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空调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0-01
目前,高职汽车类专业均已制定了学习领域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并设计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进入到内涵发展阶段。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着力点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摆在高职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汽车空调检修》为例,开展企业一线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研讨会,进行汽车空调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跨学科选取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注重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利用六部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多媒体、实训台、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一、《汽车空调检修》课程现状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汽车机电维修高等技能型人才,《汽车空调检修》课程是核心课程之一,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方面占重要地位。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诸如:教学组织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实训设备易损坏等问题的困扰,从而严重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汽车维修企业维修汽车空调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汽车空调检修》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分别为:汽车空调认知、制冷管路检修、采暖系统检修、进风系统检修、汽车空调电气系统检修、汽车空调性能检验,每个学习情境包括1-2个学习子情境,总共12个学习子情境。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约束,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从岗位12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教学体现“教、学、做”合一特征。通过12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学生可完成岗位的12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12种典型的“工作情境”。以Passat自动空调实训台为例,汽车空调电气系统检修学习情境的参考学时为2周,完成2个学习任务(包括汽车空调电控系统元件认知、汽车空调电控系统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学习任务的难度呈递增关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如何实施六步教学法
在一体化实训教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做”合一,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全过程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分组决策、实施计划、检查并评价工作完成情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接受职业氛围熏陶。授课方案(以4课时为例)见表1。
表1 六步教学法授课方案
三、六步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以“汽车空调电控系统元件认知”子学习情境为例,组织教学时,除准备好实训设备、汽车诊断与维修工具、维修资料外,还需要明确学生的兴趣点、前导与后续课程等相关情况,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对课堂的“编导”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把握以下教学要点,组织学生去学习,引导学生在工作中总结规律、工作过程、工作原理等,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结论。
(一)引导学生掌握汽车空调电控系统各个元件的功能、位置、结构、电路图、检测方法等,能用文字阐述,并整理归档。
(二)引导学生制定汽车空调电控系统各个元件的检测计划,分组讨论确定最终诊断、维修方案。
1.引导学生明确汽车空调电控系统各个元件的检测条件;
2.引导学生明确汽车空调电控系统各个元件检测项目的测试对象;
3.引导学生明确汽车空调电控系统的检测工具,熟练掌握诊断工具的操作技能;
4.引导学生明确汽车空调电控系统各个元件测量、诊断方法;
5.引导学生正确读取汽车空调电控系统各个元件检测结果;
6.引导学生能根据工作原理分析电控系统各个元件检测结果;
7.引导学生分析测量结果,查阅相关资料,判断元件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8.引导学生得出诊断结论;
9.引导学生提出修理方法;
10.引导学生给出维修建议。
(三)引导学生注重团队的分工、协作、交流与沟通。
(四)引导学生养成劳动安全、环境保护、现场5S、质量监控等责任意识。
四、结论
实践证明,学习领域型课程体系促进了高职汽车类专业的内涵发展,而六步教学法的广泛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有效提升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采用六步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后,对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台套数、小班额授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将高职汽车类专业建设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为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教育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部门每年都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使各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寻求创新与提高,期望职业教育能产生质的飞跃。各省市教育部门对此十分重视,积极开展各项目的技能竞赛。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近三年的制冷项目竞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市制冷技能竞赛中取得第一名,并在省赛中获得二等奖。鉴于竞赛实训方案对于提升参赛学生的技能水平有良好的促进效果,笔者尝试将技能竞赛的训练方法应用到日常实训教学中,期望以点带面,有效地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
一、竞赛训练方案在日常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制冷项目技能竞赛是以THRHZK-1型现代制冷与空调系统技能实训装置为平台,竞赛内容包括:完成电冰箱维修与空调器制冷系统的组装、调试及运行;完成电气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及维修;书面解答与上述实际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原理知识等。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制冷实训教学是以电冰箱维修与空调器安装维修为主体的,与竞赛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基本相同,因此将竞赛训练方案应用到制冷日常实训教学中是可行的。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训练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1.模块化训练
制冷技能竞赛所包含的技能知识可分为以下模块:空调系统管路制作、空调系统检漏、空调系统抽真空、空调系统充注制冷剂、空调系统电路连接、空调系统电路故障维修、空调系统试运行;电冰箱系统管路制作、电冰箱系统检漏、电冰箱系统抽真空、电冰箱系统充注制冷剂、电冰箱系统电路连接、电冰箱系统电路故障维修、电冰箱系统试运行。
以上14个模块包含了电冰箱与空调器的全部知识。在制冷实习教学中,可以先根据教学进度对上述模块分别练习,然后汇总并连贯地进行综合训练。而以往的实习模式是先把理论部分学习完,然后再开始实训。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训练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两者相距时间太长而忘记了前面的理论知识,而要边实习边补理论。而采用模块化训练后,理论知识与技能是一起学习的,学生很容易将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技能中去,知识一旦变成技能后,将不会忘记。例如,学生在学习电冰箱时,可根据学习内容安排电冰箱的实训内容;在学习电冰箱原理时要进行电冰箱系统管路制作、电冰箱系统检漏、电冰箱系统抽真空等实训。这样,学生通过实训可更加深入理解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比原来的训练模式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速度化训练
制冷竞赛训练方案中的各个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模块都可以独立进行操作训练。让学生对各项模块进行单独训练,力求做到每个单项都能一次成功,并且在保证每次成功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在制冷日常实训中采用竞赛的训练方式,也要求学生对每个模块训练不但要掌握技能,而且要进行计时竞赛。对先完成的同学进行表杨,把学生的不服输精神激发出来,这样就使枯燥的训练变成了有活力、有压力的班内竞赛。好的学生之间进行竞赛,引导差的学生加入到竞赛中,以点带面,通过竞赛给每一个学生以动力和目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3.流程化训练
制冷竞赛训练的各个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连,模块拆开可以单独操作,连接起来就成为制冷系统与电路的安装维修全部过程。模块之间不是随随便便地简单连接,而是遵循了一定的顺序性和互补性。
(1)顺序性。制冷系统的各个模块虽然独立,但不意味着操作的顺序可以随意组合。各模块之间的组合有一定的顺序性,只有在上一模块完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模块的操作;如果上一模块未能完成,那么下面的模块将不能操作。例如,“管路制作”这一模块与“系统检漏”这一模块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管路制作好了之后才能检漏,管路都没有做好,也谈不上检漏。而电路连接则在安装管路之前之后做都可以。
(2)互补性。制冷系统的各个训练模块并不是一定要完成一项才可以进行下一项,某些模块在操作过程中是有一段等待时间的。在这段等待时间内可以进行其他模块的操作。这些可以提前操作的模块称之为嵌入模块,嵌入模块必须是独立、完整的,所占用时间也不多。如果嵌入的模块占用时间太多,在等待时间内完成不了,就会影响到原来模块的操作,使原来模块占用的时间更长甚至出错。例如,“系统检漏”“系统抽真空”“系统充注及试运行”这几个模块在操作时都有一部分时间是要求等待的。“系统检漏”要等20分钟,“系统抽真空”要等30分钟,“系统充注及试运行”要等20分钟,如果这些等待时间不做其他操作,就会白白地浪费了,而且完成整个系统的安装维修所用的时间也会比较长。所以,做这几个项目必须嵌入一些小模块,即同时进行其它项目操作。至于要嵌入哪些模块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嵌入得当可大大缩短维修时间,提高效率,嵌入不当不但操作超时,严重的还会导致出错。
