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生科技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1 04:24: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生科技创新

篇(1)

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少儿的科技意识、启迪少儿的智慧起到了课堂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东风学校小学生科技创新现状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点去探究,去分析:

一、东风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传授,轻探究。科学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利用现有的科技教学工具,使之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获得感悟和发现,进而学习知识和掌握探究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直接传授原理和结论,无法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丢失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学到的部分知识长时间不用就忘记了,而解决问题时的思考方法及过程却是人一辈子的财富。

2、重科学研究实用价值,轻科学研究经历。以目前火热的谷歌AlphaGo机器人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世界围棋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为例,大多数人只是惊叹于机器人智能高,而忽略了AlphaGo机器人之前困难重重的研究过程。科学研究是经历多次甚至无数次的困难和失败后才可能成功的。开展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专业的科学知识,更需要科学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我们的教材着重介绍了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及科学家的伟大地位,却很少介绍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及所犯的错误,更没有提及很多科学家埋头研究很多年却没有重大研究发现的例子;这给小学生及整个社会埋上了一层浓重阴影,仅以成败论英雄,使整个中国社会都具有浓重功利心,大大影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效。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完整地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实背景,也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更不能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及研究的局限性、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这又怎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科学未知的原动力?

3、重主要课程,轻次要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重主要课程,忽略次要课程,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经过多年寒窗,教育出了一大批合格的操作性人员,而少了中国最急需的科技创新人员。以Google公司为例,它是一家“10%的人负责赚钱,90%的人负责胡思乱想和科技创新”的公司,而胡思乱想和科技创新不光靠知识积累的深度,还有靠知识积累的广度。这些年中国科技创新步履艰难,与知识积累的广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二、东风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思考

1、日常教学中增加人文教育和科学史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如:科学家从事该研究的背景、实验中的遇到的巨大困难、研究采用的科学方法、从什么地方联想到使用这种正确的科学方法等真实地展示给学生,可以消除学生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神秘感,使之学会正确地认识只要自己勤于思考、勤于探究也能发现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领者,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这是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师的定位。教师要胜任这一角色,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和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3、坚决执行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的教与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要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等,而且要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真实的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把知识和结论教给学生。论文下载中

那么东风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该怎样进行教育呢?我认为从以下两点去进行:

一.充分发挥东风优势,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29-02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创新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大部分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科技创新应该比较感兴趣。但是,笔者从近几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现,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数量正不断减少,参赛作品新意不足。对此,笔者忧心忡忡。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强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利用好这点,就能点燃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制作“救命沙井盖”时,我拿起手中的塑料盒,提问:“如果人一旦掉进沙井,我们用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人获取求救信号呢?”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说打电话报警,有的说大声呼叫,有的说向上抛出身体携带的物品……我让学生互相评议哪个办法可行?一个学生提出在沙井盖安装自动报警器,这个办法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我笑着说:“沙井里往往有水,这个报警器在水中能响起来吗?救援人员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位置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最后,有学生建议安装防水报警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第二天,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作品带回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问题的刺激和带动下,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进而会提出新的质疑,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巧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课堂生成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有突发性,难以预料。教师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学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生成信息。对价值不大的生成信息,要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对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要及时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点燃创新的欲望。如:指导学生制作洗润皂纸。当我讲解用喝剩的红酒浸泡皂纸可以起到滋润手部皮肤时,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笑着说:“用红酒来浸泡皂纸是否太奢侈了?最后,一盒皂纸还比红酒贵呢?”其他同学听了,立刻哄堂大笑。这节课本来是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喝剩的红酒,可想到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立刻说:“有道理!应该用什么材料比较实惠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片刻,一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平时,我看见妈妈喜欢用玫瑰、芦荟捣成汁水来敷面,把红酒改为玫瑰、芦荟也可以起到润肤作用啊!而且成本还不高呢。”我随即表扬了她的想法,学生们跃跃欲试。几天后,玫瑰皂纸、芦荟皂纸应运而生。在这个例子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课堂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意外资源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

三、利用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的快乐

篇(3)

一、注重课堂中的创新能力渗透

创新思维并不是在短时间里就可以实现的,是需要长时间的形成与培养的。且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所以课堂教学成为了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教学活动的引入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并过,同时还要将科学技术活动以及教学结合在一起,实现相辅相成的目标。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活跃学生思维的重要场所,所以创意也可以在课堂中得到发展与形成。

