内部权威关系的不平衡;二是村委会法人行动者外部控制的不完善。
3.3.1村委会法人行动者内部权威关系的不平衡
平衡的权威关系中,人以实现法人行动者的某一目标为委托人带来某种利益,以此与委托人进行交换,获得职位权利与报酬。但是,由于人掌握对法人资源的控制权,在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常常出现过度要价。在村委会法人行动者内部,人的过度要价主要有:挪用公共物品、获得或转让村办企业承包权、垄断对外联系、无限期连任、村民的敬畏和顺从等。在村委会这种共同权威系统中,人获得权利的条件是他必须为社区创造福利,而人得到的报酬往往不是经济报酬(村干部津贴并不多),而是职位赋予的各种非经济权利:诸如连任、信任、权威、上级奖励、外部社会关系等。这些非经济权利有的不能与职位分离,如权威;可以与职位分离的又不能与人本人分离,如荣誉、信任、声望、关系等。因此人普遍存在一种心理:把非经济权利转换成经济权利。优先占有集体企业承包权、挪用公共物品就成了普遍现象。
在村民自治制度设计中,为了防止村干部的权利过大带来的腐败行为,村民有权监督村干部的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村民很难有效监督村干部,这就突显出村务公开制度的重要性。但是,村务公开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能令人乐观。很多地方的村务公开仅仅是一种形式,往往是到年终或上级检查前,村干部将财务帐目公布于布告栏中就算村务公开了。这种村务公开操作办法的弊端很明显:一是内容过于简单,仅从公布的数字是看不出问题的。二是公开方式有弊端,村务公开不仅仅是村务公布,应该是村民能够了解到村务决策和执行中的每一个重要的有必要知情的环节而不只是了解最后的结果。因此,村务公开需要村民有更多的参与,村民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参与到决策和村务执行的重要环节中。这又引出第三个弊端,周期过长。村务一年才公开一次,有的地方可能更少,如此长的周期使得很多重要问题已经无从查证,因此有必要制定短周期的定期公开制度与重大村务及时公开相结合的办法。当然,公开的方式仍然需要便于村民参与,比如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
村务公开还只是村民对村干部进行民主监督的一个方面,其它方面的监督更是薄弱,这样一来,即便村干部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仍然会出现人权利过大的问题。
3.3.2村委会法人行动者外部控制的不完善
对村干部的监督,除了来自村民以外,还来自国家,即党和政府(主要是乡镇)对村干部的监督。虽然实行农村改革后村干部获得了更多的自,国家对村干部的制约相对减弱,但国家仍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对村干部进行一定监督。但是,这种监督同样遇到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国家很难通晓村庄中的事务,很难清楚知道村干部的行为,也正因为上级监督的困难,国家才会积极推行村民自治,期望通过村民的监督制约村干部的行为。因此,对村干部而言,来自国家的外部控制是先天不足的。
不仅如此,乡镇对村干部的控制在目的上也存在问题。就目的而言,乡镇的控制主要是为了使村干部更好的为自己完成任务,而不是杜绝村干部的不当行为,只要这种不当行为不至于激起太大的民怨,不至于引起司法部门的注意。这种目的性影响到控制方式上,主要是通过与村干部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加强控制。这里面的弊端是,责任书只能对可以量化的事物进行控制,主要是经济指标,而很多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由于无法量化就不在责任书的内容里。并且,责任书使得村干部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简化为一种经纪关系,即村干部只是替国家提取农村资源的工具,成为国家在农村的经纪人。这种情况下上级只会关心任务完成的结果而对于村干部完成任务的过程不感兴趣,即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上级一般也会容忍,这种容忍就鼓励了村干部的不当行为。
最后,在当前乡镇干部也普遍实行责任制的背景下,村干部的这种经纪身份使得他们与乡镇干部之间建立起一种微妙的个人关系。当前基层政府财政包干的情况下,乡镇干部普遍有任务在身,而他们要顺利完成任务离不开村干部的帮助。特别是包村干部,与领导签了责任书,他所包的村完成乡镇任务的情况与他本人的收益挂钩,他们与村干部关系好坏会影响到村干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包村干部自身利益。因此,对于乡镇干部而言,他首先担心村干部不肯卖力完成任务,至于村干部的其他过失,只要不出大乱子,他就不甚关心。另一方面,对于村干部而言,通过乡镇干部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可以发展与村庄以外的社会关系,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这样,村干部与乡镇干部特别是包村干部之间很容易产生一种“人情”关系,双方基于这种“人情”关系交换各自所需而对方拥有的资源。在这种“人情”关系是一种非正式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乡镇干部会把默许村干部在执行制度时的某些无损大局的越轨行为作为巩固和发展这种“人情”关系的必要成本,从而鼓励了村干部偏离制度的行为。最后,这种“人情”关系使得国家对村干部的监督发生异化,并且这种关系会造就跨越乡村两级的利益集团,这种利益集团的形成则会进一步增加国家和村民监督乡村干部的难度。
总地来说,村委会法人行动者内部权威关系的不平衡和外部控制的不完善为村干部的策略行为提供了“自由”政治空间。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