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安全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生因素
学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受害体。那么,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学生本人有着一定的关联。首先,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学生缺少自我安全意识和未能养成良好安全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当教师讲解技术动作要点和要求时,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当错误的技术动作产生,造成伤痛时,学生又不知如何处置。第二,在体育活动时,学生不能按要求着装,活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活动后也不做放松练习。第三,学生在体育活动时,身体产生不适,不及时向老师报告。有的学生明知自己身体有伤,不宜参加体育活动,但出于好胜,强忍伤痛也要分个输赢,致使造成更大损伤。第四,学生体质差,运动技能弱。从近几年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看,我国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学生体质差,其力量、跳跃、奔跑等能力相对都较弱,在体育活动中极易发生损伤。比如在田径课教学中,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晕倒、休克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猝死。
教师因素
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课堂体育学习的教授者。教师在学生体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疏忽,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强,是造成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一个诱因。据一项调查显示,48.85%的教师在体育课上从不强调教学安全,只有10.65%的教师每节课都强调教学安全。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强,违反教学规律教学;安全保护措施不够;教师擅自离岗;对场地器材利用不合理。以上情况的出现,都有可能在教学中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
学校因素
从学校的角度看,体育活动中发生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是:第一,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不够。良好的管理是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学校如果不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管理,就会疏于对安全制度,场地器材、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有效管理,从而造成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第二,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场所和器材投入不足。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原有的场地器材已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但是由于学校体育经费缺乏,不能够改善现有场地器材条件,同时又忽视对场地器材的管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很容易发生危险。第三,学校组织大型体育活动安全措施不到位。校园体育比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才能展示的舞台,锻炼了学生身体和意志品质,同时对于班级建设、学校管理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有的学校由于对体育比赛中的安全防范不到位,从而造成体育伤害的发生。
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主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其独到的特征。第一,新媒体具有大量的信息源。新媒体是一个大量信息的集合。在网络世界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促使了大量信息的存储。在世界上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信息被传播。第二,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每一个会使用网络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源的不断丰富使得互联网上的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复制、浏览网络信息,成为网络的主体。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新媒体的使用者不只是信息的制造者,同时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在世界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们不仅可以接收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感受、意见通过网络出去。第三,新媒体具有广泛性特征。新媒体的广泛性体现在信息的广泛性、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的广泛性。新媒体的信息内容涉及广泛,军事、体育、文艺、财经等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包涵内容丰富。通过新媒体可以将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使用新媒体的人们都能够采集到需要的信息。新媒体以其全新的方式对信息进行传播,用最快的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大众,而且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传播工具越来越被大众普及。第四,新媒体具有资源共享性。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搜索到各种想要的信息、观看视频、图片、讨论问题,还可以进行在线学习。通过网络享受有益的精神大餐。
二、注重体育课程内容安排,做好提前预防措施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安排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和原则进行教学,要规范体育课堂纪律,要求学生统一运动着装,统一服从指挥,遵守体育课堂纪律,严禁各类违规现象的出现。在实际运动训练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安排,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安排适宜学生的运动项目,并时刻注重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带领学生做足放松运动,做好安全预防准备,避免意外拉伤等。
三、合理选择运动器械和场地,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
体育运动离不开运动器械和场地。在小学体育课上,教师首先要认真检查教学中所用的体育器械和场地,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证运动场地和器械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选择适宜小学生的运动器械,减少运动中的危险系数,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
2、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育事故处理知识与技能,对课堂事故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课堂事故发生时临场不乱。如:篮球活动中,一同学手指受伤,要先询问事情的经过,检查具体情况,是挫伤还是钝伤,是否是关节错位还是骨折等,考虑是否去医院检查治疗。要及时地采取措施,同时或事后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急救教育,使学生学会、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学会提高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的能力。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师生要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首先要注意安全,而且上课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告知学生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身安全,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应如何应对。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需要体育老师和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生命安全教育里的目标,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在学校里的安全意识。
(二)学校定期开展运动会和突发事件演练,普及生命安全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体育课的范畴,运动比赛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运动竞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突发事件演练,这类竞赛和演练的种类很多,比如赛跑、篮球赛、拔河比赛、火灾演练、地震演练等,在竞赛和演练中学生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意志,同时还学到了救险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里虽然规定了课程目标,但并不是强制性的规定,这说明该课程是目标导向,课程内容很广泛,体育老师在教学上有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在竞赛规则、运动项目、器材、场地上进行适当的简化,编写适合本学校风格的教学课程,把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改编成机动灵活的教学内容。