1、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

想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做好课堂的分析工作,通过在课堂中预设出相应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只有学生不断产生出问题,才能具有全新的发现,这样也就可以主动的进行创新了。如学生在学习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出情境并向学生适当提问。一些植物在土壤中生长,但是如果放在水中,是否也会健康的生长?在类似问题的影响下,也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热情。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从而引入无土栽培技术。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积极定得到了激发,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1]。

2、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存在活泼好动的现象。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天性,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设计出相应的实验,通过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做实验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且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明确空气的特性,理解好冷空气与热空气中的性质等。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不仅可以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空气认识深度。

3、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想要讓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对具有创造性的作品进行鼓励与表扬。通过教师的肯定,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好这一知识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在一系列的集体活动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比赛中学生也可以获取到满足与喜悦,这样也就无形的鼓励了学生,让学生产生出了学习的动力[2]。

二、注重实践中的创新能力训练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课堂中进行常规化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就要做好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将其作为科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建设之一,通过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做好基本思维程序的训练工作

想要掌握好学生的思维方法,就要掌握好一定的规范与技能,同时还要运用好科学的思维。

以我辅导学生的作品为例,“公共自行车柔性插口”,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供一辆公共自行车,然后让学生观察,尽可能找出这辆自行车的缺点,然后一条一条分析,“这个问题有意义吗?”、“这个缺点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我还找了其他许多物品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能得到一些灵感。这个作品就是将锻炼身体用的臂力器上的拉簧应用到自行车上。好的创新工作,就是要循序渐进,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2、改变思维方式,拓宽学生视野

想要培养好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教师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思维训练方法,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借助这样的训练方式等来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中的要领。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不同的思维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在掌握好思维方法的基础上来认识好事物的过程,明确其作用,并主动的将思维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3]。

最近我一直负责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也带领学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数个科技创新大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在平时培训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就非常注重发散性思维,一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经常会追问:“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想,结果是否一样呢?”、“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当然学生不会每次都能找到不同的思维方向,这时我就会充当“指路人”,给出一些小小的提示,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

3、重视实践探索工作

只有真正认识到科技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将其融入到课程建设、教学以及教研等环节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作为引路人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我们要就要明确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并不是问题,而是一个早就产生,并且需要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激烈市场竞争的影响下,就要不断培养好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先掌握好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探知欲,帮助学生主动的学习科技知识。其次,教师就要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顺应时展的潮流,结合好学生的身心特点,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敏.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5,(07):95-95. 

[2]郑学宝.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94-95. 

篇(4)

关键词:科技活动;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1创新愈识培养的特点

1.1求新

就是“荀日新、日日新、再日新”。求新是创新意识的首要特点,科技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新颖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涌现,求新也是对创新意识的评价标准。

1.2求变

创新就要变,变质、变量、变数、变位、变场所、变方向、变方法、变生死、变温度、变形态、变速度、变功能、变软硬、变厚薄、变工艺,无穷无尽,更广宽地开展想象。“变”是学生创新意识活动中最容易体现出来的思维,“变”可以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也是科技活动中常用的手段。“变”要遵循合理原则。

1.3求巧

在解题方法上有意识地求巧,巧妙是创造发明永恒的主题。“巧”是创新意识水平的反映,同时往往又是个性素质的反应,科技活动有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个性科学素养。

1.4求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奇不有,永不停止地探求世界的奥妙”,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出现。吸引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展,兴趣性是首要动力,科技活动在此方面有专长。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感、问题意识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

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教会学生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肯定学生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评价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要提倡从身边做起,提倡学生科学评价自己和别人,教给学生从独创性、科学性、实用性等角度评价,激励学生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及时评价与调整自己的意识活动进程。 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教师扎实地进行教学,丰富学生间接知识经验;开展广泛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直接知识经验。

3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有小方法

3.1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用淀粉水在白纸上写字后看不出来,而用碘酒擦后便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土豆块扔到水中会沉,而往水中加盐一定量时会惊奇地发现土豆浮了上来,是怎么回事呢?等等。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这样的小科技知识、故事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又让他们参加了劳动实践,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使学生的惰性意识在活动中有所减弱。