通过流程化训练后,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自己安排训练方案,自主学习,主动优化。在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比赛,让学生评选出最佳、最快、效果最好的方案。最后,将最优方案公布,让全部学生学习实践,在学习实践中再挖掘方案的可优化之处。这样一步一步地得出更优的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不断地完善训练方案。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的训练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为将来的考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利弊分析
1.成效
(1)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由于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学生学完理论后马上进行实操训练,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将知识变成技能。技能一经掌握,那么将会终身难忘。
(2)学生经过速度化训练后,在安装与维修设备时一改懒散作风,在班级里形成了比赛的气氛,相互促进提高。
(3)学生学会在繁琐的维修过程中合理安排维修流程,科学分配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不足之处
要完成这套训练方案,学生在第三个流程化训练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来说,流程化训练要求学生对空调与冰箱的整体制作流程非常清楚,学生要一边做一边安排好下一步的内容,整个过程会非常紧张,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素质不够,那么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由于嵌入的模块时间较长,导致原来模块的时间拖长。例如,利用空调保压的时间20分钟进行空调接线,但由于接线时间一般要30分钟,如果接线时不注意时间,直到接好线再进行下一步,那么就会导致原本保压的时间也拖长。
(2)由于嵌入模块出错,导致原项目出错。例如,利用空调试运行的时间20分钟进行冰箱的管路连接,但由于是在冰箱与空调两个不同的系统中操作,稍不注意就会导致上一个项目出错。
(3)由于嵌入模块时间过长,被分开嵌入到两个模块中,而在前后衔接过程中出错。例如,空调接线30分钟,要分开两部分嵌到保压和抽真空的时间内。如果两次接线衔接不当就会导致整个接线的模块出错,就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制造故障了,还会影响到下一步的排故障操作。
三、解决办法
以上问题主要出现在动手能力不强或者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身上,针对这两种学生的不足,要加强以下训练:
1.加强模块化训练
只有熟练掌握各单项模块才能保证整个流程不会出错,保证在模块被拆分之后再衔接时不会出错。例如,要把空调接线模块拆分为两部分嵌入到保压时间与抽真空的等待时间内,要使学生较好地适应,在平时训练时应特别要求将接线分成两部分进行强化训练。
2.加强速度化训练
只有速度提高了,才能保证在等待时间内完成所嵌入的模块。要使速度提高,不但要动手快,还要方法得当。例如要割断铜管,假设别人要转动割刀10圏(约10秒)才能切断,而你只要5圏(约5秒)就能切断,那么你就比别人节省了一半时间。如果你只要3圏(约3秒),那你就比别人快了7秒。一套系统下来,你就比别人快了不少。
3.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不要一味模仿或采用别人的方式
对于同样的方式和步骤,不同的人做起来也是有区别的。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通过加强模块化与速度化训练后,学生基本可以克服在流程化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四、总结
将竞赛训练方案应用到日常实训教学中,在平时的实训中创设竞赛气氛,学生更加渴望获取知识,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比以前要更加牢固,他们也能更加轻松地进行考级考证,通过率接近百分之百。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可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炽辉.家用冰箱空调安装与维修(第1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羊爱平、徐南波.制冷空调技能实训(第1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0引言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关乎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本文根据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级骨干示范院校建设中对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有关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1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院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依托西安大金空调有限公司、海尔空调工程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工作站,以就业为导向,以空调工程施工为载体,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引入制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由行业企业的专家与学校共同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共同设计、制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1.1理论学习阶段的构建
理论学习是指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及拓展学习领域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一部分课程采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交替进行,一部分课程采用“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应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做中学”,从而实现知识及能力的逐级提升。
1.2岗位实操阶段的构建
在校内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及模拟训练的基础上,在订单培养企业岗位进行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进行和企业产品生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探索曹振华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热能工程学院西安710302产相适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形成“边工作边学习,为工作而学习”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时,学生在实习基地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增加了学生对生产过程包括设计原理、生产设备、工艺流程、规章制度等的切身认识,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工艺和技能,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课堂知识真正转化成工作能力。并引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如:制冷工、钣金工等),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最大限度接轨。
2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院针对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的专业特点和相关企业对高职人才能力的要求,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共同实施“6学期3阶段”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具体如下:第一阶段:第1、2学期,本阶段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在学校进行公共基础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学习及专业通用能力训练。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国防教育基地完成制冷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和国防拓展训练,在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了解专业具体产品生产组织、生产工艺,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与自我学习等能力的培养,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将校园文化与军工文化相融合,实现学生达到制冷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二阶段:第3、4、5学期,本阶段完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第3、4学期,完成专业核心领域课程的理论学习,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业核心能力技能训练、课程仿真训练及综合仿真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选择典型工程施工或设备做为教学载体,开展教学活动。[3]获取专业技能证书,实行“双证书”制。第5学期,利用3周在生产现场进行实习,利用12周完成专业拓展课程学习,拓展专业视野,为就职可能面临的转岗、转业做好准备。后7周进行毕业设计,也可在企业边进行生产实习边完成,在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岗位实际生产进行选题,通过实操,进一步掌握工程管理、设备维护等相关知识,获取企业上岗证书。或利用前13周在订单企业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完成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学习。第三阶段:第6学期,本阶段完成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订单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制订顶岗实习标准,将就业与实习有机结合,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学生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专职教师负责实习辅导和学生管理。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与学校联合对学生进行质量教育、成本教育、保密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国防精神。
3总结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我们对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我们将随着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及时修正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培养出合乎社会要求的和一批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路玲;涂中强.高职制冷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J].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四川),2009(05):89-92.
