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自我评价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本人从进学第一天起,一直坚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各个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把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续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进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冷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气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86-02
学习的自我评价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且始终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自我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习状况的改善都很重要。特别是信息社会,加强学生通过外语学习获取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外语学习的自我评价概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撰写了许多有关学生外语学习综合能力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评价的文章和著作,这些文献也为外语教学中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新的现代化语言学习手段的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动机、观念和策略都在动态变化之中,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变化特点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学习能力自我评价的相关要素,对提高外语学习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学习评价的含义
“评价”一词在我国北宋时期已经出现。《宋史・戚同文传》有“市物不评价,市人知而不欺”的记载。这里的“评价”是指评论货物价格的意思,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是判断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不仅“物”有价值需要判断,“人”和“事”也有个价值问题,同样需要判断。所以,“评价”一词现在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
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学习评价的本质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所产生的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而不单纯是收集信息或考试,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教育测量)和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用以衡量学习者的水平和能力。考试本身是学习测量而不是学习评价,对考试结果的分析才是学习的最后考评。
学习的自我评价是指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馈和自我调节的活动。学习的自我评价要求有稳定性,不能随意进行,要客观地进行评价,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按照评价的不同主体对学习评价分类,可以分为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是指除学习者之外的人对学习者所作的评价。例如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相互借鉴性的学习评价等。他人评价的客观性较强,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限于篇幅的限制,在这里重点谈一下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问题。
外语自我评价就是学习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外语学习进行评价。这是学习者自我调节性的学习评价,能增强学习者的评价水平。其缺点是缺乏外界参照体系,不便进行横向比较,主观性大,容易出现评价偏高或偏低的趋向,甚至出现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外语自我评价的水平一方面与评价者掌握和运用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技能有关,更与评价者对自身的了解和自我意识的水平和修养有关。外语自我评价是外语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人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显然,外语自我评价能力的高低不仅是高效率学习的基础,而且是外语学习者必须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外语学习评价的功能
外语学习自我评价功能如下:
1.自我诊断的功能。学生对照标准,通过对搜集到的有关重要信息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就会发现,什么地方有进步,可以继续巩固和发展,什么地方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尚且要进行完善和提高。
2.自我反馈的功能。学生根据评价结果,来调整本人的学习状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变学习计划,更新学习方法,对学习重点目标有了更新的认识,这样就会离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近。
3.自我激励的功能。学生在看到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后,就会了解自己的缺点,就会及时调整自己行动的方案,主动和教师和同伴进行沟通,并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使学习的动力发挥到极致。一旦收效明显,他们会从精神上受到鼓舞,信心大增,对学习热情的激发更加有力。
自我评价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伴随于学习过程始终的,学生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行为的塑造作用十分明显。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善于观察自己,依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去考察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实现途径,不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我评价对于外语学习来说是一项自我教育活动,学生们通过自我评价,能让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和弱点,学会从多层面、多维度、批判吸收性地看待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后实现不断地自我超越。
二、外语学习者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外语学习的自我评价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自我评价外,还包括对自己学习动机的性质、内容、方向、动力大小、学习态度的自我评价;对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方法)的自我评价;对能力(包括智力)活动水平以及学习效率的自我评价等。可运用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或进步、保持、退步三个等级进行考量。
(一)外语知识掌握的自我评价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自我测评一下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形。一段学习之后,可以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认知的分类,从记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等方面来评估自己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将所学的知识点与目标得分率制成一个对比图表进行分析,通过图表就能很清楚地看出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除此之外,下面几方面分析对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有帮助:
1.对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清楚?
2.能否将新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3.对所学知识能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在实践中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得自如?
(二)外语学习动力的自我评价
学习动力有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分。自我评价主要对内在动力进行分析、判断,主要包括:
1.是否明确了学习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是否制定,制定的是否合理?
2.对学习各门功课的信心是否十足?
3.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如何?
4.在学习态度上是否做到了认真、勤奋?
5.能否有主动积极的进取精神?
6.面对困难是否有勇气和毅力去战胜它?
7.平时学习情绪如何,是否能做到持久、稳定?
(三)外语学习策略的自我评价
学习策略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学习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活动的安排是否有计划?
2.学习时间安排得是否妥善?
3.对学习资料的利用是否善于?
4.合作学习做得如何,和教师、学生的互动情形如何?
5.课前预习能否做到?
6.听课过程中精力是否做到集中?
7.当天学过的功课课后是否复习,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否按时完成?
8.每次考试后返回试卷能否认真总结,分析出错误所在,并保证下次不再犯?
9.有没有把错误的问题集中成册,能不能自己给自己出一些检测题?
10.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的干扰自己能否排除?
11.自己对学习方法选择是否恰当?
12.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善于总结经验或者借鉴他人成功的范例?
13.对学过东西,做过的事情能经常反思吗?
(四)外语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
学习能力是同学习策略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但学习能力要比学习策略更加稳定、持久。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的能力的获取:包括感知能力、阅读能力等。
2.加工、存储、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口头、文字)、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
3.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包括学习计划的制订和调整、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困难的克服等。
4.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包括比较分析能力、反思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较强的毅力等。
总之,对外语自我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还可采取写自我总结、写学习日志、读书心得、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等方式。在评价过程中,最好能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起来,因为他人评价要更客观(如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同学之间的鉴定性评价),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很有帮助;自我评价存在自身的缺陷,没有横向比较,和容易受到主观性影响,容易出现评价偏高或偏低的趋向。当然,如果引导得当,评价者态度端正,自评也可能获得比外部评价更准确也更有效的结果。总之,自我评价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因人而异,做到内外结合选择合适自己的评价方法,提高自我评价的效果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研究与尝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1).
[2]邱葆珍.高职生外语职业能力评价方法实践探讨[J].内江科技,2010,(5).
