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英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7 09:23: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一英语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一英语论文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英语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悄然发生着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外界各种英语培训班的火爆,信息浪潮的扑面而来,这一切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我们还能固守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吗?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呢?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又是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体现的。因此,面对中职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设计有效合理的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武汉市财政学校的课堂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现状提出了有效开展活动教学的措施。

二、活动教学的实施依据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皮亚杰也指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心理及认知的发展。可以说,活动是优化英语教学过程的策略。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可靠保证。教育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目的明确、操作性强、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语言,培养技能,积极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这些理念的提出为中职英语活动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学生课堂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那么学生课堂活动实际情况如何呢?笔者对武汉市财政学校部分班级进行了英语课堂活动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及汇总。

(一)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方法需要引导。

归纳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的状况,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占一定比例,学生接触英语主要在课堂,但课外很少主动学习英语。他们碰到问题时会向同学或老师求助,也有学生选择放弃。因此,我们只有抓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才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增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这个渠道抓不好,学生会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后面的教学将很难推进。

(二)课堂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效率需要提高。老师经常采用的课堂活动依次为:讲解、提问-回答、角色表演和朗读。学生上课的学习行为以听讲、记笔记居多,有时参与和很少参与课堂活动的比例相近,超过三成。学生在课堂上说英语机会较少,而且即使说英语也以和其他同学一起答为多。这说明,学生参与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足、机会不多,课堂活动形式还不够丰富,这种以“语言知识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会压抑学生本已不太浓厚的学习兴趣,影响其课堂参与度。这样的课堂,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得说“语言教师的缺点和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试图以教代学,剥夺了学生练习的时间,等于把学生请出了学习外语的主阵地”,因此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改变。

(三)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看法和对英语教学的需求。有一半学生认为参与课堂活动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会有些提高。这说明,只要我们设计的课堂活动能使更多学生参与,将大大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部分学生希望今后能改变学习习惯和态度,能在实践中尝试新的途径提高英语。他们希望老师能提供有趣、互动的学习资源,多开展课堂活动和改进教学方式,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需求,它也是今后教学改进的方向之所在。

四、英语活动教学实施策略

语言教学是旨在产生语言学习的活动(activities whichare intended to bring about language learning),它是教师和学生交换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活动。这里强调的“活动”就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与参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怎能提高?没有练习和使用语言的机会,他们哪来的兴趣?课堂何来的效率?针对学生的课堂现状及需求,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活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一)通过活动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策略指导形成良好习惯。在课堂中,老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的活动,让其在“做中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了才能领悟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掌握策略了才能不断进步。

(二)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Hollingsworth认为,对课堂活动而言,有大的输入量并不一定有大的输出。要保证有效的输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提供学生使用这些交际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最大内化,使学生能主动吸纳信息并使之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

从活动设计上说,首先要创设真实和与职业相关的语言学习情境,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体验成功。比如我在导入《What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高教社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1)一课时我先出示几张学生熟悉的俱乐部活动图片,让他们回答:What do they do? What club are they in? 然后观看一段校园俱乐部的视频,让学生说出听到的俱乐部名称。之后给学生一些表爱好的句子,让学生互相推荐俱乐部。其次,要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其难度既具一定挑战性又能鼓励学生树立自信。比如在本课中,我为学生设计的任务是把学生分成面试组和应聘组,根据俱乐部的招聘信息(用英文列示俱乐部名称、要求、活动时间等),用学过的句型编加入俱乐部的对话,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反复操练,能精彩地展示应聘俱乐部的过程。第三,适当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趣味性和扩大教学容量。

从活动的操练而言,要遵循先模仿后复用、先单项后综合、先机械后活动的原则。活动形式有纯语言活动,即在教师的控制下,针对教材的某一语言项目,进行认识模仿、识记;准交际活动,即在教师的半控制条件下,以巩固所学知识为主要目的,允许学生发挥、创造具有模拟交际性质的活动;交际活动,即在教师的不干预状态下

,学生的自由交际活动。比如在教《What doyou do?》(外研社国规教材,基础模块1)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生动的情境图片,猜测人物的职业。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要特别倡导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培养,要以学生认知、思维、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效果。

从活动的结果和评价而言,活动要有结果、真实、有意义。

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发潜能,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种评价模式需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使得不同能力的学生获得展示他们知识、能力和成就的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能够做什么,而不是反之。学习评价不仅要对学习结果做鉴定,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之间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反馈、激励和改进,形成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

(三)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特点和需求,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并促进其能力发展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步,活动中成长。

总之,语言学习不是一个理论活动,而是一个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活动教学法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英语活动教学既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焕发教学活力,值得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2)

民办英语学校总体上推动了地方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

篇(3)

