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牧局工作思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调研内容
一)解国际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站在全球中草药发展的高度。中草药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有那些,研究分析国际中药材发展现状。包括世界中草药生产布局。世界对中草药的需求量是多少,人类对中草药认识的变化。
二)分析了解国内中药材发展现状。①全国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域。②当前全国中药材的面积和年产量。③国家和省上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政策。④全国中药材的需求量。⑤中药材产品消费结构。⑥全国对我县种植的大宗中药材的需求量。⑦近三年来全国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变化和效益。
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一是生产种植环节方面重点调研:⑴全县中药材资源情况。包括野生资源和家种药材品种、规模和品种名称及储量。⑵中药材种植生产布局。包括区域分布。全县中药材种植的面积、产量、产值,品种布局等。⑶近三年来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变化情况。药农人均收入以及价格的变化等情况。⑷全县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数量、品种、面积、投入资金及来源、产值、基地GAP认证情况、产品流向、基地带动农户数等方面的情况。⑸全面分析药材种植的效益,包括种植各类药材的经济效益,要对照粮食作物算经济帐。⑹全县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现状。包括中药材种子的选育情况,种苗繁育情况,种子种苗引进和生产情况。⑺当前主要中药材生产技术情况。包括大黄、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的生产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创新情况。⑻农户销售前粗加工情况。⑼农户销售前药材的储藏情况。⑽农户药材销售情况。⑾国家和省上对我县中药材产业的扶持支持情况,包括项目支持,政策扶持,财政资金支持等情况。⑿中药材产业发展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即县、乡、村三级组织对中药材产业在领导上采取什么方式,如何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工作机制,即县乡村三级队伍运行情况,素质如何,作用发挥的怎么样,否建立了中药产产业开发奖励扶持机制。二是加工环节方面重点调研:中药材企业的数量,中药材企业的基本情况,效益,企业基地建设情况,以及中药材加工的工艺流程和加工产品的方向及GMP认证、产地产品认证情况。三是销售环节方面重点调研:县内销售网络的基本情况,销售企业数量,规模,年销售药材量,销售队伍人数及总体素质的情况。产品流向、基地带动农户数等方面的情况。中药材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及税收。
四)找准存在问题。通过对世界和中国药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现状的研究。进一步科学分析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前景。切实找准制约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存在问题和困难。
五)提出加快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三、调研方式、时间和分组
1调研时间。从年6月17日开始。分组向农牧局提交调研报告。农牧局组织有关人员通过归纳汇总,6月25日前完成所有调研工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全面掌握情况,于6月26日前撰写出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交县委县政府审定。
2调研方式。调研采取入户实地重点调查、统计分析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是入户调研。农牧局选择全县药材主产区的10个乡镇10个村200户农户进行重点实地调查。如实填写《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表》县中药材加工销售大户登记表》由调研组统计汇总分析。三是召开座谈会。召开由中药材种植大户、加工大户、销售大户、中药材加工企业主、科技人员等参加的座谈会,其中调查制种农户数要达到50户以上;县乡企局深入选择40户加工销售大户进行重点入户调查;经委负责对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逐个进行调查。二是统计分析。由全县25个乡镇组织得力人员深入村社。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
4调研分组。调研分为三个组:
组员在县农牧局、药材中心抽调。主要调研中药材生产种植、粗加工、储藏销售环节的工作。
组员在经委抽调。负责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环节工作的调研。
组员在乡镇企业局和各乡镇抽调。主要负责销售环节工作的调研。
四、几点要求
一、及时召开整改落实阶段工作部署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根据向多部门领导、党内外人士和离退休干部征求到的意见,我局认真查找问题、组织调研、分析原因、明确方向,深刻评议,并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逐一进行梳理归纳,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创新科学发展机制、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求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实效。为增强整改的操作性,促进整改工作的具体落实,整改方案做到整改内容、整改措施、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和整改责任“五明确”。
二、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在开展学习活动中,针对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本着边学习边整改的指导思想,集中力量解决深层次、群众反响和对农业生产工作制约较大的问题,对具备整改条件的要及时整改,对当前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落实整改责任,努力尽快加以解决。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同时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如下整改: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缺乏特色农产品、种养殖生产粗放、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农业增收潜力不能充分挖掘。
整改情况:在总结多年来**农业发展基本经验和做法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调研,认真分析,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最新要求对**农业产业发展进行重新规划,初稿在全局职工会议上讨论后吸收大家合理化建议,现已基本成型,报工管两委审查。编制上报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规划,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计划20xx年5月底完成。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严峻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头牵着广大农民群众,一头牵着广大消费者,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百姓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作为农业主管部门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给了我们很大的警示和启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局积极按照上级要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部分违规行为,由于农户法律意识淡薄,整个工作形势严峻。
整改情况:(1)督促并协助饲料生产企业申办《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2)大力抓好屠宰检疫,确保肉食品安全上市;(3)以宣传教育和执法警示的形式规范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20xx年12月10日对辖区内饲料生产企业(户)、经营店、规模养殖户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并对3家违法经营问题饲料的经营店、生产企业现场出具《责令停止对外经营饲料产品通知书》;20xx年1月9日,对**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2家农贸市场、化肥农药经营门市部7家、饲料经营4家、种植业基地26家、畜禽养殖18家、水产养殖12家,出动执法人员21人次,车辆3台次,发放宣传材料80份。(4)建立和监督兽药、农药、饲料经营台帐11家。(5)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局各执法中心站所在年初还制定了执法检查专项工作计划,各中心站所每年至少进行10次专项执法检查。
3、单位制度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高效管理手段
**农牧局始终坚持执行人事劳动、组织部、纪工委相关管理制度,保证了单位的正常运行和职能切实履行。但从规范职工行为、鼓励职工自觉遵守、对职工进行科学评价、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并不理想,需要更完善。
整改情况:科学的管理机制对培养和调动职工工作热情具有积极作用,是加强单位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创建和谐欢快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职工的创造性思维。我局在坚持执行人事、纪工委、组织部等部门相关管理制度的同时,以民主、科学、高效、和谐为目标,建立并执行《**经济开发区农牧局规章制度》,包含:《工作纪律制度》、《廉洁自律制度》、《政治学习和职工培训制度》、《干部职工绩效考核奖励制度》、《保密制度》、《传阅文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接待制度》、《请销假制度》、《年休假制度》、《工作汇报和监督制度》、《对外宣传制度》。现制度文本初稿已经完成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测评工作开展更 透明、更科学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草畜”的产业开发思路,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为保障,充分利用蔬菜生产短、平、快的优势和特点,推进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丰富全县“菜篮子”供应。同时引进农业先进栽植技术,逐步推广科学种菜,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拓宽种植区域,大力推广立体种植和拱棚、温室等设施化种植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二)主要目标