3.2创新意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

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结合,简称“STS”教育,目前这套教育理论正由国外传入国内,并在一些城市学校中推广。即:尊重学生意愿,重视个性发展,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课堂培养的是社会所需要的强调价值取向;重视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重视学生科学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创新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3.3创设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自从实行“减负”以来,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因此应更好地开展各项科技、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科技意识。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激励学生自行创造与发明,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严谨和伟大,使每位学生都能认识到:科学只要坚持不懈,认真诚实,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在科技创造中有所提高和进步,并最终取得成功。

3.4l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在惰性心理支配下的“投机取巧”,我们应设置一定的体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组织一定数量的“科技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知识讲座”、“交流会”等等。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科技实践,同时各项活动都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谈自身的爱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惰性心理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不只局限于在科技活动中才能进行。但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却是一个迫在眉急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成败和国力的昌盛。

参考文献:

篇(5)

一、机器人课堂教学的概述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技术教学知识广阔的覆盖面,而且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接受新知的能力,所以使机器人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具有无限的探索发展潜能。如今,专业人员将机器人课堂教学定义为学习并了解机器人相关的技能和文化知识,也就是通过开设机器人的课内外活动,学习机器人的相关技能和文化知识。

二、机器人教学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机器人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机器人教学,使得机器人操作轻巧、便捷,结构多样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宽起着重要的作用,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善于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难题,从而加强学生在创新性思维方面的能力。

2、机器人教学课堂提高了学生创新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推动力,学生在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自身学习的潜力和动机便都会被激发出来,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中探索创新问题,乐此不疲。由于兴趣是天生的,但也由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在新版的教材中,机器人课程教学集多种新颖教材为一体,灵活创作,形式多变,深深的吸引了学会的注意力,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在享受过程的同时,动脑动手,加深了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学生创新的兴趣。机器人的被使用面积一直在扩大,在机器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推动者。当现有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学生便会主动学习,对知识进行研究、探讨,在新的目标的鼓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显著增长。

3、机器人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开头和关键,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在机器人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形式自主、开放,教师学生地位平等,为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提供了平台。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尽情发挥想象力,勇于发言,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同时又要保证让学生的思维围绕课堂教学设计的轨道,倡导师生间敢于展开知识辩论,如此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4、机器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学生有了创新想法后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通过克服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对知识的研究更加透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机器人方案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各种形式的机器人的研究和学习后,大胆动手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机器人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分析

《了解机器人》教学设计

模块一:认识机器人

让学生认识机器人的原理和作用。介绍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原理及它的由来,让学生手机有关机器人的资料然后分小组讨论机器人的功能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机器人的概念、发展历史、机器人与人等内容并结合网页浏览的形式进行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模块二:熟悉机器人的构造

以学校内现有的机器人着手研究,使学生了解机器人的构造和硬件组合体系,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机器人工作的结构图。

模块三:掌握机器人的编程

掌握编程语言和平台以及简单程序的编排,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设计编程,掌握机器人的下载程序,了解机器人的各种驱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把握机器人工作的原理。

模块四:机器人的应用项目

从实际的场地编写入手,编写出相应的程序,对各项程序进行实际操作,应用机器人项目,通过学生间相互竞赛的形式进行应用,如:走迷宫、走曲线等,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综合性的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对机器人程序编写,提高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创新能力。

四、机器人教学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表现

篇(6)

我们把握新课程的性质,主要应明确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我们把握新课程性质,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功能定位,既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进行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其中突出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政治课提出了五个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一是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三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四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五是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追求。课程理念体现了对课程理想的追求,它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课程框架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有关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建议都来自课程理念。

三、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创新性。教学设计的过程必须要求教师在掌握了大量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总体设计出一个科学、实际、有针对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重新考量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设计虽然使得教学程序化、合理化和精确化,但它并不束缚教学实践的自由,更不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性。要打破原有教学设计死板、僵化的误区,大胆创新,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方式来改变语文课堂的沉闷气氛。其次,在新课程逐步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还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教学观念,积极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教学条件来改变和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因特网这几年对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学如果忽略和轻视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必然要落后于时代的,也是必然要遭到淘汰的。信息技术的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用它来拓宽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感性知识等,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且信息技术具有交互反馈功能,以此互通,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记,而是通过动手操作直接参与教学过程。这就是从根本上打破以教师为中心,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弊端,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

四、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教学设计对于我们而言,可以简单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就转化为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那么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呢?