由于空调用制冷技术课堂这一专业特性,空调用制冷技术教学毋庸置疑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向学生传输制冷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设备构造以及运行与维护等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实践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而学以致用,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下面笔者就从如何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其课程的考核三个方面对空调用制冷技术的改革进行探讨。
1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1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课堂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等特点,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师知识的传输。同时,动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空调用制冷技术的运行状况,学生能够清楚的看见空调用制冷技术的运用,更加深刻的领会空调用制冷技术的理论知识。在空调用制冷技术的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方式,提高课堂质量,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后也能发挥其作用,学生自主学习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1.2 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作为空调用制冷技术课堂学习的主体,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老师能时刻的掌握学生的课程进度,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以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另一方面,注重师生互动,能够使得师生关系融洽,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增加对课堂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毋庸置疑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课堂中增加互动环节,在介绍制冷技术的理论循环时 ,可以用一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如家用空调和家用冰箱等家电对学生进行发问。这些家电的制冷系统都安置在什么地方?都有哪些制冷的元件?冰箱是夏天使用频率高还是冬天的使用频率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学习中,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贯彻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与时俱进跟进制冷新技术
在当代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空调用制冷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而书本往往具有滞后性,教师如果只是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在课堂教授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跟进空调用制冷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入空调制冷的新技术,同时向学生介绍这一技术发展的最新发展态势,才能向社会提供符合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讲述制冷剂这一知识内容时,则应该结合当前的时代要求,强调在制冷剂的选用上要充分考虑制冷剂对臭氧层和温室效应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节能环保意识的培养。讲述制冷系统不仅要传授书本上的水源热泵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系统,还要向学生补充最新孕育而生的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由于其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在市场上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当然,对于空调用制冷新技术的补充最好的方式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因为课本的滞后性不能及时的补充相关内容,只有借助多媒体技术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空调用制冷技术。同时,师生也可以通过QQ等通讯设备进行知识传输,不断与时俱进,了解世界当前最热门、最受欢迎的空调用制冷技术。
2 将实践教学引入教学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除了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外应加入一些实践教学课堂例如以下两种方式,让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学以致用,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2.1 组织学生多参观实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带领学生到超市空调制冷系统、化建小区空调机房和大型冷库等地方进行参观。在参观时对相关内容进行再次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参观实习的心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吸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多看、多学、多思考。
2.2 组织学生参与实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组织学生参与实训是空调用制冷技术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创建相关的实训基地丰富实训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实训中掌握知识、提高技巧,真正掌握空调用制冷技术,能够达到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与技术岗位接轨。
3 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空调用制冷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应该改变传统唯理论知识的考核方式,将实践考核加入空调用制冷技术的考核方式中,在考核时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同时也要注重对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只有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才能达到考核标准。只有创新考核方式,才能为社会培育出符合要求的实践性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4 结语
空调用制冷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也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和加入实训教学以及创新课堂考核方式,旨在培养出一批批符合社会要求的兼具深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107-02
《空调器系统的搭建》这一课题选自高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电冰箱、空调器原理与维修》第七章《空调器》中的实训项目。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都采用学生简单的参照实物制作制冷系统的模式,由于学生初次动手搭建空调器系统,制作管路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铜管耗材浪费和制冷部件损坏等现象,这无疑加重了教学的额外投入,并且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模仿制作的状态,难以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本课程的设计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以三维设计软件(3D MAX)为载体,将空调器系统管路的设计与空调器系统管路的搭建结合起来。这样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摆脱了传统课程中单一枯燥的模式。
经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后,对于本课程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结合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以及中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本环节相对于传统教学目标的设计,增加了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的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将自主设计的空调器制冷系统通过所学的技能,进行动手搭建。情感目标的设计,通过对学生进行划分学习小组,摆脱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又“饿得慌”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课堂秩序混乱。采用分组式教学方式,让较优秀的学生作为老师的助手,给有问题的同学现场指导与帮助,以高带低,具有很强的榜样性和激励性。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上述环节的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课堂秩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
2 教学过程的实施
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创设情境、交流探讨、实践操作和总结评价四个环节来实施。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程中通过向学生展示“项目任务”,由生活中常见实体空调的管路系统作为引入,通过实物展示和系统原理动画的展现,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即将教授的课堂知识。并将工厂制作空调器管路的环节以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整个空调器的制作环节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继而以提问的方式:“我们该如何动手设计并搭建一套空调器系统的管路呢?”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了良好的铺垫。
在展示实物和系统原理动画的环节,加入了对制冷系统原理知识的讲解,达到了对以往知识复习的目的,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2)交流探讨,教师参与学生方案的论证
教师组织各个学习小组将设计的初步方案进行比较与探讨。教师将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做点评和点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将有代表性的小组作品进行点评。通过教师点评、团队与团队间的交流协作,确定相对更加完善的设计方案。
在明确整个制冷原理流程后,将上一环节得到的设计方案运用模拟软件进行管路的设计和系统的验证。
首先,解决四大部件在制冷实验台上的定位问题,这是整个制冷系统的基石,通过此环节的模拟,可做到实训过程中的精确定位,避免因定位错误而导致整个制冷系统的搭建错误。
下一步,铜管管路的设计。根据上一环节四大部件的定位,设计相应的合理铜管管路,做到铜管管路制作过程中损耗的最小化。此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避免了大量铜管耗材的浪费,节约资源,有效教学。
