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戏剧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9 01:57: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戏剧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戏剧教育

篇(1)

拍摄《唐山大地震》过程中,7岁的张家骏从娇惯到坚持带病拍摄、不让剧组蒙受损失的转变启发了张思路,他不让儿子再参加商业演出,但希望能够继续接受戏剧方面的教育。当时市场上的戏剧培训学校都是冲着一个目的:造星。这和张思路的初衷完全背离,便和英童商量合伙做一家少儿戏剧教育公司。后来,他找到全球最大的儿童戏剧学院Helen O’Grady。该学院创建于1979年,在27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覆盖学生600万名。购买了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权后,卓美教育于2011年1月正式开始运营。

卓美教育采用纯英文授课,授课内容和教师都是由Helen O’Grady英国总部直接输送。每次课程包含两节戏剧课和一节舞台艺术课。舞台艺术包括道具制作、服装设计、声乐、舞蹈、合唱等,通常是配合要演出的剧目。戏剧课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热身运动,从表演的角度讲就是打开天性,通过一些冲突性的表演让孩子兴奋起来;第二,演讲,通过英文绕口令训练舌部肌肉,学习腹式发音,让声音洪亮;第三,肢体表演,练习用肢体动作讲故事;第四,即兴表演,让学生在一个故事框架下自由想象发挥,使内容丰富并具有创造性;第五,对话,训练说话时的表情、姿态;第六,戏剧游戏,通过绘画、音乐等让孩子感受艺术。

常规课本剧都是设计好情景、台词,孩子往往被台词束缚,而戏剧课的核心是即兴表演。张思路的妻子张丹(卓美教育副总裁)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二者的区别:“话剧演员在生活中言谈举止也很有魅力,而电影演员就不见得。”国外部分学校有一门必修课叫“情商课”,其授课内容和戏剧课十分相近。

教育戏剧最早由上海戏剧学院李一鸣教授引入中国,目前全国只有上海戏剧学院开设教育戏剧专业,大多数人对此还比较陌生。为了普及教育戏剧这个概念,并且树立卓美教育在该领域的龙头地位,卓美教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艺术团、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合作举办“走进美妙的戏剧花园”,在全国举行展演交流会。

张丹加入卓美教育之前,拥有一家年营收1000万元的软件公司,但她厌倦了针对企业客户的生意,想要做一些“更加女人的事情”。2011年9月,张丹询问卓美教育招收了多少学生,张思路答道:9个。张丹立刻就跳了起来:“不管你同不同意,我明天就去上班!”第二天张丹果真去了卓美教育上班,不久后又把软件公司搬到位于西直门的同一栋楼里。

张丹参与日常运营后开始抓招生。经朋友介绍,他们尝试和学校合作,先在北师大附属实验小学开设兴趣班,第一期招收了13个学生。2012年7月份,第二届教育戏剧展演比赛中,卓美教育为北师大附属实验小学建立的剧团获得了银奖。9月份招生当天,早上6点钟开始,负责招生的老师就接到了家长的电话,到下午3点钟,离招生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家长竟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原本计划招4个班、80个学生,结果招了10个班、250个学生。

与此同时,卓美教育还进入了北师大附小、北师大亚泰实验小学、东城区曙光小学、中关村二小等学校。和语文、数学一样,“创造性英文戏剧”也成了这些学校的校本课。张丹曾问东城区曙光小学校长为什么选择和卓美合作,他回答道:“我们总在强调国际化,学英语并不能让孩子国际化,但戏剧可以让孩子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2012年5月18日下午,张思路和英童带着两年积累的成果去见冯小刚。看完资料,冯问他能做什么,二人回答希望冯能参与进来。一周之后,投资方案敲定。尽管张、殷提议冯小刚以无形资产入股,但冯小刚还是坚持现金投资。他说:“我觉得这事有意义。”

当年10月份,卓美教育望京店开业。起初张丹心里没底儿,把价格定为1.2万元/年,结果家长一拥而上,不得已连续几次提价,最终定在2.4万元/年。目前卓美教育望京店和西直门店各有学生100多人,校内学生1400余人。2012年9月份,卓美教育的月收入只有50万元,尽管冯小刚在投资的时候没打算赚钱,但卓美教育现在已实现赢利,计划今年6月份在朝阳区再开一家分店,全年营收达到2000万元。

篇(2)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戏剧的文本是经过修改以适应儿童参与的需要;起目的不是娱乐,而是鼓励儿童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这时的剧场成为教育的空间,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不受限制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年龄愈小的儿童表演的会愈自然。这时的孩子就成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者、评论家等。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各种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这样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可见西方儿童的戏剧教育充分关注到了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吸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这样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美国儿童戏剧学者麦凯瑟林进一步强调创造性戏剧是通过戏剧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即关注儿童在戏剧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问题时的应变能力。比如在一次“冬天里的小鸟”的创造性戏剧主题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只受伤的小鸟遇到了自私的树和友好的树,由儿童设想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情节,装扮成受伤小鸟的儿童面对伤痛、寒冷、饥饿,想办法寻找帮助,而面对受伤小鸟的大树也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戏剧正是通过儿童在戏剧扮演中尝试各种解决办法,促使儿童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从而丰富了儿童的各种经验。因此,创造性戏剧的教育目的不是戏剧作品的创造,而是通过戏剧来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治疗戏剧在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出现,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戏剧的心理治疗价值,尤其对有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维也纳的莫利诺博士用戏剧来做儿童的心理疏导手段。他让儿童玩一种“即兴戏剧”的游戏,先确定一个故事,比如格林童话的“小红帽”,让孩子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他们不必背台词,而是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揣摸角色的心理,自己创作对白;指导者可以随时为其做些提示或引导,并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心理分析,莫利诺博士发现,对许多孩子来说,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加,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会越来越平和,胆小紧张的孩子则变得越来越勇敢了,并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对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感等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在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这种教育方式,设定一个主题,可以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身边发生的故事,由孩子和家庭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在这种艺术表演的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篇(3)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繁荣,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扎根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教育戏剧开始大规模的实践是在二战之后。二战让整个欧洲遭受到灾难性的打击,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被无限放大,一些教育家提出来要重新塑造人,于是教育界开始运用戏剧的方法实践,逐步迎来了教育戏剧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系统发展。同样是20世纪初,为了“开民智、进民德、醒国魂”,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把戏剧原理与教育原理相贯通,在我国首创了把戏剧纳入整个教育体制的现代教育方法。这些都表明在教育戏剧的诞生之初,就是社会化的产物。那么,为什么最近几年教育戏剧在我国被频繁提及?为什么教育戏剧被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

2015国际戏剧教育大会特邀嘉宾、被称为“中国教育戏剧第一人”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婴宁认为,教育戏剧针对中国现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改变了学生被灌输的状态。她说:“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最早的过家家的游戏,其实就是孩子在一个自发创造的环境中体验未来的生活,实际上他就是在学习。但是一旦进入学校,孩子就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灌输性的教学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教育本来应该是‘全人教育’,是整个人的品德、思想、创造力和人格的培养,而绝不只是掌握知识。我们现行的教育太注重知识的灌输,我们需要一种工具突破传统观念,打开新的眼界。未来的世界,创造性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技术性的。教育戏剧恰逢这个时代,解放人的精神,解放人的思考,改变人的观念。”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陆海波于1991年参加中加交换学者项目,在加拿大的约克郡观摩了几所中学的戏剧社演出及排练。他说:“我当时特别留意了华裔的孩子,就是东方面孔的孩子。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和国内的孩子没什么区别,可是一到了剧场里或者舞台上,肢体语言就非常丰富,特别的生动、灵活、自由、放松,而且据了解他们的成绩都非常优秀。为什么同样的血统,在那个文化氛围下,就能够如此自由自在地表达,而国内的孩子都特别拘谨?因为文化环境、教育观念对人的影响太大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戏剧是能够让人打开心灵的一个有效手段。在西方的理论里面,戏剧还有疗伤的作用,就是愈疗性戏剧。它可以让人的内心走出封闭的状态。”