如果教学设计所得到的教学方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即从方案中所采用的目标及策略来看,充分重视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话,那么这种教学设计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否则便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系原则。要体现这个原则,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入手。所谓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资源的组合。要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并不是一件新任务,其实就是选择或设计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特征: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提供足够的支架;丰富的人际交流;友好民主的教学气氛。

2.教师的主要工作:准备资源;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设计复杂的学习任务;要使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完成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和制作学习环境中所使用的学习资源。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时一定要明确这种资源的使用方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不是用来给教师演示用的,而是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的。因此,最好选择强交互性的媒体来呈现教学信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应该是已经筛选过的只需学生读、听、记的“死”资源,而应该是原始的、丰富的,还需要学生自己去筛选、思考的“活”资源,因为对中学生而言,方法远比结论更重要。由于倾向于使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控制者,因此,首先解决的是学习者的动机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但要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激发,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维持。没有设计合理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将无法发挥所期望的作用。学生所面对的学习任务应该将多个知识点包含在一起,但不是越难越好,最好能设计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解决任务。

五、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情境创设和活动开展

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单纯是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也不单纯是指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更不单纯是指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而言的活动课。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仅要制订课堂教学计划,还要制订课外活动计划。在制订课外活动计划时,必须主动配合学校的德育计划、班级的教育活动等,讲求综合效益。

六、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搞好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

篇(7)

创造学认为,人们只有在对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产生困惑时,才能产生创造动机。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发现、创造新知识的问题情境。对课堂上所做的化学实验一般的要求是,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药品节省、现象明显,并能体现出安全性、环保性和创新性的原则。而教材上偶有实验在上述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实验也并非是最佳方案。教师若对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使之更趋完美,这也不失为创新的一种形式。如,高中化学原有实验“把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点燃纸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按此做法,有时纸片不能引燃薄铝箔。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笔者做了如下改进:先将滤纸剪成条状后用水浸湿,然后在滤纸上沾满铝粉,最后把粘好铝粉的滤纸在阳光下晾干,并将引燃粘好铝粉的滤纸立即深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此时滤纸上的铝粉剧烈燃烧,火星飞溅,并发出耀眼的白光,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此外,有些实验画面还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实验所演示的现象更为明显。如,可采用视频转换仪将实验画面放大数十倍,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观察的细微程度。

二、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实验无法代替的。

以苯的分子结构的学习为例。笔者为让学生对苯的分子结构及苯的特殊形式的化学键有深刻印象,创设了以下情境:先编一道计算题,根据烃燃烧确定苯的分子式为C6H6,从分子式看,苯远没有达到饱和,让学生讨论并写下分子式为C6H6的可能结构式,不论是上述的哪种结构式,都含不饱和键,那么就应使溴水因加成反应而褪色,也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在备好相关实验材料后,可当场让学生自己实验并验证推测。学生实验后发现:苯只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但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从而证明了上述推测是不正确的,苯与一般烯、炔烃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介绍凯库勒确定苯分子结构的故事,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强化了“双基”教学,更注重通过学生切身的感受经历,来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篇(8)

小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性,情绪容易调动,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要营造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乐于创新、善于创新。

一是要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独立思维、自主表达,不能人云亦云。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讲出自己的想法,包括艺术鉴赏中讲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在作品设计中讲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理由等等。只有让学生养成自主表达的良好习惯,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要鼓励学生实践操作。美术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制作,都要鼓励学生不受制于传统思维理念的制约,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在操作中进行完善和提升,从而达到创新的效果。

三是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美术教学一定要鼓励学生直接进行协作,汇聚大家的智慧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更重要的是拓宽设计与操作思路,让学生在智慧与思维的碰撞中寻找到创新的火花,从而进一步提升思维层次、拓宽视野,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二、美术课堂要全面渗透创新能力

