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街道市民文化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24-01
一、当下综艺节目娱乐化特点
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一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多门艺术的综合,具有广泛受众群体,如近年火热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歌唱型节目;《奔跑吧,兄弟》《O限挑战》等明星真人秀节目;《康熙来了》《金星秀》等脱口秀节目。娱乐似乎成为大众文化的附庸,随着收视率的不断攀升,以娱乐为主的文化消费对受众、对电视节目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2016年卫视综艺收视排行榜前三名的分别是《奔跑吧,兄弟》《中国新歌声》《欢乐喜剧人》。以《奔跑吧,兄弟》为例,该节目是引进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版权的一档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以游戏、娱乐为主,兼有传递团队精神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融合。其成功原因有“撕名牌”的游戏形式,观众很容易被带入到游戏的趣味性中,从而工作中的压力得以释放。也有年轻观众对明星在游戏状态下的表现行为抱有一种猎奇心理。其内容不免有低俗的调侃、庸俗的话语,游戏设计也算不上高雅。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一切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电视是我们文化中存在的、了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娱乐不仅仅在电视上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在电视下这种象征仍然统治着一切……”[1]观众一方面对娱乐性节目的认可度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电视节目内容刻意迎合观众,为获取收视率而逐渐呈现娱乐化、同质化趋势。
二、我国电视读书类节目发展状态
从1996年央视开办《读书时间》栏目算起,我国电视读书节目的探索之路至今也有20多年了,此类弘扬精英文化的新型电视节目却是昙花一现,因收视率不佳而停播。此后的读书类电视节目,如央视的《子午书简》,2011年6月13日改名为《读书》,是一档每期30分钟的读书评论节目,一本书、两位嘉宾加上主持人,围绕此书展开谈话,其收视率最高为0.16%,最低为0.03%。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每期节目用8分钟的时间为观众简洁、直观地介绍一本书,但是,它仍旧逃不过收视惨淡的命运,在节目开播8年后消失于观众视线。电视读书类节目的定位过于小众,节目内容和形式相对枯燥呆板,使之在夹缝中生存,频频遭受冷落。
三、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隔阂
试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到电视阅读,是电视和读书的矛盾。电视声像、色彩并存,是娱乐化的传播媒介,人们从中获取新闻信息,满足工作外的身心放松。读书是个人内在的、思维性的审美过程,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到宗炳的“澄怀味象”,读书也是这样一种虚静的审美体验。而电视作为具有娱乐性、通俗性、流行性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与高雅性的、拒绝庸俗肤浅,旨在丰富人文内涵的精英文化有着不可消除的隔阂。
四、电视节目的返璞归真,电视生态泛娱乐的突破
面对这样的电视娱乐环境,有许多电视人也在尝试着改变。近年从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好评如潮,观众群上到年过八旬的老人,下至几岁小孩。这一系列节目的火爆也在于把娱乐节目的模式与传统文化的传播相结合,使观众没有距离感,能不由自主参与其中,产生共鸣。
2017年2月18日,央视推出的由董卿担任主持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再次做到了收视与口碑双丰收。“一个人,一段文。”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词,围绕此话题,邀请嘉宾,将文学作品与人物自身经历结合,以朗读的方式,着重讲述人物的故事,从而传递情感、传承精神。
2016年12月29日,黑龙江卫视推出的以明星读信为主要方式的阅读推广节目《见字如面》,用书信启封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明星朗读书信加上第二现场文化名人解读历史背景,相比起《朗读者》,《见字如面》更加简单质朴,没有华美的舞台和灯光,重点在朗读者所读的书信上,将经过时间洗礼却依旧浓烈的情感,通过质朴平淡的文字,打动无数观众。
这两档节目突破了传统的点评型、访谈型电视读书类节目固有的模式,改掉枯燥呆板的说教方式,将读、评结合,以事传情、以情动人。
电视担任文化传播的功能,电视节目的诞生不是为了占有市场率,获得高收视率,从而吸引观众,而是应该引导观众。电视人也应发挥大众媒介的职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综艺节目。
参考文献:
此文为系列报告的第二篇。
一、调研说明
1.关于文化接触意愿的选项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受访者对于中国文化接触意愿,问卷中既设置了宏观的中国文化接触意愿选项,又设置了赴中国旅游、结交中国朋友、接触中国哲学观念、参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节事活动等具体事项,以期了解与文化印象更为相关的宏观接触意愿与文化行为更为相关的微观接触意愿的差异性。
2.关于文化接触动机的选项
文化接触意愿与文化消费行为都受到文化接触动机的影响。为了了解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及信息的动机,调研组借鉴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相关论述,在问卷中设置了“了解中国发生什么”“丰富知识”等信息动机,“休闲娱乐”“消遣时间”等娱乐动机,“结交朋友”“增加谈资”等社交动机,“工作业务展开”“和中国公司打交道”等工作动机。
3.关于文化接触渠道的选项
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国外民众是否能够接触到中国文化,进而是否能够接受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接触渠道的影响。为了了解受L者对于中国文化接触渠道的偏好,问卷中设置了报刊杂志类的纸媒体、广播电视类的电子媒体、互联网代表的新媒体,以及亲朋好友代表的人际渠道。
二、研究与发现
1.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对中国文化报以好感,赴中国旅游和结交中国朋友的意愿相对强烈
整体而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多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增加,同时带动好感度的提升。对于中国文化这个整体概念,32.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中国文化,31.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喜欢中国文化,合计达到64.2%。同时,本次调查中21.6%的受访者对中国文化表示中性态度,合计14.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喜欢中国文化,其中包括4.7%表示了强烈的否定意愿。
相对而言,受访者对于赴中国旅游与结交中国朋友两项接触意愿相对强烈。当问及受访者是否愿意去中国旅游时,31.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41.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合计达到73.2%。同时有16.4%的受访者对去中国旅游表示中性意愿,合计10.4%的受访者明确表现出消极意愿。
当问及受访者是否愿意和中国人交朋友时,27.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45.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合计达到73.1%。同时有19.4%的受访者对与中国人交朋友表示中性意愿,合计7.5%的受访者表示消极意愿。
在参与中国相关的节事活动、购买中国文化产品两个具体事项上,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出积极接触意愿。当问及受访者是否愿意参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节事活动时,21.6%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41.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合计达到62.8%。同时有25.2%的受访者对参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节事活动表示中性意愿,12.0%的受访者表示消极意愿。
