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朱熹观书有感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疑”:巧悟内涵,学用结合
疑问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根本。在诗中,诗人朱熹的一句发问,开启了思考之旅。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经典的句子所蕴含的哲理?我先从学生的疑问讲起。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我想知道题目明明是《观书有感》,但是为什么没有写到读书?
围绕“观书”这一个可感的行为,我让学生思考:活水流入方塘与读书有没有共通之处?使池水清澈与读书使人变得聪明有没有相通之处?请举出相关的例子。
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发现,诗人朱熹的思维角度新颖有趣,将池水的清澈与读书结合起来,实在是妙不可言。读书代表将活水引入池塘,不断更新,而池水之清澈则代表将人从愚蠢变为明智的过程,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需要努力。
学生根据同学学习的故事,讲述同学在学习中获得的收获及发生的心智变化。也有的学生根据自己读过的书,讲述自己的知识积累过程,感受到读书带给自己的好处。这些都是直观可感的,学生由此也从“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感受到诗句的精妙。
《观书有感》是一首情与理相融合的诗,其借景寓理的手法令人赞叹。学生从诗作中领悟到读书的妙处,并且能够从中感悟诗作的哲理。学生在后来模仿了这种写法,并将这种写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收获。
“二谈”:巧引作者,知人论诗
古诗教学中,因为隔着时代背景,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就要从作者入手,让作者从诗歌文本中走出来,让学生了解作者。为此我分了两步来谈朱熹,先从朱熹的诗引入,谈朱熹的成就及学养。“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从字面上很快就理解,这是劝诫人们珍惜时间。那么此诗是何人所做呢?是朱熹。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学生对朱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我从朱熹的故事讲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课题串联起来:朱熹是个非常喜欢思考的人,很爱问“为什么”,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他勤学苦读,读了很多书。有天休息时,他来到一个小池塘边,看到了清澈的池水,他猛然觉悟,写下了这首诗。
学生对朱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从故事中了解诗的背景,同时激发出探究诗歌文本的兴趣。
“三读”:巧问诗眼,理趣尽显
古诗贵在读,读为学习的精髓。进入诗歌正文的课堂探究环节,我采用了句句读通透的读书方法,一读准,二读懂,三读好。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明确目标,体现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如在初读时,我要求学生将生字新词读准确。
师:刚拿到一首诗,先要怎么学?
生1:读好这首诗。
师:不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
我指名学生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初读的指导。有学生误读“半亩方塘一鉴开”的“鉴”字和“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为”字,这些都需要教师正音,让学生理解字义。
师:“为”怎么读?
生1:“为”(二声声调)。
师:它是什么意思?
生2:“为”是“因为”的意思,所以读“为”的音调。
学生通过初读,了解了字义并能够读准诗歌,其中包括韵脚“i”(“开、徊、来”)。
师:朱熹信步走到池塘边,他看到了什么?
生3:他见到了方塘、天光、云影。
生4:池水清澈宁静,天上的云彩倒影其中。
师:这样的景色,可用什么词来表示?
