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3-14 19:16: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篇(1)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篇(2)

    1979年,萨宾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经验与叙事结构等相关观点,阐述了叙事对于人格的形成、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同时,其还将叙事作为人格心理学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1986年,萨宾主编的《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问世,该书之中对于萨宾的观点进行了阐述。萨宾认为“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和行动的基础”。以此为标志,叙事心理学才真正作为一个正式的研究领域从心理学之中逐渐显现出来。简而言之,叙事即为讲故事,或者与讲故事相关的事件与行为,其主要用来描述先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讲故事的方法可以研究人类复杂的情感,例如,爱情、依恋、人格特征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外部效度。通常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中应用广泛。

    从探索叙事心理学的目的来看,其主要在于发现行为的规律并对其进行预测以及相应的行为控制,而非对于传统心理学同样或者还未达到的目标的追寻。叙事心理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于理解,对于个体生命行为与个体生命故事的理解。以康纳利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人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故事来说,不仅仅起到传播作用,同时还是故事的组织者与创作者。他们经过缜密的研究后发现,对于人的研究,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对于人类经验依故事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记录与撰写。自叙事研究引入国内以来,开始受到学校的关注,并且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一、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的运用

    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就是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叙事心理治疗。从叙事心理治病来看,其创始人与代表者为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麦克·怀特以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所谓“叙事心理治疗”通常是指咨询者通过对于适当方法的选择,进而针对具体的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进而对于当事人内在内力的唤起过程。它之所以可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受到重要关注的重要原因是叙事可为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深度资料。叙事资料对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数据资源是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其也是对于具体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的重要依据。同时,叙事往往与反思密切相关。当我们对于自己生活故事进行叙说时,其实即是对于自己的审视。

    其次叙事疗法把人与事分开,以人性的眼光看人,而不以道德教育人。从叙事疗法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来看,叙事疗法能够让当事人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专家,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息,进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在整个过程之中咨询师扮演着陪伴的角色。例如,罗杰斯所提出的求助者中心疗法。叙事疗法对多数适合心理咨询的人都有较好的作用,是当今重要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

    叙事心理治疗即是让当事人自己讲出个人境遇、个人经历等等生命故事,指导者在倾听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理论方法与语言进行技巧指导,在积极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之中使当事人能够在其故事之中找到遗漏片段以及认知误区,进而将整个故事纠错、补充或重写,进而积极促进当事者加强其生命动机,增加内在力量,进而促成其形成积极认知和重建良好行为方式。

    当前,诸多教育者将叙事心理治疗法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大学生心理疏导等工作。实践证明,其效果较为明显。在《同辈叙事教学:加速大学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一文中就为我们介绍了如何用同辈叙事教学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的。同辈叙事教学的原理在于人是个体生活故事意义的建构者,可以通过自我多声音的对话,解构旧故事建构新故事。新的故事又继续塑造着生活,塑造着人的心理世界。基于这一原理认为,通过探索、实验,完全可以发现一种行之有效的同辈叙事教学模式,以大范围、高效率地缓解或消除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它在实际应用时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故事的陈述,进而将使学生把问题作为外在的东西加以体验。这样就能够更为理性地查找到生活故事之中的“美”,进而摆脱对于消极角色的认同。

    学校心理健康课也是叙事研究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平台,在《对心理健康课“体验教学”的叙事研究》一文中表明心理健康课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其实用性,因此,在课程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主要运用体验教学法,以体验活动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体验教学”围绕课堂体验活动展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主题与体验活动,在做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绪,活动后要求学生写下“感言”,将这种情绪体验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分析。这种上课方式让学生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能了解到他所体验过的困扰也是其他同龄人所体验过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学校心理学辅导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一般主要包括写作叙事辅导、阅读治疗、叙事辅导、博客叙事输导、群体叙事辅导等等。其他方式的辅导,大家耳熟能详。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博客叙事辅导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心理辅导当中。博客,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开展的群体倾听与表达活动。它把阅读、写作的叙事辅导功能与电脑书写、交流互动的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叙事辅导方式。网络写作具有隐秘性、参与的便利性、互动的跨时空性,博客叙事辅导不仅使人们能够更开放地袒露心扉,而且能够更容易地获得相识或不相识人们的精神帮助与支持。

    二、叙事研究在日常教育教学层面的运用

    一直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的弊病已受到众人的指责。教师的叙事研究将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日益加剧的鸿沟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叙事”通常是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用叙述故事的形式讲述教育中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教育叙事研究指的是运用或分析教育叙事材料的研究。它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具有一定的情节。

