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土木材料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0 16:16: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土木材料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土木材料论文

篇(1)

2“塔式”实验教学模式

基于兄弟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现有实验室的条件,遵循层次化、模块化的指导思想[6],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分三阶段逐步提升的“塔式”方式:基础设计阶段、对比分析阶段与后期处理阶段。1)基础设计阶段:将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分组后,要求其根据与本次实验项目相关的多种工程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且将设计方案在实验之前上交给实验教师审批,待审批合格后方可安排实验。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对比分析阶段:同一批次实验结束后,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与实验现象、结果,要求学生分析不同小组的结果并找到原因,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后期处理阶段:待同一个实验项目全部结束后,实验教师将本年度所有批次的实验方案与结果公布后,要求每个同学对本项目进行总结,并以此作为实验部分的考核。下面以“胶凝材料(水泥)的基本性质”为例,详细说明一下“塔式”教学模式。1)根据理论课进程,实验室要及时备好不同标号的水泥。实验教师通知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每个小组选用不同胶凝材料设计方案,选用的实验材料具体见表1。根据已经审核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指导书,严格按照实验操作逐步完成水泥细度、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凝结时间、水泥安定性与水泥胶砂强度等实验内容,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2)同一批次实验全部结束后,各小组通报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实验结果,要求每小组成员做好记录,并引导学生回顾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胶凝材料的性质,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叙述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3)所有班级本实验项目结束后,实验老师将所有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总并向学生公布,要求每人采用正交实验分析法对统计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实验结果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做好自己科研的支撑。

篇(2)

2FRP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实践效果

2.1用于结构加固

我国对FRP加固技术的研究始于1997年,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1997年10月进行了国内首批外贴碳纤维布加固梁试验。随后在短短几年中,外贴FRP片材加固技术已成为全国土木建筑行业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很快为市场所接受,而市场的扩大使材料的成本大幅下降,这为FRP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在我国已迅速发展成为建筑结构补强加固的主要技术。至2012年,国内从事FRP试验研究及技术开发的科研单位几十所,用于土木建筑行业中的碳纤维制品生产销售的厂家几十个,从事于碳纤维加固补强的专业公司上百个,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研发、生产、设计、应用的社会群体。目前FRP材料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以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加固的形式又以外贴FRP片材为主,但FRP技术在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中的应用,以及采用FRP筋材、网格材、预应力FRP片材加固技术的应用已有很多,新的应用形式、新的产品、新的规范规程的研究正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

2.2FRP筋在新建结构中代替钢筋

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配置非预应力和预应力钢筋,在处于恶劣环境条件时,如干湿交替、化学介质等作用下,极易引起钢筋的腐蚀,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适用性,甚至导致结构承载能力的降低。相比之下,防腐性能好、粘结性能与钢筋相差不多且抗拉强度高的FRP筋成为代替钢筋的一个较好选择。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FRP筋逐渐大量应用于有特殊性能要求的结构物中代替钢筋,如有磁共振医疗设备的建筑及海堤、工业厂房屋面板等受严重化学侵蚀的结构物中。1985年,美国SanAntonio医院大楼的MRI设备的桩、柱和梁中均采用了GFRP筋。1986年,SanAntonio的大学建筑中的边墙和钢筋混凝土梁中配置了GFRP筋。FRP筋的另一个应用对象是岩土工程,目前已用于因潮汐变化等干湿交替的挡土墙、地基锚杆及地铁沉井等工程中。

2.3FRP结构及组合结构

由于FRP材料具有高强、轻质、耐腐蚀等优点,FRP结构和FRP组合结构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

(1)早期试验性的FRP结构

20世纪60年代,英国已开始生产GFRP复合材料的屋盖结构,运往中东和北非建造使用,1968年一个采用GFRP夹心板与铝质骨架的圆顶结构建于利比亚Bengazhi;1972年阿联酋的Dubai国际机场,采用GFRP伞状屋顶。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初期,英国的一些建筑采用了GFRP作为除梁柱以外的承重或半承重构件。1974年,第一个全复合材料建筑在英国Lancashire落成,外形为三棱锥体组成的空间结构。早期的FRP结构,大多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尚未在土木工程中形成规模。

(2)桥梁工程中的FRP结构构件

随着FRP生产技术和产品形式的迅速发展,FRP结构在桥梁工程中得到迅速发展。英国、瑞士、丹麦、日本、美国及中国等国家,均成功建造了一系列全FRP结构的人行天桥。同时,FRP结构也被应用于承受较大反复动载的公路桥梁中。1982年,我国在北京密云建成了一座跨径为20.7m的GFRP蜂窝箱梁公路桥。1994年,英国建造的BondMill桥采用GFRP拉挤型材组合而成,是一座可通过40t卡车的活动桥。1996年,美国堪萨斯州Russell架起了第一座采用FRP桥面板的公路桥。此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采用FRP桥面板的中小型桥梁在美国已有数十座。FRP桥面板还被用于替换老化的混凝土桥面板。此外,FRP索还可替代钢索用于斜拉桥和悬索桥。

篇(3)

中图分类号:U4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掌握监理工作中材料质量控制的依据及要求

在工程施工监理工作中材料质量控制的依据主要有合同条款、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监理工作中材料的质量控制必须符合其相应的要求。

1.1合同条款各项工程材料质量的保证责任、处理程序和费用支付等均应符合合同的规定。1.2设计文件全部工程材料应与设计图纸符合,并符合项目业主批准的变更与修改的要求。

1.3技术规范所有用于工程的材料、设施、设备及施工工艺,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1.4质量标准所有用于工程的材料的质量均应符合合同文件中列明的质量标准。除以上4个方面外,材料还要符合有关产品的试验方法标准和质量证明书的规定。对新型建筑材料,还要求有技术检验部门关于其技术性能的鉴定书。

2熟悉监理工作中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方法

施工中监理工作的材料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检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落实监理部的质量保证体系的方式来实现的。具体的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如下。

2.1检查施工单位对原材料订货、采购、包装、运输、堆放、储存、保管及加工、使用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每个环节的产品质量。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落实,总监理工程师不能签发开工令。

2.2落实监理部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在原材料质量控制方面各自承担的职责。

2.3注重每个分部工程及主要分项工程,制定《原材料质量控制一览表》,表中列出工程名称,原材料名称、规格、数量,每批生产厂家、出厂日期、进场日期、数量、使用部位,合格证,检验报告及认证证书资料、验收人员等。在每批材料验收后,及时输入计算机材料报验台帐,每月输出一次。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清楚地知道某一分部或分项工程原材料质量控制在规格、数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避免实际使用和已核验的原材料在规格、数量上不相适应的问题,从而避免部分原材料质量失控的情况。

2.4坚持原材料复试见证制度,取样、送样过程中监理人员一定要在现场监督,杜绝马虎、懒惰、图省事等渎职行为,彻底避免施工现场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把住原材料见证关。

