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使学生能初步感知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
3.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能理清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并加以整理,从而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掌握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车上原来有34人,到站后有15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有18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先自己读题,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想想可以怎样列式,然后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检查交流:先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然后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说明思路,揭示课题
点评:小朋友们真厉害,知道可以利用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再根据算出的结果和另一个条件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过渡: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实际问题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比一比那些小朋友最爱动脑筋,最有办法,获得的星最多。
【探究新知】
活动二:呈现问题,探索解决
1.出示例题3:
同学们期盼很久的春游活动来了!瞧,这些同学们准备乘车出发啦!5路车开过来了,请仔细观察图片。
要求:请小朋友先自己读题,然后思考,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质疑: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5路车刚刚到站,车上有34人,为什么还问车上有多少人呢?到站后,乘客有上有下,离开这个站时,车上的人数和原来一样吗?追问:那这里的离站时指的是?(上下车以后的人数)
2.独立思考,交流思路
猜一猜:先离站时车站的人数比原来车上的人数多了还是少了?
想一想:根据条件,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准备怎样算?
集体交流:谁来分享你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理解交流的思路,学生说教师边板书
先加后减:原有34人+上车的15人-下车的18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先减后加:原有34人—下车的15人+上车的18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先减后加:原有34人+上车比下车多的3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活动三:讨论检验的方法
3.提出检验
点评:小朋友们想到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请小朋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办法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质疑:答案我们是算出来,那怎样知道我们算的对不对?
追问:你打算怎样检验?
可以用算出的离站时的人数减去上车的人数,再加下车的人数,看是不是等于原来车上的人数。
活动四:总结解题一般步骤
4.回顾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引导: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经历了那些过程?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1)读题,弄清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式解答。
(4)检验并写出答句。
【练习】巩固深化
活动五: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小朋友们真厉害!
5路汽车顺利到达目的地,小伙伴们先玩个游戏稍作放松。游戏中也有我们今天学习的问题呢!一起看看吧!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质疑:题目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点评:这也表示了事情的发生顺序。
指出:像这样用箭头连接已知条件和问题,看起来比较清楚明白。
要求:那这个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自己动手试试。
提示:做好的小朋友要进行检查。
组织交流:
追问:这题我们做完了吗?对了,要检验。
提问: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小结:刚刚我们列了两道算式,用两步计算的加减法解决了生活中的下车、玩画片的实际问题。从中发现,我们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比一比谁应用的最灵活。
2.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题。
稍作休息后,小朋友开始了他们的体验。看白板。
体验项目之一:游泳。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可以求出怎样的问题?
你会解答吗?自己完成。
交流。
3.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3题。
同学们真棒,已经能很快地用两步计算解决增加和减少的问题。
下一个体验项目:感受工人师傅的辛苦。
工人师傅也有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呢!你能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吗?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追问:用去88袋,是指图上的那一部分?谁上来指一指,那剩下的部分呢?就是我们要求的还剩多少袋?
要求:那这个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提问: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4.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
春游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下一个体验项目:摘西瓜。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会列式解答吗?
口头交流。
【总结】全课小结
活动六:全课小结
1.
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乘车、玩画片、游泳等问题,我们在解答时要注意些什么?
