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幼教实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类专业大一或大二学生必修的基础实验课程,是对有机化学这门理论课程的巩固和补充。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知识,蒸馏和沸点的测定等基本操作实验以及卤代反应、脂化反应、生物碱的提取等常用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1]。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技能知识解决有机合成当中的实际问题,根据要求独立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分离提纯方案,从而加深对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实践[2]。为了提高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养成科学、严谨的良好习惯,本文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安全知识教育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1引导学生认真准备,完成实验预习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主要通过各种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观察和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以及相应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课前预习时间不够,课堂效果比较差的情况,例如不清楚各种常用实验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在仪器安装或拆卸的过程中不小心将玻璃仪器打碎以及药品取用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因此我们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实验预习,了解实验的整个流程,查阅各种试剂的物化常数,包括使用原料和产品的熔点、沸点、密度以及毒性和安全性等等。并且根据教材内容初步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查阅实验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预习报告[3]。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每次实验开始前引导学生简单介绍实验的基本步骤以及需要的主要仪器,了解实验的预习情况,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部分预习不充分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他们重新预习,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实验,避免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每次教学的重难点,在实验开始前要对需要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充分的准备,了解各种仪器的使用和安装方法,确定所需试剂的实际用量,对实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时才能有的放矢。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
正式授课时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演示如何使用常用有机玻璃仪器进行蒸馏、回流、萃取、洗涤和过滤的操作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经过反复的练习能够独立的进行成套仪器的安装和拆卸。同时安装完成的仪器要严密和稳妥,符合实验要求,各接口处紧密相连,常压装置要与大气相通,了解安装与拆卸的顺序相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同学刚刚接触到实验室的各种玻璃仪器,动手能力比较弱,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进而对实验课程失去信心。例如蒸馏和沸点的测定实验中对温度计的位置有具体要求,而实际操作中少部分学生将实验装置的温度计水银球插到蒸馏头支管口上方或者支管口下方较低的位置。对于这一不恰当的地方教师要进行指正,说明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对于准确测定沸点的影响,让学生及时的修改并且认识到如何准确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沸点,理解正确的仪器装置才能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养成科学严谨的良好习惯。在实验过程中对观察到的现象要及时的记录,特别是在乙烯和乙醚的制备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反应温度超过170℃后主要产生是什么,在加热过程中反应液颜色有什么变化。记录下来的实验现象与操作顺序要相互对应,内容应当具体清楚,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做出简单合理的说明。实验结束后,学生应当将使用过的仪器清洗干净、摆放归位,课后根据实验结果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要真实、合理,不仅要求写出主要反应方程式,而且能够依据公式和实验数据通过具体的计算过程得到实验结论。总之,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动手、动脑,加强和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具有实际的独立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对本类实验的进展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不同实验方法的优缺点,让学生比较并设计合成路线,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探讨其中的不同之处[4],了解现代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进程及其前沿动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逐步运用熟悉的理论知识解决合成当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3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验课程当中,会出现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教材描述的内容不相符或者仅得到少量的实验产物。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检查整个实验装置的安装是否得当,实验步骤是否准确无误,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让他们在课后查阅有机化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找出实验成败的关键[5],并在实验报告当中进行具体的说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在刚开始时操作方面存在问题,例如重结晶实验当中加入过量的活性炭,过滤后的滤液中还有少量的活性炭,没有进行再次的过滤就直接抽滤,导致最终产物不纯。实验当中取用浓硫酸时不小心将微量的酸溅到自己的皮肤上,后来经过及时的清洗未出现其他问题。另外生物碱实验操作过程当中由于酒精灯使用不当,引发附近其他小物品着火,其他同学发现后立即扑灭。因此在实验教学开始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各种危险情况的处理办法[6],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室的各种安全守则,认真操作,必要时使用防护镜等相关保护设备。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实验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要及时强调,让学生清楚实验的每个步骤,化学试剂的使用和注意方法等等。也会出现个别学生没有带实验服,操作不认真的现象,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批评教育,了解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并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细心、严谨的良好习惯。结合上述情况,通过系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技能锻炼,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和设计创新的能力,增强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效果、开拓思维,为今后的毕业设计以及从事化学类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曾和平,王辉,李兴奇,等.有机化学实验[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14.
[2]王云侠,张世平,白银娟,等.浅探有机化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C]//北京大学.第十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出版社不详],2009:308.
[3]赵颖俊.有机化学实验指导浅探[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4):98,133.
[4]周艳,陈英.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8):145-147.
