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程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果果指面授课教学效果。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面授课教学,参照高校评价“课堂教学”模式,“拿来”高校评价标准,用高等教育的“尺”来测量开放教育面授课堂,显然不合理。以学生期末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之一,也不合理,因为,学生通过“多媒体”多途径实现课程“自主化学习”,面授教学不是提升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主要或唯一途径。学习效果依赖于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效果评价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应从三个方面观察。
(1)以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为坐标系考察学习效果。开放教育试点以来,教学模式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安徽电大在试点之初提出“四学”宏观模式和“训导———自主”中观模式。十余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央电大已经探索出了具有远程特色的“学导结合”教学模式。教师要处理好“导”和“学”关系。“导”为引导、指导、辅导、教导、督导、诱导和疏导,“导”为方法、措施和过程,“学”和“导”有机结合是主体,“学”是目标也是灵魂。开放教育数学课,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电大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包括文字材料、网络课件、视频课件、课程网页等。但这些资源需要学生具有高中起点的数学知识。一般来说,开放教育学生基础差,学习困难多,难度大,因此,面授辅导课安排也较多,一个学期一般安排10次左右。教师通过面授课引导学生与学习媒体建立有机联系,实现“学导结合”。其一,学前辅导,引其入门。开放教育学生专科生源的素质在不断下降,这是数学学习最大的障碍。教师可安排初中和高中与课程相关的数学知识,通过面授和课程网页予以辅导,为后续数学课程的学习铺垫。其二,“导”媒体,引其入网。数学资源的多样性难免让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教师一般采用“分层教学”,将经教师选择后对学生有帮助的资源推荐给最需要的学生。其三,“导”方法,引其学习得法。学习方法引导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首先,面授教师对课程内容、大纲要求、各章重点等进行总体介绍,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个总体认识和基本了解,便于学生自主和个别化学习;其次,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教师提出学习方法建议,如: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何找出要点、如何获取学习支持服务、如何进行备考和考试等;再者,针对课程具体内容进行辅导,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学习方法。其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良好场所。课程导入自然,知识介绍流畅,数学推理丝丝入扣,数学应用出神入化,会逐步将学生引入数学的“佳境”,数学的“三声”课堂不是梦。其五,注重重点、难点与疑点辅导,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数学课程逻辑性强,教师应简明讲解重点难点所需要的预备知识,为新知搭好“脚手架”,降低学习难度。讲解新知时,提供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多途径剖析,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消化吸收新知。“总有一款适合你”。
(2)以课程一体化设计为视角,定位“两个课堂”,系统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所谓课程一体化设计,指的是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形成既定教学设计。包括导学与学生自学设计、多种教学资源优化设计、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度设计等。一体化设计应充分考虑网上教学与面授教学关系,促进面授辅导与网上教学有效结合、互相渗透、相得益彰。
(3)走进数学课堂,分析“教学”基本功能。“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永恒的主题,也是面授辅导的主要职能。开放教育数学课既有传统“课堂教学”基本属性,又有开放教育“学导结合”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堂语言教学要求。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堂语言呈现教材内容,阐明知识的相互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二,课堂教学材料要求。教师详细指定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分析和讲解学习材料,并力图使这些材料在讲解速度和学习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其三,课堂教学教法设计要求。对处于不同层次且拥有不同学习愿望的学生,开展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获得更大的提高并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区。分层教学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资源分层、课程知识讲授分层、作业分层四个方面。其四,“解题”基本要求。采用“详解———对照练习———自我练习”三段式安排,使学生逐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基本要求。
二、开放教育数学面授辅导课评价的三个层次
(一)基于“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教”的评价“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教程。割裂教与学的联系就会破坏这一过程的完整性,使其丧失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条件”。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落实“以学论教”,贯彻“学导结合”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升面授课辅导教学质量。突出“教”的评价,也就是“以教论学”和“以教论教”的评价,主要表现在: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教学内容和评价内容四个方面。其一,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与“学”良性互动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我讲,你听;我教,你练;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课堂上“教”替代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不是自己“学”会的,更谈不上会“学”了。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没有“教”,就不会“学”,“教”了不一定“学”。其二,开放教育学生总是希望面授教师将教学内容讲得越细越透越形象越好,他们理解新知越轻松越简单越好,考试容易通过更好。数学教师以内容讲得很细很通俗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理解,学生没有通过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和灵活应用就能轻而易举接受课程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多,讲得透,学生学得少,思得少,理论联系实际更少。基于这些因素,学生对能讲会讲的教师评价就高,对课程理论性强、学习困难多和考试难以通过的教师评价就低。这也是对“教”的评价。其三,数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了“分层”,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等概念分为“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有关计算、解法、公式和法则等分为“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理解”和“熟练掌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面授课重点辅导的内容,教师往往采用“教师交代知识要点+讲解例题+反复练习+模拟试卷”这样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形式,既“实用”又“有效”。其四,教学效果评价分为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在评价指标中,诸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责任心强。”“备课充分,教学用具准备充分,课堂内容充实。”“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语言生动,语速适中,语调合适,课堂感染力强。”“教学内容熟悉,讲授系统性、逻辑性强,语言表达能力强。”“讲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理论严谨,概念准确。”无不体现“教”的主要成分。
