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教育期刊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27.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63.Medline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科技论文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与思考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一、医学英语研究现状
我国医学英语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国医学英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多为医学英语词汇和句法特征的介绍。1999年,教育部推出《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确立了“专业英语”的地位,整个专门用途英语领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多进展。医学英语的研究、教学也开始全面复苏。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列入计划的四项工作中第二项即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稳步向前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04年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2007年正式稿(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高校大学英语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帮助学校建设起优秀的教学团队,切实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逐渐展开,医学英语教学研究迎来了一个发展的良好契机。笔者利用万方数据文献系统,对国内出版的13645种中文期刊,1995年以来,世界各国出版的3万余种重要西文学术期刊;1985年以来,我国国家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各省、部委等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1985年以来,世界各主要学协会、出版机构出版的学术会议论文;1980年以来,全国184万余篇博硕士论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从1985年以来的所有公开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两组织(EPO、WIPO)全部专利信息以及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经省、市、部委认定的科技成果70余万项,以医学英语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发现,至今,关于医学英语研究论文达1939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达65篇。近10年来,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中文期刊论文数量也明显增加,以医学英语为主题的论文数量达1360篇。每年以30%~40%的数量递增(见表1)。
从图1可以看出,近10年间,医学英语研究中文期刊论文数量明显增多。这说明医学英语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医学英语研究的范畴也更加广泛,研究涉及了教学的不同方面,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不同领域,教学内容的研究涵盖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教学,还涉及到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但目前的医学英语研究与大部分特殊用途英语研究相同,同样存在重综合性的宏观分析,轻实证性研究的情况。
二、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从1987年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英语四、六级统考,并将其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学校英语教学水平以及学校教育水平的很重要因素。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这一“统考”科目,给予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基础英语阶段的教学工作高度的重视。而对于在三、四年级开设的医学英语课程则普遍持轻视的态度。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医学英语课程学时少,与基础阶段的公共英语课程联系不紧密,出现不连续性和断档的情况。大多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医学英语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大学本科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周课时数为平均4课时。有的学校还可达6课时/周。而三、四年级的医学英语教学课时数一般为2学时/周。到了四年级有时还会减成18课时/学期。医学英语的课时数实际上只有公共外语的1/4或1/6。有些医学院校在英语考级结束后,就不再设置英语课,并未把医学英语定为必修课,学生只是结合自己的专业,通过选修或自学的方式掌握一定的医学英语,结果造成医学英语学习断线现象。专业英语学习出现了不连续性和断档。医学英语与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相分离,教学管理部门和英语教师对于医学英语、公共英语、医学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了解,在教学设置中,三者完全分离,基础英语教学只是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医学英语教学的设置也没有考虑基础英语对医学英语学习的作用,两者缺乏有效的衔接。医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限制了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直接影响了医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在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教学目标也仅仅局限于医学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而对专业英语写和听、说的能力很少进行系统训练,造成学生交流能力的缺失。传统医学英语教学强调医学词汇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以医学英语阅读为主,教学模式,教学师生互动缺乏。这样做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相对匮乏,医学英语教材在编写和审定时,在难度、深度、词汇量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词汇不断涌现,编写者自选的医学英语课文和阅读材料等很难囊括所有的医学英语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教学内容而言,医学英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的方式,针对教材中的医学专业词汇、句型进行分析,讲述词汇或句子的含义,分析其用法,并就所教授的词汇或句型等进行造句等练习,然而有限的几篇医学文章涵盖范围窄,练习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考核制度上,学校教学部门对于医学英语教学的考核指标并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学生对于医学英语学习缺少压力与动力。研究者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英语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医学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外语在自己的专业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意识到我国日益发展的经济活动以及对外交往的需求使医学英语在中外医学学术交流、医患交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未来的职业前景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自己在医学专业英语方面能够加深知识、提高技能,以适应整个社会和将来的医学工作对自己外语方面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医学英语并不乐观的教学现状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
三、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
Claire Kramsch指出,语言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其所在的文化所界定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语言形成所处的文化背景,就不能正确灵活的运用语言。因此,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在语言教学中文化应成为其教学的核心。拥有相关语言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能使语言运用更加熟练和得体,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不是添加在听、说、读、写之后的可有可无的技能,而应该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加以重视。我国的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与外籍患者交流时彼此之间有时会产生障碍、误解甚至是冲突。其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语言形式的问题,如发音不正确、语法混乱、用词不当等。在医学情境中,不同的文化对于解释、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式不同,甚至、精神性因素也会影响医生治疗方案的制定。医学英语与普通英语相比,存在专业术语较多的特点。从词源学来看,医学英语词汇中拉丁语和希腊语所占比例很高,本身所含的文化信息量多。同时,中西医传统文化差异很大,人们的医学观念、道德伦理观也有差异,所以医学专业学生医学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单词、掌握语法和了解篇章结构,还要学会了解其他文化反映出的思想、习俗及社会行为。在与外籍患者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要减少由于语言障碍而引起的交流失误,非语言信息文化差异、交际方式,礼貌策略等在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也应得到高度重视。而目前我国的医学英语教学大多只注重医学语言知识的讲授,对于学生医学情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现状不能够满足医学英语的社会需求。
总之,宏观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医学学科迅速发展、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涉外医疗活动增加。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对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外语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微观方面,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专业英语的作用愈加重要。医学英语教学作为医学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它担负着促使医学专业学生从外语学习阶段向使用阶段过渡的任务。在跨文化语境下,能够进行问病史、阅读病情介绍、检查身体、诊断、治疗、开处方、交待病情、书写病情介绍、和其他医生交换意见以及会诊等医疗行为。同时具备阅读理解原版教科书、国外期刊、会议文献等,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的能力。所以,为适应涉外医疗社会需求,改善医学英语教学现状,我们应对医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医学英语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2):4-7.
