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当厄尔尼诺到来时,赤道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东流。当拉尼娜到来时,赤道信风加强,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因此,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转换时期,强震活动异常频繁。最近的例证就是,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就发生在2004年弱厄尔尼诺时期。
拉尼娜现象还会带来寒流。2006年伊始,日本受罕见暴风雪袭击。1月上旬日本北海道岛和本州岛的日本海沿岸地区普降暴雪,部分地区积雪量超过了1月历史最高记录,大雪造成53人丧生。欧洲遭遇强寒流,1月16日起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出现大幅度降温,并迅速向南向西扩展,19日波及北欧、东欧乃至中亚,包括芬兰、瑞典、挪威、波兰和土耳其等国。上述地区先后出现了大幅降温和异常寒冷的天气,大部地区极端最低温度低于-30℃,局部甚至低于-40℃。与多年同期的极端寒冷阈值相比,极端最低温度普遍偏低10℃左右,中心值偏低高达15~20℃。莫斯科的最低气温19日降至-31℃,是1927年以来的同期最低记录;西伯利亚一些地区最低温度接近-60℃;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极端最低温度降至-42.6℃。严寒致使上述地区数百人死亡。从1月7日开始,寒流袭击孟加拉国,使至少89人被冻死,上千人因寒冷而患病。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全球变暖通常伴随着局部严寒
不单是暴雪肆虐中国南方,近年来,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频繁发生,强度也不断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尽管气候变化一般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是突然的、急剧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
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尽管不少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违背,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是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但也通常伴随着局部地区的严寒。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反常的严寒和暖冬,还导致了夏季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岛国消失,南北极地冰川消融。洪涝、大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形成直接威胁。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 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
南方雪灾导致5省降雪时间创百年新高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已有湖北等9个省份降水量超过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过50年一遇,陕西超过70年一遇,而甘肃、青海则超过了百年一遇。
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1月,已有江西、湖南等11个省份降雪日数超过20年一遏,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5省超过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则是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介绍,与多年相比,今年这场暴风雪最大的特点就是雨雪天气过程时间间隔短。他说:“三九天雨雪天气频发并不少见,但是今年1 5天之内发生了三次过程,几乎一星期一次,而且每次都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降雪,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顽皮小女孩“拉尼娜”是雪灾祸首
“造成近期大范围强雨雪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他分析,从中短期大气环流演变上来看,今年入冬以来冷空气比较频繁,暖湿气流活跃。尤其是1月份以来,中高纬度的环流以经向型为主要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此外,副热带系统偏强,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一方面是北方的冷空气很活跃,另外南方的暖湿气流又源源不断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而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现象有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介绍,从气候变化上来看,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是“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
“拉尼娜”是指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它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当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度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拉尼娜”就形成了。
自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2008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度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 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世界气象组织报告说,“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有可能持续至2008年第一季度。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江国成。气象局长: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灾[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新华网。
2.方玄昌,陈晓。暴雪成因.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18:52《中国新闻周刊》。
3.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自然杂志.2004,26(3):151-155
5.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3):79-86.
