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讨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14-01
所谓“课堂讨论”,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课堂给学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又能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信息多向传递,形式多元互动,用智慧启迪智慧,集思广益,共同发展。
如今在语文课堂中,许多老师都喜欢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求知识,特别是在公开课活动中,课堂讨论很热烈,同学们你争我辩,热闹非凡……事实上这种形式化的为做课而讨论,为课改而讨论的现象存在诸多问题。①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许多没有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不得不讨论。②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讨论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要么讨论时间过长,学生无事可以做,课堂松散,讨论时间演变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③讨论形式单一。只要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起叽叽喳喳个不停。讨论无组织、无纪律。小组是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是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时间长了,学生情绪厌倦,降低了讨论兴趣与参与热情。
一味的讨论,学生完全没有静心读书、独自体验感悟的机会,效果会好吗?一味的讨论,若不加以引导,势必会本末倒置。我认为课堂讨论既要体现探究、合作的理念,又要真正成为渴求知识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安排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讨论”的度
1.1 讨论的问题“难易”要有度。讨论要对所提出的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问题的优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特别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过于容易,激不起学生的思维火花,会使讨论流于形式;问题过难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畏惧心理。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研究问题。悉心了解学生,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学识经验等,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后,跳一跳能摘到。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礼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来?b、礼物该不该送?c、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d、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通过讨论,能让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学习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1.2 讨论的“时间”要有度。在安排学生讨论时,大多是讨论时间过短,三、四个问题,学生刚刚转过身去,问题还没有展开,老师就宣布讨论结束了;有的教师还常用时间来限制:“下面大家讨论一分钟。”一分钟学生能讨论出什么呢?也有不少教师,讨论时间又过长,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讨论时间的长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没有讨论深刻,学生们正在兴头上,就不要轻易用时间打断;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已经没有什么进展了,就不要再讨论了,可以换个角度试试。
2.要正确使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
在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讨论法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就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光鲜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我认为:讨论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如文学常识、汉语知识,我认为就没有过多讨论的必要,甚至不需要讨论;讨论的时间要合理。时间的长短要以实际情况而定,长了是一种浪费,会“喧宾夺主”,因为讨论只是课堂教学诸多形式中的一种。短了则起不到讨论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使大家基本形成共识;讨论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一议,论一论,广泛听听大家的意见,防止少数学生主宰讨论、垄断讨论的不良现象。
1.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别人的智慧,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3.讨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4.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一般来说,按讨论的规模来分,有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讨论形式,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应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小组讨论可以有不同的分组形式。如同桌的2人分组,前后桌的4人分组,教师指定后学生自愿组成6人小组或更多的人为一组。这里介绍一种6人小组的讨论方法,以供参考。因为这种方法中,每组以6人为限,每人发言1分钟,6人共计6分钟的讨论时间,也被称为六六法。
分组:以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的方式,6人一组。每组需选出一位主持人和记录员。
提出讨论问题: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题目,要求各小组讨论出一个较一致的答案,并说明主持人和记录员的职责。
进行讨论:限制6分钟的讨论时间,其间教师应巡视各组,观察讨论情形,提供必要的协助。
综合报告:每组指派一名组员,介绍本组的观点。
总结:教师综合归纳各组论点。
整个过程为分组―提出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综合报告―总结。
2.班级讨论。班级讨论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较小组讨论的范围要广。
(1)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往往有一个小组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出的代言人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没有进行小组讨论。因此,这种讨论往往意见较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的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解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发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须为他们调解,使大家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应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发言词不达意,教师也要帮助他表达清楚;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要回答。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有吸引力,有讨论、钻研的价值,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一、课堂讨论中流于形式的表现
1.没有疑问的时候滥用讨论
