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财务管理制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中小学的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第一,预算编制陈旧
从中小学的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学校的预算编制工作,方法相对比较陈旧,内容上没有真实呈现,执行工作也没有严格要求。主要是财务编制的方法没有科学化,预算编制的时间相对比较短,进行预算过程缺少约束力,这就对预算的严肃性有着影响[1]。
第二,中小学的财务管理中的体制尚未健全
在制度上也没有得到有效完善。从具体的问题来看,主要就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违规的情况。由于缺乏了规范化的制度建设,这就会造成财务管理没有依据,从而就比较容易出现一些违规行为。
第三,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
中小学校没有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证相符,对购入的教学仪器设备、办公设备等资产管理不严、保管不严,存在不同程度地资产损失现象。对清理报废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办理报销手续,对购入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准确入账,普遍存在学校资产盘盈盘亏的不合理情况。
第四,财务收支缺乏透明度
学校的财务开支情况、账目情况除了财务管理人员之外也就只有学校的领导者们了解。无论是在校园工程建设、各种物资采购方面,还是在教辅资料采购以及学生的各种补助费用的发放方面都缺乏有限监督与制约,长此以往学校财务经费就会进入个别高层领导的口袋。
第五,往来款项长期挂账未清理
部分学校不重视往来款项的清理,每年没有进行一次盘点,对长期挂账的往来款没有通过询证函等方式进行核对,对账实不符的没有查明原因。没有及时清理和采取催收措施,造成资产的流失。
(二)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对中小学的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认识层面的影响因素就比较突出。有的中小学的领导层,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没有得到充分注重,在法制观念层面也相对比较淡薄[2]。还有是学校在受到经费的限制下,对财务管理的意识就不是很强。
再有,影响财务管理的因素还体现在审计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从而不能有效的规范财务管理的工作。在具体的管理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到预算管理等。这些层面的影响因素就会造成财务管理的质量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新制度下中小学的财务管理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措施的科学实施,要从认识层面进行提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将资金使用效益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保障学校进一步发展。中小学领导层要在财务管理层面进行详细充分的了解,注重财务管理的模式优化,将传统的重教育而轻理财的观念及时更正,保障财务工作有效开展。
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拥有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将管理的水平得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制度要能严格的遵循,将财务收入管理进行规范,特别是对预算外收入要不断加强管理,还要在支出管理层面不断强化,对一些不合理的支出要杜绝,将学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要完善。在这些制度层面得以良好的完善,才能保障财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三,注重对财务管理队伍的完善建立。只有拥有良好的财务管理队伍,才能保障财务工作的有序实施,学校在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方面要合理,配备专职的财务人员。同时注重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技能的提升。从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和相关的法律知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
1、每年12月份,学校制订出第二年财务开支预算,每年春期开学和秋期开学,再视其收入,具体修订预算表。
2、除常规开支以外的大额经费开支,应写处书面报告交学校校长,在校长办公会上研究同意后,才能纳入预算内开支。
3、每年的开支,不得超出当年的收入。
4、不得私自开支经费。计划外的开支,未经校长办公会批准,不予以报销。
二、统一审批制度
1、审批权限
(1)开支50元以下,由后勤主任审批;
(2)开支50元以上,200元以内,由分管财务的副校长审批;
(3)开支200元以上,500元以内,由校长负责审批;
(4)开支500元以上,10000元以内,由校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
(5)开支10000以上者,原则上需经教代会表决通过。
2、审批程序
(1)500元以内的项目资金开支,先由经办人签字,再由审批人签字,最后由校长签字报销;
(2)500元以上的项目资金开支,先由经办人签字,再由分管财务的副校长代表集体审批签字,最后由校长审批后报销。
(3)对不合理的开支和未经审批的开支,出纳不得付款,会计不能入帐,并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教职工不得无理纠缠出纳员或会计员。
三、各类费用报销制度
1、会议费、活动费及招待费的管理
(1)学校举行大型活动确需经费,需经分管领导拟出报告,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并决定其总金额方能开支。
(2)对外活动的接待费,必须由校长同意,并定出接待标准(视其接待规格而定)、参陪人员、就餐地点后,方能就餐。就餐结束由经办人当面结帐,并签字(写明事由、就餐人数,日期)。费用由出纳员每月支付一次,并带会附件,发票报销时附件附后。先斩后奏者,一纪不予以报销,由经办人负责。
(3)上级的各项收费,报销发票时,要出具上级征收费的文件或通知。
2、差旅费的管理
(1)教职工因公出差(含开会、学习、考察、参观),由学校研究确定对象和人数(去城内办事应提前报告学校以便统筹安排)后,方可出差,否则不予以报销差旅费。
差旅费、住宿费、车船费按以下标准报销:
出差地区车船费报
销标准住宿费报销标准生活费报销标准备注
本区内裾实报销30元以内8元在城区每天报销交通费2元。
市内裾实报销50元以内10元每天报销交通费3元。
市外一般地区裾实报销70元以内15元每天报销交通费4元,火车限硬席、硬座,船三等仓以上,飞机由学校研究重严审批。
经济特区裾实报销90元以内20元
(2)一般不予以报销包车发票,特殊情况(紧急事情)确实需要租车,经校长同意后,方可租车和报销租车发票。
3、班费的管理
(1)各班班费,由学校统一在学校代管费中扣除,班主任不得私自收班费。
(2)班费只能用于各班开展活动、看望生病的师生、办专栏、购买锁、清洁工具等。
(3)班费每期每人2元,由学校代管,班主任计划开支,超支者不予以报销,节余者归学校。
(4)班费开支发票,应先由该班班长签字,再由班主任签字,最后到审批者处签字报销。
4、课本费、资料费管理
(1)每学期订购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学生作业本、记录本等,由教导主任负责,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审查批准,用支票汇兑,订数与支出相吻合(发票报销按审批权限处理)。
(2)每学期订购学生资料,由教导处负责,原则上各学科订一套(如初三、高三要多订,必须经学校批准)。教导处在订购资料时,先要征求学科教师或年级教研组长同意后,再交学校集体研究审批(区教科所下发的单元检测题除外)。
(3)凡订购资料,一律由学校统一在代管费中扣出(如代管费不购用,由学校决定后,再由班主任收起来交学校总务处),任何人不得私自订资料,更不能私自向学生收取资料费。
(4)订购资料,如有回扣费,一律归学校。发票报销按“审批权限”处理。
5、办公用品添置费的管理
(1)添置办公用具、设备,由各部门、处室负责人向总务处申报(填写申请购置表),总务处根据学校经费计划权衡后,报审批权限相应的领导审批,再由总务处实施。先斩后奏者不予以报销。
(2)办公用品,一律由总务处统一购买。不得私自购置,否则不予以报销。购买的物品一律到物品保管员处登记造册(实验仪器在实验保管员处、电教器材在电教员处),再由有关部门、处室或有关人员领走。
6、其他费用
(1)教职工生病住院,学校组织人去看望,一般情况下,不超过50元,重病住外地医院(涪陵区以为)不超过100元。
(2)教职工或教职工直系亲属有丧事,送100元以内的祭礼(含花圈、火炮)。
(3)接待如需用烟、用水等,由校长指派出纳员购买。
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要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帐,定期清查,年终必须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对丢失、毁损的要查明原因,属于人为损坏者,由当事人照价赔偿。
2、对所有固定资产都落实责任承包制(使用者为责任承包人),人员变动时(学生使用部分每学期清理一次)进行清理,丢失、损坏照价陪偿。
3、固定资产的报废和变买,原价值在50元以内的由后勤主任把关处理,50元以上100元以内由管后勤的副校长把关处理,超过100元者,必须报学校研究同意,方能报废或变买。
4、不得私自将公物借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使用。需借用者应征得学校的同意,持借条到保管员处借取,借物单位或个人不按时归还,联系人和保管员有责任追回。
5、教职工宿舍(值宿室)的公用部分,由学校负责统一整修,费用由学校承担,“广厦工程”(教师集资建房)公用部分,由学校统一整修,费用由所有住户承担。
6、新分来或调来我校的教职工,需用学校值宿室,由学校一次性投资修好水、电,门、窗,交给教职工使用。以后需要维修的均由教职工自行负责,如有人员变动,需由学校验收后(如有损坏照价赔偿),方能办理变动手续。
7、学校公家楼舍等维修,由学校研究后实施。
五、民主理财制度 1、学校财务管理必须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成立以教职工代表为主,有关领导参加的民主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由教职工选举产生,并由学校委派。
2、民主管理小组有权监督财务的实施情况,有权对资金的使用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编制情况进行检查,有权检查现金、存款、固定资产和会计帐目。
3、民主管理小组参与学校重大开支的讨论和决定。
六、会计报表制度
1、年初向学校报送收支预算表,年终要保送收支决算总表,并写出预决算说明书。
2、每月向学校报送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报表。
七、财务审计制度
1、定期审计。学校的财务,由学校民主管理小组在年中或年末进行定期审计,做到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对审计出的问题要严肃处理。每次审计结束后要及时写出书面报告,向学校汇报情况,并将审计情况上墙公布,接受职工监督。