2012年全县蔬菜计划播种面积5万亩;稳步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全县4个乡镇新发展蔬菜拱棚200座;在全县各个乡镇发展50亩以上规模集中连片蔬菜面积7560亩;加快蔬菜高效田建设,2012年新增蔬菜型万元田230亩;计划引进蔬菜新品种50个。抓好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重点推广山区蔬菜旱作栽培技术、拱棚蔬菜高效栽培技术、“三蒜”规范化栽培技术等3项技术。
二、蔬菜生产规划布局
在全县六大集镇的周边地带,建立和巩固常年鲜菜生产基地。一是万亩冬播地膜马铃薯产业带。主要布局在新寨角狮河流域、沙湾、两河口。二是城郊瓜果类蔬菜产业带。主要布局在新城子、城关镇、何家堡,品种以西瓜、黄瓜、西葫芦等瓜类为主。城关马鞍山、玉地河等村及何家堡乡白水川村,以茄子、辣椒、番茄等果菜类生产为主。三是高原夏菜和山地蔬菜产业带。高原夏菜主要布局在哈达铺、理川等地,以生产春播紫皮大蒜、秋甘蓝为主,产区实行大蒜、甘蓝类与中药材、粮食作物轮作。山地蔬菜主要布局在何家堡、贾河、南阳等中南部有生产条件的浅山地带,以夏秋甘蓝、辣椒、等为主。四是露地越冬蔬菜产业带。主要布区在新寨角弓河、沙湾及两河口等地,以越冬大白菜及油菜、菠菜等耐寒绿叶菜类和秋播“三蒜”等为主。
三、工作重点
一是抓好全县200座塑料大棚新建任务。塑料大棚建设基地主要分布在镇4个乡镇。县农牧局、科技局是本次大棚建设的技术责任单位,负责落实各个乡镇塑料大棚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大棚建设、种植等期间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二是巩固提高去年已建的550座塑料大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各承建乡镇要高度重视,加强大棚规范化生产,提早谋划棚内种植品种、育苗及其他准备工作。三是认真落实好集中连片蔬菜种植示范点创建工作。今年我县集中连片50亩以上任务面积为7560亩,各乡镇要认真规划、积极协调、指导农户务必落实好集中连片地块和面积,使得规模化种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四是要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全年计划引进蔬菜新品种50个,坚持品种多元化,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打造特色品种,着力巩固发展青椒、大白菜、西瓜、紫皮大蒜、越冬小白菜、红葱等传统优势品种。加大开展蔬菜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力度。五是积极开展新技术引进推广工作。大力引进推广蔬菜生产良种良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步伐,为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六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重推广瓜菜嫁接育苗、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料、反季节栽培技术、缓解蔬菜连作障碍关键技术等蔬菜生态高效生产技术应用等技术,不断提高蔬菜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七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进程。要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农牧、科技、扶贫等相关部门及重点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对蔬菜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督查指导,切实推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二是农牧、科技、扶贫、财政、金融等农口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促进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发展蔬菜产业摆上重要位置,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不断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把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四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优惠激励措施,组织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蔬菜、食用菌生产工作中来,多种菜、种好菜,要想尽一切办法,尽最大努力,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在确保已有蔬菜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宽种植区域,扩大种植规模。
(二)加大适用技术培训力度
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工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区)和全市各级涉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产上水平”和走“中国特色、特点”发展路子的要求,始终坚持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坚持农牧业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人才化的方针,领导精力、工作部署、政策支持、资金投向、项目建设等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全市农牧业经济和农牧民增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高出全区增幅4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451元,增长18.5%,高出全区增幅2.88个百分点。
一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全市总播面积57.8万亩,其中春播面积38.37万亩。种植粮食作物34.4万亩,经济作物11.7万亩,饲草料作物11.7万亩,粮经饲比例调整为59.5∶20.2∶20.3,全市粮播面积首次调整到60%以下,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稳步发展,肉类产量达到1.32万吨,奶产量1.45万吨,羊毛产量181吨,山羊绒产量28.63吨。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用柴油补贴,今年安排75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已完成林周、达孜、曲水、城关、堆龙德庆等五县(区)中小型农机具购置,新增农机具2884台(套),新增农机动力3977.97千瓦,春季机播面积达到21.8万亩,占到粮油总播面积的72.7%。
二是积极争取特色农牧业项目资金。涉农部门在做好续建项目的基础上,紧抓中央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继续把争项目、抓项目、建项目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牧部门向自治区申报10个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申请国家投资1.15亿元已得到批复,比上年增加7500余万元。扶贫农发部门计划争取项目83项,申请财政资金7244万元,其中:扶贫项目75项,申请财政资金3930万元,已批复25项,财政资金1155.6万元;农发项目8项,申请财政资金3314万元,已批复土地治理项目4项,财政资金2968万元。
三是加强农牧民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上半年,累计培训农牧民1049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2.5%,其中: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856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3.5%;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93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48.3%。劳务输出工作正由零散型、体力型向组织型、技能型转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累计转移输出农牧民3.91万人,实现劳务输出收入1.59亿元,其中长期转移输出的17056人,实现收入8004.81万元。
四是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建设高标准农田7700亩,修建硬化渠56.53公里,草场改良1.13万亩,科技示范推广1.1万亩,建设标准化棚圈10.9万平方米。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量43.93万立方米,新增1处塘坝和4处水池,新增蓄水能力2.16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4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4万亩。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五是全力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工作。今年上半年,我市受持续晴热少雨等天气的影响,霜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发生严重,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市财政下拨抗灾资金306万元(含政策性保险费120万元),各县区投入防汛资金(含物资储备)145万元,各级涉农部门克服各种困难,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翻种、补种2.22万亩,预计可挽回种植业经济损失1548.8万元,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情对农牧业和农牧民增收造成的损失。
今年以来,我市“三农”工作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全市农口系统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不可分。特别是今年年初,史所罕见的旱情灾害对我市农牧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但是,在灾害面前,全市农口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开展了抗旱保产,超前安排了补种复栽,维护了农牧业农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农口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认识当前形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与往年相比,今年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增收面临的不利因素增多。一是气候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较大。今年入春以来,我市出现三十年未遇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旱灾、霜灾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旱灾发生面积达13.67万亩,其中重灾面积5.55万亩,牲畜死亡8382头(只、匹),霜冻灾害发生面积3.99万亩,病虫害发生面积0.39万亩,总受灾面积达18.05万亩,占全市总播面积的31.2%,农牧民增收的难度和压力加大。今年的旱情也进一步说明我市农牧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设施性缺水仍是制约农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农畜产品的产销形势不容乐观。受气候和市场因素影响,今年全区虫草价格回落,特色农畜产品也遇到了市场疲软、需求不旺、销售滞后等窘境,虫草和特色农畜产品产区农牧民收入的增长遇到困难。三是农牧民素质、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引导农牧民多元化增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四是农牧科技体系依然薄弱,科技对农牧业的支撑作用较弱。五是随着农牧民收入基数的增高,实现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带来的不利因素,我们必须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努力克服,着力改进;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在下半年的工作中主动出击,积极应对。