    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主要可以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第一,对于教师教育思想的研究方面。例如,对于教师日常行为背后的思想研究、教师在生活故事之中的思想研究,进而可以对教师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的支持,进而更好地为教师的生活构建起思想的框架。第二,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教师职业的价值在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展现自己,并能够得到自己与学生知识的进一步的发展。叙事研究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对于自身的把握,进而促成教育领域的整体发展。第三,对于学习者——教育对象的研究。对于学习者的多维度研究(例如,对于学生认知特点、人格特持、个性差异等方面)有利于对于学习者兴趣、爱好等等更好地了解。

    三、叙事研究在校本培训层面的运用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校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相较于其他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能有效地弥合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疏离,更切合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手段。

    教育叙事拥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例如在教育科研领域之中的运用过程之中,显现科学性的缺失。“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还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在教育叙事从国外被引进及其本土化的过程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却没有形成一套有价值的操作方法,一些人张冠李戴,机械地套用教育研究者进行叙事研究的具体过程与技术,将其视为教师叙事的方法。所以说教育叙事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还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普适性的缺失也是一种局限,教育叙事从教师叙述的特定故事情境中发现教育的意义,这就使得所得出的解释性结论也是情境性的,这种情境是不可重复的,无法回答普遍性问题,也就无法据此建立起普遍一般的理论。因此,无法从教育叙事中获得普适性的经验也使得教育叙事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再者由于教育叙事最后呈现的成果——教育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无法检验,所以有的学者并不认同它是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的叙事研究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工作,首先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方法指导唤起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热情。当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对于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行认真的审查,笔者认为写出高质量的教育叙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仅仅是出于名利或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则很难写出较高水平的教育叙事的。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网球趣味教学是指不仅能把身体练习和劳动、生活、游戏、游艺娱乐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能起到增强情趣、娱乐,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而消除不良的情绪。所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教学实验法,研究网球趣味教学与改善大学生焦虑的关系,并分别从体育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球趣味教学改善大学生焦虑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旨在改善大学生焦虑,推动网球趣味教学在高校中迅速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网球;趣味教学;焦虑;改善

0 前言

网球趣味教学改善焦虑的探索网球趣味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方式,目前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网球趣味教学的发展,自小学、初中、大学,都相应的开展趣味网球比赛,进一步推广了网球趣味活动的文化韵味,那么它必然也具有一般体育锻炼所具有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本论文的创新点就是在前人的量表、问卷的基础上运用访谈、网球趣味教学实验的方式对选修网球课的学生进行测试和测验,对比实验前后他们焦虑的变化,弥补该类研究的空缺, 同时普及网球文化以及网球趣味教学在高校体育课中的运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对陕西师范大学选修网球课的大二学生(共169人)进行研究,其中,男生占50人,女生占119人,学院分别为:数学学院、政治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计算机学院共六个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法

包括问卷调查法、量表测量法和访谈法,本文中期与后期采用《大学生焦虑来源》问卷对筛选出的焦虑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焦虑的缘由,最后进行整理、总结。

1.2.2 对比法

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测试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比实验前后焦虑的变化。

1.2.3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数理运算、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等。其中,P<0.05表现为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极其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该实验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对陕西师范大学选修网球课的大二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问卷反馈。其中,随着宗氏量表的指数增高,其焦虑指数也越高。

2.1 网球“趣味教学”影响实验组焦虑程度变化的分析

纵向比较: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焦虑指数降低,并且差异性检验P值为0.03小于0.05,呈现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八周前后焦虑指数有所降低,但幅度不明显,并且差异性检验P值为0.12大于0.01,没有显著性差异。横向比较: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焦虑指数没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焦虑指数与对照组焦虑指数相比,实验组焦虑指数明显下降。(见表1)

2.2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心理状况反应及焦虑程度的变化

8周前后,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五个因子改善幅度比较大,而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四个因子改善不太明显。(见表2)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实验前后有所改善说明,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这种自卑感,加强人际关系的交流,达到以球会友。

2.3 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焦虑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引发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因素有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健康状况、未来就业问题、经济状况、家庭问题、恋爱情况等。其中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家庭问题占的比重较大。有4人认为家庭问题给自己带来了焦虑的状况,具体表现为:自己父母的关系不和谐,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处于单亲家庭等。同时也有部分人认为在恋爱问题的处理上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焦虑。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并给大学生带来焦虑的因素有很多,相对而言受焦虑困扰的大学生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2.4 网球趣味教学对实验组焦虑指数的影响及分析

通过发放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筛选出焦虑人群,其中高焦虑者22人,从这22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1名作为实验对象,也就是实验组,剩余11名为非实验对象,即对照组。对其实验组进行为期八周十六节趣味网球课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网球趣味教学的确能够改善大学生焦虑的情绪,而且效果很好,与没有进行网球趣味教学课的对照组相比效果很明显,对照组的焦虑情绪无明显变化,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组焦虑指数实验前后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进行实验后比较,焦虑指数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网球趣味教学改善大学生焦虑的原因机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焦虑