最后,学生将设计完整的铜管管路与各个部件进行模拟搭建,验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设计,并最终得出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
此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略显不足之处为:三维软件的使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三维设计软件(3D MAX)为计算机专业所用软件,在课程进行前教师已将空调器的四大部件进行设计与建模,并对学生进行了软件的前期培训,让学生仅使用拖动功能对系统进行定位,但在管路设计环节,由于学生对软件使用熟练程度的欠缺,会存在部分铜管管路尺寸和设计管路走向出现差错的现象。
3)学生进行动手实践
学生讲上一环节模拟验证正确的设计方案安装到制冷实验台上进行实践验证,让学生将空调器系统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四大部件按照模拟软件设计的方案进行定位与组装。
因为有了前面方案的论证,所以此环节学生试验台动手操作过程中可对部件准确定位,并迅速制作好连接各部件的铜管管路。最后学生将铜管管路与各部件进行连接搭建,完成一整套空调器制冷系统的搭建。
4)总结评价,巩固提高
小组间互相查看最后实体搭建效果,推选设计最优的小组派代表和全班同学分享交流。老师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小组评价,体现了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基本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评价环节,教师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小组长对自己小组完成任务的程度进行主观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自评各占50%,做到了主客观的全面评价,给出同学本次课程的成绩。
最后对本课题的教学实施做如下总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教师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具体任务和提出问题,让每位学生都真正的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通过团队协作分析问题,从实践中得到结论,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相比传统教学过程,本课程设计通过上述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避免了因系统设计缺陷而造成的大量耗材的浪费以及实验设备的闲置,节约了教学资源并使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应用。
本次课程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是计算机专业的设计软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亟待提高的是对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
总体而言,本次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还是比较流畅顺利的,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展现其设计作品,提高信心,让项目教学更好地落实到实处,也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模拟设计和验证,不会出现动手操作时无从下手的窘况。彻底的解放了学生,让学生走上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林金泉.电冰箱、空调器原理与维修[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杨立平.电冰箱与空调器维修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是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空调系统检修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排除空调系统常见故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安全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使学生毕业后完全能够胜任汽车空调系统检修及相关行业的工作。
二、课程的目标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课程以常见车型为实例,系统阐述了汽车空调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修和故障诊断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空调系统零部件和总成的基本检测与维修技能,掌握汽车空调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能熟练使用空调检修工具及仪器设备,能阅读英文维修资料,及时了解汽车空调的最前沿技术,做到懂原理、能诊断、会检修,同时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安全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按照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基于工学结合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一体化,通过学习体验工作,通过工作学会学习,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体现高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1.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企业相关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调研,构建相应岗位或岗位群,分析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确定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和由低到高的多层次职业能力,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针对不同能力层次进行能力分解,设计具有层次差别的工作任务,规划课程。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基础,针对每个教学点我们设计了若干实际工作任务,各个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有重叠的部分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学生从接受任务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工作,直到完成任务,逐项掌握工作任务中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等知识点。
3.在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团队工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服务。
4.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水平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采用任务完成考核、技能实操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评价方式,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5.充分与行业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汽车维修资源优势,建设高水平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录像、网络教材、网络课件自主学习,还可以完成在线测试、网上答疑、技术咨询等,与课堂教学形成立体交叉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根据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围绕相关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行动体系学习课程,采用情景式教学设计,全课程分为5个项目。根据行动体系学习课程特点,教学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具体如下:
1.实训和理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引入最新课程设计理论,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围绕专业相关岗位,以企业典型工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若干个学习情境中将有关汽车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嵌入国家有关职业资格的技能,理论由浅入深,技能由简单到复杂。使得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有实践的感性认识,实践课程中有理论知识的理性分析。
2.理论实践高度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门创造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配备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实物,配置了学生实训设备。在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每个学习情境的开始就是接受一项工作任务并完成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员也是学徒,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教师带领学生逐步完成工作,并在进行中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边听边看、边看边做。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目的性强,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
3.建立符合岗位需求和嵌入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分考试、考查和综合考评等多种形式,如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任务完成、课业总结、调研报告、工作总结等方式,考核内容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劳动规范遵守、安全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思考创新能力等,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素质,鼓励以各种职业资质考证或技能、水平、能力等级考证代替一般考试;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要把平时成绩作为重要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可根据专业与课程特点确定。
4.工学结合的教学思路
(1)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任职或授课。聘请国内汽车空调方面的专家来校任职或授课,使课程内容、模式与企业接轨,适应汽车空调市场高速发展的需求。
(2)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情境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体验企业文化,部分学习情境的教学安排在企业进行,由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亲自授课,2名教师协助,通过实践,学生普遍反响良好。
(3)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学习企业工位布置、维修站经营程序、汽车空调保养维修程序、行业情况及发展。通过实习,融入企业的工作过程,巩固汽车空调的基本知识及维修技能,不断提高对汽车空调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故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琳.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01).
[2]肖玉玲,张用伟.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对策:魅力中国,2013(22).