第一天,刘亚明老师和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们一同分享她的美术教学新理念:让幼儿画自己心中的画,讲自己心中的故事。让每一个孩子在美术活动中“想得出来!画得出来!说得出来!”一一这也正体现了《童心话语》的含义:展现童心世界的真善美,让孩子的美术活动和语言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的活动,成为孩子思维的活动,让孩子自由地去发挥想象!她说:“孩子的思维是源泉。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灵性,让孩子画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为画而画。”随后,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老师详细地阐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整合游戏式绘画教学方法和释放过程。其中,她所讲的实例“看牛撒尿”“蚊子和大象”“画妈妈”等许多案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都非常实用。从一开始,大家就被刘老师的一言一行所吸引,特别是她新颖的教学策略使人佩服。教师们个个都细心听讲,认真做笔记。
第二天,刘老师针对幼儿绘画创造指导方法以及幼儿绘画表现形式与使用材料的参考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她谈到:
美术活动的选材要儿童化、生活化,最好是孩子身边刚发生和熟悉的故事、游戏、动物等,如《好吃的糖果》、《淘气的小猫咪》等,孩子头脑里有印象、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并能发挥出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力。
绘画材料要多样化,为幼儿提供各种笔(包括自制的)、颜料、画纸,使幼儿在尝试新材料时,产生新的感受。如:《给柳树妈妈梳头发》绘画活动,老师给孩子提供了彩笔、油画棒、水粉、棉签、毛笔等,有的用棉签画线,用毛笔画叶子,用手指醮颜色画小花,孩子把画笔当玩具,尝试着各种玩法,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绘画过程要游戏化,有趣的游戏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表现力。如:绘画《种子宝宝长大》,通过游戏感知种子的生长。小朋友装扮种子,老师当园丁:“快给宝宝喝点水,宝宝长高了、长大了!”(教师带领孩子伸出胳膊,体会一点一点长高的样子。鼓励孩子把种子宝宝画下来“种子一点一点向上长,它们直着长、斜着长、螺旋着长……看看谁的种子宝宝长得高,谁得叶子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绘画创作。
活动引导情景化,如自助餐、打电话,把孩子带入事先准备的环境中,让孩子扮演角色,融入游戏中感受和表现,从而能够使之愉快自然地过度到绘画活动中。
评价作品故事化,绘画活动是孩子思想情感的表达。对孩子的画不要妄加评论,可以先请孩子讲一讲画的是什么,看看画面是否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尊重、倾听孩子画里的声音,欣赏孩子的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自身的进步,鼓励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孩子感到绘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越来越喜欢绘画活动。
第三天,刘老师讲了幼儿个性化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对于一些不会使用工具、画不出“形”、会说不会画、画面不生动不丰富的孩子作品的指导方法进行了讲解。
重点向老师讲了要突破“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传统绘画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到的五大教学方法,即:通过情景创设法,物象分析法,动作感受法、表演法,作品赏析法等方法来使教师的教法更灵活,使孩子的学习更自主。 参加培训学习的老师们说,感觉到以往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幼儿智力的开发。孩子总是被动地无法自己去想象,结果影响了幼儿思维和创造的发挥,听了刘老师的讲课,好像是为孩子们发挥想象开创智能设立了一个窗口。她们说:“刘老师的讲课内容我们感觉很受用。她是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并且应用于实践教学中。
第四天,刘老师对于美术活动设计的几大要素进行了培训,包括美术教学的选材,备课,上课流程、评课等内容。特别提到了不同年龄班孩子的引导过程不同,她说:“小班的孩子一定要多用游戏化的引导,中班的孩子则要用特征明显的事物进行引导,而大班的孩子要用挑战性的内容来引导更适合孩子的特点。”
刘老师将她平时收集来的优秀美术教学活动和大家分享。让大家进行现场评课,并且结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探讨。大家好像是被刘老师这些天来认真的教学态度所感染,发言都非常积极踊跃,气氛热烈。下午,刘老师引导大家在课堂上备课说课,模拟教学,使老师们在接受新的美术教育观念的同时快速进入到实践中去。
7月27日,是这次培训的最后一天,培训的内容是实践公开课。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幼儿园的魏煜老师和惠安幼儿园的关信玲老师依据《童心画语》教学模式,上了两节效果显著的示范课。
魏老师给小朋友上的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一课,在选材上选择了孩子们最熟悉、最喜爱的老师作为绘画的题材。课上老师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老师,通过对比观察老师的五官、发型、服饰、个子的高矮……使得老师的形象在孩子的头脑里有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在绘画的时候,创设出了自己的符号,设计出7漂亮的卷发头;有的孩子为了表达自己喜欢老师,给老师的嘴里画上了可爱的桃心还有的孩子画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老师在买菜的时候都要带上她。这些都真实地反映出了孩子们自己的想法。
通过 学习,能很快地熟悉 教材,努力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力求达到: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认真撰写导学案。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4)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二、计划内容:
1、认真学习师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
2、突出新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新需求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结合自身,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国家、省、县教科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
4、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经验。
5、常练教学基本功。
三、学习形式及措施
(1)以自学为主,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
(2)认真完成作业,作好学习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要求教师要以生为本,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探究和初步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情感目标。
二、信息技术优势
1.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由模块组成,任务驱动内容十分丰富,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立体感、动态感、能见度差的特点,直观地再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直接参与操作,在做中学,在做中体会到求知的乐趣,营造了活跃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练习中轻松的学习,通过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激发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2.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可以更多地参加到某项任务制作中,让大家一起合作地完成某一具体特定的任务。例如,学习用Word制作板报、网页,学生可分组操作,根据版式的不同,学生分工不同,根据爱好可分别选择文字的处理、插入图片、声音排版等任务,由小组中的同学分别来完成,使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各有所长,选择任务,共同完成作品制作。同时教师可以有的放矢的教学,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自然会向教师质疑,向同学请教,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促进了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互进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3.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有创新意识,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信息技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是培养学生多向、逆向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自己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让学生体验完成任务的快乐,使学生热爱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挖掘一些应用实例、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显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思维、去设计、去创新,在高中阶段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策略