当问及受访者是否愿意购买中国文化产品时,17.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44.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合计达到62.0%。同时有25.9%的受访者表示中性意愿,12.1%的受访者表示消极意愿。
即便是针对中国哲学观念这类抽象的、认知与理解难度相对较大的文化事项,亦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表示积极接触意愿。当问及受访者是否愿意了解中国哲学观念时,14.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34.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合计达到48.9%。同时有37.7%的受访者对了解中国哲学表示中性意愿,13.4%的受访者表示消极意愿。
从性别差异看,在中国文化整体接触意愿指数上,女性略高于男性。其中,在和中国人交朋友与赴中国旅游的意愿上,男女性别大致相当;在了解中国哲学观念的意愿上,男性相对较高;在购买文化产品、参与中国节事活动上女性较高。
从年龄差异看,在中国文化整体接触意愿上,18-25岁年龄段相对最高。其中,18-25岁年龄段赴中国旅游、与中国人交朋友的意愿相对最高;26-35岁对了解中国哲学观念、购买中国产品与接触中国文化相关的节事活动等意愿相对最高。
从国别差异看,美国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的整体意愿值最高,其次是南非和德国。而与中国文化具有亲缘性的韩国,反而对中国文化接触意愿最低。在和中国人交朋友的意愿上,美国、南非、英国受访者居前三位,而俄罗斯受访者相对最低;在了解中国哲学的意愿上,英国、美国、法国受访者位居前三位,韩国受访者相对最低;在购买中国文化产品的意愿上,美国、英国、南非受访者位居前三位,德国受访者相对最低;在赴中国旅游的意愿上,以色列、南非、土耳其受访者位居前三位,德国受访者相对最低;在中国节事活动的接触意愿上,以色列、南非、土耳其位居前三位,法国受访者相对最低。
2.国外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伴随中国文化热社交需求成为新增长点
当问及出于哪些原因接触中国文化时,按照重要性排序,受访者的选择依次为丰富知识、休闲娱乐、了解中国发生什么、增加社交谈资、打发时间、与中国人有业务往来、工作开展需要。
依据动机归类,调研组发现国外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的首要动机是信息获取层面,其次是娱乐消遣层面,再次是社会交往层面,最后是工作层面。
从性别差异看,就整体动机而言男女性别整体差别不大;从数值对比看,女性在娱乐需求与信息需求上相对较高,而男性在工作需求及社交需求上相对较高。
从年龄差异看,不同年龄段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需求不同,从而在接触动机上存在一定差异。18-25岁受访者工作需求相对较高,其处在职业生涯的起步期,对潜在的和中国相关的工作机会比较敏感。26-34岁受访者社交需求与娱乐需求相对较高,这一年龄段也是关注中国文化热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社交活动中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人群。36-44岁受访者的信息需求相对较高,其在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上要求相应更高。
3.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外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主要渠道,而人际传播中的中国文化信息相对信任度最高
当问及国外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的首选渠道时,选择报纸杂志的受访者合计5%,选择广播电视的受访者合计14.7%,选择互联网的受访者合计62.9%,选择家人或朋友的受访者合计9.9%,未作出判断的受访者为7.6%。这显示了在跨文化传播中,互联网以其即时、互动、多媒体、海量信息等特性促进了信息的互通互联,对于国外受众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主要渠道。
从国别差异看,各国受访者的首选渠道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互联网,这和本次调研对象集中在触网率比较高的中青年人群应该相关。除此之外,俄罗斯(20.3%)、南非(15.4%)、德国(14.4%)、法国(12.7%)、美国(11.7%)、以色列(10.6%)、韩国(11.1%)等七国受访者选择的第二重要渠道是电视,而英国(15.2%)、澳大利亚(16.4%)、土耳其(12.2%)等三国受访者选择的第二重要渠道是家人或朋友。
从不同渠道所传播的中国文化信息的可信度上看,可信度最高的是家人和朋友,其次是互联网,再次是报刊杂志,排在最末的是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
从国别差异看,受到国外民众日常接触媒介习惯的影响,其对各类媒体渠道中的中国信息的信任度有差异。
调研组对各个渠道的信息表示“有点信任”和“非常信任”的受访者进行统计。调研数据表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以色列、韩国、土耳其等七国受访者中对从家人或朋友获得的中国文化信息表示信任的比例最高;俄罗斯和南非的受访者中对从互联网获得的中国文化信息表示信任的比例最高;德国受访者对从报纸杂志获得的中国文化信息表示信任的比例最高。
除此之外,报纸杂志是美国、法国受访者的另一个信任度较高的渠道,互联网是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土耳其、德国、南非受众的另一个信任度较高的渠道。南非受众中表示信任广播电视的比例较高。
三、建议与策略
1.聚焦年轻一代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需求,特别关注社交媒体上中外年轻人之间的互动
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我们无法忽视不同地区民众对于他国文化的“刻板印象”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国外民众在对中国文化并没有实质性接触时,对中国、中国文化以及其指代的一系列概念已经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笼统而简单的、且不易改变的评价。
受到大众媒体报道的影响,国外民众心里的“中国人”形象,有可能是一掷千金的富二代土豪,有可能是公共场所喧哗不懂礼貌的中国游客,这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会降低其结交中国人的愿望。受到武侠片、功夫片等类型电影的影响,国外民众也会形成“中国人人人都是功夫高手”的神秘化错觉,进而把神秘感泛化到对于中国事物的理解上。
相对而言,年轻一代国外民众对新事物的接触愿望与接受能力相对年长者更强,其头脑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有可能伴随其接触更多周边的中国信息、中国文化元素而进行调整和改变。因此我们应该更重视对于国外青年群体的传播内容、产品载体的开发,更加重视随着社交媒体兴起的中外青年更具互动性的信息沟通,从影响国外青年人着手,面向未来塑造中国文化形象的全球认知。
2.对外传播的主渠道从传统媒体逐渐转向新媒体,以互联网传播为抓手提升传播效果
媒体建设是对外传播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无论是“China daily”“Beijing review”之类的对外报刊出版渠道,还是以长城平台为代表的对外电视播出渠道,或是纽约时代广场之类的户外公共空间广告渠道,都担负着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任务。
就现实情况而言,纸媒体整体运营状况式微,真正通过纸媒来获取中国信息的国外受众数量不多。海外电视媒体大多面对海外华人群体,即便是普罗派乐、华韵尚德之类的用当地语言播出的电视频道,影响力也不大。而户外广告牌(屏幕)中投放的中国企业广告,更多的是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中的宣传卖点,广告片、宣传片本身的传播效果有限。
结合本次调研中发现的国外青年受众对于纸媒体的低接触度、对于电视媒体的低可信度评价,我们建议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企业重视线上传播平台的建设,不是简单地将中文版页面翻译为外语版页面,而是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以更加人文的形式来承载文化符号、传递文化信息。
3.提升对外传播的级差意识,针对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接触意愿进行策略整合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解决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实际利益问题。目前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二是征地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
解决农民失地后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由于农民失地,进一步突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一、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政府往往在征地之初就已在合同中要求企业必须吸纳当地部分失地农民做为企业员工,同时政府可设立培训机构,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如镜洋镇积极协调入驻该镇的企业,本着“村级推介、政府引导、优先选择”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吸纳本地被征地农民就近就业。因为这种就地吸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是最低的。