(四)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是安全教育的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体育教师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能否顺利开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情况来说,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内容和评价体系应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程里的生命安全教育当中,这就需要外部和内部共同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外部来说需要教育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定期开展体育教师的培训活动,师范类体育院校应着重开展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使体育教师在走向教育岗位之前就有这专业的技能来胜任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就内部来说,作为体育教师要经常与同事、外校同行交流沟通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经验,多学习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图书和影像资料,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打好基础。
(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面开展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很难完成的,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学校应与社会各部门取得联系,如公安消防、卫生、交通、地震的相关部门,聘请这些部门内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帮助学校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演习活动。如请消防人员给学生讲解发生火灾后的逃生办法,请交警向学生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及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还可以请地震监测站的人员向学生讲解地震来临前的征兆和发生地震时正确的做法等等,只有学校与社会实现真正的结合才能使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的安全不只是体育课上的安全,而是各方面的安全。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堂以外的地方不受到伤害。教师应加强“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经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学生都很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些学生甚至在高考或中考前几天因为打篮球致使脚踝骨折而影响考试,这都是因为自我防范意识不强造成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安全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教一些急救的方法,保证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以外不受到伤害。如在体育课中设置几节室内课程,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安全教育知识、安全动画,使学生对自我保护有一个了解。还可以讲一些其他学校安全事故的例子,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有一些学校刚开学都会设置一两节室内体育课,但很多情况下这些体育课都会被主科老师占用,或者体育教师不重视室内课,不给学生讲授安全知识,这就导致很多室内课成了摆设,学生的安全意识无法得到提高。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责任心,使学生在热爱体育的同时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1.2教师客观安全教育意识淡漠首先,教师的安全意识薄弱,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到位,认为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多数教师忽视教学安全,课上从不强调教学中的安全要求,体育教材中的安全知识不必专门进行教育,还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完全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体育教学中的保护与自我保护,但是这种错误的认识致使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事故发生后才能证明安全教育的缺失最终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教师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可以说体育教师是学校的工作人员,是担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主体,是预防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强化体育教师的责任心,要求体育教师严格履行职责,不断加强安全意识学习,这是预防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最有效措施。最后,教师组织教学不力而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混乱、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就很有很可能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1.3学校不重视安全教育宣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高校由于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重视不够,没有从根本上加强对教学安全的有效引导,导致对场地器材、安全制度、课堂教学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这种错误的做法造成了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良好的管理是高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健全是正常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所必需的物质保障,由于目前的体育设置时间较长,并且破旧、损坏的比率非常高,经常会出现不能运用的现象。加之,一些高校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教师疏于管理,学生组织纪律性差,为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高校体育教学安全教育解决路径
2.1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主题,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能否保障学生的健康。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器械的意识,传授应急避险技能,提高学生生存能力意义重大。并且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有区别,在非身体对抗的项目中,如田径、体操、游泳等,要引导学生互相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从意识上培养安全意识,以提高项目的安全性;此外,在有身体对抗的体育项目中,如格斗、拳击、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是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最多的项目,在开展这些项目的教学时,首先从项目的规则上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遵守运动规则,其次要教育学生尊重对手,遵守比赛的体育精神,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风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2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教师是预防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怎么样去提高了教师的安全意识,怎么样去引导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力是减少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发生的根本。教师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就能把一些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中易发生的安全问题要有预见性,并有一定的防范措施。首先,必须认真备课,提高预见能力,认真备课包含了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包含了课时计划的制定。其次,提高课堂安全系数。教师要严格课堂纪律,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要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必须根据课时计划,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注意观察学生的生理反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要注重保护与帮助,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保护帮助,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3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意识首先,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安全机构并制定相关安全制度,要从制度上保证安全,学校领导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把教学安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制度引导,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建立体育教学安全监督、检查、评价机制。一些大学的附属机构,如学校医院、保卫部门和体育系部应该实行多部门联合,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对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切实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并建立相应的处理体育意外伤害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做到有条不紊,临危不乱。
