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5 06:03: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学管理论文

篇(1)

由于职业中学学生通常学习基础薄、动机弱、兴趣缺乏,容易使人们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或问题时,有些管理人员容易将其归结为智商低、能力差。

2.职业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管教

在职业中学学生中确实有一部分问题学生,他们存在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到校后不仅继续延续着原有不良行为,而且对其他同学也造成了负面影响。面对此类问题,有些管理人员将责任全盘推向学生,指责学生品行差,并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将其定义为“刺头”、麻烦人物等。

3.职业中学学生一无是处

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难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效果,大部分都会出现反复。有些老师在面临学生问题的反复时,产生消极情绪,并将消极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认为该学生屡教不改,一无是处,看不到希望。

二、原因分析

1.未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工具

共同感受指的是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等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歪曲。对于一个新任职业中学学校老师来说,同事们的提醒和经验分享至关重要。但很多老师在分享时都会重点谈论学生们的缺点,如抽烟、喝酒、旷课等。对于新任教师来说,这些信息是他们的“宝贵财富”。然而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年轻教师很容易全盘吸收,对学生形成了一个较为负面的印象,因此在之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容易缺乏客观、公正。

2.“自动化思维”误导

“自动化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被保存下来,使个体对这些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前辈们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正是他们在学生管理中形成的自动化思维。但是由于他们自己没有对这些自动化思维进行反思,使其继续保留并影响工作。

3.过分按规则行事

规则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行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仍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仍然过分强调智商或学历。职业中学学生由于在早期教育中没能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知识面较狭窄,能力也较欠缺,自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部分职业中学学校管理人员过分按照社会标准来评价职业中学学生,认为他们不具备进入社会中高层的能力,只能做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对他们的知识存在偏差。

三、解决方法

1.识别自动化思维

学生管理人员要学会发掘和识别自动化的思维,应养成做工作记录的习惯,经常反思工作,跳出思维圈,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识别认知性错误

认知性错误即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典型的认知性错误有任意地推断、过分概括化、“全或无”的思维等。管理人员除了要不断反思自身工作外,还应该定期组织讨论会,共同探讨工作,相互发现问题,通过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篇(2)

二、提高我国中学后勤管理效益的几点思考

“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国中学后勤管理工作作为中学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贵在得法”的研究。只有不把这种研究教条化、格式化,充分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让后勤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学校现状进行现实具体分析,真正做出正确的后勤管理决策。

(一)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

在经济快速发展、思想更新迅速的今天,我们也需要更新学校后勤管理理念,我们不像企业一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自己的服务宗旨,但我们可以借鉴优质企业中的成功特色理念,例如他们对科技化的重视、对后勤保障中科技元素的注入和服务实效的提升,甚至,可以将企业中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思想引入进来,这样,不仅可以营造适当的竞争氛围,也可以提升学校后勤队伍的服务质量。应该让竞争、服务渗透到每个后勤人员的心里。总言之,理念更新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因怕走弯路就原地踏步。我们也要积极学习、虚心借鉴,为中学后勤管理体系开辟一条特色之路、创新之路。

(二)建构合理的后勤管理制度

后勤管理势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各种管理手段,建立一定的制度来组织、协调各个不同分工个体的活动,旨在保障学校的有效运行和实效最大化,保证学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和输送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快后勤管理制度的完善。对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人、物、财等明确信息,以各校实际为前提,以科学为依据,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础,边实践边探索,设计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后勤管理活动理论和操作流程。此外,也要加强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关联和契合。各中学的后勤管理往往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我们不仅要对具体的学校管理细则进行适合的调整,也要健全更为全面的考核机制,如加强对内容、范围、方法、结果的考核,加入师生对后勤工作人员的适度评价与考核等,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措施对后勤人员进行差异性激励。

篇(3)

