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信息意识评估了人对某种信息的认知程度的高低,这种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人对信息的优劣程度的判断,呈现出人主观上对信息的看法和理解。人对信息的认知往往基于三个基本方面,首先是信息对于自身的作用,其次是自身需要何种信息,最后是面对可能对自身有用的信息时,能否意识到这种情况。随着人的认知水平的提升,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意识到某信息的重要程度,对信息的价值有极高的敏感程度,并且保持了对形形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洞察能力。
1.2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在人挖掘到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之后,对信息的加工和转化的能力,信息能力能够使人的知识不断扩展和延伸,是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一致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里最为关键的一环,一旦一个人具备了较强的信息能力,就能依靠信息能力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为后续发展提供基础。研究人员通常将信息能力分为三个不同阶段:首先是接受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如何高效利用各类检索工具,在短时间内获取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其次是信息加工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分清主次,把握主要矛盾,对获取的信息进行二次筛选和归纳,使信息更加井井有条,便于使用者参考和借鉴;最后是信息转化能力,这种能力对信息获取者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具有较强的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够提炼出信息的关键点,并依此不附加主观看法地整合信息,使其转化为自身的观点,这是一种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1.3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对信息获取者起到约束作用,因为如今信息时代获取信息较以往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隐患。如果信息使用者信息道德缺失,就会对信息的传递过程造成毁灭性的损坏。一旦信息使用者不具备应有的信息道德,信息活动将会变得极其紊乱,信息在信息源头、信息传播路径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良好传递过程依靠信息道德来维持,信息道德是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人自身的信息行为将受信息道德的影响,人人都应该为保护知识产权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2.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浅析
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不断更新、传播途径的不断优化都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然而信息时代来之匆匆,大学生信息素质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只有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对症下药,提升大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便利。
2.1信息意识浅薄
信息已经被我国确立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与其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能源和人才。如今信息的来源十分广泛: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济价值,不少企事业单位加强对情报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将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理解转化信息。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信息意识相对浅薄,对信息的理解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这种对信息的认知力不足的情况将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有用信息的敏感程度,没有准备的人往往无法抓住机遇,这些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因而大学生很难在风华正茂的年华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白白浪费不少提升自我的机会。
2.2信息能力低下
大学生在校期间信息能力的锻炼机会较少,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的学校不多,就算开设也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学生几乎不会得到科研机会,因此查询文献的频率也很低。这都导致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低下,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会手足无措。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专门学习过如何运用馆藏获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资源,对检索工具的运用比较生疏,这都是获取信息阶段出现的问题,在后续的二次筛选、归纳和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加棘手的麻烦。学校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的入馆教育远远无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较强的信息能力,入馆教育效果往往较差。
2.3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局势日新月异,信息的传播对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大学生利用如今互联网之便,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然而网络具有开放性极强的特点,网名如果信息道德修养不高,可能会使信息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如今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借助网络违法盗窃他人隐私资料,或者私自占用学校机房,影响他人使用。因此信息道德的提高势在必行。
3.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构建方略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解决这种现状,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否则该问题无法得到根治。笔者在下文对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进行详细阐述。
3.1营造良好信息环境,打造信息化校园
为了使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得到提升,应当从高校自身做出适当的调整,其中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要坚持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作为教育计划的重要部分,不断完善发展状况,高校领导层应当对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足够重视和关心,为信息素质的提高制定合理、科学的政策,为信息教育的稳固实施提供保障。高校自身要逐渐规范自身的教学活动,对信息素质的培养要进行适当的考核工作,有必要时要展开专项培训工作,使校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校园,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只要校园的信息化程度优先于大学生,学生将会自发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激发作用和指引作用,良好的信息环境能够激发学生提升信息能力的激情,加速信息意识的培养。高校应当积极开展课下的校园信息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信息时代的魅力,在轻松的环境下运用课堂上学得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科学的信息技巧。高校有关部门还可以加大信息素质教育的力度,为大学生开展针对性强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各项信息素质得以提升。
3.2深化文献检索课改革,使学生掌握检索技能
文献检索课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课程,它的存在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文献检索课的开设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契机,学生和学校都应当重视文献检索课,并不断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其与时俱进,将最权威、最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深厚的文献检索能力。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不匹配,信息内容、传播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的文献检索课应当从利用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中跳出来,利用更加高效的现代信息检索,这是一个拥有多载体,面向更加强大的搜索引擎的检索方式。必须加快文献检索课的改革步伐,坚决对陈旧的方式方法进行彻底的革命,真正理解当今信息传播的理念,对检索工具进行充分的对比,挑选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工具,加强对检索原理的思考,从而真正掌握高效的检索技巧。在课堂之下,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文献检索的实践活动。教学方式上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更新,学生应当将以往撰写的文献检索实习报告转变为学术论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接触检索工具,提升学生自身的科研能力,综合地提高学生的各项信息素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在撰写文献检索学习论文时学生将会面临新时期信息检索的诸多问题,这将是对学生处理信息问题能力的一次锻炼。科研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对某个专业领域有了更深入更专业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参与科研活动本质上是将理论知识用于时间,使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信息手段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高校的导师应当积极支持信息素质教育工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洞察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将在该过程中拥有更加敏锐的信息意识,接受信息、反馈信息的效率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3加快网络化教学的推广,用新教学模式适应新时代