二、合理优化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认为母校所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相关知识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他们认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偏少,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比较欠缺,因而不能完全实现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目标。因此,高校要不断优化和调整英语教育专业的各课程比例,在保证知识课程和其他相关知识课程的同时,通过加强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增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与实践性;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增强选课自由度;增加了解学习者特征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科、教学法课程与高考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密切联系,凸显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三、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发展、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和技能需要不管提高,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的现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思维开阔,既能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也能形成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高校应拓展英语教学思路,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培养特色人才,提高就业能力。
四、增加教育实习和实践环节
高校对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非常重视,但是由于教育实习和实习环节所占比例偏少、设置时间短等原因,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缺失,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已毕业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希望在校内学习阶段学校能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因此,高校在完善英语课程专业设置上要以学生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为依据,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而是要紧紧围绕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趋势,始终保持与《高等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要求一致,将理论教学落实到基础教学实践当中,理论联系实践,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际操控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做到课程设置理念具有时代性、设置标准和课程结构具有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才能符合新时代的需求。
五、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不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特别不利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语言的学习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仅凭教师的课堂讲解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所学课程的基本语言点,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学习英语语言的方法。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灵活把握教材、创新使用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所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热情,有活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六、更新教材
英语教材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前提和保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英语教材在编写上缺乏实用性、真实性,学生不能从教材中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情况,从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英语教学不能产生实质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材应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通过适当增加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如:科普类、娱乐类和人文类的文章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七、丰富教学资源和设施
要达成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的语音教室、设备、图书馆等相应的配套设施落后不完备,导致一些课程无法有效实施,设置一些课程无法开设,再加上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等原因,不能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当地政府和高校应当加大对英语教育专业的经费投入,加强英语教育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八、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
合理的评估体系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目前,一些高校的评估体系都是以期末考试为主体,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有效评估,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削弱了。因此,高校要建立合理、科学的的评估体系,通过缩小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的比例,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把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作为主要考核依据,提升学生对自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认识,对于增加教学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生本原则。中职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与职业认识时,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学习过程中缺少清晰的学习目标,对未来没有相应的职业规划。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特点,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应当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基于每位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帮助其进行相应的职业定位,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兴趣与能力的职业。2.职业化原则。普通教育具有升学导向性,而职业教育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这一特性决定了中职教育过程,应当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养,以及职业素养优化。因此,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时,结合中职学生的教育特征,要重点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渗透与提升学生职业意识。3.行业化原则。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与企业和行业发展紧密相关。中职学生毕后参加工作后,直接进入到企业,其职业能力的好坏,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与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特点,通过对行业发展现状的实时关注,紧跟专业知识发展脚步,开展职业教育,更好的促进中职学生今后就业。4.系统化原则。中职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教育与专业课程,以及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等,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系统化的统一整体。而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则需要通过对各个系统部分进行有机整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中职学生更好的就业与生活。5.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之下,中职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现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为中职学生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中职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也要关注公共科目的学习效率,为实现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步入社会后更好的适应发展环境,受益终身。