同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下半年,抓好农牧业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全国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民生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这为我们做好下半年的农牧业工作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二是前段时间,中央和自治区的领导和专家、中央经济社会发展调研组等先后深入我市检查“十一五”规划项目实施情况,就我市“十二五”规划、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等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做好我市“三农”工作作出了具体指示,提出了意见建议,这为我们做好下半年的农牧业工作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三是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克服了“3·14”事件和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呈现出回暖向好的可喜态势,特别是旅游业的全面恢复,为农牧业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四是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尽管我们遭受了三十年未遇的旱情,但由于持续多年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遭受的灾害只是局部性和短时性的,对全市的农牧业工作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正确分析和把握面临的形势,牢牢抓住各种强农机遇,切实放大惠农政策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扎实落实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努力实现年初既定的农牧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
三、切实抓好当前工作
农牧业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实现全年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4.25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50%以上,确保农牧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确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的目标,大家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将增收任务进行分解细化,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指标、有担子。当然,这不仅仅是农牧局、扶贫办这些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作贡献,最终体现在农牧民收入的增长上。如果各方面工作都能让农牧民受益,都能让农牧民的收入提高,那么“三农”工作的核心目的就实现了。这里,重点强调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切实加强作物田间管理。一是继续抓好抗旱工作,降低旱情损失。启动农作物备荒救灾种子供应预案,积极采取雨后抢播、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等一切有效措施抢种补种改种,力争把地种满、种好,使因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要根据农作物的苗情和长势,加强以栽培、水肥为中心的中后期田间管理。抓好夏收秋播工作,大力推广机耕机播机收,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切实提高农机化水平。要做好良种繁育田的田间管理工作,确保明年种子市场的充足供应。二是切实抓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切实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指导,根据天气变化和病虫害发生动态,抓住最佳防治时期,开展群防群治和科学防治,提高防治效果。要进一步落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第二,下功夫抓好畜牧业发展。要扎实抓好以黄牛、绵羊改良为主的畜种改良工作,加快鸡鸭、生猪、奶牛养殖,提高畜产品产量。要层层分解落实牲畜出栏任务,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新增牲畜出栏补贴政策,努力提高牲畜出栏率和畜产品商品率。要进一步加强牲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防范,做好畜禽秋季集中免疫工作,确保畜禽应免尽免。要巩固完善当雄、林周两县的草场承包经营工作,扎实推进墨竹工卡、尼木两县的草场承包经营工作。
第三,继续加强防汛抗灾工作。一是要做好农牧业生产的防汛工作。近日来,全市降雨开始增加,大旱之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各级农牧部门要坚决克服因旱而放松防汛工作的麻痹侥幸心理,及早准备,制定农牧业生产防汛预案,配合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农牧业生产的防汛安全工作。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防汛资金,民政部门要确保受灾群众的生活必需品储备到位,气象部门要加强天气预报预测预警,努力提高气象预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是要把防抗灾工作贯穿到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防抗灾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防抗灾工作预案,逐层逐级落实防抗灾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防抗灾工作组织、物资、资金、措施、人员落实到位。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坚决防止冰雹、洪涝、早霜等灾害的威胁,立足大灾之年取得好的收成。要提早安排今冬明春畜牧业防抗灾各项工作,加强饲草料生产、储备,搞好农牧区特别是当雄地震灾区牲畜暖棚圈建设及维修,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着力推进农牧业项目建设。2009年,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工作要求,明确了“打牢一个基础,转好两个轮子,搭建一个平台”的工作思路。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条捷径。我们要继续按照“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先投资、优先开发”的工作思路、“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总要求和“发展--规范--再发展--再规范”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把握发展重点,敢于乘势而为,努力提升我市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层次和效益。要切实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部委办的衔接,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投资落实步伐,确保项目早审批、早建设。要切实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及早准备项目材料和设备,及早开展项目建设,及早发挥投资综合效益。要针对当前水泥、木材等建材涨价给农牧民安居、生态沼气入户等项目实施带来较大难度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汇报,提出妥善的解决办法,确保项目不因涨价因素而降低工程质量甚至停工,确保如期实现6902户农牧民安居工程、2881户灾后恢复重建房屋和12757户农牧区生态沼气建设的任务。要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县(区)农村综合服务队的作用。要加强项目管理,落实好市委、市政府“一个凡是”(对于项目建设,在不突破项目预算、确保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凡是农牧民群众能干的,必须交给农牧民群众来干)的要求,大力引导当地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凡是近期能上的项目、能够迅速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项目,要尽快创造条件开工建设。
第五,努力搞好技术服务。要组织农牧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落实各项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示范培训,切实提高适用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抗灾保苗、促苗早发、节本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科技特派员,确保全年培养科技特派员达到260名。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牧业标准化进程。要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的意见》,切实提升农牧部门技术推广服务的能力。
第六,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是农牧业集约化、农牧民组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扶持农牧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牧业;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牧民。要通过项目扶持,切实解决当前企业在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和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牧民发展生产,促进农牧民加快增收。要以企业扶持项目为契机,积极探索以国家投资代农牧民入股、国家投资占企业股份、培育中介组织为农牧民代言等多种有效的运行形式,确保产业发展、企业进步、产品增值、农牧民获利。要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自治区关于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见(试行)的通知》精神,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基本原则,不看形式看内容,不看大小看作用,大力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完成新增19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培育任务,切实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着力增强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七,全力搞好农牧民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要充分发挥全市农牧民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作用,以实施农牧区实用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抓手,通过加强部门合作,整合力量,明确分工,提高农牧民培训层次和水平,实现全年系统培训2万人、转移就业3000人的目标。市农牧局牵头,市农发办、市科技局等部门配合,突出高效实用种植业技术、特色养殖技术、农机维护等技术培训。市劳保局牵头,市农发办、市乡企局、市妇联等部门配合,突出建筑业、旅游业、民族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等转移型培训。市教体局立足于长期培训,负责在校职教学生培训工作。