2.5主要装饰材料订货前,施工单位应提供样品和有关订货厂家情况以及单价等资料,向监理部申报,经监理人员会同设计、业主方研究同意后方可订货。

2.6工程所用原材料,必须经监理人员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监理人员在进行原材料质量认证时,重点检查以下内容:a.检查材料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是否符合原材料质量控制依据的要求,并与现场实物相对照比较。b.对于实施使用认证管理的建材产品:水泥、混凝土外加剂、建筑钢材、建筑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塑料管材管件、铝型材、建筑涂料、新型墙体材料等,检查有效的建材产品使用认证证书,证书上必须有发证机关、生产企业、经销企业盖章。c.对于进口材料、设备和重要工程或关键施工部位所用的材料,应全部检验。进口材料、设备,另应检查商检证明书。d.对质量不合格、资料不全、技术指标不明确、未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或标准要求、实物与资料不符、包装标志不清而不能确认的材料,不予认证,并指令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单位限期将其运出现场。e.施工单位擅自使用未经监理人员认证的工程材料,或者擅自替换、变更工程材料,总监理工程师应下达停工令,责令整改。

2.7检查材料的数量,包括到货量检查和每日一次的库存量检查,有利于对施工单位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有效的管理。当监理人员通过检查发现,进料量和库存量与进度计划不相适应时,就可及时提醒施工单位,以保证进度计划的实现。

3重视监理试验室在材料质量控制的作用

检测与试验是监理进行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在以上材料质量控制中要充分发挥监理试验室的作用。

3.1监理试验室的工作

监理试验室在材料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完成以下工作:①统一规定各种试验表格(包括承包人的工地试验室用试验表格),妥善管理各种试验报表及试验资料。②按规定频率进行现场试验抽查,检查承包人工地试验室及其试验仪器设备。③按合同、技术规范规定完成验证试验、标准试验、抽样试验及验收试验。④参加工程项目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重大分项工程的试验工作。

3.2原材料试验程序

监理试验室原材料试验程序如下。承包商提出开工报告后,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出厂证明及试验报告,并由驻地试验室抽样检查或取样送检。若发现原材料不合格,驻地试验室要及时向监理工程师反映并通知承包商,由监理工程师提出处理意见。

3.3原材料试验注意问题

试样要有代表性,取样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一般是以一批材料(不同材料每批数量不同)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如钢材是从规定部位截取),即不仅取样数量要正确,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规定进行。试样的数量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数量过少,取样部位及方法、试件的尺寸的偏差等,都会使试验误差增大,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但是,在实际检测中常常出现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取样数量不够,取样方法不正确等,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在取样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方法进行取样。

3.3.1钢筋:由于钢筋不可能大批量一次进货,而且货源不可能单一,品种、规格又有所不同,因此要求施工单位对进场的钢筋必须分批、分品种和分规格堆放,并加以标识。同时,应将提供进场钢筋的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存档。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和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要求对每批钢筋取样检验。

3.3.2水泥:对进场的水泥,要求施工单位按分批、分品种、分标号进行贮存,不允许混仓或混放,且需防潮,同时将进场水泥的出厂合格证保存并提供给监理工程师归档。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应会同监理工程师,按同一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 200t 为一批,散装不超过500t 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做强度、安定性及凝结时间等试验。

3.3.3砂、碎石或卵石的检测,使用单位应以同产地、同规格分批验收。采用大型工具运输的应以 400m3或600t 为一验收批;采用小型工具运输的应以200m3或 300t 为一验收批。不足上述量者,应按一验收批进行验收。

4建立监理工作中材料质量控制程序

4.1材料质量重在事前控制。

原材料、设备进场时必须依照相应的程序进行质量的事前控制。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检查材料的规格、数量和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自检合格后,由施工单位填报《原材料、设备报验单》,并附下列资料:①材料、设备清单(材料名称、产地、生产厂家、规格、数量、用途等);②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实行认证管理的建材产品须有产品使用认证证书,进口材料须有商检证明书);③材料的物理、化学及机械性能等检验报告。在材料进场后24 h内向监理部提出报验申请,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质量保证资料齐全有效,现场实物标志和资料相符,才予以同意使用;否则,限期退场。

4.2 见证取样

送检每项工程的取样送检见证人,由该工程的建设单位书面授权委派本工程现场监理人员1-2名担任。建设单位应向工程受监的质量监督站和工程检测单位递交“见证单位和见证人员授权书”授权书应写明本工程现场委托的见证单位和见证人姓名及资质等简况,以便检查核对。施工企业取样人员在现场取样和制作试件时,见证人必须在旁见证。见证人应对试样进行监护,并和施工企业取样人员一起将试样送至检测单位或采取有效的封样措施送检。检测单位在接受委托检验时,须由送检单位填写委托单,见证人应检验委托单上签名。检测单位应在检验报告单备注栏中注明见证单位和见证人姓名。出现不合格项目,要及时通知工程受监质量监督站和见证单位。影响结构安全的项目,应在24 小时内报告。见证人对所见证取样检测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并分类建立台帐,统一编号。台帐内容应有:项目名称、进场日期、进场数量、取样时间、代表批量,会同取样人员,使用部位,不合格材料处理情况等。

监理人员在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方法进行取样的前提下,保证所取送检材料的代表性,检测人员应对其送检材料进行仔细核对,确定其抽检数量、长度等是否满足相关标准方法要求,并对其进行登记造册,再对其进行相关试验。

5结语

虽然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很艰难,但通过监理合理的质量监控手段,原材料质量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

篇(4)

中图分类号: I05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4039707

方苞、刘大櫆、姚鼐号称“桐城三祖”。然而,在桐城派的研究中,学术界历来都有重方姚而轻刘的倾向。与此相应,提起桐城派,人们想到的不是方苞的“义法”说,就是姚鼐的义理、考据、文章。刘大櫆在桐城派中几乎就是一个陪衬。毫无疑问,在桐城散文学中,作为奠基者的方苞,与作为集成者的姚鼐及其文论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刘大櫆及其文论的价值与地位也绝不容轻估,否则,桐城派散文学就很可能无法得到正确的理解。

一、文道重心的偏移

文道说是中国散文学中的核心命题,方苞的“义法”说也是文道说的转换或者延伸。虽然说不同的论者有不同的文道论,但是,几乎所有的文道论者都是将文道捆绑在一起,并将道作为文的本源或主导因素,而将文视为道的显现,只是决定的色彩强弱各不相同而已。在文道关系中,道常常是重心所在。从欧阳修开始,文道的重心开始向文的方向偏移。到方苞义法说,文道重新合一,“义”“法”连皮带骨,难以分割,“义”中有“法”,“法”里含“义”,而法也同样是为义所规定。

作为方苞的后继,刘大櫆论文也讲文道,讲义法。“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辞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等说法[1]4107,分明可以看到文道说、义法说的痕迹。这里的“义理”、“书卷”、“经济”,与文道说中的“道”,义法说中的“义”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从它们脱胎而来。其中,“义理”直接从“道”与“义”而来,“文道”说与“义法”说的主张者不时也会称“义理”。“书卷”则大致从“六艺”而来,“经济”即经邦济国,也与从韩愈以来论者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一脉相承。

不过,刘大櫆显然不像方苞那样对“道”、对“义理”依依不舍,而是在离道向文的道路上越走越快,快得几乎离开了原有的文道之轨。他在说“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之后,紧接着就说:

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1]4107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2 - 8181.2015.03.006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合格、实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同时,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针对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思想政治品质端正,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理念,则毕业设计环节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对毕业设计改革过程中,提出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所谓“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是以毕业设计为中心,以一个工程项目为主线,将系列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贯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前后贯穿、逐步深入的毕业设计体系,同时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项训练的一种毕业设计形式。研究这种概念模式实施的可行性,明确将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与渗透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初步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拟出多数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需的基本条款,加以整合成各个小项,加以训练,拟定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

