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信息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9 22:41: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信息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信息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6938(2010)02-100-03

Research on Inform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ng Chaohua Tang Xiuhua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00)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great demand for the inform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promoted. The inform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upon the WEB2.0 Technology,Virtual Reference Technology,3G Technology and Cloud Computing, can break through the constrains of space and time to meet the informational demands of students to the maximum extent, as well as improve their capacities of obtain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Bu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departments and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es.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college students;informational quality

CLC number:G252 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36938(2010)02-100-03

信息革命强烈冲击着21世纪的高等教育,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和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素质教育便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这项能力的基石。本文在分析传统意义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WEB2.0技术、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并且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 研究概况

1.1 传统意义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共同构成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伟大工程。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部于1984年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此后,国家教委又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的教学的几点意见》。 [1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新生导读、文献课和专题讲座等形式传授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等,通过检索实践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形式单一,开展的还不够深刻,致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仍处于一个薄弱的环节: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较差,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选择能力;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手法较为单一,高校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不够,尚属探索起步阶段。

1.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分析

当前人类进入的知识型、学习型和强调创新的信息时代,是一个强调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时代,它已经彻底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在教学模式中以计算机作为储存,传输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材料内容,给教学手段提供了现代化的保障;作为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为素质教育提供诸如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学环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营造诸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学习系统,提高素质教学软件的功能,更好协调教与学活动的互动性,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2 ]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方面已属必然,并将起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2.1 基于web2.0技术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具有用户数量增加、信息流通性加强、操作系统简捷等特点的web2.0作为互联网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一次革命,实现了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用户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为高校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新的技术支持,学校利用Web2.0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应用认知观念,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全面发展人才,如借鉴上海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信息素质服务中已应用Blog技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师生资讯交流网、意见箱等信息交流的Blog站点,筑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平台;借鉴美国许多图书馆提供的包括文字、语言、视频等各种方式的实时通讯咨询方式,利用IM建立改变国内许多大学设立类似服务但却是表单咨询或E―mail形式、没有实时咨询形式窘境的新型参考咨询系统,与学生进行及时准确的沟通或答疑,增加与学生交互的及时性,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如校内网校园类实名网站的应用,采用SNS模式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交流平台,为每位学生创建自己的个人空间,共享他们的兴趣取向; [3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让知识在一定的技术规则和文化脉络下不断组合和拓展,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进入到相关门户内学习、交流,使学生信息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图林网志聚合利用WIKI对知识进行管理,亚尼桑那州大学图书馆、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丹佛公共图书馆等采用另外一种WEB2.0技术――Podcasting(播客)利用音频和视频节目促进知识传播、知识扩散;另外,如武汉理工大学推出的专题信息门户RSS推送服务、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服务公告等等也都是目前高校可以很好学习和借鉴的能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应用的成功案例。

2.2 基于虚拟参考技术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面对广博的信息资源,面对面的、实体的传统信息素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虚拟信息参考咨询技术的出现,既满足了学生的信息需求,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虚拟参考咨询服务(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因其克服了地域和时间的障碍丰富了信息源、拓宽了教育的领域和对象,目前得到迅速的发展,国内许多诸如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等都开始了对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探索。高校可以通过虚拟图书馆建立师生E―mail信箱,学生可以随时将问题发送到教师信箱,教师则可以实现个别化教学。而针对许多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则可以使用FAQs(Frequent Asked Questions)文档。如校园网检索权限问题、浏览器使用问题等教师可以将问题和答案按类别排列在一起并设计成网页供学生查询。此外,可以有效利用一些软件如交友软件,使学生与在线的老师取得联系实现师生之间的及时交流互动,有效解决自身问题。同时,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视频会议来加强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如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图书馆利用此项技术在科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与医学院计算机实验室建立定时网络会议连接,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传递问题并得到及时解答。 [4 ]此外,基于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共同产物――网络呼叫中心式参考咨询服务更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便捷。此项软件能在网页中启动语音功能以实现师生交流,顺利解答咨询。

2.3 基于3G技术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3G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5 ]此项技术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1)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高校的教学科研机构通过手机定制服务实现个性化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信息素质教育,将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传送到每个学生的随身无线终端上。(2)突破时空限制,全球漫游。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手机就可以连接上网,在3G背景下互联网与移动网络完美结合,手机可以凭借快速的数据传输通道与更高的终端性能,确保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信息服务。(3)容量更大,速度更快。3G手机容量和速度远远超越了普通手机,学生可以通过高效快捷的网络去查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高校通过手机作为媒介利用3G技术向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定制诸如检索工具、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信息和服务,同时,高校科研教学单位可以通过3G手机向学生提供诸如远程教育、手机阅读等推送服务。此外,可以通过3G手机开展互动的咨询服务,通过语言、视频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信息素质。

2.4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自2006年谷歌 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首次公开提出“云计算”以来,云计算以其强大的功能在IT行业受到持续的关注和追捧,同样对教育领域也形成了巨大影响。业界虽然对“云计算“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云计算的数据存储中心安全有保障、经济实惠与方便快捷、具有非凡的计算能力和异地作业,资源共享巨大优势却勿容置疑,以低成本提供了一种超级服务,它的出现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6 ]云计算在降低学校教育成本的同时能够实现教育信息和资源的共享,通过云计算拥有的实用计算服务和软件,创造虚拟的数据中心和提供常用的应用,降低学校信息素质教育的软硬件成本,使更多的经费投入到信息素质教育的其他领域,如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存储在“云”上,可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云计算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提高了信息素质教育的效率。