一位老师执教《诗歌鉴赏复习》时,在分析其中一首诗歌时,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诗句中的表达技巧稍微打愣,事实上,当时台下学生中已经有好几个人准确说出了答案。但教师对这些正确的声音听而不闻,依然安排学生讨论:大家看看都有哪些表达技巧?结果是学生们叽叽喳喳交谈了一番,答案依然是之前几个学生的见解。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群体中仅仅一两个人对某个问题不敏感,而不是全不懂,这种情况下根本无需讨论。教师此时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打愣之处稍加点拨就可以,不必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2.有讨论却无呈现机会
另一位老师在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学生对“船长哈尔威最后在所有乘客和船员逃生后,为何不弃船而逃?”有疑惑,有的说已经没机会了,有的说船长要与船同在,还有的说这是船长的信念。教师让学生讨论,学生争论得很热烈,不知不觉间快下课了,教师一看势头不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迅速打断学生的讨论,直接说明原因,把一帮迫不及待要发言的同学晾在一边。可以想象的是,长此以往,学生讨论的热情一定会消散。
3.讨论不能契合问题的关键处
一位老师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抛出这样的话题:“父亲是如何教我爬下山崖的?”学生发挥想象,说出了N种方法,但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并没有触摸到文本的核心价值,没有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其实,这位老师因没有抓住契合问题的关键处,就没有价值,也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倘若从“父亲不直接把我抱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试着分析一下。”讨论,思维空间和价值较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走进文本中的父亲,感受到人生的哲理。
二、课堂讨论不恰当的问题根源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动起来,但怎么动,往哪个方向行动,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以上种种课堂讨论不能让人满意,其实都与教师有关。
1.有的教师尚不能理解课堂讨论的必需性
课堂讨论不是花瓶,不是装饰,而是一个必需品,就像做菜用的盐一样。学生何时需要讨论?笔者认为应该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尚不够深入、对问题的理解多样并且对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就可以设置讨论环节。当学生在自己坚持的路子上走得更远了,问题暴露得更彻底了,理由想得更充分了,在达到“愤”“悱”交加的时候,学生进行想法的呈现,教师再做适当的指导,这样的讨论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必要的。无疑而讨论,对概念名词、识记成分比较多的内容进行讨论,是无价值的讨论,完全没有必要。
2.有的教师缺乏引领的作用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生成。讨论过程中无所事事、站在讲台上闲看的教师现在很少见了,但有一种情况还是会时常出现.
一位老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提出“我”的父母在叔叔游手好闲的时候讨厌他,在他有钱的时候希望他回来,在他破落的时候躲开他,这看不出资本主义的“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是人们的正常反应。教师强调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过时的政治角度解读它,而且强迫学生接受,天长日久,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说出真实想法,对讨论失去兴趣。
3.有的教师不能高屋建瓴地进行讨论后的小结
学生讨论后,必然会呈现自己的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敏锐地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或者准确点出学生答案中的问题,让学生迅速走出错误的泥沼。一位老师在执教《天净沙秋思》时,学生提出“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的快乐的景象,看不出作者的哀伤。此刻,教师没有急着给予回答,而是出示了一些类似诗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在古典诗歌中这是一种写法,让学生在分辨中得到正确的认识。再教给学生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学生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开展课堂讨论的关键
恰当开展课堂讨论,需要在如何布置讨论话题、如何把握讨论进度、怎样总结等方面下工夫。
1.讨论话题要合适
课堂讨论题应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因时、因材施论。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学生事前对话题经过了一定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体会和感悟,才会有与组员交流和讨论的基础,发言才会踊跃而切题。正是有了思考的储备,才能讨论得深入,才能达到认识的趋同。教师要精心、合理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话题的设计应放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习的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讨论,新知识、新观点才会不断涌现和迸发,对学习内容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什么问题、何时让学生讨论,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为加强知识间的沟通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讨论问题的选择应遵循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等原则。
二、把握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处。所以,要搞好课堂讨论,还需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常见的最佳时机有:
1.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而组织课堂讨论,则是突出重点的方法之一。这样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课堂教学要“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照本宣科。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以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3.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认识偏差(或错误),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利用它引发讨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
4.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认知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制约和注意、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卡壳”的现象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也不能“穷追猛打”,更不能冷言相讥,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达到使“卡壳”学生茅塞顿开的目的。
5.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
课堂教学的构思和组织,要以启迪学生思维为中心。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思维并非时刻都处于亢奋状态,而是有张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可及时组织讨论,将学生的思维重新推向,以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教学节奏。
三、把握火候
组织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火候,可以概括为四度,即梯度(如设置知识台阶)、跨度(如知识块之间的联系)、深度(如要求的难易)、密度(如容量的多寡)。教师要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地提醒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去与新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四、形式多变