【摘 要】通过制定援疆专家的导师带教制度,并对带教导师和学员进行双向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和掌握、各级别医学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每一轮考核周期为1年半。考核目标为各类别的达标率,有效地为援疆医院的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提供了质量保障。
近年来,国际医学教育界把修订培养目标作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重新设计21世纪的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培养目标的研究工作。为了确保全球范围内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世界医学教育联盟目前已制定《医学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及医学人才培养的评定和认证》[1]。为响应国际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变革,各国都在根据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修订适应本国医生的培养目标,保障培养的医学人才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各地区的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南疆地区,通过引进高水平医学专业人才的方式加强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较为困难。迄今为止,南疆地区无一所医学高等院校,通过当地培养的方式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也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南疆地区医学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严重限制了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今医学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2-3]。
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自2014年开始实施了援疆专家导师制。导师制就是进驻喀什二院的每一位援疆临床医学专家定向带教2-4 名喀什二院的医技人员,带教学员的民汉比例为1:1,具体的考核指标是:一年半内,每位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独立开展的新技术名称、例数,完成的科研项目的级别、名称,发表的科研论文的级别、数目等进行明确的规定。该制度结合了每位上海援疆专家所在科室的实际情况,由医院、科室、带教导师和带教学员四方进行协商制定,既明确带教任务,又保证带教方案切实可行,以求援疆专家在带教过程中有的放矢、稳扎稳打。
1 初步实践
1.1 带教导师及学员的基本情况
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2014年派驻喀什二院的来自上海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医技的专家共计17名,平均年龄41.2岁。学历(学位)构成情况为:14名为医学博士学位,1名为医学硕士学位,2名为医学学士学位。职称构成情况为:4名主任医师(教授),13名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遴选的喀什二院的学员为48名,汉族与少数民族比例为1∶1;学历构成为大学本科;职称构成为15名高年资住院医师(1-2年内有资格晋升主治医师者),21名主治医师及12名副主任医师;学员与带教导师比例为2.8∶1,全程带教实施周期为1年半。
1.2 带教的具体内容
援疆专家的带教内容包括:临床新技术、自治区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地区级科研项目、院级科研项目、sci学术论文及核心期刊学术论文6方面。由每一位援疆专家与其所在的科室主任协商从各自专业遴选2-4名学员,并根据本专业及学员的基本情况制定以上6个方面的预期目标,预期带教临床新技术及预期申请和开展的科研项目要具体到名称,预期发表的论文要具体到论文类别和级别。以上带教内容报备到医院科教部后,由科教部汇总并通过医院党政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在援疆专家1年半的全程带教过程中,从带教达标率对导师及带教学员实施双向考核。
1.3 带教预期目标
由以上“学员-导师-科室-医院”{共同制定的援疆专家带教制度在1年半内预期开展40项临床新技术,16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9项地区级科研项目,12项院级科研项目。在完成1年半的导师带教工作后,结合导师带教、学员学习的临床新技术及开展的科研项目的情况,在3年内以喀什二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SCI收录论著2篇,核心期刊47篇。通过实际的带教成效对导师及学员进行“双向考核”。
2 带教成效与分析
本轮援疆专家的带教周期为1年半,目前是对实施10个月的成效进行中期分析和评估,一方面了解专家带教的进度、成效,另一方面对本轮带教的后续工作进行督促,并可为下一轮的带教提供参考。
2.1 临床新技术情况
自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17名临床、医技援疆专家的带教下,临床新技术方面共填补新疆自治区空白10项,填补南疆空白10项,填补喀什地区空白20项,共计40项。带教导师的达标率为100%(40/40)。说明本轮援疆专家在工作开展之前进行了比较详细和契合实际的调查,针对当地疾病谱和临床技术情况进行了临床新技术带教的合理规划。带教学员能独立完成新技术的为31人项,达标率78%。说明部分学员目前尚不能独立完成导师带教的新技术,在本轮带教后续的时间内需加强学习。
2.2 科研项目的申请情况
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以喀什二院为第一申请单位共申请到自治区级的科研项目19项,达标率为119%(19/17)。地区级科研项目为7项,达标率为78%(7/9),院级科研项目25项,达标率为208%(25/12)。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中,喀什二院自治区级科研立项数目为上一年度的9倍,喀什地区级科研项目的数目在喀什地区卫生系统居首位,说明立足当地疾病谱挖掘医学科研增长点的可行性。并且在上海卫生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喀什二院于2014年度首次设立院级科研项目,鼓励医院职工开展科研工作。喀什二院尚无国家级科研项目,因此目前重要的工作是督促已获的科研项目实施的质量,更好地积淀医院的科研成绩,为更高级别科研项目的实施打基础。
2.3 科研论文的完成情况
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以喀什二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SCI论著2篇,达标率100%(2/2),发表核心期刊26篇,达标率55%。在援疆专家的带教下,SCI科研论文已提前达标,并且实现了南疆医学SCI论文的突破。核心期刊论文的达标率为55%。科研论文是前期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总结和升华,迟于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的完成,因此在本轮导师带教制度的推进过程中,将科研论文的考核周期定为3年内。
3 讨论
2014年,上海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科教援疆成为上海卫生援疆工作及喀什二院工作重点之一。中央和上海市对援疆工作提出“一定要坚定不移把教育搞上去”的要求,而卫生人才培养是结合教育和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针对于此,上海卫生系统在援疆工作中施行“以临床带教培养人才、以科研项目培养人才”具体措施。为切实保障实施质量,将人才培养工程细化、分解,将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做到带教导师和学员的双向考核,以期真正实现由“输血”到“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的转变。
在援疆专家作为导师的带教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喀什二院特别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学员-导师-科室-医院”四个层次的制度制定、具体实施、中期监督及成效考核,不仅保障该制度的实施在数字上的达标率,而且保障了在达标率数字背后的成效和“含金量”。以下就喀什二院几个科室导师带教制度实施10个月来的成效举例说明:
3.1 心脏内科
喀什地区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率高,在之前的心脏血管造影技术的基础上,心内科援疆专家实施了“血流储备分数”及“血管内超声”等新技术的带教,而此类新技术之前在南疆尚未开展,全疆地区也只是乌鲁木齐有零星报道,此类技术的开展不仅填补了南疆地区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明确诊断提供更为提前一步的预警,大大提高了当地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率。目前喀什二院心脏内科的援疆专家带教学员已掌握该项技术,并且在此类技术的支撑下,已申请到自治区级的科研项目和发表高级别的SCI收录论著。
3.2 肾脏内科
2014年之前,喀什二院无独立的肾脏内科,对尿毒症患者不能实施血液透析治疗,自2014年2月成立肾脏内科以来,在援疆专家的带领下,成立独立的肾脏内科和血液透析中心,目前科室内已有3名学员能独立进行血液透析的各项临床操作,并能独立管理血液透析中心的运行,开展各级新技术5项,申请到自治区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
3.3 眼科
喀什二院眼科以往长期不能开展眼底疾病的治疗,而南疆地区因高血压、糖尿病高发以及维吾尔族遗传学因素,视网膜等眼底疾病较其他地区高发,针对于此,上海援疆眼科专家近两年来着重开展了眼底疾病诊疗技术,目前带教学员已基本掌握此类技术,并且喀什二院的眼科在“白内障”、“眼底病”及“眼眶整形”等亚专业的架构成型。针对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眼底病高发的特点,眼科在援疆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病因学研究,并获得1项新疆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援疆专家的导师带教制度在医疗、科研方面都使眼科有了比较显著的进步。
4 结论
人才、民生是援疆工作的重点,尤其体现在卫生援疆工作中。通过10个月 “导师、学员双向考核的援疆专家带教制度”的实施,喀什二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已初现成效,部分考核指标已提前完成,可见导师带教制度可为喀什二院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质量保障,也可为当地医疗卫生系统的人才梯队建设提供参考。在后续实施的过程中需根据具体考核情况继续推进、不断完善,以更加适应于南疆地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19-01
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本专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使得医学课程多、学时高、学生负担重;由于专业面过窄,课程设置过细,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因为医学是生命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人才培养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 造成了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偏于谨慎和保守,因此使得教学改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所以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打破常规,用新的教育模式、新的管理机制探索医学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以其成果示范来促进我校医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使广大师生增强了改革创新的意识,人才竞争的意识,转变教育模式的意识,认识到医学教育必须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过窄的专业教育为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时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工作,具备终生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和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2.培养实施过程
2.1 领导重视,制度保障。为保障"教改班"的顺利实施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教改试点班的领导小组,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围绕着 " 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 医学生素质教育", " 医学课程体系优化"等专题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各分管校领导多次召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等部门就教改班学生学习生活、奖励资助、就业考研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