实验组焦虑指数在实验前后有明显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焦虑指数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的焦虑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焦虑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改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并且焦虑程度有所下降。对照组在实验前后部分心理健康状况因子有所改善,但强迫症状、焦虑、偏执这三个因子有上升的趋势。

3.1.2 网球趣味教学改善了实验组学生的焦虑

网球自身的特点、作用,受众度,在高校的开课率;趣味教学的特点;网球趣味教学教案的设计符合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

3.2 建议

研究表明,网球趣味教学是一项极具趣味性、而且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方便锻炼的体育趣味教学活动,它确实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焦虑,所以建议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推广此项教学。虽然笔者已经证明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焦虑,但是目前相关研究甚少,造成相关理论狭窄,望未来的网球趣味教学可以融入到新课程改革和阳光体育运动中去,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体育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

[2]高艳.趣味性教学的一点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6.

[3]申小莹,刘晓瑞,董雪.西安某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志,2006,14(3):10-28.

篇(4)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心里活动调节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专题研究已成为了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优质高效的化学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学论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内化为主观需求,将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坚持到底。在此,我从激发兴趣的角度,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化学论文,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化学论文,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化学论文,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化学论文,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B、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简单魔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鸡蛋入瓶现象、玻棒点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蜡烛、清水九变,等简易操作的魔术。

C、关注生活低碳原则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环保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世博会也处处体现低碳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烧97号汽油(2)烧饭先泡10分钟(3)看电视把电视机开暗一点(4)乘地铁上下班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8-02

在当下的校园文化中,“星座文化”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形式,盛行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女学生群体,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之间发生这样的对话“你是什么星座的?”、“什么星座跟你是速配?”、“你适合找什么样的星座当男友?”。由此可见,星座文化已经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那么,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利用星座文化的影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格导向培养呢?

1.什么是星座性格分析法

首先,要利用星座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了解,星座文化中被大众所喜好并常用的一种手法――星座性格分析法。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组合。星座学指的是通过人出生的时间段,分配给一些人一个星座。而星座性格分析法是根据占星学中利用人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天体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尤其是太阳系内行星和黄道十二宫的位置),来解释或预言人的性格和命运的一种手法。

根据这样的一些标准,可以把人分为隶属三大宫类――基本宫、固定宫、变动宫或四大星象――火象、水象、土象、风象。每一个星座的人都具备了他那个星座独有的性格特点。

既然星座可以描写人的性格和未来,这样它就可能促成类似的性格和未来的形成。假如一个人相信什么事情会发生的话,他有可能会不自觉或自觉地导致这件事的发生。他也可能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特定的性格。结果是星座的预言与实际的观察相符合。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自我影响说明星座分析法可以被用来作为自我了解的工具。那么如果利用这种星座分析法的工具性,将其运用到职业教育领域中,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2.怎样利用星座分析法

2.1星座分析法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由于高考失利而来到职业学校,由此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学习兴趣都比普通高校的学生低很多。高职生如此,中职生更是如此。因此,针对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他们有的不想听,有的听不懂。正如我之前在职业院校所承担的基础课《语文》教学时看到的一样,学生们跟老师很少互动,求知欲很低,有的甚至直接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还有的甚至连课本也不带,更有甚者连教室都不来。分析这些学生的心理,无非就是觉得老师讲的内容没用或者没趣。所以,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使老师所讲授的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成为他们想听的。而如果将“星座”这一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插入课堂的话,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2.2星座分析法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很多职业院校的录取门槛低,导致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偏低,从而加大了德育教育的难度。在多起师生冲突的事件中,职业院校的学生占了绝大比例。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引导,避免师生矛盾的产生呢?星座分析法或许能够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据调查分析,很多师生冲突的导火绳其实都是些微乎其微的事,大多都是由言语冲突演化为肢体冲突。其实如果稍加注意,有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对待狮子座的学生,最好不要当众批评,因为他们极好面子;对待巨蟹座的学生,言辞一定要不是针对他,因为他们极其敏感,必要时候还要多加鼓励表扬,因为他们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

2.3星座分析法对个体自身人格养成的作用

在很多人看来,星座学就是将人分为简单的十二个种类,认为这样太笼统、认为全世界的人不可能只有十二种性格,因而否定星座性格分析法。其实,真正的占星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它通过占星对人性格的分析不光是把人分成十二种大类进行概述,它和中国古代的《周易》、“二十八星宿”分析法一样,有着一套独立周密的推算方法。那么既然从星盘看一个人具有了多重星座性格,我们便可以在对学生的性格养成中利用它来扬长避短。在以前的班主任管理中,我班级的班长就是一名太阳、月亮都落在狮子座的同学,他担任班长从进校一直连任了3年,除了第一个学期是我提名任命之外,之后的几个学期都是学生们民主选举出来的。一开始这位同学的工作还遇到过一些瓶颈,但在从他任职开始我就不停的给他一些提示:“你一定可以的,狮子座是十二星座中最具领导力和统筹力的星座”、“很受大家欢迎啊,果然是具有王者风范的狮子座”,最终这位同学不负众望的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这是利用星座来“扬长”,下面再来谈谈利用它来“避短”。