2、专项审计。根据职工反映的问题,由民主管理小组对有关项目和有关人员进行专项审计,及时澄清事实,妥善解决问题。
3、离任审计。学校财会人员在离任进行工作交换时,在学校领导的监督下,向新任财会人员办理移交手续,确保财务关系的连续性质。
八、财务公开制度
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保证收支行为的规范化;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增强教职工民主意识,激励教职工参与理财,积极有力地进行财务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不正之风,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密切干群关系,促进行风建设。
二、财务公开的原则
财务公开应当遵循合法、及时、真实和公正的原则,不得侵犯他人私隐,商业秘密、国家秘密、不得损害学校利益。
三、财务公开的内容
1、学校财务规章制度,上级有关文件和政策性通知;学校各项奖惩制度及绩效工资实施方案。
2、学校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尤其是公务接待、会议、用车等费用支出情况及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
3、公用经费的划拨标准、总额及累计拨款情况;
4、重要财产、物资的采购和处置情况;
5、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社会保障缴费情况;
6、建设工程项目和较大修理项目经费落实以及公开招投标情况;
7、学校代收代支资金情况;
8、其他涉及教职工利益的重大经济事项。
四、财务公开的方式
1、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宣传栏;
2、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会议;
3、内部资料、校刊、广播、校园网等校内信息媒体;
4、其他便于教职工和社会知晓的形式。
会计学校的财务管理体系随着新的会计制度的实施和各个学校招生力度的扩大已经很难满足学校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新的会计制度的影响下,促进会计学校财务管理的创新,减少学校成本的无端浪费是会计学校的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程度低下。会计学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致使整个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混乱,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系统不完善,票据和凭证没有统一的要求。其次是会计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缺失,许多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决策部门,中间的管理监督都没有明确指标,这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内部人员的监管力度不明确,这样就会造成假账、虚假上报等情况发生。第二,预算管理机制缺失,资金使用混乱。会计学校普遍存在实际支出与使用不合理的现象,这就是因为在会计学校中缺少相关的预算管理机制,在资金使用之前,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已达到支出资金最高利用的目的,避免资金无端浪费,各个部门之间矛盾加剧等情况发生。第三,缺少完善的财务监督体制。会计学校的财务部门也是其监督部门,这样的监管形式让监管变成一纸空文。财务人员职权局限,未能参与到财务活动中,这样就出现了虚假上报等的现象,无端的增加了财务支出,助长了这种违法乱纪行为。会计学校财务监督部门财务人员对于支出资金的运用并没有实质性的掌握,财务报销系统不完善,不能及时进行账目的整理,出现了假账谎报等情况,审计工作也不能及时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资金的增减工作。第四,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严格。长期以来,国家拨款是会计学校固定资产的主要来源,很多学校都不注重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层出不穷。固定资产入账销账混乱,各部门之间矛盾增加,无端增加办公设备,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入账价值不明确,资金流向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使得固定资产无端流失。第五,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在当前会计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大多数的人员缺乏专业素质,未能及时的增强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现实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存在很多的财务管理人员自身专业水平不足,并且安于现状,不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等现象,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财务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在自己的工作中出现假账等现象,以公充私满足自己的利益,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对自身工作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仅不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对于国家出台的政策和相关支持措施也不主动进行了解和学习。对于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对于财务人员的考核不及时,对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的协调财务人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注入新鲜血液。导致专业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学校的日常财务管理要求。
二、创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实施途径
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想要快速的解决以上问题,减少会计学校的不合理开支,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只有改变当前的模式才能实现。第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学校根据新出台的一系列相关制度法规,结合自身出现的问题,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成立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对学校各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进行和管理,对于学校各方面资金的投入和支出有一个明确的账目汇总。明确学校各项财务支出的出处和用途。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账体系,严格把控报账过程中各加强财务管理监督体制,资金使用可以落到实处,更加促进学校各项方案切实有效的进行。第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是改变当前学校出现众多问题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会计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大局势的发展结合自己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预算管理的内容[1]。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会计学校重点项目重点支出,整体资金的支出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是会计学校保持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财务预算管理可以科学的支配学校的资金,对学校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补救措施,避免了学校出现财政危机。会计学校还应该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整个实行过程进行强有效的监督,尤其是资金投入较大的项目应该多次进行监察,以确保资金的落实使用和预算的科学合理性。第三,控制成本,加强成本核算。推行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针对目前会计学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可以推崇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全责发生制的办法。首先,要坚持这一原则,对成本进行核算,其次,权责发生制可以使会计学校的账目更加明了精准,最后,会计学校应该加强这部分的考核,制定相应的奖励惩罚措施。完善成本预算的标准,使高校成本控制的经济责任与财务管理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针对固定资产不合理的现象,会计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形式解决。(1)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结合学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固定资产的类别和损失方式,科学的制定正确的折旧方法,客观真实的体现会计学校的成本核算,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概率。(2)固定资产来源于多个方面,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来源不同来区分,要有针对性的处理,不能一概而论。固定的资金和资产要有专门的账户,对账入户,明确各方面的资金支出。第四,加强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近年来,随着会计学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在逐步增加,这其中很多盲目扩大的项目使会计学校面临财务危机,因此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规定,并且要求各个学校要有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2]。资金的支出与投入要有一个明确的审批和确立流程。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来源方向。学校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留出足够的退路,贷款额度范围的把控要在学校财务能力范围之内。提高每个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实现财务管理成本与效益成正比。保证学校能够正常的运行。