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0 13:33: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

篇(1)

当前,人们对城市问题越来越关注,对体育场馆人文现象越来越感兴趣,因此探究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体育人文”的纵横,既有必要,也有意义。广州市新体育馆作所蕴涵的体育人文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1广州市新体育馆的特色

广州体育馆由世界著名的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担纲设计,选址在城市中心区北侧,白云新城中部,毗邻新广从公路,东侧为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整体建筑采用下沉式设计,令建筑物若隐若现,也使得人文建筑物和自然生态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体育馆由南向北,由主场馆、练习馆、大众活动中心馆三个部分组成,有人说三个椭圆形场馆犹如三片花瓣,组合起来就像广州市的市花木棉花。外观独特的造型,无疑体现了现代建筑艺术的匠心。馆内电子化、智能化、数字化等高科技成果的应用随处可见,还有洁白如玉的透光屋面,自然舒适的空调系统,能够随需要灵活组合的场地资源,都赋予场馆强烈的时代气息。

和普通市民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大众活动中心。广州体育馆对这个大众活动中心的定位,不仅仅是单纯的健身活动场所,而是一个综合的体育娱乐商业区,它除了具有与训练馆同样的功能外,负一、负二层还设置有餐厅和集休闲、娱乐、养生于一体的健康中心。

广州体育馆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分馆组成,三馆绵延相接,随地势而曲回,与背后的白云山脉交相辉映,使得人文建筑和自然生态融为一体,也成为城市景观到自然景观过渡的完美典范,安德鲁自己则把夜色下的广州体育馆称为“深色山峰背景下呈现的一种虚幻景象”。。。与近些年来大城市中不断涌现出的造型夸张、盲目弄巧的新式建筑相比,广州体育馆以低卧圆形建筑结构和下沉式空间,以及简约而从容的“体态”,令初次接近的人也会有前所未有的亲和感受,是对建筑“浮躁之风”的一个淡定而成功的回应 [1] 。

2广州市新体育馆与文明进程

人类迄今为止的文明有四种形式,一般有采集和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绿色文明,但最后一种仍处于一种萌芽状态。相对应的人类居所形式也有四种:天地、乡村、城市和绿色城市。第四种形式人类正在努力探索之中。

原始人类对狩猎和采集生活造成居无定所逐渐感到不满足,迫使人类发展起农业和畜牧业,创造了农业文明,进入了乡村居住的时代。人类在进入手工业和商业时期,才进入了真正的城市时期。

城市发展历史可概括为三个时期:城市时期、城市化时期和城市绿色文明时期。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城市带概念,我国珠江三角洲就是这一概念。

城市化改变了人们需要的层次、结构和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使人们的思维、情感、交往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质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城市文化是进步的,乡村文化是落后的。从人类居住空间系统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乡村是更为和谐的一种结构。从美的角度也更符合人的整体价值趋向。

城市与乡村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 ?是文明。城市是文明的实体,那么城市实体是什么?那就是建筑,而体育场馆的建筑就是衡量这个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程度。从广州新体育馆到广州奥林匹克无不映射出广州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是广州市人们体育生活方式生活化,是绿色文化的体现。

绿色作为一种文明形态,人类走过了从原始绿色到灰色文明的过程,又正举步维艰地向新生的绿色文明迈进。人类在挖掘自身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全球化协调发展绿色文明。绿色蕴涵着人文精神,渗透着真善美的精神,代表着人的精神走向自由的辉煌历程。人们在体育场馆从事体育锻炼更能找到绿色家园的感觉。

3广州市新体育馆与人文价值

什么是人文?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一是指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二是指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利益、需要及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活动。

人文科学:在欧洲原指人类利益关系的学问,区别于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也包括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人类遗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遗迹,反映了人类在各个历史时间的文化活动成就,如城堡、宫殿、寺院作坊。人口素质:人本身所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等。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点是人们的共识,人文核心是精神,它直接指导里层,间接影响和制约着表层。广州市新体育馆就是遵循着这个规律。

人文在人们素质组成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广州市新体育馆充分反映了人文的特征和价值。广州新体育馆把以人为本和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巧妙融合,由主场馆、训练馆和大众活动中心馆三个部分组成。三个场馆均为椭圆花瓣造型,组合起来就像是广州的“市花”木棉花。三个场馆均采用下沉式设计,大部分建在地下,这样既便于观众的出入交通组织,又能令建筑物置于若隐若现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之中,与毗邻优美的白云山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三朵“白云”。

诚然广州市新体育馆的体育人文性,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表现在它们与生活的关系、与人类心灵和社会历史的关系、与文化整体的关系三个方面,这分别决定了广州市新体育馆体育人文价值的必然性、典型性和深刻性。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的快速发展不一定等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涸泽而渔、盲目求全求大、追逐短期经济利益等行为只会严重挫伤高等教育腾飞的翅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大学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践行大学文化使命,真正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

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高校之一。考察哈佛大学当代文化建设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中问题症候所在,寻求解决办法,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梳理哈佛大学发展的历史,可将其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求真务实的大学理念

在3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哈佛大学并非一帆风顺,但从建校基础和历史积累看,她能够适应美国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需要,扎根本土,博采众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从社区性的宗教教育机构发展为世界一流的高度学府,高居世界高等教育皇冠的巅峰,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

首先是哈佛大学提倡精英教育。哈佛大学根据美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于19世纪后期提出精英教育理念,建成了前所未有的“精英型”大学。第二是坚持真理与学术至上。哈佛大学的校徽上用拉丁文写着“Verities”即“真理”,把追求真理作为校训。第三,坚持古典自由教育。哈佛把自由教育作为培养精英人才的必由之路,不断更新自由教育理念,改革自由教育模式,这对防止哈佛的落后和倒退,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以人为本的建筑文化

大学的建筑是大学的历史、实力和办学理念的见证。从大学的建筑中,可以看出她的历史、文化、精神、气质、魅力和力量。走访一所大学,其建筑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而对学校的评价,也往往是基于这第一印象。

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是哈佛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1720年的马萨诸塞楼,1763年的霍利斯楼,1805年的斯坦顿楼等等,与青春学子相互映衬,好像二百余年的美国历史向你迎面扑来,向世人讲述哈佛成为经典的秘密所在:物质发展可以日新月异,而塑造精神与文化的家园,却依靠阅历、坚持和耐心。

哈佛大学老校区大大小小有30多个校门,没有镏金,没有招牌。与校门的简朴形成对比的是哈佛大学气势浩大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建筑群落。哈佛大学图书馆就有八十多座,总藏书量超过1500万册,是世界第四大“百万图书馆”,大部分建筑恢宏磅礴、庄严典雅,让人叹为观止。

哈佛大学建筑风格中的简约与繁复、低调与奢华,看似随意的选择,却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其文化建设始终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价值中心的严肃取向。

3 自由、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哈佛大学,学生拥有非常自由的学习权力。既有选择某一门课程的权利,也可以转专业,或离校,或注册一些无学分的课程,也可以选择多种交叉学科课程。这种不受知识领域的禁锢,不以短期就业利益为目的的课程修习方式,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意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健康发展。