关键词:电冰箱监测与维修 课程开发 调研
一、课程开发调研目的和意义
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广东省是全国制冷行业大省,也是制冷设备的使用大省。但目前从业人员多为初级工或中级工,专业技能运用与迁移能力不强,已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学校承担在校教育的重要责任,推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而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就是需开发出“能力本位、工学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新需要的课程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学校于2013年获得广东省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荣誉,学校也将制冷专业列为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之一,同时提出“高端引领、内涵发展”的要求,要求制冷专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学校特组织相关专家及骨干教师开发编写相关专业课程,此课程体系开发后将对学校所在省技工院校制冷高级工的培养起到指导性的引领作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学校所在省制冷与空调技术或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地方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合理开发课程与教学内容,为探索适合本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奠定基础。调研为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使本专业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二、课程开发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成员分别为来自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一名领导及从事本专业教学的七名专业教师。调研人员于2015年3月至7月分别对十五家制冷与空调生产、销售及售后、使用企业、五届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毕业学生、十五名从事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三年以上的专业教师进行了相关调研。课题组调研的任务和内容是:了解制冷与空调技术相关生产、使用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本专业毕业生胜任的岗位、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等。
课题组长根据调研的任务和内容,起草拟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分别为《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企业调查问卷》《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调查问卷》,经调研组讨论之后放给调研人员,开展调研工作。
三、制冷与空调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
制冷与空调技术涵盖的职业范畴已几乎渗透所有行业,高新技术的渗透必然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典型的制冷设备产品如家用电冰箱、商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制冰机、冷库、户式中央空调、中央空调等均高度汇集制冷技术信息化、智能化融合成一体化,势必向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使制冷技术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基于以上的调查,在未来的社会需求中,制冷专业人才的需求还会继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理应承担起人才培养重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制冷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
调研显示,制冷与空调技术的从业主要包括:制冷与空调设备的设计、生产、销售、安装、维护保养、维修等工作。从业人员专业文化程度整体不高,员工综合知识面不广,知识迁移能力普遍较低,部分员工服务意识薄弱,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漠,个人素养无法达到企业要求。
调查反馈显示,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并不只是专业技术能力,还包括个人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公共关系处理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较强的法制观念、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等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些方面给笔者所在学校教学教育敲了一记警钟。
四、企业对制冷与空调技术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
调研数据显示,100%的企业需要的是宽领域、大专业、知R面广、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职业行动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调研发现这些能力恰好是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的具体体现。
1.专业能力方面
(1)具有较熟练的制冷设备安装、操作。
(2)具有电工电子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对制冷设备进行控制;能够应用PLC控制技术对制冷设备进行控制。
(3)具有熟练进行组织、产品生产、检验和质量管理销售的能力。
(4)核心能力:具有较强的对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管理和售后技术服务能力以及对专业的运用与迁移能力。
2.方法能力方面
(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2)能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具有分析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创意、组织、策划、协调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实现创意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新技术有学习、研究精神,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强烈的创业意识。
3.社会能力方面
(1)具有良好人际交往及沟通与表达的能力、敬业与团队精神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2)具有包容心,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强,有自信心、成功欲与成就感。
(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
(4)具有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吃苦耐劳。
(5)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法制观念强。
4.毕业生的岗位群(见下表)
五、课程开发调研结论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社和国家培养具有扎实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基本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1)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座谈,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汇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教师对工作任务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合并。
(2)根据已经确立的典型工作任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继续跟踪企业实践专家,获得全部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
(3)重新分析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炼并获取可以用于在校教学的课程教学课题任务。
(4)在课程教学课题任务进行充分论证后,再次召开校企合作会议,向企业专家展示前期调研总结和成果,并请企业专家和教科研专家对成果进行论证、修订。
(5)专业教师们根据教学课题任务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出学习领域内容,并依此确定课程建设方案。
3.建设专兼职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新技能、新知识、新材料、新设备“四新知识”的培训,定期派出教师去企业实践学习,并聘请相关企业技术骨干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中,综合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顶岗实习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
4.进行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以企业岗位能力为依据,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获得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岗位培养为出发点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创设实际工作情景式的实践教学,把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形式等引入课堂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担任不同的角色,负责相应工作内容,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由工作促进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实现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就业。
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综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同时,利用课余对外检修电冰箱的课外拓展的技能运用提升与迁移,使学生通过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逐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6.配套专门化实训设备,深化校企“产学研”