1 就业调查,初拟训练项目

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对往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3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诸如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单位性质、就业岗位、岗位所需技能以及毕业生的感想建议等问题。

从调查中发现,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对地域要求不是很大,不是特别钟情于沿海发达地区而冷落西部地区,这是由土木工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土木工程工作范围很广流动性大,哪里有工程哪里需要土木人,土木工程毕业生就在哪。土木工程毕业生倾向于在国企、机关单位工作,一般不愿到中小型民营单位工作。就业方向方面,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即使是下工地、跑施工现场,也不愿坐办公室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可以看出大多数土木专业毕业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付出,愿意吃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多数都有跳槽的经历,在一个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得到锻炼后希望到更广大的舞台去展示,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从总体上看,13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安徽本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涉及的岗位多事技术岗位,如施工员、监理员、检测员、材料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还有部分进入设计单位从事设计工作,业主单位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从普遍反映看,缺少对具体岗位的综合训练,对相关工作不熟悉,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熟悉工作内容,重新学习。另一方面,咨询相关的行业内人士(特别是一些项目负责人)对于应届毕业生的一些要求和心目中理想的员工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从两个方面了解学生和就业单位间的需求,做到两方面结合,确保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使之能更早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用人单位的意见,结合院里具体情况,初步拟定材料员、施工员、实验员、监理员、造价员、安全员、以及设计岗位等七项训练岗位项目。

2 社会实践,拟定训练内容

分别针对这七个训练岗位项目,根据岗位的需要,拟定训练内容。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其训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

这里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如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吸水率与含水率、导热性与热容量、各种力学强度、脆性以及硬度等。

2.2 建筑工程材料管理

第一,材料管理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材料员的岗位职责、材料员的工作程序、材料管理的基本要求、材料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二,材料消耗定额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消耗构成、消耗定额的分类、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原则、要求和方法以及材料消耗定额管理的基本要求等,要求学生能实施材料消耗定额编制并能有效利用消耗定额;第三,材料计划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计划的分类、各种材料计划的关系、影响材料计划管理的因素、材料计划的编制原则以及材料计划的编制程序和实施,要求能熟悉项目材料需用计划和申请计划的编制步骤和方法、材料采购计划与加工订货计划的编制等;第四,材料采购与供应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采购管理的内容、材料采购方式、材料供应管理的内容以及材料供应方式;第五,材料运输管理:包括材料运输计划的编制、材料的托运、装卸与领取等;第六,材料储备与仓库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储备定额、材料仓库管理等;第七,施工现场材料与工具管理:主要包括现场材料发放与使用管理方法、现场材料的验收与保管;第八,材料核算管理。

2.3 常用建筑材料

主要熟悉和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主要是:第一,建筑工程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第二,砌筑砂浆与}昆凝土材料;第三,建筑墙体材料:砌墙砖、建筑砌块、墙用板材;第四,建筑防水材料;第五,建筑钢材与木材;第六,建筑保温与隔热材料;第七,建筑防腐与吸声材料。

3 归纳总结,建设训练模块

对几个拟定岗位的训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内容相同的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一个模块,对模块内的内容进行整合,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能提升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若干模块,如图1所示。为区别模块的唯一性、方便后续模块的添加以及避免在选择时重复选择相同的模块,对模块进行编号。对属于基本知识的模块编号为Module1j,对属于基本技能的模块编号为Module2j,对属于技能提升的模块编号为Module3j,即将每个模块定义为Module4j,其中代表所属类别:i=1,2,3,i=1表示属于基本知识类,i=2表示属于基本技能类,i=3表示属于技能提升类;j=l,2,L,n表示在各自分类里的序号。

同样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基本知识类课包括模块有建筑材料基本性质模块、水泥模块、石灰模块、石膏模块、砌筑砂浆模块、混凝土模块、建筑墙体材料模块、建筑防水材料模块、建筑钢材模块、建筑保温材料模块、建筑隔热材料模块、建筑防腐材料模块以及建筑吸声材料模块等;基本技能模块可包括岗位职责及基本要求模块、材料消耗定额编制模块、材料需用计划编制模块、材料采购管理模块、材料运输管理模块、材料仓储管理模块以及现场材料验收模块等;技能提升部分可为一个实际项目的现场材料员的实训练习。

对每个训练岗位,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前期考核和学生自我意愿,选择若干模块,进行训练。

4 实践应用,创新概念模式

在新一届的毕业班中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择6-7人左右进行试点训练,根据自己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岗位,在已经完成的模块中,选择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能提升模块内容进行训练。指导教师一周例行两次进行指导,在两次之外,参加训练的同学若有疑问,增加指导次数与指导时间,确保最终训练项目的完成质量。

毕业设计概念模式将相互独立的各个课程设计紧密相联系,避免的重复的训练,加深的毕业设计的深度,使学生能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主动带着需要和问题去学习。同时提供一种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的方法;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增设训练小项的研究,确保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使之能更早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丽丽.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1):36-38.

篇(6)

中图分类号:[TU2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迎泽公园园路铺装的背景

1.公园背景

太原市迎泽公园位于省城太原市的中心地区,北临迎泽大街,东靠青年路,西与解放南路毗邻。始建于1954年,全园总面积66.7公顷,其中湖水面积20公顷。1957年6月1日,公园正式售票开放。经过50多年的建设,公园成为一座山清水秀、绿树成荫、花草遍地、亭阁相映、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综合性文化娱乐休闲公园,是省城目前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但因公园规划设计不到位,功能区域混乱,综合承载力较低。 为此,迎泽公园向社会引资9000多万元,拆除槐树林等其他区域分散的游艺设施,在南湖引进30个新颖、刺激,技术最领先的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大型游乐设施,主要分为西侧入口广场、水上游乐区、儿童游乐区、青少年及成人游乐区。位于解放南路的西侧入口广场是游乐区的主要入口,此处以“峡谷漂流”为主,并配以卡通人物铺装广场。

2.园路现状

公园南湖占地总面积为20公顷,湖水面积为3670平方米,而贯穿于南湖的园路面积为36800平方米,主要分为:

①主要园路—是联系全园各景区中心、主要景点、主要游乐设施及主要广场的园路,也是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还要通行如生产、救护、消防、游览等少量管理用车。宽度为5米,长度为3600延长米。

②次要园路—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主要有了设施。宽度为3米,长度为4500延长米。

③游步路—是主要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公园的各个角落,供散步休息之用,满足两行人走路宽为1.5米,长度为2000延长米,单人为1米,长度为3300延长米。

二、园路铺装的原则

1.根据功能方面铺装

公园园路铺装要从公园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地形、地貌、风景点的分布和园内活动的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更须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

2.根据事物方面铺装

公园园路铺装要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以丰富景观变化,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景观层次,活跃空间气氛,体现公园自然幽径的特点。

3.根据环境方面铺装

园路铺装还要结合不同的环境,而改变铺装性能。在树林或草坪中,路可铺成步石或休息岛;遇到建筑,路可铺为“廊”;遇山地,路可铺为盘山道、石级;遇溪流或湿地,路可铺为桥、堤、汀步等。总之,路可用铺装出的丰富体态和情趣来装点园林,使园林又因路而引人入胜。