二、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目前已有一百多家企业在当地落户,随着企业的发展,农民可以直接加入为企业服务的行业,依托企业,发展饮食、住宿、娱乐、卫生等第三产业。如镜洋镇上店村是一个只有1100多人的小村,失地农民已办起1个农贸早市、11家小餐饮店、2家小超市、3家电信服务店、3家理发店,一批失地农民腾出宽余住宅出租给500多位乡镇企业外来工居住,一年房租收入50多万元。
三、同时依托农业企业开发有农业特色的产业。如种植花卉、中草药、特色果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
近年来,镜洋镇先后引进鑫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裕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一个商品粮基地,土地综合开发面积达6000多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如以种植、加工中草药为主的裕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一年付400~500斤谷子作为租金,种中药材。把集中流转来的1500亩土地进行改良和渠路配套,再把这些地无偿提供给农民种中草药,公司还无偿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并按每亩每茬1500元的保护价进行收购。
四、通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由政府牵线搭桥,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莆田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已和四川遂宁市签订一份总量达6000多人的用工合同。由四川寰宇公司对前来应聘的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再分期分批向需要用工的莆田台资企业输送。通过不同地区的企业合作,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解决征地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
农民是以经营土地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因此,征地难免会产生利益冲突。要解决征地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以解决:
一、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这是焦点问题。在就业中需要的技能有两项:第一是农业方面的实用技术。由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急需相应实用技术。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如农产品加工、保存、储藏、可以使农民进行多种经营,自办小型农业企业,或在相关的农业企业中找到相关的工作,以增加就业门路。
第二是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上岗证。需要政府通过中介机构组织农民参加培训。这些中介机构可以由政府牵头,和学校合作建立培训机构。目前,尤其是一些职业学校生源不足,需要发展。而农民缺乏职业技能,急需培训。这两者的连接,需有相应的启动资金,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资金的来源可以由几个方面加以解决:(1)企业从培训机构招收员工时适当付费;(2)政府补贴这些参与组织培训的中介机构、学校等;(3)受培训的农民自己出一点;(4)通过社会上的慈善事业获得捐助。如镜洋镇投资120万元建成可供700人同时培训的“镜洋镇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对企业用工信息与被征地农民就业信息建档造册,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采取“订单培训”方式,对要求就业的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协调用地企业吸纳失地农民,让他们就近就业。
二、节约用地,保障农民生活。镜洋征地的原则是先征低产的沼泽地,再征有许多小石块的山坡地,然后征拖拉机不能转弯的小块地。这样先征差地,小块地,对农民生产生活影响不大。而且,镜洋镇办工业园区,入园一家企业就建一家企业,不预征大片土地“筑巢引凤”,而是来了“凤”才征地“筑巢”。失地农民可以参加工厂建设获得报酬,待工厂完工后有的可进厂当工人,这样失地农民有了生活保障。
三、外出打工或经商办企业。外出打工是一个选择,到外地经商办企业也是一种选择。在镜洋的红星村,整个村子的村民到全国各地办加油站,形成了一个百富翁村。
四、政府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补偿。这种补偿原来是固定的,一亩地付了几千元就了结,农民拿了几万元补偿金,又没有投资经验,通常很快就花完了,生活就会陷入窘境。镜洋的做法是:
一是建立土地分红制,让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农民除了拿到固定的补偿金,还以村为单位,以上年度为基数,镇财政新增部分50%返还给被征地的村,村级将其中的40%―60%财力按实际征地面积分发到被征地农民手中,让农民在土地被征之后还能随企业的发展得到“额外”的利益。上店村失地农民2003年每亩得到133元,2004年每亩得到151元。
二是给农民推广良种良苗的补贴。在工业中征用的毕竟不是所有的土地,尤其在福清市镜洋镇,他们优先征用的都是山坡地,而且和外商沟通,尽量节约用地,不搞排场。有些失地农民失去的只是一部分土地,想对有限的土地进行集约经营,要给予农民推广良种良苗的补贴。
2004年,据初步统计,镜洋全镇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使农民增收395万元。通过结构调整,农业布局更趋合理,生产水平大有提高,全镇水稻抛秧率达95%以上,槟榔芋面积达3500亩,脐橙52亩种植面积全福清市最大,基本上形成了水稻生产抛秧化、槟榔芋种植规模化、果树发展名优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由于良种良苗的推广,加上进行农业信息化,利用农情简报、电脑信息等信息手段,及时了解市场情况,使生产满足了市场需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补偿了他们失地的部分利益。
一、指导思想
2013年东胜区富兴街道办事处元宵节文娱活动以“富民强区建和谐,万众欢腾闹元宵”为主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阵地文娱活动和大型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广大市民节日文化生活,打造节庆文化品牌,集中展示多姿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和近年来我区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激发广大居民群众热爱东胜、建设东胜的热情,为街道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二、活动安排
根据东胜区委、政府、区文化局的安排部署要求,富兴街道办事处组织两支60人秧歌队、一支舞狮队及独唱、对唱、舞蹈、小品等节目。
1、活动时间:
正月十四上午9:30-11:30组织舞狮、健身操和两支秧歌队表演,同时进行政策宣传。
正月十四下午3:00-4:30组织舞狮、小品和两支秧歌队杂耍表演,同时进行政策宣传。
正月十五上午9:30-11:30组织游艺活动,带动居民广泛参与互动。同时进行舞狮、秧歌表演及政策性宣传。
正月十五下午3:00-4:30组织综合性文艺表演。
2、活动地点:
气象公园万家惠农贸市场门前
3、活动内容:
秧歌杂耍表演、舞狮表演、舞蹈、独唱、对唱、小品、游艺活动、有奖猜谜、政策宣传。
每个社区至少准备两个文艺节目,(独唱、对唱、舞蹈、小品、器乐)形式不限,组织干部和帮扶联系的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制作一组特色彩灯,突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彩灯造型要工艺性与观赏性于一体,体现农历龙年特色与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反映本单位、本部门基本职能和工作成绩。
四、大型文化活动
配合宣传部和文化局组织辖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
五、“六个一万”系列活动
(一)万条迎春灯谜会
1、活动时间:正月十二至十五
2、活动地点:青铜文化广场;
3、活动内容:设置10000条迎春灯谜,将传统的有奖猜谜以赏月观灯的形式,融入各个灯艺中,既能观灯,又能猜谜。
(二)“万人吃元宵”活动
1、活动时间:正月十五;
2、活动地点:铁西新区科技街(青铜文化广场和铁西公园之间的街道)
3、活动内容:组织辖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参加“万人吃元宵”活动。
(三)万人扑克大赛
1、活动时间:从正月初八开始,组织举办万人扑克大赛。
2、活动要求:各社区组织扑克大赛,正月初十将参赛名单上报文化站。
(四)万件礼品赠送活动
1、活动时间:正月十四、十五;
2、活动地点:鄂尔多斯广场、铁西广场;
参加由东胜区委宣传部、文化局主办的元宵文化节万件礼品赠送活动。
(五)为确保活动有序开展,特成立七个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1、督查组:
组 长:温义忠
副组长:倪世忠、李 茜
成 员:张占文、王为成、任永莉、庞静、王国华
高 崎、郭宝霞、李慧、牛美莲、秦帆
2、演出组:
组长:倪世忠
成员:牛美莲、郭美玲
工作职责:负责秧歌、舞狮、舞台节目等表演
3、阵地活动组:
组长:倪世忠
成员:刘瑞、秦帆、杨菊帆、杨青、杨芳、郝伊宁、折丽、郭宏利、田海东、蔺守军、孟建忠、邱香、史俊梅、李艳萍、牛美莲、郭美林、王军、阿尔色愣、贺瑞、李忠强
工作职责:秦帆、杨菊帆负责猜谜活动,刘瑞、王军、阿尔色愣、负责组织游艺活动
4、宣传报道组:
组长:郭宝霞
成员:刘瑞、高海龙
工作职责:高海龙负责照相,刘瑞负责摄像,
5、舞台组
组长:倪世忠
成员:王润喜、郝伊宁
工作职责:负责联系万家惠布置舞台
6、电工组
组长:倪世忠
成员:王为成、李忠强、呼乐
工作职责:负责演出期间电力畅通
7、安全保卫组
组长:倪世忠
成员:王国华、高琦
工作职责:负责演出期间的安全工作
选商聚智,构建“五彩南湖”
南湖区以区“十二五”规划为引领,全力构建“五彩南湖”(金色实力南湖、蓝色智慧南湖、绿色生态南湖、红色人文南湖、橙色幸福南湖),打造江南水乡现代田园城区,按照“同城沪杭、提速发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政企合作、百姓同乐,开放办会、市场运作”的思路,选商聚智取得新成效,市民共享节日快乐。本届“南湖之春”文化经贸活动通过开展为期2个月的集中招商专项活动,积累产业招商项目;通过举办涉及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企业倍增、领军人才、金融创新、楼宇经济、集中签约等7场推介会全面推介南湖投资环境。
记者获悉,中国综合性地产领军企业绿地集团与南湖区合作,投资开发城市现代综合体项目,这也是绿地集团在浙江省的第一个项目,投资15亿元,将建成商档写字楼、大型购物中心、品牌餐饮街、城市会所和精品住宅于一体的大型新兴城市综合体。
在5月27日举行的楼宇(总部)经济招商推介会上,南湖区相关领导介绍,楼宇经济是南湖区现代服务业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目前南湖区已拥有总部商务花园、江南CBD、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嘉兴科技城等大规模楼宇(总部)经济平台载体。近两年来,南湖区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近年来,南湖区充分发挥利用各路人才优势,凝聚和激发各类综合资源的巨大能量,使南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在本届“南湖之春”主体活动期间,举办了经济发展新趋势、浙商回归新机遇经济发展论坛、浙商投资企业代表座谈会、“创业南湖,精英引领计划”推介会等互动活动,让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家了解南湖,共谋发展。
“南湖之春”文化经贸活动围绕历届活动主题,突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共同构建全区联动、对外推介的舞台。各镇、街道、园区围绕南湖区“七大片区”的规划发展格局,加强接轨沪杭,加大引资力度,实施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功能招商和定点招商。
据统计,前九届“南湖之春”文化经贸活动共集中签约项目520多个,总投资约670亿元,各类奠基、开工、竣工、投产项目达510个。这些项目为南湖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产业集群、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等10大系列方面成效显著,使该区加快了“七大片区”五大产业带的建设进程,彰显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发展方向和格局。
群策群力,提升群众“幸福感”
“南湖之春”一直秉承“开放、合作、友谊、发展”的主题,每年通过举办一定层次、规格、水平的文化经贸活动,促进南湖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改善南湖创业创新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善于整合、群策群力是“南湖之春”成功举办的基础保障。“南湖之春”活动采取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举办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发动镇、街道、园区积极参与,还吸引了一批企业以实物、资金等方式赞助活动。亲民益民也是“南湖之春”活动具有持久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十年举办的经验表明,依托群众的广泛参与、共庆共欢的节庆活动,才能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南湖区委书记孙建华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有好的产业环境、文化底蕴、以及人文内涵,以彰显这座城市的品位,而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展现,通过“南湖之春”活动举办,能够提升南湖的对外知名度,集聚更多的人气商气,不断增强南湖的发展后劲。
多年来,“南湖之春”活动不仅突出办好经贸活动,也重视相关的文化活动组织展开。各镇、街道基于本地的人文、旅游、文化特色,重点策划设计了一批群众能参与、想参与、乐参与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系列活动,举办“一镇(街道)一品”文化艺术节,使市民能在家门口充分感受到“南湖之春”的活力与魅力。
“圆明园首届金秋皇家文化节”开幕,数以万盆迎客,节日期间的3大活动,成为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圆明园携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管理广播《老年之友》向全北京市征集50对金婚老人,在重阳节前夕,为他们在圆明园举行盛大的金婚庆典。9月30日至10月4日的上午9:30—12:00,圆明园将邀请太极名家,在香榭现场免费传授太极秘拳。而“戏曲季”和“皇家美食节”,也将在金秋节开锣,让游客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
赏花游园会 秋日游园踏野
团结湖公园第六届赏菊观鱼游园会将于9月28日开始,持续整个黄金周。上万株让游客体验金秋的胜景,赏菊的同时,还能观赏到湖中放养的数万尾各色锦鲤,赏菊观鲤,畅享秋意。
品传统民俗文化 看民俗表演
传统的中秋佳节,少数民族是如何度过的呢?中华民族博物院为大家准备了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表演项目,让大家大开眼界。北京大观园的黄金周文化活动以红楼为主题,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园区精心准备的“金钗祈福”游园会”,还有李宝凤《红楼人物》剪纸展、黑祥子活雕塑互动展等展出。万芳亭公园举办的“2012年丰台时尚戏曲节”为广大戏迷朋友们提供了一饱耳福的机会。
金秋游园,百年古钟祈福音
处公园将举办第25届重阳游山会,游客能够登山赏花感受秋高气爽。千灵山风景区在节日期间举办撞钟开山门仪式,撞钟祈福。百年古钟,福音袅袅,体验新鲜感的同时也为祖国、为家人祈福祝愿。登高远眺,碧波泛舟,游山玩水,体验秋意,欣赏美景的同时又锻炼了身体,也不失为一个度过中秋佳节的好选择。
游后海品酒吧
道里区采取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运行方式,构建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道里区打造的千米社区、十分钟文化圈,健全了文化网络,强化了文化惠民功能。
现在,全区19个街道、4个乡镇都建成了标准化文化站,全区共有10个市级图书馆分馆、18个社区图书中心、98个社区文化场所、31个农村图书屋、9个汽车流动图书室,引进创办了省音乐家协会合唱分会合唱基地、市知青活动基地等文化活动基地,在全省首创了2个屯级图书分馆。在全省首家实现全区19个街道、108个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全覆盖的目标。群众到文化馆和图书馆、站、室参加文化活动,距离均不超出十分钟,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有些社区的文化设施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如抚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拥有现代化的阵地面积3100平方米,有室内练功房、琴房、综合演艺大厅、书画室等活动厅室22间,功能齐全,设备完善,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