7.于丽娟,周月华.1954年、1964年、1977年——当年我们多次战胜雪灾冻害[EB/OL].日期:2008-01-31.来源:楚天金报。
8.康杜娟.王会军.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51-中国科学D辑,2005,35(11):1096-1102
9.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22-25
10.林振山,赵佩章,赵文桐.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9,42(6):732-738
11.杨学祥.严密监测2008年的拉尼娜结束和厄尔尼诺爆发非常重要.2008-1-20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2.杨学祥.厄尔尼诺、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EB/OL].2007-2-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3.杨学祥.不断增大的风险:强震、海啸、低温、沙尘暴和禽流感[EB/OL].2007-09-16光明观察.随笔•杂谈。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从摩洛哥回到中国已有两个多月。再也没有见到那样的蓝天与纯净的空气。所以有时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对地球变暖、环境恶化最为敏感的也当属我们中国人。因为我所去过的国家。对比中国。都在自然环境、环境恶化状况方面显得要好得多。我去过南部非洲的安哥拉、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东南亚的老挝和泰国、中北美的墨西哥。还有巴基斯坦……至少蓝天指数比我们好得多。而今年这冰雪灾害就以最直接的方式给了中国一棒。但迄今,却从未发现任何一个反省声音,从作为政体或民族或全社会或文化的“统一”认识。而人们还是把它作为一个自然灾害看待。最多只是思考补救灾难的一些技术措施。都没有想到背后最深层的一个原因:我们的社会太多消费文化的泛滥。工业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对地球公共资源的伤害,我们仍只顾人类自己。
而这伤害在中国最剧烈,而这敏感的反省在中国依然很微弱。
所以。有时遇到国外的攀登者。我往往也最喜欢多加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污染着的环境和变暖着的地球?”实际上。大多数的攀登者、探险者对此话题也甚为敏感。甚至有的人一提此就滔滔不绝,比讲述自己的攀登时还要健谈。攀登者是对于自然山野最敏感的一群人。无疑,人们都认为拉尼娜背后的攀登世界。将有更多无常的危险因素。山地攀登资源的破坏与退化也在逐渐明显。听起来是这样悲观。
这轮“拉尼娜”现象逐渐远去了,随着春天的来临。狭小的攀登世界开始了2008年的春天。前天去广州白云山攀岩,一路走东莞。虎门大桥、番禺到广州,不看路标的话。单看这严重的霾。真会让人误以为这是黄河以北的某个雾天。对比十年前。深圳因污染而起的覆,其严重程度已不是几倍:现在深圳一年霾天多达两百多天。十年前仅为二三十天。
于攀登者来讲。我们所享受到的攀岩运动质量也大有下降。在白云山上。基本看不见六七公里外的中信广场了。对比从前,当完成一条线路。在顶上看到远方绿树青山。空气纯净,而有清风拂面。但如今却不再l作为户外运动。自然环境无疑是最基础的大基础、大幕景。但有时描述这种感觉是很奇怪的。因为似乎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却没有什么人敏感,人们似乎都在说:“哦!那个环保的事儿……”也或有人觉得谈这些会影响心情。
当时光远去。逐渐在变糟糕的情形悄然损害着地球健康。也麻木着人们的感受。攀登世界只是一个小众范围的游戏而已。谁能呼唤大众乃至人类觉醒的声音?
在中国。尤其是藏区高山、西部天山等荒原大山。也有着深刻的变化。只是我国历年缺少更细节的数据调查或至少没有公开的详细记录,而从当地居民口中的描述。不难发现这些命运的改变。实际上。许多高峰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比如雀儿山,2006年在那里遇难的青岛队员就是掉到冰窟而失事的。而2007年夏天多支队伍也因为天气太热导致雪桥坍塌而放弃了登顶。
2008年1月10日~2月2日,我国大部尤其南方地区连续四次出现低温雨雪冷冻天气过程,灾害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至今让人心有余悸。而这次严重低温雨雪冷冻灾害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灾害的预报和预警不是很准确,二是对灾害的严重性估计不足,防灾抗灾的准备不充分。
而对低温灾害预报不太准确又是因为气候变化的复杂造成的。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不过,从既往的灾害原因和预报中,也许能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2008年初春中国遭受低温雨雪冷冻天气后,有关专家总结了这一冷冻天气形成的自然原因。一是受拉尼娜事件的影响。自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2008年1月,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这种情况是我国东部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大气环流异常。2008年1月以来,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这种环流异常型持续了19天(1月气候平均值为6天),是多年气候状况的3倍以上,为1951年以来该环流型持续最长的一次,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连续不断入侵中国。
三是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促使西南方向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向中国输送。
四是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区,暖湿空气在上,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稳定的逆温层,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
到了2008年年底,上述四种原因还会不会成为中国冷冻天气形成的重要成因,需要气象和防灾部门的精心研究,并做到尽可能准确地预报和预警。