园路的铺装除考虑以上原则外,还要注意交叉路口的相连避免冲突,出入口的艺术处理,与四周环境的协调、地表的排水、对花草树木的生长影响等等。

如何实现园路铺装的多样化1.不同铺装材料体现不同的风格不同铺装材料体现不同的风格。“花环窄路偏宜石, 堂回空庭须用砖”, 园路铺装材料的选择应该因地而异。例如, 在庭院深巷之中, 使用古典的青砖甬道, 能使园路显得庄重沉稳; 若使用的是“花街铺地”, 则更显随意和优雅。另外, 如果在水体旁边的园路上选用花岗岩作为铺地材料,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便落到水体的软质景观之上。2.遵循铺装材料的铺装的范式人们在生活实践之中, 对不同的铺装材料有不同的认识, 总结出它们的各种特性, 根据其特性人们有归纳出每一种材料的施工工艺。以木材铺装的铺设为例, 普通的木材铺装要先经过防腐处理, 使其适合于作为室外的园路铺装材料。在铺设的时候, 通常木材都要被架空处理, 即在木材铺装之下设置龙骨架。另外, 木材在拼铺的时候, 在木材与木材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 一方面使行人带来的沙粒能及时清理, 防止对木材的磨损, 另一方面, 对木材的热胀冷缩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3.公园二十年前后的对比 根据实地调查,20年前迎泽公园的园路,主要园路多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和六棱砖为主,小径多以土路为主,其路面会随地表温度增高而高,造成土壤排水、通风不良;色彩、图案较为单一;不易渗水、不利于保护地下水源,对花草树木的生长也不利;不好维修,景观效果差。

随着新兴材料的增多,20年后的园路,则主要园路多以彩色沥青混凝土、预制块为主。一是工厂化成本较低、颜色品种多,且可以重复使用。如形状有方、长方、六角、弧形等等,变化很多,可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二是彩色沥青的应用逐渐广泛,它能把“情绪”赋予风景,如彩色卵石路、水泥调色路等。小径多以卵石、碎花岗岩板等材料拼成健康步道,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也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

四、园路铺装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公园道路铺装时,要根据功能区域的不同进行铺装,如儿童活动区的园路铺装,一定要注意路牙石的高度,一般不要超过5cm以免绊倒游玩中的儿童;

2、在公园道路设施上,应考虑到残疾人的通行,特别是园林建筑出入口要铺设平整、无台阶,并穿插盲道的专供园路;

3、公园道路材料的选配上,要注意选用既外型美观实用,又环保防滑耐用的材料,以保证下雪天游人的正常通行和部分雨水的良好渗透,同时也不失园路景观的观赏性;

4、园路铺设中,还要考虑到雨水的排泄,特别是公园道路在不设排水系统的情况下,道路应铺成中间平两边略低的路面,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排掉路面雨水,而且路边绿地也能得到水分。

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了,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铺装装饰我国现代园林与古代园林已有一些差别,所以现代园林或城市景观中,在进行铺装时,图案也发生了些变化,但是在做铺装时我们仍要根据整个景观的立意而采用不同的图案表现,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在现代的园林园路当中又应该怎样创造宜时、宜地、宜景的铺地景观,已经成为当前建设园路景观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2009年11月16日,徐世正式出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他面对的仍然是打了30年交道的实实在在的“混凝土。不同的是,他正在努力地将传统的硬且脆的混凝土,通过科学的魔方,改良成为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能的混凝土材料新品种。

“我将继续发挥学术专长,带领建工学院的学科集群走向国际一流。”56岁的徐世平静地说。

“最年轻的元老”

1979年夏天,徐世考上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赵国藩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他早早地做起了准备,并瞄准了当时国内还没有开始研究,国际上才刚刚兴起的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领域。1980年,时任国家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铮老先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于骁中先生刚刚在《水利学报》上发表了关于混凝土断裂力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徐世对该方向的研究兴趣更大了,但是对其发展前景还不是十分明晰。

正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朱伯芳工程师正在大连工学院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朱院士是研究大坝温控的,那时他在国内已经很有名气。我去拜访他,想听听他对于我选择混凝土断裂力学作为研究方向的意见。”当时的徐世此前也未曾有与朱伯芳谋面的机会。但朱伯芳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徐世。“他对我说,60年代就想从事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但是组织不同意,安排我去三门峡大坝研究大坝温控。现在有机会了,就要好好做。这个领域,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只要你辛勤耕耘,一定能收获很多的果实。”

研究方向确定下来了,但随后又碰到更为棘手的问题――缺乏试验和测试设备。“我当时所有的研究经费总共不过500元,但要做断裂力学试验,必须测试裂缝口张开位移,所需要的夹式引伸仪一支就要800元。”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和结果,从没做过实验仪器的徐世决定自己动手做一支夹式引伸仪。

经过一番打听,徐世找到大连工学院机械系卫国强副教授寻求帮助。卫老师告诉他,加工夹式引伸仪需要16硅2锰弹簧钢,但这种弹簧钢在市场上买不到。这让徐世傻了眼。“市场上买不到,我就一家一家地到企业去打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1周的寻找。徐世娘终于在一家军工厂找到这种弹簧钢。“但他们不卖给我。因为我想买1公斤,他们说要买就得买一捆,一捆是32公斤。”徐世一咬牙,就把这32公斤的弹簧钢搬回了实验室。随后,徐世又找到学校基建处,希望买些实验用的木材水泥、砂与石子。“我告诉他们我手上仅剩的一点经费,看能买多少?基建处的老师说,你这点钱买一样材料都不够。算了,我们送给你得了,也算为你的研究工作做些奉献。”

“走进科研殿堂的第一步,我是在大家的无私帮助下完成的。”徐世感激地说,自己当时只有满腔热情和一股子韧劲,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热诚帮助和周围同事的鼎力支持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经历的这些小挫折,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会以平常心对待科研中碰到的困难,努力去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

1981年的冬天,徐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当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岩石混凝土断裂力学学术会议上,他的研究论文被《水利学报》和《冶金建筑》(现为《工业建筑》)两个期刊选中。这是他进入混凝土断裂力学这个领域以来发表的首篇学术论文。与他的论文同样受关注的,还有他的实验测试仪器。徐世娘回忆说:“国内很多同行买不到16硅2锰弹簧钢。后来他们找到我,我就陆续邮寄给他们,解了他们研究中的燃眉之急。”

自涉足混凝土断裂力学领域的研究以来,徐世就一直执著于国内研究混凝土断裂力学的研究。1985年,在河海大学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徐世就被与会的一些老教授称为这一领域“最年轻的元老”。“搞基础研究不仅难度大,周期长,而且要耐得住清贫。”徐世说,建筑行业本身来钱又快,一旦受到市场诱惑,很多人就直接下海了,能坚持到最后的很少。“到我2004年从德国回国后发现,原先仅有的几个同行早已退休了,那时真的感到愈发寂寞。”

重视科学原创,服务国家建设

传统混凝土易开裂,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成为引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问题的根本在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低、韧性差和开裂后裂缝宽度难以控制等缺陷。为克服混凝土这些不足,徐世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围绕国家大项目潜心研究,努力攻关。