如果有个学生的太阳星座为白羊座,做事马虎急躁,那么我们可以帮他发现他的星盘中是否有行星落在摩羯座或处女座,有的话就帮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个星座的特征上来,可以用言语进行暗示“哦,原来你水星在摩羯座呀,那么你应该是个做事很谨慎细心的人呀”,通过长期类似的言语刺激,我们会发现,这位同学竟慢慢具有了摩羯座的优点,做事不再马虎急躁了。

总之,无论占星看性格具有多大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星座文化在校园中的流行都是我们无法阻挡的趋势。那么,我们只有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去研究它、使用它,使之为职业教育服务,成为一种被青少年学生喜爱的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格里格,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

[2]谢春风,时俊卿.新课程下的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篇(6)

当代哈佛著名心理学家泰勒认为:幸福应该成为人生的至高财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群体,其幸福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青年价值观的主流,对于国家的文明进步,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幸福心理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树立良好的幸福观,实现人生价值,收获幸福人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理解

(一)幸福

依据心理学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个体总体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所产生的愉悦的心理状态,这种愉悦的感觉包括个体生理健康、伦理道德平衡与心灵欢快的平衡感,同时也包括个体生理物质需要与文化精神需要满足后所产生的和谐感。幸福给个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体、心理以及伦理得到满足的和谐状态。具体来说,生理层面的幸福是个体生理欲望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后所产生的愉悦感受;心理层面的幸福是个体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快乐的精神状态;伦理道德层面的幸福则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其他价值判断的认可。

(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将幸福感定义为心理体验,它往往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生活状态以及外在的客观条件所作的判断,同时也包括对生活的主观意义以及满意程度的价值判断。现代幸福感研究包括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两种研究范式。主观幸福感从快乐论发展而来,以Diener为代表;心理幸福感则源于实现论,Ryan和Deci对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阵地,认为幸福是快乐的主观体验,包括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认知评价是个体针对自己的生活的满意程度而给出的整体评价,情感体验指个体对生活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个体来说,客观的生活事件只有被感知,才能被区分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才是有意义的[2]。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当今压力倍增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幸福心理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大学对其进行幸福心理的教育,能增进大学生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树立积极健康的幸福观,学会获得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泰勒博士对于“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给出了答案:个体能否在生活中获得幸福不在于金钱和地位,而在于个体的对事物的视角和理解、心态和选择,我国道家思想也明确指出,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生活中换一个视角,以积极战胜消极,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二)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心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其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即人生意义,是衡量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对自己具有意义和作用,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否对社会具有意义和作用,体现了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个体除了了生理性需要,同时还有精神性需要,个体的一生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创造价值,发挥个人潜力,超越自我,实现幸福人生。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懂的知足常乐,在生活中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在提高幸福感中创造人生价值,成长成才。

(三)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对于促进个体内心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和谐的首要因素在于人的和谐,促进个体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重要责任。幸福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教会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让个体幸福感少受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制约。引导大学生在关注个体兴趣和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体会生命所带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而实现社会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幸福教育措施

(一)开设幸福课程

开设幸福心理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获取幸福能力最直接的措施。近年来,幸福教育课程在各大学迅速开展起来,在哈佛大学,幸福心理学课程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我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幸福感课程的开设。在大学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依托当代科学心理学,从更加专业和科学的视角,全方面的向学生展示幸福心理各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幸福的含义,了解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规划好未来职业。幸福心理课重视理论指导和社会实践结合,采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验证有效的获得幸福感的措施,提高学生幸福体验[3]。

(二)树立正确幸福观

树立正确幸福观,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所谓幸福观,是指个体对“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所持的观念和看法,它直接影响着主观幸福感水平。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主要集中体现在对爱情、事业和家庭等方面的看法。多数大学生对所持幸福观积极,少数大学生的幸福观呈现出注重物质、享乐、自我满足等消极的倾向。因此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融入幸福观教育,深化学生对幸福的理解,让大学生所持的幸福观既能实现自我价值,也能实现社会价值。