如今的信息时代对高校的教学形式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独特条件,教学形式在网络运行环境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加快信息素质教育的网络化教学的进程,优化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途径。近年来,不少高校拥有了自己的文献检索课程网络课件,这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是相适应的,现在正处于网络化教学的萌芽时期,各项信息化技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此时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对文献检索课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并不断丰富如今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的文献检索课程网络课件,为其开发更加适应时代潮流的媒体课件,添加适当的影音文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口味。优化教学视频、课件的共享性,逐步实现学生在线观看、下载观看和一边下载一边观看三种形式的统一,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在学生完成某个学时的网络课程学习之后,应当有相应的作业环节,这样可以方便地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考核,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大学生信息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
3.4优化教学团队,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质
为了使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提升,可以从教育的源头进行优化,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的检索方法也大多从教师口中得来,因此为了加速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应当对文献检索教学团队的信息素质进行提示。对于新上岗的教师应当多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旁听拥有深厚教学经历的教师的课堂,从中提炼出优秀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同时具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地旁听新上岗教师的课堂,为其教学提供建设性的建议。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国内外拥有丰富信息检索经验的专家进行小型的培训班,利用假期的时间对文献检索教师进行专项的培训,使其教学理念得到完善,获取先进、科学的教学技巧,使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专业素质得到发展。高校还应当积极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定期的学术研讨会可以使信息化精神得到体现,教师能够通过学术研讨会对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估,并适当做出改进,不断完善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过程。最后还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让更多教师参与网络上的交流论坛,在业余时间也能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交流。
3.5加速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堂上,教师一直充当中心讲授者的地位,这样就使得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充足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教学角色的改变势在必行,必须改变以往注重知识传输的观念,坚持以大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角色,教师应当充当教学指导者的地位,使教学课堂上形成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民主型师生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自由地提升自身信息素质,使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的素质还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高职英语教师还无法实现从“传授者”到“学习者”的转变。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中,教师作为一个语言传授者的角色而存在;但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的传播与获取都非常自由而迅速,学生与老师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学生需要向老师学习,老师也需要向包括学生在内的主体学习。因此,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职英语教师从“传授者”的角色尽快过渡到“学习者”的角色,以谦虚的态度、积极的行动,与学生共同成长,才可能适应信息时展对一名高职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及理论的影响,我国高职英语教师无论是在心理方面还是具体行动方面,还很难接受这种角色的转变。其次,高职英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还有待提高。网络公开课、MOCC(幕课)、大数据等这一系列网络教育模式已经冲击着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技能。但是,我国高职英语教师主要是英语专业出身,以女性为主体;专业上的差异,男女智力结构的差异,影响到了高职英语教师群体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再次,高职英语教师群体无论是在人文素质方面,还是在观念方面,还无法适应从“育分数”到“育人”的转变。在信息时代,工具理性具有替代价值理性的趋势,社会整体出现了过分追求功用,忽略人精神价值追求的趋势;因而,高职英语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还需要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确证“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教育的本质。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哲学、历史、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才可能让自己从知识储备到观念上,促进高职英语教育实现其价值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最后,高职教师将信息技术的工艺流程与高职英语教育结合起来的能力有待提高。信息技术工艺流程对于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来说依然比较陌生,如何将商业、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与信息工艺流程结合起来,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比如,以制作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网站为例,这绝不是一个网站建设技术的问题,还涉及到网站的界面是否美观有吸引力,网站的链接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内容的选择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等一系列的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问题;即使英语教师无需直接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但网站的选择与使用,也体现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虽然联系方便了,但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通过课件演示,音频、视频播放,微信,微博,QQ,邮箱等工具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的机会反而减少,信息的堆砌代替了教师的音容笑貌,机器传递的声音代替了教师个性化的声音,这些都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提高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素质的策略