作为新时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导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时效。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课堂。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不同心态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情感影响,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就必须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觉地领悟知识,理解原理,发展能力。
2.精心设计课堂,了解学习差异。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尊重这种差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想把最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所以做到课前精心设计,课上了解学生学习特点,课下及时与中差生交流。
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创造欢快轻松的环境,使幼儿在玩耍中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所以,幼儿园教学中要重视采用游戏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推动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优化幼儿教学意识,还可以将数学知识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重要价值
(一)采用游戏化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因为认知能力有限,思维发展不健全,就需要借助游戏活动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巧妙地融入其中,保证幼儿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二)可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
通过游戏活动,能够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强化其实践感受,使得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运用游戏化教学,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帮助幼儿提高积极的情绪,不断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体会到玩耍中学习的乐趣。
(三)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
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调动自身的各个器官,参与交流和互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认识。比如,在组织学习“5以内包含的序数”一节中,教师就可以把不同的几个动物放在五棵树上,设置“捉迷藏”的游戏,组织幼儿一个个找出小动物,同时仔细观察,然后回答什么动物在第几棵树上。以便使幼儿形成对序数的正确认识,强化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实现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环境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数字和图形的有效结合,这种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教师就需要利用这些物体,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例如,大班幼儿活动的教室,其周围就有各种各样的数学图形。在具体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借助这些材料,设置一群“小兔”被“兔妈妈”带着在草丛中玩耍的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总和、大小概念的认知。或者是设置小鸟在空中飞,小猫在地上跑的游戏,培养幼儿的数学空间思维,使其对方位形成一定的认知。
(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生动形象的数学游戏
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游戏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设计多种多样、形象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幼儿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初步认知。例如,在《掷骰子列算式》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幼儿认识骰子的数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计算。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结合讲解和演示的方法,通过“认一认,摸一摸,算一算”的方式,把不同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幼儿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算出骰子的数量。
(三)将数学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和认知规律,将数学游戏活动有效融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设计《值日生》游戏活动,教师组织幼儿回想,在每天吃饭时,值日生是怎样为大家分发餐具的,使幼儿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融入在问题情境中,回想“值日生都是怎样分发餐具的”“每个人都有几个勺子和小碗”,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运用中,还可以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实现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结合不同的数学游戏特点和形式,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指导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幼儿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水平比较低,就需要教师灵活地、针对性地对数学游戏活动进行指导,保证游戏过程的有序性和时效性。另外,在不同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进行大班幼儿个体游戏时,教师更多的是要在旁边观察幼儿的表现,不过多干涉游戏活动的过程。在集体游戏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参与其中,指导和带领幼儿做游戏。在一些小组练习的活动中,教师经常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评判者,分析和评价几个小组的不同表现,引导幼儿参与到讨论中,加深在游戏过程中,学到的数学知识。
三、结束语
幼儿教育中,实现游戏化数学,需要教师重视幼儿之间的差异,为不同的游戏提供丰富的材料,有效引导幼儿在游戏化教学中达到一种愉悦、自主的学习状态。正所谓:“游戏是幼儿的朋友,玩具是幼儿的知己”。在具体的数学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幼儿去学方面,而不是一味钻研怎样去教,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环境,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生动形象的数学游戏,将数学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结合不同的数学游戏特点和形式,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指导,不断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开拓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玩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亚平.浅议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策略[J].教育界,2015(9).
