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生科学思维大全11篇

时间:2022-01-30 04:49: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生科学思维

篇(1)

情境一:

教师A: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生:今天早上下雨了,我们上学时就要带雨伞了。为了防止鞋子湿掉,我还穿了塑料鞋套。我妈妈骑车是穿雨衣的。我讨厌下雨,一下雨我们就不能去操场上体育课了 ……

情境二:

教师B: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各小组讨论后试着用网状图表示出来。

8分钟后,有一个小组绘制出了 《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网状图 (如图1)。

在学生绘制的网状图的基础上,教师B根据其他学生的补充汇报,最后形成了一幅网状图(如图2)。

比较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发现:

教师A的教学采用的是问答式的,只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是比较零碎、零乱的。教师B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手段,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利用网状图进行今天的天气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梳理。这样的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建构关系图,在一开始就加入了概念关系之间的层次关系的思考,在思维的难度和深度上都有所要求。教师B以网状图这种学习工具为依托,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比较高的学习起点,同时更能发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 对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思维可视化原理的思维导图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以来,修订后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工具。为此,我们对3年级至6年级的所有科学教材中的思维图呈现的次数进行了统计(如表1)。

为了了解科学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情况,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30名科学教师作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科学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中存在着如下的一些问题。

(1)忽视思维导图是学生探究学习的生成物这一功能。有30%的科学教师不重视教材中思维导图。为了便于自己的教学,他们经常会出现没有经过研讨就直接把答案告知学生,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是直接用实物投影,让学生抄写一下就行了。

(2)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范围局限于教材。有70%的科学教师会利用教科书上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学习则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科学教师在教学上采用教科书上已有的,如果教科书上没有的,就不会自主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了,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教材。

(3)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有80%的科学教师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主要采用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单一的互动过程中再由教师做一些引导、梳理,最后形成一幅思维导图。可以说,思维导图大部分是由教师牵引着完成的,这样的思维导图虽然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由学生建构的,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不强,而且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试图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探讨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学习工具切实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二、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应用途径

1. 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师探究式的板书

板书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教学重点内容,体现教材结构和构建教学认知程序。大部分的教师板书主要采用大纲形式,以文字为主呈线性结构显现。因为这样比较方便,制作比较简单。如六下科学《放大镜》一课,这是我们采用的原有板书形式(如图3)。

如果教师采用的板书形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教师不必再拘泥于自己的预设,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并推进自己的教学。教师与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对知识的整体结构的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如果用思维导图来展示的教学内容就完全不一样,以下是《放大镜》这节课的板书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用思维导图展示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容易比较,而且便于记忆的特点。通过教师整个思维导图的板书设计,让学生能够看到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尤其是理清了一些概念的层次结构。特别是当有一些有独创性的、生成性的东西,随时可以作为一个节点纳入整个思维导图中来,从而突破大纲式板书的局限性。这样的板书注重了学生的生成,更有符合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有了教师采用的思维导图作为的板书的示范,那么学生也就有了模板,慢慢地就学会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了。

2. 思维导图应用于单元起始课

单元起始课,是各单元教学的开场白。起始课重要的功能就是了解学生前概念和前概念系统,为教师的以学定教做好一定的指向。在现行的科学教材中,一个单元往往就有一个核心概念,而且整个单元就是按照这个核心概念进行由浅入深地组织教材内容的,这个核心概念起着提领全单元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个核心概念的了解程度。在起始课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展示并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或者“前概念系统”。

例如五上科学《光》这个单元的起始课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个手电筒,然后提问:“对于光,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试着用气泡图的形式自由绘制自己所知道的“光”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气泡图梳理引导板书展示以“光”为中心的网状图(如图5)。

这样,教师就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

初始想法,并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重点

及难点,以便在后续的每一个课时中有

所侧重,帮助学生修正错误的认识。让

学生带着一个个问题进入整个单元的学

篇(2)

1、用多媒体激发兴趣。通过电教媒体的声色效应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来培养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例如:先通过多媒体播一个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投石激浪,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兴趣。实验是现实生活现象的提炼,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实验操作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使所学知识易记难忘。例如:有老师在教学小学自然《二氧化碳》时,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二氧化碳的生成实验,然后又演示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在魔幻般的变化中,使学生兴致盎然,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3、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兴趣。新课标理念的特征之一是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组织实践活动是通过场景的再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一次作文活动;一次手工制作活动;一次购物活动,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求知识的契机。契机而运,拙法成巧。