(一)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影响
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是长期知识积淀和能力养成的结果,专业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就业期望,他们要求岗位与专业要对口、工作地点要在大中城市、薪酬高且稳定、工作风险小、个人发展空间大,这些心理预期都满足是相当困难的。当然,用人单位都希望得到专业知识深厚、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能独立承担本部门工作、能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荣誉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所以,一些用人单位不惜提高待遇、提供优惠政策尽量达到高素质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笼络到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素质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有一定的优越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面更宽,要求的各种优厚待遇更多。但是,如果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过高,用人单位难以满足他们的就业期望,他们反而不容易就业。
(二)思想品德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影响
思想品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政治觉悟高、办事诚信、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吃苦耐劳、甘于奉献、能与单位同甘共苦,多数是党员,并在大学期间曾担任过学生干部。道德素质高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较强,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业前景明朗,因此道德素质高的大学生就业期望也较高。但道德素质不容易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考量,需要用人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才能被认可、发现。因此,一般用人单位都提出让毕业生提前到单位实习,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道德水平进行长期考核。
(三)自我评价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影响
自我评价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关系密切,是就业期望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身思想、能力、品德、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反视,自我评价结果与现实生活中的客观自我相互作用并不断调整,以达到对自身的客观评价和估计,自我评价与客观自我虽然存在统一性,但也有相对独立性。如果自我评价处于较高水平时,就业期望也较高,就业人数增加导致对大学生的社会认可度降低,致使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自我评价过低虽然能使毕业生主动就业,但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在较低发展空间中工作,往往不能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实现个人价值。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一方面源于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抱有“社会精英”和“天之骄子”的心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各类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期望是在与各类环境的信息交流、碰撞中获得的,影响就业期望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环境。
1.社会大环境通过各种渠道间接影响着就业期望
就业岗位的供求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国家就业政策等信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这些信息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以及大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等渠道渗透到大学生之中,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产生一定的影响。就业前景好、经济形势好、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就较高;反之,则就业期望较低。
2.教育环境是影响就业期望的中观环境
教育环境承担着信息的、解释,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理念、就业行为的教育和指导任务。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媒介和桥梁,教育环境对他们的就业期望有重要的影响;教育环境越完善,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影响越大,越容易形成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
3.家庭环境是影响就业期望的微观环境
家庭基本状况及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家庭基本状况包括经济情况、是否单亲家庭、父母的职业、学历及社会地位等,这些状况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就业收入的期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大学生个性较强,对家长的意见并不是惟命是从,但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面对就业这样涉及个人前途的大事会慎重考虑,因此家长的意见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对各类因素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大学生就业期望朝着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就业质量和数量。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业期望施以积极的影响。
(一)教育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1.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业务能力
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形成合理就业期望的硬件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日常教育和管理职能时,应教育大学生脚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发挥自己的才华。指导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放入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可好高骛远、一叶障目。
2.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提高大学生的品德素质,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而且也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日常工作实际,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形成契合个人实际的就业期望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才能形成理想的就业期望。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1.指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周围人群的评价
吸收评价中的客观、合理部分,摒弃不合现实的东西;将周围的人看作自己的一面镜子,经常与周围的人做比照,从中发现自我评价中的差距和不足,逐步培养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
2.针对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正确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对于自我评价过高者指导其辩证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并适当提高目标,对自我评价过低者应指导其从不同侧面发现自身优点并适当降低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为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调整环境对就业期望的影响
使之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同向的作用环境是影响受教育者的决定性条件,各种环境深刻地、持久地、无处不在地包围着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自身的思想品德。各类环境之间或环境与教育者之间在教育方向上相同或相反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极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熟悉各类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影响,判断各种环境的基本方向,尽可能使各类环境对就业期望的影响方向基本相同,这样才能对大学生产生最大的教育效果。调整各类环境对就业期望的影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全控制学校教育环境
使之成为就业期望的主要影响力量。学校教育环境是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因素,它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影响,通过经常性的熏陶、感染,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应的思想观念。学校环境包括校风、学风、师德三个方面,优化学校教育环境也应从这三方面着手,努力形成校风优良、学风严谨、师德高尚的学校教育氛围,使校风、学风、师德和谐一致,才能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合理引导家庭环境
尽量使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一致。家庭环境虽不能控制,但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引导,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学校与家长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了解家庭基本情况和家长对子女就业的意向,宣传就业政策、就业现状,间接影响家庭导向。
3.区分不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使之对就业期望的正向影响最大化。社会环境虽不能控制,但是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可以区别对待;对于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应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对于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如不正之风、不良思潮等负面因素应尽量避免其大量涌入大学生群体,对无法隔离的负面环境因素应给大学生以辩证的解释,使之对就业期望不致产生负面影响。
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或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状况所进行评价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评价虽然重要,目前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档案袋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反映,加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查和成绩测评等,得出有关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系统而持续的记录。[2]档案袋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虽然档案袋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但其评价理念和方法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同样具有可行性。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困境:解构的必要性
回顾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二是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三是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四是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一)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