局部寒冷与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中国和世界一些局部地区反而可能遭受冷冻天气灾害,这便是一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而这一情况又与拉尼娜等气候因素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是一种异常气候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海面水温低于往年的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由于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所以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一般紧随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是大自然修正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气候失衡的一种方式。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一个强信号。从近50年的统计来看,拉尼娜现象的发生频率少于厄尔尼诺,强度也比厄尔尼诺弱,持续时间则大多数偏长。
然而,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拉尼娜造成的冷冻极端天气气候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它对2008年初中国的低温雨雪冷冻天气有重要作用。不过,2007年年底和2008年年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和环境方面的一些专家就提出,尽管全球气候在持续变暖,但2008年将是自2000年以来最为寒冷的一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将达到14.3摄氏度。英国气象办公室的专家认为,这一平均温度比2001年至2007年的全球平均温度低了0.14摄氏度。
而造成这种在全球变暖大环境下寒冷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拉尼娜现象,这也是全球某些地区,如中国的一些地区局部变得更为寒冷的原因。但是,英国气象办公室的皮特・斯哥特博士说,尽管2008年全球平均温度下降,变得相对寒冷。但这并不是全球变暖正在缓和的证据。相反,全球变暖还在持续。
中国气象和环境方面的专家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认为要提高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能力。建立10~30天延伸预报业务和重大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业务,以应对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发展。
预防冷冻天气灾害
2008年初的雨雪冷冻灾害天气过程正值春运高峰,主要发生地域又是中国交通、电力、煤炭和其他物资运送的重要通道和人口稠密地区,几乎影响到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建立各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机制也刻不容缓。
尽管预报和预警冷冻天气灾害有着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但做好应急准备是抗御灾害的基础。监测、预报、预警是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三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国家和地方气象部门要及时预报和预警冷冻灾害天气。而气象灾害按照影响区域、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分为特别重大气象灾害(Ⅰ级)、重大气象灾害(Ⅱ级)、较大气象灾害(Ⅲ级)和一般气象灾害(Ⅳ级)。
社会各部门和公民个人都应当响应这些预报和预警,在个人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以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以应对,把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例如,在个人生活方面,要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和降雪降雨的最新信息,注意添衣保暖,及时贮存食物、蔬菜并添置生活日用品,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同时,个人还需要学习和了解气象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知识。
而在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要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报纸、显示屏、网络等方式向社会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测、警报信息。政府相关部门要随时准备启动应急方案,如供电、供暖、供水、急救、消防等要进入应急状态。而且,各政府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抗御灾害。例如,公安、交通、交警、民政、农业、水电、林业、商业等部门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落实防雪防冻工作责任,实行24小时值班、全员上阵抗灾救灾。
那么,今年天气为何如此反常呢?
因为目前正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拉尼娜现象”活跃年份,“拉尼娜现象”大约每8—10年一个循环,这次的“拉尼娜现象”超强,超活跃。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文秘站:]℃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除了强降雪,今年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冻雨现象,同样危害很大。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一方面,这是自然规律,地球的冷热和太阳活动有一定关系.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太阳活动的低潮,地球也就会特别冷,就象今年。另一方面,就具体情况来说,由于环境问题造成温室效应减缓洋流速度。所以冬天也越来越冷。不仅在我国,在欧洲,全球变暖也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
11月底,欧洲各国也遭受了暴风雪和寒流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有人在严寒中冻死……
那么“拉尼娜现象”为何今年特别厉害呢?原因如下:
1. 地球已破坏严重。
2. 一些工业化国家环境意识不强,对此不重视,不断排放温室气体,从而加剧了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的后果十分严重。
首先自然生态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荒漠将扩大,土地侵蚀加重,森林退
向极地,旱涝灾害严重,雨量将增加7-11%;温带冬天更湿,夏天更旱;热带也将变得更湿,干热的副热带变得更干旱,迫使原有水利工程重新调整。再是沿海将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气温升高,两极冰块将熔化,使海平面上升1米多。另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气温升高,引起海水体积膨胀,海平面可能升高0.2——0.4米。现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海又是工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海面升高会淹没许多城市和港口。今年冬天的冰灾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汉堡大学海洋学家奎德菲斯说, “我们的确在改变气候,制定保护环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的确,温室效应的后果相当的严重。
其实地球的温室效应已经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1988年11月,联合国大会已作出一项决议,指出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继续增加,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号召国际社会“为当代和后代人类保护气候”而努力。因此,我们在发展工业生产时,要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物质的技术,防止甲烷、氯氟烃等气体的外溢。其次,要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营养物质。最后,还要用各种途径减少矿物能源的总消耗,尽量采用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可以说,环保已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那么怎样环保呢?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还要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多种树。因为植树造林将对保护我们的环境,调节整个地球的气候起到积极的意义。
植树造林的好处有许多:
1.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是极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林陆续进入成熟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还能提供大量的劳动。
2. 夏日树荫下气温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
3. 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天然除尘器”。
4. 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据测定,一公顷阔叶林 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700公斤。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氧气制造厂”。
5. 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
6. 绿化还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
再次,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努力,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好好地保护环境。
为此建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
1.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2.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3.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今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了自1954/1955年冬季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1月11日―2月3日大部地区连续雨雪日数达18―22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连续低温日数达11―22天,为1954年以来最长;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平均偏低4―6℃,为历史同期最低。由于雨雪量大、降雪范围广、积雪深、低温冰冻持续时间长,对农业、交通、电力、通讯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严重。
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点:雨雪过程频繁,强度大;低温冰冻持续时间长;积雪冰冻范围广,积雪深。笔者认为影响今冬气候异常应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大的气候背景,即气候冷暖周期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自然界的气候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性变化。最近100年,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的升温与变暖。另一个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异常。比较显著的影响是“温室效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我国还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降雪和低温天气?科学家有一个观点,认为全球变暖会使得极端天气增多。像这次大范围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冻雨天气过程,就是一个极端天气事件。按照上述观点解释,全球增暖可能是造成因素之一。具体来说,从全球大气平均状况来看是在升温,但不是平均升温。由于全球大气能量基本守恒,而大气在不断流动,有些地方温度特别高,那么另一些地方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温度非常低,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极端性天气事件是全球变暖造成的。