生5:宁静悠远。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4、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古诗词的内容极其丰富,春、夏、秋、冬,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但无论哪一首古诗、什么内容的古诗,它在遣词造句中都讲究平仄、对仗、韵律。因此,每一首古诗词读起来都是那么朗朗上口,令人意犹未尽。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告诉了我们诵读对于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时,分为三个步骤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韵味美。首先,正确诵读。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把古诗读正确。检查时,教师相机正音“鉴”“徘徊”“为”这几个难读的字音。“为”在诗中意思为“因为”,所以应该读第四声。其次,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检查朗读时,特别强调了第三句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后面的标点是问号。古诗中的标点大多运用了逗号和句号,而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问号。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最后,读出古诗的韵味美。提醒学生关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诵读发现最后一个字押了ai韵。我告诉学生,音韵有十三道辙,韵母是ai和uai,称为怀来辙,属于柔和级。因此,这首诗读的时候声音要柔和些才好。此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读出古诗的韵昧美。
二、多管齐下,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教学时,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诗的意境,情感才能得到升华。
1.激发兴趣,使学生进入意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例如,在教学《观书有感》时,我首先出示了三句名言让学生诵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然后告诉大家这三句名言都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的。学生一下子就对朱熹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出示朱熹的人物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我话锋一转,介绍道:朱熹是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便出去散散心。他走到一个小池塘边,看到了池塘中清澈的池水。眼前这一潭看似普通的池水,却使他陷入了沉思,引起了他关于读书学习的思考。于是,他情不自禁写出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观书有感》……这样的课堂导入,从名言人手,引出关于作者的资料,再介绍作者写诗的背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对学习古诗有了一定的期待。
2.抓住诗眼,让学生赏析意境
每首诗都有诗眼,抓住诗眼,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即诗眼,反复推敲,仔细揣摩,来赏析诗的意境。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清”这个字。课上,我问学生:“你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学生立马发现了整首诗都是在写方塘的。我接追着问:“这半亩方塘有什么特点呢?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清”这个关键字,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浏览全诗,找一找哪几句诗描绘了方塘清的特点?由此来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赏析古诗的意境美。
3.想象漫游,让学生深入意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从再现诗的画面人手,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了解诗的大意。品读第一、二句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学生理解了“鉴”“开”“天光云影”“徘徊”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这两句时。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的表现是令人欣喜的,将半亩方塘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无比向往。
三、讨论明理。领悟古诗哲理美
(一)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写学海泛舟,“读”生春水,此一境也。
(二)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学贵得“源”,为有活水,此二境也。
(三)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写学成自如,“寻”芳泗水,此三境也。
第一境:“熟读”生春水
为学者在初学阶段,对学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而在读书中“节节带疑”,很花力气。像一艘“蒙冲巨舰”动不动就搁浅了!只有进行“疏浚”,才能使巨舰慢慢启浮。那么用什么方法“疏浚”呢?就是朱熹特别强调的“熟读”。他认为初学者尤其要在“熟读”上花力气,“读书之法,谓始初一书费十分功夫”,“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之口”。“熟读”的过程也是学习层层探索的过程,使之“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用此诗的比喻说法就是用“熟读”作“疏浚”,为“蒙冲巨舰”开航,去尽泥沙,引来“春水”漫漫,水涨船高……往日难以“推移”的“蒙冲巨舰”而今却“轻”如“一毛”了!真是“熟读生春水,入门见功夫”。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难道没有这样的体会吗?我在教学初期,虽然理论上否定“灌输型”,内心隐处却脉脉含隋,唯恐自己少“讲”了,漠视了学生的“读”,现在看来,“向来”“枉费”了多少“推移力”,培养的学生又怎么能浪遏飞舟“自在行”呢?语文课堂的主体应归位于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读懂读通。语文课内与课外阅读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诵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基本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能生发出学生个体的情感反应、体验,并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认同,产生心灵之弦上的共鸣。
第二境:为有活水来
读书的第二境界真诱人!那“方塘”如镜,彩云倒影,天水相映令人眼花缭乱,天光水色在水中徘徊。这里的“徘徊”意在读书者应反复思索,朱熹这一观点与《论语》中提倡的学思结合是一致的。现代《教学论》中也认为:“思维的过程是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因而读书就得开动脑筋思索,就得自我设障立疑,培养多思、善思、乐思的习惯。“思虑者,智之道也”,意思是:深思熟虑是求智的法则啊!读思须紧密结合,读是基础,思是关键,其实就是读书的第二境界。
“徘徊”的目的就在于寻根溯底,左右逢源,要找出“方塘”之所以“清如许”的原因。朱熹认为读书要有源头,要不断地开源,就像树有了根,枝枝叶叶从根起,像水有了源,涓涓活水源头来,读、思是开源的关键,读是夯实知识基础,思是深化知识层次,犹如“阔开基,广开址”。“源头”找到了,“活水”引来了,即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所以教师须引导学生读中有思。
第三境:寻芳泗水滨
上面谈到学贵得源,引来活水。如循此续行,读书者就能激发出创造力,到运用自如的第三境――“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最高境界。
2、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3、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熹《朱子语类》
4、心统性情者也。——朱熹《近思录》
5、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录》
6、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
7、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8、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朱熹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10、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1、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12、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13、礼即理也。——朱熹
14、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朱熹
15、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朱熹《朱子全书》
16、为学读书,须是耐烦。——朱熹
17、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朱熹《论语集注》
18、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朱熹
19、仁者,以天下为已责也——朱熹
20、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21、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22、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朱熹
23、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24、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
25、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朱熹
2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8、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29、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30、守正直而佩仁义——朱熹
31、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32、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33、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34、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朱熹《近思录》
35、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36、朋友,以义合者。——朱熹
37、活到老,学到老。
38、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3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0、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朱熹
41、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
42、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43、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朱熹
44、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朱熹
45、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4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47、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朱熹《范纯仁语》