2.5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大学生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注重教学的形象化、交互化和个性化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美国等国家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还没有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利用现代信息网,通过实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电子课件、教师板书等教学要素,使师生进行双向视听和问答,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远程跨时空交互的教学方式,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教学设计和自我学习,满足师生个性化和交互性的需要,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如普林斯顿大学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对提供个人的入口界面、同步和异步的通信、音频的对话讨论、文本信息交换系统等功能,使学生通过此平台结成学习小组,进行虚拟学习。加州大学Riveside分校利用WCB、佩斯大学利用eCollge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大学生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7 ]

3 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注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素质教育与传统信息素质教育的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了大学生对信息的高效处理、加工、利用和检索能力。但诸如新生导读、文献检索课、专题讲座等形式的传统信息素质教育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仍起着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有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素质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考虑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时会受经费不足、资源短缺、技术不专等因素的制约,必须注意与传统信息素质教育的结合,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提高。

(2)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素质教育与信息道德培养的结合。网络信息是一个开放的平等的交互空间,学生在无约束的状态下接收网络信息的同时,也容易被不良信息污染造成信息迷航,甚至走向犯罪。同时,信息的高速传递使得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问题随之产生。因为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信息素质教育中起到统帅作用。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过程中须加强相关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认知标准,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的健康绿色应用。

(3)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素质教育与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需要相关部门如专业院系、图书馆、网络服务中心、校团委、学生会等多个机构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共同协作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教育模式从封闭单一的形式转变为开放多样的形式,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在读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中。

(4)全面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注重多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着独特的巨大功能和优势,根据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综合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系统规划与组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突破时空地域等的限制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从而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开拓新思路,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朱宁.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看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演变[J].情报资料工作,2005,(5).

[2]王雁.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3).

[3]陈慧.Web2.0及其典型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过仕明.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6.

[5]交点网,什么是3G?[EB/OL].[2009―01―19].http:∥.cn/html/networks/2009/03/228412.html.

篇(2)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之中,当前高校教学中自主学习环境创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大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和特点,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等,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1]。根据大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环境应包含任务情境、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多向互动和学习者自我评价六个基本要素,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教师创设自主学习环境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这六个要素进行设计。

一、任务情境的设计

任务情境是自主学习环境的核心,因为任务情境直接蕴含着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以任务的完成或解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对整个的自主学习活动具有直接的统领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为学习者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支持学习者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设计支持和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教师在任务情境的设计中应注意:(1)所设计的任务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应与现实世界有相关性,情境应当最大限度地反映知识、技能在实际中运用的方式,亦即要注重与日常情境中的学习特点相关联,将知识和技能“锚定”在现实的情境中,这是最关键的一点。(2)任务情境应该是结构不良的(ill-structured)、开放的(open-ended),使大学生感到问题的意义、挑战性和趣味性,目的在于给学生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任其大胆地思考、自由地想象,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所设计的任务情境应具备“承载力”,即能蕴涵或体现与所学领域(单一学科或跨学科)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4)任务最好能包括若干重要的侧面,学习者有协作学习的机会,便于组织分工合作,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5)任务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迁移性,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资源,以便学习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持续性的审视。(6)教师应该提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以此培养学生管理学习时间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工具的设计

学习工具是指有益于学习者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交流协作,建构知识,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表述理解和评价学习效果的中介[2],信息技术可以为自主学习环境提供多样的学习工具,常见的有:提供认知支持,促进学习者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认知工具(如“几何画板Geometer’s Sketchpad TM”);呈现问题和学习任务的情境工具(如“动画软件”);提高学习效率的绩效支持工具(如“数据处理软件”);提供学习者查找资源的信息工具(如“搜索引擎”);记录和评价学习者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反思的评价工具(如“网络日志”);进行“会话”与“协商”的交流工具(如“电子论坛”)等。

高校教师在自主学习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作为各种学习工具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指导学生探寻和使用各种学习工具。利用各种学习工具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建构,让学生学会在建构中学习、在做中学、在交流中学习和在反思中学习等多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总之,让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去学习,而不是从技术中学。

三、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学习环境设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支持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信息化自主学习资源一般有三种:一是本地资源,指教师把自主学习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二是远程资源,指教师在自主学习平台上利用“page to page”的方式超链接到互联网;还有一种是学习者根据需要直接利用“雅虎、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上网查找获得的资源。

在设计自主学习资源时,高校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围绕任务情境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资源的信息库。信息库可以包括多媒体素材、试题、案例、课件和相关文献资料等信息。只要是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都可以放入信息库作为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使用。各种资源按学习者学习的思维习惯,采用超链接的方式组织,便于学生通过自行控制的方式,快速获取相关的信息。教师根据学习情况确定资源的提供方式,可以提供现成的资源给学生,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资源。应多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查找资源,对于学生查找获取的资源,经过师生们的集体评价,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在网上,让同学们共享,这也是学习资源的一种共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查找资源、对资源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鉴别能力,还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特点、条件等,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选用的调控学习以及过程的恰当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为保障,也就是要“会学”。学习策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学习策略,它适合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如分解学习目标、管理学习时间、理解学习内容、调控学习时的情绪等;另一类是具体的学习策略,适用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如作笔记、复述、列提纲、作小结、画示意图等[3]。面对既定的学习任务和情境,如果学生缺少相应的学习策略,即使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也不可能得到顺利进行。

自主学习既需要一般性的学习策略,也需要具体的学习策略。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中要结合学习任务情境和学习内容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各种一般性的和具体的学习策略;同时,需要提供一定的学习“脚手架”,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内容的帮助,也提供一部分元认知知识和策略,通过提供多个范例来帮助学生学习相关学习策略,讲明策略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策略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熟练地进行设置目标和作出计划,寻求、组织和转换信息,记录和监控学习过程,寻求教师、同伴和其他成人的帮助,自我评价等,即学会学习。掌握这些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而且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科学习效果。

