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班分类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7 15:27: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班分类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班分类教案

篇(1)

我园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定期的给新老师进行培训,让她们明确的知道怎样上好一节《智能数学》课,知道上课的流程。教研小组开展了不定时抽查班级的授课情况,实行授课透明化,并且给带智能数学课的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作出了针对性的研究和讨论,并多次邀请全称教育发展(河南)有限公司教研中心讲师杨鹏佳老师:1.2010年11月郑州智能数学专家来园观课指导。2.2013年3月22日来园进行《智能数学观摩及培训》,杨鹏佳上两节示范课中班《按规律排序》、大班《统计》及我园两位教师观摩课大班吴文娟《仿编加减法应用题》、中班涂新丽《认识颜色和分类》。3.2013年8月20日来园进行《智能数学培训》,通过多次给我园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上示范课、听我园教师授课并加以点评,使每位教师能更好地学习和改进!

2 活动时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前制定了一些各年龄阶段的活动目标,要求及工作计划,如:小班年龄阶段操作常规培养为主;中班年龄阶段以感官教育及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为主;而在大班年龄阶段则以抽象教育及数学教学为主等;同时,我们还逐步摸索《智能数学》教具的操作方法;根据其原则配备了生活部分的操作材料,设立了《智能数学》操作区角。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具操作,教师进行分组及个别指导。

3 开展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提升教师智能数学教学能力

我们幼儿园坚持开展了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2010年11月潘瑜大班智能数学《认识左右》,2011年4月李平枝大班智能数学《区分左右》,2012年4月吴成英中班智能数学《找规律》,2013年3月大班吴文娟《仿编加减法应用题》、中班涂新丽《认识颜色和分类》等每位做课老师在设计时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创设较有情趣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动过程中能关注幼儿的操作方法和策略,探究幼儿学数学的心理过程。每一位老师的每一次展示、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亮点,为我们智能数学数学展示课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每位老师也在一次次的听课、磨课中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对智能数学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紧抓幼儿园智能数学活动契机,积极培养锻炼老师

每一次智能数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教师的智能数学教学组织能力,又能为大家提供了展示、交流、反思的平台,真正起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统一思想,紧抓机遇:

2011年4月我园7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井亚娟老师中班教案《10以内的单双数》获得“活动设计奖”。

2013年4月我园11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潘瑜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教案《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教案《相邻数》、范晓红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教案《分类统计》均获得优质课件“活动设计奖”。

2013年8月我园教师井亚娟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活动《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活动《比较高矮》、吴文娟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活动《10的加减法》将参加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5 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化

智能数学活动形式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和分组活动,在集体活动时教师们都能有明确的目的、计划、组织、连续性,突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在分组活动是能按幼儿的兴趣、爱好、意愿进行选择活动,并结合幼儿的能力进行。

6 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这三年的智能数学教育教学,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较快,大部分学过幼儿与过去没有接触智能数学的幼儿对事物感知的灵敏度要高,观察细致,无论是生活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有很强的顺序性。同时,他们还爱动脑筋,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

7 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7.1 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每一种教具时还不够灵活和充分利用教具。

7.2 进行智能数学教具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简洁。

篇(2)

在生活中,小年龄幼儿有着强烈的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情不自禁的想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比如切菜、洗碗、扫地等。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做中学”的理念,选择了幼儿最熟悉的一些食物,引导幼儿应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幼儿参与劳动的愿望。我还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茄子、蘑菇、白菜、豆腐干、西瓜、苹果、梨。

2、各种工具:勺子、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老师的百宝箱里藏着许多东西,你们相知道他们是什么吗?老师请小朋友把他们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1)、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说出“瓶子太小,食物太大。”

(2)、怎样才能把这些食物放进去呢?

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的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有意识的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

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

有的幼儿一直使用一种工具,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

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用完的工具放回原处,用抹布擦手,并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1)、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引导幼儿说出“我把它变小了。”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并用标记图表示。

(2)、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

回忆“刀”是什么样子的,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刀和家里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幼儿老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菜的刀有危险,不能玩。

二则、说课稿:会说话的标志

活动来源:

此次活动选材于人教版学前班社会领域《各种各样的标志》。标志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纲要中提到:“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志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我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能为幼儿理解的标志符号,通过学习,增进幼儿的安全意识。

目标分析:

为了既能围绕教育总目标,又能突出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价值,此次活动,我制定了下面几个目标:

认知目标:

对几种常见安全标志的图案意义有初步的认知,并能对其进行分类。了解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初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

过程分析:

总述:

基本流程:

以游戏《开汽车》导题――自由探索,认识标志――看情景图片选择标志,区别认识标志――标志归类――幼儿自主贴标志,让学习内容生活化。

教学方法有:讨论法、知识迁移法、游戏法、观察法等。

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根据标志上的图案分析与辨别,基本了解安全标志的符号、名称和意义。

教学难点:一类标志的规范性名称及其教育意义。

分述:

一、通过游戏《开汽车》,引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探索兴趣。

1、游戏《开汽车》幼儿随着音乐开汽车进入进入活动室,教师出示红绿灯提示牌,指挥交通:红灯停,绿灯行。

2、教师提问:老师没说话,你们为什么一会儿停车,一会儿开车?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红绿灯?红绿灯告诉我们什么?(欢快的游戏音乐,活泼有趣的游戏内容,使幼儿情绪愉快地投入活动,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幼儿教育思考,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自然地导入活动主题。)

二、自由探索,认识标志

1、幼儿自由选择标志图,观察并相互交流讨论标志上的内容与所表示的意思。老师巡回倾听,引导幼儿观察。

2、利用幻灯片展示所有的标志图。让幼儿集体观察,并请个别幼儿找出刚才自己手里的标志,说说自己对图片意思的理解。(在这个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给孩子创设了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观察、交流、讨论中,初步理解认识标志,对孩子对标志的理解,我不及时评价对错,而是把这个机会让给幼儿自己去发现。使幼儿带着疑问,饶有兴趣地进入到下一环节。)

三、看情景图片选择标志,区别认识标志。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并根据内容选择相应的标志。

第一幅图是:一位小朋友正在爬栏杆,然后提出问题:我们该告诉图上的小孩什么?你手里有适合贴在这儿的的标志吗?

第二幅图是:小朋友取开水喝的场景。针对此图,我设计的的问题是: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我们需要怎样提醒她呢?用个什么标志贴在这儿合适呢?