(1)读题,弄清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式解答。
(4)检验并写出答句。
2.作业布置。
课本第64页
第5题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已知条件:车上原来有34人
到站后有15人下车
又有18人上车
问题: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方法一:34+18=52人
方法二:34-15=19人
方法三:18-15=3人
52-15=37人
19+18=37人
34+3=37人
或
综合算式:
34+18-15=37人
34-15+18=37人
18-15+34=37人
答:离站时车上有37人
教学反思: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例3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列式计算检验结果给出答案”的过程组织教学。
① 理解题意包括读题、说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等活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你从图画里看到些什么?题目要
求的问题是什么?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同桌两人相互说说,然后在班内交流。 在学生寻找条件和问题,原来有34人,下车15人,上车18人,现在有多少人?这些信息是分析数量关系、探索问题解法的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② 分析数量关系时学生熟悉的事情能唤醒他们相关的直接经验,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从已知数量以及未知数量的关系上展开讨论,从而感悟解题思路。学生联系平时乘车的经历,会想到“减下车的人数”“加上车的人数”,甚至会列出34-15+18等算式。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利用板书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原来34人,减下车15人,得到剩下的人数;再加上车18人,就是开车时的人数。或者,原来34人,加上车18人,得到上车以后的人数;再减下车15人,就是现在的人数。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信他们有经验可以利用。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思考,正是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经验的表现。我还要求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是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思路。
列式计算是具体实施解题步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应该分两步解答,要写出每一步的算式、得数以及单位名称。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算的是什么,体会第二步是如何利用第一步计算得数的。
当然,遗憾的地方也不少,老师的讲解和点拨、扶助略显多了一些,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如果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能大胆地放手,效果会更好。
学习卡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1、白菜馅的有36个,韭菜馅的有24个。吃了18个,还剩多少个?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
列式解答:
(3)
检验:
2、上午摘了120个,卖出60个,下午又摘了80个,现在有西瓜多少个?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
列式解答:
(3)
检验:
3、小英看一本72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26页,第二天看了28页,再看多少页才能看完?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
综合卷-北京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花坛里栽了6行月季,每行6棵,其中12棵是黄色的,剩下的是红色的,红色月季有多少棵?列式是(
)。
A.6×6=36(棵)
B.6×6-12=
24(棵)
C.36
+12
=
48(棵)
2.85-(85-37)=(
)
A.20
B.37
C.73
D.48
3.5×(30÷5)=(
)
A.2
B.3
C.30
D.15
4.9×(81-73)=
(
)
A.8
B.72
C.84
D.27
5.4×8-=20,里应填(
)。
A.9
B.12
C.5
D.8
二.判断题(共5题,共10分)
1.2×3+3和2×4+1的计算过程不同,得数也不同。
(
)
2.8×7-8=8×6。
(
)
3.3+3+3+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3×4。
(
)
4.64-(17+28)=19
(
)
5.判断对错。(
)
7×(3+2)
=21+2
=23
三.填空题(共5题,共14分)
1.小丽买7个练习本,小强买同样的5个练习本,小强比小丽少用8角钱,每个练习本________角。
2.56-5×4+8×6=________
3.85减去13的差是再除以9,列综合式________。
4.在横线上填上“>”“
30-15+9______6×3+6
67-29-12______67-(29-12)
4×(54÷6)______18+8×2
5+35÷5______(25+7)÷4
4×9÷6______72÷9×2
7×9-18______8×8-19
5.李老师到商店买3个足球,给售货员100元,找回4元,每个足球是________元钱。
四.计算题(共2题,共9分)
1.把下面每组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
______
______
______
2.按运算顺序计算。
(1)24+8-6
(2)28÷7×6
(3)3×6÷9
五.作图题(共1题,共6分)
1.连一连。
(1) (2)
六.解答题(共5题,共29分)
1.一栋教学楼有4层,每层有6间教室;学校给教室安装空调,已经安装了18间,还有几间教室没有安装?
2.同学们栽了8行树苗,每行7棵,其中女生栽了28棵,男生栽了多少棵?
3.商店里有笔记本、钢笔、文具盒和铅笔,每本笔记本5元,每支钢笔14元,每个文具盒8元,每支铅笔3元.请你列综合算式解答下列问题。
(1)买5本笔记本和一个文具盒,应付多少元?
(2)买1支钢笔和4支铅笔,应付多少元?
(3)买2支钢笔,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
4.小白兔种了9行萝卜,每行8棵,送给灰兔奶奶23个,还剩多少个萝卜?
5.校园里有5行松树,每行8棵,校园里还有19棵柏树。
(1)松树和柏树一共有多少棵?
