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图像题,这种题型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解题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面对不同类型图像题的不同思维逻辑。学生能够根据数形结合等多种方法,完成解题分析过程,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对题目和图形有一定的掌握,找到其中的隐含条件,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化学图像题。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面对相似题型能够进行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也能够得到锻炼。
二、高中化学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反应速率因素题
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知识点,而反应速率因素题也是高中常见的图像题目,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反应速率因素可分为内外因两种,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结构上的差异考虑内因,而根据反应物浓度、压强等方面考虑外因。而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减少的反应物浓度或者增加的生成物浓度。比如,题目中浓度发生了改变,那么化学反应速率也会出现变化,这种变化需要用化学压强来解释,具体原理为,反应体系体积的变化是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种直接体现。在面对反应速率因素和化学平衡移动题目时,不仅要考虑压强,还要考虑物质的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比如,教师在进行平衡可逆反应教学时,可以将根据X+Y和M+N这一平衡感可逆反应作为例题,当增大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就会发生变化,具体变化情况如图1,而X、Y、M、N则四种物质聚集后的状态为?
A.M、N同为气体,X、Y内一种为气体;
B.X、Y、N均为气体,M为非气体;
C.N、M内存在气体,X、Y均为非气体;
D.X、Y均属于气体,N、M内存在气体。
由上可知,这道题目主要在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化学平衡和移动等相关知识,从图上可以看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压强,由图可知,在压强不断增大的情况下,V1、V2在同一时间内发生了偏离,当二者显著增大的情况下,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存在其态度物质,但是这不能证明这两者的存在形式一定为气态,还需要考虑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生成物中的其他物质,较其他反应物大,此时总结上述几点条件,可以得出最后的选项为A。
今天,教育再也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传授才是目前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学会阅读无疑就是掌握了终身自(治)学的最好武器。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使人终身受益。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形成用化学的观点去解释各种现象之能力的基础。尽管我国高中化学老师在读题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化学读题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影响学生审题能力的主要因素,探讨化学读题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化学老师在读题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影响学生审题能力的主要因素
高中化学同其他学科一样,高中化学成绩与学生的化学审题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以及考试中,化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生的化学审题能力直接相关。总体来讲,影响学生审题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第一,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提高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在实际的化学读题中集中精力,提高化学读题的准确性。第二,化学情感。化学情感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化学学习思想感情,有的学生对化学内容感兴趣,有的对化学实验过程感兴趣,有的对化学实践活动感兴趣,化学情感归属不同影响着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点,影响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效率。第三,审题方法。审题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关键,唯有树立了正确的身体方法,才可以抓住审题要点,做好化学审题工作。很多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审题过程中,对于化学题目中的字词缺乏必要的斟酌,导致出现漏字添字的现象,影响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第四,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影响化学身体的重要因素,知识结构混乱,无规矩秩序,严重影响着学生化学读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化学教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准确理解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是化学读题中的最重要环节,关键词语读准确了,化学题的理解也就简单易懂了。因此,学生在实际的化学读题中,应该努力抓住关键词,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化学读题过程中,学生应该关注是写化学方程式还是写离子方程式,是写电子式还是写结构式,是写名称还是写化学式,这些关键词语直接影响着学生化学读题能力与成绩。准确理解关键词语,是培养学生化学读题能力的重要策略。
2.加工处理获取信息
对于化学题目中的信息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后,学生应该努力加工这些信息,从中挑选出正确的信息以及诱惑信息,从而更好的做好化学题目信息获取工作。化学题目中的信息形式主要由以下几种,文字描述、框图、图形、表格。根据这些不同的化学信息表现形式,学生应该学会灵活运用,做到化学信息处理方式与化学题目要求相结合。
3.挖掘题目隐含条件
化学题目同其他学科题目一样,很多要求并不是直接写出来,而是隐藏在化学题目中的字里行间,学生只有对这些化学信息进行仔细斟酌,才能够找出其中的隐藏意义,进而更好的读准题目。例如,在下面这个题目中,答案选A。
例:(2012年江苏)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0.1mol·L-1NaOH溶液:K+、Na+、SO42-、CO32-
B. 0.1mol·L-1Na2CO3溶液:K+、Ba2+、NO3-、Cl-
C. 0.1mol·L-1FeCl3溶液:K+、NH4+、I-、SCN-
D. c(H+)/c(OH-)=1×1014的溶液:Ca2+、Na+、ClO-、NO3-
该题B选项要注意CO32-可以和Ba2+生成沉淀,C选项中Fe3+可氧化I-,D选项是一个酸性溶液,H+与ClO-不能大量共存。只有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才能正确解答此类问题。
总结: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读题能力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训练,既要重视读题习惯、读题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读题效果的反馈,千方百计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以求升华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将读与写、读与思、读与练相结合,在口到、心到、手到的全方位配合下,才能避免“死读题”、“读死题”。我国高中化学老师在读题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化学读题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化学学习水平以及老师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化学老师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化学老师在读题教学现状,创新化学读题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化学老师在读题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潘福容. 加强再造想象训练,提高学生审题能力[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7).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
1.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
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他们中不少在初中成绩不错,上了高中感到很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吃力,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是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