讨论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可以是指导式讨论,就是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坐在一起,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则不时地参与讨论,或作一些提示、释疑;也可以是自主式讨论,就是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应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分组讨论后,还应让各组进行交流,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外,也可以分成两组,就某个问题进行辩论。
五、延缓评价
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延缓评价,在学生思路穷尽之时,切不可“强行”向学生推出标准答案。在找出最佳方案之前,应让“劣质”方案充分表演。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讨论的过程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反思、归纳和总结,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评价的语言应精练,要切中要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氛围宽松
语文课堂设计的讨论问题是以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为主,要有“语文味”,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学会分析、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有时,问题很简单,老师们为紧跟形势,也开始讨论,结果让这些与教学计划和学生思维能力毫不相关的讨论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更有一些老师策划一些“热闹”的主题,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笔者一次听课,有位老师讲《童趣》时设计了一个“回忆童年游戏并现场表演”的环节,讲台上学生们发言踊跃连说带唱,课堂下学生们笑浪滚滚手舞足蹈……此外还有老师上萧乾的《吆喝》时,真的在课堂上“吆喝”起来。这样的讨论不要也罢。
其次是缺少阅读基础的讨论,笔者把它看成“拔苗助长”式的讨论。
意境优美的散文,含义丰富的文言文,气韵生动的古典诗歌……这一类美文的教学有它自身的规律,不能简单诵读之后就组织“讨论”的,我曾经观摩过一堂公开课。一位教师讲鲁迅《雪》,他的整堂课几乎都在讨论中度过。从表面上看,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的很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但仔细一想,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能有多少感悟,讨论时又远离文本,去体会“内涵”,去挖掘“深邃”。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频繁,实质的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种讨论,老师预先设计答案和讨论步骤,讨论过程“环环相扣”,最后得出标准答案,我们不妨把他称作“请君入瓮”式的讨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讨论的目的,不只让学生学会,更是让学生会学。这里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而非答案本身。比如有的老师在组织讨论《我的叔叔于勒》主旨时,总是使用菲利普一家对于勒前倨后恭的态度来引出金钱腐蚀亲情这个老生常谈的主题,看似无懈可击,可这种单项的思维训练对学生又有多少帮助?
此外,许多教师设计讨论主题时只局限在课本教参这个范围,而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我把他看作“坐井观天”式的讨论。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的讨论设计完全可以更加有广度和深度。
课堂讨论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但也并非无章可循。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抓住课堂讨论中的重中之中――问题设计,才能把讨论组织得非常精彩。笔者认为讨论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主导性、层次性、探索性、开放性等原则。
首先是设计问题的主导型,讨论问题要紧扣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设计问题不能离开这个范畴,写人记事类的课文可以讨论主旨和写法,科技类文章的问题除了写法外还可以重点谈一下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抒情类的散文要重点讨论事物的文化意义。
讨论要具有层次性,要打好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汉语是感悟的文字,就是不要过早地让学生了解意义,要让他在诵读中感悟,去体会语言中一种意韵的东西。优美的现代散文、字字珠玑的古典散文,前者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后者像像诸葛亮《出师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这样的文本就需要通过美读来激情。在反复朗读以至背诵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忧思、高操的品节、豪放的气度。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次基础上来讨论提升的。比如,学习散文《春》,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按照散文阅读的方法来自学,有了这样的知识导向,学生逐渐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了。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自然水到渠成。
思考,是使愚者成为智者的钥匙;遇事缺乏思考,是智者变愚的根源。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讨论交流之前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
二、思维扩散原则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要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应允许他们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三、交流原则
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点、两点。交流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敢于质疑;要做好纪律的组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时,各小组发现发言者的想法与自己有出入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形成辩论的氛围。
如,在教学《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时,有同学说,这首诗描写了唐军活动的四幅画面,有:严阵以待、浴血奋战、援军突袭、奋勇歼敌。有的说第二幅画面应该是刻苦练兵。前者认为“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画面,号角呜呜,是鼓舞士气,血洒疆场,才会使泥土殷红。可后者认为,这是写战前演练。学生七嘴八舌地辩论了起来,他们极尽所学来说服对方,他们的潜力让我感到惊诧。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显得极其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辩论。
四、批注、笔记原则
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笔记是听课时所做的记录。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觉得说得对的就应该随手记下来。尤其别人在回答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感到别人的思考比自己正确、深刻时,更要注意倾听并及时记下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讨论的问题很多,但不能全都组织讨论,应抓住重点,选取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讨论。