2.2 改革特色及主要措施。根据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才素质的要求, 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强化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融合,增加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建立以"基础临床贯通,全程临床实践"为主的"能力为重,实践育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1)基础与临床结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多次接触临床;在临床教学中渗透基础教育。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挑选一名专业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进行"早临床"、"多临床"学习;同时配备专门年级辅导员,引导、带领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和学习生活质量。(2)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同情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增加人文关爱、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3)注重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提高职业坚定性和自身综合素质。社会医学实践活动贯穿五年的始终,加强社会医学教育,树立早实践观念。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模块,探索"全程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4 )进行科研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将科研促教融入医学生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给予"教改班" 足够的支持,提升学生科研素养。(5)加强选修制和建立辅修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衔接,探索构建了"基础临床贯通"的新型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综合类课程,以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学科繁多、知识重复、前后期脱节等弊端。(6)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实验,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课堂讨论;编写病案汇编。重点采取小班、小组方式开展教学,鼓励应用PBL、TBL、CBL、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倡通过学生自我评估,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2.3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为学年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按照教学进程表修读学年学分。专业教育贯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精神,主动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将主要的必修课分为六大课程群,即: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课程。
全学程5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5年,为基础学习阶段。此阶段在校内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卫生等课程。
第二阶段:2.5年,为临床学习阶段。此阶段在医院学习临床医学课程1.5年、毕业实习1年。
教改班遵循"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6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各门课程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人文精神培养。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自学能力、临床能力、外语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将以往"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保留学科总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纵向和横向的课程内容整合,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9个系统模块。
3.发展前景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涉及到理论问题, 更是一项重大的实践工作,它贯穿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教改班"的研究改革和实践,建立健全了临床医学专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理论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团队;完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立了以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实践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无缝对接。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及加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教改试点班工作日趋完善和成熟。
教学效果评价
每学期实验课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抽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必要性、实验内容的合理性、对任课老师的满意度、学生的个人收获等方面。65.39%的同学认为实验内容合理;91.65%的同学对指导老师表示满意(表1);36.76%的同学很喜欢开设综合性实验;49.02%的同学认为理论课和实验课联系紧密(表2)。在学生收获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学会了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用卫生学方法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快速诊断和三级预防,以及如何撰写和。通过五年的实验教学改革,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发表了两篇省级期刊论文:《三种不同类型教室采光及照明的状况分析》和《新居装修后不同时期室内空气中TOVC含量的卫生学评价》[1,2],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成果。
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过于依赖参考文献的信息,没有独立思考问题,对知识点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还有部分学生预防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相互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3]。有不少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死板的照搬老师提供的信息完成设计性实验方案,更有甚者上交的作业将网上参考文献的内容抄写了一遍。还发现有些学生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而且仿照他人的实验报告,少数个别同学既不查阅参考文献,也不亲自动手做实验,只等着同组的其他同学完成,坐享其成。纵观其他医学院校发现,实验教学资源缺乏,实验教学经费紧张也是实施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困难之一。
1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学生的最终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就是实现学校教育和学生就业之间的坚固桥梁。因此,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2.1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趋势,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市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从而在求职过程中更加顺利。
2.2指导和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使学生从萌动的、安闲状态的求职期,上升为实在的、自为状态的择业行为。
2.3鉴于高校毕业生即将结束学生生涯,踏足职业生活,社会经验难免不足。通过就业指导,给毕业生提供一些应聘规则的途径和办法,从而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3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问题
3.1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未充分重视,加大投入。2002年教育部就已制定 :“各级人民政府和高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并在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社会上,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专业人才不足,经费紧张,场地提供有限,难以适应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开展。
3.2就业指导形式不够灵活,内容浅显。在就业指导的形式上,高校多是利用讲座和课程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这类方式可以大面积地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发展的基本知识,但是这种方式学生参与性和互动性少,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就业指导内容上,主要停留在对就业政策法规的解析、求职择业过程中技巧的传授、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的分析等方面。而对于培养学生采集与处理信息,培养和测试学生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比较缺乏。
3.3高校没有形成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甚至有些指导工作只是在“双选会”期间开展。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缺乏连贯性和全程性,显然缺乏长期的、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3.4高校缺乏专业性的就业工作队伍。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与分析。而现实中,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多为辅导员,其不能将较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上。因此,就业指导老师应具备的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学生就业指导的质量与效果联系密切,这些问题也将制约着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4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的解决建议
4.1高校要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重点工作。高校的领导应对教育部下发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文件认真贯彻学习,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指导方法,深化高校中的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健康发展。
4.2高校应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各高校每年应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设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就业的硬件设施建设,提供就业信息与资料查询室等。高校应大力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例如,针对不同专业建设不同的就业信息网络,多方式、多渠道收集就业政策,把握就业形势,引导学生的择业就业,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
4.3加强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就业指导具有综合性,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更加全面的行业的知识。所以,高校应加强对现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组建成专门的,具有高业务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组织。同时,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理论上的学习,实践上的探索,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