二、依托中职德育课程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渗透
1.依托中职德育课程渗透职业理想教育。每位中职学生都应当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基于现实基础上,拥有对未来职业生活的规划与设计,并不断朝着职业理想学习与工作。当前,我国许多中职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与目标。而通过中职德育课程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理想建立对个人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同时,清楚意识到,职业理想的建立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对自己个人能力,兴趣爱好,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之后,实事求是,树立正确可行的职业发展理想。充分把握在校学习的大好机会,通过对自己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才会一步一步朝着职业理想迈进。2.依托中职德育课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是从业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础准则,包括从业活动中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应当重点探讨的问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质上,是让中职学生树立个人荣辱与企业荣辱意识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3.依托中职德育课程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在从事某项职业活动中的态度,是从业的内在驱动力,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职业价值观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生目标的体现。在中职德育课程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择的职业,与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联系,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成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贵贱,从自身实际出发,基于自身兴趣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为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依托中职德育课程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指中职学生根据自己实际能力,分析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自己设计职业目标,并根据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与方案的过程。在中职德育课程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为了帮助中职学生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之下,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个人实际能力与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分析发展条件,从而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督促学生在中职学习中提升个人能力,学好职业技能,为更快实现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之下,关注与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优势,为引导中职学生更明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职业生涯规划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效率,培养出优秀的新时期应用型人才。
作者:杨杰 单位:南阳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2学习情境的实施学习情境即教学项目,是本职业工作的各个具体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变换,应由本专业的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实训教师协作进行。具体的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对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进行分析。第二,深入岗位收集各项具体的工作任务。第三,将收集到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转换,成为适合进行教学的学习情境。第四,确定各个学习情境的目标、任务及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为每个学习情境的开展做到软硬件的条件准备。第六,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1.3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是课程开展情况的主要检验手段。由过程性的、活动式的评价组成的评价体系才是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在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随时贯穿着评价,既有工作环节设计、进行情况的过程性评价,也有工作完成的终结性评价;既有学生的自评、互评的学习性评价,也有教师的指导性评价。
2学习情境开发的实例解析
学习情境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接近于工作实际的工作环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将具体的工作过程搬到课堂,而应是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一种结合,因此在开境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一线的工作任务与过程,也要结合教学论的思想,使课程内容凌驾于工作内容之上。以下我们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幼儿游戏》作为实例分析学习情境的开发。
2.1学习情境的设计传统的学科课程是以知识内容的循序渐进为体系展开教学,注重于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从工作内容出发建立学习情境,重视知识、技能的应用与操作。以下以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幼儿游戏》为例,分析学习情境的设计,见表1。《幼儿游戏》中《建构游戏的设计与组织》这一学习情境构建与设计思路,见表2。幼儿游戏共设计6个学习情境,各个学习情境对应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中包含若干个工作任务,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对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加工。
2.2学习情境实施的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以“收集资料、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作为学习的基本流程来进行学习情境的学习,完成工作任务。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交互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采用分组进行,强调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与人沟通、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以“幼儿建构游戏的设计与组织”的学习情境为例具体学习情境实施设计,见表3。