二、提高中学图书管理工作效率的策略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事中学图书管理工作的职员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温馨且安静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图书馆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图书馆内的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即向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并耐心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虚心听取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管理问题的看法或建议,以此不断改进并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最后,要充分展现图书馆的文化底蕴。例如,不定期地在图书馆内开展讲座,以此宣传并介绍图书馆内的资源,或举办书评比赛与读后感征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并加快图书馆的发展。2.与时俱进,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首先,调查并分析哪些受学生喜爱及喜爱的原因、哪些适合作为推荐书籍以及哪些书籍适合哪类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等。其次,充分利用当今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图书管理,建立并完善图书管理方式,以此实现对图书的有效管理。最后,图书管理人员应积极并主动地与借阅者进行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借阅者对图书的需求及借阅情况等,以此进一步促进图书馆的发展。3.创设良好的图书馆阅读秩序为了有效促进图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维护好图书馆的阅读秩序。图书管理人员应落实好藏书管理工作,对不同时期、学科的图书进行分类收藏,此外,为了能够更加快捷地服务于借阅者进行读书阅览与借阅,图书管理人员应分别将图书目录、信息录入图书馆的图书信息系统中,并向前来阅读或借阅读书的人讲解本图书馆内图书信息系统的应用方法,从而保证阅读的有效性,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最终实现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4.提倡图书馆读书与校园读书相结合不同的学生其阅读的方式也不同,而传统的图书馆却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例如,将阅读地点控制在馆内阅览室,有的书籍不允许外借等,为了有效突破这一局限性,中学图书管理可适当借鉴各高校的图书管理模式,采用校园阅读的方式,将图书馆读书与校园读书进行有效结合,以此满足每位学生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5.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目前,对于正处于中学教育的学生而言,其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为教材,因此,为了扩充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图书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内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搜索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其通过电子信息检索功能,更快速地找到所需的读物,同时减轻自身的工作任务量。此外,据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学生不愿到图书馆读书的主要原因是对图书馆内的图书不了解,因此,图书馆应适当地为自身做宣传。例如,开展读书月活动、举办读书比赛等,以此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并加深对图书馆的认识。

篇(4)

新时期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要保障德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将“灌输式”教育改变为启发式教育,老师在给学生讲道理的时候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对其中的道理慢慢理解和体会,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展开积极、正确的引导,可以设置道德情境。如:在课堂上设置某一位同学生病了,班上很多同学将其送到医务室,并帮助生病的同学打热水,帮助其服药的情境,让学生对该现象进行分析: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帮助生病的同学?学生就会想到,该同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团结同学、友爱他人、积极奉献,因此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全班同学热情的帮助,让学生在横向比较和纵向对比中提高道德意识。

(2)改变单向教育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输出和学生输入为主,在新时期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将其转变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互动教学,营造愉快、活泼的德育氛围,逐步把教学课堂转变为展示和提高学生思想情感的有效平台;同时可以在课堂学习中以游戏和小品的形式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亲切感,从而提升德育的实践效果。初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同时也很脆弱,其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喜欢得到表扬和赞赏,因此老师要适当地放弃思想品质教育的批评和训斥,使用鼓励教育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学生受到表扬后就会逐渐提高道德意识,其他的同学也会进行模仿,以此来形成德育的良性循环。

2.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要积极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如: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班级小能手活动等,要大力拓展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可靠、稳定、长久的活动载体,将少先队活动的主题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学生开展理想信仰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党史教育,为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好的行为习惯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新时期下,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学校要把少先队的阵地建设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互动的过程中利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充分挖掘少先队员的个人优点,使其具备校园主人翁的意识,让教师平时渗透的德育思想在少先队活动中变为实际的行动,促使学生将优秀的思想品质转化为内在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学校承载着家庭照顾学生的责任,同样家庭也履行着学校教育学生的义务,因此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当中,家庭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的生活主要是由家庭和学校组成,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受父母的行为影响最大,家长就成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心理培养上,在教育孩子正确做事之前要先教会孩子做人。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教育,要让孩子形成一种以理服人的意识,逐渐提高对不同事物处理方式的认知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使用得最广泛,也是社会和学校提倡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家庭育德来说意义重大。在说理的同时,家长要能够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处处做好示范。

篇(5)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①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②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们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里。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刘铁芳指出:“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服从与外在的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内在意义”。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应该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

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此外,不停的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金一鸣指出“内容决定了方法。内容脱离当前的实际,方法必然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学生的实际,只要学生死记教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④

三、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⑤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⑥