2、利用幼儿选择的这两种标志,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两种标志的不同之处。

(在这一环节里,我没有先教幼儿认识标志再解释标志,而是引导幼儿通过逆向思维来认识区别标志,即让幼儿先看情景图片,然后根据图片内容选择标志,从观察形象直观的情景图片到找出抽象的相应标志,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深刻地理解认识标志。在引导幼儿观察两种标志的不同时,我会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引导幼儿自己去细致观察,最终发现,发展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

四、标志归类

学前班的幼儿,逻辑思维已初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此环节的设计,会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1、标志分类,集体感知每一类标志的特点:这些标志是什么形状的?有些什么颜色呢?初步建立类概念。

2、引出禁止标志和警告标志的概念。

3、介绍禁止标志。观察并思考: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会是禁止我们做些什么呢?你们在哪儿见过这种标志呢?(这些开放式的提问有利于幼儿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有利扩展,整理幼儿的经验。在幼儿结论的基础上,教师整理并与幼儿一起得出每一种标志的规范名称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4、警示标志的方法同上。

5、迁移学习经验,引导幼儿讨论: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幼儿园哪些东西,哪些地方会有危险,什么样的标志适合贴在哪儿?

五、结束活动

以游戏活动《争当小卫士》作为本次活动的结束部分。最后由教师带着这些小卫士,把适合的安全标志贴到教室和幼儿园的一些危险物体或地方,来保护我们其它小朋友的安全。主要引导幼儿能能过“玩中学,玩中记”,复习巩固本次活动所学的安全标志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六、预设效果

此次活动,希望能充分发挥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发现并掌握各种标志符号,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诣在通过两项目标的达成,促使孩子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安全与教育。

三则、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轻和响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声音有轻有响,并能加以简单区分。识字:“轻”、“响”。

2、在看看、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里摇晃的不同声音。

3、乐意参加常识探索活动,并学会在生活中主动探索。

二、活动准备

1、易拉罐若干(多于班级人数),半数装有钉子或者豆类,半数装有纸或者小木棍。

2、“响”“轻”立式字卡各两份。

3、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直接出示四只易拉罐。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

2、通过听听、看看来进行观察。

①教师摇一摇装钉子的易拉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响)请幼儿(幼儿食品)对声音进行模仿。

②教师摇一摇装纸的易拉罐,提问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轻)

③教师展示“响”,“轻”字卡,并将两只易拉罐分别放在相对应的位置。

④教师将另外两只易拉罐分别摇一摇,结合幼儿的意见对其进行区分摆放。

⑤开易拉罐。教师引导:“这些易拉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分别打开四个易拉罐,并把里面装的东西倒出来,分别在幼儿面前进行进距离的观察。

⑥小结: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放在易拉罐里面摇一摇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3、通过亲身操作进一步感知轻和响。

①教师引导:老师这里有这么多的易拉罐,我一个人玩不了那么多,我请小朋友跟我一起来玩,好吗?

②教师提要求:在拿到易拉罐的时候不要随便的摇,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师请小朋友们操作的时候才可以摇。小朋友摇一摇以后,听听这个声音是轻的还是响的,是响的,就站在响字宝宝旁边,是轻的,就站在轻字宝宝(宝宝食品)一边。

③幼儿操作,找到相应的字宝宝并站在旁边。

④教师检查,纠正。

4、用易拉罐来给音乐配伴奏。

①听音乐一遍,区分响的一段和轻的一段。

②幼儿和教师一起根据音乐轻响来给音乐伴奏。响的一段由拿响罐的小朋友摇,轻的一段由拿轻罐子的小朋友摇。

四则、美术活动:《泡泡画》说课稿

小一班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泡泡画》。

一、说教材

吹泡泡是幼儿熟悉又喜爱的游戏,吹泡泡不仅有趣,而且新奇。特别是在太阳底下吹泡泡,吹出来的泡泡颜色丰富多彩。我选择并设计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贴近小班幼儿生活的“泡泡画”活动,旨在让幼儿在蘸蘸、吹吹、按按的过程中,学会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的技能,充分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根据《纲要》艺术领域“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知识目标:巩固对红、橙、绿三种常见颜色的认识,感受色彩的美。2、技能目标:大胆选色,学习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3、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合作活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活动重点:学习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注意卫生,体验活动的快乐。活动的难点:学会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的技巧。活动的准备:(详见活动设计的准备)。充分有效的活动准备是美术活动成功的前提。本活动准备既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的积累与参与,如在活动前让幼儿玩玩吹泡泡的游戏,也注重教具的实用性与作画工具的合理性。如选用的吹泡泡的工具,是特别长的吸管──这是因为我认为这样可使幼儿避免吸入泡泡水,使用更安全。画纸是每组一张,这样可以避免幼儿间的画纸被挡住,而且更能让幼儿在活动操作中大胆地操作,不用担心会吹出纸外。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1、情景教学法:在活动中,我创设了“小鱼吹泡泡”这样的情景,让幼儿能够很快的进入到活动中去。2、观察法:在活动开始时,请幼儿仔细观察泡泡水的颜色。通过观察,使幼儿对颜色进行辨别。3、提问法:对幼儿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提问,有助于幼儿对颜色有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中孩子们运用了1、多种感官参与法。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吹一吹、按一按等多种方法来获得对泡泡形状、颜色的知识体验。2、操作法:幼儿动手操作吹泡泡作画,在与教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泡泡画的技能。操作法对幼儿学习美术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操作是本活动的主要环节。布卢姆提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因此,在操作中,我想尽量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时间里积累经验,以获得技能。活动也证实了这一点,第一个上来示范吹泡泡的女孩在后来的操作中成功了。

三、说活动程序

总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本活动目标要求,设计以“向小鱼学习吹泡泡”为中心主题,以教师的示范幼儿练习为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流程是:出示范画导入介绍作画工具(巩固对颜色的认识)师幼合作示范(蘸颜料吹泡泡按泡泡)幼儿分组练习活动评价(展示幼儿的泡泡画,请爸爸妈妈观赏)。(具体的活动程序见活动教案)

四、说反思

情景创设的导入很能吸引起幼儿的注意,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所以在看教师绘画的时候,幼儿个个全神贯注地听着。小班幼儿对于吹泡泡很感兴趣,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能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由此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积累相关的绘画经验,让幼儿对美术课产生喜爱之情。活动中,以师幼合作的形式来示范泡泡画的制作,更能激发孩子的操作热情。可是,活动中我却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居然忘了向孩子们交代操作的要求,比如泡泡水要放在桌子的中间,只能吹,不能吸,还有就是忘了为孩子们准备湿的擦手布了。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五则、健康活动教案:小鸡捉虫

目标:

1、发展幼儿快速跑的能力,且不与他人碰撞。

2、能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

准备:母鸡、狐狸头饰各1个、小鸡头饰若干、“虫子”若干、录音机、磁带、“小鸡家”“狐狸家”的场景。

过程:

一、开始部分(准备活动)

1、鸡妈妈带幼儿在“老母鸡”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活动场地,音乐停止,鸡妈妈说:“鸡妈妈我真能干,看看我今天生下了哪个蛋宝宝!”幼儿随即蹲下做蛋宝宝,老师巡视。