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当年,著名的通识教育计划实施后,哈佛大学没有停下探索自由教育形式的脚步。1979年,哈佛大学建立一套共同的 “核心课程”体系。九十年代中期,哈佛大学修正了培养“全人”的目标,更改为倡导为新世纪培养“新人”。2007年提出了新的通识教育计划。在不断改革中,哈佛大学的很多课程日益超出固有的学科界限,获得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批评(下转第15页)(上接第10页)和自我审视逐渐成为哈佛大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哈佛大学积极地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的法宝。

4 独立、严谨的学术文化研究

独立思想是哈佛大学的首要原则。哈佛大学允许并鼓励教师和学生从自己的个性中寻求趣味性,大学主要是使学生成为发现、解释、创新或形成新思想的人,教学也从传统的填鸭式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

严格的学术规范是独立思想得以科学论证的重要保证,抄袭、剽窃和改头换面的移植,是哈佛教学、研究和学习的大忌。教师要取得授课资格必须先发表规定数量高质量的论文。对于学生做学术研究,则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必须扎实,并在严谨的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坚决杜绝杜撰和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出现。

5 开放、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提升了哈佛大学校园文化的品位。哈佛大学有众多运动代表队,各种社团、乐队,各种学生组织,各种对外界开放的论坛。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 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和能力,养成相互之间的协作精神。

大学文化似清泉、如空气、像阳光,是大学赖以生存的灵魂和土壤,以特有的环境氛围,影响着场域中的每一分子。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文化,犹如不同的泡菜坛子里,味道迥异的卤水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白菜和萝卜风味所属。哈佛大学独具特色的大学理念、环境氛围、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研究品格、校园文化活动等,熏陶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

大学文化所具有的传承、创新、引领等重要功能,决定了她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大学要做好文化建设,就要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哈佛大学的发展经验,回归大学文化使命,构建现代大学理念,加强系统的校园环境体系建设,加强“科学、民主”的现代大学制度和“自由多样”、“育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的建设,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大学文化建设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大学综合实力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harvard.edu/(哈佛大学网).

[2] 陈利民.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 周璇.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 崔乃文.博克大学社会服务思想的新解读——服务伦理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2009(1).

[5] [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和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党和政府提出了在中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构想。要建设面向新世纪的一流大学,除了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学术环境以外,还要建设一个一流的校园环境。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位校长大卫·乔丹就曾说道:“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那一排排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教育作用,实实在在的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庭院中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着教育。”加拿大著名作家、学者、大学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其著作《我见之牛津》撰写道:“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会给在其中学习和居住的人们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和舒适感。环境对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培养和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超常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学习只是其接受教育的一个方面,校园更像一个无声的第二课堂。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富于启迪感。校园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每一个学生,对在校大学生的一言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目前许多大学校园景观美则美矣,却因为缺乏文化底蕴而让人感觉是一座没有自己个性与灵魂的校园。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反应,对人的成长具有深刻而持久的熏陶和影响作用。丰富的大学文化内涵,唯有借助于校园景观做载体,才能得以充分的表达。例如北京大学的师生一谈起自己美丽的校园,就首先想起“一塔湖图”,未名湖岸边的博雅塔的身影映在湖中,每个到北京大学的人都向往看到这样一幅湖光塔影的图画。正是这种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秀丽特色的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北大师生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给了北大人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在这里可以选择“格物致知”,也可以选择“修身齐家”,更可以选择“治国平天下”,而这正是北京大学的精神所在。

一、校园景观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在校园中,大到一座纪念性建筑,小到一个标示牌,都应该能与周围的事物相匹配,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校园景观,从而满足学生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个性。

校园景观主要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规划布局以及校园建筑、内外陈设、雕塑、绿化等。我们可以把校园景观分为校园自然景观和校园文化景观。校园自然景观是指校园内自然风光、地形地貌;校园文化景观是指为弘扬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校园风气等在校园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景观。校园景观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景观本身包含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校园景观由于与人类活动广泛接触,自然景观的人文化程度不断加深,因而在许多情况下使用“校园景观”一词,几乎都指的是校园文化景观概念。

校园景观是影响高校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学校的形象、品牌、荣誉和质量与校园景观环境紧密相关。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成果和价值认同,包括学校精神、办学理念、道德价值观等。校园文化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校园整体面貌、水平、风格、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学校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精神特质。校园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方针、教学模式、治学态度以及相关制度都是由此出发的。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标志。“实际上,一流的大学,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大学,无不有意无意地都在培育一种文化生活”。

因此,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反映,对人的成长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教育、影响作用。

三、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的共同功能

良好的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共同发挥着指导引领、熏陶塑造、凝聚整合、调适激励、传播辐射、继往开来等六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指导引领作用

校园古老的建筑、名人的雕像、道路、水体以及四季植物的变化都在无时无刻愉悦学生的身心,它们和校园文化一样,蕴含着教育目的,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鉴赏力、感受力,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创造力。

2.熏陶塑造作用

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共同形成了一种学校师生员工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微观社会环境,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感染、熏陶、启迪了大学生们,让他们滋润心田,涵养德性,锤炼精神,浇铸灵魂。 转贴于

3.凝聚整合作用

校园景观和其表达出的校园文化精神使师生产生一种凝聚力及向心力,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已任,将自我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园。

4.调适激励作用

造型优美、布局和谐、绿树成荫的校园景观和高雅有趣、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样,让广大师生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可以消除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精神。

5.传播辐射作用

校园景观塑造着学校的形象,它深刻地反映出学校自身的特点及内涵。它和校园文化一起营建的环境和精神氛围,不仅对身处校园内的师生员工具有强烈的传播力,而且对社会也会产生辐射作用,影响并推动社会发展。

6.继往开来作用

校园景观的设置与解读使广大师生在认识自己与环境的过程中改变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广大师生们已经不仅仅限于感受身边的人文景观,而且开始以自己的角度审视身边的环境,在探寻其中故事和历史之后对它们又有了新的认识,更加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读书,报效国家和社会。

四、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两者之间的关联和联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长教师的言行是教育,优美整洁的校园也是教育。”

大学是各种知识、文化、人才的融合之地。体现校园文化的大学校园景观担负起沉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等重任。良好的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都应具有一种奋斗精神的感染力,营造一种高雅的、富有人情味的氛围,展现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互为需要,有着重要的关联和联系。[11]

1.校园文化是校园景观的灵魂

世界上许多著名高校的校园景观中都体现了一种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或伦理道德观。作为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对文化的不同选择,景观设计师们借助景观造型、色彩、材料空间等来表达精神文化的含义,从而由不同校园文化选择会创造出不同的校园景观。

纵观世界院校著名景观,凡是有特色、被人称道的校园景观,一般都存在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一个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景观是苍白的、缺乏说服力的,也不容易被人们记住。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以柏拉图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但是来到哈佛大学绝对不能错过校园里最著名的雕像,这个雕像因为把哈佛建校日期刻错、雕像本身非约翰哈佛本人,以及非创校者等三项错误,而被哈佛的学生称为“三大谎言雕像”。对于许多一心向往哈佛学风的年轻学子来说,这个雕像恰因反映了哈佛精神而成为哈佛的象征。因此,校园文化是校园景观的灵魂。

篇(4)