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激发了全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促进了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现在抚顺社区建有抚顺艺术团,下设22个群众文艺团队,1000多名文艺骨干活跃在社区、庭院,社区依托现有的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每年举办百场文艺演出、播放百部爱国影片,居民文化活动参加率达到90%,达到全国先进标准。2011年央视晚间新闻节目报道道里区文化活动盛况时,重点报道了抚顺地区的活动场景,鼓舞了大家的活动热情。康安社区依托活动中心日接待居民500余人次,切实发挥了中心社区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全国社区建设推进会议现场示范观摩点。社区依托这些设施,还组建了艺术团、合唱队、健身队、书画及摄影等18支群文团队,带动区域内的群众进行文化活动,多次在市、区大型文化活动中获得奖项。新华社区的居民群众为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感到十分开心,围绕“哈夏”音乐盛会和创建文明城市,踊跃开展文化活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场面非常火爆,大家深切感受到“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全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非常高,城区的长街广场、社区乡镇的文化活动场所,到处是莺歌燕舞的欢乐场景,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设施阵地,为文化活动繁荣开展开拓广阔平台
道里区不断加强基层设施阵地的建设力度,如2012年6月,仅区文体局就积极争取省级投入的专项资金,为新发镇、新农镇、太平镇、榆树镇和群力办事处匹配了电脑、电视、音响、乐器、照相机、摄像机、图书等相关文化设备50多种350件;为康安街道办河柏社区、建国街道办建河、河广3个社区赠送书籍2300余册;特别是在城乡街道办事处天薇社区建立了一个特色的“过刊”阅览室,添置期刊架、报刊架、107种1250册期刊,500余册图书等专用配套设施,强化了基层文化的阵地设施。向市体育局申请、投资安装各类健身器材51套。榆树镇望哈村作为全市城区唯一一处农民工程体育建设点,经过两年的建设,工程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加大对区图书馆的管理和投入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文化阵地,对借书处、阅览室、报刊查阅室进行了整合,在一楼大厅增设了自修区,为工具书库、开架书库、闭架书库安装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建立了与社区图书室网络共享,增添新书4614册。2012年3-5月,省、市人大代表和省、市政协委员及区人大代表分别对道里区文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三次集中调研,视察了群众文化活动主阵地——道里文化宫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参观了群力规划馆,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品牌活动异彩迭出,不断为城乡人民群众提供文化盛宴
健全的文化服务网络,广阔的文化阵地平台,加上道里区文化队伍实力雄厚,城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旺盛,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丰厚的基础,全区文化活动长年不断,一道道文化大餐令人目不暇接。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走向昌盛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也是维护人类文化的多元,促进世界趋向和谐和平的重要因素。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合法利用,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深圳市宝安区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祖先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自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建县始已有1600多年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宝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随着深圳经济高速发展,许多本土民间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如何保护好当地具有民间特色的文化艺术,成为宝安区的一项重要的刻不容缓的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针,2007年9月5日,宝安区正式成立了由副区长任组长的宝安区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各项组织协调工作。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应该是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荣使命。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初见成效。宝安区已成功申报了区级名录18个,其中,已入选省级名录的有:石岩街道《石岩客家山歌》、石岩街道《应人石传说》、观澜街道《观澜舞麒麟》、观澜街道《观澜客家山歌》、观澜街道《红釉彩瓷“满堂红”生产技艺》、福永街道《福永醒狮舞》、松岗街道《赛龙舟》、沙井街道《沙井蚝民生产习俗》。新安街道《上川黄连胜醒狮舞》、大浪街道《大船坑舞麒麟》、公明街道《玉律舞麒麟》、 松岗街道山门《传统七星狮》、福永街道《望烟楼传说》、松岗街道《赛龙舟》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一方水土的保护,离不开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为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安区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举办专题展览,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每年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宝安区都在《宝安日报》和宝安电视台上刊登和播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专版及专题片,向广大市民进行宣传。2008年6月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还专门将已列入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活动展板,在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大厅进行展出,之后又在宝安区所辖10个街道进行巡回展出,历时4个月。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有5万多人次观看了此专题展览。2012年4月12日,宝安区又对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行公开授牌,并举办专题展览向公众展出。通过广泛宣传,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将正式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民间音乐《石岩客家山歌》和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的民间文学《应人石传说》编排成客家山歌小戏《应人石传说》,参加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比赛,荣获金奖。宝安区还在观澜、石岩、大浪、龙华、民治、西乡等客家人聚居地区的街道,组建了6支客家山歌代表队,参加深圳市第二届客家山歌艺术节。通过比赛使更多的人了解客家山歌,传唱客家山歌。
此外,区群艺馆还将省、市、区名录的“松岗赛龙舟”、“沙井蚝民生产习俗”编排成舞蹈《龙舟竞渡》和《蚝妹情》,参加深圳市2007年“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比赛,也获得了金奖。每年春节、元宵节和“文化遗产日”,宝安区都组织被列入省、市、区代表作名录的福永醒狮、观澜舞麒麟、大浪大船坑麒麟舞、新安上川黄连胜醒狮舞、松岗山门七星狮等“非遗”项目到广场、社区、工业区进行表演,丰富广大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
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一个新举措。近三年来,宝安区分别在区群艺馆文化广场、观澜世纪广场和西乡大众广场、松岗第二中心小学、福永怀德社区等地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多项活动,每场观众均达数千人之多。既丰富了市民和来深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自觉保护意识。
三
我国实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制度,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区群艺馆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加快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并按照申报要求进行整理相关图文、声像资料,争取将区内所有的非遗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在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宝安区“非遗”保护办公室、大浪街道办的指导下,大浪街道文体中心根据街道的实际,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大船坑舞麒麟项目的保护。该中心组织专人了解“非遗”项目目前的生存状况、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等,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文字、相片、音像、数字多媒体等对“非遗”项目进行系统的记录、整理,予以妥善保存,建立较为完善的档案,通过多种方式、渠道对大船坑舞麒麟进行宣传。一是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麒麟作为吉祥的象征,参加了市举办的“非遗日”、“非遗进社区”等演出、在大浪街道辖区范围内进行社区文化节的演出;二是通过举办展览、开展专题演出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借助《宝安日报》、深圳电视台、《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加强宣传和展示。
