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朱柏庐治家格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清张伯行作《学规类编》,辑录宋、元、明时期程朱学派有关修身、治学的规则和方法,共二十七卷。以《朱子白鹿洞教条》开首,《学校贡举私议》作结,成为后世采用的教育课本。(参考《教育大辞典》(中)第1799页)
现以《弟子职》和《白鹿洞学院学规》为例做些分析。
《弟子职》是中国早期的学规或学则,其中有这样的规定:“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在这里对学子的进德修业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应视为最早的学规。《论语》中,孔子有关“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要求,也可以视作对初学者的学规。孔子的这段话,便成为后来《弟子规》一书的大纲。
到宋代,书院发展后,每个书院,对其教育设施,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于是“学规”便逐步形成。现以朱熹的《白鹿洞学院学规》为例,做些介绍和分析。
《白鹿洞学院学规》也称为《白鹿洞揭示》或《白鹿洞学院教条》,它明确地规定了实施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及对学子行为的具体要求。
书院规定实施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此来纠正当时官学中“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的流弊,贯彻其“德行道艺之实”重德行的儒家传统。
为了实施上述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朱熹又提出为学、修身、处事、接物的要目。
在为学方面,贯彻《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五个步骤,体现出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重要教育思想。
在修身方面,要求“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在处事方面,要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在接物方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上参考陈元晖等编著的《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第36-38页)
总之,它把儒家的治学和修养的内容和原则、方法,都作为书院的学规来实施,成为南宋书院中最为完整的“学规”,而且为后世书院所共同遵循,并影响到官学的教育实施。
二、家规
由于我国重家教,要治国必先从修身、齐家做起,因而,也就有不少的家规与家范留传后世。从《颜氏家训》到《袁氏世范》,再到《朱柏庐治家格言》,其中有不少有关家规的规定,现仅对《袁氏世范》和《朱柏庐治家格言》做些简介。
《袁氏世范》――
为宋代袁采所作,被后人推崇为《颜氏家训》之亚。《袁氏世范》共分三卷,分为睦亲、处己、治家三部。
在睦亲方面,对子女来说,对父母要极尽孝道,要做到终生承欢尽养,以报答父母“爱念抚育之恩”。对父母来说,不可妄施憎爱,“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在处己方面,要求厚于责己而薄责于人。人贵忠信笃敬,但对“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为此,要责己严,待人宽,要做到有过“求谢而思改”。对人不可怀“慢伪妒疑之心”。礼不可因人分轻重,不要“因人之富贵贫贱设为高下等级”。
在治家方面,除执行上述的要求外,还要求处富贵不骄,睦邻里,造桥修路,广施仁义。
《朱柏庐治家格言》――
出处:宋朝辛弃疾《蝶恋花》:“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
2、半丝半缕:
释义:形容数量少,价值极其微小的东西。
出处:清朝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分丝析缕:
3、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
4、《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5、《古今对联集锦·农村联》: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谋生易足,则于人无争,亦于人无求。
德育导行语伴我成长
我们学校这个月的德育导行语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它出自于《治家格言》这本书,是朱柏庐写的,它的意思是: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在生活中我有时也会忘记这句名言,但在一件事中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可贵。
那天上午我非常的饿拿起家里仅有的一点零食吃了。妈妈见我这么饿,又看看表说:“少吃些,妈妈现在就去做饭,一会就好。你吃零食太多的话,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你该吃不下去了。”我毫不在意地说:“没关系,我能吃下去。”然后我又接着吃。到吃中午饭的时候,妈妈还是照着我平常吃的饭量给我盛了一碗饭。当我才刚吃一点的时候我吃不下去了。就跟妈妈说:“我吃不下去了。”妈妈说:“你吃不了不浪费吗?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是农民伯伯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啊,他们要经过春天、夏天、秋天这三个季节才能够有收获,收获以后还要加工才能变成我们现在吃的饭。”我听了以后说:“我晚上吃可以吗?”“可以。”到了晚上妈妈把我剩的饭又称上来了。最后我把饭吃完了。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粮食的可贵。我以后不会再剩饭了。
在此,向读者介绍几个因家训兴家的典型个案。
(1)千年不衰“宰相家”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有个古今中外闻名的“中国宰相村”――裴柏村。依史载:裴氏一族,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汉武帝时裴盖做了皇室掌管财物的官,此后的魏晋裴秀、裴楷至宋代,裴家先后有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14位中书侍郎,55位尚书,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8位皇后王妃,21位驸马,117人考取进士,其中11名状元,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人。
那么,裴家何以能做到千年不衰的?请看其家训:
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
节俭为持家之基,清廉为做官之本。
另有家规:考不中秀才者,不准入宗祠大门,以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现裴柏村千余人中,裴姓约占四分之一。至今,裴姓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
(2)名扬四海的“乔家大院”
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乔家当年的辉煌家喻户晓。