按专业方向配备相应的实训室和必要的实训设备,使实训室功能与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积极拓展企业实训基地和设备,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与创新“产学研”新路子,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掌握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
7.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搭建多方位学生展示平台
【摘 要】项目式教学普及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要想搞好项目式教学,提升教学成果,必须要有一套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项目式教学教材。中职教学制冷与空调类的课程教材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不适合进行项目式教学使用,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显得很有必要,须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关键词】项目式 校本教材 开发 编写
一、教材调研
职业学校的电气技术、机电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很多开设了“制冷与空调”课程。专门给以上所述专业配套的“制冷与空调工作原理与维修”的教材比较少,且多为理论内容,很难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设备及项目任务相适应。
我校教授“制冷与空调”课程的相关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总结,同时参考其他教材和最新技术资料,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采用自编教学讲义进行教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项目式校本教材。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一)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
1.学制学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三年学制通常有半年的离校顶岗实习,学生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为2.5年。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学习“电子电工基础”专业课,二年级2个学期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按照我校教学计划,第三、四两个学期各安排10周和6周的时间,共计16周课时用于“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前10周用于电冰箱和空调制冷系统学习,后6周用于空调器电路与维修学习,课程结束后进行制冷设备维修中级工技能鉴定。
从“制冷与空调”课程学习的内容和中级工技能鉴定要求的内容看,学习内容主要是操作技能与专业理论。由于学制学时的限制,以及对电工、电子、制冷等理论的要求,要对有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较为综合的校本教材,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2.学情知识分析
刚开始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只有1个学期的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的学习基础很欠缺,要对“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编写内容全、涉及面广的教材。
由于16周的教学内容都是“制冷与空调”的内容,必然导致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减少,所以要将有关的专业课程整合到“制冷与空调”的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学习内容和实用技术相结合,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3.基础专业课整合
电子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都要开设电工基础、电子线路基础、电机与变压器、脉冲与数字电路、无线电基础、传感器与控制等基础科目。在“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电冰箱与空调器控制电路教学项目的确定,以项目需要为抓手,以项目教学为目的,将上述各科基础专业课根据教学需求进行优化组合,抽取组编和“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二)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
我校编写的“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技能训练的部分都是针对自有的设备进行设计编写的。为配合项目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目前的教学设备主要有四个部分。
首先是实际空调器设备。考虑到实际空调器电路结构的不同,教学过程中采用三个不同的品牌、形式的产品,共设定15个工位,来满足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组教学活动,以及学习市场上不同的分体式空调结构。
其次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专用设备。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与发展的要求,满足我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制冷与空调项目技能比赛的需要,我校购进六台制冷与空调比赛专用设备,以实施项目式教学,进行参赛选手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
再次是制冷与空调教学演示的教学实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制冷系统和电路工作原理可以使用模拟的信号状态变化以及各类仪表来演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最后,利用淘汰下的空调器,弥补设备的欠缺。
各个学校很难做到教学设备统一,而全国大赛的竞赛设备是统一的。这样针对设备编写的教材就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交流使用,甚至公开出版发行,大范围推广运用。
(三)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
校本教材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它不是国家规划通用教材,而是自编自用的。又由于很多教学设备都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并且理论内容基本都是通用的,所以校本教材编写时应适当注意通用性,以利于正式公开出版,推广教学经验。同时编写校本教材还要和教学模式、手段等相结合,所以要注意编写的理论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排版模式等。
“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其制冷与控制原理,以及制冷系统管路的制作与操作流程等都是基础内容,和设备的不同没有太多的关系,所以在编写教材时适当侧重这些项目内容设定。
(四)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是很强,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懂会干,对理论的要求不是很高,注重的是操作技能训练,所以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根据实际制冷与空调维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编写教材。
(五)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118-02
空调器电控系统是空调器组成环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关系到整个空调器的正常工作。这个部分的教学既是教学上的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在教学实施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是保证学生获得良好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从现有的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情况来看,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知识体系上也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框架,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十分混乱的,在遇到具体的电器与控制系统故障时,学生就不知所措,理论依旧是理论,理论没有与实际联系起来,导致学习任务的失败。
由于空调器教学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即围绕着动手实践能力展开的,所以我们应避免采用高等院校制冷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主要定位于使用者的角度,而不是定位于设计者的角度。所以使学生获得空调器电控系统故障检测和维修基本技能作为根本目标。
一般地,学生对制冷系统知识的掌握和制冷系统故障排除掌握的比较好,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撇开许多理论化的知识,只需要掌握纯粹的技能就可以了。但是空调器电控系统情况就不同了,首先学生必须掌握电控系统中关键元器件的物理性质和它的基本功能;其次,学生必须要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要相当熟悉;最后,学生对整个电控系统要形成完整的认识。为了达成这三个目标,笔者通过实践教学思考,成了几点认识。
1 合理设计,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我们的教学定位,学生是以专业岗位为导向的,所以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电控系统的故障检修和排除等技能上,根据空调行业的统计,空调电控系统方面的故障占到总故障的六成以上,所以这块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对空调制冷系统的学习,我们发现学生绝大多数对理论上要求不是很高,且纯粹的操作技能都能很好的掌握。但是,让学生学习较为复杂的电路和控制方面的内容就十分困难了,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物理基础较差,学习电工电子技术十分吃力,从而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由于先修的电工电子课程学习效果不好,容易给学生带来挫折感,导致他们在具体学习空调电控系统时,产生畏惧心理,厌学心理增强,最终导致学习失败。