二、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母语迁移的策略

母语迁移策略是母语介入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在正确母语迁移策略的引导下,通常能对初中英语教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鉴于初中生语言掌握程度不深,母语的介入有助于新语言的学习。作为学生英语学习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双解词典,它对一个单词既有中文解释,又有英文解释。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一个词汇,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clothes”这个单词为例,如果只使用中文解释,学生通常只能记住“衣服、服装”这一个释义,但是通常一个词汇有很多种意思。如果有英文释义,学生就能看到这个单词更多的含义,通过中英文释义的对比,就能加深学生对这个词的了解。

篇(4)

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法,扭转了传统医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真正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围绕学生这一中心点安排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引导者、辅助者及组织者角色。医学英语属于工具性基础教育课程,开展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调动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热情,端正学习态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加强交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锻炼和强化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及处理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实践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当前教学领域中较为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全面开展针对医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开始于以教师布置的任务的完成为目的的活动,教师在学生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情况下,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活动中所采用的语言上来,同时对学生在语言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和点评。与传统的“3P”教学模式中信息单向传递不同,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信息是双向传递或者多向互动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并且以学生对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最后评价的标准和依据,从而促进自身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及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方法改革

1.任务型教学法基本内容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活动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法,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涉及以下四部分内容:

(1)任务目标,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布置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该项任务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强化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自信心为任务目标,也可以锻炼学生某一语言技巧为目标。

(2)任务输入材料,所输入的材料必须真实有效,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自然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及共鸣;

(3)以输入材料为基础的相关活动。一般按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任务;

(4)任务中隐含的教师及学生作用。教师指引学生利用其现有知识储备以及所掌握的技巧及技能完成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交流、沟通、信息收集及整理等活动,以进一步强化对英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任务型教学法实施步骤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活动中全面践行任务型教学法,具体应按照以下步骤开展。第一步,设计。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践行任务型教学法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设计任务,这也给医学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任务类型及形式的确定,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具针对性的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及学习能力方面的个体化差异,所设计的任务应涵盖不同难度,从注重理解的任务向有控制的产出活动逐步过渡,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更具意义的交际活动,以确保最终形成一个有效贯通的任务链,换句话说,就是前一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是后一项任务开始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项任务的开始有赖于前一项任务的实现。第二步,导入。医学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及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加强交流与沟通,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更加充分的思想准备,奠定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第三步,任务前期阶段。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在任务前期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要想顺利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以及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并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所布置的任务具体要求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对任务完成的基本环节及步骤有充分的认识。第四步,任务的具体实施。在任务实施阶段,主要活动是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设计并安排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小任务,这些小任务相互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任务链,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个人形式来完成相关任务。第五步,任务汇报及点评。在该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各个小组将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向全班同学及老师进行汇报,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任务型教学法中的教师点评环节不再沿用传统的教师一人拍板的做法,而是教师组织多渠道、多层次的点评,并且在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完成情况点评更加提倡学生开展自我点评、小组点评。在上述五大步骤完成之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语言语法等知识点进行深入解读和练习,确保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真正掌握,并可以灵活加以运用。

3.课下辅导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法,除了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对课下辅导引起足够重视,应采取有效的课下辅助教学手段及措施,以促进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医学英语学习的技巧及策略。从一定意义上讲,医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确保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观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创新的英语学习策略,在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并以此为中心开展工作,有助于对学生认知因素及情感因素的开发,充分激发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将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篇(5)

习语是指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它是一种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形式,经过千锤百炼,言简意赅,意象鲜明生动,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一、汉、英习语语义的不对应性

由于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差别很大,汉、英习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同,而读者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习语产生的联想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样就形成了汉、英习语语义上的不对应性或不完全对应性。

1.汉、英习语指称意义的不对应性

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导致两种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指称意义:译语文化中不存在原语中的指称对象;译语文化中的可比对象与原语中的指称对象有明显的不同。

例如,汉语中的“阿Q精神”和英语中的“Shylock'''',分别来自鲁迅的《阿Q正传》及莎士比亚的MerchantofVen-ice(《威尼斯商人》)。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自我安慰,说自己是“胜利者”;而“Shy_lock''''坝纽是个极度吝音的高利贷者。这两个人物在各自文化中家喻户晓,因此人们赋予了这两个词以指称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但是对于其他民族的人们来说,这种指称意义并不存在。

再如,莎士比亚将情人比作夏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fsday"。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与中国的夏日相连的是酷热和骄阳,怎可以用来与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相比。实际上,英国的夏日不同于中国的夏日,它是温和、惬意的。这是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深处内陆,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就形成了对夏日的不同理解。

2.汉、英习语联想意义的不对应性

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汉英习语联想意义的不对应性体现在三方面:具有联想意义的指称对象不为另一文化所熟悉;两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但一个有联想意义,一个却没有联想意义;两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但联想意义不同。

例如,汉语有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多子多福”等习语,这源于中国的宗族观念、家庭观念非常强烈。对于以个人为中心,家庭观念比较淡漠的西方人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