第五,重视高校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财务管理人员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体,应该审时度势的人情自己所处的环境,适应当下发展趋势,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强化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会计学校也应该给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通过讲座或者培训课程等形式开展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对风险意识的把控和成本的控制。随着各大会计学校的迅速扩招,会计学校需要面临责任也越来越大,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理素质水平,不仅可以使教育经费更加合理有效的使用,更促进了社会的长治久安。综上所述,面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合理,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会计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的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会计学校应当快速的改革和创新当前的财务管理模式,对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对快学校快速的发展和壮大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配置上主要采用投资计划的方式进行投入,资产管理上是账物分管分类归口管理模式。计划体制的资金投入方式及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高校各部门缺少对固定资产的效益性的评估,导致高校固定资产存在重复购置,闲置现象严重等情况,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低下。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流失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各高校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与之相适应,并且与学校管理跨度及管理幅度相适应的办法和细则,树立法人资产形成及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的责任观念和绩效观念,以促进高校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但目前很多高校出租出借的资产并没有按上述《暂行办法》进行审批及备案,对已不能使用的资产没有按要求进行处置;接受捐赠、无偿划拨、自制或改建等固定资产,或账外流动,或没有入账或入账手续不规范,造成账实不符;对转为经营性的固定资产,缺乏评估,没有按《暂行办法》进行有关资产的申报、审批、转移手续,责权利不明确,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功能较差,资产的流失严重。
(三)缺乏资金使用效益评价的体系,资产使用效益低
目前高校对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评价体系,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均以方便管理,简化程序为出发点,缺少统筹兼顾,调配使用观念。财务部门重视经费的收支平衡及年度资产的投资计划,资产管理部门关注项目可行性和增量预算额度。而使用部门出于争资源的考虑,夸大需求,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经调查,部分高校许多房屋和仪器设备低负荷运行,尤其是实验室利用率极低,使用效益低下。
(四)会计核算不合理,固定资产价值虚高
目前高校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固定资产投入一次性费用化,影响了高校生均培养成本计算的均衡性;因为对固定资产不进行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损耗,无法实现成本补偿机制及成本考核机制。固定资产会计科目账面价值除报损报废外,数据一直不变,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导致虚增净资产。
(五)固定资产统计数据可比性差
每年度的国有资产情况上报,清产核资专项检查工作,由于财政部与教育部分类不一致,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分别执行财政部和教育部标准,存在资产分类转换的问题,给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实际核对工作带来一系列困难,部委之间,高校之间数据可比性低。
二、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协同的要求: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针对高校的特点着重突出财务管理的转变,对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协同融合提供了明确的理论基础。其具体概括如下:
(一)明确高等学校财务与资产管理任务
合理编制预算,有效执行预算,准确进行决算,严格遵守预决算程序,实施对高校资金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国有资产,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新的高校财务制度赋予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新内容。用财务管理的手段实施加强对高校经济活动包括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控制和监督,是新高校财务制度与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协同体现。
(二)明确资产范围,提高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
新制度明确列明了了国有资产不但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也包括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改变了人们狭隘的资产观念。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一般设备单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提高至1500元以上)。固定资产其中三类别由旧规则;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对应了新规则三类别:通用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新制度的这些规定,对高校实现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明晰的对应关系,以价值手段加强对实物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务求账实相符。
(三)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树立成本核算观念
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新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不考虑残值,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规范管理。新制度的这一原则,提高了高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均衡性,为建立资金效益评价体系夯实了基础。
(四)明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任务
新高校会计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必须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完善资产管理办法,加强资产管理。由此对应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中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目前很多高校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条块分割,缺乏协同。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固定资产总价值近14亿元,设备仪器由国资处管理,房屋构筑物及家具由产业处管理,图书由图书馆管理,财政部要求固定资产年报表或产权登记工作或清产核资专项检查工作,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仍然无法准确核实资产数据。新制度明确了高等学校必须建立资产管理机构,完善资产管理办法,将大大改变清产核资年年清,年年不清的管理现状。
(五)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盘活资产
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管理,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在非营利性基础上盘活资产,提高固守资产周转率及使用率,以促进资产的更新换代。
三、新制度对高校财务与固定资产协同管理的影响。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的新规定新变化,基本改变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因缺乏与财务管理协同而存在上述管理问题,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提上日程
随着财政资金在预算、政府采购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对高校在预算拨款资金和项目追加资金使用方面日益注重绩效考核和评估,新《制度》在高校财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旧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直到资产报废,账面价值对应固定基金,仍是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真实的价值。新规则引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概念,明确了高校的教育补偿机制,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各高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按轻重缓急的购置原则,使固定资产更好地服务于行政、教学、科研活动,强化成本核算。