2、鸡妈妈边巡视边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伸出小脑袋!”(带幼儿活动头部)

3、鸡妈妈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伸出小翅膀!”(带幼儿活动肩、臂部)

4、鸡妈妈又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跳出蛋壳了!”(带幼儿活动腰、腿部)

5、鸡妈妈问:“谁知道我们出去玩时应该怎样走?”(引导幼儿说出要一个跟着一个走并进行队列练习)

二、中间部分(跑的动作练习)

1、鸡妈妈:“宝宝们越来越棒,现在妈妈要教你们一个新的本领:小鸡捉虫(模仿捉虫的动作),如果在找虫时遇见了大狐狸,我们可要赶快跑回家里。”

2、练习快速跑的动作,提示幼儿要快速前后摆臂。

3、带鸡宝宝到树林里找虫吃,遇到狐狸后快速跑回家里。

4、在家里巡查有没有丢失的小鸡,并同宝宝一同商量救同伴的方法。

5、带宝宝一起去救同伴,要求:轻轻跑出去躲到大树后面,等妈妈把同伴救出后一起快速跑回家,同事注意不要撞到同伴。

6、鸡妈妈再次带宝宝捉小虫,捉到后把它快速带回家,可别让狐狸给抓走。

7、回到家中分享食物。

三、结束部分:

带鸡宝宝做整理活动,带回活动室休息。

六则、小班音乐活动教案:两只老虎

目标

1、培养幼儿参加韵律活动兴趣。

2、让幼儿体验边唱歌边做动作的快乐。

准备

1、幼儿已会唱《两只老虎》的歌曲。

2、多媒体课件、老虎胸饰、录音机、磁带。

过程

1、幼儿戴好胸饰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1)你们这些小老虎真可爱,我知道你们还会唱《两只老虎》的歌呢,你们愿意唱给我听听吗?

(2)师幼一起演唱。

2、引导幼儿逐句创编动作。

小老虎你们喜欢跳舞吗?那我们今天就来跳《两只老虎》的舞好吗?可是我还不会跳呢!怎么办呀?那我们今天就一起为《两只老虎》的歌编一些好看的动作,

(1)想一想“两只老虎,两只老虎,”可以做什么动作?(鼓励幼儿与别人做的不一样)

(2)我知道小老虎有很多本领,现在请你把跑的本领做给我看看。那“跑得快,跑得快,”我们怎么做?除了往前跑还可以怎么跑?(请个别幼儿示范不同的方法,然后集体做)

(3)这两只老虎长得很奇怪的,你知道哪里很奇怪吗?(教师可提示:它们一只没有什么?还有一只没有什么?)那,没有眼睛怎么做?没有尾巴呢?我们一起来学学看。

(4)这两只老虎长得真的很奇怪,那歌曲里的“真奇怪,真奇怪,”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做?我们一起来学学。

3、完整表演

(1)引导幼儿完整表演

集体表演:我们编了这么多动作,那我们一起连起来跳一遍好吗?

个别表演:谁还会用不同的动作来跳一遍?我们用他的动作也来跳一遍好不好?

(2)创设情境,用不同的动作完整表演两遍

小老虎真能干会跳舞了,妈妈现在带你们去几个好玩的地方跳好不好?看!现在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草地)请你们用最喜欢的动作来表演一下!

5、创编歌词及动作

(1)两只奇怪的老虎,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那如果还有两只奇怪的老虎,你猜它们会没有什么?(幼儿边说边做动作)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演唱创编的歌词边做动作。

篇(3)

教学设计实践 探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055-03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是高职教育林业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森林资源以可持续经营为基本原则、以分类经营为发展模式的理念,具备在林业生产单位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监测与评价、经营方案编制以及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等一线工作的能力。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内容较庞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听懂学会能用,是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自身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实践与探讨。

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程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授课前,对每次课的教学过程制定一个方案或者进行设计,上课时老师就按这个方案或设计开展教学。课程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写教案、备课授课、布置作业和考试等的教学方式,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了首先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然后把课程划分为若干个能力模块,再根据能力模块细分为若干个授课单元分别进行单元设计的实施方案。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不求全面系统,不局限于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老师“一言堂”和“满堂灌”,而是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和工学结合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该课程的新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性,通过几年的尝试和改进,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设计实践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并按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课程所用的教材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6月组织编写、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其主要内容有九个章节,即森林成熟与经营周期,森林分类与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采伐量确定、森林经营方案、森林资源实物管理、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按照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比如森林区划与森林资源调查模块,首先设计森林区划系统和林班、小班区划条件,然后按照森林经营活动、测树因子等进行调查并填写小班调查卡片,最后检查录入小班调查数据、统计并输出森林资源报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操作训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把所有的能力模块逐一地设计出来,就可以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然后把每个能力模块按每两课时细分为若干个授课单元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⒈课程教学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能运用森林分类经营理论,进行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区划界定;熟悉国有林场、集体林区森林区划系统;能按林班区划的原则、方法正确合理区划林班并编号;能使用地形图按小班区划的依据、步骤、技巧等,合理、准确区划小班;按技术标准进行小班各属性因子调查,并正确填写小班调查卡片;能利用数据处理软件统计森林资源报表,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林业专题图;能进行用材林数量成熟龄、工艺成熟龄的计算;能计算用材林年伐量;能编写森林经营方案。(2)知识目标。理解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了解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办法;熟悉国有林场、集体林区森林区划系统及区划方法;理解森林成熟龄、轮伐期的概念,掌握用材林标准采伐年龄与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地类划分标准、区划条件、调查方法;掌握系统抽样调查的原理,了解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必要性。(3)素质目标。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总结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的情感及团队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养成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不畏艰难困苦习惯,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能够适应林区艰苦工作条件。

⒉课程教学任务设计。详细的教学任务设计见表1。

(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

下面以小班调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说明。

1.教学设计思路。采用“案例引入—布置任务—讲授相关知识—课堂讨论—任务实施、检查验收—总结完善”的工作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⒉任务提出。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森林资源调查任务是将森林资源数据落实到各个山头地块即小班,并要求详细记载有关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及提出森林经营意见。只有将各小班的资源调查清楚,才能因林、因地制宜,合理组织经营。所以,小班调查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最重要的调查工作。

⒊任务分析。查清森林资源是开展林业生产的先决条件,其目的就是为制定林业方针政策,编制国家、地方和生产单位的林业区划、规划和计划,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科学管理和永续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森林资源调查的基本单位是小班,故小班调查应完成以下内容:小班一般因子调查,小班测树因子调查和小班调查卡片填写与检查。

⒋教学过程设计。详见表2。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操作为重点的理念,开展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能够强化能力训练,突出工作情景,使得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转变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两个平台的锻炼,实现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相结合,完成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两个层次的能力目标,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课堂上信息单向传递、单向控制的局面,给学生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