1.1教材的变化。近年来,初中课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有的教学内容被删减了,有的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虽然在新课改中高中的内容也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例如,初中学习物质的性质都是从身边的物质学起的——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碳单质等;还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酸碱盐的知识在难度、深度、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删除了有关溶解度的复杂计算,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相关知识。另外,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形象生动,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因为受到高考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材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
1.2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例如,初中化学很多时候会用“活动与探究”形式解决一些小的课题,有时会利用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活动与探究”,初中化学共有30个“活动与探究”。高中必修一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课题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没有时间去花一整节课去探究,这就在学习习惯上有了很大不同。
1.3课时的变化。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不仅如此,最后中考冲刺复习时反复做了大量练习题,及时的反馈小结了每一部分知识点。而到了高中,高一周课时数4节,但是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积压的盲点越多,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改衔接的教学
针对初、高中课程体系脱节的问题,如何破解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难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高一的化学课,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把握好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以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2.1坚持新课改理念的衔接。
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也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不观望,不彷徨,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按新课标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还要主动和初中化学老师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联谊,尽快熟悉和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顺利完成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2.2注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均较差,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进度不要赶得太快,要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内容跳跃性大,抽象思维增加,起点的难度加大。高一化学教学与初中课程的设置,其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它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的性质、结构及化学变化的规律,但他们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中偏重于化学的基础知识、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的化学变化,化学课堂学习的节奏比较慢,老师运用课堂的联系、口答、板书、讨论等的时间比较多,复习时间比较充裕,无形中养成了“慢慢来”的惯性。而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知识密度加大,不仅信息量增大,而且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提时代的痕迹,有着天真贪玩的习惯,进入高中面临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演习消化的时间又少。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的改变,逐步由慢节奏迈向快节奏,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结构中的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及电子式表示等内容都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表1教学内容详解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详解
1、化学用语
(1)按1-18号元素顺序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2)增加元素化合价的概念、高中学习所需的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训练化学式的书写技能;
(3)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复习与训练。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习,能熟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根据元素的电子层结构,进行元素性质的初步判断,会写离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符号;
(3)增加物质形成中电子转移的观点,并能进行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2)能从电子转移的的角度分析物质所发生的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关系
(1)学习电离概念,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并能进行判断,完成物质的分类教学;
(3)在复习具体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总结出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学习溶解性规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正确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对学生进行初中化学基本操作的复习和高中所需基本操作的学习;
(2)实验技能的训练:除杂与分离、离子的鉴别、探究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方法、物质贮存和实验操作规程。
6、化学计算能力
(1)基本化学计算原理复习(含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和简单的溶解度计算);
(2)常见的几种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能。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要求介绍
(1)高中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2)学习高中化学的心理准备
2.3确保教材体系自然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
1.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
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他们中不少在初中成绩不错,上了高中感到很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吃力,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是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的变化。近年来,初中课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有的教学内容被删减了,有的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虽然在新课改中高中的内容也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例如,初中学习物质的性质都是从身边的物质学起的——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碳单质等;还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酸碱盐的知识在难度、深度、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删除了有关溶解度的复杂计算,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相关知识。另外,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形象生动,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因为受到高考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材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
1.2 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例如,初中化学很多时候会用“活动与探究”形式解决一些小的课题,有时会利用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活动与探究”,初中化学共有30个“活动与探究”。高中必修一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课题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没有时间去花一整节课去探究,这就在学习习惯上有了很大不同。
1.3 课时的变化。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不仅如此,最后中考冲刺复习时反复做了大量练习题,及时的反馈小结了每一部分知识点。而到了高中,高一周课时数4节,但是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积压的盲点越多,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改衔接的教学