4.4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高校应把就业方面的指导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使就业指导渗透进学生管理制度中,抓管理的同时也抓就业教育,从而建立起完善的、规范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立起健全的工作制度。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在分不同的层次、方面开展,对指导内容来说,其更多的就应该是学校教育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专业教育内容。因此,高校应针对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特点,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方面的教育,最终形成对学生的全程就业指导。
5 结束语
高校通过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把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作为高校发展方面应不断探索与提升的重点。在本文中,笔者仅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尚不成熟的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希望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60-02
近来,PBL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对医学教育的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的医学教育也受到的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病理学作为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正在研究PBL教学法的概念和深层次的意义,一些院校或许即将做出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全面接纳PBL教学法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因此,作为医学教育者深入理解PBL教学法的内涵及其优缺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是一种最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PBL教学过程中,学习是由学生主动完成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起到指导和促进的作用。
当代PBL教学法在医学院校的使用是1960年末在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开始的,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1]。PBL教学法通常采用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学生是在分析典型病例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科学知识;二是学习过程受学生的好奇心驱使,并且学习的过程是以多种形式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这时可能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然后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于是下一节课就会以新的问题为中心了,老师和同学们需要一起准备材料来完成这个学习过程。
二、PBL教学法的目标
在医学教育中,PBL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学生必须掌握传统教学方法要求的生物医学知识体系;第二,学生必须学会在诊疗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第三,学生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习惯和技巧[2]。在医学教育中,我们必须遵循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中心的内容只有一个,即学生必须学会这门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否则这种教学方法必然是不合格的,必定不能通过各种行业内的教学评估而受到摒弃。
在PBL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医学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所学的知识,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以解决某一个问题为目的,需要参考教科书、去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以及使用多种媒介来获取所需的知识,自然地就培养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可以终生受用。
三、PBL辅导教师的作用
PBL辅导教师的作用与传统老师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差异,其最基本的作用是确保学生们在设置好的课程内进行自我学习,而且能够识别学习过程中引出的问题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是否对学习产生影响。当然,在上课之前,PBL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案例,制定学习的基本规则,并且能够确认在指导前后学生个人或团队在规定的课程设置内自我学习的效果。PBL辅导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学生们也期望辅导教师能够监控小组学习的过程和进程,帮助他们提高自己学习的意识。辅导教师们也应当被鼓励来反映自己在PBL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并且清晰地向学生们阐述自己的想法[4]。
四、PBL教学法能否提高知识基础和临床技能
这实际上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难以回答的问题。Colliver等认为目前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说明PBL教学法可以提高知识基础和临床技能,至少是在量级的提高上不能提示它可以从PBL课程中实现。然而,Richard Butler等则认为Colliver等的研究结果主要基于考试成绩和临床技能评价得来的,没有包含理解力[1]。Farrow和Norman则认为使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去比较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结果或许是不合适的,因为对知识的理解力仍然无法体现。目前,很难找到对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的合理的、分析结果有说服力的文献,Albanese和Mitchell的研究指出在医学院校中实施PBL教学法有它的优势,同时缺点也十分鲜明,因此使用时要慎用,这种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每一所学校或每一个人。
五、PBL教学法的优点
首先,PBL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更为自然一些,这种教学方法包含许多内在的激励功能。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均需要花费几个小时去准备下次课所要讨论的内容,并且掌握它,这个学习过程是主动的、自愿的,没有人去监督,因此学习的氛围更为宽松一些。其次,PBL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风格比较随意,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们可以使用教科书、专著、期刊论文或其他多种资源进行学习,不用拘泥于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授们强调的内容,从而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再次,PBL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时间,并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趋于平等,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好的交流。
六、PBL教学法的缺点
首先,PBL教学的准备和实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Donner RS等报道采用PBL教学法,教师的工作时间要比传统教学法多4~5倍,而且这种时间的花费不会随着学生数量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学生的教学成本较高,并且每个学生的教学成本基本上是固定的,它与学生的数量呈正比。因为,每组6个学生需要配备一位教师,这个是恒定不变的,一组内的学生数量过多会影响教学效果,故不能通过增加每组的学生数量来降低教学成本。再次,实施PBL教学的教师需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以保证PBL教学的质量,这无疑会增加学校的运营成本。
七、PBL教学法对病理学教学的影响
PBL教学法施行后,临床和临床前期的学习科目需要被重新整合,导致一些独立的学科就没有了,并且一些事实性的知识内容也会减少。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新的形势下学生们需要采用新的学习方法获得病理学知识。第一,病理学被包含在所有相关学科的案例场景中,通过特殊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进行病理学实践学习,包括外科标本的病理检查和尸体剖验,开展病理学详细知识的学习,并要求撰写相关知识的论文,毕业时个别学生还可以将病理学作为职业的选择。第二,临床病理(Clinicopathological,CPC)教学会议经常被举行,临床医生和学生一起出席并共同进行相关的病例讨论,以促进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和掌握相关的临床知识。第三,教学使用的病理学及其他学科整合的内容是经过审查委员会评估的,并且会建立一个病理学网站向学生提供病理学学习的相关内容,包括病理学图片、解释说明、讲义、学习课程表及其他相关信息。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PBL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教学,它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八、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在医学中,病理学的逻辑和科学的实践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们理性的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和疾病诊疗的基础。为了确保学生们能打好良好的病理学知识基础,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目前,传统的说讲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大部分学校采取的主要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将不断的涌现。因此,我们应当慎重的选择教学方法以适应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
PBL教学法创建了一个具有刺激性的和理论支持性的教与学的环境,在许多学校实施后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使用过PBL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教师都非常支持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但是PBL教学法的大规模实施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要有经济上的保障,它需要的经费比较多,这需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二是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包括所有教学科目的重新设定,教学人员的职能重新分配,这需要非常大的决心和意志力,这或许是PBL真正实施的最大阻力。目前,许多学校不容易实施真正意义上的PBL教学,因为它需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确实非常难以办到。当然,PBL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体现,相信将来会有很多院校都采用PBL教学法,应用于包括病理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教学上。
参考文献:
[1]Butler,R.,D. Inman and D. Lobb,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he medical school:another case of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Adv Physiol Educ,2005,29(4):p.194-6.
中图分类号:G649.22,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4)01―0099―06