[2]夏琳音.幼儿园数学教学实现游戏化的作用与方法[J].考试周刊,2014(89).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优化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37-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应用。”
信息技术集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图文并茂,视听交融,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优势,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有趣。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多媒体动态变化中感受学习数学的美妙,从而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6只鸡,又来了8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课件用丰富多彩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展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形象生动,低年级学生在这个具体形象的动画情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地接收过程,而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反映,它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核心内容。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地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既抽象又拗口,学生辛辛苦苦地背下来,又往往不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同底等高”呢?由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无法采用重合的操作方法来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进行比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测量的过程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实在的操作意义,但不这样做又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手段,有效地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同底等高”,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定义。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学习难点
几何图形的教学,主要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一些动态的想象无法完成,操作起来则费时费力,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圆柱进行多次的切割、分解,一次次地合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图形。圆柱体的多次划分,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逐步呈现出来,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思想,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利用信息技术,巧设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设计练习题,可以巩固新知识。练习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把学到的新知识真正掌握。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利用多媒体信息传播效率高等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练习题配合游戏和数学故事等多种形式,既富有趣味性,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即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数学课的练习一般都处于一节课的末尾,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这时一般不太集中。因此,在练习时使用多媒体,其立体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可以使学生重新集中起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练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发学生强烈的复习欲望,自发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多层次练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练习题,由易到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数学训练。
例如,在都“20以内的加减法”时,要促使学生对计算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口算练习,我们利用电脑编写算式等技术制作计算游戏,课件可以实现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给题目,当学生输入答案后,电脑可以判定输入答案的正误,如果超过答案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当学生出错后会发出鼓励“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枯燥的口算练习添加趣味色彩,学生在与电脑比速度时巩固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思维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一个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伸拓展,创新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有时还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展示所有的答案,造成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打击。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不但可以把所有的答案给出来,使学生对号入座,而且还能展示一些学生未想到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中,在杯架上放着11个杯子,有客人到家作客,需要拿下6个,这时杯架上还有多少个杯子?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第一行摆10个杯子,第二行摆1个杯子。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如果都从第一行(从上往下数)取,这样的“取法”所对应的计算方法是:10-6=4,4+1=5。另一种方法是先从第二行取1个,再从第一行取5个,这种取法对应着方法是11-1=10,10-5=5。利用课件,就能充分展示不同“取法”对应着不同的算法,便于学生直观感知,并可对应不同的方法。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直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数学的世界里自由遨游。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35-01
玩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幼儿能够感受生活的魅力以及带给自己的乐趣。在幼儿园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务必要全程的参与,一是确保幼儿人身的安全性,二是对其游戏的行动时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幼儿在玩乐中身心健康的发育和成长。对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以及优化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这是提高幼儿园游戏实效性的关键。
一、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的类型
1.隐蔽性的设计
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规划性,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科学的设计,当然一切的设计工作都是在游戏活动开展之前进行的,不留下痕迹,以此去提升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致。
2.自然性的投入
幼儿教师在对游戏进行指导之时应该坚持自然性的规则,使幼儿有亲切之感,例如教师发现某一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今天我想造一辆轿车。”教师说:“好的,这回乘坐你的轿车,好吗?那你应该制造几个座位呢?”教师对游戏实施这样的指导策略,有助于幼儿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与锻炼。
3.延展性的组织
主要是指在游戏活动结束环节,教师看到幼儿对游戏活动依然恋恋不舍之时应该抓紧机会对幼儿提出与游戏相关的问题,例如“通过本次游戏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有幼儿说:“伙伴之间要互帮互助。”这是落实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目标的有效策略,也是教会幼儿总结与反思的主要途径,达到了对幼儿游戏延展的目标,同时,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提升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实效性的有效对策
1.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幼儿园游戏,强化自身的理论修养
这主要是针对部分幼儿教师对游戏存在的意义认识得模棱两可这一问题,此时幼儿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主体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因此教师应该开展以下两种类型的游戏:意识由幼儿自体产生的游戏,该类游戏带有创造性的色彩,可被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另一种游戏是教师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游戏,这类游戏通常会与某一教学活动整合在一起,可被视为游戏化教学。教师秉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作为对上述两种类型的游戏指导的法则,此时教师应该积极引进直接指导和间接这两种游戏指导策略。在对幼儿游戏获得进行指导时,必须保证而又有一定自主选择的权力以及自由活动的时间。
2.把握时机对幼儿游戏的部分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