二、挖掘教材,注重思维求异性的培养

教材只是思维训练,文化学习的一种载体。教材本身就是有多样性,可塑性,甚至是片面性。教师可挖掘教材的深度,注重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注重教材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一时疏忽,扼杀的可能是一位科学家、学者甚至是一个教育思想家……”有的教材特别是试用教材,问题的答案并非单一,学生的信息有悖于标准答案也非错误,教师千万别扼杀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而应留给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地保护好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注重教材的片面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质疑问难(对范文本身不是质疑,对教材的未解之惑质疑,对教师质疑)。正是训练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好契机。例如:在一次自然考试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鱼离开水就会死亡。有一同学竟给了一个“×”,并附注“有些不会”。就连写进了革命歌曲的鱼儿离不开水的真理都被他否定。然而,教师毕竟保留了这份童真,也的确在非洲有一种肺鱼能在陆地上生活几个月,这不能不说是创新思维闪现的火花,是对教师的质疑,对教材的挑战。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的想象、幻想、怀疑、联想,甚至是类比,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得出富有个性的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南朝刘勰说:“文之思,其神远矣,故翁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初容,视通万理,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至。”有的文章虽然训练要求不高,而往往主旨在文字之外,所谓的弦外之音是也。因此,教师可创设问题的情境,引水疏渠,提升思维的高度,培养发散思维。歌颂人间的真、善、美,深化了教材的内涵。这样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捕捉信息,通过类比、推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篇(3)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因此,我在科学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有效问题启发,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激发?――问题启发。有效问题的启发,要注意三点:其一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其二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培养小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其三提出的问题要有质疑性,要打破小学生禁锢的思维模式,敢于质疑。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第一节《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蚕和人们养蚕的图片,还有漂亮的旗袍、丝绸等等,然后向小学生提出:“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大家知道人们在做什么吗?这些小虫子是什么呢?”小学生都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图片,并发出惊叹的声音:“那些衣服好漂亮啊!那是人们在养蚕!蚕吐出的丝织成丝绸,就可以做旗袍了!”此时大家很兴奋,这时老师再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蚕除了可以织成丝绸,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怎么养蚕?看看蚕宝宝还有什么用处呢?好不好?”教师顺势把小学生引入到课本上来,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大大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小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紧接着在学习观察蚕卵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更要做好记录,在为蚕卵准备“房子”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分开准备,师生都用的是小盒子,而我在小盒子上扎了一些小孔,这时我和学生做比较,此时学生就不由得提出质疑:“为什么老师的小盒子上要扎小孔呢?不扎小孔会怎样呢?”这样小学生常常通过自己的发现,提出质疑,教师此时就要表扬和鼓励这种行为,使小学生能够大胆假设想象自己的发现,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激发其创新意识。

二、注重氛围营造,开发创新思维

1.开放探究式教学,轻松快乐地学习

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轻松、和谐、愉悦的。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使小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充分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开发其创新思维。因此,我坚持开放的探究式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改变以往的严肃形象,把自己和小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多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和蔼可亲的形象更有利于教学的开放性。其次,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让小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发言,鼓励提出疑问,且鼓励自主解决问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中,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好奇心很重,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真正地为其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敢说、敢问、敢做,从而真正地开发其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完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单元后,有学生提出:“回声是怎么回事啊?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可以听到自己的回声呢?”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自己先去寻找答案或查找更多关于回声的资料,然后开展一节讨论课。这样教师鼓励小学生的做法,

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追求自己的好奇心,更促进了创新思维的

开发。

2.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互帮互助,

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式的科学教育。教师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高低分为6人小组,前提是教师一定要对班级成员做全面的了解,真正做到小组成员间能够和谐有效地互动学习,在组内形成合作的关系,组间是竞争关系,既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又培养其竞争意识。组内的合作使小学生充分发挥小主人的地位,生生之间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营造出一个自由沟通交流的学习环境,组间竞争更促使小学生不甘落后,激