(2)松树比柏树多多少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B
5.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填空题
1.4
2.84
3.(85-13)÷9
4.=;;>;
5.32
四.计算题
1.70-(34+16)=20;(65-50)÷5=3;18+4×7=46
2.(1)解:24+8-6=32-6=26
(2)解:28÷7×6=4×6=24
(3)解:3×6÷9=18÷9=2
五.作图题
1.如图:
六.解答题
1.4×6-18=6(间)
答:还有6间教室没有安装。
2.7×8-28
=56-28
=28(棵)
3.(1)5×5+8
=25+8
=33(元)
答:买5本笔记本和一个文具盒,应付33元。
(2)3×4+14
=12+14
=26(元)
答:买1支钢笔和4支铅笔,应付26元。
(3)100-14×2
=100-28
=72(元)
答:应找回72元。
4.解:8×9-23=49(个)
答:还剩49个萝卜。
5.(1)解:5×8+19=59(棵)
一、单选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1.(本题5分)5和3相加的和,再乘6,算式是(
)
A.5+3×6
B.(5+3)×6
C.3+5×6
2.(本题5分)在下面算式中,与算式240÷6÷4的计算结果相同的是(
)
A.240÷(6×4)
B.240÷6×4
C.240×6÷4
3.(本题5分)480加上67,再减去67,结果(
)
A.大于480
B.小于480
C.等于480
4.(本题5分)下面(
)一道题,最后一步算乘法.
A.45÷5+10×3
B.45÷(5+10)×3
C.45÷[(5+10)×3]
5.(本题5分)14-14÷2的结果是(
)
A.0
B.7
C.14
D.20
6.(本题5分)70×5÷70×5=(
)
A.1
B.0
C.25
7.(本题5分)计算54÷(3+6)时,应先算(
)
A.54÷6
B.3+6
C.54÷3
8.(本题5分)30×(70-50÷5)的运算结果是(
)
A.120
B.2000
C.1800
二、填空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9.(本题5分)在计算(2000-36×47)÷44时,要先算____法,再算____法,最后算____法.
10.(本题5分)39的6倍是 ___ ,35的5倍减20得 ___ .
11.(本题5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都要按从____的顺序计算.
12.(本题5分)在计算(200-36×47)÷44时,先算____,再算____,最后算____.
13.(本题5分)325-147+153=325-(147+153)____(判断对错)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甲数为38910,比乙数多6900,甲数和乙数一共是多少?
15.(本题7分)列式计算:20乘18再乘5的积是多少?
16.(本题7分)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36×17÷51
(2)48×125
(3)84×184-84×84
(4)10000-(59+62)×21.
17.(本题7分)脱式计算
344-44×6
56×(62-37)
365÷5+4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82-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教学策略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比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的事物本质,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采用比较法助推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巧用比较,促进概念教学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有些概念之间比较相似,学生很难把握这些概念之间的具体区别。此时,如果结合概念的性质把比较策略引入概念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出概念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出概念的本质,进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中秒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时对于时针与分针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1小时=60分。因此,在秒的认识教学中,教材中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对“秒”下了定义: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并且告诉学生1分=60秒。为了深化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明确这些表示时间单位词语之间的具体区别,笔者就采取了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它们之间的异同。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笔者在黑板上板书1小时=60分,1分=60秒,然后让学生就这两个式子进行对比,并且说一说,同样是60,在这儿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在这种直观的比较中,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对于时、分、秒各自所表示的意义有了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数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上述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了比较的策略,有助于学生梳理、总结、内化所学知识,达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巧用比较,加快问题解决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较为肤浅,采用比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进而在比较中获得深刻的认知,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进而达到轻松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实践较少,对于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只停留在一个测量长度单位和一个词汇阶段,具体各部分代表多少,学生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这就给学生正确填写数量单位名称造成了困难,比如对于橡皮的长与宽是写8厘米还是8毫米,学生并不清楚。怎样才能杜绝这种错误现象的发生,进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给力呢?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具体区别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尺子量出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短,然后以此为参照物,让学生拿其他物体与之做比较。比如手指的长度、手指的厚度、身高、手掌的宽度……然后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以此为参照,帮助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达到轻松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在比较中合理优化,从而选择出较为恰当、合适的答案。这样,在比较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比较,优化计算教学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学生讨厌计算,不想做计算题的状况。基于这点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索发现的梯子,促使学生在发现中探索计算题的特点,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149-01