第二,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职业岗位里的知识、能力、任务;强化课程的实践环节,准备真实的训练任务,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缩小和消除课程与岗位工作的距离。

第三,教师要从学生的职业岗位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调查改造。紧跟行业发展,不断拓展与更新技术方法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主动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民,陈健.高职学院生产基地现场教学改革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3]韦仲烈.“林业工作站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J].柳州师专学报,2011(4)

[4]王巨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5]黎良财.高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2011(1)

[6]黎良财.高职《森林经理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

篇(4)

作者简介:张力(1956-),男,重庆人,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杨仲卿(1984-),男,山东滕州人,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讲师。(重庆?400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1021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54-02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s)是专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类课程。[1,2]在教师主持下,围绕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对新生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与训练。课程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强调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在于帮组学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折,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研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涵盖了入学教育、学术方向、探索创新等方面,都是教师们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总结。[3,4]既有经典内容,也有新问题,设计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有的可能已有答案,但也许并不唯一,还需突破;有的可能尚无答案,需要探索。

为了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将同学们培养成为驾驭未来的优秀人才,重庆大学从2009年起,面向本科新生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各专业根据自身特色设立了面向本专业新生的研讨课。课程旨在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基于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2011年重庆大学又推行了校级“新生研讨课”示范课程,打破了各专业新生研讨课的专业限制,面向全校本科新生,采取网络“抢课”的方式取得学习资格。“能源、环境与社会”为校级示范课程之一。

一、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1.全校性新生研讨课的特点

(1)小班教学便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5-7]在研讨课上,通过课程的组织,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能源、环境与社会”选课人数32人,采用小班教学便于师生间的互动,为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选课学生的覆盖专业范围广,教学过程更加注重通识教育理念的应用。作为全校性新生研讨课,采用网络选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能源、环境与社会”的选课同学来自汉语言文学、软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和各专业开设的研讨课不同,全校性新生研讨课更加注重通识教育理念的应用,注重新生在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

2.课程的设计

“能源、环境与社会”新生研讨课共16个学时,课程从哲学、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多个视角,结合科学与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性的社会学观点,以认识快速改变着的世界及应对中国高速发展所产生的资源、能源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例子,介绍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国内外发展清洁能源的成功案例,结合同学们所熟悉的各种应用条件,共同探讨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技术途径、经济分析和政策支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会以科学和人文的精神认识和分析能源问题,理解能源与社会的关系和能源利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人文社会原因,并能从人文社会的角度分析能源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激发学习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批判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文献查阅能力。

3.组织及教案的编写

结合笔者在热能专业新生研讨课中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了便于全校性研讨课的有效开展,本次研讨课设计为4学时每次,共授课4次。

篇(5)

关键词:能力培养;小班新生;自我服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38-02

一、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弱的集中表现及原因分析

综观当前小班新生自我服务情况,时时可见到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生活环节中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反思。

1、午餐环节

在用餐环节中,小班新生的以上现象尤为普遍,究其原因在于:第一、源自家长的无限宠爱和不正确的教养心态。如今独生子女居多,家中长辈尤为宠爱,往往是亲自喂养,许多家长抱着只要孩子能将饭吃完,喂喂也无所谓的心态。第二、孩子在家长们长期的不正确教养方式下,久而久之于无形中被剥夺自己动手用餐的习惯,独立用餐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2、午睡环节

午睡环节中,小班新生的自我服务能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家长事事包办,久而久之幼儿失去自己穿脱衣裤的权力和意识。依赖性越来越强,认为应该由长辈帮忙。第二、许多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将衣裤脱下后折叠好并放在固定位置的意识和习惯。第三、小班新生手部小肌肉发育尚未完善,穿脱衣裤时解纽扣、拉拉链等环节对于该年龄段的幼儿来讲确实具有一定挑战。

3、盥洗环节

盥洗环节中,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的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大部分家庭,在孩子入园前,没有培养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洗手的意识,故而,大部分新生不会也不懂得用正确的“六部洗手法”。第二、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穿着美观,往往为孩子购买牛仔裤、打底裤等比较紧的裤子,孩子需要大小便时,便由家长包办,而缺乏教会孩子自己独立大小便的意识。

二、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家园合作是前提

有效的家园合作对孩子教育和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专家讲座与班级家长会――强化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意识。

小班新生九月入园的第二周,邀请专家来园对所有小班家长进行相关讲座,通过专家在理论和经典案例的解说,帮助和强化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意识。第三周由每位班主任组织家长进行班级家长会,在会上,再次进行强化。班主任和配班老师还可以根据开学以来的三周对幼儿观察的情况进行相关反馈,让家长近距离了解孩子离开家庭后自我服务能力的基本情况,从而为家长树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意识提供更有效的现实依据。

(2)个别家访――促进父母和祖辈之间教养观念的统一。

家长树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意识的基础上,还应帮助祖辈和父母之间在教养观念上进行有效统一。实践中,部分家庭爷爷奶奶的教养方式和父母有着非常大的分歧,这不仅导致家庭中矛盾的时常产生,而且对培养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老师可以进每家每户,针对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家访,真实描述幼儿在园的基本情况,对爷爷奶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站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角度进行沟通,从而帮助父母和祖辈之间形成一致的教养观念。

(3)多途径、多维度的有效沟通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具体方法。

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当面沟通、电话沟通、网上沟通。选择什么方法则可以根据每位孩子和家长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每天亲自由父母来接孩子的家长,可以采取当面沟通的形式;对于祖辈接送比较多的家长,建议电话沟通;对于经常喜欢网上沟通的80后家长,老师也不妨采取网上沟通。

2、儿歌教学是途径

为提高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开展了《以儿歌教学为途径,提高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认为以下策略颇为有效。

(1)教研团队为力量,精心汇编《小班新生自我服务儿歌集》。

基于小班新生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生活环节中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所在园小班教研组团队老师的力量,针对性地汇编了《儿歌集》。操作过程中,以省编幼儿用书为主要参考用书,结合《教师资料手册》等专业书籍,同时请组内文学功底较强的老师作为领头人,多次筛选、精心汇编了《儿歌集》。

(2)多种途径为载体,有效落实儿歌教学。

借用教研平台,指定《儿歌集》中的几首,进行集体教学观摩研讨。将《儿歌集》中的其中几首,以一学期为单位,请小班教研组内的老师进行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教研形式可以是“一课多研”,也可以是“同课异构”。例如笔者所在园的小班教研组以儿歌《穿衣服》为教学内容,请3为老师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每位老师针对该教学题材,结合班级幼儿具体情况设计了教案并进行教学展示。