抓马宝贝创意总监曹曦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之后在爱尔兰圣三一学院贝克特研究中心攻读人类表演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积极投身戏剧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和研究。对于为什么教育戏剧被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他的回答显得非常富于民主精神,他说:“今天中国教育界最大的争论是,是要教化孩子,还是让他自然生长。这个问题的形成和历史有很大关系,因为现阶段中国大多数教育完全走入了一个极端,孩子的空间越来越少,他们被占有的越来越多。过去成人占有的是他们的起居生活,而当今天很多物质层面的问题被基础的社会福利解决以后,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被占有。戏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提供的反而是一种空间,让很多话题可以被讨论。让这些故事戏剧化,好像讲的是别人的故事,于是孩子们能从中理解它。我认为,戏剧是坚持站在自由这一边的。我们的社会在今天必须明白,如果再不让孩子有权利自己做决定并选择自己的生活,那我们的社会不可能有任何希望,不可能有任何未来。我们今天之所以坐在这里谈这个问题,是因为历史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的共性。在首届儿童国际戏剧节暨戏剧教育研讨会上,英国国家教学研究员、英国华威大学人文戏剧教育研究所教授乔纳森・尼兰德兹做了题为《今天的孩子更要学戏剧》的主题发言,他说:“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的孩子需要戏剧。他们会基于对已知人和已知世界的理解,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思维。人最初是通过故事来了解不同的人、历史、冲突、梦想。而在戏剧中,参与者不是单纯地靠听,而实际上变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必须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未来社会对于人才最重要的衡量就在于是否有能力应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性。戏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无限可能,并且安全的环境。”

何谓“教育戏剧”?

将戏剧融入教学起源于法国思想家让・卢梭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后来,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渐进式教学”“在做中学”的理论,赫兹・麦恩斯提出创造力教学理论,在欧美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戏剧,是用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参与者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的目的。目前普遍认为,教育戏剧是一种不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为目的、注重通过戏剧方式对参与者进行一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选择生活及增强自身素质修养的戏剧形式。

最早被记载将戏剧方法系统地应用于学校课堂的是英国的一位乡村女教师哈丽特・芬蕾・琼森。她尝试将不同的教学主题戏剧化,使她的学生通过戏剧性的活动激发参与热情并获得了对教学主题的更深刻的理解。随之,多位学者将戏剧应用到教学中,从而得出表演和游戏对学习和人格完善的促进作用。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的教育戏剧渐渐从小学往中高年级拓展,最后覆盖到包括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到1968年,英国三分之一的预备教师可以将教育戏剧列为其主修科目,绝大多数的英国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戏剧教学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的教育戏剧发展成一套非常成熟的以即兴创作和角色扮演为中心的课程。1992年10月,英国国会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正式将戏剧性活动列为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一部分,为英语课堂中教育戏剧的应用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础。

李婴宁认为,教育性戏剧就是把戏剧应用于教育的方法,但其既是一种应用方法,也是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新学科。教育是为了人的解放,解放的前提是批判性认识,而批判性认识恰恰来自于对话空间的创造。在戏剧形态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应属于对话性艺术创作范畴。多萝西・哈斯科特和盖文・波顿等兼具教师的戏剧家用说故事、情境建构、教师入戏等数十种戏剧实践方式方法,创造丰富了教育戏剧跨领域学科的确立,也在青少年社群与沟通的对话性戏剧创作中创造了新形式。李婴宁说:“教育戏剧方法注重的不是传统的儿童的戏剧表演,不是选些灵活漂亮的孩子反复排练,最后去做一整的剧目演出。教育戏剧更重视的是以对话、沟通为核心,在和儿童一起创建的戏剧情境中,让儿童以角色扮演、亲历其境、亲身实践,去思考、解决问题所经历的整个戏剧化过程。这涉及创造性整合、合作性相遇、互为主体性操作等教育戏剧方式和理念,是戏剧艺术联系真实社会和教育的跨界美学实践。”

我们可以从一个直观的案例里对教育戏剧进行感性的认识。这个例子是在“首届北京国际儿童戏剧研讨会”上,由乔纳森・尼兰德兹带来的,他说:“在英国,我经常会在课堂上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学生们会说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会逐步把学生带入到故事中去,由教师扮演祝英台的父亲,学生扮演祝英台,祝英台需要说服父亲同意自己去上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说出各种理由阻止祝英台去上学,比如说,女孩不能去上学,因为女孩上学会给家族带来不好的影响。学生们会找出各种理由说服父亲,比如说,哪个丈夫不想娶一个有知识的女子做妻子,教育会给祝英台的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而不上学又会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也从中国的角度了解到,在中国古代,女孩子是不能上学的。通过这样古老的故事,可以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学生从中了解到全世界至今还有成千上万的女孩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了解到世界是不同的、世界充满着冲突、世界有着多元的文化和完全不同的传统。随着戏剧的推进,祝英台想说服父亲不想嫁给商人而想嫁给梁山伯。这就需要学生们从中国人的角度考虑,很多英国学生并不了解中国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需要跨越文化障碍,来了解在当时的背景和历史环境下一个父亲的痛苦。”

曹曦称:“当你和一群孩子去操作教育戏剧的过程的时候,孩子唯一感兴趣的是当他突然意识到有一个我,还有一个他人。这个过程非常非常微妙,现在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并没有破解这个过程。人从什么时候,或者人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突然意识到我存在了,然后还有一个他人。戏剧恰恰是关于这个我和他人的。因为在戏剧的过程中会揭示一个自我和社会的问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戏剧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冲突,每个人都有权利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在这个空白里,任何意义都可能被赋予。”

教育戏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应用模式与方法

在2015年国际戏剧教育大会上,英国华威大学乔・温斯顿教授分享了一个调查报告。在2009年到2010年之间一年的时间,多个欧洲国家中超过5000名年龄在13到16岁之间的学生参与了《戏剧对教育中核心能力的促进的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表明了参与教育性戏剧和剧场项目的青少年在22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的正面效果,包括:更加有创意,是更有自信的交流者,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擅长,更具创业精神,是更为积极的公民,更有幽默感和更能应付压力等。乔・温斯顿教授称:“我对这样的研究数据表示欢迎,但同时我希望尽可能谨慎的去传播这样的好消息。因为教育性戏剧并不是魔法金粉,不是一撒上去就能只靠戏剧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对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诸多好处是不可能通过一晚上就达到的。”

乔・温斯顿的观点指出了教育戏剧作为工具的客观性,同时也为教育界如何利用这一工具提出了问题。的确,教育戏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方法和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戏剧的方法和形式从简单到复杂、从片段到完整、从关注自身到关注社会,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式的递进式的形态。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美感教育始终贯穿其中。审美活动会一直伴随教育戏剧的过程,使学生在认知与技能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幼儿阶段――戏剧游戏、简单的角色扮演

游戏是人类的本能,是儿童生活与学习的必要过程。戏剧游戏能够使孩子放松情绪,使他们从“本能参与”慢慢走向“自觉学习”。当孩子有充足的游戏机会,会一步步与同伴一起走向的短暂合作时刻,最后发展成拥有群体共同目标的“合作游戏”。通过游戏可以使儿童获得归属感、成就感,达成“儿童社会成长”及“自我实现”的成熟阶段。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教师张迪,在绘本阅读推广过程中开始接触教育戏剧的方法,并尝试应用于早期阅读延伸活动与学院相关课程中。她说:“绘本戏剧活动是以绘本故事为材料,通过戏剧游戏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更好地了解故事内涵,并延伸到自身体验的活动形式,把优秀的绘本故事和丰富有趣的戏剧活动结合在一起。以《凯文不会飞》为例,在这个故事里,小燕八哥凯文,因为喜爱阅读而耽误了学飞。到了秋天,鸟群要飞去南方了,唯独凯文不会飞。它的兄弟姐妹们会撇下它么?它的兄弟姐妹是怎样帮助它的?凯文渊博的知识真的没用吗?最后学会飞翔了吗?活动中我们选取了大量的肢体游戏,比如说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打招呼,不同的飞行动作,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身体的表现力,感受语言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通过身体表达、肢体扮演,可以帮助孩子深入了解故事的内涵,并切实站在故事主人公的立场上去体会和感悟。这是一个动态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了解如何面对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通点,互相给予尊重和帮助,达到共同协作的平衡点。”