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在幼儿发展方面存在的价值各有不同,各类游戏在指导环节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游戏设计阶段的指导、对游戏过程的指导、对游戏活动结束的指导。在幼儿游戏设计的阶段,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游戏场地的布置工作,以及对游戏用品的制作工作,在此期间教师应该对幼儿对游戏设计的方式呈现支持与赞赏的态度,并做出相应的指导与纠正;游戏过程中进行的指导工作之时教师要细心的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行为方式,在对其进行指导之时要使幼儿的独立性以及自主性得到保证;在游戏结束之时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对游戏场地进行清理,收藏好游戏用具以达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
三、重视对游戏环境的构建工作,实施隐性为主的指导策略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等内容。教师应该有效的运用幼儿园现有的教学资源,因地取材为幼儿游戏创设环境。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对活动的影响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平行式、交叉式与垂直式。平行式就是教学通过将某一游戏行为方式演示给幼儿,使幼儿对其进行模仿;交叉式就是幼儿教师直接介入游戏过程中对幼儿的行为方式进行正面的指导;垂直式就是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幼儿在游戏环节中出现的不端正行为方法进行纠正。
一、教师专业化与幼儿教师专业化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虽然想赋予教师专业性职业的地位,但并没有断言教师就是专业的地位,倡导“教师应当成为一门专业”。由此开始,国内外学者就“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的展开了激烈地争论。这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在于,对教师专业的性质与内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大家认同的严密的.体系。因此,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有必要从专业有别于职业的特性说起:
1984年曾荣光综合了维伦斯基(Wilen-
sky)和古德(Good)的研究,提出了七条核心
特质(专业知识范畴)和十条衍生特质(专业
服务范畴)。专业的核心特质是:(1)一套有
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2)一套与理论系统相
应的专业技术;(3)理论与技术的效能获得认
可与认证;(4)专业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
功能;(5)专业人员服务具有忘我主义;(6)专
业人员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7)专业人员的
服务公正不偏。专业的衍生特质是:(1)受过
长期的专业训练;(2)专业知识是大学中的一
门学科;(3)专业形成了垄断的专业知识系
统;(4)有管理控制职业群体的自主权;(5)有
制裁成员权力的专业组织;(6)专业人员对当
事人有极高的权威;(7)对与其合作的群体有
支配权;(8)专业人员对职业投入感强;(9)有
一套制度化的道德守则;(10)获得社会及当
事人的信任。
由此理论来看,教师职业还不能称为一门专业,而只是“准专业”或“半专业”。但一种职业能否被称为专业是由其自身性质及发展水平决定的。教师的职业事实上具备一切专业化的特点,只是目前自身发展水平和外部条件不成熟而已。随着对教师素质的日益关注,把教师或教学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来看待,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及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含义的讨论尚未达成一致,有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从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两方面来界定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和斗争的过程,前者为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为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
(2)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来界定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地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实现这种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也需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从静态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
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过程,教师职业在这种过程中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提升地位;又是一种目标,就是教师职业真正起成为一种专业。从过程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教育界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但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地位的提升是不可能的。只有教师个体专业化了,教师的职业才能社会化。
2、教师的专业特性
虽然目前教师职业尚未成为一个专业,但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极大可塑性和能动性的人,这决定了教师不仅具备一般专业的共性,还具有不同于医生、律师等专业的个性,具体表现在:
(1)教师除了具有专门的科学知识,还应具备实践的智慧、批判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行动和寻求变化的能力;
(2)对教师的培养方式不能只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更应强调教师对实际教育情境的反思、探究以及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3)与医生、律师相比,教师专业道德具有更强的利他性,这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更基本的专业特征;
(4)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教学不仅是拥有知识技能的专业,更是一种人际关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质也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5)与医生、律师相比,教师专业组织的功能主要不在于市场的垄断和自身保护,而在于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的自主性主要应表现在教师有权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
幼儿教师专业化基本含义:把幼儿教师视为专业人员,使幼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把幼儿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即确认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使幼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就是通过专业训练使幼儿教师达到相应的专业素质水平,使幼儿教师由普通人成长为专业人员。
全儿教育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以下简称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
(1)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八2)善于
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
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3)善于
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4)计
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
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5)
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
支持力量;(6)与幼儿家庭家里积极的有效
关系;(7)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
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
(8)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
可见,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取决于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而教师专业素质的获得是一个动态过程。幼儿教师要通过持续的学习与探究,积累并反思教育经验,才能逐渐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在这种完善、提高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经历了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由普通人到专业人员的成长过程。
二、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舒曼认为,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的范畴分别是:一般通识教育(general liberal education)、专门的学科知识(subject knowledge )、教学原则(knowledge of pedagogical principles、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了解学生之差异(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 persity )、教材内容( knowledge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思想表达与沟通技巧(performanc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教育背景及基础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 and foundation)等八个方面。司奎文在《司奎文对有效教学的观点》 ( Scriven ’ s requirements ofeffective teaching, Scriven)一书中认为,教师素质应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技巧、学生学习成果评量、教师专业精神与态度、其他有关学校的服务工作。
NAEYC在2001年至2003年制定了三套有关美国幼儿职业从业者的教育训练计划,三套计划均包含了五项幼儿教育从业候选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核心标准。标准一: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标准二:能够构建家庭和社区的关系;标准三:能够对支持幼儿及其家庭的措施进行观察、建立档案、开展评估;标准四:具有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标准五:应成为一名专业人士。