再如,“这里没有什么油水了”这个习语,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导致中国人好油,中国人烹饪的大部分菜肴中离不开油,因此油就有了“值得一取的东西”的内涵意义。而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认为油可以使人发胖,因此他们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如何也无法将油与“值得一取的东西”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有“aswiseasanowl"这一习语,可见猫头鹰在英语民族中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认为猫头鹰会带来厄运。这种语义的不对应主要是由于观念体系的差异造成的。

二、习语翻译的错误类型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习语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人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习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对习语理解上的障碍,以致出现三种翻译错误,产生语义非等值:文化信息错译、文化信息欠额和文化信息超额。

文化信息错译即错误地传达了习语的文化信息,是译文读者对文化内涵习语产生错误的联想意义。例如,有人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译为“Ofthethirty-sixstrate-gies,thebestistoquit"。如果了解该习语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可以知道这种译文是错误的。“走为上策”是计策的名字,是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说的是处在劣势的时候,“走”是上策,并不是说“走”是三十六计中最好的或最高明的一计。正确的译文应该是"Thebestthingtodonowistoquit",

文化信息欠额是指译文没有揭示出原语符号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例如,“布衣蔬菜”在中国标志着生活俭朴。但在英美国家,蔬菜并非穷人专用,而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开的药方。因此,将其译为“wearcottonclothesandeatvegetablefood”不能体现出原文所含的文化信息,容易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错误的联想意义,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汉英辞典》(CED)译为“coarseclothesandsimplefare"。

文化信息超额则指译文提供了原文所不具有的文化信息。例如英国翻译家DavidHawkes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时,将其译为“Manpro-poses,Goddisposes",尽管译语流畅,符合英语行文习惯,然而超出了原语“成事在天”的“天”一词的文化内涵。刘姥姥是中国人,在Hawkes的笔下却成了基督教徒,显然与原文不符,应该将“God”换成“Heaven",这样,既符合刘姥姥的身份,英语国家的读者也看得懂。(朱耀先,1997:4)

三、跨越习语翻译障碍的途径

1、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换成译语的词句。(周流溪,1995;632)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不同译本中.杨宪益及其夫人所译的译文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质。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杨先生将其译为“Truly,`Storm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rnight"'''',充分保留了源语文化因素,保持了原文想象生动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汉语中也不乏外语直接译人的习语,如,"mldway''''''''(冷战),"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astickandcarrotpolicy"美国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陆通罗马)。直译可以传播源语文化,并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直译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

2、意译

意译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周流溪,1995)劳陇先生认为,翻译就是意译;维奈和达见尔内提倡的“间接翻译”也即意译。如,“走狗,,可译为“anevilfollower"。又如,克林顿在访华的演说辞中曾巧妙地引用了中国的成语“实事求是":seekingtruthfromfacts。翻译,无论是汉译外,还是外译汉,需要意译时,我们必须根据源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积淀来理解、把握,不能按照自己母语的惯性思维进行类推,否则便会造成误解,导致翻译中出现败笔。

3、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的方法在论及翻译方法的专著中很少提及,或未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列举出来。但是笔者认为,为使文化色彩浓厚的习语由源语进人译人语,并保持音、形、义、美的和谐统一,直译加注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佳方法。如,"Oheart,losenotthynature;letnitever.ThesoulofNeroenterthisfirmbosom.”(Shakespeare:Ham-let)心啊!不要失去你的天性之情,永远不要让尼禄的灵魂潜人我这坚定的胸怀。(朱生豪译《哈姆莱特》)

“尼禄”是谁?为什么Shakspeare在此用这个词?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了解西方的文化,译者在译文中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义的同时,用脚注的形式对其加以诊释,即“尼禄,曾谋杀其母”。这一注解诊释了该典故的由来,目的语读者通过此典故的提示,便可以理解Hamlet既恨其母负情负义,却又不愿轼之的矛盾心理。

汉译英的典型例子如:

“难道这也是个痴’(头:又像擎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葬花,可谓‘东施效擎’了……”(《红楼梦》第30回)"CanthisbeanotherabsurdmaidcometoburyflowerslikeTaiyu?"hewonderedinsomeamusement."Ifso,shesTungShihimitatingHisShih""…”HisS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ADreamofRedMansions,1994)(杨宪益译)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31-02

迁移理论认为,知识具有迁移性,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会对另一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具有影响力,由此可以推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完成其他的工作具有影响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可以解决新的问题。根据影响效果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本文所述为正迁移。“为迁移而教”是现代教育流行的颇有吸引力的口号。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通过学习的迁移,学生可以由已掌握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明确认识语文教学中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促进学习的“迁移”,将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非常有利。