针对初、高中课程体系脱节的问题,如何破解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难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高一的化学课,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把握好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以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2.1 坚持新课改理念的衔接。
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也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不观望,不彷徨,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按新课标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还要主动和初中化学老师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联谊,尽快熟悉和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顺利完成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2.2 注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均较差,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进度不要赶得太快,要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内容跳跃性大,抽象思维增加,起点的难度加大。高一化学教学与初中课程的设置,其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它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的性质、结构及化学变化的规律,但他们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中偏重于化学的基础知识、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的化学变化,化学课堂学习的节奏比较慢,老师运用课堂的联系、口答、板书、讨论等的时间比较多,复习时间比较充裕,无形中养成了“慢慢来”的惯性。而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知识密度加大,不仅信息量增大,而且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提时代的痕迹,有着天真贪玩的习惯,进入高中面临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演习消化的时间又少。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的改变,逐步由慢节奏迈向快节奏,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结构中的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及电子式表示等内容都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表1 教学内容详解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详解
1、化学用语
(1)按1-18号元素顺序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2)增加元素化合价的概念、高中学习所需的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训练化学式的书写技能;
(3)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复习与训练。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习,能熟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根据元素的电子层结构,进行元素性质的初步判断,会写离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符号;
(3)增加物质形成中电子转移的观点,并能进行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2)能从电子转移的的角度分析物质所发生的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关系
(1)学习电离概念,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并能进行判断,完成物质的分类教学;
(3)在复习具体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总结出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学习溶解性规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正确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对学生进行初中化学基本操作的复习和高中所需基本操作的学习;
(2)实验技能的训练:除杂与分离、离子的鉴别、探究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方法、物质贮存和实验操作规程。
6、化学计算能力
(1)基本化学计算原理复习(含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和简单的溶解度计算);
(2)常见的几种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能。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要求介绍
(1)高中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2)学习高中化学的心理准备 转贴于
2.3 确保教材体系自然衔接。
处在初高中教材不统一的阶段,面临选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教材的编排迥异,甚至相关知识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教材上教学内容不衔接,部分内容初中没有强化或一笔带过,高中却陡然要求很高,所以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利用初中原有化学知识,将其引导和应用到高一化学的教学上,有意识地将有关知识连接好,衔接好,就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初三学教材只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介绍给学生,并不作重点要求,学生的掌握也较肤浅。高中阶段要求多角度认识和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其主要要求有: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二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初三的“得氧失氧”观点过度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上升到“电子转移”观点,这种思维的变换,使概念不清的学生感到更加困惑以至无所适从。因此高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初三的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上升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复习元素化合价升降与原子或离子的电子转移关系,并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要在初中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高中要求熟练掌握《溶解性表》,并在相关章节适时补充硅酸盐、亚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的溶解性,进而解答有关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等问题。另有关元素化合价与和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初三已不作要求,高中阶段应在相关章节对此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在结构的层面对物质性质进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力求教学方式连贯一致促进衔接。
初中课改中教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讲究师生民主平等、重视科学探究的指导,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较多。而高中阶段则更多采用的是“满堂灌”“满堂问”这样的教学方式,跟学生以前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一致。初中课改强调与生活实际结合,而高中教材则注重对学生在基础知识、技能上的训练。如果按照考试来评价,“课改生”不占优势,解题能力相对而言不是很强。因此,大多数高一新生认为高中化学课程太难学了,有些学生常常感到上课听不懂。因此,高中教师应该继续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作法,尽可能留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复习,消化新的课本知识,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积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读课本的接受能力和消化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帮助,搞好查漏补缺,特别要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新奇感和兴趣感,保护和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学习差的同学多鼓励,备课时想到他们,讲课时针对他们,对他们多进行拉、帮、带的教学方法。
2.5 夯实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