在当今众多的医学人才培养方式中,八年制医学教育是惟一一种通过本科教育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方式。八年制医学教育曾为我国培养了许多医学界的精英,备受学校和学生的青睐,学校争相试办,学生竞相报考,学生入学分数居所有医学专业之首。但从历届八年制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以及各校相关人员的访谈和调查的情况上看,现存八年制医学教育受研究生培养制度、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七年制医学教育等的影响,培养模式过多,评价不一,缺乏应有的共识,引发了人们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质量的质疑,严重影响了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对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本文通过文献和访谈调查,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分类比较,并具体分析各类培养模式的特点、优劣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为试办院校未来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两个部分。(1)文本资料,包括公开出版的文献和非公开出版的内部资料,例如,一些学校校史和相关人员回忆录,有关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期刊论文(文献较多,仅列出部分),政府文件,八年制实施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会议记录以及他们的培养方案,等等。(2)访谈调查资料,以访谈资料为主,调查资料为辅。访谈调查从2009年8月开始至2012年6月结束,历时近3年;共访谈71人,调查5人,涉及15所实施八年制的院校,其中12所为2011年前教育部正式批准的院校;访谈调查人员的选择采取目的抽样和滚雪球的方式。
目前我国的八年制医学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1)八年一贯制,试办院校较多,除获得教育部批准的12所院校外,还有不少院校也通过变通的方式在办,年招生超过千人,是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主流。(2)4年的本科教育加4年的医学教育,类似美国的4+4,开办的院校较少,招生人数不足百人。由于各校的培养模式一直处于调整中,本研究主要是对2010-2012年问各校八年一贯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分类比较。此外,为了使阐释更为客观、公正,分类比较中将略去学校名称。
二、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始于1917年开始招生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协和)。它是当时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结合中国的国情,按照美国一流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标准建立的,采取医学精英培养模式。毕业生人数虽少,但业绩斐然,可以说我国近一半的医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都离不开协和八年制毕业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协和1所院校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进入21世纪,随着“985工程”的实施和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合并,多所院校开始申办八年制并陆续获得教育部的批准。截至2011年年底,共有12所大学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些院校占有国内顶级的医学教育资源,八年制是他们利用其优质资源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方式。
12所院校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年招生1000余人(从2010年开始基本稳定在1030人),从目前不高的淘汰率来看,97%的人将获得MD学位。2010年和2011年每年全国授予MD学位2000余人,按此推断,八年制毕业生合计占MD学位获得者的40%-50%。从各校招生情况看,八年制生源均很好,学生入学分数居所有医学专业之首,甚至与国内顶级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的入学分数持平,招生分数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可以说想学医的优秀学生几乎都进入了八年制。而八年制毕业生几乎都在直辖市或省会级城市代表我国最高医疗水准的三级甲等医院就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八年制医学教育也寄予厚望,201 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将“开展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试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列为医学教育六方面改革试点与建设项目的内容之一。但截至2012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出台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这无疑在给学校更多发挥空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三、培养模式的分类及特点
从访谈调查结果来看,各校培养模式差异的核心是培养理念,突出地表现为培养过程安排的差异。在时间上,医预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各校间差异最大,时间差最大达到2年;在内容上,差异也比较明显。根据培养过程的安排,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核心关注的内容――知识基础、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及其主要实现途径――医预教育、临床培养、科研训练,可以将12所院校的培养模式分为5类,分别是传统演进模式、传统改革模式、专业学位制度嫁接模式、科学学位制度嫁接模式和研究生培养制度嫁接模式。
(一)传统演进模式
传统演进模式与早年协和的八年制培养模式有诸多相似之处,都采取本科教育的方式,关注学生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关注临床基本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具体实现方式上有所不同。采取该模式的院校有1所,年招生9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8.7%,已有多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2.5年的医预教育,1.5年的基础医学教育,4年的临床医学教育。该模式虽然没有受到多少质疑,但也没有什么院校表示要采用此模式,因为其被认为是“学不来”的或“无法学”的。
其主要特征是:(1)关注学生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医预教育在综合性大学进行,课程设置偏重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必修课26门,共1968学时,占医预教育学时的95.35%(1968/2064),占总学时的37.06%(1968/5310);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共96学时,占医预教育学时的4.65%f96/20641,占总学时的1.81%(96/5310)。(2)关注学生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临床培养阶段后期主要进行通科轮转见习和实习,时间均为12个月,内容几乎相同,分别是内科4个月、外科4个月、妇产科2个月、儿科1个月、神经科1个月,学生相当于进行了2年、2轮的通科轮转。在内科,学生需要完成8个三级学科的轮转,在外科,学生需要完成5个三级学科和急诊外科的轮转,在妇产科将轮转附属医院的所有专业组,儿科见习在儿童医院进行,实习在附属医院进行。学生见实习的范围相对较广,实习要求严格,强调学生通科能力的培养和临床基本能力(问诊、体格检查、临床思维等)的训练。(3)注重学生科研训练。将临毕业前8个月单列作为学生的科研训练和论文撰写时间,保障了学生的科研训练时间。学生既可以选择临床方面的研究,也可以选择基础方面的研究。科研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思维,了解科研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但没有的要求。不过其受访者认为临近毕业前的科研训练受到就业较大的冲击,所以目前正在考虑将科研训练调整在学程中进行。
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较强,临床基本能力训练强,临床基本功较扎实,科研训练时间有保障。不足之处是医预教育主要关注自然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关注不足;科研训练受就业冲击,效果有待提高。
(二)传统改革模式
该模式对早年协和的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采取该模式的有1所院校,年招生10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9.7%,2012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2年的医预教育,2年的基础医学教育,4年的临床医学教育。该模式既没有被质疑,也没有学校表示要模仿。受访者称从2013年开始其医预教育将调整为1年。
主要特征是:(1)医预教育关注通识教育。该校是惟一一所在八年制培养方案中明确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院校。医预通识教育课程最具特色的是两个部分,一是六大模块选修课,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要求学生每个模块修2学分,共12学分;二是拓展性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学课程组、管理科学课程组、健康与公共卫生课程组、生命科学课程组,学生分别需要修满2、2、6、4学分。如果将六大模块的12学分视作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话,其占医预教育学分的12.9%(12/93),占总学分的4.2%(12/287)。该校领导认为,前期的通识教育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其他的学科相互交叉,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倡导学生的创新思维。(2)关注学生临床基本能力的训练,通科轮转涵盖科室较多,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较短。该校首先进行1年的通科实习,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科、精神科、传染科、预防医学、肿瘤外科或肿瘤化疗科、眼科或耳鼻喉科、皮肤科或放射科;然后是6个月的大内科或大外科实习,实习轮转科室、时间等由教育处拟定,学生自选;再接下来是3个月的三级学科实习,由导师安排。该校领导认为,“学校教育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应该掌握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常规性技能操作,通过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毕业后临床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奠定坚实基础。”(3)注重学生科研训练,单列两个时段进行科研训练。一次是在五年级结束时,为期2个月,一次是在临毕业前,为期8个月,但后者也受到就业的冲击。该校领导认为,科研训练绝不意味着要把这些八年制的学生按照科学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科研训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对科研工作的兴趣,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
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学生的通识教育做得相对较好;临床能力培养中“通专结合”,学生具有一定的通科能力,同时有一定的专科训练,如果学生就业“对口”,将较快适应工作;科研训练时间有保障,有助于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足之处是科研训练受到就业冲击,效果有待提高。
(三)专业学位制度嫁接模式
该模式参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培养过程的后期安排了1年及以上的二级学科培养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采用此模式的有7所院校,年招生61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59.2%,截至2012年年底,除1所院校没有毕业生外,5所学校已有1届毕业生,1所学校已有4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1-2年的医预教育,1.5-2年的基础医学教育,4-5.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该模式的争议和质疑最多,尤其是安排了两年以上二级学科培养的院校,被指责为过早让学生专科化,是在培养“成熟的执业者”。