一、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意义

1.提高知识的系统化,形成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能够把习得的知识、经验或者技能等概括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进而形成一定的能力、品德和态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所学到的知识、所获得的经验或技能单纯储存于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把这些知识、经验或技能内化于脑海中,并能结合各类情况运用到实际中,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实现知识的运用,只有通过对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因为只有通过迁移,才能把原本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或技能进行改造,形成概念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进而有效地调节个体活动,处理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对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2.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掌握迁移理论的运用规律,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行严谨和合理的把控;另一方面,对迁移理论规律的把握,有助于教师把教学实践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迁移到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或教学方法中,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条件下,学得更多、学得更快、学得更好,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迁移教学法设计与运用

1.归纳迁移法

所谓归纳迁移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点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查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出概念和规律,迁移嫁接到新的知识体系中,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达到“以此山之石攻他山之玉”的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对知识概括归纳进行强化,可以建立知识网络结构,确定可以引导新知的相关旧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可行性前提。如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这些句子归纳出对古文中“阴”和“阳”的普遍性理解:用“阴阳”来说山水时,山之“阳”,水之“阴”指南面;山之“阴”,水之“阳”指北面,“阴阳”作为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人还用它们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

由此总结,在学习文言文作品时,应该把每篇课文中较为典型和常用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以及文言句式归纳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基本的文言文常识。在教学新的文言文作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诱导,引导学生利用先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联系新的文言文作品的上下文,从中找出相似点,在具体的语境中细心领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积累,解决学习新课时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训练。

此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题材都是培养学生分类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如学习教材中的小说时,可以归纳出文章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并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变化等。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概括方法,可为知识迁移打下基础。

2.对比迁移法

先前获得的知识,对新学习的知识可以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先前获得的知识不是很牢固,那么后来学习的知识又会干扰旧知识,容易混淆不清。所以,对相似、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要加以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加强掌握知识的清晰度,防止负迁移。

所谓对比迁移,就是通过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对比,探求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不同点进行分析,形成更鲜明的特征,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对比中同化或顺应,达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说:“人的认识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完善、丰富的构建过程。任何不经过主体本身的同化或顺应而形成的新认知结构,都是不牢固的。”此话启示我们,要在教学中找对比点,以诱导学生思维为主,让学生对比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的相似点或不同点,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迁移的目的。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听、说、读、写和语文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有精读和略读的篇目,另外还有一到两篇“诵读欣赏”课文。教材还以读导写,设计开放性作文题,编写“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各三则,分别安排在六个单元中,还有“名著推荐与阅读”以及“专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寻找这些知识的联系点,让前后的知识互相影响,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于同一类型文章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又如,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对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的鉴赏。表达技巧的含义较广泛,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上。不少中学生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赏析思路单一,不能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熟记以上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迁移到同种文体其他篇章的阅读。

3.延伸迁移法

所谓延伸迁移,是将课文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这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的时代性,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能满足学生渴望了解社会的心理需求。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文中鲁迅是怀着敬慕的心情刻画寿镜吾老先生的,但因为时代的不同,学生对寿镜吾老先生的看法会有所不同,教学中可以“我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从寿镜吾老先生谈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为话题,诱导学生思考,进行口头表达,从而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又如,《端午日》一文对赛龙舟场面进行了描写,采用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热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同时,还通过想象“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侧面烘托了比赛场面的热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写作技巧,文中追鸭子的活动并未展开描写,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一个拓展延伸的小练笔“结合生活经历,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方法写一段追鸭子的场面”,将课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从而使教师的“为迁移而教”和学生的“为迁移而学”默契地结合。

篇(7)

有一种现象在英语课堂上很普遍,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等待正确答案,而不是认真地去思考和寻找答案。为什么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呢?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其一是学生担心教师的批评,担心自己的课堂形象受到影响;另外则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相关问题不符合学生思维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有的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自信心,从而导致紧张、胆怯;此还有一种可能即是,学生思维上有惰性。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任务上,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和谐而宽松的课堂气氛,是一把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无形钥匙,是触发学生的一种潜在学习力量。对此,教师首先要做到亲近于学生,要在细节中逐渐培养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愿望。如在教授单词challenge时,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要有质疑精神,并和他们一起探索原因。例如,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向某人提出挑战不是challenge to somebody,而是challenge somebody呢?”作为教师就可以答复道:“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让我们大家共同探究原因。”随即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做好辅助工作。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敢说并且敢问,学生的潜能才能被真正地开发出来。

二、创设合理的思维空间

我们一直接受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只能单纯地听,其实学生没有真正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有主人意识,就一定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去观察特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教师要起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如:学习被动语态时,我曾经告诉过学生英语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有它自己的规律可循。

比如物理有公式可依,而英语有句式可遵守,只要掌握了这个技巧,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我写出了两句话:The house is cleaned every day.The novel was written by Li Ming.我说:同学们应该自己观察,并且寻找出这些动词的特征。同学们经过认真地思考,发现了结论:被动语态总是be加done构成。笔者认为,初中学生是有着很深的有待发掘的潜力的,多一些交流、尝试、探索的机会,他们就一定会达到成功,并且还会乐于学习、喜欢思考。