我国很多学者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已不再囿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转变为与幼儿具有良好沟通、反思型的专家。例如,学者张博认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以下特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育能力;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技术;高水平的活动设计能力;与幼儿进行高水平互动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对环境的设计和使用能力;对问题和幼儿进行研究的能力。
学者张元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将幼儿教师的素质总结为: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这五个方面。
庞丽娟教授也从六个方面具体地说明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承诺;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专业化学习。
(二)幼儿教师素质结构的构建
上图基本概括了笔者对幼儿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想,其主要内涵如下:
1.职业知识
幼儿教师从事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在学前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幼稚状态,体现在知识、生活经验方面是一张白纸,性情上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思维方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前教育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有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特征和专业服务对象。这就使幼儿教师不一定要求掌握某一门学科的高深的知识,不要求成为某一门学科的专家,但应当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的通才,应当是音、体、美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应当成为深刻理解儿童心理的儿童教育专家。
另外,幼儿教师不是专业理论工作者,但是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是支撑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幼儿教师应当具有拓展和培育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因此,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培训中要确立以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必须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要真正把小学教师培养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的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知识。
2.职业技能
从教师专业化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出发,考虑个体素质的多元化发展和自我完善,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一般教育技能是指教师指导幼儿活动所必备的弹琴、唱歌、舞蹈、绘画、讲故事、观察幼儿、护理幼儿等。基本教育技能是指教育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行为的基本要素,包括活动的导入技能、活动引导技能、衔接过渡技能、活动结束技能、讲解讲述技能、设疑提问技能、总结评价技能、教学媒体选择运用技能等。综合教育技能是协调运用各种基本技能的教育行为,包括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技能、教育分析与评价技能、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利用技能等。这三个层面教育技能的建构,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行为结构,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突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
3.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由教师对教育专业所持有的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等构成的倾向性系统,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精神动力。
4.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包括十项,分别是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性情开朗,仪态端庄、举止优雅,幽默风趣、谈笑风生,好学进取、自我成长,思考敏捷、行事果断,做事积极、有条有理,做事主动、认真负责,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待人诚恳、亲切友善。
三、教师专业化对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的挑战
1.对幼儿教师现有文化水平的挑战
判断职业是否能够成为专业,其中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为这一职业是否形成了“垄断的专业知识系统”。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甚至带有垄断性,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但目前整个学前教育界的情况是,人人都可以指挥教育,家长的要求和意图往往决定了某些幼儿园办园的方向和原则。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在幼儿教育领域里缺乏较高文化水平的幼儿教师。我国幼儿园教师大部分是中师或中师以下学历,文化、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幼儿师范学校的招生起点低,学生在3-4年的学习中又以技能、技巧的训练为主,专业理论课基础较窄。文化底蕴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幼儿教育话语权的转换,影响了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2.对幼儿教师知识、技能结构的挑战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将专业化幼儿教师形象地比喻为,“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想继续跟他玩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这说明,教师专业化思想的深入,对幼儿教师出现了更高的要求。除了+A昌做舞画操”这些一般职业技能之外,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技能等综合技能。然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就是唱歌、跳舞、绘画等,在教育活动中往往以教师的这些技能确定教师的教育水平,而在相应的幼儿教师师资的培养中也存在“艺体化”倾向。
3.对幼儿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挑战
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那种按部就班的幼儿园日常生活,而必须具有自我反思、自我开发的能力,成为一名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幼儿工作者。因此,职后教育作为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业务培训缺乏计划性,由于受到资金、时间、人员安排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根据需要进行培训,造成培训工作的不平衡:有的教师多次受到培训,而有的教师培训机会极少,忽视对保育员的培训。特别是民办、私立幼儿园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权利没有任何障,职后培训成为一大难题。
4.对幼儿教师专业精神的挑战
教师的任务是培养人,这种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无私的、艰辛的劳动。因此,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强调专业精神。然而,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精神仍有待提高,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幼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儿童服务的意识、缺乏学前教育为儿童个体发展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与此同时,教师的奉献精神也正日渐式微,殊不知,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专业,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
四、改变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的建议
综上所述,改变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应从幼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以及幼儿教师自我成长、发展人手,主要措施如下:
1.通过本科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提高幼师资队伍文化素质
通过本科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再不能沿袭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做法—仅定位于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幼教管理干部及幼教科研人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目标,并以此构建“培养人一培养教师一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为思路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幼儿教育师资的素质。
2.在幼儿教师教育中着眼于不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内容的统筹
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应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不是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幼儿师资培养的课程方案的制订中,应避免两种极端化倾向:偏重于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偏重理论知识教育。因此,在幼儿教师教育中应重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艺术类课程四者之间的关系。
通识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需的知识内容,属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知识中一般知识,在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结构中具有特殊价值,因此应在幼儿教师教育有一定的比重。专业课程作为幼儿教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体系的重心。实践教学有助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的内化、专业思想的提升,可以尝试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比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育技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艺术类课程的比重和程度,应与注意其育艺术专业的掌握程度、标准有所区别,着眼于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重点培养。