“人本”评价指的是以人为本,以发现学生的德行价值,发挥学生的道德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品德为前提进行的评价。所谓“绩本”评价,即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被冠以“思想好,有上进心”,可以获得较高的品德等级或较高的思想品德分,而其它的品行表现只作为一般性的考查。这种“一俊遮百丑”的现象长时间存在,即使在品德测评中加入了思想、心理等其它方面的指标,但在实际测评中,这些也被看作软指标,是只能凭印象进行模糊评价的。
(二)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
个性化评价就是依据个体的独特性,确立评价标准,促进其发展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共性评价则是指依据社会要求,确立德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基本评价。过去的品德评价特别注重社会要求,对评价标准的规范化要求很高,评价实践中表现为:用同一把尺子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评价的目标、标准和方法都是既定的、划一的,没有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进行选择的余地。共性评价忽视了个体差异、轻视个性发展,导致大学生品德评价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越来越远,难以发挥评价的各项功能,难以起到品德评价的期望效果。
(三)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过去的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一般都是每学期结束时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打个等级、写个评语就一评了之了。即使有学生参评和平时记录的要求,真正做到的也不多。学生自评多为走过场,既没有事先组织标准讨论,又没有评价的指导。思想品德评价中基本落实的只有期末的辅导员评价。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实施结果性评价有其特定的作用。但是,仅有结果性评价却带来许多问题:其一,反馈不及时。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教育,失去了许多很好的教育发展时机;其二,评价难以全面。由于评价间隔时间较长,学生较多,辅导员很难记住每个学生的具体细节,往往只能进行比较笼统的评价,造成许多的雷同;或者为一时一事所影响,造成评价的偏颇;其三,针对性较差。结果性评价主要是一种达到度的评价和一种概括性的评价,不如形成性评价那样有针对性,那样吸引学生对自己日常品德形象的关注。
(四)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主体更多的是老师、同学,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思品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评价方法,是靠学生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正确理论的引导和教育并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进学生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档案袋评价应用于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优势:解构的可行性
档案袋评价对于传统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而言,存在诸多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
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二是描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反映学生的进步;三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发挥档案袋评价的工具性。由此可知,档案袋评价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十分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发挥。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多元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而目前的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明显显现出“他评”特征,教师扮演裁判、说教者等角色,给出死板的分数或写出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评语;学生则在评价实践中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自尊心得不到保护,也没有申述、辩驳的权利,因此也就缺乏对自己思想品德反思的动力。部分学生在这种利害关系中出现行为偏差:可以过分讨好或过分压抑,自由散漫或宣泄不满,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测评应充分体现出档案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并强调测评本身的客观性,尽量减少因个人评定标准的差异、观察机会的有限性等因素给思想品德测评带来的信度与效度问题;评价主体应由教师个体转变为“多维一体”,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反思及其他学生或教师评价的结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反思、检讨和评价,并通过反思说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应鼓励家长、同学等其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三)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
在档案袋评价中,教师既要收集反映学生某方面成就和进步的材料,又要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还要收集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不仅能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进步与成就,而且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四)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
档案袋评价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以及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和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因此,档案袋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了自身的过程性与形成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为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发展性目标,并不断收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信息,而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
三、档案袋评价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的实施:重建的评价体系
教师运用档案袋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档案袋的内容。
由于学生档案袋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主要运用档案袋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容,展现学生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等。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学生互动论坛、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和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等。
1.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
学生参加的素质拓展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校、社区、团队组织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记录,材料既可由组织单位出具,也可由知情的教师、同学出具,经档案袋保管者核实认可。同时,学生需撰写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等材料,由相关组织单位写评语,通过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将学生所有的相关材料收入档案袋中。
2.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
遵守校纪校规情况主要指的是学生有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在学习上有无迟到、早退、旷课情况;在寝室生活中,有无夜不归宿情况等违纪行为;有无打架斗殴等各种违纪行为。这些材料都需放入学生思想品德档案袋中。
3.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
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不仅包括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表现突出而形成的新闻报道、表扬信、表彰文件,以及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提供的书面材料等,而且包括学生其他优秀事迹材料。学生所获各项奖励,包括学生个人单独获奖或集体获奖情况,由获奖集体负责人(组织者)或知情人出具材料,连同获奖证书复印件一并收集。
4.学生互动论坛
组织各班开展班会,学生在班团小组内进行互动评价,主要是个体将历程记录与表现在班团小组内展示交流,便于学习借鉴、彼此互动评价,并形成小组“希望式”评语。班团组织对学生的历程记录进行认定,形成“综合建议”式评语。
5.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
班主任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作品”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此阶段最能代表成长进步水平的记载展示给全班同学。代表作品包括:助人记录、诚信与合作情况、热点问题评析、参加公益活动情况,等等。
6.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报告主要是对学生学期“成长历程”进行总结性点评,要概括出学生的个性特征。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现阶段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对学生的进步还有哪些建议,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档案袋收集的资料既可是原件,又可是复印件、影像资料等。资料既可随时收集,如学生上课、参加素质活动记录等,又可阶段性收集,如:所获奖励、获奖作品等。教师要将收集到的资料归类后按一定顺序装入档案袋,并填写相应目录,交保管人员妥善保管。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3]。
评价标准是档案袋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要明确使用档案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即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学生了解到对自己的要求,可以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及改进。在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时,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相互评估和教师评定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实现多层次标准。若评价过程中是单一及缺乏弹性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影响到评价的效果、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是一个阶段下来对档案袋进行总结性评价;二是对学生发展过程中档案袋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总结性评价;三是通过对档案袋内容的分析、反思与评价,诊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三)档案袋的保管与使用。
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保管有两种形式[4]:一是由教师或班级指定专人统一保管,这有利于资料的归类、整理和保存;二是由家长或学生分散保管,这有利于学生、家长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
作为一种德育评价工具,学生成长档案袋主要用于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学生档案袋评价对象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在实践中,它不对评价对象作横向比较或整体评比,而是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或某些侧面进行比较。教师要借助学生成长档案袋中的资料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发展轨迹,帮助其树立信心、培养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等评级。
参考文献:
[1]韦青松.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困难的成因与对策[J].南方论刊,2009.6:68-69.