这是山西另一大户――皇借重避难的知名世家。该大院与裴柏村同中有异的是:乔家走的是学而优则商之路。乔家作为“富甲天下”的宏商巨贾,何以能规避“十商九奸”的弊病,偏偏成为一不“奸”之商?下面择要概及其家训,供所有经商或想经商者自寻答案。
①不准纳妾。防“后院起火”。②不准用丫头。怕,怕有败家之名声。③不准赌博。记取别人“万贯家产毁于一赌”之教训。家人有时也打麻将,只论输赢,不过手金银,只是娱乐和谐气氛而已。④不准冶游,即。吸取许多富贵子弟因此引出的无数风流孽债,既害人害己又败家。意为不准放荡,避惹是生非。⑤不准酗酒。因酒后会乱性、忘形、失德。家人和所有雇工都需谨遵训示,故能历逾百年、累六世而名扬天下。
一句话,预防为主,从源头堵死可能损德毁家的“社会恶习”。这在富贵人家不乏妻妾成群、子弟赌风行、多有压榨雇工的封建时代,实乃属有大德、大智、远见之家族。
(3)皇上御赐“孝义家”匾的郑氏家族
据史载:浙江浦东的郑氏家族,从南宋建炎(1127年)初开始,累世同居,跨宋、元、明三代,逾三百多年,维持十九世,人口最多时达3000人,同灶而食。皆因其有良好家训,“铸淳朴家风,兴和谐世家”,被誉为:“浙东第一家”,示范、感化无数乡邻。明代建文皇帝亲书“孝义家”赠匾,树典型,倡和谐。
一、《朱子家训》勤谨俭朴的治家理念
(一)《朱子家训》之“勤”
《朱子家训》开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清晨起床拾掇卫生,虽然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但却是养成个人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的第一步。看着利索整洁的居住环境,整个人就会变得神清气爽,一大早就带着良好的心情,才能从容不迫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二)《朱子家训》之“谨”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是务必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二是要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及时关锁门户,注意安全。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提到“力能胜贫,谨能避祸”[1]p1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勤劳就不会贫穷,做事谨慎就可以避免灾祸。
(三)《朱子家训》之“俭朴”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古代讲究人丁兴旺,一个普通的大家庭也都有小几十口人。如何能使一个大家庭运转自如且繁荣昌盛下去,就必须学会节约。朱柏庐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俭朴做了详尽阐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未来生活是存在风险的,保证家族的兴旺安康,也务必将勤谨的品质融入日常生活。要能够高瞻远瞩,为整个大家族的发展作长期性的准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柏拉图曾把理性与个人欲望的关系,描绘为驭手与烈马的关系:“人的欲望就像一匹暴躁的烈马,必须由技艺高超的理性驭手来驾驭。”[2]p189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谁不贪恋享受呢?朱柏庐这样告诫后人“自奉须简约,宴客勿流连。”这是在教育后人要学会节制欲望,人都有欲望,可是如果不能够节制欲望,就很有可能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朱柏庐分别从开篇的生活用品、饮食习惯,到后来“勿营华屋”、“妻妾切忌艳妆”反复都是在讲要懂得节制欲望,强调一种勤俭朴素的治家理念。
二、《朱子家训》和睦有序的家庭关系
朱柏庐认为:“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古代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一个几十口甚至上百口的家庭规模里,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难免有矛盾。有时候,妯娌姑嫂之间单纯的女人矛盾处理不当甚至就会危及到整个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一)《朱子家训》之夫妻关系
朱柏庐这样劝诫后人“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由于轻信妇人之言而破坏骨肉亲情,实在非大丈夫所为。
(二)《朱子家训》之父(母)子关系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看重钱财而怠慢父母,这根本就不配为人子女。反观现代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已经不存在因为“分家财”而闹得家族分崩离析的现象了。但是一些所谓的“工作达人”忙于追求功名利禄,无暇顾及父母,甚至把父母丢在老人院对父母不管不顾的行为,实在是有违伦常道德。钱财、名利、社会地位这些东西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一时满足,但只有无价亲情才能给我们心灵带来永恒的宁静与安慰。
(三)《朱子家训》之家族成员关系
“居家戒争讼”非常重要,一大家族的人在一起生活难免会磕磕绊绊,大家相互忍让一下就没事了,但为了这些小事就争吵不休最后甚至吵出官司,结果肯定是大家都受伤害。更何况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是与非,吵来吵去更是吵不出结果来。一个家族内部成员要想做到和睦相处,一定得宽厚互助,少争吵,多为他人考虑,这样才能家门和顺,家庭成员关系融洽有序。
三、《朱子家训》高尚纯洁的婚恋观
“夫妇之道,天地之象,人之大伦也。”[3]p73婚姻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大事之一,只有男女的婚姻缔结才有可能组成一个小家庭。封建社会人们的门第观念很严重,嫁女娶妇要求门当户对,还有一些家庭为了家族利益,为了钱财,只听从媒妁之言,完全不顾子女的幸福,由此造就无数对怨偶。
(一)《朱子家训》婚恋的人品观
朱柏庐就认为婚姻首先应该看重男女两方的人品,而不应该是仅仅看重物质门第。正所谓“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嫁女儿时要选择品行好的男人,不能光顾着索要贵重的彩礼;娶媳妇要追求知书达理的女子,不应该计较她有多少嫁妆。因此,在这个“宁坐宝马车里哭,不坐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当横时代,培养和树立《朱子家训》伦理思想中高尚纯洁的婚姻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朱子家训》婚恋的生活观
尽管《朱子家训》是男性有着崇高地位封建时代的作品,其伦理思想中确有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可是,我们已经能从中窥探到《朱子家训》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中包含的对男子忠于夫妻感情、规避离散风险的教育:“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对物质生活朴实的夫妻——“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所以树立《朱子家训》伦理思想中所提倡的婚姻价值观念对于当代夫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的婚姻观才能使家庭生活和睦持久。