(三)塑造幸福人格

塑造幸福人格,是Υ笱生进行幸福心理教育最持久有效的措施。人格是个体所具有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形成主要受后天生活经验的影响。其中幸福人格有三种特质:其一为乐观型解释风格,持这种解释风格的人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由特定的情景事件和外部原因引起,且只限于此时此地。这种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价值观,在生活中为幸福提供稳定的动力;其二为主观幸福感,又称为幸福满意度,它是一种心理体验,同时也是人格特质。是个体在认知和情感上对自我生活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内在认同,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而非取决于个体的客观生活质量;其三为自我决定性,指个体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的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以及幸福感作用巨大。在大学开展幸福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重视幸福满意度以及自我决定的人格特质养成,切实增强幸福心理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不是太乐观,许多学生在挫折面前不能独立思考,冷静下来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或者过于激进的行为,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埋怨、悲观、失望,甚至轻生的念头等消极情绪,这些不当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素质教育是是每个教育阶段都倡导的教育理念,它除了包含常规教育理念上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育素质、文化素质和科研素质之外,还包括抗挫素质培养。我国的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讲授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受挫能力不强,导致毕业后走上社会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也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造成的结果。因此,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很好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培养,一旦步入社会,发现与大学校园环境相差极大,只看到了社会的复杂面和阴暗面,不能正确处理,那么会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不适应感。因此,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遇挫原因分析

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其原因也多种多样。

(一)人际交往不适应导致的挫折。进入大学前,学生主要精力和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好就行。进入大学校园后,生活丰富多彩,人际交往频繁,有些同学因为缺乏与人交往经验,不善与人交往,长期以往会产生与人交往的困难感,形成自闭,内向的性格,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

(二)学习方式和特点不同导致的挫折。大学生学了上课,学习全凭自觉,所以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大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前,习惯了靠教师手把手教,家长看着,填压式学习方式。这些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如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性和学习习惯,遇到考试突然乱了阵脚,往往成绩并不理想,自信心大打折扣,长期以往,厌学、逃课等不良习惯严重滋生,造成了挫折感。

(三)恋爱观不成熟导致的挫折。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现今校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对于高校我们既不反对,也不提倡,但是不少大学生对爱情观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慎重的态度,不能摆正爱情的位置,因恋爱受挫已不争的成为大学生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

(四)就业困难和压力导致的挫折。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难已成为在校大学生一个切实存在的心理负担,特别是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对就业难,求职过程中挫折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诸多不良情况和沉痛的教训。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利用“两课”,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篇(8)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化学论文,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化学论文,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化学论文,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化学论文,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8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到:“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笔者仅以高职学生为对象,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角度出发,对中国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进行梳理归纳,这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点和现状,提升高校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向,也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责任感的界定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的社会里,或者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为了建立和谐社会而承担的各种责任、履行相应义务的自觉意识与情感体验[1]。高职学生不仅仅是单个个体,他们与这个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社会中立体化存在的人。因此社会责任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社会责任感是高职学生对社会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二是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律意识,是个人内化而成;三是社会责任感形成与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关,并对所处的社会产生认同感,在自愿的基础下承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

二、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现状

1.理论性研究成果较少。社会责任问题源于20世纪欧美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导下,责任教育引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不乏责任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实施责任教育的实践却落后于国际社会。近些年来,中国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研究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成果相比显得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高职”、“社会责任感”为关键词,要求精确匹配的文献检索中相关文章却不多,近十年期间相关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共39篇,完全符合查询条件的文章22篇,学位论文两篇,其中核心期刊上无相关文章。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是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区分度不高。随着高职生源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关于提高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专家、学者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成果,但在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本质区别分析不足,学者们在研究中把高职学生等同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对高职学生在心理、思维、意识发展等方面所独具的特点以及责任感认同度涉及不多,或者一笔带过。因而在在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途径时,其培养角度、方式、措施等与高等教育区别不明显,脱离了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特色和特点,缺乏特殊性的研究。

三、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因素分析的研究

1.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程度不高。当代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易于接受新事物,可塑性较强,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功利化思想较重,对家庭的责任感意识弱化、对社会责任感和群体责任感存在缺失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尽管来自于高寒贫困地区,父母对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是学生认为父母的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在生活中一味向父母索取而没有考虑到回报,同时互相攀比、追求享受的现象十分突出[2]。高职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群体责任感等认知度偏弱,甚至对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或“当然之事”漠然处置。

2.社会角色定位不清晰。高职学生社会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到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社会角色的定位受到社会需要的影响。当代高职学生家庭责任感不强,对爱情、婚姻、工作、他人责任意识比较淡薄,集体责任观念淡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自身角色定位模糊造成的。还有高职院院校人才培养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此种培养模式使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局限于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而忽略了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样容易造成其社会责任感的缺陷。当高职学生有了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才会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责任感的结构失衡。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社会接触和交往中,参加各种组织和社会活动,并且在主观及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下,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在出生后,便在家庭中与亲人接触,在此关系下,产生一定的家庭责任意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子女家庭责任感教育培养逐步减少或弱化,很难使家庭责任升华为内心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也不例外。另外,高职院校过多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分集中于专业技能的操作,重视职业素质培养而忽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四、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的研究