借用游戏功能,将所教儿歌进行有效巩固。小班幼儿最喜欢游戏,情境性的游戏往往能牢牢吸引小班新生的眼球。在儿歌教学后,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们进行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儿歌进行巩固。例如:小班区域游戏《娃娃家》中,教师提供了娃娃和几件衣服,请幼儿当成妈妈,为娃娃穿衣服,边穿边念儿歌。教师只需要在旁边做同样游戏,吸引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学习。

3、实践操作是关键

(1)生活环节是平台,切实给予小班新生自我服务的机会。

在《儿歌集》教学一一落实的同时,幼儿自己操作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环节,一一引导幼儿边念边做。比如:引导幼儿正确为自己洗手,在幼儿进盥洗室前,教师用情景游戏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听、念《洗手歌》,边念边引导幼儿做相关动作。

随后分组请幼儿进盥洗室洗手。需要注意的是小班幼儿因为在记忆特点上属于短时记忆,刚刚做的动作,在真正操作的时候未必能一一落实,这就需要保育员老师或者配班老师在旁提醒,可以是语言提醒,也可以是请幼儿模仿的形式进行落实。

篇(6)

笔者对手指游戏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小班幼儿情绪的影响作用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对家人具有依恋感,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像妈妈一样的照管和爱护,在这一阶段老师如果和孩子一起玩一些关于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手指游戏,孩子的情绪就会稳定下来,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也会拉近。这种安抚幼儿情绪的方法,远比将孩子搂在怀中,顾此失彼好得多。在小班幼儿初次入园时,处于焦虑情绪中的幼儿在手指游戏的引领下,渐渐消除对老师的陌生感,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让幼儿爱上幼儿园。

2.对小班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

手指游戏,是利用人的自身器官――手,伴随儿歌口令节奏,通过手部动作和言语去构造游戏情境而开展的游戏活动。玩手指游戏的时候手做动作、口念儿歌、眼做协调,全身的能动系统只做一件事情,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感觉统合能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得到了训练,从而使幼儿“心灵手巧”起来。

3.对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作用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小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我们选择以学习语言为重点的手指游戏,既能训练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节奏感,丰富孩子的语言感受性。幼儿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在边说边做宽松的氛围中,他们的语言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实践发现,通过形象的肢体动作的表演使幼儿对语言的理解 更深刻。

4.对锻炼小班幼儿手部肌肉灵活性的作用

三周岁左右的孩子,手指肌肉骨骼还没充分发育,正是动作技能发展的最佳时期。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手指游戏通过有趣的手部弯曲、伸展、摆动来表现,促进小肌肉的发展。这个时期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不够,通过手指游戏来训练孩子的精细动作,对幼儿的健康方面也是益处多多的。

5.对发展小班幼儿思维能力的作用

幼儿初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数的认识、理解、记忆都很模糊,如果我们借助手指游戏创设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学习数学。使孩子们“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手指游戏成为幼儿学习数学活动的有效方式,它提升了孩子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6.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作用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或小公主,在家里围着他们的是一群大人。一旦进入幼儿园面对他们的是一群同龄的孩子,在交往中,他们的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思想常常影响他们之间的交往,我们开展的手指游戏就为他们营造了一种轻松、随意、无拘束的氛围。老师鼓励幼儿自己找玩伴,自己在游戏中去协商、配合、互助,去友好相处,去学习合作。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结成现实的伙伴关系,他们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并且互相帮助。

二、手指游戏教学方法

建立手指游戏研究小组,由组长带动大家收集手指游戏的教育内容,副组长动员各班的家长加入收集行列,整理资料。将收集到的手指游戏按教育功效分类。通过副组长的分析、评价、分类,每班将15个手指游戏内容,整理后交给组长,再经过教研组全体成员的讨论选择和改编,最后,最合适的30个手指游戏将成为本学期幼儿特色活动时的学习内容。例如一套家庭系列的手指游戏《我的家》《家中五口人》《小客人》《好朋友》等,适合幼儿初次入园一段时间内,稳定他们的情绪之需。为了让他们尽快熟悉幼儿园的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还设计生活习惯培养系列的游戏《玩具歌》《洗手歌》《穿衣歌》《吃饭歌》等。另一方面,我们还为手指游戏配置相应动作,设计了体现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的目标。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太深奥的语言他们往往很难接受,枯燥无味的故事儿歌吸引不了他们注意,我们就选择了语言色彩比较强烈的幼儿游戏,配上形象有趣的动作,使幼儿一看就爱,一学就会,一做就懂的境界。

三、幼儿园手指游戏策略探析

1.手指游戏主要内容

基本指法、基本手型和成型手指游戏。学习中,一般做到以下几点:积极引导孩子认真、活泼地开展活动;正确规范指导孩子手部动作、语言表达,指导孩子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活动中设置情境引导孩子多想多说多做,真正把做想说结合起来。

2.在手指游戏中教学中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1)教师对手指游戏活动进行教案设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戏,使手指游戏取得良好预期教育目的。

(2)教师注重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游戏评价是影响幼儿游戏继续开展的重要元素,也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延伸。因此,要使幼儿在游戏水平上达到较高层次,教师在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同样不可或缺。

四、将手指游戏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使其相辅相成,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1.利用手指游戏帮助幼儿学习

例如利用“五只猴子荡秋千”的手指游戏帮助孩子学习5以内的顺数、倒数、加减法等。

2.运用手指游戏引导幼儿自我管理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62-03

研讨课是小班化的通过专题讨论而进行的课程教学方式。通常研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写作、演示和辩论,其特点是不再以讲授为主,而是实施研讨课教学方式。[1]当强调教师把课程交给学生时,一些新生研讨课直接把过去的教师主导课程转换为学生主导型研讨课[2],学生像走马灯一样轮流上台进行课件演示。这种翻转课堂的做法初步实现了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换,但没有最大化地利用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教师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可鼓励学生相互理解和同时参与。然而,由于个别学生过于自信而滔滔不绝,可能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3]针对如何设计一个参与度高的研讨课这个问题,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一种分组讨论与全班辩论的研讨课教学模式。

一、辩论式研讨课的教案设计

为培养学生的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采用了这种辩论式研讨课。该课作为面向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通识核心课,为学生初步了解航空发动机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从宏观上了解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目标、周期长的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掌握航空发动机研发流程中必要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设计好一堂辩论式研讨课,并尽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辩论式研讨课是具有辩论赛特征的研讨课,需要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划为正反双方两个讨论组群。设计的题目通常是涉及人文类、多领域或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是有多目标等多种观点类型的讨论题。研讨课通常应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阶段,其研讨主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都已讲授过,研讨题目要当堂布置,当堂进行研讨和辩论。辩论式研讨课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分组讨论,第二阶段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第一阶段,两个组群的划分原则是把学生随机分组,按照3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或反方,双方各有相同的小组数。可根据教室的布局,将正反双方分别划分在教室的左右两个区域。例如,对36人的小班进行分组,3人一组,36人共分为12小组,正反双方各6个小组。通常3~5人一个小组较为理想,增加人数会使小组讨论不够充分,减少人数则会降低讨论的水平。不建议将同宿舍熟悉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最好是男女搭配,这可以促进学生间交流的机会,同时增强团队意识。