四、《朱子家训》中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对个人德性培养的启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民德行的培养教育已提升到一个重要高度。而《朱子家训》中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家长注重家庭伦理教育的示范性和熏陶性。“与其依从规则,不如依从榜样”。[4]p91榜样和典范的示范作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深远的。青少年虽然个性很强,但能够明辨是非,极其可塑性,运用传统家训中的思想观念去启发和教育青少年,既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朱子家训》中非常强调言传身教,受教育者的优秀品德,要靠师长的高深德行来熏染,受教育者的远大理想,要靠师长崇高的信念来启迪。现今社会风气不正就是缺少道德引导,导致各种怪现象盛行。这些现象的始作俑者正是人们的贪念在作怪,为了个人利益,跨越了道德的界线,不去考虑对他人的伤害,不顾忌后世子孙的未来,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严重的影响。
(二)对家庭德性培养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多子女的家庭数量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数量激增的独生子女家庭。和睦亲邻的意识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变得日益淡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也略显匮乏。《朱子家训》中的家庭道德伦理思想倡导家国合一、团结和睦的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家与家之间有一种辐射效应,只要我们把《朱子家训》中勤谨治家、伦常有序、夫妻和睦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通过挖掘提炼并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以教化的方式传入每个人、每个家庭当中,无疑对良好家风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再根据家庭的辐射效应,进而对社会的移风易俗、优化世风都会有着更深远的积极影响。
更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中国婚姻家庭中夫妻之间重守礼、互信。可是,如今在我国,各种各样的家庭道德问题层出不穷。男女之间对情意的看重往往高于礼节,就使得婚姻道德的准则日益淡漠,情人关系大有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势头,离婚现象已经被社会大众视为司空见惯。因此,家庭道德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家庭道德建设的完善与否,对当今社会乃至国家、民族都会造成不容小觑的影响。
(三)对安定有序的社会构建的启示
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变迁表明,稳定的大环境是社会得以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在这个攻坚阶段,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一个长期而又稳定的大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想要营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最先需要的就是由和睦团结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氛围。“中国社会的外在形态大致是,每一个家庭构成社区,每一个社区构成街道,每一个街道进而构成社会。如果一个人作为家庭的一员,却不能与亲人家属和睦相处,那么他也难以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没有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街道的和睦团结,那又如何能促成社会的人际和睦呢?”因此,只有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和睦相处,街坊邻居之间团结和睦,才有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的安定团结,才有社会的稳定发展。《朱子家训》中的家庭道德伦理思想就是这一切关系的最基点:如果没有每一个小家的团结和睦,没有每一个社区、每一个街道的团结和睦,那么,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朱子家训》伦理思想中治家的核心理念,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稳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朱子家训》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家训中影响力最大的家教名篇之一,在继承了历代家训文化的基础上,把儒家思想融入其中,并且通俗易懂,使其不仅成为文人墨客、官宦世家理家教子的箴诫标尺,也在平民百姓中流传广泛,对后世影响颇深。其中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对当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对《朱子家训》中的伦理思想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梳理,有益于我们汲取其中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其时代的新活力,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勰.齐民要术[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11.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黄鹤楼》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6、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策林》
7、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8、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9、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2、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王勃《上刘右相书》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4、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15、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16、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8、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劝孝歌》