五、多向互动的设计

互动是自主学习环境的灵魂,缺乏互动,自主学习环境各要素的力量就难以发挥,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学习环境中主要存在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信息资源之间三种互动。学生与信息资源的互动是指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学习,这种互动可以极大地满足个别化学习需要,适用于学生个体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指互动双方借助同步异步通讯工具进行的互动,既是满足学习者学习交流的需要,也是满足学习者情感发展的需要,协调学习者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师要设计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多向互动,除了设计信息资源对自主学习的反馈之外,还必须通过开辟学习论坛、BBS、聊天室、MSN、电子邮件、留言本等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所需的“会话”和“协作”提供支持。教师要有目的地去引导互动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互动氛围,要经常进入交流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予以帮助、指导。学生通过与信息资源、教师、同伴等多向互动,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并获得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提高,也能消除学习中的孤独感。

六、自我评价的设计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学习的自我评价并不是随意性的、主观的评价,而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这里的评价标准主要指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的自我评价实质上是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意识和行为的反思和调控[4]。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加强学习者自我评价,发挥其自我诊断、自我反馈和自我激励的功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高校教师在自主学习环境创设中,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为学生提供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自我评价的方式有很多,信息技术环境下,最常用的有“电子学档”和“博客(blog日志)”,两者都便于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等,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监控;都能使自我评价作为学习的一部分来进行,与自主学习融为一体,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两种评价技术也各有特点,电子学档可以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和进步,“博客”更方便学生与老师和同伴交流,可以很好地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关于“电子学档”和“博客”的详细信息可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用适合的评价技术,根据已定的目标考察自己的学习活动,养成随时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习惯。

学习环境是一个动态概念,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进程是共存共生的,随着学习活动进程的展开,学习环境中的情况和条件也不断变化[5]。因此,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学习环境和动态的自主学习活动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主学习环境中的六个要素也必然围绕着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不断的地发生变化。想要构建出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需要针对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不断地对自主学习环境各要素设计进行修改与更新。

参考文献:

[1]潘飞南.论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注意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2]钟志贤.张琦.论学习环境中资源工具与评价的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5.3.

篇(3)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了第一生产力。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劳动力结构正出现巨变,人们的就业结构正从农业人口为主、工业人口为主向从事信息相关工作为主转变。对于在校的大学毕业生,如何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获胜”,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中国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超过20万人。而国内IT教育主要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电子、电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约为5万,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IT技术人员的极度短缺,迫使许多公司不得不提供高薪才能聘请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员,而这些职位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非IT人员。于是许多人设法通过各种培训来获得这些职位。

一、信息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1.信息技术是中西方培养人才的热点问题

培养信息技术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大学里是高新技术与研究开发的地方,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掌握信息技术,与其它国家接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及全球化的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已成为最直接、最有力的驱动力,谁掌握更新、更多的信息技术,谁就有更大更多的主动权。第一时间了解、分析、市场经济信息。

老师先行一步,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我国现代科学家周光召院士说:在21世纪,知识取代了权力与资本,成为最重大的经济力量,只有知识才能造就比尔・盖茨那样的世界富翁,未来是属于知识拥用者。

2.信息技术的掌握是考验大学生的一个课题

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更新的速度是面临在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一个在四年里掌握的的知识,也许在五年之内就已经老化了,那么,拥有什么的知识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由此,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创新尤为重要。在大学里可以利用掌握的知识与老师的引导,面向社会与他人协作、共享、分享,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依托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体验在学校里如同走向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中。目前,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不够强,对信息了解不够灵敏,缺乏追踪最新科技信息的驱动力,学校也存在没有给学生一个采集平台,信息技术与手段不够先进,大学生在信息获得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将影响和阻碍他们走向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信息技术对大学生未来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巨有重大的影响,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培养,更能决定与体现出学生未来的发展水平,信息技术掌握的好,非常有利于大学生的择业,有利于工作的进行与能力的提高,更能更新知识与提高知识的储备量。掌握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量,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会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综合性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是多学科渗透的通道:它将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规划、制定有关内容.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工作时,同样会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知识。现代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从学校走向社会,能适应信息革命改变的传统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生产方式、消费结构和顾客的新思想和新动态。

二、信息技术是拓展大学生应用才识的体现

1.信息技术与所学知识驱动智能发挥作用

信息技术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日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其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企业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2.信息技术驱动专业知识发挥作用

信息技术驱动专业知识发挥作用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驱动专业知识发挥作用。

3.信息技术是驱动个人能力价值最有效的途径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因此,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计算机网络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所以说,信息技术是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篇(4)

1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素来就具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明修身建议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综合素质、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小而言之,文明修身对于大学生装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文明修身建议,学生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具有良好的社会观与价值观,也必将开启幸福的人生。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议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修养水平,形成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大而言之,文明修身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建议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文明水平,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加强大学生的文明修身建议一方面可以提高知识分子的自身修养,同时也能带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

2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的具体方法

2.1思想认知

首先让要让大学生对文明修身有正确的理解。所谓“文明修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特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进行自觉、自律的品德修养,进而达到尽善尽美的文明境界。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现代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明修身的思想认识。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微信等媒介在学生中适用范围不断拓展,因此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加强对学生的文明修身思想认识。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文明修身建议的重要性。思想认知是开启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议的第一步,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要想让学生行动起来,首先要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文明修身不是考试中的分数却决定了人生未来的发展,让他们知道文明修身的重要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总,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从分展现为人文明修身的实力,使学生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文明修身的重要性,产生主观努力的内在动画里。除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学生的认知之外,还可以采取以文明修身为主题的班会、社团活动、海报宣传、主题广播等具体手段,来营造文明修身、品德建设的重要环境。

2.2具体方法引导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明修身以后,要有具体的引导方法和侧重方向。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制定具体的措施,使例身边的同学共同监督、共同提高。在实践中大学生对于文明修身建议在引导中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向并不断拓展:

(1)基本素养建议

所谓基本素养成即行、走、卧、言、行、立、动等生活中的基本环节的文明习惯,通过这些文明习惯的强化养成,使他们对文明修身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的形式,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教育。通过微信平台传递社会正能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摆脱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当前,在网络环境下,很多浮躁的思潮向大学生涌来,他们以各种鲜活的手动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而文明修身建议就是要和这些不良思潮做斗争,让学生们从日常生活方式到情感认知都能本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带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决心进行学习。

(2)社会能力建设

所谓的社会能力是指人在社会当中工作、生活应当具体的良好的能力,例如团队合作意识等。要让学生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重要性。对于90后的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的生活当中缺少与其分享、承担生活喜乐的伙伴,造成了他们性格成长当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认。这些年,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危机,同班同学或者是同寝室同学在相处中出现磨擦、甚至更严重的问题。这是学生不会交往、沟通,不懂得包容、理解,所带来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活动当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语言表达、人际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以使他们成长为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关心他们、帮助他人的正能量人群。(3)责任意识建设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意意识,同时通过网络信息手段也可以是学生及时了解到我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成就以及在社会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样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初期,当代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必会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而他们对于子女教育抚养的责任、对家庭关心爱护的责任、对长辈孝敬赡养的责任,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年轻人对社会的发展还存有一份责任,祖国未来的建议将是由他们完成,他们的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情况。因此,一定要加强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建设。

(3)展示回馈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还能够对学生的文明修身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给出评价,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评价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这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学校也可以组织文明修身建设活动成果展,让学生感受到文明修身活动无处不在,以文明修身为荣,将文明修身长期坚持、落到实处。

3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总结

在信息化环境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丰富的形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基本能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

参考文献

[1]论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的文明修身李繁南昌高专学报2007-06

[2]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构建与实施赵振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5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探析王岩成功(教育)2013-04-

[4]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探析吕会庆;张巍世纪桥2012-03

篇(5)

2004年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英语教学有近一半的时间从课堂内搬到了课堂外的计算机校园网上,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尤其是视听说课程,学生是在没有教师监控的情况下自主上机利用教学软件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据专家研究分析,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学生们的听、说能力有所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改方案的制定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语教学应该照顾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因材施教、个性化施教。当代学生的特点这一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这一问题,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已经作了长期的研究,并且总结出了规律,如动机、兴趣、心态、关注时间、参与欲望等等。同时,新的教学手段的实施,如多媒体、校园网等;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纳,如网上答题、学生自我评价等。据笔者对多名具有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的同行们的调查访问,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无论用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最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视为教学中的主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又是一群鲜活的带有青年人特点的群体,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研究、了解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并顺势诱导。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David P.Ausubel)认为,学习者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认知者元认知结构的基础。影响认知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已知道的知识和信息;同时提出:教师应基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实施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认知特点,1994)。就当代大学生总体而言,最突出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对传统教育方法有反叛意识,对上机、上网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接收迅速;对现代科技、现代中外文化、与现代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而对传统的、历史的、固定不变的知识的学习部分存在着逆反心理。这一特点突出反映在外语学习上,如果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即使是文学名篇、千古佳句,学生也很难有耐心接收教师的讲解;如此一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是以刚刚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最新消息为教学内容,学生们必然学习兴趣浓厚,记得扎实牢固,学习效果自然显著。

二、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最先提出的“认知结构”理论也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内容和认知基础会对学习产生影响,不同的认知结构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结果。因此,在教学时,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组织设计要要适应学习者大脑的认知结构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就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而言,对具有不同语言基础和语言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无疑是具有推进教学进程、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的,这点已经在我校的分级教学实施的过程和效果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分级教学满足到了不同学生个体对教学内容、难度和方式的不同需要。据笔者对部分实施分级教学班级的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分级教学非常必要的比例高达83.4%

三、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教学改革后统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锻炼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题式教学虽有一个共同话题,但学生们开口的还是不多,即使说了也是内容空泛,且用词简单。究其原因,归结如下:

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脱节。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多以反映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为主,有的还经过了改写,而且现在提倡的主题式教学法使得所有的语境材料及声音材料都是围绕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展开,这些都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学生听完和看完之后还是不能灵活地用,也就没有自己的输出。因此这种和学生们关系不大的语料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流畅、得体、正确地使用英语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是学生倾向对语言要点进行分类或强制式机械记忆,从而割裂了语境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把词汇、表达方式与汉语对应起来识记,忽略其语法范畴知识和语言情景意义。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词汇,根本没有兴趣去记。而对一些流行的汉语的相应的英语的表达方式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口语复述和相关的语境练习中,学生不能用学过的、语义上相互连贯的词和表达式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更不能依据英语语境的形与义的衔接与连贯规律再现原文的主要内容。

三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巩固和内化语言知识的交际环境。除了课堂之外,学生很少有应用英语的机会。不仅小班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如此,条件差的大班教学情况更糟,学生依赖的课堂英语交际机会十分有限。再加上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他们了解的大多是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知识和此背景下的高校生活;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教材语言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背景知识的交际语境不协调。这一结果充分反映在学生的日常主题交际和写作中。在英语角训练中,学生谈论的范围有限。了解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知识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非常系统和熟悉,但专业性过强,需要大量的术语和逻辑较强的语法结构,学生无法表达;另一方面,对每天通过不同的汉语媒体了解的社会和自己熟知的校园生活,无法从“英汉对照”的词汇库中灵活地运用。

四、解决的途径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善学生的课堂英语环境即增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借鉴。