主要特征包括:(1)培养过程的后期都安排了二级学科培养,每个学校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长短不一,每个学校自身也都经历过调整,一般时间都是逐渐延长。延长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可以加强学生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二级学科培养可以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部分内容。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尚没有统一和规范的今天,一些学校可以通过与所在地区卫生局(厅)沟通,争取将学生的二级学科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进行“等量代换”,以缩短学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时间,进而缩短后期升职所需的时间,有利于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这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为不仅毕业生就业后外出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时间将缩短,服务于用人单位的时间将延长,而且毕业生临床专业技能较强,满足了用人单位“来就能干活”的要求。有一些受访者认同这样的安排,他(她)们认为为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不让八年制学生“吃亏”,二级学科培养安排很有必要。但还有不少受访者并不认同这样的安排,他们认为这是过早地让学生专科化,有违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宽厚基础医学人才的初衷,达不到为学生打下宽厚基础的目的。(2)医预教育时间较短,最多也就两年。从医预课程设置看,只有1所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进行了规定,其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4%,总的来看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关注不足。而且一些学校的改革已经或试图压缩医预教育至1年,目的是为了延长后期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当前MD的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的缺失,使这些院校几乎都参照此设计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相比,八年制学生的临床培养时间相对较短。为了使八年制毕业生更像MD,增加学生的临床轮转时间十分必要,但在有限的8年中,从哪里挤出时间呢,基础医学教育时间相对固定,很难挤出时间,显然只能从医预教育“挤”时间,因此压缩医预教育以延长后期的二级学科培养被一些院校采用。(3)科研训练一般都通过课余时间完成。虽然各校都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除了1所院校为学生安排了一个学期的科研训练外,其他院校学生的科研训练基本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学科的分化、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使重视二级学科培养的院校很难在8年的学程中再挤出时间进行科研训练了,于是很多学校采取了学生课余时间参与导师课题的方法进行科研训练。不少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太人性化的做法,参与科研的学生几乎是没有假期的。有些院校的学位授予标准中,对八年制学生还有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压力不小。
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对学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培训相对较好,如果专业对口,就业后一般能很快进入角色,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且缩短了学生完成住院医师培训的时间和后期升职所需的时间,短期来看对学生是有利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生的临床通科能力和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影响,科研训练的时间和效果较难保障,从长远看,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未必有利。
(四)科学学位制度嫁接模式
该模式参照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培养过程的后期安排了较长时间的科研训练。有1所院校采用此模式,年招生3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2.9%,2012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3年的医预教育,1.5年的基础医学教育,1.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2年的科研训练。该模式备受质疑,被认为是培养“临床科学家”。
主要特征包括:(1)医预教育的时间长,课程以理工科为主,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工科基础,以利于学生后期的科研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系列选修课4学分,占医预教育总学分的约3.1%(因学生所在的学院不同存在差异)。受访者称,“当时与××大学(该校进行医预教育的大学)有过座谈,与相关的理工科专家有过共同研究,认为只有学习3年才能达到理工科相当于‘小本科’的水平……我们是希望他们有一个小本科的理工科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医预教育)定为3年。”“回过头来我们发现,学生医学科研方法学的掌握和科研思维是比较好的,通过训练……学生在科研的逻辑思维、统计学方法等的应用确实比五年制(学生)好,科研的思维是有的。”(2)临毕业前2年为科研训练,时间较长。2年的科研训练在所有的八年制院校中独树一帜,该校也是唯一授予八年制毕业生PhD学位的院校。该校认为其“培养定位为研究型的临床医生,将来做临床,科研很有必要,会科研才有竞争力……我们感到八年制学生毕业后,没有机会再进行科研训练了,没有哪个轨道能让学生进入科研训练。一些学校侧重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确实可以,但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后,缺了科研训练这一块,将来基金拿不到,课题无法申请,会面临很多困难。像我们这样的附属医院,都是三级甲等医院,没有科研,没有基金,在这个医院是挺难立足的,包括职称的评定,都是很难的。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我们才采取了这样的培养(方式)。”(3)临床培养的后期没有进行二级学科培养或住院医师培训,只是在第六年安排了1年的通科轮转实习。该校决定在学生毕业后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留校工作的一年都不会少,分配到别的单位的将通过随函、跟踪等方式要求接受单位给予安排。该校认为这样有点变相地把学制延长了。
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对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较好,科研能力训练很强,学生具有较强的医学科学研究能力。不足之处是医预教育偏重理工科基础,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关注不足,科研训练时间相对过长,临床能力训练有些不足。
(五)研究生培养制度嫁接模式
该模式在培养过程的后期采取两种方式,一些学生参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仅安排了二级学科培养,另一些学生参照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安排了科研训练。采用此模式的有2所院校,年招生20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19.4%,截至2012年年底都有1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2年的医预教育,2年的基础医学教育,4年的临床医学教育。2所院校未来的改革取向是专业学位制度嫁接模式。
主要特征包括:(1)培养过程的后期安排采取两种方式,即科研加强型(传统型)和临床加强型,学生的临床和科研训练有强有弱。科研加强型后期进行0.5-1年的科研训练,剩下的时间进行二级学科培养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加强型进行2年的二级学科培养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样的安排主要是由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负责人与部分导师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理解不一致。教学管理负责人倾向于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来设计和实施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学程的后期为学生安排二级学科培养。但一些导师倾向于采取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也就是对学生的培养以科研训练为主,学生迫于就业等压力也会认同导师的一些安排。学校的教学管理负责人称,“最麻烦的是导师对八年制的认定,导师的理解出现两种极端,有的认为应加强临床技能,有的却(认为应该)与其他博士等同培养。……我们倾向于临床加强型,对传统型,留校需要从头轮转,而对临床加强型,毕业后认他们2年(承认学生完成了2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希望促进学生和导师采取临床加强型培养。导师的阻力比较大。学生有两方面的意见。他们认为采取临床加强型可以节约时间,因为在我们省,学生只有拿到(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合格证书才能晋升主治医师,那么与同一个年级学生相比,临床加强型虽然苦一些,不过至少可以比别人节约1年的时间。但另一方面学生也有顾虑,因为(二级学科培养时)学生需要在外面转,与导师所在科室不熟悉,留校时要与其他博士竞争,不一定占优势,而且在发文章等的时间投入上会受影响。从就业来看学生也是很矛盾的。这几届,我们是让学生与导师自己商量采用何种模式,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型。”(2)医预教育时间不长,仅有2年时间,而且2年中还安排了一些医学课程。其特点与专业学位制度嫁接模式相同,在此不赘述。两校的受访者都称其未来改革会将医学课程提前,实际上压缩了医预教育的时间。
该模式的优缺点与专业学位制度嫁接模式比较相似,主要优势是学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培训相对较好,学生至少有1年的二级学科培养,如果专业对口,就业后一般能很快进人角色,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欠佳,学生的临床通科能力和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不够强,学生所受的科研训练差异大。
四、结语
综上,5种模式各有特点。要是培养普通临床医生,5种模式都达到了要求,都给了学生必要的、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但要达到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要求,尚有差距。2012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两个文件,即教高[2012]6号和教高[2012]7号,其中均对长学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明确意见:要求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建立导师制,强化临床能力培养,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促进医教研结合,培养医学生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的潜质,推动培养过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PBL与普通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师地位、学生角色、媒体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教学评价为了适应PBL的教学要求也进行了不断的变革与尝试。
日本研究者松田隆子在对PBL教学评价的研究中,以引入PBL教育的8所国外医学院校对调查对象(美国5所院校,英国1所院校,加拿大1所院校,澳大利亚1所)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提问内容(参照表1)共计15项,其中涉及教师评价4项、学生评价3项。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8所国外院校均没有针对教师的适应测试。在教师评价方面,有5所大学的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它们分别是:Harvard University、Trufts University、Newcastle University、Brown University、MacMaster University。而Missouri―Kansas City大学和Manchester大学的教师自评体系未确立,Jefferson大学因正在引入教师评价而未回答。教师评价由学生、医生、教育专家和教育委员会成员完成。多数大学对教师的评价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了反馈,Trufts大学教师与学生双方对评价进行交流,利用评价数据对教师进行考核。关于“如何对教师评价和反馈”选项,Missouri―Kansas City University没有任何反馈形式。Harvard University通过学生讨论、讲义录像与教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评价和反馈。在Trufts University,学生的期中与最终评价需要指导老师签字,结果通过统计处理。最后由PBL训练系统、计划确立者、医学教育委员会根据数据对教师进行评价。在Newcastle University新指导老师由教师学会评价,并将完整的评价向指导老师反馈。Brown University大学教育委员会独自对教师进行评价。在Manchester University,教师的表现由学生不记名评价。Jefferson University有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但未公开。在MacMaster University,学生填写由教师发的活页对教师进行评价,并将该活页提交学校。对学生评价是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对学生的学识、技能与学习态度等多方面进行适当的评价尝试。在学生评价方面,多数大学采用笔试、自我评价、口试、评价用计算机格式、客观的临床能力试验(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等多方面评估,还有MacMaster大学的同年级评价等。学生评价的来源多为指导教师,而Manchester大学和MacMaster则更为全面从由小组成员和自评的角度评价学生在PBL中的表现。在评价反馈方面,8所国外院校均将评价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和教师反馈。其中有些院校为了鼓励师生参与PBL,只将评价作为学生学业和教师教学的参考;而有些院校则将评价结果与学生和教师的升级和晋升挂钩。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和中山医药大学是台湾地区开展PBL较早的两所医学院校。两所院校针对问题导向式学习中的小组探究都有客观的评估方式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这些评估方式,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协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因此,PBL的评估成绩,有时只有“满意”、“再评估”和“不满意”等三项。而评价的内容涉及参与度、影响力、小组气氛、表达能力等方面。除了成绩外,老师还会具体地描述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也会就自己在PBL学习中的得失进行总结。两所院校PBL的评估不仅是老师评估学生,还有学生要求自我评估,学生和学生之间要互评,甚至学生也要回馈评估老师。因为PBL在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和中山医药大学开展的时间较早,普及的程度也较广,两所院校都开发了PBL的线上评价系统以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自评、互评,生评师和师评生的立体评价。