四、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道德教育客体从狭义上讲是指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为教育者。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道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对提高中学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⑦由于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五、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本世纪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⑧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泯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里反映了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严重后果。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更新。同时也产生了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如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潮。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如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六、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

中学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当今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溶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和影响人生观,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最后导致个体道德的滑坡。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适宜的。

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我们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当代的中学生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接受训导式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

②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③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

④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但独立能力明显不足。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应积极倡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而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

②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③刘铁芳,《人、世界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教育研究》,1997—8。

④金一鸣,《教育原理》,第38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⑤同②

篇(6)

1.树立正确的档案资源观念。学校应当明确认识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发挥档案在中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使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流动。学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对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将档案资源的管理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建设中来,并且要成立专门的机构,不断优化档案管理的外在环境,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档案的管理。2.树立科学的档案资源开发的观念。学校的档案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确立开放的、科学的观念,最大程度地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适应学校未来的各种发展需求。

(二)构建适合中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模式

1.完善中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制度。完善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就是要求学校必须制定出方便灵活、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其不仅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而且也是促进档案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例如,学校可以参照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一些《档案资源管理》、《档案人员的工作职责》等相关规章制度。此外,学校应当将档案工作纳入到责任考核中去,鼓励档案人员积极地对档案资源进行管理,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有效地展开。

2.健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体制。健全档案开发的保障机制就是必须要要获得学校领导和财政的支持,在学校财政支持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保证档案开发工作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另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引进相关的档案管理人才,从而为档案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三)健全中学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现代化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进一步规范中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现阶段,我国中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相对滞后,并且应用软件也比较杂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水平的提高。其实档案规范本身就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所以在对中学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时,应当按照统一的标准,科学合理地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学校不同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不同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明确档案收集的具体方式。二是要制定出相关档案材料的收集标准,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档案进行管理,从而收集整理出系统科学的档案。此外,档案工作人员还应当妥善处理好档案的“接收”和“移送”,做到接收时有清册,移送时有手续。

2.重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学校的档案工作人员应当根据相关的管理规定,及时对档案进行归类整理,完善建档工作,强化档案的管理意识,能够在日常档案的管理中发现档案所蕴含的对学校的教学有用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

(四)加强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档案中的信息资源

首先,可以以现代的检索方法来转变传统的档案检索方式,同时也可以依据微机检索的方式为主干,对档案信息网络进行区域化管理,并且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联网,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其次,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研究室开发储藏档案的能力,通过向社会提供一些经过精心研究和整理的有用信息,这样就减少了查阅的时间,从而也提高了档案室的工作效率。

(五)不断强化中学档案信息教育,逐步构建档案信息网络

在对档案信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档案主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对档案有关制度的宣传,不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转换意识以及传播意识。除此之外,还应当运用现代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武装档案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保密性,从而构建起一个科学完整的档案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篇(7)

1.1书本中,课件中,教学中出现的案例一般都是针对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实例,而学生们在学习项目管理

这门课时往往不具备与之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同时由于案例涉及到的专业类型也比较多,如一个经管专业的学生在遇到一个土建项目的管理案例时也会由于专业内容方面的欠缺而缺乏兴趣或理解困难。

1.2虽然大学生将来必将走向社会

但从现在来看,大学也不完全是社会,对于某些案例,学生在理解时会不自觉产生一种距离感,觉得不切近生活,不容易接受,比如在授课过程中讲授一个大型水利项目或一个大型IPO(首次公开募股)项目会使学生们兴趣不大,理解也有难度。

1.3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学生在课后实际生活学习中

很难主动将课堂上的知识联系起来,遇到问题,仍然保持原来的思维,使得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不容易实现。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们的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

2培养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的实施和运用

笔者根据教学经历和思考,将其实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缩小案例范围,鼓励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项目”

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很多案例使得同学们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课程中的项目案例大多由学生们自己观察,寻找后提供。同时在课堂中注重理论在学生们实际生活学习的体现,培养同学们的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即生活中“项目无处不在”,同时“有项目就有项目管理”的思维。

2.2注重案例讨论,让同学们把自己当成“项目经理”,相互成为“客户”