一般认为素质是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努力、实践而形成的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它主要是教化的结果,但与自身的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素质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基础,我们应当针对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策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首先,高职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教育,让自身能力与时代对接,与高职特色对接,与国际对接。在信息时代,高职英语教师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教育,在学习中充实自我,发展自我,运用好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条件,研究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保持与时代同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如何在英语教育中体现高职的特色,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教育工作,还是一个有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我国很多高职英语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并不具备实际的工作经验,对高职学生面临的职业问题、心理问题等缺乏深层次的了解,这就使得教师加强自身教育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实践中,高职教师自我教育通常可以分两种主要类型:一是,通过攻读学位、参加学术会议、脱产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对于英语语言及英语教育的了解,保持自身知识的时代性;二是,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学习网页制作、网站管理、软件制作、办公软件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得高职英语教师具备纯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其次,高校应创造条件,将高职英语教师培养为拥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时代,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存在诸多交叉,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反映在高职英语教学上,表现为高职英语教育与其他的专业教育,特别是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高职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往往也会与职业技术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融为一体。因此,高校培养高职英语教师的时候,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如通过鼓励教师就读或进修英语之外的其他学位来实现;也可以多派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职英语教师到企业挂职,通过实际锤炼来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再次,高职英语教师要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高职英语教育本身蕴含着生命教育、价值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人文教育的内容;以往的英语教育,教师通常与学生面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形成对学生的感染与教育。而在信息时代,网络、手机、电脑可获得的海量英语信息充斥学生的头脑,高职英语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影响在削弱,已经很难通过英语教育实现对学生的精神的关注、成长的关怀。因此,高职英语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人文素质,多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书籍,才有可能在现代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以更强大的“人格魅力”,将人文素质教育贯彻到英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最后,高职英语教师要有奉献精神。英语学习需要老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回应,为学生的努力提供正反馈,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便捷沟通方式的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高职英语教师除了必须掌握一些网站制作与维护的基础知识外,对于一些双向交流的网站,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而学生通过微信、飞信等通讯方式,可随时随地联系老师,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与爱心,没有奉献精神是无法做到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素质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新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必再重复传统学科的这些过程,而应当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得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指导性地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自学时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上述仅仅强调了非智力因素,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和自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同样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例如,将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等专题知识,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作出解答;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识,象各种简单动画制作软件,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阅读书籍、或查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掌握,在一段规定时间的自学之后,经过测评,让一些学有所成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机。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的合作、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
例如,采用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要认真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甚至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机会。时间的积累只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加以监督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尽其能:多数学生应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课外知识。
三、培养在中创新的能力
素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
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光大,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时,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
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处理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学生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还有学生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的技术,需要不断去探索。但是有一点是坚信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
[]
2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特有的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更加形象,发挥其想象力,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上的重点、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特性。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在运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解题时,便是最好的锻炼机会。在画特殊三角形时,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思考着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并能把这种技能广泛应用到别的学科当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4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例如,计算机原理中的一些知识,早期系统中树形目录结构等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分析、思考、学习,其抽象思维会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于学习数、理、化等理科科目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网络是新型的传递知识的手段,打破了空间与地域的界限。有人说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生存发展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后,学生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每次上计算机课,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爱看的东西。还利用“搜索”功能,到网上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