1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20、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2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2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3、人必先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先自敬也,然后人敬诸。——扬雄《法言·君子》
24、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北朝乐府民歌
2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2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2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2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1、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32、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3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4、俭节则昌,佚则亡。——《墨子·辞过》
35、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36、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3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8、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3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0、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4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4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4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4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8、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49、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50、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5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52、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5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新的学年,要有新的生机,创造新的辉煌,但这些必须以人的思想素质为基础,要建立新的德育工作机制,所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建设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要以联校为中心,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学校全面规划、组织实施各校的德育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及辅导员会议,明确每月德育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各校和班主任主力军的作用,形成联校、学校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2、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主导作用的正常发挥。教师在平时行动中和教学行为中,应当特别注意检点自己,一言一行都应当是学生的表率,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威信才会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他的模范言行才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本学期要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认真学习“三风”,特别是围绕教风“三心”(爱心、专心、精心)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并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善待学生”为核心内容,开展“爱岗敬业,树立良好师表形象”活动。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3、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党性修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并将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党员教师座谈会,认真探讨当前我联校党员教师如何发挥先进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提高学校班子凝聚力并带领全体教师以德治校。
二、加强德育科研,形成德育工作的新特点。
1、大力开展德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转变观念,认真上好思品课、健康教育课、班队活动课充分挖掘这些课的德育内含发挥其德育作用。按照教育目标,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初步形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
2、学科教师主动承担德育教学。在制订各学科计划时,注重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课堂、课后对学生行为品质的指导训练,随机渗透,充分做到知识与情感并行,强化德育功能。
3、加强德育研究。
学习并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开展“柏庐精神在我心”的小课题研究,并以此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德育教育。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形成德育工作新合力。
1、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业务培训。本学期通过“班主任学校”、“新老师徒结对”等形式,探讨“21世纪我们怎样当班主任”,通过授课、研讨、观摩、剖析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通过学习,要使班主任老师认识到肩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不断提高青年班主任的素质和管理能力。