2.3考核与评价的设计第一,以多形式评价为基础。活动过程的评价尝试采取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第二,以多元性评价为参考。在评价中注重能过提问、讨论、成果分析、测验等等多元性评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以综合性评价为依据。考核中注重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各项综合职业素养的评价。
3课程开发的成效阐析
3.1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往往是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则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在仿真的实训教学活动中督促学生履行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责。同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职业行为。
3.2以工作任务为依托,让学生在工作任务中实现“理实一体化”在传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为主要学习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的工作中则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下,教师将幼儿园的具体工作任务引入课堂,学生学习内容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各种工作场景或工作活动中,学生运用知识来完成幼儿园各项工作,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在《幼儿游戏》这一课程的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完整地设计各类游戏活动,对游戏活动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能进行简单地处理,职业岗位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从而缩短了学生从课堂到岗位之间过渡期。
3.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传统教学的模式影响下,教师更多的扮演着“讲解者”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更多地饰演“倾听者”的角色,学习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工作过程系统的课程则要求学生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各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工作”,并用自评、互评、课内评、课外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这样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学生课堂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工作”中献计献策,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二)微课程的组织制作:让表达简易化微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是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国内微课程研究的领航人李玉平,根据课程素材的来源,将微课程划分为:“小经验”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小故事”微课程等几类,从不同类型的微课程组织,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干预和影响。根据社区教育实践中,市民的学习需求,“小经验”、“小现象”“小故事”的微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贴近市民生活的优势。但随着社区教育发展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状,微课程内容的组织也会随着有新的呈现方式。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1.“小经验”微课程的制作。(1)呈现方式层层递进。基于具体操作的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小经验”微课程的功能是经验介绍和分享。此类微课程的制作,一般遵循着“引入介绍总结(注意事项)”。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制作,要注意方法的表述要具体、新颖。(2)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在制作经验介绍类的微课程时,就是要以通俗化、民间化、市井化的语言形式、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将社区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广大市民的社会生活,以提高市民的科技、文化素养、生活品位等。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不仅规定着人们的生活理念,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2.“小现象”微课程的制作。在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具体的问题。本类微课程便是基于具体的小现象,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分析,挖掘现象背后的教育意义。小现象微课程,充分反映了社区教育贴近生活的特点。从社区生活着眼,根据情境学习的要求,小现象微课程的基本结构:情境引入过程与细节的深度剖析改进建议。小现象微课程制作中应该注意:选材要小而精,选择社区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更符合市民的学习需求。理想的做法是从一张照片、一件小事、一封信、一段对话等事件入手,做到以小见大。同时,对现象的分析要深入,看到现象背后的问题,通过继续追问等方式,引起学习者的深入思考,才能发挥微课程“小课程,大能量”的优势,提高课程的教育意义。3.“小故事”微课程的制作。将实践经历的故事,开发为微课程,即“小故事”微课程,根据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而有所区别。故事理想化、简单化,谈一次话或鼓励一次就可以转变一个学生,缺少过程,缺少对内涵的发掘。套话多,背景多,真正改革的过程反而少,重点不突出。
(三)微课程的使用评价:学习无处不在来自教育者和组织者智慧的“微课程”,因其短小精干、贴近生活、视角独特、深受欢迎。随着微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其使用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中。1.零碎时间的有效利用。微课程,更加适合于现代人对快餐式学习的需求。利用各种会前五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启发大家的思考,成为组织学习的重要选择,也是微课程最常见的使用方式。此外,利用等车时间学习、公园散步时间学习等等,可以充分满足社区教育“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要求。2.建立微课程生态系统。微课程的有效使用,必然与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因此,需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在主题研究中对微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升华和完善。在相同的课程主题或类型下,开展微课程间的交流研讨,建立微课程的生态系统,集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交流互动于一体,让教师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
二、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
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推广与应用上,结合当前社区教育课程管理的实际,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还需要做好资金、人员、平台等各方面的保障。
(一)建立机制,形成微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首先需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统筹职能,协调微课程的研发部门、制作和平台构建等工作。为了适应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对微课程的新需求,推动社区教育微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引导教师积极开发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微课程的管理部门应明确新时期微课程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用制度和政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并将微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紧密结合,为微课程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而在整合实践学科的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就是实践环节,在实践课中渗透学科课,学科课是实践课的提升和延伸,而实践课又是学科课的统整平台。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应该是重中之重。应对实践课程的建设高度重视,对其不断进行探索,使实践课程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对校外实践课程来讲,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对各种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等活动的质量高度重视。