[2]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315-334.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自己交际圈的其他人进行各方面的对比,通过比较形成对生活质量、工作水平、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认识评价。Festinger.Leon把这种人际间相互比较的现象称为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Festinger.Leon认为,人们进行自我评价时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但现实情境往往缺乏客观标准,此时,人们为了提升确定感,增加评价的准确性,便会通过与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来满足自我评估的需求。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样是在社会比较中不断实现的,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自身发展是指大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选择并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在选择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经常会将同龄人作为参照群体,通过群体比较来实现目标确定。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合理的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公平心理、愉快情绪的产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不理性的社会比较会导致大学生之间产生不良的竞争,引发抑郁、焦虑、嫉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阻碍其人格完善、心理健全。因此,本文对既往社会比较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影响的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
目前,对于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影响的男女差异存在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相对于男生,女生更喜欢通过社会比较实现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分析其原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女生的依赖性、群体性更高,她们很多行为的实施、活动的展开都是与他人结伴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能力高低的比较。其次,当今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很多工作领域的性别比例差异逐渐减少,这间接促使女性对自身能力的要求日益提升。而持续存在的职场性别歧视等现实问题,迫使女性不得不通过与同龄异性的比较来发现自己的性别优势,弥补先天的劣势。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男女在社会比较给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研究者认为,这与高校民主、开放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关。在大学,男女生接触的信息、受到的尊重和认可、得到的发展平台基本平等,他们的生活环境类似,锻炼机会均等,这些都促使他们社会比较结果的性别差异模糊化。
2.年级差异
目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性。社会比较会影响幸福感,进而影响其自身发展。白红敏等人的研究发现,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段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其中大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生。大学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独立的,学生有了更多的经济自,上课以外的自由时间相较于高中也大幅增加。对于大一学生而言,这样大的环境改变是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的,故他们的幸福感会稍低些。进入大二,学生对学习生活环境基本适应,形成了稳定的人际交往圈,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相应的兴趣爱好,因此能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情感。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考研、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各高校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很多学生一进入大三就开始准备复习考研或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综合技能。心理压力随着毕业的临近逐渐增加,精神负担较重,对前途的迷茫和担忧使得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指数较低。低水平的主观幸福感下个体寻求自身发展的动力也会受到消极影响,因而出现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影响的年级差异。
二、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
1.自卑心理
韩丕国在“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基于社会比较的研究”中指出,自卑心理是由于个体对自我评价不当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心理体验,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强的消极作用。而社会比较模式是否合理对个体能否形成恰当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比较模式,会使个体形成认知偏差,产生自卑心理。研究显示,具有“向上比较倾向”的大学生其自卑心理水平显著高于具有“向下比较倾向”的大学生。向上社会比较时,个体的不足被凸显出来,易使其体验到挫败感,一旦形成固定的比较倾向,就会降低自信心,产生自卑感。
2.后悔心理
吴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会产生后悔心理。随着社会比较强度的增大,后悔的程度也会变大。社会比较对后悔的强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分析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比较方向及后悔心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比较在人格对后悔的作用上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高神经质的个体经过社会比较后,后悔心理增强。
3.嫉妒心理
社会比较与嫉妒关系密切,嫉妒经常伴随着社会比较,并且是由于进行消极的社会比较而产生的。嫉妒心理的出现具有同级性,即产生于关系亲近的同一领域的竞争者间。Chaubroeck和Lam的一项研究发现,嫉妒情绪的出现并不总被个体意识到,当与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某方面获得成功、超越自己时,嫉妒感就会产生,并影响个体的言行反应。大学生在学校集体生活的氛围中,在与同学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通过社会比较产生嫉妒心理。李扬的“大学生社会比较、嫉妒心理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研究”证实,社会比较强度与嫉妒感强烈度呈显著正相关。
4.心理幸福感
社会比较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现有研究证实社会比较的内容、方向、倾向、策略、情境、特点等均会影响心理幸福感的水平。洪冬美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比较的倾向对综合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幸福感都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杨倩茜对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自我评价及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比较不仅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高低,而且可以通过影响自我评价间接调节心理幸福感。
三、启示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规划、自我掌控和自我发展的愿望,但是他们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在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同龄人之间的对比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使得他们的自我评价、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就不同个体而言,社会比较方式及比较内容的不同选择,可能产生压力抑或是动力。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提出了以下社会比较建议。
1.要有合理的目标定位
确立目标是实施行动的起点,目标定位是否恰当对后续行动的展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攀比心理,会导致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现象出现,一旦目标与自身实现能力不匹配,个体就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体验到挫败感。所以社会比较有效进行的第一步,就是要以促进自我发展为总体目标,选择可行、现实的具体实施目标。
2.掌握合理的比较方式
比较方式是否合理,对于比较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恰当的比较可以获得相对客观的结论,减少消极影响的产生。大学生应当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合理的比较方式。选择合理的比较对象,通过有效的比较,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比较带来的影响,实现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
3.转换社会比较的视角
社会比较是在缺少客观标准的情况下,通过以其他群体为参照点进行比较,获得自我评价的行为。但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个体很容易产生嫉妒、自卑等消极情绪。为了避免这些不良结果的出现,个体可以采取转变比较视角的方式,即采用时间比较法。时间比较是指一个人比较两个不同时间段上的自我品质。如可以评价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否较过去有所提高,当前的心智状态是否比以前更为成熟等。通过这样的评价,个体可以发现自己不断成长的地方,为增强自信、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发挥重要的作用。
4.选择新的比较维度
合理面对社会比较带来的挫折。当大学生在某一领域失败或受到挫折时,他们会通过关注自身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对抗这种威胁。这是Steelet提出的自我肯定理论的核心内容。自我肯定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自我的一些领域受到威胁时,他们不需要特别反击那个威胁,而是需要恢复全部的自我价值。也就是说个体整体形象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有更大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学会客观、理智地对待不可避免的被动社会比较带来的消极结果,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适当调整比较维度,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
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比较的结果使他们的情绪受到较大的冲击,继而影响了他们的后续行为,对其自身发展方向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合理的比较方式,采用有效的比较策略可以为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与促进自身发展提供帮助。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应遵循大学生社会比较的特点,关注社会比较带来的情感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多维度、建设性的社会比较视角。
参考文献:
[1]张帆.浅谈社会比较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0(9):50-53.
[2]Festinger.Leon,Atheory of socialce comparison Processes[M].Human Relations,1954-17:117-140.
[3]方华.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自我发展关系探究[J].发展,2008(11):11-14.
[4]白红敏,许莹,张荣华.大学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4):41-44.
[5]韩丕国.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自我发展行为方式:基于社会比较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6]吴宁.大学生人格、社会比较对后悔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3.
[7]黎琳,徐光兴,迟毓凯,等.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5):1218-1220.