2.4学校要不断改善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物质条件。学校要加大场地器材的投资力度,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还要对体育场地设施作定期检查、定期保养与维护。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又无法维修的场地设施要及时更换,严防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保证体育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还要把体育教师做好学生体育安全工作,作为体育教师的重要职责纳入到职业道德建设内容中。
1.2体育教学资源现状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教学中往往有从事某专项的体育老师身兼数职教授其它项目,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和安全问题突出。体育场馆不完备,体育设施陈旧,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很多高职院校由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维护经费投入不够导致体育场馆不完备,运动场地器械条件较差,体育器材种类和数量非常少,可供学生实践的部分有限,并且起不到安全保护作用。
2引发安全事故的因素
2.1高职院校传统安全意识薄弱
2.1.1教师方面因素。现有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过分片面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形成,教学内容偏“竞技化”,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性和差异性,从而容易引发各类安全事故。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体育参与活动起主导作用。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没有充分备课,尤其是没有对每个学生的身体体质健康状况充分了解,以致所设定的运动项目、运动量、考核指标过于笼统,以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的体育运动效果,不仅不科学,还可能对个别力不从心的学生造成身体损伤,甚至引发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准备活动时,往往会流于形式,甚至干脆不做就要求学生进入剧烈运动,这是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肌肉损伤、韧带拉伤等事故的主要原因。另外,高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在教学选择、课程安排方面比较随意,教师缺乏专业素养,课上不能准确把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导致部分学生体力不支、疲劳过度、情绪低落。教师所做的保护措施不到位,保护时站错位置,事故发生时往往错过保护时机,使学生受伤。
2.1.2学生的安全思想意识严重匮乏。大部分高职学生在体育活动参与中会比较活泼和兴奋,自身的安全意识认识不足,而在活动中又偏偏喜欢冒险,对于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也积极参与,这更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在对抗性的竞技活动中有的学生无法控制自身情绪,情绪失控时容易与其他学生发生语言或肢体上的冲突,甚至引起打架斗殴,引起重大的校园事故。尤其是在篮球或足球运动中,争强好胜的学生因不满比赛成绩,就可能与对方发生争吵,从而引发争斗。
2.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缺失安全问题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安全教育的作用是保护生命、保护健康、增进健康并能适应社会。但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健全,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素养,部分教师还是“门外汉”,仅仅是国家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故各个高职院校重视体育生命安全的程度都不高,责任心也不强,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严重缺失。
2.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不够完善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和安全问题突出。体育场馆不完备,体育设施陈旧,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体育器材质量不达标,安装不牢固,所设位置不合理,日常维护与整修工作不到位,场地平整度差。比如,跨栏架破损、体操垫较薄等,这些都是威胁生命安全的潜在因素。
3实施安全教育的对策和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
3.1明确体育安全教育目标,培养教师体育安全意识和职责感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熟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能够以安全标准为前提合理设定体育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向学生说明可能带来人身伤害的危险动作,让学生明白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运动指标,并且教会其如何处理运动创伤或其他紧急情况。通过明确动作要领、安全知识和事故伤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安全威胁的预见性。
3.2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重视体育安全教育学生的体质测验和医务监督是必须做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生命安全的概念,让学生提高事故防范意识。建档整理每一位学生的疾病史,在课堂教学中避免让身体条件不适宜剧烈运动的学生参与不适合的体育项目。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定期与家长沟通,避免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
3.3根据体育教学规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有一定规律可循。运动前的准备活动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一般可组织学生参与伸展体操、集中注意力练习或小游戏来使学生舒展筋骨。除此之外,也是告知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训练项目做好心理准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定训练项目。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场地和器械,学生所接触的体育器械由教师检查合格后再使用,目的是对学生加强保护,避免人身伤害事故发生。
3.4加强体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在体育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方面,要求校领导和体育课任课教师有明确的法制观念,健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制度,组织体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教育法》、《体育法》和《教师法》。专设安全监督领导小组,在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巡视,全程监控安全问题,由此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关注运动安全课题。
3.5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参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体育课运动项目购置体育器材,划定场地,确保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顺利实施。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安全问题,在资金方面给予体育部以充分的支持,除了提供适合体育运动的场地以外,还应该强化场馆的改造或扩建工作。体育器材以及场地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大高校应该重视起来,新购置的体育器材须配有质检合格证,场地设施由专人监管,尽量不在场地设施或器材方面出差错。
一、在体育课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上课调皮,站队是互相腿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掌握不好力度和分寸,另有的学生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伤而摔倒,造成意外损伤等安全事故。对次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极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 、在体育课上,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鞋,身着宽松运动服。
坚决禁止穿皮鞋、布鞋和穿紧身上体育课以免学生出现一些不不要的伤害.