(二)强调了固定资产统一管理要求,搞高数据质量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新的分类满足了资产管理要求:微观上有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的账实(卡)对应、会计核算更具关联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固定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有序真实地开展,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宏观上有利于高校之间,各部委之间对固定资产数据进行跨部门跨系统引用,实现指标口径及指标范围等方面相互印证,增加固定资产数据纵向和横向可比性,提高宏观数据质量基础。
(三)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突显财务与实物管理协同效益
新制度要求资源共享、共用,这就要求各高校建立资产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固定资产实物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由使用者登录这一固定资产共享平台了解固定资产现状及使用情况,让需求方结合工作需要,通过交换使用方式或免费申请使用,或付费使用,这样整个教育系统,学校之间,部门及院系之间资产就可以流动起来,既保证了正常使用,又节省了资金,同时也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突显资产的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协同效益。
(四)高校实行二级公益属性分类,规避了高校投资的风险性
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在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其后勤工作社会化从未间断,自身具有一定的创收能力,即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并存,新制度允许高校在保证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其存在一定的盘活产业活动,但必须加强管理。新制度规定,高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以确保财政资金,高校经费专款专用运用于教学和科研上。严格对外投资及经营活动管理,明确规定教育与经营分开,确保了高校教学的公益性、社会性,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据笔者观察了解,当前县域学校管理人才,多有这样的满足思想:我能任现职已经很满足了,不想再有更大的发展了,就这样吧。由此看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管理“人才”没有“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多是只图自己“舒服”,根本没有想到教育是一项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是关系到包括自己后代在内的千千万万子孙后代的大事、要事。笔者觉得,学校管理人才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就不能担当“管理人才”之名,更不配在管理岗位任职。正因为如今县域学校中缺少高素质管理人才,才导致当下县域学校教育质量一直难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笔者看来,当前县域学校要想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尽量避免使用本地管理人才。本地管理人才,由于多受制于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控制、牵制,尤其是人事控制权。所以,整体说来,学校管理人才多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人员有一定的牵连。以至于管理人才素质优劣就不那么重要,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些管理“人才”一般情况下,如果不犯原则性的错误,多是从上任起一直做到临近退休。这些人多缺乏进取心、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等。平时多不上课,不参加教学工作。在他的管辖内“一言九鼎”,多无人敢违,学校根本无法实行“民主管理”。即使是不正确的做法、不合理想法,也多无人敢言。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会高涨,更不会有什么发展希望,多是本着“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心态在工作。最终导致教师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和发展意识,整个学校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学校教育质量就不会有多大的提高,不下滑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实践也证明,区域越小,人际关系越多,越难做到按照原则、规则办事。致使那些才不出众的教师却能走上管理岗位,而有事业心,某方面有“才”的人却因没有社会关系而长期窝在一线当“小兵”,失去引领教育发展的机会。因此,当前很大一部分县域学校缺乏发展动力,缺乏“流动”的血液。
上述种种情况,足以说明本地学校大多不适合用本地人来管理,惟有从外地“聘任”才能给本地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笔者看来,应该把选拔任用县域学校管理人才置于“选拔任用高级别行政干部”同等位置,实行“海选”,实现学校管理人才零“庸才”,全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优才”、教育型专家。对经过选拔进入任用程序的“管理人才”,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实行定期流动,流动的区域要不断扩大,不拘泥于本地流动,必要时可以实行市际、省际流动。对已经任用的外地学校管理人才及即将任用的外地学校管理人才都要实行干部“绩效制”、“能级制”考核管理,坚决终止县域学校管理人才能上不能下的“终身制”,使县域学校管理人才或管理团队能永葆“青春活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确立海选、外聘管理人才的条件或标准,在全省或全国“海选”,引入大竞争机制
一要师德高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敬业精神,有开放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二要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切忌聘用不懂教学业务的教育专家。三要能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依法办学,管理理念先进、科学,重视民主管理和人际关系建设,不搞高压专制政策,实行人性化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方式管理教师。四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式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五要坚持科学用人原则,关注教师个人成长,重视教师政治、生活待遇改善与提高,尽量满足教师合理需求,努力做教师“大服务员”,不做“土皇帝”。
二、确定外聘方式和管理方法及待遇
1.实行试聘、续聘用人程序
学校对试聘期间的管理人才,如果觉得他的管理工作与学校事先设定的发展目标有所偏离(学校发展目标由学校会同教育部门制定),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协议建议财政部门给予相应的经济待遇,然后终止试聘协议。对符合本校发展定位目标的,可以续聘。续聘期限最多两年(有利于学校调整中、长期发展规划)。
2.实行业绩年薪制,薪酬由当地财政支付
各所学校会同教育部门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发展目标,对于达到目标的,给出规定数额的年薪。试聘期,给试聘年薪。管理人才达成的学校发展目标,要能够用数据来说明或能让教师、学生、家长切身感受到。学校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内容要具体可操作,不能“含糊不清”,以防引起矛盾与纠葛。
3.实行独立的人事管理制度
外聘管理人才有权任免管理团队成员,但要接受上级一切教育管理。
4.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要科学、合理,要无条件接受当地财务、审计、教育等部门的合理检查与管理。
三、建立科学的实施办法
首先,成立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或由全体教师推选5到10人组成的招聘工作组,负责招聘工作,有效保证招聘工作的公开性和真实性,尽可能杜绝人为操作因素存在。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于2012年12月19日以财政部、教育部财教〔2012〕488号文正式颁布,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次修订在保持现有的高校财务制度体系框架前提下,体现了财政改革的相关成果,突出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于规范高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促进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六章《结转和结余管理》共有四条,主要对结转结余的概念、分类管理等进行规定,与原制度相比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使新制度能更好地满足财政管理改革的要求和解决高校结转结余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一、结转结余管理规定的修订背景
原高校财务制度已经实施十五年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健全、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领域重大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原制度中的结转结余管理规定的部分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难以完全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在本次修订中,对高校的结转结余管理规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突出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一系列公共财政改革措施的实施,高校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政府预算体系的健全完善和综合预算编制的深入推进以及财政绩效管理的进一步要求,对高校的收支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原有的高校财务制度中的结转结余管理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一些高校预算资金在当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形成实际支出,造成当年较多的剩余资金,由于原高校财务制度的设置,这些资金并没有进行分类管理而是全部归入到结余中去。随着年复一年的积累,使得剩余资金数额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管理上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严格执行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需要加强对这部分资金的管理,并根据不同资金的不同性质和特征,采取不同的具体管理措施。因此,有必要在原“结余”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具体拆分为“结转”和“结余”两个概念。