大家都知道计算教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点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效果,无论以后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它们都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息息关的。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发展。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就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认真教学计算部分内容。同时在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计算品质,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学会认真、细致、耐心的数学素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书写是否工整,在计算过程中是否养成检查习惯都是我们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平时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经过实践,认为应从下面来实施低年级计算教学。
一、熟知算理是计算教学前提
在计算教学时,好多学生只知道把把计算结果算对了就行,就连我们数学教师也认为计算教学只要多练习,学生能把计算结果算出来就行了。让好多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结果对了,却不知道结果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不知道算理是什么。这也是我们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的误区之一。我们计算教学既要学生知道如何算,更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无论是什么学段,我们都要让学生弄清楚算理,这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形式,低年级的学生形象直观思维占主要地位。我们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具来激发学生的直观思维,让学生形成计算结果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法》第36页的例题85+143= ,教材只是给这样的一个提示:“十位上的8加4得12,怎么办?”这时,如果单纯从而百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教师只是讲解要向前面一位进1时,学生虽然可以掌握这种计算的方法与技能,但是对为什么要向前面数倍进1却不太明白,所以,这时,我们可以用计数器的的演示来向学生呈现算理。十位上的8加4时,十位上才加2就已经满10了,还有2个10没有加就没有珠子了,这时,我让学生理解10个10等于100,所以可以先把这十个珠子先向百位进一后再返还回去,再拨另外的两个珠子。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向前面一位进一的道理了。那么,进位加法也就在我们的直观演示中得以突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同。这样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二、强化口算是计算教学关键
低年级的口算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以后的计算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奠基作用。因为任何一道复杂的应用题还是计算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合成的,比如,二年级下册的乘法,加法与减法单元,都要由学生的口算能力来支撑,都需要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与乘法口决来解决,如果这些知识学生都不过关,也就是学生的口算能力不过关,不能达到不经考虑就可以顺口说了结果的水平,到了中年级或高年级计算更复杂的计算必然会产生畏难情绪,在计算过程中算不过、算不准。
口算能力的提高既是学生笔算、估算与简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关键点,它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也只有口算能力提高了,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与准确度。所以,我们要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的提升, 在平时,我每节课都要进行3分钟的口算训练,每一个学生都发一个口算本,让他们相互出一些口算题目相互做。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训练自己的口算能力,同时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我们的口算训练过程中得到提升。
学期开始,我反复研究新课标,了解二年级数学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认真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觉得二年级的小孩子,应重点培养计算能力,为高年级的计算和以后打基础。我坚持每天做一页口算题,由简单到较难,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认真备好每节课,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教学工作上。我认真抓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抓课前准备。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搞清楚,了解教材结构特点、重点、难点,掌握知识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要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二是抓课堂教学。我首先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做好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快乐的心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且我注意了课堂语言的简洁,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家庭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负担。三是抓课后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课后的辅导工作。小学生好动、爱玩,缺乏自制力,在学习上表现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还抄袭作业。针对这种行为,我把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工作的一项原则,并把这项原则贯彻到教学中。在辅导后进生上,根据后进生的各自情况,给学生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四、存在问题