为了增强学习效果,我们建议电工电子课程做出适当的调整,根据制冷专业特点,增加制冷设备中常用的一些电气控制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尽量避免电工电子部分繁琐理论分析和计算部分,同时也删除一些用不到的基础知识,增加主要电路元器件外特性的教学,忽略内部结构和原理的阐述,尽可能地提供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元器件实践辨识,增加元器件检测检修技能的训练内容。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不拘一格,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现有的设备条件,编写合适的讲义,而不是泛泛采用市面上的教材。
2 各个击破,突出功能模块
在掌握元器件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根据空调电控系统的特点,设置了十个模块内容:滤波电路模块、电源电路模块、传感器电路模块、单片机电路模块、操作显示电路模块、供电开关电路模块、驱动电路模块、过流保护模块、蜂鸣器电路模块和遥控接收电路模块。我们同时注意到学生在掌握好单个元器件的基础上,就可以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为此,我们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学习方式。首先,学生要搞清楚每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比方说传感器电路模块,就要求学生知道一是为单片机提供室内室外温度信号,控制压缩机、风扇电机的运行时间;二是知道防冷冻、防冷风控制;三是知道除霜时控制加热器的加热时间等等。其次,要求学生知道功能电路具体包含哪些元器件,弄清楚这些元器件所起的具体作用,比方说学习滤波电路模块时,就要认识到在输入回路中串联的熔断器起到的作用,即当后面的线性滤波器或过压保护电路有元件击穿,使电流超过熔断器标称值后,熔断器的熔体过流熔断,避免过大故障范围,实现过流保护。最后,掌握这些元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找出整个模块的输入和输出具置,能够对照电路原理图,认准每个实物在什么位置,能够正确判断每条线路的具体走向等等。
3 项目引导,贴近实践教学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设置了典型电控系统故障:整机不工作、压缩机不转、制冷效果差、显示屏字符故障、蜂鸣器不发音、电加热器不加热以及故障代码等项目。这部分内容教学事先不给出解决方法,而是采用较为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独立从互联网上找到故障项目的排除方法,然后动手实践,逐一排除故障,最后讨论总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故障,这些故障现象之间有什么异同。我们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相应做出调整,变过去笼统的笔试加操作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排除故障的整个流程的考察上,让其他学生也参与打分,如在故障的排除过程中,有无法解释或是让评分人不理解的地方,考核成绩要适当扣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设置的项目基本上是很典型的,但是也难免有所遗漏,所以我们加强了与空调售后服务中心的合作联系,一方面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维修师傅上门传授经验,一方面派出学生去售后中心直接参与现地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多体会,看看有经验的维修人员是如何排除故障的。我们也尝试自己示教板,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积极性,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能力。
4 加强建设,实现仿真教学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空调专业实训教室还有许多不足,诸如配套设施部完备,数量也不足,导致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人多,而实际可操作的设备不足,经常出现少数人动手,而大多数人旁观的情况,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一个项目完整做完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另外,学生接触到的机型也比较单一,面对未接触过的品牌货型号的空调器时,学生显得力不从心。为此,必须获得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加强专业教室建设,建立有定频空调、变频空调、中央空调和汽车空调等电气实验室,增加实训器材的配套设施数量,增设制冷专业空调仿真训练器材,通过仿真器材训练可以大大减少日常所需好处部分的训练内容,同时可以增加学习效果。我们依托学校网络平台,建立空调专业网站,首先要丰富图书资料,实现专业书籍的数字化;其次,丰富网络教学视频,实现教学仪器、设备、教育信息的共享,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5 主动作为,提升教师水平
教学的最重要因素还是在人,空调制冷的教学好坏主要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的教师理论素养很好,但是实践动手能力不行,有的教师理论说不出一二三,但是动手十分在行。作为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不关能对电控系统原理做到明察秋毫,而且能以精湛的技艺给学生做示范做表率,因此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首先,派出教师参加制冷企业举办的培训班,比如格力空调,他们定期都有学习培训班,教师可以实地参加他们的学习班,紧跟产品更新步伐,同时也可以企业维修师傅一同学习,随时随地向他们学习请教;其次,外派教师去制冷企业学习,从源头学习制冷设备的设计生产,提升理论素养;最后,派出教师去售后服务中心“打工”锻炼,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
6 结束语
在我们的理论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方面需要上级主管部门主动协调,为一线教学排忧解难,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教师主动作为,克服困难,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志锋.空调器电控系统维修完全图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 高增权.制冷与空调维修工问答390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48-03
空调器的故障主要出现在制冷系统和电路控制系统中,而空调器控制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比较复杂,因此空调器控制电路的维修成为了热点和难点。在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空调器维修的经验,以及历年来中级工、高级工的技能鉴定考核等几个方面总结,空调器电路维修内容是重点,基于空调器电路的教学尤为重要。
一、我校空调器电路维修教学现状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江阴中专校”)电器、电工相关专业班级,开设制冷与空调工作原理与维修的课程。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技能操作水平,空调器电路维修内容采用了项目式教学,取得丰硕成果。现就学校空调器电路进行项目式教学实践与研究,进行了相应的总结,与同行交流。
(一)自有教学设备现状
为充分适应学校项目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目前用于空调器电路维修教学的设备主要有4个部分。
1.实际空调器设备。为了结合空调器电路结构不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三个不同的品牌产品,共设定12个工位,来满足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组教学活动。
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专用设备。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与发展的要求,满足学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制冷与空调项目技能比赛的需要,学校购进3台制冷与空调比赛专用设备,以适应实施项目式教学,进行参赛选手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
3.制冷与空调教学演示的教学实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制冷系统和电路工作原理可以使用模拟的信号状态变化,以及各类仪表来演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4.为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技能提高,开展项目式教学,江阴中专校利用淘汰下拆旧的空调器,弥补以上设备的欠缺。
(二)本校师资来源及培养
为满足制冷与空调专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实施项目式教学,需要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学校师资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渠道,不断实施“传、帮、带”青蓝结对、导师制等师资培养模式,持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一是从年轻电类专业教师队伍中挑选出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送出去到相关企业或高校进行中长期脱产培训,培养专业教学师资;二是利用政府人才引进平台,公开招聘专业性强、有影响力的空调维修专业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教学及专业能力;三是从本地企业调入或校企合作共建,使企业有技术、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加入到教师建设中来,充实教师队伍专业力量;四是利用已有的优秀师资,带领年轻教师,进行专门对口培养。
根据教学的发展要求,采用青蓝师徒结对、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多名青年教师。这样,学校制冷与空调教学的师资不仅数量足,而且质量高,可以顺利圆满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基于空调器电路的校本课程教材开发
江阴中专校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总结,同时参考其他教材和最新技术资料,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设备,采用自编教学讲义进行教学,形成了完整、系统的项目式课程校本教材。
1.整合R悼纬蹋综合优化教材
中职学校理论课程多,专业课程教学时间短、学习时间不够,难以消化知识,需要对专业课程整合、优化,编写与本校教学实际吻合的综合性校本教材,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