一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活起来。我们所教的和表现给学生的东西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产生共鸣,要同学生已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和认识水平相衔接,使新传授的知识、技能在他们的意识框架内有一个落脚点,也就是说要在他们准备的范围内捕捉到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打动学生,开启他们心灵的窗口,如此这般,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他们的头脑中。要想把教学搞活,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要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有新意的、同时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来增加学生的视听感受,创造语言情景,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强化学生的自我实现感。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35-02

Abstract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many factors affect the autonomic learning ability promotion.The paper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on the three factors of subject teaching.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questionnaires,students′ main body consciousness,the role change of teachers,rich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school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 all influenced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promotion.At the same time,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influence factor;strategy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教育将是信息化的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过程将不断实现信息化[1]。教师体现在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体现在如何利用信息化工具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处理问题、创造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有效学习,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这将成为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1.1 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为参加自主学习的617名本科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调查内容主要从教育教学主体(学生、教师及教学资源)[2]的3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研究。

1.2 调查结果分析

1.2.1 学生主体主要从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及学习评价4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21.4%的学生不习惯新的学习模式,无较强主动学习的意愿;64.3%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对学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9.8%的学生认为学习自控力较差,学习一段时间就会精神疲劳,会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玩游戏、看电影、购物等);27.4%的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高,或者害怕进行自主学习;41.3%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利用信息化手段查找有用的教学资源,比较盲目;71.2%的学生不清楚怎样评价自主学习情况,很少反思自主学习方法是否妥当科学,认为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习计划就已达到了自主学习目的。调查分析说明,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需转变学习观念,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行为的转变,学习过程中体现自主性,学习缺乏自我约束,学习兴趣及信心有待培养,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待引导,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1.2.2 教师主体主要从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提升等方面进行研究,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监督和评价等。调查发现,84.3%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引导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当问及教师的引导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时,61.4%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学习计划和作业的布置、学习情境的创设等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72.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包括学习计划、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学活动是否参与,教学交互是否积极)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81.3%学生认为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完善对自主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反馈意见的时效性关乎到学生自主能否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及改变学习方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评价要做到实时有效。

1.2.3 以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呈现形式及检索功能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以取得在教学资源方面影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调查发现,87.2%的学生认为导航性强的、层次清晰明了的教学资源更有利于检索信息;75.6%的学生认为多样性的教学资源更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65.3%的学生认为模块化教学资源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篇(7)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是高等院校中应用物理学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实验课程,如何发挥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1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光电信息技术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关系到实验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为此,我们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应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课程的整体设计;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体系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实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内容选择上,兼顾理论与应用、基础和前沿。光电信息技术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激光技术实验、光纤光学实验、光电探测综合实验和激光加工实验等四大部分,概括了光电信息技术中信息的产生、传播、处理和应用的整个过程,遵循由浅入深、由理论验证到应用设计的原则进行,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技术领域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在实验类型上,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各类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系统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主实验意识的创新能力为主,制定不同类型的实验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不同的实验能力,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综合性实验使用多门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侧重在基本理论和知识的验证和再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实验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在实验内容贴近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用更多体现在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上。这就要求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色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的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光电信息技术实验主要包括激光技术实验、光纤光学实验、光电探测综合实验和激光加工实验等四大部分。其中激光技术实验、光纤光学实验和光电探测综合实验属于光学和电学结合的综合性实验。激光加工实验属于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具体要求,自己设计加工样品,然后操作激光雕刻机进行样品的加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独立地进行设计和加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光电信息实验的内涵丰富,覆盖的知识面和包含的信息量以及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宽广,除本专业的电磁学、光学、光电子学、光纤通信、激光原理等课程内容以外,还涉及到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等多方面的训练。

从学习方法和思维特色方面来说,要使学生由以听为主的学习习惯向自主地、独立地思考转化;由理论学习为主向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学习转化;由以读书为主向以观察、分析为主的学习转换;从主要依靠记忆向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转化。可以说,光电信息技术实验过程在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学素质方面独具优势,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对于新建实验室,每个实验的仪器设备台套数量有限,如果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导致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受到限制,得不到充分的实践训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为此我们采用少人数、多批次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降低每组的人数,基本上能够实现两人一组,将实验课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这个环节,真正把握好实践的机会,得到充分的操作时间。同时,客观上促使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动手实验,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避免了少数同学实验,多数同学旁观的现象,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该实验课开课之际正值大四学生准备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最后冲刺阶段,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人把准备考研课程作为重中之重,人虽然坐在课堂上,但对教师所讲内容似听非听,对于实验课,更是心烦生厌,无心做实验。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设想将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把光电信息技术实验集中安排在大四下学期的前几周完成,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专心用于考研复习,这样不但有可能减轻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在学生即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之际上实验课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由于面向21世纪的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只有掌握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特点,发挥专业实验教学的优势,加强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求,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才能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26-03

为培养优秀的专业级和应用级、创新型及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自2011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与来自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的数万名学生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参赛中找到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新途径。

一、建立健全竞赛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构建学生竞赛的管理平台

为做好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制定了《青岛科技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青岛科技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学分的记载办法》、《青岛科技大学学科竞赛建设规划》等制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指导工作,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计入教学工作量,获奖情况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另一方面,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有突出表现的给予科技创新学分奖励,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大学生各类大赛获奖或代表队骨干成员可取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推荐资格。为鼓励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学校每年投入竞赛专项经费为相关培训、学习交流、购置仪器设备等提供充分的保障。

针对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我校由教务处、团委、传播与动漫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策划整个竞赛活动的竞赛规程与实施方案,明确宣传、报名、辅导培训、参赛、评审、颁奖、总结、经验交流等关键节点的具体安排及负责人员。利用海报、传单、校报、校电视台、网络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赛事宣传,吸引有兴趣的学生踊跃参加,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跨院系组队参赛,并加强对竞赛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跟踪报道,以便使竞赛活动发挥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