三、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1、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如意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伤;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开展这些活动就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仅会引起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更不易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发生的,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的太挤;器件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安全范围内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3、教学内容要合理,动作难易度要得当,我们知道难道过小对学生没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道过大对学生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设计教学要求。
4、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即不合理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线,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
5、前提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外部因素。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在进行组织教学。
四、深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好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学制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事故。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
五、注意发现并处理好学生体育课中的异常现象
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合理的批评,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孩子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应也不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以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但决不要为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而降底教材难度及减负减量,更不要去掉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或者不开体育课,那样的话,不但不能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相反会阻碍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上好中学体育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随着各行业在生产、管理上信息化程度日益增高,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日常办公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电子文档已成为办公信息的重要载体。2010年11月28日,维基解密网站泄露了25万份美国驻外使馆发给美国国务院的秘密文传电报。这个事件震惊了全球,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电子文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电子文档看得见,摸不着,在保密性、完整性、可读性等方面存在很多安全问题。
1 电子文档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电子文档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主要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电子文档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存储介质多样、容易编辑修改、容易传递、容易复制、容易损坏丢失、容易还原再生。
1)存储介质多样。电子文档存储介质很多,目前主要有计算机硬盘、各种光盘、U盘、闪盘,甚至手机和娱乐用的数码产品也可以用来存储电子文档。
2)容易编辑修改。借助于各种专业软件,可以很容易的编辑修改电子文档,而且修改的痕迹很难发现。这是电子文档有别于纸质文件的优点之一,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保护,就可能受到非法的修改,会破坏文档的完整性和可读性,给文档所有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这时候它又变成一个缺点。
3)容易传递。纸质文件的传递必须要当面递送,而电子文档的传递则方便很多。借助于网络,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FTP服务等方式可以快捷方便的传给有关人员。
4)容易复制。电子文档相比纸质文档非常方便快捷。如果不采取技术手段限制拷贝,通过点击几下电脑鼠标就能轻松完成复制。这样,人们就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信息共享。