同时,学校还应和所在地区的机构,如早教中心和幼儿园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促进教师的随同指导和学生教育实践的开展。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走入基础教育,通过对学生教育实践的指导,对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现状切实了解,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对实践课程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保障
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实践工作场所中才能获得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必须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一些应变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和一些早教中心、地方幼儿园的合作,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和地方的合作。
首先,应重视和校外实践层面的指导和组织方面的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和教育见习等环节,夯实基础。可对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借鉴,在具体的实习指导方面,对“合作式教学”的实习指导方式进行切实的推选。既由大学教师在理论方面负责对准教师的指导,并进行全程评估。由准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对实施与评价、教学设计的组织进行分享。具体包括对各种计划、封面资料的分享。而在课程开始前,还应和准教师共同讨论评价程序、材料、日常计划的目标等。
其次,需要对校内课程建设方面的合作高度重视。在学前专业课程体系中,诸如0~3岁儿童的教育和保育以及五大领域的教学等,都有着极强的实践性,若在课程教学中,对其中实践部分内容的教学,聘请有着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早教中心或者是幼儿园的一线教师来担任,会使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所达到的效果也将是事半功倍的。此外,还可将当地幼儿园园长聘任担当辅导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辅导,与学生开展即时互动,并定期举办各种讲座,点评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还可邀请所在地市教研室参与幼儿园评估优质课的工作。
三、上下齐心,使实践课程的品质不断提升
广大的授课教师应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上下齐心、步调统一,对实践课程的执行力度共同推进,并将实践课程的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将监管和导向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从大方向上,对实践课程的意义和地位进行明,为相关部门的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对下一级的人才培养部门提出考核要求和设置实践课程的标准,并监管其实际运作的过程。
其次,院系级别的人才培养部门应对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倡导积极响应,在对实践课程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实践课程,并对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进行制定,对校内外各种实践课程的要求,督促教师严格执行,并及时考核其工作成效。
同时,相关课程授课教师除了要对校外实践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职责认真履行外,还应对提升校内实践课程的品质高度重视。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对授课习惯和课程理念不断进行调整,对传统的关于课程定位的认知不断更新。在对教学大纲制定的过程中,应将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课程应有的性质充分考虑,全面提升实践课程的品质。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改革措施
2.1、明确培养目标,跟进课改措施
目标就是方向,只有拥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把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引向正确的轨道。首先,体育教育专业既要关注体育又要兼顾教育,因此在培养目标中既要体现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体现教育方面的内容,包括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具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另外还应该让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意识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中去,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其次,培养目标也不应该只注重理论的掌握,还应该兼顾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具体到实验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跳出“让学生验证理论知识,加强对理论的吸收”这个狭小的圈子,既强调对理论的掌握,也关注对能力的培养。另外,高校应该充分理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内涵,积极组织专题研究,以获得有成效的相对应的课程改革措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优势。
2.2、协调、合理安排实验课教学
首先应该把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解除其附庸地位,使其内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拥有自己的学时和学分,并且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单独设置,以单独的课程名称出现,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实验课程的促进吸收理论,锻炼提高能力的效用。在实验课程的课时上,实验课程的课时数安排关系到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因此高校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实验课程课时占教学总学时的比重,并积极开展试点和探索,找到合理安排理论课程课时和实验课程课时的平衡点,摆脱理论课程主宰教学计划的局面。在实验课程的内容上,高校应该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敢于创新,删减掉冗余或陈旧的学科内容,增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新颖的学科,设计出与理论课内容相关,且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2.3、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新实验课教学模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因此高校以及教师应该牢牢把握教育的宗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情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工作。应让学生在内容选择上存在自主性,根据自己需要和爱好选择实验的课题,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实验过程也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包括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计划,组织仪器设备和完成实验结果,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2.4、采用更为灵活的实验课教学方法