6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是最好的例子。例如,化学课当中有一节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就可以用Flash制作课件,白磷燃烧的效果,水面上升的现象。总结的时候,再用动态的饼状图形加以描述便会更加一目了然,让学生既感到容易理解,又增加了观赏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一节普通的课,利用课件形式展示出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又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完成每节课任务的时候要做到心手合一,不能有一点马虎,操作上讲究严谨,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操作效果,如果运用知识有误,也不能正确地把要展示的效果制作出来。所以,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便养成了严谨认真的态度。通过上机也会体会到各种功能的强大性,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信息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急需一种是成功的可操作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服务。
1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据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孙平教授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层次的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主要有三个:
第一,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1994-1995年对全美3236所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于2000年1月,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教育能力标准》,提出了5项标准和22项具体评价指标。其主要内容如下:
(1)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确定信息需求的性质与范围。
(2)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存取所需信息。
(3)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评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把选择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
(4)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独自或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具体的任务。
(5)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了解信息使用涉及到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遵循伦理道德、守法地存取和利用信息。
该标准的制定标志着美国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已进入新阶段。是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师和图书馆馆员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评价和信息素质教育评估的依据,目前已有译本10余种,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第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
第三,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
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方面、多级别的重复开发,人力、物力资源投入相当大。多样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标准,应用比较复杂。国外的标准可以作为参照,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要求。
2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我国图书馆界已广泛意识到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目前还没有对指标体系的完整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正在承担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的科研项目“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研究目标是在2005年夏季推出通用层次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括方式评价和学生成果评价两方面,分为4个层次:满意度评价、通用信息素质能力评价、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价、反馈评价;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在全国普遍实施开来。
根据国内外的调研情况和多年的信息素质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传统的层次教育与网络的在线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
2.1传统的层次教育
层次教育是指新生入馆教育、系统的课堂教学、专项讲座与专业课题调研,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而设计的,它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
(1)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主要是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开展的。主要侧重两点内容:①进行图书馆利用的基本知识教育。②数字化资源的检索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检索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③进行图书馆德育教育和规章制度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图书馆规章制度,自觉抵制不文明的读书习惯和行为。
(2)系统的课堂教育。在精炼介绍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讲授网络文献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的检索、浏览和下载方法,以及毕业论文资料检索与写作等内容上。教学模式为讲授、讨论、演示和上机实习相结合,实习题目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3)专题讲座与专业课题调研。对高年级学生开设高层次的专题讲座,定期通报,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学科领域的前沿信息。
2.2网络环境的在线教育模式构建
2.2.1网络环境信息素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以提高数字资源的搜集、检索、筛选及评价的能力为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各种信息源的类型和特点、信息检索技巧以及检索结果的筛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参照国外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先例,将各种检索技巧制作成WindowMedia、QuickTime等各种形式的短片,用Flash演示信息检索的全过程,同时提供有关信息素质教育的PDF手册。
2.2.2网络环境信息素质教育的手段和策略
(1)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网上交流平台。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信息咨询,包括:
①网上实时服务(Chat):是利用交谈软件、商务软件等提供的一种个性化数字参考服务。
②E-mail服务(E-mailReference):不限时通过E-mail把问题发送到图书馆指定的信箱,参考咨询馆员给出一个简洁、明快的答复。
③电话服务(TelephoneReference):在开馆时间内通过电话马上得到问题的答案。
④面对面服务(In-PersonReference):通过任何一个参考咨询服务台,得到馆员面对面的即时服务。
⑤个性化服务(MyLibrary):CNKI最新开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平台,就可以使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利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选择个性化的模版、取舍需要显示的内容,像博客一样管理个人的主页资源。
(2)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议在CALIS领导下,组织基础比较雄厚的大学图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联合国内其他高校,制定课件制作标准,协调课件内容,分工协作,建立分布式、合作化的虚拟学习社区。各个大学图书馆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制作自己的特色课件。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网络化在线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两者相互依托、相互补充。但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适时更新,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永久的为培养适应2l世纪数字化时代需要的人才服务的重要职能之一。
参考文献