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学生竞赛构建了一个管理平台,有效地保障了竞赛活动的正常开展,并为竞赛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科竞赛采取牵头学院负责制。各负责学院将竞赛作为主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之一,把学科竞赛体系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并将之长期化、规范化和课程化,以竞赛作为带动师生开展科技创新的龙头,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大学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专业的、创造性的和全面提升完善的学习,要求大学生由接收型学习向接收型和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转变、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大赛促进了学院创新实践基地的更新与补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参加比赛的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2010年,我校申请成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培训基地,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扩展、更新课程内容。培训基地九十余门流媒体课程全部对学生开放、共享,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培训基地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快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就业必备的IT知识与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自2011年开始,我校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情况如表1所示。

2.以赛促教,引领教师专业提升

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竞赛负责学院选择具有较强责任心、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提高培训和指导效果。

为加强对我校赛前培训工作的指导,提高赛前培训的质量,提升大赛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学校高度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大赛,学校安排《计算机辅助编辑》、《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运营》等课程教师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专业培训,并将学到的新技术、新技能、新理念经过研究、整理,融入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扩充教学内容。每年大赛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都是现在产业最前沿的技术,也是行业、企业最大的需求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密切关注科技前沿,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以赛促改,推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竞赛要求,竞赛负责学院将竞赛辅导和强化训练进行综合设计,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对竞赛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对参赛学生的培训指导,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竞赛水平。

依托大赛,学校把部分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例如将“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沙盘”嵌入到《电子商务运营》课程中,通过一个虚拟的世界,参与者组成多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在市场分析、战略制定、产品采购、营销策划、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网站运营、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可以有效学习电子商务知识,增强认知,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此外,大赛引领学校关注企业的需求点,从而推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赛科目由企业参与设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评判,比赛内容体现产业一线生产工艺要求。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以技能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今年的“服装创意设计及现代制造技术”科目需要参加决赛的队伍完成服装工序树状图,分析工艺难点并进行缝制模板设计与制作,合作企业提供了最先进的设备支撑,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完善了课程教学,也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学到了企业的先进技术。

三、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创业的前提是创新,我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勇于创新,做有科技含量的创业。为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早在2009年9月,青岛科技大学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实施意见》。在校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获得学校提供的3-5万元专项基金扶持,创业团队主要成员学籍在学校规定基础上可延长一年,研究生可获10个科研成果量化分,本科生可获12个创业实践学分,免修公共选修类课程,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对创业团队学生全部免费开放,成功创业成员可作为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推免研究生。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实用、高效、创新、创业”为理念,得到了参赛师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的创业之路是从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电子商务运营开始的”,现为青岛科技大学在校生冯海廷说。在完成创业策划书的过程中,她的参赛团队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创办了“青岛南轩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书来书网”、“微享网”等参赛团队也在参加电子商务运营比赛中开始了创业之路。

经过多年的培育,青岛科技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创业典型。学校已成功孵化企业85家,其中成功孵化并推向社会53家,正处于孵化期内的企业32家。通过学科创业带动学生就业,青岛科技大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毕业生签约率连续八年位列山东省属本科高校前茅;2014年,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青岛科技大学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通过构建大学生的竞赛管理平台,全方位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逐步形成了以技能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参加大赛,让学生明确了专业学习方向,提高了创新创业水平;教师接触到新技术、新技能、新理念,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教学水平;学校掌握了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并据此进行课程建设,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笑林.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大赛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水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33-34.

[2]丁海燕,周小兵.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对C语言教学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32-134.

篇(9)

1引言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取得、分享、应用、创新知识的过程,并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对大学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进而促进大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及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实施,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实践,使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专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同样,由于知识呈现方式的丰富性、获取的快捷性、途径的多样化、更新的高速化等,追求高效而快捷的个人知识管理已成为大学生有意义学习、信息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这更对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应培养大学生使其具有敏锐的知识管理意识和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工具,使大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将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发创新知识的策略出发点。

2提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改变其惰性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大学生应当重视培养知识管理的强烈愿望,必须有意识地学习管理知识和技巧,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脚步,与时俱进,摒弃那种只顾着学,懒于对知识进行建构、整理、加工、分享、应用和创新的陈旧思维和做法,要勤于在知识管理中培养新见解、新思维、新办法,不断开发智力资源,提升自身素质。

个人知识管理本身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过程,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意识性、目的性、自主性、计划性等。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的构成中,显性知识所占比例非常小,大部分成分是隐性知识,如果不能主动地管理知识,那么将导致大量信息流失,也就失去了形成知识的基础,从而很难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大学生只有在进行知识管理的同时,不断积累知识,个人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大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Word、E-mail、个人门户网站、博客、QQ等常用软件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容易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主动管理自己知识的意识,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且优化了学习效果。

3提高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是指人们在搜集、筛选、加工、存储和共享知识等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实用技能,个人知识管理不仅是对信息的处理,而且要求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应用与创新。它不仅涉及显性知识,更主要的是激活隐性知识,因此提高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十分重要。

3.1提高大学生信息获取技能

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堂学习、与同学及老师的口头交流、纸质文献查找、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为提高获取信息的技能,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学校图书馆举办的关于电子文献检索的专题报告及培训课程,首先掌握及提高获取本校电子化图书资料的方法及技能,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自我培养,并且不断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比较各种搜索引擎、学习论坛、交流工具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提高获取信息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3.2提高大学生信息评估技能

信息评估技能不仅指大学生可以判断信息的质量,而且指大学生必须能判断这种信息是否与自己遇到的问题相符。目前网络信息量大,垃圾信息、冗余信息经常造成信息获取困难。大学生可以通过查看有权威性、美誉度高的一些网站,分析其知识信息的科学性、时效性等,再对比其他网站的类似信息来判断信息源是否权威、信息是否过时失效等;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进行评估;根据权威而专业的网站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去判断、评估一些知识信息的知识含量及真伪;也可用电子表格、文本文档等工具对信息进行质量筛选评价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迅速提高大学生评估技能,为后续的个人知识完善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3.3提高大学生知识加工技能