5)容易损坏丢失。一是存储介质物理损坏或者丢失。电子文件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磁盘不能长期保存。磁盘、光盘、U盘等存储介质如果损坏,那么相应存储的电子文档也就不能读取使用。一些U盘、闪盘体积很小,容易丢失,相应会造成电子文档丢失。二是电子文档容易被误操作删除,或者被病毒破坏。如果文件被删除不及时恢复,有可能永远无法恢复。
6)容易还原恢复。电子文档误删后,可以通过数据恢复软件还原,这本来是电子文档的又一个优点,但是对一些原本要删除的机密的文件,又存在被非法还原的隐患。有研究表明,普通的删除和格式化根本不能将数据彻底清除,硬盘被改写12次还能将原有数据还原,只要存储介质未被物理损坏,进行特殊处理就能将数据还原。
2 电子文档寿命过程
电子文档寿命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制作保存、传递使用、归档销毁。
1)制作保存阶段。主要是指工作人员为了工作需要撰写、编辑生成电子文件,并保存在某些介质上的阶段。电子文档的制作一般在计算机上操作,制作完成后可以保存在计算机硬盘、U盘、光盘等各种介质上。
2)传递使用阶段。主要指按照规定将电子文档传递给相关人员查看的阶段。主要途径包括电子邮件、FTP等网络方式,也包括通过光盘、U盘等物理方式进行传递。
3)归档销毁阶段。主要是指在电子文档使用完后,需要保存的由档案部门保管,其他部门和人员所存电子稿销毁的阶段。归档以后,服务器及所有处理过本文档的计算机及存储介质都应将文件删除,相关存储介质也要进行处理。
3 电子文档面临的安全威胁分析
电子文档面临的安全威胁整体来说可分为内部泄密和外部泄密两大类型。
3.1 内部泄密
主要是指内部人员有意或者无意将重要电子文档泄露,在电子文档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内部泄密的威胁都存在,而且很难防范。
1)无意泄密是指内部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涉密电子文档泄露。无意泄密最常见的就是内部计算机非法外联和移动存储介质交叉使用。有的人缺乏安全知识,将处理过涉密电子文档的计算机重新安全后接入互联网,就有可能被情报人员将涉密文档还原。移动存储介质未经授权在内部计算机使用,内部移动存储介质被带出在外部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发生故障维修时,里面存储的涉密文档被还原,等都会造成内部涉密文档泄露。移动存储介质带来的隐患还包括攻击者利用移动存储介质对内网进行摆渡攻击,从而窃取更多的涉密电子文档。
2)有意泄密是指内部人员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涉密电子文档,并主动传递出去。内部人员获取电子文档的途径很多,文稿撰写者可以直接拷贝到U盘、光盘等介质保存,其他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有阅读权限的人员甚至采用手抄、截屏等方式获得。
3.2 外部泄密
外部泄密主要通过攻击实现。外部泄密的威胁主要存在于电子文档前两个阶段,即制作保存和传递使用过程。具体方式可分为两种:
1)恶意代码。如果内网终端使用时不注意就有可能感染木马、蠕虫、僵尸网络、间谍软件等恶意代码,这是目前造成泄密的主要原因。比如安装未经检测的软件,使用来历不明的存储介质,防护软件安装不到位等,都有可能感染恶意代码。一旦感染,恶意的代码就会通过网络窃取重要信息,伺机往外部发送。
2)网络入侵。攻击者借助各种手段,对特定目标进行渗透,最终控制目标,进而获取所需的信息。从攻击类型看,当前主要有物理攻击、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三种类型。
4 电子文档保护的对策与思路
电子文档保护的目标主要是防止涉密电子文档被越权访问和泄漏给无关人员。做好电子文档保护需要管理与技术并用,同时要加强人员教育。
4.1 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首先应该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管用的制度,规范电子文档的制作、使用、传递、销毁等过程,规范电子文档的存储介质使用管理。其次,应设法搭建内网办公平台,将涉密电子文档集中管理,采取网络存储方式,将涉密电子文档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为每位用户分配存储区,用户只能访问自己的存储区,存储区只能存入文件和进行文档的编辑,而不能利用复制、剪切等方式将文档带走,减少内部人员泄密可能性。
4.2 借助技术手段
综合运用终端防护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网络监控技术等当今先进成熟的软件技术,加强技术防护。
1)配齐防护软件,确保网络环境安全。对内部计算机进行准入认证,防范非法终端接入和网络入侵,定期升级终端病毒库,定期查杀网络病毒,防范恶意代码和“摆渡”病毒窃取电子文档。
2)使用文件加密工具,网络传输加密,终端硬盘加密等加密手段,保证电子文档被窃取后“打不开”。对电子文档进行加密处理,以加密形式保存、传输,导出电子文档要审批。
3)加强内网审计。采取网络审计手段,按照安全性、规范性、真实性等要求,对电子文档的操作进行客观、实时的监控与审计,将各种违规操作、可疑操作及时主动阻断且报警审计。对操作人员的各种操作行为设置相应的监管策略,按照时间、部门、终端、操作行为、源/目标地址等关键要素进行实时的操作审计,以备日后需要时进行审计记录查询。
4.3 加强人员教育
一要大力普及信息安全知识及网络窃密知识,使广大人员了解电子文档的特性,防范电子文档无意丢失和泄露,提高对各种攻击手段的认识和警惕性,如不随意下载安装不明软件,不随意打开陌生电子文件等。二要进行保密意识教育。使他们认清电子文档泄露的危害性,认真遵守规则制度,不主动泄密,不协同泄密。
5 结束语
在信息价值日益突出的时代,电子文档的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计算机存储技术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病毒种类的日新月异,电子文档安全将面临新的威胁和问题,需要我们时刻关注,以便进一步提高电子文档安全防护能力。