1、学生没有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2、学困生的转化还没有到位,个别学困生没有转化好。
jxzyw.com、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能力较差,知识学得较死,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4、自己的知识面窄,教学理论掌握的少,数学方面的书看的少,需要找到一种好的、适合自己的、适合本班学生的、符合当前环境的教学路子。
五、改进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多表扬,多鼓励。
2、在学困生身上多下工夫,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表扬为主,多一些关爱。
jxzyw.com、坚持练习口算和计算题,提高计算能力、对于应用题教给学生分析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5、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难,重点。砸实基础知识。
6、多看些与数学有关的书籍,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沟通,找差距,补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坚持写反思。
本试卷共有五种题型,分别为计算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及解答题,覆盖了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具体分析如下:
1.计算题,共15道口算和3道列竖式计算。第1小题口算做得较好,第2小题部分同学忘记列竖式。
2. 填空题,共7道,其中第6题的(3)小题失分较多,主要因素是少数学生不认真看题。
3. 选择题,共5道,考查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本大题中,失分较多的是第11小题。除此之外,其它各题得分较好。
4.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错得较多的是第16小题,学生没有认真思考。
5.解答题,共2道,分为4个小题。其中失分较严重的是第23题的第2小题。考查了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知识,分析问题能力差的学生失分较大。
二、学生成绩分析:
这次考试结束后,有些学生进步很大,但也有学生退步的。通过试卷分析发现,这次的考试主要是基础题,但还是有一些学生考得不理想,这就说明平日里学生学习不扎实。在近阶段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于讲过的重点知识,落实抓得不够好。
2.在课堂教学时,为了急于完成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同学对问题的理解,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久而久之,一部分同学就养成懒惰的习惯,自己不动脑考虑问题。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属于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在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简单的四则运算,并且已经学会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计算。随着计算的深入,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也越来越多,老师每天提醒学生“认真计算、注意检查”,也起不到一点作用。
为此,我心里很是焦急。计算是低年级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如果学生连这些最基本的知识也无法正确掌握,那还如何进行以后的学习。静下心来,我重新反思自己近阶段的教学工作,拿出学生的错题分析出错原因,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
一、学生年龄段特点
小学的孩子逐渐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了让学生在日常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专业性、简洁性、逻辑性、启发性,体会到数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我们要加强计算的教学,让学生养成一种严谨的作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审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审题包括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先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以及计算完后的认真检查。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要让孩子心里清楚的指导自己在干什么。要能说出自己的计算顺序。我们经过调查高年级数学试卷发现,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计算性的错误,自己检查时没有发现。这是由于孩子第一遍做题不够认真导致不容易检查发现。所以我更要强调第一遍做题的认真,计算能力的训练要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三、数学学科课堂如何加强计算训练
计算错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原理不清,概念混淆,这样容易出错。另一方面是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大多数孩子计算出错是由于粗心大意引起的,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还是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细心程度,做事不丢三落四,做事有计划,只有好的习惯,才是治本的方法。
1.在每节课上课之前,由小组长在每一小组的黑板上出2道速算题,每节课指定好组员上黑板板演,其他的组员抄写各小组黑板上的速算题,做完后各小组按批改顺序,组长派指定的人上去批改,其他组员,对子互改,限制5分钟内完成,5分钟没有完成的,课下继续完成。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计算教学中,从某一教学内容来说,也许没有哪一种算法是最好的,最优的,从算法教学的整个系统来看,必然有一种方法是最好的,最优的,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因此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算法的“多样化”,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如何统一?关键在于算法的交流和计算方法的体验上。算法多样化是由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看事物的着眼点、思考方式等不同所必然会产生的,而算法交流和算法体验是理解、优化算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在交流和体验中逐步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学生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学质量才会提高。如如二年级下册教材上有这样一个场景:面包师傅烤好54个面包,两队同学分别买走8个和22个,求面包师傅还剩下几个面包?学生得出两种计算现象,54-8-22和54-(8+22)我并没有当场点评哪种方法好,而是让孩子们比较两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同时让他们逐步学会“多中择优,优中择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3.年级开展计算比赛。我们可以年级统一每月搞一次计算比赛,题目内容统一,时间确定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交卷。对于在比赛中表现比较好的同学发奖状以示鼓励。并且要坚持下去,提高计算训练的重要性。