应该采取更为灵活、新颖的实验课教学方法,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来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成效。比如可以在实验课程中多添加一些交流环节,是一种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个体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借鉴就是一种有效培养反思能力的方式。在不断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个体的反思能力可以不断地获得发展,而这也符合教育对“反思型”教师的需求。再比如,日本的体育类高校在体育专业的教学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体育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及校外的联系,取长补短实,现体育专业教师实际指导能力及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的双重提高。这种教学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1.教师要准备教学资源、制作微课程及布置任务等最早研究和实践微课程的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程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它具有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结构相对独立等本体特征,适合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而“翻转课堂”则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它是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课外观看,然后把课堂时间节省出来用于讨论和作业辅导。因此,可以说微课程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二者的完美结合可以为我们的开放教育带来更多新的思路。
(1)微课程制作微课程的制作要经过选题、设计、录制和后期制作、上传等流程,内容一般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三个要素。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特征和应用角度,选择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这是微课程设计的关键。那么如何遴选教学内容呢?教师应首先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子目标,并确定章节知识点,这样就将课程内容细化成若干承载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对象。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知识适合启发提问,有的却适合小组讨论,我们应选择概念性和分析性的问题制作微课程,而将探讨性的问题留到课堂上进行。以法学专业本科课程《证据学》为例,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先期必须具备法学尤其是诉讼法学的基础知识。例如在第五章“证据的种类”中“证人的资格条件”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妨以“证人证言岂能任意采信”的案例来导入问题,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部分片段,结合案情正确分析并理解证人的资格,同时附加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自我检验。
(2)准备教学资源微课程制作是资源准备的核心内容,但是教师还应当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如介绍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及相关专业网站等。根据本人的经验,教学的关键不是讲课,而是备课。只有备课备好了,才能上课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教学资源准备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作为信息时代的老师,教学资源不能是廉价的,不能是简单从网上下载的,不能是拷贝的。因为这些资源学生也能够获得,没有必要老师自己当网络资料的“搬运工”。应当利用教师独特的学术资源,寻找学生不易获得的教学资源,譬如ProQuestCentral数据库等等。课件的图片也不宜都从网上寻找,应当自己拍摄一部分图片。总之,教学资源的稀有性是准备的要旨。这样,学生的听课热情才会持续。
(3)提供确切的课前自学任务单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层次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该任务单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较强的针对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如在“证据的种类”任务单中,首先介绍观看视频指南,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及困惑反馈等。
2.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进行课前针对性练习学生在充分了解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视频,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浏览拓展资源,完成课前针对性练习,然后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记录疑难困惑及时反馈。如此的课余自主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第一次的知识内化环节。
(二)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中,课堂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
1.师生共同确定问题教师根据课下收集的学生反馈总结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精心组织,决定是组织“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探究式课堂”,还是“以问题探讨为主体的讨论式课堂”。无论是哪种方式,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及学生参与的全面性,譬如2014年全国闻名的“呼格吉勒图案”追责问题。
2.小组协作基于上述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或者讨论,小组成员通常控制在5人左右。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进课堂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念和想法,通过辩论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加以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该过程实质是知识的第二次内化。成员的组成尽量让学生自由组合,做到密切配合,避免假协作真单干。同时,现在男生较少,要做到男女生搭配,避免纯男生合作和纯女生合作。
3.交流展示阶段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之后,个人或小组间可以通过总结或者辩论等方式将学习所得进行成果展示。本人的做法是每次上课前大约10分钟,事先找1名同学将自主学习的内容,通过制作PPT的形式来展示。然后,老师进行简短的点评。当然,点评过程中,主要谈学生的优点,对于不足少谈或者不谈。因为学生对于他们的不足是可以感受到的,避免给学生造成不愉快,影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重点是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知识性的讨论。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做到及时的准确的相关的知识讲解,丰富学生的展示内容。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不愿意或者不能及时提交所要展示的PPT,老师并不知道学生要具体讲什么。
(三)课后评价
学生在任何学习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存在着显著不同,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中同样如此。那么翻转课堂的评价体制就应该有着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方式,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协作性及反思力,最终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元化方式来提供有参考意义的评价结果。无论是大课程还是微课程,教师都要积极地经常地进行教学反馈,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主动了解学生的感受,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修养。教师必须用爱对待他们,甚至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只描述了指南,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成功的进步。我班学生张某,学习很差,更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一次自习课上,他又把一位女生头发上的橡皮筋扯了下来,那个女生气哭了。正在这时,学校要各班去领《小学生必读》。我说:“谁去?”同学们都举起了手,我巡视了一下,说:“你去吧。“”为什么让我去?“”我看你热情、机灵,我相信你会把这件事情做好的。去吧,老师相信你。“”老师我……我……?“”去吧!”我再次鼓励他并深深地点了点头。很快,他把校刊领回来了,我微笑着对他说:“请你给同学们发一下吧。”他有条不紊地发到了每个同学的手里,然后静静地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一连几天,他都规规矩矩地学习,终于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孩子是多么在意老师的赞扬和肯定呀!