发斗志,敢于表现自己,提出质疑,这无疑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是真正坚持了新课程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小学生之间不同思想的碰撞,交流不同见解,积极探究。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节《造一艘小船》时,我组织了合作小组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让小组成员间互相合作,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断改进小船的形状,增大船侵入水中的体积,加大装载量。此时教师就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小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完成后,教师也不急于评价,而是先让小组代表自我评价一下自己小组的作品,然后再让小组间互评,指

出对方作品的优点及缺点。这样小组间的交流进一步开阔了小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吸收不同见解,不仅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三、坚持科学实验,“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小学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最终归宿都要“实践”。认为,“实践分化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集,第24页)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选集》第5卷291页)即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坚持实践就是坚持科学实验的活动。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坚持注重科学实验课,积极做好指导,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使小学生敢于大胆地假设求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最后一节《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用语言表达一下实验工具、实验过程,以及实验中注意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共同准备实验工具,集体动手完成实验过程,然后让制作成功的小组讲解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没有完成的小组虚心听取,并在课后继续完成实验。最后一定要展示学生的实验作品,不论作品美观与否,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耐心指出作品的优点,婉转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增加小学生动手实验的信心,使其真正感受到动手实验的乐趣,把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实验,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为基础,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同时也需要学校、家长的积极配合,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创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4)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帮助他们不断深入地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科学现象。例如,在教学“弹簧中的学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播放两个视频(“生活中的弹簧”和“生活中的弹力”);在教学“鞋底花纹的启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有关摩擦力(“生活中的摩擦”)的视频。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领略各种颇具特色的视听语言,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极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篇(5)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引导、质疑、操作都直接带动着学生的思考。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途径

2.1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形成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2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授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既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2.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2.4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2.5设计练习题,促进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于每节课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整十数乘法时,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篇(6)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并且能够为他们敢于质疑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师为维护课堂纪律而表现出较为严厉的态度,使学生心生恐惧,不利于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提出质疑问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环境,在维持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树立教师的亲切和蔼形象,又能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有效问题提供良好条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对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探索欲望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次,在寻求答案时,必然为得到结果而发散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学生探索中,其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例如在《杠杆》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教学基地转移至校园一角中,选择一块较重的石头,问学生能否将石头移动。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都失败了,或者无法移动,或者移动过于吃力。此时,教师找到一根粗细程度合适的木头和大小合适的石头,利用杠杆原理轻松移动石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得以激发,而且在求知中明确杠杆原理。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更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思考,以提出有效的质疑问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大气压力》的教学中,作者提问:“一杯水和一张纸,哪个更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水重。作者继续问学生,“相信一张纸能托起一杯水吗?”班级学生全部摇头表示不相信。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于是,作者将大气压力的知识内容直接讲解,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且了解大气压力原理和明确问题的答案,对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将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中,虽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实验步骤讲解和操作,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程过渡到理性认知,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讲解人类呼吸时身体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对呼吸时胸围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和记录,通过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能够自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教学评价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进行有效评价,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对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其次,如果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则不应指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补充,并期待下次表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合作探究性的作业任务,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以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篇(7)

造就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应正确引诱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增进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的翅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现行教材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加大动手操作的分量,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诱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逐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进步思维能力.

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重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摸索知识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中,只要你想去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那么你就必须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长此以往,逐步形成思维意向.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有意注意占领一定的地位,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有意注意,并能使之保持较长的时间。就能进步学生积极思维的参与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知识和思维的最近联合点,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供给给我们的素材和资源,去发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应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愿望,使得学生自己想去探求问题的根源。从而积极主动地把知识融入自己的思维进行提炼,在轻松高兴的心理状态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的想,勇敢的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意向品德逐步得到造就.

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一个崭新的适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创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

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己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商店有白皮球20个和红皮球22个,卖出15个,还剩多少个球?"这道应用题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20+22=42(个),42-15=27(个)。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没急于小结。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白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20-15=5(个),5+22=27(个)。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他把红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列式是:22-15=7(个),7+20=27(个),就求出还剩多少个球。我马上给予表扬--你们真聪明!