早在11世纪末期,巴黎一大就已具雏形,当时名为巴黎大学,与中世纪西欧的所有大学一样,它开设了3个大系:神学理论、医学和法律。此外还有艺术系。在16、17、18世纪,学校经历了连续几次改革,但内部结构并未大变。当时的巴黎大学只在法律意义上存在:教授们在家中组织教学,并且只有部分学生在一些学院中借宿。后来,为解决行政管理上的困难,各系分别进驻一个学院。法律系占据了塞纳河左岸,圣日内维也瓦山脚的布吕诺学院,并且于1777年迁移到山顶。新校由当时著名的设计师苏扶罗操刀,苏扶罗同时也是法国精神象征先贤祠的缔造者。

1250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指导神父罗伯德・索邦在圣日内维也瓦山翼为神学理学理论建立了索邦神学院。在法国大革命风潮中,索邦神学院和法律大学校分别在1791年和1793年被关闭。1808年,拿破仑建立了一所新的法兰西大学,并且按各学科分类,其高等教育和机构划为文学、法律、科学、医学和药学几大系列。1819年,法兰西大学为扩大规模在索邦神学院设置了两个补充阶梯教室。文学系、科学系以及巴黎科学院在1822年并入索邦神学院。这样的校址布局一直保持到1968年。

巴黎一大汇集了3大系科:法律、经济及人文科学,主要机构坐落于苏扶罗所组建的老法律大学校和索邦神学院两处,现在的校名“先贤祠――索邦”大学就由此源起。如今的巴黎一大又拥有了许多新的校苑,目前共拥有14个中心点。其中最出名的是彼埃尔・孟戴丝法兰西中心,这是一幢坐落于巴黎南部的高达23层的摩天大厦。在新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巴黎一大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成为当代法国的思想之源。

欧洲政治思想之源

巴黎一大最为特色的科系当属政法系,其下属有六个教研室,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政治学教研室、社会学教研室、行政法学教研室、商法教研室。

政治学教研室1969年创立。它是法国国内唯一研究和教授本专业的机构,负责授予硕士与博士学位。

社会学教研室在第一阶段学习中服务于法学专业的某些课程,颁发经济与在社会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劳动管理与会计学专业的高等科技文凭,劳动顾问证书。在第二阶段,协助有关社会法、社会问题及劳动方面的教学,颁发社会法学士与硕士学位文凭。在第三阶段,负责指导社会法、社会学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劳动史及其社会学,人事管理方面的研究。

行政法学教研室负责的研究机构有金融研究中心、宪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其中有一中国法律档案及研究组和城建及环境研究中心。

此外,巴黎第一大学的经济系也格外出名,经济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从巴黎第一大学的研究课题就可以看出。经济系下属共有三个教研室,其研究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学以及人力资源与劳动,主持有经济学与空间环境中心、运输与发展中心、广告经济学与国营财务研究中心、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改革开放、认识论与社会学研究组、应用微观经济学实验室等。教研室与国际研究教研室的经济分支联合颁发文凭:第一阶段有经济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在第二阶段,为修学士与硕士学位,须先完成一些基本科目并取得经济学基础证书,然后再转入专业定向学习。第三阶段为高等深入研究文凭。取得深人研究文凭的学士通过论文答辩后还可取得博士学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巴黎第一大学的法政系已然成为欧洲政治思想之源,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未来它必然会为欧洲世界培育更为的政治人才。

欧洲人文思想之源

巴黎第一大学的人文科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这里汇聚了法国当代最为重要的学着与思想家。例如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就曾执教于此。人文科学共有5大教研室,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艺术史与世界著名学府学研究室。该研究室主要负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考古中心。该教研室下属五个研究中心,其中著名的有:史前人种学实验室、让・戴埃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当代艺术研究史研究中心、中世纪考古研究中心等。

在教学方面,第一阶段的文凭有艺术史大专文凭和文物保存修复科技硕士的准修证书;第二阶段的学位分学士、硕士两种。专业有艺术史及考古学、文化社会活动学、视听艺术及电影等。还有艺术品及古迹文物的保存修复方面的科技硕士学位;第三阶段的准备深入研究文凭含有艺术史、考古学、史前史、人种学及人类学、电视电影、环境与考古、现当代建筑史、文化遗产修复技术等专业,并在取得文凭后设博士学位。

哲学教研室包括六6个研究中心:科技发展史及哲学、现代思想系统史、当代艺术哲学、技术与实践研究、中世纪思想研究等。在教学第一阶段设哲学大专文凭;第二阶段设哲学与逻辑学两个专业的学士与硕士学位;第三阶段的准备深入研究文凭有3个专业:哲学史、哲学理论、科学哲学史。这3个专业都设相应的博士学位。

篇(5)

0.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1.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2.杭州城市建筑的历史文脉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总称,包括村庄聚落、集镇聚落与城市聚落。杭州城市聚落发展的实质是杭州市区建成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山麓孤丘原始聚落萌芽阶段(公元前222年以前)杭州城市聚落萌芽于杭州市区地域范围之内的山麓孤丘,主要分布在海拔10米和25米两层等高线上。现代的考古发现如良渚文化的首次发现地“老和山遗址”,就在这一地带。

2.2沿“陵水道”发展阶段(公元前222年——公元610年)公元前222年秦置钱塘、馀杭、馀暨三县后,钱塘县就成为今天杭州城市聚落的发端。这些聚落中心,均位于当时水运交通线“陵水道”的沿线。陵道即陆道,陵水道是挖土修筑陆道而形成的人工渠道。“陵水道”在今杭州境内的行经路线,是从临平镇宝石山麓利用浅湾向西沿武林山(即今西湖群山)山麓一线绕行至南边吴山岬角后,再折南而至凤凰山麓的古柳浦,然后再西行从狭中渡浙江抵西陵通会稽。

2.3沿“江南河”发展阶段(公元610年——1919年)公元610年,隋在秦汉“陵水道”的基础上疏凿“江南河”,江南河南终端即为运河杭州段,分为杭城北段与杭城段。江南河杭城段的河堤将天然形成的西湖人为地圈固起来,至唐代增筑湖堤,加高水位,使西湖之水成为运河的水源,同时又成为运河东岸沿河堤发展起来的杭州聚落的淡水源。

2.4城区建筑风格却有三次较大的变化。第一次是隋唐五代时期,杭州建城规模扩大,开始出现城墙,城市布局随之以坊巷格局体现;单体建筑的风格,由于中原移民南迁带来了北方建筑的痕迹,即土木建筑逐渐趋于主流地位,大型的宗教建筑也随着城市建筑的大量兴建而出现。第二次是南宋时期,由于皇室迁都杭州,使南宋时期的杭州建筑也随之有了北方皇室的华丽气派,可从留存至今的南宋京城图、皇城图和大量南宋绘画看出当时的情景。这一时期的杭州建筑特色,包括西湖园林建筑,开始出现了依山傍水顺势、精雕细琢的皇家园林,画家、文人设计而造的私家园林,对杭州西湖的建设及其对外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次是元明清时期,由于杭州是东南重镇,也是历史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城市之一。