48、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朱熹
49、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朱熹《近思录》
50、蹉跎莫谴韶光老。——朱熹《四时读书乐》
51、志者诗之本也——朱熹
5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5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
55、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5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57、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朱熹
58、天下事,坏于懒于私——朱熹
59、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朱熹
60、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61、"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书集注》"
6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63、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64、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朱熹
65、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朱熹
66、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
67、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朱熹《朱子全书》
68、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69、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70、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朱熹
71、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朱熹
72、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73、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74、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7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6、慎勿谈人之过,切勿矜己之长。——朱熹
77、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78、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朱熹《四书集注》
79、人之操履无若诚实。——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80、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81、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朱熹
82、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83、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朱熹
84、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85、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朱熹
86、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
87、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8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89、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熹
90、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开也——朱熹
9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93、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94、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95、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朱熹
96、心平则气自和。——朱熹
97、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为了切实提高古诗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古诗内容,感悟古诗的内涵,发展学生的情感,我经过长期探索研究,掌握了“望闻问切”四字诀教学手段。“望闻问切”本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医生以此来为病人进行诊断,对症下药。在课堂上,我通过“望闻问切”(观生色、听生音、问生情、摸生惑),了解学生对所学古诗的学习状况,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有效指导。
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观书有感》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望闻问切”四字诀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诗的教学,可分为以下三大步骤: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诗词:
观书有感
( )朱熹
半亩方塘一______开,天光云影共______。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首先,我请一位学生上来给这首古诗添加作者年代、所缺字词、标点,其他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以此来“望”学生预习时有没有了解作者、掌握生字,注意与一般古诗不同的标点符号。
其次,请几位学生读古诗,“闻”学生是否读得字正句顺,多音字“为”在本诗中的读音是否正确。
再次,理解带点词“鉴、徘徊、渠、如许”及划线句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以此“问”了解学生对诗的词义、句意的掌握情况,对于理解存在问题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从而达到理解整首诗的目的。
最后,“学贵有疑”。“对于这首诗的学习,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诗的题目与诗的内容联系不大”。这样就“切”到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学习这首诗要解决的难点问题。为古诗课堂教学第二步研习奠定基础。
二、研习
首先,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看图,通过这幅图,可不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内容与题目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望”来发现两者的联系。学生通过图画,知道这首诗是朱熹在看书的间隙看到窗外的池塘而生发灵感创作的,所以叫《观书有感》。
其次,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诗的情趣和意境。我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学大师的朱熹,他写这首诗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写他读书时看到的景色吗?这一“闻”一“问”,又把学生引进了诗文与题目有何深度关联的思考。
最后,点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请学生再次说说它的意思。“看看这句话能给你带来那些启发?”“切”一下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结果发现,学生因为年龄小、阅历浅,思维达不到那样的深度。为了降低难度,我切入课前预设的环节——仿写练习:池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才能变得那样清澈;人要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变得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通过此项练习,知道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的道理。同时也明白诗文与题目的密切关系——塘与水也即人与书。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思以及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练习。
三、练习
多媒体出示作业:
1.朗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解释括号中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仿照例子填诗句
例句: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远处传来了一阵悠扬的乐曲声,闻声寻去,原来是雄伟壮观的音乐喷泉,啊!喷起来了!中间的水花直冲云霄,边上的小水柱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喷泉一收一合,过了一会儿,音乐优美了起来,水花也放轻了脚步,柔和的向我们招手.音乐响亮了些,水花也跟着节奏:强弱弱,强弱弱.就像少女一样灵活地舞动着身子.音乐的声音隆重了起来,水花也慢慢变大了,喷泉像一把利剑直冲云霄,一群顽皮可爱的孩子一窝蜂似的拥向喷泉,跳啊!笑啊!公园里洋溢着的快乐就像喷泉一样爆发出来,孩子们冲进喷泉,泉水淋湿了他们的衣服,但是他们依旧是那样开心,那样快乐.音乐喷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再往前行,你会看到一个好似"书本””的池塘,那就是朱熹名诗<<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了.半亩方塘的中央还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桥.站在桥上俯身往下看,透过清澈的水,可以看见成群的鱼儿在嬉戏,好不快活.鱼塘里的水能源源不断地从石像鱼嘴里冒出来,所以鱼在池塘里才能取得足够的氧气,长久地生存.看着这样的景色,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18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18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8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8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8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18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18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姜夔《扬州慢》)
19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91.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92.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19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9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9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19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19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梅尧臣《雪梅》)
我的家乡在尤溪,那里有大理公园、紫阳公园、沈郎樟公园。不过我最喜欢的是美丽的沈郎樟公园。
走进沈郎樟公园,踏上鹅卵石小路,来到小路的尽头就是音乐喷泉。每当周末夜幕降临的时候,音乐喷泉就开始喷水了。瞧,那水柱时而像直冲云霄的火箭;时而像婀娜多姿的仙女,时而像五彩缤纷的烟花……真是千姿百态,令人赏心悦目啊!