宝安区大浪街道文体中心与街道成人学校合作,将大船坑舞麒麟项目及“非遗”有关知识编写成《社区教育教材――大船坑舞麒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是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荣使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所谓广场文化,主要指在广场举行的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艺术活动。广场和文化应该是互为一体,广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广场的内涵,广场给文化提供了舞台和空间,文化给广场提升了人气和品位。
广场文化的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公益性是它的特殊功能,观众不需要购买门票,不受座位与时间限制,就可以直接参与和观赏。广场文化以人民群众的参与为原动力,只有保持参与的广泛性和经常性,才会引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市广场的建立,广场文化应运而生,并在不断发展。宝安区文化艺术广场是全国的特级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都有上千人在这里跳广场舞,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在汗流浃背地跳着佳木斯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平时,宝安区文化艺术广场也举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手工制作、法制图片展,以及遥控车比赛、汽车飘移、龙狮舞展演、秧歌腰鼓赛等,吸引了无数市民驻足观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升,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建的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全国的各个大中城市,并成为现化城市的标志与文化象征。这些新建广场其特点是规模大,环境美,功能多。很多的城市广场不仅环境美,而且配套完善,广场铺设有壮观的花岗岩大理石,并建有大型的表演舞台和大型电子屏幕,每天播出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专题、公告、影视作品等。
2002年,深圳市宝安区提出全面创建文化先进镇,全区各街道、各镇都相继建设了上档次的文化广场、文化公园,为创建文化强区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给宝安区广场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目前,宝安区各街道、各社区均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这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最大的舞台。区文化馆、街道文体中心都紧紧地利用了这一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市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从中受到启迪和熏陶。福永街道的万福文化广场,每星期都在广场组织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内容有舞蹈、杂技、京剧、魔术、相声、小品、合唱等,每一次晚会的观众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营造了浓郁的广场文化氛围。每年一度的“深圳市外来青工文化节”,都在广场上举行开幕式,并在全市的各个广场上设有分会场和分赛区,吸引广大外来青工参与。
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广场文化不同于庙会或在大型体育场所、展馆举行的各种文化性活动的地方,就在于它专属于“广场”。
首先,公共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
其次,节庆性是广场文化的又一特点。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所以,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节。
广场文化的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公益性是它的特殊功能,只要观众走入广场,不需要购买门票,不受座位与时间限制。因此,广场文化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剧院”。
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是主体,但参加广场活动的人们绝不是靠行政推动,在广场上,人们可以来,也可以不来;可以参加广场文化活动,也可以不参加任何活动;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活动的欣赏者或是旁观者。除了有组织的演出外,更多的是群众自发的、自娱自乐式的各种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的参与面之广、观众面之大,是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难以比拟,人们在这里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以是表演者,在这里没有年龄、身份、地位的差别,大家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由流动,在广场上感受文化的熏陶。广场文化活动形式灵活,既可以有业余、通俗、普及艺术,又可以有专业、高雅、精品艺术;既可以有传统和现代的舞台演出,也可以有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的广场群众表演;既可以是音乐、舞蹈、戏剧,又可以是武术、体操、演讲等。如宝安区新安文化艺术广场,每周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 “动感新安周末广场音乐会”,从年初至现在,共开展周末广场音乐会30次,观众达2万人次。宝安区西乡街道文化广场,每周开展“乐谷艺术团”表演和“街头歌手大赛”,吸引无数民间音乐歌手踊跃参赛,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宝安区石岩街道文化广场,每周举行“客家山歌展演”和“小小京剧少年”校园文艺广场赛,让市民过足了客家山歌文化和京剧文化瘾。
文化广场的以上特点,显示着广场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认真研究广场文化,正确引导广场文化,做好广场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牢固占领这块重要的文化阵地,打造广场文化的品牌,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化品位。
群众既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通过参与和观看演出,在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广场文化已真正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融入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使整个社会氛围变得积极向上、欢乐祥和,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广场文化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提高人民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广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它的文化价值、美育价值以及文化产业价值等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挖掘,使其能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新资源,体现出城市的个性与文化品格。