要注意循序渐进,设置合理的台阶进行过渡,通过教学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切不可高难度、高速度地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补缺漏和做好与高中教学的接轨,实现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选择必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衔接是合理而又必须的。在教学中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学要突出知识、方法、心理的三维目标融合的原则,做到将知识与技能的补缺与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方法、心理各方面都做好衔接。以下内容和教学建议仅供教学时参考,各位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时补充和相应调整,并将三维目标融入其中进行教学(见表1):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好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这个学习台阶。通过衔接教学使学生复习和强化那些对高中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为高中学习作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方法的准备。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更好的实践高中课程,应遵循心理转变、由浅入深、习惯养成等规律,一开始不拔高、扎基础,循序渐进,注重过程性的学习指导,多关心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在这门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课程中得到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不少地方的初中教师迫于升学压力,过于重视第一个目标,而忽视了第二个目标,不知不觉地打击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局限于自身经历,大部分初中化学教师没有任教高中的经验,对学生日后进入高中要学什么、怎么学知之甚少,所以第三个目标更难以完成。而不少高中教师也缺乏对初中化学教学的了解,不清楚一些初高中边缘知识掌握的细节和程度,发现学生在较多知识上达不到预计要求,以致影响了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的顺利达成。不少学生因为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在高一一开始感觉化学理解起来困难,考试成绩更让自己倍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丧失了对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严格来说,初中和高中的教师都有责任。在此我试图从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学生习惯、教师心态、细节处理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教学内容
站在初中教师的角度上,我针对高中一年级上半期的一些知识点,对自己的教学有如下的安排:
1.第一章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在初中应在学生学习到复分解反应时自然归纳提出。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升降,本质是电子的转移。高一教学要求学生能理解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关系。化合价的掌握是重难点,在初中化合价也是最难理解的知识点之一,而按中考要求,学生只要会使用化合价写化学式,以及根据化学式求元素的化合价,对于原子结构示意图甚至不会考到。部分学校的教师就只安排学生死记硬背各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专门练习这两种题型,而忽视了让学生知道这其中的本质联系。我们在处理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不妨稍微加深一点,将1―20号元素的化合价和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联系起来,理解记忆。另外除了教材安排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外,我们还应补充有关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这样学生在高一时理解该知识点就会容易许多。
氧化剂和还原剂与被氧化和被还原关系这一知识点在初中教材中有提到,但不是重点,而且平时练习和考到的几率都较小。教师可以注意强化学生熟悉该知识点。
2.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离子的概念和离子的形成过程,该知识点在初中有介绍,在高一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准备。因此我们在初中教学时应在此处对学生做好透彻的讲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的判定在高一是难点,在初中的对应知识是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定。我们除应要求学生掌握通过交换成分看有无水、沉淀、气体的方法判断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对离子共存和离子检验题目也有较高要求。因此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按照我们总结的要点做这类题目。
3.第三章:物质的量。
建立物质的量这一基本概念和思考方式是此处的难点。我们在初中教学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反应中各物质质量关系之外,还应该多注意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即粒子关系”来表示,训练学生用“粒子个数”来思考的模式,为以后打好伏笔。
在这一章开始,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新的关系和格式完成计算题,如果初中教师在教学生按质量关系计算的时候不是要求学生死记格式,而是理解方程式的比例关系的话,在这里的格式更新就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4.元素周期律。
在初三教材里,对元素周期表有简单介绍,历年中考几乎没有考到。我们讲到这里的时候可以把周期和族的排列的内在联系当作了解内容介绍给学生。
对于周期律,初中生掌握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有关系,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记忆,它其实是学生在化学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知识,尽管在中考中属于不要求的知识点,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求学生掌握它。
二、学生习惯
根据心理学原理,初中学生的是非观处于消极逼罚型到自我理性型之间,学生的课后落实,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监督和处罚威胁,一方面也会因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在化学新开设之际,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要求学生对所犯错误能做到自行订正,并且强调订正以后的纠错。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以后,学习效果比教师全批全改还要好一些。
三、教师心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看得远一点。现在的初中生绝大部分要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化学,中考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化学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多想想初三这一年作为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一年的重要地位,在完成中考要求的同时要兼顾学生未来的学习。
四、细节处理
化学学科内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具有阶段性,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的思考模式。因此初中教师在平时用语上,对于这些问题上应该多用一些诸如“在现阶段”、“在初中时期”等的语言,而不用一些过于肯定的语言。
在近年来的新题中,出现了不少用到高中知识的信息题,学生在做这些题目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化学知识的延伸埋下了伏笔,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好奇心被启发,提高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不妨把知识再延伸延伸,把他们能够弄懂的新问题给他们作简要介绍。
上述是我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和遗漏,敬请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1.分门别类绘制投影片
要使用投影,除了需要投影器等硬件外,还必须有投影片软件。然而现成的可供高中会考复习用的投影片却一张也没有,这就得靠自己动手制作。我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会考标准》中的要求,把近10年来我省高中会考化学卷中出现的试题,按会考卷的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计算题)四大类整理,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再按知识点、线或面把它们分成20小类,把有关试题精选在投影片上,共编制了35张投影片,供会考复习用。
2.由浅入深,因材施教
同一张投影片,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离子共存这一张投影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先让他们看题、做题。由于会考题大多较基础,使这些学生在做题时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和情绪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再经分析、归纳,得出离子不能共存的原因及常见的几种形式。通过这种复习方法,提高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采用先提问后总结的形式,如离子不能共存的原因是什么?离子不能共存通常有几种形式?试举例说明,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思维。通过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接着再做投影片上的会考题,做到学懂会用。同时投影还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以防“吃不了”;又便于学得快的学生多学些,学深些,以防“吃不饱”,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分析已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时,除了可从《会考标准》中了解到以外,我们还可从近几年会考卷中有关该知识点的试题出现几率来判断,即可从投影片中一目了然。如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四同”(即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这些内容几乎年年出现,对这些重点知识,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熟练掌握并争取人人过关。对于难点知识,如在选择题、填空题中的部分计算内容,在近几年会考中经常出现,但每次出现的形式就有所不同。如1996年天平平衡计算、过量及离子浓度守恒计算;1995年元素质量百分含量巧算等,对这些难点的突破,首先要理解,并在平时练习中要加以分析、归纳,举一反三,培养自己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能力。在每节课上力求解决一个重点或难点,使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扫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二、利用投影进行复习的益处