四、坚持不懈狠抓落实
一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科学的方式方法做好农牧业工作。带着感情做好工作,就是要深入群众走访谈心,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心实意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只有真正了解农牧民疾苦,对农牧民群众怀着深厚感情,才能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农牧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带着责任做好工作,就是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长期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强化落实力度,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责任制,一项措施一项措施抓落实,一个难题一个难题求突破。带着科学的方式方法做好工作,就是要立足市场抓农牧业,由注重数量转向数量和效益并重,更加重视效益,注意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机制,引导农牧民更多地抓产品营销,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千方百计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实效。
一是理念新,思路清晰。我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南缘,水、土、光、热自然条件较好,加之境内工厂企业少、无污染,发展有机、绿色农畜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三二一六”发展战略针对目前制约全县牛、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首次阐述了发展优质肉牛繁养和有机苹果生产的理念,提出了以品质打响品牌、以品质赢得市场、以品质提升发展水平的工作思路,目标定位准,思路理念新,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与开拓奋进的有机统一,显示出了强烈的科学发展意识。
二是内涵深,重点突出。建设全省肉牛繁养基地和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思路的提出,是在总结多年来发展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牛、果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思路、起点定位、目标要求的全面拓展和延伸,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产业发展的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
三是起点高,谋划长远。建设皇甫谧针灸医学基地,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更深的层次上丰富皇甫谧文化内涵,在更广的平台上汇聚发展要素,在更远的着眼点上打造皇甫谧品牌,高起点谋划,大思路构想作出的战略决策,对进一步打响皇甫谧文化品牌、增强皇甫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四是目标实,鼓舞人心。“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综合考虑了“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提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行列这一目标,全面包括了综合实力、产业优化、社会事业、社会文明、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六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确立的“十二五”发展战略是一个鼓舞人心且经过努力可以全面实现的目标。
二、抓创新,谋发展,全力推进全县农业实现新跨越
农业部门服务于全县“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必须紧紧围绕“集中突破、加快转型、推进跨越”这一主题,在工业化、城镇化跨越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抓培训、增强农民素质;抓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抓项目、增强发展基础;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三抓三增一转变”为重点,全力实施旱作节水、生态循环、科技良种、绿色安全、农业信息“五大工程”,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旱作节水工程全面推进以全膜覆盖、节水灌溉为重点内容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不断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力争全县春播蔬菜、洋芋、瓜类种植实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覆盖,玉米生产实现适宜区全膜种植。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适度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喷灌、雨水集蓄高效利用等节水工程示范片,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逐步扩大我县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生态循环工程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牛、果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工程相结合、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加快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步伐,通过培育和完善肉牛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苹果生产链,实现农业生产的资源化和农产品无害化。依托建设有机苹果基地,以早熟马铃薯、辣椒等高效蔬菜作物为主,大力推广果园间作套种技术,切实增加幼龄果园经济收入,以蔬菜生产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良种工程以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大力引进推广优质、丰产、高效农作物良种和有机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断调整充实乡镇农技服务队伍,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努力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整合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进一步扩大“绿证”、“阳光工程”培训规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重点抓好旱作农业、设施蔬菜等关键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绿色安全工程加快制定完善和推广应用特色农畜产品地方标准,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结合牛、果产业发展和蔬菜生产选择发展一批产业基础好的乡镇和村,重点建设绿色肉牛、有机苹果、无公害蔬菜三大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连动温室、中小拱棚、滴灌喷灌、营养钵育苗、标准化菌房、低温保鲜库等设施,尽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安全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加快建设农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推行农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进一步加快有机、绿色、无
公害“三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进程,以品质打响品牌、以品质赢得市场、以品质提升发展水平。
农业信息工程积极争取实施“金农”、“三电合一”和“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三大重点项目,加快健全完善以县级网站为中心,覆盖全县并延伸到绝大多数村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服务体系,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全县农业专家咨询、耕地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等“数字农业”建设,为农民收集、信息,开展信息化培训及免费信息查询等多种有效的信息化服务,彻底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三、抓落实,求实效,确保实现开局之年新发展
一是理念新,思路清晰。我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南缘,水、土、光、热自然条件较好,加之境内工厂企业少、无污染,发展有机、绿色农畜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战略针对目前制约全县牛、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首次阐述了发展优质肉牛繁养和有机苹果生产的理念,提出了以品质打响品牌、以品质赢得市场、以品质提升发展水平的工作思路,目标定位准,思路理念新,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与开拓奋进的有机统一,显示出了强烈的科学发展意识。
二是内涵深,重点突出。建设全省肉牛繁养基地和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思路的提出,是在总结多年来发展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牛、果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思路、起点定位、目标要求的全面拓展和延伸,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产业发展的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