4.有针对性的搞好纠错练习。对于每一个学生,我要求他们有一个纠错本拿出自己的作业本、错题本,纠错题型上的练习我通常这样设计的。抄出错题——红笔画出错误地方——红笔批注出为什么错——改正——同种类型题训练。在练习形式上安排有多种形式:可做单项练习,如判断题、找出各题错误处、改错题等练习。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有一些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内容学生已经养成了错误的习惯。
5.差生个别辅导。有极个别学生对一类题的计算存在知识性的错误,也就是不明白算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比如我班李璐同学,在计算减法有退位的题目时,比如52-26=,个位上2不够减6应该借位,她反而让6去减2,倒着减总够了吧。这属于理解有误,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她突破误区。
6.学生恰当的检查验算方法。我们总在提醒学生,写完认真检查。可是我发现学生的检查就是一直注视着那道题看,也不动笔。有时很明显的错误也检查不出来。这时的检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时,我们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验算方法。比如口算的题目,我用笔算来检查,加法题,我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等等。简单的验算方法对减少错误是很有效地。
7.奖惩并施,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当发现学生错题在不断增多,我开始很气愤。在全班点名批评他们。可是多次下来,一点效果也没有,错题并没减少,学生反倒厌烦做计算题。这时,我想到,也许表扬比批评更有效。这时,我开始在全班推行争当“计算小能手”活动。在每天的计算小检测中,全对的同学能得到一张“喜报”,贴在班级表扬栏里。错题明显减少学生也可争当“计算进步之星”得到进步奖。这样就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老是错题多的同学,且纯属粗心的同学,我对他们也采取一些小小的惩罚措施。
在计算教学中,应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突出整体,明确目标”,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参考文献: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1.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以到庑巍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即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刚踏进小学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只能依赖于直观形象思维。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的运用学生易于明白的方法来讲授新的数学观点,即以数解形,借助直观物体教学,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一年级上册的数与物的对应关系教学中,对于刚进入小学学习的学生,要如何建立起数的概念是每一位教师的一个大难题。但是,我们可以先借助图画这一直观而形象的物体,建立起形的模型,再慢慢的引导学生通过数数、写数来建立起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以后学习的概念打好基础。
2.便于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以形助数。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题的算理,以致于学生计算过程不正确、计算结果错误等一些计算问题。在计算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详细讲解算理和学生已经了解算法的基础上,去帮助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方法,而数与形的联系对于计算题教学无疑是最佳的方法,它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方法的过程。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形”到“数”的过渡,教师利用图形的数据向学生展示了3+2的过程,即原来的3只松鼠和后来的2只松鼠合起来一共就是5只松鼠,并且让学生学会表达,理解“合起来”的实际意义,学会加法的算理。
3.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抽象的问题置于生活实际的问题之中,在平面直观引导下学生可轻易知道数量的关系,从而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类比、判断和推理等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年级下册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时,利用数和物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多”与“少”的数学概念,从而轻易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先建立起数字与形状的有机联系,如果没有完全理解比多比少的基本关系,而机械地记忆“多用加少用减”,这样只能培养出一群生搬硬套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从整体着眼,从实际教学实践着手,能自觉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数形结合的有效性。
(1)在观察中应用数形结合,增强感悟。观察是学生进行操作、联想、类比、推理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和试验,能够协助学生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低年级教学时就应该有目的地让学生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为以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奠定扎实的基础。
(2)教学实例分析: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加减法》。例题:小花有12颗五角星,小李有9颗五角星,小花比小李多几颗五角星?一共几颗五角星?
师:两个同学一组,分别扮演小花和小李,利用桌上的五角星摆一摆,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
生1:我们把小花和小李的五角星分别对齐摆好,发现小花比小李多3颗五角星。(多多少?)