知识是智力劳动的成果和思维的结晶,包括“知”和“识”两个方面,即对信息的感知和对感知信息的理性思考与认识。知识加工就是将来源于客观的信息进行提炼、转化和表述。大学生除了通过受教育等手段直接获得知识之外,往往在信息技术运用实践中得到大量信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知识加工的任务,如让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或专题,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收集资料后,做成幻灯片,主题型网站、小型动画等,这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才可完成的任务,往往会使学生在浏览和借鉴相关的课件、网站、动画等基础上,进行知识加工,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作品。不仅提高了其审美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大学生知识加工技能的提高。大学生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定期制作一些小课件等,或者关注和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课件大赛、网页制作大赛、辩论赛等,在相互交流和制作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的知识加工技能。

3.4提高大学生知识组织技能

知识组织技能就是将个人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编码化、有序化的技能。知识的组织一般可以依照知识之间的统一性、包容性、交叉性等进行科学分类。在大学生提高知识组织技能时,知识的组织还可以辅以知识功能和时间标准。提高大学生知识组织技能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知识组织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桌面出版、讲演软件、HTML(超文本标注语言)和Web网页制作工具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讲演稿和Web网页等,充分利用各个工具的特性和对知识的呈现特色来组织知识,使自己能多元化地组织知识,也可利用虚拟社区、教育论坛等方式参与各个大学的在线论坛,在论坛中快速组织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发现别人知识组织技能上的优势,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组织技能。

3.5提高大学生知识共享技能

知识共享既是大学生知识管理的目的,也是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分享知识。大学生知识共享技能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知识表述技能和知识协同技能。要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共享技能,教师应当作出积极的引导和监督,如对教育教学热点问题、专业难点、新型技术等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展开网络讨论,比如可利用网络天空教室,所需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随时进入问题论坛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或者利用Google云技术,为本班建立一个共同的知识展示、评论平台,学生可随时自己的看法、学到的技术等,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知识和技能的星型网络知识共享平台,学生可将个人知识在组织内加以传播,使得该知识能高效地被他人所接受,同时达到知识共享最大化。

3.6提高大学生知识协同技能

知识协同技能是指要求大学生不仅熟练使用各种必要工具,而且要求充分理解协同工作的原则内容,能充分与他人沟通。要提高大学生知识协同技能,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改革,对个人难以完成的知识内容,尽量让学生应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渗透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使用博客、电子邮件、QQ等工具与同伴就学习进度、任务和问题进行快速交流和讨论。可以利用网络资料库下载和上载最新数据、文档,利用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统计数据,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的剪贴功能及时引用他人的数据和资料,并记录他人资料的出处等。在此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任务是基于集体成果评价的,学生只有齐心协力开展合作才能完成,从而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知识协同技能。

4选择有效的、易用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很多,有专业工具和非专业工具之分,选择高效的、简便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4.1利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Blog作为一种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深受大学生喜爱。其主要特点是:(1)易用性。Blog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只需花几分钟就可以申请一个账号,便拥有一个自己的Blog,因此,大学生普遍利用Blog进行知识管理。(2)交互性。Blog通过文本、图像链接,支持大学生群体的交流。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针对某个主题公开发表评论,并将评论保留在自己的网页上;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以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学习、研究,使自己与他人在交流中获取新的信息点,有利于创新思维方式,吸取别人的经验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的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3)个性化。Blog内容的个性表达,不只是记录大学生个人日常经历,更多是以大学生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资源来展现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积累,有利于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存储。(4)共享性。Blog以开放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作为载体,使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快捷地链接到相应博客上,共享其思想、文章、视频等内容,而且博客上的知识信息具有相对较高的真实性及知识含量,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Blog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改变了传统知识管理的方式,大学生目前普遍采用Blog进行知识管理,但Blog对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4.2可利用知识宝典网络管理系统进行专业的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宝典是一套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它以知识管理思想为核心。它以树形分级管理目录,设定多关键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多格式文档的管理,分别支持HTML、TXT、DOC、PDF等格式的导入导出。它具有电子邮件管理功能,支持数据库内部的全文搜索。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型知识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创建、搜索、交流、学习知识等。知识宝典结合微软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了以人为本、场所为辅的知识管理。在这个体系中加入知识学习和知识巩固的功能,使大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知识,还能够从所搜集到的知识中学到知识,并强化知识在脑中的印象,使大学生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各种事情应付自如。这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难度较高,一般需要信息技术能力较高的学生来学习运用,或通过收看网络上的视频教学也可运用。但它是一个以知识管理为唯一目的、呈现方式较为完整的专业网络软件,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是十分有效的工具,所以在知识管理意识较强、信息能力较高、善于存储和表达知识信息的学生中很受推崇。

4.3利用交流工具进行知识管理

E-mail、QQ、Netmeeting这几种工具是目前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会用、都在用、都愿用的信息交流工具。很多人只注重其交流性,却忽视了其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这些交流工具自身的存储功能无形中帮助学生管理和存储了许多知识;其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内容的保留,相互文件的发送、视频截取、同步作画等功能,可以保留丰富的知识信息和信息交流的知识精华。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多寡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发展,好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带动教学工作的进步。在新时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应该是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改善教学环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为教学工作的进步积蓄力量。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才能更顺利地推进。尤其在面对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读,无疑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重大意义。