三是起点高,谋划长远。建设皇甫谧针灸医学基地,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更深的层次上丰富皇甫谧文化内涵,在更广的平台上汇聚发展要素,在更远的着眼点上打造皇甫谧品牌,高起点谋划,大思路构想作出的战略决策,对进一步打响皇甫谧文化品牌、增强皇甫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四是目标实,鼓舞人心。“*”发展战略综合考虑了“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提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行列这一目标,全面包括了综合实力、产业优化、社会事业、社会文明、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六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确立的“十二五”发展战略是一个鼓舞人心且经过努力可以全面实现的目标。
二、抓创新,谋发展,全力推进全县农业实现新跨越
农业部门服务于全县“*”发展战略,必须紧紧围绕“集中突破、加快转型、推进跨越”这一主题,在工业化、城镇化跨越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抓培训、增强农民素质;抓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抓项目、增强发展基础;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三抓三增一转变”为重点,全力实施旱作节水、生态循环、科技良种、绿色安全、农业信息“五大工程”,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旱作节水工程全面推进以全膜覆盖、节水灌溉为重点内容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不断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力争全县春播蔬菜、洋芋、瓜类种植实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覆盖,玉米生产实现适宜区全膜种植。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适度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喷灌、雨水集蓄高效利用等节水工程示范片,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逐步扩大我县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生态循环工程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牛、果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工程相结合、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加快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步伐,通过培育和完善肉牛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苹果生产链,实现农业生产的资源化和农产品无害化。依托建设有机苹果基地,以早熟马铃薯、辣椒等高效蔬菜作物为主,大力推广果园间作套种技术,切实增加幼龄果园经济收入,以蔬菜生产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良种工程以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大力引进推广优质、丰产、高效农作物良种和有机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断调整充实乡镇农技服务队伍,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努力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整合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进一步扩大“绿证”、“阳光工程”培训规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重点抓好旱作农业、设施蔬菜等关键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绿色安全工程加快制定完善和推广应用特色农畜产品地方标准,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结合牛、果产业发展和蔬菜生产选择发展一批产业基础好的乡镇和村,重点建设绿色肉牛、有机苹果、无公害蔬菜三大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连动温室、中小拱棚、滴灌喷灌、营养钵育苗、标准化菌房、低温保鲜库等设施,尽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安全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加快建设农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推行农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进一步加快有机、绿色、无
公害“三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进程,以品质打响品牌、以品质赢得市场、以品质提升发展水平。
农业信息工程积极争取实施“金农”、“三电合一”和“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三大重点项目,加快健全完善以县级网站为中心,覆盖全县并延伸到绝大多数村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服务体系,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全县农业专家咨询、耕地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等“数字农业”建设,为农民收集、信息,开展信息化培训及免费信息查询等多种有效的信息化服务,彻底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三、抓落实,求实效,确保实现开局之年新发展
XXX位于XXX东部,全村4个社,总户数191户,总人口728人,(其中:男372人,女356人)劳动力425人,其中技术性劳动力45人;党员40名(男29,女11);少数民族4户9人;异地搬迁户61户,其中政策性搬迁15户。目前常住户175户,690人;耕地总面积2188.56亩,其中退耕地1138.13亩,人均耕地3亩,全部为浅山地;在校学生107人,其中大学20人,高中10人,初中、小学77人;全村60岁以上老人84人(男37,女47)。据调查XXX主要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占多大数,普遍缺少专业技术。主导产业洋芋、蚕豆、劳务收入。留守人员中老弱病残较多,普遍缺少劳动力,部分村民发展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较差,制约了经济发展。
二、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组织安排,我们扶贫工作队由3人组成,于2015年10月8日到村开展工作,进村后及时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精准扶贫攻坚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召开村“两委”会、群众代表会、党员会等形式,全方位宣传中央、省、市、区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政策,营造了人人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为制定符合XXX实际的帮扶措施,我们把走访入户,了解民情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深入农户家中与村民们了解情况,重点围绕如何增加村民收入、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征求村民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到部分村道没有硬化,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家中只有老弱病残 ,给发展经济带来很大困难;有些农户想发展种植、养殖却缺少资金等问题。二是精准识别。XXX2013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12人,2014年底,当年减贫33户83人,2015年脱贫26户67人,根据最后精准识别要求,最终识别出贫困户39户162人。主要是因上学7户32人,因病4户19人,因残4户17人,缺劳力10户29人,缺技术14户65人.
致贫原因分析:
XXX属后进村,从人均收入指标看,与全乡总体水平相比,差距也是很明显的,。一是基础设施差、水利设施落后,尚有村社道没有完全硬化。二是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以传统的“蚕豆、马铃薯+养猪”模式为主,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土地抗风险能力低,自然环境恶劣靠天吃饭。加之地理条件差,大量农产品运出成本较高。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三是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没有发展动力。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四是劳动力素质较低,只能从事简单或低收入的生产劳动,收入水平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难以脱贫。五是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六是疾病、伤残、修缮房屋、供学生上学成为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工作思路及措施
1.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道路交通修建、修复,方便群众出行。积极会同乡村两级组织向区交通局申请解决村庄道路硬化项目3.6公里、巷道9.5公里,目前这项工作已完成前期测绘、项目上报等工作,预计4月底将开工建设。二是争取帮扶单位和企业资助,硬化村党员活动室场地250平方米,配备健身器材,目前已落实水泥沙石等物资15吨,预计6月底将实施。三是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配套村级基础设施和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消除留守老人孤独感,提升村民间亲密度,增强凝聚力。
2.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配强两委班子。将真正能起到带头作用的党员选配到村党支部委员中,健全村两委班子,目前通过走访推选,初步确定村支部书记候选人选,4月底前配齐班子。
随着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面临着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三农”信息化服务能力,强化公共服务、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引导产业机构调整,切实让农民了解国家该种什么、该养什么、掌握符合“安全、绿色”要求的种养加储运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是迫切的需要。
一、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正在西宁市辖四区三县56个乡(镇),935个村民委员会,4670个社实施国家科技部下达的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 项目,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西宁地区已建立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机构15个,其中市政府农产品信息中心、市科技局“农业专线110”信息专线、市委农办的科技特派员信息站、市科技局的科技信息网站等市级信息服务机构8个,以及乡镇的流通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信息服务中心7个。涉农信息服务网络覆盖乡镇面达80%,信息网络的触角正逐步向最基层的自然村(组)延伸。2002年以来由市科技局、农牧局等部门赞助部分种养加流通大户出资添置电脑等设备的村级信息服务点有18个,村(组)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占15%。