陆海波称:“在加拿大幼儿园的戏剧课教材的扉页就写着莎士比亚的话――人生是个大舞台。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戏剧以简单的戏剧游戏和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孩子们从中了解到,虽然我是一个小孩,但是我可以尝试去扮演一个公主,一个骑士,或者一头鹿。这个方法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突破自己的身份。所以说教育戏剧奥妙无边,它让孩子去思考和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这个对孩子特别重要。”

基础教育阶段――戏剧教学方法和初步的教育剧场

戏剧是良好教学方法与工具,运用戏剧教学法教授特定的学科,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学科,都可以用戏剧化的教学方式,因为课堂上给出的一些概念是非常抽象的。比如说学习“运输”这个词语,孩子头脑里没有“运输”这个概念,如果先让他丈量一些地图,或者让把某样东西搬运到什么地方,在实践之后这个概念就非常清晰了。“教育戏剧”除了以上优势外,突出表现还能达成自我肯定、身心操控、消除恐惧、合作合群、了解未来等作用。

在2015年北京国际戏剧教育大会上,英国华威大学乔・温斯顿教授做了《教育戏剧给孩子,老师和课程带来的人性化馈赠》的主题演讲,他通过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作品,解说了戏剧教育如何改变教育。乔・温斯顿说:“我很幸运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一起工作并且见证了他们教学法在《哈姆雷特》中的实际运用。活动在剧团的基础上试图营造出舒适、富有幽默以及快乐的合作。当具体工作开始时,剧本的介绍并不是让工作坊领导者解释剧本的情景,或者让参与者从第一幕第一场开始朗读。而是自然而然地以小组形式工作,创作出一系列‘静像’来建立剧本开场时的规定情景:一个刚失去父亲的家庭,母亲却嫁给了父亲的兄弟,儿子则一直陷入深深的悲伤中。这些‘静像’帮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世界和剧本中的世界联系起来。当我们再回到莎士比亚的文本时,许多有趣的、以小组形式工作的方法可以让剧本语言变得不那么让人生畏,让剧本具有开放式解读并且帮助学生去探寻其诗意的美感。其最著名的鬼魂场景,关于哈姆雷特见到父亲的灵魂并与之交谈那段,被重新编排并让所有小组做出关于鬼魂的集体象征,然后用令人感到害怕的方式表演台词。这些练习可以被视作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在戏剧创作中为小组提供了一种集体性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感到他们作为一个集体,有效地创造了一些东西,让人产生共同合作的快乐。诸如此类的练习已经在学校取得了显著和革命性效果,不仅将学生融入到了莎士比亚学习中,甚至将把莎士比亚延伸到了其他的学科领域。”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委托研究表明,在初中教授莎士比亚,不仅很多学生感到既无聊又毫无用处,甚至很多教师也这样认为。而剧团则认为将教育性戏剧引入到教育项目中,是非常有效的。其核心则是整体性原则――在小组演员之间建立必要的工作关系,让他们在感到自信和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去挑战,尝试不同的语言,解决复杂的人类主题。

高等教育阶段――完整的戏剧表演及剧场活动

高等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对世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自我锻炼的重要阶段。这时期教育戏剧的过程相对完整,通过完整的戏剧过程,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获取更加丰富、细腻的感知,为将来走出校门承担的社会角色做好准备。

20世纪初期,张伯苓借鉴西方教育思想,把戏剧原理与教育原理融会贯通,在我国首创了把戏剧纳入整个教育体制的现代教育方式。张伯苓提出把戏剧作为“开民智、进民德、醒国魂”的重要方式,并在我国最早提出通过戏剧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当时的中国处在被侵略被瓜分的境地,国家命运处于生死攸关之时,但是国人却普遍存在“团结力量薄弱,精神涣散”。张伯苓认为,原因在于“不能合作,与无组织能力”,他希望借助戏剧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救亡图存。

教育戏剧重在在戏剧活动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虽然不以培养专业的演员为目标,但是也要遵循艺术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并要注重使参与者和观摩者在审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因此,在这个阶段,教育戏剧要在注重教育性的同时,注重戏剧艺术的本体性。只有这样,戏剧教育才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学生的各项能力才能得到持续的提高。南开“新开剧团”成立之初就意识到了系统健全的、保证演出艺术水准的重要性,设置了编纂部、演作部、布景部和审定部。通过剧本的编排,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完整剧目的表演,让学生体会到体验的魅力;通过舞台布景造型各环节的协作,锻炼学生团结处世的智慧。南开蓬勃开展的学生戏剧活动,既造就了后来成为杰出戏剧家的,也为、吴国桢这些政治家的素质训练打下了基础。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多世纪之前的南开戏剧活动,给今天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戏剧的带来诸多深刻的启示。

当前我国教育戏剧如何破冰

张迪认为,教师培养是推广教育戏剧的关键环节。她说:“教育戏剧并非以作品呈现为最终目的,而戏剧游戏的开展,戏剧方法的引入,其核心都是需要教师的带动来进行,我们称之为戏剧活动的引导者。引导者要负责在戏剧活动中适时、适度的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诱发建议、厘清规则。引导者是戏剧活动氛围的营造者,他要有足够的感染力和组织技巧,能运用戏剧游戏或戏剧活动,营造恰当的戏剧气氛,帮助参与者建立合作的信心。引导者需要有汇聚参与者注意力及把控戏剧活动节奏的能力。引导者在指导参与者进行戏剧活动时,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考虑最适合的活动策略,促使参与者更好地深入活动。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出具备这些能力的教师,就具备了推广教育戏剧的基础。”

据统计,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和学院中,1000多所设有戏剧系,这些专业所培养的大多数毕业生,并不是专门的戏剧演艺人员,而是中小学的戏剧教师或英语教师。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只有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有限的几所高校有教育戏剧专业的本科教育,在师范院校当中,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为在校生尝试开设了教育戏剧相关方面的课程,可以说,在培养掌握戏剧教学方法的师资方面,我们处于起步阶段。李婴宁称:“我国台湾地区花10年时间推广教育戏剧、编辑教材,培养出了优秀的老师。大陆可以学习这些经验,先把人才培养出来。”

张迪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作为职前培养的辅助,可以尝试以加大对一线教师培训力度的方法来帮助改善教育戏剧师资短缺的情况。从自己与幼儿园以及小学老师们共同学习和实践的反馈来看,一线教师对于教育戏剧方法应用于课堂的效果都非常感兴趣,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作为师范大学,对于教育戏剧师资的培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力图帮助更多的幼教专业学生以及一线教师了解相关的方法和技巧,并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以便在自己的工作中,能承担起推广戏剧教育的任务,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教育戏剧,有机会获得‘全人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06-02

儿童一般具有想象和扮演的冲动,这是与生来的戏剧天性。戏剧比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更具灵动性,比起音乐、舞蹈艺术更具直观性,是融合了外在的画面、声音、动作、表情和内在情感的立体表现形式。戏剧舞台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虚实结合的世界,以最接近儿童精神世界的体验形式,通过角色扩展人生经历,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舞台上,思维、行动、感情各种生活元素同时受到触动,无论是对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础、作为和成人互动交流的平台,还是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而且世界发展的多元化带给了儿童更多的戏剧创作元素,丰富了戏剧教育形式和路径,这无疑是对现代戏剧教育的极大促进。

一、戏剧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的指导理论

整体主义和过程哲学是戏剧教育的两大思想基石,整体主义强调生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统一关联的实体,其关注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包括逻辑与直觉的关联、身与心的关联、人与社会的关联、自我与本我的关联等。

过程哲学认为世界的存在是过程性的,是动态的,身体和心灵是同一过程的两个要素;并且用“摄入”的概念试图消除认识论的二元对立,提倡重视对过程的检验。怀特海说:“感受者是从自己的感觉活动中出现的统一体。”

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应该将儿童看做一个完整的、与外部整体结构相互关联的个体,既要注重个体能力的激发,更要注重与整体关联性的协同。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依赖静态的认知,甚至刻意抽离关联性,而应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为培养动态认识提供条件。