“建筑为什么会寿命短,是因为混凝土易开裂,开裂之后引起钢筋锈蚀,导致膨胀,又进一步引发更大范围的破坏和开裂,这样就对这个建筑结构产生严重的危害,从而致使结构失效,丧失使用功能。”徐世说,从事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减少裂缝危害的理论支撑。甚至是研发新材料的理论基础。

1983年,徐世撰写基金申请书,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批获准项目“混凝土断裂和损伤的机理”。在这个项目中,他采用激光散斑干涉法,发现了混凝土裂缝失稳断裂前存在着裂缝的稳定扩展阶段和断裂过程区,并提出了混凝土断裂概率模型和尺寸效应公式;1984年,徐世又负责承担了水利水电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尺寸效应”的研究工作。考虑到工程实际的需要,徐世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大胆地进行了国际上最大尺寸和最大规模的混凝土I型断裂韧度测定,在国际上最早将光弹性贴片法应用于测量混凝土断裂过程区,发现了当试件高度大于2米时,混凝土断裂韧性为常数,其断裂过程区长度的影响可以忽略,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可以直接应用于混凝土大坝的裂缝安全评定。课题的成果已应用于我国东风拱坝裂缝的防治分析中;1986年,徐世在“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混凝土裂缝的评定技术”的全国招标会上中标。徐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全级配混凝土断裂实验研究。该研究为我国高混凝土坝的裂缝防治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徐世远赴德国继续他的研究。当时,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的赫尔斯道夫教授,对徐世完成的国际上最大混凝土断裂试件的断裂力学实验研究成果很看重,帮他联系到了当时正值盛年的斯图加特大学奥托格拉夫研究所的莱茵哈特所长,建议他去德国之后在莱茵哈特教授那里开展合作研究。赫尔斯道夫教授还专门给德国洪堡基金会写了推荐信,帮助徐世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励基金。

在德国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徐世度过了他依然忙碌的国

外研究岁月。莱茵哈特教授为徐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自由而宽松的研究环境,配备了强有力的实验研究小组。“德国教授擅长把基础研究与工程相结合,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徐世解决了国际上一直未能解决的纯剪切断裂试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首次实现了各向异性材料和混凝土材料的纯II型断裂韧性和断裂能的测试。特别是利用这个难能可贵的可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的机遇,他系统地完成了混凝土双K断裂模型和基于裂缝粘聚力的裂缝扩展阻力新KR曲线的理论架构和基础。

1998年开始,为发挥徐世的学术专长,大连理工大学支持他建立了国内课题组。徐世同时带领这个课题组开始了对“混凝土裂缝扩展的断裂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这是基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的课题。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他们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系统测试了混凝土的双K断裂模型的断裂参数,测试了不同混凝土等级的基于裂缝粘聚力的裂缝扩展阻力新KR曲线,建立了以能量释放率为参数的双G断裂模型及新的GR阻力曲线理论等。近年来,该研究成果已经在三峡大坝裂缝稳定性分析等国家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6月,该成果还被作为制定我国水工混凝土断裂韧度测试规程的基本理论。

“从1998年开始,我的研究开始从‘混凝土的断裂韧性’转向‘韧性断裂的混凝土’。”徐世说,转变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变传统的配制混凝土的方式,设计制造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实现节能环保。“传统的混凝土是脆性的,它的抗拉强度比较低,再怎么进行温控,也很难避免出现裂缝,所以必须要提高材料的韧性、增强材料自身抵抗开裂的能力。”

2000年,徐世带领其国内课题组率先开展了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研究。2004初,徐世完全回国后,这一研究工作取得了加速进展,在国产胶凝材料基础上研制出极限拉伸应变高达3~6%和挠跨比高达12%的应变硬化UHTCC新材料。这项研究工作改善了普通钢筋混凝土本征缺陷,可解决普通钢筋混凝土梁长期使用安全性下降和服役时间达不到设计寿命的问题。俄罗斯《大众机械》杂志2007年撰文将该材料列为未来能够使人类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无缺的十大新技术之一,与其并列的有相变随即闪存,汽车智能一体化、可印制太阳能电源技术、防伪护照、人体局域网、等离子电弧汽化技术、网络视频技术、聪明药丸等。

“现在桥梁桥面铺装用的混凝土为了防止开裂,铺得都很厚。如果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桥面铺装厚度可大为降低,桥梁自重得以减轻,相当于桥上的汽车载荷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隧道衬砌一般都用60~80公分厚的混凝土浇筑,如果使用新材料,降低它的厚度,隧道的开挖量减少了,用的混凝土也减少了。特别是,我们国家基础设施的重大工程结构。比如大型桥梁、高混凝土坝、城市地铁和城市建筑使用寿命如果能达到100年甚至300年以上,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国家财富的积累和真正意义的节能环保―我们不用生产那么多水泥、不用去挖那么多山和毁坏那么多植被了,就可以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了”徐世说。

以创新带动学科发展

原大连工学院老院长钱令希先生来自浙江大学,他给徐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钱老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浙大人的‘求是’精神,真的让我打心眼里佩服。”徐世说,“求是”才是科学态度,才是科学家应该坚持的。“正是钱老先生力邀,叫我从德国回来的。能有机会到浙大工作,更应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我的管理和科研中。”

在受聘担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前,徐世像做基础研究一样,对国际顶尖大学士木工程学科的设置和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发现,这些国际顶尖的大学越来越重视土木与环境工程的相互影响,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新材料和新材料结构的研究。徐世说,材料的创新是土木工程结构领域最带有革命性的根本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制高点。目前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世界著名大学得到了广泛研究,其研究趋势已经从传统的被动地研究材料和结构的性能,包括研究材料和结构的断裂性能、耐久性能,可靠性等,转向主动地根据工程需求研究出具有集多种高性能性质于一身的高性能材料和结构。“有趣的是,这些研究高性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的学者,大多是我在混凝土断裂力学领域的研究同行。”徐世说,“我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根据研判和实地了解,徐世描绘了浙大建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科(已有80余年厚实发展历史学科)的愿景――学科发展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集群:岩土工程、空间结构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学科和建筑学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交通工程学科。经过几年的努力,土木工程学科进入国内前3名,水利工程学科进入前5名、建筑学进入前8名,在大平台建设上迈出一个新台阶,承担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大项目,在土木水利工程学科几个主要领域出现若干具有国际前沿水平和影响的学术成果。

篇(8)

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皆围绕一条主线即:组成性质应用而展开。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通过对比,掌握不同结构材料的不同性质,比如混凝土、砂浆和砌筑块材等脆性材料的抗压性能远优于其抗拉性能,工程中主要作为受压材料,如用于受压柱和墙等,而建筑钢材和木材等韧性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主要用于梁等受弯构件或构件的受拉部位。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密切结合工程实例。如对一些工程质量事故,可以分析技术上的原因,同时指出劣质建材或偷工减料产生的社会根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3]通过工程材料应用的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材料性质的优劣对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影响。又既加深了对材料性质和正确应用的认识,又增强了责任感,为培养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做准备。其他材料部分对其他工程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吸声隔声材料等,结合具备各功能的基本原理介绍现有不同的功能材料常见品种和优缺点,弄清如何根据不同工程应用条件合理选用功能材料。