2、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初步形成
市政府设立农产品信息中心、西宁科技局开通“农业专线110”服务专线,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和信息咨询服务。全市10个乡镇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分别配备了1-2名信息员,负责本地农村信息采集、整理和。市乡两级还以不同方式培训农村电脑操作员100人,经过努力,初步拥有了一支150余人的既懂计算机操作又懂市场流通和科技知识的专兼职信息管理和服务队伍,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农村信息的采集网点逐步拓宽
已有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为代表的综合信息采集渠道:以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为代表的种养科技信息采集渠道;以植保、种子、化肥、农机等为代表的专业服务信息采集渠道;以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市场行情、产品价格等流通信息采集渠道;以气象、物价、新闻媒体等建立了信息联系渠道,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网络。
4、农村信息服务实现形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网络、服务热线、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村、会议、电视新闻媒体、信息简报、信息栏等多种渠道开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二、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少数基层领导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工作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
2、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人力和组织机构不足等问题。多数县、区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还不具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不能及时和搜集信息,电话占有率不高、电视信号覆盖率低,难以起到示范作用。
3、农村信息化运行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管理基础薄弱,无法保证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正常运行,农业数据库互相复制,机构重复设置,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率低,造成了“信息孤岛”。
4、农村信息技术的开发普及率低。目前全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形式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倾向。农村信息化服务应用软件缺乏,导致了网上信息资源的缺乏,也影响了网络效能的有效发挥。
5、专业人才匮乏。各县缺乏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计算机软、硬件专业人员,对网站维护、网页的制作以及适用软件的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乡镇信息人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不多,加强培训势在必行。
6、传播途径不畅。目前农民的素质和收入相对较低,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足,影响了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在农村通过电脑、电话、电视获取农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到基层、到农民、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总之,西宁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农牧民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开展作物栽培、畜禽伺养、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资源环境监测、开展网上交易、网上答疑等工作。因此应该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它可以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等部分组成。选择适合我市农村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是我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的现状告诉我们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报纸、技术培训等各种低成本的、农民认可的传播渠道,这也将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的必由之路。为能够实现农业信息顺畅流动,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从提供方到接受方、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方便、快捷地获得适时、有效的涉农信息,真正达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强”的目标服务。
三、加快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策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延伸,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新、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市、区县的统一规划,努力创造条件,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
2、建立机构,落实人员。 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机构是前提,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全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要落实好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各项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机构、组建队伍、引进人才。在农业网站工作的技术人员最好是既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又熟悉农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为农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是这项事业的投入主体。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争取财政、计划部门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同时,还要引导西宁地区的电信、移动、联通、铁通、有线电视和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等向农业信息工程加大投入。
近年来,江口县紧紧围绕 “一业带三化、实现四个新突破”发展战略和总目标任务,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产业化扶贫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工作着力点,以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中心任务,集中力量抓好蔬菜、种草养羊、藤茶、果、药和乡村旅游、特色养殖等产业发展。2011年共争取扶贫项目51个,到位资金5200万元,推进了江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今年3月14日全县 “减贫摘帽”誓师大会以来,全县上千机关干部背着背包下基层,担着行李进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将扶贫攻坚这台戏唱得如火如荼。
县委书记袁刚告诉记者:“2012年实行整体‘减贫摘帽’,就是要将全县贫困人口从8.6万人下降到6.8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贫困发生率要从39.3%下降到33.4%,农民人均收入要从3918元提高到5015元。”
架起贫困人口的幸福桥
今年,该县贫困人口脱贫工作以坚持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原则,结合扶贫资金项目的安排,尤其是结合产业化扶贫、集中连片整乡推进等扶贫项目的落实,及时将上级下达的减少贫困人口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到村、到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同时,坚持瞄准贫困群体和区域,着力安排扶贫资金项目覆盖,特别是产业化扶贫、集中连片整乡推进等扶贫项目覆盖,有效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011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0.63万人,占上级任务的116.7%,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14.44%下降到11.1%,闵孝镇“减贫摘帽”工作已顺利通过市、县验收。
整乡推进成效凸显
为促进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加快新阶段扶贫开发进程,今年,江口县“减贫摘帽”工作“集团帮扶,整乡推进”项目以闵孝镇为试点、覆盖15个村,以蔬菜种植为主。同时全面完成德旺、坝盘、桃映、怒溪、民和、官和6个乡镇的“减贫摘帽”工作。
目前,闵孝镇已建成蔬菜基地4000亩。其中,核心区蔬菜示范基地面积2000亩,分别是提溪司村1000亩、阴溪村500亩、广寨村500亩,辐射带动区蔬菜基地面积2000亩。还建成精品果园基地2500亩,覆盖练寨、阴溪、广寨3个村,由浙江引进的红提千亩葡萄园项目已全面启动,前景诱人。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1500亩。阴溪村150头养牛基地正在筹建中。在鱼良溪村实施了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3800亩,在峰坝、双屯、提红实施土地整治工程4000亩等。为该镇129个村民组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4111套,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种草养殖奔小康
太平乡岑忙村杨建全乐滋滋地告诉记者:“感谢省扶贫办主任叶韬亲自为我送种羊,把我作为他的穷亲戚,同时,县扶贫办为我提供了150只种羊、300多斤优良草种,还按每平方米60元,补助我修羊圈。年初已产下40多只小羊羔,而今已逐渐长大成商品羊,预计年底可赚3万余元。”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户通过种草养羊项目致富,去年以来,该县采取了“县草地中心+养殖协会+农户”的滚动发展模式分类实施项目。对有能力投入的项目户,由县草地中心发放适量的基础母羊,无偿提供草种、肥料等物资,并给予一定协助,按比例配齐种公羊;对没有投入能力的农户,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将土地进行流转;县草地中心组织有管理能力和投资能力的大户参与项目建设,实行集中建圈、连片种草,形成规模化小区养殖模式。县扶贫办、农牧局还在桃映乡建起万头萝卜猪繁殖场,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组织农民发展地方特产萝卜猪,实现年内出栏、存栏萝卜猪达10万头以上,将这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该项目到位财政扶贫资金800万元,已投入使用项目资金400万元。新建山羊繁育场标准化圈舍10000平方米,人工种草8700亩。发展项目区养殖农户320户。