三、设计情境,努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提高能力的主要地方是课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经常启发诱导学生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并且及时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出问题,并且是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问题,稍有难度、通过自主探求能够解决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去质疑,因为这是学生探索问题并且提出创新问题的源头。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真正的设计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例如在教授“Who invented coffee?”这个句子的时候,作为教师就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去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要用invented这个单词而没用discovered这个单词呢?”而对于这些问题,则是学生们乐于探索的体现。教师应予以肯定的答案,并做出适当的赞赏,这样,学生们就会养成从主观上乐于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四、教师要处理好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良好的合作关系

现在很时尚的一种说法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笔者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试问,对于一些连英语基础知识都弄不懂的学生,又怎么做到了解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呢?另外值得提出的一点,学生掌握得了英语课堂上纵向和横向的范围吗?如果回答是不能,英语课堂的主导者则仍属于教师一人,仅仅是教师进行例行的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系列过程。即使部分课堂非常活跃,但是教学成果却不容乐观,因为学生都融进热闹的课堂上,只是充当了配合活跃课堂气氛的旁观者,却并没有学到一些应掌握的、有实质意义的学习内容。所以,“以人为本”并不仅仅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同义词,尊重学生并不完全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以人为本”,笔者思考,应该是以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为基本,并且要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离开了这种理念,就会形成本末倒置。

总而言之,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是十分有必要的;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离开家长单独生活的考验、考试和考研的压力以及就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应激源的刺激,使得这个群体常常因为心理应激反应而产生诸多的身心健康问题。过度的心理应激给许多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对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有许多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方面研究的比较少,而且不全面。而选取福州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考虑到福州大学城大学生的特殊环境状况。由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可能引起的心理应激源也会不尽相同。对福州大学城大学生进行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能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大学城地区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以及体育锻炼情况。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关。体育锻炼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

2.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在福州大学城师大校区抽取文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低年级高年级男女学生共16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年级81人,高年级79人,男生75人,女生85人。问卷发放180份,回收175份,问卷回收率为97.22%,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有效问卷为160份,问卷有效率为91.42%。

2.2方法

2.2.1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

大学生应激事件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该量表共60道题目,分四个因子,包括学习、社交、家庭、发展。根据事件量表的计分采用主客观两种评分方法,分为事件有没有发生、心理影响程度、影响持续时间三个方面。心理影响程度分为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五个等级。分别计分为01234分,而持续时间分为三个月内、三个月到半年、半年以上分别记分为123某事件的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得分该事件持续时间得分。评分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与重测信度是衡量量表的重要指标,本量表α系数为0.86说明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结果与调查期限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调查期限越短,重测结果也越一致。国外的一些著名量表12周内的重测信度多在0.80左右,信度较高。从国外资料来看,使用scl-90指数作效标对多种量表做了准则关联效度研究,得到相关在0.34~0.54之间。效度已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2.2.2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

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_3进行评定,本量表主要调查被试者上1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心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运动量=强度时间心率,每个方面各分为5个等级,时间从l~5等级分别记0~4分,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大运动量,pars一3的重测信度为0.82。

2.2.3施测与数据处理

以宿舍为单位集体施测,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

3.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以及运动量的比较情况

表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性别n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运动量

m±sdm±sdm±sdm±sdm±sd

男7513.93±.10.8023.33±15.235.36±5.2512.13±7.0536.48±23.6女8520.41±.13.3332.71±18.139.94±9.8115.41±9.6614.52±12.19

[注]p%26lt;0.05,p%26lt;0.01

3.1.1

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统计显示(见表1):从男、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除了男生的发展因子均分低于女生,且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外(p%26lt;0.05);男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因子均分均远低于女生,与女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1.2

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男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明显普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遍高于女大学生,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以及运动量比较情况

表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年级n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运动量

m±sdm±sdm±sdm±sdm±sd

低年级8123.81±12.4434.39±19.169.44±9.4116.08±9.3322.71±19.95

高年级7910.77±8.8122.08±12.856.10±6.6411.60±7.3326.97±22.74

[注]p%26lt;0.05,p%26lt;0.01

3.2.1

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显示(见表2):从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生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低年级发展因子以及家庭因子均分高于高年级,并有显著差异(p%26lt;0.05):而低年级学习和生活社交因子均分远高于高年级,并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p%26lt;0.01)。

3.2.2

从表2可以看出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低年级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稍微低于高年级,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3.3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比较分析

表3不同运动量的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大中小

(n)(14)(40)(21)

m±sdm±sdm±sd

学习9.66±8.7613.95±7.7320.28±17.15

生活社交16.33±10.6522.02±8.7537.57±24.78

家庭4.95±4.405.40±5.735.85±5.33

发展10.28±6.1211.67±6.6116.21±8.35

注:大小运动量间比较:%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

p%26lt;0.05.p%26lt;0.01

3.3.1

从以上表3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男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除了家庭因子均分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26lt;0.05);而且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生活社交均分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表4不同运动量的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大中小