1.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理论的学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作用,明确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内容,如生命责任、行为负责、成长成才、感恩回馈、生态保护等教育,转变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观念,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进行分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职业责任和家庭责任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归属感;通过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渗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3.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资源进行分析,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高职院校责任意识培育上的协同机制,整合三方资源,三方积极配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宽容和发展空间,教导他们尽量多考虑别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社会角度及相应的社会责任[3]。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在重个人轻社会,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大学生应从个人、别人、家庭、集体、国家和人类等七个方面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4]。即为从加强高职学生个人修养和自我责任起,逐步延伸到人类,多种渠道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高。

五、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的发展趋势

1.注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论性的研究。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应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德育论、理论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进行。目前,针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主要囿于微观和中观层面,仅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很少跨学科、多领域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只限于现状、对策等方面的探究,而对社会责任感本质的探讨极少,这就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先天不足”。另外,大多数研究文章只是小范围、小领域、子层面的小打小闹,很难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说以及关于责任与自由的哲学理论,是理解和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基础[5]。此外,还要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当中来。

2.增强对高职学生自身特殊性的研究。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在招生中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稍低外,仍有其他的特殊性。在对高职学生的心理、认知、人才定位、学业发展、就业政策、教育制度等和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今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结合自身的特殊性,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原则,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一套适合于高职学生心理、思维、意识发展的途径、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权责体系。众所周知,“破窗理论”在心理学、犯罪学等研究中常被运用,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旦犹如“破窗理论”一样,那么这个社会责任意识更加淡薄。在此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结合当今时展相结合,根据时展的特点,把新媒体、新载体运用到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中来,建立以个人社会责任意识为根本,家庭责任教育、学校责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通力协作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权责体系。以“学生为本”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内心对社会的认可,对社会产生一种归属感,理念上成为“不假思索、条件反射式”的责任习惯,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利用多媒体等渠道传递社会责任担当的正能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构建相对系统化、客观性、全方位的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郑琪.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

[2]杨淑菊.如何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感[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1).

[3]吴雪芬.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J].教育观察,2013,(5).

[4]陈强.高职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篇(10)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和公立院校、民办院校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格局。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供需矛盾并增加了多样性和选择性。[1]因为办学性质,办学条件的特殊性,其生源构成相对于于公办一本、二本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入学新生挫折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建立和谐稳定的校园秩序,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为相关的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一般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是人性化的培养理念、科学化的培养方法、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国际视野中的多元文化的大融合;注重校园环境建设、风景优美,大多数建筑设计比较新潮,虽然没有历史厚重感,但也意味着崭新的开始,没有包袱、可以轻装前进;管理上更侧重以学生为主,服务学生的理念,有各类丰富的课外活动调剂学习生活。

我国以公立院校为主,私立院校包括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很短,其生源构成复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往往跨本科二批、三批,大部分来自于本科三批,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进而另辟蹊径以经济为基础进入中外合作项目,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机会和学历文凭[2];学费较高,一般是国内公立院校的3倍以上(因为公立院校有国家财政补贴),参与合作项目需要读外方学位的学生学费更高;家庭背景复杂,虽然学生整体上的经济状况似乎要好一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家庭贫困,家长望子成龙,举家借债让孩子上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凸显了学生间的贫富差距;学生个性张扬,虽然不擅长传统的应试教育,但是不乏多才多艺之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均较强,但自律意识较弱,有的学生课本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新生挫折调查结果

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不确信人们将会如何回答你的问题,或者你正在寻找不同的答案,那么开放式问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开放式问卷调查需要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先找到回答中重复出现的内容,然后计算每种内容出现的频率,以了解每种回答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可以发现那些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回答。当然,这种调查需要大量的阅读劳动,耗时耗力。[3]

为了得到学生真实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以"根据你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如何应对挫折"为题,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生在第一学期末发放调查问卷,新生在开放式问卷中自陈的挫折体验经统计如下图:

在问卷中,新生谈到最多的是学习挫折,其中包括中考和高考的复读,尤其是高考失败的阴影,大多数人对上三本心有不甘,感到学习压力大,有自卑感。其次是恋爱挫折,尤其是失恋导致强烈的情感困惑,有的总结自己高考成绩不佳是由于高中谈恋爱的不良影响造成的。居于第三的家庭变故挫折中最多的是亲人离世,其次是父母离婚,或者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第四项,贫困挫折,虽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费高,其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贫困生,因为贫富差距明显,加上同学间攀比盛行,令他们有挫折感。第五项,经历疾病挫折的学生虽然是极少数,但是他们对疾病充满恐惧。最后一项,是个别学生为自己太胖、太矮、面有胎记等体貌特征而苦恼自卑。

新生调查摘录:

实录一:我的愿望一直都是考上一个一本院校,在高二时学习名列前茅,我甚至许下伟大宏愿,要上比北大清华分都高的国防科技大学,但是活就是不遂人愿,我的爱情在这个最不该来的时候降临了,我喜欢一个女生。恋爱不耽误学习,那是天方夜谭,除非你不是真心的,我学习一落千丈。……我上了一个三本,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却很骨感。