(二)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
按照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部门预算的编制在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下要做到科学、准确和细化。对于高校在年终形成的剩余资金,虽然有一部分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但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因此,在管理上一方面要细化预算编制,做好项目资金论证,为预算执行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对已经形成的剩余资金,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对剩余资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结转的进行结转,该结余的进行结余。将“结余”拆分为“结转”和“结余”,就体现了这样的要求。
(三)符合高校规范财务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财政部门大力推进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其中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的结转结余资金,作为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其金额大小及各年度之间的变化,直接反映出学校的财务状况、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等诸多情况。对结转结余分别进行管理,对高校规范自身的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二、结转结余管理规定的主要修订内容和解读
(一)结转结余管理规定的主要修订内容
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第六章《结转和结余管理》的规定共有四条,主要是对结转结余的概念、分类管理和可用于分配的结余资金基数以及事业基金的使用等内容进行规定。与原《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相比,主要的修订如表1。
(二)结转结余管理规定修订内容解读
新制度对高校结转结余管理规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适当调整了高校结转结余的概念以及可用于分配的结余资金基数,新增了两条规定,具体修订变化如下。
1.重新调整了高校结转结余的概念
新制度第三十一条将原制度中第二十四条“结余是指高等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中的“结余”分拆为“结转和结余”,修订为“结转和结余是指高等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这是由于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是高校年度预算执行结果中产生的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虽然在直观上都表现为高校年度预算的剩余资金,但由于其形成的原因不同和管理的要求不同,需要分别进行定义和管理。新制度对“结转和结余”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这就要求高校要严格按照新制度的规定,对学校年度的剩余资金分别进行结转和结余。
2.实行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与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分类管理的原则
新制度第三十二条是新增加的一条,规定“高等学校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财政拨款的结转结余要实行单独管理,以规范和加强高校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要体现财政分级管理原则,新制度考虑到各地方的情况各异,因此规定由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作出具体规定,并没有强制作统一规定。实行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与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分类管理的原则,是由于近年来随着多项财政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高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规模较大的问题逐渐显现,许多高校的财政预算资金在当年没有形成实际支出,有的甚至长期沉淀,使得财政资金剩余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先后研究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在中央层面上,从2005年以来财政部先后印发了《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暂行规定》(财预〔2005〕46号)、《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06〕489号)、《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10〕7号)等文件,不断加强和规范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管理;在地方层面上,许多地方根据财政部2010年下发的《财政部关于加强地方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管理的通知》(财预〔2010〕383号),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本地区加强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这次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再次明确了高校必须实行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与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分类管理的原则,将其作为正式条文写入制度内,从而规范了高校结转结余的管理和使用。
3.调整了可用于分配的结余资金的基数
新制度第三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高等学校以后年度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原制度第二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的结余(不含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办法的预算外资金结余),除专项资金按照国家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外,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可见,原制度规定可用于结余分配的资金,是扣除了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办法的预算外资金结余和专项资金结存后的结余资金,这部分结余资金实际上包括了部分的财政资金。而新制度规定的可用于结余分配的资金,只能是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明确了可用于分配的结余资金基数。新制度同时规定了高校非财政拨款结转是需要在下年度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因此是不能进行分配的。
4.要求高校加强对事业基金的管理
新制度第三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加强事业基金的管理,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这一方面要求高校要加强事业基金的管理,充分发挥事业基金平衡预算和弥补收支差额的功能,真正起到支持高校事业发展的“蓄水池”作用;另一方面规范了事业基金的使用,杜绝将事业基金用于对外投资等经营性项目的行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新制度要求高校要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事业基金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事业基金的管理使用必须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
三、修订后结转结余管理规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
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结转结余管理规定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对高校的结转结余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明确口径,及时入账
各高校应当根据新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按照制度中关于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和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的口径划分和管理要求,对学校全年的收支活动进行全面的清查、核对、整理和结算,属于本年的收入都要及时入账,属于本年的支出都要按规定的支出渠道及时列支,不得遗漏。
(二)分类管理,分别计算
高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对财政拨款、非财政拨款、事业收支、科研收支、经营收支等不同性质的资金结转结余进行分类管理,分别计算,避免互相混淆。对于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就是要做到正确计算,真实反映学校全年各项收入的收支结转结余情况。
(三)规范使用,合理分配