1997年以来,港大医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按系统整合课程内容,采用跨学科的PBL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课程融合,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教学方法改变的同时,考核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一、二、三年级,每年有一次综合考试,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考试。考核包括三部分:知识内容的考核(一、二年级占45%,三年级占50%);临床技能考核0SCE(一、二年级占20%);持续性评估(一、二年级占35%。三年级占50%)。其中持续性评估分数包括上课记录、PBL小组讨论的表现及参与情况社区医疗与病人关怀计划、通过网上自学系统的自我评估、临床研习和病例报告、临床见习期学科测试、学习记录手册(Logbook)等成绩。多种类型的考核方式,能从多角度评估学生的整体能力,学生及时获得老师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师们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尽早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重点容易把握,只要着重准备全面考试就可以得高分。因此,许多国内院校针对PBL中的评价问题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朱大乔等人检验和分析在非全程PBL课程中对护理本科生的学习效果实施多元评价的必要性。他们在课程实施的不同时间点,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卷面考核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其中,成绩一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构成,为形成性评价;成绩二,即卷面考核成绩,为总结性评价。课程总评成绩为成绩一、成绩二与权重系数乘积之和,并分析了总评成绩、成绩一、成绩二之间的差异和关系。该评价研究发现在非全程PBL教学模式下,为反映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但应注意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中国医科大学的王爱平老师等人在PBL课程中使用医学本科生PBL教学质量评价问卷。该问卷是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包括28项,其中,认知领域10项,情感领域9项,精神运动领域9项。问题的回答分为五个等级,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数从4到0,分数越高,表明PBL的教学效果越好。武汉大学的台保军老师等人认为一个完整的PBL评价体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辅导老师和整个课程完成情况的评价。其中,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推理能力、交流能力、评价技巧和职业行为等5个方面。PBL模式中教师的评价包括引导作用、榜样作用、必备技能等方面。而评价方法包括随堂评价、阶段性评价和长期效果评价。随堂评价以口头评价方式进行,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导师的评价。阶段性评价是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以后,由导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综合评定。阶段性评价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书面评价报告;2)理论考试;3)面试;4)行为观察。另一种是客观性临床技能考核(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长期效果评价则是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在科研、临床工作等方面的表现情况,经分析比较,得到PBL教学模式的长期效果。
整体来说,国内外院校在开展PBL教学的普遍意识到评价方式改革的重要性。以上国内外施行PBL教育的学校,几乎全部对指导教师、学生甚至教育关联者进行评价。而且评价对象和评价来源是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即指导教师、小组成员对个体学生进行评价;而个体学生和教育专家等又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同时个体学生对自身的PBL进行自评。与传统的结果评价不同的是,PBL所需的评价方式要求更重视量化学习过程,主要反映在评价重视参与度、小组气氛、表达能力等学习环节,同时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应合理分配、科学结合。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中的评价应是一种建立在学习目标完成程度上的评判,其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提供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反馈,从而使课程制定者能清楚地了解该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并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PBL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蔡景一,王晓莉.对香港大学医学院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解与思考[M].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1.
[2]松田隆子,曲智.对以PBL为基础的小组学习的医学教育、教师及学生的评价――国外医学院校现状的调查[M].日本医学介绍,2005,26,(5):236.
[3]王爱平,张晓春.医学本科生PBL教学评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1:78.
[4]台保军,王革,黄翠,黄群,樊明文,边专.PBL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M].口腔医学研究,2007,23(1):113.
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19-02
近些年,生物信息学顺应时代变化而成为生命科学的新兴领域。[1]生物信息学主要是对核酸和蛋白质两个大方向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2]目前,生物信息学作为基础课程在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3]因此,各高校在教材选择、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4]优秀的生物信息学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不同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取适合相关专业的教材,是教师的必要工作。本文对五种生物信息学教材进行分析,为不同专业对于教材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及教材简介
(一)文献研究法
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检索。首先,搜索与生物信息学教材分析相关的著作。其次,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检索与教材分析相关的期刊论文。最后,借鉴优秀教师的教案,仔细阅读并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相关生物信息学教材分析的背景以便进行整理分析。
(二)对比研究法
本文主要选取了五种生物信息学教材,根据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及特点,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总结不同教材之间异同。
二、生物信息学教材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教材的使用也趋向多元化。生物信息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对不同的生物信息学教材进行对比,以便教师作出最适合的选择。如表1所示,对五种教材从宏观角度进行内容上的分析。
如表1所示,从中可看出这五种教材从整体编写方面,都涵盖了核酸和蛋白质两个主要层面。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数据库的介绍、生物信息学常用统计方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几大方面。并且,大多数教材都附有思考题,有利于学生课后对知识进行运用及加深理解。只是随着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不同版本的教材增添了新的相关的知识。同时不同教材的侧重点略有差异。
另一方面,从表1中可看出,五种教材所包含的章节为7到15章不等。这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前沿知识不断地填充到教材中。所以,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的教材,具有各自的特色。
首先,教材的侧重点不同。随着各物种的基因组计划的不断完成,生物信息学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且融入到各个领域中。例如:由李霞、雷建波编写的《生物信息学》,侧重介绍了生物信息学与疾病的相关联性。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突出实用性,以临床实际问题作为编写出发点;而刘娟编写的《生物信息学》一书中,以丰富的实例,重点介绍了相关数据库和软件的功能、应用策略和使用方法。在章节编排上涉及微阵列数据分析的内容,突出了生物信息学与数学的融合。
其次,不同教材的难度存在差异性。陶士珩编写的《生物信息学》较基础,包含了生物信息学基本内容,力求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生物信息学领域的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而陈铭编写的《生物信息学》,根据生物信息学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增添编程与统计学知识,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使得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讲,都要求具有深厚的学科背景。
最后,学科之间联系程度差异。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项生物科学的工具,不仅仅应用于生物学,同时,在医学、农业专业、计算机科学等领域。[10]但不同教材所体现生物信息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程度不尽相同。例如:吴祖建编写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一书,主要包含了数据库检索、引物设计、序列分析等诸多技术问题。书中以图表形式为主,文字介绍为辅,以让学生学会操作为主,将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结合。
三、结语
生物信息学重要特点为学科交叉性,涉猎范围广。不同的生物信息学教材适用于不同专业。本文对五种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教材不同特色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为教师选择适合的教材提出建议。陶士珩、刘娟编写的两版不同《生物信息学》,内容基础,适用农业专业和师范专业作为教学用书;李霞、雷健波编写的教材,主要突出了与医学相关联系,适用于医学专业用书;陈铭、吴祖建所编写教材,注重与计算机科学的关联,实践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适用于计算机专业。
参考文献:
[1]朱杰.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J].生物信息学,2005,3(4):185-188.