一、前言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产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建筑业,特别是施工企业是一个高危险性、事故多发的行业。近年来,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建筑施工现场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影响了整个建筑业效益的提高,也是建筑业及建筑施工现场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管理具有系统性、连续性、技术性等特点,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是各国职业安全事故率较高的行业之一。由此可见建筑企业安全问题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在我们的施工实践中,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主要表现为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的管理。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来讲,建设方和监理更关心的是质量进度等,而施工方则更关心的是安全与成本等,当然这几个方面是不能机械地分割,它们是密切相关的。通常说来,项目是以成本核算为中心,但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是保障,严格地说,安全是第一位的,无安全事故就是效益。
二、认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的项目班子成员配备,通常是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小组组长、分管生产的项目副经理为安全生产小组的副组长,具体工作由安全员完成,安全员的配备根据项目大小情况配备的数量不等,而技术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是处于淡化位置。事实上,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可淡化的,一个工程项目的运作,从立项开始,工程技术人员就已经为安全生产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为安全生产负起了很大的责任。如投标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的方案选择、图纸自审、会审、主要原材料的检验、测(计)量仪器和仪表的年度报检(审)、开(停)工报告的报批、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特别是其中安全技术措施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设计、模板支撑系统设计、设备吊装方案、深基坑坑壁支护等)、网络进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各种安全技术交底、工程质量验收等等,其实,这中间每一项技术工作都和安全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尽职尽责,千方百计消除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其中的一个“长”字和一个“常”字,道出了安全工作的经常性,不间断性,也就是说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生产的全过程。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就是几秒钟几分钟的事情,而安全生产工作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员参与,全员牢固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同时,安全工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工作支持,事实上工程技术工作的全过程中都包含有安全工作,从本质上讲,技术工作和安全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的质量,当我们的建筑产品(半成品)质量缺陷小的时候,就表现为不合格项,或出现质量事故,当不合格项质量缺陷增大或累积迭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质变为安全隐患,甚至酿成安全事故。
前几年,南方某高楼,因为基坑设计与施工方面的技术工作做得不彻底,基坑技术方案没有严格审查,安全措施不全等原因,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整体坍塌事故,这起事故造成了周围建筑下沉,几千万的机械设备埋入深坑,政治影响、社会影响十分恶劣等严重后果。这次事故已经给我们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敲响了警钟。大家都知道,深基坑开挖、支护,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边壁支护的设计计算,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应全程进行沉降位移观测,但是在很多施工现场时候,施工技术人员为了省事,往往没有真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计算或验算,而是根据经验进行指导施工,有的项目的施工方案纯粹是本应付性“资料”,根据不能指导施工,也根本不用它来指导施工。甚至有的工地搭设脚手架完全是由架子工自己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施工,根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也没有接受安全教育。而另一方面,现在的许多施工企业都已经完全转变为管理型企业,分包单位建制不健全,农民工多,大部分都是临时雇用,农民工的技术素质参差不齐。这样就造成了施工安全技术的严重脱节,安全隐患质变成安全事故早在情理之中了。
从建筑企业现有的管理体制上来看,特别是大的工程项目,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也不可能施工现场每个专业的施工、每道施工工序都完全介入和监督,一般采用层层分包分管的办法,这无疑又涉及到另一个管理问题;从业务工作范围上来看,技术管理工作同安全管理工作业务有完全的融合性。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和安全生产有着同样不可推卸的联系和责任。