2、积极开展家访活动,本学期对二分之一的学生进行上门家访,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家长联系,做到“早、勤、诚、精、实”,使家访真正起到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联系家长及时与家长交流,更好的教育学生。
3、把“创建文明班学校”“创建文明班集体”作为学校、班级建设的重要措施。切实从班级自身出发,各项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学会主动、科学、民主管理学校、班级,抓好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认真上好班队课、专题课。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使班集体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一个理想的“家”。通过制订《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使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创德育工作新天地。
1、养成教育规范化
要加强校园常规管理与行为规范训练。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制定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六项评比”,加强学生礼仪规范的训练;通过对红领巾礼仪岗队员的培训与管理,培养学生生活礼仪,讲究家庭礼仪、懂得学校礼仪,学会社交礼仪。教育学生在家当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少年。 《1》
2、德育内容主题化,德育活动经常化
以“柏庐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加强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深化体验教育的意见”为基础内容,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好计划,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使本学校的少先队工作有一个新的开端。
3、农村教育开放论
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合理利用山区农村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本学期,有组织地安排每个学生到一中心劳动基地参加一至二次活动。同时,与乡企业、石材厂等单位挂钩,经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五、加强检验力度,凸现德育成效。
1、本学期中心小学将制定考核细则,检查各小学德育成效,并对全乡教师进行德育工作考核。
2、开展德育工作先进事迹评选活动。
3、期末在评选德育先进事迹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师德模范、文明班级、优秀少先队员。
4、做好德育工作经验总结,争取再创德育工作新境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没有人生来就什么都懂的,都是依靠后天的勤奋才取得成功的。要让学生深切懂的求学是一个渐进的,艰苦的而又能培养锻炼人的意志的过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恒心;要有奋发向上的决心;要有坚韧顽强的狠心。而所有这些的立足点是勤,要手、耳、口和心都勤,具体就是要勤写、勤听、勤读和勤思。勤能补拙,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勤学善问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学生在勤奋学习的过程中,品格修养也在逐步得以提高,体会到学习的学无止境,浮躁不塌实的学习态度也荡然无存了。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我期望着班级同学都能象孔子所教导的,学习就象追赶不上什么似的,追赶上了,还担心会失掉。
勤能补拙,俭以养德。儒家认为勤与俭是相互补充的,让他们体会到父母赚钱的艰辛,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引导孩子们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财观念,学习的热情也明显提高,更加勤奋刻苦了。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虽然现在是物质丰富的时代,我还是希望孩子们能把勤奋简朴的优良传统继承光大。
二、倡中庸,促和谐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即中正、中和;“庸”既常。其主要特点是反对过与不及和保持对立面的和谐,中庸“就是强调”善“。
中庸的方法是儒家极力倡导的调整思维的途径。在今天”中“这一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学习中要掌握好 “节”与“度”,在学习上既不能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又不能操之过急,欲速不达;才能促进和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真正功能是协调矛盾,减少冲突。“和”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任何一种事情的成功,都是多种因素和谐综合的结果。因此在学习中既要相互竞争,又要携手并进;既要团结友爱,又不能姑息纵容。才能彼此关心、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那时候,他正在仕途上顺风顺水,主管一个大省的经济部门,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但是,每当听他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总在想,他的话语中少了一分最重要的元素:敬畏,对权力的敬畏。
两年以前,我的这位朋友因为本省最著名的一起金融大案而锒铛入狱,我多年的担心最终成为现实。毫无疑问,正是他的无所畏惧,毁了他的大好前程。
一个人,在社会上,什么事情都能摆平吗?不可能,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可能。法律约束着每一个人,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此,当一个人以为自己可以摆平一切的时候,以为个人的能力可以左右一切的时候,也就是他缺乏敬畏心的时候,肯定也是他万劫不复的开始。
居住在乡下的院子里,清晨和傍晚,我都会修剪整理那些树木和花草。院子刚刚建成两年,树木都才两年的树龄。可是,让我惊奇的是,两棵枣树,四棵石榴树,今年都结果了。小小的枣树上结满了枣子,每一棵石榴树上都结了几十颗石榴。
面对这些树木,我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神奇充满了敬畏。一棵树苗栽种到土地里之后,它们就在阳光和风雨中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其中,隐藏着多少我们并不知道的神奇密码?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能力又有多少呢?