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应该避免满堂灌式的填鸭式教学,对课堂教学应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每节课的组织最好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用五至十分钟作引言:课堂前十分钟左右,学生大多还不能高效的接受教师所要介绍的内容,故教师不宜直入主题,设置引言可起到铺垫作用,使学生渐入情景,并激起其对本堂课主要讲授内容的求知欲。(2)用三十分钟讲授本堂课的重点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可讲授、可讨论等等。(3)用五分钟小结:小结是对本堂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归纳,使重点更加明确。(4)用五分钟引入下次课内容:小结后可通过设问等方法引入下节课将要介绍的内容,例如采用课前提问的办法,即在本节课快要结束时,给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下节课讲述课程新内容前,先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回答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课后通过自学获取知识,[4]同时方便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当然每堂课的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

除了时间和内容的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语速适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东西,特别是对于抽象或艰深的东西,学生有一个理解和接收的过程,因此,讲课时忌语速过快。(2)讲解准确:在内容正确的基础上,教师的讲解力求准确。(3)力求精辟:对知识点的概括力求精辟,让学生掌握到精髓。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抛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真正使教学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5]2.2课内实验本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贴近工程实际。课内材料试验的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对不同材料的性质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其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材料进行相关试验,可以掌握基本的试验操作和材料性能检验方法,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材料验收、质量鉴定、材料试验研究等方面,打下必要的基础。对所获得有关性质的实验数据,例如强度、弹性模量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结构的设计或分析等打下基础。为保证课内试验的教学效果,应做好实验组织和考核工作,细化考核指标,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实验,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开放试验室资源,鼓励学有余力和有兴趣的学生开展适当的创新性实验。

实习现场施工的工程实践是感性认识的另一重要来源。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完善相关知识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在工地上,可以看到不同材料的具体应用、学到具体的施工操作和检测方法、了解常见工程弊病及其解决方法等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多观察、勤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建筑材料方面的设计竞赛,是另一种作用显著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可以检验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是否具有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参加全国“第二届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由于有了展示和发挥的平台,下届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而且通过学科竞赛我们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校正和促进作用。学科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经过实践修正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可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动态和前沿,学会查阅文献、制订方案、撰写论文等,为日后继续深造等积累一定的科研经验。此类创新或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

作者:刘凤利 刘俊华 单位: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开封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篇(9)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54-02

一、概述

文化支配着建筑,建筑体现着文化。与古代中国灿烂的思想文化一样,中国古建筑有着自己独立的建筑思想体系和艺术特色,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新的建筑技术、材料、装饰的出现,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变化,曾一度使我国对古建筑的探索中断。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外来先进的建筑文化对本土传统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形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认识与了解,为保留与传承古建筑文化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做出努力。

二、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一)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

与西方人笃信基督教不同,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绝对的统一的宗教,中国的宗教也从来没出现过像西方那样教权高于皇权的局面。西方宗教中追求永恒,否定现世、追求来世的思想作用于建筑中,便产生了大量石质的永久性建筑物――供神使用的教堂。在欧洲古典园林的营造中,人被认为是与自然对立的存在,处处体现着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形态都同时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宇宙自然观。在城市规划与住宅建筑中受儒家影响较大,建筑的体量、材料、制式处处都要符合“礼”,在空间布局形式显现出主次分明、长幼有序的秩序感,例如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而在圆林营造中,则受道家影响较大,显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建筑隐匿于自然环境中,像苏州各园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另外,传统建筑中还特别重视建筑与当地气候环境相结合以及改善建筑内部小气候。

(二)中国古建筑的材料

中国古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世界上其它建筑体系中采用石、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不同,中国古建筑更偏向于木材。据考古发掘,在距今已有6900多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已经发现了带有榫卯结构的干阑建筑构件,可见古人对木材的应用上一开始就显示出了超强的智慧。其选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1.木材是古人最早掌握的建筑材料,当砖石拱券结构在东汉后期逐渐发展起来时,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已有千年的历史。一旦材料与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理性模式,并能满足绝大多数建筑需求时,人们就会在思想上产生惰性,理性模式进而成为文化上的非理性选择。2. 先秦时期,先贤对于国君的赞美与否,首先着眼于其宫室是否简朴,一时间中原地区形成了一种“卑宫室”的思想,宫殿不求华丽,一切从简。木材的易取材加工、建筑的建造周期短、耗资少等特点使其从其它建筑材料中脱颖而出。3.在中国古人的传统哲学里,个体生命只有在族群里面才有意义,个体是短暂的,群体才是永恒的,追求片面的永恒是荒谬的,建筑作为人的一种居住器物,也是没必要使它永存于世的,而陵墓作为逝者永恒的居所,自然而然就需采用永久性建筑材料。

(三)中国古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建筑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原始穴居到地面建筑,从夏商时期的木骨泥墙、茅茨土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台榭建筑,至东汉佛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的形式,及至明清时期古建筑的类型及构造形式已多种多样,各地区建筑形式更是风格迥异、姿态万千。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上的一脉相承,使得古建筑一直保持着以土木结构为主体,不断发展和完善,最后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中国古建筑在结构体系中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穿斗式是用纵向的穿枋和横向的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檩条直接落在柱子上,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构架形式用料少、整体性强,但柱子与柱子之间排列紧密,无法获得一个比较开阔的室内空间,其主要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抬梁式是在柱顶搁置梁头,梁头上置檩条,梁上再置瓜柱用以支撑较短的梁,由此叠置而上,这种构架形式室内的柱子数量少,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若再用“移柱”、“减柱”等手段,则可获得更大的空间,但也因为梁架的跨度非常大,整体框架因此用料粗大,外观浑厚凝重,是官式建筑的常用构架。有些地方还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即建筑四面采用穿斗式,而内部结构却采用抬梁式。此外还有井干式和干阑式两种构架。

中国古建筑中结构承重与空间围合分工明确,以柱、梁、枋、檩、斗等大木作通过榫卯结构的连接,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框架关系,檩上架椽子,上面铺设瓦面,四周再用墙面或隔扇进行围合遮挡。由于整个屋架的重量是靠柱网层传至地基的,墙面和门窗的设置因此变得自由灵活,在南方地区有些建筑甚至四面都采用隔扇,以改善室内的通风和采光。以榫卯搭接的木框架结构由于部件之间并不完全固定,所以能极大地消减地震力的破坏。

斗是中国木构架建筑有的结构部件,它是由水平放置的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大斗上纵横交错放置,上置斗,斗上再置,如此层层叠置,其间再穿插斜昂,以增强承重能力。其在结构上起到承托出檐、传递屋架荷载的作用。斗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之后经过长期探索,在唐宋时期达到成熟状态,同时在建筑中也建立起了以中截面为基本模数的“材分制”,加强了建筑营造的标准化与程序化,之后斗尺寸逐渐减小,加之真昂已近不再使用,到清代更有溜金斗折杆用料的不合理做法,斗的结构机能已被大大弱化,逐渐成为房屋立面装饰和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由于各时期斗的样式略有不同,所以其也成为古建专家鉴定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形式丰富多彩,其形态是木构屋架的直接外在反映。有别于西方教堂重视屋身的艺术表现,中国古建筑则更重视屋顶的表现。其优美的曲线、深邃的出檐、翘起的檐角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屋顶形式的使用受到官方的严格规定,重檐、庑殿顶、歇山顶用于官式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悬山顶、硬山顶用于次要建筑,民居则通常采用硬山顶。除此之外,屋顶形式还有尖顶、盔顶、顶、扇面等,若再将各式屋顶进行组合拼装,则其形式就更加丰富。在一些大型市政工程和园林建筑中,建筑的屋顶形式表现出灵活、自由、随宜的品格。