“市民收藏大展”被列为2013年上海市政府重大文化活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十大赛事之一。这场以“收藏:见证历史,传承文明”为宗旨的大展,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品种最全的一次市民收藏集中展示。旨在通过参赛、展示、评选,进一步普及、宣传、提高市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倡导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为凝聚城市精神,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大展自2013年5月23日在三山会馆启动后,至7月底,从全市203个街道乡镇社区文化中心及网上报名,涌现了三千余名报名者。经过8、9两月,全市17个区县,部分系统初评,产生了345名候选人。11月1日,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的布置与指导下,经过两轮严谨而规范的专家评审,又经过网上公示,最后确定了100位市民收藏家。这是具有中国民间收藏半壁江山之称的上海收藏界首次评选出来的收藏家,其意义在于,它是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配合,广大市民参与的结果。
从首届市民收藏大展百名市民收藏家的资料显示,这次大赛活动充分体现了本市市民的参与性、代表性与典型性。其名额全市覆盖,其中黄浦区14名,浦东新区9名,普陀区8名,徐汇区7 名,松江区6名,静安区、闸北区、闵行区与宝山区各5名,杨浦区4名,虹口区3名,嘉定区、奉贤区与崇明县各2名,长宁区、金山区与青浦区各1名,系统1名,社会通道19名。其中女性占了13 名。年龄最长者为徐汇区推评的曾宪礼,这是位103岁的老, 年龄最小者为浦东新区推评的刘诺,是个女学生,只有13岁。还有一位特殊的入选者,他是黄浦区推荐的宋炳仁,老人从1954年《支部生活》创刊后,就一直订阅收藏60年,遗憾的是,进入终评,他不幸仙逝。在100位市民收藏家中,上海市收藏协会成员占了69名,从而显示了这个中国首家省市级收藏组织的实力。
上海素有全国收藏“半壁江山”的美誉,清末有竹枝词写道:“寻常巷陌藏珍宝,半壁江山在申城”。上海独树一帜的民间收藏,被世人冠之为“海派收藏”。海派收藏,是海派文化在收藏领域中的体现与延伸,是我们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特色, 亦是中国民间收藏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绵亘百余年的海派收藏,也经历过种种磨难。当代海派收藏热的兴起,始于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其主人已从昔日的达官商贾、社会名流、文人骚客,迅速转化为普通市民。在群众性的收藏热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与代表性的人物,例如算具收藏家陈宝定、烟标收藏家朱大先、钟表收藏家王安坚、钱币收藏家马定祥、扇子收藏家黄国栋、纸币收藏家吴筹中、雨花石收藏家杜宝君等。这些藏界先贤如今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为海派收藏的再次崛起,留下了令人难以忘却的足迹。例如算具收藏家陈宝定最先呼吁创建民间收藏学。钟表收藏家王安坚于1985年率先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家庭博物馆——“王家钟表博物馆”。纸币收藏家吴筹中将毕生的珍贵藏品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等。在上海收藏热兴起的同时,1986年6月10日诞生了“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即今天的“上海市收藏协会”,它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省市级收藏组织。时任国家文化部代部长的周巍峙先生特地为这个新生的收藏组织题下了“欣赏、求知、联谊、创造”八个大字,这成为了上海市收藏协会沿传至今的宗旨。
斗转星移,源远流长的海派收藏文化,代代相传。从这次市民收藏大展评选出的100位收藏家,我们不难看出海派收藏文化的传承与出新。
这次评选出来的刘耋龄老先生,是一位“朝珠”收藏家,这位身为上海文史馆馆员的老先生很低调,但他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海派收藏世家,其曾祖父为清末朝廷重臣,叫刘秉璋。刘秉璋有个儿子(即刘耋龄祖父)叫刘晦之(1879-1962年),他是民国时期上海滩最著名的大收藏家之一,他的甲骨、青铜器、古籍收藏,都堪称国内一流,据文物部门统计,现存我国大陆的龟甲骨片,总计9万余片,分布在95个机构和44位收藏家手里,而刘晦之一人就藏有28000余片,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1953年他全部转让给国家。在这次评选出的100位收藏家中,更多的则是当代涌现出来的海派收藏界代表人物。例如紫砂收藏家许四海先生,这位出身清寒的收藏家,自诩为“拾荒人”,他师承海派大画家唐云先生,1992年创办了“四海壶具博物馆”,在制壶上的建树, 饮誉海内外。京剧服饰收藏家包畹蓉,这位昔日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门生,华丽转身成为一位海派收藏大家,他毕生精力搜集起来的京剧服饰,很多都是名伶大家的遗存,其艺术与人文价值较高。又譬如船模收藏家徐滨杰,这位耄耋老人,半个多世纪来不仅自己制作、收藏,而且还向诸多的博物馆提供了藏品,例如北京军事博物馆,泉州船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在这次大展中还涌现了一批藏界新生代,例如明清古典家具收藏家赵雅娟,她是一位“藏二代”,今年才31岁。另一位叫颜峰的入选者更年轻,只有25岁,他来自宝山区,专门收藏海派书画。
一是坚持班长带班子,班子带队伍,领导干部身先士率,率先垂范,二是以坚持团结、开展形式多样活动为载体,提高了城管队伍的凝聚力;三是实行了严格的督查纠查机制,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四是对局属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形成了良好的用人氛围;五是组织局机关及中层主要负责人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七是认真组织开展纪律和作风整顿活动。通过努力,城管系统形成了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新风貌,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
一是坚持“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廉政建设,完善机制、优化结构、强化管理,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个班子成员,做到分工明确;二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广泛征求意见,集体研究,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性。
(三)堵疏结合、以人为本,城区市容进一步改观
在春节,茶文化节,国庆暨万中建校八十周年重大节日期间全体职工倾其全力,在城区各主要街道摆放鲜花近10万盆,布置景点30余处。今年2月以来,全国遭受了10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抗灾中去,对受损的苗木进行了实地查看,分析原因,寻找补救措施,对一些还未受到损害的苗木采取了保温,春节过后,对城区受损的苗木进行了统计,并及时进行补栽补植,使城区绿化尽快恢复面貌。今年年初,对河西市政府进行了绿化建设,绿化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
修剪绿篱带全年累计达29310平方米,清理垃圾、杂草20余车,保持了绿地的整洁美观,结合城市整治工程实施要求,制定了《万源市城区绿化实施方案》以及城区部分街道行道树改造方案等重要文本。
在学习借鉴其他县市城市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合理安排,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截止11月底,共受理群众来信、来电和来访86件;立案查处损坏市容环卫、路灯、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的行政处罚案件20余件;认真办理并回复市长热线48件。在工作中,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全面履行职责,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的整治:按照“以人为本”和“堵疏结合”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城市市容整治和日常管理,顺利完成对后河农贸市场的强制搬离任务,圆满完成了“迎奥运、闹元宵、万人街舞”等活动的现场保卫及后勤保障工作;纠正城区乱撑竿搭棚现象800余起;纠正城区违章占道经营现象950余起,并处罚款4000余元;纠正城区游动叫卖行为1500余宗,并处罚款1000余元;拆除不规范布幅广告500余处;清理乱张乱贴非法小广告1000余处,逾600余平方米;查处生活垃圾乱倾乱倒现象200余起、建筑垃圾乱倾乱倒现象30余起;完成收费任务85000余元;加大了对城区绿化树木的日常监管力度,城市市容秩序明显改观。
为提升城市层次,打造景观街道,营造节日氛围,筹措资金30余万元,为行道树增设彩灯,营造了二00八年春节、万源首届富硒茶文化节、万中八十周年校庆等重大节日活动氛围;投资几十万元,对河街、驮山公园地埋主线、湖北街、金缔路路灯等路段进行更换;全年共更换节能灯泡11800余只、高压钠灯1200余套;新安装荣军巷、柳树街等小街小巷路灯,正在同社区一起普查小街小巷情况,拟将实施亮化,确保无照明死角,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四)建立日常化、全时化的环卫工作手段,城区环卫进一步优化