刚开始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只有1个学期的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学习,导致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的学习基础很欠缺,并且制冷与空调的基本工作原理知识全无。所以要对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需要编写内容全、涉及面广的教材以便使用。所以要将有关的专业课程整合到制冷与空调的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做到学习内容和实用技术相结合,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电器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都要开设电工基础、电子线路基础、电机与变压器、脉冲与数字电路、无线电基础、传感器与控制等基础科目。在制冷与空调教学过程中,根据空调器电路教学项目的确定,以项目需要为抓手,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将上述各科基础专业课进行优化组合,提取和制冷与空调有关联的理论知识点,编写一套与空调器电路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校本教材。
2.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校本教材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它不是国家规划通用教材,而是自编自用的。又由于很多教学设备都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并且理论内容基本都是通用的,所以校本教材编写时应适当注意通用性,以利于正式公开出版,推广教学经验。同时,编写校本教材还是要和教学模式、手段等相结合,注意编写的理论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排版模式等。
江阴中专校编写的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技能训练的专业性都是针对自有的设备进行设计编写的。教学设备前面已经进行了说明,像空调器就是学校在市场购买的自备设备,各个学校很难做到统一,而全国大赛的竞赛设备是统一的。这样针对设备编写的教材就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交流使用,甚至公开出版发行,大范围推广运用。
针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学情,专业课很适合项目式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能避免知识点分散而杂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师生互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所以,江阴中专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就是项目式教学专用教材。
教材编写,在设计教学内容上进行项目内容科学分解,以任务驱动为学习和训练,来完成项目内的各个任务,每个项目编写配若干个任务书;在教学过程的布局上,注重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主研究学习为主,完成项目任务为目的;在教学环节上注重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单独和集中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在教学流程上教材内容体现情境导入、基本技能、基本知识、课堂练习、学习评价、课后练习等标题条目来推进项目式教学进程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二)项目式教学实施
实施专业课项目式教学,江阴中专校进行过三个阶段的实践研究。一是项目式示范课公开课教学,二是相关专业课普遍实施项目式教学,三是进行小班化分层次项目式实验改革教学。制冷与空调教学从2000年至今,已经进入项目式教学的成熟发展时期,全部实施项目式教学,这很得益于我校的制冷与空调课程的师资、设备及校本教材的跟进和提高。
从学校引进的第一批制冷与空调专业师资开始,由于师资来源企业,给学校课堂教学不仅带来新技术和新经验,而且创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就是编写了校本教材讲义,应用校本教材讲义实施项目式教学,使项目式教学逐步深入发展。
为了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接轨,江阴中专校开始实施小班化分层次项目式实验改革教学,训练选手参加市、省级技能大赛及选拔赛,制冷与空调专业首当其冲,获得国赛、省赛、市赛等金牌。基于空调器电路的项目式教学实践与研究应运而生,并且取得丰硕成果。
三、取得的教学成果
经过制冷与空调专业项目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本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在开店创业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实验教改班的选手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中也获奖颇丰。同时师资力量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也日益成熟和提升。江阴中专校师生多次在制冷与空调项目竞赛中获得国赛、省赛、市赛一、二、三等奖,师资力量老中青联接不断,由校本教材改进的中职示范校项目式教改国家规划教材《空调器维修技术基本功》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部空调器维修技术专著由国防工I出版社出版,数十篇空调器及项目式教学教育论文、专业技术论文等获奖和发表。在此基础上,经过申报和论证,完成了市级课题《基于空调电路应用的中职电子电工专业项目式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研究,项目式教学在电子线路、电气控制线路等核心专业课程中进行了有效推广。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对技能训练的设施设备进行开发利用,为满足教学需要,还专门配置了项目式教学教室,通过项目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我校项目式教学不仅应用在电子电工类专业,而且在机电、机械等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学中也得到普及应用。基于空调器电路的项目式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暖通空调角色。学生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到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角色模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一些法律、财会专业中应用较多,但在工科专业教学中还较少,其原因是教师的重点放在了“教”上,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懂”,而对其是否“会做”和“做”的过程要求较少,因此,要实现“毕业即能上岗”,必须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为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培养其创新能力。
与其他学科类似,暖通空调专业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不同的专业角色,如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等。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同样的专业知识在不同的专业角色中需要按照不同的方式得到展示。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空调工程中的冷热源知识后,按照毕业后可能的具体工作岗位,要有不同的知识运用方式。如果将来岗位是甲方,应该是希望以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品牌、最佳配置的冷热源,且希望安装调试工期最短、质量可靠;如果是造价工程师,应该是重点的关注价格;如果是设计工程师,应该是更多的关注技术是否合理,画图的表达方式;如果是监理工程师,应该是更多的关注施工质量要求及管理方面内容等等。总之,为了培养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够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不同的岗位,可以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拟与专业有关的不同角色,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体验,锻炼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
2.角色模拟的应用。高职高专暖通空调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施工管理、工程设计、工程监理、造价分析、设备销售及运行管理等职业,角色模拟在应用中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的情况,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先通过讲解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将来应用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再通过案例的形式进入角色。例如供热管网敷设的型式有架空和地下两种,它们有各自的适用场合,让学生站在设计角色上,给定其一定的城市区域空间,做出一个方案设计,并通过语言的讲解方式说明其方案的特点,以及作为甲方选用的可能性,这需要的时间不会太长,可以是一个人的设计,也可以分组进行,这种穿插于课堂中角色模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其自信和成功的能力。也可以进行一个专题的角色模拟,单独安排2个学时。例如空调制冷设备的选择,可以从施工、监理、设计、造价、销售等不同角度安排角色,从各个角色方面提出其设备选择原则依据,达到的目的,其影响的方面和因素、实用性、优缺点,以自己的定位角色力求说明其他的各个模拟角色。这样的形式角色完整,可以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在实训或实习阶段可以按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完成一个完整的暖通空调项目(分项目)体现角色模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特点,教师在安排实习时,应尽力安排在一定的实习周期内能完成的一个暖通空调项目(或分项目),使学生的管理、施工能力在一个过程中得到锻炼。例如,安装供热系统的项目,散热器所需材料、型号和数量,安装位置、管材下料,支架安装与定位,各种管件与设备连接,到系统安装后得初检、初验及资料的整理验收工作的进行,设备档案等整个流程与管理工作。这种形式角色全面,互动性强,实践性明显,效果较好,尤其是对专业认识模糊的同学有了清醒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通过各种角色模拟,学生学会综合考虑专业问题。使各门专业课的内容协调统一起来,学会从各个方面比较。角色模拟中要综合考虑专业知识的应用,例如:暖通设备制造厂家、技术参数、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国家政策,招投标相关规范、合同管理、项目的预决算等等。目标只有一个即前文所述的“毕业即能上岗”。
二、角色模拟中教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