一组:小花
小李
生2:把五角星摆成两排,小李的9颗,从小花那里借一颗就凑成十,我发现一共有21颗五角星,小花比小李多3颗五角星。(一共有几颗?)
二组:小花
小李
师:通过五角星的排列,仔细观察直观的物体,从而解决了两位数的加减法问题,这就是数形结合,第二组同学还运用了凑十法非常棒!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小花和小李之间的五角星个数差,数与形的联系,让学生知道了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不但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自觉应用数学思想,进而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2.在练习中体验数形结合的作用。
(1)在操作中应用数形结合,加强体验,增强可信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中应用数形结合不仅可以激起学习的乐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新编小学数学课本中,也增加了学生自主操作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根据问题灵活地使用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意识。
(2)教学案例分析: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例2:二(1)班有学生35人,二(2)班有学生32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大部分都会列式并计算:35+32=67(人),但是大多数学生却不能清晰地解释为什么两个数要相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并与同桌交流:二(1)班35人,用3捆每捆10根和5根小棒表示,二(2)班32人,用3捆每捆10根和2根小棒表示,合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6捆,另有7根,一共是67根,所以两班一共有67人。
一、创设情境,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利用情境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特定的、生动的情景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入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出了一道计算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这样的图画:在一个小池塘中开始有20只鸭子在一起嬉戏,一会又从远处游来了12只鸭子,过了一段时间后有10只鸭子游上了岸. 这时候大屏幕上出现一个问题:最后在这个小池塘中还有多少只鸭子?学生们都被带入到这个情境中,都很积极地去研究到底还有多少只鸭子. 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已被激发出来.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生动有趣的情景,使数学内容充满动态美;同时,在播放图片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从而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联系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者密切联系.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实践证明,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更好的解决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为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跟小兰一起去称体重,小明的体重是36千克,小兰的体重是28千克,问小明比小兰重多少?小兰比小明轻多少?教师出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的运用本节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运算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但是,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困惑的表情,有许多学生对于教师出的这道题里的“重”、“轻”这两个字的意义不是很理解. 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师:我们可以换一个字,来重新整合一下这道题,可以把重换成多,小明比小兰多多少千克?那我们再试着转化一下这道题是不是可以变成38比28多多少?教师的一番细心引导,使这道题变得简单轻松.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且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自我提高与发展.
三、数形结合,挖掘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引进数形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此外,教师要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挖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我手中的这个钟表模型,一会我分别转动一下时针、分针、秒针. 你们注意观察这三个针所转动的格数是不是我们课本上所说的时针走一格分针就走12个格,秒针就要转12圈呢?观察一下是不是秒针走一格是1秒,分针走一格是1分也是60秒,时针走一小格是1小时也是60分钟. 教师利用这个钟表模型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时、分、秒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教师所说的这些数量关系.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知识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化,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再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了一道题:校园里有9棵并排的树,下面我们在其中一端再种上3棵树,现在一共有多少棵树?这时候为了便于学生思考,教师让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 学生们都很积极的在纸上画上9棵树,然后又画上了3棵,得出答案. 由此可见,数形结合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挖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
四、引导提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入手. 如今的“解决问题”都是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再促进学生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的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完表内乘法和除法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乘法或除法问题,并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每个篮子里放有5个苹果,那么3个篮子共有多少个苹果?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我们学过的乘法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特点,探寻有效的、多样化的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最大化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一、试题评价