针对生活中,学习中的“项目”,让每个学生成为这些“项目”的“项目经理”,而互相又是这些“项目”的“客户”,即“客户”对“项目经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项目经理”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项目的质量,成本等多方面不断加强管理。而老师更多的时候只是充当一个“咨询者”的作用(对学生们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和疑问给予解答或对客户提出的要求的解决给予建议和帮助)。如一个学生小组拟开展一个勤工俭学的项目,其他学生针对项目的内容,从“客户”的角度对项目的成员结构、时间安排、勤工俭学内容、资金来源和运作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同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和疑问“,项目经理”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加强对这个小组项目的管理,使之精益求精。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在课余这种项目管理的意识和思维也在不断强化。

2.3大小项目相结合,注重以小见大

在学生们对于生活学习周围的项目进行管理之余,教学中也不断引入一些国内外的大型项目,引导同学们发现这些项目与生活中的一些项目的共同特点,尝试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进行管理。

2.4培养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的实际应用

笔者所教班级中有一个小组在课余承担了学院一次大型节日晚会的组织工作,学生们运用项目管理的思维对这次节日晚会进行组织,不但效果令人满意,同时还避免了学生工作中很多不容易处理的问题。

3影响项目管理教学中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培养的因素分析

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和思维容易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3.1学生素质

由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具备:项目管理特有的知识,一般管理的知识和相关应用领域的知识,使得这门课本身对学生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这门课要求学生在平时多思考,积极参与项目的发现和管理,所以这门课的课堂内容和案例内容必须适度适量,同时注意“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学生们的这种意识和思维。

3.2课程设置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也对这门课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很高要求,不合理的开课时间可能会影响学生们对这门课的认知和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项目管理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学校项目管理这门课的学时都较短,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项目管理思维和意识。

3.3教师能力

由于在教学中,对于生活中“项目”的管理,教师作为“咨询者”需要为“项目经理”提供帮助,而如果教师能力有限即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亦无法解决项目小组遇到的问题。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培养这种思维和意识。

篇(8)

二、数字化管理与人力调配

现代化管理讲究以人为本,数字化管理对于人力的调配亦能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能够减少在教学、管控方面的人手,节省下来的人力资源可以进行更多有创新性的工作。同时,数字化技术可以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可以进入学校的个人学习平台,自行搜索感兴趣或理解不足的内容,或是将难题统一上传互为解答,从而避免了教师一人对多人的反复解答,还能使学生在互相教学之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是能更高效地完成某些繁杂、重复、海量的工作,降低行政人员的劳动强度。使他们能够将劳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工作中去,避免因人设岗,人浮于事。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保证了工作的质量。如学生信息的统计工作,以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不可避免总会出现差错。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统计工作变得更加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差错率几乎为零。

三、数字化管理与标准设置

篇(9)

1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

学生在入学之后都会给新生进行学籍注册。以前,学生的学籍信息都是经过人工手写的,信息在誊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一种途径。现在,学生在校园网上登录自己的学号信息进行查看,便可核对自己的学籍注册信息。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注册信息的正确,能够保障学生的权益,减少老师的校对工作量。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是未来几年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需要加强的工作。学生入学时注册的信息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家庭、户籍、父母单位的变动、电话的更改等多方面的变动,学生的学籍信息也应该做到及时地调整更改。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学校学生信息的变动情况,学校的学籍管理应该实行期报制度:即各学校学籍管理部门要将前一阶段学生变动情况生成数据库信息,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开学前,将学生的学籍信息重新核对检查,并将新的注册信息报送到教育局相关的部门,进行必要的数据更新和维护。不但方便了学生信息的查询,也方便了学校对学生信息的及时了解。

2学校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需做到依法管理,才能有序地实现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某些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学校,会出现冒名顶替他人学籍信息的状况,这会对被顶替的学生产生不公正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人今后的升学问题。在学生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中,学校应该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可制定相关的制度来“有法可依”,有些学校已经制定了《信息采集录入制度》《学生信息查询制度》《协调与保障制度》等。学校应该让专门的人来负责学籍管理的相关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的相关制度,对学生的学籍档案应该妥善保存甚至备份,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生的个人学籍信息。学校也不能随意调整学籍管理人员。如果由于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工作人员,也应该上报教育局的相关部门。学籍管理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并且要严格依法实施。这是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在学生办理转学、复学、升学等手续时,家长应该按照学校的正常程序办理学籍档案的转移。学校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学生学籍信息的安全性;能够推进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能够减少或避免学生学籍信息的遗漏等。