[1]郭伟.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信息意识总体薄弱。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不到60%的学生熟悉图书馆馆藏,仅有21%经常阅读专业学术期刊,78%的学生信息搜集的主要来源仍限于课堂与教科书,73%的学生到图书馆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阅读的随意性较大,主要阅读文学书籍和休闲娱乐杂志。信息获取能力差。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除了享受图书馆的借还、阅览服务之外,没有更深层次地使用好图书馆的其他资源。超过70%的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不明晰,75%的学生经常查阅的文献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会利用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仅占8%。开课情况不理想。虽然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纳入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但由于教学平台、教学设施、教学方法与内容、学生学习热情、各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重视不足等因素,使得该课程的教学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仅有少数专业在毕业前夕突击开课。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学生不清楚“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概念,多数学生没有学习过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超过7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展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经常开展电子文献资源利用的讲座,以提高大家的信息获取能力。总之,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开课情况不理想,信息检索和利用课程仅仅停留在公共选修课层面上,与专业课程还处于分离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CNKI。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缺失,抵制不良违法信息和克制自身行为能力较差,侵权现象普遍,法律意识薄弱等。这些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并探索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如何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70-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具备收集、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是一门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进行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信息检索、筛选、处理的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检索工具及网络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学术数据库来查询、获取学习与研究中所需的文献资料信息,属于一门素质拓展课程。文献检索课是目前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及形式,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种适应社会信息环境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知道如何寻找和利用有用的信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有用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和应用的能力。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存在的不足,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如何通过文献检索课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综合各种解释,信息素质可理解为:能够恰当理解信息,并能准确查找、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搜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1.信息意识淡薄。据调查,大多数学生不了解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有相当多的学生根本不清楚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来检索本专业的文献信息,更有甚者信息需求也不清晰。只有较小比例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上述现象可以看出当前大多数学生信息意识非常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总体水平偏低,需要加强和提高信息素质教育。
2.信息技能较差。大多数学生只注重本专业的书本知识,忽视了相近、相关学科的知识信息,基本不会查看与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研究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档案资料等。有些学生甚至在学校期间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没有借过一本图书。对于当前普遍使用的信息处理软件Word、PowerPoint、Excel等,大多数学生只是处于基本会用的水平,能够操作较为复杂命令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不能对所做课程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排版。多数学生不善于利用电子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资源,大学生上网人数比例很高,但能够真正将网络作为一种获取资料信息数据的重要途径及手段来进行研究、学习、开发的却屈指可数。
二、加强文献检索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
文献检索课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科学交流的原理来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检索课不断地注入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是目前我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面对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存在的不足,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有所改革创新,以更好地完成增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任务。
1.加强信息意识引导。信息意识淡薄导致文献检索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对学习文献检索课没有兴趣的现象。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获得专业相关信息有较高的期望值和兴趣点,文献检索教学应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体现文献检索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明确本专业开展文献检索的途径,为他们今后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研究报告、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研讨会、开展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利用示范等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他们的信息素质。
2.改进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目前各类学校授课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教学,但很多采用乏味的PPT形式。针对文献检索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演示如何进行网络检索及光盘检索,让学生生动直观地学习,可收到极佳的学习效果。另外,可以把图书馆相关的馆藏资料及检索通过多媒体方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同时可开发多媒体软件或网页,把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内容辅导、实习例题、教学讨论融合到网页中,利用电子邮件或在线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信息交流互动,将教学安排信息到网上,通过网络解答疑问,布置与批改作业。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被动教学模式为“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成为主动积极的信息获取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采用“Engage参与”—“Explore探究”—“Explain解释”—“Elaborate提炼”—“Evaluate评价”的“5E”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景或问题,让学生参与研究与思考,主动去查询、获取有用的资料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文献检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往往会安排较多的上机实践课时。由于教师及学生对上机课不够重视,加上教师对学生的监督不力及学生自我约束力差等原因,往往使得上机课达不到真正的实践目的。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改变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设置一定的研究课题让学生查询、获取相关资料;也可布置本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查询资料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或者让学生提前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让学生查询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上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文献检索课作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及实际需要,探索多层次、多样化教学模式,真正使其成为一门以培养大学生综合信息意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水平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课程。同时要加强创新,不断促进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文献检索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定位,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明秋.“文献检索”课“5E”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3):17-19.
[2]任萍.《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13):106-107.
[3]干林,王敏.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4):302.