3.自律他律相结合促进幼儿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鉴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线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因此,暂时无需教授技术性过强的专业信息技术知识。大多数学生最初接触信息技术是通过电脑游戏的方式,那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就可以以游戏为切入点,将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转化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
游戏化教学需要教师设计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乐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在设计相关课程时,可以充分利用可用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游戏策划,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和生活相结合。另外,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选择能够使学生获取信息技能的游戏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在设计或者选择游戏参与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教学目标。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可以预先设置一个较为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在具体教学执行过程中将目标一一分解,并在具体的游戏教学开展中进行细化和完善。(2)选择设置、合适的游戏软件。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教学游戏软件需要与所明确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即选择的软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够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另外,教学模式尽量设置成探究式,即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逐渐完成学习任务。(3)明确核心任务。核心任务或者核心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定游戏软件后需要为学生提出核心的任务,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给出课堂探究的具体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游戏娱乐。如此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让学生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清晰的理解和整理。
许多学生觉得物理难学,许多学生觉得物理难教,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认识到物理教学的本质。在笔者看来,物理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旨在引起物理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物理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幼教学习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师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幼教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教师。所以,对教师来说,他们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引导者,同时他们自身也是孩子们竞相模仿的对象,只有教师本人素质高,那么学生才能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去学习去成长。其实幼教的这种学习经验,放在物理课程教学中一样有效。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幼教学习中,很大的一点体会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而如何让孩子们在玩的状态下学习到知识,就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就会抱有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来探索,而这种探索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物理课堂上,可以效仿这种形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来优化物理课程教学。激发兴趣,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的。第一,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对于物理教学来说,需要的是一种适合、适度、适当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素质,多以现实生活为蓝本,不失时机的利用现实中的问题,吊起学生探求知识的“胃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始终是高涨的,学习起来也是事半功倍。第二,是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我们的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的广泛的,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的是学有所用,如果让他们用课堂学习知识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也对物理学习更加的感兴趣。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利用课堂学习知识解释、解决实际的问题,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加应用。第三,是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了样。各种先进教学设备的引进,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更加的多样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知识呈现方式,将更多更新的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上。学生会在惊喜、赏析中接受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强化建立起的兴趣与动机。
2、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
在幼教学习中,我们知道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去认知一些事物了,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也是如此。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对物理概念、原理的理解及运用。只要把握好了这一点,可以说物理学习基本不成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记住物理概念很容易,也有很多学生可以记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如果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准确,那么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就很难运用自如。无论是学生还是其他的群体,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是对感性知识的简单升华。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准确无误的。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已有的正确的,与科学结论相一致的经验与知识,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意义的。而一些错误的知识和经验,则是起反作用的。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引导学生对旧有的错误知识、经验进行批判和替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循循善诱、分层次、分阶段的原则。 转贴于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这话看起来有点片面,但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名师出高徒,反过想,就是如果教师素质不高,那将是误人子弟,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应该是首要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就物理教学来说,教师个人的物理知识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级别才有资格进行教学工作,学生遇到任何问题,教师都能够很好的解决,给学生一个完全的解释。教师的道德素质可以说是一个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所在,而人格魅力也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对教师的思想教育也不可以放松,使得教师成为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也是在幼教教育中,经常用到的以身作则的原则。
4、总结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优化物理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要抓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他们需要用最少的时间学习到最多的知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优化物理课程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原则上,笔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探讨,给我们的物理课堂注入更多强大、新鲜的元素,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一、目前我国会计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实训实验教材的内容简单、层次低下