(二)赏识教育应是和谐与平等的
赏识学生首先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和谐,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如果老师在上方的态度,到处都是老师的尊严,欺凌,我想让你做什么,你应该做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这样做如果你想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不可能的。学生们需要的是宽容,沟通,理解和尊重,成为一个。
(三)赏识教育的关键
———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该多方面的赏识学生的闪光点,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爱迪生发明的发明和母亲王欣赏教育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妈妈欣赏就不会有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欣赏教育是成功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别人。赏识教育从肯定与夸奖开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学生是老师眼中的鲜花,夸奖起他们来,我们不难做到如数家珍、口若悬河。差生则不然,我们经常听到不少老师这样评价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老师会发出类似于“赏识差生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绝望。“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民谚,牛粪猪粪这样的东西都被劳动人民赏识了几千年,它们都不缺乏存在的价值,更何况活生生的孩子呢?这样评价一位学生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多一些赏识,从而认识自我,拥有自信,挖掘潜能,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老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这一双眼睛,我们就不难从学生身上找到金子般闪闪发光的东西。有时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赞赏的话语,对学生来说,就是促进其进步的强大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老师,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一个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对于差生,要对他们多一点关心与鼓励,就可以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走向成功的彼岸。
(四)赏识教育应把握好分寸,赏识不足效果不佳,赏识过度会危害无穷
指出新课程教育的使命,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开始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前的新课程改革,无论是社会、教师、和家长改变想法,给每个学生带来赞美。升值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识别,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心理学,注意让孩子在“我能”,我是一个好男孩”成功的感觉,不是一个好男孩将不胜感激,但识别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坏男孩会抱怨,但抱怨说,他们正变得越来越糟糕。赏识教育的秘诀是让他们的孩子醒来,每一个生命的力量觉醒是雪崩,势不可挡。
1.2实现由课堂中心向实践中心转移基于项目实战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听障生,在沟通上本身就有一定的障碍,因此跟需要培养他们自我的意思和概念,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太适合听障生,而是应该充分体现他们在视觉艺术表现等方面的特长,通过“人机交流”等手段教会学生如何融会贯通的使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完成实践项目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实现从课堂中心向实践项目中心转移。
2特教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2.1课程体系设置本文进行了特教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特别注重加强对特障生广告设计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三方面的培养,旨在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特点突出的专业课程体系。
2.2建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社会关于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提出了要培养出能够进行广告策划、设计、生产以及制作的全能实用型人才。但是鉴于听障生自身的特点,遵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时并不能完全套用原有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
①形成以项目实战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目前我院广告专业听障班课程主要设有: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与实践技能课两大部分。强调重视基础教学研究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继承传统,深挖教育教学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变革创新,开拓特殊教育教学的新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以实践为核心,以学生动手为主,以完成项目为考核标准。广告设计专业的人员需要掌握电脑设计能力、优美的文字说明等技巧,同样对听障生一样要求,而这些技巧需要在项目实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加强。所以,关于广告专业听障生课程的设置可以在实践技能课程中引入具体的项目,并且将项目分成中期和毕业实习项目,安排到不同年级,实现基于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
②多方位创造实践条件高职院校应当接积极支持学生直接参与具体的项目。从目前我院实行的情况来看,在实践课程设置上,为听障生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整合学校内部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参赛机会,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省内外大型设计比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并结合他们的兴趣,设置多发展方向,例如开设影视制作、图书编辑、摄影、手工等工作室或兴趣小组,在相应的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完成校内外的实训项目,甚至从企业接单来完成。