3.杭州新人文精神与城市规划建设

3.1城市功能布局

杭州城市未来将形成组团式的分区空间结构和组合式多中心格局,使城市的中心区、三个副中心、六个组团和其他各区块功能更加合理、明确,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城市中心将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多功能尤其是生产功能、农业功能,通过全市整体调整,向其他功能区疏解、归并,以增强现代服务功能,充分体现主城的繁荣繁华;通过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引导,使城市各大功能区,主体功能突出,配套功能完备,特征明显,品位较高。在未来城市总体功能布局上,体现大气和谐;在分区功能布局上,体现精致和谐。

3.2城市中心空间上的三大和谐。

杭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城市中心空间上必须重视三大和谐。

篇(6)

大学科技圃是大学与社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学实现科技 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渠道.是 国家和 区域创新体系中不 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大学科技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 和实践 .涌现出一批业绩突 出、具有广泛影响 的典型 园区 认 真研究这些园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它们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技术进步 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世界著名大学科技圃的成功经验 .对于指导和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

大学科技圃 的发展历史比较短.世界各 国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初衷、模式甚至称谓都不尽相同.但是大学科技园作为知识社会和技术创新的产物 .它以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和区域形态 .为科技 、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相互结合寻找到 了一条新的途径.成为 2O世纪科技产业化领域最重要的创举之一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 的一种重要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组织形态。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 .特曼 (FrederikTe—an)教授倡导兴建 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圃(即现在的硅谷 )斯坦福大学 的师生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将硅符发展成为美国电子工业最大的研究 、制造 中心与高技术的摇 篮。1959年 .美国又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在波士顿 128公路地 区建立 了高技 术区 .依托杜 克大学等 3所著名大学建立 了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等大学科技园 受美国发展大学科技 园模式 的启发 .从上世 纪 60年 代起,日本开始从“贸易立国”转 向“技术立 国”.并着手实施 本国的大学科 技圃——筑波科 学城计划 自 1963年决定兴建 到1980年建成筑波科学城 .历时 l7年到 1982年筑波科学城已有 43个国家研究所 (约 占日本 40%的主要科研机构 )、2家私人研究所和筑波大学等 2所 大学,约有 1.1万多名研究人员专家和后勤人员I’21。法国在 1969年开始建设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 ,之后.又陆续建立 了几十个各种类型 的大学科技园 ,其中有些大学科技 园成效甚佳 .如雷恩大学科 技 园、蒙彼利埃大学科技园 、里昂大学科技园 、马赛大学科技园等。

20世纪 70年代 。英国政府对美国的大学科技园特别是硅谷进行考察后认为 .科技园不仅能促进 大学 的科 研和教学 ,而且也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所 以英 国政府学 习美 国经验 ,先后制定 了一些鼓励政策 .设立各种基金 .推动大学科技 园的建设 .扶持高科技类型的中小企业发展。1972年.英国第 一个 大学科技 园在 赫利奥瓦特大学诞 生 .1975年剑桥大学又创建 了著名 的剑桥科学 园.此后 .英国又相继建立 了包括 阿斯顿大学科技园 、沃里克大学科技 园在 内的众多大学科技园。

1974年.韩国政府创办大德科学城 .经过 3O多年的发展 ,该园区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 ,汇聚了4所高 等学校 、70多家政府和民间科研机构 、2000余家高技术企业 、几万名研发人员和全 国一流的研 发设施嘲。

进入 20世纪 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各 国经 济开 始复苏 ,大学科技园随之得到快速发展。不仅美国、英 国、法国等在原来 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批新 的大学科技园 .而且其他很多 国家也都纷纷尝试进行大学科技 园建设德国于 1983年依托柏林工业大学建立 了第一个大学科技 园——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 .之后 又陆续启动 了新 的建设计划 .至 199o年德 国已建立 7O多个科技园区14-51 1990年印度电子工业部批 准成立 3个软件 科 技 园 区 :班 加 罗 尔 fBangalore)、 布 巴 内 斯 凡 尔fBubaneshuar)和浦~]lg(Pona),被称为 “I,I’金 三角 ”。其中 ,发展最快 的班加 罗尔科技园 .经过 l0多年的努力 .如 今 已经成 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甚 至被外界 认为已经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 .因此班加罗尔科技 园拥有“亚洲 的硅谷 ”的美誉旧。此外 ,意大利 、加拿大 、芬兰 、瑞典 、巴西 、新加坡等国也都先后建立 了为数不少 的大学科技园近半个世 纪以来 .大学科技 园作为促进 国家和地 区发展知识经济的载体 .呈现出蓬勃发展 的态势 .极大地推进 了所在国家和地 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国外大学科技园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 .大学科技园是 国家创新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坦福研究 园、剑桥科学园等世界著名大学科技园之所 以能够实 现快速发展 .关键是在 国家和 区域创新体 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 既体现于外在的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 、高端人才的大量 聚集 ,更体现 于内在的官 、产 、学 、研相结 合创新机 制的形成 和高等学校 社会 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

1.大学科技园促进 了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一 个国家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并保 持国际竞争能力 .需要一个在技术上 和运 作模式上 同国际经 济发展主流接轨的产业体系 国外一 流大 学科 技园 的共 同特 征就是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拥有处于领先地位 的产 业发展领域。据上个世纪末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信息高科技产业为美国国民经济所做 的贡献 .比钢铁 、汽车和建筑 三大支柱产业总和还要大

2.大学科技园促进了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大学科技 园的重要功能之一 .国外成功的大学科技 园在这方 面都做 了大量的工作 硅谷是 在美 国率先创 建产学研一体化 的创新模式 和率先实现知识创新 与技术创新协 同的主要地区之一 硅 谷和斯坦福大学在知识 、人才等方 面的互动带动 了硅谷经济 的发 展 .产学研结合创新 机制的诞生大大促进 了科技成果 的转化 。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硅谷60%一 8O%的科技成果都能够转化为市场商品。牛津 大学建立科技园 (Begbroke Science Park)最根 本的指导 思想 .就是 要促进大学的专利成果转 化 .明确科技园 的主要 目标是成为促进大学专利转化和科技产业 发展的孵化器171。

3.大学科技园促进了高科技企业成长 。大学科技园是高新技 术企业 的“孵化器 ”.通过整合 利用大学 、企 业和社会 的各种资源.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创造了 良好条件。硅 谷由于具备了 良好的创新创业 条件 .使其成为世人公认 的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摇 篮。到 2001年。硅谷 的高科技公 司达 到 9324家,成为国外最 大、最密集、最具有创造性的高科技产业群f81。

4.大学科技园促进 了国际交 流与合作 世界上著名 大学科技园都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淡化 国与 国之间的界限依靠其优惠政策和自身活力从全球范 围吸引大批优质企 业和高端人才。当然 .这些企业和人才反过来又促进了大学科技园的持续 、健康 发展 。一般情 况下 .我们 研究硅谷往往 比较 重视它的体制 、机制 ,而不太关注其企业和人员构成 。实际上,硅谷的国际化程度是相 当高 的.它能够取得今天 的业 绩 ,可以说是国外各地优秀人才共同聚集 和努 力的结果 。据美 国加利福尼亚公共政 策研究所 2000年 发表的报告书显 示 .硅谷 中 .仅 由中国和印度人经营 的高科技 企业就达 2775家 .占全部企业总数的 24% 印度的班加罗尔由于是以软件外包业为主 ,因此更加重视国际合作