高校要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的使用与年初预算编制工作紧密结合,在正确计算的前提下,按规定对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进行管理。非财政拨款结转要按原规定用途继续结转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要严格遵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后,剩余部分转入事业基金并合理使用,事业基金的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细化了高校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的核算,如此区别对待并作分别处理的规定,可以提高政府财政拨款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监督和管理财政资金的结转结余,清晰地反映出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的基本支出资金和项目支出资金的使用和结转结余情况,同时对高校财务管理满足为政府预算管理与监督服务,并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看齐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投入,教学的硬件软件设备的不断配置,国家财政部门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小学教育经费主要是靠政府投入,外部资金注入基本很少,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产业化的改革和发展,很多中小学越来越感觉到教育经费的紧张和不足。而中小学的领导更多的关注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学校的财务经费的支出缺乏必要的管理意识和行为,导致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对混乱,甚至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我国中央政府部门也一直在努力监管中小学教育中乱收费的现象,但是一直也没有显著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尽快解决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减少和杜绝教育腐败现象,采取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推进中小学教育稳步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结合工作需要,本文试分析当今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具体措施,以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
二、当前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支出方面
有的学校领导没有预算意识,随意性较强,未能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一味的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教育经费,但是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这些教育资金,如何保管好购买的软硬件设备等方面不够重视,这样导致学校财务管理不够完善,越来越多的盲目购买,重复购置,积压浪费的现象。比如说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引进先进设施设备,购买很多投影仪,但是平时课堂教学都是用不上的,只是偶尔上公开课的时候才能够使用,造成了硬件设备的积压浪费。
2、财务收入方面
中小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附属单位收入上缴,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入账和其它收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质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需要,教育资金的需求量在逐渐增加,由于学校资金入注的形式单一,已经无法满足学校教育建设的需求,有些学校只好借助于各种收费形式来填补教育基金需求的缺口。滥收费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形式:
(1)多次重复收取学生已经交过的费用;(2)超出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资料费,印刷费,班费,实验费等费用,严重超出了国家的收费标准;(3)乱立收费名目。主要表现学生择校违反相关规定收取择校费,借读费,转校费等以及违反规定收取的补课费以及订购教学资料费用等。
3、财务人员的素质方面
中小学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学校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有的学校甚至是教师来监管财务工作,很多财务人员财务法律意识薄弱,从而出现了账目不完善,没有健全的资产建账系统,账目不实,只是采用简单的记账方式没有财务管理软件,使得部分财务人员做假账,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例如私设“小金库”的现象表现在学校利用食堂账户多报支出、虚报食堂菜款、扣取学生伙食费、扣取困难学生补助、扣取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虚报办公用品采购费用等多种表现形式,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4、财务监督考核方面
中小学财务监督考核力度不够。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相关部门没有对财务预算的执行过程准确及时的进行监督和考核,没有比较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流程,有的学校也不主动制定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这样就造成了财务人员无据可循,无法可依的混乱账目管理的后果,有的学校确实是已经制定了一些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已经不适应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发展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只是流于形式,做呆账,死帐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中小学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监督管理考核制度和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年终也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估和奖励,这样使得学校财务人员的随意性也比较强。
三、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提高学校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提高中小学校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前提。无论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学校的各级领导,都应该增强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将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各级领导首先应该自觉的遵守财务纪律,依法办事,重视财经法规的教育。同时也要将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财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等,制定出一套具体的考核标准,来制约财务人员的行为规范。
2、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首先要转变财务人员的观念,走出财务预算管理的误区,在预算管理方面,重新定义中小学预算的概念和内涵,制定统一的的财务预算管理流程和方法,把学校的全部收入支出资金作为预算管理的对象,打破原有的财务预算管理的模式。按照新的财务预算管理要求,中小学校的各项收入都要统一科学的管理,合理的适用各项教育预算经费,努力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尽量的来避免财政赤字现象的发生,合理的配置财政资金。
3、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素质
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要有一个专业的优良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对财务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稳定的内部监控制度尤为重要,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到公开化、透明化的财务明目,在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电算化教育培训,运用系统的财务管理软件,方便快捷的记录和统计各项资金的流动与收支情况,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4、加强督查收入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各中小学要尽量避免闲散资金游离于体制外,私设“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加强对学校收费标准、收费项目、收费票据的检查。同时通过对学校发展规模、学生人数等综合情况来测算学校收入情况,是否存在私存挪用的现象。定期的对学校资产进行统一的检查,清查是否存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
5、加强督查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
首先要核查账目清单是否属实。例如各项基础设施设备的采购,账目明细要做到 实地询访,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数;或者是报销会议经费,要审阅会议通知书,会议记录或纪要,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出席会议人员名单等;某些大型设备的购置一定要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渠道,报销也要提供销售单位的结算清单及学校的入库明细单,并督查其真实性、准确性;其次是做好核对和监督工作,严防使用虚假发票,弄虚作假,损害学校的经济利益的行为发生。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其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而发展教育又必须有一定的教育资金作为支撑,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这种非营利性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坚决杜绝和解决乱收费和不合理的财务管理行为,使中小学的教育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的发展,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贡献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崔国平.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6).
[2]周珊玲.浅谈学校财务管理[J].文教资料,2006,(6).