3设置专门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

电子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每个同学的档案都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需要多人才可以完成。学校通过设置专门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学籍档案的信息管理人员要经过培训,熟悉计算机电子技术,保证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要根据任务分配将学籍档案的信息管理分配到相关岗位,具体的岗位负责不同的具体事务。针对学生的就学状况,学籍管理人员应及时地做好审核、转档、交接等相关工作。现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往往随着家庭的变动而变动。父母的工作一旦变动,学生就可能会出现转学的状况。关于学生的学籍档案问题,在学生开学的时候,学校的相关人员应该给学生作相关的介绍。而在很多学校,这种学籍知识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以免在转学、休学、复学的情况下不知所以。专门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信息的管理人员要有责任心,学籍的录入、整理和归档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管理人员应该认真、仔细、切不可马虎;信息管理人员在经过相关的培训之后,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保证工作的质量;信息管理人员要对所有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分类,按照年级和学号进行标注,以便于查阅,必要时要备份信息;信息管理人员要对学校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经常的维护。

4结语

教育是国家大计,是关乎国家人才培养的最关键手段。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必须得到重视。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在目前的中学中还并不是十分健全,针对信息化管理这一块,学校和教育的相关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作者:甘露 单位:重庆市酉阳第二中学校

篇(10)

根据数据显示,技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有的还未满14岁,初中都未毕业,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技校。由于他们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对是非无正确的判断能力、染有一些社会气息、抱着混大的意识,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在学习中,任着自己的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学习习惯差。

2.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目标

有些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职业技术差异与普通初等教育之间的差异。根据调查,技校学生55%因为未考起高中或初中未毕业,18%以为未考起大学或高中为毕业,17%学生失学在家未就业,10%学生出外打个工。因此,他们的文化基础各不相同,缺乏信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

3.受社会家庭因素影响,产生自卑心理,心理疏导难度大

中国是非常重视学历教育的,因此技校学生会存在一定自卑心理。大多数学生家庭情况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在学业上迷茫。部分学生,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心理困惑较多,无法疏解[2]。还有的学生因为生活在离异、单亲、重组家庭中影响下,并且有处在青春期,学生就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把教育孩子的担子交给婆婆、爷爷或者外婆、外公,老年人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学生独立生活性差,依赖性强。

二、提升技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更新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创新技校学生的管理,主要是转变以往的旧观念,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把管理变为服务[3]。首先,要树立正确观念与服务意识,传统的管理方法就是让学生严格规范管理,各司其职扮演着自己的管理责任,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情绪反感。要以学生利益为主,了解学生需求,尽可能找到满足学生、老师、学校的的管理体系。针对学生的处分,必须要有正当程序、证据充分、有明确的依据、得当的处分,学生有对学校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才能维护学生的权益。

2.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要想让管理更好,就要学生很好的配合,在工作中积极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还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的从属与被动地位,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而别管理的逆反心理。

3.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由于种种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原因,技校的学生会产生一些信心低落,厌学情绪。因此,要帮助学生认真看待自我评价,恢复自尊与信心。管理人员要多关心学生,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亮点,不良习惯要加以改正,让学生学会扬长避短。创造合适的条件,多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尽力办好每一件事,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师生和谐相处,展现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

4.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技校学习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由于技校学生文化的差异,给指导老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总会影响课堂纪律。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的重要性。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制定出一套好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每堂课的教学知识,使学生能更好的吸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耐心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技能方面,要多加练习。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技校学生受文化程度的影响,阅读能力也有所差异。在学习中都包含了“写作”、“阅读”以及“口语交流”、“综合学习”四个主要的教学板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4]。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增加知识面,扩展语言词汇,提高了思维能力。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需要联系到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进行合理的创意,思维得到启迪,培养学生善于想象、敢于想象、细细品味的良好习惯。要加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扭转学生叛逆的心态。