(n)(14)(29)(42)

m±sdm±sdm±sd

学习7.00±4.6514.68±8.3228.83±12.35

生活社交14.42±5.5427.79±15.2242.21±16.80

家庭3.19±3.194.93±3.5115.45±11.13

发展8.35±3.6711.96±6.5820.14±10.45

注:大小运动量问比较:p%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

p%26lt;0.05.p%26lt;0.01

3.3.2

从以上表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女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中,除了中运动量与大运动量之间的家庭与发展因子均分间呈显著性差异外(p%26lt;0.05),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4.大学生的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情况

表5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分析(m±sd)

性别(运动量)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总应激值

m±sdm±sdm±sdm±sdm±sd

男-0.328-0.451-0.059-0.27-0.463

女-0.648-0.576-0.516-0.491-0.689

[注]p%26lt;0.05,p%26lt;0.01;运动量指标是指大、中、小运动量的总平均值

3.4.1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的心理应激相关情况。对于男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家庭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不显著负相关外;其中,发展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5);而学习、生活社交以及总应激值与运动量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

3.4.2

对于女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运动量指标与各心理应激因子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

4.讨论

4.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比较情况

女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普遍高于男大学生。这一结果说明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比男大学生承受更大的来自学习、生活社交、家庭以及发展等方面的压力。这一结果在其它相关研究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

4.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以及运动量比较情况

无论是低年级男生还是女生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要普遍高于高年级男女生。这主要是由于大学新生在入学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要面临的一系列新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而导致。其主要表现在各种环境的心理适应方面。它包括面对新的学校、同学以及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而得不到及时调整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也包括由于新生的人际交往对象的改变以及交往中方法的不当引起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以及由于学习任务、发展任务、竞争对象的改变所引起的心理落差。同时,远离家人也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的提高。而相比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同时,适应能力和自身调节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主要心理应激源来自于就业和发展方面。而运动量在两个年级的比较上并没有很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运动量水平稍低于高年级学生。

4.3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的比较

男大学生的运动量普遍远高于女大学生。而且差异非常显著。这主要由于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从生理角度说,一方面,女生的发育时间要普遍早于男生,当女生发育基本成熟,运动量也随之下降时,男大学生却处于发育的末期,各种新陈代谢还在继续。而大量的体育锻炼促进了新陈代谢的更好进行;另外,由于男女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导致在运动能力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女生运动能力要明显低于男生。导致在运动强度、频率方面弱于男生。二、传统的观念影响所致,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认为很多体育项目只适合男性参与。例如对抗较激烈的足球、篮球等项目,女生只适合参与跳绳、羽毛球等强度较低而又不会破坏形象的体育项目。三、从体育锻炼动机方面分析,男生更倾向于通过体育锻炼来丰富大学生活、结交朋友、锻炼身体。而女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单一,表现在减肥、业余爱好等方面。

4.4从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比较分析

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不同等级运动量水平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一般表现为运动量越大,心理应激水平越低,具体表现为大、中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比较低,小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较高,这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提高了有利的证据。虽然影响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因素很多。但本次研究足以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是有影响的,而且是积极影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应激水平。

4.5大学生的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情况

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其运动量水平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越高运动量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水越平低,相反越低运动量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应激越高。所以说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有积极的干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它可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和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功能。这些功能都能够间接减少和预防由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心理应激事件的发生。二、适当的运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和降低压力,从而降低心理应激水平。适当运动量不仅可以让人感觉心情愉悦,降低紧张和不安;同时在运动的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和释放的过程。从而对于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有积极作用。三、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适应。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不仅可以克服孤僻,暂时忘记烦恼。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广交朋友,增进交往,提高交际能力。从而提高由生活社交带来的各种心理应激的干预能力。四、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自我效能、增强自信。当在运动中成功地完成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之后,就会无形中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5.结论

高校大学生大都处于青年中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其身体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心理发展正在高速走向成熟而又不完全成熟,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责任、成就动机都比其它同龄人要高,而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首先,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身体发育基本完成,身高、体重、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第二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引起了青年期学生对自己身体形态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体型的看法,当对自己的身体形态不是很满意,别人的评价也偏低时,这时候自尊心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来自这方面的心理应激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注:女性在这方面的表现会更突出)。其次,就心理发展而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智力、记忆、思维、情绪情感等各方面都已经成熟,但又没达到完全成熟。这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各种矛盾方面。例如,心理特点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大学生心理发展已经接近成熟,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很多积极的特点,如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等等。而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又会表现出情感难以控制,自我意识、自尊心过强,情绪情感不稳定等消极特点。另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也比较突出。这些消极的心理特点是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已不是以往的天之骄子,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确在提高。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大学生只有不断充实自己、适应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其心理应激水平也会高于同龄人。