三、如何做好安全生产中的技术工作
技术工作与安全生产的联系千丝万缕,如何真正在项目管理与生产过程中处理好技术工作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是摆在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做好安全生产中的技术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编制真正能指导施工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方案
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条件、材料机具、劳动力的供应情况、资金状况等,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出最经济、最安全的施工技术方案,编制便于指导施工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和合理的进度计划。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对工人要进行三级教育,施工中应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和掌握现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施工方案和施工工法,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对于比较特殊的施工部位,如外架搭设方案、模板支撑加固、吊装施工、深基坑支护以及采用新的施工工法等,必须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分析和论证,制定出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加强检查和验收力度,确保技术上可行、安全上有保障。
2、正确运用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来指导施工
作为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完善和调整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在各道工序进行质量验收时,首先要保障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没有安全生产,不搞好工程质量,就无法保证正常的生产,更不要谈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很多技术人员在检查验收时,往往会偏重于有关技术质量指标的检查,这无可厚非,业主和监理最关心的也正是这些方面。而作为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其实更需要注重的恰恰是验收标准中的牢固性、稳定性等安全要求部分。在工序交接时,应明确各个工序的工作职责,要在检查确认的基础上进行对接,在中间交接表上也可考虑增加安全施工交接一项,必要时工序交接应邀请安全管理人员参加。要做到“上不清、下不接”。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十倍”规律:如果上道工序产品质量的缺陷的处理费用为“1”的话,那么等到下一个工序完成时,相应缺陷所须的处理费用就为“10”,依次类推,到再下一道工序完成时,所须的处理费用将达到“100”。并由此兴起了“零缺陷”产品运动。如果我们对每道工序工作在安全方面也这样严格实施的话,安全事故必定会大大降低。
3、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各种常规安全检
引言:随着万维网wWw的发展,Internet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科研、经济、贸易、政府和军事等各个领域,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新鲜词汇也不再新鲜。网络技术在极大方便人民生产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的同时,其隐藏的安全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基于TCP/IP架构的计算机网络是个开放和自由的网络,这给黑客攻击和人侵敞开了大门。传统的病毒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加快其传播速度,各种针对网络协议和应用程序漏洞的新型攻击方法也日新月异。因此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就日益成为一个函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常见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具有大跨度、分布式、无边界等特征,为黑客攻击网络提供了方便。加上行为主体身份的隐匿性和网络信息的隐蔽性,使得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恶意攻击肆意妄为,计算机网络应用中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有:①利用操作系统的某些服务开放的端口发动攻击。这主要是由于软件中边界条件、函数拾针等方面设计不当或缺乏限制,因而造成地址空间错误的一种漏洞。如利用软件系统中对某种特定类型的报文或请求没有处理,导致软件遇到这种类型的报文时运行出现异常,从而导致软件崩溃甚至系统崩溃。比较典型的如OOB攻击,通过向Windows系统TCP端口139发送随机数来攻击操作系统,从而让中央处理器(CPU)一直处于繁忙状态。②以传输协议为途径发动攻击。攻击者利用一些传输协议在其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进行攻击,通过恶意地请求资源导致服务超载,造成目标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或瘫痪。