三、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经验分析

世界上成功的大学科技园 .虽然发展历程 、发展目标、组织形 态等不尽相同.但是在加 强政策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吸引风险投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做法是基本一致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的地方。

1.确立良好 的区位环境 优势。在 国外 比较成功 的大学 科技园中.硅谷 良好 的区位环境是最有代表性的。硅谷的区位条件使得硅谷既不受大城市喧闹气氛的干扰,又可 以最大 限度 地利用大城 市优 良的配套生产和生 活服务设 施 ,依托城市便 利的交通 、服务和优 良的人力资源,借助 大城 市所集 中的信息 源和资金流 .促进 自身建设和发展。

2.政府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由于政 策的规范力 和约束力远大于任何方式 的行 政干预 .因此法律 政策的保证是发达 国家促进技术创新 的通常做法 。早在 1985年 .美国政府就颁 布了 中小企业 投资法 ,从税 收 、融资 、贴息 贷款 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 。促进 了中小企业包括中小 型科技企业 的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 。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 的运行有 一整套法规 .对金融 、证券 、票据 、会计 、知识产权 、企业破产 、财产 清算 等都有周密的规矩可循 ,而这些规矩都立足于鼓励竞争、鼓励创新。

3.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值得我们思考的还有硅允许失败的社会文化 氛围,他们的信条是.要奖励敢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遭失败的人。因此。硅谷人始终对创业津津乐道.对失败表现出极 高的宽容。

4.努力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从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状况来看.风险投资发展 得好的国家 ,高新技术产业 化水平也 就高;反之 ,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其高新技术产业 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例如美、英、法、日、德 5国 的风险投资之和占世界总额的 90%以上 。其高新技术产业占据 了世界发 展的主导地位 .大学科技 园的发展也是最好 、水平最高 的I91。

5.充分发挥依托高校的积极作用综观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 ,一般都依托于一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 .这些 大学 源源不 断地输送高层次人才和高科 技成果 .科技 园与高校形成 鱼水交融的关系有一份统计 报告显示 .1995年“硅谷 ”高科技公司所创造的850亿美元产值中 .62%来 自斯坦福大学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

参考文献

[1]Stanford Facts:Research and Innovation[EB/OL].[2008-l1-l].http:llwww.stanford.edu/about/facts/research.htm1.

[2]SANG—CHUL PARK.,I’he Roles of High-Tech Oriented Private Compan ies in Science Cities:A Case Stuay of Tsukuba Science City in Japan and Taedeok Science Townin South Korea[J].Korea Observer,2000:31,1;ProQuest Asian Business and Reference.

[3]Case study of Taedok science town,Ta~on metropolitan citKorea[J].Habimt International,2oo0(26):213—228.

[4]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ransfer[EB/OE1.[2008-1 1-101.http:llwww.rwth—aachen.de/aw/main/english/Themes/ institutions/central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university_ office of technology tr/~bti/pision technology andinnovation/.

[5]TechnologieparkHeidelberg[EB/OL].[200-11-1].www.teehnologiepark-heidelberg.defindex.php?id=1 1

[6]刘双云.印度班加 罗尔科技 园的发展特点与经验借鉴[J] 理工高教研究 。2006,25(06).

[7]郭晓娟.浅谈英国牛津大学科技 园的成功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06(01).

篇(7)

2009年11月16日,徐世正式出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他面对的仍然是打了30年交道的实实在在的“混凝土。不同的是,他正在努力地将传统的硬且脆的混凝土,通过科学的魔方,改良成为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能的混凝土材料新品种。

“我将继续发挥学术专长,带领建工学院的学科集群走向国际一流。”56岁的徐世平静地说。

“最年轻的元老”

1979年夏天,徐世考上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赵国藩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他早早地做起了准备,并瞄准了当时国内还没有开始研究,国际上才刚刚兴起的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领域。1980年,时任国家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铮老先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于骁中先生刚刚在《水利学报》上发表了关于混凝土断裂力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徐世对该方向的研究兴趣更大了,但是对其发展前景还不是十分明晰。

正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朱伯芳工程师正在大连工学院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朱院士是研究大坝温控的,那时他在国内已经很有名气。我去拜访他,想听听他对于我选择混凝土断裂力学作为研究方向的意见。”当时的徐世此前也未曾有与朱伯芳谋面的机会。但朱伯芳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徐世。“他对我说,60年代就想从事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但是组织不同意,安排我去三门峡大坝研究大坝温控。现在有机会了,就要好好做。这个领域,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只要你辛勤耕耘,一定能收获很多的果实。”

研究方向确定下来了,但随后又碰到更为棘手的问题――缺乏试验和测试设备。“我当时所有的研究经费总共不过500元,但要做断裂力学试验,必须测试裂缝口张开位移,所需要的夹式引伸仪一支就要800元。”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和结果,从没做过实验仪器的徐世决定自己动手做一支夹式引伸仪。

经过一番打听,徐世找到大连工学院机械系卫国强副教授寻求帮助。卫老师告诉他,加工夹式引伸仪需要16硅2锰弹簧钢,但这种弹簧钢在市场上买不到。这让徐世傻了眼。“市场上买不到,我就一家一家地到企业去打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1周的寻找。徐世娘终于在一家军工厂找到这种弹簧钢。“但他们不卖给我。因为我想买1公斤,他们说要买就得买一捆,一捆是32公斤。”徐世一咬牙,就把这32公斤的弹簧钢搬回了实验室。随后,徐世又找到学校基建处,希望买些实验用的木材水泥、砂与石子。“我告诉他们我手上仅剩的一点经费,看能买多少?基建处的老师说,你这点钱买一样材料都不够。算了,我们送给你得了,也算为你的研究工作做些奉献。”

“走进科研殿堂的第一步,我是在大家的无私帮助下完成的。”徐世感激地说,自己当时只有满腔热情和一股子韧劲,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热诚帮助和周围同事的鼎力支持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经历的这些小挫折,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会以平常心对待科研中碰到的困难,努力去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

1981年的冬天,徐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当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岩石混凝土断裂力学学术会议上,他的研究论文被《水利学报》和《冶金建筑》(现为《工业建筑》)两个期刊选中。这是他进入混凝土断裂力学这个领域以来发表的首篇学术论文。与他的论文同样受关注的,还有他的实验测试仪器。徐世娘回忆说:“国内很多同行买不到16硅2锰弹簧钢。后来他们找到我,我就陆续邮寄给他们,解了他们研究中的燃眉之急。”

自涉足混凝土断裂力学领域的研究以来,徐世就一直执著于国内研究混凝土断裂力学的研究。1985年,在河海大学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徐世就被与会的一些老教授称为这一领域“最年轻的元老”。“搞基础研究不仅难度大,周期长,而且要耐得住清贫。”徐世说,建筑行业本身来钱又快,一旦受到市场诱惑,很多人就直接下海了,能坚持到最后的很少。“到我2004年从德国回国后发现,原先仅有的几个同行早已退休了,那时真的感到愈发寂寞。”

重视科学原创,服务国家建设

传统混凝土易开裂,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成为引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问题的根本在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低、韧性差和开裂后裂缝宽度难以控制等缺陷。为克服混凝土这些不足,徐世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围绕国家大项目潜心研究,努力攻关。