财务会计人员要适应因行业、规模、岗位等不同所提出的挑战,然而行业、规模、岗位等不同所导致的差异在目前形势下前所未有地增大了,这种差异决定了学生对会计实践要求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的实训实验教材难以满足这种要求。首先,大多数实训实验教材是关于一般性制造企业的会计,内容常常是给学生一套制造企业某年某月的经济资料及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动手,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涉及的内容往往只是一个企业某一月份的经济业务,包括供、产、销的核算,以及成本的计算。其次,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业务没有涉及,实训实验教材的项目还应进一步拓宽到其他类型的会计主体,如商业、金融业、行政事业单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没有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财务分析、纳税筹划等财务分析能力。
(二)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即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学生拿到实习资料后,接着就按要求编制记账凭证,忽略了“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在学生,而是由于教师在准备资料时,就没有准备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判断选择,使学生从观念上就淡化或欠缺了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六条规定:“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但在会计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中几乎不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三)会计实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容乐观
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会计实验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验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目前各高校会计教师人数虽多,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不少高校中的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会计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在实践教学中,经常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判断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而往往理论知识与实际会计操作又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指导教师的解释不够真实,脱离实践,缺乏权威性。这种脱离实践的现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这一方面是现在的会计教师大多数是出校门进校门,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是大多数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四过于偏重会计信息生成实验,而忽视创造性实验
在会计信息生成实验中,主要以单个核算模块为主,注重对账务处理的步骤和各种原始单据的感性认识,对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如供应、生产、销售等基本业务流程不涉及,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错觉,没有会计岗位意识。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现行的会计实验教学,只是培养了学生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业务操作技能,而对学生如何利用会计报表的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创造性实验涉及偏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尽管我国的会计教育也已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想、新理念,但几乎没有切实将这一观念贯彻到会计实验教学中。
二、会计实验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撰写分阶段、多层次的会计实验教材,完善实验实训教材的建设
实验实训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教学质量。为弥补目前实验实训教材的不足, 应撰写分阶段、多层次的会计实验教材。针对本科阶段、专科(高职)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层次的教材,实验教材既要有广度的不同又要有深度的差别,不同阶段的学历教育目标应有不同的定位。在教材编写上还应注意如下几点: (1)在选择实验单位上,应尽量选择会计机构健全、内部控制良好、业务处理规范、业务类型全面的生产型工业企业(上市公司)和商品流通企业(上市公司)为原型,遴选出具有全面、典型性的业务作为代表。其他行业和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业务, 可供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选择使用。(2)在教材内容上,要有前瞻眼光,既重视常规业务又要适当引入会计领域的新观点、新方法在企业应用的典型业务案例,加大案例教学在会计实验教学中的比重,以期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验数据处理手段的兼容性。编写的实验教材在有利于手工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又要考虑电算化会计实验的“接口”。在手工实验的基础上,有利于计算机模拟实验。(4)会计实验教材的编制主体,应要充考虑长期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人员的意见。
(二)强化会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会计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指导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双师型”会计实验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因此,会计实验教师应在掌握现代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和研究会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各高校也可以在本校为会计实验教师创造条件,提供其接触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的机会,丰富其实践经验,通过实验教师把其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传授给学生,弥补学生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其次,多渠道提高会计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取“送出去”的办法,安排实验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或兼职,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优化会计实验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不但具备陈述性知识,同时“通过实践经验获得过程式知识”。另一方面高校也可采用“请进来”方式,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指导会计实验教学,从而带动会计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创新多元化的会计实验教学目标群,改革原来单一的实验教学目标
传统的会计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学生对整个会计循环过程系统操作,验证所学过的会计基本理论,实验教学目标单一。而会计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涉及税收、金融、财政、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学生仅仅学会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基本技能是不够的,因此创新多元化的会计实验教学目标,已是大势所趋。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实现我国会计实验教学目标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四)完善会计模拟实验的总结考核工作
会计模拟实验是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上升为理论。通过会计模拟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实际的会计工作过程,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实验结束后,应要求学生把实验资料装订成册,存入档案,妥善保管,作为一届学生的实验样本,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的实验成果和评定成绩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实验的参考资料。对于会计模拟实验成绩的认定,一般的做法是以考勤和实验报告为依据,这样造成学生之间互相抄袭的现象严重。为改变这种现状,会计模拟实验的考核办法应从单一标准转向多元化,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考核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在实验中的基本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后的总结、实验报告和实验成果资料等方面,评出优良中差,进行量化,作为会计模拟实验的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五)解决目前模拟实验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准备的实习资料中,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有问题的原始凭证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隐含,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挖掘。这种有问题的资料不需很多,只要能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即可。同时中,在会计实验教学中,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填补职业道德教育的空白。较长时期以来,会计信息失真已令社会各界对中国会计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产生信任危机,因此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必须改变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通过会计实验教学方式,引入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案例,在本专科学生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章新蓉.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月刊.2007年12期
[2]林双全.会计实训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7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