大学生毕业生推荐表自我评价范文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毕业之即,对自已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作一个总结和评价:
在校期间,在学校的指导、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专业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完善、适应能力强、具有团体协作精神的青年。
当然,本人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诸如:
一是学习成绩还不是十分优秀,三年来,虽然我的成绩一直在进步,但却始终达不到最理想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刚进大学时,学习的环境变宽松了,学习更多需要的是自主性,于是,长期在老师、家长督导下学习的我,一度迷失了方向和动力,幸亏后来在老师、辅导员和同学的帮助下,我从迷失中找回了方向,从而迎头赶上,但因此也落下了一些课程。
二是与同学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和同学交流较少,主要原因是自己作息的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未能十分有效地工作与学习,导致时间使用的紧张,无意中减少了与同学交流的时间。其次,由于自己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又担心找同学交流会打扰他们的休息,造成没能积极主动的和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同学们的所感所想。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从自身找原因,改进缺点不足,改善学习方法,提高理论水平,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毕业生推荐表自我评价范文二:珍贵的三年大学生活接近尾声,特此总结一下大学三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三,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三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回顾三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学三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当过班上的组织委员,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者、推销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
体育成绩一向很好。我的体质并非很出色,可是通过我的练习和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还是能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的教授项目。我喜欢运动,基本对所有运动都感兴趣,尤其是排球。在三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球技有了质的提高。我是从大一开始接触排球,起步比较迟,可进步很快,每年的排球赛我们都获得了好成绩,为系里争光。打排球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三年的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大学生毕业生推荐表自我评价范文三:悄然溜走的岁月,转瞬即逝的年华。曾有的美好,今朝的梦。怀想是因为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大学,我以拼搏的汗水洗净了知识的尘埃,却忘记到了作别的长亭,离去的码头。暮然回首,得失之间。惆怅与欢悦羁绊着前行的心。惟有追忆,方觉拥有的永恒! 收获是对奋斗的馈赠,四年的点点汇集,四个春夏秋冬的孜孜以求,日以夜继的孤身书海,心领神会的倾听慧语,兢兢业业的投身事业,我学会了珍惜,懂得了追求。失去,是因时间的无情与付出的匮乏而酸楚,。独思的天性,丢失了对智慧的交流,对精华的吸收。
时光已逝,良晨难在,获取超于失去,何乐而不为,憧憬,是因为新的梦想在开启斗士的豪情!
自我评价范文三:学四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四年。在大学期间,我自己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所以我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期末总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三等各两次,荣获校级三好学生称号。我所学专业是计算机,在熟练掌握各种基本软件的使用及硬件维护过程中,有独特的经验总结。顺利通过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资格高级操作员考试。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大学生开展道德自我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大学生处于青年期,自我意识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的发展过程,进入了心理自我趋向成熟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使得大学生可以轻易地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进行分化,能把当前的我指向未来的我,在“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心理活动中,形成“理想自我”的观念。“理想自我”以“现实自我”为对象,对“现实自我”进行分析、监督、调节,努力促进其向“理想自我”的目标迈进。“理想自我”作为一种强烈的内部需要或发展动机,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理想自我使他们内心充满了责任感、使命感和理想、抱负。自我意识的发展,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是青年行为自律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内在心理条件。据调查,只有不到7%的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的动力出于外在需要或主要出于外在需要,而有近90%的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动力是出于内在发展需要或主要出于内在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德育中探讨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具备现实性和针对性。
2.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
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能力支持。认知能力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认知能力的高低与身心发展、实践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形成的主观因素之一。经过激烈的竞争,步入大学的校园,大学生面对的是全新的学习生活,中学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大学生必须探索全新的学习方式,汲取各门学科先进的知识和理论,迅速扩大自己的信息储量,思维能力也因此得到快速提高。大学生追求新知,反应敏锐,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都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判断力,对人生、对社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自己的认识、分析和评价也更加全面和深刻。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基础。
3.大学生的群体生活方式
大学生的群体生活方式也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进入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活动、娱乐活动、生活活动都呈现出鲜明的集体性。班级、宿舍、社团等各种类型的群体,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它能激发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动力。群体生活中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品德言行得以充分的展露和频繁的互动,彼此间的差异、矛盾、冲突,相互间的比较、竞争、压力,激励着大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竞争态势和自我超越的搏击精神。另外,群体生活还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从他人身上更加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并从他人的成功、失败中获得“替代性强化”(班杜拉语),促进自我教育意识的深化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因此,群体生活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客观环境和条件。
二、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发展动力
发展动力是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重要心理机制,也是激发与维持引导自我教育的关键因素。从根本上来说,道德自我教育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大学生自身内部的需要、动机、理想、目标、信念等行为激励因素,但这些行为激励因素的形成和动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外部环境条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刺激与诱导作用。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对矛盾的对立统一。
1.社会要求和大学生自我塑造的对立与统一
人是环境作用和自我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要求与自我成长的矛盾调和。道德自我教育的外部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要求与个体自我塑造的对立统一。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站在知识创新、信息交汇和文化对峙前沿的在校大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脉搏和走向,对社会变化及未来发展态势十分关注、异常敏感。同时,特殊的社会角色和明确的自我塑造意识,也使得社会发展要求与角色自我塑造这一矛盾在大学生身上获得集中体现。大学生经常将时展趋势与自身理想抱负、社会价值导向与自我价值取向、学校德育要求与自我发展需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差距,寻找对策。正是这种体现社会发展的外部要求与体现大学生自我塑造内部需求的对立、差异和矛盾,构成了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重要外部动力源泉。
一般说来,大学生在感受时展与未来趋势的过程中,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了解社会、他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评判(或者说是社会、他人可能对自己形成的评判),潜意识地关注自我,并与社会文化环境、身边的小环境进行心理上的对比、分析,形成一次次的“对比差”,即自我与社会要求、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标准、自我与社会群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出自身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适应的内在品质。学校德育也提供了造成这种差距的环境,德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都会使学生在接受德育影响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的高度关注,使他们“感受和认识到他内在道德矛盾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应有的水平之间的某种‘差别’和‘脱节’,使他(她)产生不安,从而产生提高道德的愿望”。但是,这种对比差往往是一刹那或者是短期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冲动,一旦这种影响被其它后来的思想、情感所取代,这种差距感就消失了,自我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育者必须在高校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的、科学的道德自我教育的作用机制,营造浓郁的自我教育环境和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自我关注意识方案和相对稳定的自我塑造愿望态势,才能保持受教育者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自我教育活动。