近年来精细化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等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最大化的实现管理创造效益,同时也将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如何将精细化管理恰当合理地运用其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我国部分中小学财务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松散,陈旧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时候缺乏规范的制度作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效开展工作的难度。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陈旧、过时,部分学校未能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建立规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得学校内部资金周转不畅,从而影响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此外,学校管理层缺乏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和对管理过程的监督,导致管理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校的发展。
(二)财务工作者专业能力不足,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部分学校的财务工作者并非专业的财务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教师转行,未接受过系统的财务管理知识学习,专业能力缺乏,甚至由于学校师资不足而存在一人任多职的状况,导致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少数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下。加上中小学薪酬待遇不高,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自身能力得不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更有甚者,受利益驱使,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暗箱操作,更是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预算管理效果差
中小学校财务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一系列的财务工作的运行、编制、执行以及监督和管理等环节,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比如,财务部门积极主动性差,仅参照上一学年度的数据,未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严重忽视了学校发展资金的有效利用。在执行层面上,没有按照既定预算进行。在国库集中支付后,基本支出不规范问题虽然得以遏制,但是项目支出以及集中采购问题未能得到彻底改善,特别是涉及政府采购的物资购买报批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财务管理中运用精算化管理作用
(一)合理分配资金,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资金投入就越来越多。尽管很多中小学校获得的教育资金很多,但在资金管理方面没有太大的进步,资金利用率低下,造成教育资金的浪费。目前来看,很多中小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财务管理问题,从目前中小学财务管理现状来看,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势在必行。精细化管理在解决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优化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细化财务管理,有效控制成本,促进收入增加,减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
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校的应用需要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从而促使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理念,有效地将日常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学校资金的正常运转,让预算管理更加规范,保持收支平衡,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全面,更加有效,更加规范。此外,在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财务管理领域,强化管理职能,优化管理流程,强化财务监督力度,同时有效弥补了传统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足,动态跟踪财务管理工作,为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提高中小学校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中应用可以摒弃传统的工作模式,使财务工作更加细致化,工作范围全面化,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还能全面监督和管理学校的财务活动,掌握学校各项资金的流动去向和具体的使用情况,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综合分析,提高资金使用率,使效益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中小学财务管理中有效应用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为保证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就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中小学财务管理部门的领导要注意观察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整合成相关规定,让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防范这些问题,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从而提高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鼓励认真负责的员工,学校还应该建立一套奖罚制度,对于考核成绩良好的员工,要进行积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回馈他们;对于懈怠工作的,要采取扣工资或者加班的惩罚措施,让他们以后对工作变得更加上心。
(二)财务管理员工要树立
精细化管理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在中小学校发展过程中,要将自身的实际现状与国家的具体政策结合起来,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其重要作用。所谓精算化理念,它包括制度的精算化以及预算精算化。制度精算化理念是指学校对财务制度的修整和完善工作,而要完成这项工作,就需要学校的财务部门发挥主动带头的作用,学校其他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在对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多听取其他部门意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学校应调动各部门积极性,鼓励参与其中,秉承着“保运行、保民生、保重点、保基本建设”的原则,以零基预算为基础,结合绩效预算和滚动预算,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预算编制体系。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预算实施各项工作,对各项开支严格控制,确保“专款专用”。报账标准,需统一开支标准,若因部分特殊原因需对预算进行调整,应当严格按照预算对批复程序进行调整。预算考核时,应当对预算项目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整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绩效考核过程中,应当与奖惩机制结合,以此来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增强预算执行力。
(三)完善监督机制
中小学校财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还应当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学校应当将不相容的职务分离开来,使不同的岗位、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同时,财务部门还应当划分财务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实践中,应当不断完善和健全会计处理程序,其中包括会计科目设置、凭证审核传递、会计账簿设置以及核算方法确定和记账要求等。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中,需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若学校不能有效地进行内部审计,可以将审计工作委托给会计事务所完成,对学校的经济业务进行全程的跟踪审计。
四、结语
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财务管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国内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过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在对中小学校财务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当立足实际,向财务管理人员宣传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观念,健全制度和监管机制,以此来促进中小学校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巧.关于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0).
[2]林超凡.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1).