乡村旅游促增收
近年来,为深度挖掘江口旅游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该县扶贫办大力投入资金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云舍、寨沙的乡村旅游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效果已十分明显。
今年,乡村旅游项目到位财政扶贫资金400万元。目前,已按上级要求探索制定了项目资金流动发展实施方案。到去年底,从云舍到黑湾河景区有能力的农户按标准自行完成了住宿及餐饮设施的,经验收后每户补助1.5万元;对规划区自身没能力的农户,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每户贷款贴息标准为5万元以内,全额贴息时间为3年,并已逐步启动实施,完成住宿及餐饮设施建设44户,在建24户,正在协调贷款农户40户。今年5月将全部投入使用。
雨露计划暖民心
太平乡快场村马槽河组民兵陈桥军告诉记者:“通过农业产业技能培训,让我掌握了养蜜蜂的技能,一年下来,我家的20桶蜜蜂按一桶取20斤蜂蜜计算,可以赚4万元,我不用外出打工了。”为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转岗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该县扶贫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提高培训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不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该县围绕产业发展重点,依托远程教育室和各乡镇及县直相关单位力量,采取分批同步实施的方式、大力组织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生态特色种、养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并切实保证培训质量,促使受训农户达到转产就业效果。同时,创新智力扶贫工作模式,加大对贫困学子的扶持力度,让贫困学子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不让他们因贫失学。
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所处的地域方位、自身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人才培养的位置,确定学校阶段性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学科结构等,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研发展、对外服务、学校管理等特色,也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和校园建筑等特色。形成办学特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特色化,而关键就是要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这就需要深刻分析本校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反思、现实分析和未来预测,同时进行横向比较。宁夏农校在60多年的发展中坚持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取胜。在这方面注重把握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始终秉承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服务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清真牛羊肉、酿酒葡萄等13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畜禽良种工程”“奶牛出户入园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南部山区草畜产业工程”等系列工程,科学调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实施方案。另一方面是在专业定位上强调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办宽口径学科,找到正确合适的学科方向和侧重点,不办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学科,并通过夯实学科基础、改造传统学科、突破重点学科等有效措施,切实打造学科优势。现设有设施农业、畜牧兽医等23个中职专业,其中涉农专业15个,占总数的62.5%,基本形成了“以农牧为主、增设为辅、以短补长”的专业设置格局。
(二)办学模式定位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为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在培养方向上应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具有基本文化课程、职业教育两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应接近实践、符合区域性特色;在教学手段上应联系实际,突出实践锻炼;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面向“三农”和基层一线,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较高、实践能力突出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基于以上考虑,宁夏农校科学制定“双元制”教学法,把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由原来的8∶2调整到6∶4,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例如:积极推行“驻场教学”,使课程开在了基地,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磨炼锤打”;大胆采取“模块培养”,使专业设置细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主动进行“联合办学”,使特色充分发挥,把弱项专业变强,把强项专业变得更强;坚持抓住“以产定销”,使就业瞄准需求,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有出路,等等。
(三)科研工作定位有人认为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其实,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应用性研究的支持,如果没有创新性研究成果,其教学工作也难以上水平、创特色。宁夏农校的做法是,立足自身实际,制定措施鼓励教师投身科研工作,倡导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内容的区域性、类型的资源性;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经费支持。
二、坚持把稳定办学规模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面对“招生难、生源差”等严峻挑战,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把稳定办学规模作为办学立校的生命线,同时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一)采取灵活有效的办学方式灵活有效的办学形式能较好地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宁夏农校从2009年起,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享受免费教育的利好政策,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工作思路,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有机融为一体,成功探索出“送教下乡”这样一条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完全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精神。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分层管理和分散教学的办法,依托各市、县、乡教学点,紧密衔接宁夏全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设置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6个专业,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作了细化。如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又细分为设施蔬菜、设施果树等特色班,把畜牧兽医又细分为养牛班、养禽班等特色班。每个专业开设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等20余门课程,学制为3年,前2个学年为理论学习,第3学年为实践操作。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学员忙时务农、闲时听课学习,考试考核合格并修满学分就可毕业。由于采取就近办学就近授课的方式,学员在不出县、不出乡甚至不出村的情况下就能取得中专毕业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2009年招生4600多人,2010年招生2800多人,生源遍布宁夏全区各个市、县(区)。通过这种系统的中专学历教育,为宁夏农村培养了一批能人,锻炼了一批“带头人”,储备了一批“明白人”。
(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既要实行学历教育,又要实行非学历教育;既要有理论教学,也要有职业技能训练,在举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做好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培训工作。宁夏农校充分利用办学资源优势,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由于成效显著,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单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职业鉴定所”“全区年零就业家庭培训单位”。2011年上半年共对1729人次开展了培训或鉴定,其中根据宁夏银川市“下岗再就业及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要求,先后培训失地农民348人;结合宁夏银川市“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累计培训、鉴定果树栽培、奶牛饲养、淡水养殖等专业农民工406人。
(三)做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把做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作为稳定办学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宁夏农校坚持专人负责招生、全员定额宣传招生、奖励超额招生者等有效做法,深入宁夏全区各市、县(区)开展咨询、引导,宣讲涉农专业和农村贫困家庭免费上学并享受助学金补助相关政策;同时,把各科室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前提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之本。具备过硬教学质量的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才能最终赢得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信任。