如《落花生》一课,议花生部分是重点,把这部分读懂,就能全文皆通。而议花生这部分,只要抓住“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和“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两句话,弄明“议”的原因及结果,再讨论“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如果引导学生从全文着眼,打破原来结构,将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就会达到理解疑难的目的。再如《挑山工》一课,可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再让他们读课文最后一段,抓住“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我’需要它”。抓住这个重点,对理解课文便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要创设融洽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学生,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在发言中,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如“你真善于动脑筋”、“你真是与众不同啊”等;对一时语塞或说错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如“别急,你这么聪明,一定能想出来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很好,能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吗?”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
在组织讨论时,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如教《草原》一课,教者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原的美好风光,创设一个旅游环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再讨论:“作为一名导游,你如何给游客介绍草原呢?”可采用提问的形式,游客提问,导游讲解;也可由导游提问,游客共同研讨解答;回答不理想的,导游再补充。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讨论交流,会感到愉快,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发挥,个性得到更大张扬,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要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讨论问题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只有经过认真自学,充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自学,学生才能自主地发现、探究、创造,培养主动探究的品质。
如教《草船借箭》,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组织讨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这句话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嫉贤妒能”。学生在初步自学后,以为周瑜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比不上诸葛亮。这种理解是很肤浅的。应组织学生充分自学,最终认识到诸葛亮之所以神机妙算,是因为他“知天文,识地理,知已知彼,顾全大局”,而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所以他最后发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只有在学生充分自学后,讨论才能更有效,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解决问题的症结。
四、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7-02
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讨论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将课堂提问与讨论科学化,将使教学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得到最大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有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最终学生的成绩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说明单单依靠学生的热情是不够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质量是关键,所以教师应该提高对优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重视,不能把课堂中的讨论与提问停留在表面,要善于深化课堂提问与讨论,通过对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不断使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趋向科学化,使其真正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优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意义
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已经是各个高校必要的教学程序,两者都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反馈,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好体现。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答疑,通过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学讨论是以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开展辩论,从相互交流与学习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者在教学过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答疑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通过提问开展的讨论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理念。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加深,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在教师的提问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并在讨论中将思维保持在活跃的状态。所以,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不仅使教学形式得到丰富,同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优质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课堂讨论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同时能够体现谦虚、互学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能够弥补师生双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在交流中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对学生得到的结论给予补充,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使教学更加的全面,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准备上的不足。
3.有助于实现教学信息的快速反馈。科学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可以起到开阔学生思维、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目的,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是教师审查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能够使教师直观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的偏重点以及教学手法的转变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能够在课堂讨论中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可以在教学的开展中对个别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监督与指导,从而实现所有学生的均衡发展。