“建筑为什么会寿命短,是因为混凝土易开裂,开裂之后引起钢筋锈蚀,导致膨胀,又进一步引发更大范围的破坏和开裂,这样就对这个建筑结构产生严重的危害,从而致使结构失效,丧失使用功能。”徐世说,从事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减少裂缝危害的理论支撑。甚至是研发新材料的理论基础。

1983年,徐世撰写基金申请书,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批获准项目“混凝土断裂和损伤的机理”。在这个项目中,他采用激光散斑干涉法,发现了混凝土裂缝失稳断裂前存在着裂缝的稳定扩展阶段和断裂过程区,并提出了混凝土断裂概率模型和尺寸效应公式;1984年,徐世又负责承担了水利水电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尺寸效应”的研究工作。考虑到工程实际的需要,徐世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大胆地进行了国际上最大尺寸和最大规模的混凝土I型断裂韧度测定,在国际上最早将光弹性贴片法应用于测量混凝土断裂过程区,发现了当试件高度大于2米时,混凝土断裂韧性为常数,其断裂过程区长度的影响可以忽略,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可以直接应用于混凝土大坝的裂缝安全评定。课题的成果已应用于我国东风拱坝裂缝的防治分析中;1986年,徐世在“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混凝土裂缝的评定技术”的全国招标会上中标。徐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全级配混凝土断裂实验研究。该研究为我国高混凝土坝的裂缝防治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徐世远赴德国继续他的研究。当时,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的赫尔斯道夫教授,对徐世完成的国际上最大混凝土断裂试件的断裂力学实验研究成果很看重,帮他联系到了当时正值盛年的斯图加特大学奥托格拉夫研究所的莱茵哈特所长,建议他去德国之后在莱茵哈特教授那里开展合作研究。赫尔斯道夫教授还专门给德国洪堡基金会写了推荐信,帮助徐世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励基金。

在德国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徐世度过了他依然忙碌的国

外研究岁月。莱茵哈特教授为徐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自由而宽松的研究环境,配备了强有力的实验研究小组。“德国教授擅长把基础研究与工程相结合,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徐世解决了国际上一直未能解决的纯剪切断裂试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首次实现了各向异性材料和混凝土材料的纯II型断裂韧性和断裂能的测试。特别是利用这个难能可贵的可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的机遇,他系统地完成了混凝土双K断裂模型和基于裂缝粘聚力的裂缝扩展阻力新KR曲线的理论架构和基础。

1998年开始,为发挥徐世的学术专长,大连理工大学支持他建立了国内课题组。徐世同时带领这个课题组开始了对“混凝土裂缝扩展的断裂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这是基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的课题。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他们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系统测试了混凝土的双K断裂模型的断裂参数,测试了不同混凝土等级的基于裂缝粘聚力的裂缝扩展阻力新KR曲线,建立了以能量释放率为参数的双G断裂模型及新的GR阻力曲线理论等。近年来,该研究成果已经在三峡大坝裂缝稳定性分析等国家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6月,该成果还被作为制定我国水工混凝土断裂韧度测试规程的基本理论。

“从1998年开始,我的研究开始从‘混凝土的断裂韧性’转向‘韧性断裂的混凝土’。”徐世说,转变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变传统的配制混凝土的方式,设计制造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实现节能环保。“传统的混凝土是脆性的,它的抗拉强度比较低,再怎么进行温控,也很难避免出现裂缝,所以必须要提高材料的韧性、增强材料自身抵抗开裂的能力。”

2000年,徐世带领其国内课题组率先开展了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研究。2004初,徐世完全回国后,这一研究工作取得了加速进展,在国产胶凝材料基础上研制出极限拉伸应变高达3~6%和挠跨比高达12%的应变硬化UHTCC新材料。这项研究工作改善了普通钢筋混凝土本征缺陷,可解决普通钢筋混凝土梁长期使用安全性下降和服役时间达不到设计寿命的问题。俄罗斯《大众机械》杂志2007年撰文将该材料列为未来能够使人类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无缺的十大新技术之一,与其并列的有相变随即闪存,汽车智能一体化、可印制太阳能电源技术、防伪护照、人体局域网、等离子电弧汽化技术、网络视频技术、聪明药丸等。

“现在桥梁桥面铺装用的混凝土为了防止开裂,铺得都很厚。如果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桥面铺装厚度可大为降低,桥梁自重得以减轻,相当于桥上的汽车载荷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隧道衬砌一般都用60~80公分厚的混凝土浇筑,如果使用新材料,降低它的厚度,隧道的开挖量减少了,用的混凝土也减少了。特别是,我们国家基础设施的重大工程结构。比如大型桥梁、高混凝土坝、城市地铁和城市建筑使用寿命如果能达到100年甚至300年以上,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国家财富的积累和真正意义的节能环保―我们不用生产那么多水泥、不用去挖那么多山和毁坏那么多植被了,就可以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了”徐世说。

以创新带动学科发展

原大连工学院老院长钱令希先生来自浙江大学,他给徐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钱老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浙大人的‘求是’精神,真的让我打心眼里佩服。”徐世说,“求是”才是科学态度,才是科学家应该坚持的。“正是钱老先生力邀,叫我从德国回来的。能有机会到浙大工作,更应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我的管理和科研中。”

在受聘担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前,徐世像做基础研究一样,对国际顶尖大学士木工程学科的设置和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发现,这些国际顶尖的大学越来越重视土木与环境工程的相互影响,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新材料和新材料结构的研究。徐世说,材料的创新是土木工程结构领域最带有革命性的根本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制高点。目前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世界著名大学得到了广泛研究,其研究趋势已经从传统的被动地研究材料和结构的性能,包括研究材料和结构的断裂性能、耐久性能,可靠性等,转向主动地根据工程需求研究出具有集多种高性能性质于一身的高性能材料和结构。“有趣的是,这些研究高性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的学者,大多是我在混凝土断裂力学领域的研究同行。”徐世说,“我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根据研判和实地了解,徐世描绘了浙大建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科(已有80余年厚实发展历史学科)的愿景――学科发展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集群:岩土工程、空间结构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学科和建筑学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交通工程学科。经过几年的努力,土木工程学科进入国内前3名,水利工程学科进入前5名、建筑学进入前8名,在大平台建设上迈出一个新台阶,承担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大项目,在土木水利工程学科几个主要领域出现若干具有国际前沿水平和影响的学术成果。

篇(8)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建筑师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有机建筑”设计而探索和奋斗。在长达72年的设计生涯中,他不断地吸收知识,发散思维,道法自然,运用自己的独创精神,为建筑界注入新的活力,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建筑瑰宝,其理念、风格至今影响着我们的建筑发展。

一、赖特的生活背景

1867年6月8日,赖特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里奇兰中心,父亲曾是巡回牧师,后为乡村乐师,赖特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音乐艺术熏陶。他从父亲那里领悟到声音的交响犹如楼宇的壮丽。他的母亲―安娜・琼斯在赖特年幼时就注重对他的教育,一开始便有意识地让赖特接受弗劳贝尔积木玩具的训练,这也影响了他日后的哲学基础和设计原则,培养了他极强的空间感和对形体的敏锐性。从11岁开始,赖特总是在农场度过夏天,庄园生活又使他深刻了解并深深的爱上了自然。这些童年的经历对赖特日后的建筑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之后,赖特在麦迪逊市的维斯康星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887年,他离开大学到芝加哥当建筑绘图员,不久就进入艾德勒与沙利文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六年里,沙利文对赖特倾囊相授,赖特也凭借自己的艰苦努力,从临摹到独创,基础不断坚实。