1.增加教学密度,减轻师生负担
教师把要讲的内容投影在银幕上,可节约在黑板上抄、擦题的时间,增大教学密度。同时利用投影还能减轻教师刻印讲义,学生做讲义的负担。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因此,通过投影把部分课外的作业放到课内解决,既增加了教学密度,提高了45分钟效率,同时还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果
由于投影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实验资料表明:学生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信息的。视觉记忆的效果为70%,听觉记忆的效果为60%,而听视觉结合记忆的效果可达83%。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功能,进行综合记忆,而投影恰具有这一功能。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
把投影引入课堂,是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形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旬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即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昼地放到感官的跟前。”通过投影教学,有的学生说:“要是以前上课也用投就好了。”另外我还发现,每当在电教室上课时,好多学生都来得特早,以便能“抢”到一个好座位,形成了一种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风气,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矗。
4.有利于资料积累,事半功倍
高中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遍高中学生学业成就考试,每年具有可比性。近几年来,会考试题总趋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虽稳中有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把近几年来的高中会考化学试题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并把它们写在投影片上,既有利于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又有利于会考脉搏的把握,复习时加强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及时把握知识的难度、梯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制好的投影片便于扩充、保存,并可随时取用,避免以前每年均要刻印大量会考复习用讲义的麻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投影引入课堂教学,虽有诸多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化学不仅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高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比例,对学生最终的升学成绩、步入高校后相关后续学科的学习有着关联性影响。另一方面,化学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高中阶段充分感知绿色化学概念,提升自我环保意识,将促使我国的化学事业、与之相关的工业和药业能够有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一、绿色化学的概念及特征
绿色化学是从环保理念出发的,指的是一切与化学相关的活动都要本着“人类、化学行为、环境”三者共存的原则,要求在化学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尽可能直接降低有毒化学气体直接接触空气的概率,降低产生各类废弃物、提高(或回收)废物利用率的可能性。可以说该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化学及其相关工业盲目发展、“割裂自身与生态环境的客观联系”这样一种状况,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基于概念,我们总结绿色化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保证生活中使用物品的绿色、无污染;第二,使用化学物品达到国际标准;第三,提升化学物品的可重复利用率,降低废品产生率,提升废品回收率;第四,减少化学过程中各类废弃物、有毒物的排放量。
二、高中化学纳入绿色化学概念的有效策略
纳入绿色概念的高中化学,意味着其不再是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环保意识的重要选择。教师理应在秉承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科学使用绿色化学知识、提升道德素养,为其日后走上与化学相关的岗位、创造绿色环境、实现生态平衡,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化学实验应用。在化学实验当中,教师可以引入绿色化学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其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要在实验操作中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选择合理的方法处理实验增生的各类废气、有害气体,各种废液和废弃固体,以免对环境、尤其是对空气造成污染。比如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HCL、H2S、NO2等无机酸性气体时,可以设置一定的尾气回收装置,避免废气直接进入空气当中;比如针对有害重金属离子的废弃液体,可以尝试用溶液PH值进行沉降,然后采用排放的方式处理;而实验中使用过的诸如锌粒、锡粒、铁钉等都应用后回收,水洗、烘干后才能继续使用——这些措施不仅是有效保护环境、避免化学实验引发空气质量下降的行为,亦是提高实验材料利用率的重要选择。
(二)部分概念教学应用。高中化学与现实生活结合或者关联性最为密切的部分,就是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其与现代环境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感受绿色化学的理念,并在现实生活中懂得用化学知识破解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成为环保的“志愿者”。比如教师在进行此部分教学或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环境污染状况,从当下环境保护的政策视角出发,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机、无机化学污染物进行讨论,并探究其对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危害,以化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很多废气的无机物或有机物,通过合理的化学反应可以转变为无公害的水与二氧化碳,如此还可以培养学生转变废弃物的思想,树立环保和绿色化学的思想。
(三)课后习题应用。绿色化学不仅体现在课堂知识传授、实验任务布置的过程中,还可以彰显在课后布置的作业、习题和实践任务当中。教师可以从实践性的角度出发,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为目标,建立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后操作练习的过程中,基于个人所学、随意更换技术、方法,任意使用适当的仪器,减少实验废弃物的“生成”,做到零污染、可重复利用。而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后操作、测试和探究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诱发危险、导致污染物的生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媒体自行操作实验的方法,减少真实污染物、污染源生成的可能性,同时学生在手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还能真实感受化学反应过程中新物质的生成、新物质的属性,以及采取何种方法来破解新物质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在课后寻找现实生活中一切“变废为宝”理论背后所潜在的化学原理,感知绿色化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论
将绿色化学概念引入高中教学过程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环保意识的必经之路,亦是推动和延续我国“和谐发展”理念的重要选择。其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顺应时代、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育手段灌输学生绿色环保思想观念,影响他们的日常习惯和行为。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让绿色化学的概念渗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仍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长久的坚持。
参考文献:
附录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涉及高中化学的大部分知识体系。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I)教材中零散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如“中英文名词对照表”、“基本操作与气体发生装置”;(2)为某些抽象理论提供必要支持的科学原始数据,如“人体内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等;(3)课本某些内容的补充、延伸,如“几种常见塑料的外观”,“常见合金的组成、主要性质及用途”。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或教师对教材附表的使用仅停留在浏览、查询的最初阶段,而忽略了附表所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本文试结合具体的操作,举例说明此类资源合理开发的若干措施。
一、苏教版化学教材附录(或表)的统计与分类
I.统计:本文共统计了我省正在使用的七套苏教版教材,附录共计32个。
2.分类:按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据上可知:附表中涵盖了高中化学中基本概念与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等多个模块的知识体系,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注定它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附表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立足本位,让附表成为课堂教学辅助资源
教学片段:
《化学与生活》专题2:“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中的“人体必需的元素”部分。
师:元素周期表中112种元素的发现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人体本身就是一座蕴含大量元素的宝库,真有些犷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呢?必需的元素有多少种?按照其在人体内的含量,又是如何分类的呢?请查阅课本后附表4“人体内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含量”,结合相关内容讨论后回答。
学生活动:查表,讨论。
生:人体内含有的元素有印种以上,人体必需的元素有27种。含量高于0.01%的有11种,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有16种,称为微量元素。
师:缺乏必需元素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日常饮食来补充必需元素。许多常见的食物中富含各种元素,请结合课本附表5“一些食物中的营养素含量”,说说缺钙、缺磷的患者可以多吃哪些食品。b_break]
生:缺钙,豆腐等豆制品、牛乳等乳制品;缺磷,花生仁、卿鱼、鸡蛋等。……
点评:附表的存在,为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信息检索提供了可能。师生之间通过一问一答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学生为寻找正确答案所做的查询、比较、归纳等活动又使其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
除了作为教材补充资料的可查询、可检索的基本功能,附表还有一定的规范指导功能,如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事故处理、基本操作与气体发生装置、误差和有效数字运算规则等。
(二)挖掘内涵,让附表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命题资源
例:以下表格摘自《化学反应原理》教科书附表n、m.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I)在含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的溶液中,逐滴加人MgCl2稀溶液,刚开始生成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考查要点:沉淀的生成与转化
(2)25℃时,AgCI, Agar, AgI三种盐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
考查要点: 与溶解度的相关计算
(3) 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
考查要点:水解原理、离子反应问题
点评:本题为信息题,涉及水解原理、离子反应、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点,综合考查了考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整合信息与所学知识的能力。原本我们熟视无睹的教材附表在重新组合设计后,隐藏的知识点一一显现。正所谓“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学生通过类似练习,可以逐渐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完成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能力飞跃。
(三)拓展外延,让附表成为研究性学习资源
1.直接作为课题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94-02
“通过实验学化学”是学习高中化学课程的必由之路。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面对现在的高考,化学学科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实验是学生普遍反映自己把握不住的地方,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光靠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及老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必要而且必须在课堂上及课堂外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以便很好地适应高考的形式及高考的变化。为此,在课堂上应加强实验练习的力度,改进实验练习的方法,必要时可以多到实验室去练习,以提高对实验的综合分析探究能力,增强学习者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培养激发自己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笔者非常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例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适时地进行实验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究法可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认识事物,提升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兼顾,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促进学习者自主发展。
下面是笔者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尝试: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容易有这样那样的误解,这个时候探究性学习就非常必要而且重要。如学习金属元素铝时,我们都很重视Al(OH)3的两性, 课堂上教通过演示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了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在溶液中同时存在着两种电离平衡:
H2O+H++AlO2- ? Al(OH)3 ? Al3++3OH-
酸式电离 碱式电离
我们也知道HCO3-为弱酸的酸式酸根,在水溶液中同时存在两种趋势:
电离平衡:HCO3- ? H++CO32-;
水解平衡:HCO3-+H2O ? H2CO3+OH-
但是在学生中还是较普遍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认为Al3+与AlO2-,AlO2-与HCO3-在水溶液中均会发生双水解反应而生成Al(OH)3和CO2,还有不少人认为Al3+与HCO3-反应,不能大量共存,AlO2-与HCO3-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于溶液中。
为解决这一问题,加深对金属元素铝学习的印象,这时不要急于从书本或教师那得到结论,由老师带领着进入实验室,学习者通过亲手实验,认真将二者进行对比,然后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得来的知识才会深刻巩固。探究过程如下:
1. 根据桌上的药品(AlCl3、NaHCO3、NaOH溶液)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两个反应的差异
学生观察后发现没有NaAlO2溶液,通过讨论决定用AlCl3溶液与NaOH溶液制取NaAlO2溶液,方法:在试管中加适量AlCl3溶液,然后逐滴滴加NaOH溶液直至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即得NaAlO2溶液。
2. 学生设计了对比实验,并记录下现象
先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HCO3溶液,看到白色沉淀逐渐增多,同时有大量气泡溢出,验证了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然后向制得的NaAlO2溶液中逐滴滴入NaHCO3溶液至过量,现象却不同:白色沉淀逐渐增多,但整个滴加过程中没有气泡产生。学生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错误, AlO2-与HCO3-会发生反应,却不同于Al3+与AlO2-。
3. 分析现象,探究总结结论
Al3+与HCO3-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Al(OH)3和CO2。即Al3+ + HCO3-= Al(OH)3+3 CO2,ALO2-与HCO3-反应的实质是:ALO2-结合H+的能力强于HCO3-,HCO3-在溶液中不发生水解而发生电离,即AlO2- + HCO3- +H2O= Al(OH)3+CO32-
通过这次实验学生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真正学到了知识,巩固了知识,在以后的考试中再遇到这类问题,答题的错误率就会大大降低,成绩自然得到提升。
经过这一次的实验尝试,笔者认识到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之后的化学学习中更加重视实验探究,以加强提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探究能力。下面是我们对掌握CO32-、Cl-、Br-、I-、Na+、K+性质所做的化学实验探究分析。
首先是老师给出问题情境:现在有4瓶已失去标签的试液,实验员已经不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药品,只知道它们的阳离子是钠离子或钾离子,4种阴离子可能是CO32-、Cl-、Br-、I-,现在任意挑选试剂,设计1个实验方案,将这4瓶试剂的成分鉴别出来。实验台上有大家所需的各种试剂,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可以相互讨论,设计的方案越多越好,完成后,请同学到讲台上来,介绍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最后看谁设计得最简洁、最合理、效果最好。