这样教学,学生既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教师引导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

篇(8)

与高等教育不同,刚刚迈入初级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较差。为了增加兴趣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许多教师把课程的重点放在了“动手”的过程上,最为常见的是通过做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存的教育模式似乎忽视了“手脑并用”的观念,没有意识到教育的真正内涵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非活动本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剖析,寻求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以求在不影响教学趣味性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里所说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表现出的智力上的特征,简言之,就是学生遇到问题时头脑中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衡量思维能力有几个简单的指标:深度、广度、灵敏度和批判度。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也正因此,在初等教育中做好思维品质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和建议

1.转变观念,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人类对外界的感知和事物的理解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对事物的理解也就相对单一和片面。因此,在老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或者某些与他们的自我认知相矛盾的观点时,学生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但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选择合理的策略,转变学生的固有思维,使它们能在新旧知识间进行转化和分析,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育方法在实际中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某小学课本《科学》中有一个破案故事:一个偷牛的嫌疑犯回答警察说当晚自己是借助月光对养牛场进行偷窥,但警察立即否定了这一观点,原因是案发当日为农历初一,而这天是看不到月亮的。这一点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这时候老师不能急于公布答案,而要让学生们先进行思考并阐释自己的观点,公布答案过后引导学生对“月相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思维是需要锻炼的,只有不断地进行思考,才能深化思维品质。

2.强化学生的批判质疑思维能力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会形成一个观点,书本上的和老师讲授的知识是不容置疑的,这严重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使得中国的学生毫无批判和质疑能力。

要解决这一点,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发言权,鼓励学生提出批判和质疑。曾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灯泡和电线去检测周围物体的导电与否,一位学生得出的结论是钢笔不导电,而书中明确说明了金属物体是有导电性的,这位学生产生了疑惑。老师检查了钢笔发现笔杆与笔帽的连接处有塑料环相隔,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导电体与绝缘体的区别。试想,如果这位老师采用的是置之不理的方式,势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日后有其他疑惑也不会与老师主动沟通,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全盘接受、没有批判思维的学生。

3.改善情景模拟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景模拟课堂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这是很多教师都在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随着情景模拟教学的广泛应用,它的缺点也日益暴露出来。情景模拟使得很多学生把课堂当作了讲故事、做游戏的地方,整个学习的过程处于过度放松的状态,更关注课堂的娱乐性而不注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情况实际上也很难保证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种情景模拟教学的娱乐性大于实用性的弊病,尽快让课程回归主题是重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学生创设情境,更要去引导和带动他们去深入思考。若没有问题引导,这种交流很快就会脱离课程的主题,而一个明确的问题会让他们的实践更有目标性,思维之间的碰撞也会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益无害。

4.科学记录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针对学生这一群体,老师起到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引导,但是上升到整个教育层面,他们还担当着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的责任。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老师应该去关注和记录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筛选过程。这会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利的参考,是提升我国初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步骤。

而在实际操作中,能体现学生思维品质水平的指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数。如何将思维活动具化为可比的数据指标,对教师来说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只要旨在突出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活跃性,具体的评价和记录方法可以有所不同。总之,评价方式要异于书面考试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自。

篇(9)

一、创设情境,调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小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思维动机的教学模式,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即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实际,提出问题,供其思考。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当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成果与教师预先设计或期望不符时,教师不能强行将小学生的思维导入教师所预期的轨道上来。因为小学生产生或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或思路是很正常的现象,事实上这正是小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此,老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借此机会使小学生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信心,而不应该予以否定甚至讽刺挖苦。特别是原本基础较差的小学生,甚至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转折点。