2.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与统一
为使大学生形成自我关注和自我教育的稳定心理和持续态势,必须将社会发展要求与大学生自我塑造的矛盾,落实到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这样,个体才不会停留于刹那间和短时期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冲动,个体瞬间或短暂的自我关注与自我塑造意识才能转变为长期和持久的自我教育过程。所谓现实自我是指个体目前所具备的实际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及发展水平,所谓理想自我是指个体在高度自我关注后,心目中认为自己经过努力后应该具备并且可以具备的理想素质和发展水平,它是个体将自我与社会要求、群体规范、典型人物进行对比后形成的一种自我“理想”状态。大学生一旦意识到社会要求与自我塑造的对立统一,会在内心形成强烈的自我关注意识和自我发展愿望,审视自己、分析自己,对现实自我形成一个基本认识和评判,并根据现实自我的发展特点和外在社会要求,确立一个自己认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理想化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目标,即理想自我。这样,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便产生了分化和对立,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运动开始形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运动,促使个体调动自身的动机、情感、意志、信念、潜能等动力机制,激励、调节、监督自我,努力促使自己向着理想自我的目标迈进,致力于克服乃至最终消除二者的差距和对立,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协调和统一。因此,“这种‘理想’化的自我,一旦在个体思想意识里成为必须,就会对个体产生巨大且持久的推动力,推动个体积极主动地去开展自我教育活动”。
理想自我从总体来讲,是个体不满足于道德自我的发展现状,对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提出的积极要求。但理想自我并不总是积极的,它有可能掺杂消极的因素,甚至有可能是根本错误的。这是因为社会环境是良莠并存、泥沙俱在的,学校教育环境也不可能是纯净的;而且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选择也是千差万别的。教育者要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正确地看待自我,在自己的内心形成一个从基本要求来看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从今后发展的可能性来看是高尚、卓越的理想自我,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道德自教能力,并发展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道德终身自我教育。
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类型来看,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运动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积极统一。个体树立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自身发展实际的理想自我,就会积极地调动自身的潜能,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完善现实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达到统一。而且会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运动中,一方面完善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迈进,另一方面又根据现实自我的发展状况和社会要求的不断变化,调整和修正理想自我,力求达到两者积极、动态的统一。第二种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妥协统一。个体树立了理想自我,但在改善现实自我的过程中,或因理想自我不切合实际,或因遇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困难挫折,使得理想自我难以实现,为消解矛盾、苦闷、失望和消极情绪,往往会选择放弃理想,安于现状,消极处世,得过且过。这是放弃理想自我以迁就现实自我的自我妥协。第三种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虚假统一。个体缺乏对现实自我的清醒认识,狂妄自大、自命不凡,以主观臆想代替客观现实,通过对现实自我的过高评价或虚妄的判断,获得与理想自我的虚假统一,则会沉浸于自我陶醉之中过着虚幻自足、不思进取的生活。第四种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消极统一。个体形成的是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背离、因而得不到社会认可并且最终也难以实现的理想自我,个体为实现自己的所谓“理想”,往往会做出有违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但个体仍执迷不悟、顽固不化、破罐破摔,在消极抵抗社会规范、正面教育中获得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因此,教育者要密切注意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对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进行及时有效、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介入。
要提倡、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积极统一,并为他们树立先进典型,提供模范事迹,形成方法指导,营造支持氛围;对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妥协统一的大学生,要看到他们身上潜在的改善自我的积极愿望,引导他们调整目标,转变心态,培养能力,重树对前途的信心并努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对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虚假统一的大学生,在及时提醒,打破其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心理状态的同时,要帮助他们寻找差距、发现不足,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目标并付诸行动;对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消极统一的少数大学生,要做到说服与惩诫相结合,正面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人手,引导他们改变原先错误的理想自我,建立健康向上的理想目标并促成其改善现实自我的积极行动。
三、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发展过程
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从其发展来看,主要体现为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自我意识上的心理体验及实践过程。具体体现在认知方面,就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体现在情感方面就是自我体验、自我激励,体现在意志方面就是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体现在行为方面就是自我训练、自我践行。
1.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身道德品质、个性特点等方面的感知和分析。自我认识是以直观感觉和外部观察为起点,运用理论思维和逻辑抽象,达到对主体本质的认识过程。自我教育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只有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感知、觉察、思维、分析这样的自我认识活动,才能形成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分化、差异、矛盾和对立,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自觉塑造、积极完善的自我教育过程才能开启和进行;只有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是全面的、客观的,才能为正确的自我评价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自我评价,是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或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原有的价值取向或外在的价值标准对自我所作的总结性判断和评估。自我评价的正确与否,并不是看主体自我单方面形成的结论,而是看主体自我的判断是否与客体自我一致或基本一致。自我评价有四种类型:与客体自我相符合的自我评价(有自知之明),高于客体自我的自我评价(自视过高),低于客体自我的自我评价(自视过低),与客体自我完全颠倒的自我评价(倒错自我评价)。显然,只有与客体自我相符合的自我评价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推动个体开展正确的自我教育,而其它的自我评价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甚至将个体自我教育引入歧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辩证地评价自己,才能发现差距、明确不足,确立改善现实自我、实现理想自我的奋斗目标,由此激发自我教育的愿望、需求和动机,并转化为自我教育的积极行动。
2.自我体验和自我激励
自我体验,是个体在自我意识过程中形成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态势。情绪体验往往是即时的、情境化的,而情感态势则常常是相对稳定的、长期的。个体在自我意识过程中,总有一种或几种情绪处于主要的、经常出现的,甚至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如自尊、自信、自满、自卑、自贬等,这就形成了个体对自身的主要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个体对自我的情绪与情感体验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个体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时,或者在自我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体验到的主要是抑郁、自责、悲愤、失望、焦虑、懊悔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个体无法进行积极的、自觉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与情感状态,成为高校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自我激励,是个体为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目标而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进行的自觉调整、积极储备和有效激发。在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不断接近的自我教育过程中,个体会遇到来自客观外在环境与个体自身内部环境的限制所导致的困难、挫折,引发个体的情绪变化和情感反应。这些情绪与情感的变化反应,既有自信、自强、勇敢、节制、奋发等有益于个体调动自身潜能的积极情绪,也有沮丧、悔恨、愤怒、自卑、失望等不利于个体克服困难、调动自身潜能的消极情绪。自我激励的作用和意义在于,个体能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感受和分析自己的情绪、情感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效应和后果,通过自我反省,借助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他人的经验教训,积极自觉地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整和改变,做自己情感的主人和有效的管理者。自我激励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还在于,当个体向理想自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个体还会对成功经验进行充分的自我体验、自我享受,这种积极的情绪与情感的积累,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重要的情感储备,十分有利于个体强化自我教育的动机、信心和发挥自我教育的潜能。
3.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