讨论活动开始每小组先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10分钟后将各自标有组别的记录纸依次传递给下一组,即正方A1组传递给A2组,A2组传递给A3组,……最后A6组传递给A1组;反方B组也在本组群内进行依次传递。在拿到上一组的记录纸后各小组成员要进行学习讨论,下一组可以在上一组观点的基础上补充新观点。之后每隔5分钟将记录纸传递到下一组轮换,进行观点补充,直至本组群内轮换回自己最初的记录纸,并进行归纳总结完善。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这样设计,课堂氛围会十分活跃。通过激烈的辩论,双方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同时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综述,并在肯定学生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二、辩论式研讨课的教学实施

在新生研讨课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笔者实施了一节辩论式研讨课,按照辩论式研讨课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造发动机不如买发动机”。研讨内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有关概念和知识点,正反双方学生组可从多视角论述发动机的研制问题。

第一阶段,把选修的42名学生分为两个组群,按照3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和反方各7个小组。讨论活动开始,各小组成员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由于涉及航空发动机研制阶段的复杂性,学生所罗列的观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多个领域,形成了图1所示的围绕发动机研制的逻辑关系图。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如表1所示。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经过前期对辩论题的思考,学生们发言十分踊跃。通过激烈的辩论,正反双方学生不仅能从不同视角来看待问题,还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进行点评综述,肯定学生分析问题的各种观点,并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过去,学生只能从技术角度谈论国产发动机落后的原因,只能从材料问题、工艺落后、加工能力差等方面去议论这个话题;现在,学生学会了从需求分析入手,从经济发展、技术难度和需求、军事意义、政治和国家意识、研发周期等方面,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视野扩大了,还坚定了发展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自信心,增强了航空情结,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教案设计要求教师围绕着发动机研制所需的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答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但通过研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常辩论式研讨课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因为其必须以前阶段的知识传授为基础,其教案设计与前期教学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是贯彻始终的。涉及人文类和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更适合采用辩论式研讨课,也更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涵的两个方面,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培养。

大学的课程要使大学生从高中的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从记忆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4]高考作为大规模考试的一种形式,不得不采用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模式,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大学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更多地设计开放式的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5]

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中成功地采用了辩论式研讨课之后,笔者又在面向大四学生开设的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课程和面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维修性设计课程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辩论讨论的题目是“发动机性能达标比发动机维修性设计更重要”。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分享观点,学生参与度百分百,思辨积极主动。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好的教案设计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研讨性和互动性,增强学生参与度。

2.以提升思辨能力为目标。把航空发动机设计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为研讨内容,做到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为出发点,以提高主动获取系统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为落脚点。

3.以培养素质为核心。通过课堂辩论式研讨课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通过教师进行点评,以提升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手段、方法和能力。

四、结语

辩论式研讨课可以培养大学生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使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向研究型教学方法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研讨课的主题需围绕课程大纲内容来设置,是相关知识的系统性扩展,促使学生掌握和深化相关知识的作用。辩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研讨课就是要点燃大学生心中渴望知识的明灯,同时也要激起大学生挑战难度的欲望和雄心。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雅清,刘淑彦,张艺芋,卢晓东.北京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25-30.

[2] 汪小刚,戴朝卿,陈均朗.教师主导型研讨课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物理通报,2015(4):32-35.

篇(8)

一、亦师,专业引领,提升人格魅力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就无法落实课程目标,教学改革也无从谈起。这些年,我们构建了清晰科学的教师团队培训网络,把科组长队伍建设视为培训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经常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如骨干教师跟岗交流、各学科教师外出听课取经、教导处组织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教师”等论坛活动,让每位教师在分享交流中得到提高。玫瑰科组长专业水平较高,引领能力强,是一支能独当一面的科组长队伍。教师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能使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相结合,达成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共赢局面。

(一)抓好教师团队培养

下放管理权到各教研组,以科组为基础单位,充分发挥科组长的引领作用。抓好科组和备课组建设,每一次教学常规检查后都由科组长及时组织科组教师进行反馈交流。每学期.学校教导处都组织“培养可持续发展教师”科组长论坛活动,让学校的各位科组长积极分享交流,共同提高。

(二)变检查为指导,变检查为引领

1.每周对学校教师的各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不少于一次的检查,在学校OA网上进行反馈,对于特别好的做法或不足之处在教师例会上重点强调。

2.加强课堂教学校本研修,预期达到以下目标:让教师掌握“亦师亦友亦伙伴”的案例剖析模式;大幅提高我校教师的“备课与教案生成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与沟通能力”,让“亦师亦友亦伙伴”案例剖析模式成为教师专业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积累一些具有本土特色、有一定原创价值的研究成果;构建集教、学、研于一体的“亦师亦友亦伙伴”案例剖析研究模式。

根据以上目标,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亦师亦友亦伙伴”案例剖析模式是指以“亦师亦友亦伙伴”的教学设计、研课、课堂评价项目的设计与思考三个环节为一个整体的模式运作机制,组织好这一模式的落实开展。

(2)关注“时效”“情感”“重构”三个维度,结合学科及任教班级的特点构建各科各班凸显“生成”“互动”的“亦师亦友亦伙伴”教学设计研究。

(3)以“研课”为策略的“亦师亦友亦伙伴”研究:一师同课异班同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众师同课同班异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一师同课同班异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众师同课异班异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

(4)以“课堂评价项目的设计与思考”为策略的“亦师亦友亦伙伴”研究:反思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教师自评);欣赏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教师评他);批判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评价自己);品鉴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学生、家长评价教师);引领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专家、学校主管评价教师)。

在本研究中,重点是结合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实际,构建关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亦师亦友亦伙伴”课堂,研究出轻负高质的教、学、研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备课与教案生成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与沟通能力”的测量,并找出教师构建与优化“备课与教案生成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与沟通能力”的内部机制。

(三)重视“送出去,请进来”,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处、科组长带头认真学习。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在教师例会上分享学习成果,校际间的交流活动也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亮点。近几年,玫瑰与深村、藻绵、河宕、高明更合、千禧小学和沧江中学附属小学等组成了联校,在联校教研中,从阅读、习作指导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指导,教师们为高效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四)以竞赛为契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种教学、学生竞赛活动整合到教师团队培养工作中来。我们认为,一位优秀教师不仅要自身素质高,更重要的是能把培养学生和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结合起来。任何一次比赛,教导处都带领科组长在赛前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训练时扎实到位,赛后及时小结,以达到玫瑰师生“一次竞赛,一次提升”的目标。