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如何提高创新能力,课堂是主要阵地也是主战场,教师要结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优化与提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1.在边看边议中培养创新能力。美术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如何看,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一边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标志》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同时寻找这些标志的新颖之处、科学性。在学生了解熟悉每一个标志并且洞悉其设计的原理后,启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你们认为生活中还需要哪些标志,如何按照这样的原理原则进行设计。这样的拓展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家纷纷进行讨论,分小组汇报思路。有学生提出在河道旁边设立禁止游泳的标志,标志的内容设计为河流加一个大大的骷髅头;有学生提出在草地旁增加禁止践踏的标志,标志的内容设计为小草在睡觉,加上一个“嘘”不要出声这样的内容。学生所提出的思路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而且理念非常新颖,充满了童趣,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自主设计中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板块,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有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我设计的车》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既立足于车现在的功能进行设计,同时也着眼于未来的一些理念功能进行大胆创新。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各具特色,有的学生设计的车完全采用太阳能为动力,体现了绿色环保和低碳的原则;有学生设计出来的车水陆两用,具有极强的通过性;有的学生设计出来的车带有螺旋桨,可以在交通拥堵的时候从空中通道通过。在这样的作品设计中,每一位学生都达到了思维创新的效果,他们不再禁锢于现有思维方式和现状,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探索创新,勾勒出了不一样的场景,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3.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创新思维与能力,就需要将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发挥出来,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一起研究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创新的火花。例如在《版面设计》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的设计,既要充分借鉴各种刊物版面的设计,同时也要融入个性化因素,体现自己的个性化特点。自主确定主题,然后按照这样的主题进行风格的确定,接下来还要进行图案的设计、色彩的着色,包括内容的安排等等。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群策群力,你一言我一语表达对版面设计的理念观点以及意见和建议。在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w现。

篇(9)

1.科学课中小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远未建立

科学课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并未建立。“小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小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前提下,通过探究,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并掌握其中的规律,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创新,并不需要“开天辟地”式的创新,更不需要从无到有“原始性的创新”。在科学课中,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思考过程,不能举一反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建立,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

2.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近年来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施时却困难重重,仍旧有部分科学课程以“满堂灌”,以书本知识为中心。有些学校的科学课,对于需要做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却是靠小学生背记实验步骤来进行授课。有部分科学教师虽然重视科学实验,但对于烦琐的准备材料的过程却偷懒回避,最终对于科学实验也属于随便应付的态度。有些老师则因为在学校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年复一年,形成了职业怠倦,缺乏创新激情。

3.学校并没有给小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小学生参与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的机会远远不够,学校并没有提供创新平台。目前的大部分小学,班级人数仍旧是50人以上,分组实验时,人数也达到了5 ~ 6人。实验时,并不是所有的小学生都有机会动手,都是几个平时更有主见的小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在思维与动手实验上均影响了其他同学。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往往限制住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甚至完全告知实验步骤,对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极为不利。

二、科学课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应对策略

1.拓展视野,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创新

在科学课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新。其实,小学生对部分自然科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应针对教学中探讨的科学问题先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如果在科学课堂上一一去提问,一堂课的时间明显不够,教师可以预先让学生采取画画和描述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最初想法设置一些问题激发他们去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并在前期经验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此外,在科学课中,探究问题可以不局限于教材,可以围绕科学课设定相关的周主题、月主题。比如:某周科学课上的是《昆虫》,可以拓展成周主题,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昆虫总动员》,推荐阅读课外书籍《法布尔昆虫记》等,鼓励他们去观察昆虫、研究昆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兴趣建立以后,小学生的想象力就会更加丰富,也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去探究、思考和创新。

2.提高科学教师自身创新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地接触相关的材料,也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实验材料,通过学生自由地摆弄、熟悉和探索,做出尝试性的创新和解释。如:教师在上《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教材上的实验是:把气球套在锥形瓶上,分别放置在冷水和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从而得到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教师往往只准备了气球等有限的相关器材。在这一探究实验中,其实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想除了在锥形瓶上套气球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时候,有的学生想到了在锥形瓶口抹一些肥皂泡泡来观察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得这一科学知识探究起来更加有趣,小学生也会因为这是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而且还被教师采用而感到高兴。小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大胆想象,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尝到创新的乐趣,就会更加激发起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

3.建立开放性的小学科学实验与制作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0)

同志曾在全国科技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高校承载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未来接班人的必然手段,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一、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部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通过学校团委的组织和引导,缺乏专门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和规章制度,在管理上连续性和督促性上远远不够,科技成果严重流失;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缺乏激情,使得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要多走很多弯路,成果稀少,科技含量低;资金和设备不足束缚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较少与企业生产、实际应用结合,使得很多好的成果未转化为生产力。