在乡间,常常遇见多年不见的人,小学的同学,儿时的玩伴儿,也有多年没有走动过的亲戚。几十年的光景,见面之后,看到大家都已经两鬓斑白,最多的是对时光和岁月的喟叹。屈指算算,几十年了,很多人都儿孙满堂了,岁月怎么过得这样快啊!
不论我们掌握了多少知识,也无法挽留时间的脚步。在岁月面前,我们是这样的无能为力,是这样的渺小。对于匆匆的时光,我们除了充满敬畏,就是紧紧地追赶它矫健的身影。
一个在时间面前放纵自己的人,必定是一事无成的人。只有对时光充满敬畏的人,才会在岁月的河流中收获希望与成功。
我越来越感觉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长处,都有让我们敬畏的地方。
一个几年不见的同乡,突然间来造访,邀请我到他的公司喝茶。我去了,非常吃惊,公司有上百名员工,办公地占据济南很有名的一幢写字楼里的整整一层,办公设施也是一流的。我看得出来,他事业做得很大。我很清楚,多年以前,在同乡圈子里大家都瞧不起他,认为他没有什么特长,不会做成什么事情。
每一个人都有独到之处。如果他没有成功,要么是他没有努力,要么是他努力得还不够。不要瞧不起任何一个人,而是要对每一个人都怀有敬畏之心。
很多年前就听说过李嘉诚与员工一起吃便饭、弯腰从地上捡硬币的故事。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他作为亿万富豪对财富仍怀有敬畏之心。
每一分钱的财富都来之不易。《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经典名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是何等的好啊!可是,我越来越感觉当下相当多的人忘记了对财富的敬畏,到了国外一掷千金,以致很多国家把建设购物城作为吸引中国游客的手段。刚刚发了财的小财主,不去想再发展的事情,而是赶紧购置豪车、洋房摆阔气……各种开支浪费得让人痛心。
起初,“老年天地”只是文化副刊版上一个不定期的小栏目,基本上处于等米下锅的被动状态。虽然我们多次刊登征稿启事,但是来稿极少。而老年人自己虽然有时间、有精力,但是多数不敢拿笔,因为他们把写文章发表视为高不可攀的事。也有一些老年人很想写,但写作基础差,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端不出来”。
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融入老年群体,开门交友办刊”等方法,逐步摸索办好“老年天地”的新途径。当时,市里的老年大学刚刚成立不久。我们发现:老年大学正是老年人最集中、最活跃,也最能体现新时代老年人风貌的地方。而且,老年大学的所有课程都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而开设的。这正是我们“老年天地”应该关注的题材内容。于是,我们设想把“老年天地”作者队伍的基地建立在老年大学。
通过与校领导、老师和学员们的广泛接触交谈,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老年人对于学习、求知,有着超过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特别是对报纸投稿、发表作品,一经发动,人人兴趣高涨,跃跃欲试。为了与学员们达到“零距离”的沟通交流,我们有的编辑还担任了代课教师,一边与学员们教学相长,一边利用课堂作为“通讯员培训班”,以课堂讨论和布置家庭作业等形式,手把手地辅导他们写作、投稿。
有了这样一支庞大而积极的通讯员队伍,不仅稿件越来越多,而且好稿屡见不鲜。稿子的体裁形式多样,内容新鲜有趣,真可谓是“老年人说老年话,老年人写老年事,老年人看老年文”。若从1998年正式改版算起,“老年天地”至今最少已刊出400期,总约100万文字,还有200幅以上的书画、摄影图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年大学学员的作品。这也是老年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剪影式记录。
多年来,“老年天地”版上发表的大量的散文、诗词、游记、摄影、书画、楹联、历史人物研讨等作品,往往都来自于学员们的课堂作业。而在课外,学员们无论回到家庭还是走向社会,也都能找出各种题材进行写作。比如,有“童年的朝花夕拾”、“战争年代回忆录”之类的散文故事;有“谈京剧、花木、太极拳剑要领”的学艺心得;有“谈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的杂文随笔。还有反映老年工作动态的,如《温馨的老战士之家―――记军分区干休所》之类的新闻通讯;有介绍各类知识信息的,如“国际老年人年标识、口号”等等。即使一些老干部学政治、学理论的文章,也能写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真可谓“百花齐放满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