二、海洋中“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往往能引起气候异常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大气层的水分有84%来自海洋;海洋上表层3米的海水所含的热量就相当于整个大气层所含热量的总和;海洋环流将在低纬度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向极地方向输送,调节地球表面的气候(气温等),其作用与大气环流的作用相当。
2007年8月,赤道附近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拉尼娜现象”。拉尼娜(LaNina)在西班牙语中是“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汽循环的两个相对的概念与状态,主要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偏高或者偏低现象。气象和海洋学家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称之为“拉尼娜(LaNina)”,如果是偏高,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一般紧随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一般认为是大自然修正“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气候失衡的一种方式。拉尼娜现象影响全球的原理被称为“远程联系”,通过破坏海洋温度、压强系统及太平洋上空的季风,它干扰热带地区的大气流通。这就好像往池塘里扔一颗石头,在大气中释放振动波,改变空中数公里高处气流的强度及位置。因此,“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一个强信号。虽然只是赤道太平洋局部地区的水温变化,却能影响到热带地区之外的气候变化。这种海洋热状况的异常会对热带大气环流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导致全球气候的失常。
三、大气环流异常
形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尤其在欧亚地区,大气环流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当它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一个稳定的环流状态下,尤其是在低纬地区,如青藏高原这一侧有一个低值系统(印度低压),在西伯利亚地区维持一个比较高的高值系统(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这两个系统在这两个地区长期存在,低值系统给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是南部海区和印度洋地区,带来比较丰沛的水系,因为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因为北边的高值系统稳定,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地区不断带来冷空气,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南就形成了一个交汇,冷空气密度比较大,相对来说位于底层,暖湿气流密度比较小,向上滑升,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暖湿气流本身形成的水汽就会凝结,形成一些雨雪的天气。由于这种冷暖空气,在这一带地区一直有长时间交汇的作用,导致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持续时间就比较长。这种冷暖气流的作用,相当于两条河流,一条河流从北向南运行,一条河流从南向北运行。这样的话,正常情况下这两条河流基本上都是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河道中运行,所以两条河流交汇地点始终维持在长江中下游这段地区。但是在稳定气流的背景下,有时还会有一些小的扰动,每一次的扰动一过,可能就会带来一次雨雪天气过程。实际上我国南方地区这三次雨雪天气过程,基本上主要是位于比较偏南的西风气流之上,三次扰动,同时引起了西南暖湿气流的三次加强,相应的出现了三次比较大的雨雪天气过程。
这种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主要表现为:1月以来,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长时间异常导致北方冷空气连续不断入侵中国;青藏高南缘的南支低压潮活跃,促使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冷暖空气在长江以南的江南、华南频繁交汇,导致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为什么大气环流发生这种改变呢?专家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北冰洋冰山大量融化,低温海水从白令海峡南下,并沉入海平面之下,抵达低纬度海域(西南太平洋)后才上升到海平面,造成西南太平洋海面温度下降,形成拉尼娜现象,导致我国东海、南海的暖湿水汽北上强度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东海、南海的暖湿气流便长时间僵持在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一带,酿成大面积、大强度的降雪和冻雨等灾害天气。
(二)由于地理因素,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到北冰洋低温海水的影响很小。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积雪持续减少、气温偏高(从拉萨的气温可知),对印度洋水汽拉动力也随之减弱,再加上我国近年在横断山脉的澜沧江和金沙江峡谷修建了一系列大型水库,这些水库大坝对印度洋水汽北上也造成了新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印度洋暖湿气流便转向东北方向,穿越云贵高原峡谷抵达贵州、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带,与北下冷空气交汇,更加重了贵州、重庆南部、两湖、两广等地区的雪灾程度。