6.培养学生生活独立能力,促进良好的生活秩序和学习氛围

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才会使学习环境得到改善。老师在学生管理中,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时常到寝室指导整理内务,让学生独立打点自己的生活,整理自己的物品,这样可以养成学生独立的良好习惯。规范寝室管理制度,对各个寝室进行检查,并在每一个月评选出寝室之星,给予表扬与嘉奖,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自主性,便于管理工作。

7.运用正确激励方法如果一个学生以前调皮捣蛋,上课学习不认真,行为习惯又差,经过了老师关心与劝解,改善了点滴不良习惯,老师应该给予表扬与嘉奖,让大家学习,对他的行为得到肯定,他就

会再接再厉,收到了更好的效果。激励措施一定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是嘉奖还是惩罚,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方法。比如说,学校或班级中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上课纪律习惯不是很好,老师上面说,学生在下面说,严重影响了其它学习的学生和校风。多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严格批评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达到遵守校纪校规的局面。因此,在管理中,不仅要坚持原则,也要要灵活运用,只要做到正确的大力表扬,错误的行为及时纠正,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降低管理难度。

篇(11)

二、成才素质教育中学生管理方法的更新

(1)坚持依法治校,探索契约化管理模式,培养竞争、规则、正义、契约意识,是成才素质教育中管理育人的基础。坚持依法治校,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关键在于通过依法治校的环境培养教育对象的法制信仰、诚信正义、公平竞争、规则和契约精神等素质。坚持依法治校的基础应首先树立法治理念,学生管理工作要有合法依据、合法授权,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合乎情理。坚持依法治校的前提在于制度设计及规则教育,制度设计一定要符合正当目的和导向,实际上这样的制度规定要符合制度本身所体现的理性、公平和正义,在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不仅仅是这样的制度规定,更要理解到为什么是这样的制度规定,理解到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规定,让制度的内涵和精神深入学生。学生始终坚持依法治校的探索,通过学籍管理、奖惩制度、自律协议、各种承诺书等方式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按照主体间性哲学理论,学生管理工作可探索契约化管理模式,将学生管理中所涉及的学业、纪律、安全、后勤服务等要素写入合同,这不仅体现主体之间的互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可是学生管理对象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很难使学生管理工作在契约的开始就概括所有情况,采取完全的行动对策,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事后救济,因此按照不完全合同理论,学生管理需要管理者拥有剩余控制权,以便在那些未被初始合同规定的或然事件出现时做出相应的决策。

(2)实施柔性管理,优化程序设计,增强工作说理性是成才素质教育中管理育人的关键。柔性管理认为,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它强调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采用非强制方式,对人们产生潜在说服力,从而将组织意志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柔性管理是高校“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学生教育管理要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己任,应用教育和引导方法,通过与学生平等互信、真诚交流和情感激励等来将管理的目标、外在的规定内化,让学生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参与选择、参与创作、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共建,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作用,遵循无为而治原则,将“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变为“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学生教育管理,要优化程序,彰显程序价值,要尽到告知义务和合理注意义务,在应当预见或可能预见的基础上,要告知和合理注意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公示制度、谈话制度、调查制度、申诉制度、特殊学生备案制度、人生规划课程以及有的学院采取的诫勉制度,实施学业纪律预警机制,这些方法为学生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家长联系制度、辅导员助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度、校外导师制度等方式,为管理育人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注意工作的说理性,通过说理让学生产生尊重、增强信任、主动思考、主动选择,通过桥梁性语言,实现思想的交流融合,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在处理学生个案时,更要体现说理性中优势谈判技巧,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3)构建学生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是成才素质教育中管理育人的有效方法。在管理育人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学生心理和权利两个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权利意识,这是成才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心理健康网络体系的完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的建立和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诉求,会产生不同的矛盾,如何在各种利益博弈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整合和权益保障,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为此,可通过学生提案制度、听证制度等方式表达学生诉求。通过建立多元纠纷处理机制和危机管理机制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关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纠纷处理和权益保障主体不应该局限在学校和学生双方,可尝试与学生第三方组织、家长第三方组织、社会第三方组织对接,弱化现有当事人地位,增强当事人对第三方的可接受性,有利于事件处理的高效、公正和认同感。基于此,可尝试地方政府教育协助制度、家长联席会议制度、师生第三方点评制度、设立教育调解中心等方式,建立开放式的管理育人参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