(二)教育学的指导理论

为戏剧教育提供教育理论依据和基础的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美国教育家杜威。基于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卢梭提出了 “在戏剧实践中学习”理念,杜威发扬了这种思想,在其“教育即生长”的基础论点上,实践了用互动戏剧的形式让儿童身临其境,扩展经验。

(三)戏剧教育的目的

人生的终极目的无疑是对于幸福的追求,然而幸福的人生除了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更取决于对幸福的感知。现代教育理论体系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幸福的人生有赖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塑造,因而,对人的发展可能性和对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转型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儿童戏剧教育的目标是与此紧密契合的。服装道具、舞台造型、音效场景都能让儿童获得审美的感受;角色的行为给了儿童对社会生活的思考的机会;儿童的语言表达、身体控制、感情流露、表情传达都可以在参与戏剧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的机会。戏剧还是一种群体艺术,不但可以获得更多与同龄人接触、分享的机会,更提供一个与家长、教师沟通的平台。

二、戏剧教育的体现形式

戏剧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育目的的形式,所以,它首先体现的固然是艺术形式。如在英国就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剧场教育”,儿童既是观众,也可以参与到舞台表演中,在不脱离原有主体情景和角色的情况下,剧情随着儿童的创造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演员、观众、剧本、剧场等主要艺术元素覆盖了儿童的视野,儿童从单纯的观众发展为演员、导演、作家、设计师等,通过戏剧的方式将想法表现为现实的行动,在娱乐的过程中鼓励思考、体验感受情感。

其次,戏剧教育也作为教学工作的一种媒介体现出来,它具有教师教和儿童学的双重内涵,是体验、分析和反思生活的舞台,并通过角色扮演来验证、强化生活经验,提高儿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效率。即兴表演和教师入戏通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利于加强儿童的探索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儿童乐于创造、敢于表现的天性。

最后,戏剧教育是作为儿童成长和身心发展的手段进行体现的,这也是最有现实价值的体现形式。[1]儿童在参与过程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问题,进而尝试各种解决办法,促使儿童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联,通过重视过程的检验方式,通过这种直面生活的艺术,让儿童养成自发思考的习惯,丰富经验,学会生活,直接培养创造性表达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儿童认知社会的初级阶段,对其个性的养成和心理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三、戏剧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影响

(一)对能力的影响

1.对创造力的影响

戏剧综合了几乎所有的重要艺术元素,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在戏剧活动中,儿童可以在剧情、场景甚至服装道具中得到形象思维的锻炼,启发联想,丰富想象力。培养出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就能渐渐培养出其创造力。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是艺术表达形式的专有特征,而创造力正是基于想象力的表达,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戏剧通过其特有的动态体系,使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儿童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另外,舞_音效、背景音乐和剧情场景的默契配合,能使大脑的左右半球互相沟通、互相联系, 协调发展,对提高儿童的思维想象力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2.对观察力的影响

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人类的认知过程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要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对其观察力给予重视和充分训练。诚然,戏剧活动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对象,吸引儿童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如除了人物的性格、体貌,还包括物品的色彩和形状等,同时由于需要对服装、道具、场景、舞台之间进行协调搭配和布置,也起到了提高观察力和识别力的重要作用。戏剧的内容和场景大多出自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乃至童话故事中,只有对身边事物乐于了解和仔细观察,才能够把角色扮演得更加形象、生动。有时候儿童会通过记忆曾经历过的情景而再次把以往的经历在舞台上体现出来,这会更具创造力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深化对当时观察结果的理解。

3.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达到的目的,也是一种生活化、具体化的教学方式。通过体验,让儿童有机会对知识和经验进行应用,达到学而时习之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以掌握火灾自救的经验为目的的戏剧题材中,孩子们大叫“着火了,着火了……”,在老师与儿童共同凝造的紧张气氛中,让置身其中的孩子真的有“着火了”的紧张和害怕。然后老师再对自己制定的措施加以演练,进而可以提出一些扩展性教学问题。

戏剧教育的设计者应多使用创作性戏剧,以引导思考为目的设计场景,为儿童创造提问机会,而非单纯地扮演或者背台词。让儿童在情境中有动态处理角色间关系的需要,逐渐能够独立地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迅速反应,激发其对现实生活过程的联想,完成其对新的知识、经验架构的掌握,从而提高其不断超越原有水平的反应能力。在戏剧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儿童通过模仿身边的事物投射自己,再以现在自我的理解为基础,尝试表现一些相关的行为,不断地提高其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认知水平。

通过体验不同角色的互换,让儿童以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培养其对事件更为客观和全面的理解,树立儿童进行深度思考的主观意识。

4.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对于创作型戏剧,是没有固定脚本的。一方面,儿童在“被迫反应”的语境中,能够学会组织简洁的语言或者使用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采用老师的设计框架,儿童和老师一起参与剧情,在大家共同讨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儿童动手动口的学习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儿童必须注意理解老师对剧情路径的安排,进而准确地描述自己遇到的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快速地提高儿童准确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促进与大家的交流。

(二)对人格的影响

1.对儿童主体发展的影响

所谓主体性, 是指儿童在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特质。儿童的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是在儿童意识中埋下现代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种子,进而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实现自发的、自我批判的对自身与社会的关联进行独立自主的认识和实践。这既关系到儿童作为一个整体,其完整权利的充分实现,更关系到其学习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儿童总是充满着好奇来探究世界,在他们眼前展现的不仅有事物的色彩斑斓,也有美妙旋律的多彩风姿。由于戏剧的综合性,老师不但可以通过组织戏剧活动鼓励儿童成为积极的戏剧爱好者,更为老师提供了发现儿童的主体个性和在其他领域的过人天赋的途径,让孩子的特长在一开始就能得到充分的肯定,扩大其成长空间。[2]

2.对道德感情的影响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儿童意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从小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 为完善型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科学研究发现,焦虑、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等负面情绪多产生于左脑。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集中精力,效率自然就低。目前没有办法可以迫大脑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 然而戏剧是一个充分协调左右脑动能的活动,对情商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助益。

四、结语

早在18世纪,卢梭就指出生活和经历才是儿童学习的正确途径。我国数十年来形成的成绩第一的教育风气,分数等于能力的价值体系看似牢不可破,然而从本质上看,这种把不同的人变成同一种人的教育方法,与人类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戏剧教育是让每个人去发挥他的不同,追求开放、宏博、多彩的人生经历,打破应试教育对人性的扭曲、尊重个性主体的发展,虽步履艰辛却是大势所趋。在深化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戏剧教育无疑是最容易实现、推广和普及的手段,对儿童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篇(5)

一、当前幼儿园课程综合化问题

1. 各学科“拼盘”现象

“拼盘”现象是把各个学科简单拼接和相加,并从学科角度思考、统筹主题。“拼盘”现象在幼儿园课程中看似是综合课程,但实际上是在同一主题下,各个学科相对独立的存在。以“交通工具”主题为例,某些综合课程以“交通工具”有关的学科知识体系导出语言活动“我要去旅行”、科学活动“交通工具”的作用、数学活动“交通工具的种类”、美术活动“画交通工具”、音乐活动“小汽车歌”、社会活动“公交车上”等等,形成了主题名称在前的分科课程。“拼盘”现象的存在说明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本质区别尚未明确,使综合课程流于形式。

2.综合课程的泛化现象

综合课程的泛化现象表现为非综合课程也冠以综合课程之名, 这也许是“为了综合而综合”的结果, 也许是对综合课程概念的误解。以某一幼儿园综合课程的文本为例, 其主题是“各种各样的蛋”,该主题活动的内容大致是认识各种蛋类的名称、外形、孵蛋的过程等,这些内容几乎单一地囊括在科学学科范围之内, 并不涉及语言、艺术等领域学科, 更没有把多种学科加以综合。这种思维定势下的专题中心取向课程在本质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

二、戏剧教育实现多领域融合

1.戏剧教育的综合特征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合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学科,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学科。戏剧教育正是因戏剧艺术的包容性而呈现出多种形态,它既可以作为专门的艺术领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与其它学科领域整合,成为学科领域教学的一种策略。