二、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1.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动手、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部分高校仍然不够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卷面分数上,导致培养了一批缺乏创新素质的“低能儿”。所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好的平台。

2.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成果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多寡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据统计,目前高校科研成果中学生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得高校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港湾。

3.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整合科研资源,提供交流平台

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效率。通过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也为高校和企业提高了一个好的交流平台,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方向,企业利用创新成果提高生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如何开展高校科技创新活动

各高校应将科技创新活动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制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进行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探索。

1.提高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首先要改变的是观念,将过去的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成注重动手、注重实践、注重能力培养的新时代观念。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将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工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努力在全校营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邀请知名学者举办各类科技学术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强化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围绕科技创新活动,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广大学生能充分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活动的大量举办使学生得到了科学研究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2.完善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激励制度

制定并完善鼓励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制度,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学生自觉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学校制定相应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方法。如在奖学金及推免制度中,科技创新占据相当比例,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给予工作量的计算,在晋升中,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制定科研项目答辩制度,中期检查制度,考察制度,学校加强对学生科研项目的管理,加大考评力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得科研创新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3.建立科技创新基地,搭建创新活动平台

2002年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确定“选择一批研究力量强的高校,进行创新基地建设试点”。科研团队的分散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以及成果经验的交流,束缚了科研成果的产出。科研创新基地的建立能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并为不同学科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良好的交流平台。科技创新基地作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坚强后盾,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物质、资源等全面保障,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健康成长。

4.加大与国外高校及企业的交流合作

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校内,而应该进一步扩宽自己的眼界,更多了解世界前沿的科技发展动态,推动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选派优秀的学生到世界高等学府进行联合培养、到其他科研院所进行毕业设计,吸收好的创新知识、文化,丰富科研创新成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真正了解企业所需,使科技成果实现实际应用转化,从而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产品化。

5.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篇(11)

1.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影响着国家的强弱兴衰。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优势,同时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途径,可以巩固自己所学知识并加以运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丰富自身的科技知识,开阔新的视野,激发对科技研究的兴趣,从而全面的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实践证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单纯的能力开发问题,更是一个思维方式的提升问题。本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浅谈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1 高校忽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开发

首先许多高校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落后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些专业的设置不合理等现象。课堂教学还完全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挖掘的手段,部分教师对参与学生创新活动不积极主动,精力投入不足。

其次许多学生还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长期受传统教育影响,学习主动性差,受高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学生自身也还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没有接受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制度还不够完善

由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制度不完善、重视不够,没有专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机构,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缺乏持久性,培养机制与时代要求不符。

3.如何正确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1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

在管理制度建设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教师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的探索性、启发性,学生主体的发挥效果等要素的评价,鼓励教师与学生协作;建立学习能力、科研意识、创造能力等综合评定方法,改变单纯以课堂知识为考核的状况,加大学生创新培养的资金投入,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激起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进一步健全创新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新教育,激励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建立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对积极参加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评奖评优、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等环节中给予充分的优先权。

3.2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性高、应用性强的学术研究活动,对实验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

实践教学是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加强实践条件建设,建立创新实验室,向大学生开放,为大学生提供自由的时间、对必要的设备进行科技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技训练水平.促进大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

3.3我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

我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广大高校前列,每年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竞赛中都取得骄人的成绩。目前我校在学生创新方面有一下做法:

根据学科专业设置项目,依托院部组织活动,教务、团委扎口管理。校内活动注重参与,校外竞赛做精做强。拓展第二课堂,强化创新实践训练,把创新实践活动列为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之一,为学生创新训练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组织校内竞赛,以“大学生科技节”为龙头,广泛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科技创新论坛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举办校内外专家学术讲座等活动,动员和吸引广大同学积极投身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组织校外竞赛,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训练项目,以参加省、部级以上高层次竞赛为标志,在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系列的基础上,努力造就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建立健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组织。加强对学生科协的指导,加强组织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开创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新局面;按照“创新活动进社团”的要求,鼓励、扶持学生学术、科技社团组织的建设,为学生自由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申报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指导,基金重点支持那些基础性、有新意的研究项目,其它项目以立项管理的方式,给予适当支持,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创新训练。

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训练,努力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