[4]孟桂荣.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途径探究[J].现代情报,2009,(5).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由美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意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个体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指对知识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知识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对社会中各种现象、行为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这种自觉的对信息的心理反应。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着先导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信息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激发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并能充分准确地辨析和鉴定信息的价值,合理的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敏锐的思维感知能力和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2)
(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信息素质的核心所在。具体说来,其中获得、评价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捕捉和发现、采集和优选;组织和保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分类和综合、查错和控制;传递和交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输出和接受与沟通;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检索、排序、存储和变换;创造性利用信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能够利用信息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利用新的信息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用以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它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知识产权、培养信息良知,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学校方面: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件。由于该文件的规定,全国各高校有条件的才正式开设文献检索课。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文件和规程从宏观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要求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指导性意见,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自行开设、自行选用教材。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与其角色相当的重视。迄今为止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把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方法课、基础课开设并真正重视起来,往往只把它当作一门普通课程甚至选修课看待。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也难以全面的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等信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卓有成效。但利用率并不高。图书馆的主要效能还体现在提供纸质材料的查找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娱乐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极少。
大学生方面: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缺乏敏锐性。信息欲望不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综合利用技能较差。主要体现在搜索能力有限。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将检索需求表达出来。不熟悉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检索策略不够合理,不能及时根据检索结果有效的进行调整。搜索范围主要在国内资源上,类型多为纸质资源。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能力,但网络检索能力亟待提高,极少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资源的利用。信息道德堪忧,主要表现在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阅读不良信息等。
三、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利”。同时,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据统计,人的一生当中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只占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变“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
(二)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信息素质教育,人们一直有一些误解。把信息素质教育理解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忽略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把信息能力教育简单等同于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的分析、组合和创新等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把文献检索看作是写论文、搞科研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忽略了它在发现知识、生成知识方面的深层作用,未将它的全部功能和意义挖掘出来。而在实际检索当中,人们存在着重检索、轻利用的倾向,人为地将文献检索和利用隔离开来,将查找资料与后续成果隔离开来,这样对学习和全面体会文献检索的重要性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些偏颇的认识,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缩水和抽条。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信息素质教育逐渐被关注是近几年的事,长期以来,其相关课程一直以来处在选修课的层次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把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考虑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加强信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信息能力教育上要以文献检索为基点,综合培养大学生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大学生通过检索到的各种可利用信息资源去开发新的知识,让其在撰写论文或专业设计当中亲身体验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增强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信息素质教育成为文献检索教育的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2.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方法和工具式的教育,只有进行大量的运用练习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因此除了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之外,还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具体说来:其一是将信息素质教育纵向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各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信息基础理论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了解院校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方法技巧。高年纪的大学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综合培养大学生的检索、分析、组合和再创能力。要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全面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其二就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横向贯穿与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靠开设一门信息检索课,无法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将专业的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去。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穿插信息道德的教育;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介绍本学科的文献信息及获取渠道,专业的代表著作、专业期刊、主要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信息源,介绍本专业的研究态势、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使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方便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5)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图书馆作为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加强软硬两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培养兼职的信息素质教员和高信息素质的大学生。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开设公共流通系统、公共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等;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信息中心等,提供丰富、齐全的电子出版物,提供方便的阅读、复制、打印各种文献资源的手段。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定期开展校园信息活动,举办不同专题的信息素质教育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二是通过校园网设立信息素质教育主页,图书馆设立学习主页,提供一些重要的下载软件、阅读器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重要数据库、著名网站等。中外文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利用、光盘数据库检索、有关搜索引擎应用和技巧等知识。同时链接一些本学校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网址以及网站内容的简要介绍,并不断地更新这些内容,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用户收集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使信息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参考文献