走进南溪书院,映入眼帘的是半亩方塘,池塘里的鱼五颜六色,有的是黑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金色的。它们时而成群结队地抢鱼食;时而懒洋洋地游在池塘里;时而互相追逐、嬉戏……站在半亩方塘旁,我不由地想起了朱熹爷爷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旁有两只石雕大鲤鱼,它们的嘴里源源不断地吐出水来。半亩方塘后面是文公祠,文公祠里面有朱熹爷爷的雕像,那眼睛炯炯有神,气宇轩昂。
这就是我家乡的沈郎樟公园,这就是美丽的沈郎樟公园!
二年级:战7869
是的,每当我走近塑像,我仿怫就能听到他的叮咛和嘱咐,我庆幸自己从小就在这中叮咛和嘱咐声中长大。我为我生在这座山城而感到骄傲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在一次公交车上我就看到这样一番情景:那是一个早上,一位同学正坐在一个座位上。这时,上来了提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因四周无座位,他只好站着。小同学见到了这个情景,就连忙上前扶住老爷爷,让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人说:“还是你自己坐吧,我站一站没有什么关系。”小同学诚恳地说:“不,你年纪大,站着不方便,还是您坐着吧!“您坐吧!”……老爷爷和小同学一直互相让座,旁边的人 的人看了就称赞这位小男孩是个懂事的孩子,这时有人站了起来:“小弟弟,你坐下,还是让他坐我的座位吧!”只听小同学恳切地说:“朱熹爷爷教育我们要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我要听朱熹爷爷的教导啊!”车厢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朱熹爷爷,您的敬老爱幼的精神,正在默默地感染着我们后一辈人。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您小时候刻苦攻读的故事已在我们脑海里深深生根,您小 的“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劝学》的话语,我们已牢记在心中。现在我们成千上万的学子正在以您为榜样,刻苦攻读着。我家正同尤溪县的最高学府——一中比邻,我每天都能见到这样的情景。
凌晨,天微微亮时,一中的教室里就亮起了无数盏灯,亮得如同白昼,住校的学生们都来到班级晨读;深夜,他们还在翻阅着各种资料,在学海横渡,在书山攀登。正因为这样,仅只一中这所学校,每年就有一千多名学生考上本科。今年,一中学子罗宏晟取得了661分的高分,成为了省文科状元,顺利的考取了人所向往的名牌大学——北京大学。
朱熹爷爷,您的勤奋好学的品质深深的影响了我们尤溪的学子,真是“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有后人”!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您四岁时的一句话:“天之上是何物?”使您的父亲惊奇,更惊动了我们后人。
天之上到底为何物?人类抱着探索天上高奥密的决心,不断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的航天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三号”,从“神舟一号”到“神州六号”,为我们中华儿女实现穿越太空的梦想铺平了道路。朱熹爷爷,您知道了吧,今年十月,我们的“嫦娥一号”奔月卫星发射成功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又一次地实现了!您一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您心中的困惑,如今会得到满意的回答了。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