2.戏剧教育与五大领域的融合方法

(1)戏剧教育课程

戏剧主题活动一般分为导入、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戏剧表演四个阶段。导入部分为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表达经验做了前期铺垫,实现了戏剧的教育性;戏剧表达和创作阶段运用了大量的戏剧技巧和策略来渗透艺术性;表演阶段以环境剧场或舞台剧的形式来呈现,将戏剧主题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和深化。从第一阶段的导入环节到最后阶段的戏剧表演都渗透了五大领域的内容。

在大班戏剧主题《牙齿大街的新鲜事》中,在导入部分,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幼儿观察自己及别人的牙齿,了解牙齿的构造及其名称(科学领域),从而激发幼儿关注自己的牙齿,养成爱刷牙的好习惯(健康领域)。另外,通过绘本故事分享,让幼儿理解绘本中的角色,熟悉故事内容(语言领域);能模仿绘本中主要角色的经典动作,并用肢体动作、语言、神情等方式表现其造型;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有参与模仿和表演的欲望(艺术、语言领域)。

在戏剧表达阶段,在戏剧活动《牙齿大街》、《美味的食物》、《牙虫的一家》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鼓励幼儿大胆用肢体、语言、表情、动作等戏剧方式塑造故事角色――牙齿、牙虫、食物等,大胆想象故事发生的场景,并乐于与同伴合作扮演(语言、社会、艺术、健康领域)。

在戏剧创作阶段,在《牙虫的梦想》、《牙齿警察来了》、《牙虫大搬家》、《牙虫的舞会》、《牙医来了》等戏剧活动中,幼儿在塑造故事角色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角色之间发生的故事,并尝试创作角色之间的对话,自由创编故事情节。(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领域)。

在戏剧表演阶段,教鼓励幼儿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扮演,用竞选的方式进行PK,竞争角色(社会、语言领域)。角色分配后,“演员们”充分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根据所扮演角色的典型特征装扮自己,然后与同伴一起在环境剧场中交流、思考、想象、合作。(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

(2)区角活动

根据戏剧主题《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的相关内容,教师与幼儿一起商讨,有目的地在各个区域中投放相关的材料,并设计相应的区域活动。例如,在科学区投放牙齿模型和牙刷、镜子等区域材料,鼓励幼儿观察自己的牙齿,练习刷牙的方法(科学、健康领域);在美工区提供各种材质的纸、画笔、剪刀等,让幼儿绘画和手工制作牙虫、牙齿警察的头饰、服装等(艺术、健康、社会领域);在建构区提供废旧易拉罐、积木等,幼儿自发地几人结伴建构起“牙齿大街”、“牙虫的家”等(艺术、语言、社会)。

在戏剧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探索表现出了平时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没有尝试过的主题活动内容;幼儿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所能提供的要丰富的多,与现实生活联系也更紧密。幼儿成为了戏剧创作的主人,成为了课程的主体。

(3)环境剧场

根据戏剧主题《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的内容,创设“牙齿大街”、“牙虫的家”和“牙虫的舞会”三个场景。

在剧场活动开始之前,幼儿自发地几人结伴讨论、协商将要表演的场景(语言、社会领域);然后他们自主地分配角色,并根据角色的需要装扮自己(艺术领域)。装扮之后,“小演员们”在自由、开放、流动、多元的环境剧场里想象、交流、思考、合作,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剧本”(语言、社会、艺术领域)。在“演员们”表演的同时,总有一些“忠实粉丝”认真观看表演。他们时而作为“观众”为表演鼓掌,时而作为“导演”评头论足,时而转身变为“演员”,出现在舞台上,真正地实现了“观、导、演”三位一体。在这里,幼儿投入到游戏中,他们成为了“有中生有”创生的人,他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创造者(语言、艺术、社会领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只要找准切入点,它就能很好地整合幼儿园五大领域,实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特别在戏剧教育活动中,幼儿透过肢体、语言、动作等戏剧方式传达个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并发挥想象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上不论是哪一领域,如果能融入戏剧的实施与应用,在教学上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及发现。

篇(6)

首先,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如文学(剧本)、造型艺术(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等)、音乐、舞蹈等,从而成为时间与空间综合的艺术。当代不少舞台演出还借助了多媒体的参与,甚至把作为“第8艺术”、“第9艺术”的电影、电视先后纳入自己的特殊表现手段,从而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使戏剧审美有了崭新的内涵与外延。由此,戏剧教育可以凭借戏剧所具备的多种艺术因素,使受教育者得到多种教育,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多方面提高和完善,从而组成一个比较完美的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素质结构模式。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

其次,戏剧又是一门特殊的集体艺术、综合性创造。戏剧需要所有创作者和参与者的集体智慧,通力合作才能塑造出鲜明而完美的舞台形象。如果脱离了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与创造,那么一台戏剧演出的效果必将减色,甚至有难以完整呈现的可能。因此,戏剧教育可以凭借戏剧这种集体性特征,培养大学生具备团队精神、集体精神,使他们的思想品德情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而这些,正是当前不少大学生较为欠缺或忽视的品质。

再次,戏剧是一种深刻表现人生的艺术,是人类审视、品鉴、表现自我的重要方式,也是陶冶精神情操、滋润心灵的春风甘露。当今社会,物质化的潮流正迅猛地占领人类的生活空间,人类的精神世界日益受到挤压;而以流行时尚的大众文化却在“娱乐”名义下,几乎渗透了社会每一个角落。此时,优雅高尚的戏剧艺术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养分,成为许多人的迫切渴求。凭借戏剧的这个特点,可以培养大学生去发现、欣赏、珍惜、爱护真正的美,从而提升精神境界、完善自己。

最后,戏剧有着明显的当众表演性。市场经济的推进及媒体时代的来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在他人面前“当众表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求职面试、自身形象、包言谈举止、交际能力,社会对人才的“当众表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戏剧艺术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

戏剧教育理应进入教育家的视野。然而,事实并非如理论思考与逻辑推理所表述的那么理想。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戏剧教育的位置历来并不引人注目。环顾西方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体系,其中就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层次课程中的戏剧教育。美国有一千多个大学举办了戏剧系,而选修戏剧课程的非专业学生则更多。这些课程中,既有戏剧欣赏等“软”课程,也有表演、剧作、舞美等“硬”课程。中国台湾的许多综合性大学也都设有戏剧系,但那里却没有“戏剧学院”。而在内地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人似乎只有在幼儿园“玩游戏”的阶段还与戏剧搭上一点关系,一旦进入小学以后,就开始被要求“严肃”地学习了。而且随着年级越高,离高考越近,与戏剧的距离就越远。

然而,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过了高考这一关,许多大学生就明显地表现出了对戏剧的热爱和追求。现在有一些校园戏剧,虽然开展得不像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校园剧那么热闹,演出也没有当年的学生那么成熟,却常常可以吸引大批大学生前来观看,且引起激烈的争论与评说。虽然这种情形常使许多专业戏剧人士称羡不已,但总体来说戏剧教育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综合来看,内地大学的戏剧教育在以下几个层面存在着缺失――

首先,能满足大学生戏剧热情的戏剧课程仍然非常稀少。如今,不少高等院校对素质教育的期望与重视在认识上与日俱增,但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分量,课程设置往往局限于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门类。有些高校延伸至插花、服饰等课程,或安排一些戏剧讲座,让专业剧团或专业戏剧院校的编导演、教授等前来介绍国内外有关戏剧的信息,却很少设置完整的戏剧类课程。戏剧教育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也没有得到教育家的普遍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篇(7)