1.卫丽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于经济,2006;16:235
2.陈万忠.当代信息素质教育论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0
信息素养在人类社会的组成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当今时代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要素。所以,信息素质教育对当前社会来讲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好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提高高校学生的公民信息素质,培养其在信息时代生存的能力。
一、信息素养定义和信息素养能力
自20世纪70、80年代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定义以来,我国公民开始了不断深入探索,寻求其意义所在的行动,并且已经对信息素养能力不断深化了解,对这一概念进行自我了解分析,通过信息素养的基本特色对其进行描绘,从而给深入了解这种抽象的思维结构开辟了思路。当下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的讨论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总的来讲,多数学者都会同意美国图书馆协会中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描述:能够拥有信息素养的人,在面对需要信息而获得问题解答时,往往都会自己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信息或者寻求寻找信息的方式。简单来讲,拥有信息素养的人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学习中不迷失自己,能够用系统性的方式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者能够自己寻找信息来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的人往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因为他们能够给自己的学习工作制定对应的策略,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调整学习,掌握获取信息的技巧。此外,国外某学者还曾经利用信息素养的概念来对各种方式整合信息进行寻找分析,对信息的利用,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应用也比较广泛。简单来说,信息素养能力就是对信息素养在经过培育后形成的能力,这些能力的主要涵盖:对系统提出的基本信息素质进行整合的能力;获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通过自己对信息的理解进行交流分析的能力。在20世纪90年代某学者在研究报告中,对信息素养能力进行仔细分析,阐述了关于信息素养能力的知识。他特别说明了关于一名合格的信息素养人应该具备明确自身的信息要求,确定全面和系统的信息,并能够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找到信息源的存在,做出适合自己的检索形式。这些形式同样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整合方式,并且将信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利用整体性的思维形式来研究问题。
二、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依据
信息素养教育和普通的图书馆教育不同,其不仅仅在教育理念上有所差距,并且在教育方式中也同样有所不同。和图书馆的教育方式相比,信息素养教育注重让学生自主了解信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图书馆教育主要是通过认知学习能力发展起来的行为教育方式。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不同学习资料的整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使其终身受益,这是一种通过整合信息并进行科学利用的教育方式。通过对教育理念的分析,可以简单看出,能够进行整合的信息不可能仅仅在一门课程当中,因此一定学会要在不同课程中寻找信息。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在图书,论文与网络资料等形式来对信息进行整合,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可以发现,信息素养教育是应对当下信息时代挑战的必要措施,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是未来教育的必要发展方向。有多位学者曾经说过,在当前教育体系的框架下,信息素养教育是适合当下教育发展模式的理性发展教育。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根本就是通过对知识体系架构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并将教师的授课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并且能够进行简单运用。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来对教育理论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当下的主流教育方式。从一般的教育体系构建理念来讲,学生学习要达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知识体系的了解,参加对知识体系结构的扩建。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思想行为来实现,学生要能够结合不同种的信息理念,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在以往简陋的知识体系中加以改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和理念,并且通过学习实践进行检验。对于不同构建体系的结构学习特点来讲,学生应该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误,而不应是把教师的教学内容死记硬背,而完全不能掌握。此外,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有目的性,学生应该先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进行分析,确立自己应该如何入手,找到能够解答问题的信息源,进行自主解答。学习的基本方式是通过问题的了解,已知的知识内容,以及对已知知识的分析进行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是一种对传统知识教育方式的挑战,大大改变了以往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和教师从以往陈旧的思想中摆脱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素养教育和普通的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将构建主义教学当成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也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当成构建主义的发展延续。
三、信息素养教育目的和内容
高校素养教育主要是出于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信息化的社会,使其拥有丰富的基础条件,在知识技能方面不会欠缺。并且支持学生自主探寻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激烈的信息竞争当中不会落到下风。所以,在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中,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信息素养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程的设计中,要能够甄别哪些才真正对学生有用,从而利用信息素养将学生的培养达到预期目的。信息素养学习的教育工作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在课上学习,另一个是学生通过获取网络知识学习。整体上来讲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基础知识,通过对信息的识别来对不同种类知识进行整合,了解自身对信息的需求,检测信息评价培养的综合形式,通过对信息方法和能力的整合,熟悉学习各种不同的知识。
四、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模型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工作,最关键的不是对某种新型信息的学习,而是要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模式,这就要教育工作者做到多种信息资源的整合,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模式。所以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按照不同种教学模式进行发展。从多位学者的研究方案来看,具有丰富教育意义以及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涵盖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应该和一门或者多门课程结合,将学习内容分配到教学中;其次,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出不同信息素养的不同方面;之后,学校各部门应该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最后,应该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掌握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素养教育学习后,就会形成信息素养教学框架,这是教师能够对学生掌握信息素养内容了解的体现形式,同样也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依据。从以往的研究来看,高等院校学生素养教育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框架。五、结语世界逐渐走向信息化的今天,信息化的趋势逐步提高。这种信息化的趋势是以往的文化传播形式所不能够相比的,世界各国都根据信息化的内容制定了对应的信息化素质教育工作。信息化已经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一定要提高高等院校公民信息素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主动寻找信息源,通过对不同信息的整合来解决问题,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韩晓捷,孔月霞.高等医学院校公民教育与创新教学实践模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6):947-949..
[2]袁磊,刘丹,程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3):83-89.
[3]陈晓慧,张哲,张博.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状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6):50-56.
[4]李晓军.核心素养:技术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新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