自我监督是个体在整个自我教育过程中,根据自己所确立的理想自我目标,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有意识地、自觉地、经常地反省、检查、督促、提醒自己的自我教育活动。自我监督既是自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贯穿于自我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是个体进行自我调节的前提和条件。自我教育之所以不等同于他人教育,其中的重要区别就在于自我教育是一种针对个体自身的教育活动,是与充分的、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活动。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贯穿了个体不满足于自我发展现状,自觉确立理想自我目标,主动反省自我、克服内外困难、改善自己品质的意志活动。
自我调节是个体根据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反省、检查和监督,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目标、管理自己的情绪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转化的意志活动过程。自我调节贯穿于自我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并集中体现在客观的自我评价、有效的自我激励、自觉的自我训练和自我践行之中,是个体改变现实自我、实现理想自我的前提条件。
4.自我训练和自我践行
自我训练是个体为了达到理想自我目标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力、意志和行为训练过程。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个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理想自我目标,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并针对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自觉确立能力发展、意志培养和行动训练计划,以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意志和行为品质,为自我践行和理想自我向现实自我的实质性转变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
一、引言
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常规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制约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写作的评改问题。国外学者就如何评改作文这一课题进行了较早的研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然而他们的研究无法与中国大学的学情相结合,所以,国内高校英语教师也不能完全照搬这些模式。因此,从实际的写作教学出发,在过程中总结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是当下大学英语教师研究此课题的必然出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中引入自我评价机制可以很好地实现提高写作质量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中国国内的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是――也只能是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的一部分,其课时的设定比较模糊,因教师而异,这主观上跟教师对英语写作的重视和讲授英语写作的能力及熟练程度息息相关。从客观来看,又因为受到大学英语教材编排、传统教学模式以及非英语专业的教学特点相较英语专业而言无法在课时上过于细化等因素的限定,教师基本上都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阅读教学上,写作教学很容易成为大学英语读写译课堂的“点缀”,甚至有些教师只将相关主题的作文题目布置给学生自己写作,而在课堂上几乎不讲授写作技巧。另外,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都是进行大班教学,大多数英语教师处于一个满负荷的工作状态,课堂人数众多,写作课的作文批改量自然就很大,所以要保质保量地进行作文评改非常困难。而作文的评改事关学生写作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和写作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评改作文的重要性,原本课堂上就没有系统地讲授如何来写作,评改作文时又随意改改,寥寥几句话或者直接评分了事,学生写作水平何来提高?可以说,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英语写作水平停滞与评改方式不无关系,或者说关系密切。
三、如何实现写作教学中的自我评价
在我国从小学、初中至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一直以一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呈现,即:学生写作文,教师评改作文,学生根据教师的评改信息再次修订。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最缺乏的是批判性阅读能力,这也直接导致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缺失。因此,在大学阶段,要有效地开展写作教学中的自我评价环节,教师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客观地进行写作教学中的自我评价。以下是笔者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的步骤:第一步,教师应当选择有代表性的范文用做自评示范。对范文的选择不是盲目或随机的,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留意学生作文中的典型错误。第二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英语作文的评分标准,并解释每一项评分标准的内容,使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有具体的标准,做到有据可依。作文的内容和结构应当是评改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个步骤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有清晰观点和深刻见地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单纯性的语法纠错转向语篇角度的评改。在评改培训的过程中还要教授学生评分标准,统一的标准是确保分数公平的前提。阅卷标准可以参照四六级的评分等级分为五等:2分、5分、8分、11分及14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已经评阅好的样卷一份,让学生对照样卷学习评分方法。同时让他们参照使用四六级的具体评分标准评分并讨论,这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评分标准,尤其是四六级作文的评分标准的客观认识,又有助于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四六级的作文考试,取得高分。第三步,教师演示范文评改,最好进行逐句演示。可以将范成PPT文档进行演示。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文中的不同语法错误、暴露出的语篇衔接问题、选词不当的情况等进行详细批改,让学生从评改过程中意识到如何阅读自己的作文、如何批改以及如何写英语评语。这样才可以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第四步,逐句评改结束后请学生能对作文的内容、结构、表达等做出总结性评价,教师呈现自己的总体评价并给出最终得分。
四、学生自评的意义
学生通过教师范例了解自我评价的过程之后就可以进行自评实践了。学生自己参与作文的批改,参与对自己写作过程、结果的评价,可以对自己写作成果进行一次很好的回顾,在自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加深学生的再认识。作文评改是整个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最为费时费力的一个环节。教师即便对班级每位学生所写作文进行客观细致的评改,学生也未必能获益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评改的传统模式,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自我评改的引入首先可以从心理上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自信。作为一名大学生完全具备这样的评改能力,作文完成后无需直接交给教师,取而代之的是在规定时间内用统一的标准逐句评改自己的作文。将评改转变为成果。学生的自尊心被这种形式保护。特别是对于写作能力欠佳的同学,他们需要多一点时间反思和修正,从而在下次写作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作文质量,且没有压力。其次,没有压力的舒缓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忱,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许多同学更愿意先行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翻阅资料、核对语法等活动更全面地提高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他们会更用心地学习写作、学习评改。最后,学生的作文在自我评价中先行进行,自我评价结束后才将成稿上交给老师,老师再次批阅时看到的是两次不同的反馈信息。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评改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进行评改实践的质量,因为教师面对的作文成稿是学生已经先行自评了的,自评信息明确地体现了学生对于自身写作中存在的篇章和语言错误的认识和修正,对于一部分自评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甚至只需要在整体和细节再把握一下即可,这不仅可以让教师从繁复的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还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评改质量。
参考文献
[1] Berg,E. C.The effects of trained peer response on ESL stu-
dents’ revision types and writing quality[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
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新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涌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道德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现代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缩影。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要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首先要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以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基础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大学风尚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高校不仅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更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创造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校园精神环境。每个高校都有各自所坚持、推崇的大学精神,将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特点、大学精神相融合,营造良好的责任感氛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顽强意志力、以科学发展为使命的大学生,指引他们在探索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对学生意识、理念的直接教育。施教者应当主动关注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状况,从整体的战略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途径和载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针对性。