我市的清扫保洁面积达到了47万平方米,日清运垃圾量达150余吨。迎接“春节”、“茶文化节”等来人来客及各项活动中,全年清理城区死角垃圾及建筑垃圾500余吨,清理粪便及淤泥100余吨。为提高城市净化水平,经过不断地探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购置了果皮箱35个,超大型铁板垃圾房145个,华川垃圾车一辆,购置后河垃圾打涝船一艘,增设专职后河水上垃圾打涝工2名,订制了大容量保洁车9个,增加了夜班作业人员。今年,投资200余万元的茶垭乡李家沟村建筑垃圾处置场正式投入使用,二层岩公厕正式投入使用。全年建筑垃圾处置办件80余件,纠正违章处置建筑垃圾车辆30余次。通过以上措施的运行,使我市的环境卫生状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从而推动了环卫工作的向前发展。
(五)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防汛工作取得新突破
进一步完善了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完成了就业局下水道改造工程,阳光花园下水道改造,城区雨水网清理,城区主排水沟清淤工程,金缔路和湖北街路灯改造,河街路灯改造,中心广场沟盖板更换,河西市政广场一期、二期工程,城区内斑马线、停车位工程及城区市政零星维修等10余起市政工程,共完成产值180余万元。在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养护、维修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开拓市场,扩大经营范围,先后承接了:万达鸿运装饰楼火灾后加固工程,临河乡村道路工程,白沙往川坝乡道路工程,井溪中心小学校教学楼工程,万源市住房保障惠民小区工程,及私人住宅楼等道路和房建工程。共完成产值640万元,实现利税76.8万元。万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工程,现主体工程已全部结束,配套机械已采购到位,现附属工程已接近尾声,准备在2008年12月底投入试运行。
(六)督促整改、强化考核,城管工作进一步得到落实
加强“门前五包”监督考核。坚持由局领导带队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曝光,责令限期整改。“门前五包”整改通知书要求整改并书面回复整改情况,共开出整改通知书10余份,并对每月的考核情况书面报市委、市政府,市和办、市政府办以通报形式向全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通报,并予以电视曝光,扩大影响。
内部督查起实效。采取定时与不定时、明查与暗查相结合的方式;全年共开出内部整改通知书154份,出内部督查通报6期。通过严格考核,城区市容市貌及交通秩序大为改观。
(七)热情服务、为民便民,城管工作逐步被市民理解
全年办理来电来访400余人次,办理市长热线40余起;尤其是原环卫临工工资待遇问题,本着公正、公平和“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原则,妥善处理了多年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同时按照城管工作实际和市民需求,及时解决了陶家湾、构树街夜间照明和市民夜间出行的问题,用热情周到的服务和勤政高效的办事作风,解决了来电来访的问题,让来电来访者满意。
二、提早谋划,多管齐下,提升城市形象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发挥城市管理工作职能作用,不断优化管理人才资源,认真落实市委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山水园林城和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目标要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城管队伍。2009年,我局将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契机,加大城管工作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城市管理工作,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拓展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渠道以市民为主体,深化细化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内容为指导思想的城市管理宣传教育思路,引导市民树立“城市是我家,人人爱护她”的城市意识;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政务公开工作,实行公正、公平、公开执法,逐步形成为民惠民便民、强制管理、人本管理的大城管格局;建立健全市民一城管一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协作、共同管理城市的良性互相机制。
(二)加大城管队伍规范化建设力度
加强城管队伍素质建设,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造就高素质的城管队伍,在政治思想上体现先进性,在执法为民上体现先进性,在爱岗敬业上体现先进性,在廉洁自律上体现先进性,在履行职能上体现先进性,在道德修养体现先进性。
1、强化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城市管理工作与市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工作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不但影响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和城市管理形象的评价,还影响到市委政府的工作作风和市委政府的形象。加强城市管理,关键是城管队伍建设,在城市管理“四讲”新风尚,树立城市管理惠民、为民、爱民新风貌;热情服务,严格管理,文明执法、逗硬执法,推进城市管理工作。
2、落实工作责任。“责任不清则无人负责,无人负责就无人干事”。在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工作落实和责任追究机制,对城市管理工作任务,逐级逐层分解,分化细化目标,使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人身上有压力,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并进一步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推行“首位奖惩制度”,形成“优者进、劣者出,能者上、庸者下,功者奖、错者罚”的格局,增强工作人员“靠本事吃饭,凭功绩晋升”的公平竞争意识。
3、建立健全机制。按照城市管理行政评议考核的要求建立考评机制,促进工作落实;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工作检查督导机制,层层签订城市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对违反责任书内容、工作绩效差、工作力度不大,上级交办任务完成不好的,及时给予通报批评;对工作不落实、落实不到位或不作为、乱作为、违法违纪的,给予责任追究;对绩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从而形成有利于推行城市管理工作责任制的良好氛围,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大城区市容市貌的整治力度
1、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志愿者的管理,监察队人员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路段,城区主要要街道一级管理路段进一步扩大;
2、进一步规范城区经营秩序,对城区占道经、非机车乱停乱放、垃圾乱倾乱倒、乱张乱贴、乱拉乱挂等行为实行严管重罚;
3、加大城市绿化树木的监管及补植工作力度,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实现与山水园林城市标准对接。对城区绿化树木的人为破坏、因气候、环境、病虫害导致死亡等现象加大查处及防治力度,进一步规范城市绿化市场,提升城市绿化指标;
4、国道210线改道后,配合搞好滨河路的规划,积极参与国道210线改道工程市政绿化工程。
(四)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城区卫生、交通秩序的管理
1、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击摩托车、长安车非法营运行为;
2、规范和完善城区交通标志、标牌、标线和机动车临时停车点(位),规范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对城区人行道、市政设施进行全面维修,试行《城市主要街道停车位收费办法》;
3、认真搞好城市亮化工程,稳步推进路灯节能工程的实施。
(五)加大垃圾管理力度,优化城市环境
1、加大街道清扫保洁力度,确保街道干净卫生,保证垃圾及时清运;
2、加大死角垃圾的清运力度;
3、加大城区环卫设施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城区内生活垃圾乱顷乱倒、乱吐乱扔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4、做好城市建筑弃渣处置场建运行工作,城区运输建筑垃圾实行封闭运输;
5、洒水车、吸尘车日常运行;
6、建成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
7、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规范运行,做好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的前期工作。
(六)深化改革,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