实录二:09年,我来到了这个陌生却又向往的地方:xxx国际学院。说实话,这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大学,但在这里,我圆了我的大学梦,十几年的求学征程,早已让我心力焦瘁。我来自农村,当初是咬紧着牙交了高额学费,来到xxx。本以为到学校后可以干点勤工俭学什么的,一个月应该花不了多少钱。可实际我在这里感到非常的自卑,而且压力非常的大。因为同学大多都来自城市,家境状况都不错。平时,经常会有些聚会什么的,还有就是同学的生日。毕竟大家都是新生,因此,任何的活动都非常的积极,互相请客吃饭更是常有的事。这些完全打乱了我的生活规划,我只好借钱或是编理由向家里要钱。说实话,每次向家里要钱我都感愧疚,并且带有负罪感。因为自己都这么大的人还要靠父母养活,心里实在难以接受。我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但进入大学后,我好像也开始学会了攀比,因为每一次和同学一起去买衣服,心里都特不舒服,因为自己穿的太寒酸了。

实录三:还记得,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谁可以说自己没有经历过挫折?”有人说:“来这里上学的人,谁没有经历过挫折?!否则,我们就去北大清华了。”旁边的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也笑着说:“就是!”但我更明白自己来到这里经历的心路历程,记忆中的那段时间夹杂着雨水、泪水,还有陌生。陌生的学校,陌生的同学,让新来的我有些许不安,但让我压抑的是,来到了一所昂贵的三本学校,作为孩子,谁不想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骄傲,但我失败了。不知道,在这所学校,我的机遇在哪里?

实录四:“心理健康课”,一开始我觉得这课可有可无,我们都多大了,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第一次课来了,不是为了课,而是怕老师点名,来到教室,手机打开看小说,但是我发现周围的人都在鼓掌,我就听了会儿,然后我就听了一学期。老师很激情,讲课也很HIGH,老师没有照着课本读,而是用一个个例子,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走进我们心里。我郁结了多年的心病也开始缓解,我现在有了生活的目标,我很感谢这门课,也感谢我们亲爱的老师。

实录五:一学期的心理健康课过得好快,老师像灌溉花园的温和的园丁一样,精心给予我们营养物质,而当我这根枯草正在“咕咚咚”喝个饱时,老师却宣布时间到了!真是意犹未尽啊!从没想过心理健康课会上得这么尽兴!

三、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新生挫折情况的应对途径

针对新生的常见问题,建议制定配套解决方案,缩小学生挫折感受的范围和程度,可以采取上好心理健康课、强化成才教育、加强学习指导、给贫困生提供切实帮助、建立多元化和谐校园等具体措施。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一点是其它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对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目的是预防,“防重于治”,而不是等学生出现了问题再想方设法去补救。心理健康课注重教学完整性,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易产生问题的各个方面[4]: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爱情与性心理、适应、学业压力、挫折、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改善。通过教学不仅给学生们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且在理论中贯穿着许多切实可行、可操作的自我调节方法:如正确自我归因、合理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控制愤怒、适度宣泄、妥善运用人际交往技巧、压力的应对、正确对待爱情和性心理、挫折承受力的培养等。心理健康课要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情感交流,可以配合讲授法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讨论、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籍以提高教学效果,。

2正确看待挫折,强化成才教育

有首歌词写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其实,挫折教育本身应包括成才教育,因为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要让受挫的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景,才能把挫折当作垫脚石,在困境中奋发图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有八十挂帅的姜子牙,现有数学曾考1分的马云。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与努力。条条大路通罗马,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寻求适合自我的成才之路。

3加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自信心

由于合作办学学生的高考总分整体上偏低,所以,新生普遍有学业不佳导致的自卑感,一些同学信心不足, 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高校以学生为中心,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引导新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因学习困难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专业课教师要注意讲究策略和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疏通,努力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协助新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教会他们科学管理与支配时间;学校要多举办一些有关学习方法、记忆策略的大型讲座和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习自信心。[5]

4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恋爱引导

本调查发现,除了高考的挫折,失恋是排在第二位的新生挫折体验,而且,许多同学坦称:中学恋爱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佳影响很大。所以,从中学就要开展以预防为主的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在引导男女生健康交往的同时,帮助学生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分析早恋会导致的不良后果,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把时间和精力投向长远的奋斗目标上。其次,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挫折的指导。分析近年来媒体上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可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人自杀的缘由与失恋等情感受伤关系密切。大学生虽然从生理上来说已经成熟,但在心理上还没有成熟,他们正处在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的时期,有些情感脆弱的学生会因为恋爱失意导致行为失常,甚至出现伤人、自伤等极端过激行为。所以,一定要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恋爱引导,要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发现并关心遭遇恋爱挫折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任课教师要掌握现实素材,有的放矢,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学生正确的情感认知,案例和讨论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举办专门的爱情和性心理系列讲座,并加强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对愤怒冲动的控制能力;最后,辅导员要发动同学互相帮助,形成集体支持的良好氛围,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要进行危机干预,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时效性作用。