(一)培养青年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广泛参加社区服务、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让学生在非学校的场所中真实地感受自身作为公民的状态,将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服务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提高青年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增强青年的环境责任感及促进社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二)加强网络教育。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思想文化交锋的阵地和战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利用这一趋势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合力。同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配备思想政治素质高、技术水平高的网络工作人员,在网络文化建设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规范网络行为,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三)通过角色示范等互动性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责任感起源于角色,角色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坐标定位。社会角色是动态的,个体只有在行动中才会承担社会角色,也只有在实践中社会角色才会为社会所承认。角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分配和实现,正确、多样的角色示范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认识、担当起自身角色所负的社会责任。
(四)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各个国家的发展和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世界上每个国家的青年都面临各自的问题,但社会责任感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不存在国度的差别。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并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启示,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提供新启发。
三、建立有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评价机制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社会责任感培养面临较大挑战,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在责任感培养的各个环节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调节,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行合一。
(一)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只有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群体的身心特征及其社会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掌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真实现状还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科学地针对培养结果进行正确、客观、有效的评估,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二)坚持发展与开放的观点。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多种要素影响下是动态变化的,其社会责任感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评价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观察分析。此外,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国际性话题,要从整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角度培养当代青年的全局意识和整体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既要秉持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原则,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又要关注世界文化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这对当代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将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有效结合。自我评价是指评价对象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与鉴定的方式,是自我教育、总结、提高的过程。其优点在于它能帮助评价对象自醒,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产生内化作用。但这种方式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要得到客观公平的评价,自我评价须与民主评价要相结合。民主评价则是评价者们对照评价标准,依据对评价对象的日常行为表现的观察进行评价与鉴定的方式。民主评价的客观性强,可以避免自我评价中出现的对自我认识不清的情况。
(四)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三大类: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社会责任的情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行为。培养大学社会责任感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与国家,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行为体现最直接,因此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指标是判断责任感强弱的一个直接标准。而对责任感的认知与情感是实践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指导,没有正确的认知就无法切实落实责任感的实践行为。所以要将三类指标科学合理地分配结合,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沟通的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和策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沟通指大学生与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时,沟通的技巧和策略更为重要。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资源利用策略,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才能进行有效的交互进而有效地开展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才能对资源进行甄别,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二)元沟通策略的应用
元沟通策略是指对沟通过程的认知和控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沟通效果的评价与反思。同时元沟通策略贯穿于沟通的全过程,在沟通初始阶段大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并选择合适的沟通对象;在沟通的沟通实施阶段大学生需有意识地自我监控,注意运用在网络环境下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在沟通的评价和反思阶段,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或外界评价来衡量沟通的效果,并通过反思及时调整沟通的策略。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框架的设计
在以上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框架,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的过程的四个阶段,即角色定位、沟通的实施、沟通效果的评价、反思与调整为切入点,通过元沟通策略在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将沟通的循环过程有机地串联起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沟通行为是框架中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交互循环的动态过程,即角色定位、沟通的实施、沟通效果的评价、反思与调整四个环节为主线,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网络环境下的沟通对象为依托,构成了观察和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框架。框架构建的初衷是明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过程的要素,分析各要素的内在作用机制,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影响某些要素达到提高沟通效果的目的。但框架是开放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在实践中吸收新的子要素、子过程;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沟通的过程可能是某个或某几个要素的反复。
三、网络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策略
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框架为方向指导,我们给出以下策略来提升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发挥主体性
在网络环境下沟通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沟通态度。大学生如果能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沟通,珍惜每一次沟通并将之作为锻炼自己沟通技能的机会,则可以让沟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沟通的方式更加灵活和有趣,从而达到沟通目的并提升自己的沟通技能。反之如果持无所谓的态度,忽视甚至故意破坏良好沟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不仅达不到沟通的效果,还会养成一些坏的沟通习惯,间接影响现实中沟通行为。在现实中沟通的时候,沟通对象与我们面对面,我们基本清楚对方的身份、学识等背景,也能观察到沟通对象的表情和举止。而在网络环境下沟通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甄别沟通对象,在沟通过程中不断对沟通的内容进行思考,加上自己理性的判断。这种策略在面对网络时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当大学生的沟通是与学习资源进行沟通时,沟通对象的选择也非常重要。由于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往往是交迭的,会耗费学习者大量的时间,因此学习者应科学地管理时间。另外,学习者要克服网络环境下的技术障碍和网络学习带来的枯燥感,进行有效的意志控制,排除学习干扰。最后,应将现实中和网络环境下的沟通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现实的沟通和网络环境下的沟通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两种沟通的特点,强化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习惯,同时弥补自己沟通中的不足。
(二)沟通策略学习
大学生应不断总结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并有意识使用和验证这些技巧。掌握良好沟通技巧的途径之一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学习,即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习惯,比如在沟通的过程中思考对方为什么这样说;如果换做是我,我该怎么说。除此之外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的资料或书籍学习沟通技巧。最后,学校层面也要注重对大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为大学生创造锻炼沟通技巧的环境,规范大学生的沟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