[2]赵屹,谷瑞升,杜生明.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5):2-6.
[3]倪青山,金晓琳,胡福泉等.生物信息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16-818.
[4]向太和.我国现有《生物信息学》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6).
[5]陶士珩.生物信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刘娟.生物信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吴祖建.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陈铭.生物信息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9]李霞,雷建波.生物信息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41-02
2012年9月,北海市卫生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三批立项建设单位,示范学校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和教产结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建设。2013年4月北海市卫生学校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获得正式批复,将教产结合的临床教学实训基地的附属医院作为特色项目重点建设。
对卫生职业院校而言,附属医院是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附属医院能够科学准确地制订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实训和生产一体化。国家示范校立项建设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北海市卫生学校认真贯彻国家示范校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从完善附属医院教学功能、扩大医疗服务规模、增强科研能力、逐步物化成果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总结建设教产结合的示范性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做法。
一、完善附属医院教学功能
(一)完善医院的教学硬件设施
附属医院重视加强与学校的护理、医学影像技术、药剂、医学检验技术和助产等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关建设,建好6个病区示教室和所有实习生值班室,安装了手术室和超声诊断室的教学闭路电视录制和转播系统,同时完善了医学影像PACS系统,先后投入266万元设备用于临床诊疗及教学。不断投入和完善医院的教学硬件设施,使得医疗服务项目在不断地拓展,医院的业务量也不断增加,学生见习、实习岗位(机位)也明显增加。
(二)提供专业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平台
附属医院已建立《专业教师临床与教学换岗和兼课管理制度》《专业教师参加临床实践有关规定》,注重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医院的临床实践和管理活动,将理论知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骨干教师担任附属医院科室主任和兼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医疗服务,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经验参与教学。例如,2013年6月,附属医院组织“双师型”教师参加北海市医师急救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可见,附属医院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创新教学方法
附属医院作为校内的重要实训基地,要自觉承担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病例见习、阶段见习和实习生顶岗实习的教学工作以及进修生的(教学)实训活动,为学生尽早掌握与岗位对接的实践技能提供教学平台。此外,学校与附属医院的教师要加强联系与沟通,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了解医学行业和专业知识,使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更为明确。因此,附属医院要规范教学活动,注重教产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临床学科与办学专业无缝对接
学校充分依托附属医院临床学科的师资、设备和场所优势,逐步形成放射科和超声科对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检验科和病理科对接检验专业、药剂科对接药剂专业、妇产科对接助产专业、五官科对接眼视光专业的产教互动态势,推进人员、设备和场所优化配置,促进学科和专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附属医院应构建“校企院合作,工学结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阶段见习+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临床见习、阶段见习和毕业实习等活动,使学生更熟知所学专业和本职业的责任和前景,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五)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附属医院应充分发挥教学功能,例如,每年能接纳2600名中职生临床见习和300名大中专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每年接纳36名外单位医务人员进修,并承担对外社会培训项目;每年约有310名孕妇及其家属报名参加孕妇学校学习。此外,附属医院认真落实国家送医、送药到基层相关政策,每年派出30名业务骨干到基层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通过组织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培训乡镇医务人员659人次,赢得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二、扩大医疗服务规模
附属医院不断地扩大医疗服务规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顺利通过执业校验,增加三个住院病区,拓宽了原来血液透析的医疗用房面积,全院实际开设病床增至400张。二是附属医院的年住院人次为1.5万、年门诊人次为31.7万、年业务收入为9100万元等,均比前期增长5%~15%;与影技、药剂、检验等办学专业分别相对应的医影收入为763万元、药品收入为3670万元、检验收入为1087万元,均比前期增长。三是医院还承担“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每年为3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复明手术,深受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增强科研能力
医而不研则嬉,研而不医则虚。附属医院领导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以“科技兴院”促进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和医疗服务全面协调发展。从医院的实际出发,精心选题立项,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目前,附属医院共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研立项2项,北海市科研立项7项。2013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现状研究》和《三维立体定向软通道与硬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通过了北海市科技局专家的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上述2项科研分别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区内领先水平。2014年3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房水细菌污染与眼内感染干预研究》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进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2013年附属医院专业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5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篇。
四、成果物化
在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附属医院的教师不断地探索、分析和总结,已发表的课题成果主要有:《产教结合,建设临床实训基地》《依托附属医院,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建临床实训基地,促医学影像专业发展》《依托附属医院, 护理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等等。可见,附属医院重视科研成果的积累,并主动与其他同类型学校或医院的教师分享示范校建设的体会和经验,进一步促进和完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职业教育方面
国家示范校立项建设以来,区内外多所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到北海市卫生学校交流和学习临床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经验。例如,2013年6月10日,陕西省榆林市卫生学校考察团到北海市卫生学校进行交流,校长向考察团重点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和产教结合方面取得的成绩;7月,云南省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团到北海卫生学校交流经验,共同推进示范性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加快了现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8月13日,广东省湛江市卫生学校临床实训教学部内科、针灸、推拿、护理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到北海市卫生学校进行为期十天的交流学习。此外,区内的钦州市卫生学校、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中医学校等职业学校也先后到北海市卫生学校参观,交流建设教产结合的示范性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二)卫生行业方面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示范校项目建设以来,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全员培训、专题讲座等学习活动,教师的医疗专业技术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医德高尚、医风正气。附属医院的教师严格按照诊疗指南,积极推进临床路径,不断更新业务技术,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抢救成功率。附属医院坚决执行国家医改政策,用足、用好新合农和城镇医保政策,从群众和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真正为民办实事,为当地群众提供费用合理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医院长期坚持以下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多选用基本药物以及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甲类药;少选用或不用性价比低的药物;能用价廉的药物就不选用高价药物治疗。
(三)教育学生方面
附属医院的发展壮大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平台,医疗卫生服务的良好环境和服务流程,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与日后所从事职业所需的技能。医院重视新生入学培训、早晚穿插见习、顶岗实习前两周集中见习等教学阶段,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卫生保健重视以及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迫切需求,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卫生保健服务的前途是光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