这时候同学们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大家都很兴奋,相互积极的讨论,课堂的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老师给的十分钟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同学们意犹未尽,热情地探究讨论,不断将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梳理,使方案条理更清晰更完善。之后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做答。
贵州省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去年刚参加第一届新课改高考,总体下来还是成功的。本人从事高三化学教育,个人看来新课程化学高考复习备考应深入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贵州省“高三复习指导意见”,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理顺复习思路,把握复习方向,抓住复习重点,强化知识应用,重视能力培养,使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学科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热点知识,达到《考试大纲》中对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本人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如何进行有效复习谈几点看法。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化学学科总复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具备较强的应考能力是高三化学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
作为高三教师在吃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分析近几年全国卷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的出题特点,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点为线索,按照“考点”、找出高考试题规律,指导整个高三复习过程。《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隐藏着高考试题规律。强调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导向,使复习备考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从而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确定和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不猎奇,不搞“偏、难、怪”的内容,对“考纲”不一定要求掌握的内容(如化学与技术、结构化学等等选修内容),坚决不花太多的时间,对“考纲”中降低要求的内容,坚决不拓宽、不加深。总之,对于《考试说明》一定要认真研究,搞清楚《考试说明》说了什么?要求了什么?真正做到复习时到点到位,在高考中让学生考得轻松。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
高考试题年年在变,但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对于化学复习教学,教师应以《考试说明》为纲,紧扣课本基础。首先要吃透课本,应让学生明白,最好的教学参考书是课本,它是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根源。其次要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但要熟记它们的内容,还要掌握它们成立的条件、运用范围及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生活及社会、生产科技等实际问题。再则要使零碎知识组织有序,使知识内在联系网络化、立体化,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便于对知识的记忆、调用、重组、迁移。根据对贵州省近3年来理综试题化学部分出题规律的研究,不同的元素应以不同的方式做出总结,如金属元素中的铝的知识点,可以以“考纲”的形式总结为三点:
1. Al、Al2O3、Al3+、Al(OH)3的基本性质及表达;
2.重视Al(OH)3两性的研究方法。
3.重视铝所代表的金属材料。
而非金属元素应体现该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常见的氧化物、常见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等为主线,如对氮元素和硫元素的总结,可以以化合价为主线将上述知识串联起来,既复习了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又和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效联系。
学生在归纳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要求学生对每步转化都要尽可能有多个途径来实现,并书写反应方程式。
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明显,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自主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不论教师讲得多么细致,分析得多么透彻,总结得多么全面,考试的还是学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贪多,可选择少而精,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误之处,精心设计、巧妙编排。
四、选好试题,注意训练,优化讲评过程。
只要进入高三复习,针对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题型比较固定的特性,就得对复习部分的内容精选习题,依据“考纲”、考点、考题进行讲评,对习题进行归纳,包括题型、方法归纳,此后对错误较多部分进行相关题型的矫正性训练。通过上述训练,学生理综题型不再陌生,顺利过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尽可能地使差的学生变好,好的学生变优。下面是对一道题的讲评:
五、加强师生、学生的合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教研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切磋,资源共享,防止偏题、怪题和难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例如在复习离子反应专题时,大家经讨论一致认为,离子反应的本质问题就是要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哪些该用离子符号书写?哪些用化学式书写?归纳为:强酸、强碱、大部分的盐应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用化学式书写,特别要求学生识记常见的强酸、强碱和盐,显而易见,溶解性表就是其强大的支柱。换个角度,学生还应该识别,哪些是单质、氧化物、弱酸、弱碱,哪些难电离、易挥发和沉淀等。
2、高考常见题型是对离子方程式的辨析和离子共存等,对学生平时易错的、不易掌握的部分进行整理,重组,变换方式进行训练,如可以把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选择题设计成判断正误并改错等。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更强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分析如何利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达成多种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利用课本上的一些基本内容讲解,然后借助一些辅助资料对学生进行重复记忆上的强化,这是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大部分的高中学生来说,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兴趣.这也就导致学习效率的不断下降.如何能够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将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导致了合作学习的产生,通过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最终将各自的结论汇总进行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型
合作即是同伴互助.美国学者乔瑟福•拉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汉姆(Havry Ingham)提出了一种后来被称之为乔哈里窗的理论,他们认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互动,取决于他们的开放程度和互动发生的背景.乔哈里窗能正确解读并实现群体中的对话与知识共享.
乔哈里把它们比作一个窗子,它有四格:开放区、隐藏区、盲区和未知区.(如图1)
对于小组中的每个人来说,他目前具有的知识层面只有开放区和隐藏区,开放区是组织中从具备的“你知我知”并充分发挥出来的领域,而隐藏区则是“我知你不知”,自己具有的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那部分领域,盲区是“你知我不知”的他知领域,未知区则是我不知你不知的全新领域.通过自我的开放与倾听他人,群体中的开放区域更大了.
实践证明,该合作模型在化学教学合作学习中有着良好的效果,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都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让彼此进行知识的互换,共同进步.
三、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广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逐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和积极学习态度.例如,本人在一次校内公开课“氯水成分的探究”中,先让学生分析推测氯水的成分,然后各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学生做实验验证方案和猜想.其中部分学生设计了一个用pH试纸测定氯水酸性的实验,结果是变白了,与预设的变红的现象完全不同,引起了学生的爱好,激发了求知欲.这样的探究课就能达到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同时兼顾的作用.