屋顶的飞檐翘角也是中国古建筑屋顶之特色。汉代建筑中由于其屋檐转角铺作尚未成熟,垂脊、檐口平直,但从大多数汉阙、明器、画像砖中可以看到,屋顶垂脊尾端出现有意地翘起,显示出了古人最早追求屋角起翘的意图。唐代之后,房屋外檐转角铺作已经得到完善,再配以檐柱的逐间生起,即可出现优美的檐口曲线。总的来说,我国北方建筑屋角起翘平缓,外观混厚凝重;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

(四)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包括对大木、小木、砖、瓦、石、油诸作的艺术处理,和为创造艺术环境而设置的建筑小品。大木作装饰主要是构件的卷杀和端部的艺术处理,如柱端卷杀形成梭柱和梁枋端头做成霸王拳、蚂蚱头等。小木作装饰是对门窗、廊檐、天花及室内分隔构件的艺术处理,如重要建筑中的大门会装有铜铺首、门钉,隔扇门下部的裙板、绦环板作雕花处理,屋架上施以天花藻井等。砖瓦石作装饰主要对房屋瓦件、墙面、台基、地面铺装的处理,如屋脊的正吻、仙人走兽,屋檐的滴水,墙面的砖浮雕。油漆彩画是对木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重要手段,既起到保护木材的作用,本身又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建筑小品主要是对重要建筑起到衬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北京故宫内的华表、日晷、嘉量、铜龟鹤等。

建筑装饰的特征主要有:1.它们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建筑装饰严格服从建筑的社会功用。2.它们中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非是可有可无附加物。陶瓦上釉是为了增加瓦面的抗水性,天花的设置是为遮住房顶屋架、遮挡灰尘的作用。3.它们大都趋于程式化、规格化,各自都有严格的做法规范,能极大地加快设计和施工的速度。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在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它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传承和发扬古建文化还需要一代代建筑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路基是公路路面施工中重要的施工程序,一般都是由石块或者土修筑而成的结构物,是整个公路质量的保障。

一、填石料的选择

1.公路填石路基施工过程中对填石料控制中粒径和级配的控制可以在石料开采的场地进行。其中,对于填石料粒径要求最大在层厚的2/3以下,并且不可以超过25cm。对于那些粒径过大或者是大于1/2~2/3层厚且级配不好的石块,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形成石块之间点线接触,造成填石料之间的缝隙过大,造成公路路面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因此,对于影响路面质量粒径较大的填石料应当将其集中起来,实施二次爆破或者是人工破碎等方式来进行加工。另外,对于已经进行填石的还可以用压路机对粒径较大的填石料进行碾压,要注意在碾压过程中,若是存在填石料级配不好、细料偏少的情况,可以选择进行细料的补充,然后在进行碾压。

2.填石料在进行铺施时应该采用渐进式摊铺法,填石料运送的汽车应该按照规定的路线前进,按照水平分层,先边后中、先高后低的方式进行卸料。在对路基进行碾压施工时,如果存在缺少某种粒径填石料情况时,可以选择用该级级配的填石料来代替,以免影响整个工程的建设。在摊铺的过程中如果存在填料粒径过大或者是级配较差等情况,可以选择在摊铺的每层表面的空隙内进行石屑、石渣以及中粗砂的填充,利用高压喷嘴向缝隙内喷水,反复几次,直到补充的材料完全进行缝隙中。

3.对于那些特殊情况产生的填石料(如隧道爆破等),在进行选择时应该注意其强度以及风化程度是否符合要求。易风化的岩石会在短期内会与空气、水等自然条件形成反应,影响自身的硬度、颜色等性状,因此不适合用作公路建设的填石料。另外,一些强度相对比较低、碾压易碎的岩石也不适合用作填石料。如果选择这种材料进行路基的填埋,会与自然条件发生反应而风化甚至是变成粉末,影响路面的性状,造成不均匀降沉,严重影响公路的稳定性以及使用性能。因此,在对路基填石料的选择需要进行CBR检验,只有符合要求的岩石才能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相应技术要求来进行施工。

二、路基施工管理

1.加强填石路基地基排水管理

填石路基存在空隙大等特点,水会从路面或者是边坡进入到路基中,很容易就会渗入地基中。另外,有的路基下方存在地下水,也会浸湿路基。这些进水的情况都会影响路基的稳定性以及使用性。所以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如果路基下面存在地下水以及路面水,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采取引排、拦截等或者是在路堤底部填筑不易风化的砂砾石、片石等透水性材料,形成透水层,对影响路基性状的水分及时进行疏散,防止其对路基带来不利影响。

2.加强路基承载力管理

在公路填石路基施工过程中路基的承载力是一个施工重点,如果路基的承载不好就会影响整个路面的形状,甚至会造成公路不均匀沉降,影响公路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公路施工前应该对路基的承载能力进行测试,确保地基的荷载能力能够完全满足各种路堤以及填石施工的要求。在路基出现大规模沉降时,路基的内部很容易就会出现剪应力,对路基的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路基存在承载力不足的现象,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来进行处理,否则严重的会诱发路基的塌陷和降沉,所以在公路填石路基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路基承载能力的管理,确保公路的质量。

3.加强路基边坡码砌管理

路基边坡码砌需选用的材料一般都是强度比较大并且不易风化的石块,在对边坡进行码砌时要注意其表面码砌而成的台阶应该在20cm左右,石块之间细缝可以选择用细石渣将其填满,保证边坡表面的平整性,增强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后期公路绿化防护。

三、填石路基具体施工工艺

1.施工前准备

填石路基施工前准备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即表土清理、填前碾压、测量放线和填料运输。

2.填石路基基底处理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要求填石路基基底的强度要均匀,如果基底材料是岩石和细粒土混合,应该加强对细粒土的处理,降低两者之间承载力的差异。对于混合基底来说,可以选择将岩石炸平,并且在细粒土部位设置过滤层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如果是细粒土基底,可以选择在填石路基上设置2~3层过滤层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并且要求材料的总厚度在30~50cm范围之内。另外,土木材料的使用还可以增强地基的均匀性。

3.填石路基摊铺

路基摊铺的施工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是利用推土机来进行粗推,第二是人工配合机械设备精平,第三是在细缝内填入细石渣、细石屑等,以此来保证路面的平整性,第四是在路基地表设置2%的路拱,以便于路基表面的排水,第五是配置专业人员对平铺后的路基进行质检,检查路面的松铺厚度是否符合要求,保证在最佳松铺厚度50cm左右,对于局部出现的过厚或者是过薄的现象,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及时的减薄或者是填补,从而有效的保证建筑层厚度。