一、构筑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入手,多媒体技术手段就是很好的应用策略。所谓的电教多媒体课堂,就是指在日常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多媒体环境、情境来构建有趣课堂的模式。例如,教师通过设计ppt课件来讲述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方面知识,以声频、视频、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展示计算机理论知识点,易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能够加深记忆。此外,对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内容进行多媒体展示,教师通过演示的办法对疑难点操作步骤逐一示范,然后学生们效仿、模拟直至独立操作完成。

这样的话,信息技术课堂的气氛被多媒体激活,学生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对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也会逐渐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备课的时候,要想方设法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案设计出来,进行课程核心知识点的展示。要知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让多媒体技术成为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学教案与教材,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们的眼球与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都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这样一来,教学工作的开展就变得十分简单,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有趣。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本来就存在着极为复杂紧密的联系,二者就是相互作用存在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与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可选择的思路与策略不一而足、千差万别。

二、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占据着更为主动的地位,对教学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好坏。所以,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或方法点拨,更多的时候教学要体现有用性和实效性,即教师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要坚持创新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丰富信息技术教材的架构,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延展或拓宽的机会。要坚持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首先要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这就是所谓的“理论结合实践”,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诉求。

只有这样,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培养学生兴趣与积极性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也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调动起来,必须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任务。此外,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还必须创新育人理念,要树立“教书育人”的基本教学原则。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紧密团结广大学生,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与他们打成一片,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思维水平、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学生们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良好的师生关系利于学生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因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把师生关系的打造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而教学活动则是其中重要的抓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想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仅仅通过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种教学活动的辅助与支撑。所谓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是指一切与信息技术教学有关的教学活动形式,如信息技术教学游戏、探究式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引领和激发下,广大学生可以围拢在教师周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与老师之间的直接交流虽然不多,但是却饱含情感与斗志,是师生关系塑造与维护的绝佳路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中,较为疏远的师生之间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拉近距离,培养默契;对于师生关系本来已经较为融洽的双方,在教学活动中二者还能更进一步交流、互动,从而使得师生关系更进一步。

比如,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进度和大纲要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体验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们增长见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互动、交流,而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学生们的“圈子”,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此外,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师长的风范,无疑可以增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同时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对维系长期、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更有好处。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激发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方面,打造高效的课堂是其中的手段,也是其目的所在。与信息技术课堂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模式,都可以为教师所用,借以全面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热情,逐步培养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只要教师们坚持合理的策略和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会逐步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很好地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沈劲松.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

篇(11)

传统的“师生”观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教师是“主宰”,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平等甚至对立。进入大学后,学生每学期会面临许多课程的选择,接触各专业不同的老师,老师往往是上完课就走,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课任老师的名字。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造成了大学里师生关系冷漠的现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

二、高校师生交流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师生交流包含三个方面:认知交流,情感交流,人格交流。认知交流主要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大多在课堂上完成。情感交流和人格交流是大学师生交流中比较薄弱的方面。

1.高校师生交流现状

大学生自由时间较多,大多数学生也会配备计算机,大学中的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相对中学较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实现“生-师-电脑”之间的有效互动等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

2.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大学师生交流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文从教学互动和情感互动两个方面出发,通过阅读文献和对本校师生的调查走访,基于时间和空间的考虑,对目前大学师生交流存在的问题描述如下:

(1)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资源有限,学生能获得的学习资源受限制,与老师沟通的机会少。

(2)大学教师不但有教学任务,还有许多科研任务,因此教师参与的学生活动较少甚至没有,许多老师对本校有哪些学生社团都不知道。

(3)由于大学生对人生有了一定规划,学习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各科目的上课积极性各不相同,有些课程缺课严重,一学期与课任老师见不了几面。

(4)课下的师生交流一般都是在刚下课的几分钟进行,而且是极少数同学,课外,周末,假期时师生之间交流很少,大多数为零交流。

(5)教师与学生家长围绕学生发展进行的交流很少,除了班主任能与部分家长沟通交流外,其他课任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极少。

3.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关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过来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基于目前大学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相关分析:

(1)学校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信息化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发展。学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师生在网上进行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作业的布置与提交,学习资源的共享等。在网上按课程创建学生自主活动的班级和课堂,学生可以进入不同课程的班级,参与学习与讨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开阔的空间,既有现实班级中的同学和老时,也有网络班级中的同学和老师。

(2)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触及心灵,塑造人格的教学方式,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发展。大学中知识的学习和学生道德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仅仅口头教育,远远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利用信息手段,将生活中的鲜活例子加工,在课堂上展示,逼真的画面,感人的情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受到的心灵震撼自然很强烈。比如,在大学数学课中,可以加一些数学家刻苦勤奋的例子,播放一些名人影片片段;在计算机课程中,可以多演示一些和计算机相关的实际应用例子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

(3)充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网络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知识交流。大学课程的学习很多需要动手实践,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才可能充分发挥,如摄影课程中,给学生演示样片,然后带学生去户外实际拍摄;电子课程中先演示组装收音机的流程,然后提供材料,让学生手动组装收音机等。充分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如利用网络组织师生献爱心募捐,举办网络师生三国杀竞赛,举办专业师生微薄明星评选等。

(4)充分利用微博、网络语音通讯软件、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升入大学后,个人空间、主页、微博等信息平台的频繁使用,使师生在网络上就可以时时通讯,互相关注动态,教师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目前的现状和心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另外,还可以利用“QQ”、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生日进行祝福、节日进行祝贺、指导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或进步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提醒学生由于天气变化或其它自然因素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三、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对目前大学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关解决途径的分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师生交流的相关建议和措施。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与教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对话,教师可以隐藏严肃性和权威性,畅所欲言地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更加亲近。

参考文献:

[1]付伟.浅谈师生交流[J].经济生活文摘,2011,(8):219.

[2]张智辉等.解决高校师生交流问题的有效途径[J].科技信息,2010,(35):194.

[3]杜小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意义[J].中国教研交流,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