二、赖特的主要创作理念和建筑风格分析

建筑凝结了设计师对于自然和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赖特的建筑作品无一不在传达着一个理念――对自然的追求:“自然是万物之神!”。这种对自然的追求是他建筑作品的主要特征。他提出的大草原风格、“美国风”建筑、有机建筑理念、对材料的认识和尊重等,都是对这一特征的表述。

1、大草原风格

1900―1910年,赖特的住宅设计大多是“草原式住宅”,它的特点在于将低的、横的线条和它周围的平原风景混合在一起。大草原住宅往往环绕着一个中央的烟囱,不再由严格定义的房间组成,而是宽敞的、开放的间隔空间,故意模糊了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区别。正如赖特说:“一个真正的空间不是一个集装箱,而是包含间隔的内部空间。”他的大草原风格最杰出的建筑是1909年建于芝加哥的罗宾别墅。

大草原风格在美洲本性的发展过程中唤起了关于土地的神话。人们用大草原来标识这样的郊外建筑似乎是对正在飞快消失的实际的大草原的一种讽刺。建筑师们相信他们能够表述重要的文化价值,传承民族经验的精华。家,对于赖特来说,也许是一个掩蔽的场所,但同时也是一个智者用以反映鲜明的美洲本性的载体。

2、“美国风”建筑

20世纪30年代,赖特设计了很多“美国风”住宅,它们以简单的几何学为基础,基地与地面平齐,省去开挖地基的开支,不但雅致实用,而且适应当时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的社会状况和审美趋势,因此受到了极大欢迎。

典型的“美国风”住宅由两个部分组成:起居空间包括一个以壁炉为中心的起居室、一个作为餐厅的凹室和一个对起居室开放的厨房。私人空间可能包括一个书房、客房或附带工作室的卧房,这些空间通常都沿着走廊规律地排成一行。以起居空间为主,私人空间为次,壁炉是整个住宅空间的中心。平面从这里延伸向门廊和外部平台,强调从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的延伸,打破了旧住宅的封闭感,增强了空间的连续性。1933年的威利别墅是第一幢体现赖特“美国风”风格的建筑,1936年罗伯特・纳斯卡别墅,将这一点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美国风”建筑是对友善的大草原建筑及极具防御性的塔里埃森建筑风格的一个平衡,采用了许多独特的技术措施,其造价经济、简洁实用、施工迅速方便,有一种现代的自然美。赖特紧紧抓住了这些特点,因而他使建筑既保持着美国文化的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

3、有机建筑理论

赖特将建筑看成是有机的生命,与一切有机生命相类似,处于连续不断的发展进程之中。他所定义的“有机建筑”也就是要适应时间、适应地点、适应人。这三个概念贯穿了他一生的设计。适应时间意味着建筑应属于他所建造的时代,使用当时的材料和方法来进行设计,也就是说所建造的建筑应该运用当时的审美原则和材料来进行设计,具有那个时代的现实特征。适应地点是指一个建筑要同它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同风景相协调、尽可能最好地利用自然。适应人是指建筑的第一要务是服务于人。因而建筑的平面都是以人的尺度来设计。

赖特主张设计每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理念,将其贯穿于建筑的每个局部,使之相互关联,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达到整体与局部的相互统一。他认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质在于内部空间。他倡导着眼于内部空间来设计,屋顶、墙、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地位,应服从所设想的空间效果,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设计观念,为建筑界开辟了新的境界。赖特的流水别墅正是有机建筑的杰出代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设计理念在这个建筑设计上的运用与体现。

三、经典作品分析――流水别墅

流水别墅由赖特于1935-1939年建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别墅主人为匹兹堡百货公司老板德国移民考夫曼,故又称考夫曼住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悬空的楼板铆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主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小梯与下面的水流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大胆,成为世界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

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腰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山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使空间秩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又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个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弥漫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流水别墅可以说是一种以正反相对的力量在微妙的均衡中组构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水平或倾斜穿插推移的空间手法,交错融合的稀世之作。

四、结语

赖特运用自己的思想和设计理念,重新解释了传统,强调人和环境因素,重视工业化材料的运用,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的采用,给以后的设计师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他长达72年的设计生涯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设计思想和理念随着时展而日趋完善的变化,这些众多高质量的建筑作品也与其勤奋和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我想作为一名设计师,需要的正是赖特这样对自身理念的坚持和探索、对自己工作的热忱倾注,因为爱而全身心投入,支撑我们迈向伟大而漫长的设计之路。(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大师》编辑部编著,建筑大师MOOK丛书弗兰克・劳埃德・赖特[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迎进来:向世界发出聘书

6月10日是南开大学的校园开放日,学校邀请了中国30所高校进行高考招生现场咨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数米长的宣传展板前,围了3层家长及考生,虽然该学院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历年录取情况等一目了然,但提问者还是把工作人员挤得水泄不通。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多次说过:“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南开度过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数学研究所新大楼是南开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十几个毕业生穿着学士服在那里拍照,不远处是画家范增的画室。新开湖畔,有人在树荫下温课,正是荷塘最盛时节,用南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丁峰的话来说,池塘里开的是“90年的荷花”。

在中国的大学中,南开有着很好的口碑:西南联合大学的背景、的母校、诞生过50多位院士……这所北方名校的“关注点”正在不断飙升。2008年,南开大学接待了来自29个国家的600多位来访者。

南开大学所在的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作为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南开大学独辟蹊径。三年前,“蛋白质专家”饶子和就任南开大学校长,随后在《人民日报》、《科学》等海内外媒体上招聘公告,为22个学院中的15个招聘新院长。共收到来自4大洲14个国家的140多份申请,最后9名海内外学者成功受聘南开,南开大学迎来了第一位外籍院长。美国《科学》杂志“新闻焦点”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追踪,题目是《中国大学“追赶常春藤”》。

新任院长中,欧洲物理学家拉普是南开大学首位外籍院长。他此前是奥地利名校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的教授。步他的后尘,德国数学家雷吉仕就任组合数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学院院长向荣来自美国ps研究中心,药学院院长王鹏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而耶鲁大学的尹芝南则放弃了终身教授的职位,前来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这里的研究工作做得很出色,很多实验设备都是世界级的。”拉普说,“我在这里做研究和在奥地利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想,在哪里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在就任南开大学泰达应用物理学院院长之前,多年来,拉普每年都有一段时间来南开搞科研。他一直有一个“迷人的设想”――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到这里留学,这与南开走向世界的目标完全契合。

向“世界”公开招揽人才,是南开大学实施“人才强校”、“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天津市对此十分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送出去:为教学储备师资

南开大学的人才强校计划不仅包括“请进来”,还有相辅相成的另一部分:“送出去”。

“你不走出去,人家要走进来……本科生在这四年学习中,应该有一段在海外的学习经历。”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说。