4.填石路基碾压

填石路基碾压主要注意的方面有路基碾压厚度、速度、遍数以及填料的含水量等。路基的碾压厚度对路基的压实程度具有很明显的影响,在压实条件相同情况下,土层的密实程度与厚度成反比例关系,其中以表层5cm密实程度最好。碾压的速度主要决定碾压轮在单位面积内压实的时间,因此碾压速度比较低时,单位面积的碾压程度要比速度快时高很多哦,对材料的作用力也就越大。

5.路基质量检测

填石路基的压实检测一般分为水袋检测法和表观质量检测法两种。水袋检测法标准是每200m抽检6点、少于200m最低抽检2点的检测频率表,要求路堤合格率要在75%以上,路床合格率在90%以上;表观质量检测法的标准是,在进行碾压过程后,路堤表面没有明显的孔隙,大粒径填石之间没有缝隙十分紧密,利用铁锹等工具无法对路基进行开挖。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路施工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填石路基施工对公路的整体建设以及后期使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填石路基技术的研究与掌握,对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11)

[摘要]成本控制作为工程项目的“三大控制”中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一大难题。本文从理论出发,将成本控制和BIM技术相结合,分析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不同作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BIM技术创造利润调查问卷》,结合实际项目,从业主单位和和承包单位两个角度,系统研究基于BIM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优势,论文最后阐述了BIM技术在成本控制以及建筑行业的前景。

[

关键词 ]BIM;成本控制;工程管理

1.项目研究背景

如果问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大改变,这一定是快速更新迭代的信息技术。从上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各个产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建筑业是信息化产业中是相对落后的。据研究,全球建筑业与制造业每年的产值相仿,但在信息技术研发的投入上,制造业是建筑业的五倍多。IT投入不足导致建筑业信息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也难以快速提高。BIM技术的出现,也许是扭转这一问题的契机。BIM是上世纪末出现的一种信息技术,它的应用将对工程施工设计和项目管理产生重大影响。2011年5月住建部下发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已经把BIM作为工程总承包、勘察设计和施工类企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

2.项目研究意义

成本控制关乎低碳、环保、绿色建筑、自然生态、社会责任、福利等宏大叙事。众所周知,有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成本控制除了实现初级目标财务意义上实现利润最大化,终极目标是实现单位建筑面积自然资源消耗最少。施工消耗大量的钢材、木材和水泥,最终必然会造成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其次,优胜劣汰,企业想占得优势必须要做好成本控制,成本控制不力的企业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BIM本身是一种可视化程度比较高的工具,它可以提供一种更高程度的可视化表现。通过研究BIM技术在工程管理的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工程管理中各方、各软件之间信息结构化组织管理和信息交换共享,以及使各参与方之间做到有效沟通,从而保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顺利高效。

3.项目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方法搜集论文、期刊、书籍、网站等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施工成本控制的现状以及技术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优势。定性研究法。论文通过分析研究,对现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定性描述,同时定性分析了BIM的优越性,以及对传统成本管控的改良方法。调查研究法,走访时下应用BIM技术的企业和单位,向从事BIM技术的人士发放调查问卷,了解BIM技术为施工和设计阶段为成本控制带来的价值。案例分析法。论文通过研究国内部分应用BIM技术的案例,例证了BIM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优越性,从而支撑了文章的研究结论。

4.BIM技术简介

4.1BIM技术概念

BIM是近十年在原有CAD(英文名称:Computer Aided Design,中文名称:计算机辅设设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维(三维空间、四维时间、五维成本、N维更多应用)模型信息集成技术,可以使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业主、设计、施工、监理、造价、运营管理、项目用户等)在项目从概念产生到完全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够在模型中操作信息和在信息中操作模型,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从业人员依靠符号文字形式图纸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工作方式,实现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及减少错误和风险的目标。BIM是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过程,BIM 把建筑业业务流程和表达建筑物本身的信息更好地集成起来,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在建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因此这一模型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时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将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建筑工程的管理行为模型进行完美的组合。

4.2BI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建筑信息化建造的核心思想是Chuck Easterman在1975年提出的,其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进步,1997年欧洲学者提出BIM,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置的能力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在2002 年,建筑信息化模型的设计理念首次被Autodesk 公司提出,BIM 一词正式诞生。在一些政府公共工程项目的实践下,2007年,美国了国家BIM实施标准,随后,北欧四国、英国、韩国、澳洲、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区均了相应的BIM实施标准。由于Autodesk公司在中国对其BIM产品——Revit系列软件的推广,BIM新势力开始在国内兴起,国内一些大型设计院CCDI、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率先开始引进BIM软件,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逐渐尝试将BIM 应用于实际项目。

5.成本控制

5.1成本控制的概念

成本控制是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减少对成本的投入。对于业主单位而言,成本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进行筹划安排,制定合理的相关计划,实现投资目标,控制工程项目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对于施工单位而言,成本控制是指采取一定的方法控制工程项目本身的建筑成本,控制一系列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费用,它包括: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成本消耗,周转摊销费,机械费,工资,奖金,津贴,以及施工组织和管理费用。

5.2成本控制的特点

(1)优先性。因为工程项目有着一次性的特点,所以为了防止在施工过程当中出现工程事故,在项目开工时就要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接着以成本目标为目的,釆用各种经济、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成本目标。(2)优化性。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除了做到进度控制之外,还要做到质量控制,不能把成本控制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只有将成本控制与所有的控制职能、控制对象和控制要素合为一体,项目才能做到成本最低、效益做大的目标。(3)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因为施工项目其自身特点,成本会产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在市场经济的不定性环境中,会不定时出现各种突发因素,它们会对项目成本产生影响。需要及时地应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实施有效的手段,对成本目标实时地控制调整和监督并修正。

6.结论

6.1结论

要达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合理有效的目的,必然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彻底解决工程项目基础数据信息保存不完善、各单位之间工程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本文经过对成本控制和BIM技术的研究,指出将BIM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研究成果如下:(1)建筑行业使用BIM技术之后,将发生行业技术革新。BIM技术为工程项目不同参与单位和不同参与人员在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中提供了一个工程项目数据信息交流沟通共享协同的数据平台,并以自身参数化和协同化的特点,将工程项目BIM模型中各构件与建筑实体实现全方位全种类数据共享协同关联,通过对工程项目BIM模型的检查核对,能方便高效快捷地进行整个工程项目的控制管理。(2)与国外成模式成体系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相比,我国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由于自身的观念、人员、体系、制度、技术等缺乏和不完善,造成成本控制人员与工程项目脱节、工程信息更新不及时、控制手段单一等现象,直接导致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失效,极大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3)在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与管理的互动,不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模式,而是技术不断对项目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提出新的要求,确切的说BIM技术能够改变项目管理模式。作为建筑信息化的新的发展方向,BIM已从一个纯粹的理论变成了如今现实的应用工具。给建筑行业从设计、施工、管理、乃至于运营,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设计师可以通过BIM的模型更好的进行方案的优化比选,施工方可以从模型中获得比以往更多、更可靠的技术细节信息支持,项目管理者可以透过BIM的思想结合4D模拟建筑技术更有效率的展开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物竣工之后,成熟的BIM模型还可以帮助物业管理者开展设施维护与大修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一凡.基于BIM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分析.大连理工大学,2014.

[2]李贯峰.基于BIM的造价控制在施工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

[3]马志亮.BIM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问题和对策.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2).

[4]阎善华.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6.

[5]黄华.建设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新方式.内江师范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