三、由浅入深,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置阶梯式问题或多层次设问,引导小学生思维由表象向纵深发展,逐渐触及问题的本质。其次,引导小学生通过阅读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并分析不同信息间的关系,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最后,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强化小学生排除干扰信息、挖掘隐藏信息的能力,逐步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展开联想,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为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开阔性,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小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时及时提取,为小学生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开拓思维提供素材。小学生分析问题时,系统化的知识储备更容易进行知识迁移关联,对同类知识进行融合,对不同知识进行发散联系。其次,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力求一题多解,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和开阔性。例如:“客车与轿车的速度比为3:4”。 把比例关系转化为分数形式,小学生可以联想到客车速度就是轿车速度的3/4,轿车速度就是客车速度的4/3;客车速度比轿车慢1/4;轿车速度比客车快1/3;再联想路程和时间关系,那么,客车与轿车在相同时间内行驶的路程比是3:4,而时间比是4:3。,通过这些问题的变换,可以使小学生对相关的数量关系进行多方向转化,从而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五、快速准确,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指导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控制恰当的教学节奏,以组织快速抢答的教学形式,培养小学生快速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学生在解题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的解题习惯。其次,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总结归纳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把掌解题思路,积累解题技巧。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小学生将类比法、数形结合法、待定系数法等常用的解题方法掌握熟练,引导小学生进行合理联想,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小学生思维敏捷性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六、层层深入,培养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培养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总是从问题的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有意识地制造认知冲突,设置疑难,激起小学生的思维矛盾。在小学生解题时,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既要掌握解题方法,还要理解解题原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加强小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七、求异创新,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小学生“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小学生求异创新,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小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使小学生的思路变得活跃、开阔。例如:一条公路长1600米,4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还要修多少天?(一题多解)

出示例题后让小学生自由审题,分组讨论再让小学生说说解法,然后再练习。在小学生的解答中,我归纳一下出现了如下解法:

(1)4÷20%-4=20-4=16(天)

(2)1÷(20%÷4)-4=16(天)

(3)1600×(1-20%)÷(1600×20%÷4)=16(天)

(4)(1-20%)÷(20%÷4)=16(天)

(5)1600÷(1600×20%÷4)-4=16(天)

(6)4×(1÷20%-1)=16(天)

篇(10)

复习课作为巩固旧知识,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小学数学复习课不同于新课,从复习的内容来说,较多也较为复杂,涉及到很多内容,知识容量非常大,并且有些知识之间的相似度极高,易混淆的知识也整合在一起。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线教师探究的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了小学数学复习教学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具体策略,希望能对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发展和质量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整合教材所有知识点,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的复习课,重在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要想提升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首先就要对以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分类,做出适当的知识梳理。在小学数学课复习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复习目的,确定复习任务,捋顺复习范围和复习内容,在复习知识顺序和知识结构上做出合理的勾画,突出拖澳谌莸闹啬训愫涂嫉悖依据相关的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教师还要全面的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清楚学生在已学知识的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只有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现状才能设计出针对性的有效性的复习计划,才能整合相关的内容,构建数学复习知识结构,提升复习的效率。

二、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结合适当的习题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堂,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因为数学基础知识是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石,只有学生熟悉和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数学教师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复习基础知识,也可以按照知识学习的时间先后来进行复习等等。数学概念、数学公理、数学定理、数学规律等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数学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忆住这些基础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树立一定的解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具备数学思维,所以适当的习题练习就显得至关重要。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习题集的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习题集的练习要做到适当,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题量适当,做到精练精讲,多做典型习题,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堂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知识消化、吸引和应用能力,还需要强化练习。让学生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温习知识和应用知识。在以往,很多的数学教师在上完新课之后就布置大量的作业,搞题海战术,学生需要完成教材后面的习题,另外还有一些辅导材料,海量的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有用没用的问题,重复多变的问题,学生会与不会的问题都有来来回回的做几篇,可以说很多都是无用功。课堂教学的亮点要展现在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作业的布置上,那么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再布置,超纲的问题不布置;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因生而异,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性。在课堂上,在问题的设计上,讲究难度和密度适中,并讲究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说把练习题设计成课堂当中的抢答题,由于小学生好胜心都比较强,而且很渴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所以把练习体设计为课堂抢答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的思考,认真的学习。