2.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而不演,将演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本身只是扮演一个协助者、参与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因此,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中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课堂知识,而是带着本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此外,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任务,自主地进行角色分配,并且同时进行自我调控和自主评价,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3.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化学知识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因为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忽略了“化学源自于生活,并将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性质.也不注重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只是将已有知识结论和问题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忽视教学知识与学生本身发展的差异,忽视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进而培养出一个个所谓的“书呆”.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授课内容上的知识点引申开来,抛砖引玉,举一反三,最大限度的发掘课堂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4.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全体学生,不要求人人成功,但需要人人进步,是真正地符合了现代教育的主题思想.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奖励制度的改变,合作学习所追求的并不是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注重团体成绩的排队,以小组整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这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和正确对待竞争态度的养成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实践中应当注意的原则
众所周知,小组合作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什么原则以便更好地提高小组合作实效呢?笔者经过总结得出在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实践中,应遵循的原则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普遍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题目难度偏大,会致使一些处在中下游的学生无法参与进来,也就很难达到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题目太容易,会使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因此,教师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
例如,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Ba2+、Cl-、SO2-4
(B)Ca2+、K+、NO-3、Cl-
(C) H+、Fe2+、NO-3、SO2-4
(D)H+ 、Cl-、Na+ 、CO2-4
大多数学生对于C选项中的离子为什么不能大量共存有疑问.但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不难,主要是学生没有微粒观.这时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来解决该疑难问题.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问题思考:(1)硝酸溶液中有哪些离子?(2)硝酸有哪些化学性质?(3)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讨论,很快就能解决.
2.实践性原则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课题让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的粗食盐提纯氯化钠的方案设计,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探究题:(1)食盐中含有泥沙怎样提纯?(2)食盐中含有硫酸钠怎样除杂?(3)假如除杂时加入的除杂试剂过量,则过量的试剂怎样处理?并且告诉学生在除杂时假如食盐溶液中含有适量的酸,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除去.在这些提示和探究预备的情况下,再要求学生设计粗盐提纯的方案,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问题串),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和全面掌握.
3.争论性原则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在设计课题时可以巧妙的融入一些带有争论性的问题,有争论才能开展讨论,这样才有利于迸发出集体智慧的火花.例如,学生用品红溶液验证Na2O2的漂白性实验时,有的学生认为品红溶液褪色是因为Na2O2有漂白作用,有的同学认为Na2O2有漂白作用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NaOH.此时可让学生分组做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学生们在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中获得了新知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合理运用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模式是对合作学习策略理论的充实与发展,也是教学实践与应用的高度概括化.下面是本人根据教学程序和教学形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时总结和归纳出的几种教学模式.
1.导学交流式
启动引导精讲与自学 小组互动 交流展示 评价总结.譬如,在交流展示阶段,每个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合作成果,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究,加以辨析,充分讨论,通过互相开拓、补充、修改,促使各种见解、观点深入、全面,从而归纳概括出更合理的理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例如,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各小组经分组探讨,提出的方案集中如下:A.亚硫酸受热分解,B.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C.浓硫酸与炭在加热时反应,D.稀盐酸或稀硫酸与亚硫酸盐反应,E.浓盐酸或浓硫酸与亚硫酸盐反应,F.三氧化硫在催化剂和加热时分解.教师在让各小组提出方案后,让各小组探讨各方案是否能制出以及是否能应用于实验室制备,对各个方案加以评价,由学生得出最优方案.
2.自学交流式
课前自学 信息交流 精讲点拨 深化巩固.授课之前,学生以每小节前的基本要求为自学目标进行自学.信息交流阶段,组织学生分组交流,通过提出问题,争辩问题,讲解问题,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深化认识,加强理解.精讲点拨是在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以及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解惑,或引导学生动脑,归纳出结论.深化巩固是在掌握本节知识的前提下,增加深度,拓展宽度,加强技能技巧训练.
3.启发探究式
创设问题情景 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知识整理 组织练习应用 提供技能应用情景,促进知识技能迁移.譬如,在创设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一些与新知有关的情景或提出一些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景和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情景,通过化学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情景,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方法创设情景等.
例如,在“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设置疑问:演示“番茄原电池”(用铜片、锌片、导线、音乐卡和西红柿组成)趣味实验,设问:这个简单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从而激发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
六、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案例
合作学习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不能滥用,只有在适宜的时候运用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1)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譬如,在高三复习课“二氧化硫”的教学中,要学生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生成SO2并证明SO2有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4人小组,教师可以建议一个人设计方案,一个人画装置图,一个人最后讲解,一个人控制时间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笔者发现这种分工对于小组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活动是合理和有效的.
(2)突破重难点的时候.譬如,“用实验探究氯水的主要成分”实验设计,可以在学生合作设计前给学生这样的探索提示:A.氯气与水发生的是“溶解”还是“反应”,或者是二者兼有;B.判断物质与水反应后可能得到的产物;C.一般检查所得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通过提示,让学生分组合作,逐个突破难点.
(3)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例如,在学习Fe(OH)2的性质和制法时,部分学生设计了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制取Fe(OH)2,但结果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只看到灰绿色沉淀.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思考,教师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激活思维、寻找原因.通过学生的小组活动之后,各组都提供了几种有效方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防止氧化的方法:
其一,试剂除氧:将试剂溶液加热;在试剂溶液中通入H2、N2等气体赶走溶解的氧气.
其二,隔绝氧气:在溶液液面上覆盖一层有机溶剂(如苯);将长导管伸入页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