近年来,随着国内文化艺术市场的快速繁荣和发展,国内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戏剧表演专业。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开设“戏剧表演专业”的院校累计已经超过百所,更有一部分专业的艺术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共同构成了戏剧表演专业高等教育体系。虽然开设戏剧表演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却存在高度雷同化的现象,总体教学质量和水平不高,这已经成为了国内学术界和研究界的普遍共识。当今世界戏剧表演流派纷呈,观众的欣赏能力不断提高,审美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就给国内戏剧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以高等教育理论为视角,全面推动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新时期全面推动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新时期全面推动国内高校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能够有效满足国内戏剧表演行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当前,国内文化艺术行业已经进入了高度市场化的发展阶段,大量的文化艺术团体纷纷推进市场化改革,大量的戏剧艺术作品都要经历市场的检验,这就对戏剧表演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国内高校的戏剧表演专业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戏剧表演人才为主要目标,为了满足行业市场化发展的新要求,势必要对本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地改革。第二,符合戏剧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在高等教育视角下推进国内高校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从根本上来说符合戏剧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众所周知,戏剧表演行业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但具备很多艺术特点各异的流派,也有很多艺术风格鲜明的优秀演员。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程式化的教学方法,那么高校戏剧表演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势必会出现趋同化的趋势,这对于戏剧表演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推动国内高校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从本质上来说高度符合戏剧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第三,推动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要求。当前,国内各高校已经进入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能力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传统的高校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没有突出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人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够突出,并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因此,在高等教育理论的视角下推动高校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改革,高度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

2现代高等教育学理论对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

笔者认为,现代高等教育学理论对于国内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论。现代高等教育理论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逐步改变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素质型”培养模式。高校的戏剧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很多毕业生既不能够有效适应舞台表演的实际需要,理论功底也不够深厚和扎实,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因此,在高校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型人才,适应行业和时展需要。第二,现代高等教育学倡导“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核心要义。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充分解决现阶段高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教学方式单向度和单一化的问题,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校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要采取“以人为本”的视角,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地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

3如何有效推进高校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改革

笔者认为,为了在现代高等教育学视角下有效推进高校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应当从“教材、教师、教法”三个主要方面入手:教材方面。戏剧表演专业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基础建设薄弱,一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虽然国内的一些机构相继编写了一部分戏剧表演专业的教材,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力度都有所欠缺。为了有效提高戏剧表演专业教材编写水平,一是要明确教材编写原则,即要在深厚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加强教材指导实践的能力,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确保教材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二是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应当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一方面将部分不适合时展和教学改革要求的内容进行剔除;另一方面,则要大量增加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确保教材内容符合新时期戏剧表演行业发展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方面。国内高校要加强戏剧表演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选拔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之中,并聘请部分优秀的演员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育,定期开展业务能力培养,确保他们掌握国内外最先进的理论成果和教学方法。教法方面。要改变现阶段戏剧表演专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大量引进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在实践训练环节增加互动性和和科学性,树立问题导向意识,根据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篇(8)

学校于2009年已经意识到戏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并开始进行教育实践探索。在那个“音乐美术二分天下”的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下,我们提出了“全员参与戏剧”的口号。于是,学校以书院为单位形成了7个戏剧剧组,分别在学校各学科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戏剧的自编自导。经过两三个月的筹备,期末时,利用一下午时间进行戏剧展演。全校师生参与观摩并对7部学生的原创戏剧进行评奖。这次“全员参与戏剧”活动中,我们以戏剧编创排演为契机,调动了全校师生参与戏剧的崆椤Q菰痹谔ㄉ涎荩观众当评委,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这次活动其实不仅培养的是演员,更培养了观众。演员加入到各剧组,担任着编剧、导演的角色,对于学生的编创、表演、合作与竞争等方面提出了挑战。而观众走进剧场担任观赏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对于观众如何鉴赏戏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这一次尝试也奠定了北大附中发展戏剧教育的目标和基础,因为我们也看到了戏剧教育这种 “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必要性。这次“全员参与戏剧”的活动,后来被我们称作为北大附中第一届戏剧节。从第二年开始,我们真正进入了戏剧教育的改革时期,开始了北大附中第二届书院戏剧节的筹备。

二、“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模式

有了举办第一届戏剧节的经验,我们再此基础上开始筹备第二届“书院戏剧节”。我们将“书院戏剧节”定义为活动类课程,即将戏剧课程与戏剧活动相结合,将比赛活动作为戏剧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在戏剧节的设计环节中,一共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课程阶段、“专业戏剧演出季”以及学生戏剧展演评奖阶段。

在课程阶段,学生开学初通过选课进入到各书院剧组。我们总共开设7个“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分别由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担任各书院的指导教师。第一节课上,每个学生通过竞聘的方式竞选剧组中导演、编剧、主演、灯光师、剧务等职务。外聘的戏剧教师在剧组中并不是导演的角色,而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并非实际的课程领导者。这样的设置,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多体现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体验。剧组建立之后,编剧(学生)在全剧组的帮助下进行剧本创作。戏剧节要求每个书院排演一出原创戏剧,时长为40分钟左右。剧本形成之后,就开始进入排练合成。当课程阶段经历2个月之后,各书院剧组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合排。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了“专业戏剧演出季”的阶段。

“专业戏剧演出季”是戏剧节进程中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邀请专业的剧组来学校进行演出,其目的是给即将要演出的学生戏剧剧组提供剧场合成的学习借鉴机会。在演出结束之后,都会安排专业戏剧的主创团队进行演后谈活动,与同学们进行创作分享。“专业戏剧演出季”必然会带给戏剧节剧组课程学生很多的专业借鉴,同时也能够提升全校师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是一次戏剧艺术全校性质的普及活动。

第三阶段是学生戏剧展演、评选阶段,分为展演周和颁奖典礼两个环节。在戏剧展演周,每天会安排一个书院的戏剧进行全校范围内展演,各书院提前抽签决定展演顺序。由于黑匣子剧场只能容纳90人左右,所以每个书院均安排中午场、下午场和晚场三场演出,以保证更多的观演人数。观众凭票入场,每场演出结束后,由观众票选产生该书院戏剧最受欢迎演员一名。展演周结束后,将安排戏剧节的颁奖典礼。颁奖典礼可以说是“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期末考试,即终结性评价。评审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专业院校的专家评委;二是看完全部七个书院戏剧的观众。

“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是一门课程,所以当戏剧节结束时,指导教师还将给剧组中所有成员进行评价。学生所获得评价是多元化的,既有剧组老师根据日常表现所给予的成绩评价和学分认定,也有来自专家评委和普通观众所给予的荣誉评价。学生从选课进入剧组到最终的颁奖典礼,这其中不是简简单单的对戏剧的参与,更多的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对戏剧表演、戏剧编创的体验,也有合作、竞争、成功和失败的考验。

三、“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特点

以戏剧为载体带动的“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将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带给了学生多方面的参与体验,有别于普通艺术课的形式,并形成自己的特点。

1.专业化

“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专业化,一方面体现在硬件方面。结合戏剧艺术的特点,学校参观了北京各大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室和剧场,修建了专业的黑匣子剧场。剧场内的各种设备设施,都符合戏剧艺术对专业场地的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艺术体验性较强的专业化剧场。学生每次的戏剧排练课以及戏剧展演周都是在黑匣子剧场进行。另一方面体现在软件方面。为了给“书院戏剧节”提供专业性的教学服务,我校联系了中央戏剧学院领导和业内专家,寻求合作并探讨如何在普通中学生开展专业化的戏剧教育。最终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签订合作协议,每年委派数名中戏导演系研究生作为戏剧节的指导教师。学校的戏剧教育有了专业化的师资保证,同时中戏导演系也将此种形式的教学合作作为本院校研究生的实习平台。

2.活动课程化模式

“书院戏剧节”是以剧组课程的模式开展,并作为艺术的学分课程,固定课位供学生选择。这一课程模式保证了选课学生的兴趣和人数,同时确保了师生排练戏剧的时间。学生不会因为需要排练戏剧,而耽误自己的业余时间。对于选课学生,课程分数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鼓励。“书院戏剧节”剧组课以活动作为课程的任务驱动,并且用课程来推动“书院戏剧节”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篇(9)

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儿阶段的儿童来说,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们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一定的社会技能,社会技能的获得能够帮助他们避免与同伴、成人的疏离,能够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恰当的社会角色奠定基础。在群体性的创造性戏剧活动中,教师引导儿童自愿组成小组,所有儿童都必须接受、尊重、遵守、保持群体规则,久而久之,他们学会遵守规则,在行动中也越来越能够顾及到他人的感受。第二,既然是小组活动,合作在所难免,儿童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努力、相互配合,逐渐体会到因合作而获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进而愿意合作、学会合作。第三,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面对想法的冲突与矛盾,他们不断讨论、协商,逐渐学会听取他人意见、甚至学会妥协,由此而习得解决冲突的技能。第四,儿童在扮演"他人"的过程中,经历他们的行为、亲历行为带来的后果,这些会对儿童的行为带来深远影响,加强对社会认知的发展。