③辅之以文化课程,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忽视了文化课程的重要性,觉得只要教会学生操作就可以了。然而正是因为听障生听觉接受信息能力的缺失,影响了他们的表达能力,造成他们在手语沟通上的障碍性表达及写作上的语句颠倒和内容表达的模糊不清等问题。所以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文化课程对于听障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更快的融入社会。而且现代科技的发达,计算机等通讯工具也帮助他们更方便的与健全人进行沟通。而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纯书本化的教学,更多的应该放在交流上,教会学生如何完整的表达一句话,使其理解并顺畅的表达出来。目前搞笑的文化课程并没有专门针对听障生的,例如《大学语文》,还是用的普通的版本,因此可以建议配合专业课进行自编符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教材,融入了专业课程的文化知识,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2.3构建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课程内容
①以项目或任务来引导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听障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因此以项目分解或任务分解来引导课程内容,让所学的内容为项目或任务服务。例如,在摄影课中,为了解释清楚“相机曝光主要参数(如光圈大小、快门速度)”这样的抽象概念,单纯靠手语翻译很难解释这样的形象名词。因此,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完成该学习任务。对不同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第一个分组采用教材范例,通过自身阅读教材来完成理解;第二个分组采用投影仪打出PPT课件,通过课件中的实际范例来对学生进行加强理解;第三个分组采用实例教学,分发实体相机,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通过实例配合文字的解说来进行概念的理解。在同样时间内几个小组完成同样内容的教学,再设置一项小型课题,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几组学生进行理解和运用程度的考察。之后,各组之间进行交流,总结出完成该任务最好的方式。项目化教学是以理论教学结合实习教学,构成一个教学体系。将项目分成若干子项目,根据项目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分成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能够完成子项目任务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点。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解释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观摩教学以及分解项目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点和素质点的培养则是在单元项目实训过程中进行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并运用所教授的知识点,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来提升自己的素质,最后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点评完成的项目,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提升。这类实践教学既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又因为是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真实的实践项目也让学生获得了专业工作的经验和实际的成果,从而让他们更加自信、有成就感。
②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广告设计专业本身的课程已经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不断的调整,而听障生因为自身的缺陷,使得他们在就业的选择面上更加窄。所以高职院校听障生的课程内容更应根据市场需求,着眼于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跟上时代的需求,贴近市场的研究,同时也应注意职位的专业发展能力。例如,我院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泥塑的教学,但是因为需求量较小,学生的创造性不够,致使很少有学生能在泥塑行业有较好的发展。因此,今年的课程设置中,就将此内容作为选修的知识,同时加入目前比较流行的漆画知识,让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将其作为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能及时洞察社会需求,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宽课程内容。在课程资源拓展方面,不能只是对教科书内容的狭义理解,应采取多种方式去获取,包括学校、市场、岗位能力的发展的要求。
③重视专业性和文化职业学院课程内容要为特障生的学习与展开留有必定的空间,让他们有充沛的探求时机,工作教育课程内容的变革,有必要重视研究性。一是要将探求性学习课题引进工作教育的课程之中,为特障生提供研究课题的时机和空间;二是要创设工作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展开归纳实践活动。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一批跨学科的拓展型人才。要培育这样的人才,没有学科常识与内容的穿插与归纳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新式的劳动者特别是特障生,有必要具有归纳的工作本质布局,可以从事多种工作的常识和才能,才能在市场经济深入展开的过程中,习惯公司的改造、重组、立异的需求。
2.理念因素
在不同的学校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为了适应各自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追求自己固守的观念,不同地区的高校在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自此课程的设置和建设程度也有差别,有些高校更注重于专业理论的渗透于培养,认为理论认识到一定程度,实践上的阻碍就会被理论的完善所客服,因而可能忽略网络技术类和专业实习类的课程,使得理论类的课程较多,一部分的学生遭遇到过分迷困于理论的尴尬,而有些地区的高校则偏重于实践,认为理论可以不必深入苛求,通过大量的实践,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具体理解,可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开设一些例如“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的课程,这些课程以实践为主,它会通过实习的方法,让学生去进行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让他们感受教育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教育理念与素养。而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实习教学会消耗他们的人力物力,网络实践教学则需要大量的器材以及例如电力等的额外损耗,这对于他们无疑增加了巨大的负担。对此,国家应该给学校以一定的经济支持,对于教育技术学这种亚待发展的新兴学科,其精品教学的建设与实现必定是在消耗一定资金的基础上的,另外,不能让高校们以闭门造车的姿态来各自发展,而更应该加强沟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并且可以借鉴一下国外教育技术学的课程,根据中国学生的特点,加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