二、课堂提问与探讨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中,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对课堂提问以及讨论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课堂提问与讨论的时效性。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提问与讨论的手法掌握不完善、认识不充分导致的,这些存在的问题主要围绕没有实现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首先是对提问的问题题目把握不准。教师对课堂提问题目的把握不准主要体现在对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上,简单的题目不仅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了学生因为题目的简单而降低在课堂上的求知欲。而过难的题目则会影响学生的信心,与学生的能力现状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会使课堂提问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是课堂提问时机把握不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展中不善于对教学情境的营造,比如在刚进入课堂,学生的情绪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就进行提问,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使教学信息的反馈也缺乏科学性。
2.课堂讨论缺乏有效性。课堂讨论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包括对讨论问题题目与时机的把握不准,同时也包括教师的重视与自身的定位存在问题。首先是教师缺乏对课堂讨论的认识,将课堂讨论停留于形式化,即使是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鼓励学生讨论,或者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堂讨论,依旧运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次是对讨论的控制不足,教师如果不能明确地提出问题的核心,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高谈阔论,对问题的解决没有意义。再次教师定位存在问题,将自己定位为讨论的旁观者,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能参与进学生的讨论中,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堂讨论的效果。
三、优化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策略
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优化中,要将重点放在实现其有效性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了解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并对现状能够科学地分析。针对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优化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科学地做好选题工作。正确科学地选题是实现课堂提问与讨论有效性的关键,合适的选题是调动学生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在课堂提问与讨论的选题中,要注意做到选题的针对性,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尽量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这样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研究问题的动力。选题要注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现状,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同时要注意选题的新颖等。
2.做好提问与讨论的准备工作。教师在提问问题以及发起讨论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核心有所把握,然后做好引导学生的准备,尽量创造与选题相关的情境,在适当调动起学生积极热情的同时开展问题的提问与讨论。在课堂中,要重视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消除分歧并得到科学的答案。其次要做好对课堂讨论的把控,积极地投身于学生的探讨之中,做到善于鼓励学生等。
3.教师要善于作出总结。教师的定位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与参与者,更重要的是教师是问题的最终总结者。教师要通过总结来给出学生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答案,在肯定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是寻找问题答案、深化学生知识层面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得到统一的、科学的答案,所以教师的总结对课堂提问与讨论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在这一新理念倡导下,我们不可否认,语文课堂较之以前的老师“满堂灌”“一言堂”有了可喜的进步。课堂也随之出现了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小组讨论课堂活动。
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然而课堂讨论中也不乏因为教师对文本解读粗浅,讨论问题设计无效,课堂上出现表面热热闹闹,实则低效拖沓的现象。
一、文本解读,讨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
课堂讨论的主问题应该能起到一线串珠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问题按图索骥,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自我。问题设计的高度,来自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决定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教师解读的新度决定学生学习的趣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过浅过粗,这样会导致学生人云亦云,走入狭隘,缺少真正的思考和提升;教师对文本有了准确深入的解读,才可能找出有深度、有高度、有效度的问题。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篇幅长,背景离学生年代久远,双线并行,看似散乱,很难让学生理出头绪。教师若在执教中按部就班地从前往后学习,很难提出贯穿全文的问题。
朱泽光老师执教《藤野先生》时,深入浅出地解读,巧妙抓住“伟大”一词,设计了课堂主问题:“为什么鲁迅要用伟大一词称颂藤野先生呢?”从相识交往的四件往事到让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两个事件,学生的认知和思考不断向新的层面提升,讨论也真正走向深入,课堂变得厚重而灵动。
二、有效问题,能把文本学习引向深处
课堂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在课堂上,解读文本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但是,课堂主问题,设计得过大而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肯定无法深入。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设计了“请找出文中触动你心灵的字、词、句子,并进行赏析”这一主问题,全文篇幅相对较长,穿插叙事较多,如果仅仅放任学生散漫讨论,学生回答起来会东一葫芦西一瓢,课堂会变得散而空,教师如果再缺少有效的引导和追问,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更难以深入。整节课只能游离于课本之外。不可否认,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但是很多教师把讨论等同于师生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不分文体、不分难易、不论篇幅,不管针对什么问题,都要学生泛泛讨论一番,以显示课堂的热闹,追求所谓的“生动活泼”。其实,这样模糊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无所得,也是在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设计问题有效且难易适度最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例如,有位老师执教《孔乙己》时,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孔乙己之死谁之过?经过激烈讨论,有学生说是丁举人之过:同为读书人,丁举人残忍冷漠,是直接杀人凶手。有学生说是自己之过:身材高大不肯自力更生反而好吃懒惰,穷困潦倒又虚荣清高。有学生说是科举制度之过:科举制度不仅摧残人的身体,更摧残人的精神……精彩纷呈的讨论,有理有据,让文本学习走向深处,水到渠成。