面对高校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以及应激源,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解决方案。而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应激的影响,结果证明体育锻炼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应激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但并不是任何体育锻炼都能够起到作用,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体育锻炼方案。健康行为学家认为:“以增强体质和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是健康相关行为,是有利于健康的、外显的、基本的促进健康行为”。而对于运动量来说,中等运动量水平对促进心理应激干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还需考虑兴趣、频率、持续时间等因素。但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只是提高心理应激干预的可能方法之一。仅仅依靠体育锻炼是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而其干预效果也是不稳定的。应该把科学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手段相结合。以期望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剑平、朱浩亮等。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教育评论,,(04):31-32。

【2】王冰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济南职业学院学报,,(8):93-94。

【3】林文瑞。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付策略研究。闽江学院学报,,25(1):138-139。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83-85。

【5】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3(2):81-87。

【6】杨天庆。体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9(6):106-107。

【7】杨金声,赵宏伟,王俐玻等。大学生心理性应激源变化趋向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9):853-854。

【8】汤晓玲。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的分析及应对方式。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l8(3):42。

【9】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

【10】饶永辉。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6):617-618。

【11】马申,王白山,隋光远。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干预效果。中国健康教育,,21(3):189-190。

【12】邱远。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7(12):1640.

篇(9)

教师渗透和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的主阵地是课堂。因此,教师要在课堂讲解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等的传授。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了解到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若干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称呼就是教学内容中一个最为常见的例子。中国文化习惯以头衔或职务来称呼对方以示尊敬,如“×局长”、“×班长”、“×工程师”、“×老师”,等等。按照中英文对照翻译法,将上面这些称呼方式直接翻译成英语就不能为西方文化所接受。在英语中,除了doctor,proffessor,officer等少量单词可以直接用于称呼外,一般的称呼就直接用Mr,Miss,Ms,Mrs加上family name就可以了,不会采用“Monitor ×”“Teacher ×” “Engineer ×”这样的说法。还有,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是有讲究的。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兴趣爱好为话题,如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等。通过对英语教材中这些关于西方文化方面材料的学习和比较,并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扫除语言中的文化障碍,利用所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礼貌而得体的进行交际。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积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物质产品的运用与普及,将幻灯、视频、录音等教学资源提供给了现代师生。由于这些教学资源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效果,因此便于让学生能更直接地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有这样一条习语:“You are a lucky dog”,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狗”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却表达了“你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彼此之间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通过观看录像或影片,让学生深切了解到外国人由于子女在成年后离开自己,他们为了排遣孤独而饲养宠物,对于动物的喜爱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耳濡目染,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

篇(10)

金融危机使更多国家卷入经济衰退的漩涡之中,纷纷开启了形形的“贸易保护阀”,试图使用贸易保护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本国经济走出泥潭。目前,全球经济正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走向稳定,并有望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占领先机,取得新一轮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而积极布局,发起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一)贸易保护的目的及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要以保护本国处于弱势竞争地位的幼稚产业为主,一旦这些产业发展成熟便取消保护,这是符合WTO基本原则的。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目的趋于多样化。当前除了提高关税、进口管制、反倾销等直接的保护,也出现了货币贬值、政府补贴等变相保护,还有以政府指令或压力形式出现的干预型保护。印度、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都明显上调了部分进口产品关税。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乘用车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美国的夕阳产业。“中美轮胎特保案”让全世界看到了一场贸易战的雏形,进而可能引起贸易保护措施的连锁反应,延缓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

在实施手段上,欧美等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或者行政干预手段来实施贸易保护。2009年2月13日,在美国国会通过的振兴经济方案中提出了“购买美国货”条款,条款规定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中必须使用美国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限制使用进口钢材。

在行政手段方面,发达国家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等方式限制相关产品进口,如2009年2月2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综合拨款法案727条款就规定:“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不得用于制订或执行任何允许美国进口中国禽肉产品的规则”。该条款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的方式,不允许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开展自中国进口禽肉产品的解禁工作,限制了中国禽肉产品对美出口,造成中美禽肉贸易的巨大不平衡。

(二)贸易保护的形式更加软化和具有隐蔽性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一国若明显地实行贸易保护,其他国家很快就会采取反制措施,从而造成两败俱伤。因此,导致当前贸易保护的形式更加软化和隐蔽。如美国对本土三大汽车巨头的巨额注资,欧盟增加奶制品出口补贴,法国成立基金帮助本国企业免遭海外企业并购等。韩国、印尼、俄罗斯、巴西等多个国家纷纷采取货币贬值政策,帮助本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变相削弱了中国等其他国家产品的优势。

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被不断削减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非关税保护措施,如绿色环保标准、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汇率变动等形式。