(一)整合资源,保障教学投入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和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备设施,提高后勤保障水平,下大力气解决资源匮乏和资源浪费这一实际存在的矛盾”[1]。2010年以来,宁夏农校在高标准抓好34个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世行项目和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新建实验室40多个,建成设施蔬菜、奶牛养殖等2个实训基地,完善了葡萄酒车间。加大实践课时比例,支持教师开设实验课,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积极举办校内技能大赛,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在去年全国农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上,宁夏农业学校参赛的4个项目均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二)强化“软件”,提升教育质量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应加强教学纪律、教学质量的检查力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有鉴于此,宁夏农校狠抓教学质量,广泛开展听课、评课教学检查活动。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对全校教师的教案、教学计划、听课纪录和作业批改进行集中检查。通过“推门”听课活动和学生反馈,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将之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积极开展示范课教学活动,对青年教师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修订完善了《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实验人员岗位职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数据化轨道。还通过制定教务公开栏、开通飞信平台、推进科务公开等有益做法,推动教学管理高效运转。
(三)以评促建,建立长效机制以评促建是提高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宁夏农校坚持把申报“千所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单位”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校之力加以推进。利用申报工作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2009年牵头组建宁夏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宁夏自治区农牧厅、银川市农牧局、农垦中专学校、农广校以及24家涉农企业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共享、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机制,初步实现了规模发展和联动发展。
四、坚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内涵式发展的保证
*年*月,*市工商局按照上级的要求,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从宣传动员入手,拉开了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序幕。首先是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商场、超市、食杂店等批发商、零售商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与各工商所(分局)领导以及各巡查组进行探讨,认真分析整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市场、社区、街道、乡镇和村组展开调研,总结过去三年落实《工作规范》的经验,寻找落实《特别规定》的切入点和专项整治工作的突破口。经过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工作思路逐渐清晰了起来,大家一致认为,要实现吴仪总理提出的可追溯的目标,就要调查清楚该市流通领域商品流通的整个环节链条,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一是要调查清楚流入商品源头,管好批发企业,正本清源;二是要调查清楚零售企业,摸清经营现状的底子,规范经营;三是要调查清楚流通环节存在的漏洞,特别是要调查清楚假冒伪劣商品流入的渠道和无照经营产生的根源,采取有效措施弥补漏洞,实现所有商品*%可追溯,彻底解决无照经营问题,确保食品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抓住批发、零售两大环节,从制定制度入手,确保索证索票的有效性,制定批发环节管理制度、零售环节管理制度和索证索票顺向及逆向追溯管理的“三大制度”。
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和座谈,在局、所、组以及经营者之间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并且积极研究制定“三大制度”,完善具体落实办法,直指监管目标。
二、建立健全三大制度,直接瞄准整治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确定了*大任务和*项工作目标。其中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牵头,其它*大任务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配合相关部门来完成。*项工作目标中工商部门有*项,即从*月份开始到年底,县城以上城市的食品市场、超市*%建立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建立进货台帐制度;彻底解决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县城以上城市小食杂店、小摊点无照经营问题。整治目标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摸清本地市场运行特点和管理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管理的思路。该局的“三大制度”,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确立了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基本框架。
第一大制度:批发企业备案制度
从两个层面进行建设:一个层面是按照企业属地管理原则,对*市辖区内的所有批发商进行登记造册,摸清楚商品的来源和批发商品的走向,建立健全进货台帐和销货台帐,做好索证索票工作;另一个层面是对进入*市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业务的流动送货车进行摸底调查,与周边县市工商部门协调勾通,要求外县市送货车来我局进行备案。同时,要求所有从事批发业务的本地、外地经销商到销货地辖区工商所进行备案,实行一户多档制度,对本地批发商,由工商部门统一设计了销货单的格式,要求使用由工商部门统一设计的批发票据,在票据上公示工商部门的举报电话和有关提示。实行这一制度以来,商品源头的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以往比较难以管理的*水产批发商发来的水发产品,鲜活水产,冷冻生熟食品都较好地提供了索证索票的所有手续,从酒泉市、瓜州县和嘉峪关市来*市进行批发的经销商也纳入了他们的监管,从而提高了食品的可追溯性。
第二大制度:零售企业“四对口”、“三统一”、“一认可”制度
在流通环节,要求城市所有商场、超市,乡镇、街道、社区的所有食杂店全部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制度和购销台帐制度,并要求落实“四对口制度”即:进销货发票、索取的证照及其它相关资料、进销货台帐与购进销售的商品一一对口,并且索取的票、证、照、检验报告等手续,要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证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要求,一律由供货商加盖红色印章,否则不予认可。“三统一”制度即:每一户经销商要按照工商部门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索证索票档案盒,使用统一的进货、销货台帐格式,按照统一的装订模式和装订顺序进行装订,以期达到保存*年以上的目的。“一认可”制度即:经营者在每一批次的进货或者销货业务发生后,要按照规定,进行索证索票和台帐登记,这项工作由巡查人员和经营者在台帐上签字进行认可后,方可存档。
第三大制度:索证索票顺向索取和逆向索取制度
这项制度有顺向索取和逆向索取两层含义。索证索票顺向索取制度即:商场、超市、食杂店以及批发企业,在购进商品时,必须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索取供货商的相关票证,并在进货台帐中如实记录。不准购进无照供货商的商品,违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索证索票逆向索取制度即:本地批发商和外地送货车在*市辖区内送货时,必须索取销货对象的加盖红色印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在销货台帐中如实进行记录,并在辖区工商所进行备案。不准向无照经营者批发商品,违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索证索票顺向索取和逆向索取制度,以加固流通领域商品购销链条机制为目的,有效杜绝了无照经营行为。
三、充实完善其它制度,确保三大制度有效运行
为确保三大制度有效运行,*市工商局又充实完善了十项制度做保证。
*、联席会议制度。目的是解决索证索票链条中断和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来,*市工商局已经与食药局协调,解决了药店在药品经营中对保健食品的索证索票和购销台帐的监管问题;与农牧局协调,解决了兽药、饲料、农资经销商的索证索票和购销台帐的监管问题;与商务局协调,解决了市场内生猪销售厂场挂钩问题;与质监局协调,解决了本地生产加工企业检验报告的索取问题;与卫生局协调,解决了市场内卤肉摊点索证索票销售问题。
*、食品检测制度。目的是掌握市场食品质量现状,查处不合格食品,保证索证索票与食品抽检工作相辅相成,“并驾齐驱”。
*、定期督察制度。制定了领导小组每月一督察制度,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保证各项监管措施落实。
*、交叉巡查制度。市局定期不定期在各工商所(分局)之间,工商所(分局)定期不定期在内部各巡查组之间进行交叉巡查,及时发现工作不足,弥补工作漏洞。
*、典型引路制度。与商务局,食药局配合,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在各乡镇、街道,社区、市场内部树立一批“食品安全示范户”,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促进索证索票工作。
*、“一会两站”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一会两站”在各乡镇、村组的市场监督作用,及时举报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和无照经营行为,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成果。
*、消费投诉分析制度。每月对*网络投诉举报和“一会两站”受理的投诉举报进行分析,寻找消费热点和维权难点,确立消保维权工作重点,确保专项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信息工作奖励制度。对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新闻报道和上报信息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确保专项整治宣传工作家喻户晓。
*、企业承诺制度。要求流通领域所有经营者,向社会做出两方面的承诺:即商品质量承诺和杜绝与无照经营者进行商品购销活动的承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专项整治目标中彻底解决无照经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