在前不久举行的新一届百名后备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百人计划”)动员宣讲会上,校长饶子和这样评价他的学生:“大学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学生,一个因素是老师。最好的学生加上最好的老师,就是最好的大学。可以非常骄傲地说,南开每年招收的3000名本科生是非常优秀的。我为南开的优秀生源感到骄傲和自豪。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有好的师资……老师要得到学生尊重,一句话,就是要讲好课。”

为了获得良好的师资,从2007年开始,南开大学启动“百人计划”,每年选拔100名优秀本科生作为后备师资,到国外一流大学师从一流导师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后回校任教。目前,南开大学每年招收本科生约3000名,1/30的佼佼者通过公派出国留学。在饶子和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大的趋势。“百人计划”既是一项学生培养计划,又是一项国际型师资储备计划,是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尝试。

“我们特别欢迎南开的学生。”著名生物数学家、奥地利科学院院长彼得・舒斯特院士造访南开时十分感慨:你们有这么多年轻人才,这是欧洲所欠缺的。

长期以来的良好国际声望,南开学生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及比例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大量优秀毕业生在海外一流大学执教。饶子和说,哪怕其中一部分校友为母校服务,南开都将实力大增。2008年,饶子和访美期间,又与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著名一流高校达成协议,每年派数十名南开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

既然要国际化,就必须有能力全面开课。随着人才的不断引进,南开大学正在逐步进行双语教学,“我们希望学科都有英语课程,人家才会选择你的课。”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饶子和强调,“我们不能等美国学校到这儿来办分校,南开大学本身就是国际水平的大学,我们的国内学生可以上南开大学,而不是上某一个国外学校在中国办的分校。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很自信的,因为有这么多年的办学经验,有本土和国际化的经验,这样两者融合,可能会办得更好。”

篇(10)

伴随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在饭店旅游方面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消费者不仅追求产品消费的物质享受,而且追求产品消费的精神享受。这种能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感受,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认知品牌、注重品牌、追求品牌、增加品牌消费。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往往是被品牌代表的形象、信誉及象征意义所激发甚至是被这此因素所支配。因此,讲究品牌成了一种日益发展的消费趋向,所以我国饭店在今后的管理策略中应该注重品牌的营销与提升,本文试图将品牌营销策略在饭店管理中的应用作出相关分析。

在借鉴一般企业品牌营销模式路径选择的基础上,我国饭店企业在决定品牌营销模式的路径选择时,有四种类型可供选择,即多品牌战略、单一品牌战略、连锁品牌战略以及企业名称与个别品牌并用战略,它们分别具有自身的优缺点和不同的适用条件。

一、多品牌战略

即饭店企业根据产品性质和选择目标市场的不同,对不同的产品或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不同的品牌。当企业的产品用途或功能差别非常大时,就可以使用多品牌推向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多品牌名称战略,它没有将企业的声誉系在某一品牌名的成败之上。假如某一品牌的产品失败或出现了低质情况,不会损害其他企业或产品的声誉。多品牌战略可以使企业为每一个新产品或企业寻找最佳名称。一个新的品牌名可以造就新的刺激,建立新的信念。这种品牌策略可以较好解决不同目标市场品牌形象的混淆问题,各个品牌互相独立不影响,但是加大了企业的广告宣传费用。例如马里奥特国际公司向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了10个品牌,马里奥特庭院饭店、定居旅店、仙境旅馆、复兴饭店集团、利卡斯尔顿饭店公司、宙马达国际、费尔菲尔德旅馆及套房、新世界饭店集团、度假俱乐部国际、汤尼波宙斯套房。

由于我国的饭店由于在资金、品牌命名等方面较为薄弱,在实行多品牌战略上不是非常的成功。锦江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饭店集团,而且进入世界300强,但它属下的中高档饭店,却难以从命名上辨出“锦江”品牌。实际上北京的“昆仑”、山东的“中豪”、石南的“锦华”、唐山的“贵宾楼”,乃至锦江总部所在地上海的“和平”、“金门”、“国际”等诸多饭店都是锦江品牌。但在市场形象上,在一般宾客脑海中,有多少人能知内中的品牌纽带呢?大集团尚未做到,我国其他饭店集团就更谈不上采用这种品牌战略类型了。

二、单一品牌战略(统一品牌)

饭店企业(公司)使用一个统一的品牌,将它用在其它新建的企业或产品上面。这种品牌战略可以节省广告宣传费用。但是如果扩展的企业产品很多,功能、用途区别较大,在使用这种品牌决策时就不太合适。品牌延伸要比创立一个新品牌费用少的多,因为它不需要进行“品名”的调查工作,或不需要为建立品牌名称认知和偏好而花费大量的广告,即刻的认知和较容易地被接受。但是新延伸的饭店企业或产品可能使买者失望并损坏公司的信任度,品牌名称滥用会失去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特定定位。因此,饭店企业在采用单一品牌战略时要严格把握质量关。世界著名凯悦集团、假日集团都是采用这种品牌战略决策。限我国目前国际名牌饭店较少,知名度不是很高,像上海锦江、广州白天鹅等可采用这种战略,等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后,再使用多品牌战略,这样才不会造成品牌形象的混乱和模糊。

三、连锁品牌战略

通过特许、联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在不同地区开设许多分支饭店企业,以统一品牌对外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锦江之星”连锁店在我国是一个创举,该连锁店有四个统一,即建筑物规格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系统统一,形象标识统一。在经营管理上对服务标准、培训等方面实行一个模式。“锦江之星”旅馆分布在国内多个城市,上海、宁波、苏州等。为了方便顾客,锦江之星旅馆实行连锁经营和异地订房,并备有飞机、火车、轮船票务等服务。

锦江之星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是有选择地吸收一部分加盟店,同时按照“锦江之星”旅馆统一格局进行改造,然后打“锦江之星”的品牌,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这样,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又通过收取牌誉费、管理费等迅速回笼资金,用于开发新的项目,同时也扩大了规模,发挥了品牌效应。国内一些经营不善的饭店,特别是三星级饭店,由于本身具备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特许联营或合作的形式加入一些著名的国际或国内饭店,从而扩大其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篇(11)

1.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中央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决策,其工作的重点是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问题,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产品废弃严重,主要耗能设备设计效率平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80%左右,系统运行效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25%左右,单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1.5倍,远远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2.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建国初,受“有水快流”思想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先生产建设、后污染治理带来的后遗症较为严重。全国每年洗煤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等,大都没有综合利用。粗放、不能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造成大量废弃物,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日益严重,这既不符合人与和谐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的安定、人心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需靠循环经济来充分挖掘资源的利用潜能。

3.从煤炭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所有煤炭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煤竭城衰的潜在威胁。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高度重视两个问题:一是不失时机地发展非煤替代产业,解决经济发展单纯依赖煤炭的问题。二是延伸产业链条,使单位产量煤炭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变扩大开采的外延式扩张为多方挖潜的内涵式扩张。从现实条件和各地的实践经验看,第一点是长远战略,但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见效。第二点则潜力巨大,有条件较快见效。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以此为重要内涵的,抓好它是煤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之举。

二、基础审视: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正当其时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配套的内外部条件的支撑和保障。通过对背景条件、政策导向、物质基础、技术能力的综合审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