(三)贸易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遍及各大洲,且在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有所体现。美、欧有意打压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2008年年底以来采取一系列针对中国产品的惩罚性关税,法国甚至限制本国汽车公司到欧盟成员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设厂。亚洲国家之间的保护主义也在升温,印度2009年以来对中国发起多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马来西亚计划2009年年内遣返10万名印尼劳工。这些保护措施的“跟风”现象和报复行为形成恶性循环,会导致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在“后危机”时代,各国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多样性等特点。当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占据了大量外国市场的时候,其他国家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应减少。为了夺回应有的市场份额,刺激本国经济发展,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是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与中方博弈的需要。同时,我国外向型产业基本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国际竞争力不强,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冲击。

(一)出口市场萎缩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分别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各项要求,使中国产品进入这些国家的难度加大,导致我国出口市场萎缩、数量减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进出口经历了自2008年11月以来的连续大幅下挫。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3.9%,略高于2007年的贸易总值。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

(二)出口成本大幅提高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下,各国出台的保护措施要求将环境、生态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中,这就必然会增加成本。同时,面对市场需求萎缩、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利空因素,中国出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不少企业陷入生存危局,甚至面临倒闭破产。

(三)出口环境进一步恶化

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世界制造中心”,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组织产生双边或多边的摩擦。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作为贸易大国的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空前严峻。根据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公布的数字,2009年以来,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与金额均创历史最高。2009年1-11月,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3起,其中反倾销67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

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我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侵扰的案件却越来越多,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一)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特保和技术壁垒不断增加。因此,首先,认真研究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预警,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其次,检验检疫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低价竞销的苗头,给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最后,定期对一些敏感产品列出清单,与海关、经贸部门配合,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并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

(二)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强劲增长,贸易规模不断加大。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攀升,从2001年的39.5%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60%。虽然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曾极大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高度依赖,世界各国把高度防范和警惕的矛头指向中国。

金融危机致使国外市场急剧萎缩,我国长期形成的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存在的消费率偏低和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失衡问题迎来有效解决的好时机。因此,应该抓住时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切实调整内外需比例,逐步降低外贸依存度,渐进地从开放带动改革和发展转变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统筹协调,逐步建立以内需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以进出口贸易为辅助的二元经济结构。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危机中从根本上有效抵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继而降低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程度。

(三)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品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作为一个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技术研发能力较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出口商品存在技术含量低、结构单一的特点,基本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尽快转变出口方式,由粗放式出口转变为集约式出口,从盲目追求出口数量转变为追求产品质量的提高。此外,制止低价倾销和盲目竞争的行为,加快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商品出口,大力提高商品附加值。因此,企业必须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完善技术标准,应对更为隐蔽的技术壁垒

作为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手段的技术标准,常常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标准,而目前我国的很多技术标准还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这是我国产品屡遭技术壁垒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国必须大力推行国际标准化战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规则意识,加快国内技术标准和措施的国际标准化进程,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我国的意见和要求。企业也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应充分发挥企业、行业与政府协调应诉的积极性。采取“谁应诉,谁受益”原则,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应诉,夺回市场;组织行业协会,积极进行反倾销应诉。同时要推动企业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及时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这就需要研究WTO规则,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制度,实行有理有节的保护,避免国内某些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参考文献:

篇(11)

1.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同时,又对语言结构、语言交际形式、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开发性世界观的形成填筑基石。

2.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指路引航。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向度、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着名的交际学者Gudykunst指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 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 component)。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师生跳出英语学习只注重词形变化、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的局限,推动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步进行,使学习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又会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学生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与理解。

二、影响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制约教师的教学

在此模式下,教师的个人才华和创新才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由于进度、竞争的原因,以及考试内容、难度和形式的影响,教师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可能完全按照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英语学习氛围

中西方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它需要我们必须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来面对这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本族语是汉语,学生在只有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英语,而且没有语境可以去练习。因为语言它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但是对于中国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交流的对象。因而他们只是停留在学上面,没有去更好的运用,把它做为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

(三)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加能力的影响

教师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都有影响。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文化与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培训,又没有多少人有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在加上教材,教学目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没能很好的导入文化,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变教学形式

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教育者必须先教育,转变观念是树立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如果英语教育不具备跨文化教育意识,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建立跨文化意识,完全是一句空话。当然就我们的现状看,一夜之间,要求所有的中学英语教师都具备跨文化意识好似不可实现的。但是,至少要要求教师首先具备使自己迅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的强烈愿望。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调整教学思路,重视文化渗透,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文化教育促进语言学习,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语言意义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以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介绍背景文化时可将中英文化作一番比较。这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理解,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度。例如:圣诞节、情人节 感恩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

3.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角色扮演是种模拟语言情景的英语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人物角色,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事情用语言和动作表示出来。它大大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发展,如听力、观察力、灵活性、想象力和即兴表达力等,而且角色扮演肯定会对学生的认识兴趣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他们学习,促使他们自觉的掌握英语。如当今学生掌握了Panda、lion、tiger 等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设置一个 环节“At the zoo”(在动物园),利用一些西方特有的打招呼方式或者指示语等,让学生扮演,使学生更牢固掌握了已学过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