(二)充满想象的创造性戏剧活动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激发。

创造性戏剧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能够激发想象,它需要儿童回顾他们丰富的感官经验,选择特定的戏剧性行动来想象和表达眼前不存在的事物或并未处于的时间与空间。 通过创造性戏剧的经历,如进行故事戏剧,在故事的吸引下,儿童渐渐认识到想象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超越他们的固有思维模式,融入到每天的记忆、学习和创造之中。

(三)丰富多样的角色互动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篇(10)

我们已经知道,教育戏剧的工作方式类似于工作室(Workshop),以人数不限的即兴演出及小品式排练演出为载体,在教师(通常为一名教师,有时亦另加一至两名助教)带领下,由学生通过释放记忆、展现经验、角色扮演、自我评判、集体讨论、演出呈现、形成共识(也包括“非共识”)的游戏过程来达成这一戏剧性过程所围绕的具体教学目的。盖文·波顿将教育戏剧的流程划分为三个版块:练习类(Exercise)、戏剧表演类(Dramatic playing)、剧场实践(Theatre)类,该校的教育戏剧实践也分成三个版块:热身与日常性参与类、戏剧性表演类、演出实践。基本与盖文· 波顿的体系对应。

第一版块:

热身与日常性参与类——以善意和好奇心来营建的日常化生活方式。

诚如该校教师玛丽娜所说,“我们努力地使孩子们认为自己是在日常游戏中而不是在教育和戏剧中,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日常生活的游戏规则是善意和好奇心,在儿童阶段,没有什么比善意与好奇心更为宝贵的东西了。”教育戏剧首要面对的是天性好动的小朋友们,其常规的一般性练习必不可少,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常常可以占到整个教学所用时间的50%以上。如果按照教育戏剧的理论阐述来看,似乎从小孩子们来到校门口,遇到在校门口扮作恐龙或者鲨鱼的教员起,教育戏剧就开始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过用纸糊的山洞门或者海底世界大门而进入自己的教室,然后发现桌子上有各种水果,但是水果却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作画的。孩子们亲眼看到自己的老师正在示范用水果当做天然颜料在作画,于是忍不住也好奇地抓起这些颜料来作画,然后老师们分阶段给孩子们发放一些小物件来介入美术创作,材料可以是任何东西:零碎的物件,一把沙子,纽扣、碎纸屑等等,在老师帮助孩子们把完成的画作悬挂起来后,孩子们开始被要求讲故事——从墙上的画作中选取形象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并讲述出一个他们自认为有趣的故事。孩子们的故事当然不可能要求很戏剧性,但是会被要求“有趣”(Funny):3到5岁左右的孩子只要求完成故事即可,6到12岁的孩子则会被要求指出自己的故事“有趣”在何处,老师再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有趣”便是他最初的美学趣味的生长点。

整体而言,这种日常练习的内容可以包括如下项目:

1、热身:涂抹,涂鸦艺术,绘画,各种材质的绘画(如:以各种水果做颜料直接在纸上作画),抛球游戏。

2、直接练习,如:走进一个黑暗的地窖,与陌生人闲聊,如市场里的渔贩等等,聆听街上的各种声音,放松练习,动静练习等等。直接练习中包涵了一个具有普世意味的“观察生活”训练,主张充分尊重和开发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模仿力,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来完成教学目的。在“观察生活”中亦包含着三个层面的练习:外部行为观察,内在动机阐述,人物性格挖掘。外部行为观察包括了特定人物的肌肉运动特别是面部表情肌肉运动,穿着打扮,与人物有关的一整套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生活方式所对应的社会生态元素。内在动机阐述则要求对外部行为的观察要抛弃无用的琐碎动作,强调与动机相关的动作,并加以呈现,直至达到对人物性格挖掘的程度。在教育戏剧的实践中,不会对参与者提出这些具体的要求,往往是参与者通过对观察对象的分析,会自动靠近这三个理论分析框架。

3、戏剧再现,如:回忆地窖的霉味,模仿经典剧作中的人物行动,想象练习——包括想象街上的各种声响,挥舞宝剑(实物或者无实物表演),并对应着表演喊“胜利”,“报仇”,“进军”,“保卫家园”、“和平万岁”等等口号。练习腔调并扮演不同角色,如牧师,选择特别的词汇以不同的语气来朗诵,想象自己是一个动物或其它物体——熊,狗,小草,凳子,诸如此类。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练习自十八世纪以来源远流长:表演者想像自己是一颗种子,随风漂游,落地生根,沐浴阳光雨露成长,开花结果,落地结籽,然后脱壳又被风吹散。要求参与者将整个过程演绎出来。

4、简单情境练习 ,如:突然进入一个黑暗的地窖,你感到潮湿阴冷害怕……你看到角落有发亮的东西……你迟疑……并且靠近……等等诸如此类,有时也可以选取一个故事来表演。常见的情境联系元素还有发现钱包丢了,对一个曾经困惑的事情恍然大悟,带着一个隐秘的要求去与人谈话,等等。

5、游戏,如以球类游戏为代表的得分型儿童竞技游戏,还有以捉迷藏或打仗为代表的对抗性儿童竞技游戏等等。一些排练场游戏,拓展训练游戏也适用。

6、其它的艺术形式,如:讲故事,写故事,设计一个家族徽章,画出“鬼屋”里的形象,作曲一首有主题的歌曲(主题通常为易辨识无歧义的健康选题,如:和平,母爱等),创造一种有主题的舞蹈(例如:丰收,开学等),拍摄一些有主题的照片(例如:我的学校,贫民窟等);以及拍摄一个小纪录片。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曾经出现过年仅7岁的小学生利用寒假回老家过年拍摄出了一部自己关于自己家族的“族谱”纪录片,非常难得。

一个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孩子们最初的趣味经常是有暴力倾向的,这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常见的怪兽故事、灾难故事甚至杀戮故事等等不免都蕴含着一定的暴力因子,有时候孩童所表现出的暴力倾向是令人吃惊的。老师在这里的职责之一便是既不对这些暴力倾向的表达视而不见,也不做出吃惊的样子来使孩子产生负疚感。老师们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将故事引向善意与美好的价值观,并努力将孩童的暴力倾向转化为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孩子们在讲完自己编的故事后,老师会评估学生完成的情况,再向家长做简要反馈,教育戏剧在实际操作层面就是这么简单,润物细无声。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价值观是“善意”、“好奇心”,并力求使其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日常认知态度。

第二版块:

“戏剧性表演”(Dramatic playing)类——建立表现性的生活行为与艺术品位。谢克纳的《人类表演学》[3]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法回避表演的。报载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竞选团队费时数日为总统提出的最后的致胜建议竟然是:“减肥10磅、每次演讲前先把外套脱掉以更加亲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其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丰富在崇尚内敛含蓄的东方人看来也经常显得夸张。正是这种氛围,使作为教育戏剧的实践操作的“戏剧表演”(Dramatic playing)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准确表现自己感情和理念的具有表现性的日常生活行为,并且在此间培养一种艺术品位或者生活格调。在这个第二版块里,通常给出一个限制性情境[4],在老师的带领下由孩童们基于特定主题而发挥想象,并最终通过表演来完成教学任务,它与前一阶段的想象表述练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必须是亲身表演(Acting),一些常见的限制性情境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情境:

空间限制,如:医院,超市,军事堡垒,太空飞船内,车站,动物园等等。空间限制中,尽量让儿童的戏剧表演与空间发生紧密联系。体现为基于特定空间产生特定反应。

场景与主题限制,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军队生活,野营,开学日,等等。

冲突情境限制,如:历史上的战争,地球人与外星人等等。

灾难情境限制,如:地震,飓风,沙尘暴等等。

已有故事限制,如:“尼莫归来”(动画片《海底总动员》里的主角小鱼),“耶稣诞生”的圣诞剧等等。

这一版块内容已然涉及到参与者的表演信念感问题,是对第一板块内容的延伸,亦是构成第三版块的基础。

第三版块:

演出实践,“剧场实践”(Theatre)类——建立教育戏剧的公共交流空间。该提法是基于上述两类内容而提出的整体工作方式,涉及到教学现场的一系列工作方法,而之所以能够形成为“剧场”,则是加入了观众——一个第三方关系,观众则既包括了受教育的儿童自身,也包括有可能参与进来的一般观众,如其它年级的同学,孩童家长等等。这里的剧场也是广义的,可以是传统剧场,露天剧场,一间教室,公园里的一隅,家庭聚会上的一次小型演出,甚至商场里的一角……任何存在着演员——观众二元关系的场景都可以被视为剧场。剧场实践的基本特点为:

剧场所采用的语言和行动应当有明确的需求,即目的性和动机。这一点与前两个版块有所不同。因为在前两个版块中,都允许出现无动机的单纯展示练习,因此很多学员会乐于展示一个外表很特别的人物形象,如行动有障碍人士,一个特殊职业人士,但是常常无意去深究人物的动机和目的。 而在剧场公共演出时,则所有戏剧语言和行动应当能在公共的话语场所形成趣味和指涉。剧场行动所呈现出的外部特征必须清晰明确地传递出故事本身要传达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与观众形成共识。学员的表演已经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了,他们将不得不在与观众的互动过程中观察观众的反应,修正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对效果做出期待,正是在这种原始的媒介行为环境中,学员借助戏剧的形式来表达理念和影响社会,教师得以完成自己的教学。可以说,教育戏剧几乎是一种最好的教学工具,它借助一种合法安全的放纵,使学生的真诚及心性充分地释放出来,尽管有时候这真诚并不那么完美和善良,但是它始终是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趋向善意与美好,它并且能够在剧场里与周边观众和社会形成发射与回馈的完整过程,从而帮助学员打磨自己,修炼身心。

盖文· 波特指出,剧场里展示人的优点和缺点(弱点),但特别是缺点(弱点),是要突出显示的。可以说正是因为人类有了弱点,才使人类更像人。教师带领孩童排练的过程也是教师观察孩童各自天赋秉性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可以最后提交一台汇报演出那么简单。教师必须在过程中持续地观察和发现各个孩子的情况,并以合乎现代教育理念的做法去应对。这期间,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低幼儿童会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他们需要持续变幻的内容来保持兴奋度和关注度,中年级的孩子会对故事的内容提出质疑,也对观众的反应更加敏感,高年级同学在协调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在该校,这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系上,教师与家长通常以电子邮件或者谷歌群组的方式保持联系,教师往往会给家长提出一些照会,让家长知道教师所发现的问题,已经采取了的措施,以及希望家长配合的内容。

不言而喻地,剧场工作要求有高度的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教育戏剧的当然诉求之一。这种工作是公众性的,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它的准备期与排练期又数倍地大大长于演出期,所以其能动的准备排练过程是教学者们更看重的,即俗称的“过程比结果重要”。

剧场行动中的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这种强烈的关于“大家一起去从事一项事业”的参与感,会对参加者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力,这也是这项工作的价值之一。在当今学校,教师们正急需找到一种这样的形式(必须是发乎本心,而非某种外力强迫)让大家去“集体参与”,如果让学生们自发选择一个“集体参与”项目的话,很可能他们首选的是一起去玩网络游戏——又一项相互隔离的单人行为。在我们所观察的这所学校里,剧场无所不在,可供表演的区域从校门口开始,到走廊,到大厅的长椅上,再到常规的教室、会议室和小剧场。尤为饶有兴味的是,大厅的长椅附近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表演区域,是由各个不同年级的教师和学员轮流“值班”演出的。演出内容也相对简约,多是一些“本周主题”。“每周主题”是该校的一项固定内容,每周(有时是以“月”为单位)在校园内设立不同的主题,例如“海洋世界”、“恐龙世纪”、“太空时代”等等。依据不同的主题,校园里会有相应的布景和布置,课堂上也会有相对应的活动与教学内容,甚至老师们会穿上特定的衣服来配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还有责任在工作过程中调节工作难度,同时确保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学员最终可以收获的成就感——那种令人振奋的成就感,乃是这个项目最大的核心价值。儿童需要建立关于积极、成功、自信、努力奋进等一切“正能量”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模式。

上述三个版块作为基石,所构建的是一个关于“制造信任”(Make Believe)的过程。 盖文·波顿始终认为,“制造信任”是教育戏剧所最重要的诉求,尽管一般人往往认为戏剧是以假定性为前提的。如今,在美国的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教育戏剧课程,形式多元,涵盖也多元,其中很多教学形式既是教育戏剧式的,又是散点式地融化于各种教学手段里,而很少会彰显“教育戏剧”这一提法。常规的教育戏剧形式在私立的学校发展更甚,也许是因为私立学校更渴望立竿见影地看到家长们的积极反馈吧。在我国,教育戏剧的推广和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笔者衷心地祝愿在实施教育戏剧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得“意”而忘“形”,去关心真正最核心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各种新奇的教学形式。希望每一个教育戏剧的工作者更多挖掘孩子们自然纯善的天性,并努力帮助孩子们维护一点关于真实与美的信仰感,如此,一切必将会越来越好。

注释:

[1] Towards a Theory of Drama in Education, Gavin M. Bolton MA,LRAM,ADB University of Durham,England, Longman Group Ltd. 1979

篇(1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36-01

一、戏剧教育的价值

20世纪90年代,“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的提出”[1],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对生命化教育的不断思考,对教育变革的新认识。而2015年3月2日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地变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育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2],而儿童戏剧恰恰是一种顺应儿童天性的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式样,塑造舞台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呈现出综合性、立体性、直观性的艺术特点。这种艺术特性,使得儿童戏剧不仅是一门艺术学科,同时也是多元艺术教育的最佳整合工具。南京大学董健先生就曾说过,“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3]戏剧教育的目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的表演培训,而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介,让儿童浸润在戏剧活动中,以戏剧的方式,唤醒儿童的生命本性,让生命在活动中本能的感受、体验和创造,使生命得到自由的释放,推进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戏剧教育的现状

与欧美西方国家相比,戏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是步履蹒跚。虽然早期教育部门已经关注到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并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但其内容往往局限在音乐和美术课程,忽视了戏剧的重要作用。直到1995年,剧作家李婴宁出席第二届国际戏剧与教育联盟会议,之后在学校、社区、图书馆等地方推广戏剧教育活动,使得戏剧教育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南师大张金梅博士在借鉴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思考着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育策略等问题,尝试建构一种适合本土的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模式。索丽珍等人也对幼儿园实施戏剧教育活动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儿童戏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还出现了以戏剧为特色的幼儿园。

三、戏剧教育的实践

作为全国最早组建的三所幼儿师专之一,我校始终关注学生的职前教育和从师技能的培养。从2009年开始,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戏剧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指导幼儿表演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摸索,该课程已经打造成我校的特色课程。这个“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教学时围绕幼儿戏剧基础理论、鉴赏、创编、表演、指导表演五项内容进行项目任务的设计,创造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战训练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任务的相互联系和难易程度,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从理论到技能训练再到技能运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一个个有主题、有内容的专题项目,提高了学习热情、团队协作、从教技能等等。

(二)教学方法。教学时以行动导向为指导,以项目驱动教学法贯穿课程始终,同时还选取“情境教学法”、“案例解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等辅助教学。如教学中设计“超级模仿秀”、“故事大王就是我”、“单打独斗”等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肢体动作和语言去创造、想象、体验,提高学生的戏剧专业素养和技能。

(三)考核评价。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评价方法,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包括出勤、作业、特色基本功训练、项目表演、主持人训练五项内容。终结性考核占50%,学生分组表演幼儿戏剧,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担任导演、编剧、演员,还要制作道具、服装,最终完成期末的汇报表演。

参考文献:

[1]陈蓉晖,刘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53.

[2]陈世明.图像时代儿童戏剧的发展方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6):136.

[3]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