学校的财务工作为教育教学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与学校老师、学生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学校的财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虽然近几年实行了部门预算、设立财政专户、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让学校财务管理进一步得到了规范,但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还是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管理不科学、资产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使得学校的财务管理不够民主,经费支出监督不严,财务收支随意大等问题,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值得我们重视,本文拟从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财务管理观念普遍落后,由于我国中小学校长期属于公益性质且普遍认为只要把教学指标完成好就行了,财务管理可有可无。大部分学校领导与教师对财会与报销制度认识不足,造成很多不合理的开销。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不高,很多中小学无法配备专业的财会人员,就抽调学校的任教老师兼任,认为财会就是记记账、报报账,任免时随意性大,导致了记账科目随意,手续不清,会计资料失散等现象发生,且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又不够,因面难以适应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
2.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在起作用
虽然近几年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但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在一些学校起作用,深入分析学校财会工作就会发现,很多学校存在巧立名目违规发放各种补助奖金,实施大宗采购物品的程序手续不健全,价格不合理等问题。学校业务招待控制不严,以招待某领导为名,违规招待,招待标准过高。
3.对学校资产管理重视不够
学校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买轻管的现象。缺乏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理的有效管理机制。对购置教学设备形成的固定资产管理不严,往往不能及时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或账存实亡现象;对购置教学设备形成账外资产部分,管理更是流于形式,且物品发放数量控制不严,致使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资产严重流失,浪费很大。部分师生没有安全、节约用水电意识,以致水电故障信息反馈迟,影响及时维修,造成大量浪费。
4.预算管理制度不建全,随意性大
在预算管理中,由于学校收支受政策性影响较大,很多是学校不可控因素,导致预算编制不实,形同虚设,难以有效执行。且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开支随意性大,认为只要不超支,“一个大饼,随便分”这样就造成了资金占用、移用现象严重。
5.学校分配制度不合理,会计人员工作不积极
分配制度的制订偏向教学人员,忽视后勤财务人员,兼职的会计人员任务重,工作杂,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加强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关系到教育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教育教学能否正常开展,所以强化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是教育良性循环发展的必然需要。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谈几点改进措施。
1.建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学校应根据《会计法》和《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2.学校领导对财务管理加强重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校长虽然具有一定的签字权利,但也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所以,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是学校领导的一项主要工作,应引起其足够的重视,要树立节约办学的思想,增强审批的责任感,严格按规定权限进行审批。
3.强化财会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
配备专业的财会人员进入学校,如没有条件,也要选择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担任会计工作,以确保财务管理能全面落实到位。加大财会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要对财务人员进行轮流培训,更新知识,学习经验,提高技能和业务水平,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较系统的会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和一般使用方法,能更好的驾御财务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教育经费,为中小学校理好财、管好财,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4.强化预算编制制度
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支出责任,调整支出结构,将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和本级财政应承担资金足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足额落实到位。中小学各项收支要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细化支出项目,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
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性、完整性和公平性的原则和规范程序,逐校编制和汇总中小学预算,报区财政部门审核、批复。中小学预算要清晰地反映学校所有收支项目,做到完整准确,提高透明度。
5.加强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我国小学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在小学学校里,由于大多数的领导之前都是这个学校的教师,因此虽然业务能力比较强,但综合管理能力则稍显薄弱,对学校财务管理的认识也不够正确。他们往往会认为学校的财务管理只需要财务人员负责,而忽视了他们作为法人的职责,因此学校领导对于财务管理制度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内部控制制度要么没有要么就是不够完善。
(二)预算的编制以及执行工作需要改进。(1)学校的年度预算编制不够全面。学校编制预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校在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下顺利完成小学学生的义务教育。编制预算的目的细化为以下四点:第一,为小学生配备好必要的教学设施;第二,保证教师可以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让小学生可以健康地发展;第四,为小学生创造必要的优先发展条件。但是由于有些小学学校领导的眼光不够长远,因此在编制学校年度预算的时候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配备必需教学设施上,而忽视了怎样通过预算的编制为学生创造优先发展的条件。
(2)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与正规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相比,学校财务管理的规范程度明显不够,这也导致了在小学学校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对于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非常欠缺。小学学校的财务管理存在着收支项目过于随意等问题,没有按照编制预算来执行。
(3)没有及时进行专项资金的结算。在小学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校园建设项目已经完工,但是各款项当年没有及时结算,这种情况会对小学学校当年的决算和来年的预算编制造成影响。
(三)收支项目的管理不够规范。学校的收入来源既有上级拨款收入、校产租赁带来的资金收入,同时也有从学生那里收取的学费。但是很多学校存在着收费标准不够统一、依据不足等问题,没有严格遵守收支管理制度。这些不够规范的收支过程非常不利于学校的稳定发展。
(四)财务风险意识非常欠缺。有些小学学校领导的风险意识非常欠缺,不仅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不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建设性意见。当缺乏资金时,没有按照上级政策、法规办事,而是盲目上马,进行校园化建设项目,导致资金缺口,不能按时履行合同条款,让学校承担很大财务风险。这种财务风险意识的欠缺既不符合国家的办学方针,同时还会带来小学学校的财务风险。
(五)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很多的小学学校财务管理人员都是学校的教职工半路改行进而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因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没有比较系统的学习过程,导致了他们财务知识的缺乏以及法律意识的淡薄。
二、建立小学学校财务控制风险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小学学校领导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小学学校的发展与学校领导层的管理以及决策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要想建立有效的小学学校财务风险控制制度,首先需要让学校的领导层从思想上改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让他们重视财务管理制度,这既是建立小学学校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基础,也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可以在领导层中间开设财务基础知识的培训,并将学校内控建设取得的效果纳入考核与晋升的范围中,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体现。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是对学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约束与监督,它的存在可以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效果并控制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腐败、贪污现象的出现,对于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更加高效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需要结合学校人力资源部开展分析评价工作,找出学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监督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
(三)加强预算编制的规范以及并落实预算的执行。进行预算控制是建立小学学校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关键,预算控制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1)扩大预算控制的范围。争取将学校所有的收支项目都纳入预算范围内,并对预算进行实时调整与追加,并及时将预算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这样可以有效加强预算编制的约束力。
(2)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小学学校需要根据收支决算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收支标准,将预算的编制项目细化,并对不同性质的收支项目进行分类,让小学学校财务管理的预算控制更加精确和科学。
(四)强化监督管理机制的作用。
(1)加强小学学校整改工作的落实。学校应该落实好整改工作,将在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归类与记录,然后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逐一解决,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2)在学校内部成立内部审计部门。要想让小学学校的财务管理部门规范的执行财务管理工作,成立审计部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内部审计部门的存在不仅可以让财务管理部门的各个流程在受到监督的情况下更加规范的操作,审计的过程还可以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并形成相互制约与监督的关系。审计部门可以在审计工作完成以后将学校的财务信息公开,让学校财务工作的透明度更高,也可以让广大的教职工参与到监督队伍中来。
(3)加强外部审计监督作用。外部审计的参与是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可以防止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勾结。因此,为了确保学校的财务管理可以彻底地实现规范操作,外部审计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为此,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定期对各个学校的财务信息进行检查,同时促进学校间的互审与互查,让学校面临更多的外部审计压力,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学校财务信息的真实与准确。
(五)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在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中,财务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问题既然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就应该让财务管理人员弥补自身的不足。借由培训的机会,学校可以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让他们可以拥有更加坚定的意识与自控能力,从财务管理人员出发做好防腐败工作。除此之外,培训的机会还可以让他们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并了解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让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金旺.农村中小学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小学校长,2011(7).
[2]王玉华.试论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探讨[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