三、全面的把握学情,提升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

在笔者的调查和实践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畏惧数学的状态时候发生,因为小学数学的学习难度系数较高,特别是在复习课堂,每节课进度很快,牵扯到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多的小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和消化,导致恐惧心理的产生,当面对数学学习的时候感觉有压力,并且显得极为的不自信,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减弱,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复习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肯定的,开展鼓励性和激励性教育要比惩罚性教育效果好的多,为此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恢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都是静态的,那么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异想天开,发生课堂以外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正确的看待学生的疑问和思考,在给与教育和引导的同时,还需要给与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与数学符号打交道的,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都需要正确的运用数学符号,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维。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数学学科更多的内容都是牵扯到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就是数形结合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学科中不同的图形和数字符号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就拿教材来说,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插图,这些图形无形中开阔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天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数量关系的时候,基本上都配有插图,有的是漂亮的花朵、可爱的小动物、形形的交通工具、国家的山川河流、文物建筑等等。这些载体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篇(11)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依据具体的形象及亲身操作,因此他们对外界新奇的事物是非常感兴趣的。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应该充分地把学生思维的兴趣调动起来,激发其的探究欲望。

回顾一:造一艘小船

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物体的沉浮在一定条件下是与其重量、体积大小有关的。于是在本节课的课前,我要求同学们回去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设计一个形状的小船,使其载重量达到最大。上课伊始,请各组同学带着他们的作品上来展示。

学生甲展示的是用纸折的小船,学生乙展示的是用塑料盒改装的小船,学生丙展示的是用几块薄木板拼装的小船,当然还有很多我意想不到的材料和形式。尽管他们采取的形式多样,但从他们的表述来看都是认为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也越大,很少有学生考虑到船的自重及使用材料的多少,或许是单纯的空间概念的影响吧。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体现了思维的开阔性,让我深深地体会到除去了教学限制的条条框框,孩子们的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

我问到一个学生(他用橡皮泥做了一艘小船,并在船底的中间粘上了很厚的一块,高高隆起):“请你给大家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要在中间做这样的一个处理?”

生:“因为我觉得船里放了东西,中间的地方重了,容易破掉。”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考虑得很周到,你们想到了吗?你们觉得自己的船还需要改进一下吗?你们的船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话音一落,下面的学生纷纷想上来说说自己的设计的巧妙之处,他们也从各方面找到了自己的作品存在的很多问题,我又说到:“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谁制作的小船能装最多的货物?”一时间,大家都忙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争取获得好的成,教室里洋溢着浓厚的探究气息。

这虽然是一个不太难的活动,但通过学生这样一个思维的原始状态的暴露,我再据此来设计相应的活动,其实是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服务的,这也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思维高度,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制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有序的,通过实验的开展、数据的记录、活动后的交流谈论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中,有了教师的指导、同伴们的共同探讨,再通过自己完成的一个小制作,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回顾二: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本节课我在3个平行班用三种方式上的,感受颇深。第一个班级,我把材料盒的所有材料全部提供给学生,也没有进行演示,结果呈现的效果比较差,能正确组装出计时器的小组很少。

“老师,我们的摆为什么摆不动?”

“老师,我们的摆总是摆几下就停下来!”

其实我原本的用意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通过自己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来制作出符合要求的计时器来的。

于是我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在材料下发之前,先将组装的步骤及操作全部演示了一遍,结果学生们很快都完成了,我希望他们还是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的,但结果每个组都完成得看似很完美,没有问题。这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对于他们思维的发展仍然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所以在第三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进行了一些选择。比如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点:齿轮的齿数取多少个合适呢?挂垂体的绳子缠绕方向等其他细节处理的问题,都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不至于盲目模仿跟从。结果这不但取得了我预期的效果,更有一些学生提出了比书上更好的处理办法。所以说课堂上在教师的选择帮助下,适当增减一些教学用具和教学步骤,带动孩子们思维的发展,能使他们的思维各方面达到更完善的层面。

这是从脑到手的一个过程,有时我们所想的并不代表就能做出来,但凡真正能做出来的东西,必定要经过更深刻的思考,无形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课后制作,开拓学生思维广度

学生的探究不是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在课后,有宽裕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让他们去开展更多的科学探究,也为他们思维深度的开拓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应鼓励他们去开展课外的活动,必要时提供一些器材及条件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推动思维的深化。

回顾三:《天气》后续活动

《天气》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学生也已经学会制作简单的风向标、雨量器以及一些天气符号。在学生使用了这些简易的测量工具一段时间以后,我要求他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

1.通过这段时间的使用,你们发现了这些工具的哪些问题?

2.试着设计更多的观察天气现象的工具。能不能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预测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总结归纳天气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