比较典型的例子为利用TCP/IP协议中的“三次握手”的漏洞发动SYNFlood攻击。或者,发送大量的垃圾数据包耗尽接收端资源导致系统瘫痪,典型的攻击方法如ICMPF1ood}ConnectionFloa等。③采用伪装技术发动攻击。例如通过伪造IP地址、路由条目、DNS解析地址,使受攻击的服务器无法辨别这些请求或无法正常响应这些请求,从而造成缓冲区阻塞或死机;或者,通过将局域网中的某台机器IP地址设置为网关地址,导致网络中数据包无法正常转发而使某一网段瘫痪。④通过木马病毒进行人侵攻击。木马是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黑客工具,具有隐蔽性和非授权性的特点,一旦被成功植人到目标主机中,用户的主机就被黑客完全控制,成为黑客的超级用户。木马程序可以被用来收集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如口令、帐号、密码等,对用户的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胁。⑤利用扫描或者Sniffer(嗅探器)作为工具进行信息窥探。扫描,是指针对系统漏洞,对系统和网络的遍历搜寻行为。由于漏洞普遍存在,扫描手段往往会被恶意使用和隐蔽使用,探测他人主机的有用信息,为进一步恶意攻击做准备。而嗅探器(sni$}er)是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接口截获目的地为其它计算机的数报文的一种技术。网络嗅探器通过被动地监听网络通信、分析数据来非法获得用户名、口令等重要信息,它对网络安全的威胁来自其被动性和非干扰性,使得网络嗅探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往往让网络信息泄密变得不容易被用户发现。
2.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常用策略
2.1对孟要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密保护
为了防止对网络上传输的数据被人恶意窃听修改,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使数据成为密文。如果没有密钥,即使是数据被别人窃取也无法将之还原为原数据,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以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方法来解决。对称加密体制就是指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的机制,常用的算法为DES算法,ISO将之作为数据加密标准。而非对称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每个用户保存一个公开的密钥和秘密密钥。公开密钥用于加密密钥而秘密密钥则需要用户自己保密,用于解密密钥。具体采取那种加密方式应根据需求而定。
2.2采用病毒防护技术
包括:①未知病毒查杀技术。未知病毒技术是继虚拟执行技术后的又一大技术突破,它结合了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未知病毒的准确查杀。②智能引擎技术。智能引擎技术发展了特征码扫描法的优点,改进了其弊端,使得病毒扫描速度不随病毒库的增大而减慢。③压缩智能还原技术。它可以对压缩或打包文件在内存中还原,从而使得病毒完全暴露出来。④病毒免疫技术。病毒免疫技术一直是反病毒专家研究的热点,它通过加强自主访问控制和设置磁盘禁写保护区来实现病毒免疫的基本构想。⑤嵌人式杀毒技术。它是对病毒经常攻击的应用程序或对象提供重点保护的技术,它利用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提供的内部接口来实现。它对使用频度高、使用范围广的主要的应用软件提供被动式的防护。如对MS一Office,Outlook,IE,Winzip,NetAnt等应用软件进行被动式杀毒。
2.3运用入俊检测技术
人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人侵检测系统的应用,能使在人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人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人侵攻击。在人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人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人侵攻击后,收集人侵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人知识库内,以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
根据采用的检测技术,人侵检测系统被分为误用检测(MisuseDetec-lion)和异常检测(AnomalyDetection)两大类。误用检测根据事先定义的人侵模式库,人侵模式描述了人侵行为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关系,检测时通过将收集到的信息与人侵模式进行匹配来判断是否有人侵行为。它的人侵检测性能取决于模式库的完整性。它不能检测模式库中没有的新入侵行为或者变体,漏报率较高。而异常检测技术则是通过提取审计踪迹(如网络流量、日志文件)中的特征数据来描述用户行为,建立典型网络活动的轮廓模型用于检测。检测时将当前行为模式与轮廓模型相比较,如果两者的偏离程度超过一个确定的闽值则判定为人侵。比较典型的异常检测技术有统计分析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等。二者各有优缺点:误用检测技术一般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已知的攻击行为并能确定具体的攻击,具有低的误报率,但面对新的攻击行为确无能为力,漏报率高;而异常检测技术具有发现新的攻击行为的能力,漏报率低,但其以高的误报率为代价并不能确定具体的攻击行为。现在的人侵检测技术朝着综合化、协同式和分布式方向发展,如NIDES,EMER-ALD,Haystack都为误用与异常检测的综合系统,其中用误用检测技术检测已知的人侵行为,而异常检测系统检测未知的人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