(三)青藏高原积雪减少,除了自然环境因素之外,也与人造地形有关。根据人造地形气候学,大型人造地形,特别是峡谷水汽通道上的大型水库大坝,对气候和降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三峡大坝减少了东海水汽和南海水汽进入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水汽量,澜沧江水库大坝和金沙江水库大坝,减少了印度洋水汽和南海水汽进入青藏高原的水汽量。当进入青藏高原的水汽量减少之后,青藏高原积雪也随着减少;青藏高原积雪减少,对印度洋水汽和南海水汽、东海水汽的拉动力也随之减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来自国际天气机构预测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强度正逐步减弱,拉尼娜现象正在袭来。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是当下更值得关注天气现象的原因,因为它对大豆、白糖等农产品生产会造成一定影响。
强降雨等极端天气肆虐
最近一次强降雨过程发生在5月31日至6月3日。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网站信息,期间,重庆、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西、贵州等13个省(区、市)被大雨覆盖,最大点降水量为湖北咸宁葵山的235毫米,最大日降水量则为重庆武隆金子的211毫米。
据介绍,目前长江干流和两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高2.25-3.18米,较1998年同期偏高1.55-2.46米,但低于警戒水位1.79-3.64米;太湖平均水位3.82米,略超警0.02米。
来自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水情信息也显示,至6月2日14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涨至2.5万立方米每秒,创下近24年历史同时刻最高纪录。
其实,2016年整个春季都是多雨天气。6月3日召开的中国气象局新闻会传出消息,今年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174.9毫米,较常年同期的143.7毫米偏多21.7%,为历史同期第三高值,仅次于1952年的187.1毫米及1973年的179.1毫米。其中,全国共有22个气象观察站发生极端日降水量事件,主要分布在华南、湖南、江西、新疆、青海等地,其中5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纪录。
据了解,未来一段时间全国很多地区仍将处在降雨天气。根据中央气象台6月7日的天气公报,6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至贵州和广西北部一带仍是主要雨带,江南北部和长江中下游沿江附近在6月16日至25日间预计有大暴雨。除了南方省份,西南地区同样将遭到强降雨冲击。其中,6月8日至10日,云贵川桂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北方地区多雷阵雨天气。
海通证券研究员关慧分析认为,目前的极端天气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延续,但拉尼娜现象才是市场最担忧的。所谓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拉尼娜现象将引发太平洋东岸严重干旱,这将直接影响大豆和原糖生产。”关慧说。
澳大利亚气象局在5月24日的报告中判断,2016年下半年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在50%左右。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5月30日的报告则认为,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强度在逐渐减弱,预计拉尼娜现象在2016年秋季和冬季发生的概率为75%。
今年灾害天气已致直接经济损失逾130亿
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令地方经济蒙受重大损失。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网站最新披露的信息,5月31日至6月3日的强降雨过程,共造成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重庆、贵州7省(市)74县89.3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3.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13.81亿元。
据介绍,截至6月3日8时,今年以来已有14省(区、市)573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858.0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12.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137.82亿元。与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相比,直接经济损失偏多59%。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消息也显示,受6月3日以来强降雨影响,广西柳州、桂林、南宁、贺州、贵港等地10余县发生洪涝灾害。截至6月5日16时,灾害造成受灾人口2.7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3千公顷,其中成灾0.69千公顷,绝收0.05千公顷。
灾害天气在西北部也显示出相当大的破坏力。据甘肃省陇南市政府官网消息,6月3日至4日,陇南市5县区25乡镇遭受暴雨冰雹灾害,致使小麦、大豆、油菜、玉米、马铃薯、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等农经作物,基础设施和部分农房不同程度受损。据统计,此次灾害造成7万多人受灾,近5000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548.1公顷绝收。此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606.68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481.48万元。
大宗农产品期货逆势上扬
灾害天气成了商品市场农产品上涨的助推器之一,农产品期货出现逆势上扬的势头。文华财经数据显示,文华财经农产品指数从2月29日的历史最低点(124.84点)一路反弹,到4月22日已上涨16.2%至145.08点,在横盘整理了近一个月之后该指数于5月25日(135.48点)逆势反弹,至6月7日再度创下阶段性新高146.32点。