此次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整个试卷将本学期的知识整个融合进去,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融于试卷之中,注重了学科的整合依据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查,基本做到不出偏题、怪题、过难的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灵活性,又考查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五个大题。
2、取材比较贴近生活,评估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些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就需要孩子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体现了灵活性。
在考察学生“数的运用”的内容多是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显示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4、题型简约。整套试题题型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题干简约晓畅,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发挥水平,真实检验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5、难易适中。整套试题基础题占90%,难度题占10%,较好地体现这次命题的指导思想。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
第一题是填空题,分为11个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第1、2题考查质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题型简单,多数学生能按要求作答,少数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不能正确区分重量单位克、千克,不会应用克与千克的相互转化。第3、5、6题考查除法的初步认识,包括平均分、除法算式的读写、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读算式:把除以的“以”和“等于”写错,还有部分学生把“除”和“除以”混淆,导致失分现象,一个完整的除法算式读作什么,70%的学生作答成乘法口诀。第4题考查运算顺序,得分率较高。有部分同学,知道先算加法,再算乘法。但是不会写字,有些是同音字,有些是错别字。第7题属于有余数的除法,考查学生对“余数小于除数”的认识,多数学生能回答正确,少数人不理解这个知识点。第8、9题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认识、数的组成等知识点,很多学生在读数的时候,把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混在一起,导致失分较重,这些课堂上重点训练的题型,真是不该出现这样的错误。第10题考查近似数的知识点,这题是最容易出错的,因为学生对“四舍五入”的理解不够,近似数的应用,35%的学生不会做,还有部分学生答成汉字。第11题考查判断推理,因为学生还没学过小数大小的比较,只有少数学生能作对,但阅卷时按超纲处理,统一给分。
第四题是计算题。都是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总体还是不错,但是都有因为粗心算错的。第22题是口算,正确率较高,只有少部分人在整百整千数相加。有一部分少写0。第23题是竖式计算。有一部分同学数位没有对齐,有的等号后面没有写答案,少部分不会算。导致失分。第24题,脱式计算,有几个同学没有写等号就直接算、有部分同学不会混合运算,不知道运算顺序。导致失分。第25题,第(1)和(2)小题出错的人相对较少。第26题,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这个数就是被除数。导致失分。
第五题是认识统计表。失分的人数不多,多数同学都及格了,只有少部分同学对统计表中的文字理解不透彻。导致失分。
第六题是解决问题,分为五个小题,每题5分,共25分。第27、28题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点的掌握,题型简单,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作答。有部分学生算式写对了,但是答案不正确,可能是乘法口诀还记不住。第29题考查学生对“几个几是多少,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大部分同学能够解答,部分学生只写了第一个算式,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这部分同学对题意的理解不正确。第30题考查学生对“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全天共收了多少千克?”好多同学只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对题目没有认真理解题意。好一部分同学700加200都算错,说明三位数的加法还有困难,这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第31题考查学生对“三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好些同学都把100减46算错了,说明数位上连续是0的减法学生还很吃力,还得加强。部分同学只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说明没有认真读题目,或者理解不了题意。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对除法算式读写的训练,练习算式中一些难写的字如“除以”“等于”“加、减、乘、除”,降低错误率。
2.课堂上重点讲解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这有利于后面三年级除法的教学。
3.万以内数的读写,应重点强调读书应该写成汉字,写数写成阿拉伯数字,不要出现两者混淆的情况,另外,加强“四舍五入”概念的导入,让学生理解什么时候该舍去,什么情况该进位。
4.出试卷的时候,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11题,课本上没有小数的比较,同步指导上面也只是简单提到,如果同步指导习题没讲解完的话,那么学生就会觉得陌生,甚至老师也会说是超出教学大纲了。
5.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没有掌握。在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计算很慢,出错率较高。
6.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强化训练就能成功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经常的有效的训练。而口算的训练又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容易形成惧怕口算,逃避口算的心理。口算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7.基本知识必须抓实、抓细、抓紧,并强调书写的态度一定要认真。
8.培养认真读题、细心做题的习惯及灵活解题能力。二年级各种题型的种类在增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细心习惯(细心读题、细心思考、细心计算)也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绩,也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今后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读题、做题的方法指导,严格要求认真仔细,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9.培养学生做完题认真检查的习惯。特别是计算题和解决问题的题,让学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自己抄错的数,找错的信息和计算结果的错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