二、亦友,尊重学生,当好孩子的知心人

打造孩子喜欢的学习平台,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每学期我们都坚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动项目有:音乐科组的舞蹈队、合唱队、古筝队;美术科组的丝网花制作小组和绘画制作小组;数学科组的育苗杯小组;语文科组的小主持人小组;体育科组的田径队、毽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科学科组的科技发明小组;信息科组的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编程小组、足球机器人小组及电脑制作活动小组。各年级还按学生的兴趣组建了阅读、书法、剪纸、英语课本剧等活动小组。教师用心耕耘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收获不断,效果显著。

(一)打破常规的课堂模式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以构筑“活动化”“儿童化”的课堂为目标,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想、困惑和收获,把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堂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小结等。在实践时教师也学会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接纳和认同每一名孩子。做到“真情实意爱学生,真才实学教学生,真知灼见感染学生”。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最爱

1.开学初领任务。分派也好、抓阄也好,一个班负责一个课时的内容,每个单元的新课内容分下来,剩下的自由认领,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不唯书”、常质疑的好习惯。 2.提前一周备课。提前一周做课件(高年段)、试教,每个小班成员都有自己负责的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不耽误学习。

3.课堂气氛活跃,容量大。课堂上,讲课的“小老师“头头是道,播放课件的人得意无比,因为课件中的图片漂亮、内容丰富、音乐动听,还不时会有抢答、小班竞赛、上台展示等环节,听课的人特别专心,课上,“小老师”根本不用强调纪律。

4.每节课结束后都有小结,有反思。每堂课总会留下几分钟,要么教师小结,要么大家评议。表扬做得好的,指出做得不够的,提出改进意见。

(三)把学生喜爱的综合性学习更好地落到实处

关于综合性学习,五年级以后都是以独立的单元呈现的。因为有小班,所以每一次综合性学习都会有很多收获,有很多值得珍藏的东西。

1.“遨游汉字王国”课程:各小班制定活动计划,到街头找错别字,办手抄报,搜集谜语、歇后语等资料,最后形成活动展示汇报课。

2.“轻叩诗歌的大门”课程:经过一轮学习后,我们请每个小班出一本综合诗集,包括对诗歌的分类搜集、赏析、创作等,很有意义。

3.“难忘小学生活”活动:以小班为单位回顾小学生活,包括照片、文字、习作等,形成一本书。

我们的“真情实意爱学生”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喜爱学生,更是深层次的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习得”。教师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二是尊重学生的选择;三是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选择学生喜欢的切人方式,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唤醒潜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亦伙伴,教学相长,让师生受益终身

篇(9)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49-02

自杜郎口中学采用导学案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导学案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该校的升学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各方学校纷纷效法,但有的学校却事与愿违,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不禁让人们开始思考导学案的适用性或者说是应该如何使用导学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在之一进程之中导学案的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

1 导学案概述

导学案自出现以来受到了各地学校的效仿,为了更好的让导学案服务于教学活动,更好的促进有效的教学,了解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设计的原则以及其设计的基本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1.1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与学习获得,克服教与学的分离而设计的以特定内容为载体的师生主体往活动的方案。[1]导学案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导即教师引导,学即学生学习,案即是在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出来的学生学习的方案。也就是说导学案应该是在一定的方案的引导下连接师生的为了让师生都走得更好更远的桥梁。

导学案不同于教案也不同于学案,它可以说是教案与学案的有机结合体。教案、学案和导学案的区别在于教案以教为主,教师是主体;学案以学为主,学生是主体;导学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案与导学案虽仅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有本质的区别,学案侧重于将知识掰碎了给学生如何“喂”,而导学案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如何“取”,着力点在于教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注重学习思路的引领,突出学生自学的过程。学案虽然强调学生的学,但教材内容的呈现缺乏启发性、系统性和阶梯性。[2]

1.2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并不是人云亦云,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归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探究的本能,必须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面对不同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对问题的具有梯度化的设计实现各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把握教学的环节,抓好教学的节奏,提高教学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导学案的使用要适应当下的环境,要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需要将导学案准确的用好用对。

1.3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的设计分为四大板块:学习目标――核心知识(问题引领)――知识应用(典例分析)――专题训练;课堂实施分为6个环节: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展示――预习导学――交流研讨――训练巩固――拓展延伸。[3]

导学案的设计要从具体的内容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照搬他人的导学案是绝对不可取的,每一个导学案都应该是教师根据当时当下的教学环境以及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因此将导学案复制粘贴必定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不恰当。导学案在具备了几个基本的环节的基础上,允许有教师或者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存在,一般而言,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都是从问题的设计入手,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有效的学习知识,让他们学有所思,让导学真正的发挥作用。

2 导学案存在的问题

尽管对于导学案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是正如世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教育领域也不可能会存在适应于任何情况任何学生的导学案,再加上导学案存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有很多可以提升和改进的空间,因而在导学案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日益显露出来一些问题,了解问题的前提之下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因此必须直面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2.1教师对导学案认识不足,让导学案流于形式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方案。但是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而只是将导学案流于形式,有时给学生的导学案也仅仅只是对于教案的再加工。导学案作为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一般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给出更多的指导,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导学案,那么学生就不能真正从导学案中受益匪浅。

更有甚者居然将导学案逐渐引上了“练习册”的道路,导学案不再是帮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循序渐进的思考问题,而是变成了单纯意义上的对于问题的回答,导致学生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无法深层次的去挖掘出更具价值的知识,这种对导学案的不正确的使用和认识不仅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也起着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增强教师对于导学案的积极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双赢甚至是形成多赢的局面。

2.2忽视学生的全体发展,无法面对全体学生

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有其独特性和个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导学案要求学生通过引导自己先行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在面对较多人数的班级的时候,教师往往不能够关注到所有学生。尽管一般教学方式下教师也不可能会关注到全体学生,但是导学案的实施则使这一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在面对较多学生的时候,教师往往更倾向于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因为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清楚,思维更加灵敏。而对于成绩中等甚至是较弱的学生,他们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长此以往,只有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和控制的话必将阻碍学生整体的发展。

就导学案的适用性而言,导学案的使用更适合于小班教学,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用于年级较高的学生身上。年级较低的学生本身就不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因此,导学案必须是主要针对较高年级的小班化形式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更加有利于学生全体的发展。