三、及时引导,培养质疑创新思考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要认真倾听,能听出讨论的焦点,能听出对方发言中的合理成分和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讨论时,教师也不能等闲视之,做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教师应适时引导,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讨论。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发言即兴发挥较多,所以在讨论时,也会出现偏离课堂中心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打击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要珍惜学生讨论的成果,也要对学生发言的偏颇之处做正确引导。如,在学习《伤仲永》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主问题:从文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仲永?学生通过品读文本,赏析“指物作诗立就”“传一乡秀才观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等处可以看到一个天资聪慧、天赋异禀的仲永。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仲永如此聪慧,作者为何而“伤”?有学生说是伤方仲永的邻居不劝仲永好好学习。面对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以实践智慧去敏锐感知其中可能具有的价值,对学生的思维及时进行有效点拨,推动课堂上思维火花的碰撞,以拓展拉长文本内容,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38-01
一、课堂讨论对教学的积极意义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总是对各种讨论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
2、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升华。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更宽容和谦虚;②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4、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或漏洞在所难免,在课堂讨论中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甄别、类比、猜想、剖析、纠错、证明,从而全面、透彻的理解问题。通过对同学的意见和观点的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
5、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说服人家是不易的,“说”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创新过程,因而课堂讨论比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有效的课堂讨论应避免的几种误区
合作讨论的形式虽然很好,但是也有缺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有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1、只注重形式轻视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学生掌握得非常熟练,本不需要展开讨论,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新课程的课堂互动理念”,而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搬出“讨论”法宝,使得时间浪费,课堂重点偏移,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从而使课堂讨论效率降低。
2、一味地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教师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讨论,一节课提出许多问题进行讨论,课堂容量增加了,却收效甚微。提出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学生才有参与讨论的动力、能力和积极性,讨论时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创造出新知识和观点。
3、盲目自主忽视指导。有的课堂重学生的自由,教师成了旁观者,表面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但很可能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水平有差异,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加以点拨和指导。
4、讨论离题。讨论开始后,学生可能会由于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而转移讨论中心,从而使讨论偏离论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听取学生发言,并随时引导,而不要让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
5、讨论不制定规则。讨论前制定一些讨论规则是十分必要的,讨论如果没有规则,就会十分混乱。
6、不能及时总结。讨论结束后,如不进行总结,就会使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反而引起思想上的混乱。所以在每次讨论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说明讨论结果,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注意改正的错误等。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生生互动是课堂讨论的主要特点,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参与到讨论中去,使讨论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中体现情感的交流。
1、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明白学生讨论要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2、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后面的讨论节省了时间。因为没有思考问题,学生还没有思路就去讨论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讨论中你一句我一句还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
3、要及时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到下面去问一问,有经验的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情绪来做出判断。及时的终止讨论,避免浪费时间。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有时我让每一组选一个学生代表发言,他站起来所说得是他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根本不是他小组合作讨论过的观点和想法,那如何让学生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有的小组总是个别学生在唱独角戏,只要这个学生一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就跟着说,根本不用讨论,像这样意见高度统一是不是好事?
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如:上人民币这课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买铅笔盒,要7元钱,而你只有5元钱,钱不够怎么办?这时一个学生说:“我可以和卖东西的人还价”。另一个学生说:“超市里怎么能还价?我觉得打电话叫妈妈送两元钱来就行了”。这时第一个学生又说:“打电话也要钱,送两元够吗?你还是组长?他俩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服谁。后来我说;“你俩都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你俩想出的方法都很好”。他俩总算平息下来了,但是下课他俩又争论起来了。学生出现分歧时,有时会借题发挥,扩大到对人的看法,甚至演变成对别人的人身攻击,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这并非是他有意而为,这也不是争论之过,像这种显现的现象,在老师的觉察之中,还能弥补,如果是隐现的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