5给贫困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和关怀

虽然中外合作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宽裕,但是也有来自倾全家之力举债让孩子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在社会攀比成风的大环境下,身处有“贵族学校”之称的贫困生,同学间凸显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受到有形无形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首先,努力帮助他们改善经济条件。通过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贫困奖学金、师生爱心捐助、一帮一等活动使特困生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设置勤工助学岗位、联系社会企业机构提供假期、周末兼职打工的机会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劳动报酬,增加收入。其次,关心贫困生的现状,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体会他们的心理感受,让贫困生在集体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主动走出自卑的心理困境。最后,要教育贫困生珍惜在大学里读书的机会,认真学习,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要和其他同学盲目攀比,要善于分析环境中的利与弊,通过实践来增强自尊和自信,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奋斗方向,坚信天道酬勤、知识改变命运,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光明的前景。

6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构建多元化和谐校园

心理学认为,受挫者的挫折反应总是在一定的挫折情境中产生的,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的重要条件,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或消除,挫折感也就会随之消失。因此,设法改变挫折情境是克服挫折的一个重要方法,融洽民主的生活环境会大大降低不良情绪发生的程度和频率。提高大学生耐挫力,不仅要靠学生自身的主观调控,更需要以先进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改善校园软环境,尤其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如设立院长学生助理团、家长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院长信箱、法制督察处,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好的校风学风、协调的人际关系、恰当的奖赏与监督机制、民主协商与对话制度,是帮助大学生减少和克服挫折的重要条件。从新生入校报到开始,学校就要为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帮助,做好新生的接待、安置、熟悉环境,举办家长见面会介绍学校概况和各专业情况,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充满蓬勃朝气、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医疗保险,让身体不佳的同学无生病之忧;为了减少学生对就业的担忧与迷茫,学校要经常举办模拟招聘会,提前模拟招聘会的流程和面试过程,让同学感受招聘会的氛围,对就业方面有充足的准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说破生死,正确对待亲人离世带来的情感冲击,珍惜生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要求人性化、个性化[6],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疏通。所以,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譬如,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些积极暗示和期望,多鼓励、支持他们参与学生集体活动中,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于心理素质较好、耐挫性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激将引导法,促使他们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总之,学校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提高挫折抵抗能力,挖掘自我潜能、不断学习探索、不断自我完善,以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泊.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2] 钱峰.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期,227.

[3] [美]Annabel Ness Evans等著,心理学研究方法[M].周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318-319.

[4] 张怡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 年 8 月.

[5] 王啸天.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篇(11)

大学生的外国文学积累基本来自高中阶段的语文课。虽然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但数量较少且并非高考的重点内容。于是各种语文技能训练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外国文学作品丧失了原本应有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学生本应对外国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现实却变成了仅仅是教师对作品情节、主题、人物、特色等所考知识点的机械介绍或讲解。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重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构文本意义”的良好愿望也在实际的外国文学教学中消失殆尽。

教师的文学理论素养也不容乐观。无论是高中的语文老师,还是大学的外国文学课程老师,如果没有一定的西方文学史、文艺理论、现代哲学、心理学、乃至美学等基础,自身就很难读懂外国文学作品,更谈不上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况且,大多数老师对外国文学名著,尤其是现当代作品阅读甚少,恐怕所知也仅限于高考范围内的作品。

换言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外国文学教育无论“教”与“学”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普遍陈旧,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淡薄,文学基础相当薄弱,历来的学习方式需要改进。我们主张从“教”入手,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多元化理解,提高他们的感受力、领悟力。

二、策略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此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和“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

关于学习的含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同学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贯穿于资料收集、假设验证、成效评价等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完成协作不可缺少的手段和环节;“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要对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建构起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最终长期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意义的能力。

关于学习的方法,教师是指导,学习者才是中心,也就是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认知作用,同时不忽视教师的辅助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努力发现,主动搜集资料、积极提出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建立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并认真思考。因为,这种“联系”与“思考”正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能将之与协作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的话,则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同样,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恰当的情境、组织协作学习,提示新旧知识的联系,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引导学习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总之,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基于上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首创精神、实现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即整个学习群体共享知识的意义建构;第四,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使学习者能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第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第六,强调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

(2)教学改进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我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提出三种教学方法:研究学习法、比较阅读法、迁移阅读法,以期对学生的外国文学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也就是说,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学习专题,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外国文学内容庞大,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名篇荟萃,导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们的做法是,给学生列出一些专题,例如爱情、生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样的话题,让他们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查找资料、分析总结,定期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小组汇报。这样就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