2.3一定程度上带来教育不公平,产生两极分化

导学案实施过程中总会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但是在一个组内学生的程度各有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无可厚非。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承担起更大的责任,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而其他的学生相对就显得没有那么积极,这就会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思考的更多做的更多,因而所学到的也就会更多,学习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因为能力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说对成绩较好学生的依赖心理或是不自信做的就会少,对问题的思考也就会相对减少,长此以往,强的变得更强,弱的就变得更弱,就会造成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而且在这样一种小组学习的方式之中,成绩好的学生相对成绩较弱的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的成长自己的机会,虽然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个体自身的学习能力,但是在知识的学习上并不需要遵循“弱肉强食”的原则,每个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机会都应该是均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很好的分配学习任务,恰当的处理好不同学生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下道尔顿制,充分考虑下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导学案尽可能的可以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不要让两极分化的局面不断的扩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学习知识的同样的平台,让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2.4阻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通过“问题化”设计引导学生学习,这些问题一方面起着引导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弊端。有了现成的问题之后,学生往往会失去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动力,仅仅是停留在回答问题这一层面,而不会去深究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内容。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会慢慢变成回答问题的机器,怀疑的热情慢慢被削减,思维变得刻板,缺乏创新精神,变得不喜欢思考,不想要思考。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中最关键的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其实比教师所认为的要聪明,有时只需要稍微点拨一下就会思绪万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出现标准答案之外的声音,并不断鼓励学生多看多学多想多思,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思考,愿意去创新,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进而思想碰撞的基础之上才能擦出新的火花。

因此,导学案不能只是在问题上徘徊,必须要善于培养学生自己再寻求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学习是最基础的,在这一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

3 结语

导学案的产生与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导学案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情境、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更有效的进行,但是导学案也并非是万能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对用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让导学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辉.“导学案”之思与辨[J].教育科学论坛,2011(9):22.

篇(10)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球体的材质不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2.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球体的不同特性。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每人3个小球(玻璃球、泡沫球、毛线球)、每人3个大塑料球(可以打开的冰淇淋盒)、调查表、红黄蓝3个大篓。

四、活动过程

1.玩小球,感知小球特性

导入语:看见小椅子下面放的什么呀?

(这是玻璃球、毛绒球、泡沫球。)

导入语:我们一起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这三个球,你发现这几个小球有什么不一样?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让孩子通过感官分辨小球之间的不同,玻璃球硬且重,毛绒球和泡沫球软且轻,为下面幼儿猜测小球和大球碰撞后发出声音的大小做铺垫。

2.摇一摇,辨球的声音大小

(1)想一想,猜一猜。导入语:今天大球也来和小球宝宝做游戏了。我们把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里摇一摇,猜猜谁的声音最大?出示记录表:你觉得哪个小球发出的声音最大,就把你的红苹果贴到它下面的表格里。

(2)做一做、验一验。导入语:请带上你的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中,摇一摇、听一听,哪个小球宝宝声音最大(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幼儿操作得出结果:教师在记录表上贴大中小三朵红花表示三个球的声音大小。

环节自评:这是本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在熟悉三种球的特性基础上,老师抛出问题,孩子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发现又硬又重的球于大球碰撞发出的声音大,而又软又轻的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小,这个环节中孩子的探索积极性很高。而在最初的教案设计中,这一环节的最后还曾提问孩子:“为什么玻璃球发出的声音大,而塑料球和毛绒球发出的声音小呢?”后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这一提问让原本很热烈、愉悦的探索氛围一下子冷了场,这说小班的孩子对于经验的总结还是能力不够的,而且也让我意识到,孩子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感受远比结论的陈述重要得多。

3.辨声音送球宝宝回家

导入语:球宝宝累了,要回家休息,出示分别有玻璃球、泡沫球、毛绒球标记的篓子,请幼儿听声音辨别是哪个小球,并将小球分别送回家。

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球宝宝送得对不对。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巩固的过程,在分类操作中,将孩子已获得的经验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这个环节中,孩子大多能通过大小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来辨别这三种小球。

4.选择球宝宝为歌曲伴奏

小球宝宝的声音真好听,我们来开个小小音乐会。听歌曲《大雨小雨》,让幼儿根据歌曲的歌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球为歌曲伴奏。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的延伸,也是一个区域融合的过程,让孩子将科学操作中获得的经验在打击乐活动中体现出来,孩子们纷纷表示大雨应该用玻璃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而小雨应该用塑料球或毛绒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

五、活动延伸

1.将大小球投放到科学角,让孩子继续探索,不同的力道摇动球之后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在美工角投放材料,让幼儿制作泡沫球和毛线球。

六、活动反思

篇(11)

《指南》在说明中要求我们在实施的时候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而集体教学活动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它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下面分析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

《指南》指出,教师要了解3-6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之上。但是,目前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存在着大量“照搬”别人教案的现象。组织教学时照本宣科,内容选择不一定适合本班孩子的发展水平,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集体教学要能发挥优势,首先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教材上的教案并不是教师拿来就用的,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个教案是否符合本班孩子的兴趣,是否需要调整,在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方法策略方面重新思考、重新设计、反思检验。教师在做中学,最终知道怎么设计教案。

2.没有分析活动内容是否适合集体教学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经验,不应单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是,我国幼儿园有太多的教学活动是采用集体教学中“传授”的方式进行,而国外的幼儿园90%的活动都是在区域中进行的。我们忽略了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互动体验中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采用集体教学,例如小班的数学:认识颜色、学习分类、认识1和许多、学习一一对应等等,这些活动到底有没有必要上集体活动?能不能用小组的、个别化的形式?能不能放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我建构?能不能放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渗透学习?例如:认识颜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各种颜色的玩具:学习分类——可以放在每天餐后的放碗、放碟子、放勺子的时候进行;学习一一对应——可以在每天的区域活动时,学习将玩具和标识相对应: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可以在每天晨间点名的时候进行:学习开锁——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己尝试、探索。

3.没有真正挖掘出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

集体教学的功能是:整理归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提升他们原来的经验,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认识新的事物。如果教师在活动前缺少思考,目标定位不恰当,没有真正挖掘其核心价值而随意地进行集体教学,会大大影响集体活动的效率。

目前我们幼儿园的音乐、体育和语言等学科都是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如何抓住每次集体教学的核心价值,发挥集体教学的功能呢?我们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次集体活动能够提升孩子哪些经验?拓展哪些知识?

(2)这次集体活动有哪些价值?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3)如何根据其核心价值来设计本次活动?

根据思考,我们再做相应的设计和组织,这样才能发挥集体活动的功能。

二、《指南》对设计和教学活动给予的帮助

《指南》指出了3-6岁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指引我们更加科学地组织实施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那么,《指南》对我们设计和教学活动时到底能提供哪些帮助呢?

(1)《指南》详细列举了每个领域、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表现,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对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方面提供了指引,为观察了解幼儿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教师再根据了解到的幼儿已有经验设计适应集体教学的内容,以符合本班孩子的需要,

(2)《指南》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建议。利于教师全面看待各个目标,关注目标的连续性和相互关联性,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目标的确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区分目标的难易程度,最终确定本班幼儿应该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