其中,豆粕、菜粕期货最为抢眼。其主力合约在近两个月时间里上涨逾30%。目前,豆粕期货主力1609已经突破3000元/吨大关,6月7日盘中最高价为3134元/吨;菜粕期货主力1609合约6月7日盘中最高价为2603元/吨。
在国外市场,农产品也受到各路资金青睐。以原糖为例,CFTC公布的持仓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当周,基金持有的原糖净多头仓位为250354手,处于原糖历史上基金净多持仓的记录较高水准。此外,证券市场中,以猪肉概念为代表的农业题材股也备受追捧。
鲁证期货分析师李振强对笔者说,目前安徽、湖北的小麦正在收割,强降雨天气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此外,暴雨对南方水产也会有一定影响,比如影响鱼类采食,进而对菜粕、豆粕的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但这些影响都比较小,因为对国内农产品来说,这个季节并不是敏感季。相比较而言,目前华南暴雨比较大,豆粕、菜粕的运输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冬季偏冷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有利于抑制农作物病虫害,显著降低病虫害越冬基数,或减轻春季病虫害发生程度。但也对小麦安全越冬构成极大威胁,特别是对受旱田、弱苗田、旺苗田、病虫苗等小麦安全越冬影响更大,轻者一般会造成小麦植株营养体叶片等过早、过度受冻枯黄,致使麦田死蘖、死苗发生超出正常值而减产;重者会造成大面积小麦发生中重度冻害、严重减产,乃至因麦田死苗过多而毁种。
二、技术策略
冷冬年份预防小麦越冬冻害的指导思想:在小麦冬前及冬季田间管理上,正视可能发生的寒冷冬季等异常气候,针对问题,跟进管理,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冷冬等对小麦生产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在麦田管理的技术策略上,要从小麦田间抗冻、防寒、保暖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要通过培育越冬壮苗,提高小麦抗寒抗冻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营造小麦越冬良好生态,切实及早做好小麦(麦田)防寒保暖工作;同时两者要综合运用,相得益彰,决不可偏废,突出一个“早”字(早管理)、狠抓一个“壮”字(育壮苗)、做到一个“实”字(措施实),才能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小麦安全越冬目标。
三、管理措施
1. 培育壮苗,抗御冻害
旺苗、弱苗均不抗冻,只有壮苗才抗冻。宏观管理上,要因苗制宜,分类管理:保壮苗一壮到底,控旺苗从旺转壮,促弱苗由弱变壮。北方播后苗期阴雨天气偏多,光少温低,叶色发黄,小麦苗情整体不强壮,因而麦田管理总体上急需加强。
①对因前茬作物收获早,播种早、播量大而形成旺长的大面积水地小麦,应及时针对性地采取碾压、化控、深中耕等措施,控制地上部狂长,促进地下部生长,保证麦苗体内养分积累,达到控制徒长、促苗壮实目标。
②对因表墒差或播期晚、出苗晚的弱苗麦田,积温不够是影响年前壮苗的主要因素,田间管理要以促为主,可以采取小水轻灌、中耕松土、叶面喷肥等增墒、增温、促苗措施,促进麦苗早发快长、升级赶队,提升抗寒抗冻能力,确保安全越冬。
2. 适期冬灌,预防冻害
小麦适时冬灌是防止冻害死苗的最有效措施。小麦适时冬灌,能沉实土壤、粉碎坷垃、稳定地温、消灭越冬害虫,还可为翌年春季小麦返青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增产增效显著。盐碱地还能起到压碱改土作用。
一般冬前田间持水量低于80%的都应进行冬灌。以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左右“夜冻昼消”时浇越冬水为最好。早浇,气温偏高,会促进旺长;过晚,会使地面结冰,冻伤麦苗。一般应保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完成灌溉越冬水。
先灌渗水性差的黏土地、低洼地,再浇渗水性一般的壤土地,最后灌渗水性强的砂土地。先浇受旱的底墒不足或表墒较差的二、三类麦田,后浇旺长麦田。晚播弱苗,不旱不冬灌;若受旱则冬浇要提前、减量、浇后多中耕。墒情较好的旺长麦田,可推迟或不进行冬灌,以便控旺促壮。
浇越冬水应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以当天渗完为宜,切忌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划锄,破除板结。冬浇时要关注天气变化,若遇寒流侵袭、气温骤降或大风降温天气,要立即停止冬浇,防止结冰吊根死苗。缺肥的麦田要结合浇水进行施肥。
3. 壅土盖粪,御寒暖苗
之所以可能会出现这种千年极寒的天气形态,是因为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减缓所造成的。这股洋流是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要素之一,但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剩过去的一半,无法发挥其效用,而且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
――波兰科学家米哈伊尔・科瓦列夫斯基
今年我国的天气与1998年比较相似,有可能维持并发展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发生后,我国部分地区秋雨偏多,冬季全国大部以降水偏少为主,气温偏低。因此今冬有可能出现低温现象。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英国可能要再次面临一个俨如北极气候般的寒冬。曾准确预测今年酷热夏季的英国独立气候预测机构“积极天气解决方案”的预报说,英国今年冬天会出现猛烈暴风雪,情况将持续到明年12月,低温将接近去年苏格兰冬天测得的零下22.3度的纪录。
――《每日邮报》
墨西哥湾流变冷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因此这一问题曾经备受关注,但关于它变冷的观点并没有得到证实。只有当整个格陵兰岛都融化了,才会出现湾流变冷的现象,而目前情况远非如此。
――俄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尤里・伊兹拉埃尔
有关欧洲将面临千年一遇的严寒的说法是“臆测”。这种说法没有权威的、确切的科学依据……目前,所有的长期预报都没有显示欧洲的这个冬天将格外寒冷。
――世界气象组织
不光中国,算上美国和欧洲,人类目前的能力还不足以预测这样的极端事件,别说千年一遇,即使是百年一遇,也很难在事先进行预测。这种说法对公众的眼球吸引力很大,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很难站得住脚。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
科学研究院董文杰教授
一会说是全球变暖,一会又是千年极寒,老百姓真是要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